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胶体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壤胶体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植物;氯素营养;含氯化肥;科学施肥
1 植物氯素营养的研究
植物的体内所含的氯量均比较高,其所存变异性也比较大,要想对作物自身耐氯力实施定量化测量与分类非常困难,但是,若对作物的耐氯力类型不进行正确地区分就很难对含氯化肥的施用进行有效地指导。针对这种情况,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直到90年代初时,基于毛知耕所提出的关于耐氯临界值的实际测定方式,分别对30多种作物的耐氯力实施了试验研究,从试验结果来看,可按照以下几个原则来明确耐氯临界值、划分作物的耐氯力类型以及确定其毒害浓度等。
第一,按照等质与等产原则来明确作物的耐氯临界值,将一元二次回归方程统计分析和直观分析法结合起来,基于不同施氯的水平试验结果,明确氯对作物的产量以及质量可能造成的影响。若在该临界值的范围内,对作物质量并未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则是等质。接着按照所获得的各种影响结果,按照上述原则来对各种作物自身的耐氯力进行排序和分类。
第二,明确氯对作物的毒害浓度。因作物自身氯的吸收面积较宽,其毒害浓度的范围也相对较大,因此,当其施氯浓度是产量的80%~90%时,其中毒浓度为轻度,若为50%,则其中毒浓度为严重。
第三,作物耐氯力类型的划分。基于上述内容,按照耐氯临界值来进行划分的话,可分为以下几种:耐氯临界值大于600mg/kg的这些作物为强耐氯作物;耐氯临界值在300~600mg/kg这一范围内的作物为中等耐氯作物,在该类作物中,又分为中等偏上和中等偏下作物;耐氯临界值在150~300mg/kg这一范围内的作物为弱耐氯作物。通过作物耐氯力类型的准确划分,使得植物氯素营养的定义也得到了相应的更新,而这也为含氯化肥合理科学施用提供了相应的参考资料。
2 土壤中氯含量的影响
含氯化肥的合理施用还有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就是土壤中所含氯的容量。为了对含氯化肥的合理使用予以定量化以及模式化的指导,在施用含氯化肥之前,首先必须要对含氯化肥带入到土壤中的实际含氯量进行测算。通过多年的研究,学界提出了一种新的概念,即植物土壤氯容量,简而言之就是植物耐氯临界值和土壤含氯量之间的差,该差值就是植物土壤氯容量。在某一个地区,若某一种作物氯容量偏大,则相应施用这些含氯化肥的用量也会增大,继而得到的效果也就更高。反之,若作物氯容量偏小,则在施用含氯化肥后,其效果也就相应地变低。通过上述内容,基于作物类型和土壤区域的不同,以及不同含氯化肥的施用,可将土壤分为以下3种:第一种,含氯量处于中低状态下的土壤。在该土壤中,大部分作物均可根据作物对钾、氮的实际要求来施用KC0肥或者NH4C0肥,其中耐氯力较弱的烤烟或者莴苣等一般不适合施用NH4C0肥,但是可以适量地进行KC0肥的施用。第二种,含氯量高的土壤。和第一种相同,大部分作物均可用KC0肥或者NH4C0肥,但是对于耐氯力比较弱的作物,通常情况下不适合用含有氯的化肥。第三种,含氯量尤其高的土壤。在该类土壤中,大部分作物均适合用含氯的化肥,对于耐氯力强的作物可适量进行KC0肥的施用,只有那些耐氯力很强的作物,比如谷子、甜菜等才可施用KC0肥或者NH4C0肥。在此要强调的是,在进行含氯化肥种类以及品种选择时,应结合作物土壤氯含量来明确。
因在土壤胶体中,所带电荷主要为负电荷,在施用含氯化肥时,带入到土壤中的这些氯通常情况下会随着水进行移动,而在此时,残留于土壤中的氯也就相应地减少。针对这一问题,为了研究含氯化肥持续施用可能对土壤肥力以及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在紫色土壤中长时间进行了含氯化肥的施用,连续施用30季左右,发现并未对作物产量、品质造成影响,同时对土壤的性质及其pH值也并未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从该研究过程来看,在多年连续施用含氯化肥的土壤中,大部分氯随着水流失,其均为常数,并非一种累加效应,而该结论也为含氯化肥的持续施用提供了相应的参考依据。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作物耐氯力类型的划分、作物土壤含氯量的分析和土壤中氯可能产生的影响分析,不仅为含氯化肥合理施用理论以及实践提供了相应的依据,也使得化学氮肥的品种得到增加,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我国种植业的发展,为今后我国农业的增收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何菊行.含氯化肥施用当谨慎[J].农家科技,2013,(3):17.
[2]兰兰.福建龙岩市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分布特征及异常区查证[D].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0.
篇2
l肥料选购原则与注意事项
1.1选准厂家和品牌
农资市场上肥料品种繁多,一般来说,正规厂家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都比较先进,生产出的化肥产品颗粒均匀一致,不结块,不碎粉,可以说产品质量稳定;同时产品是由专家针对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肥特点,经过长期试验研制而成,配方科学合理,针对性强,养分全.含量足。一般情况下选择肥料时认准生产厂家和品牌,选择正规、经营信誉好的单位,已获得最大保障。
1.2依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选购
选择适合当地土壤、作物的肥料。根据土壤养分含量情况、作物需肥规律和肥料效应,应选择针对性强,适合土壤、作物生长的专用肥。
1.3正确识别标识
在购买单质肥料时.要注意识别包装上的标识。如有的钾肥袋包装标明含氯化钾60%,即只含有氧化钾(K2O)36%,施用时要增加肥料用量。
2肥料的贮存与混合
肥料的贮存与混合是指对各种肥料在施用前的贮存、运输、混合调配等技术管理过程。狭义的肥料贮存与混合则专指农牧业用户对化肥和农家肥的贮存与混合。这里所讲的贮存与混合是指狭义的概念。
2.1肥料的贮存
2.1.1固体化肥
固体化肥一般应贮存于干燥、阴凉的库房内。吸湿性强目,易潮解或结块的袋装肥料,要首先检查包装有无破损,有破损者要更换套上新袋,然后贮于干燥阴凉的室内。有燃爆性和毒性的肥料要要独堆放,并要注意贮存的安全,防止事故发生。
2.1.2液体肥料
日前农村用的液体肥料主要是氨水、人畜粪尿、沼气池粪水等。这些肥料主要含胺(氨)态氮,应尽可能防止氨的挥发。
2.2肥料的混合
无论化肥或有机肥,每两种肥料间可否混合,大致有三种情况:宜混合、可混合(但不宜久置不施)、忌混合。
2.2.1宜混合肥料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混合后,不仅不发生任何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既不会使肥料的物理性质变坏,电不会使肥料的养分含量或有效量降低,而且不会减少各种肥料单独使用时可能对土壤和作物所产生的不良影响。这种情况下,混合施用后具有重大的增产效果,既增收又节支。常用的肥料中,宜混合的如硫胺与过磷酸钙,硫胺与磷矿粉,硝胺与氯化钾,尿索与过磷酸钙,有机肥与钙镁磷肥等。
2.2.2可混合肥料
两种肥料混合后立即施用(当日或次日)无不良影响,但随着时间的延长,物理性状会逐渐变坏或有效养分逐渐降低。可混合的如尿素和氯化钾,过磷酸钙与硝态氮肥,石灰氮与氯化钾等。
2 2.3忌混合肥料
这类肥料混合后会立即发生化学反应而导致养分的损失或者混合施用会使其中某一种肥料更难吸收,如胺(氨)态氮肥与碱性肥料,水溶性磷肥与碱性肥料,难溶性磷肥与碱性肥料。
3科学施用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
目前生产上氮肥和磷肥的利用率偏低,将采取各项措施,科学施用,以提高肥料利用率。
3.1提高氮肥利用率
3.1.1实施混施、深施
大量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氮肥表施相比,将氮肥混施于土壤耕层中,或施于土表以下几厘米深处,能减少氮素损失。将氮肥制成几毫米或l厘米左右大小的粒肥进行深施,以及与磷钾肥等混合施用,其效果更佳。
3.1.2选用缓效(长效)肥料
缓效肥料是将粒状氮肥表面包裹一层薄膜,使其可溶性氮逐渐释放出来,供作物吸收利用,减少氮素损失和生物固定。施用缓效肥料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氮损失,但由于其价格昂贵,施用对象主要是经济作物。
3.1.3选择最佳施肥时期
根据作物需氮特点选定施肥时期,才能使作物高产,否则会使谷类作物的秸秆含氮量高,空秕率高,谷实产量不高。对生长期较长的作物,除施用基肥外,还应根据作物的需氮特点追施一至数次氮肥,以满足作物的需求而获得高产。
3.1.4因土壤质地施用
土壤的质地、有机质含量都对氮肥施用有影响。一般认为,沙质土有机质矿化快,保肥性差,宜量少多次施用;而粘质土有机质矿化较慢,施入的氮肥易被土壤胶体吸附和微生物所固定,保肥性能强,可次少量大;而壤质土供肥保肥性能优良,可根据植物的生长时期决定施肥方法。
3.2提高磷肥利用率
3.2.1集中施用
磷肥在土壤中易被固定,移动性小,溶解慢。散施的磷肥往往和作物根系接触很少,为了保证作物根系有足够的磷素营养。应将磷肥作基肥集中施用。集中使用的方法有沟施、穴施、做种肥和蘸根等。与散施相比,磷肥的当季利用率可提高5%左右。
3.2.2极早施用
一般作物的需磷临界期都在苗期。如果等到作物长大发现缺磷时再施,往往利用率低,增产效果不明显。因此,磷肥只有早期施用,才能使作物及时得到磷索营养的供应,有利于作物早生快发。
3.2.3有机肥与氮、磷、钾等肥料混合施用
篇3
准备性复习又可称为基础性复习,一般在新学年开始前进行,目的是使学生形成学习新知识的准备,缩小学生间学习基础的差异。例如,在高中一年级开学前两周对初中化学内容的复习即属于此类。日常为配合新课教学而对旧知识所作的复习也是一种准备性复习。
日常性复习主要包括新课结束时的巩固性复习和新课前的检查性复习(检查前一课的学习效果和课后复习情况),它们一般不占用整节课时,是最基本和最经常的复习。
阶段性复习是在学完一章或一个单元(包括若干节或若干章)后的复习,期中复习和期末复习也可以划属于阶段性复习。
终结性复习指学业结束时的复习,主要指初中化学总复习和高中化学总复习。
复习能够使学生巩固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能够使他们学到的知识技能系统化、规律化和简明化,帮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技能相互联系、进行综合,进一步发展和深化,提高学习水平,培养和发展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复习对于提高中学化学教学质量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是中学化学教学中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
简单地重复、记忆和大量地做题不是科学的复习,不能收到上述效果。科学的复习应该具有针对性、系统性、综合性、发展性、启发性和计划性,讲究方法,讲求实效。
所谓针对性是指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对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情况查缺找弱,针对性地采取补救措施,保证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既定的教学目的。
所谓系统性是指使所学知识技能相互联系,形成反映本质关系的统一整体,有纲有目,条块分明。
中学化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在平时只能一部分一部分地教学,使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受到削弱。例如,关于原子组成、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等物质结构知识被分散在各个年级;氧化还原反应跟原子结构,电离、水解跟可逆反应等相互间本来存在着的联系,由于分割而不容易被学生掌握。这种情况需要通过复习的综合性来解决。
发展性指通过复习不但要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还要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水平得到发展和提高,努力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启发性指要以学生为复习的主体,引导、启发他们自觉和主动地动脑动手,不依赖教师,做复习的主人。
制订复习计划是提高复习效率的有效保证。复习要有计划地进行,内容、要求和进度要有周密的安排,这是计划性的主要含义。
复习还要讲究方法,不因循守旧,不搞固定模式,复习方法多样化,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复习常常跟教学测量评价相结合,在复习后进行练习、测验或考试,以便评定教学效果,得到教学反馈信息。
一、搞好复习必须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一)要处理好复习与教学的关系
复习要“源于平时、高于平时”。平时教学是复习的基础,不打好这个基础,复习是不可能搞好的。否则,平时教学不就可以取消而用复习来代替吗?还要处理好平时复习跟总复习的关系。平时复习是平时教学的组成部分,有的教师不注意扎扎实实搞好平时教学和平时复习,一味加快平时进度以增加复习时间,让总复习多来几遍。显然,这样做是违反认识规律、也违反教学规律的。这就好比把米烧成夹生饭再回锅炒,炒的次数再多也难把饭炒熟。此外,复习时切忌把平时教学原样重复一遍,要从新的高度、用新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但又不能把复习变成上新课。
(二)处理好巩固基础与综合提高的关系
巩固基础与综合提高都是复习的任务。只强调巩固基础不注意综合提高,不能使复习达到应有的高度;反过来,只强调综合提高而忽视打好基础,也不能达到预定的目的。只有肯下功夫,认真复习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又快又好地完成综合提高的任务。有一则笑话说,有一个蠢人吃了五碗饭才把肚子吃饱,他恍然大悟地说,原来第五碗饭才能把肚子吃饱!早知道这样,前面四碗饭不用吃了……。我们一定不要犯类似的错误。
(三)处理好系统与重点的关系
复习时要抓住主线,形成网络,使学生的知识、技能系统化;但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到平时教学的疏漏和薄弱环节,有重点地进行复习,这样才能显著地提高复习的效率。
(四)处理好理论知识与其它内容的关系
化学概念是化学理论的基础,每一种化学符号、每一种实验方法都跟一定的化学理论联系着,化学理论反映了物质及其变化的相互联系和规律性,化学计算则从量的方面反映这种相互联系。因此,以理论为中心可以把中学化学的各类内容联系在一起,使化学知识技能形成一定的系统。在复习时要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注意运用化学基础理论加深对基本概念的本质认识,进一步认识物质及其变化,注意使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跟有关的理论联系起来。
(五)处理好统一复习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复习课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情况存在差别,对于不同的教学班,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内容、重点、速度和要求上适当作调整。对于同一教学班,实践证明,“面向差生慢起步、立足双基渐加速”是必要和可行的,可以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六)处理好学生复习与教师复习的关系
教师复习的效果比较好,但是,学生是复习的主体,教师的复习只是辅的外部因素。没有学生的主动参加,教师的复习很难收到效果。学生自己编写的复习小结或提纲,尽管常常不及教师编写的完善,但前者的效果却往往优于后者,其原因就在这里。在教师复习过程中,吸引学生积极参加,师生协同合作,可以进一步提高复习的效果。学生先行复习,可以提高教师复习的起点,也可以使师生配合更加协调,使复习搞得更好。在教师作阶段复习和总复习之前,应要求学生提前进行自我复习。
(七)处理好记忆与思考、应用的关系
通过复习,要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但更重要的是理解、应用和掌握,是综合运用和学生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复习不等于记忆,记忆不是复习的主要任务和方法,它不能保证达到复习的各种目的。要提倡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巩固记忆。要以思维能力为核心,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反对注入式的复习,多给学生思考、应用的时间和机会。
(八)处理好练习与复习的关系
练习在复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以认真和系统地复习、整理有关知识技能为基础。但是,过分强调练习、只是让学生做题,把复习跟练习等同起来而忽视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完善,不能使学生的练习做到正确、合理、迅速和高效率,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复习中的练习题大体上可以分为基础复习题、理解应用题和综合提高题3个层次由低到高的类型。它们应当互相配合,各有适当的比例和数量。
(九)处理好大纲、教科书与参考书的关系
在阶段复习和总复习中,为了便于学生自己复习,常常需要提供复习提纲或复习参考资料。好的复习提纲和复习参考资料具有系统性、简明性和启发性,可以给复习带来某些方便。目前社会上流传的参考书种类很多,各有特点,也水平参差不齐,少不了鱼龙混杂。教师要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选好,或者由教师自行编写,力戒多、滥。从根本上说来,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是复习的依据,也是编写复习提纲和复习参考资料的根据。在使用复习提纲和复习参考资料复习之后,仍应注意跟大纲和教科书进行对照。
(十)处理好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在复习时不但要重视知识技能的复习与智能的发展提高,还应该重视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的培养。培养学生正确的复习目的和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勤奋、严谨、踏实、精细的优良学风,积极、稳定而持久的情绪,使学生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心理状态,不骄不躁、谦逊团结,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地发展。
二、复习的实施
(一)日常性复习
及时和经常地使新旧知识联系,可以有效地防止遗忘现象。在对新课作巩固性复习时,最好不要把新课过程原样重复,因为这样对学生帮助不大,会使学生失去听课兴趣。要努力用新的方式归纳、概括新课内容,帮助学生从新的角度来理解和掌握概念,达到新的高度。例如,在元素的平均原子量和近似原子量教学中,用下列关系式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有关概念:
则元素X的平均原子量=x1·M1+x2·M2+…
元素X的近似原子量=x1·A1+x2·A2+…
或者用下图表示各概念间的关系:
学生感到收获大、新鲜,增加了学习兴趣。
日常性复习常采用讲授法、谈话法、提问法以及练习法等方法,备课时,要精心设计巩固复习的方案、课前复习的提问题和巩固复习新知识的复习题、思考题和练习题。
(二)阶段性复习
阶段性复习可以先按单元进行,然后再复习各单元间的综合联系。在复习前先要调查学生在本阶段的学习情况,了解学习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确定复习的内容及重点。在此基础上制订复习方案,帮助学生排除疑难、辨析概念、综合联系,弥补学习上的缺陷,做好单元知识总结;还可以在适当的阶段作某些专题复习,揭示规律,提高学生学习的水平。例如关于物质结构知识的专题复习,化学反应类型的专题复习,各类置换反应的专题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专题复习,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化学计算专题复习等等。对一些内容可以采用图表形式。
阶段性复习通常以课时为单位,采用讲授法、谈话法、提问法、练习法等方法。为配合阶段性复习而编选的练习题应注意综合运用已学知识,其数量可比日常性复习多些。
(三)终结性复习
在终结性复习之前,要认真学习教学大纲,研究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复习的起点、目标、内容和重点,制订合理的复习计划,精心编选复习提纲和练习题,还要认真地制订每节课的教案。
终结性复习通常分为三轮进行。第一轮主要是按课本结构进行,次序可适当调整,着重打好基础,辅以一定的例题示范和练习。要通过这一轮复习使学生认真掌握各章节的基本内容和要点,加深理解和加强前后联系,克服遗忘现象。第一轮复习要稳扎稳打,不能追求速度。
第二轮以综合提高为目的,通常按照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机化学、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6个专题进行。复习时要着重系统整体知识技能,加强知识技能间的综合联系,注意总结规律性的知识,加深、发展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例如,引导学生总结各类物质的反应规律和制取规律、非金属单质置换规律、阳阴离子放电顺序与产物规律、判断或比较微粒大小的规律、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规律、离子共存或不能共存的规律、晶体物质的熔沸点规律等等。要注意规律的适用范围和例外情况。
有些概念容易混淆,例如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同位素和同系物;电解和电离;原电池和电解池;电解和电镀等等,可以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加深理解,防止混淆。在第二轮复习中还要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理解应用题和综合提高题的训练以及错例分析,帮助学生总结题型和解题规律,研究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规范,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轮以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和融会贯通为目的,进行综合提高训练,介绍新颖题型,要以学生自我复习为主,教师注意做好个别辅导工作。
终结性复了采用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以外还可以采用实验法。实验法不但适用于复习化学实验和实验操作方面的知识,也可以用于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基本理论方面的知识。
用实验法复习时,一般不是重复过去的实验,而是对原来的实验加以提高、综合,或者根据复习内容设计新的实验,或者要
的鉴别或分离、关于硫及其化合物的系列实验、电解池与原电池的组合等等。实验应富有知识性和思考性。完成实验习题对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灵活运用知识技能和提高能力能起较大的作用。可以采用教师演示实验的形式,并且跟讨论、讲解结合;在时间允许时,也可以采用在实验室实验的形式。
化学实验展览是复习跟化学实验有关的内容的一种好形式。展览可以分为常用的仪器及其使用;药品的存放;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常见气体的制取和收集;物质的提纯、鉴别和检验;重要的化学实验等几个部分顺序陈列。每个部分的各陈列项目都应当配以醒目标签,其内容包括本项目的原理、操作、现象、解释或结果处理、注意事项等说明,还应适当提出思考题或实验习题。例如,关于氧气的制取、收集和性质试验这个项目,应陈列氧气的制取和收集装置、制取氧气常用的两组药品(高锰酸钾、氯酸钾和二氧化锰)以及试验氧气性质用的仪器和药品等。在标签上写出有关的反应方程式、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还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回答和思考。例如:加热盛放固体药品的试管时,为什么试管口要向下倾斜?使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前为什么先要把木炭加热到发红?为什么要把木炭慢慢地由瓶口伸到瓶底?硫在氧气中燃烧跟在空气中燃烧有何不同?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前为什么要预先在集气瓶底装少量水或者铺一层细砂?如果只有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如何制取氧气?等等。也可以扩大展览内容的范围,增加各种知识系统图、比较表、衍变关系图、化工生产流程图、各种标本模型等,把化学实验展览扩大为系统的化学复习展览。布置化学实验展览和制作展览标签可以吸收学生参加一部分工作,激发他们动手动脑的学习兴趣,但教师要做好指导和组织工作,能对学生的复习有所帮助。
准备和布置好的展览一般在第二轮结束时组织学生参观,在第三轮复习时,由学生自由参观,还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重点内容进行复习,教师要做好组织安排和安全工作。STS教育和活动课教学基本功。
怎样在化学教学中进行STS教育
STS是英文“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和“社会(Society)”的缩写。STS教育以培养了解科学技术及其社会价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科学技术决策的公民,培养了解建设现代化社会对科学技术进步的需求、能够应用科学技术致力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广大人才为目标。它要求科学教育面向现代化建设,注重渗透技术教育,使学生体验技术在科学与社会之间的桥梁作用,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交互影响,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整体化特征,理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社会价值,培养学生参与科学技术决策的意识和能力;认为理解和掌握科学,不只在于静态的“科学知识”,更在于跟科学探究和技术实践联系在一起的“科学技术过程”。STS教育主张在科学技术的全面教育中优化科学素养教育,在调整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
一、化学教学中的STS教育优势
学校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在化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的基本条件,就在于根据STS教育的理论,优化化学课程设计,发扬化学教学中的STS教育优势。
1993年第 34届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学术大会提出“化学是21世纪的中心科学”,大会报告、讲演和众多交流论文都反映:向众多学科渗透的化学已发展为“人类继续生存的关键学科”。现代化学的这个本质特征是在化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的突出优势。
化学学科的另一本质特征是以实验为基础。化学实验既是生动的科学实践过程,又广泛联系化学技术而便于渗透技术教育。这样,在化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由于能有效地借助于实验活动而又具备了明显的实验教学优势。
有效地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关键就在于发扬上述化学学科结构所具有的优势。为此,必须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深化课程改革,既优化实验教学和注重科学过程,又改革化学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形成化学学科STS教育的特色。
二、化学教学中STS教育的原则
(一)与常规教学相辅相成
采用渗透方式,在常规教学中联系适当课题,进行STS教育(例如在“水”的教学中结合地方水资源、水生产的调查,讨论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或者开设STS教育型的化学选修课(例如《环境分析化学》、《水与社会》、《食盐与社会》、《硫酸与社会》等化学专题选修课),拓展和优化相关的化学常规教学。现以《食盐与社会》中的“氯碱生产”选修教学为例说明。氯碱生产技术进步的基本标志在于产品液碱(NaOH浓溶液)质量的提高,烧碱质量的检测必须运用酸碱滴定技术,这就体现了酸碱滴定技术在发展氯碱生产中的价值。据此,在“氯碱生产”的教学中,可联系“电解食盐水以制取氯气和烧碱”和“中和滴定”实验的教学,组织选修学生参观化工厂食盐溶液的电解生产,听取食盐溶液电解技术的革新和氯碱生产的发展的概况报告,稍稍拓展已有中和滴定的知识技能、学会按技术标准方法来测定烧碱中NaOH和Na2CO3的含量,继而参与工厂烧碱质量的检测,讨论、体验酸碱滴定技术发展和氯碱生产技术革新的价值和效益。
(二)优化实验教学,渗透技术教育
优化化学实验教学,注重通过科技实验活动,引导中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思考与化学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环境、资源、能源、食物、材料、人口等社会问题,并且实践科学过程,学习、掌握相应的化学原理、技术以至综合技术,有效地培养他们对于化学的价值敏感性,全面地发展他们的科学素养。如联系“土壤胶体的离子吸附和离子交换过程”的常规教学,围绕“施用化肥不当,将使土壤板结、肥力下降”这一农业资源问题,可在选修课中组织学生开展“土壤代换性钙镁的代换反应——土壤代换性钙镁的测定——土壤代换性钙镁含量与土壤结构、肥力相关性的调查、测试”的农化系列科技实验活动。实践证明,该科技实验活动既使中学生从一个侧面探究了土壤农化的科学技术,更使他们在技术实践的科学过程中,体验了化学与生物学、农学密切关联并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中心科学价值,培养了面向经济和社会发展探究、掌握科学技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三)参与化学技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活动
科学技术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过程中才体现其“第一生产力”的价值。只有适当指导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参与技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活动,才能在科学教育中有效地培养他们对科学技术决策的参与意识。STS教育所要求培养的价值观念、参与意识,以至科学技术的决策能力,都必需通过学生对技术服务的参与才能逐步形成。前例氯碱生产的教学,若能围绕发展食盐溶液电解技术对提高氯碱生产综合效益的分析、评价,系统地对离子膜法新技术和现存金属阳极隔膜法以及已被淘汰的碳板阳极隔膜法进行比较分析,对新技术决策的综合性高效益作出评价,就能生动地使学生接受一次生产技术决策论证的模拟训练。
三、化学教学中STS教育选题举例
在优化课程设计的同时,必须优选教学内容。下表以具有广普性的选修课程“化学与社会”为例,列出该课程教学内容的分类纲目和其中的教学选题(例),供设计课程、编选教材时参考。
四、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的范例
——《硫酸与社会》教学
1.课程设计
(1)教学目的
与高中化学必修教材“硫酸的工业制法”和理科必学教材“中和滴定”的教学相辅相成,指导学生面向化工厂的硫酸生产和环境污染实际,以生产流程模拟、酸雨成因分析、硫酸含量分析等实验为基础,实践科学过程,掌握化学技术,参与技术服务,以发展学生的智能结构,培养学生参与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科学技术决策的意识和能力。
(2)教学计划
表13“硫酸与社会”的教学计划
2.教学案例(教学单元A)
(1)教学要求
①用常州市一中钱承之老师设计的“接触法制硫酸生产流程模拟实验”演示仪演示硫酸生产原理及其研究,为“化工厂硫酸生产的现场教学”作准备。
②用自制“SO2的固相催化氧化器”,由学生实验硫酸生产中酸雾的生成反应和酸雨的形成原理,并由此简析硫酸生产中的有关工艺条件和环保问题。
(2)教学设计
①接触法制硫酸生产流程模拟的演示实验
模拟生产中硫铁矿焙烧、炉气净化、二氧化硫转化(同时演示SO3遇水形成酸雾和H2SO4的检出)、三氧化硫吸收和尾气中二氧化硫的处理等工艺过程,通过鲜明的反应现象,反映硫酸生产的化学原理和工艺条件。实验技术的关键,是硫铁矿的分散性(碾细后用碎石棉纤维拌和)、催化剂的活性(将浸透饱和重铬酸铵溶液的石棉纤维填入催化管灼烧冷却后备用)、三氧化硫的吸收条件和空气鼓入速度的控制,这恰与主要的硫酸生产工艺条件一一对应。演示过程,不仅能为学生的硫酸生产流程现场见习提供准备,更是一次在科学实验中研究生产流程的技术探索示范。
②酸雨成因分析的学生实验
指导学生先将“SO2的固相催化氧化器”接通直流电源使其中的电热丝红热而在表面形成铁等金属氧化物的催化层,然后伸入装有SO2和空气的集气瓶中。要求学生分析瓶中迅速出现的浓重白雾现象,并检出H2SO4的生成。然后组织课堂讨论:为什么含硫化石燃料(如煤)的燃烧和焙烧硫化物金属矿,通常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污染源?为什么在我国用硫铁矿为主要原料的硫酸生产中,焚矿后除去炉气中酸雾的技术,是发展生产中的一大关键问题?为什么SO3吸收后尾气中的SO2若不回收利用,则硫酸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必蒙受巨大损失?
(3)教学效果
学生在科学实验中,结合随后相应的社会实践(教学单元B),激发了“硫酸与社会”的探究志趣,初步理解、实践了为经济建设服务、又必须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硫酸生产的科技知识和研究方法,培养了“清洁生产”和治理“三废”的环境意识,发展了对化学科学技术的价值敏感性。
3.教学案例(教学单元C和D)
(1)教学要求
①分别以甲基橙、甲基红和甲基红-次甲基蓝混合溶液,作为用标准NaOH溶液滴定H2SO4溶液浓度时的指示剂,比较滴定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并对照三种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变色点,进行比较分析,选出其中的最佳指示剂。
②使学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掌握我国GB534-82标准测定工业硫酸百分含量的化学技术为生产服务。
(2)教学设计(学生实验和技术实践)
①硫酸浓度滴定分析中指示剂的选择
分别以甲基橙、甲基红和甲基红-次甲基蓝混合溶液为指示剂,其它滴定条件都与国家标准类同,用0.5摩/升的NaOH标准溶液滴定0.3摩/升左右的稀H2SO4的浓度,通过比较分析,确定其中的最佳指示剂,完成国家标准中关键技术的探究。
实验报告项目:使用不同指示剂所得测定结果的精密度比较;使用不同指示剂所得测定结果的准确度比较;确定最佳指示剂和确定理由的分析。
②用国家标准测定工厂产品硫酸的百分含量
用洁净干燥、滴管中吸有样品硫酸(如98%工业硫酸)的小滴瓶置于分析天平上称量。取两份各盛有不少于50毫升蒸馏水的锥形瓶,用递减称量法各向其中滴入约0.7克样品硫酸,按以下操作,平行滴定两份。
在稀释后的样品中加入甲基橙指示剂一滴,用0.5摩/升的NaOH标准溶液滴到溶液显橙红色,再加入甲基红-次甲基蓝混合指示剂4滴,继续滴加NaOH标准溶液,直到溶液由紫红色变灰绿色即为终点。
实验报告项目:由两次有效的平行滴定数据计算样品硫酸的百分含量;以生产工厂对相同样品的测定值为真实值,分析测定误差。
③参与控制硫酸生产吸收工艺条件的技术实践
用参观时在生产现场已采集准备的有关酸样,照前面②中的测定操作,为工厂严格测定硫酸生产中进入吸收塔里吸收三氧化硫的常用循环酸和从塔底排出的高浓度酸的H2SO4百分含量。进一步,结合对其它相关工艺条件的调查,评价工厂对吸收塔中酸浓度控制的合理性,分析工厂吸收塔中三氧化硫的吸收效率。
实践报告项目:所测吸收塔中硫酸的百分含量;工厂硫酸生产吸收工艺条件和吸收效率的评价、分析。
- 上一篇: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意义
- 下一篇:社区教育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