山洪灾害防治预警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山洪灾害防治预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加强和规范中央财政山洪灾害防治经费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财政部、水利部制定了《中央财政山洪灾害防治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中央财政山洪灾害防治经费使用管理办法
财政部 水利部
2014年1月16日
附 件
中央财政山洪灾害防治经费使用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中央财政山洪灾害防治经费(以下简称中央补助经费)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中央财政安排补助经费,专项支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各省)以及水利部、农业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按照《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综合治理总体规划》及《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2013-2015年)》开展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
第三条 中央补助经费使用范围包括:
(一)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包括前期基础工作、防治区山洪灾害调查、重点防治区山洪灾害详查、山洪灾害分析评价、调查评价数据审核汇集及成果集成、调查评价业务培训等支出;
(二)非工程措施补充完善。包括监测系统补充完善、预警系统补充完善、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善及各级信息管理和共享系统建设、群测群防体系完善以及山洪灾害应急保障系统建设等支出;
(三)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编制。包括洪水风险图规范制度制定、洪水风险图通用软件开发、洪水风险图编制、洪水风险图管理与应用系统建设、技术培训与技术指导等支出;
(四)重点山洪沟(山区河道)防洪治理。包括采取修建护岸、堤防等工程措施支出。
第四条 中央补助经费不得用于移民征地、城镇及景观建设、修建楼堂馆所、车辆购置、人员补贴以及项目管理费等支出。
第五条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应积极筹措资金,切实加大财政投入,确保全面完成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任务。
按照分级管理原则,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的运行维护经费由地方各级财政部门承担。运行维护经费定额标准由地方财政部门会同同级水利部门制定。
第六条 财政部、水利部建立中央补助经费分配奖补激励机制,根据年度资金规模和建设任务,结合上年度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地方投入、项目建设管理等情况,确定中央补助经费分配方案。
第七条 每年6月15日前,财政部商水利部按程序将中央补助经费下达至各省级财政部门,并抄送各省级水利部门。
第八条 中央补助经费下达后,各省级财政、水利部门根据年度实施方案所确定的建设任务和组织实施要求等,统筹安排中央补助经费和地方建设资金,用于当年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各省级财政部门应按预算级次和程序及时下达中央补助经费,加快预算执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九条 由水利部、农业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织实施的项目,中央补助经费列入中央本级部门预算,预算编制按部门预算管理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条 财政部、水利部组织对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情况开展绩效评价,绩效评价结果与中央补助经费安排挂钩。各省级财政部门会同水利部门具体组织实施本省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的绩效评价工作。
第十一条 中央补助经费支付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中央补助经费使用中属于政府采购管理范围的,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中央补助经费使用单位应当加强对中央补助经费购置的物资材料和设备、设施的管理。
第十三条 中央补助经费专款专用,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挪用。
第十四条 下达地方的中央补助经费连续结转两年及以上仍未使用完毕的,一律视同结余资金,收回地方同级财政统筹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水利部、农业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的通知》(财预〔2010〕7号)要求,将中央补助经费结余资金全部统筹用于编制以后年度部门预算;对于中央补助经费结转资金,在编制以后年度预算时,应根据项目结转资金情况和项目年度资金需求情况,统筹安排财政拨款预算。
第十五条 各级财政、水利部门要加强对中央补助经费使用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 中央补助经费使用单位应当自觉接受审计部门、财政部门以及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及时提供相关资料。对中央补助经费使用管理过程中存在财政违法行为的单位及个人,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进行处理。
第十七条 各省级财政部门会同同级水利部门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并报送财政部、水利部备案。
篇2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范围
项目范围涵盖全区所有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的镇(街)、村(社)。
(二)项目实施内容
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内容由监测系统、预警系统、县级监测预警平台、群测群防体系等部分组成,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山洪灾害普查、危险区的划定、临界雨量和水位等预警指标的确定、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责任制组织体系建立、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和完善以及宣传培训演练等。
(三)项目进度
按照省市要求及我区实际情况,确保在汛前(4月15日前)完成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在年底前完成项目的建设。
二、项目组织
(一)建立组织,加强领导。区政府已成立区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林水局。
(二)明确职责,加强协调。为顺利推进项目的开展,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相关工作。具体职责如下:
区林水局:牵头做好办公室的日常管理工作,指导与落实全区山洪灾害普查和危险区划定工作,并负责《区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的编制落实工作,全面把好技术关,同时积极做好与省市有关部门的衔接工作;
区城管办:充分发挥防汛办职能,协助做好办公室的日常管理工作。并根据区防汛工作的实际,结合已建的基层防汛体系,牵头做好《区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的建设、管理、运行等相关工作。
国土分局、之江国土分局:提供地质隐患点、地质灾害监测体系等相关详细资料,并对相关镇街的普查内容做好技术指导;同时配合做好项目实施方案审核及项目建设的协调工作;
区财政局: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将本次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的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按时拨付;同时协调处理建设过程中的相关政府采购事宜。
区信息中心:根据山洪灾害防治要求,为山洪灾害监控系统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有关镇、街道: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落实专人负责;做好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实施方案编制相关原始资料(山洪灾害普查和危险区划定)的实地调查、资料收集与填报工作;同时配合区城管办做好相关措施建设工作。
三、项目流程
(一)方案编制单位的确定
根据我区实际情况,为节省时间尽快落实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采取竞争性谈判的方式确定方案编制单位。
(二)实施方案编制及申报
实施方案由区林水局委托资质单位编制,完成后由林水、财政、国土等部门联合行文,于4月1日前报市林水局初审,4月15日前报省级审核。实施方案应符合国家和行业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省防办制定的《实施方案编制大纲》、《山洪灾害防治县级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技术要求》等。
为确保实施方案的及时编制和项目的顺利申报,亟需完成山洪灾害普查、危险区划定、预警指标确定等工作。具体工作方案如下:
1、山洪灾害普查和危险区划定:具体由各镇街按要求组织完成,方案编制单位全程参与,区林水局、区城管办、国土局、等部门负责技术指导并提供各职能部门的相关资料。
2、镇街和小流域临界雨量、水位等预警指标确定:由林水局牵头,国土局、区城管办配合,由方案编制单位组织实施,在普查的基础上确定。
3、时间要求:要求3月20日前完成山洪灾害普查、危险区划定、预警指标确定等工作。
(三)建设与运行管理
实施方案批复后,由区城管办牵头,区林水局配合,按照实施方案要求,组织做好项目的实施工作,并在2012年12月底前完成建设。项目建成后,按照上级部门制定的运行管理制度,通过落实运行管理制度、经费、人员,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发挥最大效益。
(四)项目验收
根据《省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验收办法》的规定,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完成后,项目验收分为专项验收、初步验收及竣工验收三个阶段,区林水局、区城管办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项验收,并逐级报请市林水局、省水利厅组织验收。
篇3
关键词:开县;山洪;防治措施,成效
中图分类号:G353文献标识码: A
一、基本情况
开县地处川东平行岭谷区到大巴山南麓的过渡地带,东邻云阳、巫溪两县,南傍万州区,西与四川省的开江、宣汉两县交界,北与城口县相连,地跨东经107°55′48″~108°54′,北纬30°49′30″~31°41′30″之间。受太平洋、印度洋季风及西风环流和青藏高原气旋影响,由于多元地貌、立体地形,形成气候资源丰富,温度差异大、立体气候明显的特点,总的表现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由于受临近大巴山,形成一字梁山系和南部铁峰背斜两个多雨中心地带,夏多暴雨。全境属长上干小江支流,约占该流域面积的80%,流域内水系发育、山溪山沟多,境内东河、南河、浦里河等三条河流纵贯全县。
二、山洪灾害成因及现状
山洪灾害是指由在山丘区由于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山洪具有突发性、水量集中、破坏力大等特点,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常造成人员伤亡,毁坏房屋、田地、道路和桥梁等,甚至可能导致水坝、山塘溃决。
开县是山洪灾害的高发区和重灾区。多年来,在各级党政领导关怀下,对辖区内洪水灾害易发的重点河段修建了一批堤坝、护坡等防洪工程设施,并编制了全市及县主要河流的防洪规划、流域水土保持规划、流域山洪沟工程规划、流域环境综合治理与保护规划等。但是,由于过去修建的工程建设标准不高、配套不全、老化失修严重,防灾能力十分有限,且效益不断衰减,山洪灾害点多面广,多数处于无设防状态,一旦山洪暴发,防不胜防。
三、山洪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
为提高我县山洪灾害防监测预警能力,按照重庆市统一部署安排,2013年开县建设完成县级山洪灾害预警平台。建设完成自动雨量站19个,简易雨量站229个,自动水位雨量站19个,实施水库水位雨量站点7个,简易水位站10个,预警平台结合山洪灾害防治预案形成了完整的山洪灾害监测预防体系。通过建设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能有效对本县范围内暴雨中心及重点区域的降雨、水位进行实时监控,实时收集主要控制点的水雨情信息,并进行汇集分析,实现对山洪灾害进行有效监控;通过预警平台、预警系统建设,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决策指挥依据,形成快速有效的预警能力;通过编制防御预案,加强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加大山洪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培训,提高人们群众对山洪灾害的认识水平,提高防灾避灾意识,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最大限度减轻山洪灾害损失及群死群伤事件。
开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后,共覆盖3959km2的山洪灾害防治区,有效保护危险区内近47.15万人的安全。县防办利用监测预警系统监测的水雨情信息,根据雨量、水位预警指标进行实时预警,并根据预警指标启动预警响应;通过建设简易雨量和水位站,强化群防群测体系、完善防御预案、宣传防御知识、演练防御过程,提高全民防灾避灾意识,增强避险保安能力。
四、成功预警案例
2014年8月11日凌晨,县防办值班人员通过监测预警系统发现龙安水库雨量站5~6时1小时雨量达24mm,3~6时3小时累计雨量达43.3mm,6~7时1小时降雨量达28.8mm,鉴于降雨强度大,根据监测数据马上召开紧急会商会,会议期间,又监测到7~8时1小时降雨量达43.3mm,会议决定于11日8:30启动普里河防汛抢险应急预案,并对下游相关乡镇政府启动防汛抢险应急预案的通知,督促其时刻观察所在河道水位上涨情况,同时用铜锣、口哨沿途沿街预警,工作人员带领群众根据预案制定的转移路线进行群众疏散转移,在预案制定的临时安置点集中安置。
在救灾过程中,我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发挥效益显著,一是监测系统对实时雨情的监控,为领导决策提质提速;二是预警系统及铜锣、口哨等预警设备及时预警,方便快捷,使群众转移迅速,救生衣、救生圈等救生物资增加了抢险队员及被困群众的安全感;三是预案的可操作性使群众在转移路线的指示下,第一时间转移群众至安置点;四是宣传工作到位,使群众水患意识增强。
五、结语
开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的项目建设已初见成效,成功预警了2014年“8・11”洪水,极大地发挥了防洪减灾效益,有效地避免了人员伤亡,将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但是在初步收益的同时,我们更要梳理出问题和不足,为后续建设形成有价值的参考借鉴。今后的建设中仍要加强几个方面工作:抓好建后管护工作,确保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长期有效发挥效益,不断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使其成为真正的保民工程。
参考文献:
[1]四川省电力厅. 四川省中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手册. 1984.
[2]重庆江源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2014年开县防汛抢险应急预案. 2014.
[3] 颜胜尧.水库预泄在淡溪水库防洪调度中的应用[J].浙江水利科技2009(4),57-58.
[4] 梁文章.石佛寺水库20100720暴雨洪水分析 [J].东北水利水电,2011,29(3):49-50.
篇4
Abstract: In the afternoon of July 22, 2015, heavy rainfall occurred in the south of Helan Mountain, resulting in the flooding of several mountain torrents on the west side of Minning Town, Yongning County. In the afternoon of August 10, similar rain occurred again, the flood flowed into the transverse groove detention library by the flood channel guide. The two floods caused Minning town north five ditch flood reservoir flood gate being destroyed, much flood guiding embankment water surface protection slope collapsed, multiple channel damaged, and some grapes are buried. The Helan Mountain East Mountain flash floods gave us a wake-up call.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flood disaster based on the two flood disasters caused by precipitation in Yongning on 15/07/22 and 15/08/10, to find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torrential disaster in the east of Helan Mountain, master the hydrological and meteorological features, topography, socio-economy, historical torrential flood, water-related project and mountain torrent ditch basic situation and establishes mountain torrent disaster survey results database to provide basic data for evaluation and prevention of mountain torrent disaster, and provide the scientific data support for setting up the early warning index threshold reasonably in the mountain torrent warning system.
关键词:贺兰山东麓;山洪灾害;山洪灾害防治基础数据;山洪预警系统
Key words: east of Helan Mountain;mountain torrent disaster;mountain torrent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basic data;mountain flood warning system
中图分类号:TV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1-0131-04
0 引言
永宁县是宁夏2014年度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县之一,地处宁夏银川平原引黄灌区中部,东临黄河、西靠贺兰山,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的郊县,位于银川市区以南。山洪灾害主要由暴雨产生,多为短历时局地暴雨,年际变化大,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洪水特性与暴雨特性相应,汇流时间短,来势凶猛,暴涨暴落,一般洪水过程约3~6h左右,山洪灾害的突发性、区域性、季节性较为明显,致使山洪的危害性、破坏性极强,造成损失较大。
2010~2012年,按照水利部和财政部的统一部署,宁夏进行了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在山洪灾害防治县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的区域建设了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近年来发挥了很好的防灾减灾效益。其中永宁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共建设22个自动雨量监测站、5个自动水位监测站,并配备大量的简易雨量监测站和简易水位监测站;在县级建设监测预警平台,县及乡(镇)、行政村配置各类预警设施设备;编制和完善县、乡、村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建立县、乡(镇)、村、组、户五级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体系,同时利用多种方式宣传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对各级责任人、技术人员进行山洪灾害专业知识培训和技术培训,组织开展山洪灾害避灾演练等。
但是,在前期开展的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中,受投资和技术限制,已建设的预警体系不能满足科学防御的要求。大多没有调查分析小流域基本情况,主要凭经验确定预警指标和可能受到山洪威胁的行政村及其大致位置,没有进行小流域暴雨洪水分析,划定的危险区没有与降雨和洪水频率建立对应关系,范围偏大。因详细的调查评价工作没有展开,无法针对不同小流域进行降雨和径流分析,预警指标阈值的确定只能依据经验和零散的研究成果,合理性有待继续论证。
永宁县山洪灾害分析评价工作基于国家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总体部署与安排进行,在山洪灾害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收集处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文、地形地貌等基础信息;充分利用GIS、卫星遥感、水文分析计算等技术手段,提取相关的数据;结合山洪灾害现场调查资料,进行小流域暴雨洪水分析,定性分析确定受山洪威胁的居民区,评价沿河村落山洪灾害现状防御能力,科学划定危险区;结合沿河村落河道断面测量和水文调查,较为全面和准确地掌握山洪灾害危险区小流域暴雨洪水基本特征及人员与财产分布情况,分析降雨、洪水与灾害之间的关系,分析计算临界雨量和临界水位,为进一步提高永宁县山洪灾害防治能力,科学设定预警范围,制定防御预案提供基础支撑。
1 山洪灾害防治现状
永宁县各乡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山洪灾害隐患,危害程度重,分布范围广,山洪灾害防治任务艰巨。多年来,由于治理资金有限,大多山洪沟没有得到有效治理。且治理工程多是护坡工程,没有控制性工程,未能实现防御洪水向利用洪水的转变。尤其是近年来地质灾害较为普遍,且永宁县堤防防洪标准低,防洪能力弱,存在影响安全度汛的隐患。防洪工程共有二旗、横沟2个拦洪库及黄河标准化堤防和闽宁镇西部拦洪堤两座拦洪堤。防洪工程标准低,隐患多,难以抗御较大洪水的袭击。要对县内山洪沟、泥石流沟及滑坡进行全面治理,在短时期内难以实现,所以必须推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进行合理规划、综合治理,分期、分批治理,逐步改善该县自然环境。
2 150722与150810降雨情况对比分校
贺兰山南段较少发生短历时暴雨并引发洪水,2015年连续的两场暴雨引发山洪,实属少见。比较两次降雨,均发生在对流强烈的盛夏下午,暴雨中心均在贺兰山深处,且雨势由西向东消弱。7月22日较之8月10日雨强更大、持续时间更短,贺兰山地区这样的短历时暴雨更容易引发山洪。小石头、大井子、新井站在流域上游,北五沟、北一沟、北二沟、大井沟站在流域出口,比较两日降雨情况,7月22日各流域中下游降雨量较大,8月10日各流域上游降雨量较大。两场降雨情况对比情况见表1。
3 150722洪水情况
3.1 调查洪峰流量
2015年7月22日的降雨强度大,历时较短,时空分布相对集中,局地产流较快。22日16时左右,北五沟拦洪库以上各山洪沟道相继发生洪水。洪水发生后,宁夏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迅速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现场对行洪沟道进行洪水调查。经调查,此次暴雨产生洪水的沟道主要有北一沟、北二沟、北三沟、柳渠沟、北五沟、北六沟等,北一沟、北二沟、北三沟、柳渠沟等四条沟道的洪水通过导洪堤进入北五沟拦洪库北侧的导洪沟,调查洪峰流40m3/s,北五沟调查洪峰流量93.0m3/s,北六沟洪水进入南侧导洪沟,调查洪峰流量3.35m3/s。洪水经由北五沟及两侧导洪沟进入北五沟拦洪库,致使北五沟拦洪库泄洪建筑物被冲毁。各沟道调查洪峰流量统计见表2。
3.2 入库洪水总量
3.3 溃坝下泄流量
经过走访调查,北五沟拦洪库溃坝时间为2015年7月22日晚19:30左右。泄洪开始至结束历时为10.5小时,在距离坝堤决口下游400米处,布设洪水调查断面,调查的洪峰流量为83.9m3/s。
按洪水总量W=0.19*T*Q/10000式;
经过分析计算,溃坝下泄洪水总量60.26万m3。
3.4 灾情
2015年7月22日,暴雨洪水造成北五沟拦洪库泄洪闸段被冲毁,溃坝缺口近20米。洪水由北五沟下段泄入横沟拦洪库,造成行洪沟道部分砌护石墙边坡、过水建筑物冲毁,两岸部分农田被淹没。北侧拦洪坝中、上段多处洪水冲刷塌岸,尤其是山洪沟道汇入处迎水面坍塌严重,个别地方拦洪坝仅剩一半宽,北侧拦洪坝上段山洪沟道内一些军事设施被洪水淹没,水文监测设备冲毁。洪水泄入横沟拦洪库后,经泄洪道退入西干渠,未对西干渠造成危害。经对洪水淹没区实地走访调查,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及重大财产损失。
4 150810洪水情况
4.1 调查洪峰流量
2015年8月22日,受短历时强降雨影响,22日15时左右,北五沟拦洪库以上各山洪沟道再次发生洪水。经调查,此次暴雨产生洪水的沟道主要有大井沟、北一沟、北二沟、柳渠沟、北五沟、北六沟等,大井沟、北一沟、北二沟、柳渠沟等四条沟道的洪水通过导洪堤进入北五沟拦洪库北侧的导洪沟,调查洪峰流量52.4m3/s,北五沟调查洪峰流量58.7m3/s,由于北五沟拦洪库在上次洪水中受损,洪水直接汇入南侧导洪沟,南侧导洪沟调查洪峰流量88.8m3/s。汇集的洪水由南侧导洪沟经北六沟及导洪沟退入横沟拦洪库。各沟道调查洪峰流量统计见表4。
4.2 入库洪水总量
洪水总量计算方法同3.2。经计算,北侧导洪沟调查洪水总量25.09万m3,北五沟调查洪水总量34.13万m3,北侧导洪沟和北五沟的洪水汇入南侧导洪沟,南侧导洪沟调查洪水总量60.74万m3。退入横沟拦洪库的洪水总量即为60.74万m3。汇入横沟拦洪库洪水量统计见表5。
4.3 两场洪水对比分析
7月22日降雨量少于8月10日,但前一场降雨更为集中、雨强更大,引发的山洪洪峰流量和洪水总量均大于后一场。7月22日,汇入北五沟拦洪库的洪水主要来源于北五沟,相对较大的洪峰流量具有较强的破坏力,较大的洪水总量给拦洪库造成更大的负担,是造成泄洪建筑物损毁的主要原因。8月10日,洪水来源更为分散,北五沟上游四条沟道汇入北侧导洪沟的洪水量与北五沟的洪水量相近,北五沟洪峰流量较22日为小、洪水历时长、洪水过程较为缓和,洪水总量较小,洪水最终汇入横沟拦洪库,对坝体没有造成损坏。如表6所示。
5 结论
2015年“7下8上”的防汛关键期,贺兰山中南段的两场短历时暴雨造成永宁县闽宁镇北五沟及周边沟道接连暴发山洪,7月22日的暴雨洪水造成北五沟拦洪库泄洪闸冲毁近20米的后果,8月10日的洪水经由导洪沟进入横沟拦洪库,未造成灾害。对比两场降雨、洪水数据,得出一定规律,总结如下:
①洪水大小受降雨强度影响。贺兰山南段降雨稀少、蒸发强烈,土壤含水率极低,各山洪沟道流域小、地势陡、汇流速度快,属于典型的超渗产流区域。对比两场暴雨,722暴雨历时较短、雨强较大、降雨更集中,810暴雨面平均雨量较大、点降雨量较大,但722洪水的洪峰流量及洪水总量均大于810洪水。这一区域受特殊自然因素影响,在同一量级的情况下,降雨强度对洪水的影响较大。
②洪水大小受汇流距离影响。小石头、大井子、新井雨量站位于北五沟、大井沟、柳渠沟上游,810暴雨中这两站的雨量均大于722暴雨,但由于位于流域上游、汇流距离长,形成的洪水洪峰流量较小、洪水历时较长。贺兰山地区流域面积小的山洪沟道遍布,产流机制复杂,汇流速度快,洪水多随着短历时强降雨呈现陡涨陡落的特征。由于地理条件限制,不能在所有沟道上下游均设立水文监测站点,而该区域小范围短历时强降水易发,暴雨中心难以监测,这一区域的洪水预报一直都是我区洪水预报工作的瓶颈。对已发生暴雨洪水的分析研究,有助于对贺兰山地区不同区域山洪灾害的预警。
6 完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对策
通过本次分析评价,已经得到了6个评价对象危险区分布图、各级危险区人口分布、预警指标等成果,应当充分运用好这些成果,进一步改进站点预警信息的关联、预警指标改进等工作。基于现有成果,针对县级平善和乡村级监测预警网络改进,预警系统中预警指标改进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①对于县级平台而言,自动雨量站会报送数据,因此,可以考虑以自动雨量站为中心,采用泰森多边形法等方法划定雨量站覆盖的空间范围,作为预警范围。
②对位于小面积(F≤50km2)流域几何中心沿河村落,可以重点考虑将其简易雨量站测得的雨量与预警指标对比,作为全流域预警的参考;对位于面积较大流域(50km2≤F≤200km2)几何中心沿河村落,应当根据当地降雨点面关系考虑雨量转换后,与预警指标对比,作为全流域预警的参考。
③对于狭长形的小流域,应当将上游沿河村落雨量预警信息与下游村落相关联。
7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表明,贺兰山东麓特殊的地形地貌、气候原因等是形成山洪灾害的重要原因,流域面积小的山洪沟道遍布,产流机制复杂,汇流速度快,洪水多随着短历时强降雨呈现陡涨陡落的特征,山洪发生具有突发性和群发性,且跟随季节而变化,破坏力极强。而局部强降水是山洪暴发的关键性因素。其中,地形地貌与地层岩性是客观条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不可控因素。而局部强降水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小,主要也取决于客观的气象条件与地势特征,通过人为活动短期内难以施加干预。
因此,在贺兰山东麓的山洪灾害防治的问题上,应当加大对人为因素的管控力度,通过对“人”的因素的管理,促进对环境因素的优化,以期改善自然环境,减少山洪灾害发生的几率。在施行长期防护措施的同时,注重短期措施的有效性、反应灵敏性,实现对山洪灾害的有效防治。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宁夏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永宁县闽宁镇150722与150810暴雨洪水分析报告.
[2]涂勇,何秉顺.山洪灾害防治工作需处理好八个关系[J].中国水利,2014(23).
[3]李昌志,郭良,刘昌军,孙东亚.刍议山洪灾害分析评价[J]. 中国水利,2014(18).
篇5
关键词 山洪灾害;类型;特点;成因;防治;皖西大别山区
中图分类号 P426.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1-0236-02
皖西位于大别山腹地,全市面积17 976 km2,其中山区面积8 236 km2,人口670万人。由于种种原因,山洪灾害在该地区分布广泛、活动频繁、危害严重,几乎每年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需要注意的是,该地区70%以上的山洪主要是由工程兴建和森林过度采伐造成的。据地质灾害汛前排查统计,2016年皖西大别山区共有地质灾害隐患429处,其中崩塌147处,滑坡177处,泥石流8处,不稳定滑坡97处。据2016年六安市地质灾害汛前排查数据,在这429处地质灾害隐患中,因筑房修路、矿产、水利开发等人类活动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约占80%。地质灾害的增加会给国民经济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威胁。因此,正确认识皖西大别山地区地质灾害的现状、成因及发展规律,对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1 山洪灾害的基本类型
山洪主要发生在山区流域面积比较狭小的河流或周期性流溪中。一般来说,山洪暴发时间比较短暂,但危害极大,会导致诸如房屋田园被毁、交通通信中断等后果。山洪可分为一般性山洪、稀性泥石流、高含沙山洪和稠性泥石流。一般性山洪流体密度小于1.1 t/m3,稀性泥石流的密度为1.3~1.8 t/m3,高含沙山洪的密度为1.1~1.3 t/m3,稠性泥石流的密度大于1.8 t/m3。
结合皖西大别山区域的地形与地势,将山洪灾害分为2种类型:第1种为溪河洪水灾害。由于用水和交通的要求,沿河两岸是最易遭受洪水威胁的地区。第2种为泥石流灾害。2010―2015年间仅金寨县汤汇等8个乡镇发生较大山洪泥石流的就达38处,冲毁农田约433.33 hm2,其中2015年6月28日强降雨形成的山洪灾害在汤家汇镇境内还造成了自2005年“泰利”台风以来最大的一次人员伤亡事故,2016年6月30日又在金寨县吴家店镇境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从分布上看,皖西大别山区的金寨、霍山、舒城三大山区县为山洪重灾区。
2 山洪灾害的基本特点
皖西大别山区的山洪灾害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的特点。
2.1 山洪突发性强,预报预防难度大
山洪灾害多由暴雨所致,由于暴雨强度大,导致山洪发展迅速,突发性极强,从而对山洪的预报与预防难度加大。
2.2 山洪破坏力强,易造成人员伤亡
由于山洪冲击力强,破坏性大,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根据金寨县“6・28”救灾时不完全统计及后期调查数据,以2015年6月28日皖西大别山境内的汤家汇发生的山洪为例,3 h内降雨量达370 mm以上,局部甚至可达500 mm以上,仅此一次就导致地一个小镇发生大小山体滑坡180余处,崩塌320处,形成大小山洪泥石流7处,强降雨引发山洪造成的各类伤亡人数达7人,金寨县城至汤家汇乡镇公路多处崩塌致使交通中断,直接经济损失高达8 000余万元。
2.3 山洪灾害发生的季节性强、频率高,具有周期性特点
降雨量的多少与山洪暴发的频率具有显著相关性[1]。皖西大别山区的几次规模较大的山洪均发生在6―9月降雨高峰期,山洪灾害发生时间也与降雨同步,比如2015年6月28日和8月10日,大别山腹地金寨就连续发生2起较大山洪,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2.4 山洪灾区数量多、损失重,灾后恢复困难
由于地形等原因,皖西大别山区山洪分布广、来势猛、涨水快、流速大、破坏力强,其突出表现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房屋倒塌、耕地被毁、交通中断等,严重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 山洪灾害的成因
3.1 降水是引发山洪灾害的最直接原因
皖西大别山地区位于南北气候的过渡地带,四季分明,季节气候突出,年平均降雨量900~1 600 mm,极易造成山洪灾害。根据山洪灾害的分类统计,长历时、高强度的降雨会使山洪暴涨,加之雨水沿岩石裂隙渗入地下,导致溜塌、蠕动、浅层滑坡及泥石流大量发生[2-4]。
3.2 复杂的地层岩性是导致山洪灾害的基础因素
地质构造是导致山洪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皖西大别山地处我国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山体主要由元古代―中生代的变质岩、严重风化的石灰岩、片麻岩等组成,岩层以褶皱为主,并处于弧形构造带和新华夏接合部位,活动断裂发育。陡峭的地形地貌(坡度一般为1/500~1/50)为洪水、泥石流、滑坡提供了强大的势能,进而诱发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的发生[5-8]。
3.3 人类活动是引发山洪灾害发生的重要诱因
植被破坏会加重水土流失,下游河道淤积抬升,降低调洪和过水能力。由于人类挖坡开荒、村镇建设、挤占河道等无序的活动,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环境的持续恶化。此外,改河造地、缩窄河道等人类活动也会加剧山洪灾害的发生。
4 山洪灾害的防治
根据皖西大别山区的地质条件和灾害成因,对山洪等地质灾害的防治主要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原则,治理时可采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4.1 工程防治措施
4.1.1 对山洪沟和泥石流沟应采取疏浚河道、开辟泄洪道的工程措施。一是可以采取在上游建库拦蓄、修建堤防等措施;二是对存在险情的水利工程进行除险加固;三是可采用监测预警、工程治理等措施防治山洪滑坡[2]。
4.1.2 混合应用植被修复和截水沟等措施保持水土治理。一是可以采用植树种草等植物措施以及等高带状耕作、等高沟垄种植、横坡栽植、间作套种等保土耕作措施。二是可以修筑山坡截水沟、排水沟、蓄水池等工程措施。
4.2 非工程防治措施
4.2.1 政府重视,加强宣传。各级政府应重视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加大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知识,增强全社会保护地质环境和防灾减灾的意识,使广大群众懂得如何进行山洪的自测、自报、自救、自治,化被动治灾为主动防灾,从而使防灾减灾工作走上日常化、社会化、法制化轨道。
4.2.2 做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继续坚持“_发利用与保护环境并重”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利用谁补偿”的方针并切实执行到位,以此增强治灾责任和减轻国家负担,特别是城镇扩展规划、大中型工程、新农村建设规划点等人类重点活动处,必须明确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和防治计划,以把人为活动带来的灾害隐患降到最低。
4.2.3 运用高科技建立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灾害决策等支持系统。建立准确高效的采集、传输系统,收集流域内降水等信息;建立气象水文监测、数据处理、地质预报和灾害的预警、通讯、防治指挥以及灾害评估等系统,以便快速、准确、详实地提供各类数据,以提高防灾救灾能力。
4.2.4 完善山洪灾害防治的法规政策体系。强制性进行山洪灾害风险区控制和管理,防止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特别要使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内退耕还林和移民搬迁、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健全与完善。
5 结语
山洪灾害本身非常复杂和艰巨,防治山洪在做好预防措施的同时,更重要的在于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够实现山洪防治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6 参考文献
[1] 张志彤.我国山洪灾害特点及其防治思路[J].中国水利,2007(14):14-15.
[2] 周后福,吴文玉,江双五,等.大别山区山洪灾害预警模型的建立与应用[J].灾害学,2012(2):49-53.
[3] 樊建勇,单九生,管珉,等.江西省小流域山洪灾害临界雨量计算分析[J].气象,2012(9):1110-1114.
[4] 唐余学,廖向花,李晶,等.基于GIS的重庆市山洪灾害区划[J].气象科技,2011(4):423-428.
[5] 赵然杭,王敏,陆小蕾.山洪灾害雨量预警指标确定方法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1(9):49-53.
[6] 王仁乔,周月华,王丽,等.湖北省山洪灾害临界雨量及降雨区划研究[J].高原气象,2006(2):330-334.
篇6
关键词:小流域 山洪灾害 防御对策
山洪灾害是由强降雨引起的一种自然灾害,主要发生在一些坡降大或者洪水陡涨陡落的流域地区,大部分山洪灾害频发流域都是地形破碎,每年的汛期一般是山洪灾害的高发期。现在山洪灾害成为了一个突出问题,我国今年因山洪灾害带来的人员死亡占洪灾的50%以上。为贯彻落实防洪精神,需要在全国范围开展小流域山洪灾害防治工作。
1.小流域山洪灾害的原因
导致小流域山洪的因素很多,大概分为自然和社会的两种属性。它的形成发展以及危害程度由包括降雨和地形地质在内的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等在内的社会因素共同造成的。
(1)地形条件影响。地形地质条件的好坏是影响山洪灾害的重要因素。我国地势整体西高东低,山丘面积大,占总面积的高于2/3,而且呈阶梯状形态分布。在阶梯过渡地带以及山系边缘地带,山地坡度可以达到30°~50°,河床陡瀑布多,非常容易形成山洪灾害。此外,如此多的山丘区导致地质构造变得复杂,纵向构造以及歹字形构造非常多,对泥石流的产生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小流域越多为源短坡陡或者水断面窄的地形,这就为洪水快速汇集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地形条件,所以使得山洪更容易发生。
(2)水源条件影响。诱发山洪灾害的直接因素就是降雨,山洪和降雨诱发的泥石流灾害与降雨量以及降雨强度有很大的关系。多数情况下降雨量大就是意味着降雨的激发能力强,容易产生泥石流、洪水灾害以及滑坡灾害等。雨水强度大的时候会迅速汇聚在地表形成径流从而引洪水,降雨时间多时径流量相对就大,因此雨水对岩体土壤的侵蚀就相对加强,山洪、滑坡以及泥石流产生就更加频繁。小流域洪水的要在大量、快速的水源下才能发生,一般在降雨充沛、暴雨或特大暴雨出现频繁的地区容易产生灾害。
(3)植被条件。小流域山洪灾区一般处在社会经济相对落后的山区,当地村民主要经济来源就是山坡,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有的地方将植被废除从而改种收入好的经济果林,这样就造成了地表的蓄水能力下降,山洪更容易产生。
(4)经济社会因素。为了发展经济,很多山丘区资源开发活动非常频繁,受人多地少的制约,人类活动已经剧烈扰动了地表环境,加剧山洪灾害。而山丘地区居民房屋一般在河滩边,遇到山洪滑坡或者泥石流暴发就极易给人员以及财产带来损失伤亡。而在山丘区的城镇同样也由于经济因素经常受淹损失严重。山丘区的水库虽然数量多,但是分布广标准低、质量低而且管理落后,很容易失事造成下游毁灭性的灾害。
2.小流域山洪灾害的主要特点
山洪灾害随着不同区域的降雨以及经济活动和地形的不同会表现出时间分布以及危害程度等方面很大的不同。我国小流域的山洪灾害特点有下面几点:
(1)可预见性小,突发性强。山洪,泥石流以及滑坡等灾害突发性强而且预测预报的难度大,我国山丘区一般坡高谷深而且汇流较快,导致洪水暴涨暴落,降雨的高强度使得从降雨到山洪灾害形成一般只要几小时, 甚至小于一小时,再者短时暴雨没有分布地域性规律、科学设施的落后,给山洪预测预防预警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2)破坏性大。山丘区大多溪河密集,山高坡陡,人口和财产分布在一些较低平地上,这导致短时间的洪水过境就能造成很大的灾害产生。洪水汇流快使得产生的泥石流冲毁能力很强,当大中型的泥石流暴发时,所过的地方遭受的就是毁灭性打击。滑坡体的下滑尽管需要一定时间,有的一昼夜只有几厘米,有的几个月几厘米。但如果有外界条件的诱发,滑坡速度可能会突然增大,坡面径流快速汇集流速大,造成无法预料的巨大损失。
(3)山洪灾害具有鲜明的季节性。山洪灾害在暴雨的激发下产生,因此与暴雨的发生时间有关系。我国各不同区域的降雨有不同的特点,这就使得山洪灾害有很强的区域性。西南、秦巴以及江南丘陵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山洪灾害较多,而干旱的西北地区以及青藏高原地区山洪暴发频率相对较低,发生暴雨及大暴雨从而导致山洪灾害的时间主要是6-7月梅雨期。
(4)分布广泛,发生频繁。我国降雨集中在夏秋季,加之我国人口众多地形地质复杂,人们居住相对分散,洪水、泥石流以及滑坡灾害分布范围广,发生也比较频繁。
3.小流域山洪防御的对策
(1)推进小流域山洪防御工程设施建设,有效防御山洪灾害、减少灾害损失。不断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小流域山洪灾害的防御能力,增强工程措施力度。此外,要抓住大规模水利建设的机遇,加大山丘区水利建设的资本投入,突出山洪防治工程。提高小河流的防洪标准。由于山区经济较为落后,河道的护岸存在标准低以及质量差等很多问题,要根据防洪避洪的要求,进行加固,提高防洪避灾能力。
(2)加强日常管理,建立小单元、小流域的山洪灾害的预警体系。把小流域山洪灾害的防御重点转移到“自防自救”的建设上,建立村级预警系统。确定适当的预警员在降雨期负责观测雨情和水情,认真巡查可能出现山体滑坡等灾害的地段,遇有大暴雨或者台等预警要及时发预警信号。定期检查周边山体,发现情况要做好观察记录,及时上报。村单元还要明确本村的危险地段,方便有灾害时的人员撤离。
(3)加强山丘区管理,建立科学防灾体系。除了针对灾害本身,提高山区群众的躲灾避灾意识、宣传山洪防御知识,指导山区居民摒除侥幸心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此外还要对重点防护地段做好汛前检查工作 ,对防洪设施以及机构设置的落实要全面检查,各部门的责任落实要到位,明确工作的目标任务。山丘区的各种社会活动一定要规范化,让山区居民适应自然的规律,避免因为不合理的活动而导致的山洪灾害。加强河道管理,加大执山洪相关的法力度,加强监控山洪灾害地区的土地开发管理,充分考虑山洪灾害可能带来的风险,控制人员财产继续向山洪灾害潜在区继续发展,已经开发的地区也要加强相关活动的监控管理,防止一切可能导致山洪灾害的活动。
此外还要完善已有的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建设,在完成的体系基础上不断的细化完善。努力实现组织健全、预案实用、响应迅速、全民参与、保障有力等的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完善小流域山洪灾害的防御方案并检查保证方案的合理性和可实施性。
(4)保持水土的综合治理。主要是减少地表径流,增加降水入渗程度,改变小地形,将坡地改成平地,改善地面糙度增加树冠的截留,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当降水抵达到地表后首先被地表的植被截留,然后再可能在产生径流,对流域的降雨起到缓冲作用,延长洪水的汇流时间。在一些流域可以实施了梯田林草措施,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增加了流域植被覆盖度,减轻了雨滴对地面的击溅,提高了蓄水保土能力,减轻了地表径流的冲刷作用,减轻和消除崩塌,滑坡等重力侵蚀现象,减少灾害发生。
建立水生态保护基金,保证水库在供水发电以及旅游渔业等方面的收入稳定,落实生态补偿政策,从这些资金中提取环境保护所需要的基金来进一步加强水生态的保护与修复。对水库水生态问题要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广泛听取意见做好水库管理规划工作,将不同水生态环境问题划为不同的课题来研究,为水库发展做好基础理论以及技术支撑。
(5)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科普宣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系列法律法规的保证下,制定相应的小流域山洪灾害的防御发展规划。在政府的配合下,贯彻执行各种防御措施并严格监督检查,使山洪灾害的防御工作落到实处。加强山洪灾害防御的科普教育工作,强化群众在这方面的环境意识,利用电视广播以及报纸网络等媒体开展各种山洪灾害防御以及环境保护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防御措施。
4.结语
小流域山洪灾害防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范围广,包括自然科学气象、水利、地质林业以及人文意识、等多个部门,所以小流域山洪防御工作要有一定的灾害防御管理体系,由各级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山洪灾害防范决策系统方案综析
1开发背景
安溪县地处闽南金三角(厦、漳、泉)的结合部,是福建省东南沿海典型的山区县份,山地丘陵多,山丘面积占全县面积85%以上;河流众多、水系密布、源短流急,多属暴涨暴落的山区性河流。受暴雨和台风影响,全县山洪灾害多发、频发,是全省山洪灾害的易发区和多发区。山洪灾害给全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已经成为全县防灾减灾中的突出问题。因此,开展山洪灾害防治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山洪灾害防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十分迫切和必要。
2任务、目标与内容
2.1 任务来源
国家和福建省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的试点县份。
2.2 工作任务(见表1)
(2)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数据库软件(标准版)。
(3)Microsoft Windows XP SP2操作系统软件(专业版)。
(4)网络版杀毒软件。
3 电话传真预警系统(传真服务器系统) 支持县级监测预警平台应用软件中实现传真预警自动或手动功能。
2.3 工作内容与目标
安溪县山洪灾害防范管理决策系统是福建省防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体项目的核心工程,将接入专网平台。系统将建立职责明确、结构完整、功能全面、反应灵敏、运转协调、符合本县实际情况的山洪灾害试点管理软件系统。提高山洪灾害预警预报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增强灾害事故的抢险救援能力,为建立山洪灾害防治的安全长效机制打下基础。
平台上:要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GIS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建立翔实、高效的山洪灾害基础数据库,实现数据的管理、维护与更新,并实现与其他防汛信息的有机组合,最终实现省、市、县领导能够直接调用各试点单位的资源信息,辅助领导对灾害应急事件的指挥。功能上:一方面要与前端信息采集系统相连接进行数据信息的采集、接收和存储;另一方面又要将采集的信息进行智能加工,包括数据识别、数据过滤、数据纠错、数据计算等程序,最后将处理后的数据信息通过直观、有效的方式进行与预警。
从系统运行环境、资源信息、功能应用、新技术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将各部分融合成一个高效、统一的有机体。建立灾害预警信息的内外网和管理系统,为灾害预防、事故救护提供数据采集、处理、语音、通讯等诸多应用提供统一的信息传输通道,提高对突发事故快速反应的处理能力。建立网络环境下的应急响应服务系统(具体的内容与实现目标见表2)。充分整合和强化专业部门救护资源,提高应急救援的时效性、准确性、有效性。
3设计方法与流程
3.1设计方法
本项目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应按系统工程的方法从组织、过程、技术三个方面进行精心规划和实施,充分考虑要有良好的扩展支持,建立可持续可扩展体系结构,为以后更加深入、更加广泛地开发新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采用业界标准的Web Service方式提供对外接口,其开放性、标准性和跨平台特性都须充分保证本系统具有灵活而强大的可扩展性。图1就是在技术方面所采用的系统设计方法。
4框架构建
4.1系统架构
随着当前各行业业务内容及流程的转变,相应的信息化系统也逐渐从满足内部的日常办公和业务处理转向快速为内部和外部提供信息服务。为此,采用了基于SOA的系统架构为核心的设计方法来满足上述的业务要求。
通过以架构为中心,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以实现系统的稳定性:
4.1.1架构设计上的分层和单向依赖
对整个设计采用基于组件的分层(Layer)方法,把系统分为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领域层(Domain Layer)、体系层(Infrastructure Layer)或更多层,尽可能地扩大系统的重用性(Reusability),同时关注系统的实施设计(Tier)以解决其它问题。不同层次之间是单向依赖的,只能够由上层调用下层,或者由下层返回一些消息和错误信息给上层。通过制定严格的层次间的关系,来保证处于软件架构的越低层次,组件的重用度越高。
4.1.2形成架构模式实现架构级别的重用
架构框架(Architecture Framework)或基础架构(Infrastructure Architecture)是辅助实现某种架构的一个子集。许多在架构方面很困难的问题可通过架构框架和基础架构解决。这些架构框架和基础架构具有很高重用度的部分,它是对很多个性化的问题的精练和总结,是在很多项目上的逐渐积累。如果能对特定领域的问题,开发出相应的架构框架。那么这个框架就有了广泛的重用性(重用范围从项目范围扩大到领域范围)。
4.1.3统一的架构设计流程帮助实现重用
本项目采用了统一过程中定义的4+1架构视图(用例视图、逻辑视图、进程视图、部署视图、实施视图和数据视图),并配合用例驱动的开发方法。约束架构的设计和描述,为实现清晰的界定和找到重用部分在方法学上打下坚实的基础。
4.2 SOA架构概述
面对庞大复杂的系统,如何便于各系统快速开发和易于扩展,充分考虑现有的成果与未来的建设相互衔接,是项目必须要处理的两个问题。SOA(Services Oriented Architecture ,面向服务的架构)技术正是在这样的需求下产生的,其最大的特色无疑是通过业务驱动的开发(Business-Driven Development,BDD)。
4.2.1基于SOA的可扩展系统架构
整个系统架构设计的出发点是帮助用户使用某种技术手段来完成业务流程,其本质是“业务流程”,而不是一个计算机系统或计算机应用。在这一原则下,设计工作就围绕着“业务流程”(见图3)展开的,整个业务功能的设计和实现采用SOA(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充分保证系统功能和流程实现的灵活性和扩展性。
篇8
一、抓好防汛机构建设
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为指挥长,各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防汛抗旱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和分工。与各相关单位、乡镇、电站签定了38份<2020年度防汛安全责任书>,确保各项工作措施逐级落实到基层。8月19日县应急委员会办公室、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县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办公室联合下发《关于全力推进防汛减灾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落实了1个乡(镇)1个兼职防汛工作人员和180个山洪灾害危险区五级监测责任人暨(县级责任人28名、部门监测责任人46名、乡级责任人10名、村级责任人66人、监测点负责人148人),从人员配置上进一步完善了机构建设,确保日常工作开展的规范化。
二、思想早动员,预案早修订,物资早准备,队伍早组建
一是利用3月22日世界水日、5月12日防灾减灾日,扎实开展了水法、防汛知识宣传,并重点加强了对山洪灾害防治,灾害应急处理等方面的宣传。共计发放宣传资料和山洪灾害防御知识手册300余份,接受群众现场咨询120余次,进一步增强了干部群众洪患意识,提高全民的洪涝灾害警惕性。二是及时下发汛期各项工作相关文件通知《关于做好2020年防汛备汛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全面加强电站水库安全度汛的通知》(乡防指办〔2020〕3号)文件,要求各乡镇、水库电站及在建电站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修订、完善各类预案,切实提高各项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县级总体预案已编制完成,并提交县政府予以转发。三是加强值班值守,按照省、州防汛指挥部的要求,县防汛指挥部办公室从5月1日起开始实行两人24小时的值班制度,同时按要求下文各乡(镇)、电站水库从5月1日起已开始实行24小时的值班制。四是成立以民兵、武警、公安干警、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为主体应急突击抢险队伍11支1221人,为今年安全度汛奠定良好基础。五是按照省、州要求,在汛前签订了专业技术公司对我县已建设的山洪灾害防治监测站点:9处自动雨量站、6处自动水位站、7处自动气象站、1处县级预警平台的山洪预警防治体系进行了检查并定期维护合同,使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在汛期发挥应有的效益,六是及时落实了防汛物资储备工作,其中储备救生衣20件、防汛工具300把、麻袋5000条、编织袋1.5万条等防汛物资,可调用应急车33辆,应急发电机12台,并与县平君五金店签订了(防汛应急物资储备协议)为成功避险奠定了基础,六是开展了演练43次、(其中:企业7次、乡村级36次、涉及村落51人、参与人数1988人次);要求每一位参演人员认真学习演习的内容,总结演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不断加强业务技能学习和心理素质的锻炼,并掌握处置预案的内容,对不同事故方案的演习要举一反三;在事故处理时,要把事故发生的原因、事故发展的趋势汇报清楚,达到最有效的处理事故;减小事故的进一步扩大;要认真熟悉设备、系统的运行情况,不断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和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为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减少财产损失提供了保障。
三、强化隐患排查与检查,落实重点防控与监测
一方面加强了全县范围的防汛安全检查。排查山洪灾害危险区180处,重点山洪灾害隐患点56处,共计出动11支队伍24余组次150余人次,对不能及时整改完成的隐患点制定了防汛抢险预案、落实专人监测预警,建立了隐患台账,夯实了防灾减灾基础。另一方加强河道管理,对全县河道内乱堆、乱放、乱建阻碍行洪物进行了大排查。按照“主动避让、提前避让、预防避让”的原则,要求防汛责任单位进行防汛演练,以达到抢险队伍招之则来,来之能战,有效的检验各点的防洪应急处置能力,为确保今年安全度汛奠定基础。
篇9
[关键词]洪灾 治理 预防 策略
[中图分类号]TV87 陂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3―0297―01
山区小流域因其流域面积、河道的流量和储蓄能力较小,而且山区的坡道角度较大,洪水的时间短,洪水涨幅度大,山洪灾害具有突发性、不可预见性等特点。防洪工作一直以来是水利工作者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以寻求合适的治理办法和防治措施,所以,探讨和研究山区小流域洪灾的治理办法和预防措施意义重大。
1山区小流域洪灾形成原因及治理重要性
山区小流域洪灾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山区的地形地势、地质结构、持续的强度降水、人为因素等。其中,山区地形地势是诱发洪灾形成的基础,地质结构的复杂多变是加剧山洪形成的重要因素,高强度降水则是直接影响因素,而人为因素则加剧了洪灾形成,例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森林进行肆意的砍伐及林地开荒种植.从而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还有防洪工程的不到位等,导致在灾害发生时或是发生后的应对措施不能适应形势,造成山区人民群众的财产损失甚至对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2山区小流域洪灾的防治措施
山区小流域洪灾治理主要包括村庄防洪,农田防洪和堤坝防洪这三项。村庄的防洪工作主要就是河道的整治和除险加固,在山洪灾害治理工作时,进行河道的整治和除险加固,能极大提高村庄的防洪能力,增加河道对于洪水的排放和流量有着缓解作用,能够降低洪水水位,减少泄洪时间,进而阻止洪水灾害的发生或降低其影响。农田防洪的措施主要是设置格栅坝和拦砂坝。
2.1格栅坝治理措施
格栅坝是对河道内由于大量水流量而出现的漂石进行阻拦,防止因为这些碎石而导致泥石流现象的发生,还可以减少因为碎石的重力而产生的加速度,进而减小洪水的流速,降低因为洪水而造成的损失。格栅坝是一种新型的对泥石进行阻拦作用的大坝,将坝体做成由横向或竖向或横竖相间的格子等形式,主要是在洪水发生时能够拦截住大石块,避免下游村落的建筑受到石块的冲击而受损。而且格栅坝的坝体结构简单,易于向简单化、轻型化发展,更易施工且造价低廉,如果形成一定的库容,格栅坝的使用期限会非常长,长期保护山区村落的安全。
2.2拦砂坝治理措施
拦砂坝是治理山区小流域洪灾的防治工作中最普遍的防治措施,在水流上游地带设置拦砂坝,能够对河道内的沙石进行阻拦,降低洪水的流速和向下游继续的洪水的砂石量,通过将洪水中的沙石控制在河道的上游,防止砂石对河道冲刷造成河道的下切和河岸的扩张,能够有效减少泥砂的混入。
对堤坝进行及时定期的加固整治,强化其挡水能力,对于出现险情的堤坝及时的进行维修和治理工作,避免堤坝因年久失修,在面对洪水的巨大冲击时出现堤坝解体的现象,一旦堤坝解体,会在洪水的冲击基础上加大冲击力度,对山区中的村落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
3山区小流域洪灾的预防对策
3.1生物工程预防对策
由于山区独特的地形地势,使得洪水的预警工作难以展开,而且洪水来势凶猛,让人们措手不及,除了人工进行建造大坝进行阻拦外,生物工程治理既能起到在洪水发生时减少冲击力的作用又能起到防止因水土流失而引发的洪水和泥石流,主要是通过将树木、草灌等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栽植,植物根部可以提高土壤中的蓄水能力,减少土壤中的沙石含量,防止水土流失的现象发生,而树冠则可以承受住部分的降水量,减少因降水对土壤的冲击和巨大的水量而发生的泥石流。对于坡度超过二十五度的山地进行退耕还林,再根据山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种植,例如对于土壤环境好的地带种植能够快速生长的树木,这样可以减少因为树木砍伐而产生的空缺,对于土壤环境较差的地带,种植乔木或灌木林,增加土地的蓄水能力;如果土壤质地极差,甚至已经是沙土地的情况了,需要封山育林,增加地表的植物覆盖率,防止沙土流失再遇上强降水而引发泥石流。
3.2因地制宜
通过借鉴周边山区洪水防治措施,再结合当地山区的地理、气象等自然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分析洪灾形成的原因和治理上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的山洪防治对策,建立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治体系,提高山区洪灾的防治水平,保证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还要在当地展开对山洪灾害的讲座和宣传工作,建立群众监测预防体系,组织山洪灾害防御演练,实现有效的预防山洪灾害,最大限度的减轻山洪造成的损失。
篇10
关键词:娄底市 山洪 诱发灾害 防御对策
娄底市地处湘中腹地,辖两县两市一区,人口399万,地理座标为东经110°45′40″~112°31′05″,北纬27°12′28″~28°14′27″,东西横跨160公里,南北纵长102公里,总面积8117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83%;是一个山、丘、岗、平地貌俱全的地区。
一、基本情况
(一)地貌形态的基本特征
全市地貌地形呈西高东低,南北山地对峙,中部低凹成“S”型盆地的地貌轮廓,湘资两大水系在境内呈树枝状,幅射式发育,地貌类型呈山地成片,岗丘交错成串,平地绵展的组合特点。
(二)气候特征及洪涝灾害情况
我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在15.3~17.0℃,年降水量一般在1300~1400毫米,在市区呈现较明显的区位性和季节性分布。
年降水量由西东向东递减,西部山区多于东部丘陵平地,新化的双林、大熊山在1800毫米左右,新化县城、冷水江市城区1400毫米,涟源市城、娄星区城区在1350毫米左右,双峰的永丰、荷叶1300毫米左右。新化的大熊山和古台山以西地区、田坪以北地区,涟源白马水库地区是市区三个多雨区,娄星区的小碧和双峰的花门为市内两个少雨区。
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娄底市的降水量各季分布很不均匀,4~6月降水高度集中,是我市的主汛期亦是山洪灾害易发期。这三个月的降水量平均为550~600毫米,占全年的42~44%。7~9月是我市旱季,降水在250~300毫米之间,但又多大到暴雨降水过程,形成洪涝。
自16世纪以来的500年中,共发生洪涝灾害148次,其中16世纪25年、17世纪32年、18世纪24年、19世纪24年、20世纪45年,其中以1912年、1924年、1926年、1931年、1949年、1954年、1969年、1973年、1988年、1990年、1996年、1998年的洪涝灾害最为严重。从洪涝灾害发生的地域分布来看,由于受市内地形地貌的影响,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资江、涟水、测水、湄水等中部沿岸低洼处,即沿河分布的中间“S”型带状盆地,包括以圳上、油溪、琅瑭、西河、上梅、洋溪、槎溪等为主要地区的中部新化丘岗平原区、以三甲、石马山、六亩塘、渡头塘、茅塘、白马、杨市为主要地区的涟源丘岗平原区,以洪山、走马、永丰、梓门等主要地区的双峰丘岗平原区,及涟源北部伏口、七星、安平、湄江等主要地区的北部中低山区和双峰荷叶、井字等地区的东部低丘陵区。历年以来尤其是九十年代的3年特大洪涝灾害(1990年、1996年、1998年),绝大部份就发生在这些地区,而这些地区人口密集、且工农业、交通运输、财贸商业较为发达,一旦发生洪涝,灾情十分惨重。
1990年6月11日至16日,我市普降暴雨和特大暴雨,致使市内168个乡(撤区并乡后)2525个村74.5万亩农田受灾,估计减产粮食4500万公斤,冲毁水库2座,塘坝7752处,累计死亡49人,冲垮渠道2429公里,直接经济损失2.5亿元。
1996年是我市遭灾最为严重的一年。6月1日和7月中旬的特大暴雨,全市有70%的乡镇和50%的人口受灾,40%的作物受灾,20%左右绝收,直接损失达25.5亿元。
1998年,我市的暴雨山洪亦是连续不断,异常频繁,我市先后于4月30日、5月8日、5月21~22日、6月12~16日、6月22~23日、6月27日和7月30日8次普遍降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其中以5月~6月间的几次暴雨山洪损失尤为严重,涟源市连续三次遭受大暴雨山洪袭击。全年8次暴雨山洪,全市有77个乡镇2532个村遭受山洪灾害,共倒塌房屋1.8万间,死亡38人,农作物受灾面积87万亩,成灾面积50万亩,绝收1.6万亩,共毁坏中型水库1座,小I型水库1座,小II型水库35座,有609个工矿企业全部停产,中断铁路2条达52小时,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8亿元。
转贴于 二、娄底市山洪灾害易发区的划分
根据省防指的工作安排,针对近年来我市山洪灾害的特点,市防指几年来一直把对山洪灾害的防御列为防汛工作的重点,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工作,对山洪灾害易发区的划分标准及如何有效防御减少损失等方面进行了专题研讨。
对我市的山洪灾害可以划分为山洪灾害易发区和山洪诱发灾害区。山洪灾害易发区是指直接受暴雨山洪影响冲淹,损毁的地区。山洪诱发灾害区是指因受暴雨影响形成山体滑坡崩塌、地面沉陷开裂等地质灾害造成人员财产损失的地区。
(一)山洪灾害发生区划分原则和警戒级别划分标准
划分的原则是:以村为最小统计单位,以各村历年来实际发生的山洪灾害的频率和损失为基本依据,以山洪灾害损失达20%作为减灾条件,再进一步划分警戒级别的标准。
划分的标准是:我们把山洪灾害易发区分成三个等级,特级、I级、II级。一日降雨量50~100毫米,每平方公里损失达50万元以上,且平均两年发生一次以上的定为特级;山洪灾害易发区,一日降雨50~100毫米,每平方公里损失达25~49万元,且平均两年发生一次以上的定为I级山洪灾害易发区;一日降雨50~100毫米,每平方公里损失达10~24万元,且平均两年发生一次以上的定II级山洪灾害易发生区。对直接影响铁路、重要公路、重点工矿企业及重要国防设施的地区,一律定为特级。
(二)山洪诱发灾害区的警戒级别划分标准
山洪诱发灾害在我市主要表现为山体滑坡、地表大面积沉陷、地裂缝和矿渣堆积冲刷等几种灾害类型。按照预测规模和范围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确定为三个警戒等级:特级、I级、II级。
具体划分标准是:山体滑坡或预测规模在10万立方米以上或1平方公里以上且可能对人员及财产设施造成巨大的隐患点定为特级,预测规模在1~10×104立方米或0.1~1平方公里之间且可能对人员及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的隐患点定为I级,预测规模在0.1~1×104立方米且可能地人员及财产设施造成较大损失的隐患点定为II级,其余视为一般灾害,不再定级。
(三)山洪灾害易发区和山洪诱发灾害区划分
全市85个乡镇,明确为山洪灾害易发区的乡镇35个计168个村和大熊山林场,分别是新化县南部天龙山暴雨区的维山乡、槎溪镇、洋溪镇,新化县西部奉家山暴雨区的水车镇、奉家镇、西河镇、孟公镇、金凤乡、琅瑭镇,北部大熊山暴雨区的七星街镇、伏口镇、湄江镇、安平镇,红日暴雨区的三甲乡、六亩塘镇、石马山镇,龙山暴雨区的白马镇、茅塘镇;冷水江市的三尖乡、禾青镇、矿山乡、中连乡、毛易乡;娄星区的双江乡、大科乡、小碧乡、万宝镇;双峰县的荷叶镇、井字镇、杏子铺镇、石牛乡、沙塘乡、永丰镇。以村为单位划分警戒级别划分55个村为特级警戒区,89个村为I级警戒区,24个村为II级警戒区。可能危及7.95万人,2万栋房屋的安全。
全市大小山洪隐患点诸多,共确定特级隐患共20处,分别为水车镇的金龙村滑坡、老庄村滑坡、龙湘村滑坡、白水村滑坡、油溪乡的白芦村滑坡、游家金塘湾滑坡、奉家花岗岩滑坡群;涟源市三甲乡的东山村滑坡、白溪村滑坡、谢家村滑坡、六亩塘镇的利民村滑坡、芙蓉村滑坡;冷水江市的浪石滩地裂缝、潘桥乡铜钟滑坡、陡岩水库山体滑坡、矿山乡的船山村滑坡、樟木村滑坡。娄星区大科乡的大新村泥石流滑坡、思乐村滑坡、小碧乡的日岩村滑坡。划分I级隐患警戒区10处,II级隐患警戒区25处。可能危及人口11.2万,房屋6122栋,耕地2.0万亩,其中主要是冷水江市浪石滩地裂缝的影响,仅此一处可能危及整个冷水江市城区10万人,3000栋房屋的安全。
针对溃坝水可能造成的巨大损失,此次山洪灾害调查将全市所有标准洪水可能漫顶或病险严重水库(堤防)工程做了全面调查统计。全市共计95处,其中中型水库4座,小I型水库14座,小II型水库69座,堤防工程8处。这些病险工程使下游31.7万人、8.04万栋房屋、24.5万亩农田直接受到洪水的威胁。
综上的三项(山洪灾害易发区、山洪诱发灾害隐患区、溃(坝)堤工程影响区),直接影响50.9万人口,10.65万栋房屋及许多水利、交通、电力、工矿等设施的安全。同时从调查统计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对受灾人口和各类设施的操作,影响最大的还是溃坝洪水造成的损失,其次是山洪易发区的灾害损失,再其次是山洪诱发灾害隐患区。
转贴于 三、山洪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特殊的地貌地形条件,决定了我市是一个山洪灾害易发区。我市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倾斜,南北山地对峙,中部低洼呈“S”型带状盆地绵展,资湘两大水系在市内分流,地表切割强烈,且水系呈树枝状,幅射式发育,当发生暴雨或连续性大雨时,山洪便迅速向中部平丘岗区汇集形成洪灾。
(二)暴雨强度大,是暴雨山洪灾害严重的重要原因。我市降雨总体分布表现为从西向东递减,但在北西南三面中低山区形成六大暴雨中心,受这些暴雨中心的直接影响,在强降雨的情况下,短时间内迅速汇集成大暴雨山洪。1996年6月1日地处龙山暴雨区的白马、茅塘等地日降水250.7米,地处梅城、天龙山暴雨区的新化县县城、车田江库区、半山水库库区等日降水达300毫米,7月15日,西河镇、孟公镇、琅瑭镇降水量211.4毫米,其中2个小时降水98毫米。1998年5月8日,地处梅城暴雨区的涟源市伏口镇日降水280毫米,5月22日,地处龙山暴雨区的白马、三甲降水319.4毫米,其中7个小时降水180毫米。因这些地区本属地势低洼的中部平丘岗区,又位于暴雨区内,极易形成暴雨山洪,造成山洪灾害。
(三)山体地质条件差,坡度陡,导致山体滑坡和崩塌。我市地貌类型组合集中,岩情聚类集中分布,花岗岩集中分布于天龙山、水车、荷叶三地,这三处花岗岩体在温度变化下极易发生粒状的崩溃、变散,在植被被解体时,容易造成并有大规模的崩体存在。全市变质岩地区一般呈现出侵蚀强烈,沟谷深切深度达500~800米,且节理十分发育。地貌多悬崖峭壁、基岩裸露、风化壳厚、岩溶发育。因三类岩体地区存在的密集节理和厚风化壳,致使市内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隐患普遍存在。新化县水车、奉家花岗岩就发育了上百个不同规模的滑坡体,预测规模30平方公里。新化县游家镇金塘滑坡,预测规模达100万立方米,油溪乡白节村滑坡、规模约为170万立方米,涟源市六亩塘利民村滑坡,预测规模100万立方米,娄星区小碧乡日岩村滑坡,预测规模在10万立方米以上,这些大规模的滑坡隐患,一旦诱发,将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四)采煤与工矿企业的密集分布,决定了我市山洪地质灾害易多发的特殊环境。我市是能源、原材料基地,上千家采煤、采矿等工矿企业在市内密集分布,由于采矿加上近年来的乱采滥挖在全市造成了大范围地裂缝、采挖区地面沉陷等地质灾害。特别是在暴雨的直接诱发下,一是加剧了地裂缝的开展,地表大面积沉陷,使地表房屋倒塌,水库、山塘被毁;二是形成滑坡、崩塌,山洪诱发灾害;三是大量的采矿废渣堆积或冲入河道,增加了泥石流等山洪灾害的诱发因素,同时对河道的淤积造成了洪水泛滥。比如:冷水江市浪石滩地裂缝及危岩体,预测规模达650万立方米,直接危及整个城区的生命财产安全。双峰县坳头山磺矿的大规模废渣堆积,成为一个巨大的废渣泥石流隐患。
(五)河道淤塞严重,泄洪能力严重不足。我市16度以上的坡度面积为700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57.3%,25°坡以上的面积为390万亩,占全市面积的32.2%,主要呈现为山地地貌,花岗岩和灰岩山地,又多为暴雨区,雨水冲刷强,水土流失严重。到1998年,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2392平方公里,虽然局部地区进行了初步治理,但治理跟不上流失,大部分地区因未能治理已开始转向中度和强度流失,估计每年流失地表土约700万吨以上,全市195条5公里以上河流计3311公里河道比50年代普遍抬升1~2米,致使行洪能力大为减弱。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普遍存在侵占河道和行洪滩地的行为,对河道的行洪影响较大;加上对河道的治理开发缺乏统一的规划,河道上阻水建筑物较多,人为地抬高了河床水位。冷水江市球溪河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球溪河系资江一级支流,发源于新邵县田心乡,从冷水江市三尖乡石槽入口,流经三尖、禾青2个乡镇16村,境内全长16公里,由于所处山高坡降,两岸山坡均在25°以上,暴雨一来,在极短时间内便可迅速汇集形成山洪。加上沿河两岸几十家采矿企业废渣淤积河道十分严重,目前,上游仍有采矿废渣20余万立方米,在境内16公里长的河道上建有12处固定式引水河坝,跨河大小桥梁21座,严重阻碍行洪。由于泥沙、矿渣淤积和各类阻水建筑物的影响,河床不断变窄,局部地区断面已不足20米,河床不断抬高,现已普遍淤塞1.0~1.5米,致使球溪河发生山洪涝灾害的频率越来越高,损失越来越大。目前,在日降水30毫米的情况下便可形成山洪灾害,是我市最为典型的山洪灾害特级易发区。
(六)小城镇建设规划不完善,缺乏防御山洪灾害的措施。社会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小城镇建设的步伐,而在规划建设时,一般都没有防洪规划,且不断向河滩、河道保护范围争地。同时,农民在建房、耕种时侵占河道现象普遍、致使在洪水淹没范围没有加大的情况下,淹没损失的程度加剧,人为地加大了山洪灾害的损失程度。
四、山洪灾害的防御
山洪灾害的防御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同时也是防汛救灾工作的难点和重点,而且对山洪灾害尚未专门的投资渠道,管理体制尚未建立健全,因此,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系统综合的防御。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增强防御山洪灾害的意识。山洪灾害是我市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暴发突然、破坏力大,且无灾发预感,要降低灾害损失,首先要提高防御山洪灾害的认识,牢固树立防御山洪灾害的思想,要在防汛宣传时加大对山洪灾害防御的宣传力度,并广泛利用广播、报纸、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造成宣传声势。同时要充分利用中央电视台和省电视宣传的权威性和大范围宣传效应,制作公益广告和科技专题,持之以恒,注重实效,真正做到人人皆知,家喻户晓。
(二)深入调查研究,划定山洪灾害范围。对山洪灾害的综合防治是一个新的课题,必须组织力量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论证,寻找适合本地实际的优化防治方案。可以由防汛指挥部组织地矿、水利等部门对山洪灾害易发区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研究,根据不同地域的气象、水文、地理、地势及居住人口数量等各种因素,分析其成灾机率和遭灾的可能程度,分级划出警戒区域,并在明确的特级、I级、II级等警戒区要划界立标,严格控制生产、居住和建设。
(三)统一规划,部门协同,坚持依法防治山洪灾害。山洪灾害防御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部门,需要社会各部门通力协作。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山洪灾害的综合治理,水利部门要严格按照《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湖南省实施(防洪法)办法》的有关规定,严格实施项目建议书和涉河项目审批制度,加大水土保持、中小河流治理,做好河道的清障划界等工作;国土部门要进一步严格单位和个人的建设用地审批、指导人们主动避险建房,避险修路采矿;城镇部门要加强城市(镇)尤其是小城镇和农村建设的规划,对工程建设要专门进行防洪论证,山洪灾害的防御措施论证,并做好质量监督工作;林业部门要大力开展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工作。
(四)制定紧急避险预案,减少山洪灾害损失。目前,在工程措施不足以抵挡特大山洪的情况下,要各地进一步抓紧做好和完善避灾预案,对划分的山洪灾害易发区和山洪灾害诱发隐患区以及病险水库下游低洼地区,尤其是对所划定的特级、I级警戒区均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避灾方案,并在特级、I级警戒区要树立永久性界碑,一旦进入警戒状态,要按市~乡~村~组~户的次序,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出紧急避灾信号,并落实好转移路线和人员安置方式。
(五)加大资金投入,开展山洪灾害治理。由于暴雨山洪的突发性很强,而现有的气象测报对小流域特大暴雨很难预测,提前避险转移的时间很短。因此,从目前来看,必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避结合”。但我们认为:治是根本,防是关键,避是重要手段。从现在开始,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全面展开对山洪灾害的治理,从根本上减轻山洪灾害的损失。一是要做好山洪的坡面治理,通过采取合理的农业耕作措施、坡面林草、禁止新开坡土梯田、封山固沙、护坡固脚等措施,由小流域向全流域展开。二是要进一步做好河道整治保护。要采取严厉手段坚决制止在沿河两岸任意倾倒堆放废渣废料,防止工矿企业废渣进入河道。同时要加强河道的疏通治理,河道治理时要有统一的防洪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实施。要严格涉河项目的项目同意书和工程建设审批制度,妥善处理好与小城镇建设和农庄建设的关系,增强住房避洪意识。减少特大山洪、泥石流等冲毁房屋。对河道内作业行为要严加规范管理,防止采砂、淘金对河床河势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