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

篇1

关键词:食品企业社会责任;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C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1-0079-01

1 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和内涵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最早由英国提出。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最初的企业并没有社会责任的概念,他们的存在仅仅是为了赚钱。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经济学理论。古典经济学理论基本上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功能和企业的社会责任划等号。企业只要遵守法律,生产社会需要的产品,产品以公平的价格销售,依法交税,就是尽到了基本的社会责任。这种认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西方初期市场经济国家社会对企业的期望和要求。

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在创造财富的同时,要承担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的责任,其中最重要的是保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问题。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底线是食品的安全,也就是说,保证食品安全是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特征,是核心。

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一是经济责任,它要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物质产品和相关的服务,为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做奉献。同时,在节约资源、提高生产效率、为社会提供就业等方面负有责任等。二是守法责任,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三是伦理责任,食品企业要承担的企业伦理责任有三个方面。对员工方面:不得有就业歧视;保护员工隐私;在工作上提供安全保障;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等。产品方面的伦理问题:确保产品质量,确保消费者身体健康;不能欺骗性包装,要符合绿色包装的要求;对有缺陷的产品实行产品召回制度等。对社会方面:防止环境污染,不得破坏生态环境等。四是自愿性慈善责任。

2 食品企业如何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2.1 建设企业文化。加强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教育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的总和。从价值属性来看,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和重要内容。也是企业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内容要求。对食品企业而言,产品安全责任观念与企业成功与否的关系与别的企业相比,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不仅反映企业经营者的道德水准,更重要的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因此,食品企业一定要经常性地有计划地方式多样地对员工进行企业社会责任教育。

2.2 推进食品企业GMP认证

“良好作业规范"(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GMP)是保证食品具有高度安全性的良好生产管理体系。其基本内容是从原料到成品过程中备环节卫生条件和操作规程。此规程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是强制性的。

2.3 加强对食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督

一方面,为什么十个部门管不好一个碗?各级政府要真正确立政府职能部门的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责任,建立起食品质量安全的有效监督机制。长期以来,为什么那些假冒伪劣食品能够进入正常的销售领域?等等违法违纪问题,说明了加强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应该加强政府和新闻舆论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督,进一步理顺政府相关监管部门的职能和职责,按照责权一致的原则建立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促进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另一方面,要在新闻舆论导向上扩大对食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宣传教育,引导社会关注食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大力营造和推进食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氛围。

2.4 进行遵纪守法的法制教育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法满足人的一种深刻的需要。它服务于生存的安全保障――科殷《法哲学》。《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年2月28日正式公布,于2009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徒法不足以自行”,单纯依靠一部食品安全法难以从根本上消除目前我国食品领域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构筑一个真正安全、严密的食品安全之网,还需要其他一些社会控制手段的到位与跟进,需要其他一些更为精细的社会维度的支撑与维护。

篇2

一、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

(一)在美国。为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美国政府不断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进程,至今为止,美国已经有30个州相继在公司法中加入社会责任内容。如:《美国失业税法》规定:“企业解雇员工时,要向政府缴纳一定的税费,以此保证劳工权益,防止企业恶意解雇员工。”康涅狄格州《普通公司法》第33-313(e)要求董事会既要考虑企业及其股东的长期及近期利益,又要考虑企业员工、顾客、债权人、供应商以及社区的利益包括这些利益通过企业的持续性独立而获得的最佳实现的可能性。总之,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后,美国企业法律体系已经相当完善,而在其中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规定也很多。

(二)在英国。受到美国相关立法活动的影响,英国自1973年发表《公司改革白皮书》最初提及社会责任开始,不断关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1985年《英国公司法》第35条规定,企业享有是是附属于或者有助于其任何贸易或营业开展的所有行为的权力;第309条规定,董事会考虑的问题应包括企业全体职工的权益以及其他成员的权益。英国的企业社会责任立法源自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甚至有法律规定信托基金的投资者必须被告知所投资的产业或项目对于社会责任的考虑程度如何。

(三)在德国。德国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资源尽管较为薄弱,确实较早在立法中贯彻企业社会责任观念的国家。1919年《魏玛宪法》中规定:“所有权包含义务,于其行使,应同时兼顾公共利益。”德国是市场经济国家中唯一规定劳资双方共同参与公司治理的,并形成了立法体例,先后制定了《煤炭行业共同决策法》、《企业组织法》、《共同决策法》等法律,体现了对劳动者的尊重,与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相符。可见德国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定主要以劳资平等的思想为基础,体现着对人力资本和与企业利益息息相关的劳动者的尊重。

(四)在日本。日本是个重视伦理的国家,所以其法律制度也深受伦理观念的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立法也是如此。同时,日本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更加注重企业家责任以及慈善责任,这一点与其他国家稍有不同。1974年的《商业法》是日本首次在立法中提及企业社会责任。在此之后,《节能法》、《有关能源使用合理化的法律》等等,都相继从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制定社会责任规则。

除此之外,瑞典国家议会通过《环境法》要求企业从自然资源、水土保持、城市规划和市民健康等方面践行社会责任要求;澳大利亚也在经济发展委员会发表《公司社会责任》后敦促国家建立社会责任标准立法,特别是对于信息的披露立法有着强烈的要求。在印度、尼日利亚等发展中国家,企业社会责任的立法活动也不断展开,都为我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二、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实践

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逐渐成为了政府、社会组织以及企业相互联系和统一协调的整体。众多国家的做法各不相同却也各有所长,总之,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实践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政府对于社会发展的认识从单纯的经济增长转变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并且在其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中有所体现,反映在社会责任方面,则是要求企业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必须要维护员工的权益、消费者的利益、环境的保护以及社区成员的安定。

第二,企业迫于各界的压力,开始分析承担社会责任的成本与长期收益的利弊关系,发现二者的正比例关系后就逐渐加强管理,在产品质量与服务、企业职工待遇、环境资源状况等方面有所改善,并自觉制定生产守则甚至制定社会责任的实施标准。

第三,没有专门的立法规定,也没有专门的机构管理和监督是现阶段各国企业社会责任立法的一个特点,依靠舆论的力量和企业的自觉进行的社会责任实践覆盖面也不够大,执行力也并不强。

三、当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承担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专门的社会责任履行机构。在我国,国务院的国资委是国有资产管理的专门机构,但是并不是督促和监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机构。而在企业内部同样存在缺乏专门的社会责任管理机构或者部门机构设立不规范的问题。2007年由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心对中国500家企业进行的调查表明:10%的受访企业设有社会责任部,10%设有可持续发展部,21%设有环境管理部,42%设有公共关系部。可见,我国企业内部的专门机构缺乏是导致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模糊、操作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存在问题。我国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也就是社会责任报告的最早是由国家统计局和环境保护总局强制要求的,信息的对象也是这些国家机关。同时也反映出我国企业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积极性欠缺。有数据显示,在国家五百强企业中,只有20%多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书,而大部分还只是偶尔。

(三)企业普遍忽视对社会责任承担的成本分析机制。上文曾经提到,西方企业通过设立社会责任会计,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成本与长期收益进行分析,得出的正比例结论反映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与股东的利益直接相关,极大地促进了企业履行社会职责。然而,我国的企业却缺乏这方面的探索,也就是缺乏社会责任会计的体系。这使得大部分企业对于其自身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的收益和成本没有正确有效的评价和估算,十分不利于社会责任的推进,同时也限制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国外值得借鉴的理论及实践

第一,我国的市场经济基本上是在政府的引导下形成的,企业的改革也是在政府的指导下进行的,所以说,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建立与完善过程中,政府的协调和管理理念将产生巨大的推动力。特别是在当前企业自身社会责任意识缺乏的状况下,单靠企业的自觉是难以实现履行社会责任的目标的,所以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更加应该充分利用政府的强制或引导作用,特别是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立法工作。

第二,非政府组织及社会成员的监督导向作用也不可小觑。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实践经验看来,“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模式的结合才能够有效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这里,“自上而下”指的是政府及其机构的推动模式,而“自下而上”就是指各种非政府力量的推动模式。除了非政俯组织,社会成员的舆论将一直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强大压力及动力。媒体的舆论功能在现代社会中已经越来越清晰,这股力量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篇3

关键词:消费者 企业社会责任 消费者权益 利益相关者

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的“三鹿奶粉”事件,给人们带来的惨重教训并引发的社会公众对食品等产品安全的担忧,专家学者则在思考: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应该如何对消费者等利益相主体承担诚信、道德等社会责任。三鹿事件的本质在于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诚信、道德等社会责任的丧失。如何构建一个高效运行、企业自觉遵守践行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不仅事关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形象信誉,更事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稳定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完善。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演变

企业社会责任(CSR)最早由美国的谢尔顿(Oliver Sheldon)于1924年提出,鲍恩于1953年在《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中进一步明确现代企业社会责任。但对于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美国的一些学者通常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决策者采取保护与促进社会福利行动的义务;琼斯福马可圭里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不仅负有经济与法律上的义务,而且更负有超越这些义务的其他责任;一般认为,所谓企业社会责任(CSR)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消费者、对员工、对社区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道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等内容。其中,消费者权益和雇员利益是企业社会责任中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内容,构成了企业社会责任的两极。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阶段

(一)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演进历程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酝酿阶段,大致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在这一阶段企业社会责任主要体现为企业自愿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捐赠,例如向医疗、教育、宗教等社会福利组织的捐款。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初步发展阶段,时间为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这一阶段随着环保主义运动和消费者权益运动的蓬勃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的重心由社会公益捐赠转向环境保护、消费券权益保障方面,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从企业的自愿行为转为企业应该或者必须从事的行为,即从道德责任转为法律责任。1971 年,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在《工商企业的社会责任》的报告详细阐述了“三个中心圈”的企业社会责任规定:内圈代表企业的基本责任,即为社会提品、工作机会并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职能;中间圈是指企业在实施经济职能时,对其行为可能影响的社会和环境变化要承担责任,如保护环境、合理对待雇员、回应顾客期望等;外圈则包含企业更大范围地促进社会进步的其他无形责任,如消除社会贫困和防止城市衰败等。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坎坷中兴起阶段,20世纪8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开始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包括环保、劳工、人权、消费者等多个方面,欧洲的人权与消费者运动迫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以负责任的方式行动。在这一阶段,以英国为首的一些国家,掀起了社会责任投资热。但是,在本时期内,有一些企业家对企业社会责任这样的主题持保守甚至敌视的态度。以IBM、通用电气等企业为代表的一些知名企业,明显把股东的利益作为企业运营的首位目标,而对于其他社会群体的利益不予理睬。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西方发达国家蓬勃发展,而且在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兴起。随着跨国公司的业务遍布到全球各个角落,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也开始关注企业社会责任。一些国际性的企业社会责任认证体系,指导原则,行为守则,报告原则纷纷出现。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全球化阶段,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总体上处于被迫响应状态,因全球化竞争形势所迫不得不关注企业社会责任,仍是处于责任意识树立的阶段。而欧盟、美洲国家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的企业社会责任操作阶段即如何履行社会责任并使之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真正作用。

(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以刘俊海(1999)、刘连煜(2001)、卢代富(2002)为代表的专家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做了大量的研究,在企业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企业责任竞争力、利益相关者、可持续发展和公司治理几个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新观点。在对企业责任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我国政府和相关组织就企业社会责任也进入了实际操作阶段。2007年中消协了《良好企业保护消费者利益社会责任导则》,从十个方面规定企业对消费者应尽的社会责任,倡导企业自觉保护消费者利益;并将2008年消费维权年主题定为“消费与责任”,其含义是: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共同努力,做好消费维权工作,改善消费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8年1月,国务院国资委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全面推动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从消费者角度分析企业社会责任

消费者作为企业的重要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如何认知企业的社会责任,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和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从消费者视角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领域。西方学者对此的研究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即将CSR引入消费者研究领域的初始阶段、在有限领域研究CSR的成长阶段以及开展实证研究的蓬勃发展阶段,进入2l世纪,从消费者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更是聚焦在企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响应关系的实证研究,消费者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归因研究。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在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方面,发现对企业社会责任支持程度不同的消费者对产品的购买意向和企业形象的感知不同,高支持的消费者倾向于认可具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公司,并且购买意向更强烈。在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响应方面,证实企业社会责任对顾客满意度有正面、显著的影响,且这种影响能通过已形成的顾客满意对企业市场价值产生正面作用。西方学者关于消费者视野中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说明,企业是否承担社会责任,与消费者对其评价和产品的支持度呈正相关关系,企业所尽的社会责任越大,消费者对其评价就越高,就越愿意购买该企业的产品,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就会越强,创造的利润就会越多。

在我国,由于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起步较晚,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基于消费者视角的研究则少之又少。在消费者视角下,企业应对消费者承担哪些社会责任?有学者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我国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要求同西方国家消费者不同,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法律责任、经济责任和伦理责任,慈善责任似乎并不重要,而不是西方国家消费者所认为的四种责任的整合。这说明我国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违法行为比较严重,企业诚信度较低,消费者对企业还不敢有过高的伦理和道德要求,同时也说明我国企业的慈善捐赠往往带有强烈的商业目的而引起消费者的反感。

企业对消费者践行的社会责任准则

就我国现阶段而言,企业在向消费者提品和服务过程中,所要践行的社会责任应符合以下准则。

(一) 完善企业治理机制,构建合法经营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

在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建设上,企业应当把增进消费者利益视为公司的经营目标和行为指南,当消费者利益与股东利益发生冲突时,公司应当尽力兼顾二者利益;如果无法兼顾,应当优先考虑消费者利益。在企业做出关于产品和服务的重大决策时,要有反映消费者意见的机制,因此,有学者建议在公司的独立董事中增加消费者董事,以此来保护消费者利益。为彰显自己善待消费者的诚意,各类产业的企业应当制定并公布充分尊重消费者利益的、覆盖产品开发、质量控制、广告策略、定价策略、售后服务、受理投诉等各个环节的、综合性的、诚信的《消费者政策》。在企业文化建设上,企业应奉行内外统一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以平等、负责、廉洁的企业文化教育员工。

(二)恪守产品和服务质量,保证产品服务安全

获得质量可靠、安全有保障的产品是消费者的基本权利。因此,企业除恪守法律法规和国家强制性标准、关于产品服务质量和安全性的规定外,还应针对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升级可能造成的标准缺失或滞后,改进生产技术,确保产品符合当时技术水平的质量和安全性要求。企业有责任及时弥补和消除产品使用过程中暴露出的质量缺陷和安全隐患,确保消费安全,最大限度降低使用风险,逐步淘汰不利于消费安全的材料、技术和工艺。企业应设立确认产品质量的便捷途径和退货程序,降低消费者在购买到不合格产品后的质量鉴定与退货成本。并且,企业应建立相应机制,以便在产品出现问题时能迅速有效地向消费者警示并回收产品,应当鼓励企业积极推行自愿的无理由退货政策和先行赔付政策。同时,企业产品的生产和使用应符合环境保护原则,注重循环利用,保证可持续发展。

(三)规范竞争和交易行为,保证竞争和交易过程的公平合理

竞争和交易过程的公平合理是市场经济有效性的根本保证。企业在竞争和交易过程中应采用公信的商业操守,在遵守国家关于公平竞争、反垄断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法律法规的同时,还必须做到在经营中不采用任何不正当竞争的手段。例如,不得利用优势地位订立不平等条款;不随意中止变更约定;不得使用易产生混淆或歧义的合同条款;不得以垄断或优势地位损害消费者利益;不得以不正当经营手段破坏市场秩序;不得搞虚假促销。而且,企业应保证交易程序的设计对消费者公平合理。

(四)信息披露真实充分,向消费者提供充足的商品和服务资讯

获知产品的真实情况是消费者的权利。因此,企业在产品宣传中应向消费者提供真实、正确、全面、实用并可比较的资讯。企业在宣传中所标示的产品价格、质量、用途、购买优惠等资讯必须客观真实,符合实际,不隐瞒缺陷,如涉及产品的比较,其对象应是同时期的类似产品。企业用于推销产品的宣传资料及广告的内容须符合科学事实,不夸大功能和效用,不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产品宣传内容充足、实用,不应仅向消费者提供有利于企业的产品特性和技术资料;同时,宣传中引用的案例、数据应注明来源及相关实验条件,以便于消费者做出理性选择。

(五)售后服务方便快捷,化解纠纷及时公正

在售后服务方面,企业应按期交付产品,保证配送安装调试到位;为提高维修服务质量,企业应加强售后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同时完善沟通渠道,热情解答消费者咨询,根据消费者的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基础服务和增值服务。在投诉处理方面,首先,企业应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投诉处理理念,建立适应企业规模、符合消费者要求的投诉管理机制,配备高素质专业人员,热情接待听取诉求。其次,制定公开简易快捷的投诉处理程序,方便消费者投诉。第三,企业要主动承担担保责任,公正解决消费争议,满足消费者合理要求,而不拘泥于该争议的责任归属或法律法规对赔偿幅度的设定。最后,企业在提供售后服务和受理投诉过程中,认真听取消费者意见,接受消费者合理建议,不断改进和完善售后服务和投诉机制。

(六)尊重消费者人格,保护消费者隐私

隐私权是消费者享有的禁止他人未经本人同意擅自公开或者窥探自己的私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空间的权利。如消费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学历、收入状况、婚姻史、恋爱史、健康数据、遗传代码、日记、电话号码、雇主、宗教信仰、私人空间等。企业在提品和服务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消费者的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对待消费者一视同仁,不因个人身份或特征厚此薄彼。对于企业合理采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未经消费者同意,企业不得在宣传中使用消费者的姓名、荣誉、肖像及披露消费者的交易记录,不得将有关信息有偿或无偿地转让给第三人。同时,企业应通过制定严格的信息管理制度,建立消费者交易记录和个人信息的保密机制,确保各级员工都认识到其重要性及承担相应的保密责任,并将上述机制告知消费者,以建立企业与消费者的互信基础。

(七)主动开展消费教育,倡导理性科学消费

对产品和服务的求教获知权是消费者的基本权利之一。企业应结合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主动推行免费的高质量的消费知识教育,提供消费者必备的消费知识,帮助消费者提高消费技能,这对扭转消费者在信息占有方面的劣势地位具有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企业还要加强对消费者的当代消费知识教育、消费法规和消费道德教育以及环保知识、绿色消费知识教育,从整体上提高消费者维权意识和自身保护能力,倡导文明、诚信、理性、科学消费。

参考文献

1.李立清,李燕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

2.陆岸萍,唐养翼.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与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

3.李艳华,刘文辁.世界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史评述[J].企业管理,2008(3)

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 企业社会责任 可持续发展

一、低碳经济下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近年来,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标志,旨在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新模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欧盟、日本、美国等已先行一步,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清洁技术,出台各项政策,大幅度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和化石能源消费量。与上述发达地区相比,我国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印度的2.8倍,单位GDP污染排放量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十几倍,劳动生产率却是他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人均GDP在400~1000美元时出现了发达国家人均GDP3000~10000美元期间出现的严重污染。我国的企业能源消费更是处于“高碳消耗”状态,加上中国的化石能源占总能源数量的92%,其中煤炭要占68%,电力生产中的78%依赖燃煤发电,而能源、汽车、钢铁、交通、化工、建材等六大高耗能产业的加速发展,就使得中国成为“高碳经济”的典型代表。随着我国工业化的高速发展,碳排放量必然增加,企业和国家面临生态变化与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巨大挑战,因此,在我国加速发展低碳经济是扭转环境恶化趋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内在要求。

严峻的环境问题促使中国的环境保护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因此,企业必须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采取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以满足相应的社会需求。一方面,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是为了获取相对于竞争对手较为有利的地位与发展潜能,根据环境变化和自身能力对资源运用做出全局性、策略性的规划,以实现企业在符合低碳经济要求的前提下追求长期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另一方面,在由传统的经济模式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在解决环境资源问题上都存在着各自的缺陷。而企业社会责任是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以外的第三种力量,由于其具有一定的自律作用、广泛渗透作用和持久激励作用,从而使其在解决企业的外部性、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效果。因此,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

二、低碳经济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

1.经济责任

企业经济责任是指企业生产社会需要的商品或服务,并以社会可接受的公平的价格销售出去,获得经济利润。低碳经济要求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把环境效益摆在重要的位置,因此,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经济责任不能只是追求利润的多少,同时也要考虑企业的投入、产出对环境的影响,注重经济增长与环境、能源的平衡,生产符合低碳经济的消费品,对消费者、供应商、环境负责。并且它可以通过履行应有的企业社会责任,生产低碳产品,不断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减少运作成本,增加企业的盈利,同时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企业适应新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提供经济基础。

2.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是指企业遵守法律,按照规定的游戏规则运行。在Carroll(1991)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说中他指出“遵纪守法”是企业的第二个社会责任,经济和法律都是基本的社会责任或者说是必须履行的责任。由于社会是一个利益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的共同体,企业作为“社会公民”的一员,在社会面临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的当今社会,企业有责任遵循国家有关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资源的法律和行政法规,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低碳生产,为社会提供符合要求的低碳安全产品。

3.生态责任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通过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等进行产业结构和制度的创新,最终解决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利益冲突,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在当今世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却面临着严重的威胁,随着全球人口和能源需求的不断扩大,能源的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危害不断为人们所认识。在此背景下,企业作为低碳经济的履行者和被影响者必须承担相应的生态责任,通过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4.道德责任

道德责任包含那些顾客、员工、股东、社区认为是公平、公正的东西,或者符合尊重(或保护)利益相关者道德权益的规范、标准、期望等。道德责任包括所有没有法律依据但是被社会支持的规范。低碳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在发展初期其要求可能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产生矛盾,而企业对有关规定的履行只是最底层的转变,而道德观念在对企业行为的指导上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在履行最低层面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之外,同时应该关注期望层面的道德责任,自觉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并在此过程中保证利益相关者的道德权益,保证将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

三、低碳经济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现状

1.缺乏理念支持

目前我国企业在环境责任承担方面,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实践行动上,仍处在被动状态,经常是迫于政府环境法规、社会舆论以及产业链合作方压力才考虑承担企业责任的问题。主要原因是企业没有处理好经济利益与承担企业责任的冲突,多数企业更倾向于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而不是长期利润,因而不愿自觉承担环境责任。

2.模式转变缓慢

传统经济模式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在这种模式中,企业为了获得经济利润越来越高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酿成灾难性环境污染后果。

3.法律、法规不健全

强制企业承担低碳经济环境下的法规政策不是很完善,企业在执行过程中容易钻空子。同时,消费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行为的监督微乎其微,许多利益相关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与执行与自己无关,社会上这一观念的缺失使企业更容易逃避来自道义上的谴责而忽视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四、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对策

1.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理念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使其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仍然是将企业经营理念停留在追求公司利润最大化的认识上,忽视了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因此,企业应该强化更新观念。首先,企业领导层应具备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观念,将低碳责任意识贯彻落实到企业的每个环节。其次,企业有责任使员工认识到低碳经济的重要性,改变企业承担低碳企业责任与我无关的错误观念,提高全体员工的责任意识和担负相应责任的能力,并将员工的低碳责任意识及行为作为考核员工绩效的一个指标。从而使企业在各个层面为低碳责任的承担奠定基础。

2.创立低碳营销模式

环境恶化、气候反常、全球性流行性疾病频发等关乎人类发展的问题使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与自己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于是低碳经济逐步成为人们经济生活的主题。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升,其消费行为也正在逐渐过渡到“低碳消费”的模式,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诉求越来越多。因此,企业由传统的营销模式向低碳营销模式转换具备了转换基础,同时也是企业适应新经济时代的基本需要。在新营销模式下,首先,企业建立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企业营销观念,从关注“客户需求”转换到“客户合理需求”挖掘和满足客户的“合理需求”,削减甚至放弃客户的“非合理需求”。其次,在营销内容方面,要改造高谈产品为低碳产品,改造高碳服务为低碳服务。再者,在营销方式方面,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可以选择办公无纸化,生产弹性化,销售网络化,产品可循环利用的方式,尽最大可能的减少碳排放和碳污染。

3.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监管和信息披露制度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进行低碳经济生产只是单纯的关注低碳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的等硬件创新,而忽视了注入企业碳排放的评估、监测体系的建设,这使得企业在承担责任时缺乏一定的企业内部监管和评价机制,而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保证。因此,企业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低碳经济下企业社会责任实施战略,除保证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技术的合理利用外,这些部门也应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利用适当的标准来评价公司决策是否对环境有较大影响,新建项目是否是低碳排放的,并负责监督企业日常的经营决策和生产是不是严格按照企业制定的低碳标准和环保标准执行的。

参考文献:

[1]陈智,徐广成.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实证分析[J]. 软科学,2011,(4)

[2]宋煜,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思考与实践管理[J]. 江西社会科学,2011,(2)

[3]洪旭,杨锡怀.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J]. 中国商贸,2011,(12)

[4]赵文英,郭晓明. 基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研究[J]. 财会通讯,2010,(24)

篇5

关键词:环境责任;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1-0015-02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的概念于20世纪初始于美国,到了近40年,企业社会责任的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和发展,现在它一般被认为是“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企业环境责任源自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主要强调企业和生态自然的关系,是企业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之一。企业环境责任的内涵是:企业在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应该合理利用资源、采取适当的污染防治手段,执行国家的环境保护政策,对社会履行环境保护的责任。

一、我国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的现状

(一)我国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的立法情况

企业社会责任观念自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我国,随着2001年全球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通用社会责任国际标准SA8000的出台,我国政府在立法过程中也考虑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环境保护作为企业应尽的一项社会责任,在《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第41条)、《乡镇企业法》(第35、36条)、《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第22条)、《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第45条)等企业法律法规中作了规定。另外,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的相关法律还具体分散在自然资源法、环境保护法、税法等诸多法律法规之中。

(二)我国企业对环境社会责任的认知情况

目前,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我国企业对于社会责任的认识,尚处于感性认识阶段,绝大多数的企业对其缺乏足够的了解和重视,很多企业甚至没有企业环境责任的概念,环保意识普遍较为淡薄。在现实中,中国企业普遍很少考虑其社会形象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没有形成对社会环境负责的责任感,仅有个别较大的知名企业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以及自觉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给企业带来的好处,并在实践中自觉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一些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污染环境和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较少考虑环境保护,将利润建立在破坏和污染环境的基础之上。

(三)企业环境责任的厉行状况

当前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践行方面上,还处于从抗拒阶段过渡到规避阶段的初期。我国的污染物源80%以上都来自于企业,企业俨然已经成为环境压力的主要主体。根据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8)显示,2008年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241.7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2.3%;全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 991.3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85.8%;全国工业烟尘排放量670.7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74.4%。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企业与环境的不和谐状况比较严重。据统计,在2006年前两个半月时间内,国家环保总局已接到各类突发环境事件报告45起。其中由于企业违法排污造成的环境事件9起,占20%。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每增加1单位的GDP,废水排放量要高出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要高出10倍以上。

三、我国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缺失的成因

(一)我国的环境立法不利于企业厉行环境责任

我国环境立法实行的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然而,我国目前的环境立法对“预防”层面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忽视事先预防,重视事后治理,偏离了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许多环境立法对于企业违反环境法规的惩治过于依赖经济手段,而忽视环境整治的生态效益,无法实现以预防为主的环境保护。其次,从环境法律法规的实施过程来看,目前我国对于法律实施的重视程度不够,执法力度较轻,缺乏高效率的执法机构,不能对企业形成有效的法律约束。一方面,政府在执法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情况,对已有的法律制度实施不力;另一方面,我国缺乏高效率的环境执法机构,一是我国的环境保护部门缺乏足够的权威性,二是环境管制机构的执法缺乏统一性。

(二)我国环境规制政策对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不健全

有效的环境规制政策能够促使企业自觉厉行环境责任,降低规制成本,实现规制目标。但我国的环境政策在制定与实施中存在着约束不强、激励不足的问题,不利于激发企业厉行环保责任的自觉性。目前,我国的环境政策中以命令控制型为主的强制性政策占据了主要地位,而具有激励作用的环境经济政策的应用则很有限,如我国的排污权交易市场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推广,没有设立专门的环境税种等。另外,我国已有的环境经济政策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完善。以排污收费为例,按照《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规定,排污单位所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中,同一排污口含有两种以上有害物质时,应当按收费最高的一种计算。这种单因子的收费方式使企业只承担其污染行为的部分责任,起不到促进企业治理污染的刺激作用,反而给企业一种规避高收费的方法。

(三)企业自身缺乏环境责任承担的意识

在传统经济学中通常将企业假定为 “经济人”,企业作为“经济人”所追求的唯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进而实现股东利润最大化,并不需要承担对于社会的任何公共责,这就造成企业的环境管理缺位。我国很多企业生产技术落后,对资源的消耗巨大,并且造成多种形式的污染,在管理方式上,大多数企业仍在采用传统的污染治理模式,即“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模式。其次,企业的环境管理文化理念比较落后。目前,我国很多企业还没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管理文化,没有认识到绿色生产、绿色经营、绿色产品给企业带来的机遇,环境管理的文化理念比较滞后。

四、强化我国企业环境责任的对策

(一)完善环境法律体系

首先,要确立环境优先的环境立法基本原则。在环境立法中,应全面贯彻预防原则,并通过建立可持续发展原则、预防污染原则、污染者负担原则、经济效率原则、污染物综合控制原则来全面预防企业污染的发生,最终让环境优先成为环境立法的基本原则。再者,我国要加大对违法企业的经济惩罚力度,使法律起到应用的威慑作用。我国应进一步明确不履行环保责任企业的法律责任,加大对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以提高其违法成本,强化法律的约束作用。另外,还要提高环境管理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我国应根据不同环境的特点、环境管理的实际需要设置环境管理部门,并且实行中央垂直领导,在中央政府设立统一的国家环境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全国的环境。

(二)完善环境政策体系,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目前,我国环境政策在实施中还是政府主导型,以命令控制型的环境管制政策为主,而环境经济政策和自愿性环境政策的运用还很有限。传统的命令控制型政策尽管常常能够确保环境业绩得到迅速的、可测量的改善,但它在操作上缺乏灵活性,管制成本较高,不利于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而环境经济政策能够通过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实现环境目标,由污染者来承担污染控制和补救的成本,给予污染企业施加一定的经济刺激,促使企业自觉厉行环境社会责任,在操作上更具灵活性,实施成本较低。自愿性规制政策与前两者相比,优势更加明显(见表1:环境政策工具比较)。我国应完善规制手段,进一步简化政府的直接管制,多运用环境经济政策手段和自愿性环境规制方式,形成一个混合的环境规制政策体系,提高企业厉行环境责任的积极性。

(三)强化企业环保意识,改良生产模式

企业要适应社会发展,逐渐从传统的“经济人”过渡到“社会人”,理性的认识到厉行环境责任给其带来的机遇,从自身长期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角度考虑,着重企业生态伦理建设,树立企业绿色文化,在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基础上尽企业最大努力将环境责任落实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首先,在产品设计环节,不仅要考虑整个生产过程的无污染、零排放,还要考虑到售后产品的使用是否环保节能直至成为废弃物的无污染性;重视选材上的无毒无污和节约资源原则,开发绿色生产工艺,建立生态化生产体系。其次,在生产环节,通过改良工艺、更新设备、重新配方来节省能源和资源消耗,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增强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实力,重新设计产品的生产流程,从而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最后,在销售环节,要大力实施绿色营销,放眼于社会经济的长远利益与全球利益。

参考文献:

[1] 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2] 袁家方.企业社会责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白平则.论企业的环境责任[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4] 叶晓丹.论循环经济下的企业环境责任[D].福州:福州大学,2006.

[5] 李碧珍.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现状、根源、对策[J].企业经济,2006, (6).

篇6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指向性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7)06-0051-03

作者简介:张少军(1966- ),男,吉林东风人,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基本理论;韩秋红(1956- ),女,吉林吉林人,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基本理论。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巨大发展,企业在利用社会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如偷逃税款、克扣员工、诚信危机和环境污染等,严重地损害了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问题一时便成为社会各方尤其是企业利益相关者关注的焦点。围绕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学术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但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一致的看法,因此,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指向内容做了一定的分析,以期为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做出贡献。

一、利益相关者的由来

“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作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核心概念,最早由经济学家伊戈尔・安索夫(Igor Ansoff,1965)在他的《公司战略》一书中提及,他认为要制定理想的企业目标,就必须综合平衡考虑企业的诸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冲突的索取权,他们可能包括管理人员、工人、股东、供应商以及顾客。1984年,美国经济学家弗瑞曼(Freeman,1984)在他《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式》中给出了一个颇为广义的定义,他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者能够被企业实现目标的过程所影响的任何个人或群体,这个定义大大扩展了利益相关者的内涵,将社区、政府部门、环保组织、公益组织等实体都纳入利益相关者的范畴。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多维细分法”在利益相关者界定中逐渐成为了最常用的分析工具,查克汉姆(Charkham,1992)按照相关群体与企业是否存在交易性合同关系,将利益相关者分为契约型利益相关者(Contractual Stakeholders)和公众型利益相关者(Community Stakeholders),前者包括股东、雇员、顾客、分销商、供应商和贷款人;后者包括全体消费者、监管者、政府部门、压力、集团、媒体和当地社区。英国学克拉克森(Clarkson,1995)认为,那些对企业及其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活动享有或者主张所有权、权利或利益的自然人或社会团体属于利益相关者,他又根据相关者群体与企业联系的紧密性将利益相关者分为:主要利益相关者(Primary Stakeholders)和次要利益相关者(Secondary Stakeholders),前者是指没有其参与企业就不可能持续生存的人,包括股东、投资者、雇员、顾客、供应商以及为公司服务的政府与社区;后者是指那些影响公司或受公司影响,但与公司之间没有商事关系、且不是公司生存的必要条件的社会团体,比如媒体和众多的特定利益集团。

可见,虽然不同学者对利益相关者的具体分类有所不同,但都认为离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比如政府、股东、债权人、员工、消费者、供应商等,企业将无从发展,因此,企业不仅要为股东服务,而且还要为其它众多的利益相关者服务,即对其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这无疑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明确界定提供了一种思路。

二、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定义。哈罗德・孔茨和海因茨・韦里克(Harold Koontz and Heinz Weihrich ,1993)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认真考虑企业的一举一动对社会的影响”。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 p.Robbins,1997)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超过法律和经济要求的,企业谋求对社会有利的长远目标所承担的责任”。卡罗尔(Carroll,1979)明确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四个层次:经济的、法律的、道德的、任意的或慈善的社会责任。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其原因在于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指向对象、界定责任的范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引入将大大有助于这一问题的澄清,克拉克森(Clarkson,1995)就曾经说,利益相关者理论可以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提供“一种理论框架”,在这个理论框架里,企业社会责任被明确界定在“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上”。所以,笔者认为,引入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后,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对其利益相关者所应承担的以社会利益为目标的必要责任,其内容应包括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等诸多方面,其指向对象应该就是其利益相关者,如图1所示:

从以上对利益相关者的阐述中,我们发现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利益相关者的指向对象做了不同的分类,但大都以与企业的关系紧密与否作为分类标准,参考弗瑞曼和克拉克森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分类,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我们认为,我国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首要指向的对象,即主要利益相关者为:政府、股东、债权人、员工、消费者、供应商及同业竞争者等,他们与企业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能对企业构成显著影响并易受到企业行为的影响,离开了它们,企业将无法生存和发展,这是因为:政府是企业服务的提供者,是构建良好市场环境的主持者;股东、债权人是企业物质资本的提供者,离开了他们的参与,企业将严重缺乏筹资来源,其经营也将无法展开;员工是企业人力资本的提供者,企业的发展最终还是取决于人的因素;消费者是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最终使用者,决定着企业产品价值的实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供应商是企业生产、销售链条上重要的参与者,是保证企业生产经营得以进行的前提;同业竞争者是构建良好市场环境的参与者,是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进入良性循环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的社会责任首先是对政府、股东、债权人、员工、消费者、供应商及同业竞争者应承担的义务,具体包括:

(1)企业对政府的社会责任。企业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这是企业作为“社会公民”最基本的责任和义务。具体地讲,企业要自觉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和制度,自觉贯彻国家的宏观调控的政策、方针,要自觉照章纳税,不得有逃税、偷漏税以及非法避税等行为。企业必须明确,如果不能履行对国家的法定责任,则极易受到国家的法规处罚,同时经营环境的恶劣也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这些都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出,而反之,则易获得国家的支持,并与政府一道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

(2)企业对股东和债权人的社会责任。股东和债权人都是企业的投资者,企业要及时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业务实况,提高企业的业绩和盈利水平,以保障其投资的安全,并使其获取相应的投资回报,对股东的利润分配应当公正合理,自觉接受股东的监督,为投资者创造价值而不能欺诈投资者、肆意操纵利润、操纵市场进而侵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国有企业更要注重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赢得投资者的信赖,稳定并提高企业的筹资能力和筹资水平,从而为企业自身的发展提供持续而稳定的资金基础,而反之,则会造成企业公信力的丧失,最终会失去投资者的支持。

(3)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企业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员工又是构成企业的细胞。企业要自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自觉遵守国家各项劳动法规的要求,保护和保障劳动者人身安全、身体健康、劳动报酬获取权、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待遇等各项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企业应该进一步完善对员工的物质报酬激励机制和工作保障机制,加大对员工培训投入,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以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协调发展,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充分兼顾履行对员工的社会责任。

(4)企业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消费者是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最终使用群体,但其往往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这一方面由于消费者分布的比较分散,购买力水平也存在不同层次的差异,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一些现代科技产品的识别力有限。所以,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消费者的权益和需求,提供符合标准的产品和服务,严格履行对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方面的承诺,重视消费者对企业的满意度评价,保证提供优质产品和满意服务,不得有欺诈行为、谋取暴利行为。

(5)企业对供应商以及同业竞争者的社会责任。从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来看,企业与供应商以及同业竞争者应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企业应合法、合理选择自己的供应商,信守合同、诚信合作、不拖欠供应商货款、不侵犯其合法权益。企业与同业竞争者之间应坚决避免价格战和价格联盟等恶意竞争行为,相互学习,走共同发展的竞合之路。

其次,我国企业的重要利益相关者,还应包括环保、社区及公益事业等,它们受到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发展构成影响,这是因为:环保是企业当今必须面临的一个课题,尤其在讲求可持续性发展的今天,环保已经成为国家、社会大众对企业提出的一个其无法回避的要求;企业一定程度上对公益事业及社区的支持是企业回报社会的表现,也是社会各界对其的企盼,企业应顺应这种趋势。

(1)企业对环保的社会责任。企业在消耗公共自然资源(能源、矿产和水等)的同时应责无旁贷的承担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要认识到这是企业、企业所在社区以至国家的长远福祉所在,企业应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要整治被污染、破坏了的生态环境,而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以环境为代价赚取一时的利润,实践证明,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

(2)企业对公益事业及社区的社会责任。企业对整个社会的公益事业应履行一定的义务,适当增加对公益事业的社会捐赠和支持,这是企业使用社会公共资源回报社会的表现,也是企业树立良好社会形象,赢得广大利益相关者信赖和支持的契机。同时,企业作为社区的重要一员,需要在一定的社区环境中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企业应该适当承担改善社区关系,促进社区发展的责任,积极关心和支持社区的文化教育事业、福利事业,关心和赞助社区的慈善事业,关心和参与社区有关活动,同社区团体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在自身事业发展的同时,为社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保护社区环境,以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三、对企业社会责任指向内容的进一步思考

现代企业必须认识到要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必须把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利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我们初步明确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指向对象及内容,但在对企业社会责任指向内容的研究中我们也遇到了相关的问题:

(1)企业对各利益相关者承担社会责任的权重如何分配。我们认为,企业只有履行对各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才能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那么企业对各利益相关者承担社会责任的权重是等量齐观的吗?显然不是,那么如何确定这种权重便成为了我们继续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2)企业对各利益相关者承担的社会责任应该如何恰当的量化。如何量化各项社会责任指标是评价企业对各利益相关者承担社会责任的关键所在,也是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的基础。因此,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如根据我国市场发展状况,循序编制社会责任型投资指数、公司治理指数、环保责任指数、可持续发展指数等评价指标。

(3)各利益相关者如何影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由于社会身份不同、所处的地位不同、与企业的关系不同,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影响力自然不同,各利益相关者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如何影响并敦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建立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各种形式的监督机制便成为了我们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了。

参考文献:

[1]Carroll, 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79,4:497-505.

[2]Clarkson, A Stakeholder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1:49-61.

[3]Freeman, 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 Boston:Pitman/Ballinger,1984.

[4]陈维政、吴继红、任佩瑜.企业社会绩效评价的利益相关者模式[J].北京:中国工业经济,2002(7).

[5]贾生华、陈宏辉.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方法述评[J].北京: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5).

[6]王关义.论现代企业的社会责任[J].北京: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2).

篇7

[关键词]社会责任;企业;意识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2-0076-1.5

一、以人为本,服务社会,是辽宁企业的基本责任

以人为本,服务社会是辽宁企业的基本责任。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而在诸多生产要素中,最有活力的,最能创造价值的就是人,坚持以人为本,是企业能否生存下去的关键。任何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为职工谋福利,不损害其他经济活动者的利益,这是辽宁企业应该承担的基本社会责任,那么企业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如何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呢?我认为首先就是树立一种生命至上的观点,首先就是要保证职工的安全,这个安全不仅指身体上的安全,也包括心理上的安全感。企业的决策层在制定政策的时候要转变观念,有的企业认为安全生产存在问题,就是投入多,利润少,实际上安全投入,一方面可以减少各种安全事故,另一方面,也会让职工能安心工作,因为安全的工作环境,才能营造一种安全的就业心理,在保证企业的发展,做到以人为本,从而更好的服务社会,一方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也为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幸福做出自己的贡献。现在辽宁的企业已经由追求单纯的利润向企业公民这一角色的转变,一旦这个转变完成了,要必定会让企业加强社会意识,认真的承担社会责任,更好的做到以人为本,更好的服务社会,否则一个企业再强大,也会受到一种道德风险的束缚,最强大,不承担这种社会责任,也必定有一天从这个市场上消失。

二、科学发展,保护环境,是辽宁企业的重要责任

企业在发展的时候要科学发展,在追求利润增长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很大程度上,污染问题是否能解决好,这不仅关系到这个企业是否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甚至全人类的发展,更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安全,而现在环境问题很多都是企业的污染所导致的,告别是大工来造成的污染极其严重。企业的发展在带来大量的社会财富的过程中,也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果环境污染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命也将受到极其严重的威胁。所以企业的社会责任就要求他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首先,企业要提高认识,一些企业认为保护环境不利于自己的发展,只追求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追求自身的发展,不顾整个社会的和谐,我们提倡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好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就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从而激发更深层次的矛盾,因此,我们不断的强调企业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从而促进的和谐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的环境发展的协调,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企业应有的贡献。第二,一定要理顺环境保护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关系问题,打破一种经济绩效决定一切的观点和行为,打破一种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模式,用法律手段来约束企业的行为。第三,作为企业要自觉地保护环境,保护环境不但是一种法律上的责任,更是企业应该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只在注意保护环境,企业才能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上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

三、讲求诚信,加强公益,是辽宁企业的社会责任

企业要发展,一定要讲求诚信,诚信经营,诚信发展,诚信待人,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经济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一方面,要把诚信作为一种企业文化加以推广,树立员工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并让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自豪感,所爱岗敬业转化为企业的员工的一种自觉的行动,把每一个个体凝聚成为一个整体,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活力。另一方面,如果企业诚实守信,就会形成一种吸引力,从而给自己带来发展的机遇,其名气也会不断的提升,企业员工也要注重诚信,不能失信于客户,一个失信企业注定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企业在讲求诚信的同时,也要加强公益事业,一是要关爱儿童,因为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有无限的潜力,所以企业对他们的一点点帮助,都会改变他们的人生的方向。二是要关注弱势群体,关注他们的生活,关注他的思想上的变化,为弱势群体做出自己的贡献。三是要有环保理念,选择自己的公益伙伴,并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一系列的活动。

四、发展经济,加强教育,是辽宁企业的应尽责任

作为企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大力进行教育培训和文化活动,大力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意识,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企业道德需要提高员工认识。也要注重搞好职工的教育,包括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理论教育和职工的专业教育,还在社会兴办各种各样的学校,这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辽宁企业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大力实施职业教育,首先注意抓工人的文化教育,提高职工的技术水平和文化素养有的企业还办了职工学样,有的还开办了职工子弟学校,并根据职工的需要,注重企业职工的职业教育,对于职业培训分为职前教育培训和在职教育培训,提高职工的工作水平。无论是哪种培训都为企业培养了急需人才,也为社会培养人才作了贡献,从某种程度上讲,实施教育受益的是企业和所在企业的职工,但是这些企业,也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考虑,为了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还把钱投向社会,在社会上大力发展学校教育事业,捐资办小学,以及长年资助贫困学生等。

[参考文献]

[1]陈旭东,余逊达.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现状与评价[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2]杨丹辉.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及其制度约束[J].经济管理,2004.

[3]李海英,翟延芝.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借鉴[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6.

[4]韵江,高良谋.公司治理、组织能力和社会责任[J].中国工业经济,2005.

篇8

目前,我们国家颁布的《公司法》中明确要求企业应当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在当今社会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必将会对其可持续发展产生有利影响。但是众所周知,履行社会责任需要付出相当代价,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要想其积极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只靠法律制度和政府号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企业自身利益出发进行考虑,使企业充分认识到社会责任与其财务绩效之间的关联关系,从根本上激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重新解读企业社会责任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同时实现就业稳定、民生改善、文化繁荣和生态良好,离不开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切实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和员工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环境、消费者、对社会的贡献。毋庸置疑,企业的首要任务是创新和生产,企业应当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主要目的是给社会提供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企业是支撑人类社会生存的基本经济单位,企业如果失去了生产和创新功能,那么企业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本价值。因此,任何企业的第一要义是搞好生产,创造出市场效益,争取为社会多纳税,实现它对社会的经济责任,这就完成了它的主要任务。必须同时看到,市场经济下的企业与社会也有着千丝万缕般的联系。企业来自于社会,也必将还原于社会,这是一种新形势下的社企关系。企业的生生死死,发展壮大或被淘汰出局,都要有社会来认可它、由社会来承接它失败的代价。更主要是,社会是企业的生存环境,没有一个好的环境,企业也难以生存。因此,企业与社会有一个共荣的关系,市场经济下的企业与社会甚至有着更密切的关系,而不是关系变得相对疏远。

三、当前国内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中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法律规章政策不健全

我国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度的过程中,各种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管理部门只注重企业的利润和缴纳的税收,并没有起到对企业守法行为的监督作用。即使是一些地方政府认识到这种现象的危害性,也没有制定有关条例进行约束。当地政府看到的只是目前企业的经济利益,并没有看到企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的长远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且国家在企业诚信经营方面同样缺乏各种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导致企业不诚信经营的现象频繁出现。

(二)企业缺少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缺少对生态环境负责的态度

企业最终遵循的?l展模式应该是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对消费者负责,保证企业本身能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对生态环境负责,保证企业发展有源源不断的生产资料,而不是在不断寻找新的生产资料上费功夫。近几年,每年国内大事件中。都会有企业因不遵守法律法规,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发生。企业在对消费者同样很冷漠,最让国内消费者愤怒的就是一系列问题食品安全事件,可见国内企业对社会责任的严重缺乏,甚至是忽视。

(三)未建立从生产到销售的绿色环保系统

可持续发展是为人类未来的理性考虑,但是存在某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重视可持续发展,也没有认识到企业的再开发是与社会密切相关的。企业的行为看起来是个体行为,但是作用于环境中的却是数以百万计的个体行为,这就可能会损害环境承载能力,限制未来人类的发展。所以,企业应杜绝不受限制地进入环境,以实现企业自身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企业市场营销中社会责任的提升策略

(一)提高法律意识,塑造诚信管理形象

法律是人类行为的底线。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应该去钻法律的空子来实现盈利。每一个企业以及这个企业所拥有的员工都必须遵守法律法规,要做遵纪守法的表率。从而要求企业要诚信经营、绿色经营,并且拒绝生产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存在危害的产品;要自觉履行合同中规定地点义务,合法经营,承兑保修允诺;积极采取相关措施来反对政府个别官员强取和贿赂等任何形式的腐败行为。

(二)企业要努力推动组织结构转型,培养高素质的数字化人才

一是企业要努力打造数字化工作场所。应用现代技术打造统一的数字化工作场所,提升团队工作的协同效率,降低团队沟通成本,提升员工的敬业度和使命感,提高团队生产力。二是企业要提升数字化人力资源运营。人力资源部门自身进行变革,实现数字化运营,通过端到端的流程,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化、自动化;通过智能化的员工服务,提升员工整体体验;通过数字化的人才管理,打造满足企业战略发展需要的人才供应链。三是企业要实现数字化决策。以数据为基础,包括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通过智能化的分析,了解组织人才管理现状,人才市场竞争力,有效预测人才管理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从而帮助组织制定更科学的人才决策。

(三)完善相关披露制度

现今社会,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服务、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政府部门进行补贴发送等都与企业的信息息息相关,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会产生企业虽然承担了社会责任,但是利益相关者并没有完全了解的局面,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建立各行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是很有必要的。目前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会在网站公开社会责任报告,但这一行为是自愿而非强制,而且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并没有专门的机构进行审核检验,可能会产生很多问题。所以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后,应当在一定的时间段将相关信息对外披露,使外界了解其履行情况,减少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四)企业要大力发展技术创新

国内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普遍不是很高,投入资金和人力不多。技术创新是具有特定含义的经济发展观,是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包括引进新产品,引入新技术,开辟新市场,实现工业生产的新组织。技术创新是实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主要形式和必由之路,是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基本前提。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大力发展技术创新,勇于实践,大胆尝试,积极探索,站在企业发展和行业发展的角度,积极推进行业的技术升级,勇担技术领先的先锋。

(五)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单是把它写进企业的规章制度中,丰富到企业使命中,更重要的是把它扎根于企业每一个员工、每一个管理者的心里,从而影响行为。使得当一个企业盈利时,它会积极主动的投身员工福利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这就要求企业将社会责任标准与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的合理要求相结合,落实于具体的企业行为中。

篇9

关键词: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8-0032-03

国有企业对于中国经济社会有着重大意义。中国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仅是由自身性质所决定的责任要求,更是整个经济社会对国有企业提出的使命要求。

2012年2月2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① 根据初步测算,201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471 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1%(见图1)。

图1 2011年三大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第二产业,即工业,一直被称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其中中国国有企业对于工业产业的贡献功不可没(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到,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在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经济表现积极。此外,还可以通过对中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的细化,发现在世界经济发展势头减缓、中国整体经济稳步发展(2011年初步测算GDP增速为9.2%)的同时,中国国有企业仍呈现出活跃的发展局面(见下页表2)。

通过以上图表的分析,进一步佐证了中国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国有企业应该肩负的使命和责任。那么,究竟何谓“企业社会责任”?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及中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特征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作为一个“舶来品”,它的提出与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息息相关。此后,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存在必要性、内涵深化以及研究范式等各个领域都引起了政府、学者、企业的广泛讨论和研究。但直到现在,尚未有一个绝对完整或确定的定义。事实上,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是与时俱进的,它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不断被丰富,随着人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被充实。目前,较为被广泛接受的一个定义是: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对除了股东之外其他利益相关者所具有的社会责任。

根据这一定义,中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社会责任的对象。这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中并不强调股东,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对股东负责是其最基本的责任。一个企业得以形成,必然存在对其投资的股东,如果企业连对其股东的责任都无法保障时,企业很难存续,此时更谈不上对其他对象的负责了。因此在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中,将此基本责任不列入强调与讨论之列。(2)利益相关者的范围。一般认为,利益相关者表现为在股东以外,受企业决策与行为现实的和潜在的、直接的和间接的影响的一切群体。具体可以包括企业的员工、企业产品的消费者、企业的债权人、企业利用的资源和环境、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的受益者、政府等各类群体。企业对这些群体的责任就是它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3)责任的层次。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是与时俱进的,但其核心内容,综合起来说,包含了三个层次的责任: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伦理道德责任。经济责任可以表现为对员工收入及合法权益的保障、对合同方承诺的守约、对政府税收的贡献等。法律责任主要是指在国际国内法律法规中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涉及的所有内容,对于企业具有强制力,是必须遵守、严格履行的义务。伦理道德责任则更多地指向那些由企业自愿履行且以国家强制力之外的手段为保障的义务。值得一提的是,认清企业社会责任层次的同时,必须明确这三个层次的责任并非有着明显的界限,而是互相包含、互为补充的,企业在履行其责任时可能同时满足经济、法律、伦理道德三个层次的要求。

二、新时期中国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国民经济生产总水平也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作为中国重要经济力量的国有企业在全球化竞争和现代化进程中也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在企业转型阶段充分认识到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对于中国国有企业在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中有着重要意义。

1.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质和地位决定了其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然性。中国是一个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并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此决定了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然性。(1)国有企业负有维护国民经济稳定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责任。大多数国有企业所处的行业都占据着国家经济命脉,在这些行业里履行社会责任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2)国有企业享有一般企业无法享受的资源优势和政策优惠。权利义务的均等从客观上要求国有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更多地将其因优势资源和优惠政策而得到的利益惠及于社会公众。(3)国有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国有企业的发展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始终承担着实现国家政治战略目标、经济战略目标的使命。当代的国有企业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以期在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中仍然完成其使命。(4)国有企业的行动措施对其他一般企业具有示范作用。国有企业占据着国家经济命脉,稳定着国家的经济根基。而其他一般企业在国有企业的带领下也必将锐意进取,活跃起国家经济。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于其他一般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作用。

2.国有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其履行社会责任。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之后,中国国有企业也开始了向现代化企业转变的体制改革。现代企业的特点体现在企业具备较为长远的发展战略、完善的生产经营制度和良好的企业文化等方面,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也有利于企业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同时也有助于企业活力的激发和企业形象的提升。这可以从根本上推动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国际经济交流合作的频繁也促使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自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社会广泛的讨论,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也发展至今。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推动下,国际社会越来越多地关注到企业社会责任,甚至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质量纳入到对企业的评价中去。中国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仅对内起到了对其他一般企业的示范作用,在对外经济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也提升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负责任形象的生动体现。

三、中国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最初计划经济体制下,到如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国有企业始终不断地在履行着它们的社会责任。但是纵观中国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来看,其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中国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逐渐引入社会责任思想,但仍有待加强。20世纪9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进入中国伊始,它并没有一下子得到广泛关注,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追求经济利润的目标相违背。但经过了长期的实践经验表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并不与企业逐利的目标相左,相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够更好地促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此后,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开始逐渐被引入了经营管理理念中,国有企业也纷纷开始对这一理念的实践。但客观地讲,虽然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中逐渐引入了社会责任思想,但仍有待加强。

2.中国国有企业逐渐履行社会责任,但形式欠丰富。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中国国有企业也逐渐开始履行社会责任,包括在地震、冰雪灾害等时候的慈善捐助等,但是总体说来,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形式比较单一,有待丰富。现在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再是“企业办社会”的形式,不再大包大揽地充当教育、医疗等方方面面的功能角色了,此时就需要思考国有企业可以采取哪些形式来履行社会责任。近年来中国国有企业大多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但很多也仅仅停留在公益慈善事业。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形式可以也应该更加多样,比如建立社会基金,与社区、学校联动,同社会团体合作等等。

3.中国国有企业开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但评价体系不完善。自2006年国家电网首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以来,六年来有更多的国有企业相继了自身履行社会责任的相关报告。但是对比发达国家,可以发现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还有待丰富。除了对企业社会责任认识上的参差,大多数报告在说明履行社会责任具体情况时仍然较为宏观,而没有相应具体的评价指标和体系来加以佐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实际质量。事实上,为了满足社会和更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制定尚需要更多的思考和建议。

四、加强中国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对策建议

中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对于国民和国民经济的影响重大,要加强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履行,需要借鉴国外经验,但不能全盘照抄,而必须因地制宜,结合中国国情制定出相应对策。

1.增强履行社会责任意识。从作为国有企业领导层的国资委、国有企业管理层的各级职工,到为国有企业服务的所有员工,甚至是经济社会的每一个人,从思想层面上加以重视,都树立起社会责任意识,把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企业重要的议事内容,经常研究讨论社会责任事宜,加强社会责任培训和意识建设,形成良好履行社会责任的氛围。

2.建立并逐渐完善履行社会责任的体制机制,加强企业间交流与国际合作。社会责任的体制机制内容至少应该包括计划层面、实施层面和评价层面等,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真正纳入到国有企业治理和长期发展战略中去,制定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考核评价制度,保证在事前、事中、事后都对履行社会责任加以关注和重视。此外,还可以通过增进与对履行社会责任有更先进经验的国内外企业的交流,寻找可借鉴之处,取长补短。同时也可以积极参与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制定等工作。

3.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可以通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来向社会及其利益相关者进行公布。通过观察、分析现有公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以发现其中的大多数均来自于国有企业。包括政府、学者、企业在内的各方也开始重视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运用,因此有必要建立并健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而各家国有企业也可以通过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除了共性之外的特性部分中,展现自身的企业形象,坦诚接受来自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监督和建议。

中国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仍将是一条长远之路。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伊始、在中国“十二五”计划开端之际,顺应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国有企业应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助力中国经济社会的进步,同时也为中国经济和谐顺利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沈洪涛,沈艺峰.公司社会责任的思想起源与演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 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3] 李洪彦.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4] 殷格非,代奕波.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政策必要性探讨[J].WTO经济导刊,2008,(6):20-21.

[5] 彭建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原因、内容与动力——“三因三色三力”理论[J].宏观经济研究,2010,(1):3-9.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Fulfillin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in the New Period

FAN Jun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Shanghai University,Baoshan 200444,China)

篇10

[关键词]俄罗斯;企业;社会责任;慈善;启示

[中图分类号]F51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07(2012)03-0062-06

[收稿日期]2012-04-28

[作者简介]崔丽,女,通化师范学院讲师,吉林大学法学院、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法理学、部门法哲学。(通化134002)

“慈善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的一种重要的途径和方式。”与西方受市场主导的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方式不同,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背景决定了在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政府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与我国处于同样转型期的俄罗斯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对我国则具有更为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将俄罗斯确定为考察对象,探究俄罗斯企业慈善社会责任的履行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发掘其对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特别是慈善责任履行的借鉴价值和启发意义,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俄罗斯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履行的现状

在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推动下,俄罗斯的企业社会责任特别是慈善责任的履行在过去几年里取得了引人瞩目的发展,在慈善责任承担主体、慈善责任履行的动力来源以及慈善责任履行过程中,企业与政府关系构建等方面呈现出了一系列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一)俄罗斯企业慈善社会责任承担的主体主要是本土大企业

俄罗斯特有的经济状况决定了国内企业的发展状况存在着较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俄罗斯中小企业与本土大企业在履行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的侧重上差异较大,使企业慈善社会责任的履行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局面。

1.俄罗斯中小企业主要关注企业社会责任中基本法律义务的履行,无暇顾及慈善等社会责任。在俄罗斯经济体制转型的大背景下,俄罗斯大部分中小企业成立较晚,“加之法律、税收与金融环境多变,使得大多数中小企业频繁关闭”,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运营举步维艰,自身生存受到了很大的威胁。此种情况导致了俄罗斯中小企业违反劳动法规、侵犯劳动者权益的现象较大企业更为普遍和严重。实际上,“梅普组合”所领导的政府当局也高度关注俄罗斯中小企业拖欠工资和失业等基本法律义务的履行问题。政府当局认为欠薪问题和失业率较高一直是影响俄罗斯各地方稳定的重要因素,总理普京曾怒斥企业不履行按时兑现工资等基本法律义务的行为,他说:“好几千人因为你们的野心和无知或者干脆是贪婪而受到连累。企业的社会责任哪里去了?”因此,对于俄罗斯中小企业而言,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还停留在遵守法纪、按时纳税、善待员工等基本法律义务的实现层面,可以说,对于员工的就业及工资负责就是当前俄罗斯中小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实际上,俄罗斯政府也清楚地知道:要求中小企业履行慈善等社会责任不现实,也不可能。在生存还存在问题的情况下,俄罗斯政府根本无法期待中小企业全面履行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更遑论慈善社会责任的履行了。

2.俄罗斯本土大企业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特别是慈善责任履行的主要群体。在俄罗斯中小企业艰难生存的同时,部分原苏联时期的企业则借助于俄罗斯经济体制的转型,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了私有化。此外,俄罗斯丰富的资源储备也在能源、矿产、金融等领域催生了一大批“寡头”企业,在俄罗斯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伴随着俄罗斯经济近些年的飞速发展,这些以俄罗斯本土为基础的“寡头”企业正在迅速地崛起并逐渐成为大型的跨国公司,而企业社会责任特别是慈善责任的履行,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这些大型企业来承担。据调查,“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俄罗斯企业通常是国有企业或前国有企业,占据重要的产业部门,与政府保持密切的商业联系”。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从外部来看,由国内企业向跨国企业的转变为这些本土大企业提出了与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接轨的要求;就自身而言,本土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相比也有能力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实际上,俄罗斯政府也在多种场合要求本国的企业寡头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就曾呼吁,“俄罗斯拥有大量财富的企业和商人应更多考虑雇员等其他国民利益,承担社会责任”。

(二)俄罗斯企业慈善社会责任的履行受政府推动明显

与西方国家依靠公民社会推进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履行的方式不同,俄罗斯特殊的体制转型背景和国情决定了其企业慈善社会责任的履行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的推动和影响。在俄罗斯,政府引导企业社会责任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俄罗斯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在履行领域选择上受政府影响较大。根据调查显示(详见表1):在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履行的十大领域中,我国企业主要集中在减少贫困、灾害救援与教育等领域,并且占有较高的比例,而在体育、艺术/文化、医疗卫生/残疾人等领域的比例则相对偏低。与我国不同的是,在具体领域选择上,俄罗斯企业慈善责任的履行多集中于体育、文艺等社会基础设施的传统组成部分。体育、艺术/文化、医疗卫生/残疾人等领域成为了俄罗斯企业履行慈善责任的重点领域,且履行比例普遍很高。而在我国受到普遍重视的减少贫困、灾害救援等领域,俄罗斯企业所占的比例并不高。这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俄罗斯政府在企业履行慈善社会责任的领域选择上进行了积极的引导。据调查显示,“近一半的俄罗斯公司明确表示,它们工作的重点是支持体育、文化、医疗卫生和教育等‘社会基础设施’政府投资的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政府引导的良好效果。

2.俄罗斯企业慈善社会责任的履行通常依靠政府激励完成。在俄罗斯,政府不仅在企业履行慈善社会责任的领域选择上进行积极的引导,实际的履行过程也依靠政府的激励机制来推动完成。俄罗斯政府从2004年开始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和发展,随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促进企业慈善社会责任的履行。特别是“俄罗斯工商企业家联盟通过了‘俄罗斯企业社会’,这标志着政府在企业中正式推广社会责任实践”。俄罗斯企业履行慈善社会责任“较为流行的做法是捐赠、开展短期宣传活动、建立基础设施等。作为回报,企业可能与政府的关系更加紧密、优先获得政策信息和政策支持”。正是政府的积极推动,使得俄罗斯企业意识到:在俄罗斯“看似与企业价值链活动不相关的慈善行为,可能在调动政府资源促进企业发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俄罗斯企业通常将企业慈善社会责任的履行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在评价自身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所取得的进展和成绩时,往往以自己如何积极参与政府的正式协作安排为中心展开。在俄罗斯政府采用制度化安排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情况下,其企业慈善社会责任的履行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三)俄罗斯政府通过“公私协作”的方式推动企业慈善责任的履行

与传统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强制、命令的履行方式不同,在政府推动的模式下,俄罗斯企业社会责任具有多种不同实现方式。特别是其通过“公私协作”模式的构建,为企业履行慈善社会责任提供了自主选择的平台。

1.俄罗斯政府把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履行的“公私协作”模式作为长期战略加以推行。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俄罗斯大型企业和地区当局之间签订社会经济合作协议的模式被广泛使用。2006年,俄罗斯联邦经济发展部响应时任总统普京的要求,提出了俄罗斯联邦的长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并通过公私协作安排把企业社会责任纳入到实现这一目标的国家战略之中。这一引导方式虽然从实际操作层面上不具有绝对的强制执行力,但是,从企业自身出发,“考虑到政府对公司生存发展的巨大影响,在实践中对企业产生了很大压力”。联邦与地方政府的联合导向成为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风向标,而慈善社会责任的履行则成为了实现政府与企业双赢的连接点。例如,俄罗斯地方政府通过签订正式的合作协定引入商业资源,着重发展了前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作为“社会基础设施”(SocialInfrastructure)的体育、艺术、医疗卫生和教育等传统领域,使其成为俄罗斯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履行得最好、发展得最快的领域。

2.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履行的“公私协作”模式在俄罗斯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和好评,实现了企业与政府的双赢。政府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方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认知和反应。在尊重企业自主性的前提下,俄罗斯政府所采取的“公私协作”履行框架具有明显的优势,收效显著。根据俄罗斯政府与企业合作的个案调查显示,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企业支持这一政府与企业的互动方式,“有68%的企业提到像‘公私协作’或与地方政府达成的‘社会经济协议’这类由政府倡导的活动框架”。可见,公私协作的方式对于俄罗斯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具有巨大影响和推动作用,企业的认可度较高。

二、俄罗斯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履行的主要经验

(一)注重区分不同企业类型,慈善社会责任主要由大企业承担

针对企业规模大小的不同,俄罗斯政府对企业慈善社会责任的履行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如前所述,由本土大企业财力及自身发展的实力所决定,政府往往注重其在慈善及公共设施的维护等方面功能的发挥,注重以“公私协作”的方式推行其慈善方面社会责任的履行。政府要求本土大企业应当全方位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无论是法律义务还是道德义务的实现。在体育、艺术、医疗卫生和教育等这些领域,地方政府通过签订正式的合作协定来引入商业资源,一方面政府通过此方式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企业自身的经济发展,能够很好地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确定的目标。总体而言,大企业更多地体现为企业社会责任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的统一履行。由于大企业相对而言运行较为规范,违反法律义务的情况相对而言较少,因而,政府在政策导向上更关注其道德义务的履行。

与大企业不同,俄罗斯政府所实施的社会发展纲要中明确了中小企业在降低失业率、保障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小企业可以解决“退休人员、未成年人、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多子女的母亲等”的就业问题。对于俄罗斯而言,基于中小企业在缓解就业压力及市场灵活性方面有着显著功能,所以,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尤为关键。但是受俄罗斯“影子经济”的影响,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容易出现负担过重、融资困难甚至倒闭等问题。因而,俄罗斯政府往往在关注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下,着重要求其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中基本的法律义务。在具体举措上,一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另一方面防止中小企业因资金运行不畅拖欠工资以及破产、倒闭等原因侵犯员工权益。遵纪守法、保障员工权益就是其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重要方面,主要注重其法律义务的履行。

(二)在慈善履行领域选择与激励机制建构方面实施政府引导的模式

俄罗斯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主要推动力在于政府引导模式。这种政府引导,首先体现在企业慈善社会责任的领域选择上。通过对表1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俄罗斯企业慈善社会责任的履行主要集中于体育、文化、医疗卫生和教育等领域,这些领域都是政府投资和关注度比较高的领域。与灾害等偶然事件所产生的灾害救援领域不同,上述这些领域往往是作为社会基础设施而存在的公共领域。因此,俄罗斯政府通过一系列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引导企业在这些领域履行其慈善社会责任,实际上就是为了避免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履行的短期性与偶然性,其所追求的是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履行的稳定性与长效性。

同时,俄罗斯企业社会责任受政府影响有其独特的背景和原因。政府之所以能影响企业社会投资的规模和方向的原因在于:第一,俄罗斯政府控制着企业生产和发展的重要的稀缺资源;第二,政府往往会以各种理由来干预企业的决策和运营;第三,企业往往需要寻求政府的保护来确定其在政策内容和执行上的稳定性以获得发展。上述原因决定了企业更倾向于通过与政府打交道来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并获取其他的竞争优势。因此,俄罗斯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公私协作”与政府奖励等多种方式来激励企业履行慈善社会责任时,政府和企业双方都是受益者。激励机制的建构能够调动企业参与社会责任履行的积极性,使企业在自身受益的前提下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可以说,激励机制的存在是实现政府与企业在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履行方面良性互动的基础和保障。

(三)注重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履行中政府与企业的互动与合作

俄罗斯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主要特征在于注重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但俄罗斯对于政府引导重视的方式不是单纯的基于其政治正确的“情感关系”,而是主要表现为通过社会责任的履行传达一种基于合作关系的、同样高度遵从和同样以取信政府为导向的政府和企业关系。这种方式可以被称为“公私协作”方式,即企业在正式协作的框架下与政府有关机构进行协商来履行其慈善社会责任。这种方式通过制度化安排,以一种互动与合作的关系来履行慈善社会责任。其最大优势在于不是单方面强制企业被动履行慈善社会责任,而是在双赢的基础上注重企业自身目标和价值的实现。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俄罗斯企业需要遵循政府制定的合作框架,首先与地方政府签订正式的合作协议,然后按照合作协议的要求在当地开展商业活动。在开展商业活动的同时,企业必须按照合作协议所规定的内容投资于特定的社会慈善项目以履行其社会责任。“例如:公司为员工提供新的社会保险计划,或在当地社区进行环境保护活动。”由于“社会伙伴关系”框架协议的存在,俄罗斯企业集中在被政府倡导的协作框架所覆盖的社会基础设施领域开展慈善活动,而且在政府“公私协作”较多的体育、艺术和医疗卫生等领域,在政府的正式要求或非正式的影响下,企业在工作方式上也更为多样。这种社会投资之所以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其原因在于企业希望借此从政府那里获得持续的资助与扶持。

三、结论与启示

俄罗斯企业在履行慈善社会责任方面所体现的根据企业规模不同采取分层次承担的方式、在推进主体上采取政府主导的模式以及在实施方式上所采取的“公私协作”模式等都值得我国借鉴,以此为经验参考,可以更好地思考我国应如何激励和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一)我国应细分企业不同的规模,推进慈善社会责任的分层次承担

我国与俄罗斯有着类似的经济体制转型以及市场经济建立的背景,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也处于不均衡状态。不同性质、不同状态的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应当是有所区别的,例如跨国公司和小企业、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等就有所不同。尤其是民营小企业还处于生存和初步发展期,让其承担过重的企业社会责任是不现实的。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除了要求其履行基本的法律义务,即诚实守信、善待员工并且遵守商业道德之外,法律不应当对中小企业有太高的期望与要求,也不应当期待其全面承担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相统一的社会责任。而大企业则不同,其不但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规范化的管理,而且还需要与其客户及其上下游的供应集团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基于此,大企业的治理目标不应当单纯追求股东财富的最大化,而应当兼顾各相关者的利益。而我国目前的立法状况是,仅在《公司法》与《合伙企业法》等总则中有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原则性规定,这些规定既没有在企业社会责任承担主体方面充分考虑不同规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不同,也没有在具体内容上详细划分企业社会责任的不同层次。由此造成了现阶段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现状的不理想,无法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趋势相适应,企业慈善社会责任的承担也缺乏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保障。

因此,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问题上,我国政府应当在引导和约束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时采取不同策略,对不同类型与规模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容和标准进行差异化处理。对于大型企业而言,由于其运行较为规范,规制的重点应在于政策引导层面,即注重其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中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的监督与激励相统一,侧重于慈善等道德义务的承担。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规制的重点在于立法约束层面,注重其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中基本法律义务的实现。只有在社会责任评定标准与奖励规范等方面针对企业的不同规模与类型制定符合企业自身实际的要求,才能调动各个类型企业的积极性,更好地激励和约束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和实现。

(二)我国应注重实现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履行过程中的政府推动作用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建立时间较短,市民社会尚未真正发展与成熟起来。国内企业和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有限,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不太可能完全依靠企业的自愿履行。因此,在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履行过程中政府引导与推动功能的发挥就显得尤为重要。

1.在领域选择上,我国应注重实现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履行的政策引导功能。通过上文表1中俄两国样本企业履行慈善社会责任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企业通常通过参与扶贫和赈灾活动来履行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在肯定企业在灾害发生时承担慈善社会责任的重大贡献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这种履行方式由于灾害发生频率的不可控而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往往是灾害发生了,企业才开始履行其慈善社会责任,而一旦灾害消失了,企业的慈善社会责任也就随之终止了。本质上,这是一种“突击式、运动式”的慈善社会责任履行方式,与我国企业慈善社会责任的发展趋势并不匹配。因此,我国政府应当革新理念,在企业慈善社会责任的领域选择上借鉴俄罗斯的成功经验,发挥政府的引导功能,建立畅通有效的慈善社会责任实施渠道,加大企业在公共基础设施等领域慈善社会责任的履行力度,凸显政府追求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履行的稳定性与长效性的政策导向。同时,通过一系列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将这种履行方式稳固化与长期化,从而保证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履行的制度化与规范化。

2.在推动主体上,我国企业慈善社会责任的履行必须依靠政府激励来完成。我国长期的政府主导的管理模式决定了政府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发挥着强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作为公权力的拥有者较之其他推动方式具有明显的优势。政府在财力与信誉方面的明显优势及其强大的执行力,决定了政府推进模式成为目前我国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履行模式的必然选择。同时,企业的慈善社会责任更多的是道德伦理层面的,仅靠法律强制实施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俄罗斯政府在推动与激励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方面的成功做法为我国提供了借鉴与参考。因此,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履行重点是在肯定政府“自上而下”推进模式的前提下,在法治环境下减少政府的直接行政参与,以规范化的法律措施和激励机制建立起政府与企业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在政府推动下逐步完善企业慈善社会责任的履行。

(三)我国应注重实现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履行中政府与企业的良性互动

与传统的命令强制的推行方式不同,俄罗斯政府更侧重于发挥政府的推进和协调的功能,以“公私协作”的方式激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俄罗斯本土跨国公司根据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制度安排来决定慈善活动的范畴和形式,从而积极地获得政府认可并规避政治风险。因此,“俄罗斯企业更像是政府的商业伙伴和资源交易者,利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来交换政府对经营和发展的许可”。这种方式一方面兼顾了企业社会责任的道德伦理性质,实现了单纯依靠法律强制无法取得的良好效果,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企业经济利益与社会声誉的增长,保证了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可预期性和双赢性。

我国应借鉴俄罗斯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履行中“公私协作”的方式,以政府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来推进我国企业慈善社会责任的履行。对于我国来说,现阶段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法治环境的逐步完善要求政府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定位。而“公私协作”模式则减少了行政权力对于企业和市场运行的直接参与,不仅发挥了政府的间接推动与协调作用,也调动了企业履行慈善社会责任的积极性。因此,我国政府应尽可能地发挥政策的指引功能,优先通过项目合作等方式以参与者的身份与企业进行合作,从而更好地激励企业自愿履行和实现其社会慈善责任。除了加强立法,增加法律措施和监管外,政府应尽量采取政策指引,优先以项目合作和激励机制使企业作为合作者共同促进企业社会慈善责任的履行。政府可以采取融资优惠、税收手段、公共采购政策以及资信评定等多种方式激励和促进企业承担慈善社会责任,使企业在承担慈善社会责任的同时获得经济上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