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降雨危害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工降雨危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人工降雨损害财产赔偿责任之惑

人工降雨是指用人工使没有达到降雨阶段的云变成雨降下。即选择有利于降水的云团,用飞机或高炮等方法将“催化剂”送入云层,促使本不会降水的云降水,或者加大降水,故又称“人工增雨”。人工降雨是现代文明社会直接开展抗旱、缓解因酷暑造成的电荒,改善人居自然环境的重要科技手段。在盛夏酷暑难耐之际,一场及时的人工降雨给人们带来阵阵凉爽,给庄稼带来涓涓细水,给工厂带来绵绵电流。人们无不心情舒畅,为能够享受现代科技成果而兴奋,但是人工降雨有时也会对少部分人的财产造成一定的损害。比如在实施人工降雨的过程中由于气候的变化形成狂风掀走晾晒的贵重物品、掀翻农田大棚、掀倒广告牌、建筑物,给相关的单位或个人带来了财产损失;因雨量过大致使排水不畅、房屋漏水给他人的财产造成损害;盐场晒盐、小麦在田都要即将收获,一场不适时宜的人工降雨造成的损害等等,所有这些应当由谁来承担责任呢?让财产所有人自行承担,总感到有点理不顺,因为人工降雨毕竟不是“天灾”。让有关职能部门承担,也感到有点委屈,因为实施人工降雨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深得人心、让社会得益的好事情,是一种具有公益性的、无偿的行为。让其他人承担,好象也缺乏充足的理由。人们对此陷入了情、理、法的困惑之中,并引起诸多思考。

二、人工降雨损害财产赔偿责任之争

人工降雨致使他人财产受到损害的现象是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能否得到赔偿,由谁来赔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不同观点。

第一种观点为不可抗力说。不可抗力是指人力不可抗拒的外在力量,即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根据人工降雨的原理,人工降雨是需要具备一定的气象条件的,如必须要有足够的云层等等。气象专家都不能准确预测何时具备人工降雨的条件和具备实施人工降雨条件的时间,作为非专业的一般单位和个人显然更不可能预见人工降雨的到来。因而人工降雨对于一般受害的单位和个人来说,仍属于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且不能克服的客观现象,是不可抗力的一种。我国《民法通则》第107条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因此,在法律没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人工降雨所造成的损害,不能获得赔偿。当然,人工降雨所造成的损害既属于不可抗力,如果受害人向保险公司投了保,保险公司应该赔偿受害人的损失。

第二种观点为意外事件说。人工降雨不是不可抗力,而属于意外事件。意外事件,也称意外事故,是指损害结果的发生,不是行为人由于故意或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事件。人工降雨给受害人带来的财产损失属于一种意外事件,对于危害结果的产生既没有故意,也没有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因此,人工降雨所造成的损害,也不能获得赔偿。但如果已参加保险,也可从保险公司获得赔偿。

第三种观点为职务授权说。职务授权行为是指行为人为维护社会安全,保护国家、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在依法执行职务时而“损害”他人权利的行为。人工降雨的实施单位是基于国家的授权而实施的一种职务行为,对于人工降雨带来的财产损害实施单位既没有故意,也没有过失,而是依法执行职务,因而对于损害结果的发生,不负有赔偿责任。

第四种观点为一般侵权说。人工降雨造成财产损害属于一般侵权行为。一般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基于过错而造成他人的财产或人身损害,并应由行为人自己承担责任的民事违法行为。在实施人工降雨过程中,实施单位对损害的发生,负有注意义务,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因此,人工降雨的实施单位应对自己的侵权行为,即未尽注意义务而致危害结果的发生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第五种观点为特殊侵权说(职务侵权说)。人工降雨对个人或单位的财产造成损害属于特殊侵权中的职务侵权行为。特殊侵权行为是相对于一般侵权行为而言的,指由法律直接规定的,无需具备一般侵权行为的成立要件而必须就他人人身、财产损害负民事责任的民事违法行为。所谓职务侵权行为,或称职务侵权损害行为,是指国家机关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的行为。人工降雨是国家的有关部门为了社会的公共利益(降温、缓解旱情等)而采取的一种职务行为。只要侵权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实施人工降雨的国家有关部门应该承担赔偿责任。

三、人工降雨损害财产赔偿责任之析

人工降雨的科学性、公益性、无偿性是不容置疑的。毫无疑问,实施人工降雨不是以损害他人财产为目的的,主观上是造福于大众、造福于社会,是没有过错的。但在确定是否承担民事责任的问题上,不是简单地以主观是否有过错为标准的。一般情况下,民事责任的构成须同时具备行为的违法性、损害后果的客观性、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的因果关系以及行为人的主观过错。同时具备了这四个条件,则应依照法律的规定承担民事责任。可见,“过错”是构成民事责任的一般条件。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无过错也要承担民事责任。其构成要件是有损害事实、致害行为以及损害事实与致害行为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无过错责任不以主观过错为构成条件。因此,人工降雨造成财产损害的赔偿责任应当根据民事责任的侵权归责原则来确定。民事责任的侵权归责原则是指在行为人的行为或物件致他人损害的情况下,根据何种标准和原则确定行为人的侵权民事责任。民事责任的侵权归责体系包括四种归责原则:一种是适用最为广泛的过错责任原则;一种是适用于各种特殊侵权行为的过错推定责任原则;一种是适用于行为人没有过错的无过错责任原则;还有一种是适用于当事人双方对造成损害均无过错的公平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原则又称过失责任原则,它以行为人的过错作为归责的根据和最终要件。过错责任原则是以行为人的过错作为责任的构成要件,加害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故意或过失才能承担侵权责任。过错推定原则是指受害人证明其所受损害是加害行为人所致,而加害行为人却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情况下,推定加害行为人有过错并承担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行为人虽没有过错,只要其行为与损害后果间存在因果关系,就应承担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它不以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为侵权行为的构成条件,无论行为人主观上有无过错,都要承担侵权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无过错责任原则不考虑受害人的过错和第三人的过错,它们也可以成为行为人责任减免的事由。无过错责任只有在法律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才能适用。依据我国现行立法,无过错责任主要适用于某些高度危险作业造成的损害赔偿。很显然,人工降雨致损不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又称衡平责任原则,指在当事人双方对损害的发生均无过错,法律又无特别规定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时,根据公平观念,责任加害人对受害人的财产损害给予适当的补偿,由当事人合理分担损失的一种归责原则。这样,将人工降雨损害财产赔偿责任的争论之说,与民事责任及其侵权归责原则对照分析,以便依法正确处理人工降雨致使财产受损的赔偿纠纷。

1、关于不可抗力说。不可抗力造成的损害,依照法律规定一般是不承担民事责任的。但人工降雨是人为改变天气的结果,不是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所造成的财产损害不能认定为是一种自然灾害。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降雨中的人的主观控制意识将会得到极大提高,损害程度也将不断随之减弱,从而否定了人工降雨是不可抗力之说。故人工降雨是不可抗力的说法不能成立。

2、关于意外事件说。我国民法虽然没有把意外事件作为免责的事由,但司法实践中通常把意外事件作为免责要件对待。人工降雨对财产造成的损害,虽不是行为人的故意或过失,但也不是不能抗拒或不能预见的。只要实施人工降雨的部门预警及时,人工降雨的各种相关数据计算准确,履行十分谨慎、合理注意义务,相关的财产损失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而意外事件的说法也是不能成立的。

3、关于职务授权说。实施人工降雨是基于职务的授权所为,其行为是正当的、合法的,不负有赔偿责任。职务授权行为作为一种免责事由,一是必须要有合法的授权,二是执行职务的合法,三是执行职务的活动是必要的。单就人工降雨致使财产受损,可以不负赔偿责任。现实生活中,如果人工降雨所造成的财产损害是多种因素复合形成,根据侵权归责原则,另当别论,不能统统列于人工降雨致损的名下,免除不该免除的赔偿责任。

4、关于一般侵权说。一般侵权说的民事责任须具备民事责任的一般构成要件才能成立侵权的民事责任。一般侵权的民事责任适用的是过错责任原则,有过错则有责任,无过错则无责任。在实施人工降雨的过程中,如无过错或过失造成财产损害的,如前所述仍属于职务授权行为。但是,如有过错致使他人财产受到损害,则应按一般侵权承担民事责任,比如超越授权行为、执行职务的程序、方法违法等。

5、关于特殊侵权说(职务侵权)。特殊侵权责任是由法律根据具体的情况确定。我国《民法通则》第121条规定:“国家机关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职务侵权行为具有行为主体的特定性、行为的特殊性和承担责任范围的限制性(法律上有明确规定才能承担责任)。其归责原则为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在实施人工降雨过程中,只要有损害结果的发生,且行为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则推定有过错并承担民事责任。但行为人能够充分证明自己无过错,可免除其民事责任。值得一提的是在无过错的前提下免除民事责任后,容易与职务授权行为相混淆,不可再适用其他归责原则。

四、人工降雨损害财产赔偿责任之主

俗话说:“冤有头,债有主”。因人工降雨致使财产受到损害能否获得赔偿,谁应当对人工降雨造成的财产损害承担赔偿责任,根据以上所述,应视具体不同情况区别对待。(本文仅就人工降雨的实施者与受害财产所有者之间的损害行为应当由谁担责作了浅述。现实社会中,人工降雨致使财产受到损害,不排除其它诸多综合因素共同构成侵权,也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本文未涉及。)

1、职务授权行为。一般正常情况下,有关部门实施人工降雨都是依职务授权而为,对于在实施人工降雨过程中致使他人的财产受损的,依法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是,对于损害的发生,双方当事人均无过错的应当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由人工降雨的实施部门对受害人的财产给予适当补偿。

篇2

关键词:人工影响天气;气象防灾减灾;应用;问题

中图分类号:P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201

近年来,随着气象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现代化气象卫星、雷达技术、中小尺度监测网等一系列的高新技术也在人工影响天气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提供了更多的技术基础和理论依据,人工影响天气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作用越来越关键。

1 人工影响天气的作业内容和发展

人工影响天气包括防雹、防霜、增雨、增雪、消雾、消雨等,指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通过雷达、卫星、气象监测系统、气象观测站等气象技术的辅助,利用飞机、高炮工具以及火箭等对大气中的局部云体部位发射干冰、碘化银等,使其发生物理、化学等变化由此实现预期的气象影响,从而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对人民生活、生产等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影响。在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科学家首次提出了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理论,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各国的关注。目前我国应用最为广泛、成熟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就是人工降雨、人工防雹。这2项目的作业次数位居世界前列,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已经成为各国各级政府实现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

2 人工影响天气的重点应用

2.1 人工防雹消雹,避免和减轻农作物受损

中国除湖南、湖北、广东、江西、福建等省冰雹灾害发生较少外,各地每年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冰雹灾害天气,特别是在北方的山区、丘陵地区,地形复杂,天气多变,冰雹多,受害重,对农业危害很大。猛烈的冰雹会打毁庄稼,损坏房屋,人被砸伤、牲畜被砸死的情况也常常发生;特大的冰雹甚至比柚子还大,会致人死亡、毁坏大片农田和树木、摧毁建筑物和车辆等。为了最大程度的利用人工防雹消雹作业来减轻自然灾害,各地区结合自身农业、水利、林业、环保等需求,合理的进行作业点的布控,形成固定作业点和流动作业点相结合的防雹系统,结合准确的天气预报,及时进行防雹作业,从而有效的避免和减轻冰雹对农作物所造成的灾害,实现稳产增收。

2.2 人工增雨,保持农业增产稳产、降低森林火灾

在旱多涝少的区域和季节,常常利用农作物灌溉来缓解旱情,但是这种方式极易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而人工降雨就可以实现节水型的灌溉。人工增雨投入小、见效快、收益大,这种人工影响天气的应用可以充分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干旱季节,部分地区地表水不足,河道锐减,甚至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此时可通过人工降雨转移水资源而不至于影响农业产量和居民生活。在山林地带,秋冬季节极易引发火灾,提前在火灾高发季节进行人工增雨作业可以有效的缓解和杜绝森林火灾,从而避免林业方面的损失。2006年1月,平顶山市各地降水严重不足,干旱频发,林业火险处于较高的等级,市气象局根据有利天气情况,针对性的实施人工增雪作业,及时降低了林业火险等级,解除了火灾高危状态。

2.3 人工消减云雨雪,有利于大型社会活动的顺利进行

一些重大的社会活动对天气有特殊的要求,在技术条件、天气条件和后续保障物资设备均具备的情况下,可适时通过人工影响作业实现消减云雨,满足重大社会活动顺利进行所需求的天气条件。

2.4 人工影响作业的其他应用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人工影响作业在机场、高速公路等人工消雾上也有一定的应用;目前已探究并逐步开展了人工防霜、人工增雨改善空气质量、降低城市空气温度等实验和服务活动,逐步的拓展了人工影响天气这项技术的应用领域。

3 存在的问题

尽管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其仍存在较多问题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系统化水平不高,技术及其标准、规范不够完善,严重制约着其技术水平的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和探测能力有限,无法满足防灾减灾的要求。人工影响作业方面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匮乏,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队伍建设严重滞后,阻碍了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的快速发展,无法满足防灾减灾工作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需求。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是防灾减灾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不断完善人工影响作业技术的支撑体系,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总结和评估,实现政府和各部门协调合作,为人工影响作业打下稳定基础,才能使其对农业稳产增收、国民安全和国家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实现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活服务效益。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延安市;水土流失;监测

中图分类号:TD35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0-0041-02

水土保持监测预报作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和“四大任务”之一,愈来愈受到各级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自1991年水土保持法颁布,特别是近些年来,全市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按照中央确立的新的治水思路,围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心工作,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有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水土保持工作内涵的变化,对水土保持管理工作要求越来越高,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已显得尤为重要,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1监测工作的必要性

1.1 监测工作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于水土保持工作来讲,监测工作还是一项新兴的事业,同时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的新时代,科学技术口新月异,水土保持工作内涵也不断更新与完善。其涉及领域已经从农业、农村、农地,逐步向非农领域、城市、矿山等一切产生水土流失的区域扩展:其内容也从预防监督、治理开发扩大到监测预报、行政管理和科研教育等整个水土保持工作中。其中监测工作好比水土保持工作的先行官和监视器,水土流失面积、分布、流失程度、危害、发展趋势,以及水土流失防治和效益状况等都要靠监测手段来完成。因此,加强新时期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1.2 监测工作是水土保持法律法规所赋予的重要职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要求“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对水土流失动态进行监测预报,并予以公告”,《水土保持条例》和《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管理办法》对监测、公告的主要内容、监测机构的职责等也有明确规定。因此,监测工作是各级水土保持部门的重要职责,必须尽快建立完善监测机构,做到依法监测。

1.3 监测工作是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治理等宏观决策的基础

水土流失防治、规划的制订、执法部门的监督和依法行政、综合防治措施的总体布局和实施水土保持宏观决策,均需要及时、准确和翔实全面的监测数据作为依据。如果缺少监测工作提供的监测信息,就难以掌握水土流失状况、变化规律及发展趋势,水土流失的防治工作就会存在盲目性,“数字化水保”就难以实现。

2 延安市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状况

延安市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还刚刚起步。近年来结合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全市少数县根据不同需求结合现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日相继建立了一些水土保持示范基地、径流小区、径流场等,亦获得了一定的观测资料,为进行土壤侵蚀规律、水土保持效益的分析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科学数据,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土壤侵蚀规律研究。以向阳沟小区试验场等观测小区,以及我市16Ol座中型淤地坝泥沙淤积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利用人工降雨在全市林地和坡耕地进行了人工降雨试验,获得了土壤侵蚀与降雨、坡度、植被等因子的相关关系,建立了一批单因子和多因子的数学模型,为全市土壤侵蚀量的计算,提供了一套较为科学的方法。

水土保持基础效益研究。分别利用了延河、洛河、南川河等河流的径流泥沙资料和上游水土保持状况,完成了诸河流泥沙动态变化研究,对上游水土保持治理成果进行了专门的分析评价。

3 应用计算机技术对全市重点水土流失区土壤侵蚀现状进行调查

从1986年到20O1年,结合全国土壤侵蚀调查,我市已进行了3次大范围土壤侵蚀调查。利用新版万分之一地形图解译方法从目视解译到以地理信息软件(ARC/INF0)为背景平台,采用人机交互判读,其成果一次比一次更科学。初步应用3s技术,初步建立了全市一个小流域的图形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模型。为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管理水平,搞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也应该看到,与其他监测先进省市相比还有‘定差距。在机构建设上,虽然延安市监测分站成立较早,但人员配备和软硬件环境建设,还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监测工作的要求。全市在8O年代建立的一批水土保持观测站点,规模都比较小,而且由于资金有限,大多数的站点已不能正常工作。几乎所有站点的观测工作相继停止,很难保证监测资料的连续性。因此,为完善全市监测技术体系,实现精确定量、定位监测,必须加快全市各级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的步伐。

4 监测工作总体设想

4.1 搞好监测网络建设

宏观决策是通过数据来实现的,而数据是通过监测网络获得的。监测网络建设要以市监测分站为核心,根据不同区域、流域、水土流失类型、河流、水库、国家重点治理区和大型开发建设项目区、泥石流和风沙区等,分别设立区域监测站、流域监测站、类型区监测站、河流监测站、水库上游监测站、重点项目监测站、特殊区域监测站。按照“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可研报告”和“全市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全市“十一五”期间计划建设完善1个市监测分站,l2个监测站,2O一3O个固定和临时监测点,构成全市监测网络系统,纳入国家水土保持监测网络。

4 2 信息处理系统建设

该系统应是水土保持智能决策系统 其建设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围绕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治理开发、监测预报、科研、行政管理等工作所需要的社会经济、水文气象、地理信息、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等基础数据信息。各类数据可形成独立的子数据库管理系统,并通过相关程序进行链接,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信息处理系统应具有监测信息的读写、录入、接收、统计、计算、分析和传递、反馈、检索等功能。通过对比分析,反映出的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和水土保持成果,将作为制定政策、公告的依据。

4 3 围绕重点项目开展监测工作

市县各级监测机构要紧紧围绕辖区内重点项目,开展监测工作。市监测分站主要是对全市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进行宏观监控,分析归类,建立完善全市水土保持信息数据库。其监测重点区域及项目为:(1)市属大型水库,以及延河、洛河、清涧河、无定河及其主要支流,泥沙变化、径流、水质富营养化演变及其上游水土保持情况监测。(2)国家重点治理区延河、洛河流域治理成果、泥沙、径流、河床演变及效益的监测。(3)风蚀区监测。以安塞县、子长县、志丹县、吴起县的北部边界,逐步向南推进,监测土壤质地、肥力和水份的变化,分析风蚀沙化区的发展动态:监视大气粉尘及沙尘天气动态。(4)泥石流易发区监测。重点是延安市区的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主要监测泥石流产生机理、发生频率、形式、规模、危害,以及防治措施研究。(5)全市开发建设项目宏观监测。全市在建开发建设项目(相对人)基本情况、建设内容、项目分类、占地面积、破坏面积、弃土弃渣、规模属性、位置、流失情况,以及恢复治理情况等长期宏观监测。(6)大型开发建设项目重点监测。对短期大型开发建设项目,诸如高速公路、铁路和水利大型开发建设,要重点监测其破坏及恢复治理情况。

4.4 监测技术方法探讨

针对监测内容和目的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监测方法。最重要的方法是以3s技术为基础,以卫星遥总影像作为基本数据源,结合GP8定位观测,建立以GIS为操作平台的土壤侵蚀及其影响因子地理信息数据库,宏观掌握大、中流域的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状况?:以不同类型区的小流域作为定位监测小区,结合人工降雨野外测试,采用大比例尺新版地形图、数字地形图作为背景值,通过不同时段的遥感信息、对比小区或人工降雨野外测验信息对比,分析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动态变化:在不同侵蚀类型区内选择有代表性的已治理的小流域作为定位监测小区,结合人工降雨野外测试、水文站点资料、社会调查、产品产量测试等,进行水土保持各项措施的基础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监测。

4 5 监测成果公告

监测成果公告是监测工作的重要环节。每5年公告一次全市市、县和区域的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状况和发展动态:每年全市水土流失防治状况及相关监测信息:根据需要,对主要河流、水库上游、重点地区和重点工程项目的监测结果进行不定期公告,可以使社会各界,特别是各级政府及时掌握辖区的水土流失分布状况和流失程度,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及其发展趋势,水土流失防治情况及其效果,以引起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的关注。

5 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市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自延安市水土保持监测分站成立以来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近年来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上级的要求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首先,经费投入远远不足。虽然我市成立了监测机构,但是并没有建立起稳定的投入机制。分站的运行经费和管理经费明显不足。投入机制不健全。工作经费的不足限制了我市水土保持监测机构的建设以及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的发展,更未形成一套成熟的管理体系。而靠单位自筹经费来开展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也是相当困难的。

其次,监测技术水平落后,监测项目单一。我市承担了一系列的水土保持监测项目,但是开展起来还存在着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操作技术人员虽然进行过水土保持专业培训,但是缺乏实践经验:项目实施过程中监测技术落后,监测方法单一,监测内容仅仅限于水土流失量、植被覆盖度等一些影响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因子。

6 未来展望

随着全国监测网络的建成和完善,西部开发的推进,地球信息技术的进步,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 理论研究也将迅速发展。和土地覆被监测一样,在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遥感手段将仍然是水土保持宏观监测的主要数据资料来源。GIS技术作为地球信息科技的核心将发挥更大作用。目前美、欧、日、印和我国都在制定新的对地观测计划,其它国家和一些商业公司的小卫星计划将提供米级分辨率的数字图像。作为本世纪的前沿遥感技术, 高光谱遥感迅速走向实用化。这些都将为水土保持监测提供更详尽可靠的基础信息。3S集成的发展, 将继续提高数据采集、信息提取、制图等方面的智能程度和工作效率, 减少人工处理量 。

针对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和土壤侵蚀特点, 全市开展区域水土流失监测评价和分析预报是最近的未来之重要任务。为使评价和分析结果与水土流失的实际生态影响更加接近,笔者认为无论监测内容的指标体系还是水土流失评价的指标体系,都可以各大自然地理区域分别拟定,但评价的综合标准应该一致。我市地域差异甚大,经济基础薄弱,生态脆弱,当前的开发建设更需要水土保持监测研究深入探讨合理的监测管理组织方式、科学快速的监测手段, 开展大区域水土流失分析预测。我市有必要对流域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实行动态监测评价。南部林区虽然水土流失面积小, 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土地利用强度不大, 但也应更加强调对常态水土流失发生的面源污染动态和工程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危害, 以及具有区域特点的土壤侵蚀的监测, 为水土流失危害和隐患评价预测提供支持。

网络化是水土保持监测的最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在全市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快速建设的今天,网络化则显得更为迫切,资料、图形图象数据的网络共享、传输需求将越来越重要。今天的网络化工作可以依托现有的INTERNET,在网上实现各级各类水土保持机构和社会团体、公众对水土保持监测资料不同程度的共享,以加强水土保持研究、管理及与相应部门、社会的联系交流、协作:降低管理工作中信息传递的成本、提高传输速度与质量。网络化是实现微观层次实时监测的重要基础,对宏观监测,网络化是未来管理海量数据更为必要的要求。不过目前获取大面积水土流失数据信息尚有许多技术上的限制, 如传输速度、数字压缩技术等。目前GIS发展到组件式GIS, 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基于INTERNET的WebGIS和其它分布式GIS逐渐成熟,第二代互联网技术也在快速发展,这些都可望为网络化监测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许峰,郭华东,郭索彦.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理论与发展之初步探讨[J].水土保持学报,2001.6(4)65-69.

[2] 杨胜天,朱启疆.人机交互解译在大尺度土壤侵蚀遥感调查中的作用[J].水土保持学报,2000,14 (3):88―91.

篇4

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静电压有时可高达数万伏,但是由于摩擦起电的时间极短,所产生的电流量也很小,因而一般不会对人体造成生命

危险。可是在医疗手术台上,静电火花能引起麻醉剂的爆炸,从而伤害医护人员和病人,必须予以注意。还有,静电吸附的大量尘埃中含有多

种病毒、细菌与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有危害,严重的静电现象可使人体皮肤起斑发炎,还可使人心情烦躁、头晕、胸闷、鼻咽不适,甚至可

引发气管炎、哮喘和心律失常等。

篇5

1.1温度

猕猴桃3月中旬进入芽萌动期,即进入有效积温阶段。年需大于等于8oC的有效积温约为2668oC·d,日数234d。猕猴桃在3月下旬萌芽,4月中旬展叶,5月上中旬开花,中熟品种9月中下旬果实成熟,晚熟品种10月中旬成熟。果实从坐果到成熟大于等于8oC有效积温2268oC·d,日数160d。主要生育期完全适合猕猴桃种植的温度条件。霜冻、高温等都会严重影响猕猴桃的品质和产量。猕猴桃冬季充分休眠后耐寒力较强,能在-20oC下安全越冬。春季的晚霜会影响猕猴桃的萌芽、展叶以及新梢的生长发育,严重时造成芽体、新梢及叶片受冻死亡;夏季的高温持续时间过长,会使叶边缘和叶尖失水变褐、焦枯坏死甚至大量落叶,果实表面则出现日灼,严重的果肉坏死,造成落果。

1.2水分

猕猴桃年降水量需1000mm左右。猕猴桃叶片角质层厚,有一定的抗旱能力,但根系分布浅,且为肉质根,故不耐旱(干旱持续最多不宜超过一周),也不耐涝(降水持续一周左右,累积降水量大于50mm,必须排水),种植需要一定的排灌条件。气象站观测资料表明,几乎每年3—5月,都受到干旱的危害,自然降雨不能满足猕猴桃生长需要;而个别年份的水涝,也给猕猴桃造成危害。例如2005年8月14—20日降水量203mm,有25%的植株被淹死。因此,排灌是种植猕猴桃必不可少的条件。

1.3光照

猕猴桃属半阴树种,随着树龄不同,对光照的要求也不一样,幼树喜阴,怕强光直射。成年树需充足的光照,但喜欢漫射光,忌强光直射,属中等喜光树种,年需日照时数1300~2600h。生长在光照充足部位的叶片浓绿、肥厚,功能强,枝条粗壮,果大,养分含量高,而荫蔽处的枝条纤细不充实,叶片薄、大而色黄,结果性能受到严重影响。据气象站历年(1981—2010年)气象资料分析,日照时数完全满足猕猴桃的光照条件。

1.大

风造成空气湿度降低,幼苗及嫩叶等易造成萎蔫,甚至枯死。早春大风会导致新梢折断,嫩叶受损,严重影响产量和树势;夏季的强风会使果实与叶片、枝条或铁丝磨擦,果面造成伤疤,不能正常发育;秋季大风会造成果实擦伤和落果。历年4—9月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见表1,基本不会对猕猴桃的生长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但也要采取措施,加强防范。

2气象灾害

对果树的影响及其防御经常发生的农业气象灾害主要有越冬冻害、花期冻害(霜冻)、日灼、干旱灾害以及由此引起的次生灾害等。

2.1越冬冻害

各果园均有过不同程度的冻害发生。根据资料分析,约10a左右出现一次大冻害,而在齐镇、营头、汤峪靠近秦岭北麓地区,几乎每年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冻害,给生产带来较大损失。

2.1.1危害果树

树体的各部分均可发生冻害。树皮受冻:受冻部位皮层开裂,有树液渗出,皮层褐变;受冻部位主要在西北方向地面以上至50cm以下的树干。枝条受冻:萌芽较晚,叶片瘦小或畸形,果枝坐果不良,严重的枝条枯死;发育不成熟的嫩枝和成年树内膛细弱枝等易受冻害。枝杈受冻:受冻后皮层下陷或开裂,组织变黑死亡,严重时导致大枝死亡。根颈受冻:树皮先变色,后干枯死亡。根系受冻:表现为皮层变褐色,皮层与木质部分离,甚至完全脱落。

2.1.2防御措施

①选择适宜的抗寒实生苗及品种。境内,徐香、秦美、海沃德等品种宜栽植在川塬区,红阳、华优、楚红等品种则秦岭北麓、川塬区均可载植。②汤峪、红河谷、斜峪关三个沟口需营建防风林带,以改善果园小气候,预防冻害发生。③提高树体营养贮备水平,加强树体保护,可减轻冻害发生。④新栽幼树整株培土防寒,大树主干培土防寒。⑤冬季浇防冻水,春季解冻后浇水延迟萌芽开花,可躲避春季倒春寒伤害。⑥发生冻害的果园不能用刀具刮削受冻部位,应及时使用杀菌剂(菌毒清、农用链霉素、噻霉酮等,不能使用腐熟性强的杀菌剂,以免影响愈伤组织的形成)涂抹保护受冻部位,防止其他病害侵染。⑦若树皮有开裂,可用透气性材料包扎伤口,防止水分蒸发、杂菌感染,以利伤口愈合。⑧冻害发生后,不要过早剪除受冻树枝,果树萌芽后,注意选留培养根部萌蘖,以便进行桥接或培养新的植株。⑨对受冻害的果园,应加强管理,伤流期过后要根据受冻程度及时减少花果量和枝叶量,以恢复树势。

2.2霜冻

霜冻对猕猴桃生产的影响极大,尤以汤峪、营头、齐镇最为明显,每年都会因此减产。危害,霜冻主要危害树体的幼嫩组织。秋霜冻发生时,树体正处于生长末期,常造成枝叶受害,较轻时叶片受冻,变成黄褐色,或仍保持绿色,但易脱落;严重时造成枝芽冻害。秋霜冻南部比北部出现的早,西部比东部出现的早。春季随着气温的上升,树体解除休眠,进入生长期,抗寒力迅速下降,从萌芽到开花结果,抗寒力越来越弱,这一阶段若出现低于0oC的气温时,就会危害树体的幼嫩组织。春霜冻对果树的危害性更大。春季发生霜冻,会阻碍芽的进一步发育,嫩芽和嫩枝变为褐色,严重时,整个芽冻死。花蕾期或花期发生霜冻,花蕊会变枯脱落。坐果期发生霜冻,会严重影响坐果率。

3防御措施

果树霜冻的防御应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在霜冻前及霜冻期应增加或保持果园热量,促进上下层空气对流,避免冷空气积聚造成危害。在靠近秦岭的汤峪、营头、齐镇应选择红阳、华优、楚红等抗霜品种。避免在冷空气容易滞留的低洼盆地以及山麓地带、风口及霜路经过的沟谷地区建园。营造疏透式结构的防护林带。在汤峪、红河谷、斜峪关三个沟口应营建防护林。延迟萌芽开花期。春季对主干及大枝涂白,可减少枝干由太阳辐射造成的温度剧变,而保持平稳的低温状态,延迟萌芽和开花3~5d;早春灌水可缓冲霜冻发生时的降温幅度,也能降低地温,延迟发芽2~3d;轻剪和留腋花芽可避开霜冻危害,即使受害,由于留花量多,也有选择余地。改善果园小气候条件。①熏烟法,熏烟后,形成的烟雾既具有反射地表热辐射的作用,同时,烟粒具有凝结核作用,使水汽易于凝结变成液体而释放热量,提高气温。熏烟能提高气温1~2oC,在霜冻来临前熏烟,能减轻霜冻的发生,特别是能有效预防和减轻辐射霜冻危害。熏烟材料可就地解决,采用易燃的干草、刨花、秸秆等与潮湿的落叶、草根、锯末、牲畜粪等混合堆放。也可采用硝酸铵20~30份、锯末60~70份、柴油10份,配制成烟雾剂,效果更好。②加热或吹风法:加热法是在果园内隔一定距离放置一个加热器,霜冻来临时点火加热,使下层空气变暖,形成一个暖气层。吹风法是利用大型吹风机增强空气流动,将冷空气吹散,以起到防霜效果。③人工降雨或喷水法:利用人工降雨设备或喷雾设备向树体喷水,水遇冷结冰时,一方面可放出潜热,提高空气温度,另一方面由于冰层保护,树体温度不致下降太多(保持在0~-1oC),从而减轻霜冻。若霜冻已经发生,要对保留的花朵采取人工授粉,提高坐果率,保持一定的产量;同时要加强病虫害防治、前促后控的肥水管理及夏剪措施。

3.1日灼

日灼主要是指果树在其生长发育期间,由于强烈阳光辐射增温所引起的果树器官和组织灼伤,又称日烧或灼伤。

3.2影响因素

①气象因素冬季天气寒冷,昼夜温差大,夏季干旱及高温,或连续阴雨后骤晴,光照及温度剧变等天气条件,都易导致日灼的发生。②土壤因素日灼在沙土地上发生较多,壤土和粘壤土次之,而粘土地较少发生。③树体因素早熟品种发病重,中晚熟品种次之,晚熟品种则无日灼发生;老树、老枝比幼树、嫩枝发病率高;树冠西南方向发病最多,其次是东南方向、正南方向,而树冠北面发病较少。④管理因素一般修剪过重、枝叶量少、枝干秃裸或树干过高、枝条角度过大、病枝刮皮过重,都易患日灼。

3.3防御措施

①适量留果,合理负载。果实超负荷是猕猴桃日灼产生的原因之一。尤其是树势不旺,抗性不强的树体,控制挂果量是减少或消除日灼的有效措施。当果实膨大幅度不大,生长明显缓慢,应随时进行疏除,减轻负载。②果园浇水。在盛夏期间果园土壤应保持一定的湿度,土壤的含水量保持在75%左右。用麦草、麦糠覆盖树盘,用杂草苫盖地面,可有效减少地面水分蒸发,降低地温,改善园内小气候,增强树势,提高抗逆性,控制热害发生率。③及时打开套袋通气孔,利用通气,降低袋内温度。对有条件的果园早、晚隔天喷水一次,也可配成果友氨基酸400倍液,降低园内温度,补充营养。④遮阳。对树冠西南方向的果实及时用报纸、树叶、柴草等物搭阴、遮盖,减少西照的果实直接照射而烧伤、受损。⑤轻摘心。摘心时,在顶端果实前多留2~3片叶,增加叶幕层,尤其是偏弱的树势,要多留叶,对海沃德、华优、金香、红阳、西选等品种,更要多留叶片,以遮挡12—15时阳光对果实的直射。

3.4干旱灾害

3.4.1危害

猕猴桃是中等喜光性果树,多数栽植区因高温干旱危害而造成落叶落果,果实品质下降,产量和贮藏性降低,甚至导致植株死亡,严重影响其经济效益,遮荫、果实套袋等调控措施是缓解这一危害的有效途径。

3.4.2防御措施

篇6

关键词 气候变化;水文水资源系统;影响

中图分类号P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2-0011-02

当今社会,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全球温度不断上升,冰山不断融化,水质变化,臭氧层出现空洞等诸如此类的后果导致人类的生活空间不断被压缩。气候的变化也走入了全球多个国家的视野,引起了各国社会、学术界、公众的注意。

1 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影响研究的重要性

气候的变化不仅会引起降水量、水质等方方面面的改变,而且还会导致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重新分配。

我们都知道:水是许多污染物的载体和溶剂,随着气候的变化,会对水中的污染物扩散等方面产生影响。如,过高的温度将会加快水的营养化速度,导致存在于淤泥中的污染物再次释放;风力提高会增加溶于水中污染物的扩散速度,导致污染面积加大。因此研究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对于我国在未来对有限的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中国的气候变化

中国的气候变化与世界的气候变化是相似的。近几十年来,我国的气温上升了0.4℃左右,略低于全球平均的0.6℃。近年来全球温度逐渐上升,中国的温度也在升高。中国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尤其是西北(如陕西、甘肃等)。长江以南地区趋势不显著,有些地区(如四川)出现变冷。

气候变暖给中国的气候带来了许多变化。我国海平面逐渐上升,平均上升速度在1.4~3.0mm/年左右要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区。由于气温上升的缘故,冰川融化,这导致冻土面积减少了10%左右,冬季降雪逐年减少。近几年来来,青藏高原东部,及云南的湖泊面积明显变小。入湖水量锐减,许多河流,径流量都呈下降趋势。内陆河流量明显变小,甚至出现断流的情况,土地沙漠化程度不断加深。

全球气候变化将导致我国高寒地区冰川萎缩,以冰川补给为源头的河流也将逐渐减少: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我国主要流域进一步变干或变湿,我国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度与脆弱度相一致,其中最脆弱的地区位于我国的西北干旱地区。

3 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影响有多方面,下面从降水量对水质的影响,温度对水质的影响,温度和降水量对水中离子浓度的影响这三个主要方面来看气候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影响。

第一,降水量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危害,雨水降到地面形成地表水流在地面流

过会带走地面的灰尘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然后汇入河流或者水库,河流或者水库有一定的自我恢复能力,它们会借助此能力将对人体有害的那些物质净化掉,而一旦降水量过大,将太多的有害物质带入,超出了河流的净化能力,就会造成河流或者水库被污染,导致水质变差。相反,降水量小又会导致干旱,空气中的有害微粒会变多,对人体造成更大的危害。在夏天,由于水中的温度升高,这会造成水中的含氧量降低,细菌的有氧呼吸加剧,有机物会大量分解,消耗有限的氧气,水的自我净化能力不断降低,导致水质不断恶化。在人群集中的地区,大量降雨会导致人类产生的生活垃圾被雨水带入河流或者水库,使水质降低。

第二,温度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危害。近几年来,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气温不断上升,气温的上升将会促使水温度的升高,而温度升高可以导致水的富营养化、改变水层的分布和加快水中化学反应的速度等多方面。水体的富营养化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人的不合理的活动,二是气候的变化。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周围的水中就含有高浓度的矿物质,水中藻类植物疯长。而气候的变化对系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尤其是温度的变化。温度升高后会导致藻类植物提前生长,而且温度升高会导致矿物质的浓度变高,这给藻类植物的疯长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和物质条件。当秋天来临,藻类植物会腐烂在水中,对水体造成污染。另一方面,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温度升高会导致水温上升,在高温环境下,会将水体中厌氧环境的敏感性提高,影响水中的生物。

第三,温度和降水量对水中离子浓度的影响。全球气温升高和降水增加,直接影响到水中的离子浓度变化,从而导致水域盐化和矿化速度加快。气温变高,加速水体的增发速度,而如果此时降雨量锐减,水中的盐浓度就会升高,从而出现矿化现象。气候变化和降水量降低是导致湖水矿化现象的主要原因。近几年来,我国新疆的柴窝堡湖泊发生的重矿化现象就是气候变化造成的[1]。

4 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影响研究方法

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影响研究方法有许多,这里选取其中几个主要的方法来简要介绍。它们分别是影响评价方法、气候变化情景的生成技术、水文模拟技术。

首先是影响评价方法。影响评价方法又称“what-if”方法,即如果气候发生变化,那么我国水文水资源系统会发生哪些变化。这个方法主要有三步:

第一步,定义气候变化的情景模式,建立水文水资源系统模型。第二步,将气候变化的情景模式输入模型,模拟水资源系统循环过程。第三步,得出结论,即评价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影响。

这三个步骤中,建立水文水资源系统模型最为重要也最困难。

其次是,气候变化情景的生成技术。目前世界上,生成气候变化情景的方法有3种基本方法,它们分别是任意情景设置、长系列水文气象资料的统计相关法、基于GCMs输出等。常用的是基于GCMs输出。

最后是水文模拟技术。在选择水文模型是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是模型的内在精度,第二是模型率定,第三是和参数变化。目前,用于气候变化评价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系统影响的模型主要有以下三大类:

第一,经验统计模型。建立同期径流、降水与气温的观测资料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以这个关系来预测气候变化评价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系统影响的趋势。

第二是概念性水文模型。它是以水文现象的物理过程为基础的模型,利用该模型,我们可以研究气候、径流的因果关系,以及流域水资源对不同气候条件的影响。

第三是分布式水文模型。它是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将流域划分为几个模拟单元,用一组参数反映每个单元上的特性[2]。

5 降低气候变化对水资源不利影响的对策及措施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今由于气候的不断变化,地球被破坏的惨不忍睹,尤其是水资源。我们人类想要在地球继续繁衍下去就必须采取措施来降低气候变化对水资源不利影响。

第一,植树造林,涵养水源。树木的好处有许多,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据调查林地比农田拥有更强的蓄水能力,提高森林覆盖率可以降低洪水的强度,提高土壤的蓄水量。土壤蓄水量可以通过转换来增加枯水季节的地表径流量和水资源,同时也能改善生态环境,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

第二,加强有关科研工作。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国家,有的地区水资源丰富,有的却是严重匮乏,而要想解决这个难题,有两个方法。第一是加大对人工降雨的研究,尽可能低的降低人工降雨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其次就是进行调水,将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调往匮乏地区。例如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这个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部分地区的缺水状况。

第三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在诸多用水的部分中,数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最为厉害。在农业用水方面,我们有必要加强农业的水利建设,研究并推广抗旱和节水技术,从节约和高效率利用双管齐下来达到科学用水的目的。在工业用水方面,我们应该提高水的利用率,同时国家应该出台强制性政策,对那些污染水的企业进行大量的罚款,同时对那些在用水方面表现好的公司给予一些优惠措施,鼓励他们科学用水。

第四,加强节水宣传及节水教育工作。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浪费水的现象就必须从人民大众着手,加强宣传和教育,使全国人民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风尚。

第五,加强水资源管理。河道堵塞,淤泥丛生也会造成水质的下降,我们想要提高水质就要疏通河道,清除河面上的垃圾。

6结论

“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气候变化经开始了,我国的水文水资源系统也已经遭到破坏,我们不可能马上阻止,但是我们可以尽最大努力来降低气候变化对我国的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影响,只要上面所提到的措施得到实施,我相信我们的天将变得更蓝,山将变得更绿,水文水资源系统将得到恢复。

参考文献

篇7

 

雾霾英语作文(1)

This period of time, common in many parts of the country the haze weather this kind of phenomenon. Common blue sky, is always a grey now, sick people also gradually increased.

Do you know the fog haze is made up of what material? If you don't know, let me tell you, fog is made up of what material!!!!

Smog is made up of the dust in the air, sulfuric acid, nitric acid, oxygen and organic carbon compounds, such as particles.

Is we don't protect environment, deforestation, garbage intrusion, discharge, destroyed field brick, was responsible for these harmful particles.

Haze weather out less as far as possible, go out to wear cotton gauze mask to prevent respiratory tract "pollution" of the foggy weather. Go back in time to clean face and bare skin, also can wash the nasal cavity. Haze weather does besides can lead to respiratory system disease can also cause disease of heart head blood-vessel; Haze weather decrease as far as possible go to many places, some places the air circulation is poor easy cross infection respiratory system disease. Drink water more at ordinary times, light diet, eat more fresh fruits and vegetables, strong exercise, enhance immunity.

Haze over the human body has a lot of harm, the sediment once in our body, no longer row out in vitro. Can go out wearing masks, so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dust particles into the body. Mask with cotton mask is best, because some people allergic to non-woven fabrics, and cotton masks generally are not allergic, and easy to clean. Out back, should immediately clean face and bare skin.

We need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 variety of trees, little cut down a tree, each a piece of paper, every drop of water, saving per kilowatt-hour. Don't let the hateful haze appears again!

这段时间,中国大部分地区普遍出现了雾霾天气这种现象。平常蓝色的天空,现在总是灰蒙蒙的,生病的人也逐渐增加。

你知道雾霾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吗?如果不知道的话,就让我来告诉你,雾霾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吧!

雾霾是由空气中的灰、硫酸、硝酸,和有机碳氧化合物子,等颗粒组成的。

就是我们平常不保护环境、滥伐森林、垃圾侵入、排放污水、毁田烧砖,才造成的这些有害颗粒。

雾霾天气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可戴棉质口罩来预防呼吸道受雾天“污染”。外出归来及时清洗脸部及裸露皮肤,也可清水冲洗鼻腔。雾霾天气晨练除了可以导致呼吸系统疾病亦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出现;雾霾天气尽量减少去人多地方,一些地方空气流通差易造成呼吸系统疾病交叉感染。平时多饮水、清淡饮食、多进食新鲜的蔬菜水果,坚强锻炼,增强免疫力。

雾霾多人体有很大的危害,这些沉淀物一旦进入我们的身体,就再也排不出我们的体外了。外出可以戴上口罩,这样可以有效防止粉尘颗粒进入体内。口罩以棉质口罩最好,因为一些人对无纺布过敏,而棉质口罩一般人都不过敏,而且易清洗。外出归来,应立即清洗面部及裸露的肌肤。

我们要保护环境、多种树、少砍树、节约每一张纸、每一滴水、每一度电。不让可恶的雾霾再次出现!

雾霾英语作文(2)

Recently, the fog haze weather occurred frequently, more and more serious, and also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attention. Many parts of China the haze as a severe weather forecast.

How is the haze formation? Please listen to me to slowly. It is made of pm2.5 grain of dust, smoke, such as sand float evenly to form a haze in the air. However, fog and haze and difference in nature. When the air is humid, appear when fog haze air drying, and harmful to human body, long-term inhalation can lead to death.

Haze is how to produce? Automobile exhaust emissions from industrial production, and firecrackers and so on all is the main cause of haze. Drive a little, little let off firecrackers at a time. Let we Chinese don't neglec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owever, relative to protect themselves is to some. In order to avoid inhaling fog, fog weather don't open the window. Go out to travel, or play, please wear the masks. Tung orange stem tea, and a moderate amount of vitamin d supplements. Also drink plenty of water, food is delicate.

Fog will also cause many diseases, such as respiratory diseas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serious illness of various kinds of endanger human body health.

Protect yourself, struggle and fo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og although terrorist, but people still come up with many ways and fog haze, such as: artificial rainfall, etc. However, it can only be short time to control the fog haze, a small scale is not a long-term solution. So, we should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Let these years haze weather gradually reduce!!!! Let people don't have died!

近期,雾霾天气频频发生,越来越严重,也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注意和关照。中国不少地方把雾霾作为灾害性天气预报。

雾霾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听我慢慢道来。它是由pm2.5尘粒、烟粒、盐粒等均匀地浮在空中从而形成霾。不过,雾和霾还有本质上的区别。起雾时空气潮湿,出现霾时空气干燥,并且对人体有害无益,长期吸入会导致死亡。

雾霾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汽车尾气,工业生产排放废气,和鞭炮等都是雾霾的主要来由。少开一次车,少放一次鞭炮。让我们中国人不要再忽视环保。

不过,相对的自我保护也是要有的。为了避免吸入雾霾,雾霾天气切勿开窗。出去旅游,或者游玩时,请戴上口罩。多喝桐橘梗茶,并且适量补充维生素d。还要多喝水,饮食要清淡。

雾霾还会引发许多疾病,如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各种危害人体健康的大病。

篇8

关键词:坡耕地;养分流失;优先流;壤中流;地下径流

作者简介:刘 海(1984―),女,山西榆社人,西南林业大学环境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陈奇伯(1965―),男,甘肃通渭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土壤侵蚀与流域管理方向的科研与教学工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S1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10009904

1 引言

坡耕地作为山区落后生产条件下人口与资源矛盾冲突中出现的产物,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源,其养分随水土流失进入河流及湖泊,使得水体富营养化。到20 世纪70 年代初坡耕地养分流失问题才引起人们的重视。湖泊的严重污染和肥料投入的增加都是养分迁移造成的,据统计,农业非点源污染已占中国全部污染的1/3,并有继续恶化的趋势[1],研究发现造成水体污染的真正根源是土壤养分的流失[2]。前人对养分随地表径流流失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而对土壤养分随地下径流流失研究则较少,对优先流、壤中流等水分运动过程影响养分流失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全面认识水分运动对养分流失的影响,能够有效减少土壤养分流失,防止面源污染。オ

2 坡耕地养分流失特征、途径及影响因素研究

降雨作用于表土,从而引起坡耕地养分流失,其与区域降雨过程密切相关而具有随机性,养分流失随径流进入水体且遍及广大地区而具有广泛性,养分流失在某个固定点无法监测到而具不确定性,随时间空间变化幅度大而具时空性,因养分流失达到一定数量,才反映土壤的贫瘠和退化而具滞后性与潜在威胁性,养分伴随径流产生分布于径流和泥沙中,使得监测、控制和处理的难度增加而具复杂性[3~4]。

土壤养分流失是受降雨特征及下垫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物理化学过程,土壤养分淋失,土壤养分流失及通过气态挥发或粉尘进入大气是其3个主要途径。李俊波认为土壤养分流失途径为径流泥沙携带和径流水携带[5]。前人从不同角度认识养分流失途径,得到大量研究成果。近年来氮素淋失的研究受到众研究者广泛关注,国外采用同位素示踪等技术研究氮素淋失很多,氮素流失较少,二者相结合的研究更少。我国北方主要集中在降水条件和灌溉水对土壤氮磷淋失影响的研究,南方地区主要集中在红壤养分淋失规律及水稻土氮素流失的研究。

养分流失的特征及途径决定了其影响因素的多面性。降水是产流和产沙的原动力,径流又是携带养分的介质,所以降雨强度是坡耕地养分流失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3,6],而降雨时间、地面坡度、坡长、土壤的理化性质、作物覆盖度、土地利用方式、整地方式等下垫面因素直接影响到坡面径流,故也是影响养分流失的主要因素。前人在人工降雨法或自然降雨条件下就不同影响因素展开地表径流造成的养分淋失、流失规律的研究[7-27],但通常把淋失与流失分开研究,使全面评估农田养分流失对面源污染的影响受到局限。オ

3 土壤水分运动对坡耕地养分流失影响研究

3.1 优先流对坡耕地养分流失的影响研究

优先流是近年来针对土壤水运动所提出的术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快速非平衡的土壤水分运动形式[28,29],作为快速到达深层土壤甚至地下的非均匀流,极大地影响了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的形成和运动过程与养分流失过程,诱发泥石流、滑坡及崩塌等灾害事件形成,其所运移的溶质会造成严重的地下水质恶化[29]。优先流现象作为土壤水分一种特殊运动形式成为当今世界水文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30]。

目前优先流对坡耕地养分流失的影响的研究在国内报道较少,众学者从优先流的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29~32],认为由于入渗水没有充分时间与土壤基质缓慢运移的其他部分保持平衡,使优先流在流动路径具有非平衡性。影响优先流的静态因素主要是土壤理化性质、生物因素和土壤初始含水量,动态因素为降雨强度、灌溉方法、耕作方式及干湿和冻融交替4个方面。一般呈聚集状分布的土壤大孔隙作为土壤中优先路径,一定区域内其数量、联通状况及分布特征影响优先流现象的发生[30];土壤初始含水量反映层状土壤上层物理特征,对优先流产生具有重要作用;Edwards和Essington研究表明土壤初始含水量较高时,施加农药,短时间的降雨使得农药的迁移路径很深[33~34]。降雨强度和灌溉方法影响优先流运动过程,耕作方式、冻融和干湿交替过程改变土壤的结构和孔隙度,从而导致优先流的形成。Gish认为免耕方式在增加土壤渗透性的同时,使得流向地下水中的污染物增加[35],牛健植也认为免耕地中的大型脊髓动物能够极大地驱动优先流产生[31]。区自清采用环割PVC土柱研究表明冻融和干湿交替过程造成土壤大孔隙及由此形成优先流[36]。秦耀东对关于土壤中大孔隙流方面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做了详细论述[37]。何凡认为优先流流量主要决定于产流次雨量及前期影响雨量,当优先流与地表径流流量过程线为单峰时,二者线性关系随着产流次雨量及前期影响雨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38]。牛健植研究表明土壤松散、多孔、孔隙度较大,低强度、低雨量级和长历时降雨,并具有较厚的地被物层和丰富的根系层这些诱发因素的存在,是优先流形成的条件[39]。王伟使用亮蓝染色法划分林地优先流发生区域,结果表明随土壤深度增加,大孔隙呈现出聚集态的分布且数量逐渐减少,“漏斗”状的孔隙有利于水分优先运移[40]。掌握优先流产生的影响因素,结合养分流失的特征,从而研究优先流对养分流失的影响对全面认识坡耕地养分流失有重要意义。

3.2 壤中流对坡耕地养分流失的影响研究

壤中流的形成源于土壤水在土壤内的流动,其与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一起构成流域的径流过程[41],也坡地径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径流产生与养分流失等都有重要影响[42]。对壤中流的研究,国外集中于壤中流模型的研究,国内侧重于紫壤、红壤这两类土质坡耕地壤中流的形成、影响因素、产流特征及养分输出特征。

3.2.1 紫壤区坡耕地壤中流养分流失特征

壤中流的存在使得地表侵蚀状况发生变化,对养分输出特征产生影响。徐佩利用模拟降雨对紫色土坡耕地壤中产流特征进行研究,表明壤中流增大的主导因素在于土层较浅,耕作改善了土壤结构,增加水分入渗,以及缓坡条件,同时壤中流峰值流量随雨强增大而显著增加[43]。丁文峰,贾海燕采用人工降雨法研究三峡库区紫壤坡耕地壤中流形成,表明壤中流活跃,且土质越松散壤中流越大。在重力侵蚀中活跃的壤中流起到相当重要的促发作用,甚至由此促发的侵蚀量要远远高于片蚀、沟蚀等坡面侵蚀形式[44~45],这与以往研究的长江流域坡面侵蚀以面蚀为主的结论有所不同。郑侃应用坡面流-壤中流的耦合产流模型表明坡度对壤中流流量的影响也不明显[46],这与丁文峰等的研究有所不同。丁文峰采用4个不同坡度与5个不同雨强的组合实验来研究,表明虽总径流量中壤中流总量比例不高,但其携带养分含量却为地表径流养分含量的4.32~63倍[47],这与贾海燕研究结果不一致。壤中流携带而流失的养分还不成熟,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3.2.2 红壤区坡耕地壤中流养分流失特征

尹忠东在红壤缓坡面以地表植被覆盖、死地被物敷盖、裸地三类坡面和雨强的交互作用为研究对象,表明裸地壤中流量远小于采取保水措施后的地块,敷盖地各层壤中流量及总量均大于覆盖;覆盖小区底层壤中流量小于表层,而其它两小区则相反[48,49]。王峰以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为基点,结合不同的降雨类型表明红壤区壤中流的形成因降雨类型不同而异[50]。褚利平研究表明烤烟坡耕地不同坡位各层壤中流总氮和总磷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不同坡位壤中流中总磷浓度随深度的变化呈波动递减规律,随深度的增加变异系数变小[51]。

前人对壤中流的形成对养分流失研究的范围较小,且涉及到具体的养分流失量时,大多都与地表径流相结合研究,对氮、磷养分的研究较多,但欠缺对钾的研究。因此,在实践生产中,不仅要控制地表径流,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土壤的持水能力,减少壤中流,从而能够控制养分流失。

3.3 地下径流对坡耕地养分流失的影响研究

地下径流是指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并以泉水或渗透水的形式泄入河道的那部分降水。国内对地下径流的研究集中在数字模拟法预报地下径流过程[52],其与地表径流的关系[53],地表-地下径流耦合模型在流域中的应用[54],以及对地下径流退水过程规律[55]等方面,而对地下径流影响土壤养分流失的研究则很少。李新虎采用大型土壤渗漏装置对百喜草覆盖、百喜草敷盖、3种生态措施的地下径流养分流失问题进行了研究[56],表明3种生态措施下敷盖养分流失量最大,其次为覆盖,最小;地下径流的养分主要来自上部土体养分的淋溶,淋溶作用越强则地下径流越大,养分流失也越多。目前对地下径流养分流失问题的研究很少且还处于探索阶段,要掌握地下径流对土壤养分流失影响需对养分随地下径流流失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4 结语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对坡耕地养分流失的体系研究不够完善,地表径流影响养分流失的研究趋于成熟,而忽视了优先流、壤中流和地下径流对养分流失影响的过程研究。优先流影响土壤养分流失还未定量化;对壤中流影响养分流失的研究较少,通常结合地表径流来研究,而缺乏与地下径流等其他过程的结合;对地下径流影响养分流失的研究甚少,还存在较大研究空间。

研究中注重坡耕地养分流失的机理,开展多重因素影响研究,能使目前定性的研究逐渐定量化,逐一解决尚未研究的方面,能有效掌握坡耕地养分流失的体系,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质量,控制面源污染,实现坡耕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鸿鹏,朱静雅,杨印生.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4):290~295.

[2] Kuylenstierna J L,Bjorklund G,Najlis P.Sustainable waterfuture with global implications:everyone's responsibility[J].Natural Resources Forum,1997,21(3):181~190.

[3] 许书军,魏世强,谢德林.非点源污染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4):389~392.

[4] 杨以翠.坡耕地养分流失研究进展[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2):30~31.

[5] 李俊波,华 珞,冯 琰.坡地土壤养分流失研究概况[J].土壤通报,2005,36(5):753~759.

[6] 陈奇伯.花岗岩坡面降雨产流产沙相互关系的研究[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1997(4):34~36.

[7] Mclay C D,Drageten R,Sparling G,et al.Predicting groundwater nitrate concentrations in a region of mixes agricultural land use:a comparion of three approach[J].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01(115):191~204.

[8] Alberts E E,Moldenhauer W C.Nitrogen and phos~phorted by eroded soil aggregates[J].Soil Sci Soc A mJ,1981(45):391~395.

[9] 罗春燕,涂仕华,庞良玉,等.降雨强度对紫色土坡耕地养分流失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9,23(4):24~27.

[10] 徐泰平,朱 波,王 涛,等.不同降雨侵蚀力条件下紫色土坡耕地的养分流失[J],水土保持研究,2006,6(13):139~141.

[11] 彭 浩,张兴昌,绍明安,等.雨强对黄土区土壤钾素径流流失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4.13(3):369~372.

[12] 傅 涛,倪九派,魏朝富,等.不同雨强和坡度条件下紫色土养分流失规律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3,9(1):71~74.

[13] 马 琨,王兆骞,陈 欣,等.不同雨强条件下红壤坡地养分流失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2,16(3):16~19.

[14] 贾洪文.降雨与土壤养分流失关系分析[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0(1):21~23.

[15] 康玲玲,朱小勇,王云璋,等.不同雨强条件下黄土性土壤养分流失规律研究[J].土壤学报,1999,36(4):536~543.

[16] 周 Z,何炳辉,刘立志,等.坡度与种植方式对紫色土侵蚀与养分流失的影响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17(2):239~243.

[17] 蔡强国.坡长对坡耕地侵蚀产沙过程的影响[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8,10 (1):34~42.

[18] 刘 方,黄昌勇,何腾兵,等.不同类型黄壤早地的磷素流失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01,15(2):37~40.

[19] 王洪杰,李宪文,史学正,杨金玲.四川紫色土区小流域土壤养分流失初步研究[J].土壤通报,2002,33(6):441~444.

[20] 马 琨,王兆骞,陈 欣.红壤坡面产流产沙与养分流失特征研究[J].宁夏农学院学报,2003,24(2):3~7.

[21] 黄 丽,丁树文,董 舟,等.三峡库区紫色土养分流失的试验研究[J].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8,4(1):8~14.

[22] 佘 雕,吴发启,刘丽莉.黄土养分流失规律初探[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3,18(3):19~21.

[23] 张丽娟,毕淑芹,袁丽金,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侵蚀与养分流失的模拟试验[J].林业科学,2007,43(1):17~21.

[24] 刘 洋,张展羽,张国华,等.天然降雨条件下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红壤坡地养分流失特征[J].中国水土保持,2002,20(12):14~16.

[25] 杨红薇,张建强,唐家良,等.紫色土坡地不同种植模式下水土和养分流失动态特征[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3 ):615~619.

[26] 林超文,庞良玉,罗春燕,等.平衡施肥及雨强对紫色土养分流失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9 29(10):5 552~5 560.

[27] 褚利平,王克勤,白文忠,等.水平阶影响坡地产流产沙及氮磷流失的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0,24(4):1~4.

[28] 刘亚平.土壤非饱和带中的优先流.[J].水科学进展,1996,7(1):85~89.

[29] 牛健植,余新晓.优先流问题研究及其科学意义[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5,3(3):110 ~116.

[30] 程金华.长江三峡花岗岩区林地坡面优先流模型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5.

[31] 牛健植,余新晓,张志强.优先流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生态学报,2006,26(1):231~243.

[32] 盛 丰,王康,张仁铎,等.土壤优先流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9,29(2):433~439.

[33] Edwards WM,Shipitalo MJ,Owens L B,Dick WA.Factors affecting preferential flow of water and atrazine through earthworm burrows under continuous no~till corn[J].J Environ Qual,1993,22:453~457.

[34] Essington M E,Tyler D D,Witson GV.Fluometuron behavior in long 2 term tillage plots[J].Soil Sci,1995,160(6):405~414.

[35] Gish TJ,Coffman C B.Solute transport under no~till field corn[J].Trans.ASAE,1987,30 (5):1 358~1 363.

[36] 区自清,贾良清,金海燕,等.大孔隙和优先流及其对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行为的影响[J].土壤学报,1999,36(3):341~347.

[37] 秦耀东,任 理,王 济.土壤中大孔隙流研究进展与现状[J].水科学进展,2000,11(2):203~207.

[38] 何 凡,张洪江,程金华,等.长江三峡花岗岩坡面区林地优先流与地表径流关系[J].水土保持学报,2005,19(2):9~12.

[39] 牛健植,余新晓,赵玉涛.贡嘎山暗针叶林土壤优先流形成因素的初步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6,30(5):732~742.

[40] 王 伟,张洪江,程金华,等.四面山阔叶林土壤大孔隙特征与优先流的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2010,21(5):1 217~1 223.

[41] 裴铁[,李金中.壤中流模型研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J].应用生态学报,1998,9(5):543~548.

[42] 徐勤学,王天巍,李朝霞,等.紫色土坡地壤中流特征[J].水科学进展,2010,21(2):229~233.

[43] 徐 佩,王玉宽,傅 斌,等.紫色土坡耕地壤中产流特征及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06,26(6):14~18.

[44] 丁文峰,张平仓,王一峰.紫色土坡面壤中流形成与坡面侵蚀产沙关系试验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8,25(3):14~17.

[45] 贾海燕,叶 闽,雷俊山.紫色土地区壤中流磷流失特征及其环境效应[J].人民长江,2009,40(21):59~61.[46] 郑 侃,金昌杰,王安志.森林流域坡面流与壤中流耦合模型的构建与应用[J].应用生态学报,2008,19(5):936~941.

[47] 丁文峰,张平仓.紫色土坡面壤中流养分输出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09,23(4):15~19.

[48] 尹忠东.江西红壤缓坡地壤中流特征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21 (4):47~49.

[49] 尹忠东,左长清,高国雄,等.江西红壤缓坡地壤中流影响因素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21 (5):1~6.

[50] 王 峰,沈阿林,陈洪松,等.红壤丘陵区坡地降雨壤中流产流过程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7,21 (5):15~17.

[51] 褚利平,王克勤,宋泽芬,等.烤烟坡耕地壤中流氮、磷浓度的动态特征[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29 (7):1346~1354.

[52] 白学云,张贵军,李 强,等.数学模型法预报地下水径流过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7,(2):40~43.

[53] 刘玉洪,张一平,马友鑫,等.西双版纳橡胶人工林地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的关系[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6(1):75~77.

[54] 李丽娇,张 奇.一个地表~地下径流耦合模型在西苕溪流域的应用[J].水土保持学报,2008,22(4):56~61.

[55] 李建柱,冯 平,王 勇.地下径流退水过程规律[J].天津大学学报,2010,43(5):83~86.

[56] 李新虎,张展羽,杨 洁,等.红壤坡地不同生态措施地下径流养分流失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0,21(2):400~405.

Review of the Impacts on Nutrient Loss of Sloped Farmland due to Soil water movement

Liu Hai1,Chen Qibo1,Zhou Ling2,Tang Zuoxin1

(1.The Faculty of Environ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Kunming 650224,China;2.Kunming Engineering & Reasearch Instltute of Nonferrous

Metallurgy Co.Ltd,Kunming 650051,China)

篇9

关键词:植树造林技术;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725.7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178

在大规模植树造林过程中植树造林的管理人员要认真检查和培育树木,提高造林的质量,并且要做好苗木灌溉和病虫害防治工作,科学合理地利用造林技术,有效实施造林项目。在预防和控制病虫害时,要发现病虫害的成因及病虫害预防、治疗效果不明显的问题的症结所在,旨在探索、总结如何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1 常见的植树造林技术

1.1 根苗造林

为了提高树苗的成活率和树木的成长速率,通常的做法是选取一颗根系完整并且发达的树苗直接进行种植,达到绿化的效果。在土质优良肥沃的地区播种,在适宜的时间进行施肥,选择优质的苗木种子,确保苗木的成活率,培养出优秀的树苗。在植树造林过程中要想保证树苗成活率,提升造林品质,要对栽种区域的土壤、气候、水分等影响条件进行确认,选取合适的优良树苗,还要保证苗木根系在运输途中不受到损伤。对于幼苗的培育需要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才能保证其成活率,通过细心地呵护使培养的幼苗栽种到土壤中健康成长,另外还要定期查看以免树木收到外界的破坏。

1.2 播种造林

在气候适宜,水分、阳光、养料充足的地区还可以采用飞机播种的直播造林法。由于直播造林法简单、有效,成本造价较低所以这种方法通常在山区使用。方法就是选择品种良好的种子在适宜的时节直接播种到土壤中,如果遇到干旱的情况还需要采用人工降雨保证种子能够获得充足的水分,在我国有很多山区播种的例子这种方法是所有植树造林方式中最简单的一种,而且效果很好。

1.3 分殖造林

还有一种不太常见的造林方法就是分殖造林法。通俗讲就是在土质较好、气候条件优良的地区利用树木的的树干、树枝、根部的营养器官当做造林的直接材料进行造林。例如:在我国有很多地方葡萄的种植就是用的这种方法,利用葡萄的枝干进行培育。这种造林方法对条件要求严苛,所以要结合栽种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培植。

2 植树造林基本程序说明

2.1 造林地的清理

苗木的培育通常会选择在造林地的位置。造林地由于长期栽培苗木必然会产生很多例如落叶、枯死的树干、站根、伐根等垃圾,所以在培育苗木之前对造林地进行清理保证地面的干净整洁是十分必要的。清理时可以根据将要利用的造林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全苗清理法、带状清理法、块状清理法等几种方式中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样才能保证清理的时效性,才能更有利于苗木的培育。

2.2 整地

整地也是造林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经过整理的地上种植树苗,能够更好的保证树苗的成活率。通常整地的方法有2种即全面整地法和局部整地法,选择好正确的整地方法很重要。在遇到大面积的土地需要整理的情况下通常选择全面整地法,利用大型机械对造林区进行开垦、翻耕,使土质变得松软,适宜种植苗木。当栽培面积较小的情况下要采用局部整地法,有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这2种方式都是对树木周边进行小面积翻恳。在合适的情况下选择最经济的方法保证苗木的茁壮成长。

3 植树造林活动中的病虫害防治策略

3.1 κ鞲刹〕婧Φ姆乐

病虫害防治也是威胁林木成长,以及造林效果的关键因素尤其是检疫性病虫害对林木危害最严重。严重的病虫害可以造成成片的树木枯死,或者风折。所以对付林木的病虫害主要采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法,制定完整成套的预防措施方案,在对林木的日常巡查、管理中,要加大检查力度,要经常喷洒杀虫剂等防虫害药物,分片区管理,还可以在林区引入害虫的天敌保护自然生物链的平衡。

3.2 对树木叶部病虫害的防治

叶子是树木进行光合作用的关键因素,如果生长中的树木树叶大面积脱落,就会使树木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也就无法汲取养分保证树木正常的存活,所以对树叶病虫害的防治也是相当重要。树叶出现虫害的情况通常肉眼很容易分辨,所以平时加大巡查力度就能及时发现病虫害。如果在检查中发现树叶处有病虫害的迹象时要及时处理,在源头上消灭害虫,防治其进行扩散传染到其他树木,当大面积病虫害爆发前要定期检查树木、喷洒药物。同样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治虫害遍布、扩散。

4 结语

在实际造林过程中要将造林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提起重视,要有系统性、结构性、深层次的看待二者之间的联系。加大造林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的科学探索,加快创新脚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整合资源提升操作和实践环节的标准,这样才能保证造林的高品质和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

篇10

关键词:气象条件;水利建设;影响;对策

0引言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水资源,社会的生产也同样如此,可见水资源对人类来讲极为重要,但是当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自然界中的水资源遭到污染,无法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求,针对这一情况,我国引起了高度重视,逐渐加快了水利工程建设的步伐,有效地对水流进行控制,从而避免洪涝灾害的发生,并且通过水利工程也能够实现合理的对水资源进行分配和调节,从而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充足的水资源。但是在水利工程实际的运行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天气变化的影响,因此,在水利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建设区域的气象条件、灾害等因素,将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融入到水利建设的规划中,从而针对建设区域的实际情况设计水利工程建设,保证水利工程在运行的过程中不会遭受气象条件影响,提升水利建设的运行可靠性和安全性,为人民真正带来福祉。

1气象条件对水利建设的影响

水利工程设施能否安全、平稳的运行,与气象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在水利工程建设之前,首先要规划建设的地点,通常情况下,会在峡谷、河谷等地段进行水利建设,因此给水利设施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这些地段很容易发生强降水情况,并且不可预估降水时间,进而导致相关工作人员无法及时的进行泄洪工作,水利设施遭到破坏,水库坝址的厂房也会被洪水淹没,最终形成冲毁沟渠、馈坝等严重灾害[1]。当前由于各个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频繁,排放了大量的有害气体,碳排放量逐渐增多,产生了温室效应,与此同时还形成了雾霾、沙尘暴、强降雨等恶劣天气,对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行造成了严重影响,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不断增加,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之下,如果水利设施建设地段发生了危害性极大的洪涝灾害,将会迅速增加水库的库容,排洪口充满大量的给水,会发生管涌、水库决堤和泄露等现象,对水利工程设施的正常运行造成严重破坏,如果灾害情形严重还会导致洪水淹没水库下游的住宅,给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在众多的灾害中,例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普遍是由于极端气象条件所造成的。很多地区的地形地貌差异化较为明显,当发生强降雨时,大量的雨水会冲刷山体,进而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严重还会导致山体崩塌,这些地质灾害都会对水利工程设施造成破坏,导致水利设施不能平稳、安全的运行。如果在水利建设地区发生自然灾害,例如大风、冰雹、强雷电等,大坝检测系统、雨情测报系统、水库自动调度系统将直接遭到破坏,使水利设施管理系统无法正常运行,致使水利设施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

2气象保障水利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先进的气象技术和设备

由于在地纬区域建设的水利工程众多,这一区域的气象多为阴雨天气,因此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水汽,而当前水利建设并不能有效应用这些水汽资源,造成资源方面的浪费,同时也影响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2]。由于气象技术和设备不够先进,加之缺乏火箭增雨作业装备和人工增雨作业点,没有完善的人工影响天气装备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较为落后的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无法满足当前水利建设的需求,同时,由于水利建设严重缺乏资金供应,没有更多的资金引进先进的气象技术和设备,造成水利工程不能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水汽资源,严重制约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

2.2缺乏规范化的气候可行性

在展开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之前,首先要科学的规划水利基础设施,在进行设施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测评当地的气象条件,针对当地的降水量季节变化、历史暴雨极值、暴雨日数等气象条件进行细致的分析,综合的进行评估和预测水利建设地区未来降水情况,从而提升水利工程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但是,当前很多工程企业缺乏规范化的气候可行性管理,也没有构建合理的区域自动站布局,进而导致在测评气象条件的工作中,无法获得有效的数据,对水利工程建设带来一定的影响[3]。

3强化气象保障水利建设的对策

3.1引进先进的气象技术和设备

由于水利工程通常建立在峡谷、河谷等地段,很容易发生地质灾害和自扰灾害,因此需要在水利建设区域建立多要素自动气象站,从而实现观测气温、风速、降水等功能,获得系统性、连续性的气象要素,同时还能使气象监测网的功能更加完善,气象资料的准确性得到提升,为水利建设提供坚实基础,保证水利设施运行的高效性和科学性,从而实现动态监测降水信息的功能。在此基础上,还应充分利用自动气象站、雷达等对水利建设区域进行气象监测,使气象预报、预测系统更加完善,不断提升气象技术,采用先进的气象设备,在极端天气情况下一旦发生突发事故,气象设备可以立即检测到,并且发出警报,有效地保障了水利建设运行的安全性[4]。

3.2加强人工增雨作业基地

当前我国大部分水利建设的水资源主要来自自然降水,自然降水具备分布不均匀的特点,会使水利工程时常发生缺水现象。因此,应加强人工增雨作业基地的建设,在水利工程建设区域进行人工降雨,从而有效使水利工程中的水资源增加[5]。同时,工程企业还应该建立相应的指挥系统,从而使水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率提高,为水利建设提供充足的水资源。

3.3制定科学的气候可行性调查制度

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之前,需要合理的规划水利设施,必须要为水利建设提供有效的气候可行性论据,才能保证水利工程真正发挥出价值,因此,工程企业应该制定科学的气候可行性调查制度,保证气候可行性论据的有效性,综合的进行分析和论证水利建设区域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等方面,根据得出的论证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水利工程设施规划,从而保证水利工程满足当地的自然规律,能够有效使水利工程避开当地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保证水利工程能够安全平稳的运行。

4结语

气象条件对水利建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相关部门应针对气象条件对水利建设的影响进行充分研究和分析,整理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避免气象条件对水利建设产生影响,提升水利建设运行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李元元.气象条件对水利建设影响分析与对策[J].北京农业,2013(12):156-157.

[2]徐亚琪,孟庆巍.浅析气象对农业生产和水利工程的影响[J].科技视界,2015(7):252.

[3]黄英华.气象对水利工程的影响与对策[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7):160.

[4]荣志远.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与对策[J].广西水利水电,2015(6):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