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急疹的护理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宝宝急疹的护理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宝宝急疹的护理方法

篇1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 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 R542.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9-0982-02

1 引言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由于经常持久的心肌严重缺血导致的部分心肌的急性坏死[1]。它是在灌装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由于高血压或冠心病等机械原因,诱发了斑块的破裂和血栓的形成,产生急性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或完全闭塞的结果。这种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AMI有发病急、死亡率高、预后差,是冠心病中非常危重的表现类型。诱发因素包括工作过累,从事较多重体力劳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时容易诱发心肌梗死;饮酒过多,脂肪摄入量过多时也容易引起心梗;对于老年人,便秘时长时间屏气容易造成急性心梗;大出血、大手术、休克等一些其他原因也是急性心梗重要诱因。因此,急性心梗病人有针对性的护理对于病人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2-3]。

2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的评估

要对病人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就要先对病人进行护理评估,护理评估包括身体状况的评估、临床症状的评估和心理社会因素的评估三个方面。对于身体状况的评估,要询问病人心绞痛发作史等,尽早发现心肌梗死的先兆,临床症状的评估包括用来判断病人是否发生了急性心梗,主要依靠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临床表现,其次是心电图特征的改变,还有血清心肌酶的显著升高。急性心梗的临床典型表现为:持续性的心前区或胸骨后或剑突下出现剧烈疼痛,持续超过30分钟,并且口含硝酸甘油不能缓解,伴有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并且疼痛可辐射至上肢尺侧、两肩、两上肢、颈部等区域。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是Q波变得宽而深,这种表现在面向心肌坏死区的导联出现;②是心电的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这种表现在面向坏死区周围心肌损伤区的导联上出现。③是T波倒置,该情况在面向损伤区周围心肌缺血区的导联上出现。④是心内膜下心肌梗死无病理性Q波,有普遍性ST段下移,但aVR导联ST段抬高。另外,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评估还包括血清心肌酶显著增高。心理评估对于急性心梗也非常重要,AMI患者常有情绪稳定性差、暗示性高、对自身行为控制能力降低等特点,因而容易出现消极的情绪反应。由于冠心病是身心疾病,因此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也是护理评估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临床心梗的护理非常重要。

3 急性心肌梗死的门诊护理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一般护理,加强监测,吸氧护理,缓解疼痛,活动量的安排,饮食护理,排便护理,药物护理和心理护理等方面[4]。一般护理指的是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氧饱和度变化,定时检查心电图、血生化指标等等。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监测主要包括生命体征监测、心电图监测和血流动力学监测,AMI早期易发生心律失常、心率和血压的波动。应尽早开始心电图和血压的监测,同时注意观察神志、呼吸 、出入量 、出汗和末梢循环情况。一般来说监测时间为三天,有严重心律失常、左心衰或心源性休克的病人,应根据病情延长监测时间。对于吸氧护理,一般来说吸氧越早越好,方法有鼻导管吸氧法,面罩吸氧法。通常在发病早期用鼻导管给氧24-48小时,流量3-5L/min,出现严重低氧血症状况的患者应采用呼吸机干预治疗,调节动脉中的氧饱和度,对于对于伴有COPD患者,应给予持续低流量低浓度吸氧。缓解疼痛的治疗,一般先给予硝酸甘油含服,随即静脉滴注硝酸甘油。疼痛不能缓解者可给予镇痛剂,吗啡为首选止痛药物。在使用止痛药的过程中,应注意观察观察患者胸痛的性质、程度、部位、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对止痛药的反应情况。另外,注意是否有呼吸抑制及血压下降等情况的发生。对于活动量的安排,第1周时,一般应严格绝对卧床休息,可做低运动量的体力活动,如肢体的被动活动,以期减少静脉血液淤滞及血栓形成。第2周时,应逐渐增加体力活动,可被动或主动地在床上坐起,并逐渐增加床边起坐时间、次数和活动量。第3周,可在床边室内活动和自身护理。第4周,可离开病室到走廊、厕所等处作近距离的活动,一个月之后方可出院修养。饮食的控制对于病人的恢复也非常重要,一般应少食多餐,避免过量和刺激性食物,不饮浓茶、咖啡,避免进食大量脂肪。排便护理,应劝告病人不要用力排便,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常吃些蔬菜、水果及易消化高热量、高纤维素饮食。药物护理时,可使用小剂量镇静类制剂以消除患者神经紧张、忧虑和恐惧等。心理护理,由于是身心疾病,对病人的心理护理,缓和病人的情绪对病人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对病人进行护理时,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对病人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

4 急性心肌梗死门诊护理的效果评价

本组病人共53例,男34例,女19例,年龄45~82岁,平均63.3岁。病人的其他信息如表1。

病人经有效的抢救治疗和针对性的护理后,疗效确切,无一例死亡。

总结: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急,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因此,护理工作尤其重要,保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安全,针对病人的不同情况对病人做有针对性的护理,对于挽救病人的生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和降低疾病的致死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何国敬.急性心肌梗死32例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18).

[2] 刘爱芹.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1,(02)

篇2

第一天:下班回家宝宝高烧

下班后回到家,我就感觉不对劲儿,婆婆抱着7个月的宝宝走着、拍着,宝宝却不领情,一直在她怀里扭。看到我回来,婆婆松了口气:“宝宝下午出去玩,回来后就有些不舒服,我摸着头怪烫的,正准备去医院呢。”我一听很紧张,因为这是宝宝生的第一场病,我还没经历过孩子生病。

我抱起宝宝,发现他的体温确实高,就像抱着热水袋一样。到了我怀里,宝宝更焦躁了,不停扭动,还时不时地把腰弓起来,用头蹭我的胸口。我抱紧宝宝问:“用体温计测了没?”

婆婆摇头说:“没有,他老乱动,我不敢用水银体温计。”我赶紧翻出之前买的电子体温计用,结果出来后,一家人都急了:39.3℃。我叫上刚刚到家的丈夫,抱着孩子去了离家最近的医院。

到了医院才发现,儿科都下班了,只能挂急诊。急诊科大夫问过病情后,先给孩子开了退烧药。吃药后,孩子的体温很快开始下降,这时大夫建议给孩子验血,以明晰病因。化验单出来后,医生说:“孩子血液里白细胞的数量属于正常值范围,可以排除细菌感染,加上他有发热的症状,应该是病毒性感冒。我开一些药,再加上之前的退烧药,你们回去小心护理,可以采用擦温水、贴额贴这种物理方式降温。如果病情加重,你们再来医院。”

我们回到家后,跟双方老人通报了医生的结论,四老都松了口气,还从自身经验出发,建议我们小夫妻不要因为心急孩子的病,就给孩子多吃药,最好采取物理方式降温。可是光靠物理降温管用吗?不是有孩子高烧烧坏脑子的说法吗?我和老公觉得不能太绝对,在我们的据理力争之下,双方达成妥协:体温超过39℃就要吃退烧药。

当天夜里,宝宝像平常一样进入梦乡,我却怎么也睡不着,内疚、焦躁、担忧等情绪交织在一起,让我难以入睡。再加上我还有不定时检测孩子体温的任务,这一夜我几乎没合眼。宝宝睡得也很不安稳,平时他夜里会醒一两次,喝过奶后就会再次入睡。那天夜里,宝宝醒了六七次。

专家点评:幼儿急疹前期发热症状,极易与普通感冒发热混淆,甚至连查血指标也与病毒性感冒查血指标差不多,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不少幼儿急疹患者在高烧期间被当成了病毒性感冒治疗,只有很有经验的医生才能在发热时就判断出患儿得的就是幼儿急疹。

第二天:病情加重,吃药退烧

第二天上午,宝宝的病情很稳定,体温控制在38.5℃以下。婆婆非常认真地照顾:一个小时测一次体温;每隔一段时间,就用温水给宝宝擦拭身体;停掉了宝宝的辅食。可是到了下午,宝宝的病情忽然加重了,体温直升到38.9℃,我们赶紧给孩子服下退烧药。但只要退烧药药效一过,宝宝的体温就又会攀升到39℃。

这天夜里,孩子很急躁,自己躺在床上会小声哼唧,抱起来哄会强烈反抗,因为大人的体温烘得他更热。我看着孩子,心里恨不得替他生病。

专家点评:得了幼儿急疹的孩子,只有发热一个症状,不咳嗽也不打喷嚏,更没有流鼻涕、腹泻等,精神也比较好。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好的治疗方式是加强护理,以冰敷等物理方式降温。

第三天:烧退疹出,医生误诊是过敏

经过两三天的治疗,宝宝的病情日益稳定,体温也被控制在38.5℃以下。这和我们在网上查询的结果吻合:病毒性感冒就是前三四天会高烧,后期烧就会退,病也会慢慢好起来。果然到了第三天下午,宝宝的体温已经降至正常。全家皆大欢喜,感觉孩子病好了一半。

但是让人没想到的是,随着高烧的退去,宝宝的脸上出现了红色的丘疹,开始面积小,我们没有在意,但是丘疹在两三个小时里,就占据了孩子的面部、脖子,还向着胸口进发。我们很担心,孩子是不是药物过敏,或者是在医院被传染了其他疾病。于是,我们再次带孩子到医院寻求确诊。

由于已经是夜里9点多,依然是急诊科大夫接诊。大夫看了一下病情,建议给孩子打过敏针,并承诺打针后1小时疹子就会消退。打完针后,我们回了家,安置宝宝睡下,我数着时间观察孩子。1个小时后,红疹不但没消退,反而更多,连孩子的大腿上都出现了疹子,但他看起来不痛也不痒,睡得很香。这时也不能把孩子叫醒去医院,我只好在朋友圈里求救。

好多当妈的朋友看到我的描述,都劝我安心。她们判断孩子得了幼儿急疹,该病的特点就是烧退疹出,疹子不痛不痒,一两天就会消退。我赶紧上网查询幼儿急疹,发现果然有这种情况,有些安心,决定先睡觉,第二天再去医院。

专家点评:幼儿急疹是儿童早期的一种常见病,常见于两岁以下的孩子,3岁以后很少见。该病的特点是热退疹出,具体表现是孩子突发高热,一般持续3~4天,退热后全身出现粉红色斑点样皮疹。很多宝宝第一次发热,得的就是这个病。

第四天:再次就医,确诊是幼儿急疹

篇3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中医儿科专业博士后,硕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市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师从多位名医,崇尚中医经典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诊疗优势。

擅长治疗:儿童咳喘、扁桃体炎、肺炎、厌食、多动症、抽动症、癫痫、性早熟等。

专家门诊时间:周三、六全天,周五上午。

秋至之后即是长夏的最后一个节气,处暑。时值夏秋之交,一些宝宝此时容易出现腹痛,腹泻,不思饮食等消化系统症状,为什么宝宝会出现这些现象?让我们从中医理论出发,帮助父母了解小儿秋季腹泻,并给予腹泻相关的预防和护理建议。 什么是小儿秋季腹泻?

小儿秋季腹泻,是指宝宝在入秋以后出现的以大便形状改变,大便次数增多为主要表现,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的一种常见儿科疾病,临床具有传染性,可发生流行。轮状病毒为其主要致病菌,主要经粪口传播。

小儿秋季腹泻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患病年龄常见于6个月~3岁宝宝。重度腹泻的患者24小时大便次数可达10余次以上,可见精神萎靡,眼眶凹陷,皮肤弹性差,啼哭无泪或不哭闹,小便量明显减少等现象。 小儿秋季腹泻如何和其他疾病区别?

小儿秋季腹泻主要与幼儿急疹引起的腹泻,感冒引起胃肠道不适出现的腹泻,以及和细菌性痢疾相鉴别。

幼儿急疹,是指宝宝因感染人疱病毒6型后出现发热,可达39℃~40℃,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甚至出现腹泻的症状,升高的体温会在3~4天后减退,消化系统症状也会随之减轻,宝宝热退后即身体皮肤开始出现红玫瑰色样的皮疹,分布部位以躯干、腰部、臀部为主,皮疹一般持续1~2天后会自行消退,且无脱屑和色素沉着斑,腹泻症状也会自行好转,无需特殊用药治疗。实验室粪便检查,轮状病毒检测为阴性。

感冒,秋季气候容易变化,昼夜温差大,宝宝肺卫功能薄弱,不能耐受外邪侵袭,故秋季小儿容易发生感冒,主要为发热,乏力,鼻塞,流涕,喷嚏,或伴有咳嗽等症状;腹泻症状一般比较轻,大便多成稀糊状,很少有稀水样或蛋花样便,24小时大便次数一般不会超过3次,腹泻症状也会随着感冒症状的减轻而自行缓解,粪便病原学检测一般不会发现有轮状病毒感染的情况。

细菌性痢疾,是指宝宝感染痢疾杆菌后引发的大便次数较平时明显增多,粪便稀如水样,可见脓血和黏液,腹痛明显,并伴有发热,起病较急,起病一般较重,病势危急,如不及时进行诊治,很容易导致宝宝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危及生命。粪便检查可见脓细胞及红细胞,痢疾杆菌阳性,轮状病毒阴性。 小儿秋季腹泻有哪些原因?

1.秋季时节变化,气温和昼夜温差变化大,宝宝肌肤脆弱,脏腑柔弱,容易感受外邪,中医认为湿邪在一年四季均可致病,但长夏时节时更容易致病。宝宝饮食节制能力差,容易造成饮食停滞,损伤脾胃功能,当外来邪气侵袭机体时,容易伤及脏腑薄弱部位。中医认为,脾胃运化饮食能力减弱,水液代谢障碍而滞留肠道,机体吸收营养不良,部分食物随粪便排出,故大便水分增多,且易夹杂不消化物。

2.小儿秋季腹泻的主要致病菌为轮状病毒,感染途径为消化道,该病菌可随肠道排出污染环境,人和畜皆可感染。宝宝天性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吸吮手指,用手抓取物品时,无个人卫生意识,如周围环境有被轮状病毒污染,宝宝极易感染该病毒引发本病的发生。又因感染轮状病毒后,存在1~2天的潜伏期,其首发症状常为恶心,呕吐,该病常因此被掩盖而不能及时被发现。

3.秋季为丰收的季节,也是许多瓜果时蔬成熟的时节,宝宝喜好甜食,不能自行节制饮食量,生冷瓜果进食过多容易伤及脾胃,诱发腹泻症状。 中医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中医认为,宝宝脏腑柔弱,为稚阴稚阳之体,湿邪为阴邪,易损伤机体阳气,其性重浊极易伤及宝宝胃肠部位,尤其是6个月后的宝宝,因其体内来自于母体的免疫能力慢慢被机体消耗,不能及时建立自身免疫力,而婴儿期又为机体生长的第一个飞跃期,所需营养和能量较大,在季节变化的秋季,容易诱发宝宝腹泻疾病。

中医诊治小儿秋季腹泻主要考虑宝宝感受湿邪,出现腹痛,腹泻,与机体水液代谢异常关系紧密,而脾主运化,脾脏功能正常,则水液代谢正常,从而促进大便成形和排泄。因此,小儿秋季腹泻的治疗以燥湿解毒,运脾和中为原则。

具体治疗包括内治法和外治法,常见方法如下:

1)中医内治法

选择中草药内服,应通过正规途径找中医医生就诊,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口服,如果宝宝因中草药味苦拒绝服用,父母可选择中成药喂服,常见的中成药如小儿止泻灵颗粒,小儿广朴止泻口服液,健脾止泻宁颗粒等。

2)中医外治法

①肚脐敷贴疗法:选取黄芩、白芷、白术、五味子、肉豆蔻、小茴香、木香适量,研磨后用姜汁调成糊状,以纱布包好后贴敷于肚脐,1~2天更换1次,7天为1疗程。

②灸法:选取宝宝神阙穴(肚脐)、中脘穴、足三里穴、涌泉穴,以艾条每日睡前各灸1次,以局部皮肤略红为度,7天为1疗程。注意及时处理艾条燃烧时产生的艾灰,以免烫伤宝宝皮肤。艾灸时,保持艾条与皮肤一定的距离,以免热度过高灼伤宝宝局部皮肤。

③推拿疗法:选择拇指外侧上节的脾穴,食指外侧的大肠穴,在局部涂抹适当介质,如精油或橄榄油皆可,再以推法上下来回推,手法应柔软,且力度均匀,频率每分钟约200次;同时双手掌根顺时针方向按揉宝宝腹部,手法应轻柔有规律,如宝宝不能耐受,可采用手掌心顺时针方向摩腹,以局部皮肤略红为度,每天1次,7天为1疗程。 小儿秋季腹泻如何预防和护理?

1.注意宝宝个人卫生。宝宝天性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触摸和吸食手指,父母应注意保持宝宝双手卫生,及时修剪指甲,清洗宝宝双手时注意指甲缝部位的清洁,宝宝玩具应保持整洁,并定期进行消毒,尤其是奶瓶、奶嘴。另外,父母在接触宝宝时应注意洗手。

2.注意宝宝乳食卫生。饮食拒绝生冷瓜果,将瓜果清洗干净后切成小块或制成泥状,放入瓷碗中隔水蒸,水沸腾后再以小火蒸5分钟,待瓷碗不烫手背时,一般20℃~30℃即可喂食。避免给宝宝喂食果块,以免发生意外。

3.宝宝饮食物应清淡富有营养,且易于消化。应及时添加宝宝辅食,足月的婴儿即可开始补充鱼肝油制剂,辅食添加应注意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由一种到多种的原则,根据宝宝年龄段和生长需求适时补充。

4.观察宝宝大便情况。大便形状和次数较平时是否有变化,警惕稀水便和蛋花样便,宝宝解大小便后,应擦拭干净,所用厕纸应柔软刺激性小,或宝宝解大便后,以温开水清洗局部后,再擦干,注意及时更换宝宝纸尿裤;

篇4

你了解免疫力吗?

免疫力简单说就是杀伤力,是机体杀伤入侵有害微生物、杀灭自身癌变细胞及清除衰老死亡细胞的能力,即捍卫人体生命健康安全的武装力量。

免疫大军有完整的体系

具有多种多样的杀伤武器――细胞因子、溶菌体、白介素、干扰素、补体、抗体等;还有英勇善战的免疫战士――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等;以及不断扩军备战增殖兵员的骨髓、培训多种兵员的军校――扁桃体、淋巴结、脾与胸腺等等,构成了具有实战能力、相互协调、配合密切的多军兵种战斗体系。

从外向内有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

皮肤本身就有阻止细菌、霉菌、病毒侵袭的能力,皮肤的汗腺分泌的乳酸有杀菌作用;进入胃肠道的微生物,大部分被胃黏膜分泌的胃酸杀灭;进入呼吸道的入侵者,被黏膜的溶菌酶、吞噬细胞及附属物如纤毛等清除掉。

第二道防线:体液免疫

当狡猾的细菌病毒钻过皮肤黏膜进入体内时,游动在组织体液中巡逻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马上就会发现并围拢上来,将入侵者消灭或吞噬。前两道防线是人人生来就有,没有特异性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血液、淋巴循环异性免疫

侵入的微生物如果进入血循环或淋巴循环,那就会有特种部队针锋相对地加以清剿。那些经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等)培训的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等)是后天形成的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或获得性免疫)。在首次得病后或接种疫苗后获得,对再次感染会起到全歼来犯之敌的作用。

你的宝宝属于免疫力低下吗?

免疫力低下的宝宝可能有以下几个特征

新生儿先天免疫力低下可能伴随其他出生缺陷、低体重儿或早产儿,这多半可表明他们的先天免疫发育会更加不完善。如果产妇本身体格虚弱多病(贫血、营养不良、糖尿病、结核病、特别是艾滋病毒感染者),可能孕育免疫低下甚至免疫缺陷的婴儿。

宝宝在生后6个月内,如果反复感冒、发烧、哮喘发作、扁桃腺发炎、皮肤发疹等疾病,表明其从母体带来的先天性免疫功能低下。

如果半岁以内尚健康,半岁后开始逐渐体质虚弱、营养不良、精神萎靡、疲乏无力、食欲降低、反复感冒以及罹患感染性疾病,可以推断为后天性免疫功能低下,应该去做免疫功能检测。

幼儿园小班内最早最常发生传染性疾病,流感、风疹、水痘、幼儿急疹等班内小流行的带头者,病假次数较多的孩子,多半免疫功能低下。

在同一班中每次传染流行发病中,发病较早,症状较重,拖延病程较长,并发症较多的孩子,也可能是免疫功能低下。

免疫功能检测评估可以帮助判断宝宝是否免疫功能低下。目前主要是免疫球蛋白(JG)检测,即测定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D(IgD),免疫球蛋白E(IgE),心肌肌钙蛋白T(cTnT),肌红蛋白(Mb),类风湿因子(RF)。然后进行综合判断。如果 IgG、IgA、IgM三种全缺,可能为先天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Bruton病仅限于男性);如果部分Ig减少,可见于获得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如肾病综合征、蛋白质丢失性肠病、先天性风疹病等)以及瑞氏胸腺发育不全伴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此外,检测C反应蛋白、补体及刺激分子CD80、 CD86等,也对判定宝宝免疫功能有作用,这些都需要在专科医院检测,由专科医生评估。只在必要时选择。

你对免疫力可能存在误解

误解1:免疫功能越强越好

一般情况下,人体免疫功能都会自动调控在适度适中状态,既不低下,也不可过度亢进。如果机体的免疫调控失灵,出现免疫功能过强,那对人体就会造成危害。当人体免疫功能过于亢进时,会产生高敏状态,导致机体发生“变态反应”,即“过敏”反应,最常见的诸如荨麻疹、哮喘、紫癜、甲状腺炎等等;还有时会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硬皮病、干燥综合征、重症肌无力、多肌炎等等。所以家长不可以随便滥用食物、营养品、药物等刺激宝宝的免疫功能,造成免疫失调,危害宝宝的健康。

误解2:过敏、反复感冒就是免疫力低下

经常感冒可能免疫力低下;但过敏是人体免疫应激反应过度的表现,二者不是同一类问题。对策也恰恰相反。经常感冒需提升免疫力,而过敏则需要降低对过敏原刺激的过度的免疫反应。

误解3:吃营养品能提升免疫力

这种说法不全面,应该说全面均衡适宜的营养可能提升免疫力。比如确保维生素A摄入可增强呼吸道上皮细胞抵抗力,维生素C在白细胞内可强化其战斗力;维生素B1、B2及微量元素锌、硒等多种元素都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有关。所以,只有均衡营养,才可能提升免疫力。但滥用保健品、补品会造成免疫失调,危害宝宝的健康。

免疫力脆弱期需要您的细心呵护

新生儿、断奶期、初入园是宝宝成长过程中免疫系统最为脆弱的时期,也正是需要父母特别呵护的时期。父母的根本任务就是把孩子放在大自然中去经受考验和锻炼,给他充足的营养与呵护,协助宝宝在一次又一次同细菌、病毒的斗争中不断地完善他们的免疫功能,让宝宝的免疫力得到全面提升!

新生儿免疫脆弱期

因为先天性体液免疫只从母体带来一些抗体、补体,数量有限,会很快消耗殆尽,而后天免疫功能需在反击外来一个个入侵细菌、病毒过程中逐渐获得。而新生儿几乎处在密闭的环境,较少接触病原体,以至后天免疫获得的很慢,免疫力可能出现青黄不接的状态。

呵护重点

1. 母乳喂养

这个阶段,呵护的重点是确保足够的母乳喂养。母乳中的养分和部分抗体,可保持宝宝的抵抗力。研究证实,母乳喂养宝宝的抵抗力确实要比非母乳喂养的宝宝高约80%,且患脑膜炎、肺炎等疾病的概率都要低得多。

2.加强新生儿护理

新生儿易患吸入性肺炎、新生儿腹泻等。妈妈喂奶就要特别注意姿势,不要让宝宝吃得过饱,喂后不要马上卧位,竖起来拍嗝,避免反流呛奶误吸,引发肺炎。

3.规范喂养

妈妈的一定注意卫生,人工喂养的奶具更要讲究消毒,选择标准的配方奶,规范喂养,严防新生儿肠道感染及消化不良等发生。

4.疫苗接种

乙肝疫苗、卡介苗是要在出生后及时接种的。

断奶期及其之后

这是宝宝抵抗力最弱的时期之一。断奶之后,来自于母乳的免疫供给没有了,从母体得到的抗体也已基本耗尽。

呵护重点

1.精选增强免疫力的辅食如富含维生素A、D、C、E、K的蔬果食物,如猕猴桃、哈密瓜、绿色蔬菜、燕麦、大麦和矿物质等。

2.调节好宝宝的口味,增加宝宝的食欲,防止其挑食偏食。

3.逐渐培养宝宝运动习惯,特别是户外运动,与环境接触,多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进行空气浴,逐渐适应气候变化,对提升免疫力均有好处。

4.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风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A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可能在断奶期的疫苗,父母不要忘记带宝宝去接种。

初入幼儿园

因为小孩子的免疫力低,加上幼儿园里多是易感人群,孩子们之间会带来不同的病毒、细菌感染的病原体,这正是孩子在家时所没接触过的,彼此传播,交叉感染的机会增多自然容易感染发病,诸如水痘、手足口病、麻疹、流感……

呵护重点

1.正确认识,不必回避一次又一次的发病,这正是孩子获得免疫力的实战机会。每生一次病,孩子的免疫功能就完善一些,身体也就适应了新的环境。当然,发病较重或过频(超过一年8次感冒),那就要去医院检查。

2.培养适应能力,心理适应,消除害怕心理,让宝宝多交朋友,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配合幼教老师,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爱吃蔬菜水果,不偏食、不挑食、更不要强制加餐。傍晚回来后,不要哄着或逼着孩子再吃很多的美餐,这样很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4.按规定完成一类疫苗接种,特别是分次接种的第2次,第3次。

9招提升免疫力

坚持母乳喂养

母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物质,乳汁中至少有50种成分具有免疫特性,能增加婴儿机体免疫力及抗病能力,可防止婴儿遭受病毒、细菌的侵入而生病。可以说母乳是人生的第一件御敌武器。因此不要剥夺宝宝母乳喂养的机会。

健康均衡的饮食

均衡饮食营养是提升免疫力的重要基础,为此需要:了解营养6大要素的均衡比例;满足8种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亚麻酸、亚油酸)及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多糖的摄取。但是,并不需要刻意去追加营养品。因为这些成分在我们的日常食物中都较为丰富,只要宝宝不偏食,有食欲,能多样化饮食,做到荤素合理搭配、保证充足蔬果、适量干果摄取,这些物质基本可以满足要求。

生活规律和睡眠充足

研究与实践均证实,保证宝宝规律地生活和充足而高质量的睡眠,不仅可促进生长发育、提高智力、整合记忆的功能,还有内分泌调控和提升免疫力的功效。相反,生活紊乱、睡眠障碍,会直接影响生存质量,损害健康,损毁免疫力。培养方法是:大人必须以身作则,给宝宝做出榜样;早一点跟宝宝分床分室睡眠,给宝宝一个安静的睡眠环;定时起居,规律喂奶,三餐、玩耍娱乐、手工游戏、户外锻炼等等都要有规律。让宝宝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适当的锻炼

运动可帮助宝宝生长发育和对不良环境的适应力和抵抗力。但锻炼一定要适度,过度锻炼对生长发育没有好处,对免疫功能也有害。苏联科学家对运动员进行了体育锻炼和情绪紧张对免疫力影响的研究。结果发现,中等强度的锻炼释放的能量比较少,有助于增进免疫反应;而激烈锻炼和情绪高度紧张,可使抗体数下降到零。还有研究指出运动可以引起杀伤性细胞数目及杀伤能力发生变化;过度运动可消耗蛋白质、氨基酸、糖、锌、铁以及维生素A、C等免疫物质。许多父母希望子女将来成为运动健将、得冠军拿大奖,从小就强制孩子过度练功,那是既无知又残忍的做法!

按时预防接种

接种疫苗属于主动免疫,是把抗原物质(疫苗)接种进人体,使自身的免疫系统产生对于相关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比如抗体)。按时接种疫苗就是要抢在某些严重传染病侵袭宝宝之前,用假的(减毒或灭活的)微生物抗原刺激锻炼免疫大军实战训练,获得杀灭该种病原微生物的能力,以后就可以避免再感染此类传染病。现代国家,都为儿童安排好了必要的疫苗接种计划,家长必须按时完成一类疫苗接种。至于二类疫苗的选择,可根据地方流行病情况、宝宝与家庭的具体条件,请教宝宝的责任医生帮助决定。

允许生一些小病和合理用药

宝宝每得一次病,体内免疫系统就得到一次实战演练,免疫力就会上一个台阶。后天性免疫则属于获得性免疫,它是要在得病后才获得的,所以别怕宝宝得小病。不过得了病滥用抗生素不好,可造成耐药,以后再用就不灵了。可真的发生严重的细菌感染,不敢用抗生素也不对。抗生素就是用来杀灭病原菌,帮助病人康复的,关键时候要用,但一定要合理使用,这就要求做到:对症、足量、足疗程、必要时联合使用。就是说,首先要诊断明确,找好对象,不出手便罢,一出手就要干净彻底消灭来犯之敌,不留后患。

良好的清洁卫生习惯

宝宝从小要养成:勤洗手、会洗手、饭前便后、拿玩具后一定要洗手的卫生习惯;避免吃手指、嚼手帕、舔玩具、吮铅笔头的不良习惯;宝宝要有自己的毛巾、手帕、水杯、餐具等,并经常消毒;2岁半后逐渐学会漱口刷牙,训练早晨起床后和睡前刷牙的习惯,保持牙具清洁卫生;给宝宝专用便盆,培养大、小便后清洗屁屁的习惯,尤其是女孩。

合理着装

合理的衣着可锻炼宝宝适应气温的变化、适应环境的能力,有利于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父母要抓住两个要领:

掌握换季原则:特别注意春秋换季,常说“春捂秋冻”有一定道理,但不要太过,重点要把握好室内温度和早晚温度差;

注意户内户外衣着变化:随时增减衣物,天冷不要盲目加衣,“捂出”感冒。

防止室内污染

篇5

【摘要】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其发病率占儿科门诊的首位,除发热、咳嗽外,较大儿童能自诉咽痛并经常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牙龈肿痛、口腔溃疡等,这些病症多由各种病毒所引起。除可口服中药外,还可以选用由贵州三力制药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开喉剑(儿童型)喷雾剂,它主要是选用贵州天然地道的中药材:八爪金龙、蝉蜕等具有清热祛风、消肿利咽、退热止痛、开音的功能的药物。经科学提取精制而成口腔咽喉部的镇痛抗炎喷雾剂。药效学实验表明,该药能明显抑制甲型流感病毒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有抗炎解热镇痛等功效。经河北省第四人民医院儿科临床观察286例手足口病患儿(其中上感急性咽炎、扁桃腺炎176例,症状完全消退165例,占93.75%;牙龈肿病65例其中58例症状完全消退痊愈,占89.23%;口腔溃疡45例,其中39例症状完全消失,占86.66%。)其有效率达到91.6%以上。

【关键词】开喉剑 喷雾剂 手足口病患儿

开喉剑(儿童型)喷雾剂为水溶性气雾状,将药物直接喷到患部组织后,可直接吸收,并可咽下,用后有清热凉爽口之感,可适于儿童临床应用。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选取河北省第四人民医院儿科手足口病5岁以下患儿共286例。其中扁桃腺患儿176例,牙龈炎65例,口腔溃疡45例。进行口服中药结合由贵州三力制药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开喉剑(儿童型)喷雾剂进行治疗。

1.2方法

对286例患儿进行口服药玉叶解毒颗粒合并贵州三力制药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开喉剑(儿童型)喷雾剂进行治疗。玉叶解毒颗粒,每次10mg/每日2-3次,开喉剑(儿童型)喷雾剂直接至患处喷涂,每日3次。连续服用8-10d。

1.3症状与诊断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见到,以夏秋季较多。发病初期先有发热、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像上呼吸道感染一样,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以后会在手、足的指及趾背部出现椭圆形或梭形的水泡,疱的周围有红晕,水疱的液体清亮,水疱的长轴与皮纹是一致的。然后水疱的中心凹陷、变黄、干燥、脱掉(脱屑)。另外指、趾端有散在的比较坚硬的淡红色丘疹或者疱疹。同时,在口腔里,如嘴唇、舌、口腔粘膜、齿龈上也有散在的水疱,但口腔里的水疱很快破溃而形成灰白色的小点或灰白色的一层膜,其周围有红晕,在灰白色的膜下可以见到点状或片状的糜烂面。手足口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感染源为疱疹液、咽喉分泌物、粪便污染的手、玩具、食具等。

1.31手足口病

主要表现在手、足发生黄豆大小水疱,半球状,疱壁薄,内容澄清,呈珠白色。口腔的硬腭、颊部、齿龈及舌部也出现疼痛性小水疱,很快破溃形成溃疡,四周绕以红晕。

1.32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其水疱可出现在手掌、足底,和手足口病的水疱不易区别,但水痘患者头皮、面部、四肢也有水疱,呈向心型分布。水疱一般不痒或轻度瘙痒。

1.33丘疹性荨麻疹

丘疹性荨麻疹多见于婴儿及儿童,大部分发病与昆虫叮咬有关,昆虫叮咬手后出现水疱、丘疹、风团,丘疹性荨麻疹的水疱为紧张性水疱,常常在胸背和四肢有风团样损害,有剧烈瘙痒。丘疹性荨麻疹无传染性。

1.34摩擦性苔癣样疹

它是学龄前期儿童在夏秋季的多发性皮肤病。发病前常与某些物品接触或摩擦有关,其皮损特点为针头到米粒大小正常皮色小丘疹,数目较多,呈轻度苔藓样变,好发于手背,手腕或前臂等处,可反复发作。

1.35汗疱疹

一般夏初开始发病,夏季加重,入冬自愈。典型皮损为位于表皮深处的小水疱,米粒大小,略高出皮面,无炎症反应。水疱一般不自行破裂,干涸后形成脱皮,露出红色新生上皮,薄而嫩。本病无传染性。

2结果

286例患儿进行8-10d之后观察进行复诊,其中扁桃腺患儿176例,症状完全消退165例,占93.75%,11例好转,症状无完全消退,继续巩固治疗;牙龈炎65例患儿,其中58例症状完全消退痊愈,占89.23%,5例好转,症状无完全消退,继续巩固加药治疗, 2例患儿转内科进行全面检查,疑似引起心肌炎;口腔溃疡45例,其中39例症状完全消失,占86.66%,6例患儿生活护理措施不当,引发心肌炎转院治疗。采用贵州三力制药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开喉剑(儿童型)喷雾剂进行治疗,总有效率91.6%。临床建议治愈小儿手足口病,除口服中药制剂外,外用喷剂应用开喉剑(儿童型)喷雾剂辅助治疗,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3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愈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音或痰鸣音。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减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对于临床重症患儿目前尚无确切和把握的根治治疗方案,以下用药和措施可对重症患儿症状起到缓解:服用抗病毒的药物,如病毒唑、病毒灵等。保持局部清洁,避免细菌的继发感染。口腔因有糜烂,小儿吃东西困难时,可以给予易消化的流食,饭后漱口。局部可以涂金霉素鱼肝油,以头减轻疼痛和促使糜烂面早日愈合。可以口服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B2等。若伴有发热时,可以用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该病一般1~2周可以自愈,不会留下后遗症,但它也不是终身免疫,即以后还可以感染发病。在预防方面,应注意在夏季此病流行时,尽可能少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平日教育小儿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对玩具、餐具要定期消毒。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若此病在托儿所或幼儿园内流行时,首先应将患儿与健康儿童隔离,将玩具用消毒液消毒,采用开喉剑(儿童型)喷雾剂进行常规患处喷涂等等,健康儿童也可以口服板蓝根冲剂以预防。

3.1药理作用

开喉剑(儿童型)喷雾剂具有明显的抑制甲型流感病毒作用,能显著抑制革 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生长,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球菌、绿脓杆菌、枯草杆菌、变形杆菌抑制作用更为明显,具有明显的抗炎,镇痛和解热作用。

3.2适应症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儿童口腔溃疡,口腔炎,急、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咽喉肿痛,牙龈肿痛。

3.4日常护理干预

一般无需住院观察可看门诊后遵医嘱回家悉心护理。建议家长在护理过程中可遵循如下要点:宝宝患病后应留在家中,直到退热、皮疹消退及水疱结痂。一般需隔离2周。患儿用过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应彻底消毒。一般常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及煮沸消毒。不宜蒸煮或浸泡的物品可置于日光下暴晒。患儿的粪便需经含氯的消毒剂消毒2小时后倾倒。患儿居室内应空气新鲜,温度适宜,定期开窗通风,每日进行空气消毒。患儿一周内应卧床休息,多饮温开水。饮食宜清淡、可口、易消化,口腔有糜烂时可以吃一些流质食物。禁食冰冷、辛辣、酸咸等刺激性食物。应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细菌继发感染,每次餐后用温水漱口。口腔有糜烂时可涂金霉素、鱼肝油,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应宽大、柔软。床铺应平整干燥。剪短患儿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婴儿,应随时清理患儿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疱疹破裂者,局部可涂擦龙胆紫或抗菌素软膏。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等热度,无需特殊处理,可让患儿多饮水。如体温超过38.5℃,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剂。

4结论

对于一般性初期手足口病患儿,采用一般口服中药,结合贵州三力制药开喉剑(儿童型)喷雾剂都能进行有效治疗和治愈患儿;但对于临床重症患儿目前尚无确切和把握的根治治疗方案,以下用药和措施可对重症患儿症状起到缓解:服用抗病毒的药物,如病毒唑、病毒灵等。保持局部清洁,避免细菌的继发感染。口腔因有糜烂,小儿吃东西困难时,可以给予易消化的流食,饭后漱口。局部可以涂金霉素鱼肝油,以头减轻疼痛和促使糜烂面早日愈合。可以口服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B2等。若伴有发热时,可以用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不会留下后遗症,但它也不是终身免疫,即以后还可以感染发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日常生活中采用开喉剑(儿童弄)喷雾剂进行常规患处喷涂等等也可以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

【参考文献】:

[1]赵纯.长春市宽城区手足口病的现况调查及分析.《吉林大学》.2010-10-01

[2]薛原 左佰常.手足口病可防可控 不可怕.《健康博览》.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