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学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什么是生态学?简述其研究对象和范围。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由于生物是呈等级组织存在的,因此,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2、简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根据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分类: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与全球生态学等;根据生物类群分类: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根据生境类型分类: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沙漠生态学等;根据交叉学科分类: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等;根据应用领域分类:农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
3、生态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分为4个时期: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
4、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
野外调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等方法。实验室研究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究单项或多项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系统分析和模型是指对野外调查研究或受控生态实验的大量资料和数据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表达各种变量之间存在的种种相互关系,反映客观生态规律性,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方法技术。
5、种群具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基本特征?
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各种群体特征,大体分3类:
(1)种群密度和空间格局。
篇2
关键词: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学习自信心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2-0000-02
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很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是其中的因素之一。在教学过程中,丰富的情感、积极向上的态度、合理的价值观,能促进学生的有效认知,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规律来组织课堂教学环节。作为一名从事职业教育多年的工作者应该把以往注重按学科体系传授知识转变为更多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促使职业中专的学生职业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本文结合个人的一些学习思考和教学实践,就《计算机网络基础实训教程》课在教学过程中关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谈些体会。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要围绕学科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乎包含了人们在情义领域的全部,内涵很广。考虑到每个学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在培养时应当有不同的侧重。对于职业学校的课改在“情感与态度和价值观”应达到的目标,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学习课程的兴趣。主要指教师通过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组织课堂教学环节,有效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学生表现为主动参与课堂的教学学习活动,显示出对课程学习的喜爱。
(二)自信心与意志力。主要是表现为通过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体验到成功,逐渐树立起学好课程的自信心,逐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三)学习课程的态度与习惯。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学会如何进行团队合作,如何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逐步培养出中职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
以上的这些目标是结合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牢牢把握。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要结合学科特点
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计算机网络基础》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需要学生学习掌握:数据通信原理与实现技术、网络体系结构、局域网及广域网原理、网络互联原理与技术等内容。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今后学习网络工程、网络管理、网络开发的基础。学好了这门课程,将会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具有系统性、应用性、抽象性、严谨性。课程自身的特点有别于其他课,需要教师在组织实施课堂教学环节时,要以实训为主,让学生通过实训活动来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提升实践技能。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要遵循情感养成的规律
情感养成具有主观性、体验性和隐蔽性等特点,很难通过具体的量化目标来进行衡量,学生只有在实训活动中才容易获得情感的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需要更多的是体验和感悟。通常在教学环节的组织过程中,由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景,为学生设定好学习任务,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后,学生通过完成预设的任务,体验到所学的知识,从而得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直接经验。如果想只通过一两次课就让学生对讲述的知识有所感悟,形成学生自己的经验,这是很不现实的。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
中职生源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与自控能力非常薄弱,学习基础较差,对理论知识学习没有什么兴趣。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们,对“有用”、“实用”的内容很有兴趣,而且很乐于动手。例如:将五台电脑互相联通,形成一个小的网络,可以互相访问。这样可以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所学知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用网络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学生爱学习的情感和主动学知识的意识。
四、如何在教学环节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一)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情感沟通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发自内心的关爱学生,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与爱,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建立一种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要求教师要首先树立与学生人格平等的观念,不仅在课外与学生有着良好的情感交流,课堂上更需要与学生有心灵的碰撞。上课时,如果学生能较好的回答问题,我会微笑着与学生握握手;当学生成功完成了制定的实训任务时,我会故意说:“你真厉害,比我当学生时掌握的快多了!”用此种方式对学生的成绩加以肯定;当学生之间为某一问题讨论得面红耳赤时,我会对胜方说:“感谢你们为全班同学带来的精彩!”,然后又对败方说:“是你们让大家从错误中加深了对知识的正确理解,你们虽败犹荣!”学生在课堂上,如果有不同意见,都会主动提出,享受一种互相学习、共同思考的乐趣。增强了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效果。
(二)创设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1.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创设情境、布置任务、设置悬念等方法,从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入手揭示课题,进行讲解。例如:讲解TCP/IP协议的时候,教师在机房里先用相关的DOS命令发几条信息,让信息内容在每个学生的电脑上都显示出来,然后提出问题:(1)为什么每台学生机上面都能看到教师刚才发的信息?(2)学生机发的信息能在其它每台学生机上看到吗?(3)学生机之间能实现指定的某两台机互相通信吗?(4)如何让几台机子之间能够互相连接?(5)每台连通的机子之间是怎样进行通信的?学生通过思考,会发现要想发信息让指定的学生机看到,必须要保证这两台机子之间是通信畅通的。而保持通信畅通,除了装好网卡、插好网线,还要设置相应的IP地址。学生在思考中,获得了一种潜在的兴趣。实践证明,要想让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是非常有效的手段之一。
2.创设成功情境,让学生从成功中提高自信
作为一名教师,不管学生的学习基础多么差,多么讨厌这门课程,教师都应多肯定他的每点成绩,多鼓励、多表扬,多引导他们获取成功。课堂讲解的例题、课后作业、实训任务、考试题,一定要面向全体同学,不要过深、过难,避免因难度过大而挫伤一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潜能是巨大的,只要教师善于去挖掘,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潜能,让学生获取成功的体验。学生尝到了学习进步的甜头,就能逐步克服学习上的自卑感,树立信心,激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3.多元的评价机制,起搏学生的内动力
学习过程中教师或是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具有激励性,有助于学生欣赏自己的成功,激发学生的主动进取心,提高学习知识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篇3
环境生态学是20世纪70年代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成长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在国内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几乎都有开设。环境生态学是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相互交叉、相互融合而逐步形成的一门新兴的学科,涉及到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植保等学科,是生态学的应用学科之一[1]。同时,“环境生态学”为《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在学科构建和人才培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1“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1教材选择问题自1992年金岚主编的最早的《环境生态学》教材出版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有教材版本达十几个,总的来看,大多数是面向不具备生态学背景的专业编写的,生态学基础知识所占篇幅较大,适合林业院校非生态类的环境工程、资源环境类专业采用;而林业院校的环境科学专业开设有普通生态学或生态学基础课程,在修读“环境生态学”课程时,其内容有较多的重复,因此,该专业学生选择合适的教材有较大的困难。
1.2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重叠问题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在大二开设《普通生态学》课程,大三开设《环境生态学》,由于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是随着人类环境问题的出现和变化、以及适应生态建设和资源利用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科学体系,与生态学必然存在知识交叉、内容重复的现象。从教学内容来看,普通生态学的内容一般包括生物与环境、种群生态、群落生态、生态系统生态、景观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生态风险评价与生态规划等内容[2-3];而环境生态学的内容一般包括生物与环境、生物种群特征及动态、生物群落特征及动态、生态系统生态学、生态系统服务、环境污染的监测与评价、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生态工程、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内容[4-9]。不难看出,二者主要在环境、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及生态系统生态等方面存在着大量内容的重叠。据不同版本教材内容统计,两门学科的内容交叉点达到了40%~70%,这种局面不利于建立优化的环境科学学科体系,也造成了教学时间和资源的浪费。
1.3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问题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已普遍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较传统的单一板书有其优势,如信息量增大、动态过程可再现等。但多媒体课件的表现形式也有不足之处,如大量使用相对浅白的图片,对学生的抽象思维活动可能会产生抑制作用[10]。诚然传统的粉笔授课形式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但也不应完全摒弃。据学生反馈,板书授课在强调细节(如公式推导)、思维跟随方面好于电脑。故建议依赖电脑教学的年轻教师增加些板书,善于粉笔授课的年长教师适当扩充些PPT。再者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授课多为“授-受”单向式,对学生参与引导不充分,课堂上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经过积极思考,课后很难提出问题,知识得不到升华,这种局面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提高。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11]、“情景再现法”、“互动式多媒体”[12]等,根据学生的听课反应,设计一些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发言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讲到“受损生态系统”问题,教师可以设计“同学们所在家乡有哪些生态破坏现象和环境受污染的案例”,学生发言后,归纳常见的受损生态系统类型。
1.4考核问题“环境生态学”课程考核主要问题是考试未能体现出课程性质。环境生态学在学科性质上是属于应用生态学,但在目前的考核中,这一性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目前的考试还是比较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对应用能力的考核则比较轻视。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生态学”课程分理论与实践2部分,理论部分考核采用“笔试”,实践部分考核依据“实习报告”。单一的考核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平时不学习,期末大突击的现象,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实习报告”存在同组内大同小异的现象,体现不出学生个体应用能力的差异,不利于学生实际技能的提高。
2优化“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对策分析
2.1课程建设要有统领大纲“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
要取得良好效果,首先要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和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制定有针对性的统领大纲,包括制定详细知识点的教学大纲、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时数、教学内容优化体系、目标明确的考试大纲等教学文件。
2.2选择适宜教材环境生态学教材的选择是关系到教
学效果好坏的一个首要因素。教材选择的标准应当根据林业院校环境类专业自身的特点来确定。通过比较国内外环境生态学教材,一般来说,国内教材比较简练,但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不够深入,国外教材对环境问题的分析比较深入,但信息量太大,条理性不强。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二者的优点进行有机结合。同时,基于环境科学专业具有生态学背景知识,在授课时可选择生态学内容精简的版本;当然有条件亦可建立教材建设制度,鼓励教师自编符合林业院校环境类专业的特色教材。
2.3改进教学方式,强化自主学习
2.3.1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环境类专业本科《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应用生态学理论及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专门研究环境生态学理论与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环境生态学”本科课程应当处理好理论与应用之间的关系,重点放在课程应用方面。另外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的是,学生并不满足于课堂上有限的知识传授,学生本身对课程的理解差异很大,需要交流。我们的调查结果也说明了这一点:很多学生在大学4a中从来没有与专业课教师交流过,教师缺乏来自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有很大影响。现代网络技术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理想的纽带[10],学生可以随时到授课教师的教学网站上浏览信息、查找辅导材料、提出问题或建议,教师对网站的维护更新过程中,需要收集整理大量的课外辅导材料,解答学生的问题,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延伸了教学时空,同时也对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2.3.2整合教学内容环境生态学经过30~40a的发展,基本确立了独立的学科框架。在教学内容上,“环境生态学”课程本科教学内容应以当前人们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人为干扰下自然环境的变化和生物体及群体对环境的响应,以及生态治理和生态修复为主要内容,以生态系统服务、管理、健康及评价理论作为有机补充,突出课程实际应用性,简化或摒弃生态学基础知识部分。对于不具有生态学背景的环境工程专业而言,可以在各个应用章节中穿插讲述生态学知识。
2.3.3加强实践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教学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野外的生态环境考察是课堂教学和实际应用的有效结合,本课程选择滇池流域作为生态考察区域,在生态考察实践中,通过学生对入滇河流水质、西山周边采石场植被破坏和恢复情况的调查,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态环境评价中,使教学效果在实践中得到提升。也可针对教学中所涉及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设计成小型的研究课题,如针对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技术理论,提出“××公路护坡及边坡生态恢复技术初探”。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环境生态学基础知识的理解,也加强了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3.4营造学生参与式教学环境,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环境生态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尽可能把相关内容组织成相应案例,以案例分析作为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载体。通过教师对案例的深入分析及实际演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分组编制实际案例、进行课堂阐述或书写实践报告,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等综合技能。
2.4改进考核方式
根据“环境生态学”课程性质和教学要求,灵活地选择多种方式进行考核,打破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并且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分开考核。理论课程考核可分为2个阶段,即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以平时考核为主。平时考核又可以采用分组口试、小组专题论文等形式,每个学生有不同分工,他们可以在小组中互相学习、讨论,这样既能轻松掌握考核的知识点,又能增加教学互动性,提高学生处理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和素质。期末考核则主要以教材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为主。由于学生平时能掌握相关知识点,期末考试不及格的现象也大大减少,又进一步提高了下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习课程考核也分2部分,即外业考核和内业考核。外业考核主要从学生的方案设计、方案实施、野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进行打分。内业考核可以采用“实训单元模块”的方法[11],教师准备几套不同的实践内容,如浸蘸法模拟大气污染对植物的伤害、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等,学生采取抽签的方法进入相应的教室,由教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实践操作考核评分,加大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技能等的考核力度,有助于形成知识、能力并重的教学模式。
篇4
近年来,农业生态学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农业生态学作为生态学发展中重要的分支之一,对传统农业科学进行了补充和创新,并对其不足之处进行了弥补,在生态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价值。农业生态学是农学专业十分基础的一门学科,通过开设这门学科,使学生对农业生态有个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能够掌握和习得农业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和基本技能,以便提高学生的农业管理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为日后建设生态环境奠定良好的基础。
2、农业生态学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2.1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是当今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在农业生态教学中,必须始终坚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放在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农业生态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创新能力也主要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习得和培养。实践教学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学生及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单纯的对知识理论的习得转化为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仅仅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进行农业生态学讲解,学生将很难提起学习的兴趣,充其量也只是让学生对农业生态系统和环境意识有个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对基础的评价方法有所接触,而对于真正涉及到农业生态学本质的科研技巧也难以掌握和熟练应用,导致学生缺乏从生活中寻找问题的敏感度,不能对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解决。由此可见,必须在农业生态学教学中,充分融入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2 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才能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对此,我国制定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农业生态学不仅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而且还可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生态环境恶化。目前我国人口众多,但是可耕地面积却非常有限,再加上农业生产成本的不断增加,给我国农业的发展带来很多不利影响。为了改善农业发展的局面,必须加强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而充分的利用。这就对农业生态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加强实践教学在农业生态学中的应用,可以为农业发展培养众多的农业人才,并将所学理论创新的应用在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业产量,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3、提高农业生态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3.1 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不断完善
农业生态学不同于别的学科,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不仅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而且还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其他学科之间均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将实践教学应用在农业生态学中,适应了新课改的发展要求,因此,必须引起相关教师的高度重视。从农业生态实验以及毕业设计等各个阶段,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不断的完善,以便构建健全的农业生态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在农业生态实践中,作为重要的环节便是实验,实验的种类和数量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现在很多学校没有对农业生态实践教学予以高度重视,导致这些学校缺乏足够的具有针对性的实验科目,给实验的有效开展带来很大的难度。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农业生态学的实际需求的情况下,对实验教材进行重新的编写,并对以往的实习内容进行整理和总结,并编写成册,为学生的有效实验提供参考。
3.2 加强对农业生态实践教学的考核和评估力度
考核和评估是农业生态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对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对实验进行考核和评估时,可以从实验基础知识、技能、探究能力以及态度观念等多个角度综合进行,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评估模式。对于实验基础知识来说,可以采用课堂自测累积的方式。而对于探究能力,则主要侧重于对学生设计和执行能力的考察和评估。另外,教师可以从出勤率、课堂表现以及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来考察和评估态度观念。并将这些模块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整理和累加,得出学生的综合实验成绩。
3.3 构建校级联合开放实验教学系统
在农业生态实践教学中,缺乏开放的实验教学系统对实践行为进行规范、约束和指导,因此,构建校级联合开放实验教学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将农业生态实验课程分解成多个具体的模块,并根据每个学院和每个系的不同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的对实验任务进行安排,以便充分发挥和利用每个学院和系的优势,不仅对减少了农业生态实验成本,而且还可以对实验设备进行高效率的使用和操作,促进资源的共享,提高农业生态实验的效率和质量。教务处能否对实验模块进行合理的安排直接到实验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教务处相关人员必须对比予以高度重视。尽管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的实验课堂安排的难度,但是确是提高农业生态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所以为了促进农业生态学实验课程的有限开展,提高农业生态实践教学质量,学校必须构建完善的校级联合开放实验教学系统。
篇5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大学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较强的自主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知识创造能力。然而,以往的教学模式注重了知识的传授,但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与学习潜能的发挥。现代教学观念强调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上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本课程改革首先就是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既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从而逐步形成独立学习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增强创新与服务的意识,在教学活动中创造良好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因此,我们要明确教师不再是教学的绝对主宰,而是要在教学活动中力争当好“导演”这一角色,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展现其各自才能、特点的舞台,激发兴趣,挖掘潜力,培养能力。
2.根据专业特点,改革教学内容。
目前,普通生态学所选的教材中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比重较大,因此,在教学中,要对教材的内容作必要的取舍和补充,将普通生态学中最基本、相对稳定的知识和理论传授给学生,因为这部分是教材的主体和骨架,是学生学习其他相关课程的基础。在讲授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对所选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增减。主要可以将一些陈旧的,或容易和其他专业课程重复的内容剔除。增加能反映学科前沿、生态学应用及学科交叉渗透的内容,使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生态学是一门正处于发展中的学科,其各分支领域中的新理论、新技术与新成果日新月异。因此,课堂的教学内容不能仅局限于教材,教师有责任将生态学各分支领域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向学生展示。
3.改革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学生在课上主要就是机械地记笔记,在教学活动中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普通生态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就要变老师“一厢情愿”式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为以学生为中心,让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启发、引导和互动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探索和推行互动式教学。因此,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教学方法:首先,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系统讲授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对于最基础的理论部分主要还是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介绍给学生,而对于介绍实践问题及学科新发展的部分可分若干专题讲解,或者将这些内容总结成几个大问题让学生讨论。例如,在讲“物质环境”这一章的时候,把这章的主要内容归纳为“陆生生物如何保持体内水分平衡?”和“水生生物如何进行渗透调节,保持体内水平衡?”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解答。针对普通生态学缺少实验环节这个情况,在课堂讲学中还采取了模拟实验的方式进行教授。例如,我们以骰子数量代表所观察的一组动物(如海豹)的同生群,模拟了生命表的编制。此外,还采取“现场教学”的方式,把课堂搬到现场,教学由灌输变成互动,现场素材变成教材。尝试采用现场教学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改革措施。因为普通生态学目前没有设置实验环节,而一些生态学的原理和现象仅通过书本学习是不够的。现场教学可以把传统的理论从教室搬到了现场,把图片换成了实物,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同时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附近的下沙公园又为我们的现场教学提供了优厚的条件。其次,把课堂精讲与课后自学结合起来。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讲重点、讲难点、讲方法论,同时可以设置疑点、安插兴趣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利用问题性教学方法开启学生创新思维。课后,可以结合课堂所讲的重点或难点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需要查找、搜集相关资料的作业题,要求他们借助网络或校内外图书馆等渠道完成。例如,在讲“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这一节的时候,让学生课后查找自然界种群数量的实例,鼓励学生积极寻找学习合作伙伴,落实学习小组,查找相关资料,写出讲稿,制作ppt,然后分别在课堂上进行演示,教师点评,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篇6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地理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5-0006-03
景观生态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迅速崛起的一门新兴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为景观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把地理学对地理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对生态系统功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结合为一体[1],在生态保护与环境规划治理等领域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与实践价值。许多高等院校中“景观生态学”已成为相关本科专业或者是研究生教育的必修课程。但在不同的高校专业设置中,“景观生态学”所处的学科地位不同,由于景观生态学学科交叉性和所涉及内容的广泛性,其可出现在生态学、地理学、城乡规划、园林设计、资源管理等专业。专业设置的不同体现了学生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的差异,而教学中也往往出现由于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与新内容缺乏衔接,使目标课程设置呈现跳跃性的现象,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景观生态学”是河南师范大学生态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设置始于2013年秋季,以选修课形式被学生所接受,2015年以专业基础课的形式纳入到生态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课程安排在二年级下学期,此时已经具有了基本的生态学理论基础,但由于学生的专业认识局限于传统生态学中由生物个体到生态系统的研究,缺乏宏观的地理视角,在面对不同时空尺度景观原理及景观结构与过程研究时表现出一定理解难度。如何针对学生的知识体系,减少或避免因学科理论基础薄弱而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景观生态学”教学任务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景观生态学”课程的特点
景观生态学概念的产生来自于两个科学概念的结合,一个为地理学上的景观,一个为传统生物学上的生态。一般认为, 景观生态学是景观学发展到生态学领域,跨地理学和生态学的一门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2]。按照现代科学产生发展的动态模式, 可以找出景观生态学的四个主要理论来源,分别为地理科学、生态科学、经济科学和系统科学[3]。生态学的研究范围由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逐步过渡到景观和区域, 其研究尺度不断扩大,反映出对生态问题的探索由微观走向宏观的趋势,并最终用以解决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面临的各种问题。因此从其理论发展及学科价值上分析“景观生态学”的课程特点主要表现为具有较强的交叉性和融合性,并兼具实用性和实践性。在学科交叉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与地理学、土地管理学交叉;与农学、林学及环境学交叉;与园林规划、城乡设计等交叉;与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学科的交叉;与管理学、旅游学等交叉[4]。一言以概之,“景观生态学”在不同类型大专院校中的设置涵盖了与其基础理论有关的各个学科。同时其广泛性也暴露了在课程设置中的缺陷,如基于追求学科与课程设置的创新性,并满足部分学生对基础理论应用性的要求,机械性的将“景观生态学”课程加入到培养体系中,忽视了该学科与同专业其他学科尤其是学生已有知识储备之间的联系性,学生的专业基础有失平衡,导致学习热情降低,被动学习,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降低了教学效率。
二、地理学思维在“景观生态学”教学中的作用
地理学与生态学在研究内容上具有差异性与同一性,而景观生态学是二者同一性的直接体现。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圈中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该学科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属性,关注生态系统中的自然过程与人文过程,在进行地表过程分析、人―地关系分析的同时,还注重各种生态过程的模拟评价。从系统论范畴讲,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圈中一个系统及其周围的生物的以及非生物的物质所组成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需要或产生的所有物质都属于地理圈的组成部分,随着研究范围的拓展,人类社会各种经济活动包括信息与技术系统也纳入到生物圈研究中,从而表现出生物圈与地理圈的融合。由于地理学和生态学研究对象的叠合、研究方法的类同、研究内容的近似以及互为补充的需要, 使这两门学科相互联系成为必然[5]。地理学是探讨人地关系的科学,从该角度讲生态学本身是地理学学科体系的一部分。当代生态学的研究层次已经囊括了分子、基因、个体直至整个生物圈,其中一些宏观领域的研究与地理学的研究密切相关。景观生态学是将现代生态学和地理学理论与方法高度融合,以地理信息技术为支持,研究大中尺度范畴问题的生态学,因此对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是以地理学理论为基础的。
景观生态学不同于传统的生态学,其区别表现为传统生态学是以生物为中心,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机制,景观生态学则强调以无机环境为基础, 以生物为中心, 以人类为主导, 正确处理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 并实现景观生态系统的合理调控与规划。景观是一个生态系统,但它首先是一个由不同的地理要素组成的地理实体,并依据研究尺度不同其组成内容和结构特征具有明显差异。景观生态学坚持了自然环境这一整体的概念,秉承系统论和等级理论的原则,使各个地理要素得以综合分析,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以及相互联系,克服了分析上的片面性和孤立性。景观生态学中斑块―廊道―基质模型,空间异质性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等无一不体现了地理学的广域性、地域性以及综合性特点。此外,景观的研究尺度由微观向宏观转变,尺度变化的同时生态学的格局和过程规律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如在群落生态学部分的演替顶级理论中包括有单元顶级论、多元顶级论和顶级格局假说,但如果考虑到尺度问题就会发现单元顶级理论具有明显的缺陷[6]。因此需要进行不同研究层次生态规律的尺度转换,即尺度推绎。尺度分析中涉及的粒度、幅度、范围等概念也无一不是地理学中所包含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在传统生态学中没有体现。
不仅在学科基础层面,地理学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理论支撑,二者之间的紧密结合与相辅相成还表现在地理学的新理论、技术方法的进步也同时制约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与应用。景观生态学从诞生到现在已逾70年,其研究内容从对景观格局指数的分析计算、景观演变特征的追踪描述,逐渐深入到对景观格局变化的生态意义的探索,同时注重尺度效应的研究,并进一步向景观的生态服务延伸[7]。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向更加多样化,涵盖了土地利用格局与生态过程、城市景观安全格局构建、景观生态规划、自然保护区网络优化、农田景观与生态系统健康、源汇景观格局分析与水土流失危险评价等。此时,新的统计分析模型与方法纷纷涌出,如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多尺度土壤侵蚀评价指数、斑块顺坡连通度指数等。众多新方法的建立与验证离不开定量地理学的分析方法,而在不同时空尺度研究对象数据的连续获取以及区域格局的对比分析方面,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结合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手段。在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空间景观模型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8],应用更加广泛,为景观自然过程的相互作用和景观管理评价提供了研究依据。
因此,在以人类行为为主导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中,地理学思维是理解和解决景观生态学中的科学问题的必备条件,具有一定地理学知识背景的人才会为景观评价及景观规划提供更宏观、更理性的视野。
三、传统生态学下“景观生态学”教学的障碍
在众多学科交叉类型中,景观生态学与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学科的交叉十分普遍,在具体学科体系中表现为在传统生态学框架中机械性加入“景观生态学”课程。一定的分子、植物学、动物学知识积累有利于向生态学及不同分支学科逐渐深入,但离开地理学简单地讨论生态系统中的生态过程、区域概念和大尺度的空间思维的缺失,从根本上限制了景观生态学教学的深入有效开展。
1.人类活动是导致景观变异与破碎化的根本因素。地理学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人与环境的对立和统一,但传统生态学在认识不同生态过程关系中,忽视了人类行为的主导性,对人类行为引起的自然生态的变化缺乏客观的综合的评价。因此学生对景观进行分析时,忽略了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再塑造和人文景观的重要性,对教材中的内容只进行机械性理解,缺少发散思维。
2.地理学强调生态系统格局对地域的依赖性。地球各圈层中生态系统所处的位置不同,其内部的景观要素形态、景观空间结构、景观动态发展规律具有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对景观稳定性及功能的影响是综合的,表现为景观生态学中的尺度效应理论。这一点在传统生态学中未得到足够的表达,限制了学生对景观多样性的理解应用。
3.景观格局与过程是动态性。传统生态学只重视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忽视了社会发展与自然的矛盾,不能从历史角度看文明发展和景观格局演替动态之间的紧密关系,在生态平衡中未曾重视人地关系协调状态的实现。景观的时间演变是环境变化与人类行为的双重作用结果,地理学中对区域历史过程的研究为景观生态过程的动态性拓宽了研究视角,并为景观的现状分析和总体规划提供依据。
4.地理学的分析方法是景观分析的基础。景观要素结构、镶嵌性格局、景观变化动态模拟等过程,无一不是运用了地理学的分析方法。此外,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现代技术也应用到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数据采集、分析模拟和预测评价等环节,该方面知识和操作能力的缺乏直接影响理论的实践,影响学生动手能力提升。
四、地理学视域下的“景观生态学”教学策略
鉴于地理学理论与技术方法对景观生态学的重要性,有必要针对学生的现有学科知识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在广泛借鉴国内外各院校景观生态学设置及教学设计的基础上,结合河南师范大学该课程的教学经验,对传统生态学下“景观生态学”教学方法提出建议,其主要目的为培养或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思维,最终以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全局的视角看待景观问题。
(一)深入了解学生地理学基础,增强地理学科认同
中学阶段的文理分科限制了理工科本科生对地理学的认识,因此从意识上提升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是形成地理学思维的首要任务。综合探究式及引发式学习,克服惰性心理,从问题着手,激励学生主动寻找分析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其形成地理学不仅是理论更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工具等认识,自发运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参与到“景观生态学”的学习讨论中。
(二)优化教学内容,以契合本科生的理解水平
面对不同的专业,“景观生态学”的本科教材在内容取舍和深度确定上差异较大[9]。首先要选择适合本科生接受范围的教材,根据景观生态学学科内容,即结构、功能、动态和景观规划,选择教学侧重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标识。其次,依据学生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分析教学的层次性,依次展开教学,对重难点辅以实践教学,避免由于基础知识缺陷影响对基本原理的理解不足,构建较为完整的学科内容体系。
(三)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与生态问题多尺度分析能力
在“景观生态学”课程内部及外部关注学生地理学科思维方式的培养。内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地理学基本原理,重视人―地关系及其时空演变等,突出人文关怀,在景观动态研究及景观规划与设计中体现人的作用和需求,不拘束于具体的规范和指标。外部设置地理学相关的选修课模块,如“自然地理学”,“植被地理学”、“人文地理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以达到与专业课程的相辅相成。
(四)教学方法多元化,理论与实践并重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仅依靠教材内容不足以体现其特色。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学方法的多元性,增加实践部分的操作。如通过课堂PPT演示与学生分组讨论,探索具体生态问题的解决途径,亦可选择周围一定地域,通过实地测量与考察,对该空间内的景观类型进行规划设计等。实践是验证理论的必要手段,也是促进学生知识构架,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也是保证“景观生态学”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方面。景观生态学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新技术的产生以及模型的建立拓宽了其在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各领域的应用。因此教师应与时俱进,掌握地理学、生态学等景观生态学相关学科的最新科研进展,并参与具体景观生态问题研究,促进优良的教学队伍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傅伯杰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1:1-10.
[2]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
版社,2003:1-5.
[3]肖笃宁.从自然地理学到景观生态学[J].地球科学进
展,1992,(7).
[4]何东进,洪伟,吴承祯等.景观生态学精品课程建设与教
学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1,(8).
[5]冯明义.现代地理学与生态学[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990,(3).
[6]张雪萍,张淑花.地理学学科体系下生态学课程的建设
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2010,(3).
[7]陈立顶,李秀珍,傅伯杰等.中国景观生态学发展历程与
未来研究重点[J].生态学报,2014,(34).
[8]刘海燕.GIS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J].地理学
报,1995,(50).
篇7
关键词: 生态学 双语教学 多媒体课件
在生态学教学改革和实践中,我们根据教学实际要求和学生英语水平,进行了普通生态学双语教学的尝试。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改善教学效果。张昊阐述了生态学教学目的与改革目标及存在问题等,提出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是关键内容。[1]江勋源对双语教学课件的总体布局、屏幕文字安排、背景与版式的设计、声音与动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介绍了多种特殊效果的应用技巧。[2]阳树英认为选用合适的外文原版教材,制作全英文多媒体教学课件。[3]本文分析生态学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方法,对如何制作双语课件的问题作了探讨。
1.多媒体课件素材的选择
在生态学双语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素材的选择以多种教材基础,制作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图片丰富和信息含量高的课件。我们以原版教材Ecology: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MollesMC,科学出版社,2001)、双语教材《生态学基础》(双语教材)(方萍等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和中文教材《基础生态学》(牛翠娟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为基础,[4]结合网上的教学资源,进行资料整理和综合,形成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较为系统的授课课件。
2.课件设计的总体原则
双语教学以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同时又具备一定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大四学生为授课对象,采用了中英文对照为主的设计方式,同时做到句式简洁和词汇易懂。中英文对照方式可以兼顾不同外语水平的学生,保证外语水平较低的学生能够领会教学的基本内容,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能听懂授课内容。[5]
而且,根据学生实际基本情况,中英文对照课件中的英语使用量采用循序渐进、逐渐增加的方式,英语使用量内容由30%、50%增加到80%以上。第一阶段以中文为主,用英语标注重要词汇,如第一章授课前先列出个体(individual)、种群(population)、群落(community)等专业词汇。第二阶段使用中英文对照,易于理解的章节用英语讲解,而不易理解的章节则用中英文对照,如第三章《研究种群的目的/原因》(intention/cause for research):1.挽救濒临物种关键(the key to save endangered species),2.控制害虫、制定捕鱼狩猎计划的依据(the basis of controling pest and establishing plans for hunting and fishing),等等。第三阶段以英文为主,学生可以熟练运用英文回答和进行问题讨论。
3.课件设计的层次结构
课件的开始部分除了设有章节目录,以及重点和难点分析外,还列出本节课的生态学专业词汇,加深学生对专业术语的认识和记忆,帮助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有助于提高双语教学效果,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娴熟的英语表达能力。[6]每节课程后设有小结,用英语作总结归纳,有利于学生对课程重点和难点的掌握。此外,还设计了思考题与课外阅读目录,在思考题中增加了讨论题的比例,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不同英文水平的学生能够互相带动;提出课外阅读材料的目录,学生可以增加学习的自主性,同时提高学习的兴趣。
课件中结合课程内容安排,引入大量实例,介绍生态学相关的科技文献,讲解生态学理论的实际应用与研究成果。有意识地向同学们介绍当今科学研究领域正在兴起或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科学的热情,让学生了解目前国际上生态学研究的热点[7]。而且根据授课的重点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专题形式开展了“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土壤线虫群落的研究现状”、“我国主要的入侵植物种类及危害”等讲座,[8]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
4.课件设计与其他教学形式的结合
生态学双语教学课件的背景设计采用浅色背景黑色字,重点内容用彩色字标识,突出点。文字英文字体选择TimesNewRoman,最小字号为28号,标题行字号最小为32号。汉字字体选择隶书或黑体,最小字号为28号。此外,每页PPT的字数不要过多,做到条理清晰,能够让学生一目了然。
在课件讲授中适当引入音频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如我们在“生物多样性”一节中引入了《奇异的深海生物》视频(片长5分54秒),增加了学生探索生物奥秘的好奇心。我们还利用超链接技术引入大量图片,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展示,增加了讲课的灵活性和信息量。如介绍“温度对生物影响”一节中,采用超链接技术引入《极地的动物和植物》图片;介绍“互利共生关系”时,引入“全球七大洋中从浅水到深海里,七组最具代表性的共生生物”大组彩色图片,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
5.课件的评价和及时修正
在讲授课程时主讲教师给出联系方式,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有利于课件改进。设计合理的双语教学课件评价统计表,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评分估测,对课件进行及时的修正和改进,不断完善双语教学课件。
优秀的生态学网络课件的制作可以使学生能够随时上网查供多媒体课件、习题与课外阅读资料,增加生态学学习的灵活性和主动性。目前,在生态学双语教学改革和实践中,我们需要加强网络课件制作这一内容,同时,要学习双语课件的制作技巧,提高双语教学能力,促进生态学教学改革和实践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张昊,陈士超,李治国等.生态学教学方法及手段改革的探讨.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
[2]江勋源.双语教学Powerpoint课件制作探讨.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4,18,(6).
[3]阳树英,刘向华,何飞飞等.提高《普通生态学》双语教学质量的途径与方法.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6).
[4]刘方明,张丽敏,张卫东.普通生态学双语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科技信息,2009,(1).
[5]刘增文,高国雄.大学本科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与提高.中国林业教育,2005,(3).
[6]曹春晖,刘宪斌,崔青曼.海洋生态学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科教文汇,2008,(28).
[7]高宇,王晓,李俊清.生态学双语教学的研究.中国林业教育,2005,(2).
篇8
会议很务实,代表层次很高,都是科研一线的科学家,70人左右。
其他发言的老师都认真准备了PPT,也不是3—5分钟。自己当时有点慌神,照着写在纸上提纲和提示文字,说了点自己的看法。今天回忆一下,写出来。有些错误,希望能听到批评建议。
我从1997年开始在研究生院参与研究生授课,参与的课程有《基础生态学》、《进化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前沿》、《动物生态学》等。在研究所参与所级层面的《现代动物学纲要》(生态学部分)和研究室层面的《整合生物学》等课程的授课。
很喜欢讲课的感觉,上了讲台就有了教授的感觉,这些年来很享受这种感觉。研究员与教授还是有区别的。
关于研究生授课,有些体会,更多的是困惑,也有很多很多的希望。
困惑:研究生的课程该如何教?
教什么?研究生需要学习一些基础知识,培养一些基本技能,但研究生授课不是大学生授课的延续。知识有专业知识和普通知识,知识有深有浅,研究生的背景和基础不同,在较短的时间内需要照顾哪些同学?如何照顾到各个方面?怕就怕都照顾,最后谁都没有照顾好。研究生培养,假定按照智力、基础知识、求学欲望、创新能力等等各个方面分为前30%、中60%和后10%这样的分布的话,在照顾到60%和10%的群体的前提下,理应重点关注30%的群体,研究生培养就是要发现和培养最好的科研苗子。我们很多情况下是过于照顾基础弱的群体而影响了优秀的那部分同学。
从自己的授课经验看,研究生授课要加强讨论课,研究生为主体。研究生唱主角,教师适当点评和鼓励,效果很好。
研究生授课,要以小班为主,大班授课,没有师生交流的机会,会降低教学效果。
讲授什么、如何讲授?
几点思考和体会。
研究生授课不能让研究生感觉是“大五”,要改变本科期间的一些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改变教师讲、学生记(听)的模式,研究生由被动学习改变为主动学习,主动去获取一些新知识,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
授课要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研究生的培养目的就是培养科研素质,教学要考虑科研需求。要重视方法学和思维的训练。这可以通过介绍一些具体的研究实例,一些新的成果,让研究生掌握和了解科研前沿和进展方面,如果是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的新成果和一些著名学者的新成果,研究生更有一种亲近感。国际学术界的一些经典论文的解读,对研究生思维和开阔视野应该是很有利的。
科研伦理和学术规范的教育要渗透到研究生教学中,介绍一些国际学术界的科学家,通过国际上的大科学家的事迹和科研经历的介绍,让研究生了解科学家家的学识、风范和魅力,感悟科学精神。了解国际学术界的管理,了解当今国内学术界的“非正常惯例”和“非正常规范”,要明白是非,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所以,我特别希望从国外回国发展的海归派能够担当起一部分责任来,把国外好的教学经验、学习理念、科学理念、学术规范等告诉我们的研究生,以自己在海外的经历影响我们的研究生。
研究生授课不应该有具体的教材,但教师心里应该有多本教材,国内外流行的主要教科书。讲授的内容是有教师自己的风格,是多本教材和文献资料的综合。课本上的知识、文献中的新知识,前沿和经典,都要让学生体会到。
怎么办?
研究生上课睡觉的现象一直有。研究生考试应付的现象一直有,雷同的考试卷一直有。试题答案没有独立的思考,好学生多是严格按照课件的内容抄录。
喜欢思考的学生少了。迷茫的学生多了,缺少思考习惯、追根问底的学生少了,追求新知识、深究未知的欲望少了。
……
怎么办?
研究生培养需要品牌意识,中国科学院大学要建立品牌,其实中国科学院本身就是一个很大很好的品牌。如何发扬光大,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研究生导师要有发现苗子和培养人才的责任意识,有耳闻目染、以身作则的影响意识。授课教师的学识、授课艺术、授课风采和个人的人格魅力,对于研究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一代研究生接受了不良教育,接受了不良的学术规范,等他们做了导师,他们的这些不良“规范和习惯”还要继续“危害”下一代研究生。教育是百年大计,必须考虑文化的影响,传统的影响。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还是需要的。只破不立,在大的时间尺度上,是很可怕的。
关于数字化课程的建设,除了我们都知道的那些优势外,还有意识到不利的一面:数字化教学,教师会有依赖性,会忽视备课和授课前的准备,教师毫无激情地念PPT已经是很多学生抱怨的问题了。同样,研究生有依赖感,懒得思考,也不去思考,懒得记笔记。抽象思维会减弱,想象力会减弱。想象力对于科研创新的重要性,大家都很清楚了。
篇9
关键词:生态学;双语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072-02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实施双语教学是21世纪新型人才的需要;是现代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的需要[1]。而生态学是当今世界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大量的研究方法和理论都引自外文文献,目前国际上代表生态学研究前沿的主要学术期刊以及专著出版物均为英文[2]。另外,我国大多数生态学专业毕业生在国内外攻读研究生的比例较高,有许多的本科生大学英语过了六级,但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却很差,查阅英文文献和写作英文文章费力,无法和外国专家用流畅的英语进行交流,这对进一步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十分不利。因此,从长远观点来看,施行生态学双语教学,让学生从接触专业知识开始,就可以见到、听到和说到专业英语词汇,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有助于学生了解生态学研究的最新动态以提高其专业水平,还可以大力推动生态学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然而,目前国内生态学课程的双语教学由于缺乏统一的要求和标准,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迥异且各自为政,教学效果和质量难以保证,多数学校的双语教学仍处于一种不够规范、不够系统的状态[1]。因此,从授课对象及其形式、教材选用、师资力量、教学模式及考核形式等方面对生态学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进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学双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授课对象及其形式不明确。生态学双语教学的授课对象应该是经过一个阶段的英语强化训练,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和自学能力,同时又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大学生[3,4]。而现在某些高校往往不按照教学规律办事,盲目追求或“跟风式”地推行双语教学,没有明确授课对象。如此,一些英语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在接触大量英文新知识时就会感到非常大的压力,从而产生畏难、抵触情绪,以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另外,双语教学并不仅仅是指学生听教师用英语上专业课,更强调的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用外语进行交流互动[3],而现有的双语教学多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其后果必然是极大地影响双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缺乏合适的双语教材。拥有一本好教材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非常重要。目前,我国的中文生态学教材种类繁多,但多强调理论,忽略实践;且教材知识老化,与现代知识严重脱节[5]。在国内本科生态学的双语教学实践中,尽管许多高校能够选用外文原版教材,但也有一些高校出现了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6]。特别是国外原版教材的“本土化”问题,许多高校完全遵循“拿来主义”,往往是泛泛而谈、空洞无物,致使教学内容不符合我国的教学实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上不去[7]。
3.师资力量薄弱。目前许多高校的生态学双语教师虽然均为学校遴选出来的优秀教师,但由于缺乏系统的专项培训,且大多数老师外语口语不是很好,常常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语言准备,最终却将双语课上成了语言课,再加上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较大,致使课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此外,承担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由于负担重、备课量大,又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所以其积极性难以长久地保持下去[7]。
4.教学模式僵化。目前生态学双语教学方式僵化,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主要表现为: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参与性不强、积极性较差、发言次数少等[4,8]。现有的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有沉浸法、过渡法和维持法3种[7],其中,沉浸法是完全采用第二语言(英语)的方式,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较高;过渡法是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增加课堂教学语言中英语的分量;维持法是同时采用英语和母语两种语言,来维持基本教学活动的教学方式。然而,一些高校的却一味追求“高度”,脱离实际情况,直接将生态学双语课上成了“语言课”,致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学效果较差。
5.考核形式单一。受传统考核方法的影响,目前生态学双语教学多采用“一次性闭卷考试”这种只注重期末考试的考核方法[7],此种考核方式的长期存在将难以提高生态学双语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积极性,从而难以真正将生态学双语课程办成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专业外语能力的特色课程。
二、提高生态学双语教学质量的对策及建议
1.明确授课对象及其形式。生态学双语教学的授课对象应该是已经具备一定的大学英语学习经历的大二下学期或大三的学生[3,4],而且已经学习了植物学、动物学等生物学基础课程,掌握了一定数量的专业词汇,具备了实施生态学双语教学的基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在开课前对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课学习情况等做个摸底调查,针对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即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这样既能调动英语较好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挫伤英语基础差学生的信心。另外,有条件的学校,双语教学的授课形式应以小班上课为主[3],以便适时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和所感,加强师生交流和互动,从而达到专业教学目标的要求。
2.选择合适的教材。根据我国高校的现状,从事生态学双语教学的教师应选择、引用一些英文原版教材,并尽量使之本土化。在选用教材时,需遵循新颖性、实用性和难易适中性3项原则[7]。目前,国内各高校选用的主要生态学双语教材如表1所示。其中Molles编著的《Ecology:Concepts and Application》以其新颖的编写理念,深入浅出的组织结构,图文并茂的风格和便宜的价格等成为目前生态学双语教学的主要教材。在实际的讲授过程中根据学科教学目标和双语教学的任务,在不违反版权法的前提下,对原版教材中不符合国内学生情况的内容进行适当删减[1],然后编成讲义,以解决目前原版教材品种少的困境,对于难以组织教学的内容适当增加一些背景知识。同时,为学生提供生态学方面的外文专业读物、电子音像资料、外文专业网站、课程辅导网站等各种类型的辅导资料,开拓学生的生态学学习视野,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促使学生获得宽广的专业知识。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师资问题已成为双语教学的瓶颈[1]。为此,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师资的培养和建设。一方面对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开展定期的培训,对教师进行听、说专项训练。其次,积极拓展其它多种培训途径,如选派优秀的有志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出国培训或到其他高校学习,交流经验和体会,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在校内举办英语学术报告等[7]。第三,鼓励授课教师积极参与科研,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内容的改革,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5]。此外,学校应在工作量计算、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双语教学的教师一定的政策倾斜,以提高教师开展双语教学的积极性。
4.选取多元教学模式。当前,搞好生态学的双语教学必须有效利用新兴科技手段,把教学质量的提高建立在及时选取多元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为此,其一,转变教学观念。抛弃“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本位、以教案为本位”的陈旧的、片面的和不合时宜的教学观念,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归宿和核心地位。其二,优化讲授方式。反对僵化的教学方式,积极利用多媒体、电视、网络以及应用软件来改进传统的课堂讲授法[4],把启发式、实验式、讨论式等教学法结合起来,形成教与学的互动关系。其三,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播放一些有关自然现象和野生动植物的英文原版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有条件的老师也可以在校园网上设置个人网页,适时有效解答疑难问题等[7]。另外,针对目前存在的将生态学双语课上成“语言课”的情况,在教学语言的选择上应慎重,现有的研究表明过渡法和维持法的教学效果较好[9],最好是在生态学双语教学中分简单渗透、整合和双语思维三个阶段[7],循序渐进地开展,以此不断改进和完善生态学双语教学,从而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有更大的提高。
5.考核形式多样化。为切实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生态学双语课程的考核应将学习过程的考查与考试有机结合起来,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采用笔试、口试、课堂讨论以及论文撰写等多种考核形式。此外,闭卷考试中可设置大约30%的题目为全英文方式,并要求用英文作答,这种结构化评分方法[4],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平时的学习积极性,综合评价学生的生态学知识掌握情况,并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在生态学方面综合能力的目的。
此外,搞好本科生生态学双语教学的关键在于改革和创新,把教学质量的提高建立在持续实现双语教学创新的基础上[6]。首先,高等学校应高度重视双语教学,把它作为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积极进行改革试点工作。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推行双语教学,鼓励富于创新思维能力的中青年教师积极投身到双语教学的改革实践中来,并从学校层面给予一定的扶持政策。其次,生态学理论的发展日新月异,近年来新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涌现,承担生态学双语教学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一定要与时俱进,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生态学的发展和国家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罗立彬.国内双语教学研究现状:对近五年相关文献的一个综述[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1-4.
[2]吴大付,孙夏耘,任秀娟,李东方.对《生态学》双语教学效果的探讨[J].教育教学研究,2008,(16):46-47.
[3]闫华晓,赵辉,高登征,邹玉红.“基础生态学”双语教学的研究[J].教研探索,2008,(1):21.
[4]刘方明,张丽敏,张卫东.普通生态学双语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9,(1):17.
[5]陈坤,张娅婷,杨桂芳.生态学双语教学的探讨[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04):80-81.
[6]黎中宝.大学本科生态学双语教学的基本路径[J].集美大学学报,2010,11(01):90-94.
[7]张璐,苏志尧.森林生态学双语教学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林业教育,2007,(4):73-75.
[8]陈志祥.创新双语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问题探讨[J].教育与现代化,2010,(1):51-55.
[9]王宁.生态学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以井冈山大学为例[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04):125-128.
基金项目:浙江农林大学教学改革项目(No.2013110034;2013110023;TD1103;ZD1001;YB1005;B1041;
篇10
关键词:分子生态学;教学方法;研究生课程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即指通过老师系统的讲解,让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被动接收知识的受体,这在某些情况下也是一种可被接收的教学模式。以分子生态学绪论为例,老师可以充分发挥讲授法的优势,除了讲解分子生态学的学科形成来由,其发展历程及研究范畴外,还要增加学生关心或无法了解的当前分子生态学研究热点的内容,最新发展与动向,使学生对分子生态学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讲述分子生态学中“分子标记在生态学中的应用”这一章之前,首先要补充讲解分子生物学的一些内容,如核酸和蛋白质的结构、PCR技术、测序技术等基本概念,提升学生对分子生态学基础知识的认知水平,充实学生对分子生态学问题解决方法的理解。讲授法老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传授大量知识,结合这一优势,采用其它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性和积极性。
二Seminar教学法
德语“Seminar”,源于早期的德国大学,中文含义为研讨会,又称“研讨式”教学法或文献阅读式教学法,现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高校中的一种主要教学方法[1]。Seminar是指导一组学生为某一预设论题与带教老师共同讨论的一种紧密互动交流的教学方法[2]。目前国内对“研讨式”教学法还没有明确定义。文献阅读是分子生态学教学中极为可取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研究生主动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旨在以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阅读文献,主动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分子标记在生态学中的应用”这一章中,将内容分解如下:什么是分子标记,分子标记如何评价生物遗传多样性,分子标记如何对遗传结构解析,分子标记在生物进化研究中的作用,等等。围绕这些内容,展开独立思考和探索,通过广泛深入的文献研读,研究生可以从中学习到规范的研究方法,严谨的研究设计、完善的知识体系,最终提高学生凝练科学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提升其科研能力。在“文献研讨式”教学法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由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围绕共同关注的问题,集中讨论,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师生“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角色互换。老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灌输者,其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掌握文献阅读的方法和提高科研思维能力,旨在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文献研讨式”教学模式的主要优势表现为,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师生共同探索问题,通过问题研究和问题探讨,让学生掌握知识。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这种教学模式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在文献汇报之前,要花大量时间查阅文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有些学生不愿花时间做充足的准备,只想获取答案而不愿参与讨论;另外,对老师来说,除了自身要重视文献积累、紧跟学科前沿的学术动态、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外,还必须加强自己的知识贮备和思辨能力,并能针对学生的汇报即时做出准确的点评和思路拓展,从而不断提出新问题,提高文献研讨质量[1]。
三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是是国内外大学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体现的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讨论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该方法强调针对不同的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展开讨论,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3]。在“分子生态学”的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确保讨论教学法顺利进行,老师首先对问题要进行精心准确的设计好,学生合理分组,参与度要高;其次,在讨论过程中,老师要适当参与其中,利于讨论顺利进行;再次,学生分工要明确,在讨论之前,学生分析课程相关内容,查阅大量的资料,形成自己的课题分析方案和见解[3]。以“保护生物学”这一内容为例,问题可以是生物多样性的危机,生物多样性的遗传与进化,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评价等,学生围绕这些问题,主动查阅书本,寻找所学内容,学会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讨论,深入理解和掌握保护生物学的知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Presentation教学法
Presentation中文译为报告、展示或陈述等。主要通过PPT等演示工具,通过语言、动作等进行介绍或展示。它是指以个人或小组形式针对某一问题或专题向教师和全体学生作课堂报告和讲解,并回答教师和学生提出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被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Dale)的“学习金字塔”(ConeofLearning)理论证明是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4]。Presentation教学法避免了单向灌输的传统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充分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和组织能力。为了让学生真正领悟到新物种形成的过程,分子生态学在种群遗传学这一章,可以让学生主动准备如下主题报告:①对种群遗传和分化的影响因素、机制进行研究;②研究环境变化(如气候变暖、环境污染、地理变迁等)与物种进化的关系;③对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对大熊猫、银杏等物种致濒因素的探索与保护策略的研究;④对物种形成的机制进行研究;⑤对物种进行鉴定与分类,尤其是形态相似的物种间的区分等。学生们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刺激效应”和“示范效应”,获得启发和领悟,从而更好的掌握学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