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艺术范文
时间:2023-03-14 00:48: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园林艺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明末,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扩张,西洋传教士来到中国进行传教活动,同时导致了西方的科技文化艺术在中国传播,出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中西文化交流的。清初,西洋传教士仍旧遵循本土化传教方针,将天主教教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①,同时帮助清政府修订历法、制造西洋火炮,清廷对他们采取了接纳和宽容的政策。然而,明清之际西方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充满了曲折离奇的斗争,一部分固守封建传统的官僚士绅或文人,本能地意识到西方文化对中国封建文化是一种冲击,不利于封建的专制统治,遂群起反击。顺治年间安徽歙县布衣杨光先在辅政大臣鳌拜等人的支持下弹劾钦天监监印、天主教传教士汤若望,抨击天主教,他说“设天果有天主,则覆载之内四海万国,无一而非天主之所宰制,必无独主如德亚一国之理。独主一国,岂得称天主哉”?进而又说,汤若望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②。清康熙初,清廷终于做出了禁止天主教传教士传教的决定。
清代雍乾时期,曾经作为清初中西文化交流主导的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应用大为减弱,中西文化交流的重点转向艺术方面,西方的绘画、音乐、建筑艺术的引进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产生影响,意大利画师郎世宁等人融合中西画法创造“新体画”、圆明园的西洋式建筑都是出现在这一时期。西方园林艺术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以这一时期表现最为明显。
一中西方园林艺术特点
世界园林主要可分为东方园林和西方园林两大类,前者以中国园林为代表,后者以法国园林为代表。中西园林作为供人游乐赏玩的艺术空间具有共性,然而由于自然观、审美取向的不同,两者的造园理论、造园布局及其审美情趣迥然不同。美国景园建筑学家西蒙德说:“西方人对自然作战,东方人以自身适应自然,并以自然适应自身。”③
1.西方园林的特点。
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深受西方自然观的影响,西方人信奉“天人对立,改造自然”的哲学观,强调人改造自然,从而形成有别于东方的美学思想。西方人将数和比例奉为美的最高境界,强调“美就是和谐,和谐有它的内部结构,这就是对称、均衡、秩序,是可以用简单的数和几何关系来确定的”。其总特点强调的是以人工改变自然,无论是建筑物还是山水树木都具有人工穿凿的明显印记,它是运用建筑法则而不是自然法则建造园林。最彻底地运用建筑原则的是法国园林,“它们照例接近高大的宫殿,树木是栽成有规律的行列,形成林荫大道,修剪得很整齐,围墙也是用修剪整齐的篱笆来造成的,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成为一座露_天的广厦”④。排列整齐的建筑,柱廊、花坛、草坪、雕像、喷泉等均是秩序分明,呈现出几何形状,充分体现了人工改造自然的力量。因此西方园林中处处呈现的平面的、立体的几何形,一切景物均以规整、匀称的形式出现,透视感强,平坦开放,一览无余,从而把自由的大自然纳入规整的建筑系统。
西方园林的基本布局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平面布局以轴线展开,以建筑物为主体,一般以一座体积庞大的建筑物矗立于园林中十分突出的轴线的起点上,整座园林以此建筑物为基准,园林的主轴线是此建筑轴线的延伸。沿主轴线布置主要景观,两侧有次轴线,之间有直干道和斜干道相连。在纵横道路交叉上形成小广场,呈点状分布水池、喷泉、雕塑或其他类型的建筑小品。道路是笔直的,水面被限制在整整齐齐的石砌池子里,其池子被砌成圆形、方形、长方形或椭圆形,池中布设人物雕塑和喷泉。园林铺设大面积草坪,花草树木严格整形修剪成锥体、球体、圆柱体,草坪、花圃则勾划成菱形、矩形、圆形等图案,一丝不苟地按几何图形修剪、栽植,绝不容许自然生长形状,被誉之为刺绣花圃、绿色雕刻。“园艺要修剪、扶直树木,使每一株树的形状完全不同于处女林中的树木;正如建筑堆砌石块成为整齐的形式一样,园艺把公园中的树木栽成整齐的行列。总之,养花或园艺把‘粗糙的原料’加以改造、精制,是和建筑如出一辙的。”⑤为了突出人的力量,西方园林中广为布置人体雕塑,以显现人体美。园林布局不追求层次感,只有把游览视点提高,才能领略造园艺术的整体美。西方园林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是花草树木也修剪对称方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
西方园林艺术提出“完整、和谐、鲜明”三要素,体现出严谨的理性,集中表现了以人为中心,以人力胜自然的思想理念。
2.中国古典园林特点。
中国园林是一种自然山水式园林,追求天然之趣是中国园林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士人对山水自然抱着敬畏、崇尚的态度,认为人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观,强调人和自然之间的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基于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传承,中国园林以自然山水为造园的楷模,认为“自然者为上品之上”,“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中国园林创作的最高原则和审美标准。园林景观呈现的山环水抱,曲折蜿蜒,参差错落,花草树木自然之态,从而获得“不离轩堂而共履闲旷之域,不出城市而共获山林之性”⑥的理想生活境界。
中国园林在布局上以自然为宗,“今夫山者,天地之山也,天地之为是山也⋯⋯吾之为山也,非能学天地之山野,学夫天地之山之自然之理也”⑦。园林因地制宜,呈现不规则的平面布局,没有明显的轴线对称,最忌方塘石洫、一览而尽的做法,主张庭园重深,处处邻虚,曲径通幽。空间上讲求“隔景”、“藏景”,“合景色于草昧之中,昧之无尽;擅风光于掩映之际,览而愈新”⑧。要求循环往复,无穷无尽,“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派(脉),则远矣”。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营造出无限的意趣。造园非常注重因地制宜,因山顺势,变化有致,曲折多端的手法。园林造景的山、水、建筑、花木这四要素的布置没有一定的程式,按照自然的形态灵活随意,“因阜垒山,因洼疏池。集宾有堂,眺远有楼有阁,读书有斋,燕寝有馆房,循行往还,登降上下,有廊榭、亭台、、村柴之属”⑨。建筑服从于周围的自然环境,与山水树木相互协调、融为一体,“随基势高下⋯⋯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亭台楼榭轻灵小巧,翘角飞檐,与周围环境互相穿插融合。植物和树木的栽种和修剪配和山水布置,“着眼在画意,高树和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长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⒑。传教士王致诚在写往巴黎的信中说,在中国园林里,“人们所要表现的是天然朴野的农村,而不是一所按照对称和比例的规则严谨地安排过的宫殿⋯⋯道路是蜿蜒曲折的⋯⋯不同于欧洲那种笔直的美丽的林荫道⋯⋯水渠富有野趣,两岸的天然石块或进或退⋯⋯不同于欧洲的用方整的石块按墨线砌成的边岸”1l。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正符合中国古代文人居山四法:“树无行次,石无位置,屋无宏肆,心无机事”
的理想园居环境。
而在审美情趣上,中国园林艺术的美,不仅体现在外在的形式美,而是更加追求意境美。“片山多致,寸石生情”,将客观景致与主观情感相结合,情景交融,借景物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从而使景物富有诗情画意与深刻哲理。“意境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的特构,无论是对于诗词、绘画、音乐,还是对于园林乃至盆景的创作来说,都能赋予灵魂,灌注生气,化景物为情思,变心态为画面,使作品近而不浮,远而不尽,意象含蓄,情致深蕴,从而以其特殊的美的魅力,引人入胜,耐人寻思。”⒓.是否强调审美意境的创造,是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的重要的区别之一。
中国园林是人和自然之间的一条联系的纽带,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表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与协调。
二西方园林艺术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明清之际的西方传教士带来了西方哲学、科学和文化艺术。园林建筑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自然成为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传教士到中国,首先在传教地建立教堂。据档案记载,康熙时期全国各地的新旧教堂多达30座,分布于北京、山东、安徽、江苏、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湖北、陕西、河南等省份13.。北京宣武门教堂——南堂,是汤若望在顺治七年(1650年)春,依中国式建筑风格建造的,但“堂牖器饰⋯⋯亭池台榭,式仿西洋,极其工巧”。并设有喷水池,“左池水上高三四尺,石池水四道,上喷高四五尺”14.。教堂内的建筑装饰和喷水池带有西洋园林的特点。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徐日升与闵明我将其改建成欧式。
1.私家园林艺术中的异质文化因子。
明清之际的江南私家园林受到西洋建筑的影响,在建筑小品的装饰和细部做法上模仿西方园林,如西式的石栏杆、西洋的套色玻璃和雕花玻璃等西洋异质文化因子悄然出现。
据袁祖志所写《随园琐记》中记载清代文人袁枚在南京的随园,“‘书仓’之东厢曰‘琉璃世界’,为室二重,窗嵌西洋五色玻璃,光怪陆离,目迷心醉”15。
扬州的“江园”,江方伯建于乾隆年间,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改为官园。园中有一幢五间的敞厅,乾隆皇帝赐名曰“怡性堂”,“堂左构子舍,仿泰西营造法”bq。堂前敞后荫,两面夹山,“左靠山仿西洋人制法,前设栏楣”,模仿意大利山地别墅园的逐层平台及大台阶的做法,“构深屋,望之如数十百千层,一旋一折,目眩足惧,唯闻钟声,令人依声而转。盖室之中设自鸣钟,屋一折则钟一鸣,关捩与折相应。外画山河海屿,海洋道路。对面设影灯,用玻璃镜取屋内所画影。上开天窗盈尺,令天光云影相摩荡,兼以日月之光射之,晶耀绝伦”16.。这是模仿当时盛行于欧洲的巴洛克式建筑的所谓“连列厅”以及用大镜子以扩大室内空间的“镜厅”做法。
扬州的“黄园”,为黄氏别墅,与“江园”相接。其中三层楼房的“澄碧堂”是模仿广州欧式建筑十三行的建筑立面,大量使用西洋建筑中的玻璃装饰,玲珑剔透。“盖西洋人好碧,广州十三行有碧堂。其制皆以连房广厦,蔽日透月为工。是堂效其制,故名澄碧堂。”17.
扬州的另一处园林景观“石壁流淙”,其一幢建筑物内“榻旁一架古书,缥缈零乱,近视之,乃西洋画也”。是由于墙上绘西洋壁画,绘画运用焦点透视法因而显得景物逼真,人仿佛可以走进去。徐履安“丁丑间(乾隆二十二年)为园⋯⋯作水法,以锡为筒,一百四十有二,伏地下,上置木桶,高三尺,以罗罩之,水有锡筒中行至口,口七孔,孔中细丝盘转千余,其户轴织具桔槔辘轳关捩努牙诸法,由机而坐,使水出高与檐齐,如趵突泉,即今之水竹居也”18。使用龙尾车操纵水源的方法制做西洋式喷泉。
西洋园林的元素在江南私家园林中基本上运用于园林的建筑装饰中,在园林建筑形制、建筑装饰中部分吸收外来因素。
2.皇家园林中的西洋园林。
受西洋园林影响最为显著的当属皇家园林,它不仅在建筑的局部采用西洋建筑手法,而且在园林的立意、布局、建造中照搬西方园林,甚至用西方人设计园林,大规模成群兴建西方风格的园林建筑。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则是圆明园的西洋楼。乾隆皇帝从郎世宁进呈的西洋画中看到西方园林中的喷泉图样,很感兴趣,便征召西洋传教士修建,最后由郎世宁推荐传教士蒋友仁在长春园的北侧建成了第一座大型喷泉,“乾隆见而大悦。长春园中之其它欧式建筑及水法兴建约始于此时”19.。乾隆皇帝于是命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和蒋友仁等在长春园修造西洋楼。
西洋楼景区内欧式建筑、喷泉、迷宫、雕塑、绿篱、水池等西方园林要素一应俱全,从平面布局到各造园要素的具体形象均接近于法国古典主义造园风格。全园共有7组欧式建筑,从西向东依次为:谐奇趣、蓄水楼、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观水法。平面布局体现轴线对称特点,景区的主要道路均为直线,主要景点的人工水池也都是规则的几何形状。建筑采用西洋建筑风格,高大的大理石建筑、跌落的台阶、华丽的装饰,充分体现了巴洛克和罗可可的建筑风格。建筑的平面布置、立面柱式、玻璃门窗、栏杆扶手等,都是西洋做法,细部装饰为西洋雕刻中夹杂着中国民族花饰。园区中心的“大水法”为西洋楼的主要景观,仿西方园林的喷泉,大水法主建筑为一巨型石龛,前面有狮子头喷水瀑布,成7级水帘。大水法的左右前方,各有1座大型喷水塔,塔身方形,共13级。并运用西洋机械引水。在绿化方面同样采用西方园林方法,修剪整齐的草木、花草铺成的花坛、建筑西方花园内常用的迷阵(Maze)景观——“万花阵”。“西洋楼”是西方园林在中国第一次较全面、较完整的引进,代表着18世纪东西建筑文化和造园艺术交流的成就,在东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皇家园林建筑室内采用了西方建筑风格的装饰,据档案记载圆明园早在雍正三年(1725年)九月间,曾在圆明园后殿仙楼下安设了一樘楠木边双园玻璃窗cl,雍正五年在万字房(万方安和)对瀑布仙楼的窗户上,还用了长4尺4寸、宽3尺2寸5分的大块玻璃cm。并吸收西洋教堂天顶画、全景画的装饰手法而变通为中国式的建筑装饰手法——通景画cn,在清代皇家园林中的圆明园、紫禁城内的建福宫花园和宁寿宫花园内大量出现co,绘画采用了透视的画法,有极强的立体效果。
以上所说的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现在虽已不复存在,而通过文献记载和园林遗迹可以看出,西方园林要素曾出现在明清之际的中国园林中。它的引入,拓展了国人的视野,令人耳目一新。同时,丰富了中国造园艺术手法。
三西方园林艺术对中国园林影响的探讨
随着西方建筑文化的传入,清代园林中出现了许多西式景观和装饰艺术。然而,这些异质因子一般都体现在园林细微之处,出现在建筑的局部装饰和园林的小品中,这并没有改变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格局,明清园林主体建筑及整体风格则是保持中国式的,即使是最完整、全面地模仿西洋园林的典范——圆明园中的西洋楼,也仅占圆明园总面积的百分之二,作为聚景园林中的一个景观。且被置于全园也就是圆明、长春、万春三园的东北角,并在它与园内其它中式景观之间加土丘以为隔绝,成为一个独立的景观。
这种艺术风格折射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冲突。
其一,中国固有文化的传承性。几千年的中外文化不断交融,影响中国最大的外来文化,东汉末年的佛教和明清以来的西学,都没有影响到中国文化本体的根本改变。中国人从来都是以外来文化服务于中国的本体文化,也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实现自我的再生和创新。在明清中国人的眼中,西洋建筑就像西方的自鸣钟一样,属于“奇技巧”一类,仅仅作为赏玩的对象而已。西洋楼的建造很大程度上源于乾隆皇帝对西洋画中“水法”的兴趣。
中西文化由于伦理观、价值观等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当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严重冲突的时候,外来文化就必须让步,就像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利玛窦等人为了传教的顺利进行,改变了固有传教的方式,制定并推行了天主教儒学化以及科学传教的方针。在西方园林艺术的东渐过程中,当西方艺术与中国古典艺术出现相抵触的元素时,也不免要采取本土化的变通方式。西洋楼这样纯西式的建筑在细节处理上也不免使用中国古典园林的元素。西洋楼在主轴景观的处理上,并没设置成像西方庭园一眼望到底的直线,而是沿用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被建筑物有节奏地分作三段,西洋楼建筑群同样地把一长条园景分成几个院落,避免拉丁庭园一望无际之感。西方古典主义花园中必不可少的人体雕像在西洋楼中却未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中国传统的祥禽瑞兽:大水法前的水池中的主雕是一只象征福寿的梅花鹿,谐奇趣和海晏堂前的主雕是寓意吉祥的翻尾鲤鱼,海晏堂正面的大水池左右两侧的铜铸喷水雕像则改用中国传统的12生肖。
其二,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首先,传教士作为中西文化交往的桥梁和纽带,传播宗教是其目的,而科学文化的介绍只是实现其目的的手段。其次,文化交流的范围狭窄,产生的社会影响不大。由于闭关自守政策和文化专制制度,阻碍了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西学的传播仅限于上层文人,入清之后,更囿于宫廷之内,社会影响面较小。西方园林艺术的影响也仅限于部分地区的少数园林及皇家园林中。
其三,中西园林的造园思想和园林特点存在着根本的不同,西方园林强调改造自然,透视感强,平坦开放、一览无余。西方古典主义园林的审美标准,和当代的建筑一样,是以追慕古罗马严格的几何构图和宏伟的气派为原则。中国园林强调效法自然,遵循“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造园原则,布局自由流畅,旷奥兼得,虚实相生。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的造园原则及追求“诗情画意”美学意向,顺应了园林“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需求。而人工的、几何的、规则的西方园林不符合中国文人的“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审美裁判。
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性顺应了造园的要求,所以能为西方所接受,具有中国趣味“英中式”园林在17—18世纪英法等地出现。而西方园林的理性化,与中国园林“犹若自然”的造园理论相抵触。因此,明清之际,随着西方传教士的东来,西方造园的艺术亦影响到造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但这种作用是表面化的,它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思,没有在整体布局、设计上改变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为楷模的设计理念。
西方园林对中国园林的影响反映出中国文化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也反映出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冲突。
注:①汤若望说:耶稣“犹如商朝的创建者成汤,因为天旱祈雨,将自己当作牺牲,供奉求雨。他身为圣王,而如此受罪,
非但他的威望不减,反而至德益章,为万世所赞誉。成汤将自己当作牺牲供奉,耶稣被钉死于十字架,皆为利济
于民”。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藏,《满文密本档》137卷。
②13杨光先《不得已》,一史馆藏《满文密本档》137卷。
③西蒙德《景园建筑学》,转引自章采烈编著《中国园林艺术通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④黑格尔《美学》第3卷。
⑤10.12转引自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93、94、273页。
⑥⑨(清)沈德潜《复园记》,《苏州历代名园记,苏州园林重修记》,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99、98页。
⑦叶燮《滋园记》。
⑧(清)笪重光《面筌》。
11.刘天华主编《十大名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03—204页。
14.黄表《远游略》。
15袁祖志《随园琐记》,陈植、张公池《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367页。
16.17.18《扬州画舫录》卷十二,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68、270、285页。
19.《扬州画舫录》卷十四,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33—334页。
20《教士书简》,《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七卷第3、4期。
21一史馆藏《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雍正三年九月十八日,木作。
22一史馆藏《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雍正五年八月二十五日,玉作。
23聂崇正《故宫倦勤斋天顶画、全景画探究》,《区域与网络——近千年来中国美术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篇2
关键词:古代园林 园林艺术 现代园林
中图分类号:S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5-0018-01
前言:中国古代园林艺术讲究的是自然美,重在将创造的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在乎的是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特色、构景等内容以及现代园林艺术的特点做简单的介绍。
1.中国古代园林的特色
中国古代园林的特色,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在造园艺术上崇尚师法自然;这一特色有两层含义,一是园林在总体的设计布局上,假山中峰、坡、洞等要合乎自然、山与水的关系要与自然界中山水生成的规律相符;二是组合山水景象的各个要素要合乎自然,尽量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例如古代园林水池都是建造成自然曲折,花木布置是疏密相间,乔灌木也错杂相间,总之就是在整体设计布局上追求天然野趣。
(2)在空间分隔上力求融于自然;古代园林在分隔空间上寻求各种方法以实现从视角上突破园林空间的局限性,使之于自然相融合。为求自然就必须处理好景与情、意与境、因与借、有限与无限等种种关系,使园林内的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和扩展开来,漏窗的运用,是园林为求融于自然常采用的手法,其可使空间与视觉流畅,实现隔而不绝。
(3)在园林建筑上顺应自然;在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有假山有流水,有凉亭有阁楼等等,在建筑假山时,山峰、台阶、石纹、石洞等都显示自然的美色;水的建筑上,岸边的自然曲折、水波纹的层层递进,也都突出了自然的风光。不仅仅是山与水,园林中的所有建筑,其神、其态都与天、地自然环境融合,园内各建筑间自然相接,使园林呈现自然、淡泊、恬静的艺术特色。
(4)在树木花卉的种植上力求表现自然;中国古代园林在对树木和花卉的选择以及种植上,都力求使园林表现的更自然,高耸云霄的松柏,婀娜飘逸的崔柳,数里盛开的桃花,其形与神,意与境都重在自然。
2.中国古代园林的分类
中国古代园林,按占有者身份可以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可以分为:北方类型、江南类型、岭南类型。其中皇家园林的代表有:北京颐和园、北海公园、承德避暑山庄等;私家园林的代表有:北京恭王府,苏州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网狮园,上海豫园等。北方园林,因地域宽广,所以范围较大,建筑富丽堂皇,但是因受自然气象条件限制,河川湖泊和常绿树木都较少,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北京、西安、洛阳、开封等地;江南园林,地域范围虽然受到限制,但是因其气候特点,河湖、园石、常绿树较多,园林景致十分细腻精美,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南京、上海、无锡、苏州、杭州、扬州等地。
3.中国古代园林的构景方法
3.1抑景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比较讲究含蓄,所以在造景上绝不会让人一进园林就看到最美最好的景色,而是将最美的藏在后面,所谓欲扬先抑、欲擒故纵,往往给人的感觉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构景手法被称之为抑景,只有抑景才能使园林显得神秘,令人向往。
3.2添景
当怡人的景色在远方,而中间没有任何其它景色作为过渡时,中间部分就会显得空洞、没有层次感,如果在中间设置乔木、花卉等作为过渡的景色,就会避免空洞,使景色有层次美,这种手法就叫做添景。
3.3夹景
当某个山、塔、桥等风景点在远方,它们本身是有审美价值,但如果视线的两侧大而无挡,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树木花卉屏障起来,就会使风景点更显诗情画意,这种构景手法就为夹景。
3.4借景
无论园林的大小、种类如何,其空间都是有限的,在各个方向上让游客有扩展视觉和联想的效果,最有效的手法就是借景,所谓“园林巧于因借”。借景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之分。借远方的山,叫远借;借邻近的大树叫邻借;借空中的飞鸟,叫仰借;借池塘中的鱼,叫俯借;借四季的花或其他自然景象,叫应时而借。
4.中国现代园林的特点及发展
4.1中国现代园林的特点
园林是有生命的,其本质是追求愉悦的精神生活,中国的现代园林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园林的布局流畅;现代园林继承了古代园林的优良传统,在园林整体布局和形式上追求文化、艺术融为一体,遵循起、承、转、合的章法,对场地的缺陷进行良好的弥补,使其广阔处不显空乏,狭小处不显拥促。
(2)抽象、寓意,具有意境;现代园林在打造上在不脱离具体事物和大众游客的审美观念的同时,求神似而不求形似,把园林中的山石、瀑布、流水等自然界景物抽象化,使其有很强规律性和装饰性,在寓意方面继承古代园林的特点。
4.2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
现在园林在设计上的理念是讲究自然化,设计要以自然为主体.尽最大可能减小对自然的干扰,建设具有自然活力的活动空间。现代园林艺术不仅仅是在模仿自然,更重要的是使创造的自然与原始的自然之间建立关系,使创造的自然能够有机融合到原始自然之中。每一优秀的园林设计,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对风土乡情的理解和应用。
园林设计师、规划师的设计水平、创新和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是中国现代园林发展的动力之源。园林师要认真研究园林的本土化特点.积极探索富有地域性的景观文化特征,并将这些特点、特征充分运用到园林的设计、发展之中,使现代园林在城市的建设中,能够完善现代城市的功能,为人们的轻松愉悦的生活提供便利,打造出一座座风景秀美的现代化园林,使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在新的时期得到传承与发展。
结束语:园林设计师在设计与建设园林的同时,事实上也是在创造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使人更接近自然,使人在高节奏的生活模式及高压力下能放下一切,返璞归真,卸甲归田。现代园林建设也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希望通过对古代园林艺术的研究与借鉴,现代园林的发展会越来越完美。
参考文献:
[1]邓杨彦.传统风景园林与当代中国景观[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07
[2]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篇3
关键词:现代艺术;园林艺术;园林设计
众所周知,中国的园林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息息相关的。中国文化有着悠久历史,中国城市建设和园林建设的也同样相对悠久,中国古人对于园林建设有一套相对成熟的理论。世界最伟大的文学作品《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其中对于园林建设的历年就已相当成熟。精心阅读《红楼梦》,就会发现其所描绘的大观园可谓是巧夺天工之作,且其中对于园林设计的相关理念可谓相当精辟。中国古典文化中有不少精妙的园林建筑理念和园林建筑方法值得现代城市园林建设深入学习,然现代园林要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就必须进行多方面的探讨与学习,向现代艺术的艺术理念和现代艺术的创作方法取经。在园林设计的时候,要注意设计的理念,运用的美术元素,设置的细节的表达意味,画面感的要求,整体艺术审美的层次等。这些方面的掌握可以有效提高园林的艺术效果和景观的观赏效果。
1 现代空间艺术在园林构景中的运用
空间是现代艺术格外关注的内容,同时也是园林设计必须考虑的一大因素。要让园林设计取得较好的美学效果,就必须巧妙设计和安排好园林中的空间。城市园林的空间构造的目的就是通过空间上的巧妙安排,达到园林的完美构成,从而揭示人与环境之间的微妙关系。现代空间艺术讲究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与美观性,要求艺术品给人以较强的空间上的艺术美感。在设计园林时,要将园林当做一件独特的艺术品,从整体上把握好园林的空间构造,注重园林中个空间的相互融合,把握好园林各部分的节奏和韵律。此外,城市园林注重对环境的提炼,通过缜密的建构构成,在小的空间内抒发大的空间表达,通过空间的感知,来进行园林语言的翻译,实现人与环境的沟通。“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借者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就体现了通过借景有效运用园林空间,营造良好的空间环境。
2 现代空间流动设计对园林设计理念的影响
流动空间的目标是把空间视为一种积极流动而非消极静止地存在,创造出流动性的空间视觉感受,给空间以力量性的美感。现代空间流动设计要求空间设计,避免孤立静止地存在组合,并追求连续性的运动空间。通过采用象征性的分隔,使得设计空间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保持一定的交融性和连续性。为了增强空间的流动感,艺术家们往往借助流畅的、极富动态的、有方向引导性的线条,来达到其设计的最终目的。著名设计师密斯所设计的巴塞罗那德国馆就体现了对流动空间理论的有效运用。园林设计向来讲究动静结合,而多元的时代对于园林空间的动态感官体验也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园林设计时,要将流动空间理念引入,采用多种手法,创造出流动的园林感官体验。例如:可以有效安排树木、亭台与水流湖泊等,营造动态的环境,给人以动静协调的美感。事实上,中国古典园林构景就很讲究运用动静的方法,将山水园林的水面布局在全园中部,水面的倒影与岸上的景色虚实结合所构成的美景,只有在对岸才是最佳观景位置,于是环水的景致自然就形成彼此的对景。
3 现代雕塑艺术在园林植物雕塑中的应用
现在,不少城市园林设计会通过对植物进行修剪创造出美的形状,给人以美的感受,这实际上是下年代雕塑艺术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有效运用。看过电影《剪刀手爱德华》的人,无不对男主角爱德华那双妙手的修建能力和创造能力惊叹,他的妙手可以修正出那么漂亮可爱的植物,创造出艺术感十足的植物雕塑,给人以强烈的美感,确实令人钦佩。人们对园林雕塑方法在城市园林中的运用并不陌生,只是,在设计园林时,植物雕塑的运用也要拿捏正确。植物雕塑不仅要考虑园林的整体风格,还要讲究韵律与意境。植物雕塑的运用直接影响着园林的意境,造园的意境是一个审美的较高层面,例如园林所能折射出的社会思潮,人们的审美取向,能带给人们的情操的陶冶,能通过观赏园林景观引起游客的情怀抒发等都属于意境美的范畴。
4 现代绘画艺术在园林色彩设计中的应用
对于美术和绘画艺术而言,色彩是一种艺术性的语言,是表达艺术思想的工具。绘画艺术是忠实于客观物象的自然形态,对客观物象采用经过高度概括与提炼的具象图形进行设计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具有鲜明的形象特征,是对现实对象的浓缩与精炼、概括与简化,突出和夸张其本质因素。在园林设计中,引入绘画艺术的相关改建,就是要有效做好城市园林中的色彩设计。园林作为设计对象和艺术品式的存在,是对自然景观的典型化。将引入绘画艺术理念和创作方法引入城市园林设计,符合园林色彩设计的要求。
园林景观色彩组成包括自然色、半自然色和人工色。自然色在园林景观中表现为天空、石材、水体、植物的色彩。半自然色是指人工加工过但不改变自然物质性质的色彩,在园林景观中表现为人工加工过的各种石材、木材和金属的色彩。人工色是通过各种人工技术手段生产出来的颜色,在园林景观中表现为各种材料和色彩的瓷砖、玻璃、各种涂料的色彩。园林景观的色彩设计要考虑园林的整体性,同时要确保园林的绿色基调,此外注重对点缀色彩的运用。在园林的景观效果的设计中,景观关键部位的点缀有时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景观的展示效果带来很大的突破。
5 结语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先导城市中公众艺术的发展进步,人们对园林设计的艺术审美要求也不断提高,现代园林设计要考虑大众的审美需求,体现一定的艺术性和专业性,满足人们深层次的审美需求,可以通过有效运用现代艺术中相关概念和现代艺术的相关创作方法。将现代艺术与城市园林建设有效融合起来,采用现代艺术中的现代空间艺术、现代雕塑艺术、现代绘画艺术、空间流动艺术等有效运用在现代城市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创造出更多空间构景独特、视觉效果优美的高质量城市园林,不断推动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 Therivel Riki.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of development plan in great Brita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2011(9)
2 金新琼.浅谈城市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设计原则[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0(10)
3 蒋三登.城市植保体系需重新构建——关于城市园林植物保护的思考[J].农药市场信息,2010(2)
4 Ma acetyl chloride. Jiangnan private garden idea. application in modern city landscape design in the modern garden[J].2011(9)
篇4
关键词:中国园林艺术;美学思想;自然;意境
1 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
美学思想的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久远而古老的年代,但它又是年轻的,因为它真正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时间还不足300年。又因处于蓬勃发展期,学术界并未形成统一观点,而是百花齐放,各成一派。人皆有之是爱美之心,诞生了作为天地万物之灵的人类后,这世界便出现了各种形态与不同领域的美。有了美就需要审美的意识、能力与经验,这个过程是不断经过深入而细致的探索、思考,进而归纳总结出来的。
中国的美学思想可追溯到先秦,相比西方大概早了300年。在西周末年,周太使灵感闪动,和谐美的思想诞生,从此中国美学熠熠生辉。可以说中国的美学智慧诞生于儒家、道家美学,成熟于禅宗美学。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博大精深,美学思想更是当中的精髓之一[1]。其美学思想集中表现在“以仁释礼”、“美与善的统一”与“乐以忘忧”等方面,提出“吾与点也的自由境界,文质彬彬,然后为君子”的观点。道家代表老子崇尚自然之美与静为美,以无为胜有为,提出“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的美学观点。相比于古希腊先哲提出的美学思想,他们观点早了100多年。
儒家美学思想从先秦发展到两汉,逐渐偏重于善而轻视美。到魏晋南北朝,中国美学思想并未受到崇佛观点的影响,出现诸如欧洲中世纪美学思想发展被神学制约的问题。这时侯,美在各种思想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美学也开始与玄学、佛学相结合,随后逐渐由重善轻美演变成重美轻善。隋唐中叶,新的美学思想诞生,即是禅宗美学的出现。佛学追求自由不被束缚的禅宗思想,区别于庄子“自由即游”的观点,禅宗强调“自由即觉”,也就是所谓用心感悟的境界,“使耳目闭而自然得者,心之知用外矣”(郭象《齐物论注》)。自此,中国美学从求实转向空灵。
到明朝中后期,中国美学思想不再是先秦两汉时期当做伦理学进行形而上学的探讨,也越过了南北朝时期的心理审美期。此时的美学思想在资产阶级经济、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开始出现人文主义,美学思想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倾向自然之美,讲究独创性并重视考察审美需求,不再一味追求实用性与功利性。中国美学思想开始吸收西方美学观点是在之后,而促进近代美学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要归功于当时的北大校长先生,他重视和倡导美学教育,让中国美学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独立形态的学科。
2 中国园林艺术展现的美学思想
2.1 倾心自然美
“尚用”可说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艺最具特点的观点,而老、庄代表的道家文艺观是“贵真”。庄子提出的这个观点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老子崇尚自然,他认为高超的艺术境界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不需要加以修饰令其失真。庄子深受老子这种文艺自然观的影响,提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的美学观念,他认为“朴素”就是“大美”,即是未加以人工修饰雕琢的,纯天然的、未造作的才是最美的。
这种美学思想的形成,使中国艺术特别讲究自然,中国园林艺术也因此遵循“崇尚自然”与“不烦人工之事,自成天然之趣”的设计原则。所以中国园林并不是简单的模拟自然,而是在有限的空间里充分开发自然资源,再经过思考、分析,探索出合适的设计方案,将园林中的山水、植物与建筑有机融合,再现自然之美。这种创造手法,虽经过人工提炼,但并不有损自然之美,因为它不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相反的,它强调人的审美心理与自然的契合,这种自然之美与人工美结合的创作会更自然与协调,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比如说园林中的假山就是真山的“浓缩版”,真山的峰、峦、谷、岭,甚至悬崖峭壁都可以惟妙惟肖地展现在假山上。这种园林的构图和堆叠艺术是对实体山面貌的抽象化概括。审美大家李渔认为叠山的原则是讲究园林的艺术情调,能体现文人的恬淡情怀。
中国园林中的水体也是会考虑到园林内的地势和水源条件,将大自然界中的河流、湖泊、海、溪、涧、泉、池进行艺术提炼,设计出与自然基本一致,无违和感的风景。园林中的花草树木大多保持自然原貌,多种常绿的植物,如翠竹与苍松。植物往往是丛植或群植,看似随意却是与周围的山水、建筑参差错落,相得益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2.2 追求意境美
中国园林艺术风格与文化、精神息息相关,常常将个人的内心情感或是思想融入到园林艺术中。中国美学是成熟于禅宗美学的,自然--内在--超越是禅宗心性学说的内涵,具体表现在园林艺术中,就是在青山碧水中体验禅味,从红花绿树中感悟禅境,再由禅境升华到园林的“意境”,达到个人精神自由与生命的超越[2]。
中国园林注重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它的美不在于空间上物质实体,而是强调山水草木、桥梁建筑表现的情趣或是引发的情感,也就是曲径通幽处的淡然、宁静的意境才是园林所要真正表现的。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常把园林当做心灵的栖息之处,尤其是仕途失意之际,喜欢寻找园林这样一个可以静静冥想的地方。他们在园林里可以亲近大自然,感悟花草树木的生命,达到物我合一的意境。
园林艺术对人的内心情感很重要,“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悟”过才能获取意境,欣赏者需在特定的景观中才能体悟到人生境界。中国园林艺术在进行空间或时间设计时,注重营造出园林的空灵氛围。如扬州个园,就宛如一幅山水画,画中各个景物相互映衬,交相映错,散落的小院、石桥、叠山,再加上处处飞舞的蜂蝶和欢唱的鸟儿,和谐之美点到人心。面对此美景,引发人的遐想,心灵体验到一种无所羁绊的适宜、宁静的心绪。
2.3 讲究虚实、含蓄
中国园林艺术有继承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创作原理,山水画讲究留白,也就是让人对画面的有无产生联想。园林艺术作为一种空间艺术,“虚”即是表现“有无”,园林的空间是随着人的心境不同而变化的,它是靠心灵去感悟的。园林的室内与室外、亭台楼阁、林荫小道、院子窗棂、花草树木,所有的景物都错落有致,互相映衬,整个园林就是一个整体。在实与虚、静与动、显与藏中彼此消长,交相辉映,营造出中国园林“虚实相济”的意蕴。
中国园林艺术讲究含蓄、虚幻,即是文学领域上所谓的“境生象外”,也就是“景有尽而意无穷”,其中的奥妙正是藏而不露、求景外之意,使人们置身其景之中产生不可穷尽的幻想[3]。如狮子林中假山的设计艺术,假山上有山峰、石笋,石笋上又有垂萝。假山石缝中长着树木,山道蜿蜒曲折,看似无路,却发现在路的尽头出现一座桥或是一个山洞,简直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给人一种迷离、虚幻的神秘乐趣。中国园林在空间上表现出来的不断循环,峰回路转,追求的就是含蓄的境界,借鉴的是绘画与文学的含蓄艺术,以求得大小、虚实与远近相结合,进而将对立的元素统一成浑然一体的园景。
3 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含蓄、淡泊为美,尤其是讲究契合人内心的情感。中国园林有着“东方园林之母”之称,它的婉约灵巧、随势赋形、藏而不漏,富有中国园林艺术特色。园林设计师理应以此为傲,在继承与挖掘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华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艺术美,创作出自然美与生活美相融合的、具有独特意境的园林。
参考文献
1 姜小丽,尹正茂.浅析孔子美学思想[J].淮南师院学报,2011(6)
篇5
关键词 园林工程;天人合一;配置;艺术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24-0054-01
中国园林艺术蕴含在我国名族精神和文化精髓,孕育着全体民众对艺术以及美学的积极追求,东方文化的艺术体现,在我国园林工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近年来,我国园林设计的艺术思想也正走向世界,其对国外园林思想体系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 中国园林特色概述
传统意义上来看,园林指的是在特定的区域,结合工程技术手段和艺术效果,应用对地形的勘探研究、植物配置以及园路的整体布置,从而建设出的有利于人居游憩,体现美学艺术观的环境。园林,毫无疑问是人类最为理想的生活场所,是美学的集中体现,是艺术观全力展示的舞台,是放飞心灵的最佳之地。中国的园林艺术体现不同于西方,其艺术主要蕴含于自然环境,将美通过自然环境的转换,时人达到心旷神怡。中国园林艺术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美。我国园林艺术体现无非是从美字入手,从自然景观出发,由人为感官入手,彻底体会到自然所带来的美学思想。
2 中国园林艺术设计
2.1 园林布局艺术
要在有限的时间和地域中,营造出美以及和谐的感觉,充分体现园林的各种意境,园林的布局艺术是重中之重。中国的园林布局艺术,在园林设计和建设过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1)主题性布局。园林以不同景区的不同主题为基础,有的以山为主题,有的以水为主体,有的以花草为主题,一个园林,多个主题是当前园林布局中重要的艺术手段;2)欲扬先抑布局。在进入园中和主要景区之前,先用狭小、晦暗、简洁的引导空间把人们的尺度感、明暗感、颜色的鲜明度压下来,运用以小衬大、以暗衬明、以少衬多的手法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如留园是做得最精彩的,入园门后,一条窄暗的巷道,让游者的心先收缩一下。行十数步,一个小天井,几株竹枝,再走几步一个大天井,一棵桂树,一个小方厅,暗示你前面有景。抬头有一方门额“长留天地间”点出园名,弄堂的尽头迎面是一大片花格的漏窗,你可以隐隐约约地看到花园水池,但它不让你看清楚,把期待的心境提升到极致。然后按游园路线分左右两条,左是直接到花园,右是经过门到茶厅(五峰仙馆)到(鸳鸯厅)宴厅,花园的景色一处与一处不同,厅堂布局一个比一个华丽,真是渐入佳境了;3)对比照应布局。园林中的对比布局,是重要的园林艺术体现,有的通过诗的意境,来对比出园林的主题,有的通过自然景观来映衬出园林的风格。当然了,有对比是前提,还必须有照应的东西,才能使得园林布局达到和谐统一。在苏州的很多园林中,都用画来作为对比,画里面的山水、花草刻画的栩栩如生,其对应着园林的自然景观,使人们看上去就好像画和园林景观如一体,这样的布局充分达到景观与自然的和谐,然和景观的和谐。
2.2 植物配置艺术
园林的艺术又一体现,便是植物配置艺术。在我国园林中,任何主景模式的园林,其植物配置种类数量以及布局上,都应该有主有次,泾渭分明,用以表达不同园林所具备的不同风格主题。对比和衬托是常见的植物配置艺术,旨在运用不同植物所具备的不同形态,合理处理高低、姿态、叶形叶色、花形花色的关系,形成对比,形成具备自然特色的独特艺术,衬托出主要植物景观和次要植物景观的关系,好比如绿叶衬红花这样的境界。我国园林植物配置的艺术,是充分注重各种植物组合协调,通常我国园林艺术所运用的是三中手法:水平与垂直对比法、体形大小对比法和色彩与明暗对比法。动势和均衡各种植物姿态不同,有的比较规整,如杜英;有的有一种动势,如松树。配置时,要讲求植物相互间,或植物与环境中其他要素之间的协调;同时还要考虑植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和季节的变化,不要因此产生不平衡的状况。起伏和韵律有两种,一种是“严格韵律”;另一种是“自由韵律”。道路两旁和狭长形地带的植物配置最容易体现出韵律感,要注意纵向的立体轮廓线和空间变换,做到高低搭配,有起有伏,产生节奏韵律,避免布局呆板。层次和背景为克服景观的单调,宜以乔木、灌木、花卉、地被植物进行多层的配置。不同花色花期的植物相间分层配置,可以使植物景观丰富多彩。背景树一般宜高于前景树,栽植密度宜大,最好形成绿色屏障,色调加深,或与前景有较大的色调和色度上的差异,以加强衬托。园林植物的配置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种植物相互之间的配置,考虑植物种类的选择,树丛的组合,平面的构图、色彩、季相以及园林意境;另一方面是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相互之间的配置。
2.3 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
天人合一设计理念,是我国园林的重要体现。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今的园林建设中,天人合一的思想,都是园林艺术的重要设计理念。所谓天人合一,旨在充分融合自然环境,使人如沐春风,如进仙境。天人合一的意思,其实就是顺应自然景观,无论从建筑、布局、植物以及各种山水等等,都必须形成统一,达到景观与自然的和谐,达到人与园林的和谐,形成凸显自然美的园林。园林之所以被称为理想的休憩之地,是因为身处园林之中,便能感觉到已融入大自然环境中,充分体验大自然所带来的境界,缓解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所带来的压力。在我国古代的园林中,均是运用和谐自然的手法,无论是从建筑的形态还植物配置过程,都体现自然的风格,使得园林中的人能充分享受大自然所带来的种种放松的感觉。而在我国现代的园林中,更多的绿色植物以及可除灰尘的花草被种植,能充分净化空气,使人心旷神怡、天人合一。
3 结论
中国园林之艺术丰富,就布局而言,其艺术的体现就无与伦比,在植物配置中的艺术,具备中国自身特色。所以说,中国园林艺术的体现,也必将伴随中国文化的发展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刘晨.浅谈中国园林艺术[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 报,2007(1).
篇6
[关键词]:园林空间布局; 园林景观配置; 园林文化; 园林艺术;园林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西方园林艺术提出“完整、和谐、鲜明”三要素,追求严谨的理性。欧洲人自古以来的思维习惯就倾向于探究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喜欢用明确的方式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清晰的认识。这种思维习惯表现在审美上就是对称、均衡和秩序,而对称、均衡和秩序是可以用简单的数和几何关系来确定的。正如古典主义建筑权威大勃隆台所说:“决定美和典雅的是比例,必须用数学的方法把它制订成永恒的、稳定的规则”,这就是西方造园艺术的最高审美标准。
因此,中国现代景观园林要取得进步和发展,既不能片面照搬中西方古典园林的内容和手法,又不能忽视中国本土自然景观资源和地域文化的特征,必须通过对传统园林深入研究,提炼中国园林文化的本土特征和西方园林文化的精髓,抛弃传统园林的历史局限,把握传统观念的现实意义,使其融入现代生活的环境需求和设计理念。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造园艺术源远流长。园林效法自然,凿池开山,栽种花木,用人工仿造自然山水风景,常以假山、漏窗为屏障分割视线,有移步换景之妙,成为“虽由人作,宛如天成”的自然式山水风光。
1. 园林的空间布局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主旨是表现自然美,追求意的优雅和境的深邃。她将大自然中的各种美景再现在小小的庭院中,在二维的园址上突出三维的空间效果,通过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艺术景观效果,表现出具有中国传统特点的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让山水风光、自然气息渗透入园林建筑,使人们在建筑环境中能尽情领略大自然的天趣。园中园式的空间布局原则上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将形成空间的各要素糅合在一起,分别表现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使人们看到了空间局部的交错,以有限的面积,创造无限空间,形成丰富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景观,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假自然之景,创造真山水之趣。
2. 园林的景观配置
中国古典园林是自然山水式园林,园中多以自然山水为主体。这些自然山水虽通过叠山理水、植物配置等人工模拟而成,却浓缩了自然界美好的山水风光,体现着自然天成之美、自然天成之理和自然天成之趣。中国古典园林多以山水取胜,配以适当的植物,其山石采自太湖流域的太湖石。山体自然,神似真山,一些山石还具有“透、漏、瘦、皱”等特点。园林中花木的品种繁多,具有季节性、地方性、艺术性和民族性的特色,如拙政园的紫藤,留园的银杏,网师园的桧柏等有着数百年树龄的古木,尤为珍贵。园林通过亭、台、楼、榭、轩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和花草树木的映衬,体现出近景远景的层次。
3. 园林的建筑群体
中国古代园林除了有自然的趣味,还有密集的建筑。为了使园林成为可望、可行、可游、可居之地,园林中必须建造各种相应的建筑,如厅、堂、轩、馆、楼、阁、榭、舫、亭、廊等。园林中的建筑不但不能压倒或破坏主体,而且应该突出山水的自然,力求达到自然与建筑的有机融合。在使山、石、水、植物和建筑之间协调融合时,应顺其自然、追求大趣,使人与自然十分和谐地溶入建筑环境之中,让人们虽然身处有限的人造环境中,却能够感受到一种天然环境的无限情趣。
4. 淳厚丰富的园林文化
人们常常用山水诗、山水画寄情山水,表达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和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大量的楹联、匾额、雕刻、碑石、文学、书画、音乐等不仅表达着中国古代哲学理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还承载着淳厚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是综合性地历史文化艺术宝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底蕴。
二、西方园林的艺术特色
西方园林艺术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效法自然迥然不同,它完全排斥自然,追求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西方造园艺术把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作为基本信条,提出“完整、和谐、鲜明”三要素。
1. 园林的布局构造
西方园林的建筑物体积巨大,矗立于园林的中轴线起点之上。整座园林以建筑物为基准,使其成为整座园林的主轴。将宽阔的林荫道、花坛、河渠、水池、喷泉、雕塑等分别布置于园林的主轴线旁的几条副轴上,并在园林中开辟笔直的道路,将水池、喷泉、雕塑及小建筑物等点状分布在道路的纵横交叉点上。布局严谨,构图强调秩序美,通过对称、均衡和秩序来表现简单的数和几何关系,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
2. 园林的景观配置
西方园林讲求人工化,整座园林全都统一在单幅构图里,树木、水池、台阶、植物、道路等的形状、大小、位置和关系都推敲得很精致,连道路节点上的喷泉、水池和被它们切断的道路段落的长短宽窄都讲究很好的比例。植物绝不允许自然生长出其各自的形状,完全被一丝不苟地剪裁成锥体、球体、圆柱体等几何形状。,水池、草坪、花圃。水池、草坪和花圃追求对称性和整一性,也被严格地规划成矩形、圆形、方形、椭圆形、菱形等几何形状以达到自然的和谐。西方园林造园之美就在于其所有要素之间比例协调,总体构图明晰和匀称。
三、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时代的变化推动着中国现代园林建筑的发展,这是园林发展的客观趋势,更是时代的要求。在中国建造园林不能简单的模仿、抄袭,或是将各景点的精美元素拼凑、组装在一起。这种一成不变、生搬硬套的造园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代人的需要,新条件下的创作应该既适应时代的需要,又具有典型的传统风貌。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其造园的思想精髓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理论基础。中国园林设计师应对中国传统园林积极地进行探索研究,吸取她的造园精髓,保留其“人与自然的和谐”、“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同时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将其造园手法、造园要素、空间布局形式以及文化特征等应用到更广阔的领域,继承和发扬极富现代意义的理念和手法。设计出的现代园林作品应富有地域性景观文化特征,使中国园林文化得到延续和发展。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既不能生搬硬套中国古典的园林形式,也不能完全依赖于西方园林的造园模式,而是应该深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园林杰作中所蕴含的典型特征,遵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方法、合理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取西方园林之长,补中国园林之短,从而将中国文化思想与西方现代观念完美融合,并把握好中西方古典园林设计的精髓。
中国现代园林设计只有以严谨的态度进行改革、创新,才能建设出具有感染力和创造力的现代园林。我们在现代园林建设中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有所创新;既要考虑民族文化的文脉,又要考虑时代的发展,在现有的条件下,结合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努力创造出具有现代特色而又不失中国古典园林的“魂”的景观。
参考文献 [1] 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篇7
汉代园林艺术有着鲜明的艺术特征,其造园规划思想一直影响着以后的造园活动。虽然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并没有很好地执行,特别是汉武帝以来,道家的天人感应思想便直接运用到造园操作中。2006年,在甘肃澧县发现的汉代祭祀遗址便是一种椭圆形的台基,这便是“天人感应”思想在园林建造中的重要应用。这样,汉代的园林建造艺术更趋向于全面与庞大,当时的皇家园林遍布于长安城内外,其中著名的有上林苑、甘泉宫、未央宫等。汉代的园林还具有游赏玩乐的功能,经济的繁荣更助长宫廷生活的奢华,开始了私家园林的建造。在社会生活方面,人们的生活、居室、饮食等都得到极大的改善,在服饰、居室等方面还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饮茶品茗成为人们休闲及娱乐的重要内容,茶馆还成为商人交往的场所,一些宫廷园林还向普通民众开放,更增添了长安城的喜庆气氛。汉代的王公贵族及士大夫也喜欢在自己的宅邸之中穿池栽树,营造属于自己的园林生活。另外,汉代的文化也像其宗法及政治制度一样不断自我发展与完善,尤其重视细节工作。宗教在汉代得到飞速发展,当时的统治者尤其推崇道教,大型宫廷园林的建设与道教的崇拜有着紧密的联系。当时有着大量的士人陶醉于山水风光,借景抒情,并突出表现在山水绿化之中,最终形成有着文人构思的山水园林艺术。总之,汉代崇尚自然景观的造园理念与汉初的黄老学说有着密切的关联,当时的上林苑便是作为亡秦的园林而建造的,其并没有改变原有的山水特色,其园内的建筑、道路等都有着重要的使用功能。此外,汉代园林还有着“大而全”的造园思想,其建造的园林不但要满足“人”使用的需要,而且还考虑到“神”的需求,体现有较强的精神需求。
二、汉代园林的造园技术及造园活动
1.汉代园林的建筑及植物配植方法
建筑是园林建造的重要元素,汉代的建筑技术已经相当完善,尤其是木结构技术已经非常发达,并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建造体系,如作为中国三大建筑艺术之一的“阶基”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汉代文献中对当时未央宫有着详细描述“,五彩之渥色,尽显重轩三阶”,足见汉代四合院式样的建筑。汉代的造园技术已经成型,其营造规模庞大,特别是其宫室建筑技术已经得到迅速提升,并开创了人工堆山技术、修渠筑堤等山水景色。汉代的造山活动主要以土山为主,并出现了叠石的艺术样式。这说明当时造山技术已经开始追求真山艺术,并为以后的假山、石洞艺术奠定了重要基础。从理水上看,汉代园林已经融合了水景与园林,并采用压水技术,根据《汉宫典职》记载“:宫苑内激水河上,铜龙吐水,有铜人举杯受水下注。”另外,汉代园林还非常重视景点里植物的配植,上林苑记载的植物就有上千种,当时从各个地方搜集而来的植物种植在园林中。《三辅皇图》中记载,汉代驰道两旁种植有松树、槐树、榆树等,宫廷中种植柳树、梧桐、女贞等,墓地种植柏树,庭院中有荷花,池塘边种植有柳树。
2.汉代宫苑园林的“弥山跨谷”特色
汉代造园技术多袭前代,继承了秦朝时期的皇家园林传统,西汉时期的皇家园林遍布于长安城内外,其中大部分建造于汉武帝时期,正如班固在《西都赋》中提到的那样“:前承秦岭,后越九壑,宫馆所历,百有余区。”当时的上林苑本来是秦代阿房宫的园林,关中的八条大河便贯穿于上林苑内的邱陵之间,自然景观非常壮丽。苑中养有百兽,是专门供皇帝游猎的场所,《汉书》中便记载“:上将夸胡人多禽兽,命右扶风发民入南山,东至弘农,捕豪猪、麋鹿、熊等载以槛车。”当时的上林苑有离宫七十,苑五十,台四十,其功能有着不同的特色,如苑中的宫廷都为“高轩广庭”,足显帝王之权威。上林苑中聚土为山、三里四坡种奇树,说明汉代不单单在园林中堆山挖池,而且还配植植物,其种植的种类堪称当时世界之最。再如当时的未央宫主要有长乐、未央、甘泉、建章四处,其从多个方面反映了西汉皇家园林所特有的风格。当时的未央宫位于城的西南方,正处于当时的楚汉相争之际,刘邦问萧何“:天下匈奴,劳苦岁数,成败未知,是何宫室过度也?”萧何答曰“:天子以四海为家,无以重威,无令后世可加也。”萧何这段话便说明建造庞大的宫苑象征着皇帝的威严。有人认为享有盛名的阿房宫与未央宫相比就有点相形见绌,《长安志图》中记载李浩文游览汉宫遗址时说“:突兀骏驰,时楼观在上,又当如何。”汉代的建章宫与其他宫殿不一样,其打破了建筑宫苑的格局,出现了叠石山水等园林建筑,并成为以后皇家园林建筑的主要模式。
3.汉代造园活动及其对园林意境的拓展
篇8
关键词:园林 禅 意境
一、江南园林艺术设计思想与禅的审美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园林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主题思想和含蓄的意境。早在周文王的时候,中国就有了营建宫苑的活动。到魏晋南北朝时,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士大夫阶级逃避现实寄情于山水。使得私家园林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更是我国园林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不仅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如:山水画、书法、建筑、雕塑、植物学、园艺学等,还受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禅宗即是其中之一。
禅宗,是中国佛教最重要的宗派之一,它是印度传入的佛教和禅学,在其生根、成长的过程中,与儒、道等传统文化碰撞和融合的结果。禅宗把印度传入的佛教和禅学按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进行改造,最大程度地适应了中国文人及百姓的文化心理需要,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也使中国古典园林在哲学、美学等方面深深地留下了禅的烙印,禅学通过深谙禅理的文人士大夫的造园,深刻地影响到江南园林的艺术命题、造园风格、设计手法、审美境界。
尽管禅学体验非纯粹的审美理念,但禅学的基本思想与艺术审美感受有相似之处,它要人摆脱外在世界对人心灵的束缚与干扰在大千世界中用直觉感悟生命的本来面目,追求精神的圆满与永恒,从某种程度上说,禅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包含着一种人生境界,它是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和世界的。而园林艺术集中体现了人类文化的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这种物质化的审美意识和文化心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识感受十分接近。艺术审美的感知超越功利与世俗的特性必然使“禅”与艺术产生某子种意义上的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使禅文化与中国园林艺术产生内在联系。
二、禅宗思想对江南古典园林设计的影响
唐宋以来,禅宗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普遍渗透到文人士大夫中间,影响其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文人士大夫们以禅的心境和态度来感悟和理解自然,他们超然于世俗之外,追求精神解,自由恣意的生活状态以及含蓄、自然、清静的审美情趣,使自己的身心获得愉悦的同时也使其精神理想得到寄托。在文人士大夫眼中自然的景致与禅宗思想一理相通。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也由成熟逐渐进入,江南的造园活动也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时期。
由于江南一带的许多私家园林都是在文人、画家的直接参与下设计经营的,这就使江南园林必然会反映他们的趣味、气质和情操。古代文人,以宁静恬淡,平常之心性去应付世间沧桑,追求内心恬静,淡泊,超然物外的生活,以自我精神解脱为人生哲学,致使其审美体验进入禅的空寂悠远的层次,是江南古典园林创造空灵超然之意境的基础。在平凡、朴实之中却又体现出微妙、精深的境界。
文人士大夫把禅宗的空灵境界融入到江南园林中,使禅与自然之间,禅境与山水、园境之间相互融通,建造了文人士大夫自己内心精神的家园。他们把园林作为寄托心灵的场所。“恬然怡然,硕然悠然,园人合一,冥视六合”,人与园林完全溶融一体,与园中的一切,花草树木、飞鸟野兽、亭台楼阁完全相通、相融。这样生活在园林中的文人士大夫就获得了精神的自由和灵魂的寄托与超越。自禅宗兴盛以来,受文人影响的江南古典园林在审美观念和情趣上处处都有禅的意趣渗入,处处都可发现禅的痕迹。白居易的“人间有闲地,何必隐林丘”,道破了这种禅意的人生情趣与江南园林兴起的内在联系。文人士大夫与自然之间,追求一种相融的审美境界,使人的精神同大自然的意境达到了超然的融合。士大夫们在这充满禅意的园林中,感受到亲近自然、物我相融的意境,使人悟出生命的真谛与意义。文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是要园林在任何时候都变为美的景致。如:有树影必有粉墙,有风必有松涛,有雨必有芭蕉,有月色必有荷塘等,从而在现实中构筑理想的幻景。无论是筑屋凿石,叠山理水还是植物栽种,构筑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寄托了丰富的情感、哲理与联想,用景物具体、鲜明、生动的形象,诱发观者内心的共鸣,使人感受到,不为外物所羁绊的自由心性,怡情于园林艺术之中。这使得禅悟与山水、园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的狮子林是江南园林中饱含禅意的力证,它原本就是一个禅寺,原名菩提正宗寺,元朝末年,天如禅师改现为在的名字。元代欧阳玄这样解释它的含义:“林有竹万千,竹下多怪石,有状如狡貌者,故名狮子林……”狮子是佛国神兽,佛为人中狮子,称佛说法为 “狮子吼”;林为“丛林”之简称,唐代怀海禅师始称“寺院”为“丛林”。
狮子林的建筑主要有 ‘卧云’室, ‘立雪’ 堂,‘指柏’轩、‘问梅’阁,其名字都来源于禅宗公案故事,如“问梅阁”缘于马祖问梅禅宗公案故事;“立雪堂”,取禅宗二祖慧可初次参见菩提达摩的佛教故事等。江南文人园林,大多体现澄怀观道、远避尘世的思想,这种思想与“看破红尘”的宗教意识契合,因此,在园林建筑中也会有所渗透。
狮子林的众多石峰,模拟人体与狮形兽像,象征众僧率领各种狮兽对狮子峰顶礼膜拜。渲染创造“净土无为,佛家禅地”的空灵意境。最突出的假山有多个山洞由九条曲径连接,如:迷宫般上下盘旋,来回往复,人行其中,恰似在形象地演绎从“世俗”到成“佛”过程的:人们在没觉悟禅理前的迷惘,左右徘徊,直到走出洞口的一刹那才‘豁然开朗’,象征着对禅理的一种“顿悟”。形象地体现了禅宗的境界,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三、江南古典园林意境的营造与禅宗的空灵
江南古典园林之所以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除了形式以外,最大特点就是融入了禅的意境。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物象之外的景致,追求的是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即:所谓“意境”。意境,实质上是造园主内心情感、哲理体验及其形象联想的最大限度的凝聚物,又是欣赏者在联想与想象的中最大限度驰骋的再创造过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相,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园林景物,取自然之山、水、石组织成景,寥寥几物便使游人大有“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言”之感。江南古典园林艺术创作中“意境”的产生与中国禅宗思想是密不可分的。
禅宗思想,一方面遵守佛教中“空”的理念:奉劝人们要达到一种完全平静安祥的精神境界,因为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和虚幻的,正如《大智度论》中所说:“观一切法从因缘生,从因缘生即无自性毕竟空。毕竟空者般若波罗密。”“般若波罗密”指禅宗虚空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下人的行为方式将变得单纯和简单。“空”是行为至上的观念,它对现实社会持消极态度。另一方面,禅宗信仰者又置身于现实社会之中,这与他们“心既是佛”的与世无争“空”的信仰相矛盾。为解决现实与信仰的矛盾,他们或游山玩水、或种花造园,通过感受自然来抵达生活的真谛。园林为他们提供了寻求寂静与静思的场所,在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之中发现永恒。“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园林中有声更觉静的氛围表达了佛教的虚空和静寂,给园林渲染了禅的气氛,引起人的禅思。
江南园林艺术的意境受禅宗思想的影响,是在真实的物质背后蕴含无限的想象空间。是通过园林景致的有限来抒发意象空间的无限,使不同的观者,产生不同的意象效果,这种感受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正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等,所表现的并非空无,而是通过“无”和“空”来映衬“有”,通过“有”来形容“无”,从而使“有”与“无”虚与实自由转换,不着形迹。
这个虚实有无构成的对立统一结构,给观赏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产生了韵味无穷的意识体验。意境作为一种审美追求,在艺术创造中逐渐演变为一种意境和禅境浑然一体的审美。“空寂”、“空灵”的韵味渐渐成为艺术境界的一种重要的美学追求,尤其在唐朝之后,这种美学趣味成为了艺术家们崇尚的潮流。“空灵”的意境追求与中国文人对禅的理解、对禅“空”的接受有着必然的联系。正是禅宗对“空”的解悟,形成了禅宗特有的思维方式及理论体系。受禅理影响的江南古典园林,摒弃刻意模拟和机械的复制大自然,而是尽量地亲近自然、融入自然,避免生硬的人工斧凿痕迹,追求含蓄而浑然天成的美。这种美的境界需要精心地创造;通过掇石、叠山及理水,因借得体,等手法实现妙造自然,从而达到自然天成,情景交融的美感效果。
禅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追求自然美的情趣。江南园林的自然美与禅的精神理想相吻合。这是江南古典园林审的美实质所在。唐朝禅师青原惟信对自然山水看法的三个转变。第一步,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未参禅时见的山水为客观实体,那是与观者分离的认知对象。第二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参禅以后,主体开始破除对象,不再以认知而是以悟道的角度去看山水。第三步,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观者内心完成三个步骤的感悟,产生了不同的感知细节,经历了从物质到精神再从精神回归自然的过程,具有美学上的重要意义。文人士大夫们正是用这种禅悟式的艺术心理体验,对中国江南古典园林进行设计与经营的。
四、结语
在人类文明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世界各国文化趋于大同,如何继承发扬传统文化,挖掘中国江南古典园林中的精华,成为摆在园林景观设计人员面前的一个问题。园林作为一个民族文化品质的象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江南古典园林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精神与自然契合的理想范例,从园林的物质内容到精神功能,从园林的立意布局到园内景区的主题分配,以及筑山理水,建筑营造等无不蕴涵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丰富的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传统的中国禅宗哲学与文化影响力十分深刻。它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对现代中国园林景观设计具有启迪与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叶 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
[2]皮朝纲:《禅宗美学思想的嬗变轨迹》,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3]张节末:《禅宗美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篇9
1.1自然崇拜
人类在原始时期如传说中的伏羲、女娲、神农、黄帝等,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主要以狩猎和采集获取生活资料.这时人类几乎完全被动地依赖大自然,对自然界的许多事物都怀着恐惧、敬畏的心理,并对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难以解释如闪电、雷鸣.在与森林长期相处的人们,对一些大树具有深刻而奇妙的感觉.动物是原始人的主要生活资料来源,可能在某个偶然的时候,某种动物解人于危难之中等等.对这些事物或现象都无法解释,于是将其当作神灵的化身加以崇拜.这就是自然崇拜,其中包括植物崇拜、动物崇拜、山水崇拜.自然崇拜在上古人类生活和观念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人们在生活中竭力以可能的形式和手段模仿自然的崇拜物,如对山岳的崇拜曾使世界许多民族都建造过对山岳的模仿,并以其象征人间某种不可企及的权势和力量如古埃及和古墨西哥的金字塔象征着法老的权力;美洲玛雅人的金字塔位于美洲丛林,是对太阳神的崇拜以象征宇宙神秘的力量;中国古代建台最初也是以筑土建筑的形式表现出对山岳的模仿,并且把它作为神灵的所在加以神化和崇拜,如商周纣王的鹿台,“七年而成,其大三里,高千尺,临望风雨”[2].这都是古代人们对山岳崇拜的主要体现.因为在古人看来,山以其巨大的形体、无比的重量以及简单而强烈的线条,显示着不可抗拒的力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就是这种山岳崇拜的心理表现.同样,古代人们对水及水神有着与山岳相似的崇拜.水是上古人们生命延续的基本条件,许多民族以水泽及河流冲积带为栖身地,于是水泽在古人心目中是神的象征,也具有神性.因此上古祖先选择了地貌优越,自然山水和植物景观丰富的地方麇集会议、祭祀歌舞,并不是因为风景优美,在他们看来这里具有神性.于是在人们以后的活动中,为表示对神的崇拜模仿湖泽开掘了“灵沼”,模仿山岳筑就了“灵台”[2].随着社会的演进,在这种活动中也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涵义,并一路传承并影响到园林艺术的创作,在造园中注重筑山构水和植物景观的布局,于是形成了自然风景的模式.
1.2社会生活方式改变
狩猎是原始人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手段,进入文明期后,获取生活资料的手段发生了改变,即人类的生活方式从过去的狩猎和游牧中停了下来转移到农业生产阶段.这时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活资料积累也日趋增加并越来越集中,于是社会阶层出现两极分化,有脱离生产劳动的贵族阶层出现.在农业生产阶段,人们发现农业生活缺少游牧生活中那种壮观的乐趣,为再现祖先的狩猎生活,再经验游牧生活的壮观场面,狩猎虽然已不再是社会生产的主要劳动,但却成了那些已脱离生产劳动的帝王贵族们礼仪化、娱乐化的行事和享受,于是在一定的地域上加以范围,滋生繁育鸟兽,保持天然草木,挖池筑台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在以后的园林形式中都继承了这种自然朴素的景象,不断完善并得以发展.
2主观因素
2.1“天人合一”的思想
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诸子百家都有相似的解释.孔子提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将天道与人性合而为一,认为天德寓于人心,一切封建社会的伦纪秩序和自然界的运行规律都是天道法则的外化.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世上万物都有自己的存在规律,顺应自然,崇尚优美的自然环境,并视之为安放身心的家园.庄子主张“自然无为”,认为人在大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主张“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2].认为人与自然相比是渺小的,无能为力的,人懂得了这点,就能“安之若命”,即可以超越现实世界的一切苦难包括生死,而进入一种与自然完全相同的境界.如果以这种态度看待自然山水,就会觉得“山林屿,皋壤屿,使我欣欣然而乐屿.”人只有归化于宇宙自然,回归于天地之境,才能游于至乐.“天人合一”的思想既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肯定了人的社会性,又以“人道”与“天道”相通指出了人的自然性.因此“天人合一”观念中的人具有双重性,人既是社会的产物,也是自然的产物,完整、和谐的人性必然是介乎自然与社会之间.人应该尊重大自然,对待大自然应持和谐的态度.正因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园林作为“第二自然”,其中布局的山水树石,禽鸟鱼虫理应保持自然状态.这种思想贯穿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整个发展过程.
2.2“比德”思想
“比德”思想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人们从伦理,功利的角度来认识自然的审美意识,即大自然山川林木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美感,就在于它们的形象表现出与人的高尚品德相类似的特点.孔子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3]这虽然从君子的人格修养上说明智者和仁者所具有的不同的品质特征,但也说明了人对山水自然美的审美感受,即一定的自然对象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它具有某种和人的精神品质相似的特征.所以朱熹也有同感“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孔子、朱熹将山水与人的德性、仁智联系起来,使之人格化.他们对山水的赞美,实则是对人自身理想人格的欣赏和赞美.凡是山水具有的美德,皆为人类具有的美德.由于“比德”思想的影响,中国自古以来就把“高山流水”作为品德高洁的象征,于是山水也就成了自然风景的代称,在造园活动中也重视筑山理水,园林形式自然而然地朝着风景式方向发展.
2.3神仙思想
神仙思想是原始的神灵、自然崇拜与道家学说混杂的产物.到秦汉时,神仙思想在民间已广为流传,其中以昆仑神话和蓬莱神话流传最广.昆仑神话的内容主要为山上有仙人居住,山上有神木,是植物崇拜和山岳崇拜的体现,反映了上古时代西北高原地区人们的生活和宇宙观念.到了战国以后,昆仑神话随着东西方联系流传到中原各国,被当地的人们根据自己的地理环境加以利用和改造,创立了另一种神话———蓬莱神话[4].蓬莱神话补充了昆仑神话中水的素材,并强调了水体在园林景观中的作用,从而确立了园林中的山水体系.从此在皇家园林尤其是秦汉的皇家园林中都有这种山水布局.如秦始皇在兰池宫中筑起了蓬莱山,以表达对仙境的向往;汉武帝在上林苑建章宫的太液池中建有方丈、瀛洲、蓬莱[5].所以“三山一池”,自秦汉以后就成了古典园林的传统手法如唐代的大明宫有蓬莱池,中有蓬莱山;建于明代的苏州留园水景中就有小蓬莱.因此,园林中由于神仙思想的主导而摹拟的神仙境界实际上是山岳风景和海岛景观的再现,这种情况虽盛行于秦汉时的皇家园林,但对于园林向着风景式方向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4隐逸文化和山水画的影响
隐逸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对园林艺术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隐逸之士,遁隐于大自然,寄情于山水,希望能以此摆脱当时险恶政治的阴影[6],于是在他们的作品里歌颂自然和田园生活,并影响到园林艺术的创作.如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的画境“……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正是后来园林中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创作的蓝本.在文人园林中力求创造出生意盎然、“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自然美境界.中国过去没有专门的造园家,许多园是由画家直接参与建设.山水画是画家主观认识的,对时空具有较大概括的山水风景,而造园则是对这种概括、提炼、升华的山水画以三维空间的形式再现到现实生活中来.如北宋的寿山艮岳[5](见图1).其总体布局为“左山而右水,后溪而旁陇.”山系主宾分明,有远近呼应,有余脉延展的完整山岳体系,可以说是天然山岳典型的概括,体现了山水画论中“主山始尊,客山拱伏”的构图规律,位置经营合乎“布山形,取峦向,分石脉”的山水画理.水系也几乎包罗了天然水体的全部形态如河、湖、沼、溪、涧、瀑布、潭等.整个山水形成了山嵌水抱的态势,这种山水态势既是大自然界山水成景、最理想的地貌概括,是受到山水画理论的影响.又如园林的空间处理手法也与山水画的“咫尺山水蕴千里江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园林常用假山、建筑、廊、墙来分隔空间,还采用借景的手法,在有限的范围内创造无限景色.园林中的假山池水,浓缩了大自然奇山秀水之美,漫步庭园树石之间,仿佛置身于山林之中[7,8].综上所述,由于人类发展的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在经过漫长的历史沉积后,逐步形成为浓缩的、典型化的自然风景.
3对现代园林的思考
篇10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精神生活的水平追求也越来越高。而园林景观作为现代社会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园林设计师的水平要求也随之提高。这就意味着设计师在创新过程中对各园林景观要素的细节进行艺术设计,从而提高园林景观的价值。
一、园林景观艺术设计原则
1、保证园林景观的生态价值
在园林景观艺术设计时,首要条件是满足区域内人的使用功能,其次是其艺术性,同时还要考虑其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即园林景观的养护费用及其生态价值。为保证园林景观的生态价值,园林景观艺术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当地的特色、信息和材料,生态廊道要使用自然光、自然风和自然水来建立以满足生物多样化。由于当今社会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所以在园林景观艺术设计时追求其生态价值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其功能性和艺术性的要求
2、要创作生活美,再创作自然美
在园林景观设计时生活美和自然美二者要协调一致,而不能相互对抗,创造生活美的目的是为自然美增色,而不能破坏和压倒自然美。园林景观艺术设计功能性创造的源泉是大自然,创作的方法来自现实生活,因此在创造其功能性时要以人的基本行为为出发点。人们生活最基本的要求安全、刺激和认同要融合在一起。园林景观艺术设计的开放空间,要能够满足人们的三种基本活动,即生存必须活动、选择性活动和社交性活动。园林景观艺术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景观的空间尺度、场所和领域。景观的空间尺度不能超出20-25米见方,不然则会影响大家的自由交流。
二、软质景观的艺术设计
1、园林植物
植物造景可谓艺术在其中起很大作用。植物造景定义为“利用乔木、灌木、藤木、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并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植物造景区别于其他要素的根本特征是它的生命特征,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所以对植物能否达到预期的体量、季节变化、生态速度要深入细致考虑,同时结合植物栽植地、小气候、干扰等多因素的考虑。在成活率达标的基础上,利用植物造景艺术原理,形成疏林与密林、天际线与林缘线优美、植物群落搭配美观的园林植物景观,随着生态园林建设的深入和发展以及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引入,植物造景同时还包含着生态上的景观、文化上的景观甚至更深更广的含义。
2、水体
水体有动水和静水之分。动水包括喷泉、瀑布、溪涧等,静水包括潭、湖等。喷泉在现代景观的应用中可谓普遍与流行。水体的设计要考虑到噪声、气味、深度、流向。水体可以存在于小区的绿地环境中,也可以作为独立的单体景观存在,为了丰富水面的景色,水体中可适当的点缀种植水生植物。利用现代科技我们可将其进行塑造,产生不同的视觉、听觉、触觉的效果。水在静态下形成一个静谧的艺术空间,能将四周的景物、树木、建筑甚至天空都映照在水面上,丰富了视觉,动态水景可以利用技术由喷泉,人工瀑布来营造。喷泉可利用光、声、形、色等产生视觉、听觉、触觉等艺术感受,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水的气息。水体景观设计自然离不开人造堆石,石岸、假山,每一块石料的选择、摆置都需要经过设计师的思考,而不能简单堆砌而就,对这些细微处的推敲处理,达到“虽由人造,宛若天成”景观效果,应是设计师的最大追求。
3、亭的庇荫设计
亭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普遍存在,其形式多种多样,选址灵活,或伫立山岗,或依附建筑物,或临水,与植物配合形成各种生动的画面,产生种种诗情。在亭的四面广植林木,使亭在林中,令人有深幽之感,使在亭中之人有一种回归自然的质朴感。也可在亭的旁边种植少数大乔木作亭的陪衬,稍远处配以低矮的观赏性强的木本草木花卉,人在亭中既可观赏花,又可庇荫休息。树木少而精,以亭为重点配置,树形挺拔,枝展美丽,保持树木在亭四面形成一种不对称的均衡,三株以上应注重错落层次,这样乔木花卉与亭形成一幅图画。
三、硬质景观的艺术设计
1、铺地
铺地是园林景观设计的一个重点,尤其以广场设汁表现突出。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广场都因精美的铺装设计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米开朗基罗设计的罗马市政广场、澳门的中心广场等。但是我们现在的设计对于铺装的研究,特别是仔细琢磨似乎还不够。不是去研究如何发挥铺装对景观空间构成所起的作用,而是片面追求材料的档次,以为这样就好,其实不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要用高档的材料,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国外,在这方面研究的很深。如巴黎艾菲尔铁塔的广场铺装与坐凳小品都是混凝土制品,而没有选用高档次的花岗岩板,并无不协调或不够档次的感觉,同时,也可利用铺装的质地、色彩等来划分不同空间,产生不同的使用效应。如在一些健身场所可以选用一些鹅卵石铺地具有按摩足底之功效。盲道与正常人的铺装也应加以区分,从而方便盲人行走,这在东营市的城市道路规划中已经得以体现。
2、墙体
过去,墙体多采用砖墙,石墙,虽然古朴,但与现代社会的步伐已不协调。出现的蘑菇石贴面墙现正受到广大人民的亲睐。不但墙体材料已有很大改观,其种类也变化多端,有用于机场的隔音墙,用于护坡挡土墙,用于分隔空间的浮雕墙等,现代的玻璃墙的出现可谓一大创作,因为玻璃的透明度比较高,对景观的创造起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墙体己不单是一种防卫象征,它更多的是一种艺术感受。
3、景观构筑
它包括雨水井、检查井、灯柱、垃圾筒等必要设施。过去,人们只是一味注重大的景观效果,而疏忽了对一些景观构筑的艺术考虑,从而产生总是对一个设计项目感到美中不足。现在,随着人类思想意识的不断积累和提高,人们逐渐将景观细部加以考虑。从而取得了很好的视觉效果。这一点在国外表现的尤为明显。如检查井井盖的处理,在中国,对井毫不修饰,虽然已出现一些预制的褐色井盖,但其视觉效果一般。而国外则对井盖进行细部研究,他们将井盖的颜色加以修饰,五颜六色的图案被恰当地运用到景观设计中,与景观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景观。
4、小品
园林小品的种类多多,如坐凳,花架,雕塑,健身器材等,坐凳是景观中最基本的设施,布置坐凳要仔细推敲,一般来说在空间亲切宜人,具有良好的视野条件,并且具有一定要安全和防护性的地段设置坐凳要比设在大庭广众之下更受欢迎。西单文化广场由于不可能在广场上摆满坐凳,只好在狭窄的道路旁摆了一排坐椅,因为没有其它可坐人设施,游人只好坐在上面,但这种设计是不合理的,可见,设计必须提供辅助座位,如台阶,花池,矮墙等,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5、其它
山、石、河、林,它们都是大自然所赐予人类的宝物,人类充分利用这些元素,将它们合理重组,设计出形式各异的园林景观。从面一直分解到点,每一个细部设计,都体现了现代景观设计的精致。细节决定成败,从台阶的尺寸,雨水口的处理,到软硬景观结合处、铺装花纹衔接处材料拼合、建筑的立面种植设计等,每一个小细节,都要经过反复推敲,每一点都是作品成败的关键。这些设计都不是简单的几张图纸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设计师、建设者很好的沟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