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

篇1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这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由“快”字当头到“好”字为先,全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深刻反映了我们党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升华,使我们对新阶段发展规律的把握更加全面,指导发展的方针更加符合实际,破解发展难题的途径更加明确。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一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体现的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认识的深化,顺应了时代要求,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实现“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解决影响又好又快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要求。主要是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自主创新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科学发展提供制度基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深化体制改革,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抓好这两个重点,也就抓住了全部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我们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切实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取得重大进展。

篇2

关键词:城乡二元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土地使用权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4-0001-04

一、城乡二元结构自古有之,城乡二元体制却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并逐渐成为计划经济体制的两大重要支柱之一

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实际上有两个重要支柱:一是政企不分、产权不明的国有企业体制,二是城乡分割,限制城乡生产要素流动的城乡二元体制。这两个支柱,支撑着整个计划经济体制的存在和运转。

城乡二元结构自古就有。但以前尽管有城乡二元结构,却没有城乡二元体制。如清朝“关内”人“闯关东”,山东的农民可以到东北的城镇中做学徒、当店员、开店、办作坊、购房建房;山东的城里人也可以到东北乡村租地、种地、购房购地、建房;人们在城乡之间可以自由迁移。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20世纪50年代前期。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户籍分为城市户籍和农村户籍,城乡二元体制形成了,城乡也就被割裂开来了。从这时开始,城市和农村都成为封闭性的单位,生产要素的流动受到十分严格的限制。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广大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禁锢在农村中,城市居民和农民的权利是不平等的,机会也是不平等的。在某种意义上,农民处于“二等公民”的位置。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家庭承包制的推行开始的。农村家庭承包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为乡镇企业的兴起创造了条件。但实行农村家庭承包制只否定了城乡二元体制的一种极端的组织形式(制度?雪,而没有改变城乡二元体制继续存在的事实,城乡依旧隔绝,两种户籍制度仍然存在。而从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国有企业体制的改革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直到现在,国有企业体制一直不断地进行改革。通过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国有资产的重组,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

需要进一步做的,是深化垄断行业的改革以及加快建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然而,计划经济体制的另一个重要支柱,即城乡二元体制,却基本上未被触及,至今只能说“略有松动”而已。这里所说的“略有松动”,主要表现于农民可以进城务工,可以把家属带进城镇,城市中的企业可以到农村组织农民生产(如采取订单农业形式)等等。但这些依然是在城乡二元体制存在的条件下实现的,其成果十分有限。

二、城乡二元体制弊端甚多,城乡二元体制的改革是继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之后另一项带有根本性质的经济体制改革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城乡二元体制改革从此被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这是关系到贯彻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协调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让广大农民共享发展与改革成果的重大举措,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可以肯定地说,城乡二元体制的改革是继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之后另一项带有根本性质的经济体制改革。

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目的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而人民生活的幸福体现于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体现于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于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发展和协调。只有改革城乡二元体制,才能真正使农民走向共同富裕。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提出的一个问题是让广大农民共享发展与改革的成果。政府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农业税的减免或取消,政府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等等,这些都是必要的,但显然又是不够的。关键在于改革城乡二元体制,让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同等的权利,拥有同等的机会。这才是城乡二元体制改革过程中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从社会协调的角度来看,必须做到城乡发展的统筹,区域发展的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统筹。所有这些,都同城乡二元体制的改革有关。如果不对城乡二元体制进行实质性的改革,这五个统筹几乎都谈不上,经济和社会都难以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社会协调也就难以实现。需要指出的是,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市和农村的收入差距,是城乡协调发展中的首要问题,也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应当着力解决的要点。城乡二元体制不改革,不仅农民收入无法实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无法有较大程度的缩小,而且乡镇和村这样的基层单位由于本身财力所限,也无法在乡风文明建设、村容整洁、环境保护等方面有较大的进展。

从推进城镇化的角度来看,城镇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不断推进的。但在中国,城镇化的进度相当缓慢,原因之一在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随着城乡二元体制的改革,户籍一元化势在必行。农村户籍的背后是土地制度,包括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和农村宅基地制度。也就是说,城市居民和农民在城乡二元体制下的差别之一,在于农民有承包地和宅基地,以及可以在宅基地上盖住房。他们既是农民的生产资料,又是生活保障。

三、土地使用权问题是城乡二元体制改革的核心之一,稳妥而积极地处理好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与农民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或抵押,是推进城乡二元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户籍与土地,是城乡二元体制改革过程中不能逾越的两大核心问题。这里重点探讨土地――农田与农民宅基地的权属性质及如何改变的问题。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民宅基地置换、农民承包地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以及相应的加强农村、农业保险工作等部分阐述。

1.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农村土地承包制,即农村家庭承包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初期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成效的改革成果。中国广大农民20多年来能够解决温饱问题,农村土地承包制功不可没。但20多年来的农村实践同样表明土地承包制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而且这种局限性越来越突出。这些局限性是:

第一,一家一户对土地的承包,使农业的规模经营不容易实现,农业劳动生产率难有较大幅度提高。同时,对土地的规划使用也难以落实,这也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第二,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后,农村家庭承包的土地使用效率不高,有些耕地甚至任其荒废不用。

第三,农村土地承包制的继续存在不利于有效的推进城乡二元体制改革。

然而,能不能取消农村土地承包制呢?芽在现实情况下,那是不可行的。

一种建议是实行耕地私有化,谁承包的土地就改为谁对这块土地拥有所有权。但这容易使农村社会发生巨大动荡。再从经济上分析,耕地私有化以后更不容易实现农业规模经营,耕地使用效率更不容易提高,因为相当多的农民会特别珍视私有的耕地,宁肯守着这块私有耕地而不愿意离开它。

另一种建议是改行耕地国有化并在此基础上实行永佃制。这同样会导致不少人对此不理解,甚至会激化农民同政府的矛盾,影响社会稳定。永佃制将被解释为世袭租佃,成为推进农业规模经营的新障碍。假定只实行耕地国有化,不实行永佃制,那么问题会更多。因为多年来的实践已经充分说明,国有农场的效率未必高于家庭承包制。

因此,目前可行的做法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也就是说,目前可以在农村土地承包制不变的条件下,由农民根据自愿原则,采取转包、租赁、土地使用权入股等方式,实行承包土地使用权的流转。这有利于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有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以农产品为经营对象的龙头企业的发展。

2.农民的宅基地应可置换,使农民及其家属安心迁入城镇工作生活

与推进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密切有关的另一个土地问题是农民宅基地的处置。农民把自家的宅基地看得很重。宅基地以及宅基地上盖的房,成为农民生活保障的一部分,对稳定农村社会有利。

在推进城乡二元体制改革时,要妥善处置进城务工农民的宅基地。

目前大体上有以下三种设想:

(1)宅基地随承包土地的流转而一并流转。这种方式看起来比较简便易行。但问题在于:如何处理宅基地上的已盖房屋;再有,若外出务工的农民及家属因故返回农村了,他们又能在哪里安家栖息?

(2)把宅基地出售给农村或城市中的其他人,或出售给企事业单位。但是现行法律对出售宅基地是有障碍的。此外,是否能够保证通过某种途径购买了宅基地的个人或企事业单位对购入的宅基地的合理使用。至于已经卖掉宅基地的外出务工农民如果又带家属回到村里而没有房屋住,那又该怎么办?

(3)宅基地置换。这里所说的宅基地置换,是指在县市政府的统一安排下,迸城工作和生活的农民及其家属把自己的宅基地和上面的房屋,交给县市政府处理,换取城市户籍,并得到一套居住面积大体上相当的城镇公寓住房。在有的县市,地方政府如果财力许可,还可以再给这些农民以城市低保待遇。这样,农民及其家属就可以安心地迁入城镇工作和生活。综合各种因素,这种方式未尝不是处理农民宅基地的较好选择。

3.应当考虑容许农民承包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的抵押,且应及早予以落实,使之走向规范化

在城乡二元体制改革过程中,应当考虑允许农民承包地和宅基地的使用权的抵押。这是关系到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便于农民及其家属进城工作和生活,以及使城镇化得以有序进行和加速进行的一件大事。

农民承包地和宅基地(包括上面的房屋)的抵押,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出务工和准备迁入城镇的农民,把承包地和宅基地(包括上面的房屋)抵押出去;二是继续留在农村的农民,为了生活或生产上的需要,把承包地和宅基地(包括上面的房屋?雪抵押出去。

首先要指出,承包地和宅基地(包括上面的房屋?雪的抵押,不等于流转,因为在抵押之后仍归原来的使用者使用,而且在偿还贷款之后可以赎回。对于外出务工和迁居城镇的农民,他们应当有权在对自已的承包地和宅基地的抵押和流转之间作出选择。主要的问题是:农民如果选择抵押的话,那么抵押给什么人好。如果抵押给本村的或外村的其他农民,可能引起较多的纠纷,甚至成为变相的私人高利贷。而且一旦到期无法赎回,又会成为私人土地兼并行为。如果抵押给企业,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较好的做法是:组建“土地银行,之类的农村金融机构,或允许条件较好的农村信用社或乡镇银行兼营农民承包地和宅基地(包括上面的房屋)的抵押业务。

对继续留在农村的农民的承包地和宅基地的抵押,同样涉及抵押给农村中的私人或企业还是抵押给农村金融机构的选择问题。较好的作法仍是由农村金融机构从事土地抵押业务,以避免私人之间发生纠纷或出现变相的高利贷行为、私人土地兼并行为。

农民承包地和宅基地(包括上面的房屋)的抵押问题应及早予以落实。当前,无论是外出务工和迁居城镇的农民,还是继续留在农村的农民,都可能出于生产或生活的需要,急需一些资金,却往往借贷无门。因此,他们倘以自家的承包地(包括上面的房屋)作为抵押物,而获得贷款应急,这是正常的。对准备迸城的农民来说,如果他有可能把承包的土地或宅基地(包括上面的房屋)抵押出去而得到一笔资金,可以用于在城镇中购买或租到房屋,也可以用于在城镇中作为经营店铺或手工作坊的资本,然后陆续偿还贷款,这样,他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就有保证了。

再以继续留在农村中的农民来说,如果他有可能把承包的土地或宅基地(包括上面的房屋)抵押出去而得一笔资金,就可以用于添置农业机械或农用汽车,也可以在农村兴建种植蔬菜花卉的塑料大棚,或兴建较大的养猪场、养牛棚,以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收入,然后陆续偿还贷款。这样,今后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状况也会大大改善。

既然如此,就应当容许农民的土地使用权的抵押行为,并加以引导,使之走向规范化。

4.为使农民土地抵押顺利开展,农村、农业保险工作应当加强

为了使农民的土地抵押业务能够顺利开展,我国农村、农业保险工作应当加强。把承包地或宅基地(包括上面的房屋)抵押出去的农民,如果遭遇到重大自然灾害,损失惨重,收入锐减,他们如何偿还债款?岂不是连承包的土地、宅基地(包括上面的房屋)都要丧失?如果进行土地抵押的农民家中的主要劳动力因各种原因而死亡、残疾,他们同样会落到丧失抵押物的地步。因此,农村保险,农业保险实际上是对农民的土地抵押行为的有力支持,也是农民增产增收的保证之一。

可以相信,一旦土地抵押行为规范化了,以及农村、农业保险工作加强了,农村经济就增添了活力,不仅外出务工和迁居城镇的农民受益,继续留在农村的农民受益,而且城市居民同样受益,因为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城乡经济联系加强了,城镇化的速度会加快。

四、通过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可望促成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全面实施和城乡人民的权利平等

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把城乡居民都包括在内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只要收入低于一定标准的居民,都可以享受此项社会保障。这是由财政拨出经费,由专门的部门负责发放的。它是城乡居民最后一道生活保障线。其他各种社会保障(如就业保障―养老保障、教育保障、医疗保障、住房保障等)都是社会最低生活障障的延伸。

不能把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视为社会救助体系的一部分。社会救助对象应当是灾民、流浪者、乞丐、残疾人、孤儿等,资金来源可以多样化。而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却需要覆盖全社会的低收入家庭,而且其费用只来自财政,井由专门的部门负责发放。

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以及由于农民的承包土地和宅基地实际上包含了社会最低生活保障的内容,所以目前要基本上建立的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必须在城乡二元体制框架内考虑,而不能等到城乡二元体制结束之后再考虑。

农民如果迁居城镇,并放弃了承包地、宅基地之后(不管以何等方式放弃的),低收入家庭都应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如果农民进城务工但并未放弃承包地、宅基地的,则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而且只要城市务工收入高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支付标准的,也不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费发放范围之内。

假定我国在工业化中期基本上建立了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那么,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将在这个过程中取得进展,也就等于我国逐步向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统一支付标准靠拢。再说,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财政承受能力的增强,社会最低生活保障支付标准是有条件逐步提高的,社会最低生活保障支付标准也将随着职工平均工资和农民平均收入的增长而增长。今后,可能在这方面最先达成城镇居民与农民间的权利平等。

五、一个可以期待的前景: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将使中国农民实实在在地成为一个数量十分庞大的“待富”群体,从而带来内需的大突破,其作用与影响谁都无法估量

无论是农民承包的耕地入股、农民宅基地的置换,还是农民以承包地、宅基地(包括上面的房屋)作为贷款的抵押物,都是城乡二元体制改革过程中有必要及早解决的问题,且都需要有法律上的明确界定。可以先在各个改革试验区范围内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即使有些做法同现行法律有不一致之处,或者找不到先行法律的依据,也不妨碍继续试点,以便以后再修改法律或制定新的法律。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正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吗?芽

可以相信,随着城乡二元体制改革的推进,随着农民承包地的流转和宅基地置换工作的展开,随着农民承包地和宅基地抵押问题的解决,农民开展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将得到空前的大解放,我国农业一定会有很大发展,农民收入会迅速增长,整个农村建设,特别是城镇化的速度也一定会大大加快。相应地,城乡收入差距将会在农民收入增长过程中逐步缩小,由此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持续推动作用是难以估量的。

篇3

2月1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会议指出,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面部署了新时期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近十年来,我国财税、金融、价格、国有企业、农村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共财政体系不断完善;大型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股权分置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体系逐步健全;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税费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改革迈出重大步伐;收入分配、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卫生、教育、文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对外开放不断扩大;职能转变、信息公开等政府自身改革取得明显进步。这些改革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促进了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

2月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进一步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会议要求认真落实国务院2011年10月12日常务会议确定的各项财税和金融支持政策,包括: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将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延长至2015年底并扩大范围,对金融机构与小型微型企业签订的借款合同三年内免征印花税,将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延长至2013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的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对达到要求的小金融机构执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适当提高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等。

三、住房制度改革

主持召开保障性住房公平分配工作座谈会并讲话。会议强调,要在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按期开工、质量可靠、如期建成的同时,把确保公平分配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按照保障基本、公正程序、公开过程的原则,科学确定保障范围,规范和阳光操作,切实保障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

四、文化体制改革

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具体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对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重申了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要方针,将《决定》中提出的主要任务进行了量化、项目化、具体化;提出了到2015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10项主要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具体要求;提出以重点工程带动的工作思路,明确了九大重点工程,并细化分解为若干具体项目。《规划纲要》还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包括政府投入保障政策、文化经济政策、文化贸易促进政策、版权保护政策、法制保障政策等。

五、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继续扩大。财政部日前《关于扩大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从2012年起,继续扩大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通知》要求,从2012年起,将工信部、体育总局所属企业,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中央文化企业,卫生部、国资委所属部分企业,民航局直属首都机场集团公司,纳入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新纳入实施范围的国有独资企业按照中央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政策第三类企业归类,上交利润比例为税后净利润的5%。纳入预算实施范围的符合小型微型企业规定标准的国有独资企业,应交利润不足10万元的,比照第四类政策性企业,免交当年应交利润。

六、金融体制改革

保监会《关于做好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通知》。《通知》以切实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建立完善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制度和体制、加大信息披露、畅通投诉渠道、完善调处机制、普及保险知识、加强诚信建设、提升车险理赔服务质量和解决寿险销售误导问题、严厉查处侵害保险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接受社会监督等九个方面对全行业提出明确要求,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全行业对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搭建起保险消费者保护工作框架,夯实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基础,形成保险监管机构、保险经营主体、保险行业协会和社会各界认识统一、同心协力、齐抓共管的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格局。

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卫生部通知要求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评估工作。卫生部近日发出《关于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评估工作的通知》,决定2月10日至3月10日在17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开展现场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进行全面评估,为形成向全国推广的公立医院改革基本路子奠定基础。《通知》提出,现场调查采用定量调查和定性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内容包括试点城市政策环境、改革试点进展、改革试点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相关各方对公立医院改革的看法和反映等。

八、地方改革

天津市委制定增加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政策措施。天津市委近日召开常委扩大会议,研究制定天津市2012年增加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政策措施。会议要求,各部门、各区县要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务必取得明显成效。要扩大就业规模,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努力促进充分就业,使群众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要以企业职工为重点,统筹提高整体收入水平,特别要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努力缩小收入差距。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住房、低保、优抚等各项保障制度,不断提高保障能力和保障水平。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特困救助标准、优抚对象补助标准、义务兵家属优待金等,完善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与困难群众生活补贴联动机制,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天津市今年的增加城市居民收入工作方案,制定了19项政策措施,通过扩大就业规模、开展技能人才培训、引导企业增加职工收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做好困难群体帮扶等,实现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的目标。

篇4

    一、 解决股权分置应该遵循的实施原则

    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阐明我们在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纲领原则和指导思想,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实践,我们认为在进行解决股权分置方案设计时应该坚持以下八方面的具体原则:

    1、 必须坚持由国家制定政策来统一解决实施股权分置问题的原则,在认识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时,不应把股权分置问题看成只是证券市场内的问题,沿用“市场问题由市场来解决”的思维。上市公司股权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续推进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党的十六大三中全会提出的“股份制是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重要思想的具体实施,同时证券市场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上市公司的总资产已达5.5万亿元,达到了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近一半,证券市场的股权制度改革涉及到了国家利益和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只有坚持由国家制定政策来统一规划和具体实施,股权分置问题才会得到科学合理公平迅速的解决。

    2、 必须坚持从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大局出发和资本市场改革市场化的原则。国家经济持续发展需要证券市场支持,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经济学理论分析表明,股权全流通是有效率的公正的股票市场的必要条件,实现股权的全流通应该是解决股权分置的直接目标。

    3、 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股权分置改革不是要让国有资产在证券市场的退出或减持,而是要盘活国有资产,使国有资产得到保值增值,同时也能继续保持国家对部分国民经济重要行业上市公司的控制和领导权。

    4、 在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原则的前提下,在进行股权改革方案实施时要尊重历史,立足现实,有利未来,最终实现相关利益主体多方共赢的目标。

    5、 证券市场股权制度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的一次国家利益再分配,不只涉及到了上市公司流通股东和非流通股东的利益,还涉及到了国家及广大原有国企职工的利益,所以代表国家和广大职工直接利益的国家社保基金应该要在这次利益调整中享有相应的权益。

    6、 尊重市场规律,目前市场中各利益主体拥有的现实利益是经过市场机制形成的。都有它们现实的市场价值标准,在确认他们的利益和进行股权全流通改造时,应该尊重和保证他们的现有利益。

    7、 保证股权改革中证券市场稳定发展,保持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层稳步过度。

    8、 保证股权改革方案的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简捷性,保证改革成本的最小化和收益的可能最大化。

    二、 对股权分置改革的相关利益主体及其利益的分析与确认

    在提出和实施具体的解决方案之前,我们首先应该要对股权分置改革的相关利益主体及其应该现有利益进行分析与确认。

    股权分置改革的相关利益主体除了现有市场的流通股东和非流通股东,应该还有代表国家和全民利益的国家社保基金,其依据是: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国有企业及其职工支撑着我们国家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国家和企业及职工的利益是紧密相联的,国家财富属于全民所有,在改革前,企业不仅要支付职工工资,还要负担职工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义务,可以说,现有的上市公司不仅有现有股东们的投入,还更有国家和广大职工的多方面长期投入,在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后,企业对原有广大国企职工应尽的社会保障义务已经改由国家社保基金来承担。这次股权分置改革其实质就是国家利益的再分配,所以社保基金应该要在这次利益分配中享有相应的权益,我们建议由非流通股转化为流通股时产生的溢价应该归属社保基金所有。所以这次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应该涉及到流通股东、非流通股东和社会保障基金三个利益主体。

    对于各个主体现有利益的确认,我们的分析如下:

    1、 当前每个投资者每一时刻所拥有的股票市值就是他的现有利益,因为这个市值是投资者根据市场原则自主决策的结果,投资者本人对这个结果负完全责任,这个现有利益应该在股权改革前后得到确认和保护。但由于股票市值都是随时变化的,根据二级市场年换手率两倍左右的事实,我们建议用投资者持有股票的半年平均市值来代表他的现有利益。

    2、 在确认非流通股的利益时,我们从价格和价值两方面来分析:

    首先,商品的价格就是它的交换价值,在非流通股允许进行协议转让或法院拍卖及银行抵押贷款时,非流通股为供求双方所接受的标准就是每股净资产值。这点可以从部分历史统计数据得到证明,根据中证报信息数据中心统计资料显示,从2002年6月23日至2002年12月20日,根据已明确公告转让价格和转让股数的67家公司96起转让结果统计,转让平均价格为2.516元/股。而这些公司2002年三季度加权平均净资产值为2.36元/股。所以非流通股的现有价格就是它的每股净资产值附近,这是市场规律的选择结果,这个价格标准应该得到非流通股东和市场各方的尊重和确认。

    其次,从股票是具有某种权益的属性看,在我国证券市场中,非流通股东在上市公司中是基本绝对控股的,据2004年中报数据统据,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总额约5.5万亿元,全部流通股东净资产不到2万亿元,而非流通股占到总股本的2/3,也就是说现在的非流通股具有可以绝对控制和支配达到其价格约5倍资产的权益,考虑到这个现实权益,非流通股在转换为流通股时,应该要在其每股净资产值上有适当的溢价。考虑到这个溢价并不是非流通股东创造的,而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生产资料公有制表现形式转化为股份制而产生的价值,所以这个溢价不能归属非流通股东所有,而应该要归属国家所有。

    3、 我们建议把全部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转化为流通股产生的溢价利益划归国家社保基金所有,流通溢价总值可统一规定为非流通股东的净资产值的某一固定比例数,根据目前市场中非流通股的实际价值及市场的可接受程度和实施全流通后的市场利益格局,我们建议统一规定这个数值为50%。

    三、 股权分置解决方案内容及方法

    根据以上原则及分析,我们设计的股权分置解决方案表述为:由国家制定政策规定,各个上市公司须按统一的原则和方法同时进行股权全流通改造,各个上市公司把非流通股转换为流通股时产生的溢价利益(或者说是二次创业收益)划归国家社保基金所有,然后在上市公司不改变总股本情况下,按照流通股东和非流通股东的现有利益总值和社保基金的溢价利益格局按比例重新调整股本结构,根据流通股东获增的总股本数为依据对现有股价进行相应除权,全部上市公司即时按相应的除权价实现股权全流通改造,在三至五年时间内,原非流通股东持有的股票分期分批上市流通。

    具体的方法和程序表述为:

    1、 由国家制定政策规定,在上市公司实施股权全流通时,把非流通股转化为流通股时产生的流通溢价归属国家社保基金所有,流通溢价总值可统一规定为非流通股东净资产值的一定百分比例,这个比例建议设定为50%。

    2、 在不改变现有上市公司总股本和各个主体利益总值的前提下,利用现有流通股东的半年平均流通市值、最新报表中非流通股所占有的净资产值和社保基金所应有的流通溢价总值按比例重新调整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和重新划分股份总数,调整后的股权性质全部转化为流通股权,各个主体根据所划分到的流通股总数按原有股东持股比例再划分给具体的原有股东。

    3、 根据流通股东在调整股权前后的总市值不变及所获得增加的股份数,计算上市公司二级市场原有价格的除权系数,即时对全部上市公司股价进行统一除权,除权后的价格即为上市公司全部股份的统一流通价格。

    4、 为了防止由解决股权分置问题造成的可流通股票增量过大而造成的二级市场价格波动压力,对于已经完成改造的非流通股东持有的股票和社保基金持有的股票实施一定期限的锁定期,用三至五年的时间分期分批在二级市场全部实现全流通,具体办法可参照解决转配股流通上市的方式。

    5、 新股发行全部按可全流通股权性质进行发行,原始股东把发行股票所获得的股东权益增值的50%转化为相应股权划拔给社保基金所有,原始股东和社保基金的股票锁定三年不流通,三年期满后,按当时市价进行流通。此项政策可执行三至五年时间。

篇5

关键词:构建政府会计必要性国际惯例受托责任

近年来,我国正在尝试建立政府会计体系和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准备通过几年努力,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惯例相协调的,由政府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和企业会计三大部分组成的会计体系。由于我国政府会计体系改革起步相对较晚,有些方面滞后于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与国际会计惯例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为适应我国经济体制和预算体制改革的需要,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积极推进政府会计体系改革,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会计改革的重点,并已成为会计理论界有识之士的共识。然而,在众多的政府部门及其他部门与机构的实务工作者中,对此问题的认识并不深刻,甚至知之甚少,给政府会计改革的顺利进行带来极大的观念障碍,如不加以克服,在十分广泛的基础与范围上形成改革共识,将影响到今后政府会计改革的成败。有鉴于此,本文拟通过对构建我国政府会计的必要性进行分析,以期引起广大实务工作者对政府会计改革的广泛重视和认真对待,为我国政府会计体系的建立与运行扫除思想障碍。

一、建立廉洁、高效的现代政府需要政府会计的核算和监督

现代政府理论认为现代政府必须是精干的政府,使纳税人承受较低的负担;它必须是高效的政府,应该为社会提供越来越完善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并且具有行政成本意识;它又必须是廉洁的政府,廉洁奉公,不。概言之,现代政府就是低成本、高效率运转的政府。但是,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必须有充足的经济资源作保证。因此,需要有相应的会计体系对政府履行行政职能过程中耗费的资源与取得的成效加以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以如实反映各级政府和部门履行政府职能和实现政府职责的情况,监督、评价政府工作,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政府职责配备,最终建立高效的现代政府。可以说,廉洁、高效的政府离不开政府会计的真实核算和有效监督,规范、健全的政府会计是建立廉洁、高效政府的前提和基础之一。

二、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客观上要求构建我国的政府会计体系

以1998年1月1日起我国执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标志,表明我国预算会计已摆脱计划经济体制模式,走上了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预算会计模式的道路。这套会计制度与改革前的预算会计制度相比,会计核算体系更加系统,会计核算方法更加科学,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程序更加规范,财务报告内容更加完整。但是,这次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尚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经济环境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之中,建立公共财政、编制部门预算j实行国库单一账户、建立政府采购制度等都是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这些改革措施引起政府财务活动和预算管理的重大变革,客观上要求预算会计制度做出相应的改革,将财政总预算会计与行政单位会计合二为一,成为政府会计。具体体现为:

(一)编制部门预算。部门预算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预算编制方法。是由政府各部门编制、反映部门所有的收入和支出,是一个涵盖部门所有公共资源的完整预算。按部门编制预算后,可以清晰地反映政府预算在各部门的分布,从而取消财政和部门的中间环节,克服单位预算交叉、脱节和层层代编的现象,并把部门预算作为独立的政府预算法案汇编于本级总预算。随着部门预算的编制,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的改革将逐渐趋向于以一级政府为中心,核算整个政府的财务状况,即编制一级政府的收支情况表。因此,客观上要求将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逐渐合二为一,成为政府会计。

(二)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使财政资金的流向发生了重大变化,如预算单位用于发放工资、购建固定资产、购买材料及服务等所需要的财政资金不再由财政通过主管部门拨入用款单位,而是由财政部门从单一账户或采购专户按规定程序直接拨入职工工资账户或直接拨付给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供应商。行政、事业单位收到的财政资金不再表现为货币资金,而是一方面表现为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表现为费用的增加(如工资支出等)或非货币性资产的增加(如存货、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等)。实现国库单一账户后,由于各行政单位只是政府的组成部分,其所有的资金都是财政资金,都要通过国库单一账户收付,其资金活动已通过总预算会计反映,因此,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相当于总括和明细的关系,它应合二为一成为政府会计;同样,实施政府采购后,对于行政单位专项支出经费,财政部门不再简单地按照预算下拨经费给行政单位,而是按照批准的预算和采购活动的履约情况直接向供应商拨付货款,财政总预算会计即可以根据这部分支出数直接办理决算。而行政单位则根据财政部门提供的付款凭证进行资金核算,根据采购品入库情况入账。这笔业务实际上是同一会计主体(一级政府)下获取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因此,推行政府采购制度也要求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合二为一,即政府会计。

三、构建政府会计体系是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必然要求

我们知道,财政部1998年以来的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出发点是重新构建我国预算会计体系,而不是建立政府会计体系,这与国际公共部门会计的“习惯做法”相差甚远,使我国同其他各国政府会计之间不具有某种可比性。此外,我国是“国际会计师联合会” (IFAC)的成员国,为了提高政府会计信息质量,促进政府提供可比、相关和可理解的财务信息,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于2000年5月24日了8份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涉及政府会计确认基础、政府会计主体、政府财务报告等相关内容。我国作为其成员国之一,为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政府会计活动,发挥我国在国际政府会计领域的作用,必须借鉴上述会计准则公告,构建我国的政府会计体系,提高我国政府会计的国际地位。

四、构建政府会计体系是从财务角度全面反映政府财务状况的需要

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只能反映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它实际上只是政府会计的一个侧面,其目的是加强预算管理和控制,而不是为了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不能提供整个一级政府的营运业绩和财务受托责任的会计信息。可以说,我国至今还没有真正建立政府会计,没有从财务的角度全面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这样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判断。比如各级政府行使国有资产管理职能,

对国有资产所有权和收益权的管理应是政府的一项重要的财务活动,而我国的预算会计恰恰对这个重要的政府财务活动内容遗漏了。又如由于我国的预算会计主要侧重于财政资金的收支核算,对各单位占用的大量长期资产关注不够。在实际工作中,行政、事业单位因基建形成的固定资产存在登记不及时、甚至不入账等情况,即使已入账的固定资产,按现行制度规定不计提折旧等等。致使行政,事业单位长期资产的核算存在账目不实、资产虚增等问题,不能真实、完整反映各单位占用的经济资源及使用情况。再如,近年来,我国发行了大量的国债,还从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及外国政府借入相当数量的外债,一方面国债数目的增长增加了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如果国债投资效率的低下或者被违规使用,则有可能引发财政危机,而现行预算会计却不能提供这方面完整的信息。以及一些地方政府为企业提供担保等事项时有发生,这些或有事项形成的或有负债也没有予以充分披露等等。政府的这些财务活动如不能如实反映,会夸大了政府可支配的财政资源,不利于政府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因此,必须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政府会计,不仅为社会公众及监督机关提供全面、充分的政府会计信息,也为财政部门自己的宏观决策提供真实、正确的重要信息。

五、构建政府会计体系是界定政府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重要条件

篇6

关键词:预算会计;政府会计;体系;扩展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按照公共财政理论设计的预算管理模式已开始建立,预算编制、执行等环节的管理制度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预算会计的客体运行环境又发生了变化,因此,预算会计将会面临着进一步的改革。

二、关于政府会计内涵的基本认识

政府会计是一个与企业会计具有同等地位的会计学分支,以政府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手段,核算、反映和监督中央及地方政府业务活动的营运情况,不以营利为目的,提供反映政府单位受托责任的会计信息,以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建立经济、社会和政治决策的会计体系。

三、原因的分析:预算会计扩展为政府会计是各方面需要的产物

我国作为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成员国,必须改进和完善我国的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缩小我国的政府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差距,进一步加强与各国的信息沟通和各国政府会计的比较研究。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存在许多的缺陷和实践不符状况。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运行机制的日臻完善,作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一项根本制度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之中,建立公共财政,实行部门预算,建立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和国库单一账户制度等都是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这些改革措施引起政府财务活动和预算管理的重大变革,势必影响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的内容和方法。

四、具体的思路:从财务的角度构建我国的政府会计体系

会计规范上,制定统一的会计准则。政府会计准则是在政府会计准则理论结构的指导下,对具体政府会计业务的处理做出规定。

会计核算内容上,覆盖一级政府的全部财务状况和收支结果。与预算会计相比,政府会计的核算内容应该全面的反映政府会计对象。然而,我国的预算会计恰恰遗漏了这个重要的政府财务活动内容。另外,国债数目的增长只是在量上使财政风险累积,而国债投资效率的低下,甚至被违规使用,则有可能引发潜在的财政危机。还有基金等其他方面都应该是政府会计核算的内容。

会计对象上,扩展为价值运动。政府会计把政府作为会计与财务报告主体,应当从更广的范围来研究会计对象。具体地说,包括国有资产(包括产权及收益权)管理的责任、对内对外债权债务管理的责任等。国有资产及政府债权债务方面的价值运动也必须作为政府会计对象。将价值运动作为政府会计对象,这样可以更好地反映政府管理国家事务活动和履行受托责任的连续性,把预算资金运动的前因后果联系起来,提供连续、全面、系统、完整的财务信息,同时也可以分清各届政府任期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及对下届政府造成的财务影响。防止本届政府为表现政绩而大量举债,债务由下届政府偿还的短期化行为。此外,把国有资产产权及收益权的价值运动纳入政府会计,还有利于督促各级政府履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会计模式上,转变为基金会计。政府会计中,会计模式是基金会计。政府各基金之间有明显的界限,任何基金都是一个与其他基金分开并相互独立的会计与财务报告主体。为此,基金间交易及有关款项的垫付、往来等事项都必须分别在相关基金主体中做出完整的记录和报告。

会计确认基础上,采用修正的收复实现制或修正的权责发生制。许多国家的地方政府,一些国家的中央及地方政府通常采用修正的现金制或修正的应计制会计。

会计报告上,应该系统而全面。政府财务报告是政府对一定会计期间财务活动乃至整个主体各项活动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和报告。典型的财务报告为年度财务报告。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应当报告主体在会计年度内财务收支活动情况和结果、会计年末财务状况以及会计年度的财务状况变动情况,并对所有各项影响财务收支情况和财务状况的事项、影响程度情况做出说明、解释。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应当经权威的鉴证机构审计核定后,才能向报告使用者公布。这样,政府财务报告使用者才能据以分析、评价报告主体管理当局的财务业绩和财务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并做出相关的决策。

五、实施的步骤:构建政府会计体系要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

加强制度研究。建立政府会计概念框架,制定政府会计准则,建议在财政部组建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专门负责政府会计准则的规划、研究、制定等工作,最后由财政部实施。

积极推进政府统一会计结算改革。政府统一会计结算改革是向政府会计体系转变的过渡措施。

积极促进政府会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发一些政府会计财务软件。在政府会计体系的制度制定后,要有一段时间留给财务软件公司开发政府会计的联网财务软件。待权威部门评审这些财务软件后才能执行政府会计体系。

选择部分城市作为试点,而后逐步推开。在推进改革时,要先在部分具备条件的城市试点,待有一定的经验或者其他地方政府条件具备时,再逐步推开。

参考文献:

1、李建发.政府会计论[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

2、刘积斌.西方政府与非营利性会计摘译[M].中国财经出版社,1997.

3、李建发.从中美政府会计的差异看我国预算会计改革[J].会计研究,1997(5).

4、丛树海.重塑我国政府会计体制的若干探讨[J].财经研究,1997(9).

篇7

根据《关于推进村级统一核算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的意见》(**委办〔20**〕23号)精神,为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快我镇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现就推进村级统一核算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工作提出如下方案。

一、重要意义

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是完善农村社会治理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我镇在农村相继开展了村、组财务人员委派制、村规模合并调整(由19个村合并为7个行政村)和股份合作制等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还不够到位,特别是在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方面,都是以村民小组一级组建股份合作经济社,资源平均拥有量少,资源分散难以合理配置,集约化经营水平不高,限制了地区投资环境的改善。实行村级统一核算,有利于整合和优化配置资源,增强发展活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有利于促进民主管理,节约管理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统筹解决我镇“三农”问题,全面加快我镇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镇、村领导干部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村级统一核算的重要意义,着眼大局,立足长远,全面部署,精心组织,扎实推进村级统一核算工作。

二、目标任务

全镇用2年时间,完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级核算向村级统一核算过渡。

三、方法步骤

(一)方法。

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在民主协商基础上,因地制宜,分类分步妥善解决各村组与组之间集体资产和分配的差异,是推进村级统一核算改革的关键。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式推进:

1、“抬低就高”的统一核算。即村级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组级经济比较平衡的村,可以不考虑各组之间的资产和分配差异,由村集体拿出资金抬高收入低的原股份合作经济社分配金额,达到统一分配。实行村级划一核算后,全村股东拥有的资产份额和分配相同。

2、“削高就低”的统一核算。对于组级资产比较平均的村,尤其是以土地为资产且征地比较少、人均拥有土地比较均衡,可以设定以人均土地面积最少的组的人均土地面积值为基数,把其他村民小组人均多出部分土地或资产,以村委会通过转制使部分资产变现后由原小组股东分配,使各组人均拥有资产基本平衡,股东拥有的股份和分配数额相同,实行统一分配。

3、“保留差异”的统一核算。各组之间人均拥有资产和份额差异较大的(特别合并村前原村之间土地资产差异大的村),在3-5年时间内保留原村与村和原组与组之间股东拥有的股份和分配差距,3-5年之后再过渡到股份和分配划一。

(二)步骤。

推进村级统一核算工作是我镇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深化和提高。要认真落实好以下重点步骤。

1、制定新的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章程。

2、建立新的组织架构。实现村级统一核算后,组织名称统一为:**市**镇XX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重新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制度,报市农业局审核后,由市政府给予办理组织登记证书。

3、做好资产登记、建账和健全会计核算。对各类资产进行清查核实,造册登记,建立起新的会计核算制度。(清产核资数可按该组审计后的账面值和股份制配股核定的资产数)

4、资产和财务移交。按照清产核资确认的结果,各村民小组的会计账内、外资产统一移交给村委,由村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办理财务移交手续后,村民小组不再设会计账。

5、建立健全资产经营管理和收益分配制度。实行村级统一核算的各环节工作按照市《关于加快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意见》(*委[20**]5号)和《关于推进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实施办法(试行)》(**府[20**]54号)等文件规定实施。

四、原则要求

(一)明确组织和资产性质。实行村级统一核算后,新组建的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仍然是社区型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仍然是社区农民集体共有。

(二)股东自然过渡。原各股份合作经济社股东自然过渡为新组建的股份合作经联社股东,不搞重新界定。(即股东资格界定仍按20**年底在册村民的截止人口)

(三)妥善处理好推行村级统一核算工作中的几个关系。

1、村级股份合作联社与原组级合作经济组织的关系。完成村级统一核算改革后,原组级合作经济组织撤销,其资产并入新的村级股份合作联社,原村级和组级合作经济组织合并成为新的村级股份合作联社。因此,今后不再存在组级合作经济组织和资产。原各组资产由村设置专门机构管理,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共担风险、共同监督、统一分配。

2、村级股份合作联社与原村级合作经济组织的关系。完成村级统一核算改革后,村级股份合作联社的成员既是原村级合作经济组织成员,也是原组级合作经济组织成员。成立的村级股份合作联社,应报送市农业局报市政府登记。

3、村级内部设置的行政区域与原村民小组的关系。一是实行村一级核算后,取消原有的村民小组,设立若干小区,原村民小组负责的社会事务管理转移给小区负责。二是原村民小组长(即片长)的职务自行终止,原各村民小组长(即片长)可由村委会继续聘任,安排在村委会协助开展各项社会事务管理,待遇保留至换届选举前。村委会换届选举时,不再进行村民小组长的换届选举。三是原村民小组级的村民代表自行终止,保留充实完善村委会级的村民代表,并作为一个常设的机构,定期召开会议,履行好商议重大事情,监督经济运行等重大职责。

(四)严格依法进行改革。实行村级统一核算涉及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撤销与合并,要严格按照《**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规定》(粤府令第109号)进行。

五、加强领导,组织实施村一级核算工作

(一)切实加强对推进村级统一核算改革工作的领导。推进村级统一核算是一项重大的、深层次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改革工作在镇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进行。政府成立工作领导机构,制订工作方案,组建精干的工作队伍,帮助村、组开展工作。村民委员会也必须相应成立以支部书记为组长,村委会主任为副组长的工作领导机构,制订工作方案,主动并积极推行实施村一级经济核算工作,在镇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协助下,努力完成该项改革工作。

(二)加大宣传力度,深入细致做好群众工作。村级统一核算是农民经济组织的体制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模式的调整,牵涉农民的切身利益,要注意把握全局,切实抓好组织发动工作。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结合实际,深入广泛宣传实施村级统一核算的性质、意义和政策,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认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改革的主动性、积极性,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制订扶持措施,利益向下支持村一级核算工作。镇党委和政府为推行村一级核算工作提供优惠政策,加快推进村级工业厂房建设项目,壮大欠发达村的集体经济收入。镇财政转移支付各类专项资金,加大对村级统一核算的扶持力度。

篇8

【关键词】工程项目 招标 建筑

一、“低价中标”的评标方法

(1)确定合理标价。低价中标在我国的建筑行业目前正属于探索和推行阶段。因地区和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不同会导致标价的不同,这其中可以包括:市场条件,适合这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当地施工力量的能力,以及市场价格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符合工程的质量标准,在保证施工条件的同时,也可以达到符合工期的要求。当然,合理的价格一定是比成本价是高的,这样可以使得承包商能够按时,按量的完成自己的任务,在此基础上获得一定的利润。才能促使企业的继续发展。建设单位也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其中包括一些激励手段,对于高质量的,提前完成任务的施工单位给与奖励。

(2)完善诚信体系。投标人的诚信度应该作为评标的标准体系之一,应该从投标人的信誉和履约这两个标准来入手,完善诚信体系。这方面的经验对我们来说是比较少的。而且要将固定资产的情况以及施工企业的注册资本金作为其履行合同的能力加以考核。将施工企业依法纳税, 依法履行合同,良好的银行信用,做好安全生产、建设优良工程,依法支付农民工工资和文明施工工作等加以考核。要设定严格资格预审制度,科学有效的评判尺度, 防止资格预审流于形式。另外需要注重的是,施工企业通过,树立企业的社会信誉和形象, 创建精品工程,强化投标力度, 发挥企业地域优势,有利于承建多个工程项目。在这种情况下施工企业能够形成相互支持、首尾呼应、互为依托的发展格局,来降低在“低价中标”过程中所出现的不利因素。

二、规范主体行为

(1)加大发展招标机构。主要原因如下:专职机构的招标采购竞争化日益加强。到目前为止,招标机构已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网络。站在供应商的角度来说,专职机构的业务小点,但面对的是开阔的市场,业主的业务就算再大,也就是一笔生意而已。所以说专职机构在其中的商业信誉或者是竞争能力都会通过网络来影响着所有机构联系的用户群体。就这一点来说,供应商对该市场的开拓就会更加的重视;减少不必要的精力和财力方面的投入。专业性强是招标采购的一大特点,无论在操作程序、政策法规、以及实施技巧等方面都有着比较大的要求。目前许多招标管理部门纷纷建立专业的招标网站,推行电子政务,设置了相关的操作程序软件,有些招标过程必须通过网上操作才能完成。一般企业的招标和采购频率不高,为此投入的设施,人力、等肯定会造成工作效率低,使用生疏,并最终增加其采购成本金额。

上海嘉定新城幼儿园和初级中学校舍工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通过重点强化工程招标工作,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的良好环境,以最合理的合同价获得最好的技术方案和最强的工程保障能力。此外,在施工总承包招标时期,招标单位就建议对业主指定分包工程的范围进行划定,对于工程总造价影响较大、专业技术性较强的专业工程,由业主通过招标方式选择专业承包单位承担工程业务,并纳入施工总承包管理。这样,业主既控制了工程质量,又方便了现场管理,使工程更有序进行。

(2)打破保护主义。必须坚决打破行业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禁止关系项目和人情标,减少不正当的行政干预,和人为因素,克服大多的盲目压价,不允许垫资承包。建立合理、科学、公平的机制,净化招标投标环境,坚持按报价合理,质量优良,工期适当, 技术先进,方案科学,企业信誉好,企业综合能力强的原则进行招标,定标。保证评标过程当中的的公开合理,做到择优选定中标单位。

三、加大力度制定相关法规

我国正处在法制建设的过渡期,部分法规则需要有一个制定、实施、完善、修订的过程。有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只有加快法规的建设才能保证招投标活动的正常开展,使得招投标工作质量的大幅度提高。现在对我国现行建设工程招投标法规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是关于定标方法与邀请招标的入围单位相关的矛盾。本人建议邀请招标在确定中标人时也与公开招标一致,中标人应该在推荐的不超过3个中标候选人中依序选定。禁止一些单位钻空子搞规避招标或者假招标。

第二,公开招标的范围界定方面的问题。本人建议为了防止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出现,在法规当中应该详细规定,只要“国有资金投资占主导地位”或者“国有资金投资控股”两者居其一都应该进行公开招标。

第三,妥善处理好节约社会成本和开展招投标活动的关系相关问题。依法必须招标的项目,不论工程是否复杂程度,招标文件开始发出之日起至投标文件截止时间为止,两者之间时间最短不得少于20日。相对于比较小而且简单工程来说招标周期完全可以缩短,根据工程招投标的实践来看,应该对200万元以下的工程的时间控制在10至15日为宜。这样可以降低工程建设的社会成本,提高小型工程的投资效率。

第四,关于其他法律法规之间交待不清和表述不一的问题,按照科学合理的标准,应该仔细校准,进行查漏补缺。

建筑行业深化企业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便是建筑工程中的招标投标制度的实施,。它的出现,带来了建筑企业在改革过程中春机。可是,在实施过程中,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不力以及各个法律程序的不完善,给目前通用的采购方式的发展带来相当大的严重阻碍。因此,在衡量、贯彻、执行以及监督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重要工作中建筑工程招投标的管理显得功不可没。也就是说如何加强建筑工程招投标的管理也显得及其的重要。

参考文献:

篇9

1.国有企业在我国的地位。

众所周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占主导地位。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也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国有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其发展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觑。

2.国有企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是全球所拥有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国有企业占领了国民经济各领域之中几乎的所有行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国有企业数量上呈现出了不断减少的趋势,但是,在资产总量上,国有企业仍然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

二、目前国有企业常出现的会计核算问题

1.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问题国有企业产权制度。

绝大部分的国有企业还未建立规范的公司体制,国有企业股份制的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工作待进一步推进,特别是对于大型国有企业来说,产权改造的力度较弱,同时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也需进一步完善。原因是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法律体系还不够健全,有关国有资产的界定和分类不明晰、国有资本金的预算管理的科学性欠佳,这就导致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问题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不协调。

2.国企内部资金浪费严重,不重视成本控制的不健全体制。

国企的财务管理工作困难重重,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资金,资源的肆意浪费,忽视对的成本控制。“包赢不包亏”在国企中普遍存在,员工认为国有企业资源与经费是来自于国家财政收入,并由国家出资弥补漏洞。经费的使用上,极易出现使用效率低的状况。

3.财务管理人员知识能力不足,作风不正,透明度不足。

我国国有企业的会计信息,财务信息透明度不高,又未能及时向社会展现公司的资金使用状况,使用出处。这就使国有企业的利益与效益受损,以致公信度下降。大多数的国有企业对外的财务状况可以戏称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局面,遮遮掩掩,伪造事实。国企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伪造变造事实还有部分工程亏损原因交待不明,最终就会导致国企不良资产的增加。长期下去,国企的持续发展受到极大负面影响。

4.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问题。

与国外企业相比,国企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很大差距,核心竞争力数量少。加强自主创自能力能提高国企的软实力。自主创新工作存在以下四个需要注意的方面:第一,创新的意识弱,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国企科技少。第二,国有企业总体上技术水平普遍较低且待提高。再次,国有企业的在技术引进基础上消化吸收能力跟不上来,引进来的战略未能科学地运用和开拓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5.在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的国有企业改革创新跟不上时代的变化。

首先,我国尚未有真正的拥有国际竞争力且能与国外跨国公司抗衡的企业集团。第二,国外企业集团的并购是一个重大问题,跨国公司善于通过资本经营手段,直接并购中国企业,再次使竞争力下降。第三,我国国有企业正确制定和实施国际经营战略是当务之急,用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来进行针对性管理。从宏观管理角度看,有关对于海外投资的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和金融环境不合适,从微观管理角度看,我国国有企业还缺少国际企业管理精英和具有适合本国发展的科学性经验。

6.国有经济布局调整与结构优化问题。

由于国有经济战略性的基本任务并没有实现导致在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分布,制度,以及垄断行业是最为重要的三部分。首先,国有经济布局科学性欠佳,行业分布过宽,导致不能针对性培养某一行业导致针对性欠佳;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不合理,例如极度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且遗留问题多导致负担过重。第二大量的市场进入壁垒和退出障碍就导致了总体上影响生产要素的市场流动性,这就是体制和制度方面的具体表现,阻碍了非国有企业的发展,且不利于劣势企业的退出无法做到企业的兼并和强强联合,第三,垄断行业的问题十分突出,垄断性行业如何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的问题尚未解决。第四,多层次的、规范的产权交易市场工作还在待建立和完善。第五,在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中,对于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缺少着明确的界定。

三、完善国有企业会计核算,财务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国有企业的地位导致了其发展中存在的的问题解决刻不容缓,关于如何才能使国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整个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中心问题。

1.建立健全现有的国企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努力完善与改革的国企的财务管理制度,但直到现在仍然问题还是很多。国企的财务管理部门首先要改善人力资源使用的不合理、单位内部人员杂多、部门分工不明确,会计工作职责不分等现象,要坚决整治,从企业的管理使企业运转发展起来,各司其职,提高工作效率。而对于现有的国企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一视同仁的做出惩戒才能保证其公平性,让国企单位的资金能够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把不必要的浪费降到最低,企业在中国甚至世界都具有非凡的影响力,为中国国企树立了榜样,鼓舞了中国的国企发展的斗志。

2.构建一个健全的财务监督管理机构。

国家对国企的保护之下让其很可能不会更好适当目前社会市场的财务管理方式。加大监管的力度从而促进监督体系的更新是另一重要举措,遏制财务信息失真,有力的促进国有企业财务领导和监督机制,这两大举措是适合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良方。

3.提高管理层面能力。

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管理人员的知识能力,企业领导者要在自身单位的工作中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还要对自身的员工进行科学的培训,从本质上的提高财务管理工作达到知识能力的提升。加强对国有企业的人事、财务、资产等管理制度建设,加强透明化的管理让社会人士知道钱花在实处对国企口碑都有改观作用,再以先进的制度来吸引国际化经营精英人才,强化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全方面地管理层面的管理能力。

4.提高核心竞争力。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主体;还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把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克服企业经营行为的短期化,找出自身优势,精益求精找寻一个突破口,抓重点探寻本企业独特核心竞争力,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吸引险投资基金,培养从事风险投资的人才,逐步形成风险投资的良好氛围,与外国企业在竞争中发展,在良性竞争的环境下壮大自己,政府应考虑设立“企业科技创新风险基金”,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政策性融资和帮助,增强企业抵抗科技创新风险的能力。

四、结语

篇10

(一)走新型化道路,既要求更注重内部会计管理和成本核算,同时也给会计改革提出了新问题。要提高效益,要使产品更具有竞争力,必须更加注重企业的内部管理,加强成本核算。当前,不少企业还存在内部会计管理混乱的现象,成本费用开支随意性大,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如果不改变这种局面,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路,可能难以贯彻落实。此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企业增加开发投入,以信息化作为主导。这给会计核算和披露规定提出了新要求,如何才能更加充分地、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这些信息,是会计核算改革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与此同时,在以信息化为主导的工业化模式下,企业将更多地通过来进行管理和采集数据,这也给会计监管和传统的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完善会计制度体系。党的十六大指出,要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为了完成这项工作任务,除了要建立新型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外,还要继续推进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和重组,推进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更积极地实行抓大放小的方针。无论是组建国有大型企业集团,推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还是按“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对没有市场前景、没有资源或者没有竞争力的大企业,以及数以万计的一般中小企业,通过兼并、破产、资产重组等逐步退出市场,或者通过多种形式放开、搞活、转制,都对会计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一方面,对组建的企业集团更要加强内部管理和会计核算,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另一方面,则要进一步完成会计制度体系,以规范企业破产清算、兼并、资产重组、改制等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

(三)健全市场体系,要求会计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得以发挥。党的十六大指出,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资源的供给与需求始终存在矛盾。合理地配置资源,就是要有效地将经济中的各种资源配置于不同的地区、行业和具体的企业,以便通过生产来最大限度地满足的需求。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就要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通过市场价格来引导和调整资源的流动。从我国现阶段各类生产要素的稀缺程度看,资本在大多数领域仍是最稀缺的资源。要使资源真正得到合理配置,必须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步。而会计信息是资本市场的血液。企业通过对外提供真实和完整的会计信息,通过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可以吸引投资者,从资本市场输入血液,获得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金。因此,要健全现代化市场体系,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会计工作,包括发展壮大我国的注册会计师队伍。

(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对加强会计监管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六大要求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市场经济秩序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健康发展。近一个时期以来,国内外接连发生的企业财务欺诈案,留给人们许多思考。从会计监管角度讲,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会计监管不是应该削弱,而是应该加强。这里不仅包括政府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管,还包括对注册会计师以外的其他会计从业人员的监管,以及对市场经济主体的会计行为的监管等。

(五)健全现代市场经济信用体系,要求提高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党的十六大要求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信用既属于道德范畴,又属于经济范畴。良好的社会信用是建立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作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力量,会计从业人员和会计中介机构在整顿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中应有所作为。

(六)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求我国会计、审计标准进一步与国际惯例协调,要求我国会计服务市场更加开放。党的十六大指出,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我国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并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可以预见,国外资本进入国内市场的规模将会扩大,国内企业对外投资的金额也将会增加。无论是为了改善国内投资环境,还是减少国内企业对外投融资成本,都要求我国会计、审计标准作进一步的调整和改革。此外,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作的承诺,也要求我国会计服务市场更加开放。

(七)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要求深入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党的十六大提出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这就要求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预算决策和管理制度,加强对财政收支的监管,建立公共财政框架。完善预算决策和管理制度,就是要完善预算编制,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健全预算审批制度。与此相配套,要求深入研究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为将来建立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体系奠定基础。

(八)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求加快会计人才的培养。经济发展及工业化、现代化的实现,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人力资源特别是人才,比任何其他资源都重要。作为发展技术和培育人才的基础,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会计人员是专业人才。我国现有会计人员虽然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但相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会计人员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还需要不断新知识和新技能,接受再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与时俱进,全面开创我国会计事业新局面

为顺利完成党的十六大对会计工作提出的新任务,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会计“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为总要求,全面开创我国会计事业新局面。

(一)加快建立适应新形势的会计监管体系。良好的会计秩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运转的前提。整顿和规范会计秩序是今后较长时期内会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学习领会党的十六大报告精神,加强会计监管工作,就是要加快建立适应新形势的会计监管体系,即单位内部监管、社会监管和政府监管三者有机结合的会计监管体系。第一,就单位内部监管而言,除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外,还要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使其有效地发挥作用,以确保单位资金的有效运行和安全完整,在制度上防范会计违规行为发生。第二,就社会监管而言,既要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作用,还要结合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与此同时,还应探讨遏止会计作假的措施,加大单位会计作假的成本。第三,就政府监管而言,要从履行对全社会责任的高度出发,研究制定新的切实有效的措施,对所发生的危害市场经济秩序并进而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新时期经济建设目标实现的各种会计违法违规等行为,要严厉打击和惩罚。

(二)加快建立和完善、审计标准体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体制改革和经济的各项重大举措,都对会计标准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在改革开放以来会计标准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会计标准建设要有新突破。第一,会计标准制定原则的运用要有新突破。长期以来,我国会计标准的制定始终坚持既符合国情,又能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在会计标准制定实践中,基于我国经济正处于转轨阶段,市场还有待完善的客观情况,在会计政策的规定和会计计量基础的选择上,针对特定情况,采取了一些必要和应急的特殊措施。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市场体系将日趋完善。相应地,在会计政策规定和会计计量基础选择方面,可以适时考虑市场发展的因素。对于符合通行商业惯例的交易或业务,可以考虑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概念;而对于明显不符合通行商业惯例的交易或业务,则应规定特殊的处理。第二,会计标准的制定模式要有新突破,构建充分利用国内外人力资源,发挥其各自的专业优势的新框架,这是保证会计准则质量的重要措施。第三,会计标准的制定要有新突破。近年来的会计标准改革,主要集中在工商企业,对于工商企业以外的其他企业(主要是企业)以及非企业单位(主要包括事业和行政单位)的会计标准建设相对关注不足。党的十六大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金融体制和财政体制的进一步改革提出了新要求。这不仅要求会计标准制定的内容要有新突破,如着手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还要求对现有会计标准中不符合市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内容及时进行调整和补充。

在加快建立和完善会计标准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制定和新的审计标准,并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对已的审计标准进行修订,尽快建立和完善审计标准体系。

(三)加强会计诚信建设,全面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信用体系是现代市场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第一,应加快研究制定会计人员道德规范,并广泛开展宣传;推广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等级评价制度的试点经验;研究建立企事业单位会计从业人员和注册会计师诚信档案;第二,进一步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执业的灵魂。注册会计师缺少诚信、丧失独立性便没有存在的必要。要确保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只依靠教育是不够的,要强化相关制度的建设,研究制定职业道德准则体系,推进《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的贯彻实施,将执业机构或执业人员的不良记录记入诚信档案。第三,加强注册会计师协会建设,不断提高协会的自律监管水平。

(四)加强会计教育,完善会计人员评价体系,全面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会计事业的发展,要有高质量的会计从业人员。第一,要尽快制定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体系和继续教育实施方案,以国家会计学院为基地,开辟会计教育正式渠道,引导和规范会计培训市场。第二,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会计教育手段,大幅度提高会计教育的质量和效率;第三,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尽快完善会计人员评价体系,为市场经济发展遴选出合格的、高质量的会计人才。

(五)加强会计国际交流和合作,使会计对外开放水平上一个新台阶。会计国际交流和合作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的组成部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跨国资本流动迅速扩大的今天,加强会计国际协调势在必然。我们既要认识到存在的机遇,还要看到面临的挑战。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发展既为我国会计标准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参照,使我们赢得了时间,同时还节约了我国制定会计标准的成本。机遇和挑战并存。在会计国际协调方面,我们不能盲目乐观,要对照搬照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发达国家会计准将造成的危害有清醒的认识。为了应对会计国际协调浪潮对我国的冲击,我们应该争取主动,一方面将我们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反映给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另一方面,积极倡导建立国际对话和沟通机制,增进与国外会计同行的相互理解。

会计服务市场的开放是我国会计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认真研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会计服务市场开放的要求,兑现我们入关时的承诺,使我国会计对外开放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