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降雨的形成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工降雨的形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8月1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系统第一期家长学校管理者和骨干教师培训班开班。来自全疆教育系统的教育部门负责人、学校领导和班主任等近200人参加培训。此举标志着家庭教育工作成为政府行为。新疆此次邀请了全国家庭教育方面的专家对学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新时期家庭教育的研究与对策、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的家委会、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家庭教育指导、家长学校的合作伙伴等。今后,新疆每年将集中举办2至3期家庭教育专题培训班。到2015年,新疆家庭教育工作将纳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育工作整体规划,列入年度考核评估。家庭教育工作经费和事业发展经费由各级财政给予支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把家庭教育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当年的工作计划和总结,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纳入校(园)长目标考核。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3年8月11日)

武汉:构建未成年人“德育3D网”

篇2

人工影响云的微物理过程,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使本来不能自然降水的云受激发而降水,也可使那些水分供应较多、往往能自然降水的云,提高降水效率而增加降水量。但不能自然降水的云能供应的水分较少,因此人工催化的经济价值有限。

人工降雨根据自然界降水形成的原理,人为补充某些形成降水的必要条件,促进云滴迅速凝结或碰并增大成雨滴,降落到地面。

根据不同云层的物理特性,选择合适时机,用飞机、火箭向云中播撒干冰、碘化银、盐粉等催化剂,使云层降水或增加降水量,以解除或缓解农田干旱、增加水库灌溉水量或供水能力,或增加发电水量等。

篇3

【关键词】室外景观;一体化;人工降雨系统

1.工程概况

笔者所在项目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总占地约200亩,规划总建筑面积约46万平方米,共分三期开发,项目预计总投资15亿元。本科研项目研发所依托的为其二期工程,二期工程总占地面积约93亩,规划总建筑面积约24万m2,可容纳住户1820户。本项目研发团队始终坚持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人居环境”为主题的研发理念,在汲取一期工程研发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技术升级,将室外环境技术、绿化喷灌技术、雨水回收利用和景观设计进行了集成,实现了“环保、节能、新颖、实用”的有效统一。

2.与景观一体化整合方式选择

目前市场上的各种室外喷灌系统大多为埋地安装,功能单一,且受喷头高度的限制,无法满足本研发项目所要求的通过喷水进行室外空气调节的功能;也有少数采用地上固定安装的喷灌系统,由于在住宅小区内由于不能和室外景观很好的结合,难免对环境美观造成一定的破坏。

本技术的系统原理是利用水压将水通过与水源连接的管道、喷头等均匀的喷洒出去,并形成稳定的降水覆盖面积。虽然原理上并不复杂,但如何做到降雨系统与室外景观的融合才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和难点之一。经过深入研究:考虑到小区内喷水点的需要分散设置以达到足够的覆盖面,因此所需数量较多;如果埋地或独立地上固定安装将存在前述的缺点,因此将其与小区内同样需要分散设置的室外照明庭院灯进行一体化整合,成为首选的研发方向。

通过与生产厂商反复进行技术协商,采用定制加工的灯柱可将喷水支管暗装其中、将喷头装于灯柱顶端,从而实现将二者融为一体的目的。

3.人工降雨系统的布置原则及参数选择

在初步确定系统支管安装方式后,现场进行了实验测试,以选择合适的喷头并对其性能参数进行验证。本次测试中采用了美国雨鸟(RAINBIRD)3500系列自旋转喷头,该喷头的喷嘴和喷洒角度均可进行调节设置,通过实验,在市政自来水供水压力(0.4MPa)和微风条件下,不同喷嘴型号的射程(作用半径)实测数据如下:

3.1根据园林喷灌技术要求,喷头的组合布置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3.2根据室外公共照明的应满足一定照度的要求,喷头的间距尚应结合庭院灯柱的间距(景观设计时按12m左右采用)布置,令喷头间距L=12m代入上表“三角形布置”有关公式可得:R=7m,b=10.5m。结合本项目现场的实测数据,应将喷嘴孔径设置为2mm。此时单个喷头的有效控制面积S=2.6*72≈127m2。

3.3在进行平面布置时,除需考虑喷头本身的性能外,还必须同时综合考虑土壤的喷灌强度、水源条件、是否能够尽可能覆盖小区室外绿化及道路以及室外喷淋不应对邻近住宅造成影响等因素。

⑴组合喷灌强度可按下式计算:

ρ组合(mm/h)=1000q/A

式中:q为单喷头的流量(m3/h);A为单喷头的有效控制面积(m2)

根据本项目选定的相关参数,ρ组合=1000*0.32/127=2.5mm/h,小于本地区土壤类别的允许喷灌强度ρ允许=8 mm/h,即水落到地面后能立即渗入土壤而不出现积水和地面径流。

⑵考虑到喷水点数量较多,因此在进行方案设计时应考虑分区控制。在项目研发时,我们结合室外景观的组团分区将人工降雨系统划分为相对独立的8个区,每个区均设置水源。

⑶系统应可能覆盖小区室外绿化及主要道路,以满足绿化喷灌和洒水降尘等功能要求,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时需要以上述选定的技术参数为基础对布置方案进行适当调整,最终确定喷头数量为128个。为简化计算将小区喷头布置全部按“三角形布置”考虑,则总的有效控制面积为:128*127=16256m2;室外面积约22724m2(包含绿化、道路及硬质景观),有效覆盖率为72%。

⑷为突出“以人为本”的研发理念,室外人工降雨系统不应对居民生活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少数靠近住宅楼的喷水点,需要对喷头的喷洒角度进行调校,采用扇面喷洒,防止将水溅入住宅室内。

3.4、在上述主要参数全部选定后,根据喷头理论流量、组合布置形式和分区内的喷头数量,进而确定各分区的给水主管和支管管径。

4.雨水回用方式选择

由于项目所在的西北地区属于缺水地区,为提升本技术的节能水平,在研发时考虑对雨水进行回收利用,以降低用水消耗,保护水资源。确定了以下两种雨水回用方式:

⑴以景观水池为雨水收集蓄存设施,对雨水进行回收利用;

⑵在地下车库顶板上方设置渗排水层,将其上方的绿地土壤入渗雨水通过盲沟导入雨水储存设施,经沉淀池净化处理后作为人工降雨系统的补充水源,同时也有效避免了雨水对绿植根系的长期浸泡伤害。

5.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5.1室外降雨系统平面布置

雨水沉淀池和地下车库顶板雨水入渗收集做法如下,对于小区中央景观水池本身作为雨水储存设施兼具雨水沉淀的功能,故其旁边的沉淀池可相应减少一级。由于雨水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在采用雨水水源的同时,仍保留市政自来水源作为备用。

5.2雨水回用量计算

根据2009-2011年度《中国统计年鉴》,西安地区近三年的年均降雨量分别为525.2mm、660.3mm、527.3mm,在进行雨水计算时按三年平均值571mm取值。

本项目主要采用景观水池和地下车库顶板上方的绿地入渗两种方式对雨水进行收集,水池面积约300m2,地下车库顶板面积约1080m2,两种方式的年雨水收集量分别为:

Q1=571*300/1000=171.3m3

Q2=571*1080/1000*(1-0.2)=493.3m3(式中0.2为《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规定的绿地径流系数)

上述计算未考虑雨水蒸发的因素;在计算雨水入渗量(Q2 )时为简化计算按地面径流之外的雨水全部入渗土壤并被收集考虑。

根据《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雨水可回用水量按雨水收集水量的90%~95%计”,因此本项目的年雨水回用量为:

Q=0.9*(171.3+493.3)=598m3

6.实施效果的检验

测试结果显示人工降雨系统在降低环境温度方面的作用比较显著:小区空气温度从35℃降到30.5℃,由降水引起的实际空气温度下降4.5℃;而地面温度则从42℃降到34℃,由降水引起的地面温度下降为8℃。

篇4

[关键词]:多普勒天气雷达 气象雷达探测系统 人工影响天气

一、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研发的产品的简介

(一)对流性天气预测——回波顶高度产品

这一产品是根据回波的原理进行测量的,其根据回波的强度、速度等值来计算云层中的含水量,同时利用体积扫描的方法将计算出来的三维数据进行分析,了解所测物的回波强度阀值,根据这个阀值就可以判断出云层中对流发展的强弱情况了。一般来说每个地区的回波强度阀值都是不一样的,这个需要经过长期的实验所得,但是在一般的情况下,回波强度在5dBz以内即为正常天气状况,在5dBz~18dBz就有不定量的降水情况的发生,在18dBz~30dBz这一个阶段就会有强对流风暴产生,这个都是根据测量物的顶层数值作为依据来说明的。回波顶高度产品还可以测量出对流的强弱,这个主要是根据回波的伸展高度有关,对流产生的可能性与回波顶高度是成正比的,一般来说,当回波顶的伸展高度达到8km以上就会产生强对流风暴,超过了10km就会产生更严重的天气状况,比如说雷暴、大风、冰雹等等。因此这个产品在测量对流相关信息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二)强对流情况下的降水形态预测——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产品

顾名思义,这个产品就是对降水云体的垂直方向的含水量进行的测量,从而了解到在强对流天气中这些水会以什么样的形态出现,如暴雨、冰雹、暴雪等等。根据研究,当反射回来的数据较少时则表示这个层面的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较少,则在强对流天气中水就以原形态出现,反则出现冰雹,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的数值大小与强对流天气中降水形态有着很大的关系。

二、人工降雨作业中催化剂的计算方法

(一)理论依据

人工增雨是利用在云层中播撒冰核,使得云层中的冰晶数量增多,同时在形成冰晶的过程中释放大量的热量,使得云层内外的热量不均等,从而产生不稳定的状态,这样就会产生降雨的效果。这个过程中利用火箭进行弹药的发射,主要就是因为火箭的射程比较高,这样催化剂作用的云层就相对而言比较高,这样在催化剂进行催化与降落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冰晶就更多,这样效果更佳好一些。在进行人工降雨作业中对于催化剂的播撒量计算的时候要根据作业区额体积、水含量以及催化剂的浓度(一般在300-500个/L)进行计算,而前两项都是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进行的测量,并通过多普勒天气雷达相关产品进行计算的。

根据上面的多普勒雷达相关产品介绍可以了解到,要达到降雨的效果,回波强度在18dBz~30dBz之间即可,因此在进行催化剂量的计算的时候就可以直接利用这两个数值作为一个阀值进行计算,这样就可以计算出弹量的使用区间了。

(二)具体计算方法

利用多普勒雷达进行云层的观测可以了解到一般强风暴体部分是以纺锤体的形状出现在云层的,这个是利用回波顶高度产品的反射率因子进行测量的。纺锤体是不同于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存在,因此如果利用圆柱体的公式进行体积的计算明显偏大,如果利用圆锥体的公式则偏小,因此通过反复的研究,以下的这个公式是最接近实体回波体体积的一个:

这里面体积V的单位为,的单位为km,表示的是所测量地区内的由多普勒雷达测量出来的回波顶值大于阀值的面积内的云层的平均回波高度,的单位为km?,表示的是一个区域内在垂直方向上面的总水量在某一阀值之外的总面积,这个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值,就以南方来说,当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在15kg/㎡以上,或者是等于这个值的时候,这个区域就非常容易形成对流式的降水,因此这个15kg/㎡其实就是一个阀值,在计算的时候就可以利用这个阀值进行计算,通过多普勒天气雷达传输回来的数据图像可以看到,超过这个阀值的区域内的象素数Num的数值是多少,我们以4km×4km作为这里面这里面象素的平均底面积,则可以通过这样的公式进行计算:

这次计算以WR-1D、wR-98这两型火箭为计算对象,降雨催化剂原料为AgI,其每个火箭弹药可以装催化剂10g,这个剂量在-10℃时可以拥有1.8×个冰核,这里以M来代替每升中所拥有的冰核数,以N表示所需要的火箭弹,因此在-10℃时N的计算公式如下:

这里假设Num=3,则就等于48k㎡,取=10km,M=400个/L,则可以计算出纺锤体的体积为240km?,因此将数值全部带入这个公式中,则得出在这个的区域内进行人工降雨所需要的弹药数为5.3枚,也就是说最少需要6枚弹药进行发射,这样才会有降雨的效果。在实际操作中,根据时间段的不同,云层内的含水量也就不同,云层的高度也不一样,因此在进行人工降雨的时候可以根据云层的发展来进行作业,这样可以借助自然的力量来使冰核进入最好的撒播环境。

三、结语

本文是以人工降雨这一人工影响天气的作业为例来说明多普勒天气雷达在人工影响天气中的运用的。文中通过对降水时火箭弹药量的计算来说明多普勒天气雷达在人工影响天气中的应用,虽然没有直接说明,但是弹药计算的很多数值都是需要通过雷达进行测量的,比如、,在作业去体积的计算时除了知道前面两个数值外,还需利用多普勒雷达系统对作业去的形状进行测量,这样才能进行进一步的计算,所以说气象雷达探测系统在人工影响天气过程中运用的是非常广泛的。

参考文献:

[1] 张中波,仇财兴,唐林.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在人工增雨效果检验中的应用[J]. 气象科技. 2011(06)

篇5

关键词:土工布;西江大堤;土工合成材料

中图分类号: TV8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土工合成材料是以合成纤维、塑料、合成橡胶等聚合物为原料制成的用于岩土工程的新型材料,置于土体内部、表面或各层土体之间,发挥加强或保护土体作用。近年来,鹤山西江大堤的水利工程中使用了大量的土工布,特别是在水库围坝护坡工程上,通过不断的研究、试验,摸索出了一套土体特性的护坡土工布反滤方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1 概况

在鹤山市有一个被称为“威尼斯”的地方,这就是“古劳水乡”。古劳是鹤山市的一个镇,位于鹤山市的西北部。古劳地处西江河畔,滔滔的西江从上游流到这里,河面变得宽阔,大量的泥沙沉积下来,成为沙洲,形成一个个的冲积滩。从明代开始,人们先后在西江边上大规模修筑堤围,防范洪水,先后筑有大郡围、长乐围、前江围、独江围等。习惯上,西江边上的大堤称作“围”,堤围内鱼塘之间的小土墩称作“围墩”。古劳大堤,是古劳水乡众多堤围之中最长的一道,也是珠江三角洲修筑得最为坚固的堤围之一,它可以抵御50年甚至100年一遇的西江洪水,保卫堤内几十万人口、十几万亩良田,它还是一条高10米、宽8米的堤路,可通行汽车,成为鹤山市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历年洪水为虐期,险近许多堤围崩缺殆尽的情况下,此土堤独巍然不动,曾被时人赋予“铁围”的称号。

2 土工布的特性及技术指标

土工合成材料是岩土工程应用的合成材料总称,由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如:聚乙烯、聚丙烯、聚脂、聚酰胺、聚氯乙烯、聚烯烃等化工原料制成。由于土工合成材料具有质量轻、有柔性、强度高、整体性强、不易腐烂等良好的耐久性和良好力学性能,并且成本低,制造、运输、施工方便等优点,自七十年代末开始在岩土工程领域得到很快的发展。由于土工合成材料能方便置于土体内部、表面或各层土体之间,发挥过滤、排水、隔离、加筋、防渗、防护等功能,弥补了天然岩土许多物理力学性质的不足。由于它在土工工程的各个方面的广泛应用,故被人们认为是继木材、钢筋、水泥之后的第四种主要建筑材料,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是岩土工程的一场革命。

3 土工布砂垫层结合反滤结构及人工降雨冲刷试验

根据西江大堤围坝线长,易受雨水冲刷的特点,结合部分堤坝工程遭冲刷破坏的事实,在水库施工时我们采取了土工布与10厘米中砂垫层相结合的反滤结构。其机理是坝体在施工期遭受暴雨冲刷或运行期水位骤降时,使土工布与坝面之间形成的“径流”在砂层中流动,避免了径流直接冲刷坝面,起到了“保土”作用。同时,土工布不与土体直接接触,防止了土粒淤堵,保证了反滤结构的透水性。

为了进一步论证其合理性,找出其最佳垫砂厚度,我们在水库围坝护砌施工现场进行了人工降雨试验。共分两个试验段。其中甲段不设砂垫层,土工布(规格为350克每平方米)直接铺在修好的坝体上,其上干砌厚30厘米的片石;乙段则在修好的坝坡上首先铺设10厘米厚的砂垫层,使之铺平洒水拍实,再在上面铺设一层土工布(规格相同),最后干砌30厘米的片石。人工降雨的产生是用两台并联的QY-15型潜水泵将水打入Φ100毫米的输水主管,然后再流入主管两侧Φ20毫米的配水支管内。配水支管共28根,每根长9米,间距为1. 9米。每根支管上各开3排小孔,孔距15厘米,孔径2毫米。支管内的水由小孔喷入空中,洒落在干砌石坝坡面上。可以通过调节主管上的调节阀使支管内的水以不同的速度从小孔内喷射出来,从而产生强度不同的人工降雨,达到检验坝坡承受雨水冲刷能力的目的。

首先对乙段铺设砂垫层的坝段进行了人工降雨试验。历时两个小时,“降雨”强度达到120毫米每小时,“降雨”过程中,从坝坡脚流出的水开始稍微浑浊,10分钟后直到试验结束则一直为清水。试验完毕在坝坡上、中、下三处拆除片石检查砂垫层的厚度为9.5厘米,9厘米,9.5厘米,与铺设厚度10厘米±2厘米的施工标准相符,说明砂垫层没有被冲刷。同时,坝坡没有出现塌陷、鼓包等异常现象。坝坡是稳定的。而后,对甲段不铺砂垫层的护坡进行人工降雨试验。同样历时为两个小时,“降雨”强度达到120毫米每小时,从坝坡流出的水一直处于浑浊状态。试验完毕将片石及土工布拆除后,发现坝坡冲刷严重。大小冲沟达43条,最大的两条冲刷宽度为40厘米,冲刷深度达25厘米。通过人工降雨试验,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土工布砂垫层结合反滤结构的水库围坝遭受到50年一遇的暴雨冲刷时,坝体是稳定的,反滤结构“保土”、“透水”性能良好;反滤结构仅为土工布不铺砂垫层,则土工布易于淤堵,丧失反滤作用,冲剧坝体,以致使整个坝体遭到破坏,从而证实了“土工布砂垫层结合反滤结构”对于保证水库坝体安全是完全必要的。

4 土工布在西江大堤工程上的应用

4.1利用土工布作坝体反滤

反滤层的损坏是导致堤坝决口、溃堤的主要原因之一,土工布作为一种新型滤料用于坝体反滤结构时,关键在其透水、保砂(即防止被保护土体的冲刷)作用。为使土工布更有效地发挥作用,特别是保证施工质量,以及有利于土工布的铺设,在施工方法上采用“干砌石先竖,后挂土工布,填土紧跟上”的施工工序。这样,既可使各层的施工得到有效的控制,又保证了土工布铺设的质量。作业方法是:按堤坝设计断面,在基础整平抛石体上,当干砌块石上升1m后,立即一边挂设土工布,一边填筑土方;然后,石堤每上升1m就铺设一次,直至堤顶设计高程。挂铺土工布时要求以平整为宜,横向上端用14号铁线穿扎固定于石块上,固定点的间距要求2-3m,横向下端和竖向自然搭接,搭接长度均为300-400mm。

(1) 比山皮石具有更好的工程效果。过去采用山皮石作反滤层,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质量无法拧制和保证,尤其是泥沙含量较多时,当泥沙被海潮淘走后,就出现下陷和裂缝;当泥沙挤入石块缝隙,堵塞了排水通道时一,对石堤将产生不利的孔隙水压力,增加了倾覆力矩。利用土土布作反滤层,由于其滤砂排水的作用,直接地解决山皮石存在的问题,从而保证堤坝的安全。

(2)大大简化施土程序。过去为了保证反滤层(山皮石)的填筑宽度,在石堤背后lm处,要增设1道打桩扎围,须投入相当多的人力和物力。采用土土布不需这道土序,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快了施土进度。

(3)缓解填筑材料的有限局面。在应用土土布作反滤层以前,土堤的填筑材料,主要采用堤围区附近的粘性土,随着堤围施土速度的加快,对粘性土的需求远远不能满足。用土土布作反滤层,可采用堤围附近的粉砂和中砂为主要材料填筑,填筑材料来源更广。

(4)降低土程造价。①减少了1道打桩扎围的施土土序,可节约5万元km;② 2种反滤层材料差价可节约50%即6万元/km;③填筑材料的更换可节约35万元/km,3项共减少投入46万元/km。

4.2 土土布用于水闸船闸上下游护坦防冲护底

西江大堤普遍采用钢筋混凝土箱底板,梁板式岸墙预制水闸,它具有施土方便、造价低、结构合理等优点。但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闸室上下游都已按设计做了抛石护坦,长各10m,厚0.9m,但在运行过程中,仍遭受严重的淘刷,因而出现年年抛石,年年受冲的现象,故每年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维修。更为严重的是,它时刻对闸体的安全运行构成威胁。其具体做法:把土工布(用防老化胶丝缝纫)拼幅成大块,其面积为386m2,用直径4mm的胶丝做成网络形骨架,用土土布缝纫固定或上下夹住土土布,起加筋”作用,四周边框用粗胶丝绳(小8mm)加固,增强施土时的抗张力,具体制作方法和尺寸见图1。制作完毕后运至浮运闸预制现场,将其一端用膨胀螺妊固定在空箱底板侧墙上,并卷成筒状缚紧,与浮运闸一起浮运到闸址处,施土时由潜水员解开,同时利用潮水低谷(停流)前后的两次不同流向,分别顺潮水的流向将土土布展开摊铺于水面,然后由工人张拉四I周的胶丝绳,用钢管桩固定拉紧。旋即,载满块石的船舶驶入布面,等间距成排就位,同时向布面均匀抛投块石。当抛投到一定程度后,一边抛石一边探测水深以控制厚度,使抛石体基木平整,直到设计高程。

图1 前后护坦土工布制作示意图

根据几年的定期探测,均未发现冲刷现象,亦未曾因此而补抛块石,保证水闸得到了正常运行。土土布用于水闸护坦防冲护底,有如下作用:①由于土工布的反滤作用,使闸基和坦基不致发生冲刷、管涌等渗透破坏现象,保证了闸基和坦基的稳定和安全;②由于土工布的“加筋”作用,提高了地基承载力,使地基应力和沉陷趋十均匀,消除了块石对软基因应力集中而被挤压剪切的破坏现象;③由于土工布的隔离作用,既保证了软基的竖向排水,加快固结速度,又避免淤泥由石缝挤出而流失。

总之,实践表明引堤基础铺设土工布,可减少块石沉没和土方淘刷的损失;减少了工程量和加快了施工速度;避免基础冲刷保护水闸安全;由于土工布的隔离作用,保证了软基的竖向排水固结,提高地基承载能力;土工布“加筋”作用,使地基应力趋于均匀,避免产生局部下陷,根据初步统计,采用土工布加砂垫层复合反滤结构比传统的砂砾料反滤结构工程费用低40%左右。

参考文献:

[1] 崔雅军,杨钦. 土工布材料摩擦性能与冻融性能试验研究[J]. 吉林水利,2002(02).

篇6

10月14日至18日,海南遭新一轮强降雨袭击,海口、文昌、琼海等17个市县再次普降大到暴雨,共有208.41万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13.93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9.8万公顷,倒塌房屋1416间,损坏房屋2022间,直接经济损失23.1亿元人民币。

10月15日8时至17日13时,海南全岛平均降雨量为229.8毫米,全省18个市县中,有9个市县的代表性雨量站出现200毫米以上降水,5个市县的代表性雨量站出现300毫米以上降水,屯昌县、澄迈县和海口市雨量站分别录得425.7毫米、401.7毫米和366.8毫米雨量。仅在16日13时至17日13时24小时内,屯昌、澄迈和海口降雨量分别达到208.2毫米、176.9毫米和199.4毫米。

海南强降雨期间,海南200多个村庄受淹,海南省各级政府紧急转移安置受洪水围困和次生灾害威胁的10.13万群众。其中,海口市被洪水围困村庄103个,转移群众1.56万人,文昌市受洪水围困或病险水库威胁村庄44个,转移群众3.84万人,定安县受淹村庄41个,转移群众9114人。

此外,受持续强降雨影响,海南1100多座水库中,约有70%存在安全隐患,全省已有29座大中型水库水位超汛限,有536座各类水库正在泄洪除险。

相关学科

数学:地理学科中的时区、温度曲线、降雨量直方图、等高线等常常会与数学学科结合出题。海南暴雨这个素材就可能以一天中气温变化图象与该地区某月的降雨量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出于函数相关的问题。除此以外,也可能与数据、统计和概率等知识点联系起来。

物理:一场大雨充分暴露出海南城市排水系统设计存在的漏洞。与排水系统相关的素材可能出现在物理试题中考查浮力与体积,

地理:海南位于热带,气候是热带季风气候,降水特征:全年多雨,夏季降雨特别集中,这些都是初中地理中的知识点。另外,季节、温度、气候与洋流,都可与地理中的相关知识相联系。

原创试题

数学

1.统计显示,从2010年10月1日8时到16日 14时。海口累计雨量达1003.1毫米,这是海口 有气象记录以来首次月降水量突破1000毫 米。将1003.1毫米用科学计数法(四舍五入保 留两个有效数字)表示约为(

)毫米,

A.1.003×103 B.10.03×102

C.1.3×103 D.1.0×103

2.受海南强降雨灾的影响,某省在2011年雨季 来临之前,进行了防汛工作,某县对长为4 800 米的河坝进行了加固。按原计划加固600米 后,采用了一种新的加固模式,这样一来每天 加固的长度是原来的的2倍,仅用九天就完成 任务,试求出原计划每天修加固多少米?

3.如图1,在海南受灾时,某救援车行驶到B处时, 琼海市的一所学校A在救援车的北偏东60°的 方向:救援车从B处向正东方向行驶1800米 到达C处,此时学校A在救援车的正北方向, 求C处与学校A的距离(结果保留四个有效 数字)。

物理

4.2010年10月,海南省部分地区遭受特大暴雨, 共有208.41万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13.93万 人,农作物受灾面积9.8万公顷,倒塌房屋1 416间,损坏房屋2022间,直接经济损失1亿 元人民币。下列对海南降雨的形成过程说法不 正确的是(

)

A.降雨前空气中含有大量水蒸气

B.降雨的形成过程主要发生了熔化

C.雨水形成过程是放热的

D.降雨的形成条件之一是降低温度

5.强降雨发生以后,造成许多道路交通中断,如 图所示是利用铲车清理道路上的碎石,下列关 于铲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铲车的机械臂利用的杠杆原理

B.铲车将碎石装入运输车的过程对碎石做了功

C.铲车的履带很宽大,目的是为了增大摩擦

D.锋利的土铲增大了压强

6.海南省发生强降雨灾害后,飞机在向灾 区空投大批救灾物资。系着降落伞的食品箱在 加速下落一段距离后变为匀速下落,食品箱和 降落伞在匀速直线下落的过程中(

)

A.动能越来越大

B.机械能保持不变

C.运动状态一直在改变

D.所受的重力和空气阻力是一对平衡力

7.我们经常听天气预报说“……向北移动的暖湿气 流和来自××地区的冷空气前锋相遇,将在我 国××至××之间形成一条东西方向的降雨 带……”请你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篇7

当你走过林区或在公园散步,观赏着绿树摇曳、芳草萋萋、花卉争妍的景色,呼吸着沁入心脾的新鲜空气,你可想到二氧化碳与绿色植物的密切关系?

原来,有心的科学家早已发现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不可缺少的原料。

大约在40亿年以前,地球上没有生物,也没有氧气,而二氧化碳在自然界里却占90%以上,其它的是水和氨等化合物。多少个亿年以后,地球上出现了绿色植物。这座天然的绿色“化工厂”不停地工作,叶绿素吸收太阳能,以二氧化碳和水作原料,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创造了动物(包括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地球上的绿色植物每年吸收二氧化碳约7300亿吨,释放出5309亿吨氧气。目前,地球上空气中的氧已超过二氧化碳700多倍。

植物的光合作用,又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拿蔬菜来说吧,有了二氧化碳,豆角、西红柿、黄瓜才能长得茂盛,结的果才多。现在有的蔬菜实行工厂化生产,利用二氧化碳和水,会制造出多种新鲜蔬菜,供人们需用。各种粮食作物的生长发育,也都离不开二氧化碳。

在自然界里,二氧化碳还是有名的“雕刻家”呢。你看那拔地而起的石柱、倒挂如冰锥的石钟乳、横跨悬崖绝壁的天生石桥、形如竹笋的石笋、都是二氧化碳孜孜不倦精心雕刻的佳作。二氧化碳怎能刻动坚硬的石头呢?在亿万年以前,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波涛翻滚的海洋。随着岁月的流逝,地壳的运动、变迁,海水退去,海底上升成为大陆,突起的成为高山和丘陵。水中的二氧化碳随着山中的小孔隙流动。二氧化碳和水起反应能生成碳酸。碳酸有很强的腐蚀性,它日夜啃咬着石灰岩,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碳酸氢钙。天长日久,山被咬成溶洞而且越来越大,里面流动的碳酸氢钙也越来越多,在遇着合适的温度和压力时,碳酸氢钙又分解成为碳酸钙、二氧化碳和水。这样众多的碳酸钙聚结在一块,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天生石桥、石笋、石柱和石钟乳等山水名胜。

随着科学的发展,二氧化碳的用途越来越广泛。人们根据二氧化碳身体重、体积大,又不会燃烧的特点,让它参与灭火的战斗。平时,把二氧化碳藏在灭火器里,一旦发生火灾,让它喷到火上,二氧化碳会严严实实把火盖住,不让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火离开氧便熄灭了。

再看看人工降雨吧,银色的飞机在云层里穿插飞行,连续撒出白色冰粒,顷刻之间,阴云密布,大雨落下 ,这白色冰粒就是固体的二氧化碳碎块。把二氧化碳放在机器内加大压力、降低温度,气体的二氧化碳就变成了固体的干冰。要讲人工降雨,首先应该了解人工降雨的对象――云。云是水汽凝结而成的。云可分两种:一种是“冷云”,它的上部温度在0℃以下;另一种是“暖云”,云中温度在0℃以上。怎样“强迫”冷云、暖云在人们需要的时候下雨呢?通常是用飞机把干冰喷到云里,使云内温度下降,冰晶增多、增大,迫使它下降。这时,如果云底到地面的温度低于或接近0℃就下雪;要是高于0℃,冰晶在半路上融化了,就成雨。要“强迫”暖云下雨,现在多采用飞机向云层撒食盐、氯化钙等凝结核,促使云滴增大为雨滴落下来。

二氧化碳还可以制成冷冻剂,能抑制细菌生长,保存食品,人们用它保存蔬菜、水果和肉类,可以保持味道鲜美。

篇8

1,温度计

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酒精或水银等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看清它的量程,然后看清它的分度值,这样才能正确读出所测的温度,并且不会损坏温度计。

2,汽化和液化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汽化,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液体温度越高,液体表面积越大,液面上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液体蒸发时有制冷作用,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而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二是液体要不断吸收热量,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气体液化时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3,熔化和凝固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有固定熔化温度的物质称为晶体,如:冰、金属、水晶等,没有固定熔化温度的物质称为非晶体,如:松香、沥青、玻璃等,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4,升华和凝华及水循环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华,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物态变化过程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水、冰雪、冰晶、水蒸气,它们都属于水的三态,它们不停地运动着、变化着、循环着,形成一个巨大的循环系统。

二、重、难点剖析

1,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使用时应注意:①不能测量超过温度计量程的温度;②将玻璃泡与被测量物体充分接触,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视线与液面相平:④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在读数前,应要认清分度值,方可快速准确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2,怎样理解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3,如何认识水循环?

冰山上的积雪一部分熔化后变成水,汇入江河;另一部分积雪升华直接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江、河、湖、海、土壤、植物中的水通过蒸发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水蒸气随气流运动到各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时,有的液化成水蒸气,有的凝华成小冰晶,形成千姿百态的云,云中的小水滴也会凝固成小冰晶,云中的小水滴大到一定程度后,向地面降落,这就是雨,云中的小冰晶大到一定程度后,降落到地面、高山,这就是雪。

三、易错点扫描

1,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和体温计

常用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根据应用的环境而有不同,但是都比较大,而体温计的测量范围为适应人的体温范围比较小,为35~42℃,由于体温计的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很细的细管,当体温计的玻璃泡离开人体后,管内的水银柱能够停留在原来示数处,方便读数,因此每次使用体温计前,都要拿着体温计把水银甩下去如果不甩,体温计将显示未甩之前所测量的最高温度,而常用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2,判断物质所处状态

物质的状态与物体所处的温度有关,因此解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明确该物质的熔点和沸点,然后看物体所处的温度,当物体的温度低于熔点,处于固态:高于沸点,处于气态;高于熔点,低于沸点,处于液态;等于熔点,可能处于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等于沸点,则物体处于气态、液态或气液共存三种状态均有可能,对于后两种情况,究竟处于哪一种,由物体当时的时间决定可参看如图1所示的图像确定状态。

2,晶体的熔化图像

如图2所示,AB段物质处于固态,吸热温度升高;BC段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吸热熔化且温度保持不变;CD段物质处于液态,吸热温度升高;B点和c点虽然温度相同,但物质在B点处于固态,在c点处于液态;BC段对应的温度t即是熔点(同样也是凝固点)。

3,汽化和升华

物质经历升华或汽化过程后,其最后的状态相同,都是气态,但是物质在发生物态变化之前的状态不同,只有固态物质才可能发生升华,而发生汽化的物质的初始状态是液态,物质从同态变成气态,第一种方式经历两种物态变化,依次是熔化和汽化:第二种方式经历一种物态变化即升华,因此特别强调“直接”两字的重要性同样,在理解凝华的概念时也要注意“直接”两字。

四、典型例题放送

例1有一种“固体粮虫净”,放在粮仓里能预防粮食生虫,“固体粮虫净”过一段时间会变小,在这个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凝华 B,升华 C,熔化 D,汽化

解析 对“同体粮虫净”过一段时间会变小所发生的物态变化进行分析时,我们应从所研究物质及物态变化前所处的状态人手:“固体粮虫净”在物态变化之前是以固态存在的,固体粮虫净发生物态变化后所处的最终状态是气态,然后再分析物态变化过程:“固体粮虫净”在物态变化过程中没有出现液态,根据升华的定义,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因此说“固体粮虫净”过一段时间会变小所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升华。

答案选B。

例2在探究海波熔化的规律时。小红和小明分别设计了如图3所示的a、6两种方案。

(1)结合你的探究经历,分析评价他们的方案。

(2)某同学在处理数据分析论证时,在方格纸上描出了实验数据对应的坐标点(图4),请你作出海波的熔化图线,指出海波的熔点为。

(3)如果让你自己实验探究海波熔化的规律,你在实验中会想到注意哪些问题呢?请你至少写出一条注意事项。

解析(1)在评价不同的实验方案时,应该从实验探究的可行性和科学性等几个方面人手进行分析,根据图4可知,这两种方案采用的加热方式不同,小明的方案是“水浴法”加热,而小红是直接加热,易发生过热现象,不能使海波受热均匀。

(2)在应用图线处理实验数据时。应该剔除错误或误差比较大的实验数据,然后描点,再用光滑的曲线将各个点连接起来,则所作出海波的熔化图线如图5所示,分析海波的熔化图线可以看出海波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在48℃不变,所以海波的熔点是48℃。

(3)在探究海波熔化的规律时的注意事项应该从实验仪器的使用和可能给实验探究造成的误差两个方面人手考虑作答。

答案(1)小明的方案是“水浴法”加热,能使海波受热均匀、缓慢;而小红是直接加热,易发生过热现象,小明的方案较好。

(2)熔化图线如图5所示;48℃

(3)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面相平:烧杯中的水不宜过少或海波选取要适量等。

例3 2009年春,我国北方地区发生严重旱灾

(1)人工降雨是缓解旱情的重要手段,干冰等物质可用于人工降雨,撒在云层上的干冰(填物态变化)时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凝结成水滴形成降雨。

(2)面对旱情,我们更要节约用水,写出一种生产、生活中常见的节水方法。

篇9

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CO2的现象和知识。从学生心理特征上来看,初三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外界事物及现象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对化学的兴趣逐步由直觉兴趣——操作兴趣——具有因果关系的兴趣向具有概括性的认知兴趣迁移。往往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规律知识,甚至为此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从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方面看,什么叫实验探究、如何实施实验探究是学生不熟悉的。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说出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用二氧化碳的性质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再次练习固体、液体药品取用等基本操作。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等有关知识的探究学习,使学生体会获得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相互交流、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强烈愿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在探究活动中,感受合作学习、研讨、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创设学术氛围、渗透科研方法,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方法观。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并且有意识辩证地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使学生认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掌握相关反应方程式。

教具学具

实验用品:烧杯、集气瓶、铁架台、试管、矿泉水瓶、喷壶、纸花、蜡烛、阶梯、毛玻璃片、火柴;盐酸、石灰石、水、石蕊试液

教学媒体的准备及使用环境

媒体的准备:幻灯片的制作,上网查找干冰升华、人工降雨视频

媒体使用环境:多媒体教室

本节课提供了大量实验平台,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化学知识的学习,但有的实验在现有条件下无法完成,例如,干冰极不易保存,所以干冰升华、人工降雨实验在课上完成起来有困难。本节课我利用网络资源,找到干冰升华、人工降雨的视频,在课上播放,不但节省时间,而且效果非常好。多媒体展示自然、生动,使学习者易于接受,有利于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实现由感性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学生通过对多媒体提供的大量信息进行认真观察、思考,感知教材,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实现了化学教学的整体优化。因此,通过多媒体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化学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猜谜语:农民伯伯说我是庄稼的粮食;消防队员说我是灭火先锋;环境学家说我是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谜底:二氧化碳。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设问:你还知道其他有关二氧化碳的事情吗?

教师首先通过图片展示二氧化碳循环图,介绍固态二氧化碳——干冰,然后通过视频播放干冰升华、人工降雨的过程,讲解人工降雨的原理。

设计意图:渗透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

环节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学生通过肉眼无法观察到密度和溶解性,于是教师演示纸天平实验,并指导学生亲手做二氧化碳溶于水实验,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能力。

环节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在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教师通过实验总结化学变化的判断标准;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反应物是否减少。

设计意图:总结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使学生形成阶段性总结的意识,拓展思维。

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取少量瓶中液体于试管中,滴加石蕊试剂,石蕊变红。是什么使石蕊变红的?分析瓶中液体的成分:水、二氧化碳、新物质。

结论1: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一种酸——碳酸:

H2O+CO2==H2CO3 。

演示实验:加热变红的小花又变回紫色。

结论2:碳酸不稳定,受热立刻分解,变成了二氧化碳和水:H2CO3== H2O+CO2。

设计意图:学生在探究二氧化碳的过程中,体验了一次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学生在明确了化学实验探究过程的同时,也提升了实验探究的能力。

演示实验:检验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现象:石灰水变浑浊了。

结论3 : 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

Ca(OH)2+CO2=CaCO3+H2O。

教师在此时提醒学生碳酸饮料会腐蚀牙齿;饮料中的磷酸影响钙和铁的吸收,造成缺钙和贫血。

设计意图:渗透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

讲述和设疑: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这个反应可以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那么如何验满呢?

学生回答:用燃着的小木条,小木条熄灭。

结论4: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设计意图:用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引出本节课新知识,过渡自然,学生易于接受。

教师播放视频:检验久未开启的菜窖是否能下去;进山洞用火把照明更安全。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等处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危及生命。怎样测试菜窖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

演示实验:倾倒二氧化碳灭蜡烛实验

设计意图: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拓展视野,将课本上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渗透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环节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总结二氧化碳的用途。

设计意图:传递化学理念: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

环节四:了解温室效应

CO2具有很多用途,那么在空气中是否越多越好呢?展示温室效应图片,让学生感受温室效应的危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思维,辩证地看待二氧化碳气体的利与弊,增强环保意识。

环节五:小结

教学反思

1.纵观本节课,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有效结合,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深度理解和灵活运用,促进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同时培养了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对信息内容的理解与批判能力以及处理并运用信息的能力。

2.以实验为载体,以问题为导向,巧设化学情境,设疑启思,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创造力。教学实践充分证明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能生惑。因此,本节课,从猜谜语引入开始,我的每个环节都从问题开始,利用设计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以解决问题结束,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和不断探究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其创造力。同时,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后带来的快乐与成就感,为创新性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篇10

一、什么是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

什么是生活化教学呢?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教师通过对生活现象的一些总结,还有自己的一些生活经验,然后将自己所看到的一些生活现象和总结的生活经验与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很好地结合起来,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生活化,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这些教学内容。也就是说,能够将生活中的一些经验融入高中物理教学当中,能够用高中物理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这就是所谓的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所以说,如果能够将高中物理实现生活化教学,就会使得学生的听课效率得到大大的提高。

二、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方式

1.增加教学中生活事例的引入

高中物理是一门枯燥的课程,想要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可以适当地引入一些生活事例,这样就可以将课程与生活联系起来了。比如说,在讲到光的形成的时候,由于光是有赤橙红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所以我们可以将这七种颜色与我们所见到的雨后彩虹结合起来,我们所看到的彩虹显现出来的七种颜色就是我们所学的七种色光了。在讲到光的反射与吸收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引入生活中的例子,如为什么人们总是在夏天穿一些浅色的衣服,在冬天穿一些深色的衣服呢?难道就真的是为了配合季节,夏天就应该穿得多彩缤纷一点,冬天就得穿得沉闷一点吗?不是的,因为在夏天,如果我们穿一些浅色的衣服,那么我们所吸收的色光就少,反射的色光就多,也就是说穿浅色的衣服是为减少色光的吸收,即减少热量的吸收,那样我们就不会感到那么热了。在冬天穿深色的衣服就是为了增加色光的吸收,增加热量的吸收,从而起到保暖的功能。

2.用生活的例子来解释一些原理形成的过程

如果能够将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生活现象用所学到的物理知识来解释,那么学生对于这方面的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就会更加的深刻,所以在高中物理课堂中,教师可以用生活的一些例子来解释一些原理的形成过程。比如说,在讲到熔化、汽化、凝固这些原理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来说明,就拿最简单的水来说好了,当我们把常温下的水煮开后,我们揭开煮水的锅盖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有一层层“雾”向上空飘起,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水蒸气,水蒸气是由于水在加热的情况下,液态的水由于温度的升高从而变成了气态的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汽化。冬天来了,北方都下起了雪,那么雪是怎么来的呢?冬天的时候,温度下降,在上空的雨水就会因为温度的下降而变成固态的水了,这就是凝固的过程,也就是说,雪其实就是液态水经过凝固得来的。

3.利用生活经验来巩固知识

高中物理是一门理解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要将所学的知识理解了,才能更好地记住它,所以学生可以将所学过的知识通过与生活的一些经验结合起来,从而使得自己的记忆更加的深刻。例如,学生在记忆空气阻力的时候,可以将比较重的物体和比较轻的物体一起从高空中抛出,比如说一起抛石头和纸巾,那么最先落地会是什么呢?最先落地的是石头,为什么呢?因为,空气阻力对比较重的物体的影响比较小,对比较轻的物体的影响就比较大,所以说,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使得在同一高度,同一时间抛下的石头和纸巾,石头更快地落地。

4.注重与多媒体的结合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生活中一些不是很常见的现象呈现给学生,即使学生没有亲身见过或是遇过这样的生活现象,也能够很好地将这些生活现象的物理原理说出来。比如说,教师可以播放利用干冰人工降雨的视频给大家看,然后就跟大家解释什么是人工降雨,所谓的人工降雨就是将干冰(固态CO2)放到空中,由于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降温,水汽凝结,再加上空气尘埃作为凝结核,于是就变成了我们所说的“雨”了。

5.增加学生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