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身体素质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提高身体素质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提高身体素质的方法

篇1

摘 要 据统计,我国现有的3亿多中小学生中,有5000万之众的青少年被现行的评价标准划入了“问题学生”行列。这个数字相当于一个法国、十个瑞士、一百个卢森堡的人口。为此,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已刻不容缓,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

关键词 小学体育 问题学生 身体素质

“德智皆寄予体”,健康是一切素质的生长点。与和其他任课老师的交流不同,“问题学生”和体育教师的交流不像坐在教室举手发言里那么死板,气氛也不是那么严肃,并且和老师之间交流的机会也多。针对这一情况,体育教师应该如何保障体育课堂教学顺利的进行,并且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德育工作,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存在的问题

“问题学生”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对体育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对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目的意义认识不清,对体育的兴趣仅停留在对结果的需求上。

(二)缺乏足够的情感体验。由于体型较胖、力量较差等原因,导致体育成绩较低,体验不到体育活动带来的快乐感受,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这些学生主动进行锻炼的积极性不够,体育运动能力较差。

(三)意志品质薄弱。缺乏毅力,怕苦怕累,对持续时间较长、单调的项目(如长跑等)难以坚持。缺乏勇气,担心练习中出现伤害事故,练习时束手束脚,不够勇敢。

(四)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因性格内向,在集体活动中适应性较差,有时举足失措,不能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往往知难而退。

(五)心理矛盾,情绪不稳。“问题学生”一班有自卑、逆反、闭锁、放纵等不同类型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自尊心和自卑感常常交织在一起,并时时处于矛盾之中,对周围的教师和同学有恐惧感和对立情绪,意志薄弱,自制力较差。

(六)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惰性思想也是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方面。个体的差异是受到遗传因素影响的,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认定自己的运动能力差,身体素质不好,难以达到教学所要求的目标,因而学习中完全处于被动的状态。

二、几个方法

(一)课堂教学要力求保鲜。鲜在:教学内容多样化、兴趣化、循环化、生活化、层次化、人文化、地域化、持续化、有效化、互动化、嫁接化、终身化。

(二)要立体裁剪,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正面引导。充分考虑“问题学生”特殊的心理状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以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和对立情绪。对有自卑心理的学生,要多鼓励表扬,从肯定成绩入手,引导其克服困难,要以学生为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问题学生”在学习掌握动作技术时,往往付出了极大努力而收效甚微,本身就存在着一种失落感,此时教师应以宽厚、博爱、敏锐之心去理解,不要轻易给他们戴上“问题学生”的帽子,不要随意批评、指责,而应对他们倍加关心和爱护,与他们交朋友,对他们宽容但不能放纵,严格但不能苛刻,唤起他们获得对成功的渴望,促进他们更好更快地掌握技术。发挥他们在某一方面的兴趣、特长,善于抓住转化的时机。

(四)团结协作,建立民主平等的交往模式。教师要增强自身的民主意识,以平等的身份真正关心每一个教育对象,承认每一个个体都是重要的,都有自己的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才能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五)培养良好的合作与交往能力。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竞争可能引起焦虑,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发创造兴趣,锻炼其意志和毅力;合作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竞争与合作是激励学生发展的两种机制,它既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又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六)及时评价,耐心指导。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时往往会出现许多错误,有的是由于技术概念不清楚,有的是由于身体素质差,有的是心理因素原因,有的是受外界环境影响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生在练习中的不同表现,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症结之所在及产生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在教学与管理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应该以表扬为主,这是毫无疑问的。当然,在体育课堂上,这种教育方式也是十分可行的。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然后在适当的时机进行表扬。

(七)要开展不同年级中的互动,家长、学校、学生、社区联手以及体育教师与心理、校医联手活动,耐心施爱。给“问题学生”开出合理的运动处方、营养处方以及医药处方。

(八)建立小组合作卡、运动达标卡、评价卡等。

(九)建立督察、评比机制。

篇2

关键词:青少年;网球运动;身体素质;训练要点

对一个运动员来说,其体育生涯的长短与其自身的身体素质密切相关。只有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满足高强度的体育训练和比赛的需要。因此,要加强对青少年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的强化与训练,在网球运动中亦是如此。优质的身体素质对与运动员自身的发展以及我国体育事业的进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1网球运动中身体素质的概述

1.1身体素质的概念

身体素质表现在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地方,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地尤为明显。它是包括速度、力量、耐力度以及柔韧度等衡量指标在内的人体机能的基本能力的总和。通常来说,个人的身体素质很大程度上与自身的遗产因素有关,即一个家庭中如果上一辈的身体素质好,那么下一辈的身体素质也会处于一个比较好的状态。但是,后天的营养摄入和运动习惯也对一个人的身体素质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通过科学的运动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个人身体素质的提高,这点在运动员身体素质的训练中更为突出。

1.2良好的身体素质对网球运动的意义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进行体育运动的前提与基础。对于网球来说,它是一种需要较高专业技能与良好身體素质的对抗性的比赛项目,因此身体素质对于网球运动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网球比赛的运动强度大、运动时间长,这些都要求网球运动员拥有优良的身体素质,力量、速度、耐力度与柔韧度缺一不可。据相关资料记载,网球比赛中百分之七十的失误是因为运动员的脚步存在不到位的情况所造成的。这是因为长时间的比赛让运动员处于疲累的状态,久而久之,运动员的速度就慢了下来,这时便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失误。由此可见,运动员在比赛期间的速度,抑或说是身体素质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原因之一。

力量的悬殊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比赛的胜负。在网球运动中的各个环节都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力量素质来进行运动或比赛,力量是网球运动员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可忽视。而柔韧度是对网球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另一重要要求。如果一个网球运动员的身体缺乏柔韧性,那么就很有可能在运动中对肌肉造成损伤。良好的柔韧度可以促进运动员身体上各个关节之间的配合,增强运动员运动过程中的灵活性。

最后,耐力也是极其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一个运动员的耐力度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那么在比赛中,当双方处于同样疲累的状态时,他就能运用自身的耐力优势,结合本身过硬的技术水平,来提高获胜的概率。

2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中的三大要点

2.1加强运动员速度的训练

网球运动员的速度对比赛的胜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运动员的反应速度有时甚至是一场比赛胜负的关键。因此,必须加强对于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速度素质的训练,为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网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中,不带球徒手快速地挥击训练可以有效地增强运动员手上地速度;在运动场地内快速往返跑动可以加强对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脚步的速度训练。此外,还有诸多训练方式,能够从各个方面来提高运动员的速度,加强其身体素质的训练。

2.2加强柔性度的训练

青少年网球运动员柔韧度的训练是极为重要的。众所周知,当人处于青少年时期时,其身体的柔韧度的可塑性最强。以此,要想为运动员将来的身体素质打下基础,必须抓住柔韧度训练的关键时期,即青少年时期。

网球运动是一项对身体的柔韧度要求较高的体育项目,因此必须要加强对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身体各个部分的柔韧度训练,包括腿部、背部、上肢等处。在科学合理的方法指导下,让青少年运动员身体的各个部分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拉伸,促进机体柔韧度的改善。具体的训练方法,即是可以采用静力拉伸的方法来加强运动员机体中的背部、上肢以及颈部和下肢体的柔韧性。如在将身体其它部位的肌肉与韧带拉伸到一定程度时,可以通过头颈部科学、适度地扭转来带动颈部肌肉的拉伸,增加其柔韧度。此外,对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身体柔韧度的训练需要坚持,即定期进行柔韧度的拉伸;在比赛之前,也可以通过热身运动来加强身体的柔韧性程度,以此来激发运动员尽快进入最好的状态。

2.3加强耐力度的训练

耐力度是运动员身体素质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在网球比赛中,比赛时间有长有短,长的可能会达到3小时左右。这时,网球运动员只有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在耐力度上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才能坚持正常比赛,发挥出正常的水平。

青少年时期是锻炼一个人耐力度的黄金时期,尤其是对于作为网球运动员的青少年来说更是如此。根据相关的研究标明,间歇式的耐力训练是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耐力训练中最为有效的方法。如通过跑步来进行间歇式的耐力训练时,需要将强度调整至80%左右来进行耐力度的训练,具体即是在进行两分钟左右的耐力跑之后休息2到3分钟,然后继续跑,这样的过程要循环5到10次,如此才能达到提升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耐力度的训练目的。

3结语

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对其将来的体育生涯影响重大。我国作为体育大国,对于青少年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的训练不可忽视。对于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自身来说,其身体素质训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机体的速度、耐力度以及柔韧度。只有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青少年运动员才能在自己的体育事业中走得更远,才能赢得更大的舞台与发展空间。针对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的研究,科学地理清了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中的重难点,对我国的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能够促进我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网球运动员,进而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宋健.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培养途径初探[J].科技展望,2016,26(18).

[2]左英源.网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方法研究[J].俪人:教师,2016(4).

篇3

关键词:中学生篮球身体素质

前 言

篮球运动是我国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我国现有的篮球运动训练队中,重点中学的在校运动员是从事篮球运动的后备军之一。在中学期间运动员技术水平还没有形成定势,先发展好身体素质,再发展专项技术,运用到球场上能够得到良好的发挥效果。所以在抓好中学生运动员球场技、战术水平之前,先要抓好中学生运动员的基础身体素质。

由于中学生运动员正处在各项身体素质发展较快时期,对于他们来说,抓好此期间的训练有利于将来身体素质水平的全面提高,是发展各项技术水平的必经之路,也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激烈比赛的基础。另外身体素质训练的过程还是培养运动员坚韧意志品质的过程,优秀的运动员都具备较好的身体素质,所以正确发展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的基础身体素质是我们发展各项技术的前提。

同时本人多年参加系统篮球训练,也是从中学生篮球运动员过渡到大学生在校球员,就身体素质对篮球运动员的重要性做一下分析,同时为发展中学生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的问题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通过学习和查阅体育运动训练方面的书籍,了解关于身体素质的前期研究结果,为分析中学生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的特点等,提供理论依据。

1.2分析法

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对中学篮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进行分析。

2.中学生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的特点

2.1身体素质概述

现代篮球运动阐述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得支配下,在运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机能能力和运动能力。这种能力由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和运动协调能力组成。

在运动生理学上,身体素质是这样阐述的,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及柔韧等的基本能力称为身体素质。

2.1.1速度素质

研究表明:10-13岁为最好发展速度时期,中学生正处于发展速度素质最佳时期,中学生篮球运动员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此阶段如果能够正确发展,会出现一个质的飞跃,教练员应该针对中学生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科学系统进行训练,这样才能有效发展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的速度素质。

2.1.2灵敏素质

在13-14岁中,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的灵敏素质已经接近成人能力,此时期也是发展灵敏素质最佳时期,在球场上,运动员的判断能力、反应能力等都有所体现,这时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已经有能力控制动作的力量、速度等,肌肉用力水平也已经基本达到完善,基本良好的灵敏素质在球场就可以体现出迅速起动、急停变向、快速转变方向等能力,通过科学训练方法来发展灵敏素质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1.3柔韧素质

柔韧性主要受年龄、性别、肌肉和韧带的弹性、关节的解剖学特点以及体内外温度、准备活动和疲劳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发展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的柔韧素质此阶段不是最佳时期,应该在此年龄阶段上提前一个阶段,此时期中学生运动员正处在青春发育期,身高、体重发生变化随之柔韧性也发生变化,关节、骨、韧带都趋向成人阶段发展,所以,发展柔韧训练时机不是最好,但在中学阶段我们可以保持柔韧的训练,同时与力量训练相结合,使两种身体素质共同发展。

2.1.4速度素质

此期间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弹跳素质正处于敏感期,肌肉富有弹性,运动兴趣处于高峰期,根据中学生运动员模仿能力强、接受能力快和可塑性大的特点,不失时机地合理、科学安排弹跳素质训练,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2身体素质对中学生运动员的作用

从当前中学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分析,身体素质在高强度、高速度、强对抗的实战中,对于发挥个人技术水平,以及全队的战术指导思想起着决定性因素,尤其随着运动员身高的不断增长,更要与灵活、协调的身体素质结合。所以,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发展身体素质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2.3身体素质训练的内容

2.3.1身体素质训练的概念

身体素质训练是指运动员基本身体素质发展的过程,其目的是全面发展运动员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及运动协调能力等运动素质。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增强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机能能力。身体训练分为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

2.3.2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是人体运动时,肌肉收缩能力的表现。除产生张力以克服阻力使肢体发生位移运动外,还能表现出一定的动作快慢、持续时间、动作是否快速准确、协调和幅度大小等机能能力。

2.3.3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即在单位时间内迅速完成某一动作,或通过某一段距离的能力。它表现在反应速度、动作速度、移动速度三个方面,运动员具备了良好的速度素质,球场上更能领悟教练的指导意图,在战术跑动、前锋下快攻、后卫突破分球等都能充分体会速度素质的优势。

2.3.4耐力素质

耐力素质又称“耐久力”或“支持力”。耐力是指人体在长时间内肌肉连续工作的能力;或指肌肉抵抗疲劳的能力;指长时间坚持运动的能力;或指耐受次极限负荷的能力,它是肌肉能力和心肺能力的综合体现。

2.3.5柔韧素质

柔韧性素质是指人体的各个关节活动的最大幅度时肌肉和韧带的伸展能力;或指人体大幅度完成动作的能力。它是由关节活动范围的大小、肌肉、韧带的伸展和弹性、肌肉紧张和放松的协调能力等决定的。柔韧性对于防止出现错误动作、避免伤害事故等有重要意义。

2.3.6运动协调能力

运动协调能力不是单纯的身体基本能力,而是各种素质及因素的综合表现能力。运动协调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发展反应、启动、急停、变换方向的速度,能更快地、精确地、省力地掌握各种复杂的运动技术,充分发挥机体的速度、力量和耐力,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

2.4身体素质训练的方法

在选择和运用训练的方法和手段时,首先要解决好中学生时期身体训练中的一般身体训练与专项身体训练之间的关系,绝不能“急功近利”,应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理特点,从长远利益出发,抓好全面身体素质训练这一重要环节。

2.4.1速度素质

在篮球运动中所需要的速度,是短距离内快速的起动、控制身体重心的及时变化,它体现在快攻快守的攻守转化,进攻与防守的速率,变换方向和各种曲线跑上,不断提高速度素质,对提高各种动作技术的速度、快攻、紧逼防守等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主要训练方法:小步跑、后踢腿跑、高抬腿跑、交叉步跑、后退跑、原地快速高抬腿突然启动为加速跑、摸边跑、接球上篮、运球上篮等。

2.4.2灵敏素质

篮球运动要求运动员在快速和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具备反应敏捷能力,应变能力和动作准确的能力。这就要求在训练中,运用各种信号手段来提高运动员神经系统迅速集中和扩散的能力,使运动员能够随机应变,迅速做出不同的反应。

主要训练方法:闪躲练习、十字交叉跳、判断信号、抢先上篮等。

2.4.3柔韧素质

提高篮球运动员的柔韧素质,不仅拉长韧带,加强韧带的弹性和关节的活动范围,而且对个人技术的发挥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柔韧性好又可以减少运动员的损伤,从而延长了运动员的运动寿命,中学生时期虽已不是发展柔韧素质的最好时期,但保持柔韧素质训练尤其重要,一般一周要进行3-4次柔韧素质训练,长期积累就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主要训练方法:弓步压腿、行进间正踢腿、体前屈、体后屈、俯背转体等。

2.4.4弹跳素质

篮球比赛中,争抢篮板球、抢断球、跳投、盖帽、补篮时既要跳得高,起跳速度快,又要跳得及时,还要有连续弹跳能力,这是争取空间优势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发展弹跳力的训练,要力量训练与速度训练相结合,大肌肉群训练与小肌肉群训练相结合,还要准确掌握起跳的时机和判断能力,能够在不同情况下起跳,并能在空中交换动作。

主要训练方法:提踵练习、多级跳、单脚跳、纵跳、蛙跳等。

2.5身体素质训练的要求

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要针对个人特点、运动技术能力、和球场上位置去选择给他安排训练手段、练习次数和组数及负荷量、强度和密度,并与球场一些专项运动技术训练融为一体。

中学生运动员训练方法和组合手段要全面多样化,避免单一,必须按照中学生运动员的生长发育特点进行训练,训练的运动负荷安排要全面、科学、合理,从而促使他们能健康的发展身体素质。

中学生篮球运动员选用的每一个训练手段,要突出练习的用力结构及练习中的动作频率、幅度、速度能力,球场上反应与判断能力,身体做出协调动作的能力,及球场上奔跑、拼抢能力等,最大限度的达到中学生运动员比赛时的动作用力结构和动作节奏的要求相近或一致。

在对不同内容和不同性质的训练课中,要处理好速度、灵敏、柔韧、弹跳等之间的素质关系。在各项身体素质训练内容的安排中,尽量做到协调保持稳定一致。

在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的整个训练过程中,基础身体素质是技、战术训练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训练负荷数量、训练负荷强度、训练负荷密度的加大或减少,都要与专项技术运动能力协调一致,才能有效地促进技、战术水平运动能力的不断提高。

中学生篮球运动员训练要特别注意负荷的强度,运动量不宜过大,导致运动过度疲劳,以免影响动作速率的发展,避免运动员受伤,同时加强运动自身的保护意识。

3.结 论

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的基础身体素质训练,是训练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努力提高球场上技、战术水平能力是基础身体素质训练的最终目的。

中学生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的训练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及场上位置的特征,其身体素质的训练方法也必然因人而异。其内容、方法、手段及组合特征,要依据中学生个人特征及整体目标的需要决定。同时,又是严格按照中学生运动员不同身体素质的自身改善的规律、不同的专项身体素质、及技、战术运动能力形成的规律,提出训练方法,选择训练手段,确定训练内容,进行科学训练。

基础身体素质训练是影响篮球运动成绩的基本要素,它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可忽视,教练员应该在训练中摸索中学生运动员的特性找出最适合他们的训练方法进行练习,从而达到练习的最佳效果。身体素质的训练,是一个多因素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多因素综合的“整体训练效应”问题,还需要教练员和科研人员进一步揭示它们的内在规律。

为了赶上世界发展篮球高水平的队列,我们要从小、从中学生的篮球后备人才中主抓运动员的基础身体素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在发展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发展专项技、战术水平,使运动员具备全面的运动能力,为我们国家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李如萍、武巧玲.《少年篮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的训练》[J].北京:少年体育训练,2001年2期,2-3.

[2]王惠林、武国政.《对我国少年篮球运动员基本技术和身体素质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中国体育科技,2000年5期,1-3.

[3]王家宏、金健秋等.《运动选材 运动训练学 运动竞赛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151-175.

[4]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91-232.

[5]王树金、翟强.《对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的探讨》[J].沈阳:沈阳体育学报,2002年,2.

[6]常为来、宫丽娜.《浅析青少年生理发育特点和体育教学卫生》[J].淮南:淮南职业技术学院,2001年第1期,3-4.

[7][美]特伟斯科特.《力量训练的关键因素-爆发力》[J].北京:北京体育学报,1986年2期,3-4.

[8]王步标、华明、邓树勋.《人体生理学》[M].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463-497.

[9]杨亚琴.《素质练习》[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年2月,1-77,90-119.

[10]南仲喜.《身体素质训练指导全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1-224.

作者简介:

篇4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身体素质训练重要性

一、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身体素质训练的重要性

高校教育的教学目标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政治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等,其中身体素质是综合素质的关键与物质基础,对学生体质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通常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身体素质训练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三点:第一,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体育教学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好坏,只有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训练,才能保证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通常,身体素质指的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的各种能力,如柔韧性、灵敏度、耐力、力量、速度等,素质越好,越能更快地掌握技术技能。如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学习跆拳道中的横踢技术时,不能很好地踢腿且快速踢出,导致整体动作不规范。第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学生体质的强弱可以成为身体素质好坏评定的依据,有效衡量学生的体质状况,而良好的身体素质能增强体质,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实现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加强身体素质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器官系统技能,改善身体形态,加快机体新陈代谢,增强运动器官功能,如韧带、肌腱、肌肉、骨骼等,还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运动成绩。[1]第三,为社会提供健康的人才。身体素质训练能保证人们日常学习、工作、生活的有序进行,促进人们身心的健康成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体力劳动被脑力劳动所取代,身心压力不断增大,致使现代文明病增多,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而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所以高校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加强身体素质训练,贯彻落实“终身体育”的思想教育理念,为社会培养所需的人才。

二、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身体素质训练的实施路径

首先,增强学生的思想认知。普通高校在体育教学中实施身体素质训练时,必须要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和思想认识,让学生对身体训练在人体健康方面的作用加以理解,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参与训练活动,提高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以借助实践课来提高学生认知,培养学生锻炼的自觉性,对身体素质训练的身心愉悦进行体会;或者是利用定期的理论课来增强学生认知,根据心理、生理等学科知识,使学生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意识到身体素质训练对自身未来发展的意义。

其次,贯彻落实身体素质训练。普通高校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必须要以学生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的实际情况为依据,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加以重视,进而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如在每周的体育课程教学中,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身体素质训练,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同时高校主管部门应贯彻落实身体素质训练,将其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对其作用及意义加以明确,使其成为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的评价内容。[2]另外,高校体育教学部门可以定期培训教师,量化要求教学中身体素质训练的内容和时间等,及时解决训练中出现的问题。

最后,更新教学的方法、内容和模式。“双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而提高身体素质的形式与内容相对丰富,教师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可组织适当的身体素质练习,练习时间可为课后的20分钟。当然,每单元的练习内容需要多样化,采用竞赛、循环练习、分组游戏、综合练习、转化练习、辅助练习等方式,并以学生的锻炼能力、体质、性别、年龄为依据,有计划性地进行身体素质练习。[3]此外,安排与选择身体素质练习的强度和内容时,必须要注意区别对待,遵循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理问题。

三、结语

当前普通高校学生在身体素质状况方面不够理想,这与体育教学中忽视身体素質训练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普通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中,必须要立足实际,加强身体素质训练,增强学生的思想认知和终身体育意识,更新教学的方法、内容和模式。这样才能满足高校体育的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所需的全面发展人才。

参考文献: 

[1]彩彩克.体育教学中举重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及其战术训练要点探析[J]. 西部素质教育,2017(15). 

[2]孙健.谈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身体素质训练[J]. 中国校外教育,2014(S2). 

篇5

关键词 400米栏 身体素质

中图分类号:G82 文献标识码:A

Fitness Research on Athletes of 400m Hurdles

ZHOU Dandan

(School of Sports Science,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4)

Abstract400 meter hurdles running campaign proved their athletic performance depends on speed, speed endurance levels, and over the hurdle technology and skills to master the rhythm between hurdles. The athletes have to master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with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must be synchronized or even give prior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fitness.

Key words400m hurdles; fitness

近些年来,国内外对400米栏运动的研究范围较为广泛,其中涉及到400米栏运动员的选材、技术与训练、比赛等诸多方面。通过对国内外400米栏项目研究文献的分析,发现有关400米栏运动员身体素质的研究多集中在身体素质指标、身体素质与训练方法手段、身体素质与技术和运动成绩的研究上。

1 400米栏运动员身体素质指标的研究

身体素质指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400米栏运动员的选材方面和优秀400米栏运动员专项能力模型构建方面。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青少年跨栏运动员和一级水平以上的国内外优秀成人400米栏运动员。

隋永伦等(2002)通过对青少年跨栏运动员选材方面的定性研究表明:速率是选材关键,该项指标一般可通过10s高抬腿来测定;跨栏属于短跑项目,绝对速度也是提高成绩的重要因素。起跑30m、60m,这两项指标反映运动员起跑的快速能力和起跑后达到最高速度时的加速能力及最高速度水平;爆发力是反映运动员腿部力量和快速蹬腿能力的指标,是跨栏运动员必须具备的素质,主要测试指标是立定三级跳远(十级跳远)和助跑跳远。柔韧性可通过直立上体“一”字前后分腿或呈“八”字型分腿的角度测定。①速度耐力是跨栏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保证,这方面对400米栏运动员就更为重要。测试方法:400米、800米(女)、1500(男)米记时。其中,400米较为重要,400米栏的栏高较低,对运动员过栏技术要求相对较低,所以,其成绩取得直接决定于运动员400米的平跑成绩;协调性是跨栏运动员必备条件。协调性是灵敏性柔韧性的综合体现,是掌握技术极为重要的条件。测试方法:模仿几个比较复杂的动作。如武术的旋飞腿、扫腿,观察模仿的程度及速度。②③

史东林(2008)等以河北省28名年龄为15-17周岁青少年运动员为对象,对400 m栏运动员竞技能力特征及早期训练评价指标做了研究,通过逐步回归、灰色关联等分析方法,对影响400 m栏运动员身体素质的指标做了筛选。最终确定了30米跑、60米跑、立定跳远、立定五级跳远、原地纵跳5项基本素质指标和100米跑、200米跑、400米跑、100米后蹬跑和20米单腿跳5项专项身体素质为评定标准。④

还有部分学者对国内外优秀成人运动员进行了研究:唐新发(1998)的研究表明我国女子优秀400米栏运动员的200m成绩、400m成绩、100m跨步跳的步数、立定10级跳的远度、铅球后抛的远度与400m跨栏跑成绩的相关系数很高,说明这几项身体素质对400m栏成绩影响较大。张绍礼(1994)等对我国优秀男子400米栏运动员进行了研究,确定了100m、300m、400m、500m、100米跨步跳步数、下3、5、8栏的时间8项指标作为检查400米栏运动员身体训练水平的调查指标。以上研究人多以定性研究和常用的少年选材身体素质指标为主,而对评价、指导400米栏运动员身体素质综合情况指标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对青少年运动员的研究更是薄弱,应予以关注。

2 400米栏身体素质与训练方法手段的研究

400米跨栏跑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速度、力量、耐力、弹跳、柔韧、灵敏、协调等综合身体素质,具备较高的专项速度、专项耐力、过栏技术及栏间节奏跑的能力。在教学训练中,应根据运动员的年龄、性别、水平、训练时期的不同,采用有效的教学训练手段,及时解决教学训练中出现的问题。

俞彬(2009)等人对400米栏青少年时期的素质训练做了研究,认为:速度耐力是优秀400米栏运动员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抓好400米跑的能力训练这个“能力”一是速度(核心),二是速度耐力与有氧耐力。

徐向军(2006)等通过对世界优秀400米栏运动员专项能力及训练对策的研究认为:400米栏同400米跑一样,同属次极限强度的速度耐力项目。400米栏运动员的速度训练可采用400米运动员的速度训练方法。以上研究表明:400米栏运动主要是以无氧糖酵解供能为主,跨越障碍快速跑进的非对称周期性项目。在400米栏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中应着重发展绝对速度、速度耐力,速度力量耐力,以此作为提高400米栏跑成绩的重要基础。

3 400米栏身体素质与技术和运动成绩的研究

400米栏跑的运动实践证明,其运动成绩决定于速度、速度耐力水平以及过栏技术与栏间节奏的掌握技巧,而运动员要掌握具有个人特点的先进技术,必须同步甚至优先发展身体素质,特别是专项身体素质。

方水泉(2002)认为:最佳栏间跑的节奏模式是随着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而不断完善和提高的。在极限疲劳状态下,优秀400米栏运动员与较低水平的运动员相比,其明显的技术差异是在跑的“制动”阶段。

张蕊(2004)等学者通过对国内外优秀女子运动员研究表明:中国优秀女子和少年优秀女子400米栏运动员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的主要差距是:前后200m速度差大,全程跑的速度分配不合理,栏间步数高而节奏不稳定,从而表现出我国运动员的专项能力和速度耐力差。世界优秀女子400米栏运动员合理的体力分配是采用前、后程“匀速跑法”,保证良好的栏间速度和栏间节奏的同时节省体能,尽力保持栏间最大速度,减少栏间速度下降率,提高400米平跑速度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发挥运动员的潜能。

这类研究主要以定量研究为主,通过对影响400米栏跑技术和成绩的因素分析,从生理学、生物力学的角度来阐明身体素质与400米栏跑技术成绩的关系。为400米栏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的有效性与针对性的实施指明了方向。

4 评述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400米栏运动员身体素质相关的研究特点有:关于400米栏与身体素质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身体素质指标、身体素质与训练方法手段、身体素质与技术和运动成绩的研究上;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青少年运动员和成人优秀运动员。青少年身体素质指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选材方面的素质单项指标;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测试法、比较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等方法。

目前对于400米栏运动员身体素质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有:对综合身体素质与400米栏运动员的专项成绩相关性的系统研究较少,且定性研究多于定量研究;对评价、诊断400米栏运动员身体素质水平及素质训练情况指标的研究较少,未能构成科学的评价体系;研究方法中,在测量运动员具体素质指标时多选择在运动员比赛期间。由于运动员有比赛任务在身,配合测量难以得到保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测量数据的有效性和可信性。以上研究,特别是身体素质指标方面的研究对象多以国内外优秀成人运动员为主,对青少年400米栏运动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对区域性研究较少。

注释

①隋永伦,张海峰,徐玮.青少年跨栏运动员多项素质选材的探讨[J].2002.12(4):27-29.

②邓建达.浅论少年跨栏运动员的选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5):61-63.

篇6

关键词 大学生 身体素质 心理

一、 问题提出

学生群体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在关注大学生文化课学习的同时还应该关注高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发展状况。我国每年都会对各高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达标进行研究,根据最近几年各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状况达标进行调查,发现我国各高校整体男女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总体是下降趋势,去年,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高各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目标,会同全国各高校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为研究内容,以问卷调查为研究手段,看重了解大学生身体素质为研究内容,以问卷调查为研究手段,着重了解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以研讨影响大学生身体素质因素,对大学生进行身体素质调查,了解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为以后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全面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一) 身体素质的基本含义

身体素质通常指的是人体肌肉活动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身体素质一般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经常表现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劳动力中,自然地表现在体能锻炼方面,一个人身体素质的好坏与遗传有关,但与后天的营养和体育锻炼的关系更为密切,通过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锻炼,可以从各个方面提高身体素质水平。

(二) 大学生身体素质的评价标准

大学生身体素质评价标准以在学校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以开始试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参考。

(三) 有关大学生身体素质影响的研究

1.社会因素。已有研究认为,实现生活中社会中大学生中天上网,很少去参加锻炼,还有一些学生整天泡网吧、打游戏,整晚不休息,再加上学校普遍学业负担重,学生又不锻炼身体,学校也不太重视体育锻炼,甚至有的学校取消体育课的情况,造成学生整体体质下降。

2.家庭因素。主要由于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普遍增多,大多数父母望子成龙,而急于追求子女的学习成绩,不注重子女的锻炼时间,甚至限制反对子女进行锻炼,有的家长对子女比较溺爱,回家也不让干一点点家务活。尽量不让孩子干活,而代文以社会上各种“补品”造成各高校学生整体身体素质下降原因。

3.学校因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市场经济潮流了大学校园,一些学校的运动场被用于商业,同对学校用于体育设施投入不足,致使体育设施器材老化,学校注重文化课教育,不注重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严重影响了体育锻炼的开展。

4.自身因素。在一些大学生中,由于怕吃苦怕累的思想比较严重,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欠缺,加上受社会因素的影响,体育课生科请假、逃课人较多,好有一些学生养成晚上不睡觉,早上不起床的习惯,这也是造成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

5.教师因素。研究认为,体育教师是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执行者和组织者,体育教师是体育课堂上对学生体育锻炼状况的直接影响者,在当前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一些教师出现了下海经商,热衷于炒股、做生意,出现在体育课上精力投入不足的现象,这较大的影响体育教育教学质量,这也是造成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

三、 对策

(一)加强宣传教育,增加大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加强体育宣传,指导大学生强化体育参与意识不断汲取健身知识,理解体育的价值与意义,优化大学体育教育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使广大学生且能量身于自然和谐的体育环境中,让体育锻炼意识通过学校的各种活动,自然地渗到美味大学生的言行中,使学生了解体育认识体育的价值,把体育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增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来提高大学生自身身体素质。

(二)转变高校体育教师的思维

创新体育课针对学生身体素质存在的问题,重视选择具有一定运动负荷,能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育项目,以改善学生的心肺功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从学生兴趣和爱好出发,选择那些喜爱并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项目,新兴体育运动健身项目的开展当前体育课程与教材走出困境,满足学生不同层次需要的必经之路,同时把学生的各种体育协会活动纳入体育课范畴,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三)把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就业紧密联系起来

如今社会就业压力增大,劳动负荷加强,很多大学生一走出校门没时间适应,就要投入到紧张繁忙的工作当中。有一些平时不注意身体素质锻炼的学生会出现强烈的不适应,身体吃不消,心理承受能力大的问题。要加强学生对这方面的认识,要把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工作的前提摆在学生面前。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压力大,工作不好找的现实问题,很多人出现了心理疾病,忧愁,失眠,急躁,甚至还有跳楼等极端事件发生。锻炼身体一方面可以缓解学生的心情,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体制。使得学生毕业后更够更好的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顺利的完成从学校到工作的角色转变。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素质训练;运动员;体育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216-01

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在运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机能能力和运动能力,这种能力由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运动协调能力和灵敏能力组成。各项身体素质训练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的主线,它对人体生长发育有着颇远的影响。尤其是中学阶段的运动员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旺盛阶段,如何抓住这个有利的阶段,通过素质训练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其基本活动能力,促进身体机能的改善,提高运动成绩至关重要。

身体素质的训练是一个整体的训练过程,各项素质的训练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而且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器官系统是相互紧密联系的,通过训练有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产生的适应性变化也总是相互联系的。然而,在不同程度上,任何一种运动对身体的影响,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中学阶段运动员基本身体素质的训练,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力量素质的训练

力量是指身体或身体某部分的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力量是最主要的运动素质,是掌握各项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发展力量的训练主要有两大类:即克服外部阻力的练习,如举杠铃、拉橡皮筋等;和克服本身体重的练习,如引体向上、俯卧撑。力量素质发展水平是影响身体训练水平的关键因素。在实施发展力量素质过程中为达到优化控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注意如下几点:(1)力量素质的发展要全面而又有重点;(2)进行力量训练时,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3)训练中要采用大负荷与循序递增负荷。

2.速度素质的训练

速度素质是指机体进行快速的运动能力,是单位时间内迅速完成动作或通过某一距离的能力,速度素质可提高大脑皮层兴奋抑制过程的灵活性和中枢神经的协调性,对呼吸循环系统的机能活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速度素质对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成绩有很大意义。速度素质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有效地提高人体的快速运动能力,在教学训练中必须注意如下要求:(1)注意合理安排速度素质练习的顺序和时间;(2) 注意以发展力量和柔韧等来促进速度素质;(3)发展速度素质应重视肌肉放松。

3.耐力素质的训练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在长时间活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耐力是衡量身体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对其它素质的发展和运动成绩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发展耐力素质的一般手段有:各种形式的跑;长时间进行一般的技术练习(如:球类比赛)。发展耐力素质,要求机体供氧充分,为此,我们应该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并尽可能将耐力训练在空气新鲜,氧气充足的场地上进行训练。

4.柔韧素质的训练

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各关节的活动幅度,肌肉和韧带的伸展能力,它取决于骨的结构,关节周围组织的体积、韧带、肌肉和皮肤的伸展能力和弹性。柔韧练习的最好时期是少儿时期,12-15岁的学生生长迅速,身高增长明显。柔韧性下降,所以更要进行柔韧性训练,,但强度宜少,并结合力量练习进行,以保持相对平衡,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15岁以后柔韧素质受到限制(因为此时大部分的学生关节发展过程结束,韧带牢固。拉伸的作用变小)因此,要加大柔韧训练的负荷。发展柔韧素质要注意如下事项:(1)循序渐进,持之以恒;(2)柔韧性练习要因项因人而异;(3)柔韧素质的发展要兼顾相互关联的身体各个部位;(4)柔韧性练习之后应结合放松练习;(5)柔韧练习时要防止受伤。

柔韧练习主要是运用各种方法、拉长人体关节肌肉、韧带的长度。一般在柔韧练习前,可做一些热身活动,减少肌肉的粘滞性;在拉长肌肉的过程中,不易用力过猛,特别是在柔韧被动练习时,教练员施加的外力要循序渐进,要了解运动员的个性特征,还要及时注意运动员的练习反应,以便合理地加力与减力,保证柔韧练习的正常进行。

5.运动协调能力的训练

运动协调能力指人体各运动器官、系统之间互相配合完成同一个动作的能力,不是单纯的身体基本能力,而是各种素质及各种因素的综合表现能力,对在不断变化的复杂动作中维持身体的平衡及控制动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的发展有助于发展反应、启动、急停、变换方向的速度,能更快地、精确地、省力地掌握各种复杂的运动技术,充分发挥机体的速度、力量、耐力,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它可分为一般协调能力(即灵活性)和专门运动协调能力(即技术性能力)。总的来说,发展运动协调能力发面的任务属于体育教育中比较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应着重选择训练的模式和方法,为运动员的训练提供一个较好的训练环境。

总之,在中学阶段这个有利于发展身体素质的阶段里,体育教师要利用现有的条件,积极研究、探索新的训练方法,提高运动训练水平,素质训练要求体育教师不单单是一个主导者,而应是一个具有探索和创新能力的科研型教师,体育教师应结合教学实践,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善于在体育教学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不断在研究中形成新的理性知识,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意识,最终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以更好的姿态融入到学校体育新课程的改革中!

参考文献:

[1]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生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7

[2] 张贵敏.田径运动教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6

[3] 刘振中、戴梦霞.身体素质教育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1

篇8

关键词:旅游人才;身心素质;基本要求;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4)01-0129-04

旅游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旅游人才的支撑。身心素质作为旅游人才最基本的素质,在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确认识身心素质在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中的作用,正确把握旅游人才身心素质的基本要求,采取正确的途径和方法培养旅游人才的身心素质,是旅游人才培养中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一、身心素质在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中的作用

(一)身体素质在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中的作用

旅游人才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从事旅游服务工作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对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从事旅游服务工作最基本的条件。“旅游服务工作,既是一种脑力劳动,又是一种体力劳动,旅游行业的员工要完成好本职工作,必须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作为保证。”[1]比如导游人员,在为游客服务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还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旅游行业从事其他工作的员工,如高尔夫球场的球童、旅游客车的驾驶员等,在为游客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作为支撑。所以,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从事旅游服务工作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

第二,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旅游服务的特性要求旅游行业的员工不仅要有比较好的服务态度,而且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当我们的员工精力充沛、神采奕奕地出现在游客面前时,就会给游客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就为提高服务质量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反之,当我们的员工精神萎靡、一脸倦容出现在游客面前时,就会给游客一个比较差的第一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服务质量的提高。

(二)心理素质在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中的作用

第一,健全的心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如果旅游行业的员工具有健全的心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一是可以以自己良好的心态去感染游客,让游客在旅游中得到更多的享受。二是可以更好地发挥旅游在修复游客心理损伤方面的作用,提高游客对旅游满足的程度。从心理方面看,“旅游活动对游客心理压力的释放、心理问题的修复、心理障碍的消除、心理平衡的调节会有积极的作用”。[2](P103)

第二,健全的心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促进旅游产业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条件。心理旅游是目前旅游产业实现多元化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心理旅游是一种新的放松心情的方法,通过心理旅游,游客在欣赏、体验大自然美景的过程中,心理疲惫会得到缓解,心理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旅游成为现代人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心理旅游作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一种新的类型,需要旅游行业的员工自身具有健全的心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并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的技能,旅游行业员工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心理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会对旅游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三,健全的心理,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促进旅游产业的精品化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客对旅游服务的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为旅游产业的精品化发展提出了要求。游客的心理需求,是游客的一种重要需求,特别是一些高端游客,工作上的压力会增大他们的心理压力,并诱发诸多的心理问题。他们在旅游的过程中,希望能够使心理压力得到释放,使心理损伤得到修复。如果旅游行业的员工具有健全的心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够更好地满足游客在心理方面的需求,为游客提供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旅游产业的精品化发展。

二、旅游人才身心素质的基本要求

旅游行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为特征的。旅游服务以游客作为服务对象,不仅要求要为游客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的方面服务,而且要求在服务的过程中要给予游客人文关怀和情感关怀,对一些年老的游客在身体上给予关怀和照顾。旅游服务的这一特征对旅游人才的身体素质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要求体力充足。旅游服务的特点对旅游人才在体力方面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旅游行业的员工,特别是导游、餐厅的服务员、高尔夫球场的球童等,在服务的过程中需要耗费较多的体力,没有充足的体力,是无法顺利完成旅游服务工作的,更谈不上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充足的体力是保证旅游服务工作顺利完成的基础,也是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基础,具有充足的体力,是对旅游人才在身体素质方面最基本的要求;二是要求精力充沛。旅游行业的服务对象是有较高要求的游客,他们不仅要求旅游行业的员工为他们提供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服务,能够在旅游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有更多的体验,得到更好的享受,而且要求旅游行业的员工要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旅游行业的员工如果有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就会在情绪上对游客起到带动和感染的作用,使游客旅游的过程更快乐。如果旅游行业的员工精力充沛、精神抖擞地出现在游客面前,不仅能够给游客留下较好的第一印象,而且使他们有充沛的精力做好旅游服务工作,这就为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有充沛的精力,良好的精神风貌,是对旅游人才在身体素质方面最基本的要求;三是要求掌握健身的科学方法。旅游行业的员工要具备充足的体力和充沛的精力,必须掌握科学的、符合自己实际的健身方法和锻炼方法。健身和锻炼方法不科学,或不符合自己的实际,就不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强身健体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掌握健身的科学方法,掌握符合自己实际的锻炼方法,会收到较好的锻炼效果,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为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奠定良好的身体条件。

旅游行业作为一种以游客为服务对象,为游客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服务的行业,其特点是服务的全面性。在旅游服务的过程中,不仅有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服务,还有心理方面的服务。旅游服务的全面性对旅游人才的心理素质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心态。不同的游客在旅游动机方面是不完全相同的,“有的游客希望通过游玩、娱乐来消除身体的疲劳和心理的紧张感、枯燥感,使身心得到放松,以保持心理平衡”。[3](P402)缓解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平衡是相当一部分游客的心理需求。旅游服务人员具备了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心态,就能够在为游客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给游客在心理方面形成一种积极的感染和影响,使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能更多地释放心理压力,更好地修复心理损伤,有利于更好地满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心理需求。二是要有乐观的心理品质和活泼的性格。旅游的过程,从某种角度看就是一个发现快乐、体验快乐的过程。游客对旅游过程中快乐体验的程度、快乐享受的程度,不仅取决于旅游过程对游客物质需求满足的程度,而且取决于旅游过程对游客精神需求,包括心理需要满足的程度。游客的心理状况对游客体验快乐、享受快乐具有重要的作用。旅游人才如果具备了乐观的心理品质和活泼的性格,就会在服务的过程中,以自己乐观向上的态度和活泼的性格引导游客发现快乐、体验快乐,这同样有利于更好地满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同时,在旅游服务的过程中,旅游人才以自己乐观向上的态度和活泼的性格引导游客、感染游客,使游客持有快乐、积极的心理状态,就能够在旅游的过程中从多方面去发现生活的美、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就能够在发现美的过程中多方位享受生活的美、自然的美、社会的美,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就能够得到更多的享受,这同样可以满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心理需求。三是基本的心理知识。旅游的过程,需要满足游客的心理需求。要更好地满足游客的心理需求,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就要求旅游人才必须掌握基本的心理知识。旅游人才掌握了基本的心理知识,就能够在旅游的过程中,应用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观察游客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应用心理学的知识,对游客进行正面的诱导,起到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游客解决心理问题、消除心理障碍的作用。另外,每个游客都有不同的个性,游客的个性特征,对其旅游过程中的行为,会有重要的影响。旅游人才掌握了基本的心理知识,就可以“通过对游客人格类型的分析”[3](P407)“更好地预测和引导旅游者的行为”。[3](P407)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减少旅游过程中的不和谐因素,使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享受,促进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增强旅游的吸引力。四是要具备心理咨询、心理沟通方面的能力。现代社会中,人们在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成为诱发人们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旅游是现代社会人们放松身心、缓解心理压力、消除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游客希望通过旅游来放松身心、缓解心理压力、消除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的动机,就要求旅游人才必须具备心理咨询、心理沟通方面的能力。另外,心理旅游的产生和发展,对旅游人才在心理咨询、心理沟通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人才具备了心理咨询、心理沟通方面的能力,就能够在旅游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时机,采取正确的方法对游客进行心理咨询,和旅游者进行心理方面的沟通,这对于缓解游客的心理压力,消除游客的心理障碍,解决游客的心理问题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能够更好地满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心理需求,促进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旅游人才身心素质的培养

旅游院校是培养旅游人才的基地,旅游院校的学生,是未来的旅游人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不仅是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也是旅游产业对旅游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旅游院校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责无旁贷,是一项必须做好的工作。旅游院校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其基本的途径有三条:一是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足、开好体育课,充分发挥体育课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作用;二是制定学生体育锻炼方面的规章制度。根据旅游院校在旅游人才身体素质上的培养目标,旅游院校需要制定符合学校实际,有旅游特色的学生体育锻炼方面的规章制度,用合理的规章制度确保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够得到提高,用规章制度帮助学生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三是组织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类的校园文化活动,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充分发挥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作用。旅游院校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可以采取三种基本方法:一是在体育课和早操(或早锻炼)中,适当增加运动量,以锻炼学生的体能,保证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够得到真正的提高;二是根据不同专业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在体育锻炼上采取不同的形式,提出不同的要求;三是充分利用一些专业课和技能训练课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作用,把技能训练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技能训练中不仅掌握了职业技能,而且提高了身体素质。

旅游企业同样负有提高员工身体素质的责任和义务,在提高旅游人才的身体素质方面,旅游企业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旅游企业要结合企业和员工的实际,把提高员工身体素质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企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旅游企业在提高员工的身体素质方面,有两条基本途径:一是旅游企业要制定符合企业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员工身体素质提高计划,并把员工身体素质提高计划纳入企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用制度保证员工的身体素质能够得到切实提高;二是把员工身体素质提高的情况作为年终考核的一项基本内容,制定出明确、合理的考核标准,促进员工自觉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旅游企业在提高员工的身体素质方面,可以采取三种基本方法:一是经济奖励的方法,对身体素质考核合格,身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的员工,在经济上给予奖励;二是荣誉激励的方法,对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在身体素质提高方面起表率作用的员工,授以荣誉称号,给予表彰;三是淘汰的方法,对不按企业的要求锻炼身体,身体素质达不到基本要求,无法完成旅游服务工作的员工,予以淘汰。

旅游院校作为旅游人才培养的基地,要根据旅游产业发展对旅游人才心理素质的要求,结合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真做好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工作,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旅游院校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其基本的途径有三条:一是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学校要在课时、师资、教学设施方面给予必要的保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二是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建立心理咨询机构,通过心理咨询,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三是利用学校的宣传橱窗、学校的校报、广播等媒体,宣传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为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营造良好的氛围。旅游院校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可以采取两种基本方法:一是班主任、辅导员、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师、心理咨询人员要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不同的形式,有针对性的解决;二是通过开设选修课,开展专题讲座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心理咨询的基本技能,为学生毕业以后成为合格的旅游人才打好心理素质的基础。

[JP+1]旅游企业同样负有提高员工心理素质的责任和义务,旅游企业要把提高员工心理素质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企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旅游企业在提高员工的心理素质方面,有两条基本途径:一是旅游企业要结合企业和员工的实际,从本企业旅游服务工作对员工心理素质的要求出发,制定符合企业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员工心理素质提高计划,并把员工心理素质提高计划纳入企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用制度保证员工的心理素质能够得到切实提高;二是多组织开展一些文艺、体育方面的集体活动,让员工在活动中释放心理压力,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在活动中修复心理损伤,为员工心理素质的提高营造良好的环境。旅游企业在提高员工的心理素质方面,可以采取两种基本方法:一是有针对性地、不定期地开展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的专题讲座,为员工在服务的过程中帮助游客解决心理问题提供知识储备;二是旅游企业可设立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员工的心理疏导工作,对员工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尽量避免因为员工的心理问题诱发的服务质量问题。[JP]

[参考文献]

[1]范德华.论旅游人才素质结构[J].学术探索,2013,(5).

[2]范德华.旅游产业理论基础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3.

[3]国家旅游局.导游知识专题[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

篇9

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而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与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营养状况也大大改观,不管是身高、体重还是胸围等,其发育水平都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但相比之下,青少年学生的力量、耐力和速度等体能素质却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尤其是身体的柔韧性与耐力素质的下滑较为突出。与此同时,因身体素质的下降,学生肺活量的指数也有所下降。基于这种现实状况,如何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成为体育教学活动中的重点内容。因而,本文将主要围绕体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体育 教学活动 学生 身体素质 提高

体育教学是一项以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增强学生体制、增进学生健康为基本目标的教学活动;而身体素质则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保障,只有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够拥有较强的体抗力抵御各种疾病的感染,全身心的投入到日常的学习活动中。近几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发展使推动了体育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改善,但青少年学生体能素质下降的趋势却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学生体能下降、肺活量下降以及肥胖比例不断提高的问题普遍存在。体育教学的教学并没有完成其既定目标。具体来看,目前体育教学在培养、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又该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呢?

一、体育教学的局限与不足

在教育活动中,体育教学主要利用身体练习的方式,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与合理的体育教学结合的过程来增强学生的体制、增进学生的健康,以实现提高学生体育素养的教学目的,培养并推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为提升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我国体育教学改革从教学场地、教学器材、教材及教法选择以及体育法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改善,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但这并没有彻底改善我国学生身体素质不断下滑的现状,基于体育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理解误区以及教学误区的影响,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依然是体育教学的重点所在。

(一)理解误区

从对体育教学的理解上来看,以下几点问题的存在影响着体育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

1.体育教学过分强调学生个体性的需求,淡化了国家及社会对青少年学生的基本体育要求;

2.体育教学过分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快乐,淡化了刻苦、坚韧与意志等精神的培养;

3.体育教学片面强调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对各种运动技能的学习与锻炼;

4.体育教学只是注重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忽略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检验;

5.体育教学过分注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忽略了对其体育学习基本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误区

在教育体制改革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强调,以及素质教育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改革条件下,体育教学活动也形成了一定的误区:

1.盲目地相应教育体制改革,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活动组织,都一味地去迎合学生的感受,将满足学生需求、使学生快乐至于太过重要的位置;

2.部分体育教师以一种消极旁观的态度看待体育教学活动,对学生不管不教,体育课上直接搬出部分活动器材供学生使用;

3.部分体育教师想要依据课程的基本要求进行体育教学,将锻炼身体、增加体育素质的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以便于培养起学生刻苦锻炼的意识和一定的体育能力,但有因担心有悖潮流、遭人职责,只能在教学中困惑不解、徘徊不前。

以上因素的存在,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基本体能、身体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都受到一定影响。因而在强调学生快乐学习的基础上,体育教学还必须寻求相应的方法与途径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并培养起学生刻苦锻炼、坚韧积极的精神,推动学生心理健康与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体育教学如何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体育教学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要做的工作其实有很多:不断深化体育体制的改革,对体育体制改革的具体要求进行客观的理解与落实;推动学校体育教学条件的改善,为体育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加强体育教师的团队建设,为体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良好的人员基础。这些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但以下主要针对体育教师教学活动的相关方式进行探讨分析:

(一)加强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训练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应该根据学校体育教学所选取的五项达标体育项目,针对不同项目的特点以及训练要点,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的基础性训练。比如体育教师可以通过投掷运动锻炼学生的上肢力量和投掷能力;通过立定跳远练习来锻炼学生下肢的力量及其弹跳能力;通过仰卧起坐锻炼学生的腰腹力量。 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将多种单一的基础训练方式结合在一起,以便于获得较好地训练效果,切实保证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二)结合教学目标,有计划地进行身体素质训练

当然,要切实保证通过各种基础性训练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教师还应该注重将教学内容中各种训练活动的安排与教学目标相结合,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的训练。毕竟身体素质的提高性锻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通过计划性和科学性的训练,才能够使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保持积极的态度,避免其抵触心理的形成;与此同时,体育教师还必须把握好训练的强度,不能因训练强度过大而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

(三)抓强项、攻弱项,对学生提出更具体的锻炼要求

要通过体育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教师还应当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对于不同的学生应该采用抓强项、攻弱项的方式,提出更具体的锻炼要求,均衡学生在不同训练项目上的基本能力,保障学生各方面体能的全面、均衡发展。具体来看,体育教师应该按照不同项目的评分标准,对于不同学生不足80分的训练项目进行强化训练,以便于保障学生每一项的锻炼成绩都可以达到优秀。

三、结论

体育教学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在目前我国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滑的情况下,通过对体育教学活动的优化与完善来加强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是尤为必要的。所以不管是学校还是从事体育教学的体育教师们,都应该在保证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致力于对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范素萍,曾文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不容忽视[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

篇10

关键词: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人口素质提升;影响

一,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因素与非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因素对人口素质的影响

众所周知,影响出生人口素质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既有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也有育龄夫妇对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重视程度与观念因素的影响,还有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等。同时,在这些影响因素中,有些因素对提升出生人口素质起着正向功能,而有些因素则阻碍出生人口素质的提升,甚至使得出生人口素质呈下降趋势。在诸多影响出生人口素质与出生后的人口身体素质的因素中,独生子女保健费、独生子女保险、免费孕前优生检测、生育保险、生活质量、产业结构、医疗技术、妇幼保健、出生缺陷干预服务、健康意识与观念、教育资源、技能培训、母亲受教育水平对提高人口素质具有正向功能,而环境与食品污染则会降低孩子的身体素质、提高出生缺陷发生率等。

其中,(l)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中的独生子女保健费、独生子女保险主要对出生后的独生子身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当育龄夫妇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后,政府即可为独生子女投保或发放一定金额的奖扶金由父母为孩子购买健康保险等,这样孩子可以定期进行体检或孩子生病时不会因高昂医疗费而耽误医治等;免费孕前优生检测、生育保险对出生人口素质的影响途径是通过向符合生育政策要求的育龄夫妇免费提供妇幼保健服务或延长产假等,让怀孕中或刚生完孩子的育龄夫妇有较充足的时间或较好的医疗服务照顾孩子。(2)生活质量对独生子女素质的影响途径是通过提高孕妇与孩子摄取的食物质量,从而提高孩子的身体、智力素质及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等。(3)妇幼保健与出生缺陷干预服务作为科学技术因素中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出生人口素质与出生后的独生子女身体素质的高低。 (4)各级政府是否重视宣传教育工作对提高人口素质也具有重要影响,因为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可以让广大群众了解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性及意义,除此之外,还应告诉人们怎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及出生后人口的身体素质等。(5)健康意识与观念是就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以及日常生活中是否有意识提高自身的健康素质而言,当社会上大多人更注重自身的健康状况与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时,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也会影响到后代人良好健康观念的形成。(6)母亲受教育水平不仅影响到孩子的身体素质,同样对孩子的文化素质也具有重要影响。由于母亲与孩子接触时间最多,是孩子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启蒙老师,通常情况下,受过较高教育水平的母亲能够用更理性、科学的方法养育孩子,因此比仅靠经验方法更利于孩子健康成长。(7)环境与食品污染是近些年日益受到重视的问题,主要指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以及由此而影响到的食品污染等,是近年来诱发疾病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的重要原因,是阻碍出生人口素质与出生后的人口身体素质提高的较重要因素。

二,相关利益导向政策对提升出生人口素质的影响

出生是人类生命的起始阶段,这一时期的人口质量决定着一个人素质的自然属性的基础。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出生人口质量存在着一些亚待解决的问题,如相当数量的亚健康新生儿出生等,而且随着女性社会压力的增大、环境污染的增强,出生缺陷儿、亚健康婴儿的数量还会不断累加,将会成为社会发展的沉重负担和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要稳定低生育水平,就必须从提高婴幼儿的身体素质着手,让计划生育家庭拥有健康的孩子。

研究表明,婚前保健与孕前保健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重要举措。婚前保健是避免不适当的婚姻和生育,保障双方和后代的健康,防止一些疾病的传播,特别是防止严重遗传性疾病和先天性疾病的延续;而孕前保健为准备怀孕的夫妇提供健康教育与咨询、健康评估、健康指导为主要的保健服务。通过这两项保健措施,可以大大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及孕产妇、婴幼儿死亡率等。同时孕前健康检测、生育保险及其它一些旨在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方面的奖扶政策对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也有较大的影响。

在人们生活质量、医疗科学技术等因素相继不断得到提升的情况下,而出生缺陷发生率不断攀高的主要原因在于环境与食品污染严重影响了育龄夫妇的健康,使得之前鲜见的一些疾病不断出现,提高了遗传病率,同时也会对发育中的胎儿健康产生影响。近些年在新闻媒体上不时出现有关环境污染、转基因食品、有害食品对孕产妇、新生儿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报道。可见,目前环境与食品污染这已成为影响身体健康的一个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的问题,而且是每个人每天都要接触到的东西,无法躲避。所以,即使部分省市已采取免费孕前优生检测的方法来增强孕产儿缺陷率的预防工作,但是其力度尚不能与环境、食品因素的影响相比。除此之外,出生人口缺陷发生率升高的原因也部分归于近年来出生缺陷的检测更为精细,使过去未发现的一部分出生缺陷个案检测出来,以及现在医务人员从人道主义考虑往往说服孕妇对患有兔唇、六个手指等胎儿不做引产。

三,相关利益导向政策对提升独生子女身体素质的影响

目前旨在提升独生子女身体素质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仅有独生子女保健费或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虽然独生子女保健费或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的用途应该旨在提高独生子女身体素质,因为孩子素质的提高会减少孩子成长风险,这样既能提高整个国家的人口素质,又能增强少生孩子的育龄夫妇对孩子成长过程的安全感,最终达到控制人口数量的目的。但是,从各级政府的文件报告中,多把这一奖励金归直接归类为旨在控制人口数量上,而且在各省市的实际宣传教育工作中,诸如“只要符合国家生育政策即可每月都能领取到一定金额的独生子女奖励金”等的宣传思想到处可见,他们忽视了应引导广大独生子女父母加强重视孩子素质的宣传教育,忽视了该项奖励政策非常重要的中间作用。因此,在独生子女父母拿到独生子女保健费时,很多家庭并没有把这笔钱为孩子购买健康保险或定期体检等,而仅仅把它作为家庭一笔额外的奖励金。由此,可以推断,目前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对提高独生子女身体素质的影响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