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改革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改革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改革存在的问题

篇1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意义,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建议。

关键词: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意义 组织机构 流程 问题 建议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加速的城市化不但改变着城市的面貌,也改变着原来形成的城乡关系,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物流、人流、资金流的日益频繁“交流”,工业用地和城镇居民用地的大量需求,造成了农村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十分稀缺。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对农村经济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各地政府都希望土地流转的规模进一步扩大,通过土地规模经营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此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

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必要性、意义及经验

(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农业大国,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以及充分了解和掌握各地区的土地现状及今后的发展趋势,是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必需和必要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是新形势下又一轮制度性变革,其核心是归还和确立农民的土地房屋转让权,优化资源的空间配置,提高农民收入,适应城市化加速对农村资源大规模流转、积聚和集中的要求,并为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奠定可靠的基础。

(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开展经验

通过对成都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调查及分析,我觉得在以后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应该汲取以下经验:

1.设立耕保基金,为耕地保护建立“防火墙”;

2.农村土地、房屋的全面确权,包括农村土地所有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户宅基地使用权;

3.搭建村民自主的确权平台,由村民自主协商解决确权中遇到的历史难题,也尽可能减少矛盾,做到公平公正;

4.“确实权”, 是对农村承包土地的确权,从以台帐为基础、回避近年随人口变动不断调整承包关系的累积矛盾的“确虚权”,转向以实测面积为基础,“台帐、土地、合同、权证与耕保基金”五个一致的“确实权”,为大规模转让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段话放在这里感觉上有点不是很文辞达意,因为感觉它是名词解释,如果你想放在这里,”确实权”前面就要加句话,比如是让农民保证确实权什么的话,使其符合前面所要求的汲取的经验)

5.要建立产权交易市场,促进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

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总体流程

总体流程如下:

三、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开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主要问题有:

(1)由于农村大量人流向城市,造成大量土地闲置,被租用或被其他人种植、交税,未及时向各部门及时上报,使土地的所有权有争议;

(2)农民个人并不拥有对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农民手中所拥有的土地权利和权益无法从资源变成资本;

(3)农村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市场经济,土地、人员、资金链并没有真正的被激活;

(4)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动及信息资源的更新延迟,造成部分人口户籍信息与本人真实信息不对称;

(5)各市、区由于资金和资源的不同,造成各级之间的测绘资料的比例尺、坐标不统一。

由于涉及部门多,例如公安系统、农村经济发展局、国土资源局、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局、各乡镇及街道办事处等各部门,其间的资源交流、更新、共享,有着不同程度的延迟和落后。通过以上的问题,我们发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农村产权改革的难度相当大。

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开展过程中问题处理的建议

(一)统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范围内的所有测绘资料所属坐标系统、比例尺大小及核实标准(1:500耕地实测图或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

(二)加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所涉及到的各部门之间的资源更新、共享、交流。由统筹办牵头,各乡镇、街道办组织人员对各村(社区)的户数、人口、房屋、林权、土地台账等基本情况进行摸底调查,调查数据力求准确、全面;

(三)加强公安系统与各乡镇、街道办的资源交流、更新、共享,使人口信息为最新、最全,防止因姓名不符、性别不符、死亡或被死亡等因素拖延下一步工作的开展;

(四)各乡镇、街道办根据摸底调查、台账和现场核查情况,全面清查集体土地、房屋、林权现状、权属内容、权利人等,其结果要求与总账保持一致,各类权利人与权属内容保持一致;

(五)由国土局工作人员、镇村组人员、所属权利人代表、专业测绘技术人员同时在场,涉及边界纠纷需各方权利人代表同时在场进行边界的勘测定界并签字,其结果与清理核查结果一致;

(六)处理台账、清理核查结果和勘测定界结果之间的矛盾和纠纷,最终明确权利人、权属内容、权属范围、实测数据等;

(七)对明确权属的结果进行公示;

(八)在数据入库期间,进一步的核对权利人、权属内容、权属范围、实测数据,保证台帐、土地、合同、权证与耕保基金的五个一致。

五、结束语

由于新一轮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数据及图件成果方面要求远远高于上一轮,同时还要求录入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在总结上轮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新一轮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要求,为了不走弯路,有必要组建一个由试点市、区、乡镇的技术领导小组对未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地区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以提高新一轮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效率、数据库及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质量。

本文在总结和剖析上轮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下一轮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几点粗浅建议,以供大家探讨。由于笔者接触规划管理面和业务水平有限,不妥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篇2

第一,产权改革基本完成。截至2007年末,全国共组建农村商业银行17家,农村合作银行113家,组建以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社1824家。

第二,历史包袱得到有效化解。通过发行专项票据置换不良贷款,2007年末,按四级分类口径统计,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例为9.3%,与2002年末相比下降了约28个百分点;在资本充足率方面,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分别达到13%、14.1%和13.3%。随着各项扶持政策的逐步落实,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得到初步化解,不良贷款率迅速下降。

第三,资产质量不断改善,支持“三农”服务功能有所增强。自2004年以来,全国农村信用社连续三年实现盈利,2007年盈利440亿元。截至2007年末,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1.43万亿元,占其各项贷款的比例由2002年末的40%提高到46%;占全国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比例由2002年末的81%提高到93%,成为事实上的支农主力军。

一、农村信用社运营状况

――对广西某市信用联社的调研

在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农信社运营中还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对西南某市(以下简称A市)信用联社的调研印证了这些问题。

(一)信用联社概况。A市为县级市,行政区域面积350平方公里,总人口14万人,辖内有两乡一镇和两大区级企业。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17.13亿元,财政总收入2.93亿元。

A市信用联社起源于1953年,之后逐步发展壮大,于1984年组建A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2006年12月30日,成立A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结束了信用社县、乡两级法人核算体制,实行县级统一法人核算体制。截至2007年12月末,联社设有营业网点6个。资产总额31294万元,其中各项贷款15592万元;负债总额30104万元,其中各项存款24418万元;所有者权益1190万元。各项总收入1404万元,各项总支出1237万元,经营利润167万元。

(二)资金来源情况

信用联社资金主要来源于存款和拆借资金。近三年来,存款在资金来源中所占比重达到78%以上,这说明信用社资金来源单一,2007年尤其如此。2005年以来资金来源结构见下表。

表1:近三年资金来源结构表

从存款来源结构看,三年来从村、镇吸收存款的占比急剧下降,从2005年的71.5%下降到2007年的32.46%,而从县及县以上区域吸收的存款从2005年的28.50%,急剧上升到2007年的67.54%。从存款来源看,该农信社已经越来越“城镇化”。

表2:近三年存款来源情况表

从存款市场占比看,该信用联社从2005年的8.64%,增长到2007年的17.22%。同时考虑到“县及县以上存款”占比大幅度增加,可见该信用联社在县及县以上区域的竞争力提高很快。

(三)资金运用情况

从资金规模来看,三年来该信用社的农户贷款规模变化很小,而农户贷款在贷款总规模中的占比从2005年的54%急剧下降到2007年的29%。农产品流通和加工类企业贷款占比达到1/3强。值得注意的是,该信用社的非农企业贷款增加很快,截至2007年末,占到贷款总额的34%,这从贷款角度印证了该农信社“城镇化”趋势日益明显。

表3:近三年贷款结构表

(四)不良贷款情况。至2007年末,该联社的不良贷款(按四级分类)余额为1028万元,占贷款总额为7%。据该联社分析,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信用社的管理体制不顺,造成政策不稳定连贯;信贷管理存在短期和不负责的行为;行政干预。

从下表可以看出,该联社三年来不良贷款总额变化不大,其中政策性原因、行政干预以及历史遗留造成的不良贷款占比达到50%以上,而且在三年中变化不大。2007年末,因为经营性原因和客户恶意逃债导致的不良贷款总额达到323万元,考虑到该年度其经营利润为167万元,该信用社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能否实现商业可持续值得注意。

表4:近三年不良贷款情况表

(五)其他情况。该联社的中间业务发展状况一直不理想,2007年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仅为2.96%,而利息收入占比达到90.38%。

同业竞争方面,该联社在当地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主要是存款,而贷款基本没有竞争,与国有商业银行的合作主要是理财业务及日常尾箱保管和押运。信用社对国家关于村镇银行等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有关政策只是有所了解,还没有真正意识到其可能带来的竞争,当然这与该信用社区域内尚未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直接关系。

涉农贷款方面,信用社的信贷人员基本为当地人,人熟、地熟,但该信用社对涉农贷款的基本费用初步估算为每笔216.45元,相对较高。信用社的放贷政策比较灵活,涉农贷款发放程序相对简易。

信用社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方面,该联社与地方政府在2001年以前,只是维持于行政性的联系关系,即参加一些会议,接受政府布置一些任务等。自2001年该联社按照人总行关于大力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以来,当地政府意识到信用社对地方农村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的作用后,对信用社发展予以高度的重视,从存款组织到旧贷清收都给予极大的帮助。在贷款的发放上,也改变了以往用行政指令的方法,而是采取协调沟通的方式进行。

人员构成方面,信用联社共有在职员工55人,其中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32人;大学本科5人,大专19人,中专及高中31人;从专业结构来看,主要岗位的人员大多接受过金融或经济学专业学历教育或在职培训。

二、农村信用社运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A市农村信用联社地处大城市郊区,经营领域具有较好的金融生态,因而并不能很好地代表广大农村地区的农信社状况,但也正因如此,该信用社的经营状况能够更好地体现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农村信用社的主要特点。从本次调研以及笔者收集的其它资料来看,农村信用社运营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农村信用社的定位已经名不符实。从调研情况看,无论是存款还是贷款,该信用联社已经基本上城镇化。且其三年来农户贷款规模变化很小也充分说明,改制后的农村信用社不可能“主动”服务三农,其“农民合作”的意味已经越来越淡,“合作金融”的性质已经名不符实。笔者从其他地区调研的情况来看,农村信用社与一般商业银行的区别,主要在于农民在贷款前,需要办理一个股东证。从经营目标来看,无论是省一级联社还是市联社,其内在追求都是利润最大化。

在过去几年中,农信社确已成为支农的主力军,但农信社的这种经营行为并不是具有内生性和市场化特征,而是带有明显的政策导向。考虑到农信社发放的农户小额贷款和联保贷款资金主要来自于央行的支农再贷款,以及无法阻遏的“城镇化”倾向,对于农村信用社改革所设定的“合作金融”和“服务三农”的经营定位需要重新考量。农信社事实上的商业化与“服务三农”之间已经越来越形神背离。

(二)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仍需深入。2003年以来农信社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建立县(市)法人制度和由省一级政府管理本区域内农信社。在县(市)法人社建设基本完成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理顺作为行业联合体的省联社和县(市)法人社之间的关系。

省联社是由县(市)法人社集体出资组建的事业单位法人,主要承担行业管理职能,但多数地方的省联社演变成了县(市)法人社的“上级部门”,甚至控制着作为企业法人的县(市)法人社的主要管理人员的任命,存在很重的“上下级管理色彩”。造成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之一,是农信社改革中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共同分担了注资等改革成本,地方政府理所当然地认为农信社是其“下属”的企业。此外,长期以来各级地方政府一直具有强烈的拥有“自己”的金融系统的偏好。对A市信用联社的调研以及其他资料印证了这一问题。近一年来,省联社下达了一系列的经济指标和任务,并与员工的工资考核挂钩。很明显,联社的大多数工作是围绕着省联社的指导方针来进行的。

当前农信社管理体制中省联社的强势,导致农信社监管效率降低。目前,人民银行基本上是负责货币政策指导、日常结算服务、账户管理和现金供应缴解等;银监会负责合规监管和金融风险防范等,省联社负责行业管理等工作。但在监管过程中,银监会和省联社的监管,存在比较明显的重叠,现场检查比较频繁,使联社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影响了正常业务的顺利开展。

(三)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及内部治理有待深化。此轮农信社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明晰产权并引入民间投资。随着县(市)法人社的全面设立,产权改革工作基本完成,但远未实现由产权改革引致公司治理改善的目标。民间资本进入后,由于股权占比较低,其对公司治理以及农信社的日常管理并不十分关心,而更加注重通过这种产权关系换取优先贷款权。民间资本尚且如此,那些拥有农信社微小股权的所谓“社员”,更不会认为自己是农信社的一份子,这必然导致社员大会或股东大会形同虚设。

由于各地经济总量、经营区域等因素的影响,农信社在业务规模、人员结构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中小规模农信社如何结合实际,落实“三会”制度值得进一步研究。

(四)农信社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央行票据置换农信社不良贷款,改变了农信社资不抵债以及全行业亏损的局面,实际上完成了农信社的再造。虽然近三年来农信社连续三年实现全行业赢利,但农信社能否实现商业持续发展,还有待观察。

笔者从山东、广西等地调研的数据显示,虽然采取了贷款终身追究制等措施,部分农信社的贷款,尤其是农户贷款,依然潜藏着较大的风险。导致风险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信用社管理水平较低;第二,农村依然是金融资金的高风险集中地。此外,与商业银行相比,农信社中间业务开展困难,收入结构中利差收入占比更高,更易受到资金规模的影响。

截止目前,农信社经营状况的改善主要得益于不良贷款置换等政策性举措。在目前的农村金融生态和政策支持体系下,农信社能否按照改革设计的目标定位以及市场化运营原则,实现商业上的可持续,很大程度上关系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成败。

三、进一步深化农信社改革的建议

(一)农信社改革体系的设计尚需考虑区域差异化问题。在产权改革过程中,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的设立已经创立了农信社改革的多样化模式,但除此之外,多数的农信社采取了县(市)级法人社的形式。从近几年的运行情况来看,这一形式还不能充分反映我国农村地区的差异化。

在区域经济关联度较高、城镇化水平和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应重新设定农信社的经营定位,鼓励农信社跨区域兼并、合并,使其逐渐发展成主要面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的农村商业银行,并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对于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市)级法人社,应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进入的比例限制,继续通过产权制度的改革推动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经营水平的提高。对少数严重资不抵债、无法实现商业可持续的农信社,鼓励其他金融机构或者民间资本进行兼并。

(二)进一步明确省联社的属性和定位,理顺管理体系。由于2003年的改革明确了农信社归属省政府管理,且省政府为农信社改革“掏了腰包”,部分地导致省级政府将农信社视为省管企业。作为承担行业管理职责的省联社,其行为边界已经远远超出了原有的制度设计,俨然已经成为县(市)级法人社的“总社”、“总行”。

以县(市)为单位成立法人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资金跨县域流动,抑制农信社的城镇化倾向,从而较好地支持三农发展。在县(市)级法人社公司治理结构很不完善的情况下,省联社比较详细的业务指导,甚至是人员管理,对于保持农信社的正常运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目前省联社的行为已经远远超出了行业管理的范畴,也违背了相关产权制度设计。此外,在银行业监督部门大多已经设到县级的情况下,省联社基于行业管理角度的业务指导和监管确无太大意义。目前来看,做实农信社的“三会”制,完善其法人治理结构,是理顺农信社管理体系的基础。

(三)整合农村信用社政策支持体系,努力实现广覆盖和可持续的协调统一。在过去很长时间内,农村金融的广覆盖和可持续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替代关系,即如果扩大贷款覆盖面,往往导致贷款回收率降低,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的商业目标。实现广覆盖和可持续的协调统一,除了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生态之外,其它政策的支持至关重要。

篇3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问}建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部分教师,尤其是边远山区学校教师出现了新课程标准实施后的不良反应,有的教师说现在的课不知怎样上了,很迷茫,不知怎么样进行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整天只知道忙、累,有的教师说现在备一节课的时间比以往的多了很多,仍然老是找不到上好一堂课的感觉等等。

一、新课程标准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小学普遍存在教学信息化设施落后,教学改革信息闭塞的现象,教师缺乏接受和了解新课程教学动态和前沿信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用或懒得利用学习资源,如课件资源、教案资源、教辅资源等进行有效地课堂教学。加上农村小学的教师采集学习资源十分困难,现在有些村校虽然配备有一些多媒体设施,但是还没有掌握好相关技术,只能仅凭一本教学参考或教师用书。因此,简单的教辅用书以及新课程教学经验的不足,导致一部分教师在组织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

2.没有现成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作指导,也是制约农村小学语文课改的因素之一。一堂课怎样上,如何上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这些问题一直是部分语文教师最需要解决的。现在大多数语文教师采用了“参与互动”课堂教学的模式,但多数教师觉得教学中收与放的尺度不好把握。

3.没有经常性的培训和学习,是阻碍语文课改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由于新课程标准实施时间不久,农村小学信息闭塞,有很多语文教师一直处于“半饱”状态,一些该“啃”的材料没有完全“啃”到,对于新课程实施中的思想、目标及方法没有完全理解、掌握乃至运用。只靠次数不多的课程培训和观摩学习,犹如井底之蛙,眼光狭小,所见有限,无法很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4.农村小学的学生情况近年来比较复杂。留守儿童多,转入转出的学生也较多,随之出现了一批学困生,学困生理解能力差、学习漠不关心,要转化这一批学困生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此外,学习较好的学生由于得不到更优质的营养快线,已不满足甚至开始厌倦语文教师简单的鼓励和表扬,导致部分教师找不到上好课的感觉。

二、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1.绝大部分学生对写作有恐惧感。一到让学生写作文的时候, 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写作情绪障碍。这种厌烦情绪不仅妨碍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也降低了教育对学生的有效影响。

2.该如何落实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但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在课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参与,其他同学仍是被动,没有表现的机会。有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合作。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3.怎样有效的开展口语交际。口语交际课上,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却没有在日常生中交谈得好。绝大部分学生不想发言,发言的学生也没有创新,好像被一个模式固定了。如何让绝大多数学生开口说话是我一直困惑的问题。

4.怎样开展综合性学习?由于考试几乎不考综合性学习,因此学生往往不重视综合性学习。"考什么学什么"的思想,在学生心目中可以说是根深蒂固。上课教师纸上谈兵,学生动不起来、走不出去,学生没干劲、不感兴趣。再加上教师对综合性学生的研究和学习不够深入,对其内涵理解不够透彻,即使指导,也是缺乏协调与配合,往往单枪匹马,没有形成有效合力,这样以来,综合性学习就形同虚设,即使学了,也只是摆摆花架子。

三、几点看法

1.创新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个性化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中,应注重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与合作性。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善于捕捉课堂中有利于教学的信息,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模式,调适学生的心理状态,因地制宜,因人施教,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焕发生机。

2.创设和谐愉快的课堂心理气氛。创设和谐愉快的课堂心理气氛有利于学生的智力活动,能使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深刻,想象丰富活跃,记忆力增强,积极主动,激发兴趣,从而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并进行创造性学习。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营造,需要语文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

3.加强学习,引入多媒体,有效服务于课堂教学。多媒体的运用,可以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容易、乐意学、勇于思索、敢于创造,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在农村小学,绝大部分语文教师还不会熟练运用多媒体设施进行课堂教学。因此,要通过不断的培训和学习,是每一位教师能熟练掌握和运用这一现代教学技术手段,鼓励教师积极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课堂组织教学。

篇4

但在现实教学中,有这样一些现象值得警惕,那就是有“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对话、交流”之名而无“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对话、交流”之实,这些有其名无其实的现象表现在哪些方面?又该如何进行解决呢?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现象

(一)把“自主”变成“自由”

新课程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于是有的老师便陷于无政府的泥潭,课堂教学陷入了无目的、无计划、无组织的状态。如强调把阅读时间还给学生,有的教师上课便让学生自己看书,由学生一看到底,由原来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看”,新课程教学在这些老师手中变成了“放羊式”教学。“自主”教学成了“自由”学习。这些做法,表面上看学生获得了自主的权利,但它太过随意性的弊病,不可避免的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更别说完成学习任务了。

(二)把“合作”变成“合坐”

新课程教学强调学生合作学习,通过协作、交流,产生思想碰撞,相互启迪,取长补短。有的老师一有疑问,无论难易,马上布置几人一组,坐在一起讨论,特别关于数理化的一些定义、公式、定理有些是人类几百年的成果。在一堂课让我们学生探究出来,根本不可能。讨论的时间又不去把握,有时讨论时间过长,学生最后变讨论为聊天;有时时间过短,有的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了。讨论的效果又从何谈起呢?

(三)把“听会”当“学会”,把“讲完”当“学完”

“听懂了没有?”“听懂了!”教师心满意足,自以为学生学会了。这样的结果往往是“课上懂”,“课下懵”。这是因为,听懂和学会是两个概念。听懂,只说明理解了,明白了,离会做、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形成还有一段距离、或一段相当大的距离。有人说中国和美国的中小学教育最大的区别是中国中小学教师一堂课结束给学生画上了一个句号。美国中小学教师一堂课结束给学生画上了一个问号。把听懂当学会,是造成课堂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教学媒体运用脱离教学实际

为了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体现现念,有的教师每课必用课件,认为只要使用了课件就是新课程教学。要么请人制作,要么网上下载,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对现代教育技术掌握的不足,运用经验的缺乏,缺少对媒体资源进行有效的加工和整合,课件脱离了本地学生的实际,脱离了教师本人的教学实际。以至在课堂教学的实际运用中,出现了应有的资源没有,不应有的却出现了,甚至出现了由课件牵着鼻子走的现象。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完成。

二、解决偏差和失误的对策和办法

(一)加强培训,强化研修

农村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个人积淀不足,缺乏对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论全面、深刻、系统的把握,缺乏较高的文化修养和业务能力,才造成课堂教学驾驭能力低。近几年来,上级领导也看出了这个问题,山东省教师暑期远程研修在每个暑假开放平台,让广大农村教师在网上加强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论学习,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业务能力,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作为学校的管理层,不妨采取研修、考试、实践、评估的方法来促使教师进步。

(二)课堂教学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特色教改之路

在我们学习名师,记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话的同时,我们也要记住“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古训,记住自己的土壤和气候,要对名师、他人的教学进行研究,进行消化,吸取有益的东西,科学的“移植”。要结合自身的实际,积极的研究理论、积极的研究教材、教情、学情、教法、学法。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到了烂熟于心,了然于胸,工作起来才有可能得心应手,少出偏差。开创一条适合自己的新课程教学改革之路。

(三)及时反思,及时调整

任何事物的发展规律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也是这样。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陌生到熟悉,由实践较少到实践较多,由偏差较大到偏差较少,由经验不足到经验丰富,这是一个动态的螺旋上升过程。我们及时从学习理论中汲取营养,从学习名师、学习同行中汲取经验,调整我们的教学。然后再实践再反思、再学习、再调整、再实践。对于教师本人来说,及时做反思笔记,做学习笔记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四)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篇5

自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农村改革工作开展以来,草场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强化责任,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工作开展和落实。现将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主要方法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草场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召开全乡动员会并成立农村土地确权工作领导小组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由政府乡长任担任组长,负责统筹领导全乡农村改革各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乡农经站,由农经站站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具体工作落实。制定了《草场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工作实施方案》和《草场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节点、工作任务、和操作流程。各村还相应成立议事小组,选派工作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人员负责具体工作。

(二)大力宣传,广泛动员。为切实提高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尽量少走弯路,提高工作实效,赢得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多次邀请县农经局相关领导来对我乡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题培训。向全乡村民发放《致广大农民开展农村土地承包权颁证工作的一封信》和《致广大村民开展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公开信》,做到家喻户晓让群众充分了解农村改革工作的意义和目的。

二、工作完成情况

按照省、市、县要求,我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现已基本完成,现主要是扫尾完善,截止目前,全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工作完成权属调查个5个行政村,完成合同签订5个村,全乡5个行政村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数据均已入库。承包方调查表、地块调查表、归户表、合同、申请书等归档资料已全部完成归档,颁证工作正在进行中。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通过对6个自然村的“三资”进行清查后,通过公示后,现已全部录入全国清产核资数据库。

篇6

――摘自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笔者近日在浙江温州乐清市看到的一份农房买卖材料,让大多数中国农民羡慕。这是一份承诺书――本人现有两处以上房屋,愿将其中一处坐落于白石街道街口村的房屋转让给他人,今后不再向村集体申请宅基地,本人愿就上述承诺承担法律责任。

在这份承诺书上签字的是,街口村农民黄香(化名)。伴随这份承诺书的还有一份证明――兹证明本村村民黄香(化名)现有两处以上房屋,经村委会研究同意该村民将其中一处坐落于本村怀和街47号的房屋予以转让。证明的落款是街口村村民委员会。

这两份文件,是温州乐清市实施农房跨村交易的格式文本。填写之后,甩稻岩村农民伍赞贤得以顺利购入另一个村农民黄香的农居。

2011年,温州成为新时期首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试验主题就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其中就包括对农房产权转让的试验。

农房交易,在我国长期以来被限定在本村范围内,但温州在乐清率先试验为跨村交易配以完备的官方手续。尽管这项改革行事低调,一直以来“埋头做事,从不声张”,但在当下之中国仍不失为春雷乍响,举国关注。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字字铿锵有力,令温州为之一振,也为温州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

沉睡资产 创业资本

距离闻名中外的乐清市北雁荡山不远处,有一座名为甩稻岩的山,农民伍赞贤的家便在山上的甩稻岩村。山路崎岖,出门办事儿做生意颇多不便。一直梦想着搬下山的一家人,终于买下了山脚下的街口村一幢4层小楼,并办妥了房产证和土地证。

据街口村村委会主任陈永钦介绍,因为经商办企业,该村有人常年客居他乡,还有人继承了老屋或因城市改造、道路拆迁等拥有不止一处农房,都有卖房需求。“我们村交通方便,民风淳朴,最近几年买房住到我们村来的已有50多户。”

这种在城里司空见惯的交易,却开了我国农房产权制度改革的先河。这既是为了方便农民的生产生活,也有着更深层次的考量。温州市委农办主任王蛟虎说:“农房只能在本村买卖,显然不利于农房财产权的实现。”

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邹挺骞也认为,农房只有在买卖流通中,才能实现更多财产权。

三农问题专家顾益康也指出,允许农房跨村买卖,进一步拉平了农民与城镇居民在财产处置上的不平等待遇,对于缩小城乡二元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都意义巨大。

农房财产权的抵押、担保、转让,改革环环相扣。早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温州乐清、瑞安等地已开始探索让农民像城市居民那样,用自家房产获得抵押贷款。乐清市城南街道石马南村进士路83弄8号,是农民张立元的两层砖混小楼。在他家,他告诉笔者,几年来用这套面积158平方米的房子向乐清农商银行做了五六次抵押贷款。“我是做道路绿化生意的,这种贷款方式比向亲戚朋友借钱方便多了!”他说,中介的评估价是100万元,一般可贷50万元。

据乐清农商银行营业部副总经理陈金知介绍,有些沿街农民房可获贷款100多万元,这对重商的乐清农民来说,实在是简单、方便又实惠。

在乐清、瑞安等地,农房抵押贷款已普遍展开。瑞安农村银行已累计向7000多户发放农房抵押贷款。2014年6月,温州农房贷款余额达81.1亿元,其中乐清43亿元、瑞安32亿元。

农房是普通农家最看重的财产,温州农村改革率先破题农房产权制度,不仅广受农民欢迎,也必将在我国农村改革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峰回路转 柳暗花明

回望历史,温州农房产权制度改革的这一抹亮色,来得并不容易。

在瑞安市房屋登记中心主任吴年琥的记忆里,解放以来农房跨村交易就存在,过户手续也可以办。当时有个“四分表”,农民买卖房屋只要征得村里、镇上及房管等部门同意就可以。

上世纪90年代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首先是,宅基地不能抵押了。1995年《担保法》实施,明确耕地、宅基地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2007年施行的《物权法》,对此亦有明确规定。

再后来,明确了农房不能跨村交易。2008年建设部的《房屋登记管理办法》规定,申请农村村民住房所有权转移登记,受让人不属于房屋所在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房屋登记机构应当不予办理。

不能跨村交易,农房流转的价值就大打折扣,抵押贷款的前置条件也受到影响。对创业热土温州来说,这真是剧痛袭身――数十亿元抵押贷款放出去了,不能跨村买卖,这些贷款就可能变成无法收回的烂账。

2009年1月,考虑到实际情况,温州做出了一份灵活的会议纪要:农户申请农房抵押贷款时需有房屋所有权证和集体土地使用证,抵押农房的受让对象可以为土地所在县(市、区)的农业户口人员。

这,等于悄无声息地出了一纸解禁令。

紧接着,乐清在一份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对持有集体土地使用证和房产证的农村房产,允许在全市金融机构抵押,允许在市域范围内农业户籍人口间转让。

此策一出,乐清农房转让再度活跃。近5年来,乐清发生农房产权转让14230宗,其中跨村交易占36%。

瑞安虽然没有放开农房交易,但吴年琥回忆说,考虑到老百姓的实际情况,依据《继承法》,对涉及到赠与、继承、受遗赠农房的情况,无论是否跨村、是否农村户口,瑞安都给予办理。

率先进行改革,为法律修改提供实践依据――这正是国家在温州设立农村改革试验区的意义所在。

看到《决定》的一瞬间,温州中院副院长郑永胜心中升腾起一股暖流。“多年来经手的农房交易纠纷案,温州中院始终坚定地支持农房买卖合法有效,但业内认识颇有不同,存在不少非议,如今总算盼到了最有力的支持。”他说。

尽管现实意义重大,但在法理层面,这项改革仍待进一步厘清。浙江省农办副主任邵峰提出,农房所有权属农户,交易没有障碍,但农房下面的宅基地是农民集体所有的,农户拥有的仅为“使用权”。农房包括宅基地的转让,如何在法理层面走完相应的程序,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待解之题。

移居新村 心愿待解

甩稻岩山脚下的街口村有原住民610多户,耕地200多亩。60岁的伍温荣开开心心地和儿子伍赞贤从山上的甩稻岩村,一起搬进了街口村。

乐白公路、白中公路等工程打算在该村征地五六十亩,街口村准备不再像以往那样把征地补偿款一分了之。村委会主任陈永钦说:“我们准备建房出租,收入用来兴建老年公寓,毕竟60岁以上的农民已有386人了。”

本来对街口村无欲无求的伍温荣闻此便有了一个心愿:自己的晚年最好能住进这个老年公寓。对此,陈永钦显得有些无奈:目前看只能先满足本村村民的要求,其次是新村民的要求。

村主任的话显然暗含这样一层逻辑:从法理上讲,伍温荣还是原来那个甩稻岩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而不是街口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在享受村集体经济福利时,暂时还无法和街口村村民完全一致。

笔者了解到,街口村距离高铁乐清站不远,村所在的白石街道将打造旅游街区,附近的大猫工业区据说也要迁出去,这里的生态环境无疑将越来越好,希望移居此地的外村人恐怕不会少。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将来伍温荣们的心愿该如何实现呢?他们会不会有更多的心愿呢?如果新村民人数超过了本村人,村民自治该通过何种形式才能做到一碗水端平?

邵峰分析,农房交易实际上带来了宅基地使用权的转移,使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拥有了只有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才能拥有的“用益物权”,这势必带来乡村治理结构和利益格局的重大变化。而新的治理结构是什么,仍在探索之中。

未解之题 仍待改革

改革之题,还需改革来解。“目前,除乐清外,其他县市区的跨村交易还待放开。”王蛟虎说。

放开跨村交易,有着现实需求。泰顺县司前镇溪口村,刚刚给儿子在新房里办了喜酒的农民苏志海,心里还有块石头放不下――这座3层楼还没正式办理过户手续,只有民间契约一张。

苏志海小心翼翼地拿出压在箱底的民间契约给笔者看,文本为传统竖排,载明了房屋买卖过程,并有立契人、受买人、凭中人的签字画押。溪口村村支书张国根等作为凭中人见证了这桩买卖。

农房跨村交易私下一直在进行,就是办不了合法手续。据泰顺县农办工作人员介绍,不少偏远集镇的农民希望搬到离县城近一些的地方生活。

吴年琥也印证了这一观点。他所在的房屋登记管理中心,每年都有不少人来咨询农房跨村交易,希望能够办出合法手续。

泰顺县委主要负责人心里推演着的一盘棋,也需要农房跨村交易来完成。该县有徐岙迪村、百福岩村等一批漂亮的古村落,如果当地农民愿意退出、有实力的农民企业主愿意进入,就可以把老屋改造成有特色的乡村酒吧、咖啡馆,形成慢生活旅游街区。泰顺有14万人在外经商,引资回流的条件很好,只欠政策“东风”。

无论是农民,还是地方政府,都期待着跨村交易能放开。其实,准确地说,乐清已实行了四五年的跨村交易也只是个“土政策”,还没有上头的红头文件坐实。因此,乐清把关于设立“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的报告打到了省里,就是要获取一把尚方宝剑,即授权进一步完善农房及宅基地使用权抵押流转的机制创新。

“大家可能会有一些担心,认为放开会出现居民一窝蜂跑到农村买房的情况,其实不然。”温州市农村产权服务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董文立说,农村的基础设施配套比城里差,居民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再说,买了旧农房并不意味着可随意拆建,还是需要审批的。

篇7

   2009年是我街道经济发展的关键之年,经历撤镇建街,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农村改革不断深化。一年来,在区政协的关心指导下,联委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切实履行联委会职能,为区、街道两级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现将一年来主要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学习知情,增进共识

       要生动活泼地开展联委会工作,须以学习、知情为前提。据此,本联委会努力遵照政协领导提出的“要使政协成为学习型的群体”的要求,突出重点,组织委员学习。一是学习政治理论,包括:“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报刊杂志有关文章等等,联系实际谈体会,在重大问题上增进共识。二是积极参加政协组织的报告会、专题讲座,特别是街道组织的专题讲座、报告会,从宏观上了解形势,掌握xx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动态,进一步提高委员的政治洞察力和光荣感、责任感,从而不断增强参政议政的自觉性。

       二、发挥智力优势和位子超脱的优势,积极组织开展联委会各项活动

       今年来,联委会认真贯彻“、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增强统一战线内部的团结。一是委员们经常深入街道基层,深入了解社情民意,听取他们对xx镇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看法,摸清“群众最关心什么,群众最希望解决什么”。针对xx的实际情况,委员们关注xx撤镇建街农村改革深化以及出口退税财政体制改革的影响,街道党工委专题听取有关意见。二是在撤镇建街过程中,充分听取政协委员们对规划、体制调整的意见和建议,协商共事,为推进街道各项事业的发展建言立论、献计献策。三是加强与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各口子的联系。做到经常交流工作、互通信息、研讨重要问题,组织好重要调研协调活动,对街道环境整治、农村改革深化、企业支持出口退税政策影响等事项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献计献策。今年,街道联委会提交议案7份,积极参政议政。

       三、积极开展“五个一”活动

       “五个一”活动是政协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联委会的一项特色工作,联委会一直关心关注镇招商引资工作的进展。截止11月底,我街道引进外资486万美元,内资3750万人民币。其中联委会委员乌根祥引进外资300万美元,委员徐敏引进外资186万美元。“五个一”活动的顺利开展,为我街道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四、积极撰写提案、调研报告

       在信息报送方面,对于时效性、针对性强的社情民意,经分管领导审阅后向区政协报送。如今年五月份,市国土资源局出台的《xx市城区土地使用权出让价格及地价评估管理若干规定》,群众反应强烈,我们以《群众对新出台的土地使用权出让价格反映强烈》为题报送给区政协。《关于城乡结合部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几点思考》、《关于三权前置一权“独立”》、《用民主的方法解决农民问题》发表在农业工作通讯。

篇8

一、农村进一步综合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改革的阻力和难度增大

农村改革走到今天,基本特征已发生重大变化:

1,从宏观层面进入微观层面。第一代改革主要是框架式的,今天的改革主要是结构性的,出台的政策尤其需要具体、细化。

2,改革的成本高了。过去的农村改革主要是放开问题,现在无论是财政体制、教育、文化、卫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都需要政府拿出真金白银,改革的边际成本递增。

3,改革不能即期见效。过去一个政策出来,立竿见影,“大包干…一包就灵”,今天的改革很多都是长期性、基础性的工作,很难短期见效。同时,各类利益群体胃口高了,要求不断攀升。解决温饱后,人们的欲望变成无数个,“实惠越来越多,满意度越来越低,幸福感越来越低”。即使是取消农业税,农民的反应并没有想象中的强烈。

4,改革的支持率低了。社会群体不断裂变、分化、组合,不同的群体都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很难再像改革初期那样形成强烈的改革共识。

5,改革的复杂程度高了。经济与政治,社会与文化,纵向与横向,过去与现在,都需要协调对接,关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

6,更依赖政府部门之间的团结协作。而一些政府部门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且利益硬化,很难沟通。

7,初期的改革是自下而上推动,现在是自上而下推动。过去的农村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焦点是农民怎么干;现在的农村改革,目标是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全方位提供服务,焦点是政府怎么干。中央政府将成为今后农村制度创新的主导力量,而不能寄希望于农村自发的制度创新。这些变化,都使改革的阻力和难度大大提高。

(二)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并没有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农业体制尚未建立

目前我国市场农业的发育水平还很低。又遇到深层次的制度问题,农村土地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农资市场等发育几乎停顿,农产品市场甚至有所倒退,造成了农村生产要素向城市“逆向流动”,严重地制约着农业和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1,现行的土地制度还存在很多问题。(1)我国城乡分治、政府垄断城市土地一级市场的土地制度存在缺陷。农地制度无论是地方创新还是政策和法律的制定均朝着强化土地物权和以农户为主体的市场交易方向,而非农地制度却在朝向强化地方政府垄断和土地利益最大化的方向。(2)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存在缺陷。使用权受承包期限限制、受“计划权”的分割和限制、缺乏抵押等处置权。(3)集体土地所有权存在缺陷。在农地上仅表现为发包权,已没有使用、收益和处置权利。在农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过程中,集体土地的产权也是残缺的,使用、收益和处置权都不完整。(4)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存在缺陷。只能在本村集体成员之间流转的制度规定,使农民宅基地使用权的交易价值被严重低估。所以,没有所有权支撑的家庭经营制度已经显示出了自己的虚弱:农民不愿意打算长期投资:农民对农村社区的人身依附:劳动力流动受到制约:土地经营规模的潜力不能利用: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乡村干部权力的日益膨胀;乡村社会关系日趋紧张等等。

2,农村金融市场不健全,农民贷款难。我国城乡金融发展长期不平衡,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很严重,金融机构对农村信贷资金投放不足的问题长期存在。迄今为止,中国9亿农民的主要融资渠道仍是靠亲戚朋友之间的私人借贷。而从国家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农户尚不到五分之一。农户面临的正规信贷约束非常严峻:一是有现实的信贷需求,但却不能获得正规贷款:二是虽然获得了正规贷款,但正规贷款的规模小于实际资金需求规模。另外,农民觉得贷款难,是因为固定资产作为抵押:国家商业银行不给农民放贷,是因为信息不对称,不知道哪个农户有偿还能力。

3,农村基层科技推广体制存在问题。一方面存在着农业科技人员严重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存在着管理体制不顾,运转机制不活,人员队伍不稳,经费保障不足,科技人员闲置等问题。

(三)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综合改革主要是以推进乡镇机构和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内容的改革,而乡镇不是完整的一级政权。首先,乡镇干部编制和人事等管理权限在县一级,人事调动由县级编制和人事部门负责,乡镇不是完整的人事管理机构:其次,乡镇许多事务性工作大多由县级相关部门负责布置,乡镇只是落实和完成工作而不是因地制宜地去开展工作:再次,乡镇撤掉国库,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和基金收入以及税收收入全部上划到县管理,乡镇财政困难,经费缺乏保障。为了完成党和国家所赋予的神圣职责,不少乡镇在财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不得不举债保重点支出,保社会稳定。乡镇政府债务包袱沉重,全国乡镇政府总的背负着2000亿元庞大的债务,绝大多数的乡镇都有数量不等的债务。一些基层政府门前讨债的人连绵不断,讨不回债的人怨声载道,不仅影响了正常的工作秩序,而且也影响了基层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第四,村级事务实行村民自治,使乡级不能管理村级,而是协调和帮助村级工作。第五乡镇政府大部分职能肢解,职责权限不清,职能弱化严重。随着一些站所上划,形成条块分割局面,乡级政府管理职能肢解,职能弱化严重。如对财政收支、计划生育、综合治理以及文教卫生的管理和协调等等,为完善乡镇事权和财权要求进一步改革当前体制。

(四)有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合理配置城乡资源、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下一步农村综合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从表面上看是涉及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但真正深层次的矛盾是城乡二元结构和体制机制。目前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税收制度、公共财政制度、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大病统筹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保障体系等都没有真正建立。

1,农民就业困难,收入低。“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收入水平不能得到提高,从而导致消费不足,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随着农业收入不再是推动农民收入增长的主导型力量,非农业收

入将逐步成为推动农民收入增长的关键性因素。所以从本质上讲,农民收入问题是一个就业问题。但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户籍制度改革滞后等因素的制约,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还很低,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还远未形成。(1)就业限制依然存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还不能自由地进入城市所有就业领域。(2)就业歧视十分明显。同工不同酬的问题极为严重,使城乡二元结构演化为城市二元劳动力市场结构;(3)落户城市的门槛依然很高。农民工及其家属还不能顺利落户城市。使城乡二元结构演化为城市二元社会结构。

2,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大。目前,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差距过大,根源在于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不同。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体制远未理顺。一是政府职能的边界不清。二是各级政府间的事权划分不清。三是基层政府履行职能所需经费如何保障不清。四是“一事一议”机制何去何从不清。

3,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以及失地农民社保、农民工社保等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健全。一是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较低。二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近几年虽覆盖面不断扩大,但存在筹资标准低、保障力度小的问题。三是农村有上千万贫困人口还缺少最低生活保障。四是我国进城务工农民收入低、就业不稳定、流动性大。乡镇企业和中小企业职工就业不稳定,没有完全参与到社会保障体系中。五是被征地农民超过4000多万人,他们失去土地后多数还难以正规就业,面对诸多的社会风险,相当多的人成为弱势群体。城市居民享受的基本养老保险、工伤、生育、失业等劳动保险制度在农村也未建立。

4,“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投入机制还未建立。尽管国家在资源配置上增加了投入,但对“三农”的支出并不太多,而且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很低。近几年国家财政收入幅度较大,财政用于支持“三农”的投入增长也较快,但新增财力用于支持“三农”的比重仍偏低。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实际上呈下降状态,“六五”时期为8.69%,“七五”时期为9.38%,“八五”时期为9.75%,“九五”时期为9.29%,而“十五”期间约为8%。总的来看,农业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仍处于不利地位,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还未制度化、规范化,工农业协调发展机制远未形成。

二、农村综合改革任重道远,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

(一)要寻求方法论的突破

新阶段的农村改革必须积极寻求方法论的突破,实现从体制机制创新向全面制度创新、从政策推进向法律规范、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逐步从原生态的“摸着石头过河”,到“找船过河”,最后走向理性的“造桥过河”。

(二)再造农村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增强农村发展的内部活力

1,建立现代农地产权制度,使农民真正拥有土地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继承等权利,从制度和法律上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这是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基础和前提。必须根本改革现行土地制度,推行土地的市场化。(1)改变土地政策的二元分割格局,实行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的“同地、同权、同价”。(2)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机制。农民获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持长久不变,保证长期化,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能范围扩大到处置权、抵押权。通过立法使承包权变为不可侵犯的农民的财产权,并使这种权利得以通过市场进行流转。(3)根本改革现行征地制度。实行公平补偿,以土地市场价值作为征地补偿的重要依据,不能以损害农民利益为代价降低建设成本;探索货币补偿、就业安置、社会保险、企业股份等多种补偿安置方式。缩小征地范围。非公益性建设用地,不应再行使国家征地权力,由征改购,并允许在不改变集体土地所有权性质的前提下进行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4)预留1O%-20%的“公地”,解决公共需要和一定期限内因人口变动后产生的土地使用权分配严重不均的问题。(5)积极推行农民宅基地的商品化。农民宅基地的所有权完全划归农民,并允许自由买卖;(6)修改《土地管理法》,对农民土地权利实行物权保护。

2,培育和发展农村金融市场,逐步形成竞争性的民间融资机制,这是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重要条件。一是农村金融机构必须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在实现自身可持续经营的同时,有效满足农村金融服务。二是改善国家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服务,进一步增强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服务功能。加强我国农业发展银行与农业部之间的协调互动,把目前各种分散的农业支持资金适度集中。由农业部做好资金使用的规划,由农业发展银行做好资金的具体使用和调度,以提高农业资金的使用效率。三是要解决农村资本市场或金融市场的发育问题。解决农村金融市场发育问题的出路是发展民营商业银行。这需要设立合理的准入门槛,强化政府监管。

3,培育和发展农村技术市场,逐步形成市场化运作的基层科技推广网络,这是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必要条件。要扎实搞好与农民发展生产密切相关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构建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一是以加强农业公共技术服务为目标,增加科技经费,强化公益性职能;二是以精干高效为目标,设置公益性机构,增加农业科技人员;三是以提高推广效能为目标,理顺管理体制。

(三)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新体制

1,推进乡镇职能转换,加强村民自治制度建设,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强化乡镇一级政府的服务功能,引导发展农村经济职能、市场培育职能、基础设施建设职能、科技服务职能、引导发展生产职能和公共事业管理职能。真正把乡镇职能转到改善民生、服务“三农”、优化环境、维护稳定上来,重点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环境,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为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同时,要把不应由地方基层政府承担的经济社会事务交给市场、社会中介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去解决。最大限度地利用农村现已存在的中介组织资源(如乡镇、村社区组织、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以及乡镇的“七所八站”等组织形式)的网络体系、基础设施、专业技术人才和社会动员能力,整合农村已有的和正在发育的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实现传统组织资源和新型组织资源的有效对接。在此基础上,逐步实行市、县分治和“省直管县”体制,进一步探讨如何解决地方党、政、群、团组织机构分设的问题。

2,合理划分事权与财权,先易后难,妥善化解乡村债务。重新划定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收入和财力分配,明确界定各级政府的事

权,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权,保证财权与事权统一,并以法律形式加以规范,确保其稳定性和可靠性。按照依靠群众、先易后难、民主公开、规范操作、依法办事的原则,妥善化解乡村债务。一是全面清理核实乡村债务,摸清底数,制止新债,锁定旧债。二是依据成因,明确化债责任。三是分类化解,多渠道探索有效化解乡村债务的有效办法,逐步化解旧债。四是总结经验,稳妥开展试点。通过增加化债奖励补助资金等形式,建立化解乡村债务的奖励补助机制,调动基层化债积极性,形成化解乡村债务的合力。

(四)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建立和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1,切实解决农民收入和就业问题。实践证明,打开农民收入问题“死结”的钥匙是破除户籍障碍和城市二元劳动力市场结构。积极推动进城农民与城市社会的融合。一要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建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实行一套标准住房登记一户居民(可以是一人)的制度。二要完善社会流动机制,消除农民社会流动的制度障碍。三要改革劳动管理体制,调节劳资关系,增加城市就业机会。通过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解决农民工在就业、社会保障、住房、教育等方面的问题,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

2,深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改革,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最为根本的措施是推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改革,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真正覆盖到农村。必须调整国家财政资源和建设资金的投向,由以城市为主向更多地支持农村转变,切实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要合理界定各级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责。完善相关政策,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还要加大农村卫生服务的财政支持,缩小卫生服务的城乡差距,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促进城乡卫生事业均衡发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农村社会建设,使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3,完善制度,健全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制。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出发,完善制度,健全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制。目前发展的重点:一是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规范财政补助资金的拨付机制,扩大参保农民的覆盖面,逐步提高参保农民医疗费用报销标准,减轻农民医疗负担。二是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增加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简化低保申领程序,合理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三是进一步探索建立养老保险、工伤、生育、失业等劳动保险制度,在城市郊区先行开展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扩大范围,逐步建立健全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在内的完备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篇9

关键词:土地流转,农民,制度

 

近年来,随着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出台,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非农产业转移,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土地的流转。为正确把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准确了解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我们对蒙阴县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1.蒙阴县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

蒙阴县总面积160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占94%,现辖9镇2乡、587个行政村、53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46万。现有耕地面积54万亩。目前,全县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数 10.7万户,流转面积9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9 %。

在调研中发现,蒙阴县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形式主要有5种。一是转包。指原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经营权转移给其他农户,承包方与发包方原承包关系不变。论文参考网。目前,这种形式是蒙阴县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像常路镇已成片承包300余亩属于这种形式。全县转包流转土地总面积31万亩,占流转总量的31.6%。二是转让。转让这种形式多发生在全面取消农业税之前,当前蒙阴县这种土地流转形式极少。三是互换。为方便农户耕种或流转,对各自的土地经营权进行交换。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户与户之间。这是土地流转时期比较流行的方式。全县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但是数量较小,目前全县互换土地1.2万余亩,占流转面积的1.2%左右。四是代耕。这种情况全县涉及面较广。主要是近几年大部分劳力外出务工,有的甚至整户外出,所导致的一种土地流转现象,代耕面积占22万亩,占全县土地流转面积的22.4%。五是出租。是目前比较规范,也是为各方所普遍接受的一种符合市场化规律的农村土地流转形式。论文参考网。论文参考网。全县出租流转土地面积 32万余亩,占流转总量的32.7%。

2.土地流转的主要做法

由于土地流转涉及农民较广,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蒙阴县遵照党的农村土地政策,按照上级要求,以农民所需为出发点,结合各村实际,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展引导,稳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一是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在不变的前提下,把不改变土地性质和用途作为先决条件,切实保障农户30年承包期的土地权益;二是按照“自愿、依法规范、有偿”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下硬性指标,不搞强迫命令,不违背群众意愿,不强行推进;三是严格遵循规定,充分保障双方的主体地位,大力规范土地流转申请、登记备案、公证各项程序,依法合理有序地进行土地流转;四是把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保障农民土地流转收益权,杜绝任何组织和个人擅自截留、扣缴和占用,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

在推动流转工作的方法上:一是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对土地进行流转。前面提到的形式以及其他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都可以进行二是。通过广泛宣传,深入指导,营造土地流转良好氛围。三是进一步加强劳务输出就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四是积极探索有效的流转办法,成片集中流转承包土地,结合优势特色产业实行集中开发。五是完善相关扶持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参与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3.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的情况看,蒙阴县的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3.1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农民法律意识淡薄。调查中发现多数流转不签订合同或合同不规范,耕地经营权流转面积98万亩,10.7万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2万起,占流转起数的18.7 %,大部分土地流转都没有合同,更多的是口头协议。即使有合同,也存在不规范、不完善之处,不规范的主要因素是农民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不知晓土地流转的程序及相关手续;另外农户间土地流转期限较短,短期行为严重。农民务工经商收入不稳定,农民仍把土地作为经营风险的退路,土地转出方怕失去土地,所以大部分采取短期转包的形式流转土地,由于流转期限较短,造成转入户在生产上的短期行为和掠夺式经营,导致土壤肥力严重不足。

3.2土地流转范围窄,流转收益少。调查中发现多数农户土地流转都是发生在亲戚及邻居之间,甚至有些是被动流转。农户因无力耕种,导致土地质量下降,有能力耕种的,因土地流转渠道不畅通,转入土地困难。土地无法向大户和种田能手集中,土地流转收益少。

3.3农村土地流转手续不规范,引发茅盾纠纷多。由于流转双方没有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双方权利、义务不明确,极易产生土地流转茅盾纠纷,致使亲戚、邻里关系不和谐,有的甚至反目成仇。

3.4农民地少致富难,集约化经营难形成。全县耕地总面积54万亩,人均耕地仅1.17亩,户均耕地3.86亩,农户承包土地最多的仅为3亩,最少的仅有0.4亩。由于户均和人均拥有量小,多数农户视地如金,守田度日,不思务工、经商之策,导致致富无门,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极不对称;由于户均耕地少,难以形成规模经营,虽然国家和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规模经营及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好政策,但由于土地没有经过规范的流转方式向大户集中,导致规模小,农机化程度较低,限制了农业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致使农业生产仍处于传统的小农经济。

4.几点建议

4.1进一步广泛深入宣传引导,通过典型经验,示范劳动作用,分析比较效益,规范流转行为等方法。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转。

4.2培育和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健全土地流转较为完善的登记、备案制度。鼓励和引导中介组织依法开展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活动。完善合同管理,规范流转行为。在流转主体双方协商的基础上,流转合同报镇相关部门鉴证、备案。

4.3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合理机制,强化管理和服务。加强具体指导帮助,及时帮助解决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步伐。规范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进行土地流转,从源头上化解农村土地纠纷,通过构筑县、乡(镇)、村、组四级服务平台,对农民自行协商达成土地流转协议并要求主管机关给予变更登记的,要做到有人办理、限时办理、办就办好的工作程序流程。

4.4加强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民剩余劳动力对土地的依赖性,一个重要原因是就业不成功,就可能失去经济来源,无法生活,所以经常出现“离乡不离地”的情况。为此,社会化的保障体系,像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必须全面建立,降低农村劳动力对土地的依赖性,从而实现有效的农村土地的适度集中,便于实现规模化经营。

篇10

关键词:农村经济 农民收入 问题 策略

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促进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新时期。农村经济建设开始全面展开,其中农村财务管理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对于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本文主要针对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

一、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首先,农村经济财务管理过程中缺乏完善的财务制度,并且也未严格执行目前的财务制度。有些村干部的自律意识不强,没有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办事,甚至会以招商引资为名挪用公款进行招待、旅游等。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有些村干部会把招待费用替换为村办公室修缮费、养路沙石费进行报销,这非常不利于农村经济财务的规范管理。同时,农村财务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制度,也没有很好地执行预算、决算制度,财务开支随意性很强,导致基层经济发展工作不能顺利开展。

其次,落后的农业体制,劳动生产率难以有效提高,降低农业生产升本;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几千年来都是农民分散经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因这种制度极大了给调动了起来。但在改革开放以后,生产力的发展已经不能适应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每块土地从事相同的工作的成本比协作劳动成本高的多,过于分散的土地,联合收割机和科学技术都有了限制,劳动生产率没有因为先进的技术而得到有效的提高。

最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受到限制;一些农业地区的基础设施较差,没有形成系统规模的发展模式,抵御自然灾害如洪涝,干旱的能力不如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还为完全改变“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形势。一直依赖于自然气候条件,尤其是在种植业上。一些农作物在遇到持续涝灾就会明显减产,从而影响到农村的经济发展。

二、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

首先,要完善农村经济财务管理制度,改进农村干部的工作作风,加强廉政建设,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农村经济管理财务行为,提高理财能力。要加强民主理财,加强审计监督,在每个村可以成立民主理财小组,小组成员由村民大会或者村民代表会议选举,选出村中人品正直、做事公道、有威望的村民,禁止村干部不按照规定的程序选取理财小组成员;促使乡镇经管部门加强对村财务管理的监督,不断提高村会计的业务水平,加强对村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促使其爱岗敬业、廉洁奉公,进而不断提升个人理财水平;推行财务公开制度,使村级的财务工作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促使农民积极参与到民主理财中来。农村经济发展财务公开争取做到及时公开、财务项目具体、公开内容真实,以切实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提高农民收入。

其次,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稳定发展主导产品的粮食产业。如优质小白,专用大米和高蛋白大豆。对农产品的区域规划就按照国家优势,重点发展优势产品,重点提高品质要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将生产目标定位以深加工原料为主。对专用品种的生产要大力重视。建设实施具有示范性的项目,如小麦高产攻关计划,玉米振兴计划等。种植技术要不断标准化,优化品种结构,实现改善品质的目标。同时,农业劳动我国有50%的人口都在从事,我国有着广阔的耕地面积和资源,有着十分大的发展农业多种经营的潜力。所以,这就要求各地政府要充分发挥其有效职能,根据我国的先有国情来不断调整发展策略,综合开发农业内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使农业内部的劳动容量可以得到扩大,从而使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可以得到有效缓解。此外,农业科技的推广网络要建立健全,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和普及的步伐要加快,对农村剩余的劳动力要做到合理分配,科学管理,精耕细作都可在不同层面拓宽了就业空间,提高农民整体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