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素质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身体素质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行为教师教学行为是否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学理念;体育教师;自身素质为了适应体育改革的需要,体育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水平,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精心设计出适应个体全面发展的教学内容,以适应千变万化的体育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获得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作为中老年体育教师,要使体育课程能够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服务,成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健全人格的塑造者。应跟上时展的步伐,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教学工作中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培养学生们的体育创新精神。并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从教学理念、转变角色、专业素质、教学能力素质等方面全面提升,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新时期体育课堂教学的需要。下面就中老年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谈谈自己的看法:
1更新学科教学理念,强化角色转变
作为中老年体育课教师,应始终秉持“绿色体育”、“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教师要掌握体育生理、心理、环境甚至安全等方面的有关知识,因而体育教师必须深入学习新课标,充分领会新标准下规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给了教师充分发挥的空间,因为新标准是完全根据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来设计的,为此,学校的课程教学方案就理应以学习目标的达成来设计,同时以学习目标达成作为主线来进行教学安排,而不是以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来设计教学方案。新课程要求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2000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试行,体育课程的隐越来越显性化,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健身性与文化性、统一性与选择性的结合等,这些全新的发展理念要求体育教师需要改变过去的与课改不相符的旧观念。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只是一位按照大纲要求进行教书的“教书匠”,他们是实施大纲的执行者、教学活动的管理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以及课堂的仲裁者,这些完全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需要教师角色做出相应的转变。体育教师不再是执行大纲的“教书匠”,新课改要求体育教师应该是课程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
2树立正确学生观念,以积极情绪感染学生
新课改下的体育课教学要时刻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整个教学过程要始终围绕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为中心。新的学生观强调在体育学习活动中,学生始终是认识的主体,没有不能被教育的学生,只要我们教师要把目光洒向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平等的享受受教育权。因为学生的受教育、学生的水平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在于老师平时课堂上的潜移默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中的有效沟通、相互理解、良性互动,会收到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效果更能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我们作为体育课教师,特别是中老年体育教师,由于培训学习的机会少,更应该对学生有所了解,然后才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老师合作,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更有助于形成合作、帮助和学习良好的课堂气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主要取决于体育教师的行为。教师应尽量根据所学的教学内容和新课程标准,创设情境,运用各种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使身体素质提高的欲望,从学习、提高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根据多年的经验,我上课开始时就采用把本科的学习目标向学生做好介绍,讲清楚我们要达到目的的途径和有效方法,还有我们应如何师生互动练习,这样,学生逐渐形成习惯的养成教育。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或自我评价,一切为学生的发展做好铺垫,注重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机会,给学生多次练习的场地,通过多次的练习进行相关的养成教育,掌握学习要领,反复多次,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激情投入到体育学习之中,形成由知识向能力的迁移。
3着力掌握业务知识,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就一定要摆脱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要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我认为体育课教师应从专业知识方面着手。专业知识是体育教师胜任本职工作的基础,也是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和水平的体现。为保证学生真正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体育教师还应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发展动向,并将新知识新观点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大致分类如下:
3.1球类、田径、体操等。教师通过参与体育运动实践所获得的运动体验性知识,对指导体育教学活动有不可替代性作用,体育教师具备扎实的各运动项目的运动技、战术知识,对改革体育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和提高课外业余体育活动指导水平都有重要的实践性意义。
3.2运动生理、运动保健知识。体育教师学科性知识水平越高,在学生中的威信越高,它也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正因为如此,人们认为,体育教师的学科性知识和教学效果存在着正相关。
3.3体育教法、教育实践。体育教学活动,具有明显的情境性及教学条件、环境的不确定性。一个优秀体育教师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环境能采取适合特定情境的教学行为,能够根据当时课堂的情境和针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特点有分寸地进行教学活动。因为,体育课堂教学情境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需要体育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机智。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表现出教学机智,具有明显的经验性。
3.4教学能力。这是体育教师首要的最基本的能力,表达能力,一专多能的业务能力,编织各种教学计划、文件的能力等。体育教师要善于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不同年龄、性别的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有条不紊的教学,还能根据不同任务和具体对象,运用生动、简洁、形象、流畅的语言和优美的示范等进行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4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身体方面。不仅要求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要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这也就对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案、寻找好的教学方法和途径,特别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在体育教学的课堂上,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还与体育教师自身良好的品德、敬业精神、教育教学能力以及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氛围等因素密切相关。教师的感情、知识、才能和品格方面的内在涵养也是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主要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心胸坦荡、富有朝气、充满活力。优美的教态以及动作的熟练性和准确性,能让学生产生敬佩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虽然很复杂,但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去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的。
总之,不断深入的新课标、新课改,对体育教师各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作为新时期的体育教师,对自身各方面的素质要要有自己新的提高,要有改革创新的意识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业务上要做到精益求精,才能做到为人师表。
参考文献
[1]许淑萍.乒乓球运动与心理健康[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02(1).
[2]韩春苓、丁玉兰.乒乓球运动的起源[ J].中国体育科技, 1995(6).
[3]李进.论乒乓球运动员的情绪控制[ 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4).
[4]许翎.乒乓球运动与创新[J].安徽体育科技, 1999(2).
篇2
关键词 科学理念 训练原则 训练要点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提速以及生存压力的严酷,对体质水平的要求愈渐提高,强化身体素质亦越发受到社会各阶层的高度重视。对少年儿童言,同样不例外。开展身体素质训练,作为强化身体素质的主要途径,自然成为关注热点。然而,少年儿童作为一特殊群体,其身体素质训练与成人身体素质训练相比既有共性可借鉴之处又有特性亟待探索之处。总得而言,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训练需足够重视亦应区别对待。本文创新性地将科学理念与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训练两大概念相融合,在详尽剖析科学训练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阐述基于科学理念的少年儿童身体素质训练原则以及少年儿童身体素质训练要点。
一、科学训练内涵
概括而言,遵循科学的训练原则且不违背少年儿童生理变化规律,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或方式方法开展身体素质训练,即为科学训练的内涵。具体来说,第一,掌控并合理施加运动负荷量。由于少年儿童的身体机能尚处于发展变化中,难以适应“承受负荷疲劳超量恢复”的恶性循环模式,为此掌控并合理施加运动负荷量尤为关键,这对于少年儿童后期成长以及延续运动生涯将起到深远影响。第二,因材施教。虽然训练过程对于少年儿童而言完全相同,但训练计划却差别明显,主要原因在于少年儿童的身体状况存有差异。针对于此,在制定身体素质训练计划前,须充分考虑少年儿童个体的先天身体条件,并以此作为核心前提,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第三,科学安排训练时间及训练内容。考虑到少年儿童以学习为第一要务,以身体素质训练为辅,后者为前者服务。在安排训练内容方面,应准确把握运动量与运动强度,确保在有限的课余时间内得以完成,且可收获预期成效。并且科学分配训练时间,妥善处理训练与学习的关系,实现二者两不误。
二、科学训练原则
少年儿童身体素质训练是一系统且长期的过程,艰巨且意义非凡。为保障训练收获实效,首要且最为关键的是严格遵循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客观规律并科学制定训练计划,其次采取科学组合方式或方法控制好各项身体素质机能间相互制约且相互促进的矛盾性关系,再者针对性穿插开展专项训练内容。具体阐述如下:
(一)优先发展先天运动优势。研究表明,人运动能力的彰显是外在环境因素与内在遗传基因协同作用的结果,并且遗传基因的影响程度越甚,运动潜能的可挖掘性越大。对少年儿童来说,这一定论同样适用。有鉴于此,依照这一科学依据,在开展身体素质训练中,优先发展少年儿童所展现出的先天运动优势,并最大限度挖掘个体运动潜能,为后天开展系统性训练创造先决前提和利好条件。
(二)循序渐进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对于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训练,以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增加训练强度、提升训练负荷量尤为关键。尽管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可能存有一定差异,对训练强度和训练负荷的适应性不尽相同,但这一训练要点可以说近乎通用。为确保收获良好效果,在具体实施逐步增加训练强度过程中,应遵循如下原则:1.视速度训练与力量训练同等重要;2.合理兼顾并同时控制好不同性质力量训练的组合、比重以及次序;3.控制好力量训练各影响因素间的转换与衔接关系4.重视并抓好专项力量训练,逐步提升训练强度,增加训练负荷量。
(三)系统训练与专项训练交互融合。系统训练即训练过程所涉及的方法、训练强度、训练负荷及训练水平的系统性。结合上文所述,由于训练系统性对循序渐进训练效果起着决定性制约作用,因而更加凸显出系统训练的重要性。为此,对于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训练,应以系统训练为主要基调,并借助科学手段控制并优化总体训练过程,同时针对性穿插融合专项训练内容,以实现专项需要的平衡以及身体运动机能的协调发展。
(四)训练共性与训练个性统一。鉴于少年儿童群体的特殊性,其身体素质训练计划的制定,既要体现出项目特征的训练共性(涵盖训练方式、训练强度等),又应体现出训练个性(涵盖身体形态特征、生理机能特点和训练效果制约因素等),只有实现共性与个性二者的科学融合统一,才能为收获良好训练效果作铺垫。
三、科学训练要点
因少年时代正值身体机能与器官系统发育的关键时期,由此赋予少年儿童身体素质自然增长且不平衡的特性。所以科学理念在少年儿童身体素质训练中的体现不同于在成人身体素质训练的体现。具体来说,少年儿童身体素质科学训练的要点主要可归结为三点:
(一)清晰早期改造与后期训练的本质区别。少年儿童身体素质训练(即为早期改造)的主要任务是为后期训练打基础、做铺垫,二者无论从性质方面抑或形式方面,均有本质差别。鉴于此,早期改造应立足于熟知少年儿童身心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之上,针对性科学制定训练计划(涵盖训练强度、训练内容等)。
(二)重视放松能力与恢复能力的培养。放松能力被视为发展技能的基础前提,应引起足够重视。少年儿童只有具备良好放松能力,才能最大限度节省机体能量,充分展示运动潜能。恢复能力也同样应着力培养,其在“训练恢复增负荷超量恢复”良性循环模式形成过程中承载着极其重要的功用。
(三)彻底杜绝药物使用。虽然使用药物有助于获得良好运动成效,但与此同时,其顺带引发的负面效应同样堪忧。尤其对于少年儿童,使用药物往往是造成其发育不良、训练系统性、节奏性以及循序渐进性严重破坏的根本诱因。对此,少年儿童身体素质训练中须彻底杜绝药物使用。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 排球运动技能 身体素质
Research on the actual effect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senior volleyball skill teaching with the physical diathesis practice
Zhang Juping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course reform and the school PE option class, students’ interest has been developed, but at the same time, some new problems also appear. At the time when many teachers teach students the professional skill, the practice on the physical diathesis has been ignored, so students’ physical diathesis does not go up but go down. In this paper, the writer,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has made an expatiation on the necessity and method of the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the volleyball teaching skill in the professional volleyball teaching with the effective practice on students’ physical diathesis practice. In addition, some consideration and summarization on that is given after the expatiation.
【Keywords】Senior PE teaching Skill of volleyball Physical diathesis
目前,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标实行了分模块分项目教学,提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五个领域学习目标,并强调运动技能学习领域,把学习运动技能作为实现其他领域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排球运动作为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的体育项目,对促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相对于其它项目,排球这个运动项目对于运动技能水平的掌握程度的要求更高。
在实际的高中排球项目教学中,很多学生从农村学校上来,从未学习过排球技能。在刚开始教学的时候,为实现新课标提出的“运动技能学习领域目标”这个教学目标,教师更多的是进行纯粹的排球技能的教学,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活动量就无法达到预定的目标。长此以往,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必然下降。因而在排球运动教学中,我们要以排球运动技能教学为载体,沿着这条主线寻找其它辅线,从而处理好专项学习与全面身体素质发展的关系。这就需要我们开动脑筋,在课程的教学设计上多下功夫,使排球模块教学更好地为学生身心体质健康服务。那么,如何在排球运动技能教学中有效地结合素质练习,促使学生排球运动技能与身体素质能力同步发展就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1.排球运动技能、身体素质的概念和内涵。在排球模块教学中,运动技能的概念运用《运动生理学》中对它的描述可能更为准确些,即“运动技能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是在后天获得性基础上建立的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
身体素质的内涵较广,在体育教学中,“身体素质”的解释为:人体机能活动的一种能力,指人体在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性、柔韧性等机能能力。取决于身体形态结构特点和内脏器官、神经系统机能的调节状况。它是人们劳动、生活的物质基础,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成绩的前提条件。
由概念可知,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是由身体素质决定的,而同样运动技能得到掌握后,就会进行更多的活动,在活动中又促进了身体素质的发展。
2.排球运动技能与身体素质练习之间的关系。在体育运动中要完成任何一个动作都包含技术和身体素质这两种因素,也就是说,要掌握任何一个技术动作,必须具备相应得身体素质。当一个技术动作不能很好的完成时,其原因可能是技术练习不够,没有掌握好技巧,也可能是限于身体素质,达不到掌握技术的要求所造成的。因此,技术与素质的关系,即使是相互适应、相辅相成的关系,要想掌握更高层次的技术,必须同时增强与此技术相应的身体素质,两者均居同等重要的地位。
通过学期初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测验和经过一年的排球教学之后对学生技能的考核,作了如下统计:
从以上的统计数据上可以看出,经过一年的排球教学学习后,身体素质好的学生的接受能力明显强于其他人。
2.1 身体素质是排球运动技能提高的基础。排球运动的特点,是要求队员对场上各种变化情况具有精细的感受能力,在场上完成许多复杂的运动时,动作要十分准确,而这在很大程度上要靠人体运动分析器对肌肉感觉作精确分析才能做到。因而,在排球教学中可以发现,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在学习排球技能时的掌握程度明显强于其他学生。例如,在新授排球垫球技术时,同样的授课方法,身体素质好的学生一节课就能掌握,而身体素质弱的学生则需三节课才能达到教师所要求的水平。
当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提高了,学习排球运动技能的速度也加快了,动作精确度将会得到大幅度提高,学习排球的兴趣必然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将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2.2 排球运动技能的提高能有效地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排球运动技术动作有发球、垫球、传球、扣球、拦网等,战术机动灵活,姿势变化多端,每个运动员要掌握全面的和多样性的动作技巧,使身体的各部分得到充分的锻炼。特别是手臂、手腕、腰部、腿部的肌肉得到均匀地发展,力量逐渐增强,身体更加机动灵活。
排球运动对神经系统的锻炼作用也很显著,尤其在比赛时,场上情况千变万化,队员的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以便根据场上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打排球时,队员多次根据对方的情况,从相对安静的较低位置,突然做出剧烈的动作,这不仅锻炼了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心脏、肺脏的生理功能,使其跳动加快,呼吸加深,更好地供应肌肉必需的氧气和养料,使肌肉爆发力得以提高。久而久之,内脏器官和运动器官的功能,便显著增强了。
排球技能提高了,学生学习排球的兴趣也会增加,在比赛中运动的强度也会增加,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3.排球运动技能教学与身体素质练习有效结合的几种方法。在高中排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把排球运动技能教学与身体素质练习进行有效地结合,使学生得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1 结合准备活动进行专项性辅助练习。一个好的准备活动可以使学生能更快地进入课的基本部分,使学生能更加愉悦地参加课的学习当中。如排球课准备活动中可以安排学生脚步移动练习,这样便可以发展学生跑以及身体协调能力,也可以安排一些游戏类的闪避、跑动、抓球等活动,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灵敏反应能力。
3.2 结合专项技能教学进行游戏类素质练习。游戏类的素质练习趣味性强,同学之间的互动好,在排球教学中可结合专项技能教学所需要的素质进行结合练习。采用这样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训练,使学生在情绪高、兴趣浓、兴奋性强的情况下进行训练,从而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如:发展腿部力量的“时代列车”、“立定跳比远”、“蛙跳接力”;发展上肢力量的“推小车”、“推人出圈”;发展灵敏素质的“打龙尾”、“猎人打兔子”等游戏,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要求进行选择运用。在排球专项技能学习的初级阶段,教学中运动量特别少的情况下,增加这些游戏类的素质练习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保证了学生整堂课的运动量。
3.3 结合技能学习进行补充性辅助练习。排球运动技术动作有发球、垫球、传球、扣球、拦网等。在学习这些运动技能的时候,要结合技术学习的特点,进行一些补充性练习。这样,不仅能更快地掌握运动技能,还进一步提高了身体素质。
如在学习排球传球垫球时,在技术学习的同时缺少跑动,我们可以安排往返跑,让学生在跑动中急停传垫球,可以两人配合也可单人进行练习。这样就提高了学生传垫球的能力及跑的能力。
又如在学习扣球技术的时候,为了使学生体会手臂伸高的感觉,采用排球扣球的步伐进行打树叶、摸高练习。在学习发球技术的时候,为了体会发球的感觉,采用打墙练习,并运用反弹球的远近高低来确定自己发球的方法是否正确,由自己接住反弹回的球进行持续练习,利用接球的跑动来提高反应速度能力。
3.4 结合专项技能进行诱导性练习。在排球模块教学的实战中会出现一些意外的情况,而要解决这个意外就必须要有一个较好的应对方法,教师可利用这点对学生进行诱导,有针对性地增加一些素质练习,从而有效地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比如排球中经常出现摔倒的现象,教师可以诱导学生加强自我保护,从而加入一些技巧方面的素质,如鱼跃前滚翻等,同时也诱导学生在接低球时可采用这些方法进行。又如在发球中经常出现无法过网以及手臂酸痛的现象,可以诱导学生加强手臂力量,从而加入一些力量方面的练习,如俯卧撑、单杠、双杠等。这样,通过一些力量练习,增强学生的肌肉感觉,并提高了抗击打能力,更有效地防止学生在运动中受伤。
3.5 结合专项技能开展拓展性练习。在排球模块教学中扣球、拦网都需要较好的弹跳力,扣球、拦网动作的练习也的确能逐渐提高学生的弹跳力,但单纯的练习必然会使学生产生倦怠心理。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在排球模块中拓展一点田径模块中的跳远、跳高的练习。通过在排球模块教学中穿插跳远、跳高的练习,使学生不仅提高跳跃能力,又能学会跳远、跳高的基本技能。同样发球、扣球需要较强的手臂力量,扣球也需要较强的腹肌力量,可以在排球模块中拓展实心球的练习。当然,在进行这样的拓展性练习时,教师必须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在课堂设计中要把排球专项技能教学与之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兴趣盎然地完成目标。
4.排球运动技能教学与身体素质练习有效结合的作用与意义。
4.1 有利于排球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学习与掌握,提高学生对排球运动技能运用和实践的能力。排球运动的技术动作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完成技术动作的时间要短促,并要有准确的判断能力。学生要较好地掌握这项运动必须具备突出的弹跳和移动速度、灵敏反应素质。排球运动技能教学与身体素质练习有效结合,使学生在身体素质得到提高的同时更记住了正确的知识与技能,并在身体素质练习中学会了实践运用能力。
4.2 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排球的兴趣,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通过技能学习与身体素质练习的有效结合,学生能更快地学会排球运动技能,体会到了排球运动所带来的乐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排球的兴趣。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排球运动,更进一步提高了身体素质,并通过一些拓展性的身体素质练习,从而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这也落实了新课标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4.3 提高运动中的自我保护能力,有效预防运动伤害的发生。通过结合专项技能进行的一些诱导性练习,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在比赛中不受到伤害。同时由于各项身体素质的提高,改善了中枢神经系统及内脏器官的机能,使学生能承受较大的运动量,有效防止了伤害事故的发生。
4.4 培养和提高体育意识、体育习惯和体育能力,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加强体育教学与健康知识的传播学习和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能力的基础。在排球模块教学中,教师采用合理、科学的手段把运动技能与身体素质练习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科学的指导下,形成了较好的体育意识。同时随着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排球技能的掌握程度的加深,学生对排球运动的了解程度也得到了加深,提高了体育意识、体育习惯和体育能力,逐渐培养了终身体育意识。
5.小结。在排球模块教学中把排球运动技能与身体素质练习进行有效的结合,不仅提高了身体素质,同时也促进了排球运动技能的发展,促进了素质的全面发展。实践证明,学生在排球比赛中自我防护意识得到了提高,肌肉的感觉更好,更不易受伤。同时,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更加热爱上了排球这项运动,增强了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并能把它作为一项终身的运动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 高等师范院校教材.《运动生理学》
2 《排球运动的健身意义》.绥中排球网.省略
3 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球类活动《排球》.高等教育出版社
4 张久喜、张静静、阿英嘎.《当前中学体育教学问题的透视》.paper.省略
篇4
大学生的心理处于逐渐完善的状态,开始对周围发生的事情进行思考和探索,但是这种思考和探索得出的结论是不成熟的,和事物发生的规律不相符合,对大学生的冲击很大,但大学生必须在不断的思考与反思中完善自己的心理、世界观和价值观。他们还没有明确自己的定位,没有明确的目标,对未来充满疑惑和迷茫。这个阶段的大学生,当他们面临走入社会的时候,才开始意识到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设计和规划,给自己进行社会定位,因此在这个阶段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处于肯定和否定交替的过程,如果没有人给予正确的引导,很容易诱发心理障碍[2]。
二、身体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身体素质的概念。身体素质是体育科学中一个基本概念,通常指的是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身体素质一般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经常潜在地表现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劳动中,自然也表现在体育锻炼方面。一个人身体素质的好坏与遗传有关,但与后天的营养和体育锻炼的关系更为密切,通过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锻炼,可以提高人体形态结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适应能力和心理因素的综合性;同时,心理作为人体一部分的脑和神经系统的机能也能得到一系列的提高[3]。
(二)心理健康的概念。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心理健康是当代大学生成才的必备条件,关系到成才、成就、贡献等方面,因为心理障碍的人群通常会出现抑郁、悲观、冷漠的情绪甚至自杀的倾向。
(三)身体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身体素质好坏与心理健康程度是密切相关的,它们统一以人体为中心和基础,一方面发生障碍将会影响另一方面的发展。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1)心理会随着体质的不断增强而完善;(2)到了一定年龄后体内激素的增长变化使青少年从心理、形态、机能和素质上都有明显的变化和急剧的增长,这时候的青少年对外界的观察会更加敏感,在感情上会非常细腻,也许一件常人看来非常简常的小事,会让这时候的大学生感觉不适应,从而在心理上排斥甚至留下阴影。
三、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细致观察,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心理障碍。情绪表现显示出其心理健康的情况,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可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心理状态,因此通过运动,可以发现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如自由活动课上,大部分学生都在组队活动,而部分学生选择在旁边默默地看着或者在参与活动时一直没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这时候教师应当给予这类学生更多鼓励,如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你真棒"的夸奖,或者直接融入到学生的活动集体中,都能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能够提高学生的体育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体育锻炼可以有效缓减和治疗某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发泄掉一些焦躁不安、紧张压抑、沮丧、自暴自弃等不良情绪,还可以使人心情舒畅,轻松愉快[4]。目前国内外研究认为:体育锻炼能改善人的心态,消除心理障碍和治疗心理疾病,并给予人一种轻松的、积极向上的心情。据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对大学生跑步所做的实验,证明每天跑步能成功缓解大学生因考试所带来的紧张情绪;而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普遍能够体会到,体育运动会明显使不良情绪得到减轻。
(二)提高身体技能的现状,为心理健康奠定基础。通过人体活动方式,体育运动能够改变人们在安静状态下的机能状态,改善血液循环,加大血液的携氧量,增强心脏的搏血功能,使器官组织处于兴奋和活跃状态,增加供血和供氧量,保持细胞活性,使机体进入活跃与安静的交替状态,舒缓神经紧张,从而调动人体的积极情绪,并且通过在运动中与其他人群的合作,调节人体情绪,是一种调节人体情绪和机能的有效途径。
篇5
关键词:儿童少年;身体素质;早期训练;田径
中图分类号:G808.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7.01.012
随着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转型,我国体育体制正进行着大幅度的调整与变革,举国体育体制下的国家、省、市、县甚至乡镇体育运动学校建设正面临着全面挑战,大部分县级体育运动学校已经走向没落与关闭,在这种形势下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建设正面临着挑战,同时也面临着机遇。因为体育强国既不是单单的竞技体育强国,也不是单单的体育文化大众化发展,而是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综合,两者缺一不可。所以,在专门性体育运动学校体制不景气的情况下,怎样为我国田径运动保障必要的后备人才供给,怎样在普通学校教育系统中进行和少年的早期田径训练,就成为了非常有必要探讨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以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育规律为视角,结合普通学校中的中小学教育,运用文献研究法、观察法、逻辑法等,对该问题进行剖析,为我国儿童少年进行科学的体育教学与训练、及田径运动后备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参考。
1田径早期训练可解决后备人才缺失问题
2004年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取得了我国田径项目竞赛的突破性进展,是我国在跨栏项目上的首枚奥运金牌,一度成为中国、乃至亚洲人的骄傲,向世界证明黄色人种在竞赛项目上的能力。但是,在接下来的比赛中,中国田径项目的发展并未取得更引人注目的成绩,造成中国田径难以突破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体育运动学校中的后备人才在逐渐减少,而学校体育中的后备人才跟不上,这与广大中小学缺乏早期训练存在着很大的关系。我国中小学教育中田径早期训练缺失具有很多方面的因素,它与我国教育体制、人们的教育观念等都存在着很密切的关系。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大众文化观念的转变,符合城市化生活的观念正在逐渐确立,人们对于儿童少年的早期教育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开始重视儿童少年的身体锻炼问题。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中小学并不承担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问题,造成当前我国大部分中小学并不具备培养后备人才的能力,对儿童少年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是我国中小学体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它可弥补在我国专门性体育运动学校大量关闭的情况下,田径后备人才的建设缺失问题。
2 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育规律与早期田径训练
2.1 身体素质释义
身体素质是人体运动能力的一部分。要弄明白身体素质的概念与生长发育规律,首先需要明白体能的概念。体能即机体的运动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1]。由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组成。在身体形态方面主要包括人的身高、体形(坐高、胸围、腰围、腿长、臂展等);在运动素质方面,包括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灵敏等;在身体机能方面,包括机体的运动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统、感觉器官、内分泌系统等。一般而言,身体素质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三者之间高度相关,而身体素质更直接地反映身体机能各系统的机能状态和身体运动能力的强弱。
2.2 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生长发育规律与早期田径训练
在生物生理学中,人体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规律,任何方式的过度干预、或违背都将会造成人体生长发育的畸形。以下分别从身体素质的各方面分析其生长发育规律与田径运动的早期训练。
2.2.1 力量素质与早期田径训练
力量素质指人体、或人体的某一部位肌肉、韧带等做功时所克服的内外阻力。儿童少年时期力量素质的发育表现为,男孩的绝对力量在11至13岁时是自增长的敏感期,13岁之后,绝对力量增长的较平稳,到25岁左右男孩的绝对力量达到最大;女孩的绝对力量在22岁左右基本达到最大, 10至13岁,是女孩绝对力量快速增长时期,13至18岁时,绝对力量增长较缓慢。在儿童少年的速度力量方面,绝对力量的发展比速度力量发展的较慢且晚,7至13岁是儿童少年速度力量发展的敏感期。在力量耐力方面,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较为稳定,一般而言男孩在7至17岁时处于大幅度上升时期,女孩13岁以后在力量耐力方面已经开始缓慢增长。因此,就力量素质的发育规律来说,教练员与体育教师应根据男女不同的力量素质发育特征安排训练,抓住儿童少年力量素质增长的敏感期,通过安排各种各样的力量训练法,如负重跑、推举杠铃等方法进行必要的专门性训练。
2.2.2 速度素质与早期田径训练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也即指人体或人体某一部分快速移动,快速完成动作和快速做出运动反应的能力。[2]可分为动作速度、移动速度和反应速度三个方面。在反应速度方面6至12岁是儿童少年大幅度提高期,显著期为9至12岁,12岁以后开始减慢增长速度,16岁左右出现第二次高峰,一直到20岁左右开始下降。在儿童少年的动作速度与移动速度方面,它们的增长与儿童少年的力量素质、反应素质等的发展具有高度相关性,其它素质发展的越好,动作速度与移动速度的增长也就越快。此时期的早期田径训练,应在各个敏感期安排各种有利于快速力量发展的方法进行训练,教练员、体育教师可采用变向加速跑、接力赛、短距离冲刺等方法进行专门性训练,以促进儿童少年速度素质的发展。
2.2.3 耐力素质与早期田径训练
耐力素质是指有机体长时间运动的能力。一般情况下,男孩的耐力素质在10岁、13岁、16岁时提高幅度较明显,女孩在9岁、12岁时是耐力素质提高的快速期,14岁后耐力水平的提高逐年降低。总体上来说,儿童少年耐力素质的增长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稳步提高,直至人体完成生长发育期。根据儿童少年耐力素质的发育特点,教练员、体育教师在以上几个阶段以通过增加练习时间、安排适量的运动负荷进行训练。
2.2.4 柔韧素质与早期田径训练
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 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3]儿童少年处在人体的生长发育时期,在肌肉、关节、骨、韧带等方面独具特征。如在关节方面,内外韧带较松弛,关节面的角度比较大、周围肌肉的收缩力不足,关节软骨较厚等。一般来说,在 7岁左右就可以对儿童少年进行专门性的柔韧训练,12岁以前争取使其得到较好发展,因为13岁以后由于在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快速期到来,关节、韧带、肌肉、骨骼等的变化将不再有利于柔韧素质的发展。因此,发展儿童少年的柔韧素质,应力争在 12 岁以前使其得到较好的发展。在儿童少年柔韧发展的敏感期,教练员与体育教师要多安排拉伸性动作练习,同时增加练习的频率与时间,并进行必要的速度素质练习,使柔韧素质提高的同时,保持速度素质的发展。
2.2.5 灵敏素质与早期田径训练
灵敏素质是指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以适应变化着的外环境的能力。[4]在儿童少年的灵敏素质发展方面,7至12岁反应素质的发展具有较好的表现,6至12岁节奏感素质的发展具有较好表现,7至11岁空间定向素质具有较好的表现。灵敏素质的发展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较大关系,在儿童少年时期进行灵敏素质训练主要训练中枢神经系统与力量、柔韧、速度等素质的协调配合。教练员可以把各种素质的练习综合在灵敏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内,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纽带,使身体素质的各方面能够协调发展,齐头并进。
3 结语
儿童少年身体素质各方面的增长具有一定的自然规律和敏感期,在儿童少年时期进行田径早期训练,必须要符合这一规律,才能够培养出合格的、具有潜力的后备田径人才。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型的进一步推进下,根据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规律,在身体素质发展的各个敏感期,进行必要的身体素质练习,使儿童少年各方面的身体素质都能够得到最佳提升,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建设提供坚实保障,是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与各项目早期训练都应当认真探讨的问题。本文以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育规律为视角,对该问题进行剖析,为我国儿童少年进行科学的体育教学与训练、及田径运动后备人才的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体育词典》编辑委员会.体育词典[M].上海辞书出
版社,1984.
[2] 关吉臣,李伟,张元锋主编.田径运动教学与训练理
[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 2007(05).
[3] 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176.
[4]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运动训练学[M].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篇6
【关键词】中学生 ; 身体素质 ; 现状 ;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313-01
随着国家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校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方面花费了大量成本,比如增加和改善体育用地、器材等。但是我国中学生的身体素质仍出现下降的趋势[1],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呈现一种无精打采、毫无生气的精神特质。这是一个不容乐观的现象,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中学生身体素质调查
为了解中学生身体素质的实际情况,本文以抽样调查的方式,选取湖南长沙某中学2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对其身体素质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一)视力调查
校医按常规方法操作进行检查,以双眼中最低的一只眼为标准,低于或等于4.9者为视力不良。视力检查结果为,男生视力不良人数高达79.65%,女生视力不良数高达82.75%,视力不良总人数百分比为81.00%(见表1)。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学生的视力水平,由于学习时间过长,眼睛长期处于一种高负荷状态,再加上运动时间过少,造成视力不良人数居高不下。
表1 视力调查
(二)体能调查
以任教的体育教师对学生的测验成绩为原。主要测试了速度素质,50m跑;弹跳素质,立定跳远;力量素质,男生引体向上,女生仰卧起坐;耐力素质,先用了男生1000m跑、女生800m跑。结果男、女体能素质许多不能达到标准要求,有些甚至与标准要求差距特别大,比如男子力量素质分值50远远达不到标准,中学生体能素质令人堪忧。
二、中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分析
本人就我以往中学经历以及对于现在中学生在校情况以及课外活动的了解,对于导致中学生身体素质现状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锻炼的时间不足
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有严格的规定,《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规定学生的在校时间小学生6小时、中学生8小时,而课程设置方案中要求开设的学科必须都要开设。在这种情况下,在繁琐的课程安排中,体育课的份额越来越小,甚至存在排不进课程表的行为。要想全部课程排够,则会延长学生在校时间,与国家规定相矛盾。另外在社会可供学生活动的场地很少,并且越来越多的家长给孩子安排了各种各样的课外辅导及培训活动,越发压榨了孩子的课外时间,从而导致了中学生锻炼时间不足。
(二)体育教学质量不高
虽然现在很多中学都开设了体育教学的课程,但是整个的教学模式至今还处于“以学习成绩论英雄”的状况,这也是目前的教育体制不够完善的一大主要原因。导致了很多中学采用的还是以传统放羊式体育教学为主,很多的体育教学以自由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教师们没有通过一种有编制的课程锻炼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自由活动使得学生往往达不到专业体育训练的标准。这种放羊式、懒散的体育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越来越对体育教学不感兴趣,有的学校甚至逐渐取消了体育这门课程。
(三)运动兴致不高
大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强身健体,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的概念。现在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家长的过分溺爱,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导致根本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丝毫没有健身健体的意识。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休闲娱乐的活动也比以前多得多,体育运动对孩子们的吸引力越来越弱,相比于体育运动,更多的孩子愿意选择上网和看电视。同时家长的不良习惯也在影响孩子的行为,大多数家长参加工作以后对体育运动、体育锻炼的意识开始淡化,早上睡懒觉,晚上很晚休息,不参加体育锻炼,这些不良的习惯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观念。
三、中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对策
(一)减轻学生负担
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加强素质教育,努力促进青少年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另外对于课外辅导补习方面,家长应尊重孩子的想法,而不是盲目跟风,为孩子报名补习班和培训机构。这样加不仅加大了孩子的负担,使孩子长期处于一种高负荷的学习状态,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二)完善体育教学制度
学校应坚持体育工作常态化,就是各学校以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为目的,根据自身体育教学资源而开展的各种运动组织活动。抛弃为了应付而不符合实际的活动组织方案。作为体育教师,我们需要的是给学生创造适度的运动时间和条件,不要目的性太强,要注重实际效果而不是形式主义。在初中阶段,学校体育课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们接受运动、喜欢运动,学习应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切实的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等各种方面,积极开展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体育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提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
(三)培养学生运动兴趣
学校可以根据季节和具体情况的不同,结合学校现有的器材和场地,开展各种体育锻炼的项目。冬季以长跑、跳绳为主,其他三个季节则以武术、篮球、排球为主,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增强学生运动兴趣。
另外家长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不良生活作息可能对于孩子的影响,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对于自己和整个家庭都会有产生积极影响,也可以定期的带着孩子参加各种户外运动,培养孩子运动兴趣,这样既有利于和孩子的沟通交流,也提升了孩子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田世禹.浅析中学生体质下降的现状及对策[J].新课程,2013(10):90-91.
[2]范五一.浅谈初中体育教育现状及对策[J].中文信息.2014(5):25.
篇7
一、少年举重运动员发生损伤的主要原因
1.大运动量、大强度训练形成运动性疲劳而造成损伤。在少年举重运动员训练中,有的教练员急于求成,对少年运动员采用成人化训练方式,而没有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运动量和训练强度安排过大,训练后又没有很好恢复就继续训练,这样既容易造成运动疲劳,也容易因力量发展不均衡引发损伤。如举重运动员的肩、腕、膝、腰、踝都属于载重关节和部位,如训练中局部负荷过重,会使关节损伤机会增多。
2.技术动作不正确,容易造成运动损伤。少年举重运动员在开始训练时,因不能科学地掌握基本技术动作的要领,使技术动作不规范、不标准、不扎实,就会造成用力不合理,这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极易引起运动损伤。
3.在训练和比赛前,准备活动不充分,不合理,容易造成运动损伤。少年举重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前,没有按规定进行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合理、不充分,没有使自己身体的重要部位得到有效的活动,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机能还没有充分地动员起来,就进行剧烈的训练和比赛,从而造成运动损伤。
二、少年举重运动员训练和比赛中预防损伤的措施
1、在身体素质训练中要根据运动身心发育特点,合理科学地安排运动量和训练负荷,避免局部负荷过重发生运动损伤。
少年运动员正处于生长发育期,他们各项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力量素质、柔韧素质、灵敏素质)都有发展的佳期,但他们所承受训练的强度有一定的局限。因此,在少年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时,应遵守少年的解剖、生理、心理等生物学特征,合理地安排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使两者交替上升,不应同时增加,使其所承受的运动负荷量与身体素质的发展相适应。同时,要科学地安排负荷和休息的关系,应让运动员在机体处于“超量恢复”阶段,再进行第二次训练,使机体、机能逐步提高。这样不仅保证身体素质的发展,还有利于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
为了加强对训练负荷的合理监控,教练员要学习和掌握运动解剖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以及运动训练学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对运动损伤的鉴别能力,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预防训练和比赛中发生损伤。
2、抓好规范、标准的基本技术训练,为提高运动成绩打好基础,并防止运动损伤。
在举重项目中,力量是基础,技术是保障,技术好成功率就高。尤其是少年的基础训练阶段是技术形成的关键阶段。良好的技术动作,对提高运动成绩和向高水平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可避免因技术差而造成损伤。因此,要抓好少年举重运动员的技术训练,特别要抓好技术细节的训练,并提高运用技术的能力,在训练和比赛中充分发挥运动员的潜能。
举重技术从表面上看比较简单,但实际上是比较复杂的。所以对于初期训练的少年举重运动员,一定要了解技术动作的形式和基本概念,确立正确规范的技术动作,为了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教练员可以组织运动员观看技术录像,也可以让技术较好的队员做示范,使队员能形成正确的抓举、挺举技术概念,使其更好地快速掌握动作技术要领,不仅为提高运动成绩打好基础,也为防止运动损伤起到良好的作用。
3、在训练和比赛前合理安排准备活动,保证在训练和比赛中发挥机体适应能力,并防止运动损伤。
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前通过各种准备活动练习,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身体代谢水平,升高体温,增加肌肉和韧带的伸展性和弹性,降低肌肉的粘滞性,使身体机能适应训练和比赛活动的要求,并能较好预防运动损伤。
准备活动的安排要科学合理,要有具体要求与指导。
篇8
排球是一项对身体素质有较高要求和标准的运动,它要求运动员的意识应该超前,在场上的具备应变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运动员应有很好的协调性,速度,弹跳力,力量和耐力。要达到这些标准,运动员应具备像身高,臂长和球感的先天素质,其中身体素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身体素质提高,才有可能达到预期训练的目标。
一、身体训练的概念
任何体育活动都可以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对排球运动员来讲,排球是发展身体素质和身体形态,提高机体肌肉工作的能力,来适应训练和比赛的要求。此外,排球训练也包括排球技战术以外的身体训练,有些训练可以结合球来训练,这些训练的能够更有效,更迅速地提高排球运动技术水平,改善身体条件,这样的最终提高运动成绩而进行的训练,称为身体训练。
二、训练的内容
(一)排球运动员的身体训练内容各种各样,大体上分为三种:一种是把身体训练分为一般和专项两种身体训练,一般身体训练指在动力学和组成上不同于本专项的其他运动的方法,如排球运动员进行“螃蟹跑”、跳、举重、负重等训练,可以发展身体素质和器官功能,提高身体灵活度。专项身体训练则是根据排球技术动作结构的特点,利用辅助器械和徒手模拟的训练,也可以利用排球,在基本技术训练中加上部分身体训练,按照技术动作规格的要求,强化特定部分肌肉,训练韧带,达到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和改进技术动作的目的。另一种则是训练灵活性、弹跳、挥动速度、反应移动、耐力等。还有一种训练打球时的协调、力量、速度、灵敏度、柔韧、耐力等。
(二)根据排球运动员的特点最需要的素质,就是:打球力量、速度、灵敏、和耐力四种素质。在进行身体训练的时候,应侧重力量与速度的训练,这两种身体素质对弹跳力是至关重要的,弹跳对排球运动员的意义是不用多说。这些都是排球运动员身体训练的主要内容,当然身体柔韧协调训练也需要花时间练习。
三、训练的方法
(一)增强肌肉训练
排球比赛过程中,发球和扣球过程中都要发挥肌肉的爆发力来提高发球和扣球的速度和力量。因此,肌肉训练对排球训练以及取得成绩十分重要。我国的肌肉力量练习中一般采取手指手腕练习,主要是使运动员的手指和手腕灵活并有力量,避免运动员在比赛时手指和手腕受伤。手指手腕肌肉的力量可以通过举哑铃和手指俯卧撑等身体训练来获得。除了手指手腕的肌肉需要进行练习外,运动员身体的其他部位也需要进行坚持不懈的锻炼,运动员的腰部肌肉和腹部肌肉肌肉力量一般是通过做仰卧起坐来提升。有时候,普通的仰卧起坐对运动员的腹背肌肉已经起不到加强的作用时,可以加大训练力度,在运动员的腹部和腿部放置适量重物,负重训练。
(二)加快速度练习
排球比赛中分秒都很重要,所以运动员的反应力很关键,学校在平时的排球课程训练中,没必要运用死板的训练模式,可以适当加入游戏来提高运动员的反应能力,因为游戏的本身也是在训练。比赛场上,瞬息万变,不仅要拥有好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还需要让自己根据对方的动作迅速做出正确的反应。可以采取面对墙做各种反弹接球的练习来提升训练运动员反应速度,也可结合球做各种不同落点和节奏的防守练习,或者一对一做相对练习,一人任意移动,另一人力争跟上,不被晃开。虽然练习步骤简单,但是这些身体训练方法可以切实提高运动员的反应速度。
(三)提升身体耐力
运动员的耐力培养,不能依靠动作幅度大的运动来对其进行训练,运动员可以在平时进行竞走和游泳等运动进行练习,制定长远目标。其次,排球比赛是一个耗费时间的运动过程,没有较强的耐力很难完成。所以,提高肌肉耐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运动员可以进行身体素质训练提高自己的耐力,使自己的身体机能能够适应长时间的运动,也达到抵抗身体疲劳的目的。
(四)提高身体柔韧性
篇9
一、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
第一、学生平时接触乒乓球运动机会少,对球的感觉差,尤其是击球速度快起来后身体素质就跟不上技术的要求,因而做起动作来显得特别吃力,这样在学习中一些多余或错误地动作就产生出来了。例如,学习正手攻球技术时,当对方攻球位不适时,追身位置时,本应是移动步伐调整位置的击球,但很多人由于来球快,来不及移动调整位置,只得夹臂(大臂和身体贴得太紧)击球,不易发挥前臂的协调用力,动作做起来就十分僵硬。
第二、学生对新学的动作概念不清楚,做起动作来不知该怎样做,此时也会产生多余和错误动作。例如学习正手攻球时的引拍动作:正确的引拍是以肘关节为轴向腰侧面展前臂摆动,但很多学生由于概念不清易出成以肩关节为轴拉后抬大臂翻肘引拍的错误动作。
第三、教练的教学水平(业务能力)差。教练的教学水平对于学生学习是很关键的一环。教学中,学生学习新动作首先以教师通过示范、讲解直观感和动作形象,再通过学习,体会和掌握动作。如果教练对新动作体会不深或者示范不正确,或者模糊,就不能给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从而引起学生动作的混乱。
二、预防和纠正错误的方法
方法一,选择动作相似的旧技能方法。乒乓球的技术虽是各种各样的,而在动作结构上是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在安排教学大纲时,必须按各项目之间动作的系统性,不但要注意某一项的系统性,同时还要注意照顾全面的科学性。乒乓球教学的新教材较多,而新教材往往是建立在旧技能的基础上的,教练要有效地采用已熟悉的条件反射,促进更快地掌握动作要领,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方法二,加强发展身体能力的教学,努力提高身体素质。教学有不少的错误动作是由于身体素质不行造成的,所以在训练教学中,应多在训练前和训练后多安排一些身体素质的练习,使学生的身体素质(专项素质)都能得到提高,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技术动作。
方法三,利用形象的比喻语言纠正错误动作。讲解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语言指导学生掌握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过程。讲解不仅使学生获得有关知识,而且还能通过思维而建立动作概念,同时还有启发教学的积极作用。生动形象的讲解能达到直观的目的;深入浅出的形象语言,能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所以在教学训练中,讲解要明确、简练、生动。生动就是把握知识内容讲话,使之听起来有趣,并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在技术课的教学训练中,教练的生动,能到达举一反三的效果。
方法四,采取模仿错误动作的方法。教练的示范,是将具体动作过程的完整形象展现在学生眼前给学生直接、生动的直观性。在纠正错误动作时,只用语言去描述多余和错误动作的形象,学生不一定能体会和理解所犯多余和错误动作的形态(尤其是小队员),这时教练应根据观察,适宜的把错误动作模仿出来。
三、教练在预防纠正多余和错误动作
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要认真观察学生的练习,并善于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采取的纠正方法要有针对性,争取做到抓得准,方法对,见效快。
2.在给学生纠正动作时,要分析学生产生错误和多余动作的原因,不仅使学生知其然,而还要知所以然;对学生的帮助要诚恳、耐心;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改正错误的信心,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10
摘 要 竞技健美操姿态训练是竞技健美操训练的基础。它能改善姿态,培养气质,发展素质。本文较详细的阐述了竞技健美操姿态训练的训练内容,即基本身体姿态训练、基本身体控制训练和基本身体素质训练,为竞技健美操姿态训练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竞技健美操 姿态训练 重要性
竞技健美操作为一项新兴的运动项目,发展相当迅速,从1982年在美国举行的第一次竞技健美操比赛起,它就以活泼、热情的风格风靡世界各地。当前我国竞技健美操在世界上享有比较高的声誉,成绩也是比较显著的,但与世界上其他强国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其主要差距在于成套创编的艺术性以及运动员在完成成套过程中的艺术表现力。在技术训练中发现教练员主要把重点集中在成套动作训练、难度动作训练、柔韧和力量素质训练上,忽视了运动员身体姿态以及艺术表现方面的训练。所以,在进行艰苦的训练、发展难度的前提下,还要在姿态的优美以及艺术的表现上狠下功夫。
一、竞技健美操姿态训练的概念
竞技健美操姿态训练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采用一些竞技健美操特有的训练手段与方法,并按照竞技健美操项目的要求与标准来塑造与改善身体姿态的过程。竞技健美操是一种动态美的行为艺术,同时还具有姿态美、艺术美、社会美等特征,而姿态美是健美操的基础。
二、竞技健美操姿态训练的重要性
(一)改善姿态
当前竞技健美操正朝着高难度、高度艺术化的方向发展,难、新、美、稳是它的特点,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在稳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动作,但动作的完成只有体现出美才有观赏价值。如动作完成稍有欠缺,姿态不够完美,就会被扣分,所以运动员姿态的好坏往往决定其运动的成绩。因此,要想获得优异成绩,除了顺利完成动作这一关键外,运动员的姿态训练是至关重要的。
(二)培养气质
气质是运动员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综合表现,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不同气质类型的运动员在竞赛中会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力。姿态训练在外形上改善其优美的姿态,而在潜移默化中给予其个性的培养,优雅气质于无形中形成。在竞赛中利用高雅的气质来表现美,能使其艺术性更加突出,从而提高成套的艺术表现。
(三)发展素质
发展身体素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各种机能能力,使运动员能够承受较大的运动负荷,保持良好的运动状态。身体素质是运动员在训练中保证训练效果,在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基本因素;也是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必要条件。因此,对运动员来说,身体素质是提高技术能力的前提和保证,也是保证难度动作的质量及完成成套动作的基础。
三、竞技健美操姿态训练的内容
(一)基本身体姿态训练
基本身体姿态训练是竞技健美操重要的训练内容之一,它对形成运动员的正确姿态和健美体格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竞技健美操中,身体姿态具体表现为脚尖、膝盖、手腕、肘关节、肩部、腰部、头部等部位的姿态。优美的姿态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必须有一个长期精雕细刻的加工过程,并贯彻在技术动作的整个训练中。由于竞技健美操训练内容多,在训练中既要做好基本身体姿态的训练,又要不影响其它内容的训练这一原则。训练的内容则根据运动员训练程度,训练计划的安排,气候条件等等而定。
(二)基本身体控制训练
竞技健美操的技术动作发展迅速,动作更复杂,难度动作亦加大,能否完美地完成成套动作,对教练员和运动员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身体控制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运动员成套动作的完成质量,为了跟上新规则的要求,与国际健美操水平接近距离,运动员和教练员必须重视运动员的身体控制能力的训练。因此,加强运动员基本身体控制能力训练是训练中的重要内容,不可忽略。
(三)基本身体素质训练
基本身体素质训练是指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协调性等,是健美操运动员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很好地培养运动员的身体姿态、身体控制能力,对动作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不同的训练形式与内容,可提高运动员的柔韧、协调、灵活性、控制能力、力量及耐力等身体素质。尤其是力量和柔韧素质,它们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形体的控制力和表现力。
四、结论与建议
(一)姿态训练是竞技健美操的基础,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
(二)优美的姿态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优美的姿态也是在长期的训练中逐步形成的。
(三)把基本身体姿态、基本身体控制、基本身体素质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练习,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 肖光来.健美操[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 上一篇:生态学基础知识
- 下一篇:散客旅游和团队旅游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