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遥感技术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GIS 动态变化 土地利用结构
[中图分类号] TP7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8-147-2
RS和GIS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土地利用应用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本论文以遥感技术为研究手段,辅以GIS技术分析,利用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形图等资料,通过RS和GIS相关的技术软件对遥感影像纠正、配准、融合等处理步骤,形成具有高分辨率的巩义市遥感影像图。进而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运用GIS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自动处理和人工解译相结合方法,提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更新土地利用现状图,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为数据分析打好坚实的数据基础。
本文以河南省巩义市为例,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巩义市1996-2009期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以及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规律。下面主要从土地利用动态分析研究巩义市的土地利用情况。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主要反映在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程度的变化上。分别从以上三个角度对巩义市进行深入分析。
1土地利用数量的变化情况
1.1土地利用变化幅度
土地利用各地类面积变化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方面,面积变化主要体现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土地总量的变化上。
本文分别采用了1996年度与2009年度进行数据对比。对巩义市土地利用现状各地类的变化情况,可以大体分析巩义市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总趋势。
通过对河南省巩义市1996-2009年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巩义市全市1996-2009年度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特征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1)农用地总体减少,耕地、园地大幅度减少,林地增加。
其中耕地面积十多年间减少1431.58公顷,从1996年的42098.94公顷下降到2009年的40667.36公顷。仅从上表看,园地减少幅度高达50.78%远远大于耕地的减少幅度。二者相差悬殊,因为在此区域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的数量基数远远大于园地基数,耕地绝对量多,相对来说,减幅也大,但是它的减幅相对于其基数很小。上表也反映出林地增加幅度较大。面积增加高达4397.50公顷。充分说明这一时期农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活动成效明显。
(2)建设用地急剧增长,其变化幅度较大。
其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增长量最大,达到5091.45公顷,增长幅度为37.56%。说明城镇用地规模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建设占用了不少耕地资源,城镇向周边呈外延式扩展。交通运输用地也有较快增长从1767.08公顷增长到2288.49公顷,增长幅度达29.52%。其中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总体来看是减少的,但其中属于建设用地的水工建筑用地有明显增加。相对于农用地,各类建设用地的动态度均呈现正值,这与全市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3)农用地内部的用地结构变化较大,主要原因为生态退耕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力度加大。除因经济建设发展迅速建设占用耕地的原因,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时,将坡度〉25°的坡耕地实行了生态退耕。
(4)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土地利用率上升。
全市未利用地面积从1996年的23552.85公顷降低到2009年的17781.11公顷,减少了5771.74公顷。未利用地减少主要由于湖泊围垦、滩涂开发、河流干涸等原因形成,人为的大量开发会对生态造成不利影响。充分说明了巩义市后备土地资源会面临严重短缺状态。
1.2土地利用动态度
土地利用动态度指可定量描述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它对比较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和预测未来利用变化趋势具有积极的作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1]表达的是某研究区一定时间范围内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情况,其表达式是:
其中,K表示土地利用结构变动的速度,Qim和Qic表示期末和基期的i类土地在土地利用中的比重,T为测评期间间隔年份。
根据土地利用结构数据,按照公式,对河南省巩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动速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有一定的差别。
1996-2002期间,土地利用结构变动速度相对较小,速度为1.67,2002-2009年期间是巩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动比较剧烈的时期,速度达到3.75。
3土地利用结构的系统有序度
熵最初是物理学的一个概念,后来被广泛运用于信息论、控制论等领域中,因而出现了信息熵。一般地,信息熵越小,系统就越有序,结构性越强;反之,信息熵越大,系统就越无序,结构性就越差[2]。土地利用系统的有序程度可用信息熵来描述和刻画。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可以较好的反映辖区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演变规律。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越大土地利用系统的有序性程度越低。信息熵的大小可以反映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的有序程度。熵值越小,土地利用系统的有序程度越高,反之亦然。当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相等时,信息熵值达到最大。
基于信息熵公式,可以定义土地利用结构的均衡度与优势度。根据公式计算巩义市1996-2009年每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变化[3]。
上式中,I为优势度或者称作集中度,是实际信息熵值增量与最大信息熵值增量之比,这种优势度反映区域内一种或几种土地利用类型支配该区域土地类型的程度,与均衡度的意义恰恰相反。
通过相关数据及公式统计分析14年来巩义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从1996年到2008年趋势变化比较稳定,到2009年,呈明显下降趋势。信息熵平均值为1.7195。均衡度和集中度的变化不明显。但从总体上看,均衡度呈下降趋势,集中度升高。1998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最高,为1.7318,此后逐渐降低,2009年为最低值,1.6575。说明此时土地利用系统有序度较高。而1998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最高,说明这一年度土地利用系统的有序度最低,无序度升高。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表明巩义市土地利用系统的有序性升高。
同时土地利用结构集中度呈上升趋势表明巩义市土地利用的集中程度不断增强。巩义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处于不断变化中,在调整中不断的趋向于稳定发展,在任何一个过程中,都是从变化期进入平稳期。
研究表明,1996―2009年,巩义市土地利用结构整体变化趋于稳定。2009年各地类面积和比重变化依次为:耕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林地、草地、其它土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且耕地、水域和其它土地面积持续减少,比例下降,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林地和交通运输用地面积持续增加,比例不断上升。
篇2
关键词:攻深找盲;遥感;物化探
0引言
建国以来,地表矿、浅成矿都已被评价和开采。未来找矿工作的重点是深部找矿和隐伏盲矿。这就要求我们地质科技工作者既要掌握赋存矿床的区域地质环境、矿床成矿规律、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并结合物探、化探、遥感综合找矿信息,对深部矿产资源量进行评价。
我国的遥感技术应用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正处于由实验应用向业务服务型转变时期。卫星所提供图象内容越来越丰富、分辨率越来越高,解释人员所提供的成矿信息越来越精确。这就要求我们遥感技术人员为攻深找盲做出更多贡献。
1研究区地质背景概况
河北省地处华北板块北偏东,北西接受中亚―蒙古华力西褶皱挤压、东侧受太平洋板块俯冲、南侧又有样子板块俯冲;这就奠定了我省大地构造的复杂性,导致成矿作用的多期性。为地质成矿提供有利条件,由于板块挤压的长期性、古陆板块拼接的多期性,我省成矿作用多次叠加,成矿阶段多次重叠,致使出现几个矿田,多个矿种共生与一起的现象。形成矿体形态复杂、产状多变,找矿难度加大。
2遥感技术应用与物化探的结合的几点思考
解决研究区复杂的构造成矿条件,遥感技术具有优先优势。因为航天遥感提供正片影像分辨率越来越高,有的分辨率达到0.5米。对地面观测可以提供时空协调、全天候、全天时、多波段、宏观性、整体性的观测数据和影像。这些数据和影像经遥感技术人员解释和研究,经野外实地观察、验证、再与物、化探数据结合,将会提供丰富的、准确的找矿信息。如何将丰富的遥感信息与地质资料进行研究融合,如何与物化探异常结合,提供可靠的找矿信息,是当前应该解决的实际问题。笔者在总结过去实际工作的情况下,得出以下几点:
(1)影像信息要与成矿特征相结合
遥感影像解释,一幅图上线形影象、环形影象解释不少。但真正进行地质信息确认的,尤其和控矿构造相结合进行分析研究少之又少。往往是划出线形、环形影象,统计个数、方向、概略推测一下性质就算完成任务。线形影象、环形影象是多因素形成的,如山脊、河谷、单斜地层、人工开挖工程等等,都可以形成线形影象。圆形山、圆形凹地、围山转工程、围山水系,都可以形成环形影象。这就要求遥感技术人员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去掉一些假象。要去掉假象,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① 落实影象应力性质
遥感人员要到野外实地观察,验证遥感解释成果,要去伪存真。落实由地质作用形成的线形影象、环形影象,去掉一些毫无地质意义的所谓线形、环形影像。并进一步结合区域地质、构造应力场的变化确定线形影像的应力性质和环形影像的地质属性。
② 确定新老关系
地壳上经历长期、复杂的构造活动,形成了多期次、多方向、多组合、不同性质的构造断裂与褶皱及岩浆侵入活动。我们遥感技术人员在解释出的线形影像确定的地质构造后,要根据构造的性质,穿插、叠加、继承关系,结合区域构造应力场,划分构造期次和新老穿插关系,确定构造动力体制,确定控矿构造,成矿流体、热液活动系统。
③ 确定控矿线形影象
在确定构造线形新老关系后,要根据区内内生矿床成矿规律、成矿特征、控矿构造组合,结合遥感线形影象的性质,进行深入研究。确定哪些线形影像是属于控矿构造、新解释的线形影像控矿构造是否有找矿潜力,指示大致找矿方向。
(2)线形影象构造要与物化探异常结合
① 物探异常结合
地球表面形成的地质构造格局,物化探异常的形成,都受到地球内部物质能交换的制约,如地质地貌、构造运动、岩浆侵入,矿产资源的形成,都是地球内外动力作用的结果。
遥感解释出的线形构造、环形影像,有些技术人员所画出线条太直:环形太圆、太规则。即使通过电脑强化处理,也不可能是完整的,清晰的直线和圆形的环。如果我们将解释的线形、环形影象与物探异常结合起来,如根据重力异常的梯度带、正负异常的交界处,来确定线形影像构造的方向,根据重力异常等值线的拐点和疏密变换及磁异常的线形错位、扭曲的现象可能是断裂交叉切割的地方,这个地方的遥感影像就不是显示清晰的线形,而且方向不明,应该是两组构造不同方向切割的地方,这样结合物探是解释出影象构造,就会更精确,正据更充分。再结合出露地表的岩体岩性特征,如岩体内岩相界限清楚,可能形成套环,如果岩体没有分异,只能形成单环,而不是圆形的环。
② 化探异常的结合
近年来,遥感卫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可以获得烃基异常和铁染异常。这些异常的获得,往往在矿山开采的矿渣堆积、残坡积物堆积、水体边缘、干河道等干扰下引起一些假异常。因为烃基异常反映的是热液蚀变粘土矿物和其地表风化产物。铁染异常是金属硫化物矿床和金矿热液蚀变带表生风化的“铁帽”。与地球化学元素形成的异常性质相似,成因相同。但是化探异常因元素的迁移和搬运,往往分布范围大,而烃基异常对元素的种类只能提供大概,所以两者结合可以互补,所提供的信息将更精确、更可靠、更全面。
3发展集成信息技术是“攻深找盲”关键
篇3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of production and living is growing, and the section of high-pressure aerial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which also has a higher demand for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basic transmission lines. This paper will classify the metho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asic construction of present line project and elaborate the technical measures of several common problems of the basic construction.
关键词: 杆塔基础;分类;特点;技术措施
Key words: tower base;classification;characteristics;technica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5-0086-02
0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和生活用电量的不断增长,高压架空线的截面随之逐步增大,这对输电线路基础的承载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据不完全统计,输电线路基础工程的工期占整个线路工程的50以上,材料运输量占50~60%,造价费用占20~40%,因此,基础工程无论在工期,还是在运输量和造价方面均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将对目前线路工程基础施工的主要方法和特点进行分类,并对几种基础施工常见问题的应对技术措施进行阐述。
1杆塔基础的主要分类和特点
1.1 岩石基础①岩石嵌固基础:利用机械(或人工)在岩石地基中直接钻(挖)所需要的基坑,将钢筋骨架和砼直接浇注于岩石基坑。该基础适用于覆盖层较浅或无覆盖层的强风化岩石地基,其特点是底板不配筋,基坑全部掏挖。由于该基型充分利用了岩石本身的抗剪强度,砼和钢筋的用量都较小,同时浇制砼不需要模板,减少了基坑土石方量。因此,该基础抗拔承载能力较强,施工费用较低。②岩石锚杆基础:通过水泥砂浆或细石砼在岩孔内的胶结,使锚筋与岩体结成整体。该基型适用于中等风化以上的整体性好的硬质岩。该基础是在岩石中直接钻孔、插入锚杆,然后灌浆,使锚杆与岩石紧密粘结。由于该基型充分利用了岩石的强度,因此砼和钢材量较少,施工费用较低。但该基型对地质要求较高,需逐基鉴定岩石的完整性和坚固性,难以大规模推广应用。
1.2 掏挖基础常用有三种:全掏挖式基础、半掏式基础及斜插式掏挖基础,该基础在基坑施工可成型的情况下,开挖基坑时不扰动原状土,避免大开挖后再填土。适用于无地下水或地下水位低于砼基础底面高程,硬塑粘性土地基黏土、硬塑、碎石及不同风化程度的岩石等。该基础能发挥原状土的特性,具有良好的抗拔和抗倾覆稳定性,同时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比用阶梯型基础节约钢材和砼分别为3~7%和8~20%。但存在砼浇灌后无法进行外观检查以及如有缺陷无法进行修补两个缺点。
1.3 台阶基础属传统的基础型式,基础底板的台阶高宽比不小于1.0,基础底板内不配置受力钢筋。适用广泛地质、各类塔型,其特点是大开挖,采用模板浇制,成型后再回填土。由于台阶基础砼量较大,埋置较深,难以达到设计深度的流砂地区尽量避免采用该基础。
1.4 板式基础基础立柱和底板内配置受力钢筋,其底板的台阶宽高比不小于1.0(不宜大于2.5)。该基础与台阶基础相比,埋深浅,易开挖成形,砼量能适当降低,但钢筋量增加较多。该基础适用于软弱地质条件,有效防止基础下沉或者倾斜。板式基础设计时应控制沉降及不均匀沉降,对转角塔及负荷较大的直线塔进行地基沉降变形验算,施工时应尽量少扰动地基土,清除开挖的全部浮土并做好垫层,必要时使用块石灌浆。
1.5 斜插式基础基础的主柱与基础底板不垂直的一种基础形式,是台阶或板式基础的特殊形式。该基础的主要特点是基础主柱坡度与塔腿主材坡度一致,塔腿主材角钢直接插入基础砼中,使基础水平力对基础底板的影响降至最低。斜插式基础在平原、河网地区使用较多,其最大优点就是节省基础材料,施工较为方便。其缺点是施工精度要求高,基础成型后如发生沉降或者偏移,则很难对其进行处理。
1.6 桩基础由基桩或连接于桩顶承台共同组成的基础,桩基础分为单桩基础和群桩基础。承台底面位于设计底面以下与土体接触称为低承台桩基,反之为高承台桩基。对于地质条件为流塑、地基持力层较深且基础作用力较大的耐张塔或直线塔,使用钻孔灌注桩基础是设计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其优点是施工方便,安全可靠。缺点是施工费用较高。桩基础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是断桩,而灌注桩基础除出现断桩外,常见的还有钻孔偏斜、糊钻、缩孔、孔壁坍落、护筒冒水等情况。
1.7 复合式沉井基础上部为砼承台,下部是薄壁下部是薄壁钢筋砼沉井联合组成的基础。该基础是针对地下水位较高的软土地基,尤其是容易产生“流砂”现象的软土地基的一种新型的基础型式。该基础埋深较大,整体性好,稳定性好,具有较大的承载面积,能承受较大的垂直和水平荷载。但施工工期较长,对粉砂、细砂类土在井内抽水时易发生流砂现象,造成沉井倾斜;沉井下沉过程中遇到的大孤石、树干或井底岩层表面倾斜过大,也将给施工带来一定的困难。
1.8 联合基础铁塔四个基础墩用一个底板连成整体且基础墩间用横梁连接而成的基础。该基础适用于基础根开较小且基坑难以开挖、板式基础上拔土体重叠的软弱土塔位,其设计特点是埋深较浅,四个基础整体浇制,基础底板上面的纵、横向加劲砼梁承担由基础上拔力、下压力和水平力引起的弯矩,底板与纵、横向加劲肋配筋,整体性好。缺点是基础材料用量较大,施工较为烦琐。
2几种基础施工常见问题的应对技术措施
2.1 掏挖基础施工的技术控制由于掏挖基础施工的隐蔽性,导致凝土浇灌后无法进行外观检查及发现缺陷无法进行修补,因此该基础的施工质量控制尤为重要,建议采取以下措施:①连续级配制配料,或将2~4cm与0.5~1.0cm的石子按8.5:1.5的比例混合。②采用衬垫塑料布的方法,以避免地面处基础壁被碰撞脱落,浇制立柱后拆除。③采用砼坍落度选大一级的方法,保障掏挖基础扩大头部位的砼容易捣实。④在保持水灰比不变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调整砂率或增加水泥浆量以满足砼和易性要求,当扩大头浇灌砼饱满且振捣完毕后,如周边残存气体,可补充砂浆填充空隙,此时立柱部位的砼坍落度可小一些。⑤为了提高砼强度及密实性,掏挖基础应使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其作用半径约为振动棒插入有效长度的1.5倍,使用时应当快插慢拔,插点均匀排列,逐点移动,有序进行,间距以300~400mm为宜,每次插入振捣时间一般为20~30s,以砼表面呈现水泥砂浆和不再出现气泡、不再显著沉落为止,不允许捣固过度。振捣时振动棒与模板的距离应大于100mm,应注意避免与钢筋的长时间接触。砼振捣是项重要的工作,应由有经验的技工操作并设专人监督。
2.2 台阶基础、板式基础、斜插式基础施工的技术控制台阶是此类基础的主要特征,而最不容易控制就是台阶之间结合处的质量,控制不好就会跑浆从而出现蜂窝、狗洞甚至露筋等现象,因此应采取的技术措施有:①在砼浇制到阶梯结合处时,在上层模板外侧底部四周与下层阶梯砼之间的空隙用砼堆垒起来,然后再往上层阶梯模内浇灌砼,待浇灌到一定高度后,进行捣固,待见到砼堆垒起来的模板四周开始冒出水泥浆后停止振动,继续浇注砼。②斜插基础因立柱倾斜容易造成内角浆多,外角浆少,而出现空隙形成蜂窝,因此在浇灌立柱砼时不应直接往内角推料,而应用方锹往外角下料,以达到立柱内外角的砼浆石均匀。同时,对于斜插基础主柱的浇制捣固,因振动棒很难放到基础主柱斜面附近,使其斜面处的砼捣固不够。所以,立柱砼除用机械捣固外,还应用捣固钎捣固主柱的四个面处的砼,以免产生蜂窝及狗洞现象。③在基础回填时,为防止基础移位或倾斜,应该在基础周围均匀回填。特别是斜插基础回填应该先回填斜柱内侧,然后回填外角侧及侧面,回填时土方倾倒高度应该尽量放低,避免土方冲击基础。④斜插基础主角钢位置控制是关键,因此在基础施工之前需要计算主角的下端根开及对角线尺寸以及主角钢露出立柱顶面的高度;同时固定主角钢的底部,应制作厚度390mm×390mm×80mm的砼垫块,垫块中部有一个角钢凹槽。将垫块放入垫层上预留出地凹坑内,测量人员用经纬仪对垫块进行相关数据测量并操平找正,然后在垫块的四周用砂浆及碎石填塞,使其稳定,避免在浇灌砼时主角钢底部发生偏移;⑤在进行斜插基础浇制施工的过程中,测量人员经常检查基础顶面根开、插入角钢顶面的棱到棱半根开、高差、倾角等,如有误差及时调整。
2.3 桩基础施工中断桩的技术处理断桩是水下浇注砼的重大质量问题,任何处理方法都应与监理方、设计方研究确定后再实施。针对断桩的原因应采取如下技术措施:①砼的坍落度应经检查符合设计要求,粗骨料必须按规范要求进行控制。②一边浇注砼一边拔导管,并随时掌握导管埋入砼内的深度,确保导管始终被砼埋住。③当导管堵塞,砼尚未初凝时,可以吊起一节钢轨或其它重物往导管内冲击,将堵塞的砼冲开,然后再继续浇注砼。④如果砼在地下水位以下中断,可用比原桩径稍小的钻头在原桩位孔钻孔,至断桩以下适当深度,重新清孔;在断桩的部位增加一节钢筋笼,其下埋入新钻孔中,然后再继续浇注砼。
2.4 软地基基础加固当杆塔基础处于软地基时,关键除了做好基坑开挖和砼浇制过程的排水措施,尽量避免基底原状土受到扰动以外,还可采用以下两种基础加固方法:
①振动密实法:增加的碎石可以改善土壤的组成,使其密实度增加。将长约2000mm、重约1.8t的长筒形振动头深振入土中,使附近的土被振实。当需要振实的深度较大时,还可以将振动头加长。作业时振动头挂在一台可移动的吊车的吊臂上,使其可边振动边垂直地下降逐步振入地中。必要时,还可以在振动的同时向深孔中喷射压缩空气或压力水。振动结束后,在振动头形成的孔中填入碎石,使其形成一个个碎石柱。这些石柱的布置模式视杆塔增加的荷载以及原土壤的比重和密实后的土壤比重经计算而确定。
②压力注浆法:首先将若干个直径150mm,长度与基础埋深相同的套管打入土中,向其中压入水泥和粉煤灰配制的水泥浆,挤入管底四周的土中并穿透渗入回填土的空隙。操作过程:先依次向各管中泵入水泥浆,然后逐渐增大压力,直到水泥浆从相邻管口溢出为止。加压时,套管的上端要用进行密封,这样才能使水泥浆挤压渗入土中。注浆后3~4小时就可拔出套管,水泥浆留在土中。注浆效果取决于套管外壁和土壤的间隙紧密程度并与回填土的状况有关。
3结语
输电杆塔基础是保证杆塔在垂直荷载、水平荷载、事故断线张力以及外力作用下具有设计的稳定性,不发生上拔、倾覆,下沉或倾倒,因此施工质量是保证线路长期稳定运行的根本。施工单位要根据PDCA循环,切实做好事前、事中、事后质量控制,实现工程质量精品化。
参考文献:
篇4
现有2例肝移植术后由药物引起的急性肾功能损伤,1例由于服用免疫抑制剂引起,1例由于服用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引起。2例患者均通过早期发现,积极治疗护理,调整药物使用,均未使用肾脏替代治疗在短期内肾功能得到恢复。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1.1患者52岁因乙肝肝癌2012年7月15日行肝移植手术,术后恢复良好,采用他克莫司抗排异治疗.术后第18天复查肝肾功能Cr402umol/L、BUN21.7mmol/L、血钾6.19 mmol/L他克莫司浓度21.8ng/ml立即停用他克莫司改用雷帕霉素抗排异治疗;术后第19天复查肾功能Cr419 umol/L、BUN19.2mmol/L、血钾5.94mmol/L;术后第23天复查肾功能Cr198umol/L、BUN正常,血钾正常。
1.1.2患者男46岁,因乙肝肝癌于2013年1月30日行肝移植手术,使用他克莫司抗排异治疗,术后反复低热予口服西乐葆胶囊,在术后第40天患者主诉恶心,呕吐;术后第43天查肾功能Cr562 umol/L、BUN18.4 mmol/L、血钾正常;立即停服西乐葆,改用雷帕霉素抗排异治疗;术后第44天复查肾功能Cr540 umol/L、BUN17.9 mmol/L;术后第51天复查肾功能Cr209 umol/L、 BUN恢复正常。
1.2药物资料:
1.2.1他克莫司是一类抑制T细胞功能的免疫抑制剂,其使用过量会导致肾功能异常。
1.2.2西乐葆是一类非甾体类的解热镇痛药,具有抗炎、镇痛和退热的作用,其使用时会导致肾坏死或其他肾脏损伤而导致肾功能不全。
2 护理:
2.1环境要求:因移植病人保护性隔离的特殊要求,安排单人房间,环境整洁,通风良好,温度保持在24-26℃,湿度50%--60%,病室内宽敞整洁,以保证医护人员有充足的空间进行监护和治疗。病室内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每天定时用紫外线消毒,进入病室需要戴帽子、口罩,由于病人病情危重,病情发展较快,随时可能发生意外,因此应连接多功能心电监护仪,随时观察与记录生命体征的变化。②
2.2病情观察:病人卧床休息为主,降低新陈代谢率,减少废物产生,减轻肾脏负担③。护理过程中,定期监测生命体征和体重外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总量,监测尿量及颜色,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急性肾损伤主要威胁生命的是高钾血症、液体过多、继发感染及尿毒症等并发症。所以还要密切观察有无高钾血症、急性左心衰、脑水肿、感染等症状。注意监测肾功能、电解质等变化,发现异常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2.3饮食护理:急性肾损伤期应限制高生物效价蛋白以及含钾、钠盐的摄入。如不宜吃香蕉、桃子、菠菜、油菜、木耳、花菜、马铃薯、花生等。遵循“低蛋白,高能量”的饮食原则,保证病人每天摄入足量的碳水化合物和适量的脂肪,以供给机体足够的热量,减少蛋白质分解。尿素氮主要是蛋白质代谢产物,限制蛋白质摄入量可减少尿素氮的产生,为了移植术后组织修复及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每天可给予少量优质蛋白(以动物蛋白为主),如蛋清,瘦肉等,尽可能减少蛋白质代谢,使尿素氮生成减少,利于疾病早日康复。在减少蛋白质摄入同时让病人服用复方α-酮酸片,该药配合低蛋白饮食可预防和治疗因肾功能不全而造成蛋白质代谢失调引起的损害,延缓肾脏病进展,该药需在用餐期间整片吞服。在病人肾功能好转时,可鼓励病人增加营养,给予摄入足够的热量,适量补充脂肪、氨基酸及维生素B、维生素C等以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机体防御感染的能力。饮食护理过程中不仅要求我们及时根据病情完成饮食宣教,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在病人每餐进食时观察病人进食的种类和量并及时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使病人和家属有方向性的调整。
2.4心理护理:肝移植手术本身就带给病人及家属巨大的经济和心理负担,一旦出现急性肾损伤,患者很容易引发精神紧张、抑郁、焦虑。护理人员首先应充分理解患者的心情,同时更应和蔼耐心地照顾患者,找相关病例或者病患现身说法告知患者和家属急性肾损伤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是可治愈后的。使病患和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稳定情绪。
2.5相关药物的护理:前列腺素E1是一种血管扩张药,它可以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使其对血管刺激的反应减弱、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抗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保护内皮细胞、从而维持脏器功能③。该药物溶液必须在输注前新鲜配制一般化于NS50—250ml中缓慢静滴或静推,使用时间>2小时,使用时尽量选择中心静脉注射。在外周静脉使用时病人常注射出现血管疼痛、发红、发硬等,也有使用后诉时有头晕、头痛、发热,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应观察这些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和相关的护理。
小结:药物相关性急性肾损伤的发生与死亡率的增加以及住院日期的延长相关,并且增加医疗资源与费用的支出,部分患者可致不可逆性慢性肾衰竭,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因而,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①金彩铃.对本院慢性肾衰竭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9):88-89
篇5
关键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遥感与GIS;生态调研
中图分类号 TP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21-0198-02
国务院于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江西省北部,覆盖全省38个县(市、区)和鄱阳湖全部湖体。该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
当前,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为全球变化研究中关键而迫切的研究课题。由于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连续获取大范围的空间信息,具有空间宏观性,成为最为有效的对地观测技术和信息获取手段。联合国环境署(UNEP)曾启动“土地覆被评价和模拟(LACM)”项目,旨在采用高分辨率影像探测亚全球尺度的土地利用与变化。
因此,本文旨在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研究区内的土地利用信息,并实地调研解译判读结果的准确性。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实地调研信息数据库。这将为推进全省生态环境监测、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信息监测提供有力的技术
支撑。
1 研究区和卫星影像概况
1.1 研究区概况
本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研究区范围:南昌市、九江市、新余市、宜春市4个地级市。共涉及9个县(市、区),分别为南昌市市辖区、南昌县、新建县、九江市市辖区、九江县、瑞昌市、新余市市辖区、丰城市、樟树市(见图1)。研究区覆盖国土面积1.38万平方公里,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土面积的26.95%。
1.2 TM影像概况
TM影像是指美国陆地卫星4~5号专题制图仪(thematic mapper)所获取的多波段扫描影像。有7个波段。影像空间分辨率除热红外波段为120米外,其余均为30米。TM影像能满足有关农、林、水、土、地质、地理、测绘、区域规划、环境监测等专题分析和编制1∶10万或更大比例尺专题图,修测中小比例尺地图的要求。本文研究区生态解译采用了5景Landsat TM影像,时相为秋季,波段合成采用432RGB彩色合成。
2 技术方法
根据遥感影像Landsat TM的时相特征、云量盲区,及技术人员判读过程中问题来开展实地调研,以验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研究区内生态解译结果。首先将卫星Landsat TM影像与解译数据叠加,其次确定调研点位及边界位置,最后获取调研点位经纬度信息。
3 生态解译实地调研结果
本次共采集170个点位、58个地类边界、3000多条地物信息、850张调研电子照片,覆盖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类体系(2000年)一级分类中6个类型,三级分类中13个类型,各地物均做了详细地理位置、环境特征,以及全景、定点特征记录。为完善全省遥感影像实地调研数据库提供了重要素材,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来指导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
4 结果分析
从本次调研情况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研究区的生态解译数据准确
图1 调研点位示意图
率较理想。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地、河流、湖泊、水库坑塘、平原水田TM影像解译准确率较好。误判率较高的主要为高覆盖草地、其他林地。其中高覆盖草地通常被判读成平原旱地、灌木林地,这是由于高大茂密的草被覆盖区影像特征与灌木丛无明显差别,高覆盖低矮的草地与旱作用地容易混淆。其他林地的误判主要为人工林、园地、迹地的形式多样,并且不同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导致与有林地、灌木林等混淆。由于室内判度过程中部分地物斑块边界勾勒不完全也影像了准确性,尤其是细小地物。
参考文献
[1]Geist H J,Lambin E F.What drives tropical deforestation ? LUCC Report Series,2001,4.
[2]Turner B L.,Clark W C.,Kates R W.,et al. The earth as transformed by human action. Global and regional changes in the biosphere over the past 300 year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ith Clark University). Cambridge, New York: Port Chester, Melbourne & Sydney,1990.
篇6
1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的作用
一方面,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推动了测绘技术的进步。现阶段,我国数字栅格图、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等的建立,为摄影测量以及数据库的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为生产运用提供了技术支持,测绘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国家级别的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为我国开展土地调查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促进了空间数据获取能力的提高。通过对自主知识产权的处理遥感数据平台的研发,我国国产卫星遥感摄像地面处理系统不断建立和完善,为我国独立处理地理信息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随着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的发展,获取数据的能力不断增强,对于资源勘查、气象预测、环境减灾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对海洋现象、大气成分以及自然灾害的监测也不断完善。
2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发展现状
2. 1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
现阶段,摄影测量技术中轻小型低空遥感平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其方便、灵活性强、经济性强的特点,低空遥感平台对航空遥感手段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其主要功能是对比例尺测图进行放大,形成高精度的城市三维模型,为各种工程项目的建设提供地理信息依据。通过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技术的应用,多线阵推扫成像方式得到广泛应用,立体模型的构造方式也不断呈现出多样化,极大地提高了摄影测量技术的精确度。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航空数码相机得到了推广,大比例尺地理空间数据信息的获取离不开该技术的支持。
随着技术的进步,各项硬件性能不断完善,影像技术不断实现创新和发展。随着技术的发展,新一代的数字摄影测量处理平台也不断得到应用,解决了我国摄影测量数据处理中单机模式的弊端,使得数据处理速度不断提高。随着对地观测数据处理平台不断走向智能化和现代化,救灾中的信息处理更加高效化。随着摄影测量技术的不断进步,机载激光雷达技术得到了推广。通过发射激光的方式,对测量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并分析测量目标的距离以及表面特性。通过机载激光雷达的使用,树林、建筑等障碍物的干扰不断被排除,直接获得高精度的地面三维坐标数据。
2. 2遥感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科技的发展,地球信息空间科学不断进步,遥感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首先,通过将高空间分辨率测图卫星的使用,对地观测卫星能够实现高精度导航、定位功能,对于提高地形测量的精确度有着重要意义,对于促进测绘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次,随着技术的发展,将小卫星编队飞行和小卫星星座与遥感技术相结合,致力于地球科学的发展。小卫星星座具有灵活性高、分辨率高、更新方式快的特点,逐渐成为了提高测绘质量的重要补充手段。随着小卫星星座技术的完善,遥感技术在农业、林业、土地资源测绘等方面的应用更加广泛。最后,随着技术的进步,智能传感器技术也必然日臻完善,对于其应用前景的预测十分可观。
3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
3. 1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进步,摄影测量也不断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首先,摄影测量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传感器平台日益多样化,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人们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对传感器和传感平台做出最优化选择。其次,新型传感器入市也是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新趋势。随着市场上各种新型传感器的不断出现,市场份额也不断增加,传统胶片型摄影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先进的航空数码相机。最后,摄影测量的第三个发展新趋势是摄影测量软件平台的并行化。随着技术的进步,数据获取量也不断增加,对数据处理的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器的并行化发展趋势己成定局。
3. 2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提取和分析的效率逐渐成为了研究遥感技术的重要方面:首先,在现阶段,新型传感器SER系统的建立、精度评估、选取平差参数等都成为了遥感技术重要的发展趋势。其次,多源遥感数据融合成为了遥感技术的重要发展趋势。随着各种数据融合方法的不断出现,光谱信息不断丰富化,数据分析和计算的效率也不断提高,但是统一的融合模型的缺失仍然是现阶段的发展不足。最后,随着分类计数的发展,各种算法也不断也由低级走向高级,智能化新算法和全自动化新算法不断涌现,逐渐成为了遥感技术发展的热点。
篇7
[关键词]遥感技术 地质勘查 应用
[中图分类号] P6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2-211-1
1引言
遥感技术主要是在高空利用遥感器远距离的探测目标,通过探测对象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可见光等来对其进行探知和识别的技术。先进的遥感技术不仅可以获取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自然特征,还可以获取矿产、植被、山体等实物特性。现将遥感技术应用在地质勘查矿产资源的探测方面,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实际矿产探测时,我们需要借助遥感技术提取、分析相关的数据和图像信息,并结合实际现场的地形地貌特点,充分借助线环形构造原理,综合论证分析,找到相关的矿产资源。因此,我们不难看出遥感技术具有宏观性、综合性、多角度、多空间的特点。
2遥感技术的实际应用
2.1地质构造信息的获取
不同地质构造的边界或者由于板块运动而产生的变异部位通常存在着内生矿。重要矿产一般都是随机分布在不同板块连接或者临界的地方,随着重大地质的变异相继产生,矿床为带状分布,规模与地质构造的变异差不多。
遥感技术应用在矿产资源的探测方面多表现在空间信息上。主要通过提取该区域矿产的线状影像资料,主要包括地质的断裂、变异等;环状影像资料,主要包括火山、盆地等;带状影像资料,主要包括岩层信息等。还有从控矿断裂交切处出现的块状影像资料和感矿相关的色异常中提出的相关信息。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断裂变异为主要控矿构造时,利用遥感技术对断裂信息重点提取分析具有重要的作用。
遥感技术在拍摄成像处理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不清晰和模糊的情况,造成人们无法对那些有兴趣想要重点探索的区域进行清楚的识别。人们利用自我的目测解释或者通过人机互动等方法,对所提取的遥感影像综合分析处理,例如:加强边界线处理,增加灰度调色,利用科学算法等一系列方法,使地质构造信息简单明了的显现出来。此外,遥感技术仍可以通过地表地貌、植被、岩石分布等主要特征,综合提取分析,来获得隐蔽的构造信息。
2.2利用植被波谱特点探矿
受地下水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矿产资源中的金属元素、矿物质都可能或多或少的对上边地层结构产生影响,从而使土壤的营养构成产生变化,生长在最上方土壤上边的植被对于金属元素有着吸附和聚集的作用,导致自身生长过程中水分和叶绿素等主要物质的变化,那就产生了植被反射光谱的差异。因此,这就为遥感技术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人们可以通过提取分析遥感资料中植被光谱的异常信息来探寻矿产资源。
人们应该掌握不同植被或者同种植被不同叶、茎含金属量的差异变化。所以,通过对已知现有矿区不同植被或同种植被的不同部位作为样品,进行光谱测试,归纳分析总结出对金属最有吸收聚集作用的植被,将这一种类的植被定为矿产探测的有效植被,其余作为辅助植被。遥感技术的图像处理一般通过光谱增强技术,采用主要成分分析,监督分类等方法。一般情况下,遥感图像上的异常颜色分布均为植被反射的光谱异常信息,我们通过对图像的分析和处理,将这些细微的异常信息分析、提取出来,并将他们直观、重点的重新标注于遥感图像上边,以此来综合推断未探知的矿产资源大致分布。由于植被体内有些金属元素的成分含量
微乎其微,所以,金属元素的含量变化检测受检测仪器的灵敏度限制。倘若,植被体内的金属元素含量变化十分微小,现在的科学技术仍然不能检测出来,那么检测下限就需要重新定量,由实验重新获得。从数据分析上可知,高光谱较多光谱在获取植被波谱方面的优点要多很多。
2.3矿床信息的变化依据
由于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矿床也会随之产生某些性状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调取不同时段的遥感资料和图像进行宏观对比,分析矿床的剥蚀改造作用;综合相关成矿深度的知识,找出矿床的产出部位。
3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
3.1高光谱的实际应用
高光谱是一种融合了计算机、探测、光学、信号处理于一身的综合技术。充分显示了纳米级别的光谱分辨率在光谱仪中的实际应用,在成像的时候可以同时记录下数百条的光谱通道数据,从每一个像元中提取连续的光谱曲线,实现空间信息,光谱信息和辐射信息的同时获取,所以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高光谱的图像光谱信息具有层次分明、信息丰富的特点,对于不同波段有阵不同的信息变化量,通过建立相关模型,得出矿物的丰度。人们应该充分利用高光谱的优势,加强数据应用处理能力。
3.2数据的整合
伴随着大量新型传感器的不断产生,可以从不同的空间、时间和光谱范围等诸多方面来客观真实的反应地物目标的特点,形成同一个区域的多元数据,和单元数据比较,多元数据具有互补性的优点。单源数据仅能突出地物目标在一个方面或者几个方面的特点,想要全面,多层次的了解目标,就必须以多源据作为基础,提取更多丰富、有意义的信息。多源数据的发展促使数据整合技术的不断前进。借助数据整合,我们不仅可以删除无用信息,提高数据处理效率,还可以将有价值的信息集中整合起来,形成互补优势。
3.3 3S技术的有机结合
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统称为3S。我们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可以有效的迅速定位,确认全球范围内的任何点坐标并进行科学管理。大量的遥感数据需要更大的空间,所以更加需要强大的管理系统。现阶段,随着人力成本的大幅上升,在区域范围内探寻矿产资源的过程中,遥感技术已经表现出了小投资大回报的绝对优势,所以RS和GIS的技术整合相当重要。随着3S技术的不断升级完善,地质工作人员可以尝试3S和可视系统、卫星通信系统等先进科学技术的综合应用,
4结束语
笔者认为,遥感技术作为地质勘查的重要手段,在矿产资源的探测方面有着更大的发展前景,对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字] 铀矿勘查 遥感技术 综合研究 成矿观点与找矿效果
[中图分类号] P23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2-118-2
地质勘查工作的深入开展对遥感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深化应用遥感信息,以便更有效地服务于矿产资源勘查,已成为当前遥感地质工作者积极探索的科学难题和热点。而开发新型遥感探测技术与先进的图像处理方法、促进遥感技术与多学科的交叉集成,是这一探索的方向和重要途径。本文结合铀资源勘查,重点从遥感信息综合研究的角度,对其在地质勘查领域深化应用的这一科学难题进行了探索。
1地质找矿中遥感信息综合研究和深化应用的思考与理念
(1) 遥感技术在地质领域应用的局限性。遥感技术在地质领域应用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遥感所获得的信息主要是地表信息,而目前找矿更多的是需要地下深部信息。因此,单靠遥感技术本身很难解决复杂的地质找矿问题。
(2) 找矿难度愈来愈大,遥感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已成必然。随着地质勘查工作的深入发展,一方面,出露地表的矿床明显减少,勘查的目标已由地表或近地表转向地下深处的隐伏矿床,因此找矿的难度愈来愈大;另一方面,由各种地学手段获得的信息愈来愈丰富,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信息资源,以提高勘查效果,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3) 遥感技术要与迅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相整合。进入21 世纪以来,现代信息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如何将这些新技术(如:三维地理信息系统(GIS) 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仿真模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 应用于地质勘查领域,进一步解决矿产资源的勘查问题。鉴于上述思考,笔者提出了遥感信息深化应用的思路:即充分发挥遥感技术优势,实现遥感技术应用的以下两个结合: 一是遥感信息与传统地学信息的结合,二是遥感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 同时,在遥感技术应用的过程中要注入地质专业知识,将信息转化为创新思维,用来指导找矿决策和实践。
2遥感信息综合研究与我国砂岩型铀矿断隆成矿观点的提出
2.1 铀矿床遥感信息的综合研究
2.1.1 对地质资料分析的质疑
关于矿床成因,研究初期人们认为它属层间氧化带铀成矿类型,铀源来自盆地北缘蚀源区的含铀地层和中酸性岩体,在氧化条件下,雨水淋出的铀渗入地下,经地下水搬运,沿渗透性高的砂岩层迁移,在从氧化带进入还原带的过渡地带,由于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发生了铀的沉淀和富集,形成了该铀矿床( 图1( a) ) 。可是,经矿化同位素年龄分析,矿床的形成经历了从120 ± 11 Ma ~ 8 ± 1 Ma 的一个漫长过程,新生代时( 20 ± 2 Ma 和8 ± 1 Ma) 继续有铀矿化形成,但新生代时,河套断陷已经形成,断陷的下陷已将蚀源区与成矿区分开,这时成矿的铀源已不可能再来自盆地北缘( 图1( b) ) 。因此笔者认为,用传统的观点难以完全解释东胜铀矿床的形成。
2.1.2 新发现地质现象的遥感信息综合研究
先将收集的研究区的遥感、地质、地球物理( 重力、航放、航磁) 、地球化学数据建成GIS 数据库; 然后利用GIS 分析功能,将遥感信息与传统地学信息集成( 复合和融合) ,并进行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通过综合研究进一步认为:东胜-石湾子断隆构造为一基底隆起背景上的富铀断块,它的不断隆升,能够为成矿提供铀源;断隆南缘断裂为一从地表切入基底的贯穿性断裂,是深部物质向上运移的通道;环状构造为一与油气有关的环状构造,反映该区油气活动的中心,可以为成矿提供油气等还原物质。由上述构造要素构成的成矿背景叠加在早期的套蚀源区与斜坡带的成矿背景之上,构成了该区铀矿形成的特殊区域地质构造环境。
2.2铀矿床的断隆叠加成矿
在综合研究了铀矿床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之后,又进一步研究了矿床的成矿特征,发现油气和热流体参与了成矿过程,矿化有明显的叠加现象,如铀源的叠加、成矿流体的叠加和成矿年龄的多期性等,且铀矿化类型具双重性和复杂性等。将矿床的成矿背景信息与矿床的成矿特征信息综合,并注入铀矿地质专业知识,实现了信息的转化,重新认识了铀矿床的成矿过程。
2.3 砂岩型铀矿断隆成矿观点的提出
(1) 断隆非叠加成矿的证据。当扩大研究范围后发现,其他铀矿床在空间分布上也与断隆构造有关,如黄陵铀矿床位于渭北断隆的北缘,国家湾铀矿床位于固原-华亭断隆上,磁窑堡铀矿床位于牛首山-罗山断隆的西缘等。 综合断隆叠加成矿和非叠加成矿的研究成果,笔者提出了砂岩型铀矿断隆成矿的观点。
(2) 断隆成矿的机理。通过对断隆构造成矿机理的研究认为: ① 断隆构造的隆升作用,使深部的铀矿床和富铀层被抬升到地表,遭受风化、剥蚀,为新的成矿过程提供铀源; ② 断隆边缘斜坡带的地形和沉积环境( 有利于形成赋矿的粗碎屑的沉积地层);③ 断隆边缘贯穿性断裂是将深部还原性物质向上运移的导通等。这些有利的成矿要素在断隆构造环境形成了最佳组合,从而使断隆构造孕育了源( 铀源) - 运( 搬运) - 聚( 富集) 统一的成矿条件。(3) 断隆成矿观点的核心。断隆成矿观点的核心是强调构造,特别是深位贯穿性断裂和油气,甚至热流体等深部还原性物质在砂岩铀成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该类型铀矿床的形成不同于传统的层间氧化带类型铀矿床,不只是个浅部地质作用过程,而是深部与浅部地质作用的复合。
(4) 断隆成矿观点提出找矿意义: ①我国克拉通盆地砂岩型铀矿的区域找矿,应围绕断隆构造及其边缘进行; ②围绕断隆构造找矿,不要局限于砂岩型铀矿,应开展多目标找矿( 包括砂岩型、碳硅泥岩型和热液型); ③不同断隆构造形成的背景、演化历史、成矿条件和找矿潜力不尽相同,即使同一断隆构造不同部位成矿环境和条件也不相同。因此,找矿时要进行具体的地质分析。
3结论
实践表明,如果用同样的方法和手段研究同一个问题,由于看不到新的现象和事实,认识将很难有所突破。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重要作用,就是它能够迅速发现用常规地质方法很难发现的地质体和地质现象,如果将这些新发现与传统地质方法得到的信息相结合,将会促进地质人员重新考虑问题和进行创造性思维,以导致新概念的产生和矿化规律新认识的形成。曾经指出的"没有先进技术支持的理论是落后的"。同时可以看出,遥感技术的应用不仅限于"线、环、块"的识别和蚀变信息的提取,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进行成矿理论的研究。因此,需要将遥感的应用"从技术索引的思路走出来","从技术层面提升到科学层面"。这样才能使遥感在地质找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充分发挥遥感技术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地质勘查信息资源,进行新理论的探索和建立新的找矿模式,并利用新模式进行找矿,这是一条从"信息找矿"到"理论找矿"再到"模式找矿"的正确途径,实践证明可以取得显著的找矿成果。
篇9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从远古至今人类便有翱翔天空、俯瞰大地的梦想,并为此付出了诸多努力。曾经创造过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对于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的探索从未停止。如今,地球空间信息科技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经济实力和国家安全保障能力的综合体现。今年6月,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遥感技术与智慧旅游、智慧城市论坛在贵阳举行。论坛上,童庆禧院士建议,将信息化和贵州特色的旅游相结合,以新型空间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空间信息系统技术、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传感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支撑贵州旅游业的发展。
近日,记者采访了我国遥感技术应用领域的权威—童庆禧院士。童院士详细介绍了遥感技术与数字地球两者的技术特点与广泛用途。遥感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探测技术,是根据电磁波理论,应用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最后提取和形成所探测对象的信息,从而对地面各种景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特别是对地球认知的一种综合技术。数字地球则是上世纪90年代末由国际上提出,是以地球坐标作为空间框架,具有多分辨率的海量数据和多维显示的地球虚拟系统,运用遥感技术对地球进行描述分析,使之变成了可视化的虚拟地球,把真实地球变成数字化的地球。遥感技术是数字化地球数据的最重要的来源,通过虚拟的地球人们能更好地对地球作进一步分析,促进对地球的了解和认知。遥感是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利用先进的探测技术,把由地球表面反射到太空的太阳辐射或者由地球表面自行产生的电磁波(红外线或者是微波),通过仪器来接收,进行复原、数据处理,最后变成能看见的影像或非影像信息。对地观测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这些遥感影像对地球进行分析,判断不同的物质存在状况及其所在位置,并分析各种物质的数量及其动态过程,使人类与地球的资源环境更加和谐相处和协调发展。可以说,遥感技术是数字地球的数据基础,数字地球是遥感技术的归宿。
遥感技术与数字地球
的应用领域
遥感技术与数字地球,对于很多人来说或许比较陌生。实际上,我国的遥感技术与数字地球研究基本与国际同步,能够对地球进行完整的探测、观测和诊断。在促进我国遥感技术的发展中童庆禧院士功不可没。在他的倡导和主持下这一技术的发展被列入了国家“六五”“七五”和“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在一些关键技术体系的发展中更是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
童院士介绍,遥感科学与技术是属于交叉类的学科,首先是技术科学与地球科学的交叉融合,是在空间科学、电子科学、计算机科学、地球科学、甚至生物学及其他边缘科学交叉渗透、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科学技术,它在国民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方面日益显示出独特的战略地位和意义,是国际竞争的一个战略制高点,也是许多发达甚至发展中国家竞相发展的重要领域。
童院士说,在我国,遥感科学与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为国家制定发展策略、资源调查、环境保护、灾害监测、重大工程、国防建设等提供了信息和技术保障。遥感技术与数字地球所涉及的领域很广泛,遥感技术主要是通过空间卫星、临近空间飞行器、飞机和无人机以及地面平台等新技术对地球的各个圈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冰冻圈甚至智慧圈,进行调查和监测。以期了解各圈层的状况和变化、它们的相互作用、特别是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它们将来的发展趋势,并研究对这种状态和变化进行预测、预报和预警的可能性。
童院士详细地解释道,比如运用遥感技术可以随时获得准确的观测数据,监测土地利用情况,了解哪些耕地已经改变了利用方式,而哪些土地还可用来补改为耕地,使得国家有关部门便于宏观调控,以确保“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不被突破,保证有效的粮食耕种面积。近十余年来,我国已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土地详查。随着对土地和粮食安全观念的进一步提升,今后每年都要对全国的土地利用情况清查一次,及时掌握我国的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情况,实施对国土的所谓“一张图”计划,警钟长鸣,使得决策者心中有数。这样对遥感技术的要求将会大幅度提高。
童院士特别强调,我国是个多灾的国家,对灾害多发地区的监测与预警是遥感技术的另一重要应用领域。譬如通过气象卫星不断地获取数据,了解台风从发生到发展的动态、强度、运移路径、登陆地点等,从而预测出将可能带来的危害,提前发出警报,提醒人民避险。对于洪水也可通过卫星遥感提前预测暴雨的位置,监测河流的行洪状况、洪水的发展态势,甚至预测洪水可能淹没的范围,为防洪救灾提供信息。灾后通过遥感技术观测地面受灾情况,评估受损程度,为灾后救援和救灾部署提供准确客观的数据。我国的地震往往发生在偏远的地区或山区,通过遥感及时了解进入灾区的道路交通情况,特别是调查和了解沿路的滑坡、塌方和泥石流的状况,为保障救援生命线的开拓和畅通提供现实性很强的信息。随着环境的恶化,我国江河湖海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冲击,水体的富营养化、蓝藻、赤潮发生的频率加快,水和大气污染的监测与治理,都需要通过卫星和飞机对各种水体进行遥感监测,了解污染状况、寻找到潜在的污染源,进行源头治理,甚至通过遥感技术还可以对外来物种的入侵及其危害进行跟踪调查。
遥感技术的重要意义
1998年1月美国提出“数字地球”战略,由此在世界上掀起了社会信息化的热潮,在半年时间内,有50多个国家都先后提出“数字地球”战略,我国也在1998年6月提出发展“数字地球”战略。所谓“数字地球”是在遥感技术的支持下,适时采集全球地表信息,在计算机网络上构建一个虚拟地球,反映现实性很强的地学空间信息,实施经济、政治、科学研究的全球战略。此后,“数字地球”概念又衍生出数字农业、数字林业、数字国土、数字国防等等,社会信息化进程呈现加速的发展态势。遥感技术的发展与普遍应用为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与发展奠定了必要数据和信息基础。在从数字地球向智慧地球的发展中遥感又必将出演新的角色、担当新的任务。
童院士认为,中国政府十分重视遥感技术的发展,自“六五”起直到现在,在国家相关科技攻关、支撑计划、863高技术发展等计划中持续支持了一系列遥感技术与应用研究项目,获得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航空、航天遥感技术已在资源与能源调查、环境与灾害监测、海洋与大气观测、土地与城市规划和国家安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航天领域,遥感对地观测是卫星家族的重要任务。它的发展对于建设包括数据获取、传输、处理、存储与分发服务的业务化运行系统,开展综合性对地观测前沿技术研究,构建专业化、系统化、集成化、标准化、实用化的遥感数据库和遥感信息库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以遥感信息为基础,结合其它信息资源,建设遥感应用系统和数字地球科学平台,进而开展应用示范研究是当前遥感技术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国家空间对地观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遥感承载着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科学数据,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支持的重任。同时遥感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还将在支持空间地球信息科学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为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童庆禧院士在遥感技术和应用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六五”期间主持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黄淮海中低产田综合治理”中遥感技术应用课题,“七五”期间主持了对我国遥感技术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高空机载遥感实用系统”的科技攻关和系统建设任务。在国家“八五”科技攻关期间,他担任了“遥感技术应用”国家攻关项目指挥长,在自然灾害的遥感监测与评估、主要农作物遥感估产、新型技术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努力。在国家“九五”科技攻关期间,他不仅参与国家科技攻关“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技术集成与应用研究”项目的论证,在项目中担任了专家组成员,而且还承担了项目中“新型遥感技术发展”课题组组长。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其科研成果曾14次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其中包括一次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两次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2002年获得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颁发的“国际遥感科技成就奖”,2004年获泰国诗琳通公主颁发的金质奖章,2009年获亚洲遥感突出贡献奖。面对这些荣誉,童院士认为是对他在遥感技术创新发展之中的激励和动力。
面对记者提出遥感技术实现如何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问题,童院士耐心地解释道:第一,随着遥感所利用电磁波范围不断扩大,遥感信息、遥感技术对数据获取的分辨能力会越来越高。早期可视化影像就像黑白照片,后来出现的多光谱技术也只有3~4个波段合成彩色图像,随着波段的增加到光谱分辨能力越来越高,由原来的全色或整个可见光范围进行的遥感到现在的高光谱遥感,其光谱覆盖可以跨越紫外、可见、近红外、短波红外甚至到热红外(一次遥感可能达到几百甚至上千个波段),这就可能获得被测物体的光谱响应。光谱分辨率越高就能越体现物体的物理特性或本征特性。第二,随着空间分辨率的不断提高,在遥感影像上所显示的东西越来越细微和越来越清晰,所能分辨出的物体也就越来越细小。遥感技术的创新发展驱动着遥感能力向更高、更快、更准、更精的方向发展。第三,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它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空间分辨率和几何稳定性的提高,人们可以用来绘制比例尺更大或更为精细的地图,可以对城市、土地、植被、森林进行更为精细的调查,对自然灾害的破坏程度作更准确的了解。光谱的差异可以把不同的地物和物质区分得更清楚,如不同的农作物、不同的矿物、不同的树种、农作物和森林的病虫害,甚至不同的建材等,也可以监测水体的富营养化,及早发现蓝藻水华和赤潮。通过创新提高技术水平,使得遥感能力越来越强。第四,技术的创新会加快应用上的创新,例如,在提高遥感影像的时间分辨率或将遥感影像按时间序列进行分析,可助于提高天气预报水平和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如通过发现违章建筑,违法垃圾的堆放地,城市积水和道路的损坏分析等。雷达影像的干涉测量还可发现和监测城市地面的塌陷等等。总之,遥感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也更受到政府和百姓们的的重视。
童院士表示,遥感技术的提高和不断创新,将极大地丰富地球信息科学的内涵,地球信息科学的发展也必将为“数字地球”战略的发展提供理论、方法与技术支持。反过来,“数字地球”战略为地球信息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并会促进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遥感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也有助于提高政府的科学决策能力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信息支撑和决策支持。我国正在实施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国家重大科技发展专项和空间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更大幅度提升我国的遥感对地观测能力和空间遥感信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篇10
关键词: 遥感技术 城市规划空间信息
Abstract: the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s the 1960 s news fast developed a comprehensive space information science, for our comprehensive and accurate understanding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Key words: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city planning space inform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遥感的定义
遥感通常是应用探测仪器,在不与探测目标直接接触的情况下,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谱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不同类型的地物具有发射或者辐射不同波长电磁波的特性,遥感技术是利用地物反射和辐射电磁波的固有特性来探测地面目标,因此,关于电磁波辐射的基础原理成为遥感技术的理论基础。遥感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创造的技术用语,随着1972年第一颗地球观测卫星Landsat的发射成功而迅速得到普及。近年来,随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与之紧密结合,发展更加迅猛[1]。
2 遥感的分类
按遥感器接收信号的来源,可将遥感分为被动式遥感(Passive Remote Sensing)和主动式遥感(Active RemoteSensing)两种,被动式遥感是指不利用人工辐射源,直接接收与记录目标反射的太阳辐射或者目标物本身发射的热辐射和微波辐射。如航空摄影、多光谱扫描、热红外扫描等。主动式遥感是指使用人工辐射源从平台上向目标发射电磁辐射,然后接收和记录目标物发射或散射回来的电磁波的遥感,如雷达遥感、激光遥感。
3 遥感技术主要特点
3.1探测范围广,获取信息的范围大
遥感用航摄飞机飞行高度10km左右,陆地卫星的卫星轨道高度达910km左右,从而可及时获取大范围的信息。例如,一张陆地卫星图像,其覆盖面积可达34225km2,覆盖我国全部领土仅需500多幅,这对国土资源调查有着重大意义。
3.2获取的信息内容丰富,可实现动态化监测
遥感技术获取的数据非常庞大,如一景包括7个波段的TM影像的数据量达270M,覆盖全国范围的TM数据量可达到135kM的海量数据,它远远超过使用传统方法所获取的信息量,而卫星周期性对地球各处进行观察使得有可能进行动态观察,获取新颖的资料,从而实现对地的动态监测。
3.3获取信息方便而且快速
利用遥感技术获取信息不受地形限制。对于高山冰雪、戈壁沙漠、海洋等地区,一般方法不易获得的资料,卫星像片则可以获得大量有用的资料。同时,卫星还可以不受任何政治、地球条件的限制,覆盖地球的任何一角和整个地球。这使得我们能够及时地获取各种地表信息。
3.4综合性强
目前,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的集成技术,丰富了环境信息的获取、分析和表现手段,构成对地观察监测的多层空间、多波段、多时相的综合系统。这个系统从三个空间,即地理空间、光谱空间、时间空间提供地物信息,使得我们能更全面深入地观察分析问题[1]。
4 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应用
4.1遥感技术辅助规划成果审核
在城市规划管理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现象:因对现状不甚了解,致使规划成果即使审批后也无法实施。然而在规划管理中,一旦规划审核不严谨就导致经常调整规划成果,严重影响城市规划严肃性,浪费大量的建设成本,特别是2008年1月1日城乡规划法实施后,审批后的规划成果的调整程序更为复杂[2]。因此,加强城市规划成果的审核是规划管理部门一项重要任务。通过使用遥感影像技术,规划管理人员可以清晰地判读规划成果是否立足现状,是否符合城市发展需要、是否具备可操作性,一定程度上避免规划成果的反复调整。
4.2遥感技术辅助规划决策
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条件是城市各项建设的法定依据,核发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条件是规划管理的首要工作。因此如何科学确定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条件中的各项控制要求显得尤为重要。以往确定出让地块各项控制要求时,很容易陷入就地块论地块局面。但是利用遥感图像作为背景,就可以直观地分析出让地块周边相对完整区域内建筑容量、图底关系是否合理,从而为确定出让地块建筑容量及公共广场空间的布局、规模提供依据[3]。
4.3遥感技术可以作为规划监督管理的有力依据
当今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建设量十分庞大,然而监督执法人员数量却有限,面对大量的违法、违规建设项目,监督执法人员往往无法逐一监控。然而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并能做到全面、准确监控违法建设。通过定期更新遥感数据并进行前后对比分析,同时核对建设项目审批档案即可及时发现违法占地、违章建设等违法建设项目,从而更有针对性实施监督管理,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能。
2009年底,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城市违法建设调查,主要针对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的调查。调查采用遥感技术辅助进行,每个季度拍摄一次,将前后两次拍摄图像进行叠加,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图纸,分析该季度内违法总体规划的建设情况,形成鉴定结论,以此督促地方政府根据总体规划整改。由此可见,遥感技术作为辅助规划监督管理的工具作用十分明显。
4.4遥感技术能够丰富城市规划建设档案库的信息量
以往城市规划档案库中很少存有城市一定时期内某片区建设资料,因此针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专项研究也经常因缺乏相关资料而无法进入深入研究。遥感影像客观、清晰地记载了城市发展痕迹,信息量极为丰富,同时便于存取,因此近年来城市规划档案库逐渐利用遥感影像作为归档资料。同时遥感影像丰富的信息量可以为城市科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资料。如城市交通总体规划、城市绿化建设等规划,就可取调遥感影像资料,分析城市各个历史时期空间发展演变规律。
由此可见,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管理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遥感技术的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规划管理也还存在一定问题:由于大部分遥感影像图经过图像拉伸、增强等计算机处理,无可避免地存在一定误差,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规划成果的准确性;同时,遥感数据并非量化数据,不具备三维坐标,无法指导具体项目建设施工。因此,目前遥感技术仍只适用于规划分析层面,但是,遥感技术已在开拓三维坐标定位等新领域。为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遥感技术不断深入发展,将成为城市规划管理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
5 结语
城市规划的本质是以理性预测和筹谋克服市场的不足和人类行为的盲目性,规划过程中需要大量历史和现实数据。遥感技术可以为各类城市专题规划和综合规划提供必需的可续依据,我们相信遥感技术在不远的将来会在城市化发展中得到更多更深入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占睦,芮杰.遥感技术基础[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7.
[2] 江涛,张传霞.城市扩展动态变化的遥感研究[J].遥感信息,1999(4).
- 上一篇:知识产权保护创新
- 下一篇: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