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时代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知识经济时代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资为主的经济,审计的侧重点将随之逐步由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这是其呈现的首要的基本特征
(一)在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资本为主,无形资产为第一生产要素
在知识经济时代最重大、最根本的变革是发生了资本革命,资本让位于知识,知识成为最重要的资本。“知识就是资本,知识就是财富”,将成为这个时代的基本。的生产经营活动以消耗知识资本为主。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知识资本的竞争。知识资本就是无形资产的总和。所以,企业=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知识经济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生产要素,而不是主要依赖于土地、石油、矿产等资源。一切高新技术实际上都是高新知识的凝结。一切发展都以知识为基础,一切财富的核心都是知识的结晶,知识已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无形资产价值的重要性也将引起价值的变化。
(二)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资为主的经济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主,即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的投入将在经济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知识资本的首要地位,提高了无形资产的重要性,知识超过了传统的资本与劳动力这两大要素的地位,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无形资产的也在不断扩大,除了原有的商标、专利权、版权、机软件等,还包括许多不可辨认的难以确定的无形资产,如公司声誉、管理能力等,而且后者在快速增长。知识经济使企业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三)知识经济时代,审计的重点由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
近30年来,第三产业革命浪潮飞速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中知识经济的贡献,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超过50%,有的国家和地区甚至达到70%以上。1995年美国很多企业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已高达50——60%,世界第一品牌——可口可乐的价值高达479.78亿美元。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无形资产,正日益成为决定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市场价值的主要动力。知识经济时代要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与核算,进而要求审计监督要加强对无形资产的审计,扩大审计的范围,逐步将审计的重点从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通过审计重点的转移,为国家宏观调控及时提供这方面的信息,也促使企业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通过审计重点的转移,加大对传统产业改造的审计监督力度,鼓励企业采用更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提高其技术含量,尽快完成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过渡;通过审计监督的重点转移,强化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审计,促进其迅速成长和发展。
二、人力资源审计是知识经济时代呈现的又一大特征
人力资源是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重要资源。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直接着国家的强弱和企业的成败。人力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对它的投入最为合算。据西方有关机构表明,员工投资1元所获得的效益高于投资2元新设备。知识经济的内涵,就是人力资源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出现了许多新,如:企业家资源如何计价,人力资源如何参与利润分配等,都是摆在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会计、人力资源审计面前的新课题,特别是对审计监督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经济监督骨干力量的审计,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和使用的审计监督,加强对人力资源的计价、参与分配等方面的审计监督,以保证人力资源核算与管理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公允性,是其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审计在知识经济时代呈现的又一新特征。
三、知识,传统的手工审计方式必将被先进的机审计技术所代替
知识经济是信息经济,是网络经济。网络化的,使人类穿越时间和空间进行通信的能力显著提高。经济活动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使其突破了传统的活动空间,进入媒体世界,出现了各种虚拟实体,如:虚拟公司、虚拟商店以及远距离的多主体的虚拟合作等。国际互联网将推倒横在供应商、顾客、姻亲集团和竞争者之间的高墙,将使组织微型化、经济活动整合化、管理结构内中层层次作用弱化等。这就要求审计方式向网上转化,使就地审计的范围逐渐缩小。网上审计使主体和客体只需在约定的时间见面,从而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网上审计可变事后审计而为事前、事中、事后紧密结合为一体的审计方式,大大增强了审计的及时性。事后审计将逐步被实时审计所代替,否则将事过境迁,无案可查。面对无书面记录的经济业务,审计的重点必将由原来对审计线索的审核与查找,转向对系统的、设计过程等。
四、知识经济时代,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审计将跨越国界,实现审计的国际化,组建审计的跨国公司
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经济发展一体化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向。随着国际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跨国公司、跨国经营得到空前的大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中一股超级强大的国际经营力量。根据联合国发表的有关资料,跨国公司的海外销售额1976年为6700亿美元(不包括公司内部销售额),相当于同年世界出口总额9180亿美元的73%,到1992年已高达5.5万亿美元,翻了8.2番,相当于当年世界出口总额4万亿美元的137.5%。跨国公司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和增长的重要力量,对世界各地区的经济产业有着深远的。跨国公司的经营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
篇2
关键词:永福、重晶石、地质特征、构造控矿、找矿标志
中图分类号:P2 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永福县盛产重晶石矿,该县所产重晶石比重大,白度高,品质好,享誉国内外。永福县有工业价值的重晶石矿体数量多,分布散。本文重点分析永福至田冲一带的重晶石矿的特征,总结出其矿床成因,为永福县甚至其它地方的重晶石矿的矿床成因提供参考。
2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区域上位于扬子陆块东南缘、江南陆块西南端的桂北地块东南部边缘,为龙胜褶皱带(Ⅱ12)、桂林弧形断褶带(Ⅱ12)与来宾凹陷带(Ⅱ11)结合部,区域褶皱、断裂构造较为发育。区域主要褶皱为印支期的九峰尾短轴向斜。主要区域断裂为北北东向的永福-龙胜断裂及北西向系列断裂。区域上出露地层主要有震旦系、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白垩系和第四系等。其中以寒武系与泥盆系分布最广,寒武系是本区主要的赋矿层位。区内褶皱构造主要有印支期的九峰尾短轴向斜:呈北北西向,延长近15km,宽4km,两翼近于对称,岩层倾角20°~60°左右轴部为郁江组,以页岩为主;翼部为下泥盆统,以砂岩为主。局部偶见次级褶皱。主要断裂有两组:永福-龙胜断裂,走向北北东,自永福经龙胜延入湖南,长度35km,断面倾向西,控制沉积相及岩浆活动,具韧性变形特征;北西向系列断裂,长3~8km,倾向南西为主,倾角38~78°。主要区域断裂为北北东向的永福-龙胜断裂及北西向系列断裂,本区内以北北东向的F1为代表。出露地层主要有寒武系、泥盆系。寒武系是本区主要的赋矿层位。区域内岩浆岩不发育。
3矿区地质特征
本区主要出露的是寒武系(∈)石英砂岩、页岩和泥盆系(D)细砂岩、粉砂岩。区内褶皱以北北西向印支期的九峰尾短轴向斜为主,局部偶见次级褶皱。区内断裂以具韧性变形特征的F1为主,其次级断裂有两条,分别F2、F3断裂带,均为北西向,具硅化、破碎石英脉、节理及片理发育,局部见断层角砾和擦。区内无岩浆岩出露。
4区内重晶石特征
区内具工业价值的矿脉呈雁列式分布,呈简单的单脉,有分支复合现象。矿体形态受到张性裂隙控制,其形态与断裂一致。矿脉长150~200百米,厚度一般为1~4米;矿脉上宽下窄,其走向与倾向的边缘快速尖灭;矿体呈板状,似脉状。矿体走向上在地表能连续出露,若地表矿脉尖灭则深部也几乎随即尖灭。产状与围岩倾向不一致。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方铅矿化、重晶石化、方解石化。矿石BaSO4含量66.96~96.90%,比重多在4.0以上。其顶底板常见铅、铜矿呈团块状分布,厚度不均。
5控矿条件
5.1成矿物质来源
来自于断裂带的深源钡由硅酸盐溶液为载体渗透上升到容矿层,聚于容矿空间,与天降水溶解蒸发岩形成的―型水相遇。由于物化条件的变化,促成硅胶凝聚首先沉淀形成硅化蚀变带,而Ba+则被释放出来与结合形成重晶石脉。〔1〕
5.2构造条件
矿区内断层F1,该断层为平移运动为主的多期次复合断层。在作用于该断层的应力作用下,产生一组与主断层F1相交的次级断层F2以及F3等系列断层,其大致符合应力椭球体规律(见图1)。而在泥盆系地层中,主要发育的是九峰尾短轴向斜,轴向近南北向,则应力方向应该是近东西向。根据雁列脉的形成规律:雁列脉的排列方向大致为应力的方向。从本区的实际雁列脉的排布上看,其所受的应力方向应该为近南北向。故本区的重晶石矿应该属于寒武系基地时期的产物。泥盆系盖层的构造活动对其影响较小。
在本区中,同时存在着数量众多成群出现的重晶石矿脉,它们的走向呈X型分布,笔者推断其为应力在某个区域释放时产生的成群的X型裂隙,重晶石在这些裂隙中充填。这些重晶石脉走向长约1~10m,斜深1~5m,未发现有工业价值矿体。
综合以上观点,重晶石脉矿形成过程大致推测为:寒武系地层形成后,受区域构造力影响产生相应的断层和节理,节理则形成较好的容矿构造。来自于永福-龙胜断裂的成矿物质充填其中,形成重晶石矿。
6找矿标志
经过笔者野外工作,总结出永福县重晶石矿体的找方法:
① 地层矿控:永福县重晶石脉产于寒武系地层。
② 地貌标志:重晶石矿围岩多受硅化较硬,不易剥蚀,产于山脊或半山腰上。
③ 成矿规律找矿:根据雁列脉等距的特性,寻找重晶石脉。
7结语
篇3
关键词 知识化 可持续发展 战略策略
中图分类号:F710 文献标识码:A
二十一世纪作为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一时期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会接受新的挑战。能够快速适应知识化社会的,将会得到快速的发展;不能够适应知识化社会的,将会阻碍其发展。新时期可持续发展作为每个国家和民族面临的重大问题,受到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因此,加强新时期知识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理论支持。
一、提高知识经济的社会成份
(一)知识经济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研究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和资源特征,能够提升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对提升社会各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工业经济范畴内,它是通过资源掠夺的形式来发展经济的,人们将地下蕴藏的煤矿、石油、地下水等自然资源,用作人类经济发展的原料和垫脚石。而各类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使得人类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越来越糟糕。而只是经济一方面能够有效的节约各种矿产资源和自然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实施生态工业等生产方式,既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又能够促进环境保护,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提高知识经济成份的关键。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成份提升的重点,首先是要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来提升知识经济成份。这是由于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第一产业和主要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信息技术产业、生命科学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等等。这些高新技术产业对于提升知识经济转化,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重收益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高新技术产业成果转化的过程中,要重视知识应用和创新能力的研究。在改造传统工业发展不足的基础上,通过知识经济来创新产业形势,实现知识经济带动传统工业发展的目标。因此,发展知识经济产业,重点需要在知识转化上努力,提升知识的有效转化程度。其次,加强对传统工业产业的知识化升级和改造。再次,加大对传统服务业的知识化改造,提升知识网络化和生产科技化的水平。
二、知识转化与可持续发展要遵循知识经济的原理
消费与生产是两个互相联系的有机体,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效地减少资源的过度开采,构建节能社会,是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大对知识经济的研究,并做好生产、分配、消费三者的辩证思考,为知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如果社会生产的传统观念不能够及时转变,仍然实施传统的工业经济生产背景下的,大批量生产方式,肯定会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对构建节约型社会产生不利的影响。通过对之前几十年中国工业发展历程的分析,我们都会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受到生产决定消费这个观念的影响。在生产的过程中,为了达到高产值、高产量的目标,不断的加大生产的力度,最终因为市场和消费数量问题,造成货物的挤压,产品的浪费。
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加大对消费和生产两者关系的研究,提升产品的有效销售水平,实现产品生产的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树立新的消费观念,提升知识经济的创新性
在生产和消费领域,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念,即:工业经济生产背景下的生产与消费观、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与消费观。工业经济时期的生产与消费观是全力生产、全面消费;而知识经济时代的消费观是适量生产、有效消费。在传统工业时代,经济和工业发展的目标,是最大程度上通过获取自然资源,提升工业的利润。所以,工业时代的生产,鼓励无节制的产品消费。这是因为社会的消费数量越多,工业生产企业所获得利润就越大。同时,传统工业对矿产资源的掠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较大。通过不科学的方式来提升产品的消费数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经济增长的程度,但是这种经济增长是以自然资源的疯狂开采、环境污染不断加剧为代价的,这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四、加大人口增长速度的科学控制
在知识经济时代,通过控制人口增长的速度,提升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化的程度,通过开发人们的智力资源,既可以有效的降低人口的数量了,又能够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可持续发展的计算方程我们得知,人口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指数成反比。因此,通过科学地控制人口的增长,能够有效地提升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数。并且,人作为社会和自然界的主体,在人类智力、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提下,人类利用科技发展经济的能力越来越强。所以,在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要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就需要不断地提升人们的知识水平。因此, 如何提高资源利用率, 减少资源浪费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根本的途径是通过提高人口素质,来提高人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五、小结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知,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动力是知识向生产力转化的程度。因此,需要通过加大知识经济的研发和生产转化,来提升知识经济的社会化程度,为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11秋2班)
参考文献:
[1]薛艳芳,论企业管理新理念——知识管理 [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07.
[2]舒筱倩,张琪. 面向知识经济企业管理趋势分析 [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0.06.
篇4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人才培养
1新经济——知识经济时代主要特征
1996年初,世界经合组织在发表的一份年度报告中称:“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简称“知识经济”,这便是广为关注的“知识经济”的由来。提出“知识经济”是因看到知识与技术在现代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体现了人力资本和技术中的“知识”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核心。从目前国际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看,知识经济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1信息化
一般而言,信息是指从客观世界获得的新知识或者是对客观事物发出的新要求,因此,信息是知识经济的血液和神经。信息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主体产业,其四大支柱是计算机、通信、微电子和光电子技术,它们是科技革命的核心,是综合国力的体现。可以说,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现代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体现,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1.2网络化
互联网迅速发展,人们可高速、互动传递信息,大量生产和生活活动均可在网络上进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有人预言,这种提高将呈几何级数增长。
1.3软件化
软件泛指电脑的程序、运行时所需数据以及与程序有关的文档资料。传统产品可通过各种应用软件开发来提高其现代科技含量,高技术产品更离不开软件的开发和应用,知识经济能充分体现出知识的价值,最明显的是离不开高素质的软件开发人才。总之,软件开发及其广泛应用于各类高技术领域,最能体现高素质人才的创造性及对生产的巨大作用。
1.4知识资本化和资产投入无形化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科学、技术、高级管理等)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分配的主要依据。在人力资源会计中,就企业财富增加而言,“物力”在于其价值转移,“人力”在于其价值创造,知识产品,应当视为与实物资本所有者一样享有收益索取权,即知识资本化。知识经济对知识、智力、无形资产投入将起决定作用,当今,美国众多高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已超过资产的60%,便是很好的证明。
1.5经济决策知识化
知识经济的决策必须科学化和民主化,一定要体现现代知识的宏观调控作用。追求经济效益的提高主要依靠技术创新,依靠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同时,科技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应用于生活的速度大大加快,据统计,一项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在19世纪为10年,20世纪50~60年代为1~3年,90年代为数天,而21世纪则可能为数小时。
1.6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虚拟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经济活动通过数字化和网络化来实现,全球空间变小而成为“地球村”,各个国家相互协作加强将使全球经济一体化。同时,通过信息处理可虚拟市场、虚拟现实,比如虚拟银行等。
可见,在知识经济发展中,主要的资源和生产要素,不是资本、土地和一般劳动力,而是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它们推动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其实质是高素质人才的作用。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还不到30%,而发达国家一般在60~80%,足见我国在以高技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中落后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知识经济时代必须有足够掌握现代高技术的人才,因此,加速培养优秀人才,并充分发挥各类高素质人才资源的作用,已是我国在新世纪的重大发展策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
2新背景——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
改革开放20多年的成功实践,我国已走完西方国家200年的路程,步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现在我国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年GDP已过两万亿美元,,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钢、煤、水泥、化肥等)居世界第一位,外汇储备居第一位,这为我国新世纪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条件。
但是,必须清楚看到,中国经济总量只为美国的1/9,日本的1/4,同时,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人口多、底子薄,许多工农业产量虽居世界前列,但人均产量和产值还很低,传统产业低技术层次还普遍存在,高技术产业尚在崛起之中。在今后经济发展上,从国内供给方面,在资源上已无太多资源可挖,从国内需求看,大多数领域已结束短缺经济时代,盲目的数量重复扩张型发展已无多少市场空间。从国际经济发展形势看,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发达国家已进入高技术产业调整阶段,它是西方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即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同时,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大转折中最突出的特征,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我国已加入WTO,对我国经济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这种发展战略新形势下,如何认识知识经济的发展?如何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将事关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3新措施——加速我国人才培养的策略
认识知识经济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是为了抓住战略机遇期,与时俱进,有所作为,加快发展。知识经济是现代“新型经济”,所需人才也是“新型人才”。只有大量高素质人才资源,才能加速发展知识经济,才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
面对我国技术人才现状,要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加速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充分利用好现有人才是当务之急。由于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非本文所能详述,只就相关问题提出探讨。
3.1进一步改革高等教育体制,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需要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总体水平还较低,其一,就业人员中,专业人才仅占从业人员的5.5%,不及发达国家的1/4,高校在校生只及美国的1/2左右。其二,现行高教体制是计划经济时代确定的,主要服务于传统工业社会,缺乏市场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从国际上看,多数发达国家乃至一些发展中国家,在60~70年代均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80年代后开始进入普及化阶段,而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处于“精英培养”阶段,从1999年扩招后,至2006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才达到21%,且地区发展不平衡。为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尽快构筑高教大众化仍至普及化的长期发展模式,是二十一世纪我国高教改革的必由之路,应着力抓好三个方面:在高教体制上,加速公办、民办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促进高教大众化、普及化的进程;适应市场经济,多层次培养人才;参考国际培养体制,提高创新模式。
3.2高质量高校师资是人才培养的基石
高校大众化过程,校舍、信息化设备等,只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及必须资金,是易于解决的,难点是解决高质量师资问题。目前高学历师资比例少、职称比例失调、地方院校待遇较低等,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有的院校或系,教师与学生之比达到1:20以上,远远超过1:14的正常比例。国际一流大学的师资结构为倒金字塔形,即多数教师应具博士学位,而我国高校,具博士学位教师仅占专任教师的比例明显偏低,就连硕士学位的教师还不占多数,有的是本科毕业生在唱主角。随着商品房、医疗改革的推进,高校已无相关福利可言,缺乏引进和稳定人才的吸引力。根本出路在减少不必要的扩大规模投资,重点解决教师的必要待遇和教学、科研等条件。
3.3改革职称评定制度,加速选拔人才
高校应向中科院学习,强化岗位聘任,不搞形式上的聘期,改革评审制度。建议各个省对一般本科院校只把关正教授评审,对副教授评审由各校根据省文件进行评审。对硕士评中级职称可在1~2年内评定。各校有了上述自后,便可不定期的“破格晋升”优秀人才,更好地激励年青人才成长,尽快造就大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科技创新领头人,以弥补人才“低谷期”的断层局面。
3.4改变人才流动的有关约束,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
由于面临经济全球化及知识经济发展的严峻形势,急需大量高科技人才是当务之急,充分利用好国内外现有人才是解决人才“低谷期”的有效途径。眼前大量人才出国、内地人才东南飞、企业人才频繁跳槽、学非所用浪费人才等普遍存在,反映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的突出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是必然趋势,由于企业、公司及跨国企业用人的机制变化,必然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加速和完善人事是促进“社会人”流动的桥梁。改革的措施,除国家公务员、军事院校和机关及特定单位外,对大专毕业生、硕士生及博士生应实行人事制度,人事、户口存放在人才交流中心,个人与用人单位只签订聘用合同,这样,高素质人才的流动约束便可解决,单位要稳定人才,只有创造条件并使人才发挥作用才行,而行政干预手段是无能为力的。
3.5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构筑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制
随着科技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知识老化”的周期明显缩短。据统计,大学生在校学到的知识中,继承性只占10~15%,工作中获得的现代知识占85~90%。面临国际交流及高技术不断发展,任何专业人员,不很好地掌握外语,将成为现代“哑人”,不会应用计算机技术,将会带上“科盲”帽子,不注意沟通获得新信息,只会仰天长叹,失业会迟早到来,何谈事业有成。因此,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终身职业”的时代已宣告结束。建立和完善辐射到全国的终身教育网络,自觉更新知识,是保证适应新时代、提高人才素质的长期战略任务。
4结语
经济全球化的潮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在创新、应用新知识的能力上,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高等教育大众化起步较晚,如何加速培养现代化人才和合理而充分地使用现有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我国今后发展的首要战略,应引起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陈幼松.信息技术与知识经济[N].光明日报,1998,5,26
[2]湖北省通信学会.知识经济与信息化[J].学会简讯(内刊),1998,3.
[3]易杳等.中国渴求知识时代[J].瞭望,1999,12.
[4]周大平.科教兴国:创新是重中之重[J].瞭望,1999,10.
[5]齐建国.高技术及其产业对经济发展影响巨大[J].瞭望,1999,44.
篇5
关 键 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基础理论 探究 职称论文
作者简介:刘昆山,中国北车集团大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高级经济师。
党的十七大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五年来,我国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优化能源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中国经济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诸多问题。究其根源,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理论尚未廓清,对诸如“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哪个方向转变”以及“怎么转变”等问题,尚待探究。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对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解,我们往往只从经济学的一般认识入手,只从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入手,片面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即不仅要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的变化,更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但是,离开对经济时代变化大趋势的根本认识,就会本末倒置,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的错误,难免事倍功半。
经济发展方式,或称财富增长方式,是由所处经济时代的特点决定的。一个时代有与其相适应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
农业经济时代,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的驱动力是土地和体力劳动者,谁拥有的土地越多,谁拥有的劳动力越多,谁就越有财富。土地是“第一资源”,劳动力是“第一资本”,简单的体力劳动是“第一劳动”。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的驱动力是资本和机器。工业经济的成熟期,以机器为主的机械劳动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基本形式。工厂越大机器越多,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越高,创造的财富就越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就越大。工业经济时代,石油、煤炭等自然资源是“第一资源”,机器设备和货币资本等传统资本是“第一资本”,复杂体力劳动是“第一劳动”。
世界正在由工业经济时代转变为知识经济时代。时代变了,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做相应的转变。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知识资本成为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知识成为“第一资源”,知识资本成为“第一资本”,创新劳动成为“第一劳动”。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出现的诸多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时代进化,即由工业经济时代进化到知识经济时代引发的问题。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后,如果仍沿用工业经济时代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的速度就会逐步降低,经济发展的质量就会逐步变坏,经济发展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顺应时代潮流就能兴旺,背逆时代潮流必定衰败。物竞天择,这是亘古不变的铁律。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有三个:一是石油、煤炭等自然资源和知识资源,到底谁是“第一资源”;二是机器设备及货币资本等传统资本和知识资本,到底谁是“第一资本”;三是复杂体力劳动和创新劳动,到底谁是“第一劳动”。这些问题不解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难以奏效。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是权宜之计,不是人为举措,而是时代的要求,是历史的必然。应对时代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二、探析知识推动经济发展的机理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涉及向哪个方向转变的问题。
一般理解为,由传统的发展方式向现代的发展方式转化,要用现代的发展方式替代传统的发展方式。于是,把资本、劳动密集型、政府驱动型、外需拉动型、投资驱动型、出口带动型、外延粗放型等发展方式归入传统的发展方式,而把技术密集型、市场导向型、内需驱动型、消费驱动型、内涵集约型等发展方式列为现代的发展方式。这种从事物表象上简单分类的做法,不具有可操作性,不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是为了实现经济平衡、协调、可持续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以知识为“第一资源”,以知识资本为“第一资本”,以创新劳动为“第一劳动”的基础上。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取向。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当世界跨入知识经济时代以后,原来的那套财富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模式对一些经济现象已经无法解释了。当今世界拥有最多财富的人不再是资本大亨,而是像比尔·盖茨那样一批“知识的宠儿”,他们对推动经济发展功不可没。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在几十年前说过:“我们迄今还不十分清楚,知识是怎样作为经济资源发生作用的。我们只能说,我们需要这种理论,但它完全不同于所有现存的经济理论……”要解决经济发展方式向哪个方向转变的难题,必须首先弄清楚知识是怎样推动经济发展的。
1.知识经济时代的两种劳动
劳动创造世界。任何经济发展方式的确立,都必须从劳动这个理论元点出发。
劳动分为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
人的体力是有限的。随着劳动资料的发展,出现了代替人力的畜力、风力、水力,后来是蒸汽机的机械力以及电动机的电力。凡是以人的体力以及代替人力的力量从事的劳动,称谓“泛体力劳动”。人的智力的替代力量也正在出现,例如计算机技术所表现出来的非凡智力。凡是以人的智力以及代替人智力的力量所从事的劳动,称谓“泛智力劳动”。
两种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不一样的。
“泛体力劳动”创造的价值,随着代替人力力量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当社会只有人力、畜力、风力、水力,劳动能创造的价值较小,社会财富增长和经济发展缓慢。这个时代,就是农业经济时代。当社会出现代替人力的机械力和电力,劳动创造的价值越来越大,社会财富增长速度加快,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这个时代,就是工业经济时代。
“泛智力劳动”是以知识为基础,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劳动。
“泛智力劳动”创造的价值,比“泛体力劳动”创造的价值大得多。工业经济时代商品的价值主要指一定技术条件下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的大小体现在劳动时间的多少上。知识经济时代的商品价值主要是指在无差别人类劳动中所蕴含的知识,价值的大小体现在知识含量的高低上。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劳动时间的差异是有限的,因此,“泛体力劳动”创造的价值也是有限的;在无差别人类劳动中知识量的差异几乎是无限的,因此,“泛智力劳动”创造的价值也几乎是无限的。无限的价值必定远远大于有限的价值。这种超出一般价值的价值,称谓“增盈价值”。
“泛体力劳动”创造价值的规律是,投入一次劳动,获得一次价值;不投入劳动就不创造价值。“泛智力劳动”是一种特殊的劳动,投入一次劳动,在获得一次价值之后,还可能获得新的价值。专利是“泛智力劳动”的成果,专利的拥有者在自己使用专利时即创造了价值。当专利拥有者转让专利使用权后,并没有新的劳动投入,却能获得报酬,创造出新的价值。“增盈价值”就是多次价值的积累。
以“泛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业经济,是以数量扩张型和粗放速度型为主体的经济,其增长潜力有限;以“泛智力劳动”为主的知识经济是以质量提高型和高度集约型为主体的新型经济,其增长潜力无限。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重视和倡导“泛智力劳动”,用“泛智力劳动”逐步替代“泛体力劳动”,同时,在劳动结构中,逐步加大“泛智力劳动”的比例。
2.知识经济时代的两种资源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泛体力劳动”或称创新劳动依靠的是知识资源。
知识资源是指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可以反复利用的、可以带来财富增长的、可以推动经济发展的资源总称。在每个人的头脑里都有一个“知识仓库”,企业员工的“知识仓库”汇集成企业的“知识仓库”;一个群体,大到国家的成员的“知识仓库”汇集成群体或国家的“知识仓库”。
知识资源就是无数个体生命“知识仓库”的集成。
我们说的“知识仓库”并非指贮存图书和资料的图书馆,也不是存放图纸、文件、音像资料的档案馆,而是特指存贮隐形知识的人脑。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图书馆和档案馆是贮存显性知识的场所,贮存不了隐形知识。显性知识必须有效转化为隐性知识,并通过“知识仓库”的加工升华才能成为创新的有用知识,成为创新的坚固基础。因此,图书馆就是图书馆,档案馆就是档案馆,它们永远不能成为真正的“知识仓库”。对于创新来讲,有用的是人脑中的隐性知识而非图书馆中的显性知识。图书馆再大,贮存的图书再多,在未转化为隐性知识之前,对于创新来说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
隐性知识来源于个体生命对于外部世界的感受、感知和感悟,来源于对事物的各种纷繁复杂现象的认知,对事物特征和变化的认知,以及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自我判断和积累。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隐性知识不仅隐含在个人的认知、技能和经验中,同时也涉及个人信念、世界观、价值体系等因素。
知识仓库具有极其独特的特点:
(1)容量很大,潜力无穷。只要主观上愿意接受隐性知识,“知识仓库”可以做到“来者不拒”,有多少接受多少。这么大容量的“知识仓库”,可以不上锁,不用保安看守,谁也偷不去,谁也拿不走,一旦“入库”,终生拥有。
(2)管理无序,难以度量。一个人到底储存了多少隐性知识,根本无法度量。人的“知识仓库”无法像实物仓库那样,进库有登记,出库有记载,库存有账薄,存量多少一目了然。人的“知识仓库”库存量可以有个大致的估量。人的“知识仓库”完全处于自然的无控无序的状态。
(3)有增无减,越用越多。“知识仓库”不同于实物仓库。实物仓库的实物一旦使用,库存就会减少,使用的越多,库存减少的就越快。“知识仓库”的隐性知识一经使用,不仅库存不会减少,反而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对事物获得了新的、深入一步的认识和把握,库存将有可能增加。“知识仓库”是越用越多,越用越好用。
(4)多重功能,贵在创新。“知识仓库”对于任何人都是有用的,从事“泛体力劳动”的人也要靠贮存和积累的技能类和经验类隐性知识处理劳动中所遇到的问题。从事“泛智力劳动”的人不仅要用贮存和积累的技能类和经验类隐性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用贮存和积累的认知类隐性知识,依靠专业性的认知类隐性知识,并通过对知识的加工,获得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深入一步的新的认识和把握,实现创新的目标。“知识仓库”中这类知识库存量越大,就越能敏锐地观察问题、发现问题,也就越能开辟出可以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新领域来;这类知识库存量越大,通过自由联想获得新办法、新主意、新观念的可能性就越大;这类知识库存量越大,就越能有效地选择适合于自己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学科或领域;这类知识库存量越大,思路越宽广,就越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就越能使创新发现得以深化,使创造性成果得以升华。
自然资源的作用尽人皆知,于是人们在疯狂地掠到自然资源。知识资源的作用由于其隐蔽性、不可知性而尚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知识经济先知先觉的国家和企业,都在拼命占有、大肆掠夺知识资源。
资料介绍,美国微软公司的总资产达到3100亿美元,全世界雇员人数近91000人,目前在60多个国家设有分公司。尽管如此,微软公司仍然是一家没有高大厂房,没有庞大机器设备,没有大型运输机械的企业。公司的固定资产主要是办公大楼及办公用俱。微软公司高度重视人才,努力不让最优秀的人才“漏网”。比尔·盖茨曾坦言:“如果把我们公司顶尖的20个人才挖走,那么我告诉你,微软会变成一家无足轻重的公司。”也许,这就是微软成功的秘诀所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高度重视知识资源,充分发挥知识资源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步由主要依赖具有稀缺性的自然资源发展经济,转变为主要依赖具有丰富性的知识资源发展经济。
3.知识经济时代的两种资本
时代变了,工业经济时代的经济理论有些已经过时,不少做法已经失效。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资本结构发生了重大变易,由一种资本,变成了两种资本,即不仅要有传统概念上的实物资本和货币资本等构成的传统资本,而且要有知识资本。办企业没有资本不行,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办企业没有知识资本不行的道理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清醒意识到的事情。
传统资本和知识资本,两种资本好比是企业的两条腿,缺一不可。没有传统资本,企业无以存活;没有知识资本,企业活得艰难。企业要想走得好,跑得快,两条腿要一般长,一样健壮。“单腿蹦”不行,“跛脚走路”也不行。
知识资本对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来说,是极端重要的。无数鲜活的事例和经典的案例形象地说明,传统资本是企业的“硬件”,知识资本是企业的“软件”。只有“硬件”没有“软件”的企业无法正常运转;传统资本对于企业是“催生促高”的资本,知识资本对于企业是“造血壮体”的资本;传统资本是企业“做大”的资本,知识资本是企业“做强”的资本。
知识资本是由知识转化来的,转化的根本条件是“泛智力劳动”,就是创新。没有知识就没有知识资本,没有创新也没有知识资本。这就是说,知识资本的内涵离不开创新的范畴。凡是用于创新的资本,凡是实现创新的资本,都是一种投入。投入的是传统资本,是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但是,这种投入的资本,不同于维持日常生产而投入的资本,也不同于扩大再生产的资本,是一种投资回报率相当高的资本,是一种日益受到广泛重视的资本。为了与传统资本向区别,这种用于创新和实现创新的创新资本,冠以知识资本的称谓。知识资本是蕴含在创新成果中的特殊资本;知识资本是能够创造超乎常规价值和利润的资本。知识资本的定义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知识资本就是创新资本。
据全球著名的博思艾伦咨询公司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微软公司2006年的用于研究与开发的R&D投资总额达到65.8亿美元,R&D投资占公司当年全部销售营收的14.9%左右。这些货币资本都有效地转化为微软的知识资本。
任何资源只有通过适当的形式转化为对社会有用的存在时才能实现其资源的价值。 知识转化为知识资本的条件是,知识必参与变革现实的实践,通过“泛智力劳动”这种知识性劳动,创造出对企业、对社会有用的存在,同时创造出新的价值时,知识才转化为知识资本。知识只有通过创新才能转化为知识资本,或者说,创新是知识转化为知识资本的根本条件。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充分认识知识资本对于经济发展的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企业的资本结构中,逐步提升知识资本的含量,并使之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本”。
4.知识推动经济发展的机理
知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获得的一些认识和经验。雄厚的知识资源不断开发的结果,即通过对知识的不断积累,对知识的反复思索,对知识的多种联想,对知识的深刻感悟,使人们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了新的认识和把握,使人们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接近事物的真实。人们利用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新的认识和把握,在知识资本的推动下,对事物进行改善、改造、改革,创造出具有创新意义的新产品,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新理念,不断实现创新。创新的过程就是“泛智力劳动”的过程,其创造的是价值量相对较高的增盈价值,因此,创新的过程就是价值量大幅提升的过程,创新的过程就是财富快速增长的过程,创新的过程就是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
知识推动经济发展是这样一个过程:首先是知识,日益增长的知识凸显了知识资源的作用;知识资源通过知识资本的持续开发,通过“泛智力劳动”不断实现创新目标;创新将创造出超过一般劳动价值的增盈价值,进而推动经济平衡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
知识——知识资源——知识资本——“泛智力劳动”——创新成果——增盈价值——经济发展,构成了知识推动经济发展的链条。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发展模式,知识资源是基础,创新是核心,知识资本是推动“泛智力劳动”的关键,创造“增盈价值”是经济发展的目标。这种模式将以一种历史性的力量使社会实现从主要依赖自然资源,向主要依赖知识资源的转变,从“泛体力劳动”为主,向“泛智力劳动”为主的转变,从传统资本为主导,向以知识资本为主导的转变,并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结构和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创新将成为“第一生产要素”,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根源,成为配置生产要素的强大力量。谁拥有知识和创新,谁就取得了对经济的支配权力。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事关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事关国家实力的快速崛起,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动员全国上下采取重要举措,同奋共举,务求实效。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从企业抓起
较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念上存在着曲解。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国家的事情,是宏观调控的事情,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事情,是有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事情。此事似乎与企业无关,或者说企业只是“被动”转变,“等待”转变。这种思潮是十分有害的。
企业是经济的“细胞”。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是内生性发展的动因。离开了“细胞”的发展变化,宏观经济难以发展变化,既是有些改变,也是“治标不治本”,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和效果。宏观调控式的转变,既是企业调整了产业,例如由传统产业调为知识产业,如果企业仍然按照工业经济时代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结果经济必难有长足发展。实践证明,既是传统产业,如果转用知识经济时代的方式,依然会取得骄人的发展。美国沃尔玛公司,从事的是典型的百货零售的传统产业,其夺得世界500强之冠的业绩,诠释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取向。
企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把企业主要依赖自然资源转变为主要依赖知识资源;二是把企业主要依靠“泛体力劳动”转变为主要依靠“泛智力劳动”;三是把知识资本作为企业的“第一资本”。资料显示,我国2.8万家大中型企业中,75%的企业没有专门从事研究开发的人员,50%的企业不进行任何创新活动,有专利的企业只有5%,每年申请专利的企业只占1%。这都说明,我国企业仍然处在工业经济时代,沿用的仍然是工业经济时代的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企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事情。要充分认识时代的变迁。时代的列车已经驶进知识经济时代,我们的头脑,我们的理念必须与时俱进,把握时代的特点,顺应时代的潮流。身子和屁股不能停留在工业经济时代,“身首异处”是活不好的。企业要高度重视“知识仓库”的建立,高度重视“泛智力劳动”队伍的培养,高度重视知识资本的考核和运作。国家要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将企业建成创新型企业。企业普遍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日,就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真正转变之时;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日,就是中国经济二次腾飞之时。
2.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管理理论体系
经济理论是对经济现象本质的探析和认知,是对经济现象规律的探求和揭示。经济理论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一个经济时代有反映其时代特征的经济理论。经济理论的焦点,在于揭示社会财富增长的机理,在于确立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转介和移植了大量外国的经济管理理论。我们的企业界同仁敏而好学。从改革开放之日始,先后学习过全面质量管理、价值工程、看板管理、事业部制、行为科学、创新理论、人力资源理论,直到甚嚣尘上的核心竞争力理论;我们跟“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学习过最基本的管理方法,跟“大师中的大师”彼得·德鲁克学习过现代管理高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曾使我们折服,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让我们如醉如痴……学费交了不少,学习也颇努力,但回过头来想想,收效甚微,甚至是劳民伤财,劳而无功。何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了皮毛,丢了根本,难免落得邯郸学步的下场。尽管如此,中国经济发展仍然得益于这些“洋”理论,取得了令世人瞠目的业绩。
时代变了,经济管理理论也要做相应改变,要创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经济管理理论。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了一系列新现象,表现为宏观经济出现了“两低一高”的新特点,即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和高增长率。微观经济则出现了以微软公司为典型的一大批知识企业的迅速崛起。所有这一切,都是与传统经济管理理论与实践经验所不相符合的,甚至是传统经济管理理论根本无法解释的。这引起了联邦政府的高度重视,大批经济管理理论研究者立即投入深入研究,相继推出一些研究成果,推动了美国知识经济的发展。任何经济理论都是与经济实践相伴而生的,这样的经济理论为经济发展探路清障,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中国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我们不能继续沿用工业经济时代的经济管理理论,我们也不能继续依靠移植外国成熟的知识经济管理理论。一方面,真正有用的“经”,人家不一定给你;另一方面,移植需要过程,等移植成功可能已是“时过境迁”了。另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做法,以及“零敲碎打”的做法都难免会事倍功半,效果很差。
中国需要创建自己的知识经济管理理论体系。任何一种经济理论都是对某类经济现象在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这类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获得深入一步的、新的认识和把握,并进行由个别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的抽象而形成的。经济理论体系的作用有两点:一是对已经出现的这类经济现象做出合乎逻辑的、自圆其说的解释;二是指导经济运行,严格按此理论运行的经济应该获得预想的经济效果和效益。用“企业知识资本论”作为理论元点,建立一套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知识经济管理理论体系。创建知识经济管理理论体系,不应是“个人行为”,而应是“国家使命”。由国家出面组织,选择国家最高学府(例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牵头,挑选有创新造诣的经济学家集思广益,同心戮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创建中国知识经济管理理论体系,尽快结束跟在外国经济管理理论后面爬行的历史,尽快用中国的经济管理理论体系推动中国企业、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大道上迅跑。中国知识经济管理理论体系构建之日,就是中国经济二次腾飞之时。
3.大力普及和开展创新活动
普及和开展创新活动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知识经济时代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创新。创新是知识“第一资源”的最终归宿;创新是“泛智力劳动”的全部内涵;创新是企业“第一资本”的总体流向。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财富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知识经济时代。
当前,阻碍创新普及和开展的最大障碍,是熊彼特“圈定”的创新定义。“怎样认识创新”已成为一个国际性议题。2003年,欧盟提出要重新认识创新概念。2004年,美国国家创新行动计划中反复强调创新的变化特征。他们都对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提出了质疑。
随着创新实践的深入,创新理论也要随之发展。通过对百家企业案例的探析,创新可以这样来定义:“创新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对事物的本质和事物的规律获得深入一步的、新的认识和把握,用这些新的认识和把握对事物进行改进、改善和改造,并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有利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实践”。
篇6
1新经济时代特征
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对高新技术的需求不断扩大。知识经济背景环境当中,人们从思维认知以及生活方式方面都出现了较大的转变,企业在面对这种情况下,应当充分调动积极性,为此,其经济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点:首先,企业之间的生产经营竞争性越加激烈。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超越了国家范畴,企业已经进入到了全球竞争的环境之下。其次,信息技术共享造成了企业之间关系发生变化。企业与企业之间并再单纯是竞争对手,更是合作与竞争的关心。传统市场营销手段已经不能够满足时展需要。新型的市场营销已经在新的环境当中萌芽与发展。这个过程中的关键性因素是创新与突破。
2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创新
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创新要从多角度出发,打破传统市场营销模式,结合企业自身特征及实际发展需求,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市场营销模式。
(一)拓宽市场营销思维
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要不受地域环境限制,营销范围不局限与国内市场,更加注重国际市场营销发展。现阶段已实现全球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科技资源呈全球化发展趋势,商品跨国及国际交易日益增多,企业为谋求长远发展,积极参与到全球化经济发展中十分重要。尤其是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发展。在新经济时代下企业市场营销要拓展营销思维,充分利用全球经化发展机遇,创新传统营销理念,结合企业自身发展情况,积极探索出适合企业长远发展的特色营销模式。
(二)应用"柔性"营销模式
在传统市场营销管理过程中,主要应采用"硬性"营销模式,即通过硬性任务的规定,以实现市场营销。这种方式不利于营销效果的提升,制约了营销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新经济时代下,要充分认识到知识经济的重要性,充分尊重人力资源应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营销人员综合素质有所提升,在知识型人才比重较大的人力资源中,要突破传统管理方式,通过高效管理模式提高营销人员工作效率,促进其业绩的提升。在营销创新过程中,要采用多样化营销手段,提高营销效率。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要强调三位关系的协调发展,即企业、产品、消费者,只有保证三者协调发展才能促进企业市场营销的成功。
(三)加强个性化营销
新经济时代下企业市场营销要更加注重客户关系,实现客户友好关系的建立。在长期沟通交流中构建相对稳定的客户群体。在传统市场营销中,企业营销模式注重规模性,而新时期营销模式更加倾向个性化,以特色管理为营销理念,根据客户个性需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营销方案。在新经济时代,企业为实现长远发展,且有效达到既定盈利目标,需要加强个性化营销,打破传统营销下的"一对多"模式,实现"一对一"营销。
(四)采用互动营销模式
新经济时代下互联网技术为主要产业支撑技术,在实现营销创新的过程中,要加大科技力量的融入,实现互动营销模式构建。传统市场经济中,消费者多属于被动地位,对所需商品信息的获取途径较为单一。而新时期消费者能够通过互联网与企业实现沟通交流,企业可通过广播、电视以外的媒介渠道进行信息传播。同时,企业通过互联网技术与消费者形成双向互动模式,及时与消费者进行交流和访问,对消费者消费意向更加明确,使企业产品营销更加有效。企业通过独立网络平台的构建,为消费者提供发表声音的平台,使消费者根据自身真实需求选择合适产品,这对企业长远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3结束语
篇7
关键词:知识经济 员工关系管理 忠诚度 授权
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对组织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一定程度上人力资本己超过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通过有效的员工关系管理,来实现员工之间以及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和谐发展,使组织的每个细胞都活起来,充分调动每个员工的潜能,使其在企业发展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实现员工与组织的双赢,是现代企业组织不断追求的目标。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时代特征、组织特征会影响企业组织的内外环境、影响员工的心理和行为,从而影响企业员工关系管理。员工关系管理的途径和策略也应随着网络、科技、个人心理和行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鉴于此,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研究员工关系管理的新变化,进而提出知识经济条件下员工关系管理的有效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1 员工关系管理的含义和内容
员工关系管理(ERM:Employee Relationship Management)是指组织通过与员工富有意义的交流沟通,使组织理解并影响员工行为,并通过对员工的适当授权,实现提高员工满意度,员工忠诚度,人才稳定率等目的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员工关系是由企业与员工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员工关系管理强调以员工为主体和出发点的企业内部关系,注重个体层次上的关系和交流。涵盖企业员工管理、沟通和冲突管理、组织与员工劳动关系管理、员工之间人际关系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把员工关系管理视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特定领域。员工关系管理是在企业人力资源体系中,各级管理人员和人力资源职能管理人员,通过拟订和实施各项人力资源政策和管理行为,以及其他的管理沟通手段调节企业和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并确保为员工、为企业、为社会增值。
2 知识经济条件下员工关系管理的特点
员工关系管理,是以企业员工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以人为本的管理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企业的员工自身受到知识经济时代环境、科技等因素的影响,不断地发生着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化。企业员工的这些变化,决定了员工关系管理的主要特点。
2.1 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员工忠诚观念正向职业化转变 知识经济条件下,更加宽松的社会环境使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员工对个人事业的忠诚和追求,已经代替了原先对某个具体组织的忠诚,具备高层次学习、培训和教育的经历,使得现在企业的员工变得越来越主动,他们希望将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管理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任由企业做主。
2.2 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员工更加渴望得到权力和自由 早前,企业组织的员工将单纯追求加薪和职务晋升作为职业生涯成功的主要标准。知识经济条件下,这一传统观念正逐渐改变。人们希望能从工作中获得更多的技能,为将来的发展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越来越多的人将获得更高的管理权力、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以及实现个人全面发展作为职业生涯成功的新标准。他们渴望得到授权,获得独立处理相关事物的机会并得到组织认可,实现自我价值。
2.3 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员工更加注重工作与家庭的平衡 随着时展,人们不再像过去一样,过着“男主外女主内”的生活。知识经济条件下,不论男女,都有权利追求工作和生活中的乐趣。都有权利接受和享受更多的社会信息和资源。知识经济条件下工作与家庭之间的潜在冲突对职业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个人发展目标对职业的影响。所以,人们不断意识到丰富和幸福的家庭生活跟工作和事业一样,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导致在就业过程中越来越多地考虑工作与家庭平衡,他们希望不要受到工作的束缚,而是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处理情感生活和家庭生活。
3 知识经济条件下员工关系管理的策略
管理创新是由解决时展、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企业生存与发展问题的需求而产生的。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特点,面对知识经济给员工关系管理带来的新变化和新特征,企业必须依据这些特征和变化来调整企业管理的方向,通过科学有效的途径、策略来实施员工关系管理,以发挥其在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1 注重培养核心员工的忠诚度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员工忠诚观念正向职业化转变。员工对职业和工作忠诚度,不代表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员工更加追求个性与自由,他们总是在寻找有利于自身个性张扬的企业去发展,去实现人生理想。这种情况下,培养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就显得更为重要。企业员工,尤其是核心员工是企业的重要财富,企业应该重视培养核心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一个企业失去核心员工的损失要远远超过失去一般员工的损失。所以,在现在人才流失率较大的知识经济环境下,培养核心员工忠诚度,建立合理薪酬和沟通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3.2 进行适当、合理的员工授权 知识经济条件下,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组织形式向网络化、小型化、灵活化、多元化发展,导致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组织层次减少,从而很难保证足够的晋升职位,这对于中小企业尤为明显。另一方面,企业员工希望在工作中得到尊重,渴望得到权力和自由,为将来的发展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他们渴望得到授权,渴望获得独立处理相关事物的机会并得到组织认可。这就存在着一个组织和员工之间的授权矛盾,企业管理者应正确处理这样一个矛盾,使企业既能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组织发展特征,又能满足员工对于授权的渴望,在保证组织正常构架情况下,对员工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授权,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员工获得满足感,从而发挥其最大的工作能力和效力。
3.3 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力度 知识经济时代的员工是知识型员工,自身综合素质较高,在工作中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单纯追求薪资与报酬已不是其需求的唯一重点,他们来到组织的目的,是在争取适当劳动报酬的同时,寻求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企业应当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教育,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制定员工继续教育、终身教育计划。在培训教育时,针对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应该注重提高其创新知识的能力,引导他们把实现自我价值的目标与企业或组织的集体目标联系在一起,并树立其组织目标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为他们在工作中富于进取精神、发挥知识创新的积极性提供良好的基础。
3.4 实行弹性工作制度 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员工在保证工作内容和质量的前提下,不希望受到单位过多的牵制和束缚。在这种情况下,实行弹性工作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弹性工作制是指在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或固定的工作时间长度的前提下,员工可以灵活地、自主地选择工作的具体时间安排,以代替统一、固定的上下班时间的制度。合理的弹性工作制可以为员工创造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不但使员工个人得到权力、感情和自由的满足,也会促进企业员工对企业忠诚度、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提升,对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程延园.员工关系管理的基本内涵[J].中国劳动,2004(04).
[2]李建设,孙望,沈阅.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企业员工关系管理[J].财经科学,2006(08).
[3]向大众.企业成长期的员工关系管理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10).
篇8
【关键词】青年教师培养;基础教育;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传承;师徒制度
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理念的发展、知识的更新和技术的变革,使得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和党的十报告都明确强调,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同时,伴随着人口等因素的催化,基础教育规模迅速扩张,急需青年教师的大量补充及快速成长。基于此,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重视发挥教师的作用,认真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
截至2010年底,我国幼儿园和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达1180万,其中,中青年教师已经成为了主力军。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青年教师日渐成为中坚力量和发展希望(35岁以下年龄段的教师已占全体教师的50%)。学校在青年教师的培养方面,紧密结合文化理念及时代特征,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持续发展之路。
一、切入点――文化精神的导向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在60年的历史积淀中,创造并传承了“人文・自主”的学校文化,形成了“崇尚人文――人文教化、人文修身、人文情怀;求真务实――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真抓实干;开拓进取――自强不息、自主创新、争创一流”的文化精神,它们渗透在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学校秉承“人本和谐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价值观念,并设定了具体的培养目标:品德堪为学生的楷模,行为堪为学生的榜样,学识堪为学生的师表。
为了达成目标,学校始终自上而下地给予全体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一种“人文”关怀,从青年教师身心的全面发展出发,理解他们在课堂教学、教育管理以及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成长的需要,给予他们宽松的成长环境、更多施展才华的空间和机会。
为了更好地帮助青年教师理解并传承学校文化,学校非常重视岗前培训环节。每年暑期,针对新入职的教师,重点开展“学校文化专题教育”,即每一位学校领导分别就不同的主题做“通识”培训,促进青年教师继承优良的文化传统。例如,曹保义校长紧密结合学校的发展历史和文化特色,开展《人文自主彰特色传承创新育英才》专题讲座;王华副校长系统讲述《基于学生差异的课程改革实践》,全面呈现学校“6+1+1”课程体系、课程设计及实施方法;申敬红副校长从校风校训、师生发展、欣赏型德育建设等德育工作视角分享《寻找心中的那份热爱》。
在“人文・自主”的熏陶和传承下,学校为青年教师的成长营造了优越的精神环境。借助文化精神的导向,学校可以快速地凝聚青年教师的思想,引导他们建立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学校采取全面的激励措施,有效激发青年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热情、自主性和创新精神,逐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成就感,促使他们充分发挥潜能,最终达成自我成长与学校发展的统一。
二、支撑点――师徒制度的传承
在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和家庭的高期望以及社会发展的诉求,需要青年教师尽快胜任工作并成熟起来。对于青年教师而言,从学生到教师是一个巨大的角色转变。尽管青年教师在人职之前始终与学校保持着十分“亲密”的接触,似乎对于“教师”和“教育”很了解,但实际上对基础教育改革、教育管理模式、有效教学策略、新时期学生特点等缺乏深入的认识。结合北京师大二附中的实际情况来看,学校绝大多数青年教师都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应届硕士研究生。他们在知识储备、思想品质等方面都非常优秀。但在实践中,面对13至18岁年龄段的中学生,青年教师在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需求及心理特点等问题的准确把握上会缺乏经验;面对多元化的特色班级,青年教师在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化、班级管理模式的创新等方面也会遇到诸多的困惑。这些因素都给青年教师的角色转变和快速成长提出了挑战。
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理论认为,教师之间的同伴合作对于教师的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基于此,多年来,北京师大二附中遵循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严谨务实、传承创新地实施“师徒制”。
为建设高素质科研型、学习型的教师队伍,保持学校优良的教学传统,使新教师尽快适应一线教育教学任务,学校针对每一位新教师,由教学处、学生处与教研组共同指定两名业务精干、经验丰富、能力突出的“导师”(五年教龄以上),分别担任新教师的“教学师傅”和“班主任师傅”。同时,为了适应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还给青年教师专门分配一名校级领导干部作为“管理师傅”。在新学年开学后,学校召开教师拜师会,明确师徒关系。“师徒制”的建立明确了导师与新教师之间的责任,即师傅对徒弟的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全面负责,严格要求,热忱帮助徒弟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并注重发挥徒弟的优势,指导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徒弟必须尊重师傅,虚心学习,主动工作。在师傅的指导下,徒弟要认真钻研教材,刻苦学习,加速自身的成长。
三、落脚点――实践平台的搭建
一是提供系统的校本培训,在经验性感知中快速锤炼教育教学技艺。
篇9
会计与经济之间有着内在的互生规律与联系。会计的发展,不仅与经济水平的提高有关,而且与经济形态的更替有关。从会计发展的历史主线看,每一次新旧经济形态的更替,都能促进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进而带动会计向前发展。但与此同时,新经济形态本身也往往对会计提出特殊要求,成为引导会计发展的另一动因。历史上,正是经济水平和经济形态这两个主导性因素以其各自的方式共同影响和决定着会计的发展与方向,使得会计的发展过程既有与经济水平提高相应的不断向前的趋势,又具有与经济形态更替相对应的阶段性特征。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历了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两个阶段。在农业经济社会,庄园经济对会计发展的影响虽说是初期的但具有重要意义。当时的会计是为庄园主服务的,庄园会计是管家管理庄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郭道扬,1999)。会计计量和管理的重心在于财产物质本身,即只记录财产物质本身的增减变化。与此相应,庄园会计所采用的是一元化的计量思想和单式记账法,中国古代会计中的“旧管+新收=开除+实在”的会计平衡式所反映的其实只是财产本身的变动及结果。在这个公式中,只有“资产”一个会计要素,而没有权益性会计要素。因此,农业经济社会中的会计,其实只是单式的实物会计而并非现代意义上的会计。
当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社会之后,以资本为标志的商品经济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在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财产物质的交换只是一种形式,其根本的目的是要通过交换实现资本增殖。因此,人们不仅关注财产本身,更关注财产的归属关系,即财产交换所反映的产权关系或权益。权益思想的出现和其概念(资本)上的普及化,使得会计的计量和记录思想由一元化发展到二元化,由对财产本身的计量发展到对财产及其权益的双重计量,复式记账法就是在这种经济背景和计量思想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资本主义初期的贸易经济虽然促进了复式记账法的产生和发展,但总体上讲会计的发展仍处于簿记阶段,较为完整的现代会计体系并未形成。工业革命后,在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经济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传统的纺织、冶金、煤炭等工业由于大量采用先进的机器设备而使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得到很大提高。工业经济的发展给经济管理带来了新的变化:生产过程复杂化、设备费用和管理费用巨增、成本控制变得重要而紧迫。传统的簿记学无法对生产费用和产品成本进行精确计量与有效控制,已不能适应工业经济社会中的管理需要,成本会计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20世纪30年代,同样基于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财务会计与科学管理中预算控制、标准成本和差异分析相结合又产生了一个新的会计分支——管理会计。至此,由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所构成的三位一体的较为完整的现代会计知识体系基本形成。
二、知识经济的影响:现行会计体系的挑战与发展机遇
目前的会计思想、理论和方法体系是在工业经济时代产生、发展起来的。当知识经济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时,其对现有会计体系所带来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现行会计知识体系面临着重大挑战,但同时也孕育着又一次进行变革和创新的机遇。
(一)对会计属性的影响。对于会计的性质,学术界一直没有统一的认识,主要有“老三论”(艺术论、工具论、管理活动论)和“新三论”(信息系统论、管理活动论、控制论)之说。但这些定义都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或更早时期形成的,反映了当时对会计的认识,不具有新经济的时代特征。最近,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把会计职业称为知识劳动者、新信息的创造者;另一美国知识经济学家把会计职业看作为二级信息部门或典型的准信息产业。可以说,这种对会计的定位与理解,比上述对会计的认识更有时代性、宏观性和理论深度,也更加突出了会计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会计界应当转变思想,以新的视角和经济背景为基础来研究和认识会计。
(二)对成本计量与控制理论的影响。传统的成本计量与控制理论是在工业经济时代形成的。知识经济下的成本结构与态性和工业经济下的完全不同。对知识型企业或高科技企业来说,其主要的成本是研制成本,而变动成本和产品成本几乎为零。这种成本结构使得:(1)需要寻找和确定新的成本控制点,并发展新的成本控制方法;(2)由于研制活动风险大,研制成本的未来预期收益不明确、保证性差,而变动成本又过少,使得无论研制成本还是软件的复制成本都无法作为收益预测的基础,需要建立新的预测基础和方法;(3)需要检讨传统成本会计将研制费用计入当期费用的处理方法。因为按照这种方法,将导致软件成本计量的严重失真。
(三)对融资理论与资本结构理论的影响。在工业经济社会中,企业的固定资产和设备投资很大,因此在开办之初,企业往往运用财务杠杆理论进行融资,从而形成自有资本与借入资本相结合的二元化资本结构。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固定资产和设备的投资很少,尤其是一些网络公司和软件开发公司,只需要少量的电脑即可运作。因此在企业开办之初,一般不需要进行借款融资,而一旦开发成功,企业则可以在资本市场进行自有资本融资。如此一来,这些公司就形成了单一的资本结构,即只有自有资本而没有或只有很少的借入资本,资金成本很小。这说明,传统的融资与资本结构理论对新型的企业并不实用。
(四)对资产计量理论的影响。现行的资产计量理论与实务,侧重于对有形资产的计量,而对无形资产的计量虽有所考虑但其范围却很狭窄。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无形资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其所占比重已大幅增加,个别新型企业中无形资产已占总资产的50—60%。如果仍沿用现行的资产确认与计量理论,将导致会计对企业资源及其竞争能力反映的严重失实。
(五)对资本计量理论的影响。现行资本计量理论强调实物资本及其提供者的权益,对无形资产提供者的权益只承认专利、技术等成果化部分,而对大部分的智力资源或知识性资产不予承认。按照知识经济的角度理解,这种对资本的确认与计量理论是有严重缺陷的。因为对知识型企业或高科技企业来说,企业的价值和竞争力的源泉是其所具有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企业所拥有的知识量及知识的积累程度。如果企业不认可知识资源或知识资产及其所有者的权益,一方面会导致对资本计量与反映的不全面,另一方面,也会扼杀企业的创造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六)对财务报告理论的影响。知识经济社会的一个显着特征是经济活动的网络化。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其他企业和投资者进行及时的交流与沟通。这种经济活动的广域性和信息需求的及时性对传统的会计信息披露方式提出了挑战,要求会计必须改变定期(年、季、月)、定对象(投资者、债权人等)的信息披露方式,借助更先进的信息交换媒介进行广泛的及时性信息加工与传递。
(七)对绩效评价理论的影响。传统的经济评价模型中,一直以实物资本及物质产品的多少来衡量企业的规模与产出效率。而按照知识经济的评判标准,这种评价模型是过时的、不适用的。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经济活动虽然仍离不开实物资本,但企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于其拥有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企业价值的大小从根本上说不在于其实物资本的多寡而在于其创新能力。
(八)对利润形成与利润分配理论的影响。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利润是由资本(主要指实物资本)带来的,因此参与利润分配的主要是资本的提供者或出资人,至于劳动者只是实物资本的附属物,只领取劳动报酬而不参与利润分配。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主要资源和利润的增长点在于知识、技能和能力,而劳动者则是软性资源的载体。因此,知识经济中人的因素是利润形成的主要源泉,是以人为“本”的经济而不是以物为“本”的经济。与此相应,利润分配也应该以资本和知本相结合进行。
三、会计的变革与发展:未来之展望
知识经济虽然对现行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带来了较大冲击,但一些基本的会计思想、原则与方法仍具有应用意义。因此,会计应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变革与创新,建立起21世纪的符合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会计模式。
篇10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发展趋势
企业文化建设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的,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2l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也有新的发展趋势。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传播和应用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知识要素不仅仅渗透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还使其使用价值成为劳动过程诸要素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知识就是力量,在新经济时代得到充分的证明和体现。正因为如此,尊重知识,重用人才,知识共享成为现代企业共同的信条。在此大背景下,企业文化出现了以下几种趋势。
1企业文化要适应新战略发展的要求
“协作竞争、结盟取胜、双赢模式”是美国著名的麦肯锡咨询公司提出的2l世纪企业发展的新战略。这是一种适应新经济需要的网络型的战略,其特点是优势企业抱成一团,目的是为了把竞争对手挤垮,或者使对手实力受创。虽然其责权关系是宽约束,但从本质上讲,它是企业界组织制度和经营机制的一种创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种战略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结盟、兼并、接管的事例层出不穷。近三年,世界上有3.2万家公司进行联盟。这是经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这给企业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企业重组后企业文化怎样融合的问题。因为企业联合、兼并的过程中,不能只从经济和财力方面考虑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文化方面的差异各个企业都有各自的文化特征、创业历史、发展目标、经营理念、所处环境、队伍素质等各有不同,所形成的企业文化也必然各具特色、互有差异。所以,只有做到取长补短、扬长避短、达成共识,形成“结盟取胜、双赢模式”型的企业文化,企业才更具生命力、凝聚力和竞争力: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要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根据联合兼并企业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2)双方都应注意克服排斥对方的自大心理,加强相互的了解与交流,吸纳对方文化的精华,发展成为经过融合后更为优秀的企业文化。
2企业文化要注意学习氛围的培养
20世纪末最成功的企业是学习型组织,它不仅仅被视为业绩最佳、竞争力最强、生命力最强、最具活力,更重要的是使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在心灵上潜移默化、升华生命的意义。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组织形式向扁平式的灵活方向发展,其管理的核心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从线性思维到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转变,对个人及企业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强调“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根源于知识及它的灵活运用、潜能和智慧的开发”。可见,学习对组织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新经济环境下最成功的企业仍然会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将受到进一步关注。
3企业文化与生态文化有机地结合
生态文化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是人对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和。生态文化属于生态科学,主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的是生态精神。而企业文化则属于管理科学,主要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体现的是人文精神,但是本质上二者都属于一种发展观,运用系统观点和系统思维方法,从整体出发进行研究;都强调科学精神,即实事求是,努力认真地探索;从狭义角度来看,都是观念形态文化、心理文化,而且都以文化为引导手段,以持续发展为目标。并且企业文化发展的诸多方面,需要以生态文化来与之相结合。因为:1)大部分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重视了人的价值,却忽视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为环境的恶化及末端治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2)现代消费群体更青睐于绿色产品,企业也想通过“绿色浪”提高产品的生态含量;3)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化”是其必由之路,生态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后不仅可扩大企业文化的外延,而且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
4企业文化将更注重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直接与企业的兴衰、优劣相联系,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有机结合构成了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良好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是企业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如果声誉卓著,企业就能招揽到更多的优秀人才和顾客,就能吸引到更多的投资,能得到周围邻里的支持和帮助。经济全球化使得竞争更为激烈,企业要脱颖而出,形象战略尤为重要,它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运作的实力、地位的体现。21世纪,企业竞争除了人才与科技的竞争以外,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谁最先发现消费空档,并以良好的形象占据消费之心,谁就能占据市场,不断扩大经营效益。
5企业文化更注重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要努力培养“生死与共”的价值观,使企业全体员工增强主人翁意识,能与企业同呼吸、同成长、同发展、共生死,做到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实现“人企合一”。海尔的文化建设是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典范。海尔集团极具远见,公司对职工的工作不断给予鼓励,使他们对工作经常保持新鲜度,责任感无形中得到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