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的发展史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交媒体的发展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交媒体的发展史

篇1

在此给你提供一点信息。社交媒体目前发生了5种较大的趋势,在2016年会呈现爆发之势。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直播成为主流

如今,直播已经开始发展,但是它会做得越来越好。Twitter的Periscope服务刚上线几个月,就已经获得了1500万名注册用户,用户可以使用智能手机即时分享内容。大公司很快瞄准了这次机会,2015年7月,GE(通用电气公司)的Droneweek(一周内无人机直播)活动将公司的工厂展现给受众,包括喷射发动机、风力涡轮机和机车是如何制造并进行测试的。公司将进行为期一周的直播,内容真实。

公司可以直播的其他类型的内容包括:会议、采访、用户支持、产品演示和特价优惠。对于小公司来说,这些观看直播的用户是公司的忠实用户。他们想得到最详细的信息,而直播恰恰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如果你还没有参与到直播中,希望你在2016年加入Periscope。

2、线上平台内容更加开放

2015年,Facebook开始从已建立的内容创造者手里“抢”内容。过去。媒体(Publisher)会将Facebook的用户引到自己网站上,如今Facebook的Instant Articles项目可以让媒体将其内容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内容上传速度是原来的10倍,会有更多的人看到,媒体也能获得更多的广告收益。但是用户可以停留在Facebook上,这样便降低了媒体自身的品牌价值。

虽然这样做有一定的风险,但是350家媒体现在已经签约了,包括纽约时报、BuzzFeed和Huffington Post。100多家媒体每天都会通过Instant Articles将其内容上传到Facebook。

2015年底该项目已经从iPhone版本扩展到安卓版本。这种模式迫使所有人开始对比将内容展示在Facebook上的优势以及将用户引流到网页上的优势。

3、Snapchat的智能化用途

在社交媒体的所有举动中,很少有人敢像Snapchat一样冒这么大的风险。你花费时间和金钱为目标受众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内容,却发现这些内容一旦使用便消失了。这与YouTube视频和博客所达到的“快速爆炸,缓慢燃烧”是截然相反的。

然而,诸如麦当劳、Acura和Heineken等大公司开始插手,想迎合平台上的年轻用户群,害怕落伍。

近几年内,内容的价值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变得越来越好。现在有很多好的案例可供人们快速、轻松地大量炮制有效的阅后即焚的内容。现在,公司不再需要冥思苦想好的创意,期望年轻的用户开始制作一些阅后即焚的内容。

4、视频依旧会打败静态内容

2015年,各家新闻纷纷报道Facebook用户比上一年的视频数量多75%。在美国,这一数字达到100%,Facebook在用户的News Feeds中推送视频的数量是上一年的360%。2015年4月至11月,Facebook每日访问视频的人数从40亿人次增加到80亿人次。尽管公司将观看三秒钟定义为“一次访问”,观看视频的人数依旧很大,看来Facebook快要抢YouTube的饭碗了。

这些数据还在不断增长。Facebook已经明确指出更喜欢使用视频内容,而不是链接或者图片,来创建任何一种优秀的社交媒体活动,今年你可能需要打开摄像机镜头开始拍摄视频了。

篇2

【关键词】新媒体语境 视觉传达设计教育 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视觉传达设计与各类媒介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设觉传达设计教育的内涵也日益丰富。目前我国国内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依然以平面设计为主,其设计主要借助印刷设计手段,通过文字、图形等表现设计内容。然而,近年来随着科学艺术的发展进步,扫描仪、网络媒体技术、彩色打印机等设备的应用,创新发展了视觉传达设计软件,媒介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发展。在视觉传达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凸显自己的专业特色,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成效。

一、优化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课堂体系

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课程的内容设置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确保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在实践中。为此,在新媒体语境下,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课堂体系设置必须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从课程的实用性出发,不断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尤其应该结合实际的教学需要,不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有序安排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构建新的教育教学体系。比如,教师可以将理论课和实践课分别设计在学期教学的前后,以确保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去理解和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在实践中,进而不断优化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效果。

二、设置视觉设计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实际设计能力,为此,视觉传达设计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通过设计视觉设计竞赛,可以给学生创造锻炼自己设计能力的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校内校外的设计赛事中。比如,对参加视觉设计竞赛的学生可以不设置专业限制,让每个专业的学生都可以积极参与其中,以激发各专业学生的竞赛热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则可以将具体的教学内容与视觉设计竞赛的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让课堂内容更丰富多样,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这种教学模式也是适应新媒体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视觉设计竞赛中,评委、设计师对学生的设计评判要比教师的评价更具有综合性和全面性,其中包含了艺术素养的要求、市场需求等诸多层面,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的设计思路,并不断改进自己的视觉设计形式。为此,在新媒体语境下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视觉设计竞赛,一方面不断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准和市场竞争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类国际赛事的题目,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以适应新媒体语境对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三、视觉传达设计教育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

项目化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是教师将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式交给学生独立设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学习项目。项目教学内容包含信息的收集、具体实施工作、方案设计等等。在国内设计学院中,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大都在书籍设计、包装设计以及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中存在,而借助项目化教学模式,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成效较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除此之外,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还可以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以更积极主动的教学理念参与到教学设计中,适应新媒体语境下社会对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新要求。

四、视觉传达设计教育采用工作室教学模式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大都比较有自己的个性,而且不乏设计天赋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在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教学中,应该以更加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来引导他们。比如,教师可以为热爱视觉传达设计的学生设置工作室,以培养设计精英为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下,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设计优势。工作室本身是一个更为开放的教学平台,在此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有所改变,教师在其中主要负责策划和引导学生,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在一个类似设计公司的环境下,采用师傅带徒弟的“传帮带”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视觉设计专业技能。通过师生共同完成教学设计任务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可以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诸多弊端。比如,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陈旧滞后,无法与市场需求紧密相连,学生的视觉传达设计内容也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为此,在新媒体环境下,教师可以借助工作室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视觉设计中以工作室为自己的荣誉,不断创新自己的视觉设计内容,同时,推动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不断发展。

五、结语

新媒体的发展给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育也因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教育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视觉设计水平,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思路,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并根据本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寻找适合本校学生的特色教育教学模式,以不断提高相关专业学生的视觉传达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梦豪,黄斌.新媒体语境下的视觉传达设计探讨[J].科技传播,2015(12):99-101.

[2]王金凤.新媒体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发展趋势研究[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2(10):43-44.

篇3

事实上,“增强现实(AR)+LBS(位置服务) +Social Network(社交网络)”是Pokemon GO的技术支点,“历史悠久的经典游戏IP+高水平的全球化运营”是Pokemon GO的商业支点――两条腿缺一不可,看似一夜火爆,实则是基于技术融合与杂交的厚积薄发。

先看商业。Pokemon GO的IP源于Pokemon,任天堂的经典掌机游戏《精灵宝可梦》。1996年,第一世代《精灵宝可梦》;2016年,第七世代《精灵宝可梦太阳月亮》对外公布,正式版将于年底发售。整整20年间,每一世代的任天堂掌机和《精灵宝可梦》,均为天作之合的经典,其家族数据包括25款游戏、700种精灵角色、2.79亿套总销量、年均收入15亿美元……IP之强大、粉丝之忠诚,足见一斑。

事实上,将AR和LBS技术融入Pokemon,打造一个Pokemon Go的想法,也来自于玩家社群持续10余年的“强烈呼吁”――“假如我可以行走在校园里、或者在上班的途中都可以遇上皮卡丘或者沙奈朵,并收服他们呢?”

于是,任天堂与AR游戏制作团队Niantic合作,开发出Pokemon Go这一连接游戏与现实的分支资料片。这里还有个插曲,Niantic也是上一款全球知名AR手游Ingress的开发者,但这部作品的知名度和下载量、活跃度远远不及Pokemon Go,这中间巨大的势能落差,就是《精灵宝可梦》锻造了20年的经典IP赋能。

从全球运营的角度看,分区运营策略与深耕现实的商业合作,是Pokemon Go的两个亮点。AR游戏基于Google地图的LBS服务,天然需要分区运营,同时也是对第一款全球现象级增强现实游戏的压力测试。尽管如此,在北美及日本地区,还是多次出现了压力峰值时服务器宕机。

同时,全球化发行、分区化运营,已带来深耕现实的商业合作,比如任天堂与麦当劳在日本市场的合作协议,所有麦当劳的餐厅都将成为游戏中的关键地标。这一合作甫一公布,日本麦当劳股价迅即上涨9.1%,是否能像任天堂一样股价翻番也未可知。反过来思考,这种有趣、有用、多赢的商业模式,是不是另一种O2O?亦或说,这才应该是真正的O2O?

篇4

对高诚公关首席执行官弗莱德·库克(Fred Cook)的采访,是在清华大学的一间会客室里进行的。他当天的行程非常紧张,下午3点刚刚结束在清华大学的一场演讲,接着要接受3家媒体的采访,还要赶晚上7点起飞的航班。然而,见到《国际公关》记者时,他的脸上没有一丝疲倦。

坚持不断创新

弗莱德·库克已经在高诚工作了26个年头。之前,他的工作经历非常丰富,而每一份工作都为他在高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他曾经做过导游,但那时候其实很多地方他都没去过,因此需要看很多关于导游的书。这份工作让他意识到,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知道,但这并不妨碍他领导别人。他认为,一个领导应该具备一种能力,那就是在事情发展过程中,保持足够的自信,同时还能即兴创造,这样别人才会跟随你。

这个理念同样被他运用到了今天在高诚的工作中。在弗莱德·库克的带领下,高诚公司进行了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建立高诚公司原创的g4模型。2012年4月,作为高诚公关全球性变革的最后一个地区,亚太地区开始应用这一模型。据了解,这套模型建立在由战略家(Strategist)、创造者(Creators)、连接者(Connectors)以及促进者(Catalyst)组成的高诚全球4大团队的基础之上,颠覆了传统公关公司按资历排级别的垂直单一架构。同时,他们还将社交媒体、数字媒体、平面媒体、自媒体等媒介合并为一。

弗莱德·库克告诉记者,由于目前传统的广告不像原来那么有效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正在削弱,人们很多都从社交网络获取信息,这就导致公关工作越来越复杂,“同时,客户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他们迫切需要在多重平台上进行传播与沟通。我们希望通过转变结构来顺应形势的改变,这也是历经50多年发展之后,我们重新布局的初衷,将策略、创意以及与目标受众的连接完美整合,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人才是最大挑战

26年前,洛杉矶一家公关公司被高诚收购,弗莱德·库克随之进入高诚至今。对他来说,选择长期在同一家公司工作就像结婚,而跳槽则像是约会,约会很有趣,但结婚会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

高诚进入中国是在1987年,当时设立了香港办公室,大致与弗莱德·库克进入高诚的时间相同。2002年,高诚在上海开设办公室,正式进军中国大陆。如今,高诚在北京也开设了办公室。弗莱德·库克自豪地告诉记者,在高诚57年的发展史上,他是第三任CEO,亲眼见证了高诚在中国的发展。

在他看来,高诚在中国面临很多机遇和挑战,最大的挑战是招募人才,他希望能有很多优秀人才在高诚长期工作。“我和别人说过很多次,因为现在的年轻人从未想过在一个公司工作26年,他们认为这个已经过时了。但是,如果一个公司能够给你提供你在别处一样的机会,你也能和你尊敬的人或者朋友一起工作,那你真的没有必要跳槽了。”

谈及如何解决人才问题,弗莱德·库克认为舒适感和幸福感是最重要的。他表示,自己所要做的就是创造独特的企业文化,让员工得到培养,感受到舒适和幸福。“还有就是公司要不断创新,让他们有东西可学,使他们的职业生涯更有意义。我们还要为员工提供比别的公司更多的机遇。”在这个意义上,弗莱德·库克认为,高诚原创g4模型由于改变了架构模式,将能够更好地调动员工的工作激情。此外,高诚还建立了员工全球范围内流动的机制,“比如新加坡的同事来中国工作,中国的同事也可以去纽约或芝加哥。这可以让员工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工作和学习。”

理性看待规模增长

据了解,高诚在中国大陆办公室大约有50名员工,加上香港和台湾办公室,总人数将近120人。而由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的《中国公共关系业2011年度调查报告》显示,在评选出的年度TOP20公司中,年平均员工人数已增至304.6人。弗莱德·库克表示,高诚中国虽然人数不算多,但是人均年营业收入排在行业前列。“我们不想做最大的,只想做最好的。我们想为客户提供更全方位的服务,策略是招募最优秀的人才,留住他们,和别的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这能为我们提供新的专长。”

高诚在全球乃至中国都拥有很多稳定长期的客户,如麦当劳与高诚进行了-长达55年的合作,澳门银河、联合利华、Zespri、Cisco、巴哈马旅游局、新加坡航空公司等都是他们的长期客户。这些客户对高诚的肯定给了弗莱德·库克重要的信心。他告诉记者:“在香港我们的公司非常有名,因为很多像Jardine Matheson(怡和集团)的大型集团,还有政府公关,像西九龙文化区、新机场、中国电力和港灯集团等,都是我们的客户。”

尽管业务做得很大,但弗莱德·库克对于公司人员规模上的增长,始终保持理性态度。虽然不常驻中国,但他对当前中国公关的整体发展态势有着清晰的认识:“公关在中国的发展太快了,随之而来的挑战,一方面是如何找到高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则是,我们的服务如何有效覆盖如此大的地区。”他介绍,目前高诚在美国有12个办公室,在中国只有3个,“当然,我们也可以有20个,在每个大城市都建立办公室,但如何有效拓展二线城市是个问题。”

工作生活两不误

在弗莱德·库克的公关生涯中,爱德曼是他所经历的第一家大型公关公司,第二家才是高诚。“选择从事公关行业,主要动力在于公关工作的创意性。”说到这里,弗莱德库克兴奋起来,“在这里你有机会接触很多新概念、新方法,然后把他们实现,这对我来说很有趣。”

他举了很多具体的例子,比如如何赢得客户。“记得在20年前我们赢得美国任天堂这个客户,到今年我们共同庆祝双方合作20周年,这让我非常有成就感。”另外,高诚公司还赢得了不少奖项。前不久在伦敦赢得了2012年《PR WEEK》全球公关公司报告金牌大奖,2012年在由《Campaign Asia》组织的“2011年Asia Pacific PR Awards”评选中,高诚也被评为201 1年度公关商(PR Consultancy of the Year at the 2011 Asia Pacific PR Awards)。“这些都是对我们努力和成绩的肯定,很令人激动。再有就是g4模式的开展,我们在改变思维方式和做事的方式,整个过程令人非常难忘。”

从弗莱德·库克早年的经历中,记者发现,对于创新、挑战的热爱,是他血液中不可磨灭的基因。早在他22岁并不富裕的时候,他就独自进行了为期3年的环球旅行,并第一次来到了北京。之后参加工作,他利用工作旅行赢得的奖励里程,带着儿子去日本、西班牙、英国等世界各地。“我喜欢旅游,旅行中能学到很多学校和书本中学不到的东西。所以当一个人准备工作的时候,我总会建议他先出去转转,看看世界,因为这种经历对将来的工作会有帮助。”他表示,他旅行的下一站将是带着儿子去迪拜。

篇5

摘 要 从报纸、杂志、电视媒体受众急剧下滑,以及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媒体正经历一场全产业链变革。而体育,作为最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其无论是体育赛事报道、体育周边产品宣传、体育造星计划等等,都是与传媒产业的深度融合。本文通过探讨新媒体的发展,以及移动媒体、泛媒体人、内容创业等对中国体育类媒体发展的影响和分析,旨在宏观了解新媒体下的体育传媒产业发展。

关键词 新媒体 体育 发展 分析

一、什么是众媒时代

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很多行业正面临着被颠覆的命运,媒体行业也不例外。那么,什么才是现在的新型媒体?具体来说,曾经的媒体是自上而下、掌握话语权、经营专业化、无交互、严肃正经体制化、渠道单一、数量少;现在的媒体自上而下、话语权分散、可以非科班出生、强调交互性、可逗比可娱乐可段子也可严肃理性、更接地气、渠道也多元化、内容个性长尾化、万物皆媒体。

二、众媒时代的特点

《2015新媒体发展报告》中提到,众媒时代的五大标志:(一)表现形态的“众”:用户多元新需求,推动媒体表现形态分化;(二)生产主体的“众”:信息生产的进入门槛进一步消解;(三)传播结构的“众”:用户为核心的社交化传播为常态;(四)传播平台的“众”;内容平台、关系平台、服务平台皆成媒体;(五)多屏跨界的“众”:智能手机之外,媒体终端多样化。

通过依次分析这五大特点,以及现今体育传媒产业发展的方向与趋势进行探讨。在近一两年体育产业蓬勃发展下,体育传媒产业从最初的野蛮式生长,到今日的大浪淘沙;从最初的人人都可开、可做、可写的自由式公众号,到今日的自媒体成熟化、机构化的运营型公众号;从曾经的央视转播、专栏分析,到今日的网络媒体平台分流到现在的人人皆主播。例如PPTV、乐事TV的足球篮球节目和斗鱼TV、章鱼TV等体育类解说。无不体现了“众”媒时代的来临。

三、文化基因改造和体制变革

随着《奇葩说》、关爱八卦成长协会、bilibili、暴走大事件等内容的大火,以及“90后”愈加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文化基因也随之变化。体育传媒产业的传播也不可以是一成不变了,例如曾经的《天下足球》以或诙谐搞笑、或感人泪下著称;再到现在《最佳11人》大型球员选拔类节目,是传统媒体的转变标志之一。

(一)边界模糊,寻求生存环境更为重要

在当今传媒边界越来越模糊难以界定的基础下,符合受众口味,主动迎合受众显得越发重要。腾讯网总编辑王永治的一句话令人深思――无论是媒体人、自媒体人,只要专业都会有很好的生存空间。我们所需要的是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经过大浪淘沙后,在基因改造路程上奔走活下来的也大多是极具专业素养的。比如虎扑体育和懂球帝两个APP,通过深度挖掘,专业写作,创造了许多广大体育迷熟知的栏目,同时也成为年轻人最受欢迎的体育类APP。

(二)非生即死:年p人选择相同领域内APP更专一

这是腾讯《2015新媒体趋势报告》中的一个观点。APP在年轻人群体中呈现“非生即死”的竞争局面。同样体育类新闻软件也如此,在app上,大众所熟知的只有虎扑体育和懂球帝。如何做好内容是当务之急。

四、技术性繁荣:新媒体背后的内容价值凸显

每一次媒体的繁荣都是建立在技术性的繁荣之上。典型的节目有《逻辑思维》,网红papi酱获得千万元融资。通过技术手段,每一个人随时随地可以做节目,同时技术性要求的降低,很多曾经要依靠专业的剪辑软件才能够实现的功能,如今仅靠一个软件就可以实现。而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快速搜索到你所需要的和喜欢的内容进行推送。不论是体育搞笑视频,还是专业的体育赛事,全部能够一网打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同时虚拟VR的突破性发展,以及最新的体感游戏都是体育传媒产业的释放点,通过一系列的游戏等与受众产生交互性,从而使受众喜欢上这一个项目,进而覆盖到项目的整个行业。

五、美国新媒体的“众媒化”

如果想看中国发展的未来,那么一定要翻看美国的发展史。美媒的发展走向很大程度上还是影响着中国媒体。Vox Media总裁马蒂・莫伊说:“相比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同样能生产出优质的内容。”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莫伊制订了亮相战略:平台化和移动端布局。平台化通过时政、科技、体育等多种主题的内容,从而帮助网站吸引到阅读趣味不同的丰富读者。新媒体下,内容之上凸显的越发重要。

六、结论

不管技术如何改变,移动媒体未来一定是以内容和服务为主。打通内容和服务之间的道路,实现无缝对接愈发重要。只有写高质量的体育报道专栏、开发体育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运用全媒体融合思路,辅以“互联网+”概念,最后平台反哺采编团队让其内容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众媒时代下,体育传媒产业发展浪潮已经开始,作为下一个新的GDP增长点,体育传媒产业潜力无限。

参考文献:

[1] 企鹅智酷.2015中国新媒体报告:亿万人“众媒时代”来了[N].2015.11.11.

[2] 吴俊宇.众媒时代三大趋势:机构化、技术型和全媒融合[N].2016.1.15.

篇6

大显示器的时代

当电脑和互联网诞生后,电视便不再只是节目接收器。而作为电脑的“超大显示器”,似乎“未尽其才”。如何更好地将个性化的网络信息植入电视中,成为三星电视矢志不渝的发展目标。

2007年到2008年间,三星率先叩响智能电视的大门。“我们从2007年在国外推出了一种单向RSS模式的InfoLive,提供新闻、气象等静态内容,2008年以后是单向Widget模式,我们称之为Power Infolink,增加了多媒体的一些功能。”天津三星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俞克辉向记者阐述三星电视的发展史。三星早期的智能电视采用了“TV+Internet”模型,虽然是一个简单的物理组合,但在当时已经相当具有突破意义。

互联网电视探路

2009年年初,三星突破“单向模式”,大胆朝着“双向TV+Internet'’迈进。它率先与新浪联手在推出Internet@TV可在线升级widget服务,同时,作为智能电视必备功能之一――Allshare无线共享雏形也已出现。即通过无线方式与周边数码外设连接获取电视内容。

随后,三星前瞻性地开始着手研发专属于电视的平台。2010年。三星推出Apps应用程序商店,这是全球最大的电视应用程序商店,用户可以随时下载安装自己需要社交、游戏、生活资讯等程序。

智能电视强势登场

然而,再先进全面的技术也不能忽视电视的基本功用一家庭娱乐工具。电视与电脑存在着本质体验区别。电视是消费者娱乐体验的核心,是三星智能电视的根本。前不久在上海举办的中国三星论坛(China Forum)上,三星Smart TV已正式登陆中国,并提出独特的“智能电视”理念。“三星智能电视仍然是电视产品,它不是在大屏幕上实现电脑应用,而是提供更多的内容与服务。”三星电子影像显示事业部部长尹富根如是说。

篇7

关键词:微商;维权;监管制度;第三方支付平台

一、微商的含义

微商是一种新兴的基于微信生态的社会化分销模式,是一种基于社会化媒体开店的新兴电商,是去中心化的电商形态。微商主要有两种模式: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微商,即B2C微商;以及基于朋友圈开店的微商,即C2C微商。B2C微商由货物供应者(包括厂商、供货商、品牌商)提供一个微信上搭建的统一移动商城直接面向消费者,负责产品的管理、发货与产品售后服务。而C2C微商是由微客个人端实现商品的社交分享、熟人推荐与朋友圈展示等。

微商是个人化为单位的,以自己的朋友圈和社交圈为圆心向外辐射。与传统的电商相比,微商具有以下特点:(1)进入门槛低,成本低;(2)它是基于个人信用的信用经济。可信度更高,微经济已不再是传统的商品经济;(3) 简化了管理。由于是基于微信为媒介的销售模式,极大地节约了雇佣的人力成本,提高了效益。

二、微商的发展史及现状

微商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囤货在朋友圈广告进行售卖。这个阶段是微商发展的初期,存在着许多的弊端,比如反复的暴力刷屏,牛皮癣一般的广告图,主要推销方式就是简单的晒单晒业绩。朋友圈容量有限,且许多消费者早已知道微商宣传的虚假性,微商简单粗暴的推销手段反而会引起朋友圈的不满。此外,在这个阶段微商销售的产品重合度非常高,大部分微商都销售所谓“爆款”,导致产品差异小,竞争力不足。

2.中介直销模式。在初期弊端显露之后,微商逐渐发展了一条新的销售道路,即自己充当沟通和接单的中介,由生产厂商直接发货,这种模式属于直销。微商无需负担库存成本,提高了收益率,但微商以朋友圈为依托,面对的消费者数量不足,狭小的市场严重限制了微商的进一步发展。

3.分销模式。在这一阶段,微商的盈利方式从单纯销售转变为了发展商和销售相结合。只要是在微商卖家的店铺中购买了一定金额的产品即可成为下级商,而下级商销售出产品即可获得一定的佣金,累计一定的佣金便可在卖家处进行提现。初始卖家通过发展商,扩大了产品的销售范围和市场,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微商原本固有的市场狭小的问题。

就百度指数而言,目前搜索微商相关关键词的人,已经是搜索淘宝开店等相关关键词的10倍左右,这个客观数据反映了微商被关注的程度已经不容小觑。微商商家已经超过千万人,各种微信店铺也已经过1000万,且微信卖货的信息流已经占到整个微信微信朋友圈的3分之一左右。除了整体销量还非常小,微商相关数据已经是很恐怖的庞大了。

三、微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受规模和市场的影响,微商销售品种较为单一。目前微商的主要产品是日化用品和快速消费品,其中以护肤。美容产品为主。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品种单一的微商无法满足自己多样化的需求,面对较为复杂的消费需求,微商并不是消费者的首选。

2.交易付款过程存在风险。和淘宝交易不同,微商交易主要以直接打款的方式为主,没有一个统一的第三方平台。这使得消费者付款存在巨大风险,违约现象屡见不鲜,严重打击了微商的信誉,影响了微商的长远发展。

3.消费者数量有限,市场狭小。尽管微商通过开发商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市场,但微商本质上仍是一种基于社交圈的个人化销售方式,个人社交圈有效,意味着市场总是处于不足的状态。微商往往难以把握推销程度,在朋友圈反复刷屏可能会造成好友视觉反感,使得市场的拓展难以继续。

4.销售模式不规范,虚假产品泛滥。微商的销售模式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大多是微商店主自主选择,加上微商进入门槛低,造成微商市场处于混乱、无秩序的状态。微商市场狭小、规模小也意味着信息不足,使消费者难以凭借产品介绍来分辨产品的好坏,微商产品假货泛滥,良莠不齐。

5.法律监管不足,难以维权。目前并没有针对微商这一类商业模式的法律规范,加上微商使用直接打款方式,难以保留侵权证据,微商的监管十分薄弱,也由于微商是建立在朋友关系上,消费者想要维权往往很困难。

四、微商发展的建议

1.规范行业标准,打击虚假产品。微信官方应加强对微商信誉、销售流程的管理,出具规范细则,对虚假产品、虚假售卖活动予以严厉打击,维护整个微商行业的生态健康。此外官方应建立起完善的售后反馈系统和充分有效的信息披露系统,加快微商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鼓励消费者对购买的产品进行反馈,提高服务水平。

2.建立安全统一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目前交易安全问题是微商最主要的问题,微信官方应当向已有较大规模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如支付宝寻求合作,首先保证资金转移安全,并同时着手建立自己的支付平台,实现验货合格后付款,避免欺诈、虚假销售等行为。这不仅可以约束微商,也可以提升消费者安全感,保证微信购物顺利进行。

3.加强对微商的统一培训。目前微商由于数量众多但规模较小等原因,处于十分混乱的状态,销售模式、宣传模式没有统一的模板,导致微商行业杂乱无章。微信官方和微商主体应当注重从业培训,提升微商服务水平、销售水平,规范行业乱象。

4.朋友圈采取信息推荐机制。微商在朋友圈日益泛滥的刷屏,不仅容易造成社交反感,市场进一步缩小,还可能给消费者带来不好的印象。针对此类现象,微信技术人员应当开发信息推荐制度,帮助用户有选择地筛选有兴趣的商品,提高宣传效率。

篇8

【关键词】 新媒体;商洛花鼓;戏剧传承发展

地方戏剧对于展示区域特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但随着社会的进步,艺术门类更趋多元化,其面临严峻挑战。其中,有些戏剧已经得到充分关注,状况发展日趋良好,例如秦腔、京剧、粤剧等。但仍有一部分的地方戏剧受众小,传承方式不当,从而日趋没落。

商洛花鼓自清光绪年间由湖北传入陕西境内,吸收地方民歌小调和方言最终成型。从其起源、戏曲史发展观点、元素构成来看,商洛花鼓在戏曲音乐发展史的研究中具有“活化石”的作用,可作为地方戏剧典例研究。

一、商洛花鼓面临困境及原因分析

因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商洛花鼓传承面临诸多困境:

1、资金短缺,设备老旧

2、在市民中关注度低,剧目无吸引力

商洛市剧团成立于2010年,现有演职人员 59 人,如今在商洛演出次数极少,1年不超过3次,频率极低。据调研:50岁以上人群中经常看戏的比例达76.67%,30-50岁人群看戏比例为26.67%,30岁以下看戏的比例不及7%,年轻团体对此甚少关注。市民对此了解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极其了解的比例为3%,较为了解的比例为16%,一般了解为22%,大部分人对此知之甚少也不感兴趣,传承现状堪危。

3、花鼓剧目严重流失

商洛花鼓戏的传统剧目据说抄本和口传本约有100余本,代表剧目有《打铁》、《石榴娃烧火》、《绣荷包》、《花墙会》、《吴三宝游春》、等。很多经典曲目,如《坐西楼》,《花庙会》等因老艺人大量过世而失传。2011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全市登记的民间花鼓艺人不足30人,且多数年龄老化,数十年未登台演出,录下来的原唱声带多数唱词不全,曲调不准,难以恢复。

原因分析如下:其一,新表演形式,如广播电视传媒、流行音乐等对旧戏剧造成冲击;其二,保护意识短缺。很少有人意识到商洛花鼓的传承价值和意义,对其甚少采取保护措施,表演场所名存实亡;其三,商洛市自身经济发展欠缺;在本身表演形式缺乏吸引力的情况下,只要花鼓戏的票价稍微提高,观众人数就会下降,长此以往,自然举步维艰。

二、新媒体视野及其应用

在大众传媒难以复兴地方戏剧的情况下,新媒体有其实践的必要性。新媒体是在报刊、户外、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发展起来的“第五媒体”,本质特征是技术上的数字化与传播上的互动性。应用设想如下:

1、以现代传媒手段实现传统模式的现代化

(1)全面普查和整理花鼓剧目和花鼓曲调。电子录入现存花鼓相关信息,包括创作曲目、知名艺人、剧团注册等,建立并不断追踪完善信息库。

(2)通过网页进行民意调查。对新时期下市场对创作曲目的需求方向、市民易接受的宣传方式等内容进行调查,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数据导向。

(3)政府官方网站宣传与企业合作,吸引企业融资。以此向剧团提供设备和资金支持,缓解政府财政压力。

2、新媒体视野下的不同主体措施

(1)政府主体。①节庆活动与新媒体途径相结合。节庆的含义不仅仅是法定节假日,也可以是“各城市和地区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地方特点,策划举办的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现代节庆活动。”可设计“商洛花鼓文化节”等,利用新媒体推送打出品牌。

②举办以新媒体为载体的各种活动比赛。例如,举办“商洛之珠・花鼓情 ”的微电影征集大赛,通过电影讲述故事,通过物质奖赏扩大关注人群。

③重视政府官方网站建设。政府门户网站应由一个政务公开的主页和提供特色服务的用户频道构成。现如今大多数政府网站存在:信息不全面、不及时、不实用、没特色等问题。政府应完成从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的转变,在网站建设上,可以特设旅游文化栏目推荐,定期更新。

(2)文化产业主体。文化产业主体的努力可立足在视觉创新领域。在人们获取的信息量中,视觉获取的信息量占获取总量的 70%,听觉占 20%,其他感官的获取量仅占 10%左右,足见其重要性。当下视觉技术发展,文化进入影像时代,数字化带来的是一种以视觉信息为标示的崭新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以此为前提可探索新旧媒体间的合作之路。

①开发设计3D明信片等创意小巧礼品。以陕西历史博物馆为例,同属于历史文化类,其开发了12件国宝文物“魔卡”,外表造型仍为一般明信片,但手机扫码后通过APP可以看到文物的立体造型,使游客对陕西文化印象深刻。地方戏剧也可借鉴,自我推销。

②开发相关手机APP等,也可以和其他著名APP合作。本方法侧重于戏剧音频影像的植入,例如小咖秀创意模仿等,让文化宣传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

③建立戏剧虚拟体验馆或是3D立体展示,以游客自身参与提高关注。

(3)剧团主体。①保留经典,与时俱进。将老艺人的经典表演通过新媒体设备保存,这些资料有传承、教学之两层意义。在剧本创新方面,新剧本的创作应注意尺度。

②开发优势,打造品牌。充分利微信、网页、微博等平台等每天更新推送多创意高质量新闻。2016年1月15日,商州区文化馆曾举办《商州戏曲传承与发展》讲座,但入场学习人数情况一般,主办方应充分考虑新媒体的影响力。同时,演员可通过微博经营感染更多的人。

3、微信平台案例分析

在现实中宣传场地、费用、工作时间安排等因素的制约下,微信成为良好的宣传战地。

文化产业微信公众平台服务需求分析:“作为国内首创和自主研发的新兴的移动应用,微信具有信息表现形式多样化、用户群庞大、成长潜力巨大和具有社交网络属性等诸多特点和优势”。“从用户年龄段看,19-40岁的用户占 75%以上,说明微信用户的主力军为青年人;从学历看,专科以上学历的用户占七成以上”,其主要用户为高学历人群。现阶段花鼓戏传承正需要这样的有生力量。

文化产业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可行性分析:其一,如今智能机普及,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逐渐迁移到微信;其二,虽说微信公众账号的应用没有固定模式,但是戏剧可以借鉴其他行业的成功案例;其三,技术层面可行,微信公众平台是开放的,任何机构和个体均可以免费申请注册并拥有自己的公众账号。

内容构建:剧团可按流程申请商洛花鼓公众平台,每天更新花鼓巡演场次信息、表演者信息、活动预告、节目投票等内容,使广大用户在小窗口接收大新闻。同时应注意:初期扩充用户需注意渠道多样化与良好形象的塑造;中期时,推送频率固定适中且保证推送内容精确,尽快树立权威;后期可注意排版方式的多样化,向活泼、多图、创新、紧密联系热点等方向发展。

三、结语

目前,地方戏剧传承模式尚为传统。而转变到消费者角度,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关注,新媒体无疑是绝佳选择。只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将表演者的“施”和观众的“受”相结合,实现“精品戏剧-大众接受-社会反响良好-支持戏剧发展”的良性互动共生关系,地方传统戏剧才能获得新生。

【参考文献】

[1] 陕西省戏剧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戏剧志・商洛地区卷[M].陕西:三秦出版社,1997.50.

[2] 杨英.节庆旅游效应分析――以广东省国际旅游文化节为例[J].旅游经济,2010.04.

篇9

两年前的2010年11月19日23时58分,张小龙在腾讯微博上写下了一句话:“我对iPhone5的唯一期待是,像iPad(3G)一样,不支持电话功能。这样,我少了电话费,但你可以用Kik跟我短信,用Google Voice跟我通话,用Facetime跟我视频。”一天之后,11月20日,腾讯微信正式立项。之后的两年中,微信成了迄今为止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移动互联网产品。

帝国的又一底座

张小龙曾经在公开场合强调,用户体验的目标是做到“自然”。随着Kik这类应用呈现出崛起之势,张小龙隐约看到了其中的机会。他就给腾讯高层写了封邮件,建议公司启动一个关于手机通讯工具类的项目。马化腾很快回复了那封邮件,认同了张小龙的看法,并表示公司很早就有了类似的想法,移动互联网是公司未来的重要关注领域。就在这封邮件中,马化腾直接确定了腾讯要做的这款产品就取名叫“微信”。

起初微信功能较为单一,随着“配件”的完善,LBS、摇一摇、朋友圈等的推出,凭借着创新的功能,以及对用户体验的精准把握和深刻理解,为微信赢得了用户和行业的良好口碑。

因创作西游记、红楼梦恶搞微博走红的琢磨先生前段时间推出了自己的微信账号。在他看来,微博有媒体属性,微信则有社交属性。“微博像个广告位,你来不来反正我就在这里。微信传播则更像个稳定的邮递员,你来不来反正我一定要去你家。”微信由于是点对点的传播,双向互动,加上微信公众平台的智能自动回复,用户关系更加平等,不像微博那样总有种地位落差感。

“腾讯社交帝国的另一个底座正在成形。”互联网观察人士程苓峰如此评价。

2012:微信年

站在2012年的最后一个月中回顾微信的成绩单,会有三个关键数字:2年,100多个国家,2亿多用户,微信已经俨然成为全民热议的主角。

2012年3月份,微信创下了用户数突破1亿的壮举。9月17日凌晨零点34分,腾讯CEO马化腾在微博中转发了微信团队的消息:“终于,2亿!”2012年12月14日,马化腾在广州举办的广东互联网大会上透露,微信用户将在明年1月突破3亿!

一年之内,连续迈过1亿、2亿大关,甚至差点破3亿,2012年完全可称之为腾讯的“微信年”。而如果以时间计算,微信还只是一个刚满26个月大的“孩子”。

2012年11月29日,随着一些营销账户的出现,微信的讯息突然多了起来,但信息质量也下降了。张小龙团队立即做出新的决策:暂时关闭单条图文与多条图文,取消分享朋友圈按钮,要求取消互推。张小龙在朋友圈里说了句:从现在开始,微信安静了。

马化腾表示,在微信的开发和运营中,腾讯也在不断地试错和学习。随着用户规模的不断扩大,微信将持续提升微信安全性,不断对平台进行优化和升级。在保护用户隐私、防骚扰、用户财产和交友安全提示等方面,都会进一步完善。马化腾同时指出,移动互联网安全比传统互联网更值得关注。未来将考虑和运营商、手机厂商、应用商店、和众多开发者共同打造安全的移动平台,并把这些安全平台和安全模块对产业链开放。

并不完美的产品

如何看待微信在整个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的地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对于社交平台而言,手机已经成了无可置疑的大容器。和PC相比,手机更像是用户身体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工具,这意味着手机能够对用户形成更高的黏性。问题在于,传统的互联网公司极少能够有成功的移动产品。许多互联网巨头的手机客户端用户也许同样不少,但仍主要依托于PC端的成功,而微信所有的流量都来自手机,是个纯粹的手机应用。微信对于腾讯来说是个惊喜,让这家传统的互联网公司找到了切入手机的方式。

对于腾讯来说,一个长期面临的问题是QQ本身的品牌辨识度更多地与年轻人联系在一起。微信的不同在于,这个全新的品牌完全是覆盖所有人群的,包括年轻人和办公室人群。这一点实际上很像Facebook从大学走出,服务所有人群的经历,而这曾经是Facebook价值倍增的原因之一。

作为微信的用户,经常能够感觉到,这个产品的学习能力太强了,无论是Kik、Instagram还是Path,只要有很棒的产品出现,微信总是能模仿得很快很好。4月,微信开放平台,这能够给用户带来更多基于微信平台的应用。微信本身在手机上的流行和丰富的应用,将使得微信成为腾讯在手机端的平台,这和QQ在PC端的作用一样。

而如果要进行横向比较,微信也并非完美,比如网上就曾有好事者把微信与米聊的功能进行逐一比较,并得出米聊更好的结论。然而现在市场领先的却是微信,这说明微信的不足并非十分严重,局限性并不比竞争对手更多。

篇10

藏匿在画廊中的派对动物

文 /本刊记者 张 敏

采访对象:赵丹虹 女

职业:顶层画廊主持人

“派对”身份:制造者、参与者

近来我耳中充斥着一个未曾听说的名词叫“派对动物”。出于工作需要,同时也是好奇心驱使,特意找到了曾被《ELLE》封为上海滩上“派对皇后”的赵丹虹,采访就在她举办派对的舞台上进行,和她一边看着正在进行中的“孕妇派对”,一边聊着天。

记者:你知道在派对圈中有个名词叫“派对动物”吗?

赵丹虹:知道,很多!你也可以叫我派对动物,前段时间《生活周刊》就公开叫我“派对动物”了,以前是“派对皇后”,现在顺应潮流就该叫“动物”。有位标准的“同类”,她自我调侃说“我们就是派对动物里的兽中之王”。其实我被冠上这个头衔很冤枉的,我几乎很少出门参加别人搞的派对。昨天我就和朋友参加了一个派对,因为朋友说既然已经被迫成为了派对动物,不出门参加其它派对那不是很冤吗?

记者:你认为在这圈子中怎样的人才能称之为派对动物?因为我实在没办法给参加派对的人以界定。

赵丹虹:我也是很茫然。假如从字面解释,我个人的理解是:派对动物是要靠派对过日子的,没有派对就不能过了,热衷于参加各种派对,否则他们就会感到孤单。但现在的派对动物好像越来越多的是褒义,指在派对中比较活跃的分子。因为在派对中就是需要一批愿意动、愿意玩、愿意闹起来的人,整个派对才能变得好玩。

记者:顶层画廊办的派对算是哪个类型的?

赵丹虹:顶层画廊是“主题派对”,从某种意义来讲是为媒体提供素材。

记者:为媒体提供素材?那靠什么生存呢?总不能做赔本买卖吧?

赵丹虹:我们有方式啊!我们有浙江某房产公司做赞助的,实际他是顶层画廊的后台老板,每个月给我发薪水,所以我搞派对时是没有经济压力的。

记者:他为什么会投资这样一个不能说赚钱的项目呢?

赵丹虹:我搞了这么几年的派对,说穿了就是为了名气,名气也是钱。现在顶层画廊的名气在上海滩上不小了,无论是商品还是人只要一有名,他的无形资产就在增加。这种无形资产不会直接反映在物质上,可将来它会作用于物质,所以你不能说它没有赚钱,只是方式比较隐蔽,结果是在一天天表露出来的,不能马上看到而已。

记者:你派对中固定的人都是些什么人?

赵丹虹:记者!来的基本上都是媒体的朋友,以前“不小心”做了几场成功的派对,媒体朋友帮我做了大量的宣传。很快顶层画廊的主题派对就搞起来了,名气就出来了。

记者:什么人喜欢参加派对?容易变成派对动物?

赵丹虹:我个人觉得其它的一些派对以赚钱为目的居多,他们的消费者首先不可能是工人,和没有经济基础的人,一般写字楼中的白领居多,他们平时工作压力太大,还有就是我们说的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喜欢热闹,怕孤单。

记者:你的派对主题都是怎样想到的?

赵丹虹:以前都是自己搞,现在不一样了。就拿今天这个“孕妇派对”,是我一位朋友想到的。现在我是和朋友一聊天就会有个选题出来,有时我的媒体朋友他们说现在外面的东西都不好玩了,没什么好写的了,我也会为他们专门想个选题出来做,现在要做的选题多的不得了。派对本意也是社交、聚会,只是现代人赋予了它新的含义,有的靠派对赚钱,有的靠派对打出品牌。派对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了,音乐派对、画展派对、舞厅派对、酒吧派对,这些派对的出现也适应现代都市人的精神状态存在着。

我不是派对动物

文 /本刊实习记者 张 攀

采访对象:WASA 女

职业:娱乐记者 时尚专栏作家

“派对”身份:参与者 报道者

80年出生的WASA现在的身份蛮复杂,一方面是名校的在读硕士研究生,另一方面,她在《上海一周》、《东方早报》上都已经是小有名气的时尚专栏作家。时尚“老记”的身份和曾经留学日本的经历,使得WASA总是有机会和有需要频繁出入各类派对和时尚社交场合,对于派对可谓见多识广,在派对上也总是左右逢源非常熟络。她也算是见证了上海的一段派对发展史呢。平时WASA参加派对就是工作,作为记者去采访。

当然时尚记者也是派对不可缺少的客人,美女WASA其实也经常作为派对亮点出现的。比如某次肚兜秀,身着自己设计的别致肚兜的WASA甚至赢得了比专业模特更多的目光。不过在WASA看来,参加派对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社交和享受,而不是“秀”,所以她更喜欢自然舒服的派对,对太过颓废和搞怪的就不太感冒。WASA觉得真正的派对应该是很不错的社交娱乐的场合,我们国内很多派对比较喜欢跟风,喜欢玩概念,却没什么实际的内涵。究竟在WASA眼里,派对是什么呢?于是有了记者和WASA的关于“派对”的讨论。

记者:除了工作需要,还有什么参加派对的原因?

WASA:很多派对比较好玩啊。加上大多数我的朋友都是做媒体的,经常会在各种派对上出现,所以无形中派对成了我们不约也能碰头的地方。大家的工作本来就很忙,难得碰到,在这种场合遇见不是很好吗。所以我觉得经常为见某个长久不见的人去派对,也算是一种社交,准确地说是“熟人社交”。

记者:也就是说对你而言,派对是个交际的场合,很大的一部分功能是作为发展和维持人际关系的纽带而存在的?

WASA:可以这么说吧。

记者:你参加派对的频率有多高?

WASA:还好,一星期大概至少一两次。上海现在派对太多了。

记者:这么高的频率可以算做派对动物了吧?

WASA:我觉得我还算不上是那种很沉醉的派对 ANIMAL,很多时候我觉得我最多是逛派对“动物园”的。

记者:为什么呢?对派对感觉不好?

WASA:我感觉要办的好越来越不容易了,怪力乱神的派对都已经玩得差不多了。各种各样的题材,没玩过的已经不多了。

记者:你喜欢什么气氛的派对?

WASA:有美食的、有好音乐的、有DJ打碟大家一起疯狂跳舞的。三者有一个满足了就可以了,我不喜欢那些过分搞怪的,感受不到真实的快乐。

记者:到现在为止哪个派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WASA:七月底全球top10的DJ,Howie B到上海来,在fashion打碟,那天大家都很high,连矜持的陈丹燕阿姨都跟我们一起敲着酒瓶子一起狂跳舞,把啤酒撒得到处都是。

记者:有时是否会觉得派对非常无聊或者作秀感觉过于强烈?

WASA:其实大多数都是的,感觉非常没劲。

记者:作为时尚人士你如何看待派对现象?

WASA:说到底,这是人的一种聚集形式,就好像领导干部喜欢开会一样,年轻人喜欢派对。不过,有意思的会很少,有意思的派对也很少。

“误入”派对

文 /本刊记者 沈 捷

一直听说有“派对”这么回事,据说俊男美女济济一堂,玩的是“另类”,要的是“心跳”,讲究的是“与众不同”。耳闻已久,自然好奇。某日一同行小朋友来电相邀,说是让“老阿姐”领领世面。于是一高兴硬是将该派对主题“昏迷”听成“婚礼”,还寻思大约是集体婚礼玩出新花样。

淮海路金钟广场5楼,一男轻着绫罗,慢摇团扇,袅娜而至,一问之下方知是主办者,在派对界享有盛名。进得厅门,入眼是一张大床和一顶轻纱帐,探头张望,一用来展示衣服的塑料人体模特“一本正经”地躺在床上,主办者介绍:“‘她’在昏迷状态。”

只是除了这塑料人是“昏迷”的,其余真人个个生猛:奇装异服、怪异发型,浑身上下五颜六色,迷幻灯光将一张张面孔映照得好像一幅幅抽象派肖像画,有点“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意思。那晚音乐像一枚枚炸弹连续爆炸,将气氛点成火焰,裹挟着男男女女涌进大厅中央,变成一条条扭动着的人影,像一张曝光不足的底片。留下我一个僵在“火焰”的边缘,重低音像一只重拳不停地狠狠捣在心脏上,捣得一颗心左冲右突跳得乱了章法,头皮像炸开来一样,感觉头发都一根根竖了起来。顽强坚持的唯一动力是希望能够看到主题“昏迷”的真正体现,说不定等气氛烧到一定程度会有一场集体“昏迷”的行为艺术。然而终究是没有,最后我在摇头晃脑胡乱舞动的人群里凑在每一张脸上才将我的小朋友找了出来。之后我们有了这样一场对话:

“这就是现在很流行的‘派对’?” 我用尽了吃奶的力气扯着嗓子问她。她扭着:“是啊!”“你经常参加吗?”我喊。“是啊,边玩边采访,边跳边聊不就什么都有了!”她晃着头。“有什么好玩的?”我吼。“玩的就是这样的气氛,疯得彻底。还能碰见很多熟人,这时候人人都特真实,没有伪装。”她跟着节奏在跳。看我瞪着她,她也瞪着我:“你不是吧?这种气氛多好,多放松。”我声嘶力竭地说:“我吃不消了,声音让我的头都要裂开来了。”她拍拍我说:“一会儿就习惯了。”“我要走了,我不喜欢这样的疯狂。”我苦着脸说。“还没到呢!”她很不情愿。我问:“会怎么样?”她摇摇头一脸期待:“没法预见,到时候想怎么爆发就怎么爆发。” 我问:“你喜欢这种活动?”她说:“在派对圈子里我还够不上级别。那里面可有不少是真喜欢,是上瘾,每个周末就寻思参加派对,哪儿有就往哪儿钻,没有派对就不知道该干什么,那叫派对 ANIMAL。”说着她嘴努手指地让我见识某穿着“布条”的女子、某顶着蓝色头发的男子,“凡派对都能见到他们”。“他们为什么这么迷恋这种活动?”我问,“你这人真是,凡事都要问为什么,职业病吧!哪来那么多为什么。年轻人喜欢热闹,想多认识点人,想社交呗。你二十多岁的时候不也一样。”小朋友狠狠白了我一眼。我的嗓子已经哑了,但我还是用尽了力气告诉她我二十多岁时的文雅状态,她不要听。“这是空虚!”我恶狠狠地说。终究是不甘心,问她:“究竟这个‘昏迷’的主题怎么体现呢?这种派对有什么意义?”这回她终于发脾气了:“意义意义,你干吗什么事都要追问意义?没有意义可以吗?找一个机会跟着感觉走可以吗?在这个城市里有人感觉寂寞,来凑热闹可以吗?”

出来的时候,主办者正在门口和谁聊得热烈,终于没死心,凑过去问他:“这‘昏迷’的主题到底什么意思?”他朝那张床奴奴嘴:“我们看‘她’是昏迷,昏迷中的‘她’看我们也是昏迷。”我一头雾水,唯一能明白的是如果再坚持下去,恐怕这场子里“昏迷”的将不仅是‘她’还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