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旅融合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旅融合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传统农耕存留区;全域旅游;农旅融合;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 F59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4-0124-04
The Path of Rural Tourism Integration in Traditional Farming Area
――A Case Study of Maoshi Town,Huichuan District,Zunyi City
Zhou Jie et al.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Guizhou Normal College,Guiyang 550018,China )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Maoshi Town,Huichuan District,Zunyi City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main tourist market of Maoshi Town,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oper concept of the integration of rural tourism and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he integration of rural tourism,ansystematically conceives the path of the rural tourism integration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tourism service supply innovation and the microscopic innovation of the tourism product supply system.
Key words:Traditional farming area;Comprehensive tourism;Rural tourism integration;Development path
毛石镇地处黔北,隶属遵义市汇川区。多年来,由于交通落后,经济发展一直滞后,无意中造就了传统农耕文明的全域存留。作为典型的黔北山地乡镇,毛石镇的传统农耕文明具备表现形式活态化、传承内容完整化、传承载体规模化及景象展现典型化四大特征,其中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毛石镇所传承的农耕文明属于“具有山区梯田特色的丘陵稻作农耕型[1]”,具有典型的黔北山地农耕特色。大面积存留的传统农耕文明使毛石镇具备了农旅融合的先天优势,也为其试点全域旅游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全域旅游是现阶段我国旅游业正在经历的一场大变革。发展全域旅游需要强化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加大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力度,发挥“旅游+”功能,使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2]。时下,毛石镇的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前景看好。结合当前流行的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本文将以毛石镇为例,通过毛石镇主要客源市场需求分析,基于农旅融合范畴分析该地农旅融合发展的应有理念以及反映该理念的农旅融合基本原则,再依据农旅融合应有理念和基本原则,分别从宏观的全域旅游服务供给创新及微观的旅游产品供给创新两个层面,系统构想该地的农旅融合路径。
1 传统农耕存留区的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1.1 毛石镇客源市场分类 根据旅客到访方式,毛石镇的客源市场分为自驾游市场、公共交通游市场(乘坐乡村公交或乘坐日后出现的旅游专线公交)、山地自行车爱好者群体以及徒步游市场。而根据旅游目的,毛石镇的客源市场又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以观光、科考或体验等为目的外乡客人,二是为重拾乡愁而回原居住地旅游的外迁居民。前者奔着本不熟悉的传统山地农耕文明而来,而后者是为重温旧时的农村生活而来。不论依据什么分类,有一点十分明确―他们内心都向往毛石镇的活态传统农耕文明。
1.2 毛石镇主要客源市场界定 根据前期的毛石镇实地调研以及其他地区的旅游发展实践,自驾前往是现在最常见的游客到访形式,这部分群体或许有一个明确的最终目的地,但行车途中会随时调整行车速度甚至随时停车驻足,至于他们因何慢行慢游,则全然仰仗传统农耕文明在区域内的全景式呈现。在此我们不对市场来源加以界定,在大交通格局不断完备的今天,自驾游到毛石镇的既可以是附近城镇的居民,也可能是稍远一点的省内游客,也可以是较远的省外游客,关键看营销力度。总之,根据出行方式,毛石镇的主要客源市场就是对山地传统农耕文明较为偏好的自驾游群体。
1.3 毛石镇主要客源市场的需求分析 权威的全域旅游概念强调的是作为供给方的旅游目的地该做什么,这样的解释更富于战略意味,抽象性十足。其实,基于游客行为视角来诠释全域旅游要更形象一点。如果在某个区域,哪里都可能有游客临时停下来开展不同形式、不同时长的旅游活动,那么这个区域就具备了发展全域旅游的资源基础;若是这些游客是自驾旅游,那就侧面说明这个区域的交通基础条件能支撑全域旅游发展;若是这些游客的临时性旅游需求能在不同时限内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那就说明这个区域已经构建起比较成熟的全域旅游服务供给体系。只有3个条件都满足,毛石镇的主要客源市场即自驾游市场的需求才能得到满足。很显然,目前的毛石镇具备发展全域旅游的资源基础,但后2项还不完备。
2 农旅融合发展理念及原则
2.1 农旅融合发展理念 毛石镇的农旅融合发展理念应含3个“不可”:一是全域旅游根基不可触改,二是全员参与机制不可不建,三是农旅融合进程不可停歇。
2.1.1 全域旅游的根基不可触改 因为毛石镇发展全域旅游的基础就是它所具备的稀缺资源―覆盖全镇、活态呈现的浓郁的传统农耕文明气息,这就是毛石镇发展全域旅游的根基。为发展全域旅游,不可触改当地资源本质,也即是说,村还是村,寨还是寨,田园还是田园。猪圈牛栏、鸡舍鸭棚,该有的一样都不可或缺,否则毛石镇独特的资源品貌将很快消逝,从而失去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2.1.2 全员参与机制不可不建 因为原住民才是构建区域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基石[3]。作为一种区域旅游发展模式,全域旅游是一种政府主导模式,但不可因为是政府主导而忽略民众参与的价值。尤其像毛石镇所拥有的稀缺的、活态的山地传统农耕文明,更是离不开原住民的传承与发展。所以,仅就资源保护而言,以原住民参与为基础的全员参与机制必须构建起来,否则毛石镇的全域旅游推进工作将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2.1.3 农旅融合的进程不可停歇 这是实现当地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全域旅游是一种旅游发展战略,也是一种旅游发展模式,目前都还处于积极探索阶段,每个发展全域旅游的地区,都应该与时俱进,随着市场的变化积极调整,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从而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农旅融合是实现当地资源优势向综合效益转化的最佳途径,同时可最大程度促进传统农耕文明的保护与传承。
2.2 农旅融合的基本原则 当地居民及基层干部要形成正确的农旅融合发展理念,须做到3个坚持:一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二是坚持官民共同治理,三是坚持全域旅游视角。
2.2.1 坚持农业基础地位 因为农业是农旅融合的资源基础。失去这个基础,无论是“旅游+”抑或“+旅游”,都缺乏一个融合的对象。毛石镇发展全域旅游的优势就在于它活态的传统农耕文明,这在表面上是一种资源优势,本质上却是一种平台优势。没有传统农业的留存,也不会有今天的毛石镇,更不会有低成本的农旅融合天然平台。有了农业这个基础平台,相应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生态都将得以自然呈现,而失去这个基础,就等于失去旅游发展的后续动力。
2.2.2 坚持官民共同治理 因为这是农旅融合发展的理念基础。它实质上是合作理念在基层官民行为机制层面的具体体现,它既提倡当地居民要尽快在角色层面实现从参与管理向共同治理转变,也要求基层官员充分认识到当地居民才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传承者,当地居民才是农旅融合最有资格的发言人。
2.2.3 坚持全域旅游视角 因为全域旅游是农旅融合发展的政策基础。如果国家层面没有站在战略高度大力提倡全域旅游,旅游的核心地位就无法形成,农旅融合就缺乏政策支持。全域旅游本身就体现合作理念,它的实践层面也是对合作理念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全景式呈现。
3 农旅融合路径构想
农旅融合,基础在农,动力在旅。农因旅生财,旅因农出彩。因此,农旅融合的基本思路应该是以农促旅,以旅强农。传统农耕存留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目标是实现当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同时促进传统农耕文明的保护与传承。
3.1 全域旅游服务供给路径创新
3.1.1 非景区旅游发展的内涵 全域旅游发展并不是要把整个区域都建成景区,而是让整个区域都具备景区服务功能,让区域内所有居民都参与到旅游服务中来,同时也让区域内所有居民都能通过不同形式的旅游服务获益,从这个角度来看,全域旅游其实就是非景区旅游理念在战略层面的体现。基于此,所谓的非景区旅游发展就是通过提升整个区域旅游服务能力促进全域旅游发展。这里隐含3个要点:一是该区域须具备全域打造的资本,也即全区域都存在有形及无形的旅游吸引物;二是不刻意去打造一个甚至一些景点景区;三是该区域所有居民全员参与旅游服务。
3.1.2 传统农耕文明对非景区旅游发展的支撑机理 对照非景区旅游发展的3个要点,毛石镇所具备的活态传统农耕文明正好可以支撑全镇的非景区旅游发展。首先,毛石镇全镇范围内都充满山地传统农耕文明气息,无论是抽象层面的农耕理念还是可视层面的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及农村生态,都在毛石镇全域展现的淋漓尽致且韵味十足,即毛石镇具备全域打造的资本。其次,正是因为拥有这一稀缺资源,所以全域都充满资源禀赋极高的旅游吸引物,无需刻意打造景点景区。至于交通问题,即使不发展旅游,基本交通也需要政府投入建设,何况现在毛石镇已划归汇川区,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工作已在紧锣密鼓的开展。再次,既然倡导全域旅游,自然要求全域都具备旅游服务能力,所不同的,无非是有的区域旅游服务能力应该强一点,有的区域旅游服务能力可以弱一点,但哪里都可能有游客的身影,所以原则上要求哪里都需要有一定的游客服务能力。在农旅融合平台上,毛石镇的所有当地居民既有义务传承与发扬传统农耕文明,以便保持全区域的旅游吸引力,又要为需要服务的游客提供不同形式的旅游服务,也即全员参与旅游服务,以便充分践行全域旅游服务理念。
毛石镇的传统农耕文明能支撑该区域的非景区旅游发展,关键在于毛石镇传统农耕文明的活态化、完整化、规模化及典型化,拥有如此的稀缺旅游资源就能持续吸引城镇居民深入毛石镇的每个角落,既体验传统农业生产,又感受农村生活,且感悟农村生态。
3.2 农旅融合发展的产品供给路径创新 产品供给路径创新是指在全域旅游宏观背景下的微观创新。一般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包含供给主体、供给平台、供给方式及产品形态等构成要素,但对须借助农旅融合推进全域旅游的毛石镇而言,显然需要有所创新。在农旅融合的平台上,需在3个方面有所突破。
3.2.1 变静态展示为活态营造 这一点体现了“坚持农业基础地位”的农旅融合基本原则。静态展示好比室内博物馆的陈列展示,很难形成主客体之间的互动,而活态营造不仅是为了增强旅游的趣味性,也是为了全方位凸显浓郁的传统农耕文明氛围。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贵州省每年出省或出国开展旅游营销时只是利用静态的图片展示,而没有利用多彩贵州风大型歌舞诗晚会,现在的贵州旅游会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贵阳的香纸沟在过去的很多年一直没炒热,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核心吸引物――古法造纸没有形成一种具有视觉冲击力和可参与体验的活态呈现。毛石镇的山地传统农业文明虽然在全域内呈活态存在,但这是单就农业而言的,站在旅游者的视角,并不是所有他感兴趣的事物都能在他停留时活态展现,所以要注重基于农旅融合平台的传统农耕文明活态营造。
3.2.2 变产品思维为产业思维 这一点体现的是反映农业基础地位的“官民共同治理”原则。相比较而言,产品思维就好比将一个物体一刀子切开,只看它的一个横截面,而产业思维就好比对这个物体作立体透视。放在旅游行业,就类似于景点旅游思维与全域旅游思维的区别。在全域旅游背景下,依托农旅融合,激活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的各个节点,盘活农作物种植、成长、采收的前后各个环节,形成以某一农作物为运作主体的相应产业链,从而形成一个产品系列。例如油菜,在育秧和种植环节可开发农事体验旅游产品,在生长阶段开发有关油菜生长护理体验的旅游产品,在油菜开花季节自然是组织文化创意类活动。如油菜花节,油菜采收时节又组织作物采收体验项目,油菜秸秆的处理环节开发成农村生态类体验项目,菜油生产环节又是一个体验项目,菜油成品变成生态旅游商品,依托生态菜油开发主题生态餐饮等等。这样全时空的旅游开发,才有资格称之为全域旅游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旅融合。
3.2.3 变被动的定点展示为主动的全时空展示 这一点体现“坚持全域旅游视角”的农旅融合原则。承接上一个话题,传统农耕文明的活态呈现至关重要,如果你没有形成农旅融合思维,还是纯粹的农业运作,那只能是在什么地点、什么时节种什么或收什么,那就好比将珍贵的旅游资源作被动的定点展示,如果没有游客,那农业生产过程也仅仅是农业生产过程,无法提升农业效益。须根据营销思维变被动的定点展示为主动的全时空展示,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与信息方式,让市场知晓在什么时节有什么样的农耕活动,在什么时节的什么村寨有什么样的农耕民俗活动等等,主动吸引游客,全天候全方位活态展示传统农耕文明。
3.3 农旅融合路径的具体形成机制
3.3.1 农业基础地位的保证机制构建 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并非还是如从前一样只靠农业生产吃饭,而是要求基本的农村生态景观保持不变。要求传统的农村生活依旧活态呈现,要求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有充分的传承空间。体现当地比较优势的稀缺资源不能消逝,否则农旅融合也后继乏力,最后将在资源禀赋上演变成和其它地区毫无差别的局面。总之,对于毛石镇当地居民而言,要坚持传承山地传统农耕文明,对于基层干部而言,则须加强正确引导,共同为活态传承山地传统农耕文明夯实传统农业的基础地位。当然,在农旅融合框架内,坚持传统农业的基础地位与发展现代农业并不矛盾,只要保住传统农业的基础地位,传统农耕文明就能继续传承,独特的旅游资源也将永续存留,唯有如此,现代农业的发展与毛石旅游发展才能相得益彰。
3.3.2 官民共同治理机制培养 需要当地居民积极主动反馈农旅融合最新进展,而基层干部则须在动态调研基础上及时形成政策建议。这两者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协商治理的基本理念是在充分认同当地居民重要价值的基础上加强官民合作,并不是基层干部只作为传声筒,只要求当地居民根据政府意见干这干那。具体操作层面,是要求当地居民在继续传承传统农耕文明的同时积极主动向基层官员反馈各家或各组在农旅融合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基层官员根据这些基本信息及时形成政策建议,以供镇政府参考。
3.3.3 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的动态形成 一方面要求当地居民全方位参与农旅融合发展,另一方面要求基层干部多时空调研农旅融合进展。毛石镇的魅力在于其无处不在的活态传统农耕文明,而农耕文明的传承人即为世代生存繁衍于此的当地居民,正是当地居民创造了毛石镇的高禀赋旅游资源。虽然在自然资源方面,毛石镇的资源禀赋也值得一提,但欠缺比较优势,唯有活态传承的山地传统农耕文明才能构筑当地的核心竞争力,但这个竞争力的基石是当地居民。已有研究表明原住民才是培育村寨核心竞争力的基石[3],所以当地居民理应全方位参与农旅融合发展。其参与形式多种多样,最有价值的参与形式,莫过于如往常一般坚持传统农业生产、坚持传统农村生活、保持传统农村生态。如果说当地居民是农旅融合发展的基石,那么基层干部就是农旅融合大桥的桥头堡。这个群体须扎根乡村,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充分调研农旅融合的最新进展,并及时上报,为毛石镇政府提供更接地气的农旅融合建议。
4 结语
本文以遵义市汇川区毛石镇为例,论述如何在全域旅游视角走农旅融合发展道路,形成了山地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化的区域发展新思路。类似于毛石镇这样的山地传统农耕存留区域,应通过发展全域旅游,实现当地传统农耕文明的自觉传承,并在农旅融合进程中通过山地传统农耕文明的主客共享实现其现代旅游价值,逐步形成区域旅游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嵘.试论贵州农耕文化可持续发展问题[J].贵州民族研究,2006,26(4):105-109.
篇2
“农业+文旅+新型社区”
田园综合体,是让企业参与进来,以企业和地方合作的方式,在乡村进行整体综合规划、开发并运营。企业拥有开发新型乡村所需要的资金、人才、技术储备等各方面条件,这正是乡村集体所不具备的。
建设“农业+文旅+新型社区”的田园综合体,首先,企业可以直接做中长期产业规划,以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的方法提升农业产业,尤其是发展现代农业,形成当地社会的基础性产业,避免农户因为实力弱小而出现的短期导向行为。企业与农民合作社相结合,优劣互补,可以加快乡村发展进程,改善乡村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其次,打造综合旅游业,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基础产业和新兴驱动性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当地的经济、文化以及社会活动会发生较大的改变,紧接着便可以对农民居住环境进行改善,打造一个同时具有原住民、新住民、游客这三类人的现代化农村新型社区。
田园综合体在利用乡村本身肌理的基础上,植入城市人喜爱的休闲功能,营造了一个传统乡村和时尚都市魅力相融合的强磁极,让“久在樊笼里”的都市人“复得返自然”。作为现代乡村新型产业发展方向之一的田园综合体是“农业+文旅+新型社区”的综合可持续发展模式,在这一模式的带动下,逐步实现中国乡村的现代化,实现城镇的新型化,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五彩田园”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
早在2015年,广西“五彩田园”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就已经走在时代的前沿,将田园综合体这个概念变成了现实。“五彩田园”位于岭南都会玉林市,坐落于绿水青山的茂林镇。茂林镇涵盖10个社区,涉及人口3.26万人,这里自古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形成一方美丽的山水传奇。示范区共规划为:特色农业产业区、都市农林休闲区、农场庄园集聚区、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四个区域,前期投资用于建设园区的基础设施,对园区道路进行全面提档升级,村容村貌统一美化改造,农田集中规划种植,建造完成自驾车服务体系。
“五彩田园”建设完成了中国最大的农业高科技展示馆、中国最长的樱花大道、中国最美的高产水稻示范园、广西最具特色的铁皮石斛园、广西第一乡村绿道、广西最美的生态餐厅等核心游览园区,集现代农业生产、文化旅游观光、乡村特色食宿、美丽乡村建设为一体,逐步形成了独具田园特色的现代农村新型社区。
通过科学的规划、建设、运营,短短2年时间,荷塘月色、荷之源、樱花基地、海试区科技园、台湾有机农园、隆平高科杂交水稻示范基地、市民智慧农场、中国南药园、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树棉基地、辣树基地、养鳖基地等特色项目生机盎然,引导农民走向了致富的道路,呈现给游客别样的乡村风景。昔日荒凉的田野,如今已换了新颜。
走进“五彩田园”,可以山野水岸慢活休闲游,可以田园农场体验修学游,可以南药养生圣境静心游,可以花果林园生态怡情游,还可以农园科技观光创意游。简单来说,身处“五彩田园”,赏荷塘月色、吃荷塘美食、品铁皮石斛、食南园名果、住岭南小镇、沐空气理疗、玩创意农事,田园生活丰富多彩。
园区科技化
中国现代农业技术展示馆(玉林农业嘉年华)位于广西“五彩田园”核心区域,由北京中农富通园艺有限公司设计建设,总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是目前全国主体面积最大的农业嘉年华项目,现已正式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玉林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玉林农业嘉年华整体由8个主题展馆、3栋配套塑料连栋拱棚及1个主题长廊组成。通过现代的温室及栽培技术,将种植展示与景观设计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主题展馆及长廊分别以瓜果、农业科技、中草药、蔬菜、桑蚕、沙漠植物、蜜蜂、花卉、糖料作物等农业元素为主题,通过科技高度集成创新,结合艺术创意手法,打造了“瓜彩世界”“农艺高科”“神农草堂”“玉蔬林风”“蚕织天下”“大漠L情”“蜜境寻踪”“梦幻花海”等8大主题展馆景观及“大糖盛世”主题长廊,充分体现了现代农业的趣味性、知识性、科技性、参与性及创新性,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诠释和展示了不一样的农艺景观,为都市人群提供了可游览、可观赏、可体验、可互动的休闲农业场所。
在政府、村集体以及多家企业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两年多的探索与实践,“五彩田园”已经成为“美丽广西”乡村建设和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成功典范、田园综合体的深度践行者,以及乡村田园旅游的翘楚。
篇3
【关键词】生态小城镇;清洁生产;循环经济
1.生态城镇的概念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是一种趋向尽可能降低对于能源、水或是食物等必需品的需求量,也尽可能降低废热、二氧化碳、甲烷与废水的排放的城市。生态城市概念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前苏联生态学家杨尼斯基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
2.生态小城镇发展的意义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中型城市的人口、环境、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发展生态小城镇是一个新的突破口,具有以下几方面意义:
2.1发展生态型小城镇减小了大中型城市发展的压力,可逐步改善大中型城市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音污染;城市的基础设施落后、地面沉降、水资源短缺、能源紧张以及城市的风景旅游资源被污染、名城特色被破坏等问题。
2.2小城镇空间相对较小,解决了大中型城市发展过于庞大的问题,避免了大城市人口膨胀、住宅短缺、土地紧张、交通拥挤、机动车过度发展引起的空气和噪声污染。也减少了人们前往工作场所所投入的时间成本。
2.3小城镇相对于大中型城市对于能源、水或是食物等必需品的需求量低、而且周边农村也可就近提供,避免过度的消费带来的浪费。
2.4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而且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就近的小城市发展,解决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如:当下人们比较关心的留守儿童、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2.5小城镇人口相当一部分是具有相同文化背景和方言,在经济建设、本地特色建设、环境建设方面容易取得一致。
2.6小城镇周边通常多是乡村和自然山水景观,合理的建设生态型小城镇不会有大城市的“热岛效应”,避免大型城市绿化需占用额外的土地,可建成天然的“田园城市”
3.生态城镇发展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3.1防止“伪城镇(市)化”
在人口集聚的过程中要防止村镇空心化,防止简单地把农村户口转化为城镇(市)户口,防止单纯为卖地而搞所谓“土地城镇(市)化”。即不能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实现城镇(市)化和所谓“快发展、大发展”,坚决杜绝以“土地财政”驱动的“伪城镇(市)化”。
3.2环境保护工作
随着经济发展,产业集聚,小城镇的环境保护工作也成为城镇发展的重中之重。要想真正发展生态城镇,就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合理利用资源,乡镇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发展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形成一个废弃物可循环再利用的产业链条。严格审批工业项目,杜绝污染严重的项目上马。在农业方面应大力发展节能、节水、节地的生态农业、有机农业。
3.3小城镇个体规划
对于每一个小城镇,都不能盲目建设,不能照搬大城市发展模式,应按城镇原有的脉落,水系和林带合理配置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避免大拆大搬。还应认清自身的类型。如工矿型、商贸型、农加型、旅文型、交运型、综合型[1],跟据不同特点进行规划。
3.4小城镇的整体规划
中国现有的小城镇绝大多数都是历史上自发形成的,虽然具有某种自然的合理性,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平衡性。小城镇的整体规划城,应跟据整个区域的特点,划分出重点开发城镇、限制开发城镇。还应跟据这个区域主要大中型城市的特点,形成几个卫星城镇,即为大中型城市服务,也缓解了大中型城市压力。整个区域即要形成一个系统,又要避免重复性建设。归根结底就是要有一盘棋和整体化的思想。
3.5保护人文、自然历史景观环境
每个城镇的发展都会有每一阶段不同的风貌,反映不同时代的历史建筑应较好保护,使城镇有其独特的特色。避免城镇建设雷同化、一般化。
3.6保护生物物种
城镇化的建设必然会影响生物的活动,应较好保护生物生活的大树、林带、野地和水体(池塘、溪流)和这些动物赖以生存的本地植被。减少小城镇绿化建设中使用外来观赏植物、人工草坪、以及管理中施肥、喷药对生物的生存条件的破坏。
篇4
旅游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明现象,而现代旅游不仅注重经济消费,更着眼于文化消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人们的旅游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逐渐由观光为主转变成为集观光与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形式。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和旅游的结合,作为一种特殊的综合性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因其关联度高、融合度深、涉及面广、辐射力强、带动性大而成为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
一、衢州市文化旅游产业背景
旅游业是全球最大的产业,是国际经济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4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国和第四大客源国。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衢州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资源优势,其中的南孔文化就是这一长期积淀所形成的衢州文化品牌。但从目前衢州市的旅游现状来看,出现了旅游线路杂乱无规划、各旅游景点缺乏文化内涵、旅游点缺乏主题特色等问题。基于2011年《中国旅游发展报告》中提出要在未来五年加快发展旅游业的目标,浙江省出台的旅游发展报告计划中提升旅游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要求,依据衢州市现有的优势,并结合经济迅速发展的实情,依附于南孔文化在衢州市的深厚文化积淀和完善的学术体系。亟待发育的文化旅游市场,催生了主打“南孔文化休闲游”的衢州市南孔旅游设计规划有限公司。
衢州市南孔旅游设计规划有限公司以孔子文化、儒商精髓为指向,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国际孔氏南宗文化研究中心和衢州学院孔子研究所等单位为学术支撑机构。通过休闲旅游线路开发和旅游宣传带动衢州南孔文化旅游的发展,进一步保护和发掘孔氏南宗文化并以“南孔文化”这一文化主链来串联衢州市内各大名胜风景区,将零散的旅游景区集合成为一个具有较高文化内涵的商业品牌,以文化为导向,丰富旅游内涵,通过与景点合作、导游、导购、提供文化服务这四项内容为主要收益,再通过广告植入、文化宣传等附加收益来扩大效益。通过文化价值与旅游价值的深刻互渗互动,促进“以旅兴文、以旅旺城、以旅促农、以旅富民”,带动衢州市经济快速增长。
二、衢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前景
浙江的经济发展、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率先在全国建成旅游经济强省的目标,衢州作为四省交会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人文和区位优势。而作为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好的“绿色产业”,衢州旅游业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更是“兴一业、旺百业”的富民产业。
由于南孔文化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使地方文化品牌缺乏必要的物态产业支撑,从总体上看衢州文化产业的发展仍滞后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其主要原因是旅游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人才缺乏,致使各旅游景点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足够的文化内涵,旅游推广缺乏主题和新意,旅游品牌建设未形成集群效应。得力于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省旅游局的大力支持,当前衢州旅游业发展正面临着大好机遇。
三、衢州市文化旅游线路规划
衢州市位于中国浙江省西部,地处浙江、福建、江西、安徽四省交界,素有“四省通衢”之称,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内陆腹地的结合部。衢州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地貌多姿,山川秀美。有誉为“南孔圣地”的孔氏南宗家庙;有世称“围棋仙地”、道家福地的烂柯山;有公认“丹霞峰神州第一,一线天全国之最”的江郎山;有地貌奇特、在五亿年前奥陶纪形成的三衢石林;有碧波万顷、风光秀丽的九龙湖;有云雾缭绕、江源风光的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有物种丰富、古木参天的古田山自然保护区;有以峡谷奇峰、涧泻飞瀑见著的紫微山国家森林公园;有誉称为“千古之谜、文化瑰宝”的龙游石窟。基于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衢州市南孔休闲旅游有限公司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规划,推出三条旅游线路:1.文化休闲线:以“东方地下金字塔群”龙游石窟为始,游“中国第一奇村”兰溪诸葛八卦村,访学“砺学砺行,维实维新”的浙江师范大学,住世外古镇江山廿八都,攀“奇峰赤壁”江郎山,游“南孔圣地”孔氏南宗家庙。2.自然文化线:游“天然氧吧”开化钱江源,赏“根雕佛国”根博园,住世外古镇江山廿八都,攀“奇峰赤壁”江郎山,游“南孔圣地”孔氏南宗家庙。3.自然风光线:赏“秀甲东南,江南一绝”三衢石林(常山),登“卧如来、云观音”常山黄冈山,住世外古镇江山廿八都,攀“奇峰赤壁”江郎山,游“南孔圣地”孔氏南宗家庙。
四、综述
篇5
关键词:旅游新常态;市场非优区;乡村旅游;广德县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3016404
1引言
我国旅游逐步摆脱非常规发展模式,出现需求多样化、散客主流化、旅游全域化、产业融合化和服务智慧化等常规现象,开始进入长期稳定的发展状态[1~4]。乡村旅游也呈现出产品需求升级、自驾自由行主导[1]、整合集聚发展、产业形态创新和线上营销加速的常态化特征[5~8]。新常态拉大了乡村旅游市场非优区与优区的差距,而普遍存在的市场非优区应是乡村旅游研究重点。
乡村旅游的消费主体是城市居民,而旅游客源市场优劣的衡量标准是出游能力[9]。基于此,笔者将乡村旅游市场非优区界定为本地市场出游能力弱,缺乏高引力景区,且2 h交通距离范围内缺乏可依托的三线及以上城市的乡村旅游地。法国学者Beteille R早在1992年已将乡村旅游看作非优旅游,研究其起步到走向繁荣的演变[10]。Ross G F[11]、Opperman M[12]等多位国外学者在相关研究中都涉及到旅游非区的概念,但缺乏深入探讨。国内旅游非优区的研究始于旅游资源非优区[13,14],后拓展到区位非优研究,其中市场区位是重要板块[15~18]。要轶丽[9]和陈婷[19]提出市场非优区的特征是旅游目的地的居民本身出游能力低,且远离主要高出游能力的客源市场。对于市场非优区发展,陈传康认为应重点解决交通问题[20],朱国兴提出从市场空间、行为结构和客源结构的定位弥补不足[21],徐升艳探讨产品、合作等具体措施[22],孟清超阐述了推-拉理论开发模式[23]。
综上所述,我国市场非优区研究集中在2000~2010年,国外的更早,所以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解读;目前市场非优区是作为非优区位或者旅游非优区的部分进行研究,缺乏专题研究,尤其缺乏乡村旅游市场非优区研究。本文以广德县为例,揭示新常态背景下乡村旅游市场非优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讨其发展路径,以期为相似区域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借鉴,丰富非优区研究的理论。
2案例地分析
乡村旅游市场非优区的主要表现是资源禀赋较好而市场响应较弱。据此,通过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的数据对比分析,选择广德县作为案例地。
广德县符合乡村旅游市场非优区的定义。2015年,广德县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9526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县内4A级及以上景区只有太极洞,且与其交通距离在2 h以内的只有2个三线城市。
乡村旅游市场非优区资源禀赋较好,体现在资源的丰富性、独特性和影响力等方面。广德县旅游资源涵盖了旅游资源国标中的主类,且数量丰富。县内拥有丰富的蓝色水库资源、溶洞资源和养生资源,也有航天军事研学资源,旅游装备制造资源和佛道文化养心资源等独特人文资源。县内拥有国家重点镇2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绿色名镇、中国传统村落和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各1个,乡村旅游资源得到国家认证。
市场响应较弱,主要体现在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收入和社会对区域景区的关注度等方面。2015年,广德县接待国内外游客396万人次,不到黄山区国内外游客接待量的一半;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1.7亿元,不到黄山区的1/5。社会对广德县景区的关注度较低,县内产品引力有限。太极洞自2011年以来的百度搜索指数平均值为274,而黄山为6887。
3乡村旅游市场非优区分析
3.1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乡村旅游市场非优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从一日游走向过夜游,实现真正的乡村旅游。具体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产品引力不足。传统乡村旅游产品以农家乐接待和景点观光为主,缺乏乡村性和体验性;缺乏营地驿站等新业态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缺乏夜产品。
(2)廊道设施欠缺。广德县交通暂不具备主题体验和串联散点的旅游功能,缺乏慢游道、旅游引导、服务驿站和廊道景观等旅游服务设施。
(3)品牌尚未确立。广德县乡村旅游中有许多国家认证的农家乐或景点品牌,未形成统一鲜明的区域品牌,市场认可度低。
(4)支撑体系较弱。该县乡村旅游的支持政策、人才支撑、智慧化建设以及包括厕所、厨房、环境卫生、道路交通在内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都较弱。
3.2市场非优区乡村旅游发展路径
乡村旅游市场非优区主要是指乡村本地居民出游能力弱,而周边缺少规模大且出游能力高的客源市场,是与五大城市群核心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优区相对的。旅游新常态使得乡村旅游非优区的产品有效供给不足、资源小散缺乏整合、品牌市场响应小和支撑体系弱等问题更加突出,提质增效更为迫切(图1)。
对乡村旅游市场非优区的发展路径,本文从产品、整合、品牌和支撑四个角度解读。首先,产品是乡村旅游市场的核心卖点。要贯彻生产、生活、生态和生命融合理念来提升产品的体验性,开发休闲业态、研学业态、旅居业态和互联网+等新业态产品,补充慢游、体验和文化三个主题的夜休闲产品。其次,整合才能全面提升产品引力。勾勒框架、打通脉络、塑造视点和宣传造势是逐步整合廊道周边小散特乡村旅游点的四个重要步骤。再次,统一明确的品牌是让乡村旅游产品打入市场的关键。品牌建设体现在游前塑造宣传、游中体验服务和游后反馈分析的旅游全过程中。最后需要体制、人才和环境等方面的支撑,需要乡村旅游协会来统筹,推进政策畅通、人才培育和旅游环境建设行动。
4广德县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4.1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品质
4.1.1增加产品体验性
提升产品体验性的关键途径是生产、生活、生态和生命理念的融合。生产理念指农渔业生产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形成主题产业链,打造生态观光休闲产品。生活理念是指挖掘乡村文化,提供乡村民俗风情体验和田居耕读的生活方式。生态理念是指贯彻低碳理念,重现青山绿水田园炊烟的乡村记忆,于生态环境中养疗。生命理念是指乡村旅游产研结合,通过科普研学提倡回归本真,人与自然、自我的交流和感悟。四生理念深化旅游体验,丰富产品的体验层次和维度。
4.1.2开发新业态产品
开发满足市场升级需求的新业态产品,主要包括面向都市人群的休闲业态,面向学生和亲子市场的研学业态,面向养生养老市场的旅居业态,以及功能性新业态在线旅游产品(表1)。
4.1.3补充夜休闲产品
针对乡村旅游接待的都市游客市场、自驾自由行市场和度假市场的需求,将乡村旅游夜产品分慢游、体验和文化3个主题打造。慢游主题可利用灯光艺术包装村落小镇,提供夜景步道。体验主要依托于乡村夜市和小镇老街的美食体验和购物体验,还有景区开发的夜场体验。旅游演艺和节日是文化主题的典型代表,主要包括实景演出、民俗演艺、体育竞技和杂技等。
4.2加强廊道串联整合
用廊道整合资源串联小散特乡村旅游点,聚小成大,聚弱成强,形成新的廊道型乡村旅游综合体。根据广德县现状,建设水廊桐I画廊,陆廊各乡镇内5条全域环线风景道。廊道通过勾线、通脉、点景和渲染的方式进行建设。
勾线是定位廊道的主干线,实现畅通畅游。建设水上航线或陆上自驾风景道,实现水陆畅通、联通;完善旅游集散接待中心、基营接待村落和服务驿站等旅游集散体系;宏^定位廊道主题和功能,规划设计空间布局。
通脉是打通廊道的脉络,建设廊道支线和漫游体系。要明确可连接的旅游支线,扩大廊道辐射范围;建4.4.1体制机制保障体系
政府引导摸清乡村旅游资源和土地存量,开展乡村旅游信息普查行动;出台乡村旅游宏观调控政策,包括相关土地政策,旅游扶贫政策,乡村旅游企业的市场准入、规范、监督、评价、运行和发展的系列准则,实现政策畅通。
建立由当地龙头企业管理者、政府旅游人才来领导,旅游局与村部管理人员、广德县企业管理者和高校旅游规划管理人才共同组成的乡村旅游协会。协会组织制定和评审广德乡村旅游标准,开展百万乡村旅游创客行动,组织竞技比赛发现作品和人才,协助乡村旅游项目策划营销,管理监督并保障协会运行,保障消费者与村民的权利义务。
4.4.2乡村旅游人才培育
通过校村联袂机制,建立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和乡村人才培训基地,科学培育三级人才梯队,即面向协会会员的管理型人才,应届毕业生和引进的产品设计和营销等专业人才,当地群众和当地专科院校人才组成的文化传承人才。
在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基地进行订单式培育,制定一套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课程,培育基本素质、专业技能、旅游理论知识、旅游文化素养和自学能力,并进行淡季实地考察和定期考核。同时,开展乡村旅游创客行动,申请广德县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积极融入现代互联网众筹项目,创立广德乡村旅游创业基金,建立广德县乡村旅游创客联盟和交流平台,不定期组织创客大赛。
4.4.3乡村旅游环境建设
环境建设行动通过乡土保护和旅游导向的山水林田村道的景观整治,以农旅融合为路径,完善道路体系、智慧工程等公共服务体系,为村落物质和文化遗产建档,创意创新传统资源并利用垄上行等新型旅游交通塑造新旅游吸引物,保护和重现乡景、乡味、乡音和乡俗等乡村记忆。这从电商化行动和农家乐改造抓起。
在各村镇全面普及电子商务的意义和技术,保证经营者熟悉网络营销及预订支付。搭建政府乡村旅游官网,提供信息共享的网络平台。选择代表乡镇定点实验示范,实现乡村旅游电商化。农家乐改造行动以乡土化、院落化、特色化、精致化、生态化为提升原则,基础与服务设施完善为基础,对村落景观进行整体乡土化塑造,健全游憩要素与功能,统一民宿建筑风格,挖掘各农家乐特色,围绕“一院一主题”进行风格设计。
参考文献:
[1]徐明正.认识新常态,推动陕西乡村旅游转型发展[N].中国旅游报,2016-7-11(4).
[2]Quansheng G E,Jianchao X I.新常态下中国区域旅游发展战略若干思考[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7):793~799.
[3]张广瑞.中国旅游发展新常态的发展理念与战略选择[J].旅游学刊,2015,30(4):1~3.
[4]张祖群,林姗.首都城乡建设的文化品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建设――基于北京乡村旅游八种新业态的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1(S2):143~149.
[5]李湘云,杨占东,郭璇.基于体验视角的北京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14):118~120.
[6]林涛.浙北乡村集聚化及其聚落空间演进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7]Qiyan W,Ling X U.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北京旅游业与农业融合研究[J].旅游学刊,2013,28(8):102~110.
[8]毛峰.“互联网+”时代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及对策[J].改革与战略,2016(3):74~77.
[9]要轶丽,郑国.旅游区位非优区的旅游业发展研究-以山西运城为例[J].旅游学刊,2002,17(5):58~61.
[10]Beteille R.La Valorization Touristique 1’Espace Rural[J].Inform,geogr,1992,56(5).
篇6
关 键 词 :意境 构思 神似 情景交融
中国自古以来都以意境品评绘画作品,画作的意境体现了作品的深邃精神内涵,在风景写生中营造意境是教学的重要要求。
意境是绘画基本要素的综合反映,它以各种匠心独运的艺术手法营造出浓烈的画面气氛和超脱自然的客观物象,表现一种情景交融、物我贯通,无比广阔的艺术的化境。
意境在《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意境:文艺作品中所描述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且有虚实相生,意与境偕,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中国古典文论独标境界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优秀的文学艺术往往是情与景,意与境相交融,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①这指明了绘画的意境。然而不同的艺术家对意境的理解不一,如:北宋郭熙是“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四“可”之境;李可染说“意境”是绘画的灵魂;唐代刘禹锡的“象外之象”“境生于象外”;有的艺术家重“实景”,有的重“真景”,有的重“梦景”,有的重“神景”。在今天的色彩风景写生中,笔者认为意境就是情景交融,以景表情,以独特的构思达到画面有序,气氛浓烈,物象神似,感人至深。色彩风景写生时要求充分的投入,完善画面元素优化,增强画面的意境表达。
写生时营造意境,要情景交融,意趣高雅,引人入胜。要做到这种境界,就要处理好由景生情,以情表意,由意入境的关系,必须在色彩写生时从多方面进行创造。
第一,格调高雅,深思周密的构思。一幅色彩风景写生作品的格调优雅,耐人寻味,它直接体现了作者的精神气质,因此加强自我修养必不可少。面对自然景物在营造意境时首先是选景,选择你感兴趣的景,由景生情,以情观景,从而把看到的繁杂的景物在大脑中加工成艺术形象,确定立意和表现形式。立意或是明快的、简朴的,或是秀美的、苍劲的……不同立意应选择不同的表现形式,如笔触的运用、色彩的薄厚、调子明度高低……通过点、线、面、色有机变化组合的视觉造型语言营造意境中的具体形象。立意与形式确定后采取相应的构图方式,如边角构图,三角构图,S形构图等。从构图的规律和法则净化画面中的各种构成元素,如区分物象均衡、对比、节奏、变化统一、主次、虚实、前后、藏露等巧妙的经营位置,以虚求实,以真求神,以有求无,无限寓于有限之中营造象外之境。在这个过程中触景生情,以情观景,寄情于景,最后达到情景交融,以景传情的妙境。
第二,画面的色调营造一种气氛,就是说要有境。色彩的不同倾向可传达不同的情境,如倾向大红色调让人感到热烈、兴奋,充满激情,使人联想到中午或夏天等;倾向黄的色调让人感觉成熟,使人联想到秋天;冷色调让人感觉凄凉、阴冷,使人联想到雨天或早晨。不同的色调让人感受和联想到不同情境。色调对于作者更能表现当时的感受和情绪,更能使观者身临其境,感受画作的整体魅力。 转贴于
第三,建造画面秩序和情景。提炼所画物象的各种关系,一幅画中所有表现对象的主宾、空间、透视、轻重等各种对比关系突出体现了其思想内容。反之画面对象平均、秩序混乱、思想模糊不清,让人看不清、没启迪,更谈不上美,这样的作品没有任何意义。因而我们画画时要从大小、前后、虚实、远近、高低、冷暖等对比关系;视角变化,画幅大小长短等构图的形式,语言表达形式,材料运用及笔触变化等方面,通过概括、加减、聚散、夸张、重叠等艺术手法的处理给画面建造秩序和情景,清楚地表达画者的思想情感,使画面有更深的精神内涵。
第四,注重“神似”。神似是中国画的理念,南朝山水画家宗炳强调山水画的“畅神”概念,强调主观作用,抒发胸怀,发挥以形似传神的写意功能。在风景写生中自然物的繁杂不可能都画出,这时我们为解决此问题,应简洁地概括追求形似,以画印象,画感觉取代客观对象。在风景画中忽略或放弃具体的自然景物的细节描绘,取而代之的是意象描绘,注重抒发主观情绪,强调“意”的表达,不拘泥于“形”似和“笔”到,但有时意到,笔不到,形不似,则减弱意境成分。对于“神似”要恰当地把握,才能加强意境。总之意境是造化与心源的合一。如北宋范宽的《蹊山行旅图》,树丛掩映之下的小人及驴马,人与自然的比例充分表现了人对自然崇敬的高远意境。西方画家也不例外,如法国画家彼爱尔·波纳尔风景油画《棕榈之枝》的空间意境表现独具匠心,他画中光线强烈,色彩纯度很高,画面中间色彩略有变化的红房子,画面上方棕榈叶从头到尾画出许多变化。远处明亮蓝色背景映衬出高高低低不同的造型,细微多样的描绘使画面层次丰富多彩,近景与远景的区分造成空间气韵,色块对比和光影效果引人入神。画中人物很“虚”,隐约的轮廓造成人物“神似”和蓝色背景相协调,中景的房子清晰可见,这种虚实对比和高纯补色对比,使整幅画处于阳光明媚人物闲逸意境中。画中虚实情境和空间韵致的高度意象化和精神化,有如闲逸美好的幸福生活在作者心里荡漾。这是巧妙地利用虚与实、藏与露的艺术处理手法造成的一种高境界;相反,则境界愈小。从中外大师物象处理中可以看出,各种物体在情境中相互包容、渗透与变化,从而构成深远的意境,使之产生耐人寻味的艺术幻觉和相应的情趣。审美的愉悦不仅在于美的直接反映,而且在于反映过程中美的再创造。在创造性的意境想象中,审美者能获得无穷之味、不尽之意。意境是客观的景与主观的情融合的结晶,是主客观相统一的产物。
意境的营造是绘画的灵魂,也是构图艺术的最终目的,“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最终目的,融情于景是构思、营造意境的绘画构成方式。“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宋·苏轼),既达到了意境的造化,又不失构图艺术的美感内涵,借景抒情,完美契合,超以象外。色彩风景写生不论是油画还是水彩画、水粉画,在写生过程中需注重构思构图、情感的融入及意境的营造。写生是一种绘画综合能力的训练,大家要重视结合各知识点的综合利用,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主观与客观、理性与情感、理想与现实等各种因素融合一体。面对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优美动人的风景,画出佳作来,顺利地完成写生课程任务。
注释 :
①夏征农主编.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P2026.
参考文献 :
篇7
摘要 层递手法在古典诗歌中有着相当普遍的运用。本文试以一些经典的古代诗歌为例,通过对层递手法的界定、类型、作用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层递手法对于诗歌情感的表达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尤其值得现代诗歌创作借鉴。
关键词:层递 诗歌 情感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层递是古典诗歌中运用相当普遍的一种手法。它在表达深沉情感的方式上有两种基本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借景烘托,间接抒情;第二种类型是于情递接,直接抒情。层递所抒发的情感大多数为愁苦之情,其它情感则很少见。“它在诗歌赏析中有着重要作用:在情景关系上,达到了互藏相生的艺术效果;在情感表达上,凸显了沉郁深婉的艺术效果,产生了‘涟漪效应’和‘游丝效应’;在审美层面上,体现了情感层深与语言浑成的有机融合。”
一 层递手法的界定
层递,又称层进。“修辞学上辞格之一。用结构相似的语句表达层层递进的事理。”(《辞海》)这种逐层排列、层层递进的手法,可以使句子表达的效果显著。如果使用得当,在抒情中可以增强情感的感染力,使情感表现得更为强烈深沉。这种极易增强文学作品艺术魅力的修辞手法,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相当普遍的运用。如: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南唐・冯延巳《鹊踏枝》)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北宋・欧阳修《蝶恋花》)
不过由于诗歌本身句式结构的特点(平仄、字数、词牌),我们不能机械地以“句式结构相似”这一条框来严格地界定它在诗歌中的使用。另外,层递手法在古典诗歌中的运用,似乎还仅囿于在情感表达的这一范畴。因此,我们可以将诗歌中层递手法的概念狭义地定性为:“在古典诗歌中,借助多层次的内容组合,直接或间接地将诗(词)人所要表达的情感逐层深入,使之表现得更为强烈深沉的一种修辞手法。”如此,以方便我们在古典诗学习中对层递手法的理解与探究。
二 层递手法的类型
古典诗歌中层递手法在表达深沉情感的方式上有两种基本类型: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第一种类型是借景烘托,间接抒情。即诗歌借助非感情本身的外界环境的描写,来烘托抒情主体内心郁积的深沉情感。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对外界环境的关注往往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多角度的。例如: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
怎么能够忍受在料峭春寒中,独处偏僻的旅馆?更何况是在那声声啼血的杜鹃哀鸣中面对着惨淡的西沉夕阳,目视暮色一点点地侵袭着所见之景。这一句词可谓写极了漂泊他乡的游子心中的羁旅愁情:它从游子所处地点的偏僻、所感气候的峭寒、所闻杜鹃声的哀怨、所见天色的暮晚4个方面来表现,分别以孤馆、春寒、杜鹃声、斜阳来烘托词人被贬谪外地、宦游他乡时心境的孤寂、凄寒、悲哀、落寞。又如: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
这一句着力表现了梅的愁苦之情,从野梅所处地点之荒芜――驿外断桥边,所处境况之孤独――寂寞开无主,所处天色这昏暗――已是黄昏,以及所处天气之恶劣――更著风和雨4个方面来逐层深入。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生在荒芜废弃的驿站外的断桥旁,已是不堪;竟然连同伴也没有,孑然一身的野梅,更令人心揪。此刻暮色又至,夜色将临,漫漫长夜如何煎熬过去?更让人心疼的是寒冬腊月,寒风冷雨不期而至,百般肆虐,怎一个愁字了得?
第二种类型是于情递接,直接抒情。即诗歌专注在情感本身的层面上逐层深入,直接表达抒情主体内心强烈深沉的情感。同样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情感的深沉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情感的丰富性、复杂性,情感的抒发必须体现逐层递进的层次性。例如: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黄庭坚《清平乐》)
本词表达词人因惜春而寻春却又找不到的愁苦沮丧之情,可谓微妙曲折、层深语浑而又淋漓尽致。其意有6层:因春逝而寂寞惆怅,意欲寻春,一层;突发奇想,说不定有人知春所在,不如喊来同住,心情一振,二层;转念一想,春无踪迹,无人可知,情顿愁苦,三层;忽见黄鹂站在枝头,心想或许黄鹂随春而来,应知春去向,可向其打探,心情又一振,四层;但是黄鹂纵然知道春归何处,因自己不懂婉转鸟语,也无从知晓,更显失望,五层;纵然自己能解鸟语,可是黄鹂早已飞过蔷薇,鸟已飞,夏亦至(蔷薇初夏开放),无奈只能惨面现实,最后的一丝希望也彻底化为泡影,愈显伤感,六层。词人借助两处天真假想情感振起,三处直面现实,逐层击碎梦幻泡影,饶有情趣地写出了寻春不至的愁情。这种愁情浑成而不刻露,以多层曲折的方式递进,将情感发掘得很深,显出了其情意的无穷,颇具艺术魅力。又如: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
同样有着层层深入的妙处,“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去,此一层意也。人愈伤心,花愈恼人。”女主人公因3月雨横风狂,花飘满径而自怜命苦,黯然落泪,第一层意也;但凡女子伤心至处,总希望有一个倾述的对象,以便缓解心中压抑,此时眼前与自己命运相似的花儿成了首选,第二层意思;但是花非人,却是无语,愈发使女子泪眼涟涟伤心不已,第三层意思;花儿不但不解风情,似乎也要抛弃她一般,飞过秋千,有情人如此,无情花更是如此,这不禁使女主人公悲痛欲绝,此第四层意思。词人借助四层意思,三处层递转合,将这位独处深闺大院的思妇心中那种愁怨的情感,表现得愈发凄楚伤感,哀婉动人。
有意思的是,古典诗歌中借助层递手法所抒发的情感,大多数为愁苦之情,其它情感则很少见。这其中的奥妙或是偶然天成,或是有意为之,其背后可能有着深层的时代因素或者诗体因素,期待我们进一步思考。
三 层递手法的作用
下面,从3个方面谈谈层递手法在诗歌赏析中的重要作用。
1 在情景关系上,达到了互藏相生的艺术效果。
层递手法的重要类型之一,即是借助外界环境尤其是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情感的深沉。在景物的选取中,词人往往依托能够渲染气氛的景色来深化悲情。如李清照《醉花阴》上篇:“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从天气之惨淡、愁苦之久长、佳节之又逢、气候之骤凉4个方面来层递,因丈夫赵明诚不在而造成的愁苦心情,特别是屋外薄雾浓云的天气,再加上闺房金兽缭绕的瑞脑烟香,很能渲染出当时压抑沉闷的气氛,烘托出词人因思夫而不得所生的百无聊赖、郁郁寡欢的心情。
情景互藏相生的层递诗句,往往在境界上契合“有我之境”。这和“无我之境”是相对的。无我之境,所谓无我,即“以物观物”,指写直觉中的境界,实际上就是触景生情。作者当时内心比较平静,无甚激情,单凭直觉去观察外物,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有我之境”,则“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即诗人当时的心情比较激动,把这种激动的心情加到景物上,高兴时看到的一切景物也都在高兴,悲哀时所看到的一切景物也都在悲哀,正所谓“缘情造景”。层递手法中诗人们往往有意采用大量特定的景象来强化内心的情感,因而此类层进的景物描写往往会体现被赋予的诗人的情绪,即情在先,景在后。像上面秦观的《踏莎行》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作者遭遇贬谪,自己悲苦的心情投射到景物上,所以看到的是孤馆春寒,再加上一个“闭”字,显得孤独寂寞而又凄寒,耳里是杜鹃哀鸣,又值斜阳暮,更显悲苦。又如欧阳修的《蝶恋花》:“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位女子因为思念的人在外游荡不归,无法留住,所以在“无计留春住”中感慨很深,非常愁苦。她把这种感情加到景物上去,使花人格化而去问他,又写花的飘零,来显示自己的感触。
2 在情感表达上,凸显了沉郁深婉的艺术效果。
层递手法结构很别致,它采用层层深入的方法,将所要吟诵的内容分成许多层次,且每一层都在围绕中心强化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每一层又在无形中逐步加重情感的力度,使诗歌情感表达产生一种神奇的艺术效果:沉郁者有如巨石掷静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们姑且称之为“涟漪效应”;深婉者则有如蚕茧抽游丝,细微绵长而不断,我们姑且称之为“游丝效应”。这两种效应使得诗歌的情韵颇具魅力,反复吟咏,便会愈觉情感深沉之浓郁,或纤婉之断肠。
如暗含了层递手法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就是以情感的深沉浓郁见长。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评点此联:“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此评论可谓精妙之极。本联以“地远、时惨、羁旅、久旅、暮齿、衰疾、高迥、无亲”八层,步步推进,将“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情感概括在“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中,使人深深感受到老杜那沉重跳动着的感情脉搏:那作客思乡的情结,更添久客之孤独、悲秋之苦病,加上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更见深沉,情感一层一层地推进,好比上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样推排不尽,驱走不绝。
纤婉者如上面所提两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一句。这其中蕴含着无限伤春的感叹、独守闺房的幽怨、自叹身世的凄凉、无人倾述的痛苦、不被理解的悲伤。亦是层层深入,步步开掘,情感怛恻,绵邈不尽。明人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赏析此句:“一若关情,一若不关情,而情思荡漾无边。”真可谓一语中的,道出了其中情感艺术的精妙所在。
3 在审美层面上,体现了情感层深与语言浑成的有机融合。
诗词家讲究诗词意的层深,而语言又追求浑成。“作词者大抵意层深者语便刻画,语浑成者意便肤浅”(王又华《古今词论》引毛先舒说),即有人为追求所谓思想深度,挖空心思,把精力用在使主题模糊上,故意设置阅读障碍,深而无度,语言刻板毫无情趣;或者是有人为追求语言的浑成自然,却又忽视了情感的表达,诗词往往显得直白肤浅,无甚玩味的地方。而层深的诗句的艺术审美价值,却往往能够“鱼和熊掌”二者兼得,这一方面是由其特殊的修辞结构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其表达情感的深沉决定的。一般来说,只要诗词创作者对生活发掘得深,有着深情厚意,然后通过恰当的形象,用精练的准确表达出来,往往可以使诗句达到含蓄而不浅露的艺术效果。
冯延巳《鹊踏枝》中“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极写词人所生新愁之苦,却丝毫不让人觉得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细细读来,有含英咀华之效: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很强。押韵典雅,句式齐整,摇曳而有风度,在词的“体格”(句式、韵律、选材等)上可以说是浑然一体;在词的“神致”(意境、思想感情、弦外之音等)上则更具魅力,从词人所处境况之孤独、所在小桥之偏僻、所遇天气之寒风习习、所待时间之漫长竟至月上树梢几个方面,将词人独自站立在小桥上,轻风吹来,衣袖鼓起,人回去后,树林中升起一轮新月的意境,朦胧而隐约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又很自然地表现出了词人如有所待又若有所失的情状,语淡而意远。
参考文献:
[1] 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
[2] 周振甫:《诗词例话》,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
[3] 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4] 罗大经:《鹤林玉露》,中华书局,1983年版。
[5] 唐圭璋、周汝昌:《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6]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
[7] 夏征农:《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
[8]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篇8
传统资源大区房山将彻底退出资源开采业,北京西部曾经的“黑色屏障”首钢将彻底告别石景山,与此同时,石景山中央娱乐休闲区CRD的建设也将进入第二阶段。在经历几年过渡期之后,他们是否会真正实现“涅重生”?
投资上百亿元的永定河水系治理和永定河绿色产业发展带的启动建设,将使永定河上游的门头沟区成为最大受益者,门头沟准备好了吗?
曾经偏安北京一隅的平谷,因国际陆港的正式启动而连通了京津经济腹地的北京顺义空港与天津海港,一个面向环渤海的新经济门户得以打通,平谷能在经济危机导致外需新型城市化拓展房山新格局
2009年,房山区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主要经济指标以翻番的态势创造出了“房山速度”:财政收入首次突破50亿元大关,完成52.7亿元,比上年增长1.4倍;区域税收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完成145亿元,比上年增长1.6倍;基金预算收入完成29.4亿元,比上年增长4.8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0亿元,比上年增长1.2倍。上述四项指标总量均实现历史性突破,增速居全市首位。
2010年,房山区将彻底退出资源开采业,经济转轨迫在眉睫。根据首都建设世界城市、实施《城南行动计划》、打造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加快生态涵养区发展、做大做强高端功能区、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等一系列加速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房山区明确提出: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开创“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产业友好、生态宜居新房山”,即“三化两区”建设新局面。
房山区委书记刘伟表示,新型城市化主要以城市化带动和功能区建设双轮驱动为核心,是实现城市开发建设与产业优化升级良性互动,人才、资本、信息等城市要素高度密集,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全新发展模式。
刘伟指出,房山新型城市化将瞄准首都高端产业发展方向,主动承接北京的高端产业功能,走高端、高效、高标准的发展之路,建成友好产业新区,同时高水准规划建设独具特色的房山新城,使房山成为兼具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发展新区。为此,房山区将统筹考虑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人口规模和土地利用,构建“两轴、三带、五园区”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两轴”即京石高速公路发展轴和良乡、燕房组团连接线发展轴。“三带”即东部发展带、中部发展带和西部山区发展带。东部发展带即京石高速公路以东、永定河以西地区,以房山中央休闲购物区(cSD)、窦店现代制造业产业基地、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等为支撑,打造城市前沿发展区;中部发展带即京石高速公路以西平原地区,以燕房组团为核心,以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为支撑,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形成中部城市集群;西部山区发展带,以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和北京(房山)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为支撑,以长沟、河北两个市级旅游集散镇为依托,重点打造休闲会所、文化创意等高端产业,以浅山区发展的突破带动山区整体发展。“五园区”即按照“优一、强二、大三”的产业发展思路,整体推进建设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窦店现代制造业产业基地、房山中央休闲购物区(cSD)、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和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五个重点功能区。
此外,2010年,房山区在加速以道路建设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将把握首都建设世界城市和打造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的重大契机,以长阳地区为重点,以房山中央购物区(CSD)为依托,规划、建设并全力打造“长阳半岛”,使之成为房山新城示范区。
据刘伟介绍,“长阳半岛”起步项目――华北地区最大的奥特莱斯购物中心一期将于2010年建成,成为集世界名牌折扣中心、休闲度假体系和高品质居住体系等核心功能于一体、辐射华北地区的大型综合现代服务产业项目,拟吸纳300余家世界知名品牌入驻。
同时,“长阳半岛”将利用永定河古河道两岸聚集起来的高尔夫等户外体育资源,大力发展户外体育产业。
“长阳半岛”还将积极探索永定河、小清河“水岸经济”发展模式,着力打造会展经济中心――企业会议中心的总部基地。此外,借助当地的旅游和地热资源,“长阳半岛”将在旅游线沿途和重点村庄建设风格不同、规模不等的民宿酒店,打造独一无二的生态度假旅游品牌。
“后首钢”时代的石景山路演
2010年,是曾因首钢而兴的石景山区即将“去首钢”后的关键谋划之年。2010年底,首钢停产搬迁将全部完成,石景山CRD建设行动规划的三步走战略也即将进入第二步2011-2015年的大建设阶段。
如何打好首钢搬迁这张牌?“首钢搬迁后遗留的空地已经规划了先行启动区,先行启动区的规划将在今年上半年出台,而首钢今年年底完成最后停产搬迁后,这个200多万平方米的‘地盘’将在明年年初上市交易并开始建设。”石景山区区长周茂非如此表示。
据周茂非介绍,这个先行启动区位于长安街延长线的南侧,在目前首钢主厂区的东南方向,规划方案在从32个中筛选出5个的基础上,又优选出了最后2个,最终方案将尽快出台。目前区政府已授权首钢集团对启动区进行土地一级开发,2010年将完成800户居民的拆迁工作,明年将可实现统一上市交易。
石景山区常务副区长王春杰说,“后首钢”时代的石景山将吸引CRD行动规划确定的文化创意、商务金融等5大产业龙头企业进驻石景山。在现有基础上突出发展以动漫游戏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结合北京市保险交易所、贵金属交易所、特许经营交易所在石景山的落户,尽快建成北京重要的要素市场集聚区域。
据王春杰介绍,先行启动区内除了会有20%的配套商品房住宅之外,其他全部规划为5大产业的企业办公区。启动区内,设计高度为200多米的钢铁大厦将成为京西第一高度,也是先行启动区的标志性建筑。同时,西长安街已经确定要西延,穿过首钢厂区越过永定河直达门头沟区。目前西长安街延长线上的石景山路肯定要被拓宽:“至少要建成3上3下6车道,但是拓宽工程今年肯定不会动工,应该至少要等到明年。”
在重点功能区建设方面,周茂非表示,2010年将编制完成K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特色区发展规划*,集中优势资源,将中关村科技园区石景山园打造成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特色区。
周茂非说,结合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机遇,在支持园区发展、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支持高层人才引进与服务等方面,石景山将研究如何打好“政策组合拳”。比如,用每年一个亿的园区发展资金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门支持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特
色区发展等。
国际智囊将献计门头沟“水岸经济”
2009年,门头沟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5亿元,比上年增长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9.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5亿元,增长19.4%,达到历年最高水平。
2010年,随着北京市促进西南区域发展措施的推进、永定河水岸经济规划的逐步实施、首钢搬迁以及区域交通条件的改善,地区活力将进一步增强,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扩大。“北京市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为门头沟区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鉴于按照北京市要求门头沟区3年全部完成采空棚户区的改造任务,以及潭柘寺,军庄等镇的规划完成,特别是北京市永定河水岸经济概念的提出,对于地处永定河上游,且拥有永定河北京段近60%流域的门头沟区来说,将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门头沟区长刘云广说。
“门头沟的永定河水岸经济定位于‘绿色生态发展带’,2010年,门头沟区将启动国际招标,引人世界‘智囊团’,高标准规划这一产业带,主要规划内容包括沿岸旅游景观设计、商务区项目包装等。”刘云广如此表示。
据刘云广介绍,门头沟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涉及军庄、龙泉、永定3个镇,面积120平方公里。将重点规划永定滨水商务区、龙泉商务区,核心区总面积15平方公里。目前,这一区域初步定位于以发展商业、旅游、娱乐等服务业为主,形成集居住、生活、休闲、娱乐、商业、商务等多种城市功能于一体的河岸商业圈和沿岸商务休闲旅游带。
同时,将以永定河沿线和门头沟南城地区为重点,细化土地储备和供应,2010年完成斋堂、东辛称地块一级开发,推动冯村、黑江、中门寺、城子东区、龙泉务、高家园、曹各庄、三家店等土地一级开发项目,启动开发地块内的配套设施建设,以扩大永定河绿色产业带发展空间。口岸经济或成平谷增长新引擎
2009年,在外部发展环境严峻的不利形势下,平谷区取得了快于预期、好于预期的发展成果: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8亿元,较上年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达到12.2亿元,同比增长36.1%,超额完成年初任务。
据了解,2009年,平谷区争取市级土地储备开发资金总量达到其它四个生态涵养发展区的总和,市级土地收储投资完成20亿元。同时,启动了马坊城建区北区和夏各庄新城的土地一级开发,为加快平谷在首都建设世界城市的角度谋划新一轮发展中提供了重要的空间保障。2010年,即将启动的马坊城建区南区土地一级开发、东高村土地一级开发前期、金海湖特色小镇建设前期等项目,将逐步把平谷南部打造形成高速路沿线特色城镇发展带,进而带动全区城市地产、旅游地产和工业用地的储备量突破1000公顷。
“在储备了强大的产业发展空间基础上,2010年,平谷区将继续坚持‘生态立区’理念,实施‘三产带动’、‘工业强区、旅游富民’战略,做强马坊经济,并以此带动区域高端旅游发展,实现平谷的新发展。”平谷区常务副区长姜帆告诉记者。
姜帆指出,经过近几年投资建设,马坊口岸型物流基地的通关基础条件基本具备,联检大楼和各项监管设施已正式建成使用,与天津港实现通关对接,北京平谷国际陆港于2009年正式启动运行。
他表示,2010年,平谷将加快马坊物流基地国际陆港一期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申请“B型保税物流中心”功能,着力引进一批大型物流企业和出口加工型企业,积极培育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规划建设一批中高档商业设施,重点做好马坊和新城2号地块的商业开发工作,完善基地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促进口岸物流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同时,依托物流基地,加快北京市绿色能源产业基地建设,推进中锦阳二期、清大天达等项目尽快达产,逐步壮大新能源产业群。
考虑到口岸物流功能提升对商务人群形成的巨大吸附能力,平谷希望藉此发展高端商务旅游。姜帆指出,2010年平谷区坚持以时尚休闲旅游为主、乡村旅游为辅的旅游产业发展思路,加快重大旅游项目建设,积极培育龙头产品,加速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据介绍,2010年平谷区将重点推进御马坊度假城、金海湖景区旅游开发、洛娃酒店、汽车营地、峪口商务休闲总部区、碧波花园、国际红酒保税展销中心、熊儿寨乡东长峪旅游度假区等高端旅游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大政府对旅游产业的投入力度,加快青龙山旅游区二期、东指壶、北盘山、黄松峪矿山公园等景区开发,并探索发展工业旅游,丰富旅游业态。
同时,发力高端旅游产业的功能区域建设,加大对金海湖景区的整体开发力度,推出“梦幻夜金海”等文化旅游项目,形成集“吃喝玩乐”四位一体的休闲度假区。进一步完善丫髻山基础和服务设施,开放老泉公园和东指壶景区,启动大华山旅游集散镇建设。
针对民俗旅游的提升,姜帆表示,平谷区将通过发展乡村酒店、精品民俗村和特色民俗户,不断提高产品档次和接待水平,推动平谷区的民俗游向乡村度假游转型。另外,围绕马坊物流基地和绿能基地的运行,在马坊周边重点发展商务旅游。
沟域经济助力延庆建国际一流新农村
随着建设世界城市的推进,尽快形成与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特色新农村亦成了关键所在。在2010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中,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正呈加速之势,这在北京对经济发展最薄弱区域的山区工作安排中体现的尤为明显。郭金龙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今年将启动山区500公里主线、400公里支线道路建设,完成5000名山区农民搬迁任务。加快落实沟域发展规划,制定促进扶持政策,抓好7条沟域的国际招标,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沟域经济发展。这表明沟域经济已成为北京市带动以农村为主的山区整体发展的重要选择。
在沟域经济探索中已取得明显成效的延庆县将如何把握这一难得契机?“生态优势是延庆发展的重要依托,沟域经济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重要手段,结合重点沟域的‘精品化、特色化’提升打造,带动山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将会有力促进延庆山区建成国际一流的美丽乡村。”延庆县副县长徐凤翔表不。
延庆县农委副主任李风云指出,2010年延庆将重点在千家店镇百里山水画廊沟域经济一期环境景观化初具成效的基础上,根据百里山水画廊蕴含的“地质科普,生态休闲、农旅观光”的多元性,针对业已凸显的青少年科普游、老年人养生游、白领自驾游、艺术院校学生写生游等旅游特色,结合二期建设完善旅游路网、景区和重要节点基础设施等,促进旅游环境的建设和管理。通过挖掘地区文化特色,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增加地区现代文化内涵,大力发展民俗旅游,建立首都“画里乡村――千家店”艺术院校师生户外写生基地,营造具有“山水印象小镇”特色的生态旅游大环境。通过对山水画廊区域内滴水壶和乌龙峡谷的建设,整体打造大乌龙峡谷景区,并增设旅游服务内容,百里山水画廊将力争申请成为4 A级旅游区。
篇9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传统的观光旅游已经难以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公益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将公益事业和旅游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具有奉献爱心和休闲放松的双重属性,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因此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关于一些旅游发展大会建议书,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旅游发展大会建议书1第一章 总论
一、项目名称:___文化小镇项目
二、承办单位概况
1、承办单位:___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2、承办单位基本情况
___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__年12月01日,是一家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主要经营范围:项目投资咨询;
旅游管理;
文化学术交流;
会务及展览服务;
酒店管理;
餐饮、住宿、娱乐等。公司地址:___市浉河区十三里桥乡八家畈黄湾村信应公路东侧。
公司始终坚持用户至上,坚持用自己的服务去打动客户,坚持“诚信为本,客户至上”的宗旨,本着“品质为本,精益求精”的经营销售理念,力求给客户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的同时,也使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期待与各位业界新老客户携手共进,共创辉煌。
三、建设地点:___市浉河区十三里桥乡,一期规划占地面积3700亩。
四、建设内容与建设规模
项目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为三大板块。
第一大板块:___文化产业园区,占地1700亩,包括:1、根亲文化园占地400亩,主要建筑物有根亲博物馆、华夏根亲坛、姓氏纪念馆等,建筑面积36000平方米;
2、民俗名人文化园占地100亩,主要建筑物有名人塑像、名人纪念馆(二层)、茶社等,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
3、万国植物博览园占地500亩,栽植各类植物50000株;
4、骑猎园占地300亩;
5、水上乐园占地400亩,主要是安置水上乐园设施。
第二大板块:休闲商业区,占地1200亩,包括:1、餐饮文化园占地200亩,主要建筑以仿古式和现代建筑相结合等,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
2、漫步风情街占地90亩,主要建筑物以二至三层建筑为核心,建设步行街,以商店、古玩店、餐饮为主,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
3、历史文化长廊占地100亩,主要建筑以壁画形式展现古文化、传说文化及近代文化等独特的民俗风情等,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
4、休闲度假村、民宿酒店占地300亩,单体以二层建筑为主,设游泳池、商店、古玩店、餐饮店等,建筑面积100000平方米。
第三大板块:养生、养老公寓区、旅游度假酒店、民宿占地1310亩,主要包括:1、港湾社区占地400亩,建筑物以2+1层为主,建筑面积150000平方米,入住人员以建设区原有住户为主;
2、医疗康复中心占地200亩,主要建筑物有医技门诊楼(三层)、住院部(三层)、康复综合楼(三层)等,建筑面积68600平方米;
3、养老社区占地200亩,主要建筑物有老年公寓楼(三层)、综合楼(三层)、医疗保健中心(三层)、娱乐中心(三层)、餐厅等,建筑面积58000平方米;
旅游度假公寓510亩。
五、建设年限:5年,其中建设期3年,完善期2年。
六、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本项目一期计划投资200018.0万元,其中,工程费用179466.0万元,其他费用6756.0万元,预备费9300.0万元,铺底流动资金4496.0万元。
项目所需资金全部由项目单位自筹解决。
七、结论和建议
1、结论
1)该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及地方的有关政策,对于提高___文化小镇整体功能,优化投资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该项目建设是必要的。
2)该区域环境优美,是人们旅游、休闲居住的绝佳场所,该项目的建设可以有效提升___市浉河区景区品位和改善游乐条件,为___文化小镇景区发展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本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比较好,项目所需的各项建设条件均己具备,本工程可以顺利实施和达到预期投资建设目标,应积极开展实施。
经以上分析论证,该项目选址得当,规模合理,规划科学,建设方案可行,建设条件具备,资金来源可靠,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因此,项目建设具有必要性,技术上具有可行性,经济上具有合理性,同时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建议
1)与本工程相关的工程设施的建设应有计划地组织实施,以保证本工程建设后的正常运行。
2)建议大力推广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做到功能适用、流程科学、经济合理。
3)要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精心组织,科学施工,规范管理,加快进度,力争建成优质工程,精品工程,社会满意的工程。
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条件
一、项目的背景
(一)项目区概况
1、___项目坐落于___市浉河区十三里桥乡,浉河区在2016年被评为国家级生态区,___风景名胜区鸡公山、南湾湖都在浉河区,浉河区也定位为生态旅游功能区。
2、十三里桥乡是浉河区重点旅游乡镇,市、区、乡三级政府旨在十三里桥乡打造幸福健康小镇,落实城乡一体化大概念,把城市建在山水间,作为___旅游名片。
3、十三里桥乡支柱产业有1)花卉苗木基地;
2)生态旅游景点;
3)高效观光农业:万亩草莓种植和5000亩黄金甲鱼养殖为重点项目;
4)特小镇生态旅游。
(二)项目建设背景
1、特色小镇的内涵、特征与发展理念
特色小镇并不是一个行政意义上的城镇,而是一个大城市内部或周边的,在空间上相对独立发展的,具有特色产业导向、景观旅游和居住生活功能的项目集合体。特色小镇既可以是大都市周边的小城镇,又可以是较大的村庄,还可以是城市内部相对独立的区块和街区,其中部分服务功能可以和城市共享。
特色小镇的核心是特色产业,一般是新兴产业,如私募基金、互联网金融、创意设计、大数据和云计算、健康服务业,或其他智力密集型产业。特色小镇也是一个宜居宜业的大社区,既有现代化的办公环境,又有宜人的自然生态环境、丰富的人性化交流空间和高品质的公共服务设施。
特色小镇建设将秉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将占地面积控制在1~3km的范围内,打造一个高度产城融合的空间,并体现其特有的地域文化。
同时,特色小镇建设要达到AAA级以上景区标准,休闲旅游类小镇须以AAAAA级景区标准作为建设硬指标。总之,特色小镇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打造特色休闲小镇,首先是要文化找“魂”,找到特色小镇的特色,要文化特色、主题特色。找到文化之“魂”后将其梳理转化为体验产品,转化成可互动的模式,结合进行游憩方式的独特设计与特色小镇效益优化,并运用互联网+思维,达到特色小镇设计提升的最优化。应遵循六大理念:景观主题化、景观游乐化、景观生态化、景观情境化、景观本土化与景观动感化。
2、旅游扶贫开发的重要意义
(1)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深化旅游体制改革
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不仅要讲求旅游业本身的效益,而且还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功能,使更多的地区、更广的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因此,为配合旅游业的发展,要对当地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如围绕景区旅游的客观需要发展以种植、养殖为主的农业,以茶园、药材园等为主的观赏性农业。而且,由于资金、人才不足等原因,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一般起步水平较低,农民自发办的.家庭旅游、餐馆、购物摊点,难于上档次、形不成规模,适应不了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需求。
旅游扶贫要有所突破,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引导农民由分散的个体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旅游集团公司或选择有经济规模的企业来经营贫困地区的旅游业。
(2)利于贫困地区脱贫
在我国,贫困地区面积很大,且这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和社会发展缓慢,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是这些地区也有自己的优势,即旅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的自然环境条件较好,非常适合发展旅游。在以往的扶贫活动中,因多局限于救济性扶贫的形式,扶贫效果很差。后来也曾尝试过交通扶贫、教育扶贫的形式,但短时间内难以见效。另外,还采取过工程项
项目扶贫,对口扶贫(针对贫困户)等形式,尽管都收到一些成效,但脱贫不彻底,甚至脱贫后又返贫。而旅游扶贫具有目标明确、项目清晰、脱贫见效快、受益面广、受益期长的特点,可以说是对扶贫措施是一个最有效的补充。
(3)利于地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且今后仍将大力发展。旅游扶贫开发实际上是通过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形式,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这与我国大力发展旅游、大力发展地区经济的要求是相符的。另外,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地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将成为必然,尤其是那些地区经济严重封闭,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地区更是如此。那种靠粗放式经营对资源掠夺性、破坏性利用,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地区经济发展道路越来越行不通。因此,在有条件的贫困地区发展旅游,本质上符合我国地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3、乡村旅游发展迅速
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以游居和野行为特色的旅游形式。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近几年围绕乡村旅游提出很多原创新概念和新理论,如:游居、野行、居游、诗意栖居、第二居所、轻建设、场景时代等,新概念和新理论的提出使乡村旅游内容丰富化、形式多元化,有效缓解了乡村旅游同质化日益严重的问题。
让“美丽乡村”建设附加上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把文化融合进来,把城市周边游融合进来,把生态农业融合进来,让农民、新村民、游客共建共享与共荣,把真正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核心优势挖掘、展示出来,推广宣传出去,形成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循环。
目前,乡村旅游作为旅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成为了旅游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在国家、省市高度重视、积极鼓励和大力扶持下,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
4、民俗旅游。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
目前,民俗旅游作为旅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成为了旅游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在国家、省市高度重视、积极鼓励和大力扶持下,民俗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
(三)PPP模式建设特色小镇
PPP模式建设特色小镇是我国城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以下优势:1、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产生补短板、调结构效应。当前,我国以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空间有限,推动以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特色小镇建设,在建设形态上不搞“大而广”,坚持“一镇一风格”,从而以较少的财政资金撬动庞大的社会资金。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推动经济新旧动力切换,既可以达到稳增长的目的,促进投资与消费并举,也可以起到补短板、调结构,助推经济去杠杆的独特效应。2、发挥要素集聚和扩散作用,降低和分散投资风险。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一是创新,二是公共产品和服务,PPP模式是两者的混合动力。政府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引进综合实力较强的企业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对投资、建设过程中相关责任边界进行明确划分,基于当前PPP模式的推广与成熟,社会资本可以自身先进的技术和灵活的管理经验,通过集约、节约、绿色的发展模式,提高特色小镇建设的效率和效益,扭转各类资源过度向行政等级高的城市中心区集中的局面,从而提高小镇的凝集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区域经济发展。3、扩大社会资本的投资领域。在经济新常态下,民间投资增速减速明显,社会资本通过投资特色小镇,除了可以获得直接的经济利益,还可获得其他衍生利益。例如参与特色小镇的商业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日常经营和管理,获得较为合理的经营性收入。
PPP模式建设特色小镇的具体路径:1、打造“产、城、人、文”一体化的运营平台。特色小镇不同于以往行政区划单元上的乡镇建设,也不是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旅游区等功能的简单叠加。在保留区域自然禀赋、特定人文底蕴等作为项目的标的基础上,联合规划设计、通过对不同专业机构的导入,以缔约形式破除原有模式的各种利益壁垒,形成“产、城、人、文”一体化的运营平台。2、构建灵活的体制机制,培育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在产业谋划与定位上突出自己的比较优势,打造一种“小而精、小而美、小而优、小而特、小而强”,或是旅游业,或是养老产业,或是手工艺产业等产业生态圈,实现城镇化与服务“三农”的产业化融合。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对___旅游发展有重要意义
___旅游在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进程中,仍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有一系列强有力的旅游品牌来支撑旅游产品线的完善与发展。___文化小镇的定位,在于提供集吃、住、行、游、购、娱、泡浴、度假、养生、寻根、商往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于___市旅游结构和旅游品质的完善与提升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2、是拉动___旅游业飞速发展的一重要新生力
___旅游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同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严峻挑战。一方面,___旅游资源、旅游项目开发深度不够,很多景点开发处于粗放状态,旅游景点面临老化,新景点开发不够,知名度不高,竞争力不强,市场化、专业化水平低、对高端市场过分依赖,旅游管理经营人才缺乏,旅游产业链短、综合效益不高等问题;
另一方面,周边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既与___旅游形成优势互补,又对___旅游形成巨大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___必须发扬自身旅游资源的特色,另辟蹊径,突破负面的遮蔽影响。
优美的环境,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___文化小镇完全可以建设一个集客属交流、朝拜、休闲、娱乐、度假观光为一体的旅游服务设施,以亮丽的景观,高档次的服务,淳朴的乡情来吸引众多的游客。可以弥补___大型旅游胜地的的欠缺,提高旅游资源质量。
3、是弘扬客家文化的一面亮丽旗帜
由于历史的原因,客家人播衍于世界各地,所谓"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为有助于乡谊的沟通、乡亲的互助,特别是客家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从20世纪起,不少客属有识之士就积极探索和实践以适应于这种要求和目的的载体,所以,世界各地都成立了各种血缘、地缘、族缘和业缘的客属社团和组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缘起于1971年9月28日香港崇正总会举行的第一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20世纪基本上每两年举行一届,21世纪以来每年举办一届,已在亚、美、非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成功举办了28届,规模逐渐扩大,由单纯的恳亲联谊,发展为融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和学术研讨于一体的活动载体。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以"弘扬客家精神,增进海内外客家人的团结,促进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为最基本的指导思想。目前,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已成为弘扬民族精神、传播中华文化、联络客属乡谊的知名盛会,是海内外客属乡亲联络乡谊和进行跨国跨地区交往的重要载体,也是各国各地区客家人开展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4、项目区自然环境及发展的必然结果
___被誉为山水茶都,素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之美誉。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在这里交融,形成了___独特的人文环境。___是全国唯一连续八年入选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的城市,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最美城市等头衔。
2015年6月5日,涉及鄂豫皖三省、___市全境,规划区域总面积达10.86万平方公里的“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正式获批实施。___作为此次规划的核心区域和明确支持发展的重点区。2016年9月6日,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与河南省副省长王铁分别代表农业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签订了《共同支持国家级___茶叶市场建设合作备忘录》。
___近年来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国民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然而,对比研究发现,在___,除了毛尖、华英鸭等产品以外,在地方品类辨识度、旅游项目开发等地标性名片建设,尚无全国乃至全球都能有着广泛认知度和辨识度的带有___特质的符号级别作品。___,需要一个经典的作品!成为带有___特质的符号,在全国以及全球成为品类需求的首选目的地。___文化小镇项目,对于提升___旅游形象、完善旅游结构、优化旅游品质等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本项目属于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因此,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订》中第一类“鼓励类”,三十四、旅游业3(3、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及旅游信息服务)的范畴;
为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
2、项目建设符合《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即2017年中央1号文)的要求
《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即2017年中央1号文)提出:“将大力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打造“一村一品”升级版,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村。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支持建设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建设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原产地保护基地,支持地方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支持各地加强特色村镇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风貌等建设。将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3、项目建设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推动生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大力发展旅游业,深入实施旅游业提质增效工程,加快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支持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山地旅游等。积极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专业化、规模化和网络化发展。推动生活业融合发展,鼓励发展针对个性化需求的定制服务。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创新,鼓励搭建资源开放共享平台,探索建立国家信息经济试点示范区,积极发展分享经济。推动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线上线下结合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
3、项目建设符合《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
《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坚持市场需求引领、重点产业带动、服务能力提升,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以现代物流和现代金融引领生产业跨越发展,以精细化、品质提升为导向促进生活业提速发展,突出新业态发展、新热点培育、新技术应用,促进服务业比重提高、结构优化、竞争力增强。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打造一批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特色旅游精品线路和品牌景区,塑造国际国内旅游形象品牌。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完善旅游公路、旅游厕所、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打造一批智慧旅游酒店、旅游景区、旅游城市。积极创建国家公园,培育2—3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新增5—8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支持有条件的省辖市、县(市、区)发展全域旅游。强化体验活动创意、农事景观设计、乡土文化开发,大力拓展农业的生态美化、旅游休闲、文化传承、健康养老、科普教育等功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施农村精品旅游线路和休闲观光农业品牌培育计划,建设一批特色旅游村镇。”
旅游发展大会建议书2一、概 况
(一)、项目名称及建设单位
1.项目名称:某某乡村旅游
2.建设单位: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3.注册资金:50万元
4.项目负责人:某某
5.项目主管部门:乡镇政府
(二)、项目总投资
1500万元。近期500万元。
(三)、资金筹措:
公司筹资300万元;银行贷款500万元;项目合作700万元。
(四)、建设期限
三至六年
(五)、编制单位
某某规划设计院
二、某村基本情况
某村位于某乡的最南端,北临下港乡 村,东接 镇、西靠 镇。
距市中心约35公里。全村总面积为2200亩,人口2226人,8个生产组,13个自然村,438户人家。民风纯朴,社会治安很好。主要经济来源为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该村人均收入3400多元,在全乡处于中上游水平。主要产业是林果业,占总产值的70%左右,其中板栗占50%,杏占20%。养蚕户70多户,已初步形成规模产业。目前,村子引山泉入户,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
某村空气洁净、负离子含量高、食品和饮用水无污染,是人们理想的居住地。该村共有人口976人,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30多位,90多岁的老人6位,是有名的长寿村。
本区域小梯田众多,田内种植粮食作物,田边种植杏、花椒、板栗、核桃等经济林木。农林间作,很有特点。
自给自足的田园经济是本区域最典型特色。家家都有小菜园,且以分布在房前屋后最多。这里的蔬菜不打药,不施化肥,是名副其实的绿色蔬菜。
石磨、碾子分布较多,是村民加工食物的主要工具。也是发展民俗旅游不可缺少的重要“原生态”资源。
三、可行性分析
(一)、必要性
1.兴村富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旅游业是富民兴村的产业,某村需要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村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家庭、小康社会。
通过某村的旅游发展,形成典型的示范效应,带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2.提升替代传统产业,保护水源地的需要
某村地处市水源地黄前水库上游,对水环境的要求高。当前某村的产业是林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产值不高,效益一般。其中几十个养鸡大棚对水环境造成威胁,需要进行替代。通过旅游业这一“无烟工业”的发展,替代传统的养殖业的发展,既提高经济效益,又提高环境效益。
3.弘扬和保护某村民俗文化的需要
某村民俗有自己的特点,目前基本没有展示和整理,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通过旅游业,就可以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整理保护和利用。
(二)、可行性
1、区位交通相对便利,市场条件好,可进入性强
从某村区位看,该村地处两城市交界地带,有公路直接与都市区相连,城区是规划区的主要客源地,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车程都在1-2小时左右,旅游区的可进入性较强。某村旅游东线经过此处,从宏观旅游地理位置看,本旅游区发展旅游业的区位优势显著,可以借助多层次、高密度的旅游交通网络充分发展旅游业。
2、生态资源相对丰富,有较大吸引力
某村四面环山、独特的小盆地自然环境,形成独特的山地小气候。山间植被繁茂,林果品种繁多,以板栗和杏树为主,谷底春来
早,一年三季花飘香。自然生态资源相对丰富,以“山泉小溪流水人家;杏花板栗鸟语花香”为其主要特色。盆地周边基本没有工业污染,内部基本没有污染源,加之植被茂密,一年四季空气清新,可谓天然氧吧,村内八旬以上老人30多位,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这一切对城市居民有较大的旅游吸引力。
3、上级政府部门重视和支持
随着旅游的经济效益和关联效益的突显,有关政府部门对乡村旅游发展给予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支持。在制定全区经济发展时将旅游业提到战略高度,提出“旅游兴区”的指导思想。此次,将某村作为民俗村开发试点,投入50万资金,支持某村旅游开发,有区、乡政府的重点扶持,本区必然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
4、旅游规划已经制定
通过紧张的野外考察,旅游规划专家充分挖掘了某村的社会文化与自然内涵,设计了较为全面的方案,制定了《某某乡村旅游概念性规划》,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5、管理体制较先进
某村旅游管理,一开始就设计了公司+农户的模式,体现了政府主导,更体现了市场主体的原则,调动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管理体制的安排较科学合理。
总之,某村有条件、有能力发展好旅游业,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农民、农村与旅游业的结合,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当地文明水平,旅游业会成为某村兴村富民的重要产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做出表率和示范。本项目的实施会带来可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本项目是可行的。
四、项目发展总体定位
(一)战略定位
近 期:生态休闲、三农乐园
中远期:以乡村风情为特色、以度假、休闲、娱乐为主体的综合旅游地
(二)战略品牌
乡间小路、世外桃源
(三)旅游形象定位
某村杏花村——下港某村(主要用于春季、夏初)
某村民俗村——下港某村(常年使用)
(四)目标市场定位
依托周边城镇居民市场;吸引分流来某村的游客市场;利用特色专题旅游产品拓展省内外专项旅游市场。
五、规划项目布局
根据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结构、类型结构、开发利用方向,某村旅游总体布局采取“一区三沟” 格局,形成三足鼎立格局。
(一)、“一区”:即某村乡村旅游休闲中心。
规划形象为“古树老屋、桃源人家”
功能定位:以山村民俗、三农体验、服务接待的综合服务旅游区。
又可分为以古树、人家为主题的乡村风貌旅游区、以桑蚕、纺织为主题的民风民俗旅游区、以荡舟、垂钓为主题的水景观光休闲旅游区,以及提供农家餐饮、住宿为主的服务区。
(二)、“三沟”即通沟林果生态旅游区、东岭根林下休闲旅游区、姚家沟山涧奇石休闲探险旅游区。其中通沟为近期规划的重点。 1.通沟林果生态旅游区。规划形象:杏花村
功能定位:以林业观光、山果采摘、山泉嬉戏为主题的动感之旅游区
重点抓住这一品牌,借“春花”、“夏实”两个高峰期,开展林业观光活动,把发展果品生产经营与发展生态旅游结合起来,把传统农业与观光农业结合起来,建成城市居民休闲游憩、养生、体验田园乐趣及乡村居民农闲娱乐的好去处。2.林下休闲旅游区。
规划形象:绿色幽境,悠然南山
功能定位:以林下休闲、娱乐,体验自然为主题的悠然之旅游区
3.山涧奇石休闲探险旅游区
规划形象:山涧奇石、快乐老家
功能定位:以赏石戏水、溪谷探险的激情之旅游区
六、环境保护
(一)现状分析
某村位于黄前水库的上游,是黄前水库的水源地之一。水质优良,局部地区存在生活垃圾、排泄物。 (二)旅游业发展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某村旅游环境保护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走出一条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新路。
1、大力宣传,提高居民和游客的环保意识和素质
2、用科学的手段和技术进行防治
3、用法制(包括乡规民约)的约束来达到长久的治理。
七、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一)近期投资估算
某村近期旅游开发建设投入估算,见7-1:
表7-1:近期旅游项目投入估算(单位:万元)
10%计算,另需要46.6万元。近期总投资为512.6万元,作为概算,我们做取整处理,近期总投入约为500万元。
(二)资金筹措
政府扶持+银行贷款+招商引资+资本市场融资+自筹资金
八、效益评价
(一)经济效益
营业利润:近中远期期末年利润为151.2、488.3、1385.1万元。估计6年左右可以基本收回投资。 (二)生态效益
1、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
2、保护水源,净化溪谷,打造黄前水库的洁净水源地。 3、保护古树名木。 (三)社会效益
1、扩大就业面。
约计到2010年可安置160人直接参与旅游,到2014年可安置约350人,到2020年,安置约750人。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2、扶贫。
有利于增加乡村居民的收入。
3、保护传统的农村生活、生产方式,对延续传统历史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九、结论和建议
从对某村乡村旅游的分析来看,该项目的前景较好,符合产业结
构调整的政策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定会成为市乡村旅游的示范,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本项目投资风险小,各种效益较好,实施单位有能力落实,能有效带动本地的就业和收入的提高,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从项目本身来看,该项目指导思想明确,设计科学,技术可行,预算合理,预期效益较好,符合项目立项的规范和要求。建议尽快立项建设。
项目建议人:
某某
旅游发展大会建议书3第一章 项目总论
一、项目背景
二、项目概况
三、项目建设意义
四、主要财务指标说明
第二章 旅游行业市场
一、宏观环境分析
1、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2、当地经济发展
3、政策环境
二、旅游业发展现状
1、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概况
2、旅游消费群体分析
3、旅游业发展趋势
三、旅游业市场规模预测
第三章 项目建设单位介绍
一、项目建设单位介绍
1、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2、公司发展历程
3、公司股东介绍
4、公司近几年主要财务指标
二、企业经营理念(宗旨、文化)
三、组织架构
三、主要管理人员介绍
第四章 项目规划与建设规模
一、项目总体规模
二、项目功能规划
三、项目建设规模(估算旅游项目可接待人员能力)
第五章 项目建设条件
一、项目选址
二、地理位置
三、交通条件
四、基础设施
五、人文环境
第六章 工程建设方案与总图布置
一、工程建设基本原则
二、总图布置方案
三、建设经济指标
第七章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一、项目实施阶段规划
二、项目实施进度表
第八章 建设投资估算
一、投资估算范围
二、资金使用计划
三、分年投资计划表
四、资金筹措
第九章 项目财务评价
一、基本财务数据假设
二、销售收入预测与成本费用估算
三、盈利能力分析
四、财务评价结论
第十章 项目综合评价
一、项目建设建议
二、项目结合评价结论
温馨提示:因每个项目投资企业实施细节不同,投资地的具体产业政策及环境有所差异,本内容本着传播知识、服务大众的目的,报告目录框架仅供参考,一诺美太投资咨询不承担您当前所阅览的此目录产生的任何有关责任;若有疑问敬请咨询中国项目咨询网在线客服人员。
旅游发展大会建议书4一、项目区基本情况
__镇__自然风景区海拔2303米,由于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土壤、植被的垂直分布,使项目区形成灌丛,森林和亚高山草甸三大生态系统,是华北保存最完好的生态区域,素有华北“小西-藏”之称,是避暑休闲和旅游的最佳地方。项目毗邻北京,除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外,环境优美,气候温和,通讯便利,交通方便,开发的`市场和潜力巨大。
二、项目建设的依据
__镇是中华三祖文化的发祥地,古文化遗址修护及人文旅游景点初具规模,每年到__寻根祭祖的游人络绎不绝,而与之相匹配的休闲生态游才刚刚起步。为此,__镇党委、政府将旅游产业化做为今后几年的优先发展方向,尤其将__九龙洼避暑休闲开发做为三祖文化旅游产业的延伸,使旅游产业真正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从国际看,在全球逐步变暖的趋势和背景下,世界各地的避暑型气候资源已经属于越来越紧缺和珍贵的生态环境资源。目前,香港佳顿集团有限公司就对项目区及其周边地区开发表示了浓厚兴趣,并与镇政府签署了有关协议。
从国内看,随着全国气温的不断上升,许多城市已成“火炉”,甚至包括一些北方城市。而__自然风景区却以凉爽宜人的气候,打出“清凉气候牌”吸引着国内“火炉”城市的人们纷纷涌入。针对这一现象,__镇可以打造依托森林草甸资源、气候资源,在项目区修建避暑山庄、酒店、乡村旅舍等高中档的住宿场所和狩猎尝跑马场等休闲娱乐设施。
四、项目建设内容
1、拟修建避暑山庄一处。
内设四星级酒店二处、当地特色的农家小院十处、旅游产品专营店一处、综合管理办公楼一座;
2、新建狩猎尝跑马尝过山索道各一处;
3、附属设施:道路、台阶、护栏等。
五、项目建设期限
从2010年起至2013年止,共计4年。
2010年,为规划设计阶段;2011年,为主体施工建设阶段;2012年主体完善和配套建设阶段;2013年试点运营和投入使用阶段。
六、项目建设投资与资金筹措
预计总投资2亿元,其中主体工程1.6亿元,附属设施0.3亿元,其它0.1亿元。
项目建设资金由承担单位统一筹措。其中拟贷款1.5亿元,自筹0.5亿元。
七、经济效益分析(略)
旅游发展大会建议书5一、概 况
(一)、项目名称及建设单位
1.项目名称:某某乡村旅游
2.建设单位: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3.注册资金:50万元
4.项目负责人:某某
5.项目主管部门:乡镇政府
(二)、项目总投资
1500万元。近期500万元。
(三)、资金筹措:
公司筹资300万元;银行贷款500万元;项目合作700万元。
(四)、建设期限
三至六年
(五)、编制单位
某某规划设计院
二、某村基本情况
某村位于某乡的最南端,北临下港乡 村,东接 镇、西靠 镇。
距市中心约35公里。全村总面积为2200亩,人口2226人,8个生产组,13个自然村,438户人家。民风纯朴,社会治安很好。主要经济来源为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该村人均收入3400多元,在全乡处于中上游水平。主要产业是林果业,占总产值的70%左右,其中板栗占50%,杏占20%。养蚕户70多户,已初步形成规模产业。目前,村子引山泉入户,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
某村空气洁净、负离子含量高、食品和饮用水无污染,是人们理想的居住地。该村共有人口976人,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30多位,90多岁的老人6位,是有名的长寿村。
本区域小梯田众多,田内种植粮食作物,田边种植杏、花椒、板栗、核桃等经济林木。农林间作,很有特点。
自给自足的田园经济是本区域最典型特色。家家都有小菜园,且以分布在房前屋后最多。这里的蔬菜不打药,不施化肥,是名副其实的绿色蔬菜。
石磨、碾子分布较多,是村民加工食物的主要工具。也是发展民俗旅游不可缺少的重要“原生态”资源。
三、可行性分析
(一)、必要性
1.兴村富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旅游业是富民兴村的产业,某村需要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村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家庭、小康社会。
通过某村的旅游发展,形成典型的示范效应,带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2.提升替代传统产业,保护水源地的需要
某村地处市水源地黄前水库上游,对水环境的要求高。当前某村的.产业是林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产值不高,效益一般。其中几十个养鸡大棚对水环境造成威胁,需要进行替代。通过旅游业这一“无烟工业”的发展,替代传统的养殖业的发展,既提高经济效益,又提高环境效益。
3.弘扬和保护某村民俗文化的需要
某村民俗有自己的特点,目前基本没有展示和整理,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通过旅游业,就可以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整理保护和利用。
(二)、可行性
1、区位交通相对便利,市场条件好,可进入性强
从某村区位看,该村地处两城市交界地带,有公路直接与都市区相连,城区是规划区的主要客源地,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车程都在1-2小时左右,旅游区的可进入性较强。某村旅游东线经过此处,从宏观旅游地理位置看,本旅游区发展旅游业的区位优势显著,可以借助多层次、高密度的旅游交通网络充分发展旅游业。
2、生态资源相对丰富,有较大吸引力
某村四面环山、独特的小盆地自然环境,形成独特的山地小气候。山间植被繁茂,林果品种繁多,以板栗和杏树为主,谷底春来
早,一年三季花飘香。自然生态资源相对丰富,以“山泉小溪流水人家;杏花板栗鸟语花香”为其主要特色。盆地周边基本没有工业污染,内部基本没有污染源,加之植被茂密,一年四季空气清新,可谓天然氧吧,村内八旬以上老人30多位,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这一切对城市居民有较大的旅游吸引力。
3、上级政府部门重视和支持
随着旅游的经济效益和关联效益的突显,有关政府部门对乡村旅游发展给予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支持。在制定全区经济发展时将旅游业提到战略高度,提出“旅游兴区”的指导思想。此次,将某村作为民俗村开发试点,投入50万资金,支持某村旅游开发,有区、乡政府的重点扶持,本区必然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
4、旅游规划已经制定
通过紧张的野外考察,旅游规划专家充分挖掘了某村的社会文化与自然内涵,设计了较为全面的方案,制定了《某某乡村旅游概念性规划》,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5、管理体制较先进
某村旅游管理,一开始就设计了公司+农户的模式,体现了政府主导,更体现了市场主体的原则,调动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管理体制的安排较科学合理。
总之,某村有条件、有能力发展好旅游业,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农民、农村与旅游业的结合,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当地文明水平,旅游业会成为某村兴村富民的重要产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做出表率和示范。本项目的实施会带来可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本项目是可行的。
四、项目发展总体定位
(一)战略定位
近 期:生态休闲、三农乐园
中远期:以乡村风情为特色、以度假、休闲、娱乐为主体的综合旅游地
(二)战略品牌
乡间小路、世外桃源
(三)旅游形象定位
某村杏花村——下港某村(主要用于春季、夏初)
某村民俗村——下港某村(常年使用)
(四)目标市场定位
依托周边城镇居民市场;吸引分流来某村的游客市场;利用特色专题旅游产品拓展省内外专项旅游市场。
五、规划项目布局
根据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结构、类型结构、开发利用方向,某村旅游总体布局采取“一区三沟” 格局,形成三足鼎立格局。
(一)、“一区”:即某村乡村旅游休闲中心。
规划形象为“古树老屋、桃源人家”
功能定位:以山村民俗、三农体验、服务接待的综合服务旅游区。
又可分为以古树、人家为主题的乡村风貌旅游区、以桑蚕、纺织为主题的民风民俗旅游区、以荡舟、垂钓为主题的水景观光休闲旅游区,以及提供农家餐饮、住宿为主的服务区。
(二)、“三沟”即通沟林果生态旅游区、东岭根林下休闲旅游区、姚家沟山涧奇石休闲探险旅游区。其中通沟为近期规划的重点。 1.通沟林果生态旅游区。规划形象:杏花村
功能定位:以林业观光、山果采摘、山泉嬉戏为主题的动感之旅游区
重点抓住这一品牌,借“春花”、“夏实”两个高峰期,开展林业观光活动,把发展果品生产经营与发展生态旅游结合起来,把传统农业与观光农业结合起来,建成城市居民休闲游憩、养生、体验田园乐趣及乡村居民农闲娱乐的好去处。2.林下休闲旅游区。
规划形象:绿色幽境,悠然南山
功能定位:以林下休闲、娱乐,体验自然为主题的悠然之旅游区
3.山涧奇石休闲探险旅游区
规划形象:山涧奇石、快乐老家
功能定位:以赏石戏水、溪谷探险的激情之旅游区
六、环境保护
(一)现状分析
某村位于黄前水库的上游,是黄前水库的水源地之一。水质优良,局部地区存在生活垃圾、排泄物。 (二)旅游业发展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某村旅游环境保护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走出一条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新路。
1、大力宣传,提高居民和游客的环保意识和素质
2、用科学的手段和技术进行防治
3、用法制(包括乡规民约)的约束来达到长久的治理。
七、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一)近期投资估算
某村近期旅游开发建设投入估算,见7-1:
表7-1:近期旅游项目投入估算(单位:万元)
10%计算,另需要46.6万元。近期总投资为512.6万元,作为概算,我们做取整处理,近期总投入约为500万元。
(二)资金筹措
政府扶持+银行贷款+招商引资+资本市场融资+自筹资金
八、效益评价
(一)经济效益
营业利润:近中远期期末年利润为151.2、488.3、1385.1万元。估计6年左右可以基本收回投资。 (二)生态效益
1、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
2、保护水源,净化溪谷,打造黄前水库的洁净水源地。 3、保护古树名木。 (三)社会效益
1、扩大就业面。
约计到2010年可安置160人直接参与旅游,到2014年可安置约350人,到2020年,安置约750人。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2、扶贫。
有利于增加乡村居民的收入。
3、保护传统的农村生活、生产方式,对延续传统历史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九、结论和建议
篇10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农村旅游,对策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最先是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提出的。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挪威首位女性首相Gro Harlem Brundtland,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利于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推动型的发展。
湖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多,农业经济基础和科技水平还有待提升,只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才能实现社会和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各方面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作为“无烟产业”,旅游业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可创造持续的就业机会,是生态经济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式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湖南省在农村发展旅游业起步较晚,管理上尚无系统成型的体系。但是,湖南地形复杂,既以丘陵地形为主,又是着名的鱼米之乡,山清水秀,加之我省大多数农村民族风俗和传统文化保存较好,在农村发展生态旅游业的潜力非常大。
二、农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湖南农村大力发展旅游业,在拓展旅游空间、推动现代旅游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扶贫致富及促进城乡交流、构建和谐农村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由此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所以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至今,在我省迅速升温。但在其蓬勃发展的背后,在生态环境等方面却透露出不少的负面效应,影响着广大农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影响居民生活,损伤居民利益
当游客数量的增多以及为接待旅游者而进行的各项服务,超过当地的综合接待能力时,必然会扰乱当地居民正常的生活秩序。例如:景区的开发、基础设施的建设,导致地价上涨,影响当地居民对土地的正常使用;外来资本的注入,会使农村居民丧失本应由他们经营的旅游业从而失去就业机会,减少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旅游者分享当地公共设施侵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等。在一般情况下,外来旅游者由于在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方面高于当地居民,因此他们能出高价购买行、游、住、吃、娱等无形服务产品和以旅游纪念品为代表的有形物质商品。在大量旅游者经常涌入的情况下,势必引起旅游接待地的物价上涨,从而损伤当地居民利益。诸如此类的问题,使农村居民非但没有在农村旅游业发展中获得应有的利益,反而承受着由此所带来的困扰,使原有平静和谐的生活环境被破坏。这样最终会造成农村居民对游客的抱怨甚至仇视。
(二)破坏产业结构,危害经济发展
在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的地区,由于旅游从业所得到的个人收入大大高于务农收入,因此大批农业劳动力纷纷抛弃农田改行从事旅游服务。这样,旅游业发展的结果破坏了原有的产业结构,形成了一种恶性互动:一方面旅游产业大量需求农副产品的供给,而另一方面却是旅游产业致使田地荒芜和农副业产出能力的降低,再加上旅游产业引起的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势必危害经济发展,殃及社会秩序。这种恶性互动问题如果出现在经济不够发达、旅游产业起步较迟的偏僻山村,那么所造成的危害就会更甚。
(三)污染自然环境,恶化资源品质
旅游活动是一种消费活动,随着旅游人数和旅游活动的增加会产生各类废弃物,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例如,随着农村旅游的普及,大量游客借助于各类交通工具向农村地区涌入,交通工具的频繁使用,导致废气排放量的增加,造成农村旅游接待地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各类旅游设施排放的污水,则会造成水体污染。由于部分旅游者素质不高,随意丢弃垃圾,还会造成农村接待地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如果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蚊蝇成群,污水、污物随处可见,结果就会一方面旅游区丧失了以往清新的空气、透明的水体、静谧的氛围,另一方面游客游览的兴致因环境污染而降低。
(四)盲目同质开发,导致建设性破坏
我省部分地区由于对农村旅游开发的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到位,开发指导不够,技术标准欠缺,市场定位不明确,造成精品少、同质性的开发比较普遍。各个景区盲目开发、任其发展。出于经济目的,有些景区热衷于饭店的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重开发轻保护等。一些农村居民为迎合旅游者的需求,急功近利从事商业活动,不适当地使用甚至破坏当地动植物资源,导致珍禽异兽被大量捕杀,林木被伐,造成当地动植物种类减少,生态结构失调,环境协调功能减退等。在农村景点的开发、道路的修建等相关设施的建设中,有些地方未经科学论证与 规划,盲目开发、超载使用旅游资源,使农村地区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甚至在景区出现开山炸石、填沟埋壑、砍树毁林的严重现象,造成水土流失,恶化生态环境,以至于因山洪爆发,塌方毁路等灾害时有发生。
(五)对农村人文旅游资源造成破坏
第一是对农村文物古迹的破坏。由于农村闭塞、偏远,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保存完好。但随着农村旅游的盲目开发建设,致使一些珍贵的古民居、古街道等被拆除、毁坏,加上游人对文物古迹的践踏、触摸、乱刻乱划,破坏了文物古迹的原始风貌。第二是农村文化遭受城市文化的冲击严重。城市文化随着城市游客的到来单向传入农村地区,农村居民盲目模仿、生搬硬套城市文化,促使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城市化,农村文化势必被城市文化削弱、同化。另外,为了迎合城市游客的需求,一些农村习俗被“商品化”、“快餐式”利用,使农村文化被扭曲。比如,传统的节会庆典和当地的宗教仪式,其时间、地点、内容乃至节奏、次序本来都是约定俗成的,然而,为了吸引外来游人,它们随时随地都会被搬上“舞台”,其内容往往被压缩甚至被删改,并明显地加快了活动节奏,颠例了活动次序,久而久之,变成了纯商业性的娱乐方式,失去了文化意义和应有价值。
三、农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农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农村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要确保开发力度在环境与社会承载力之内。第一,在对农村旅游资源开发之前一定要充分论证,合理规划。做好近期安排与长远计划,对开发的旅游资源进行环境影响和效益评价,进行环境承载量的科学评估,严禁在旅游旺季对旅游资源超负荷使用,以避免生态破坏问题的产生。第二,鉴于农村旅游业一般都具有季节性、旅游旺季时间短的特点和旅游业本身的脆弱性。为了确保农村地区的经济利益,应不断创新,将旅游业与农业生产有机、巧妙地结合起来,采取农旅结合的“双腿走路”的方式较为稳妥。第三,要突出“农”。很多地方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将原有的农家小院拆了,建起来了一幢幢的楼,并且按造城市酒店进行装修设计,但是结果却使得游客越来越少,旅游吸引力越来越弱。其实,只要硬件设施能满足游客的基本生活需求就足矣,反而要注重的是原汁原味的将乡土风情融合到服务中,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够脱离‘农’这个字,否者农村旅游业注定要死掉。
(二)宏观指导、科学规划、加强环保
发展农村旅游业,一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建立扶持农村旅游的政策体系,形成部门联动的管理机制,健全市场机制,在安全、规划土地、税收、道路交通、水电、价格等方面给予配套支持。二是要科学规划,把农村旅游项目规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总体规划布局当中去。特别是要加强农村旅游规划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城乡统筹规划的衔接,确保规划的项目、基础设施和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三是要针对造成环境问题的不同原因,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将这一危害降低到最小限度。例如,由于游客发生空间位置转移而导致交通工具大量使用等客观原因形成的环境问题,应通过对交通工具的改进、燃油品种的更换等方法加以解决。
(三)全民参与,大力宣传引导
鼓励和支持本旅游区农民全面参与旅游活动,通过参与旅游活动,当地居民能够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使农村更加和谐,使农民逐步改变对游客的不满情绪及冷漠的态度,使他们产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加强对其文化独特性的保护,增强当地居民自尊、自爱、自强的意识,营造对游客具有亲和力的淳朴民风,提高他们对不良现象诱惑的抵抗力。因此,当地政府要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使他们广泛参与到旅游服务、旅游政策规划的制定、旅游活动的监管等工作中。政府部门应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的认识水平和参与能力。一是整体培训,普遍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环境意识、服务意识。二是分层次、有针对性培训,提高不同类别群体的参与能力。从基本的旅游服务和经营,到高层次的旅游管理与决策,保证人人都有一技之长,都具有参与能力。
(四)加大投入、加强建设,提高综合接待能力
农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问题,主要就是环保问题。环保问题的产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农村地区在发展旅游业时,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及相关行业的发展投入不够,致使接待能力低下而造成的。发展农村旅游业,需要有科研、管理队伍的更进,需要建设相应的交通,通信和装备等保障设施,对环境整治也有特殊的要求,这些方面都需要相应的资金投入,在一些地域偏远,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支撑发展旅游业的资源匮乏更为突出。所以在开发农村旅游资源的同时,还要多方面筹措资金增加投资力度,加强与旅游活动相关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高当地的综合接待能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道路建设、停车场建设、旅游厕所、垃圾与污水处理等设施的建设和环境美化、防疫防病等方面及涉及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五)建立机制、完善体系,促进环保法制化
一是旅游局、发改局、招商局、环保局、林业局、国土局、水利局和统计局等部门要紧密协调和配合,与各乡镇齐抓共管,共同制定生态环 境保护政策和规定,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化,切实保护好农村旅游业的环境。二是实行乡镇(部门)责任制,各乡镇应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生态环境保护负责。三是明确旅游开发商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在开发过程中要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谁破坏谁负责”的原则。四是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对于严格履行职责,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奖励;对于失职、渎职和人为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追究。
(六)打造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现代都市人向往乡野风光和田园生活,农村生态旅游成为一种时尚,到底该如何将农村生态旅游做出自己的特色,自己的味道呢?各地需要因地制宜、出谋划策,打造自己的特色,给游人提供的绿色的农村生活体验。比如,在吃的问题上,肉,现宰现吃;螃蟹,现捞现煮;豆腐,现磨现吃;蔬菜,现割现做。在住的问题上,清一色的仿古生态农庄,处在绿树、瓜、果、菜园之中。在行的问题上,使用畜力交通工具,如马拉车、牛拉车、狗羊等拉车。在娱的问题上,有垂钓、采摘、捕蟹、温泉浴、冲浪等多种绿色娱乐项目。在购的问题上,景区销售的都是游客自己采摘与垂钓的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这样,既以特色营造竞争力,又使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我省农村旅游业的发展是利大于弊。各级政府部门只要对其负面效应有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防范,农村旅游业一定会健康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彭希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国际市场,1988
[2]张延毅,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J],经济地理,1997
[3]谷明 我国旅游者消费模式与行为特征分析
- 上一篇:旅游营销调研
- 下一篇: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管理
精品范文
10农旅融合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