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工业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轻工业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当前华兴公司正处于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产业链更长、业务领域更广、由原来的以土建为主,向施工总承包乃至工程总承包迈进。随着集团公司的整体上市,华兴公司也必然会转型升级,由单一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方向发展。未来的公司面临很多的未知,需要知识面宽、创新力强的各专业青年人才作为后备力量,引导他们的思想非常重要。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语)对于企业,青年员工是企业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艰巨重任。青年员工的思想有多成熟,未来的企业运行就有多稳健;青年员工的抱负有多远大,未来的企业蓝图就有多美丽。因此,可以说青年员工的思想状况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要减少青年员工的流失率,要发挥青年的聪明才智,调动青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领青年在企业生产建设中发挥生力军作用,就必须结合青年思想特点,紧密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飞速进步,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青年员工的思想引导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于一些个性强的青年员工仅仅靠团支部、党支部的先锋作用是不行的。
所以青年的思想工作也要创新。要有包容开放的心态,能容青年员工这一群体的个性,以更加平等的姿态,更加务实的行动,正确对待青年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对此,要从观念转变做起,以文化融合为抓手,科学管理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内容创新。
转变观念是基础。要有包容开放的观念与心态,才能正确对待青年员工这一群体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青年员工往往比较有个性,而这也往往得不到其他人的理解和认可,对此,观念的转变需要强化尊重个性胜过凝聚共性的认识,以包容来弱化个体倾向,同时,从立场互换做起,换位思考,准确把握青年员工的个性特征与心理需求,给予人文性的关怀,引导青年员工更好地融入中。
文化融合是抓手。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紧密联系,既相互区别,又互通相融。首先,企业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员工的价值融合,追求广大员工与企业倡导的价值理念在认知、行为上的一致性。青年员工思维活跃,对先进的文化理念认同感更强,以文化融合为抓手,可以更加有效地凝聚青年员工的心劲,让员工对企业的认同上升到价值的认同上,进而对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产生良好的心理认同感。
篇2
[关键词] 产业竞争力 因子分析 产业结构 创新
竞争促进效率是市场经济永恒的旋律,如何在竞争中培育竞争优势,提升竞争力是市场竞争主体不懈的追求。当前,大力发展具有劳动密集型、就业门槛低、投资少、见效快等特点的轻工业已经成为促进陕西省经济发展的重点。通过对陕西省轻工业竞争力的评价,为陕西省轻工业竞争力的提升提出合理化建议,对于陕西省轻工业持续地发展和实现新的振兴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意义。
一、评价模型的构建
对陕西省轻工业竞争进行评价,属于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的范畴。区域产业竞争力是指一国内部特定区域的特定产业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本质上看,它是区域的特定产业在市场上的表现或地位。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的基本目的是识别区域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比较优势涉及的是区域内不同产业间的比较关系,竞争优势涉及的是各区域间特定产业的比较关系。因此,区域产业竞争力的评价相应地包括两个方面:区域内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区域间产业竞争力的评价。
对区域内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首先必须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根据客观性、可行性、相对性、可比性的原则,各项指标可以设计如下:
由于指标数据量大,为了在保留原始指标主要信息的前提下起到简化问题的作用,在研究复杂问题时更容易抓住主要矛盾,可以采用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是一种多变量数学分析方法,它利用降维的思想,在分析问题时按照累积贡献率原则选取几个公因子代表原始变量的信息。根据公因子得分来确定产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值。
对区域间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可以借用产业经济学的区位商概念来评价某一区域的特定产业竞争力。分别用区位商1、区位商2和区位商3表示区域间某产业在规模、盈利和发展速度上的差别,即
二、评价结论
利用评价模型,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轻工业年鉴2006》和《陕西统计年鉴2006》,以及全国及各省、市、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资料,可以对陕西省轻工业竞争力进行评价。
计算陕西省15个轻工行业的竞争力得分(过程略),排在前5位的行业依次为:印刷业、医药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和纺织业,因此应该作为陕西省轻工业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优先发展。另外,竞争力得分还表明陕西省重点扶持的轻工行业比较优势并不明显。
通过计算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轻工业的区位商1、区位商2和区位商3并且进行排序(过程略),陕西省分别居第23位、第21位和第12位。
根据评价结果,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陕西省轻工业总体不具备竞争优势,各轻工行业的比较优势并不明显。因此加快陕西省轻工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应该是:以提高轻工业整体竞争力为目标,以工业结构的有效调整为主线,以产业的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为动力,大力扶持优势行业,全面提升传统产业技术层次,努力构建陕西省轻工业的新优势。
参考文献:
[1]沈进波刘春生:西部地区轻工业开发策略浅析[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1(4).51~53页
[2]吴玉鸣李建霞:工业支柱产业的综合评估及判定[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15~20页
[3]武静元:开拓陕西农业比较优势的发展思路探析[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2(11).36~40页
篇3
关键词:机械自动化;工业生产;实践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0.092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生产领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自动化控制是传统项目中最重要的环节。但传统的机械自动化效率都比较低,对人力资源的浪费也比较严重。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的不断进步,智能化、自动化技术的不断提出,机械自动化在工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且获得了很好的效果。机械自动化提高了工业生产领域的工作效率,进一步能够促进工业生产的发展。
1基本概念
机械自动化是指通过利用现代的电子信息技术、智能化技术,实现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的自动化处理。通过使用机械自动化技术,能够大大节省人力成本、提高机械设备的生产率,因此近年来在工业生产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机械自动化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1.1新设备的应用问题
机械自动化的实现需要购置大量的新设备,而新设备安装后缺乏必要的使用培训。尤其是对一线的工人来说,相关的自动化知识不足,直接应用设备的能力不强。另外,新设备上线后与原有的生产环节的协调与配合,新设备在生产线中运行情况的调试等都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机械自动化的应用还需要M一步提高。
1.2忽视对人才的培养
一些企业在应用机械自动化设备后,人为只要使用新设备就可以应用新技术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因此忽视了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培养。然而,自动化生产不可能完全替代人工操作,尤其在一起关键的环节中,人工生产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从企业的长期发展来讲,新技术的研发、新设备的调试和应用等,都还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才能实现。过分的强调和依赖自动化,忽视对人才的培养,必然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2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2.1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
目前,工业生产领域普遍使用计算机控制生产过程。这种以数字化计算机为基础的模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提高了生产质量,因此目前已经广泛替代了传统的基于模拟算法的模拟控制方案。另外,以现代计算机科学中的工业以太网、现场总线等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也在工业生产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使用先进的计算机控制技术替代传统的人工集中控制模式,经过实践检验也是非常有效的。
2.2实现了监测过程的自动化
工业生产领域中的关键生产环节,都实现了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自动化监测。监测内容包括生产环节、关键参数、产品质量等,也包括能源使用情况、安全性、规范性等的监测。同时,管理流程的合理性,预报、报警状态的可用性等也得到了实时自动化监测。从全流程保障了工业生产领域的安全、可靠、有效生产。
2.3信息化水平大大提升
工业生产领域通过引入机械自动化技术,大大提升了信息化的水平。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工业生产领域的大量应用,其作用和意义得到了普遍认可。一些企业建立了专业的信息化系统用于企业的流程控制、能耗控制等,大大节约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过程控制系统以及安全管理系统,提升了企业生产的安全性。产品质量检测系统可以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而一些自动控制系统还可以大大节省人力成本。最近,还有一些公司使用了数据挖掘系统,通过智能数据分析技术,给企业提供了决策支持。
3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探讨
本文分别从轻工业和重工业的角度探讨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
3.1轻工业生产
轻工业生产是指对日常生活消费品、化工产品以及与人们生活相关的农副产品的生产领域。机械自动化在轻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是指简单的机械设备的应用。具体包括日常生活消费品的自动生产线、产品质量监测系统等,化工产品生产中主要是质检的自动化,而农副产品生产领域主要是自动收割、农副产品作业环节中的机械自动化实现。在轻工业生产中应用的机械自动化技术一般较为简单,主要通过机械设备的简单重复来实现,应用简便,但大大提高了轻工业生产的效率,同时解放了劳动力降低了人力资源的需求。
在轻工业生产中应用时,主要关注机械自动化与实际需要的契合程度以及技术的易用性,要能够保证技术有效使用、资源充分利用等。
3.2重工业生产
重工业生产主要包括的是对国民经济发展、综合国力提升等产生影响的重大工业生产。由于重工业生产本身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水平较高。通过使用自动化技术,能够实现真正的无人化,完全通过自动化控制程序完成重工业生产全流程的工作。除了能够节省大量人力资源外,还能够完成许多恶劣条件下的工作。例如井下探测等极端恶劣环境下的电气工程任务,靠人力很难完成。而利用自动化技术,可以通过遥感感应、计算机数据分析等技术探测到极端恶劣环境下的情况。
3.3机械工业自动化在工业生产中应用的利弊分析
在轻工业生产和重工业生产中应用自动化技术,都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改进产品质量,通过减少人力资源需求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然而,我们也应当认识到,推广机械工业自动化也存在一定问题。首先,必须明确自动化技术是不能够完全替代人工操作的。一些关键控制环节还需要继续由专业技术工人来操作。其次,过分强调机械自动化的应用而忽视专业技术人员的招聘和培训,长久必然会影响企业的发展。新技术研发、新设备的应用,以及新生产线的配置、培训等,都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来完成。企业如果过分强调机械工业自动化技术的优势,忽视传统人力资源的管理,必然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企业应当合理利用自动化技术,同时加强人员管理,重视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从而保证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4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领域中应用的发展趋势探讨
由上文分析可知,无论是重工业生产还是轻工业生产,应用机械自动化技术都能够大大提高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可以完成恶劣条件下的生产任务。未来,自动化技术将继续发展,在工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将更为广泛。
4.1重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将更加精细
机械工业自动化技术是传统的工业生产模式与现代化技术结合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化技术在重工业中的应用将更为精细,更多高精尖的产品将会不断研发并投入生产中。自动化的应用将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机械重复作业,而逐渐转为智能控制、流程优化、资源利用率提升等方面。现有应用中的一些缺陷也将逐步被改善,从而更好的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
4.2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水平
为了提升工业生产的竞争力,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品,至关重要。通过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水平,引入ERP、MES系统,应用智能化的自动控制技术,利用客户关系分析系统、数据挖掘系统、电子商务等系统,提升企业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未来,这些现代化的信息化系统将会全面铺开、广泛应用。另外,随着国家大力推行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必将会加强这些技术在工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
4.3进一步提高集约化水平
未来工业制造,尤其是重工业生产领域将会向集成化、实时化方向发展,满足准确定位问题、有效分析原因和及时处理漏洞的要求。这就要求要时刻关注最新的技术发展,适时引入新的技术,与时俱进。另外,要进一步提升精细化管理的水平,在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才可以在企业大范围中推广应用机械自动化。引入控制系统和数学模型实现数据挖掘,从而推进工业生产领域的全面自动化,推进机电一体化。
4.4提升生产自动化能力
通过工业生产领域各个关键环节引入自动化技术,提升自动化处理能力。例如,自动质量监测系统,智能化分析和处理系统,问题预警和分析系统等。通过提高技术的智能化水平,加强冶金和信息化的融合,满足节省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的需要。另外,互联网的发展,使远程控制、实时数据传输、实时的指令下达等成为现实。
4.5引入虚拟化技术
虚拟化技术是指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实现完全的模拟化操作,同时能够实时发现问题、动态调整关键技术,从而保证生产过程的稳定、安全和高效。虚拟化技术包括计算机仿真技术、控制理论技术等。引入虚拟化技术,能够大大提高工业生产能力,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因此,加大虚拟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培养和引入高技术人才,是下一步工业生产发展的重要保证。
5总结
之,随着我国科技水平、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生产领域的机械自动化技术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本文详细分析了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特点和现存问题,以及机械自动化的发展现状,从轻工业生产和重工业生产两个角度探讨了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同时对机械工业自动化在工业生产中应用的利弊进行了分析。在工业生产领域中,有效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可以提高自动化水平、降低人力成本,同时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提升在复杂环境下的工作能力,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这对工业生产领域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程海健.试论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J].商,2015,(21):198198.
[2]毛瑞兆.论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运用[J].冶金丛刊,2016,(6):3636.
[3]严梁立,钟铭.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16,(1):251251.
篇4
在苏文看来,此次关闭切尔基佐夫斯基市场并非没有先兆。
2009年6月1日,俄总理普京就要求内务部和检察院彻底改变打击走私活动局面,尤其是在打击轻工产品走私活动方面。“走私的结果就是坐牢,可又有谁坐牢了?”普京举例说,在莫斯科市内一家市场查获了将近20亿美元的走私货。
6天后,俄罗斯总检察长尤里・柴卡在接受俄罗斯电视节目采访时透露,普京所说那20亿美元的货就是切尔基佐沃市场2008年没收的一批走私货。
就在切尔基佐夫斯基市场关闭的一周前,俄法院判处远东海关局前局长埃尔涅斯特・巴赫舍强将军5年监禁,法院认为巴赫台强同下属相互勾结,走私商品总价值超过12亿卢布。
海关局长被判走私罪,这已是针对“灰色清关”进行整顿的强烈前兆。但切尔基佐夫斯基市场里的中国商人们,对此却并未察觉。
“政治边缘的游戏”
苏文在言谈间流露出对一些俄罗斯华商的保留。他在俄罗斯屡次被警察盘查,这让他感到很不爽。在他看来,中国人在俄罗斯的形象被一些华商给毁了。
“国际贸易是游走在政治边缘的游戏。”苏文说,中国商人习惯了多年的暴利,却不知风险与利润成正比,“暴利不是商业的常态。”
为什么这么多商人铤而走险,在姜毅看来这是赌徒心态所致。姜毅去过切尔基佐夫斯基市场很多次。“他们本身的文化素质确实不高,而且对当地的国情民情也不了解。有的人在那边呆20年,估计那33个字母还没认全呢。”有很多人身份又不合法,他又不敢出来,生活的圈子就是中国城,全是华人,吃住行一条龙全都有了。做生意讨价还价也很简单,拿计算器嘛。
俄罗斯官方对市场的检查时间并无规律可循。姜毅介绍,“从1997年开始,几乎过一段时间,一两年就查一回,中国商人就损失一回。要查都是很突然的,说来就来了。有警察配合。外头封锁,税警直接就进市场。很简单,因为所有肯定都是进口货。在大市场里90%以上肯定都是灰色清关进去的,那么你的发票单据在哪,肯定都拿不出来,那就扣货。货被扣完之后,很少有能拿得回来的。而且就算你能拿回来,因为服装鞋帽是季节货,过了季,价钱肯定要打折。而且资本压在这,货没了钱就收不回来。”
姜毅说,近些年他和其他一些专家曾跟华商们有过座谈。专家们告诫说,跟过去比的话,风险越来越大,“赌不起了”。“尤其是小企业,我赌这一把,可能挣10万;但如果砸了,那就不是10万美元,光采购上来可能得20万40万呢。”
对于走“白关”的问题,姜毅倒是有他自己的看法。“白关并非走不通,这中间就看你业务熟不熟。”姜毅介绍,也有类似于“黑色清关”形式的华人公司,帮商户走白色清关这一套程序。但这样的商户极少。“走白色清关的可能时间会长一点,但是并不见得就长到会影响你的生意。我们华商既缺少一种风险防范意识,又缺少对俄罗斯国情政情的了解。很多^就是不知道,不清楚,懒得去了解。他们想法很简单,我就是要挣钱。很多^对灰色清关已经很熟了,做了很多年,挣着钱了,你要我去尝试一种新路子,利润可能还要减少,那太费事了。嘛要这么做呢?”
“看谁耗得过谁”
中国商人自然要为自己的铤而走险付出代价。姜毅认为,从俄罗斯政府角度而言,“灰色清关”是其制度建设上的一个漏洞。“对俄罗斯来讲,我觉得是一个国家形象和一个制度建设的问题。贸易秩序,法律法规建设,包括财政税收的解决,还有打击腐败,这是从普京后期就开始强调了,梅德韦杰夫上台以后也一直强调这个问题。打击灰色清关,到底是治标还是治本,我觉得还需要观察。”
“从一个国家法律法规的建设来讲,打击灰色清关就是一个时间早晚问题。当然今年也有一个特殊,就是金融危机,俄罗斯政府财政税收肯定减少,它会想着开源节流去解决这个问题。我想俄罗斯政府应该有一个盘算:我赌过去可能来100件,税收是没拿着,将来我要上税,很可能就只来20件。但是这20件,我也能收到一点。另一个,进来的量小了没关系,我国内民族工业不就发展起来了吗,这样刺激国内轻工业赶紧发展。”姜毅说。
但限制进口是否一定能提高俄罗斯国内轻工业的发展水平,姜毅对此也并不确定。“如果灰色清关有一天解决了,这个麻烦是没了,但新的麻烦肯定会来。”
随着切尔基佐夫斯基市场的关闭,以及导致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国内部分对俄贸易企业将不可避免面临转型的问题。而对于俄罗斯人而言,则可能会迎接物价的新一轮上涨。“将来灰色清关取消以后,合理了合法了,怎么能够实现一个共赢,这个大家都还没想好呢。”姜毅说,“说白了,就是看谁耗得过谁。”
近年来,俄本国产业在整个轻纺业中所占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俄工商会轻纺企业委员会主席证实,目前在俄轻纺市场上,60%的商品为灰色进口产品。俄工业和贸易部长赫里斯坚科6月提交政府的一份报告显示,通过非法途径入境的商品不仅对国家税收造成巨额损失,而且不利于俄轻工业发展。报告主张推广合法和规范经营的连锁商店,打击以销售“灰色清关”和假冒伪劣商品为主的集散市场。
但是,俄罗斯的轻工业发展远非仅靠打击“灰色清关”就能奏效。俄新社援引一位做纺织品生意的俄罗斯商贩奥莉加的话说,她原本打算自己开厂,但做完成本核算后放弃了,“中国和越南的劳动力和原料都很便宜,要在俄罗斯生产同样的产品,成本相当于中国的3倍。”有关研究报告称:如果进口缩减一半,那么俄罗斯生产者的生产量应该提高1.5倍,这样消费者才能感觉不到市场上的巨变。“但是本国轻工业是否能做到这一点?”俄国内的舆论也在发出这样的质问。
篇5
企稳,是当今中国经济的总态势。同国家统计局发言人盛来运的话说:“目前正处在由回升向好向稳定增长转变的关键时期。”
从数据来看,今年的经济形势还不错。GDP增速,去年一季度增6.2%,二季度增7.9%,三季度增9.1%,四季度增10.7%;今年则是一季度增11.9%,二季度增10.3%,三季度增9.6%。工业增加值,去年一季度增5.1%,二季度增9.1%,三季度增12.4%,四季度增18.0%;今年则是一季度增19.6%,二季度增15.9%,三季度增13.5%。四季度会怎样?盛来运的估计是正朝着平均数收敛:GDP增长10%左右,工业增加值15%左右,投资增长24%左右,消费增长18%左右,出口月平均1450亿美元上下,等等。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在2008年下半年陷入严重衰退后,经过一年多的恢复性上升,今年三季度起已经转入稳定增长,某些权威人士所谓的“二次探底”,至少在中国已站不住脚。
增长企稳了,通胀却有所抬头,9月份的CPI上升到3.6%,虽然比8月份3.5%只上升了0.1个百分点,但通胀主要来自新涨价因素。据称,由于去年CPI前低后高,翘尾影响仅占同比涨幅的36%,新涨价因素占到了64%,其影响正在扩大,且主要来自食品和居住价格的上涨。而事实上,由于中国的CPI并不包括房价,实际通胀率恐已达到甚至超过4%。也许正因为此,盛来运将日前央行首次加息,视为“国内经济运行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采取的重大宏观调控措施之一”,认为此举“必将对流动性管理、抑制物价上涨、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结构调整产生积极的影响”。中国官方“重大措施”的提法,与部分经济学家和市场人士所谓“象征性加息”有质的区别,投资人当细细咀嚼,分外留意。
概而言之,“保增长”在中国经济中已不再占据首位,取而代之的是“防通胀”和“调结构”。在防通胀方面,盛来运在记者会上专门提到了“金砖四国”,巴西9月份CPI上涨4.7%,俄罗斯9月份CPI上涨7%,印度8月份CPI上涨9.9%(显然是有备而来),特意提及这几个国家的数据,既说明我们的CPI比人家低,是否也预示日后还有上扬的可能性呢?而在调结构方面,一个明显变化是,重工业增速从一季度的22.1%,猛降至二季度7.1%,再到三季度13.6%。对此,发言人强调,这说明重工业和轻工业的结构发生了我们所希望的变化,重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得这么快,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今年加大了节能减排的力度,尤其是对高耗能重工业的调控力度。
篇6
关键词:因子分析;区域经济;贫困标准;扶贫方式
文章编号:1003-4625(2010)09-0033-06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A
贵州是我国较为贫困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30多年,贵州的贫困程度较过去已有很大改善,贫困人口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尽管如此,贵州的贫困面、贫困度和贫困发生率仍较显著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截至2008年,按照国家调整后的贫困划分标准,贵州农村贫困人口585.38万人,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14.6%,贫困发生率17.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2个百分点。贫困依然是贵州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切实解决贫困问题已成为贵州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环节。
一、贫困的内涵与贫困问题的分析视角
(一)贫困的内涵、测度与贫困判断标准
1.贫困的内涵
贫困是一个综合了社会、历史和地域的概念,其内涵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贫困的定义总体上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贫困即传统的贫困定义,将贫困定义为经济物质上的短缺,强调物质和收入的绝对数量,并据此将贫困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就是指所拥有的物质资料不能够维持其最低的生存需要,生命的延续受到威胁。相对贫困指同一时期,由于不同地区之间、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和各阶层内部不同成员之间的收入差别而产生的贫困。广义的贫困即新近的贫困定义,则把个人权利、能力和社会机会也纳入其中,强调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称,是由低收入造成的缺乏生活所需的基本物质和服务以及没有发展的权利、机会和手段这样的生活状况。
2.贫困的测度与判断
无论是狭义还是广义的贫困,根据贫困的定义和内涵,可以通过制定贫困标准和测算贫困水平来对某个地区的贫困状况进行判断。基于广义贫困的理解,对贫困水平的测度一般是建立一套贫困度量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涵盖经济条件、人文发展、社会因素、自然资源等领域可量化的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在狭义贫困的定义下,贫困人口的测量依据贫困线的确定而确定,所谓贫困线,是指为度量贫困,针对基本生存条件而制定的量化标准。度量贫困线的主要方法有市场菜篮法、恩格尔系数法、国际贫困标准和生活形态法等。确立了贫困标准,再通过计算贫困发生率、贫困缺口率、Sen指数和Watts指数等指标来测度贫困程度和贫困规模。综合地把握贫困内涵对扶贫方式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有利于保证扶贫工作的全面性和有效性。从实证研究角度来看,仅就贫困状况的判断,本文认为应以借助收入水平作为衡量贫困的最基本依据,个人的收入水平除了反映物质富足程度外,同时也能够间接代表贫困人群可以享有的其他非经济权利。我国现行的贫困标准,就是由国家统计部门在对居民消费支出的调查基础上计算所得。
(二)西方增长极理论与贫困问题的分析视角
1.西方增长极理论与贫困地区发展的条件
增长极理论最早由法国区域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Perroux)于1955年在其发表的《略论“增长极”的概念》一书中首次提出。后来,法国经济学家雅克・布代维尔(J.B.Boudeville)、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fM Friedman)、瑞典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G.Myrdal)、美国经济学家艾伯特・赫希曼(A.O.Hischman)分别在不同程度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增长极理论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增长极在形式上表现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产业(即产业型增长极)或是作为地理空间上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城市型增长极)。增长极是通过两种效应来发挥作用的,一是极化效应(或回波效应),即生产要素向增长极聚集的过程;二是扩散效应(或涓滴效应),即增长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通过物流、信息交换或产业间的关联效应,促进生产要素向外扩散,流回落后地区的过程,一个地区通过增长极的经济发展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增长极理论也强调指出,增长极的两种效应会同时起作用,但在市场机制自发作用下,极化效应占支配地位。政府应采取积极的干预政策来刺激发展极周转落后地区的发展,填补累积性因果循环所造成的经济差距。根据增长极理论,本文认为贫困地区要获得发展要从内部加强自身发展能力建设,降低极化效应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这些地区的自身能力建设必然依赖于增长极的辐射带动,否则,缺少产业和中心市场带动的贫困地区生产开发将很难产生可持续的发展能力。
2.贫困形成的原因与分析视角的选择
导致贵州长期经济发展落后,大部分地区生活贫困的原因很多,影响因素涉及历史积累、社会文化、人口素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公共设施、制度体制等各方面。为改变贫困状况,针对贫困形成的原因,贵州特别是农村地区扶贫工作,经历了方式和内容侧重不同的多个阶段。近年来,随着扶贫深度的推进和扶贫标准的不断提高,由于人文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各种致贫因素所表现出的矛盾较之以往也更加突出。进入新世纪,国家扶贫工作针对性地制定了更加细化、更加全面的扶贫规划。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政府扶贫方式更加注重支持贫困地区资源开发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强调依靠集体力量,依托经济实体或企业来缓解贫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导致贫困的众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居首。当前,贵州农村地区扶贫过程出现贫困人口返贫率高、扶贫开发项目经济效益低等问题,究其原因除了文化素质和历史积累等因素的限制外,自身生产发展能力弱和所处地区经济辐射带动能力不足是十分重要的原因。要实现新时期国家扶贫工作中关于生产发展产业化和规模化的要求与规划,贵州农村贫困地区的发展必须在推动本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建立的同时,注重中心地区和产业的带动作用。通过对地区产业整体发展的合理规划和加强中心小城镇功能建设,充分发挥增长极对周边地区的发散带动效应。这将有利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尽快融入社会大生产当中,并在中心地区物质、技术和市场的支持下逐步建立起具有比较优势可持续性的自我发展能力。本文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层面,针对产业发展能力、市场建设环境以及自然灾害状况等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外因素,应用因子分析法,通过比较、评估和分析各县域农村经济发展
能力、条件和环境中存在的优势、缺陷不足,研究贵州各县域经济发展和消除贫困的一般规律,并依据经济发展能力对各地区农村贫困状况进行分类。最后,针对各地区不同的发展情况,从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建设的角度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二、贵州贫困状况的因子分析
(一)贫困评估指标的选取
从生产发展的角度,决定某个地区经济发展或影响贫困水平的基本因素来自三个方面,即产业发展能力、市场建设水平和自然灾害状况。产业发展能力决定于某个地区资源的种类性质和基础,代表了经济发展的内容,属于扶贫开发的能力性因素。市场建设水平决定于某个地区社会化的程度和规模,是推动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的机制性因素,引导和推动经济向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自然灾害情况来自某个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发展的承受能力以及遭受自然灾害的程度,是决定扶贫开发的自然生态性因素。将自然灾害作为基本因素,是因为贵州许多地区自然生存环境恶劣,自然灾害是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因。本文没有将人力资源、金融资源、社会投资等作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是因为它们从属于前面所提到的基本因素,基本因素决定了它们的流动方向和规模,在本文的分析中将这些资源条件作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从属因素。在增长极理论中,“极化效应”的存在要求农村地区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扩散效应”的存在要求加强中心地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引导和推动。因此,对以上决定农村地区贫困水平因素相关指标的选取,既要考虑其中反映农村自我发展的衡量指标,同时也要考虑反映农村发展环境的衡量指标。
1.代表生产发展条件的指标选取
一个地区的生产发展能力可直接地反映为不同产业的生产性质和规模,本文选取的代表某个地区生产发展情况的指标有:农林牧渔业产值、轻工业增加值、重工业增加值等规模指标,这些产值指标占当年GDP的比例,以及常用耕地面积和相对耕地面积(即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重)等8个指标。规模指标反映的是生产能力,比例指标反映的是地区产业特色或性质。由于工业生产大部分集聚于各县(市、区)的城中地区,并非农村的主要产业。工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更多表现为一种扩散效应,在这种效应的作用下,工业通过吸引农村劳动力、创造生产和消费需求或推动农业生产,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户的生活水平。因此,产业发展指标既包含有农村发展能力的部分,也包含农村发展的产业环境部分。
2.代表市场建设水平的指标选取
市场建设主要表现为市场交易的繁荣程度,市场发展水平决定于各类市场要素的发展水平和交通的建设情况。本文选取的代表某个地区市场建设情况的指标有: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及其占GDP的比重、城镇人口比重以及公路里程密度(即单位土地面积上公路的长度)等4个指标。城市是市场交易最集中的地区,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代表市场交易规模,公路里程密度是市场交易的基础,与这三个方面相关的指标能够从不同角度反映市场的发达程度。市场建设指标同时涵盖了农村和城镇市场建设情况,主要反映的是城镇市场规模水平。这些指标更多代表的是农村生产发展的市场环境,在扩散效应的作用下,直接或间接地对农村经济产生影响。
3.代表自然灾害情况指标的选取
自然灾害的种类有很多,因受灾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是一种可以量化并统一衡量的指标。本文选取的衡量某个地区自然灾害情况的指标为自然灾害引起的经济损失和自然灾害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等两个指标。由于自然灾害具有偶然性,本文以各地区2004年到2008年灾害损失5年的累计灾害损失规模代表地区的灾害水平。
(二)因子分析过程及结果
因子分析是通过对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内部结构的研究,找出能控制所有变量的少数几个随机变量来描述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这几个随机变量是难以观测的,通常被称为因子。因子分析通过对解释变量提取彼此无关的主成分,把相关性较强的自变量综合在一起。各因子之间彼此独立,尽可能取小的残差绝对值和大的累计方差百分比,使得到的因子变量既能够充分利用原有的信息,更直观准确地反映样本的各种属性,也克服了共线性的干扰,帮助提高回归分析的效果。本文选取各项指标2008年的数据,运用因子分析的计量方法,提取对地区发展能力进行定量描述的因子变量,并将得到的因子变量对地区贫困水平指标等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从中研究贵州农村贫困地区发展的整体规律。同时,根据各地区因子得分情况,对贵州各县(区、市)农村的贫困状况进行分类。按照因子分析的计算步骤,本文在对所选择的指标进行标准化后,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1.因子分析适用性分析
因子分析的目的是从众多的指标变量中提取出少量的具有代表性的因子,这要求指标变量之间应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否则就不适合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此,本文通过采用计算各个指标变量的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和KMO检验值来检测因子分析法对样本数据的适用性。根据前面的分析,对所选取的全省88个县(市、区)的14个指标进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和KMO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观测值为966.923,对应概率p接近于0,小于0.01的显著性水平,可以认为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阵存在显著差异。KMO值为0.644,据KMO度量标准可知原指标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2.主因子数量的确定
本文按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提取主因子,结果见表2。
表2中的数据显示,有5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这5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3.704%,丢失信息较少,可以用来代替原有的14个指标对影响贵州全省88个县(市、区)贫困的原因和规律进行分析。
3.因子的命名
采用方差极大旋转法(Varimax),旋转之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3。
从表3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因子1在常用耕地面积、相对耕地面积、农林牧渔业产值上的相关系数大于0.3,分别为0.922、0.748、0.927,可将因子1命名为农业发展因子;因子2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占GDP比重、公路密度和城镇人口比重上的相关系数大于0.3,分别为0.92、0.801、0.457和0.816,可将因子2命名为市场发展因子;因子3在轻工业增加值和轻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上的相关系数大于0.3,分别为0.792和0.903,可以将因子3命名为轻工业发展因子;因子4在重工业增加值和重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上的相关系数大于0,3,分别为0.792和0.903,可以将因子4命名为重工业发展因子;因子5在灾害损失和灾害损失占GDP比重上的相关系数大于0.3,分别为0.892和0.938,可以将因子5命名为灾害破坏因子。
三、农村贫困影响因素分析与农村地区发展能
力分类
(一)农村贫困影响因素分析
因子分析中得到的5类因子变量反映了各地区农村所处的发展环境和发展能力情况,为分析这些因子对农村贫困的影响及其中的规律,本文选取贫困发生率和农户人均纯收入作为衡量贵州各县(市、区)农村贫困状况的指标,并将所得到的因子变量对以上两个变量作回归分析。另外,为分析增长极极化作用对县(市、区)资源流动的影响,本文也利用得到因子变量对各项贷款余额和固定资产投资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1.市场建设和发展水平对改善贫困具有最大的影响力
根据因子变量对贫困发生率和农户人均纯收入回归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到,市场发展因子对减少贫困发生率和促进农户收入增加具有最为明显的影响,偏向关系数分别为-1.5和588.7,且都显著通过检验。其中的原因是,在中心城镇发散效应的作用下,一方面中心城镇通过物质和信息的集中交换和处理直接对农村地区产业和生产发展具有引导和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中心城镇通过在其周围集聚的工业间接对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产生带动作用。
2.单纯依靠农业不能够使农户贫困状况和收入得到有效改善
农业发展因子对贫困发生率和农户人均纯收入的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5和-11.8,从中可以看到,农业发展因子对降低贫困发生率具有一定的影响,且偏相关系数t检验显著力。只是影响程度低于市场发展因子和轻(重)工业发展因子。农业发展因子对增加农户纯收入具有负的影响效应,且偏相关系数t检验不显著。这是由于贵州农业生产模式主要以分散、小规模、纯手工劳为主要特征,由此导致的生产效益低下,对贫困和收入的改善能力较弱。
3.自然灾害对贫困发生率和农户收入具有显著影响
从表4可以看到,灾害破坏因子对引起贫困发生率增加和降低农户收入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6和-155.5,系数绝对值高于农业发展因子的影响,且两个系数的t检验都显著。这表明贵州偏远地区由于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破坏力大,已经成为影响贫困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
4.纯农业发展对社会资源的吸引能力较弱
农业发展因子对各项贷款余额和基本建设投资的偏相关系数分别为-104486.7和27377.5,t检验都十分显著。其中,贷款余额负的偏相关系数表明,在增长极极化效应的作用下,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村地区,所获得的贷款支持会十分明显的低于具有较好市场和工业发展基础的地区。但得益于政府在农村公路水电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政策偏向,农业发展因子对基本建设投资的偏相关系数仅次于市场发展因子。另外,灾害破坏因子与基本建设投资之间偏相关系数为负,且t检验十分不显著,表明政府在灾害防治的投入成效较为有限,这将间接地影响受灾害影响各地区农村的扶贫开发。
(二)各县(市、区)农村发展能力分类与分析
因子得分仅是相对数,不能依此进行绝对好与坏的判断。对此,本文以农业发展因子、重工业发展因子、轻工业发展因子和灾害破坏因子得分的前15位,市场发展因子得分的前10位作为划分标准。因子得分高于划分标准的,表示这个地区在该项因子所代表的特征上表现突出。根据各因子所代表的属性,本文将农村发展模式分为5种类型,即“市场主导型”农村、“工业主导型”农村、“农业主导型”农村、“灾害型”农村和“产业发展滞后型”农村。另外,因为有些地区会同时存在两个以上因子得分较高,根据因子对贫困发生率影响程度的大小,首先确定市场发展因子得分较好的地区,接下来,依次按顺序根据轻(重)工业发展因子、农业发展因子和灾害破坏因子得分情况确定所对应的分类地区。因为分类是建立在相对的基础上,所以各类别地区的特征和问题也是相对的。具体的分类情况和分析如下:
1.“市场主导型”农村的分类与分析
根据市场发展因子得分情况,得分前10位的全是城市中心区,本文将这些地区的农村归类为“市场主导型”农村,“市场主导型”农村主要特征是这些地区的农村受市区经济辐射较好。另外,从这些地区其他因子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到,“市场主导型”农村所在地区的工业发展因子得分也较高,表明当地农村也同时处于较好的工业发展环境当中,这些地区或是重工业发展较好,或是轻工业发展较好。这种情况的出现正是产生于城市对工业的集聚作用。
2.“工业主导型”农村的分类与分析
因为轻(重)工业发展因子和市场发展因子都得分较高的农村地区已归为“市场主导型”农村,本文将其他轻(重)工业发展因子得分较高地区的农村统一归类为"52业主导型”农村。这类地区仅是工业发展环境较好,而市场发展环境一般,只是这类地区在地理位置上几乎都处于中心城市周围。这种情况的出现也是由于城市对工业的集聚作用所导致。
3.“农业主导型”农村的分类与分析
根据各地区在农业发展因子的得分情况,本文将该项因子得分较好地区的农村归类为“农业主导型”农村。因为“市场主导型”农村和“工业主导型”农村中也有农业发展因子得分较高的,因此被归入“农业主导型”农村的主要是单纯农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在所选取的15个农业发展因子得分较高的地区中仅农业发展较好的“农业主导型”农村有9个,这些县(市、区)工业和农业还未形成良好的互动促进关系,工业对贫困的辐射影响作用可能大部分是通过劳动力流动获得。全省各县(市、区)农业产值和轻工业产值的Pearson相关性仅为-0.027,显著性(双侧)为0.803,显示轻工业和农业之间关系部紧密在全省是一种普遍情况。
4.“灾害型”农村的分类与分析
根据各地区在灾害破坏因子的得分情况,15个灾害破坏因子得分较高的地区中,有两个地区因为农业发展因子得分较高已归入“农业主导型”农村,本文将其他13个地区的农村归类为“灾害型”农村。从“灾害型”农村地区的其他因子得分看,这类地区几乎无任何产业优势,受自然灾害破坏,这些地区农村的发展更加艰苦。
5.“产业发展滞后型”农村的分类与分析
全省88个县(区、市),除去已分类的地区,剩下的41个县(市、区)由于产业发展优势不十分突出,本文将这些地区的农村归为“产业发展滞后型”农村。因为相对较少的自然灾害破坏,这些地区的农村发展条件较“灾害型”农村贫困状况总体要好。
四、几点政策建议
(一)推进城镇发展,引导和加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建设
在对贵州贫困问题的实例分析中,正是在增长极扩散效应的作用下,以城镇为载体的市场体系建设对促进贵州贫困改善显示出十分显著的积极作用。因此,要帮助农村贫困地区建立起自我发展能力,需要注重和强调中心城镇的辐射作用。通过加强以交通、技术信息服务、物流等为主要内容的城镇建设,建立起增加
极辐射效应逐级展开的阶梯空间布局,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完善农村贫困地区生产培
训、技术和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另一方面有利于工业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规模效益,引导贫困地区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进行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
(二)依托资源优势健全产业配套体系,建立贫困地区可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
贵州自然资源丰富,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必须依赖现代工业的带动。对于“产业发展滞后型”农村,当务之急应是积极开发和确立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尽快建立起规模化的产业体系,并推动资源开发和产业聚集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另外,根据分类情况,贵州农业和轻工业同时发展相对较好的地区只有遵义县、仁怀市和西秀区,“农业主导型”农村仅农业发展相对突出,工业发展滞后。农业和轻工业相对低的生产关联度表明,通过加强农业产业加工链条的延伸,将会有利于在壮大产业规模的同时,帮助贫困地区农户发展建立持续的发展能力。
(三)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确立农村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优势
贫困地区经济基础薄弱,极化效应占绝对主导地位,扩散效应十分微弱,单纯依靠市场调节,很难获得足够的资源支持来保证自我发展能力的建设和形成,结果将会进一步加剧已有的二元结构。因此,在农村贫困地区建立自我发展能力过程中,要建立贫困地区与中心地区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需要政府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除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固定投资之外,还应在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积极的倾斜,引导社会资源向贫困地区流动,支持地方资源开发,逐步建立自我发展优势。
(四)充分重视灾害防治建设,为贫困地区建立自我发展能力提供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农业之所以是一种弱质产业,直接而重要的原因是容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在贵州,对于灾害发生频繁、破坏严重的地区,如果灾害不能得到消除或缓解,这些地区就难以获得发展,贫困问题也就无法得到根本解决。对此,必须把水涝干旱及次生灾害的防治工作放在与生产同等重要的位置。不仅要重视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要通过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与合理利用金融资源,加强各类水利设施建设和对生态自然资源的保护。
参考文献:
[1]Ahluwalia M,Carter N,and Chenery.H.Growthand pover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es.1979(6):299-41.
[2]Dollar David and Aart Kraay,Growth is Goodfor the Poor[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2(4):195-225.
[3]林闽钢.中国农村贫困标准的调适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1994,(2):56-59.
篇7
关键词:绿色化学理念;教学;应用;环保
在社会经济的大力推动下,各领域的科学技术都在不断进行创新并大力发展,而化工行业的发展不可避免的会给环境带来伤害.随着世界环保意识的提高,环境保护这个问题吸引了人们越来越多的注意,在这种情况下,真正实现绿色化工并不是短期内就能做到的事,它是我们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的长远目标.也正是因为这个目标的长远,所以我们应该现在就开始一步步的朝着它迈进.
对于绿色化工的实现,从最根本的化学学习时开始是最基本的措施,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只有大家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就受到环保意识与绿色化学理念的熏陶,绿色化工才可能以最快的速度实现.
一、绿色化学理念的概述
1.绿色化学理念的起源与发展
绿色化学是现今化学研究的最前沿理念,最早出现在美国的化学工业中.“废物最小化”就是绿色化工的原始思想.这之后,又出现了“预防污染”这个新的概念,而1990年,“绿色化学”一词终于问世.这个词第一次出现是在美国的污染防治法令中.它的出现,带来了化学工业的巨大变革,仅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中,就有不少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与财力进行绿色化学的研究.
2.绿色化学理念的原则
美国的科学家Anastas和倡导绿色化学的研究者Waner针对绿色化学提出了12项基本原则.分别是:(1)尽量防止废物的生成,而不是在产生废物后进行处理;(2)提高参加反应的原子的经济性;(3)在进行化学合成的时候,减少有毒原料的使用和有毒产物的排出;(4)保证使用化学品的安全性;(5)溶剂与助剂的选择应该坚持安全的原则;(6)综合考虑反应的能耗以及对环境的伤害来选择合成方法,尽量在常温与常压下进行合成;(7)尽量多使用可再生的资源;(8)减少引入官能团的数量;(9)选择最合适的反应催化剂;(10)让产物有比较好的降解性能;(11)对于危险物品的生成过程进行检测与控制;(12)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来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二、绿色化学的重要性
绿色化学的发展根据的是预防污染的思想,到如今已经是防治污染最有效的手段了.绿色化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资源的节约并在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尽量做到无污染,这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不谋而合的.首先,绿色化学出现以后,化学工业的发展就不再需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可以通过一种与环境友好相结合的方式从事我们的生产.其次,它对污染的控制可以有效地减少人类活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制约我们对于资源的过度开发与使用,让人类的资源可以得到调整与平衡.
三、绿色化学理念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将绿色化学理念引入到化学教材中
作为教学内容基本的载体,对化学教材内容的合理安排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将绿色化学的理念引入到教材中,可以让学生了解化学研究的最前沿动态.学生在对环境保护的良好熏陶中,环保意识会得到很好的培养.只有真正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他们才会有实现绿色化学工业的决心和毅力.比如,在学习硫以及硫化物的相关知识时,要将硫及其氧化物的危害结合实际进行讲解,这样学生才会对环境污染有最贴身的感受.硫以及硫的氧化物会形成酸雨、会造成环境污染这些常识大家都知道一些,但由于与自身利益没有太大关系,因此还是被人们所忽视.如果告诉他们酸雨以及酸雾被人体吸收进去以后会造成呼吸道的损伤、有价值的文物等碰到酸雨会被腐蚀、农作物被酸雨侵蚀可能会颗粒无收,甚至还可能将河水、湖水中的重金属元素溶出并进入到像鱼、蚌这些生物的体内,然后通过生物链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很大危害,那么他们就会真切的体会到硫的排出会给环境以及人类自身带来多大的危害.
2.将绿色化学理念引入化学实验中
当所做的实验会产生有毒气体的时候,必须使用封闭体系来进行,以免有毒气体进入到空气中.在实验的进行过程中,教师应该灌输学生节能减排的概念,从绿色化学的角度进行实验方案与药品的选取,尽量做到实验的无污染与低能耗.
总之,
绿色化学经过不断的发展与考验,已经被世人所接受.对于绿色化学的关注与研究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的开展.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在发展经济的时候更是应该进行环境的保护.绿色化学是实现环镜保护这一目标的有利武器,如何让绿色化学发挥出它最大的威力,就是我们目前应该着重研究的课题.在绿色化学理念的指导下,化学工业不仅可以为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还将对环境的伤害降到最低,迎合社会经济体制下国家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号召.
参考文献:
[1] 马春红,朱团.微型化学实验在创新教育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2(18).
[2] 王红.高校化学教育中绿色化学理念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6).
篇8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煤炭工业;资源节约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4-0140-03
一、绿色煤炭工业的构想
绿色煤炭工业是针对“高投入低产出、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低效益”的传统煤炭工业而言的,它以煤炭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核心,以实现煤炭工业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为目的,其关键是实现煤炭资源的绿色开采、清洁生产和无污染使用。绿色煤炭工业应该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煤炭的开采应实现“低开采度、高回采率”,从源头上做到煤炭资源的节约,减轻煤炭开采中所产生的环境污染。
2.煤炭的加工应实现高利用率和清洁生产。煤炭的洗选率和煤炭转化率达到一定指标,洁净煤技术实现产业化。
3.煤系共伴生矿产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开发出一批以伴生矿产资源为主要原料的档次高、质量优、污染少的产品,形成煤炭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4.煤炭生产中废弃物得到回收利用。按照高效、清洁的原则,开展煤矸石、粉煤灰、矿井水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使其回收利用率达到100%。发展瓦斯的抽采利用,变害为利,实现煤层气产业化。
5.废弃矿井得到有效治理和再利用。做好塌陷区的回填和复垦工作,对已毁土地进行恢复整治,发展适宜的高效生态农业,生态平衡得到有效保护。
6.煤炭的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人才、技术、管理等资源在促进煤炭增长中要发挥主导作用。
二、传统煤炭工业带来的环境问题
我国是一个多煤少油的国家,煤炭作为我国最重要基础性能源的地位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改变,这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与传统的煤炭生产和利用方式,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1.首先面临的问题是CO2的排放。在大气中CO2含量增高将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而煤炭的传统利用方式正是排放CO2的主要来源。据统计,我国排放到大气中85%的CO2来自于煤。目前,我国CO2排放量占全世界总排放量的14%,位居世界第二。
2.SO2的排放和引发的酸雨问题。在我国,由于燃煤排放的SO2所引发的酸雨,已扩大到总面积的30%以上,全国每年因SO2和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上亿元。
3.地下水资源破坏严重。以山西省为例,依据《山西省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的破坏影响及评价》的测算,由于采煤造成的地下采空区和塌陷区使地下水年损失10多亿吨,相当于每采1吨煤损失2.48吨地下水。山西省因采煤漏水、矿井水排放等造成的经济损失累计达300多亿元。
4.煤矸石、粉煤灰等废弃物大量排放。我国煤炭开采形成的矸石山有1500多座,矸石积存量达35.6亿吨,占地约60平方千米;燃煤产生的粉煤灰年排放量达1.1亿吨以上,多年来未被利用的粉煤灰累计堆存量已达8亿多吨。这些废弃物经风化产生的酸性物质被雨水融化,造成水和周围土壤的酸污染和重金属污染。
5.采空区塌陷问题。采空区塌陷,严重破坏了地面建筑和地下设施。目前,全国煤矿采空区塌陷面积已超过7000平方千米,造成的损失超过500亿元。
6.煤系伴生矿产资源的大量浪费。我国煤系伴生矿产资源丰富,不仅储量大,而且种类多、质量优,但目前我国煤炭开采中对这些伴生矿产资源利用的程度非常低。对伴生矿产资源的低利用和无序排放,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上述问题严重制约了煤炭工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要解决上述问题,传统煤炭工业的生产方式显然是无能为力的,这就要求建立一种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即绿色煤炭工业体系,来实现煤炭工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构建绿色煤炭工业的必然选择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内涵
“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循环经济是一种实践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标志性的特征是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行为原则。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内涵的解释比较一致,但尚未形成公认的定义,本文从资源节约的角度,把循环经济定义为: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通过对所有物质和资源合理使用和回收循环再使用过程中所带来的一系列资源的节约,主要指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和环境资源的节约。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强调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社会和环境所产生的外部经济性。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循环经济摒弃了传统经济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发展方式,取而代之的是通过“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使所有的物质和资源在这个永续循环中达到合理使用和持久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构建绿色煤炭工业体系的必由之路
长期以来,由于煤炭行业“高投入低产出、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低效益”的生产方式未得到根本转变,煤炭行业的快速发展是以煤炭资源的加速枯竭、土地资源的过度占用、煤系伴生矿产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为代价的。这种发展方式在长远看来是不可能持续的,而且它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但是,要解决发展所带来的上述问题,必须依靠发展本身,不应该把发展视为只是产生上述问题的源泉,更应该把发展当作解决上述问题的手段和目的。因此,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发展方式,这种发展应该建立在可持续基础之上,它不仅能给煤炭企业本身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要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环境的改善,这种发展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种新型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煤炭工业体系,即绿色煤炭工业体系。
从循环经济的内涵可以看出,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经济与社会、环境和谐的发展模式,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其结果必然是煤炭资源的大量节约、废弃物的回收与循环再利用、伴生矿产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环境最小程度的污染,这与绿色煤炭工业的构想是一样的。可见,发展循环经济是构建绿色煤炭工业体系的必由之路,也是支撑我国可持续发展煤炭资源战略的最佳选择。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构建绿色煤炭工业体系的政策要求
1992年,西方发达国家在联合国环发大会上率先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旨在解决传统经济模式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最有效的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2003年3月,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之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使用。” 2004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召开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十一五”规划的编制。2005年12月,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在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下发的通知中,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化工、建材和轻工七大重点轻工业成为第一批试点循环经济试点业。其中,河北平顶山煤业集团有限公司、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汶矿业集团公司、抚顺矿业集团、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电集团公司5家煤炭企业被确定为首批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可以看出,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潮流,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蔓延。目前,这股潮流已经登陆中国,并被政界和理论界广泛认同,而长期以来被视为能源利用效率低下、污染环境严重的煤炭工业理所当然是首当其冲,成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试金石。
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绿色煤炭工业是煤炭行业实践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煤炭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它作为我国缓解能源紧张、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已经上升为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一项政策,为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绿色煤炭工业的主要措施及政策建议
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绿色煤炭工业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其中,政府作为执法者和社会、环境等公共资源的捍卫者,应该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而煤炭企业作为实践循环经济的主体,则起着关键的作用。
1.政府的职责
首先,政府应通过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对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绿色煤炭工业给予扶持,包括投资政策、产业政策、技术政策、财税政策等。具体来说,要加大投资力度,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帮助煤炭企业引入先进的设备,为煤炭企业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等,为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以引导煤炭企业自愿地走循环经济之路。
同时,政府要通过立法和加强对煤炭企业的管制来规范煤炭企业的行为。政府管制是促进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绿色煤炭工业的直接外部手段,健全的法制建设则是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绿色煤炭工业的有力保障。政府应加强对煤炭行业的资源管理和安全监察,严格制定并切实执行煤炭资源在开采、生产、废弃物排放和回收利用等环节的相关标准,运用处罚、政府补贴、提高准入门槛等手段促使煤炭企业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和废弃物循环再使用率,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煤炭生产规模日益扩大所产生的社会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消耗。另外,建立和完善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法律也刻不容缓,要通过立法营造一个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鼓励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绿色煤炭生产。
2.煤炭企业的对策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绿色煤炭工业体系,要按照“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的要求,遵循减量化、再循环与再使用三个基本原则,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建新型企业文化,树立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绿色煤炭工业,离不开煤炭行业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和无私奉献。将循环经济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在全体员工中牢固树立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这是循环经济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
(2)合理设计煤炭产业集中度,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目前,我国煤炭行业中企业数目众多,多数小煤炭企业生产设施简陋,生产能力低下,煤炭资源浪费严重。要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合理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使煤炭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实行集约化经营。通过更新煤炭开采的技术和设备提高煤炭的采出率,并对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废弃物进行无害处理,实现煤炭资源的绿色开采。通过改进煤炭生产和使用方式提高煤炭的利用率,实现污染物微排放或零排放。
(3)积极推进煤炭科技创新,构建煤炭技术支撑体系。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技术支持,技术创新是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绿色煤炭工业的永恒动力。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主要包括煤炭的绿色开采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废物利用技术以及污染治理技术方面的创新,构建以资源节约和环境无害化为核心的煤炭技术支撑体系。技术创新的关键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4)大力发展资源综合利用,提高煤炭企业经济效益。资源的综合利用包括煤系共伴生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废弃物的回收循环再利用。要充分利用煤炭企业的资源优势,以煤系共伴生资源为主要原料开发出一批档次高、质量优、销路好的产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大力发展废弃物的回收与循环再利用,充分利用现有的或者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粉煤灰、矿井水等废弃物,变废为宝,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提高经济效益。
(5)积极开展环境整治工作,建设美好生态家园。煤炭企业是典型的资源性企业,任何一处矿井,其资源总是有限的,必定要经历开发、兴盛、衰老、报废、关闭这样一个过程。因此,不仅要对使用中的矿井进行整治,从源头上减少环境的污染,而且要做好废弃矿井的无污染处理和再利用工作,主要包括塌陷区回填、土地复垦、生态重建等。对恢复的土地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因地制宜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 王万恩.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管见[J].煤炭经济研究,2005(9).
[2] 吴未,黄贤金,林炳耀.什么是循环经济[J].生产力研究,2005(4).
[3] 曹代功,杨昌明.关于煤炭工业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J].煤炭科学技术,2006(1).
[4] 武宗坤,武燕文.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与探索[J].煤炭经济研究,2005(11).
[5] 杨永仁.煤炭企业应走循环发展之路[J].中国煤炭,2005(1).
[6] 吴道荣.煤炭经济“十五”回顾与“十一五”展望[J].煤炭经济研究,2006(1).
Circulating Economy: Inevitable Choice of Constructing Green Coal Industry System
WANG Feng
(Commercial Colleg, Hu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Xiangtan 411201, China)
篇9
关键词:纯鸡粉;应用领域;市场前景
中图分类号:TS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2
我国目前的调味系列产品正朝着产品多样化,复合方便化,营养保健化的方向发展。随着调味品厂家对设备与技术的不断完善升级,新一代具有更高品质的调味品应运而生。纯鸡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出的第三代调味品。在国外鸡粉的概念和应用几乎得到了普及,鸡粉代替味精的取代率基本上达到了百分之六十。而在国内这个取代率的总量还不到百分之十。所以笔者认为对纯鸡粉的一个完全的了解和认识是十分必要的。
一、纯鸡粉的纯“绿色”加工模式
中国是世界上养殖家禽的大国,其产品主要以禽肉及其制品、羽绒羽毛类产品、禽蛋类产品为主。但是其中的家禽的骨架等副产品在深加工中的利用率非常低。纯鸡粉正是以鸡骨架为主要原料制备的,将深加工剔除下来的鸡骨架等废料再次利用,精制成营养健康的天然鸡粉产品。大力发展纯鸡粉产品不仅能解决鸡类骨架利用率低的问题,还可以进一步推进以养殖为主的农业和工业的发展。
纯鸡粉是通过选取优质原材料,首先利用现代生物酶技术将鸡骨架中的大分子蛋白质水解成更容易吸收的氨基酸,再采用高温高压的萃取蒸煮工艺将鸡汤的鲜美滋味提取出来。将物料进行喷雾干燥或微波干燥精制而成的纯天然调味料。整个加工制作过程中不添加任何调香、调鲜、调味的修饰成分,只为保存天然鸡肉的风味、滋味及营养成分。纯鸡粉的整个生产过程及应用价值都充分体现了现代绿色生产的含义。
二、纯鸡粉的产品特点
1.调味效果强
纯鸡粉浓缩浸提了鸡骨中的水溶性成分,最大限度的体现了鸡肉的原有风味。而且产品含有多种蛋白质、多肽、游离氨基酸和脂肪更增加了味道的鲜美饱满。在与其他调味料搭配使用后不仅丰满了味道,在口感方面也更增加自然逼真。协同使用后的调味品可以得到鸡味浓郁,香味自然的效果。
2.工艺先进,质量稳定
纯鸡粉是在严格的工艺条件下生产的高品质调味料。原料经过了酶解、水相抽提、乳化、调和、浓缩、喷雾干燥等工艺,将鸡骨架中所含有的有效成分和鲜味物质都进行了最大的提取。适合大规模化的工业化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只要将生产过程中进行严格的控制管理,就能够得到高稳定性的产品。
3.绿色原料
制作纯鸡粉的主要原料是鸡骨架,而鸡骨架在现代工业中的利用率是非常低的,该产品的高效生产不仅解决了这一资源浪费的问题,还生产了一种适合当代社会进步的高品质调味料。
4.营养丰富,使用方便
产品本身富含大量氨基酸包括L-谷氨酸,L-天冬氨酸等,多肽,包括肌肽、谷胱甘肽、核酸等风味成分,有机酸、糖和无机盐、骨质生物钙等,不仅味道鲜美,而且易于吸收。是具有高含氮量的生物食品配料,符合消费者在追求鲜美味道的同时也要营养健康的需求。另外纯鸡粉是粉状产品,这就使产品的保存和使用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且不受用量和温度限制。
三、纯鸡粉的应用市场分析
纯鸡粉可广泛用于营养调理食品、鸡精、鸡粉、咸味香精、各式汤料、方便面调料、膨化食品、肉类及水产品等食品加工领域。下面将详细介绍纯鸡粉在鸡精、方便面调料及膨化食品的应用。
1.纯鸡粉在鸡精(粉)中的应用情况
鸡精是近些年兴起的调味料,其特点是既有鸡肉香味,又有味精的鲜味,风味独特。纯鸡粉是鸡精中必不可少的原料,被不少鸡精(粉)生产企业誉为解决新的鸡精标准中总氮和其它氮指标最佳调味原料及最新调味技术。纯鸡粉在鸡精的制备中担任的角色,是其他咸味香精取代不了的。目前我国鸡精(粉)生产厂家相对集中于华南、华东地区,比较知名的品牌有太太乐、家乐、美极、豪吉、七宝一丁、佳隆等。近几年鸡精行业的发展很快,年增长率约20%以上。通过实际生产中鸡精(粉)的配方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在生产中注重鸡肉风味的鸡精中纯鸡粉的添加量占总含量的6.5%左右,注重鲜味的鸡精纯鸡粉的使用量也在3.5%左右。所以纯鸡粉在鸡精的使用不仅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添加量也要按照要求达到一定的比例。
在发达国家如欧美地区, 鸡精、鸡粉产品的消费量占鲜味调味品总量的80% 以上, 而国内的使用只在10%左右。在未来的5 -10 年里, 鸡精类产品年销量可以达到50 万至60 万吨。另一数据表明,在鸡精鸡粉普及较广的地区鸡精的人均消费量在2.7g,仅为习惯吃鸡粉国家的30%-50%。而且在中国有大量的鸡精消费的盲点地区,这些地区的鸡精人均消费量不到0.2%。因此, 参照国际经验, 我国鸡精类行业仍然具备很大的成长空间。鸡精的巨大潜力市场势必会带动纯鸡粉的需求量。
2.纯鸡粉在方便面调料、膨化食品外撒料中的应用情况
方便面行业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迅速发展,是我国方便食品中产量最大的品种。随着市场的发展,人们对其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关注美味而且追求营养健康。在这种大趋势下方便面的调料包的配方中纯鸡粉的添加比例逐渐加大。例如,在实际生产中一款鸡肉风味的的调料包里纯鸡粉的一般添加量在8%-18%。而普通风味的调味料包中纯鸡粉的使用量在3%-6%。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面制品分会统计,中国早已成为世界方便面第一大国。2011年方便面行业总产量为483.83亿包,占到全球的近50%,方便面产业在中国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的趋势,并预计在2015年中国方便面的销售收入总量将定为1000亿元。随着方便面产业的转型必然会带来对天然营养的调味料的巨大需求。
休闲膨化食品具有食用方便,老少皆宜等特点,所以这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市场。膨化食品的外撒料是构成膨化休闲食品的重要原料,使用量在8%-10%。也就是说一台膨化机一天生产一吨左右的膨化食品,外撒料的用量大约80-120公斤。在外撒料的配方中纯鸡粉大致用量在3.5%-7.7%。显而易见,休闲食品的快速发展也会带动着纯鸡粉的需求量。
由于纯鸡粉本身的特性与营养价值使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必定会成为将来食品工业中不可替代的关键基础料。随着食品行业的逐渐发展成熟,一种高品质的纯鸡粉产品将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四、结论
由鸡骨提取物制备的纯鸡粉是新一代的天然、营养、增鲜增味明显的调味基础料。可广泛用于营养调理食品、鸡精、鸡粉、咸味香精、各式汤料、方便面调料、膨化食品、肉类及水产品等食品加工领域。本文从实际生产中总结出鸡精(粉)中纯鸡粉的使用量在3.5 %-6.5 %。方便面调料中的使用量在8 %-18 %。在膨化食品的外撒料中纯鸡粉的使用量在3.5 %-7.7 %.鸡汤粉中纯鸡粉的添加量是5 %-8 %。不难看出随着人们对食品要求的提高使得纯鸡粉在食品领域中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但是目前我国仍存在对这一新型产品的认识不够完善,企业发展力度不足等问题。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加强这一新兴工业的推广。
参考文献:
[1]卫祥云.中国调味品产业发展研究[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37-40.
[2]李耀.我国纯鸡肉粉的生产现状及对策[J].中国调味品,2011,36(3):20-22.
[3]曾天孺,陈秋霞,袁观玉.原味纯鸡粉在鸡精(粉)中的应用[J].中国调味品,2004,(3):31-32.
篇10
【关键词】 EVA; 业绩评价; 市场价值
2010年初,根据修订的央企业绩考核办法,国资委宣布其所管辖的央企全部实施EVA的业绩考核办法。该考核办法摒弃了原来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以利润总额和EVA作为业绩考核的主要指标,且EVA指标占据了考核分量的40%之多。
EVA是指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投资资本的差,与传统业绩评价指标相比,它创新性地考虑了股东投资成本,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一经引进就受到国内很多学者的青睐。目前青岛啤酒、东风汽车等都开始尝试运用EVA评价指标衡量公司业绩,并将其作为内部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为经济领域时下最热门的话题,EVA在我国央企使用以来已暴露出一些问题,譬如所需数据披露的完整性、中国市场的不成熟、评价结果的逆反性等等都制约着经济增加值在我国的广泛推行。
一、EVA的涵义
EVA(Economic Value Added)即经济增加值,在当下有了比较规范和准确的定义,即指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与企业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
经济增加值的概念不是20世纪才出现,这种理念可以追溯到18世纪,Hamilton(1777)提出企业若要创造价值,其报酬率必须超过负债及权益的资本成本。Alfred Marshall(1890)提出企业实现的利润应该在扣除企业投入的资本后仍有剩余才说明企业具有成长性。Miler and Modigliani(1958)提出企业应重视经济上的效益而不应仅关注会计利润,并分析了公司资本结构、贴现现金流以及净现金流量等模型在企业中的运用,但是未就经济增加值给出具体的概念。Jensen and Meckling(1975)提出的理论是里程碑式的进步,他们强调股东和债权人为保护自身的应有利益必须向管理者支付必要的报酬,虽然这只是企业投资成本的一部分,但是给EVA概念的界定做了很好的铺垫。随后的1982年,思腾思特咨询公司成立并着手从事EVA的研究和咨询工作,直至2001年打开中国市场,EVA的理念开始在中国企业间传播,并吸引了一大批学者的研究热情,为EVA的广泛运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国外EVA的研究现状
Stephen O’Byrne(斯蒂芬·奥伯恩,1996)以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抽取工业区企业5年间和10年间的会计数据作比较分析,以经济增加值EVA和税后净经营利润NOPAT作比较对象,研究显示EVA对公司价值的解释力R2=0.56,而NOPAT对公司价值的解释力R2=0.17,可见EVA对企业价值的说明性更强。
Wallace(华莱士,1996)用40家公司作为样本,研究EVA对公司市场价值的推动作用,结果显示,在运用EVA作为业绩评价标准的企业市场价值比运用其他指标作为业绩评价标准的企业增长更显著,说明了EVA对企业市场价值的增加具有正向积极的作用。
Shimin Chen and James L Dodd(1997)通过实证研究发现,EVA与企业的价值相关性明显高于其他传统业绩评价指标与企业的价值相关性,而且解释力也高出14%。
Rajan S.R.(1999)针对美国电力上市公司1998年的数据计算,得出EVA、EPS、ROI、总资产收益率、净收益、CFO,并将这些指标标准化,通过线性回归得出EVA的解释力要强于其他指标。
Kleiman(克雷曼,1999)针对一个行业使用EVA进行比较,在研究中他分别使用了2、3、4年的数据比较股东总回报率,结果显示,使用EVA达4年之久的公司更容易超过竞争对手。
John O’Hanlon and Ken Peasnell(2001)利用反证的方法,从不考虑股权成本的公司入手,证明公司价值与剩余收益的相关关系,提出如果考虑股权成本,这种相关关系凸显得更厉害,建议在考虑衡量公司增加值时考虑股权成本。
S David Young(2002)则抛开实证研究,通过实际的案例向人们证明EVA用于业绩评价的可实施性,并且对具体的实施细则作了总结,其中包括EVA的计算过程、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计算等,通过与其他业绩衡量指标比较,得出EVA是评价公司价值的最优指标。
Teemu Malmi (2003)同前述研究学者类似,也是通过与其他指标的对比得出EVA对企业价值的说服力更强,并且称赞其为优秀的战略管理模式。
Debdas(2006)以印度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部分印度公司1998—2002年5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将EVA与传统业绩评价指标进行比较,倡议应转变业绩评价方式,实现从传统评价到合理的评价体系上来。
Ismail Issham (2008)的研究抛开了企业,而是以政府作为研究对象,对连续4年的37个政府关联企业以及208个非政府关联企业的截面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与政府相关联的企业EVA比非关联企业的低。
Mohammas(2010)用上市工业企业9年的数据(2000—2008)比较EVA、ROE、Net profit与股票价值的相关性,结果发现Net profit与股票价值的相关性最大,而EVA和ROE并未显现出明显的相关性。
Mehdi(2011)则选取了76家上市公司8年的数据(2001—2008)研究得出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以及每股收益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都明显大于EVA。
三、国内EVA的研究现状
中国最早开始研究EVA在20世纪90年代末,刘力和宋志毅使用1994—1996年三年的数据研究EVA与它的修正值同股票收益的相关性研究,但是并未与传统评价指标相比较。
胡继之、吕一凡(2000)弥补了前者的不足,主要研究了EVA指标与传统评价指标对股票价格的影响,通过获取174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4年数据,分析得出EVA指标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最大,相关系数在0.34以上。
乔华、张双全(2001)利用70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运用回归方式分析EVA、税后净营业利润、资产收益率、经营利润率以及每股收益指标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发现EVA综合考虑了企业的债务成本和股权成本,能更好地解释企业价值。
孔军华、王喜刚(2003)也认为EVA对企业价值的解释更有说服力,但并不认同它能代替传统会计指标。
郭家虎、李志彤、陈琳等人(2004)通过一元回归分析、相关性研究以及因子分析均得出EVA指标比传统评价指标对于企业价值更具有解释力。
而王化成、程小可(2004)则通过水平模型和变化模型认为无论是在信息包含内容的相对性还是增量性方面,EVA都没有表现出显著的优势,而且繁杂的计算相对于研究的结果而言得不偿失。
武勇(2005)通过不同的研究路径,比较了现金流量折现法、EVA和实物期权定价模型三种评估企业价值增值的方法,比较得出EVA的评估方法最能说明企业的创值能力。
王宗军(2005)认为EVA对于价值增值的企业解释力较强,而对于价值减值的企业解释力较低。
罗丽芬(2006)利用沪深部分上市公司继2000年连续三年的数据研究得出EVA指标并不比传统的盈余指标有更强的相关性。
田育新等(2007)对中国企业所在区域划分,其中研究了东北三省的上市公司数据,比较了EVA与传统业绩评价指标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结果显示,EVA与企业价值相关性远小于传统业绩评价指标,因而指出EVA在我国的适用性还有待考察。
孙礼雯(2008)则运用EVA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创值能力进行研究,她认为EVA指标代表一个企业的经济利益,而ROE指标则是企业的会计利益,只有在EVA高于ROE水平的时候才能说明商业银行创值能力强。
杨晶(2009)选取100家上市公司2005—2007三年间的财务数据运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总体分析和分类分析,结果得出EVA和上市公司价值相关系数为0.907,并且通过对工业行业分析,得出重工业和轻工业两者的EVA与企业价值的相关系数均高度相关,但是轻工业的EVA同公司价值相关系数明显低于重工业。
王苏(2010)没有运用实证研究,而是通过案例进行分析,如许继集团、青岛啤酒、TCL等知名企业运用EVA评价体系后,企业的经营效益显著提升,资金占用明显下降,并指出由于中国市场的特殊性与不稳定性,使得EVA在中国大范围的使用受到限制。
梁洁(2011)以创业板43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出EVA与企业价值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并由此得出创业板上市公司EVA与企业价值反方向变动的原因,即创业板上市公司经营不善,却未能反映出来,过高估计增长价值以及投资者风险意识淡薄等。
四、总结
国外关于EVA的研究先于我国,为我国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使得其研究更有针对性。EVA是对企业考核的一个全新的理念,但是在中国资本市场很复杂的情况下还很难大范围推广。国内学者也都在致力于研究EVA在中国企业的适用与推广,但是一直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由于数据获取难度大以及计算的复杂性、耗时性等使得EVA的研究让很多学者举步维艰,这直接影响了EVA在我国的发展速度。目前我国只有央企使用EVA作为考核指标,使得研究对象的可获得性不高。EVA能否作为我国衡量企业价值的最优指标还有待研究,也只有在肯定了EVA在我国企业具有普遍适用性之后,EVA的理论研究才开始在我国具有实际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 Stephen F O’Byrne. EVA and Market Value [J].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1996(5).
[2] Wallace,J.Adopting residual income-basedcompensation
plans:Evidence of Effects on Management Action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6(24): 58-72.
[3] Shimin Chen, James L Dodd. Economic Value Added: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a New Corporate Performance Measure[J]. Journal of Managerial Issure, 1997: 318-333.
[4] Rajan S.R, Turning Capital to Wealth: A Banking of American[J]. Utilities Public Utilities Fortnightly,1999(22):36-46.
[5] Robert T Kleiman, Some new evidence on EVA companies [J]. Corporate Finance, 1999(12):80-91. [6] John O’hanbon and Ken Peasnell, Wallstreet's Contribution to Management Accounting and Stem Stewart EVA Financial Management System[J].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1998:421-444.
[7] Debdas Rakshit,EVA based Performance meaurement:a ease study of Daburlndia limited[J]. Vidyasagar University Journal of Comrnerce,2006(3).
[8] 刘力,宋志毅.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新方法——经济附加值(EVA)与修正的经济附加值指标[J].会计研究,1999(1):30-36.
[9] 胡继之,吕一凡.经济附加值指标在中国证券市场实践中的应用[R].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研究报告,2000(18):48-49.
[10] 乔华,张双全.公司价值与经济附加值的相关性——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01(1):39-40.
[11] 王喜刚.什么解释公司价值:EVA还是会计指标[J]. 经济科学,2003(2):98-106.
[12] 陈琳.EVA与传统会计评价指标关系的实证研究[J]. 应用研究,2004(9):14-19.
[13] 王化成,程小可,佟岩.经济增加值的价值相关性与盈余、现金流量、剩余收益指标的对比[J].会计研究,2004(5):75-80.
- 上一篇:气候变化风险评估
- 下一篇:机械工程设计及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