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贸易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贸易成本的内涵和特点
(一)贸易成本的内容
在贸易成本的含义中,其中成本是所有经济活动在经营中最基础的组成要素之一,这种成本要素也是在国际贸易发展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国际直接投资成本中,是由国外生产投入的成本、管理费用以及国内外的协调配合工作所支出的费用部分所组成,其中最为固定的成本部分是国外生产投入成本部分。而当前的贸易成本所指的不仅仅是传统贸易交易过程中的贸易运输所形成的成本,还增添了其他包括贸易过程中的自然和人为的关税支出以及为了使贸易更好地达到互通,需要支出更多在文化和语言交流上的成本支出以及货币兑换所产生的费用,这都是在经济全球化的经济贸易发展趋势下所新增添的贸易成本的内容,都是贸易产生和发展所必须要经历的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贸易协定的贸易成本。
(二)贸易成本的测度方法
在贸易成本的特点中一个是直接度量法,这种方法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对贸易成本进行测度的方式。这种测度方式是通过引力模型来建立一个双边流量贸易模型,从而对贸易成本进行推算。而其中的引力模型的建立是通过两个贸易合作伙伴之间建立起来,要通过两个贸易伙伴的出口大小来确定它们的贸易收入的增函数,并形成它们两者之间距离产生的减函数。其中,国民收入的多少直接反映出两个贸易伙伴合作所形成的吸引力的大小,而所形成的距离是对两者之间形成的排斥力的直接呈现,这种引力模型使贸易流量与所合作的贸易伙伴的GDP呈正比关系,而相反的,与经济距离之间产生反比关系。另外一种贸易成本的测度方法是间接度量法,这种测度法的依据是实际贸易的流量度为基础,所反映的是贸易成本对进出口贸易的商品产生的价格变动关系,这种价格变动关系对进出口贸易的数量产生连锁反应的过程。所以这种贸易成本测度法更加周全地对贸易壁垒的因素进行了全面考虑,能够更加准确地测出贸易成本的大小。
二、贸易成本对国际贸易投资所形成的作用
(一)贸易成本对国际贸易的作用机制
贸易成本与贸易流量之间的关系能够为经济距离和贸易流量形成重要的影响依据。尤其是随着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有关学者研究分析出国际贸易流量与多种因素包括贸易运输成本、经济距离以及贸易壁垒之间形成了负相关性。而在产业内外的贸易发展中,贸易逐步从产品贸易发展到公司贸易,在贸易过程中所涉及的贸易模式也有了更加多样丰富的选择,同时贸易所出现的品种类型也更加多种多样。在这种变化过程中,贸易成本在无形之中起到了催化和促进作用。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贸易成本的降低使得国际贸易模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这也是进行贸易的企业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竞争中为了取得贸易主动权而降低贸易成本的方式。在正常情况下,产业与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之间的贸易关系都是为了充分降低贸易成本来改变选择,从而对应地降低贸易成本的贸易模式。而其中产业与产业之间的贸易交易过程更加复杂,同时成本所涉及的成本项目也广泛繁杂,这就会导致所形成的贸易成本处于偏高的趋势,所以对此在逐步发展中的公司内或者产品内贸易开始转向不断适应和提高贸易竞争的优势,对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进行控制,主动对贸易成本加以主观控制,并用这种控制来调整贸易模式的选择。而且通常企业为了避免市场的不完全来降低交易成本而采用公司内部贸易的模式。
(二)成本贸易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贸易作用机制
在成本贸易的形成下,进行直接投资的作用中,有关学者研究认为贸易成本是跨国公司是否选择出口还是选择直接投资国外最为关键的依据。而影响企业是否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因素包括公司在建立时所需要的原材料、生产所需要的设备器材、员工工资分配等的生产投入成本、无形资产所得到的收益,这些资产的形成都离不开公司对产品的研发、产品广告宣传以及促销和生产技能的管理等的投入,同时还包括了出口销售所需要经历的包装、装卸、各种保险和关税壁垒等费用的支出以及支出更多在文化和语言交流上的成本支出以及货币兑换所产生的费用。另外,在出口贸易中还有出口销售额的销售成本以及在出口贸易过程中所需要的管理协调费用的成本支出,这笔成本包括跨国公司的国外子公司在遇到国外所在的不同地域所出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下的不可预测和估量的管理成本。因此,从多种成本贸易的跨国经营成本而言,所需要考虑的经营贸易所需要的成本因素多而广,而能够决定国际贸易的成本控制的是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从而让成本贸易能够在可以掌控的条件下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三)贸易成本与贸易结构的作用力
贸易成本不断降低会直接对国际贸易模式的选择产生关联性的影响。这种影响首先是因为贸易成本与贸易产品的结构所形成的,当贸易成本在降低,就会使得产业内贸易的比重相应的提高,相反,贸易成本的降低就会让国际贸易模式出现产业贸易关系的改变,由外部开始转向产业内部,形成贸易结构的变化。同时,贸易成本与贸易地区之间形成的作用关系,表现在贸易成本降低会引起整个国际间的贸易成本的下降,这就使得地区贸易特征更加突出,形成了当前已建立的贸易联盟例如欧共体。尤其是随着贸易壁垒的不断变化,呈现降低的趋势,让贸易联盟国之间形成了更加突出的区域贸易特征。
三、国际直接投资对贸易影响问题分析
(一)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制度的关系
贸易成本是国际贸易是否进行投资和开展贸易的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而且这种影响也是相辅相成、共同存在的一个过程,即是国际贸易发展和贸易业务的开展也会影响贸易成本。所以,随着贸易成本与国际贸易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力,互相形成一定的贸易投资发展的制度。在国际直接投资大力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迫切需要有较为规范而全面的贸易制度来保障贸易的开展,所以各个国家为了提高各自的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了提高对外贸易投资发展的能力,针对性地制定了一些与时俱进的贸易改革的制度和政策,来更加规范地促进对外贸易投资的发展。但是,这种贸易制度的建立一方面为贸易过程提供了一个更加规范和合理的标准和要求,但与此同时也因此形成了投资管理与贸易制度之间的冲突。所以国家在采取适当而合理的经济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也同时为了兼顾对外贸易发展的必要,对相关有关贸易成本的内容进行了协调性的调整,从而达到和谐、统一的平衡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对外贸易投资发展积极火热的情况下,相关贸易制度也在随之适当放宽,从而更加有利于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
(二)国际直接投资与中间产品贸易
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特别是针对通过跨国公司作为媒介的国际直接投资的开展,其主要目的是想通过更加直接的方式把外部市场交易转变成公司的内部交易,从而很好地规避和尽可能地降低外部市场所产生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同时还可以有效对贸易成本进行适当的控制,从而避免因为中间产品市场所造成的不完整性。由于在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技术因素等会使得中间产品有较高的成本交易特点,而且所交易的市场具有不完全性的特点。对此,跨国公司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国际直接投资中的这个特点把外部市场交易转化为企业内部的交易过程,更好地解决中间产品在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取得在对外国际贸易发展中的竞争优势,促进国家贸易的发展和壮大,同时也是当前我国所处的国民经济发展的形势下,更好地创新改革发展对外贸易经济的方式,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际化经济贸易的往来和发展。
篇2
【关键词】中国 贸易地位 比较优势 问题
从闭关锁国到加入WTO,从依靠简单的农副产品出口到世界工厂,中国制造不断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市场,是世界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一份子,中国的国际贸易以奇迹般的速度征服这世界。中国如今的国际贸易在世界的地位如何呢,中国又是如何保持着自身的优势而继续立足于世界呢?
一、中国主要贸易指标排名居世界前列
我国的经济近年来经历了稳定而高速的增长,其中对外贸易尤为抢眼。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在不断的提升,进出口贸易总额、进口额、外商直接投资等主要贸易指标已排名世界第二,出口额、外汇储备更是已经达到世界第一;而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978年占世界贸易总额的0.8%,到了2008年已变成占世界贸易总额的8.8%,出口额更是达到了9.6%,已接近10%,进口额占7.9%,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力日益举足轻重。
二、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
(一)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劳动力比较优势
我国劳动力充裕,劳动供给较大,但是又有着低廉的工资。据统计,中国国有企业制造业职工的周工资只有22.68 美元,分别相当于泰国的38.33%,马来西亚的28.7%,我国台湾地区的6.8%,我国香港地区的5.1%,美、日、德的4%左右。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拥有大量的劳动力资源,且人均工资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从而造成了我国低的劳动成本,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就显现出了劳动力相对比较优势。
(二)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环境要素比较优势
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多种自然资源的储藏量在国际上均名列前茅,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我国的生产出口提供了充足的材料。目前,我国经济处于发展中,发展方式较为粗放,污染环境的相对成本较低,为了发展的需要能够一定程度上容忍污染的存在。我国长期处于一种比较稳定的政治环境之中,不依附于外国的强势经济,同时国库存有大量的外汇储备以应对国际金融风暴。自然资源的丰富和政治环境的稳定,使得国外资本在我国进行投资不仅风险低,而且原材料成本和环境成本都较为低廉。
三、中国在国际贸易地位不断攀升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外部贸易摩擦不断
我国出口产品遭遇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调查、特保措施调查、反规避、反垄断、美国337调查以及技术性贸易壁垒等也越来越多。其中反倾销仍然是我国最主要的贸易摩擦形式。据商务部统计,近年来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占世界反倾销案件的比例已由20世纪90年代的5%猛增至目前的20%以上,远远超出中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位于全球之首,成为反倾销最大的受害国。对中国进行的反补贴调查也接连不断,据商务部统计,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反补贴调查的最大目标国,全球70%以上的反补贴调查针对中国,地方政府的政策则成为调查要点。
(二)国内企业出口结构不合理
从出口产品的结构来看,我国出口产品偏重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如纺织工业、轻工产业和农副业。廉价的劳动力正是此行业的比较优势之所在,这也是我国的国情。劳动密集型产品威胁了进口国更多的就业职位,因此这些行业成为“反倾销”调查的“重灾区”便不足为奇。从市场结构看,我国出口中有将近70%是以欧美为目标市场的,出口市场过于集中,这样必然会增加与这些国家产生贸易冲突的几率,从而使这些国家加大了对我国的反倾销诉讼。
四、中国应对贸易摩擦的对策
(一)增强本国利用反倾销手段的能力
反倾销策略不仅具有防御性特征,其进攻性对抗性对保护国内市场也很有效率。现今,国外对中国提出的反倾销也多是以反倾销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我国政府应当认清反倾销的本质,不应总是在遇到反倾销指控时,对我国的倾销行为作自我检讨,而应主动参与、利用好反倾销诉讼,争取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保证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受到普遍的尊重和公正的待遇。一味的妥协退让只会让别国更加肆无忌惮。外国产品在华倾销也由来已久,但是好像并没有引起我们应有的重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宣布对中国出口轮胎进行反倾销调查后不久,我国即宣布将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汽车产品和肉鸡产品启动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审查程序。商务部明确表示,近期已收到国内产业申请,反映上述产品以倾销、补贴等不公平贸易方式进入我国市场,对我国内产业造成冲击,要求商务部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
(三)加大科研投入,优化出口结构
一是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引导企业多出口高技术产品,走内涵式增长道路。鼓励优质产品出口,优先出口优质产品,限制劣质品出口,改变传统的外贸绩效评价指标,由量向质转变,由总额向附加值转变等。二是在提高商品档次的同时,争创世界名牌。除了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商品的内在质量。还要积极运用非价格手段如商标、包装、公关、广告策划等组合策略来参与市场竞争。这样经过长期的努力就能创造出我们的世界名牌,使我们的产品就可以真正走向世界。
我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既有发展优势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应尽快行动起来,积极反映、面对、处理这些问题,才能确保我国的产业和经济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凭借着其广阔的市场可以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提供保证,而且短时间内中国的贸易顺差不会结束,也为世界经济的复苏提供支援,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会拥有更多的发言权。
参考文献:
[1]肖光恩.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及我国对策[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01.
[2]李军.知识经济时代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与我国的对策[J].经济问题,2001.
[3]崔日明等.知识经济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
篇3
关键词:时间;国际贸易;运输方式;地理结构
中图分类号:F75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一、时间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理论依据
传统的国际贸易主要研究关税与非关税等贸易壁垒、规模经济、垄断竞争优势等内容对国际贸易方式的影响,随着如今各个国家多边合作的加强以及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等方面的变化,国际间的运输成本、贸易便利性、时间成本等成为了影响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其中时间因素对于当代国际贸易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量。广义的时间指的是从价值链最开始的供应商选择到末端的最终品销售的整个增值过程,狭义的时间指的是从相关文件准备到运输的过程。
把时间作为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进行研究拥有国际贸易相关理论的支撑。其中最显著的理论便是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家间的贸易以及国际间的分工是建立在各国的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各国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时间可以被看做比较优势中的一种技术因素,比如中国具有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如果中国的劳动力生产每件产品的速度越来越快,则就能节约很大的时间成本,取得更高的竞争优势。以下便是比较优势理论的衡量标准:
产品A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通过公式可以看出,时间因素可以帮助中国人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劳动生产率,这便是比较优势中时间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理论依据。
二、时间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在如今如此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时间成本成为了各大跨国公司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时间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时间作为一种观念,在国际贸易谈判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国际贸易需要与不同的国家打交道,因此在国际贸易中尤其是跨国公司的管理中了解东道国的国际商务环境有效地进行跨文化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在国际贸易中不可避免的便是谈判环节,在谈判实施之间了解对方对于时间的掌控程度对于开启一个良好的谈判局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美国人非常具有时间观念,因此与美国人进行谈判的时候要严格遵守时间,不能迟到;而与伊斯兰教国家谈判是时间观念便显示不出其重要性;另外,谈判环节准备的充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谈判是否能够成功,因此在谈判之间要利用大量的时间搜集各种资料以便在谈判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不是被动地被对方牵着鼻子走。
2.时间对国际贸易中的运输方式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运输分为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管道五种基本方式,根据运送商品在价值、特性、时间要求等方面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运输方式。以下是目前各个运输方式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情况:
图1-1
根据饼图可以看出,一直以来水运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近些年随着国际贸易结构的升级、某些产业快速响应市场的要求以及航空运输成本的降低使得航空运输在国际运输中异军突起,航空运输相比水路运输来说具有快速、安全、高效等的特点,但其缺点是运输量小且容易受气候的影响,因此若将时间因素考虑进去,则需要及时运输的体积小且易包装的产品可以选择航空运输的方式,比如:Apple手机的零部件、小包装的零担物件等,大体积、不以包装且对时间不敏感的物品依然在水运中显示出了成本优势,比如:铁矿石、煤炭、木材等大宗货物的运输。以上便是关于时间的要求对于国家贸易过程中运输方式选择的影响。
3.时间对国际贸易中地理结构具有重要的影响。如今在国际贸易中跨国公司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而跨国公司一般都会采用全球的生产与采购策略,据统计贸易时间拖延10%会造成贸易量下降5%,这样的话,时间成本便是影响跨国公司采购以及生产区位选择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国际市场中存在这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选择采购与生产地点的时候会把时间的成本考虑进去,对于市场需求不稳定、不确定性大的行业跨国公司在选择的时候会倾向于在靠近自己的生产的地方采购或者离总部较近的地方设厂,这些表现便是时间作为一种无形成本对于国际贸易中地理结构的影响最为显著的表现形式,即通过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与采购决策来影响国际贸易的地理结构。
三、在国际贸易中利用好时间的策略
基于上述对时间对于国际贸易中各个方面的影响分析可以看出,在国际贸易中重视时间这一因素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因此要在国际贸易中利用好时间的策略。
首先,面对不同国家对于时间观念的把握不同这个角度看,在与其他国家进行谈判的时候要包容对方的时间差异,冷静地处理由时间观念不同而造成的冲突与不愉快,在谈判前还应该做好充足的准备、在谈判过程中合理把握自己的时间,在充分了解谈判对象的情况下,在谈判过程中沉着应对,争取占领谈判的主动地位。
其次,在如今时间成本越来越宝贵的情况下,在航空运输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的现实情况下,要想取得竞争优势,要加大在航空运输领域的投入,同时要在港口建设中投入重要的力量,以便在国际运输中最重要的两种方式上都取得竞争优势。
最后,在时间成本对于跨国公司生产与采购的影响中看,要使得自己的比较优势相当突出,培养自己不可复制的核心比较优势,利用独有的比较优势来尽可能的抵消国际市场不确定,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齐军领.时间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2.
[2]于长胜.时间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05:162,166.
篇4
关键词:国际经济 国际贸易 改革
我国出口规模在增大的同时,随之而来的贸易纠纷也愈演愈烈,我国出口面临国外的保障和反倾销,当前我国贸易制裁的进口产品,如服装、家电等越来越多。08我国在贸易进口产品中受21个地区和国家的93起贸易救济调查,涉及金额达61.4亿美元。随着中美之间贸易顺差的积累,摩擦愈演愈烈,对外贸易摩擦从贸易业延伸到多个领域,如汇率、金融和投资等。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是经济增长最快的一个,美国是全球经济最强的一个国家,两个国家经济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动力。尤其是人民币升值受日美等贸易伙伴的强大压力。我国外贸依赖高,因为长期推行出口导向的贸易战略,我国对外贸易呈现强劲发展趋势,然而,外贸依存度显著提高。这说明,我国对国际经济存有很大依赖性。尤其是玩具、服装等主要进口产品。此外,贸易条件恶化是一国参与到国际贸易竞争中表现出的经济福利变化。尽管我国已是贸易大国,然而,产品结构主要是一般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具有较小的需求弹性,我国出口贸易在迅速扩展的同时,一定会使得出口价格降低,然而,进口的主要是能源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价格呈刚性,我国进口贸易的结构使得贸易条件差。总之,在国际经济不平衡的角度下,我国贸易顺差面临严峻的现实问题,有必要进行改革。
一、深入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
为了完善贸易收支情况,我国要继续开展人民币汇率改革,确保人民币汇率改革符合市场变化需求,更具有弹性。然而,我国汇率制度改革,要结合自身经济和经融的平稳发展,协调国内产业调整和就业压力,一个趋于完善的过程。我国一定要从金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性的角度出发,遵循渐进性、可控性和主动性原则,促使人民币汇率改革。
1.适当拓宽汇率波动区间,提高人民币汇率灵活性。
目前,应利用浮动区间,为市场传递央行干预少的信号,有益规避市场汇率风险。市场适应市场波动后,根据经济金融形式变化与外汇市场供求情况,不断扩展浮动区间。设置有效浮动区间,促使短期汇率波动产生灵活性,可消除因外部冲击带来的影响,为无法准确把控的均衡汇率水平创设了一定缓冲空间。不断扩展大汇率浮动区间前提是健全外汇市场,然而,处在当前外汇市场形势下,只依靠实盘交易的掉期业务与远期结售汇,企业与居民仍然要承担较高的规避汇率风险成本,引入幅度过大的汇率波动不可接受,此外外,市场中的交易主体有权限,阻碍了外汇市场价格发现功能。此外,如果条件尚未成熟,拓宽汇率区间,商业银行会便在汇率两端进行定价,导致中央银行在汇率中间进行干预。面对这种情况,实际仍是中央银行控制汇率,不是市场化的汇率机制。因此,适当地拓宽大浮动区间是人民币改革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合理把握人民币升值速度。
07年后半年,人民币呈现了较快升值趋势,严重冲击了进口企业,出现了诸多问题,如银行不良资产和失业率上升等,升值过快在很大程度山将重走韩国等经济市场的道路,引发金融动荡。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国际竞争力在不断提升,人民币适度升值可以理解,关键要有效把握人民币升值步调。汇率改革不是为了升值,需要构建基础市场供求、有效管理的汇率制度。当前,人民币升值幅度超过20%,要正视人民币升值路径,把握时机,提高汇率弹性,转变代阶段性单向、大幅升值,为阶段性双向波动、缓慢升值,企业面临巨大压力同时,有效把控人民币升值速率,保持出口企业经营的有序性和经济的平稳性。
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1.构建技贸相长机制,以技术促外贸发展。
当前,尽管我国制造业发展强劲,因为受限于滞后的技术,明显缺失核心竞争,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处于中低端。尤其是高技术领域,因为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我国差距较大。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如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等优势显著,在经贸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知识产权占与转让等,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为跨国公司提供了重要的利润增长动力。中国外贸要转变国际贸易中的被动地位,就要改变传统粗放型进口模式,形成以技术进步和效益提升为主的新型模式,认识科学技术在外贸战略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依托技术进步,推进对外贸易发展,同时基于外贸易发展,促使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技术进步,实现技术和贸易的互动结合,形成三者的良性循环。
2.提升国有和民营企业于加工贸易主体所占比重。
基于国家经济中长期发展和国家安全,在有效利用外资同时,贸易发展中要提升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主导权。转变加工贸易过于依赖外资的状况,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和加工企业在贸易主体结构占有较低比例,要想转变这种状况,就要为这些企业提供平等的竞争空间,形成企业发展机遇,创设体制环境,着力提升人员培训、市场开发等,提升自有品牌和产品开发能力,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主导权。
2.1合理调整外资政策,变“数量型”为“质量效益型”。
当今,我国引用和使用数量在世界排名中靠前,然而,总水平低,一些地方政府为抢夺招商引资项目,不惜花费高昂资本,引进的外资项目种类繁杂,一些外资企业抓住机会,将“夕阳产业”带到我国。此外,随意竞争已成为了一种盲目性,导致土地资源过度消耗“假外资”猖獗及外资享受较好的国民待遇,产生的结果是,压缩了本国企业生存空间。为此,适当调整现行外资政策,改变“数量型”外资,形成“质量效益型”外资,是开展开放型、健康发展的必要环节。基于兑现统一的内外资税制,可采取重点优惠,相应融入外资,抓变“事前优惠”,为“事后优惠”,此外,还应强化外资监管,构建外资绩效评价体系。
2.2实施“走出去”战略,放宽对外投资渠道。
谋求多种外汇应用方式,通过多种方式,拓宽对外投资。提倡开展我国优势明显的对外投资,强化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方式和领域,不断开展对外劳务合作和工程承包;为具有竞争潜力的企业,提供加工贸易协助,促使产品、技术、服务走出国门;鼓励企业到国外开发稀缺资源,尽快实现国内资源置换,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在对外投资上,健全贸易体系,为“走出去”战略实施做准备。
3.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升我国产业链地位。
在国内产业升级的基础上,把控信息变化,合理分类加工贸易商品,为加工贸易企业提供指导,以高附加值和高技为发展方向,提升加工贸易的产业关联度。利用产业政策指导资金融入中上游产业,为这些企业发展提供支撑,推进加工贸易原材料与中间投入品的国内自行生产,推动有关产业发展,提升关联度。支撑企业开发和试制新产品,保障国产原材料于中间投入品在规格和质量等符合加工贸易出口标准。此外,围绕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指引跨国公司提高技术水平,把含金量高的研发机构和加工制造环节带到我国;着力促使国内加工贸易应用新兴制造业领域和科学制造技术,注重开发新技术产业,如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技术等;不断完善工贸产业结构,改变传统贸易加工产品地位,形成高档次和高附加值的格局,拓宽市场渠道,加大技术创新,形成自主品牌的研发能力,加快高复产值产品出口步伐,于出口竞争中具备较大竞争实力。
三、结语
我国经济外部平衡特征表现为国际收支“双顺差”,受全球经济影响的今天,国际经济政策争论一直是谈论的要点。基于国际经济不平衡角度下,我国国际贸易顺差出现的问题还远不止上述一些,出现了多方面的问题,为此,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至关重要。激烈的国际经济大环境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寻求新的发展道路,在国际竞争中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吕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
篇5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国际贸易;贸易保护主义;手段
[中图分类号]F741.2;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6-0029-02
在国际贸易中技术性贸易壁垒现在扮演着看门者的角色,他维护一个国际安全、保障人类的健康和安全。同时又扮演者侦查员的角色,他打击一切违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贸易因素,保证交易的公平公正,保证产品的质量,这些都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的角色,在这些方面影响着国际贸易。
上面我们已经了解到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内容,这些技术性措施的制定,本身不是对贸易形成限制的,但是在日常的施行中,技术性措施针对其他国家或者区域组织的商品、服务和投资自由在市场的发展中产生了障碍,这也就是称其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发达国际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主要由技术性规则与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包装和标签要求、产品检疫和检验制度等内容。
一、技术贸易壁垒体系中的技术规则与技术标准
所谓的技术法规,就是指在产品的检疫过程中,必须要强制执行的有关产品的特性与相关工艺和生产方法,他们包括了关于产品的相关法律法规、政府颁布的法令、决定、条例等,技术规范标准,生产规范标准,产品成份标准、产品的符号、包装、标志、各种手续的的批核等。这里面绝大部分的技术法规都是必须强制执行的。他们关系到产品的检验程序,产品的质量、安全美联邦贸易委员会对纺织品有成分和保护的标签。等一系列的标准问题。比如:欧盟对儿童玩具的增塑剂的要求是千分之零点一,美国农业部要求猪肉、家禽肉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程序;。技术标准是针对产品的相关工艺和生产方法的法则、指南或者特性的文件,它是关于一些专门术语、符号、包装、标志等标准的可供重复使用的技术标准的要求,它不像技术规则那样,必须强制实行,它只是被公认机构批准的、非强制性的相关标准。目前技术标准的种类主要有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等,这些标准对国际贸易有着重大的影响,这些标准对出口会造成障碍,尤其是在现在的发展中国家会有较大的影响,他直接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这也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下的产物,所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利于各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时为了保证自己国家的利益,技术性的贸易壁垒也应运而生。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的合格评定程序
产品或有关工艺要通过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都必须经过合格评定程序,只有通过合格评定程序,产品或工艺才能进入其他国家。合格评定程序主要是指进出口的国家的产品及相关工艺能够直接或间接的满足有关的技术标准或技术规则,符合有关贸易的进出口规定。特别是抽样、检查和检验;评估和合格保证;由有关单位经过法定的程序对产品的注册,认可和批准以及各项的组合,他一般包括了认证、认可和相互承认。影响较大的是第三方认证。而第三方认证指的是,由授权机构出具的证明,一般由第三方对某一事物、行为或活动的本质或特征,经当事人提出的文件或实物审核后给予的证明,这通常被称为“第三方认证”。产品认证与体系认证是最主要的两种认证种类,在认证的过程中主要是针对产品是否符合技术标准与技术规则的抽样、检查、注册等一些列的认证但是其中产品的安全认证是被强制执行的,因为产品是否符合健康标准也是技术性贸易壁垒产生的原因之一,所以安全性检查具有强制性。欧洲的国际电工委员为主的欧洲安全体系,针对玩具、锅炉等20几种电器类的产品进行了技术标准的规范,以及日本安全体系对土木建筑、机械等按照日本工业标准制订了一系列的技术标准及规范,还有北美的安全体系,这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比较权威的三个安全认证体系,只有有了这三个安全体系的认证,相关产品才能在他们的市场进行销售。所以这三个安全体系是目前较大的安全认证体系。还有就是世界同性的一些国际认证体系,比如:质量认证体系IS09000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014000等。还有就是使馆认证等一系列的认证方式,目前在技术性贸易壁垒中应用比较广泛。在国际贸易中一些国家根据技术标准、技术规则在合格检验程序中很容易使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实施变得合理。所以使得很多靠出口的国家望而却步。
三、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的产品检疫、检验制度与措施
根据产品进口的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目标,在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的产品检疫与建议制度是针对自然环境,保护人类健康而产生的卫生措施,这些措施包括了:对于人体有危害的添加剂、污染物、毒素以及外来植物病虫害传入危害的措施。保护动物生命不被添加剂、毒素等物质侵害的措施,保护植物的生命不受外来病虫害的侵害的措施,这些都是有先关的法律规定、要求、标准与程序的。尤其是近年来各种食品危机的爆发,使得各国对于这类检疫。检验制度与措施越加重视起来。对于食品安全地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比如中国的茶叶在欧盟市场上就受到这类措施的严格要求,在欧盟国家,他们规定对进口的茶叶检测时农残的最高允许标准残留量是百分之一到两百分之一,这就是欧盟国家对中国绿色食品的绿色门槛,这无形中就给中国的茶叶出口贸易增加了难度,这就是技术性贸易壁垒产生带来的影响。
四、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的包装与标签要求
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的包装与标签要求主要是针对包装对环境的影响而采取的措施,这主要是看包装的材料与其形成的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这主要是包装废弃物的可回收利用与不可回收利用占有很重要的影响。近几十年来,需要发达国家相继采取措施,针对包装对环境的污染,采取了绿色包装,也就是无污染的包装。制订了很多含有明确环保措施的包装方法,禁止使用某一些含有危害物质的包装材料,或者是破坏环境的材料,也要求进口到自己国家的产品在包装上能够遵循这些要求,所以这一些措施的实施,在一定的程度上保证了本国的生态环境,但是也造成了贸易中的一些摩擦,对国际贸易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上述这些措施、制度、要求都是在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中的比较重要的方面,但是并不是只有这一些制度、要求,还有关于计量单位的要求、条形码的规定,这些是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的信息技术性壁垒,这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而产生的各种要求。还有关于环境保护的绿色壁垒,它是根据国际环保公约、国际环保法规、标准而产生的一些贸易壁垒。这些壁垒的检验都是非强制性的,但是这也是国际贸易中国家为了保护自己国家贸易的隐形手段,这些环境标志,转基因规定都是针对产品而产生的壁垒,这样的措施在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中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他却对环境保护、生态保护产生了积极影响。
结语: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主要是关于技术规则、技术标准、合格检验程序、包装、标签制度与标准、检验与建议制度与措施等方面的内容,在这一体系中主要的就是检验与检疫制度与标准,这也是进入其他国家的通行证。他对环境保护有积极的影响,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也有阻碍,这是一柄双刃剑,要合理的利用这一优势或者障碍,提高自身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提高企业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
[1]冯宗宪,柯大钢.《开放经济下的国际贸易壁垒——变动效应、影响分析、政策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篇6
一、国际贸易风险管理问题
1.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对贸易风险的识别、防范和控制是企业在国际贸易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内容,对其经营规模的拓展,贸易量的提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我国很多外贸企业对于多外贸易的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受到短期利益的驱使,盲目的扩展国外贸易市场和资源,抬高贸易成交量,忽视了对国际贸易风险的防范,导致其难以维持稳定可持续的发展。2.没有完善的国际贸易风险管理机制。要保证国贸易管理的有效性,需要建立完善的贸易风险管理机制,但是从我国众多对外贸易企业的调查分析来看,大部分对外贸易企业没有健全的贸易风险防范机制,即使部分企业建立了相关的防范组织,但是组织形式相当落后,难以与瞬息万变的国际贸易市场保持高度的协调性。其次,很多企业将贸易风险的管理依托于外销人员的监控,这就对外销人员的整体素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外销人员没有及时识别贸易风险,则外贸企业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损失。3.风险管理手段落后。我国外贸企业与西方等发达国家的企业风险管理手段相比较为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信用管理手段缺乏有效性,企业对客户资信的情况没有充分的了解,经常会出现客户利用假票据的现象。第二,企业对风险情报的收集手段较为落后,对市场上的经济、政治情况等没有充分的了解,对客户的经营、注册、业务实施等没有深入调查,导致贸易风险发生,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二、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的改进策略
1.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保证风险信息收集的有效性。提高国际贸易风险管理效率的基本要求是要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及时的识别风险的类型和风险发生的原因。第一,要完善商业情报网络,外贸企业要与行业之间的相关企业保持长久的合作关系,联合收集商业情报,及时的获取国际贸易中的风险信息,做贸易风险的防范。第二,要积极的拓展风险的调查渠道,例如,通过境内银行、驻外领事馆等获取重要贸易风险信息。第三,建立贸易风险的语境机制,将一系列的贸易指标用来预测企业对外贸易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并且对银行、投资者等经济活动的主体的风险偏好进行分析,设定风险警戒线,做出适应性的决策。第四,对外贸易企业要定期的组织开展贸易风险防范的培训,切实提高外销人员的贸易风险判断能力,树立正确的风险预控意识。2.完善管理机制,提升风险控制能力。首先,外贸企业在对外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的基础上,经营产品的类型越来越多,所以经营的难度越来越大,需要加强企业对外经营的监督管理才能有效抵挡各种风险的侵入。所以对外贸易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对各个项目流程、以及参与项目部门中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及时识别,明确各个部门、岗位、人员的具体职责,监督其按照既定的制度展开各项工作任务。其次,要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对外贸易企业要监控对外经营中的各种风险因素、风险事件、风险损失等,防止风险事态的扩大,减少国际贸易风险造成的损失。最后,要完善风险快速反应机制,如果企业对于一些突发性的风险没有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就会面对风险的时候处于极度被动的状态,所以建立外贸风险快速反应机制的组织领导机构,预备数套风险处置预案和计划,对领导机构中的人员进行分级、分工,增强企业对抗各类风险的侵袭的能力。3.创新风险应对手段,及时转移风险。风险转移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际贸易货物的运输时间较长,在运输的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风险隐患,企业可以通过购买货物运输保险,将部分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身上,防止因运输风险造成的较大损失。第二,可以购买国际保理业务,该业务主要是为买方客户提供付款的条件,这样外贸企业更为容易获得国外订单,加大产品的出口,这样可以有效预防国外客户因拒绝付款而造成的财务危机。第三,银行保函,外贸企业可以要求进口方向银行申请延期付款保函,如果进口方不能及时的支付款项,可以由银行代付,降低贸易风险。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何规避国际贸易风险,提高际贸易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是企业对外发展的关键,对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企业不能及时的识别潜在的贸易风险,控制贸易风险对自身发展到来的影响,不仅会对自身的经济效益造成较大的损失,甚至会带动国内、国际整个贸易市场动荡,所以外贸企业要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保证风险信息收集的有效性,完善管理机制,提升风险控制能力,创新风险应对手段,及时转移风险,增强企业对抗各类风险的侵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大江.面向双重风险的我国企业国际贸易外汇风险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0.
[2]邹博威,郎丽华.基于风险管理视角的国际贸易物流创新分析[J].物流技术,2012,31(21):115-117.
篇7
关键词:民营企业;文化差异;跨文化国际贸易;对策
前言
近些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国际贸易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机遇,不过也由于文化差异因素的影响,这也给我国民营企业跨文化国际贸易带来了诸多困难和挑战。其中,因文化差异所引发的国际贸易问题更加复杂,我国民营企业往往由于不熟悉东道国的文化习俗、政策法律等而遭遇文化壁垒、贸易摩擦,从而影响和制约着我国民营企业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对此,如何处理和转化文化差异因素使之成为我国民营企业国际贸易的竞争优势,这是我国民营企业跨文化国际贸易发展中需要重视和解决的关键所在。
1.跨文化国际贸易
所谓的跨文化,顾名思义即指不同文化归属(两种及以上)的个体或群体之间的交互关系及作用。而一国的企业跨越国界进行经济资源(商品、服务、技术等)的转化和交易的活动将其称之为国际贸易,所以跨文化国际贸易是指在国际跨文化环境下一国贸易主体超越国界进行经济资源传递和交易。其中,文化及文化差异是跨文化国际贸易区别于国际贸易的关键点,在企业跨文化国际贸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双刃剑的作用。
因此,关于跨文化国际贸易的特点主要有三点:一是发生在跨文化国际环境下的贸易交换活动;二是贸易主体具有两种或以上不同的文化背景;三是文化差异是国际贸易双方的竞争保障和优势,从而在不同文化交互过程中探索到贸易双方可接受的实用贸易模式。在跨文化国际贸易中不可避免会因文化差异而产生贸易摩擦和冲突,对此我国民营企业应正视这些摩擦和矛盾,在尊重的基础上沟通、理解、融合进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当中,有效利用文化差异因素来实现行业、企业和政府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在跨文化国际贸易中实现和提高民营企业的管理目标和综合效益。
2.文化差异
不同国家和民族都有着各自的文化底蕴、文化认同,这些影响和决定着不同国家和民族在语言、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性,极具独特性、延续性和非物质性的各国、民族文化是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标志。由此可见,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的异同形成了文化差异,因各国自然环境和历史进程差异的长期存在,所以文化差异也将长期存在,并长期影响着不同文化背景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对于跨文化国际贸易的民营企业来说,文化差异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变量影响因素,民营企业在打入和拓展国际贸易市场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文化差异这一长期存在影响因素。基于文化差异的前提下,跨文化国际贸易的民营企业针对性采取有效措施来实施和调整贸易战略,以此尽量减少因文化差异而引发的贸易摩擦和矛盾,有效促进民营企业跨文化国际贸易的进行和拓展。
3.我国民营企业国际贸易文化差异的对策
3.1尊重策略
尊重、认同、信任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异文化,这是我国民营企业在应对国际贸易跨文化差异问题的基本前提。因此,我国民营企业在跨文化国际贸易的沟通与交流过程中需要充分实行尊重策略,重视在企业员工的工作环境中营造尊重异文化的良好氛围,从而树立和培养企业员工对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的尊重、认同及理解。这样企业员工在进行跨文化国际贸易沟通中就能传达出对异文化贸易群体的尊重,从而为贸易双方形成良好的相互信任关系,以便于贸易合作的顺利进行。
3.2宏观调控策略
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还不太成熟,因而在跨文化国际贸易中需要寻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保护,在政府宏观调控和优惠政策的发展形势下实现民营企业跨文化国际贸易的发展壮大。首先,结合国内外经济发展情况,我国政府需要加快税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合理把握市场开放进程,积极发挥政府在国内外市场的调控作用,以提高国内民营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
其次,政府积极发挥税收宏观调控和产业导向作用,根据国际贸易市场需求来引导国内民营企业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和项目,以优惠政策、指导活动来扶持和促进我国民营企业与国际贸易相接轨。最后,完善和强化政府的信息指导,构建有效预警机制和贸易摩擦应对机制,提高政府服务功能,从而降低我国民营企业在跨文化国际贸易中的负面效应。
3.3协调策略
在国际贸易文化差异的摩擦和冲突中,政府和民营企业会遇到无法插手和解决的贸易问题,这时就需要积极发挥行业协会、进出口商会重要的协调作用。关于跨文化国际贸易中的发展情况、信息情报等可以通过行业协会向政府和相关民营企业传递,从而帮助政府和民营企业及时了解国际贸易的发展形势。同时,进出口商会具有组织企业应诉的职能,我国民营企业在跨文化国际贸易摩擦和冲突中的状况可以通过进出口商会来了解、协调和解决。因此,我国的民营贸易企业需要和行业协会、进出口商会建立良好关系,在行业协会和进出口商会的组织和带领下分析和制定国际贸易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规划,积极以协调策略来维护跨文化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
3.4识别策略
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加速了多元文化共存和相互影响的局势,为帮助民营企业高效转化文化差异的竞争优势,我国民营企业需要积极采取识别策略来把握和分析对自身贸易发展有利的文化信息。因此,我国民营企业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跨文化国际贸易信息系统,以打造一个能够持久收集有效文化信息的网络平台,通过该平台来手机国内外的文化信息,进而提高民营企业对国际贸易文化环境的深入认识。
深入分析和把握国际贸易文化环境,一方面有利于我国民营企业有效避免和化解由文化差异而引发的国际贸易矛盾及冲突,另一方面还有利于推动我国民营企业寻找到更多的市场机会,从而抢占国际贸易市场。
3.5沟通策略
平等、良好的沟通是实现国际贸易双方顺利合作的主要途径,尤其是对于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国际贸易伙伴来说尊重异文化和积极沟通是双方信任和展开贸易合作的基础。鉴于文化差异是造成国际贸易摩擦和冲突的一大重要因素,为了有效降低和解决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贸易问题,我国民营企业需要积极采取沟通策略来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交往环境。而充分尊重贸易伙伴所属的文化特色与价值,这是我国民营贸易企业与不同国家贸易伙伴建立良好沟通的保障,贸易双方只有在良好沟通的条件下才能寻找到最佳的贸易合作模式。
4.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和认识到文化差异在跨文化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其就像一把双刃剑既是造成跨文化国际贸易摩擦的主要因素,又是贸易企业发展跨文化贸易的优势所在。为此,在面对国际贸易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时,我国民营企业需要充分尊重不同文化的特色和价值,积极采取有效对策来避免和化解跨文化贸易问题,同时努力创造跨文化贸易的竞争优势。(作者单位:新余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小英.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乡镇企业科技,2014(3):162-163.
篇8
0 引言
伴随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袭来,使得我国银行业、对外贸易业务的竞争日益加剧,而国际贸易融资因其特有的优势,已经成为企业、银行重点关注的一项金融服务业务。但是在当今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还为消除,甚至有些方面还在加剧,全球国际贸易总量受到冲击,我国的对外贸易也受到一定影响,许多依赖对外贸易的企业濒临倒闭。在这种大环境下,企业、银行需要强化融资风险意识,必须认真研究分析贸易融资存在哪些风险,摸索出一些有效的解决措施,以便合理、有效的规避风险,帮助对外贸易企业、银行获得相关资金,从而促进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实现对外贸易的健康、稳定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基础。
1 我国发展国际贸易融资的趋势
伴随高新科技在近几年的高速发展,加快了以信息为基础的电子商务、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步伐,促进了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形成和国际贸易融资的快速发展,无论从融资方式还是市场组织形式上,国际贸易融资逐渐发生着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重视参与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各环节
为了适应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发展要求,有些国际知名大银行在逐渐调整国际贸易融资的方式,使其更能符合企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不再仅仅是为企业在贸易中的某个阶段、环节提供融资,而是注重企业在贸易周期中的整体需求,从合同签订开始,就关注整个贸易供应链的资金动向。例如有的银行将物流公司、票据管理公司进行整合,打破原有各自参与到供应链的局限,从供应链的源头开始参与各环节,完善供应链上的金融服务,不仅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还有效降低企业在供应链上的成本。
1.2创新贸易融资的管理方式
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银行开展业务提供了方便,银行可以通过高新技术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加入到国际电子结算支付系统中。电子商务平台既能为卖家的支付提供保护,又能为买家货到付款的交易提供了自由,同时不仅能提供给银行、保险公司、物流公司业务资源,还能为企业创造条件获得业务资源,这样就有效的减少了贸易的风险。
1.3拓展信用证业务
从业务的特点和性质上看,国际贸易和创新国内贸易应收账款流转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所以国内贸易融资的操作方式可以向国际贸易融资学习,依据目前我国的业务风险程度、信用环境,有针对的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此外,银行为了提高国际贸易融资的水平,也可以通过创新应收账款流转来实现融资。由于企业的货到付款及赊销等应收账款流转融资需求会不断增加,这就需要银行抓住机遇,丰富融资服务渠道,创新业务品种,为企业提供方便。银行可依据自身条件采取第三方买断、资产证券化、再担保等方法分散风险,提高对风险的防控能力,大力开拓出口商票、保理等融资业务,从而促进银行汇票和贸易融资。
2 我国发展国际贸易融资的重要性
由于国际关系的稳定,国际贸易不断繁荣,这时银行顺应市场要求,运用结构性调整进行的短期性融资活动,银行通过国际贸易融资开展融资活动赚取差价,企业也在国际贸易中通过融资增加了现金流。自从加入wto以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贸易总额逐年增长,2008年金融危机后对我国国际贸易产生巨大冲击,很多外贸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国际贸易融资因自身具有的特点优势,受到政府、银行的重视,成为支持外贸稳定发展的可靠金融工具。它作为参与国际贸易各环节的信用融资活动,既能拓展银行业务,又能让外贸企业缓解融资难问题,对银企双方都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在当前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对国际贸易融资加大力度,可以有效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不了影响,使得外贸平稳上升。
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银行业务的国际化、现代化,银行在贸易融资方面加大贷款力度,使得这一业务能长期发展。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供应链的完善,国际贸易融资已不是简单的融资,它涉及到企业大部分财务活动,它是通过国际担保、信用评级,进行国际结算,为企业解决资金上的困难,就能增加了企业的现金流,帮助企业解决困境。所以国际贸易融资能改变企业的财务管理流程,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同时,我国银行业需要向国外发达国家的知名大银行学习,创新国际贸易融资方式,大力发展融资现金流、信用评级、风险防控等,促使我国国际贸易融资方式多样化、多层次化。
3 我国发展国际贸易融资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时间较短,还属于一项新业务,尚处在探索和发展的阶段,与国外发达国家水平相比,我国融资业务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发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还存在不少问题,我通过以下几点说明:
3.1银行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措施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会涉及许多风险,如汇率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开展该项业务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运用先进的技术方式对整个业务的每个环节进行监控管理,各分支行、部门之间需要同心协力。而就外汇业务处理程序方面,目前我国银行相对落后,不同的分支行、部门之间的业务运行相对独立,缺少统一的管理,缺乏规范的业务流程和网络资源共享,导致无法实现监控风险、资源共享、相互制约的目标。
我国许多外贸企业存在经营亏损、大量不良贷款等问题,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潜在着重大风险。银行对企业、市场了解不深,风险预警滞后,对风险的防控能力差,主要变现在:第一,有的银行分支机构没有从根本改变经营分散问题,缺乏对企业具体情况的整体把握、企业可选择的业务品种单一、对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大致雷同,没有吸引力;第二,没有根据具体企业的本外币、表内外不同金融信贷产品进行全面授信,只是针对单项业务进行授信,这样既造成企业的授信面窄,又造成银行内部运作效率差,导致部分优质客户流失;第三,有些信贷业务员对企业、市场环境了解不深,信贷人员可以直接调查了解企业的具体风险,并将面临的风险反馈给风险控制部门,信贷人员对企业缺乏敏感度,将直接影响风险控制部对风险的判断,导致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差。
3.2缺乏对发展国际贸易融资重要性的认识
自从金融领域对外开放后,最先与国际接轨的金融业务就包括国际贸易融资,它最有可能先行走向国际化的业务领域。经过多年的实践努力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我们的认识观念与国外发达国家同行业还有一段距离。我们对发展国际贸易融资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主要有:一是银行的主要精力放在国内本币业务上,不管从业务的比例,还是客户、人才、机构的搭配,国际业务都处于劣势,许多人认为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去开发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不值得,不如投入到国内本币业务中效果来的快。二是银行的相关领导对国际贸易融资没有深入了解,有关部门缺乏实践操作经验,难以对业务的开拓、发展给予有效的支持、配合。三是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国际贸易融资对银行的具体作用,如优化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提高银行盈利能力,而是认为在总体的信贷资产中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数量少,起到的作用有限。四是缺乏具备财务管理、信贷调查、相关法律知识等的综合型人才,国际贸易融资是包括贸易融资、应收账款回收和管理及信用担保的综合金融服务,这就要求相关人员要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扎实的理论功底作为支撑。由于该项业务在我国开展较晚,与之相配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比较缺乏,如在企业开展营销时对业务介绍不全面,企业提出的相关问题也不能给以满意回答,这反而阻碍了国际贸易融资在我国的推广运营。
3.3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简单、对象集中
国内各家银行办理的国际贸易融资以传统的方式为主,如打包放款、提货担保、押汇等方式,而相对复杂的保理、结构贸易融资、福费廷等业务比较有限。拿福费廷业务来说,它是无追偿权的贸易融资,对企业来说通过它可以增强资金周转,有效防控信用风险、汇率风险等,保障应收账款的安全性,并且用不到企业在银行的授信额度。但这项对企业需求很大的业务,各家银行开发不足,业务额度非常有限,难以满足企业对这项业务的需要。
大多数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对象都是放在大型外贸企业上,因为大型外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高、业务稳定、优良的资产质量,所以国际竞争力强,成为各家银行争相挖掘的融资对象。对于数量众多的中小外贸企业,会设定各种限定条件,中小外贸企业难以满足各项条件,申请国际贸易融资贷款难度比较大,不利于中小外贸企业的发展。
3.4担保问题制约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
我国发展国际贸易融资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就是担保难问题,据有关调查发现,我国许多外贸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偏高、资产质量偏低,所以即便授信额度还没有用完,企业在银行办理国际贸易融资时,都会被要求采取必要的担保措施。而对于外贸企业来说,能够提供银行认可的有效抵押物的并不多、或是很难找到能为其提供连带责任保证的企业,采取的担保措施很难满足银行的要求,所以担保难是我国外贸企业申请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时存在的普遍问题。
4 我国发展国际贸易融资的创新对策
根据上述发展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中遇到的问题,结合实践情况提出以下创新对策:
4.1建立健全风险防范体系
与银行开展国内贸易融资相比,国际贸易融资既要承担债务人到期无力偿还、不愿偿还的信用风险,还要承担国家风险、汇率和利率风险等自身特有的风险。同时它与国际结算密切相连,结算中的交单、欺诈等风险也给国际贸易融资带来潜在的风险成本。要想大力拓展该项业务,就必须要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化解。
我们可以运用国外先进的风险计量方法,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防控,例如摩根集团与另外几个银行合作推出的对银行信贷风险评估的组合模型,这个模型是以信用评级为前提,通过数理计算某项或某一组贷款的违约率,从而得出贷款的坏账率,这个模型涵盖了国际贸易融资的所有信贷产品。它是通过把风险价值具体数值计算出来,及时反映出银行某些信贷出现信用级别下调、遇到违约风险的时候应准备多少资本金。由于传统贸易融资不能在市场上流转,所以将这想法用到贸易融资中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融资市场的发展,国际贸易融资在不断创新,相信这个问题会得到解决。
4.2树立发展国际贸易融资为企业服务的理念
大型外贸企业依托自身的行业垄断地位、资产实力等有利条件,随时能从银行获批流动资金贷款,且额度大、使用方便,这就形成它们对贸易融资的需求不大,而数量庞大的中小外贸企业发展迅速,但它们自身存在的资产实力弱、信用评级偏低等问题,使得中小外贸企业这块巨大的融资市场始终难以开发。国际贸易融资作为一种金融服务方式,注重的是融资过程的把控,以防范产品流程操作风险为主,适当放宽对企业资质条件的要求,对于中小外贸企业融资市场的开发具有重大意义。只要能够有效规划进入这个市场的业务模式,就一定能给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拓展带来新的气象。正因为中小外贸企业潜在巨大的市场空间,需要与之相配的中小商业银行为其服务,中小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对象应由大型外贸企业转向中小外贸企业,创新经营管理理念,那些符合中小外贸企业发展的创新融资方式,必将促进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
4.3多方合作实现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多样化
伴随我国外贸的快速发展,外贸企业的融资方式由单一的银行贷款,逐渐转向通过国际贸易融资解决资金问题,这除了需要银行、企业合作好以外,本文由收集整理,还需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可以随时掌握国际形势的最新变化,使得银行、企业在做国际贸易融资时不至于太被动,让融资更高效。如押汇、打包放款、国际保理业务、备用信用证及银行包涵等都可以通过政、企、银三方合作顺利开展业务。
4.4加快解决企业担保难问题
由于国际贸易融资的信贷风险一般要低于其他融资,所以在融资过程中银行可以适当降低担保要求,其重点应该放在贸易背景的真实性、企业的信誉情况、企业的运营管理状况及业务发展规模等方面,保证应收账款资金回笼及时,以便控制风险。与此同时,相关主管部门要创建国际贸易融资专项风险资金,用于外贸企业的融资担保,解决担保难问题。
5 结论
我国国际贸易业务的高歌猛进,促使企业、银行大力发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它能提高企业、银行的业务量和盈利能力,但目前其发展又存在一些客观的问题,这就需 要我们采取一些创新对策,把融资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有效促进国际贸易融资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国际贸易摩擦;特点;成因;对策
一、目前我国国际贸易摩擦的新特点
1、贸易摩擦发生的领域不断扩展
截至2005年11月底,我国被反倾销调查的产品约4000种,涉及化工、机电、轻工、纺织、食品土畜等多个行业,摩擦领域呈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之势,其中农产品、纺织品逐步成为国外对我国进行反倾销调查的热点。机电产品从过去-的一次性可刻录光盘、打火机,扩展到了不锈钢紧固件、滚珠轴承等。纺织贸易摩擦开始向产业链上游———纺织料蔓延,此外,木地板、鞋类产品、锁、家具、建筑用配件及玻璃制品等轻工工艺品也成了被调查的热门产品。
2、贸易摩擦从显性走向隐性
经济全球化扩大了各国之间的国际经济交往面,同时加剧了经济摩擦的程度与深度。摩擦除了对外经济政策的直接碰撞外,还有很多是以隐性的方式存在的,并有从显性摩擦向隐性摩擦演化的趋势。我国遭遇的贸-易摩擦已从一般的配额、成本价格、产品质量问题,发展为以技术标准为主要的贸易壁垒,进而上升为带有特定色彩的摩擦。从美国为保护钢铁业,在选举因素影响下而起用“307”条款的贸易保护,到欧盟带有特定人权色彩的以劳工保护借口进行的贸易纠纷,都说明我国所面临的贸易摩擦更多带有不确定性和隐性。
3、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对中国发起反倾销的“主力军”
2006年6月,墨西哥经济部对原产于中国的塑料卷笔刀作出反倾销终裁,自6月13日起征收10美元/公斤的反倾销税。最近两个月,印度、土耳其等发展中国家为保护本国的相关产业,纷纷运用“两反一保”(反倾销反补贴和采取保障措施)限制中国产品进入。自2006年6月起,印度政府决定对原产于中国的丝绸产品收临时反倾销税;7月12日,土耳其政府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真空吸尘器和电熨实施为期三年的保障措施;7月份,阿根廷对原产于中国的一次性可刻录光盘进保障措施调查……一些发展中国家对中产品几乎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有关统计显示,目前各国对我国的反倾销诉讼中,发展中国家占了60%以上。
4、特定商品摩擦激化
我国特有的劳动成本优势,使得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各WTO成员国对此加以特别的关注,这类产品的贸易摩擦成为高发区。按我国加入WTO时所达成的协议, 2005年我国对欧美的纺织品贸易配额取消,但2004年国外对华纺织品特定保护措施的贸易保护调查,涉案金额达30亿美元。虽然 2005年6月11日我国同欧盟经过艰难谈判,最终签定《中欧纺织品贸易问题备忘录》,欧盟承诺对源自我国的纺织品停止调查,到2008年欧盟市场对我国纺织品全面开放。但是,我们清楚这问题的彻底解决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欧美这些发达国家对来自我国的一般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的矛盾将长期存在激化可能。
二、我国国际贸易摩擦成因分析
1.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
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国际贸易摩擦。生产的全球性和统一的世界市场在客观上要求各国具有趋同的各种制度、规则,甚至文化和风俗,而这在目前和相当长的未来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只要这些差异存在,国与国之间在增强相互之间联系之外,产生摩擦是不可避免的。。
2.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缓慢
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缓慢是产生国际贸易摩擦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这些国家是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发达国家由于承诺对中国开放市场,给其国内企业造成了压力。为了保护国内企业,很多发达国家便采取贸易争端的方式为国内企业赢取空间和时间。
3.国外对我国市场经济认识的偏差
国外对我国市场经济认识的偏差,也导致了国际贸易摩擦有增无减。现仍有许多国家在反倾销调查中视我国为“非市场经济国”,继续采取“替代国”等歧视性办法,这种非市场经济待遇对我国出口企业确定合理的定价策略及有效应诉构成了很大障碍。 转贴于
4.发达国家国内的政治和其他利益的影响
中美经贸关系不仅受到经济利益的影响,还受到许多非经济因素的影响,最典型的非经济因素是美国国内的政治和安全因素。比如,美国政府出于信仰原因在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上迟迟不肯调整政策,并在技术领域设置诸多限制,阻碍高技术机电产品对华出口。挑起中美之间的国际贸易摩擦,实际上代表了美国国内面临竞争威胁的制造商的利益。
三、我国化解国际贸易摩擦的对策
面对国际贸易摩擦的频繁发生,一方面我们应以平和的心态冷静对待,因为贸易摩擦的增加是一个国家在融入国际一体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但同时我们也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最大限度地避免贸易摩擦的发生。
1.运用WTO规则,维护自身正当权益
要想真正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力的位次,不仅来源于本国经济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水平,同时还必须下大力量研究和驾驭WTO规则。为此,应做到以下三点:其一,在国内各行业及相关企业,组织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培训WTO规则及其相关知识。其二,自觉运用WTO规则,围绕贸易实务中商品属性、价格条款、运输保险、检验索赔、谈判签约等方面进行洽谈和磋商,在充分尊重国际规则的前提下,努力寻求双赢的互利合作机制。其三,对于在外经贸活动中使我方利益受到损失的事件或行为,要认真分析造成这一事实的直接或间接原因,自觉运用国际法律规章和WTO规则,积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谈判和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与完善
贸易保护主义是我国频繁遭遇国际贸易摩擦的根源。我们应该积极地参与多边、双边和区域经济谈判,逐步推进世界范围的贸易自由化。同时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沟通与理解,使更多的国家承认我们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从而为国内企业和整个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有利环境。多哈回合是我国加入WTO后参与的第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在这次多边谈判过程中,我们可以积极、主动地团结与自己有着共同利益的其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抗衡,争取在谈判中制定对自己有利的国际经济法律规则。当然,对于可能开启的对自己不利的某些国际经济条约的谈判,我国应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坚决予以抵制。
3.努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战略
据有关人士披露,国外每7起反倾销案件中就有1起涉及中国,我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出口增长质量高已经成为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所以国家要加大在研究开发方面的投入力度,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大力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把战略的重点从价格竞争转到质量竞争上来。同时要建立和完善我国的认证制度,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建立与国外权威机构认证的相互认可机制。传统的“出口至上”发展战略使我国频繁陷入贸易摩擦的漩涡,我们应该转变观念,摒弃轻视内销而鼓励出口的政策,进一步淡化出口的作用,重视提高国内市场的容量。
4.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中,应高度重视中介组织的协调作用。
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曾讲过一个观点,“如果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介组织谈不上市场经济”。为了应对贸易摩擦,须充实和建立真正意义的国际商会,可通过招募会员单位,组织出口企业集体包团形成合力走向国际市场,应对国际贸易中遭遇的摩擦等难题。尤其各外贸大省大市,更有迫切需要。单打独斗的企业既无法改变同行业之间激烈的价格战,也无法在国际贸易纠纷发生时依靠孤军奋战获得成功,更难以靠一家企业开拓新市场,在新的世界经济形式下,集体整合显得尤为迫切。各地可根据产业结构的不同,国际商会下设专业分会,同时,为防止形式化,还将设立专门的章程和工作人员进行协调沟通,切实起到商会的对外协调作用。
参考文献
[1]宁养琰,陈 鸣.打造和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J].中国经济快讯周刊,2005,(3): 3-15.
[2]黄辉.中欧贸易摩擦[M].北京:社会学科文献出版社,2005.
篇10
1我国国际贸易物流行业发展及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国际贸易的物流行业发展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经济中的主流趋势。虽然物流行业与贸易并不属于同一个范畴,但是两者却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市场经济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在对外交流过程中,也摒弃了原来的闭关锁国的原则,从而促进了对外交流效率及经济发展。为了顺应当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市场中贸易物流化成为了各国默认的方式。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贸易又有了新的发展,从2002年到2012年十年之间,我国对外贸易总值增长了46%,远远超越了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然而随着国际物流的发展,却在我国产生了多种问题,我们所要面对的是多种问题的产生,并且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治这些问题。
第一,贸易物流系统效率较低,成本偏高。当前我们任何事情都追求效率,虽然我国近几年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与其他发达国家还差距较大。一般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经济一直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数值,而我国却是即使增长率增加,在市场经济运营能力上也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而这根本原因就是我国物流行业效率偏低,并且成本消耗高。
第二,我国物流行业硬件设施不完善。由于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因此在多数领域都属于欠开发阶段,物流行业贸易也不例外。我国物流贸易要想实现发展的基础就是完善硬件设备,这样才能够创造出更高的效率。按照我国国土面积与个人平均的运输网络密度计算,我国仅仅为1344.38公里/万平方公里,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达到了6869.3公里/万平方公里,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也达到了5403.9公里/万平方公里。我国不只是落后于美国,即使与印度这种发展中国家也会存在较大差距。
第三,我国物流技术装备水平较低。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物流技术水平与其相差甚远,并且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管理水平与效率较底,缺乏国内外公共物流信息交流平台,缺乏相应的物流信息服务功能,阻碍了物流质量的提升。
2我国国际贸易物流行业发展策略研究
第一,发展我国整体物流思路。我们要尽快建立起全国与地区等层次的物流网络,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由于物流行业是一种系统性的工程,必须要在统一协调的基础上来开展技术上的支持与合作,加强我国地区物流需求管理,这样才能够让我国物流行业得到发展。
第二,加强统一领导。虽然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很多年,而我国各地区根据世贸的协议也发展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去除了一些不利于贸易发展的因素,但是依然存在一些地区的封锁状况。我们现阶段要打破各地区之间的封锁与行业分割现状,维持有序的市场流通。我国政府相关部门要监督有关部门与地方的协调工作,为各地区物流企业提供相关便利条件,为物流发展创造健康环境。
第三,发展我国第三方物流服务。政府可以鼓励企业合作,扩大现阶段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规模。建立起适合现阶段物流企业发展的行业规范,促进一些小的物流企业兼并与转型。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地方政府行为,将不合法的地区市场规定打破与去除,促进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实现跨地区与跨行业的发展,提升物流服务质量,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实现我国物流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国际金融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