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存在问题和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居家养老存在问题和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123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2
1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及其运行机制
2010年,中国老年人(65岁以上)已经达到了1.13亿人,占总人口的8%,按照联合国的相关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时,便可称之为老龄化社会。《民政部 财政部关于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民函[2016]200号)提出,要重点支持试点地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通过政府扶持、社会力量运营、市龌运作,全面提升居家和社区养老综合服务能力。
1.1 社区居家养老的内涵
社区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社区中享受养老服务,具体形式有社区家庭养老、社区机构养老、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社区老年人互助中心等。需要指出的是,社区居家养老与传统的居家养老不同,它结合了社区中机构养老及老年人互助中心等形式,内涵更为丰富。
1.2 社区居家养老运行机制的构成要素
社区居家养老运行机制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①社区居家养老供给机制;
②社区居家养老动员机制;③社区居家养老社会协同机制;④社区居家养老监管机制。
2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2.1 供给机制存在问题
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中,存在角色定位的困境。作为主要“供给主体之一”的角色和“管理者”的角色,其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实践中存在角色冲突。虽然经过简政放权和“一站式”行政服务大厅的创新,各级政府致力于加大社会养老服务供给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其他多元主体的管理上,管理者的身份要求政府对其运营资格进行准入限制和审查,因此,在如何进行有效管理与如何加大养老服务社会供给之间存在困境。
2.2 动员机制存在问题
社区居家养老动员缺乏明确的制度规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运营资格获取,需要消防、床位、员工数量等条件满足行政许可标准,这决定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具有投入较大、回收较慢的特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动员机制主要依靠政府宣传和民间慈善力量,但这种动员通常是偶然的,且效率较低。现行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动员机制,缺少专门的制度规范,动员机制没有常态化。
2.3 社会协同机制存在问题
社区居家养老中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联动水平不高,社会协同机制有待改进。各地区具体情况不同,政府“公办”养老院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占据绝大比重,近年来,各地政府在试点探索“公办民营”及“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等形式,但无论是从规模还是实际受惠人群数量来看,都远远不够。同时,其他多元主体之间,如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协同供给的实践中,联动水平较低。
2.4 监管机制存在问题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行检查评估机制更多的是一种形式,不具备发现问题和及时处理问题的效果。现行的检查评估机制主要是,每年向主管部门提交年度运营报告,其他相关主管部门对硬件设施等进行检查,辅以主管部门的抽查。但现有检查评估机制流于形式,大量未能达到准入标准的民间“社区居家养老机构”,以“合法运营”或“透明运营”的形式存在。原因并非是政府主管部门不具备责任感或者作风,而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缺口以及监管之后的责任归属模糊,使政府主管部门难以处理,对部门社区居家养老设施采取“不出事就是好事”的策略。
3 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行机制的建议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政府和社会各界多元协同,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创新形式和组成部分。相关人员应改进现行机制的不足之处,努力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行机制。
3.1 强化政府“治理者”的角色
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这么一个深入影响社会各阶层人员的领域,应该明确自身的“治理者”角色,以规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保护广大人民的养老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管理目标。近年来,老年人及其家属与养老服务机构的权益纠纷日益增多,政府作为治理者,应当创造更良好的法律环境和社会氛围,规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和运营。不是追求以供给主体的身份更多地参与社区居家养服务供给,而是追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健康、高速发展。
3.2 出台特定的动员制度规范
任何一项政策的实施或者是任何一份事业的成功,都建立在人、财、物等资源高效整合的基础上。同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对资源的整合利用,因此,这就需要有一个高效和常规的动员机制。政府通过出台特定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动员制度规范,对政府力量、社区力量、非营利组织力量和其他民间力量进行科学动员,最大程度实现动员的精准、高效、常态化。
3.3 建立多元主体的联动机制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政府与其他主体相对互动较多,其他主体之间联动性则较差。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多元主体的联动机制,不仅仅是加快“公办民营”和“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试点及经验推广,还应当探索加强非营利组织与企业的联动,如企业以投资入股等形式,负责非营利组织名下养老服务设施的运营,并以市场的力量促进其健康发展。同理,民间团体或个人慈善力量名下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可以通过支付报酬的形式,聘用企业帮助其进行管理,实现成本和效益控制,从而得到健康发展。
3.4 落实检查评估机制,完善配套措施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出现,是完善社会养老体系的创新措施,是适应新时代的现实背景而产生的,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存在巨大缺口,客观上造成了,大量不具备市场准入资格的“透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存在,政府主管部门苦于没有良好的处理办法,大多是默认其存在于“灰色地带”。另外,已获取行政许可,具备运营资格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也存在着因检查评估流于形式,硬件设施投入逐年减少,养老服务质量下降,甚至带来安全隐患等问题。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检查评估机制,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完善“透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重点防抓安全隐患,并给予政策照顾,还可适度降低准入门槛,将其纳入监管体系;对已具备运营资格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应严格落实周期性考核和抽查评估,且进行相应的奖惩,并建立区域内的养老服务供给设施的评分评级系统。
4 结 语
适应新时代现实背景而产生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完善社会养老体系的创新措施,对实现各阶层人民享受更好的养老服务权益,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而要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行机制,应当在供给机制方面明确政府的治理者角色,在动员机制方面出台明确具体的制度规范,在协同机制方面建立多元主体联动机制,在监管机制方面落实检查评估制度,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主要参考文献
[1]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Ageing 1950-2050[R].2002.
[2]F Burns.Reverse Mortgages in Australia: An Exercise in Sustainability?[M]. Sydney:Thomson Reuters(Professional) Australia Limited,2011.
[3]王浦劬,[美]R斯特・M・萨拉蒙.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苏健.居家养老中非营利组织的动员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6]王洁非,宋超.基于福利多元主义的社区养老供需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6(1).
篇2
论文关键词:城市人口老龄化
论文摘要:解决养老问题,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必然要求,它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一、存在问题及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养老问题已非常迫切摆在人们的面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空巢老人孤独而寂寞
据有关部门调查资料显示:发达城市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与子女分开居住,形成家庭生活无人照料的孤独而寂寞的空巢老人群体。因此,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问题,特别是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的关注与关心,这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帮助。
(二)“四二一”家庭模式难以承担养老问题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20多年,目前第一代独生子女已陆续进入婚育年龄,“四二一”(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家庭模式已经非常普遍。两个独生子女组建家庭后要承担四位甚至更多老人的赡养及照料。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年青一代工作、生活压力普遍加大,外出打工与经商多等客观因素存在,必然导致他们无法全身心投入照料老人。
(三)老年人经济拮据影响生活质量
城市老人随着退休,工资收入明显下降,如果没有子女的资助只能维持基本生活,假如没有退休养老保险金(特别是农村老人),加上沉重药费负担,生活的拮据就可想而知,从而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四)老年人健康问题十分严重
身体健康状况差是非常普遍的问题。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曾对本街道辖区的60岁以上老人进行了生活和健康状况的抽样调查,1305名老年人中,患有各类慢性病的就有1035人,占调查人数的79.13%,说明老年人的健康问题非常突出。
二、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党的十七大以较长的篇幅描述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其中“在加快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中,重点提到了要加强老龄工作。毫无疑问养老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一)呼吁政府推动,逐步建立完善的养老机制
做好养老工作是一项得民心,暧人心的夕阳工程,是老龄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政府的推动引导具体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金,二是政策,三是协调。特别要建立专项资金帮助生活困难尤其农村老年人。
(二)动员社会参与,逐步建立社会化的养老机构
1、从社会化居家养老入手,建立社区与家庭合作的养老机构。
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体系。因此,以社区服务为载体,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切入点,把社区服务引入家庭,促进社区服务和居家养老的密切结合,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确保老年人在自己的社区和家庭安度晚年。
首先,针对不同类型的老年人群,提供不同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对其中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和缺少家庭照顾的高龄老人,仍需要通过养老机构来解决,使他们在养老机构得到多方面的照料服务和精神慰藉。政府和社区组织要鼓励、提倡、支持低龄健康老人在自愿量力的前提下,参与社会发展和公益事业,体现“独立、参与、照料、自我实现和尊严”的老年人基本原则。也可依托社区服务中心、老年活动室、老年大学,使他们参加各种有益的文化、体育、教育活动;对生活基本能自理但又需要一定照料服务的中高龄老人。可采取日间护理中心、托老所、老年康复站等形式服务。对独居老人、残疾老人等特殊群体,社区应该将他们列为服务的重点保障对象,对他们要按照政府救助和社会互助相结合的原则,构筑多层次、多元化、多项目的贫困救助网络。
其次,要从老人实际需求出发,服务内容要从目前以求助、医疗、文化娱乐等服务为主,逐步扩展到居家帮助服务、暂托服务、医疗照顾服务、娱乐学习服务、情感慰藉服务一体化的服务内容,服务形式可以包括上门服务(居家服务)、社区设施服务(如日间照料中心、日间护理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社区支援网络服务(如社区结对关心)等,方便老年人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习惯利用不同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形式。
2、从整台利用现有社区人力资源入手,大力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
努力造就一支由党员、干部、学生等组成的专、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聘请一批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参加社区管理服务工作。利用老年人同老年人容易沟通的优势,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服务自己。
3、从营造市场运行机制,推进养老社会化、产业化进程。
拓宽思路,改变单纯由政府、社区创办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的思路,引入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服务和管理,推动居家养老服务走社会化、产业化之路,使老年服务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以满足群体日益增长的不同层次。
4、从提高老年人健康入手,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老年人不仅有物质需求,而且更渴望情感关爱,企盼心灵慰籍。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个重大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三)弘扬传统美德,大力倡导家庭亲情关怀
篇3
关键词:城市人口老龄化
一、存在问题及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养老问题已非常迫切摆在人们的面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空巢老人孤独而寂寞
据有关部门调查资料显示:发达城市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与子女分开居住,形成家庭生活无人照料的孤独而寂寞的空巢老人群体。因此,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问题,特别是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的关注与关心,这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帮助。
(二)“四二一”家庭模式难以承担养老问题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20多年,目前第一代独生子女已陆续进入婚育年龄,“四二一”(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家庭模式已经非常普遍。两个独生子女组建家庭后要承担四位甚至更多老人的赡养及照料。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年青一代工作、生活压力普遍加大,外出打工与经商多等客观因素存在,必然导致他们无法全身心投入照料老人。
(三)老年人经济拮据影响生活质量
城市老人随着退休,工资收入明显下降,如果没有子女的资助只能维持基本生活,假如没有退休养老保险金(特别是农村老人),加上沉重药费负担,生活的拮据就可想而知,从而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四)老年人健康问题十分严重
身体健康状况差是非常普遍的问题。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曾对本街道辖区的60岁以上老人进行了生活和健康状况的抽样调查,1305名老年人中,患有各类慢性病的就有1035人,占调查人数的79.13%,说明老年人的健康问题非常突出。
二、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党的十七大以较长的篇幅描述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其中“在加快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中,重点提到了要加强老龄工作。毫无疑问养老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一)呼吁政府推动,逐步建立完善的养老机制
做好养老工作是一项得民心,暧人心的夕阳工程,是老龄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政府的推动引导具体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金,二是政策,三是协调。特别要建立专项资金帮助生活困难尤其农村老年人。
(二)动员社会参与,逐步建立社会化的养老机构
1、从社会化居家养老入手,建立社区与家庭合作的养老机构。
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体系。因此,以社区服务为载体,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切入点,把社区服务引入家庭,促进社区服务和居家养老的密切结合,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确保老年人在自己的社区和家庭安度晚年。
首先,针对不同类型的老年人群,提供不同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对其中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和缺少家庭照顾的高龄老人,仍需要通过养老机构来解决,使他们在养老机构得到多方面的照料服务和精神慰藉。政府和社区组织要鼓励、提倡、支持低龄健康老人在自愿量力的前提下,参与社会发展和公益事业,体现“独立、参与、照料、自我实现和尊严”的老年人基本原则。也可依托社区服务中心、老年活动室、老年大学,使他们参加各种有益的文化、体育、教育活动;对生活基本能自理但又需要一定照料服务的中高龄老人。可采取日间护理中心、托老所、老年康复站等形式服务。对独居老人、残疾老人等特殊群体,社区应该将他们列为服务的重点保障对象,对他们要按照政府救助和社会互助相结合的原则,构筑多层次、多元化、多项目的贫困救助网络。
其次,要从老人实际需求出发,服务内容要从目前以求助、医疗、文化娱乐等服务为主,逐步扩展到居家帮助服务、暂托服务、医疗照顾服务、娱乐学习服务、情感慰藉服务一体化的服务内容,服务形式可以包括上门服务(居家服务)、社区设施服务(如日间照料中心、日间护理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社区支援网络服务(如社区结对关心)等,方便老年人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习惯利用不同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形式。
2、从整台利用现有社区人力资源入手,大力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
努力造就一支由党员、干部、学生等组成的专、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聘请一批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参加社区管理服务工作。利用老年人同老年人容易沟通的优势,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服务自己。
3、从营造市场运行机制,推进养老社会化、产业化进程。
拓宽思路,改变单纯由政府、社区创办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的思路,引入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服务和管理,推动居家养老服务走社会化、产业化之路,使老年服务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以满足群体日益增长的不同层次。超级秘书网
4、从提高老年人健康入手,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老年人不仅有物质需求,而且更渴望情感关爱,企盼心灵慰籍。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个重大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三)弘扬传统美德,大力倡导家庭亲情关怀
加强舆论宣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广泛开展敬老、养老、助老的道德教育。“以德治家”,强化赡养老人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的意识,使全社会确立家庭敬老、养老的思想,形成家庭养老的良好氛围。
结语:提高对老龄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让全社会都去关心老年人、服务老年人,随时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为发展老龄事业提供科学依据,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把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目标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篇4
2017宿州市政府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也使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得到提高;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使得人口出生率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和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宿州市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不断加剧。人口老龄化和老龄人口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广泛关注的社会性问题之一。2017年宿州市对全市人口老龄化和老龄人口养老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全市老龄人口情况
截至2017年12月底,宿州市总人口为649.51万。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03.5万人,占总人口的15.94%;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76.13万人,占总人口的11.72%;80岁老年人14.44万人,占总人口的2.22%;100岁老年人601人,占总人口的0.01%。
依据老龄化社会标准(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7%),我市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行列。按照每年1%的增长速度测算,到2017年底全市老年人口将增至110万。
二、全市养老机构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养老问题,主动作为、积极应对,采取多种措施,开展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养老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共有养老机构(设施)747个,床位27875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269.32张。其中,农村敬老院170家,床位15263张,实现了乡镇全覆盖;民办养老机构64家,床位7492张;城镇日间照料中心75家,日托床位870张;农村幸福院438所,床位4250张。全市100张及以上床位的养老机构有97家,包括公办敬老院71家(萧县20家、砀山县18家、灵璧县12家、埇桥区11家、泗县10家)、民办养老机构26家(包括埇桥区15家、砀山县4家、泗县3家、萧县2家、灵璧县1家、宿马园区1家)。全市300张以上床位的养老机构7家,包括公办敬老院1家(泗县社会福利服务中心为310张床位)、民办养老机构6家(泗县2家、埇桥区2家、萧县2家)。初步搭建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框架。
三、老龄人口养老情况
从生活来源情况看,全市60岁以上人口中,约有40%的老人依靠自己劳动满足日常需求,52%的老人依靠子女和亲属供养,约5%的老人依靠保险救助,约3%的老人依靠退休金。
从居住情况看,约40%的老年人口与子女同住,52%的老人单独居住,少数老人在子女家轮流居住。
从老人健康情况看,很大一部分老年人口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需要适度的护理和照料。据统计,有子女照料的老人仅占80%左右,无人照料的老人比例高达20%。
从医疗角度看,医疗费用的支出比较大,约20%的老人的收入主要用于医疗费用支出。
从老人养老意愿看,居家养老符合大部分人员的愿望,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对机构养老抱有期望。一是慢性病所带来的医疗需求催动老年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二是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家庭,子女养老压力较大,老年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三是部分失独家庭,在没有子女照料的情况下,老年人选择入住养老机构。
四、全市养老政策实施情况
近年来,我市相继出台了《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宿州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20XX-2020年)》、《宿州市社区居家养老实施方案(试行)》、《关于成立宿州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关于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和敬老院管护工作的通知》、《关于下达20XX、2017年养老设施建设任务指导计划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明确了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一)落实老年福利,努力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1.发放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市、县区财政从20XX年1月份起,对城镇户口80岁以上低保老人给予每月100元居家养老服务补贴。截止20XX年12月,全市共为786名老人发放补贴94.32万元。 2017年居家养老信息平台全面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全面铺开。
2.大幅度提高五保供养标准。近几年来我市五保供养标准每年按照不低于10%幅度增长,20XX年发放五保供养经费7307.4万元。2017年,供养标准再次大幅提高,集中供养由20XX年每人每年2900元提高到3600元,分散供养由每人每年1900元提高到2400元。
3.实施高龄津贴制度。凡户籍在宿州市辖区内的年龄在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含80周岁),均可享受高龄津贴待遇。宿州市从2013年在全市建立高龄老人津贴制度,补助标准为:对80至89、90至99、100周岁以上老人分别给予每人每年200元、300元、2400元高龄津贴。对80岁以上低保老人,高龄津贴每人每年提高到600元。2017年,共计为全市13.1万名高龄老人,发放高龄津贴3662.6万元。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推进养老设施建设
1.突出示范带动,加快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全市2017年新建、改扩建敬老院20所,建设床位1870张,计划投入资金2057万元,设计全部带有室内卫生间。目前,所有敬老院已完成勘探、选址、规划设计,即将进入招投标。埇桥区祁县敬老院、永安敬老院已开工。市政府投入建设的社会福利中心,即将采取公办民营方式投入使用,灵璧县、泗县、砀山县各建成了1所政府主办的示范性养老机构,萧县、埇桥区也将于今明两年建成。
2.落实扶持政策,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采取发放建设和运营补贴、减免税费、购买服务等方式,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补助标准为:新建社会办养老机构每张床位给予1000元至2000元一次性建设补贴,入住率达到50%的养老机构,每个床位每月给予200元运营补贴。为失能失智老年人服务的,按照其轻、中、重度失能失智程度,补助标准分别上浮50%、100%、200%。2017年,市县区财政拿出302万元发放社会办养老机构建设和运营补助。2017年养老机构补贴正在核查,待媒体公示后发放。
3.积极申请各级资金,不断加大养老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坚持以公共财政为导向,不断加大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力度,为各类养老设施建设提供有力的财政保障。十二五期间,我市地方投入和申请上级拨款共5.3亿元用于各类养老设施建设,其中争取国家发改委3200万元用于养老项目建设;申请省级财政补贴2200万元,市县财政配套1.3亿元用于五保供养机构建设;申请1005万中央福彩公益金建设335个农村幸福院;申请省级财政补贴500万元,并投入300万元用于社会办养老机构建设;投入各类资金1.3亿元用于社会福利中心建设;申请世行贷款1800万美金(地方政府按1:1配套,需配套1亿元)全部用于全市农村敬老院升级改造,届时,农村敬老院保障能力大幅度提高。
五、医养结合工作情况
为了推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医养结合机构建设,满足群众需求,市政府自2017年开始,大力推进医养结合工作。目前,全市已经建成1家医养结合机构(宿马园区安杰养老服务中心养生苑),33处医院已经取得民政部门颁发的社会福利机构执业证书,市残联院内的二级康复医院、灵璧县的三级康复医院正在申请以老年人康复医疗服务为特色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
(一)宿马园区安杰养老服务中心养生苑情况
总投资2亿元的民营安杰医养结合养生苑一期于2017年投入使用。安杰养生苑总设计6000个床位,环境优美、条件优越,已与宿州市立医院实行医联体深度合作,加快其二级医院资质建设,努力创建三级医疗机构,实现养老与医疗的高度融合。
(二)33处医院医养结合情况
目前,33处医院取得市民政部门颁发的社会福利机构执业证书,设置了养老床位,实现了单一医疗机构向以医疗服务为特色的医护型养老机构的转变。
(三)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养老情况
2017年,我市将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中的60岁以上老人纳入医养结合扶助范围,主要实施4444保障工程,解决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人员的养老问题:一是明确四个联系人:分别为亲邻照护联系人、签约医生联系人、党政领导联系人、村级干部联系人;二是签订四个协议书:分别是养老机构与本人协议书、亲邻与本人协议书、签约医生与本人协议书、乡镇与亲邻协议书;三是确立四个政府兜底:养老兜底,医疗兜底,大病兜底,临终关怀兜底;四是落实四个保险:即按最高标准代缴养老保险、代缴医疗保险、办理大病救助保险、意外伤害保险。
六、存在问题和工作建议
篇5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养老服务;制度建设;养老服务项目
“银潮”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到来。据《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今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亿人,人口老龄化步伐加快;而劳动力人口则在波动中趋于下降,未来或出现负增长趋势。另一方面,我国“4∶2∶l”家庭结构日益成为社会主体,由赡养老人引发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在我国老龄人口空巢化和高龄化这一形势严峻下,家庭养老模式和社会养老机构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养老需求。社区养老服务的优势凸显:一方面,社区基础设施相对健全,人力资源丰富,能有效降低投资成本,另一方面,社区养老作为一种就近养老方式,使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下安享晚年,能最大限度的满足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然而,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运行和发展中仍存在着诸多阻碍和问题。
一、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社区养老服务,是指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机构,在老年人所属的社区建立养老服务中心,采取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辅,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家政服务和医疗卫生服务的养老模式;是一种照料式的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是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具有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两大功能。
我国社区养老实践始于上世纪80年代,近些年,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大中城市发展较快,取得了较多成果。截至2013年底,全国纳入社区管理的企业退休人员共5620万人,比2011年底增加2159万人,占企业退休人员总数的79.1%。但就全国社区养老服务的总体水平来看,发展程度较低且发展不平衡,仍然难以满足老年人口对养老服务的迫切需求。
我国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着社区养老服务资金不足,相关法律法规缺位,基础设施不健全、养老服务项目单一,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缺乏等突出问题。
(一)社区养老服务资金不足
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拨款以及社会各界的捐赠收入。基层社区承担的工作任务繁杂,经费支出负担较重,且主要用于人员支出和社区日常事务支出,用于社区建设支出的经费不到总经费的10%,而用于养老方面的资金更是少之又少。政府虽出台了系列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兴办社区养老机构的优惠政策,但扶持力度不足,准入门槛较高,导致政策难以落实且部分民办养老机构难以为继。
(二)社区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缺位
我国关于社区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仅散见于《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与《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示范活动的指导纲要》等法律规范中,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地方政府对推进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一,导致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体系不健全,社区养老服务的提供主体、服务标准不明确,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三)老年服务基础设施不健全,服务项目单一,形式化严重,社区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
随着生活水平和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老年人不仅追求基本的物质生活水平,更期望获得内涵丰富的精神生活。当前许多社区都存在老年设施和服务设施短缺等问题,仅设有老年活动中心,缺乏托老所及日间照料场所,即便社区自办了托老所,但难以有效满足老年人需求,入住率低;社区养老服务过多重视对老年人物质生活的照顾,其服务多是生活照料和医疗保健等项目,忽视了老年人对沟通、娱乐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精神需求。另外,许多社区虽有一些老年人娱乐设施和健康服务设施,但提供的服务项目少,如居室保洁、代换煤气、入户洗衣、日间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大多没有;设施单一简陋,缺乏老年医学方面的专家坐诊,难以满足医疗急救和专业护理的需求。
(四)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水平低,老年专业护理人才缺乏
一方面,社区的管理和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缺乏服务意识,社区养老机构的建设管理水平较低,而提供社区养老服务的工作者多为下岗人员,他们没有通过专业的培训便上岗就职,缺乏专业的老年养老服务知识和技能,服务不到位,服务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另一方面,养老需求越来越偏向于对老年人精神和心理方面的专业照顾,但是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却严重缺乏。此外,我国还未建立成熟的养老技能培训机构和认证机构,严重制约了养老服务业专业人才市场的发展。
二、我国社区养老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浅析
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受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在于社区养老服务筹资渠道单一,也由于社区养老服务缺乏多元化供给,还包括对社区养老服务认识片面,服务人员缺少专业培训。
(一)社区养老服务资金来源渠道狭窄是制约社区养老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生活水平和经济状况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发展。从最基本的便利需求、医疗需求、家政服务需求到法律援助需求、临终关怀需求等无一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些都考验着社区的筹资能力。目前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资金以政府财政支持为主,这种单一的筹资渠道既无法满足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资金需求,还会给地方政府财政带来巨大负担。其他方面的资金来源也相对匮乏,福利彩票的公益金2008年福利彩票的总支出超过100亿元,但是用于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资金只有7亿,仅占总支出的6%。而民间资本虽然庞大,却并未得到有效的集中利用,政府出台的鼓励扶持政策也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得到落实,民营养老机构大多面临着资金和身份的双重困境。
(二)社区养老服务多元化供给不足不利于社区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依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社区养老中很大一部分服务是由志愿者来提供的,我国常年开展服务活动的志愿者不过6000多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5%,只是美国的1/6,且其中很大部分为在校学生,难以保证充足的志愿服务时间。调查显示,为居家老人提供养老服务的志愿者多是低龄老人。其次,非营利组织是国外养老服务的另一重要提供主体,而我国的民间组织数量少,发育程度低,参与力度小。在美国,每160人就有一个民间组织,我国则是每5000人才有一个。最后,社区居民间尚未形成有效的养老互助。据调查,老人对社区的认可度较高,很大一部分身体健康且闲暇时间较多的老人具有提供社区养老互助的意愿。因此,地方政府和社区工作人员可积极引导,组织低龄老人志愿者与老年人形成养老互助小组,充分吸纳社区的闲散人力资源。
(三)对社区养老服务认识片面化、服务人员的低教育程度及缺乏专业培训则是制约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发展的又一重要原因
传统观念认为,照顾老人只需满足其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即可,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项目也多限于家政、清洁和探访等工作。服务对象则局限于独居、孤寡老人身上,辐射面狭窄。另外,社会上对照顾老人的职业缺乏认可,限制了医学护理专业及社会工作的人才参与到社区养老服务队伍中去。社区养老服务的从业人员多由下岗职工组成,既缺乏医疗保健、心理学等专业素养,又由于受教育程度低且年龄偏大,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下降,难以迅速掌握养老所需技能。此外,护理人员接受专业培训需要自己花钱报班,即便掌握了较强的护理技能,也难以获得与之相匹配的工资待遇,极大地阻碍了服务人员寻求专业培训的意愿。
三、完善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思考
(一)拓宽社区养老资金来源渠道,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保障公民安享晚年是现代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基层社区需要提供各个层面的社会性事务的管理和服务,大部分社区存在入不敷出的情况,经费严重不足。地方政府应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实施财政补贴、减免税收,建立专项资金等政策保证基本的养老服务经费。同时,还应在社会上开展敬老爱老的教育宣传活动,老年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鼓励社会团体、慈善公益机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爱心捐款捐物等公益性活动,作为养老资金的补充来源。最后,政府出台切实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社区养老建设运营,创办托老所等养老机构。
(二)完善社区养老服务法规政策,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的制度和管理机制建设
完善的法规政策、健全的制度设计以及科学的管理机制是实现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社区养老服务因吸纳了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长处而备受推崇,地方政府应从满足人民的实际需求出发,站在整体布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上,高度重视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全面提升社区养老服务的管理水平,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制度建设。地方政府需结合地区实际情况,探索制定配套的法规政策,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细则,推行社区养老服务的标准化管理,包括设立统一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标准,如养老设施的建设标准、养老护理标准、从业人员的职业水平要求、卫生医疗服务标准以及服务效果评价标准等。此外,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制度还包括社区养老服务监督机制、志愿者服务制度以及服务人员奖惩制度等。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社区养老服务项目
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是提高社区养老服务质量,保证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地方政府应科学规划社区养老服务布局,因地制宜,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较老的社区,充分整合已有的公共服务资源包括文化站、卫生服务站、老年大学、托老所等共同搭建社区养老服务平台,同时,可适当将社区内的锻炼设备、社区通道等改造为成无障碍基础设施,满足老年人出行和娱乐需求。此外,还应建立老年人基本信息数据库,实施信息化系统管理。通过为每位老年人建立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包括老年人的基本信息、主要疾病和健康问题摘要、主要卫生服务记录等内容,满足居民的自我保健和健康管理需求。
社区养老服务内容仍需拓宽。一是要搭建老年人活动交流平台。老有所乐是衡量养老服务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社区应多组织创办适合老年人参与的文体娱乐活动,充分利用老年活动室、社区文化站,开设各类文化班、兴趣班,鼓励老年人参与集体活动,学习文学、书法、绘画、医疗保健、心理等课程,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二是增加日常照料服务,可成立日间巡视小组,重点看护有特殊情况的老人,不定时提供上门服务,了解并满足老人的需求。三是强化医疗保健服务,建立巡视门诊制度,充实社区医疗服务人员队伍,除配备全科大夫外,还需增加足够的医护人员,定时为社区老人提供身体健康检查及日常保健等服务。
(四)加强老年护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打造社区养老专业服务队伍
一是实施专业化培训。目前的社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多来自于失业待业群体以及离退休职工,缺乏专业素养,无法保证养老服务质量,且这一现状在短时期内难以改变,因此,政府可鼓励发展养老技能培训机构,组织开办居家养老护理员培训班,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鼓励其持证上岗。二是培养和选拔护理专业人才,吸纳应届社会工作专业和医疗护理专业毕业的大中专生,加强社区养老专业服务队伍建设,提供服务质量。三是鼓励志愿者参与,中青年群体是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主力军,青年志愿者的专业程度不高,但其提供的服务能老年人带来精神上的慰藉,同时也有助于形成尊老敬老的良好道德风尚。
参考文献
[1] 闻笛.民企投资养老需要爱心和智慧[N].中国企业报,2013(12).
[2] 郑惠强.大力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J].群言,2012(5).
篇6
关键词:社区养老;供给与需求;养老资源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老龄化进度加快,据我国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总人口超过13.6亿,其中60周岁以上老龄人口超过2.22亿,占总人口的16.1%,65周岁及以上人口1.44亿,占总人口的10.5%。而通过近十几年来研究发现,我国养老主要以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三种模式为主,且都存在一些问题。以社区养老为例,社区养老目前在逐步转向社区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区服务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依靠,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等服务,但仍然存在着社区资源与养老需求供不应求的现状,在社区人员管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生活、日常生活照料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二、社区养老,供给与需求相关理论概述
1.社区养老的概念。“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同时在为居家老人提供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让老人在家里并能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还能得到社区有关服务机构的专业人士为老人提供的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
2.供给与需求相关理论概述。供给,指把生活必需的物资用品,财产等给需要的人使用。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供给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的变化。该学派主张复活“供给自创需求”的萨伊定律、通过减税刺激投资,增加供给以及主张控制货币,反对通货膨胀。需求是指消费者(家庭)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量,需求是购买欲望与购买能力的统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就人类的需求层次提出可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三、杭州市社区养老供需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1.杭州市老年人口情况。通过2016年浙江统计年鉴信息显示,目前杭州市共有老年人口1524267人,其中上城区有95234人,下城区有100906人,江干区有94379人,拱墅区有82200人,西湖区有116339人。随着杭州市老年人口的逐年增加,在十二五时期全市老年发展呈现出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以及失能化的“四化叠加”趋势,而社会和家庭的养老负担也随之不断地增加。预计到2020年,杭州市户籍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将会达到180万人以上,老年人口约占杭州市总人口的24%以上,而80周岁及以上高龄人将会突破30万,与此同时还会在原来“四化叠加”的基础上加剧家庭小型化以及少子化趋势。
2.杭州市社区养老需求情况。以杭州某社区为例,通过实地访谈以及发放问卷的形式调查研究得出:老年人对于社区服务主要以日常生活需求,家政需求以及医疗需求等方面以上门服务需求为主,其中对于家政需求里的清洁打扫需求高达35.8%,而对于送餐上门以及买菜购物的需求则分别达到了27.9%和29.9%,在医疗需求方面则主要以社区慢性病患者的需求为主,而这其中对上门测量血压的需求达36.8%,对于测量血糖的的需求则达到了36.3%。针对以上的结果表明,该社区的老年人口对于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量十分可观,而且对于需求服务的要求较高。
3.杭州市社区养老供给情况。由于杭州市的老龄化程度也在不断的增加,政府以及社区各阶层面临的养老压力越来越大。面对逐渐加快的老龄化进程,在“十三五”期间,杭州的重点养老服务业规划项目就有十四个,截止2020年底,杭州市计划打造200个面积较大,功能齐全且具有10张及以上日托床位和餐饮功能的综合型养老中心。而民办方面则要求养老机构床位数比例要达到70%以上,同时护理型的床位比例不得低于60%。杭州市政府不断推进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于2016年新建了641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新改扩建50家400平方米以上,功能齐全的综合性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为了能够进一步实现杭州市社区医养结合的建设发展,已经搭建起相关的市级智慧养老服务监管平台,开通了杭州市内的智慧养老服务热线。同时杭州市人力社保局还积极支持与鼓励培训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并给予相应的补贴,支持民办专业人员培训机构、在杭高校护理类专业与职业学校对于该方面的招生,为全市提供养老服务就业岗位约8万个,以此来共同促进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不断进步。
4.供需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政府大力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鼓励学校和企业培训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但老年人层面的需求与社会所能提供的资源方面仍有较大的缺口,社区养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仍然存在矛盾。
4.1现实存在的医疗需求与社会医养服务供给差异大。老年人本就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对于看病难的情况更是不利于他们的养老。在社区发展过程中医养结合的并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社区老年人的认可以及配合,专业人员提供的上门服务,而提供上门医疗服务的人员是需要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才才可以达到推行社区医养结合的目的,也才能真正的了解到老年人对于医疗方面的需求,同时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有专业的了解,从而进行记录在案,对症下药。
4.2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人员过少,且专业程度不高。养老服务的发展需要有耐心且细心并在专业护理康复等专业化方面专长的人员,对于这方面人才的培养,我国没有得到很高的重视,在近年来由于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增加才越来越意识到这一点,目前仍然需要加大对专业性人员的培养以达到社区养老的需求。
4.3社区老年活动单一,设备资源不齐全。对于社区老年人而言,精神层面的满足同物质层面的满足都很重要。有些老人因为外在原因长期见不到自己的子女后代,而有些老人因为丧偶的原因而选择独居。在这种情况下老人的内心会产生孤独寂寞的感觉,不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而社区设备不齐全更是严重影响到了老年活动的开展,限制了其活动的多样性。
4.4社区养老服务社会认可度不高,老人参与度低。由于我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部分老年人对于社区养老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对其认可程度不高,从而拒绝社区养老服务,导致社区养老工作的开展存在难度和阻碍。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还不够完善,不能全方面的满足老人的需求,导致老人参与程度不高,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抑制了社区养老事业的发展。
四、对于社区养老服务供需问题提供的建议及策略
1.加强社区医养护建设,积极宣传健康养生知识。在社区里推行医养护的发展建设,让老人在生病时可以及时得到治疗,在平时也能得到定期的健康医养服务,政府需要大力构建智慧医疗的平台,加强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完善社区信息服务系统,社区则应该经常性举办健康养生知识宣传的活动,让老人在了解自己健康方面问题的同时注重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还能保持心情的舒畅。
2.政府放宽政策推动政企结合,加强社区精神文化建设。政府对于社区养老发展实行宏观调控,可以和企业签订相应的协议,使企业按条约办事。同时积极支持民间企业开办专业性培训机构并给予补贴,扩充社区养老服务的人才队伍,引进医护专业人员进行上门服务,合理利用社会提供的各种可用资源。在社区内可以建设小剧院,每周定期在剧院播放老人喜闻乐见的节目视频,或是鼓励老年人能够积极参与节目表演,以实际行动来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
3.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系统化规模化发展,构建杭州特色服务模式。杭州的各个城区以及县、市的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各有不同,所以各个地区的老年人经济收入和经济承受能力也不相同,文化接受程度也不相同。政府与非政府组织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各区的地域条件、发展情况及老年人口的需求缺口,同时预测该区域未来的发展前景,合理利用各地区的资源,进行系统化规模化的建设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条件下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4.定期开展家庭性活动,定期和老人进行良性访谈。社区开展家庭性活动,邀请社区老人的子女参加,有利于老人与子女后代之间培养感情,弥补因外在原因不能相处的遗憾,社区积极走访老人家庭,对每家每户老年的情况能详细了解并记录在案,针对特殊情况特殊对待,让老人有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晚年幸福感与满足感。
参考文献:
[1]王花玲,陈雪萍,刘炳炳.杭州某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调查[J].健康研究,2017,38(1):22-24.
[2]高丽静,高凯东.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养老状况调查及对策:以杭州市为样本[J].未来与发展,2015,(07):35-40.
篇7
【关键词】失能老人;老年长期护理;社会支持
1.问题的提出
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数达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8.3%。而当前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建设并不完善,存在养老护理资源匮乏、供给侧矛盾突出、相关法律制度缺失等问题,老年人依旧将家庭护理作为养老第一选择,但家庭护理服务内容主要是日常照料为主,并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6]。与此同时,随着传统家庭规模的缩小,其护理功能也正面临弱化,无力独自承担护理功能。所以老年人长期护理需要从家庭、社区、机构、政府多元主体寻求支持,从满足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求出发,探索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目前,S市的老龄化和高龄化特征显著,其对于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已经出现供需不平衡的状态,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尽管S市为了解决老年长期护理问题已经出台了许多政策和措施,但在其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的社会支持方面仍然存在问题。
2.S市老年长期护理服务现状分析
S市长期护理服务事业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为方便我们了解目前S市护理服务现状,文章主要从养老服务政策、养老机构和护理人员的现状进行分析。
2.1S市养老服务政策现状
S市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在2020年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新格局,集养老、保障、政策支持、需求评估、行业监管为一体。其中主要任务有:要依托社区促进家庭照料服务开展,提高家庭照护能力;要开展“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医、助急”等六个服务项目,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对公办的养老机构要建立起入住评估制度,先保障经济条件困难的无儿女、高龄和失能老人,所收住的失能老人数量要占总入住人数七成以上;倡导邻里互助,建设老年大学和社区文化中心等设施;完善养老、医疗保障制度,在养老机构内增设医疗机构并扩大其医保支付范围,使医疗与生活护理能有效衔接。
2.2S市社区养老及机构养老现状
S市承担长期护理服务的责任方主要有三方,因为家庭成员承担护理功能内容较单一,因此本文主要从社区居家和机构所提供的护理服务进行论述。
(一)社区居家护理服务现状。居家养老服务依靠老年日托中心、社区助老服务社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开展项目,项目有10个方面,为生活护理、助餐、助浴、助洁、洗涤、助行、代办、康复辅助、相谈和助医。服务方式有日间照料和上门服务等。2015年末,S市社区老年日间服务机构的数量就达442家,每天托养的老年人有1.5万人,社区助老服务社有202个,每月服务30.55万人,社区卫生服务站有215个,年内开设总病床数5万多张,这些服务机构的数量每年在逐渐增加。
(二)机构护理服务现状。S市由养老专业机构承担老年人的生活护理服务,由老年医疗护理专业机构来承担老年人医疗相关护理服务。养老专业机构包括公办养老机构及长者照护之家等,为老人提供长期生活照顾及护理服务。老年医疗护理相关机构不仅有老年护理院、部分二级医院护理病房和综合民办医疗机构、老年医院,还有设立在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目的是给老人提供医疗、康复护理和临终关怀等服务。目前S市护理床位的数量并不多,截至2015年,S市老年护理院有24所,床位数仅6645个,导致了护理床位“一床难求”的局面。
2.3S市护理服务人员现状
目前S市护理服务人员包括家庭护理人员、社区护理人员和机构护理人员。家庭护理人员主要由子女、配偶组成,提供非专业化的护理服务,仅能满足生活护理功能。社区护理人员则绝大多数来源于劳务派遣和社会上的失业人员,年龄偏高,综合素质也不高,技术能力不强。机构护理人员虽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但伴有流失率高的特点。社区护理人员和机构护理人员持证率仅17%。从中可以看出,S市提供长期护理服务的人员服务水平并不高,服务质量堪忧,因此,在政府发展完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护理人员的建设问题。
3.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S市老年长期护理服务存在的困境
社会支持不仅包括了正式支持,还有非正式支持,前者为政府、社会团体、社区、服务机构和各种制度保障,后者为家人、朋友和邻里之间提供的支持,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正是通过将这两种支持进行功能上、资源上的整合,才能使老人拥有一个完整的社会支持网络。
3.1老年长期护理服务正式社会支持存在的困境
长期护理服务体系正式支持不足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缺乏完整的长期护理服务支持体系。目前S市的社区护理服务还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调查发现,社区护理服务存在着项目对象不明确,项目之间功能交叉的问题。如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建立初衷是给失能老人服务,但有不少照料中心变相地成为了老年活动中心。特别是日间照料中心并不能满足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的需求,因为大多数中心的设施并没有失能老人所需的项目和康复护理服务[8]。日间照料与文体活动在功能上的交叉使得失能老年人的专项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机构长期护理存在的问题则是,老年护理机构床位太少,病床使用率高,周转率低下,“一床难求”现象明显。特别是老年人需要专业医疗护理的需求,其护理人才队伍仍需加强专业化建设。总而言之,目前S市长期护理服务中,家庭护理缺乏家庭支持政策,社区护理存在功能交叉问题,机构护理床位严重不足,三者服务水平都不高,并且三者服务呈现碎片化的状态,各自为政,也没有进行有效的衔接。
(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缺失。目前大部分老年人长期护理的费用由自己及子女支付,政府补贴少,老人表示无法承担高昂的护理费用,亟需政府给予资金补贴。政府在解决护理费用问题时,必须尽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通过制度的互助共济功能来给予老人正式支持。但S市目前还未建立一个长期护理保障制度,仅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工作,并且试点工作才刚开始还未取得成效,是否能扩大到整个城市还尚未可知。
(三)尚未建立完善统一的养老服务评估体系。S市老年照护等级评估由民政局负责,高龄老人的医疗护理服务需求评估由医保部门负责,老年护理院的入院标准由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这三个部门各自制定老年护理需求分级评定标准。由于S市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老年护理机构护理产生的费用可由医保报销,在无法正确评估的情形下将会导致那些本来应去养老机构接受专业护理的失能老人反而挤占医疗护理的床位,降低护理床位周转率;S市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当老人处在不同区域时,即使护理需求一样,也无法得到一致的服务;除此之外,S市还未完善长期护理评估机构和评估团队,无法保障评估是否真正透明公开。
3.2老年长期护理服务非正式支持方面存在不足
长期护理服务体系非正式不足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家庭规模缩小导致长期护理功能退化。有学者指出,当老人遇到困难时首先会向家庭成员求助,由家庭承担长期护理功能,不仅可以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还能减少家庭在护理方面的直接支出[7]。这说明在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中,家庭成员提供的不仅仅是物质保障还有精神慰藉的功能。但随着家庭规模逐渐缩小,4-2-1家庭模式的存在已更为普遍。加之女性家庭成员进入职场的比例越来越大,照顾家中的老人的时间被大大压缩,家庭承担的护理功能已经逐渐弱化。除此之外,由于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预期寿命的增长,甚至有些家庭还出现了子女与父母一同步入老龄化的现象,家庭承担护理功能的能力进一步受到挑战。
(二)非专业护理人员服务能力不足。专业的护理人员才能运用专业护理知识,有效地解决老人身体、心理上出现的问题。而对S市长期护理服务人员的研究发现,S市真正拥有专业护理知识和真正能从事护理行业的人比较少。现存主要以大量非专业护理人员提供长期照护服务,该群体人员大多数服务水平不高,质量堪忧,这将会严重影响老年人对长期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4.完善S市老年长期护理服务体系的建议
4.1建立家庭—社区—机构三维长期护理服务支持体系
应加快建立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首先,让家庭成员主动承担护理责任,同时完善居家养老服务补贴政策。同时要给予一定的信息支持,如开展培训服务或讲座,由专业护理人士对家庭中老年人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方法、技巧上的交流和探讨。再者,当家庭成员出现护理压力过大或暂时无法护理老人的情况时,可提供暂时的护理服务。重度失能老人所需护理时间长、对服务专业性要求较高,应由机构提供专业护理服务;另外,将社区养老作为家庭养老的依托。社区养老护理体系的对象应该是全部不同体质的老人[3]。由社区提供的支持,家政公司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上门日照服务,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提供日托服务,专业机构和短期托养机构提供的短托服务和长者照护之家的长托服务;最后,机构护理应该成为三维长期护理服务体系里的支撑,专门为重度的老人提供专业的长期护理服务。养老机构要根据评定标准对老人护理需求进行评定,实施分级护理。
4.2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为了保障家庭、社区、机构三方护理功能的衔接,就须在家庭、社区和机构这三维长期护理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以分级护理为主要形式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对筹资渠道、保障对象和筹资比例等作详细规定。针对资金来源渠道狭窄问题,应通过鼓励社会上的个人、企业、社会组织团体进行慈善捐赠或通过发行福利彩票获得资金等方式解决,实现应保尽保。在建立制度保障基础上,相关部门应将重心放在对失能老人的科学分级中来,通过科学分级将失能老人合理地安排到家庭、社区、机构中去。
4.3建立完善长期护理评估机制
S市应在全市建立统一的需求评定标准,由一个部门采用分级评定的方式对申请长期护理的老人进行失能等级认定,分级分流提供服务,将轻度、中度失能的老人安排在家庭或社区进行护理,将重度失能老人安排在机构护理,统一规划,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防止服务碎片化。并且组建专业的评估机构和评估团队,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评估的过程、结果进行监督制约,杜绝腐败现象发生,还可引入社会媒体进行舆论监督,保证评估的透明。
4.4加强专业队伍的建设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对护理人员进行人力资源建设,形成专业护理队伍。首先政府可适当地进行人才储备,如在高等院校设立老年护理相关专业,培养未来专业的护理人才;再者,对社会上正在从事或将来想要从事护理工作的人,通过职业培训,进行考核评定,成绩合格者才能提供护理服务,做到每人持证上岗。同时,也可让社区居民自愿加入志愿者队伍,最大限度地使用社区内人力资源,但需要对从事护理工作的志愿者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和培训。
参考文献:
[1]林艳,党俊武,裴晓梅等.为什么要在中国构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J].人口与发展,2009(4).
[2]罗小华.我国城市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
[3]肖亚梅.城市社区老年护理服务研究[D].学位论文:工程技术大学,2014:52.
[4]杨莘.老年服务机构护理人员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14(1):6-9.
[5]胡双燕.我国老年长期护理模式问题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5.
[6]符美玲,陈登菊,杨巧,张伟.关于我国长期照护服务体系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A),2016(7).
[7]侯志强.城市居家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保障完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5:40-41.
篇8
【关键词】老年服务设施、养老服务业、居住区规划
按照联合国相关规定,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7%以上的人口形态就属于“老年型人口”,呈现“老年型人口”的城市或社区就称为“老年型城市”或“老年型社区”。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1]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迅猛到来,是前所未有的。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当前,国家已经把发展老年服务事业和产业提到关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老年型城市居住区规划存在很多问题:
一、居住区内的小型养老设施少,缺乏统一管理。
由于养老设施基本上为非盈利性的,开发商和管理部门可能更重视高盈利的托儿所、幼儿园的建设管理。另外目前还没有从人口比例的指标上界定居住区内有多少老人需要以托老所或养老院的这种日托或全托的护理方式。诸多因素导致了养老设施在居住区规划和实施中的困境。
二、城市社区服务设施特别是老年活动场所等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服务的设施少。
以住宅养老为主的养老方式要求城市社区提供舒适、方便、周到的服务。但由于社区老年服务设施匮乏,使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单一,他们需要与同龄人交往交流,迫切需要社区为他们提供文化娱乐活动设施。目前能为老年人提供这类服务的社区服务设施很少,即便有的高档社区提供,收费也是比较昂贵,使大部分老人望而却步。
三、规划中忽视小游园和组团绿地的建设管理。
老年人的闲暇时间,需要一个绿色宁静的场地去晨练、或与他人交流。而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规划和管理者常重视居住区公园的建设,而忽略小区和组团绿地的建设管理,开发商往往在小区或组团绿地内插建一些其它的小型公共设施或市政设施,虽然公共绿地的指标满足了要求,但小游园或组团绿地内的活动设施或场地就被挤占,丧失了小游园和组团绿地的作用。
四、城市基层医疗保健设施不健全,缺乏管理。
目前,我国居住区的医疗保健设施尚不完善,虽然一些居住区建有卫生站、护理院等,却鲜少人问津,主要原因还是设备简陋,医护人员良莠不齐。而就城市而言,基层医疗保健设施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它既能方便广大居民,又能缓解目前大医院就医难、住院难的问题。老人们身体经常出现一些小毛病,不一定前往距离较远的大医院就医,他们更希望能在社区内就近得到治疗或由社区医疗机构提供上门服务。
五、居住区内部无障碍设计缺乏。
目前人们对城市交通和城市一些大型公共场所的无障碍设计已有一定的重视,而对居住区内部的无障碍设计却往往被忽略。一些与群众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居住区食品店、百货店、浴池、医疗站等服务部门无障碍通行设计及居住区内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无障碍设计也很重要。
六、社区养老专业队伍缺乏统一管理,业务水平偏低。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必然引起老龄产业的革命,为老年人服务的一些行业会应运而生。无论是社区养老还是居家养老,首先要解决老年护理人员短缺的问题。目前,我国社区内为老年人服务的业务队伍,没有统一的管理,也未经专业培训,这就需要有关部门进行科学的指导和监督。
针对以上方面,我国现行规范提出老年人设施规划应符合下列要求:符合城镇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的要求;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符合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并综合考虑日照、通风、防寒、采光、防灾及管理等要求;符合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2]
具体分析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需要特别重视的:
一、合理配置老年型居住区内的养老设施、医护设施及为老年人服务的公共设施,并留有发展余地。 以老人住宅为中心,在周边建设为老人服务的医疗、娱乐、学习、健身设施。
二、增加住宅无障碍设计的强制性内容。 目前老年人由于生理上的原因,无电梯住宅一般要求选择位置较低的首层、二层或三层。即便是设有电梯的高层也存在对老年人的诸多不便,如停电、电梯故障等,还有不可预见性的火灾、地震等。所以,有必要把无障碍住宅的位置尽可能放在首层、二层或三层。
三、严格控制居住区内小游园和组团绿地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 据调查,老年人最喜爱的运动为散步,跳舞或做操。从活动发生的空间看,社区广场,集中绿地及户外器材健身点是老年人最常去的休闲与运动场所。
四、注重老年型居住区的空间设计,满足老年人生活和生理上的需求。 在老年型居住区的空间设计上有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增强环境的识别性。第二,创造既适合于正式社交的大的开放空间,又要提供非正式社交的隐蔽和私密的环境,适应老年人对小空间的特别喜好。第三,利用环境细部设计增加老年人对环境的综合感知能力。如:利用照明、铺地和树木引导行走的方向和保障安全。第四,创造安全、方便的空间节点。
五、加强老年型居住区环境的无障碍设计。 公共绿地内的地面铺装要采用防滑设计,平滑地面应坡度平缓。为老年人设计的步行的防滑道或需要设置台阶的地段要限定台阶级数、添设扶手或护栏。道路设计应考虑在人行道局部设置供轮椅通行的坡道,在必须设置台阶的地段要限定台阶级数并设护栏。同时社区内的道路系统总体上应便于识别,在道路和住宅楼设置显著的标示牌。道路的坡度不宜大于5%,并应有可靠的安全监察视线。限制机动车在小区路和组团路上行驶。此外,应明确居住区边界的闭合性,增加居住区监察防范和管理措施,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安全方便的居住环境。
在大力提倡社区为老年人服务的同时,也提倡老年人为社区服务如:居住区绿地的种植养护、健身设施的维护、社区治安的监管等,增加老年人发挥余热的机会,同时减轻社会养老的负担。
我国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仍是滞后的,需要进一步出台相关的政策标准,规范完善包括硬件设施在内的养老服务体系。作为一个城市规划工作者,应力求从编制城市规划开始,为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
篇9
关键词:养老保险;保障;法律;制度;体系
中图分类号:D6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2
我国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自此,老龄人口越来越多,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养老问题也越来越受瞩目。虽然我国已经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障制度框架,养老体系也日臻完善,但与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为了强化老年保障功能,提高人们的老年生活质量,应当依法构建更加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
一、我国现行养老保障制度体系的状况
从1951年我国政务院颁布的第一部有关基本养老保险的法规《劳动保险条例》到2010年《社会保险法》的颁布, 我国的社会保障立法实现了质的飞跃。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重要内容,其法律规范在《社会保险法》中有突出体现。除此以外,养老保险的法规政策众多,已形成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障制度体系。
(一)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已实现全覆盖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综合起来分为两大类:一是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199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自此,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障制度改革为社会保险制度。之后不断完善,形成了现在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这一制度一直以来仅适用于所有在非机关事业单位的城镇职工。但是,今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要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全部实行养老保险制度,且基本制度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一致。所以,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就变成了覆盖全体城镇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二是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014年2月,国家将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合二为一,形成了现在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一制度,适用于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城镇未从业人员)。
(二)补充养老保障法制正在建立健全
为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更好地保障企业职工退休后的生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国家出台了《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办法》,分别对起主要补充保障作用的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进行规范,适用的人群只能是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其他人群从制度上没有规定。关于商业保险等补充保障,都是个人行为,力度有限。
二、现行养老保障体系存在的法制问题
我国的养老保障虽在制度上已实现全覆盖,但其养老保障体系诸多法律法规、规范存在问题,使不同人群享有的养老待遇不公平。
(一)现行制度本身有缺陷
1.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金过低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规范下,城乡居民的基础养老金最初为55元/月,今年要求提高为70元/月。按每月70元的养老金算,平均每个居民每天享有3.3元的养老金,显然基本生活难以保障。
2.职工基本养老金替代率水平偏低
以国际经验来说,如果退休后的养老金替代率大于70%,即可维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如果达到60%-70%,即可维持基本生活水平;如果低于50%,则生活水平较退休前会有大幅下降,甚至处于贫困中。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设计目标替代率确定为58.5%,实际平均替代率水平低于50%。由此可以看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难以保障广大退休人员的晚年基本生活。
3.不同统筹区域间养老金差别大
我国现在养老保险只有北京等少数省市实行省级统筹,大多数省份统筹层次较低,实行市地级统筹。以职工为例,目前,相同情况参保人在不同统筹区域,其计发基础养老金基数不同,导致退休时的养老金不同,这是不公平的。
4.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的法律效力不同
作为补充保障中的中坚力量,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一样,都是为提高职工退休后的老年生活水平而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障。但政策规定,企业年金由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自愿为职工建立,职业年金是在建立基本养老保险的同时建立职业年金,是强制建立。由于适用行业不同,相同作用的保障赋予了不同的效力。这种貌似同规但不同酬的制度,将依然无法解决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待遇落差问题。
(二)有法不依
1.不按规定参保或缴纳养老保险
《社会保险法》第十条规定“职工应当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第十二条规定了用人单位和本单位职工缴费基数为“职工工资总额”。实际上职工不参保或参保时单位、个人不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情况一直存在。根据人社部数据测算,截止2013年底,全国城镇就业总人数为3.81亿人,实际参保人数是3.22亿人,有近6000万人没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或断保。有的单位和个人未按规定缴费基数缴费。2014年4月17日曝光的东莞裕元鞋厂,其罢工原因就是资方未按规定为职工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裕元集团的做法是许多企业的一个缩影,它直接损害了本企业职工利益,还造成我国企业退休人员平均养老金偏低。
2.违规提前退休
我国现行关于退休年龄的规定,正常情况下是男职工年满60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但如果某些人员身体健康有问题或从事有毒有害于身体健康工作的,可以不到法定年龄提前退休,这同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做法是一致的,主要体现人道主义照顾。我国1978出台《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国发[1978]104号),1999年对其做了修改。修改后的办法中详尽规定了提前退休应具备的条件。如果职工不符合提前退休政策规定而办理退休的,为违规提前退休。经调查,有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参保人提前退休者较多,其中不乏违规提前退休者。
违规提前退休者为其个人谋得利益,有些同时为所在企业和当地政府减负。这种做法,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还使得参保者之间不公平。
(三)无法可依
《社会保险法》中所涉及到的养老保险各项制度细则以及社会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与预算、决算,为全社会普遍关注,均需要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或主管部门制定部门规章来解决。虽然国家和有关部门出台了一些配套政策,但养老保险缺乏详细的实施细则,导致在实施过程中政策无法真正落实。如养老金发放中,对于领取人健在的认证,国家没有统一的、科学的认定程序和认定办法的规定,因此出现了许多对养老金领取人不尊重、不公平的事情。
三、构建法制完善的养老保障新体系
为切实保障参保人的利益,我们必须对现行养老保障体系中的制度进行改革,形成法制健全完备、更科学、更公平的养老保障新体系。
(一)加强立法,健全养老保障的法制体系
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的精神,完善法律法规,依法推进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加紧研究出台与《社会保险法》配套的相关政策,强化后续立法与法规清理,制定的切实可行的涵盖城镇企业职工、机关事业单位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条例,形成完备的养老保险法律制度体系。特别强调,要加大违规提前退休的风险,强化其威慑力度。
(二)改革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强化基础保障公平性
1.提高居民基础养老金
我国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2300元/年,平均每天6.3元,而现行城乡居民的基础养老金平均每天3.3元,不及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这说明,现已退休的城乡居民必须继续劳动,通过劳动每天至少获取3元的报酬,才能达到我国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年缴纳100元缴满15年后退休的,其养老金每年也不足1000元,只能退而不能休,这与我们建立养老保障的初衷不符。建议提高城镇居民的基础养老金,使城乡居民养老金不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如不足,可补上差额部分。
2.改革基础养老金计发办法
提高养老金替代率,应从源头抓起。现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下,由统筹基金支付的基础养老金,与缴费年限成正比。鼓励参保人多缴长缴,可以在原有计算办法的基础上,增加一块奖励金,以月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宜。奖励金的领取,以最低缴费年限15年为起点,每多缴一年领取十五分之一,缴满三十年可领取全额。这种做法,既能提高职工整体养老金替代率,又能缩小同制度内人员养老金差额,增强制度的公平性,还能避免硬性提高最低缴费年限带来的抵触。
(三)依法保障参保人利益
1.提高统筹层次
依据《社会保险法》的规定,要尽快实现省级统筹,逐步实现全国统筹。提高统筹层次,简化了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衔接问题,便于人力资源流动;利于养老保险缴纳,提高养老保险参保率,增强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解决了相同情况人员在不同统筹区域养老待遇不同的问题,增强了公平性。
2.严把退休关
对于提前退休人员,除要求单位和个人要如实上报材外,审批机关要按照规定严格审核,监察部门要不定期巡查,发现有违规行为的,依法予以处理,坚决杜绝违规提前退休。
(四)增强补充养老保险的补充能力
1.以政策鼓励企业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
截止2013年底,全国仅有6.6万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参加职工2056万人,分别占全国各类企业数和城镇就业人数的0.04%和0.54%。为鼓励企业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增强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能力,2009年,国家出台《关于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27号),其中规定了企业年金的企业缴费部分税收优惠政策。2013年,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3〕103号),对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给予个税递延优惠政策,增加了对个人缴费的优惠。以上出台的优惠政策,力度不大,对企业和个人动力不足。另外,企业年金建立的决定权在企业,如果对企业缴费没有足够财税政策支持,多数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依然不会建立年金。所以,应加大对企业的财税政策和投资环境支持的力度,引导更多企业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
2.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传统媒体和网络等渠道,大力宣传建立补充保障的政策和积极作用,提高人们对建立补充保障的的认识,以增强他们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促使更多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同时,引导更多人采取多渠道补充养老,如参加商业养老保险、建立养老专项存款,以房养老等。通过宣传,努力使我们的补充保障发挥更大的作用,使老年朋友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参考文献:
[1]谢根成.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第二版.
[2]胡晓义.走向和谐:中国社会保障发展60年,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第1版.
[3]陈欢,刘卓,平祁书艳.“依托‘社区服务资源’的‘居家养老’‘社会公益互助’二合一的养老体系构建研究”.青年与社会,2014(2).
篇1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4-2563(2008)104-0866-06
2008年5月14―15日,国际劳工组织和全国妇联联合举办的“工作和家庭的平衡:中国状况分析及政策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国际劳工组织、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同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全国妇联和一些国际驻华机构的工作人员,以及有关专家学者和媒体工作者等五十余人出席了会议。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康妮局长和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委员王乃坤同志出席了会议并致辞。
此次会议是中国第一次在国家级层面就工作与家庭的平衡问题展开的研讨,这意味着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已作为一个公共政策议题引起关注。会议就工作与家庭的冲突、国际劳动标准、中国的现状和政策,以及生育保护方面的国际准则和国内面临的挑战等问题进行了具体而深入的讨论。现将主要观点简述如下:
一、全球化背景下工作和家庭的平衡:问题与挑战
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局长在致辞中提到,工作和家庭的冲突是全球性问题,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工作-家庭的平衡。全球化背景下,很多国家面临着人口的压力,人口老龄化和生育率的下降,增加了家庭无偿照料的任务和生育的责任,尤其是贫困家庭。工作-家庭的矛盾与实现性别平等之间有着复杂关系,只要无偿的家庭责任继续被传统角色定型为妇女的工作,而且妇女仍然承担这种繁重负担的话,那么有酬工作中的性别平等将依然任重道远。
国际劳工组织工作条件专家介绍了国际劳工组织在世界范围内支持的有关平衡工作和家庭冲突问题的研究成果,包括在非洲、欧洲、亚洲、拉美等一些国家进行国别研究,主要发现有:
1.问题与挑战
目前,很多国家都面临着有薪工作增长与无薪工作和家庭责任支持欠缺的矛盾。一方面,有薪工作的需求增大且持续增加,女性劳动参与率提高且继续增长,男女两性的有薪工作时间延长,更多人从事兼职工作,用于交通的时间增加。另一方面,无薪工作的需求提高且继续增长,主要表现在:(1)传统的家庭支持在减弱。跨国界和地区的流动,使家庭与原有的亲属网络分开;扩大或联合家庭在许多国家日渐减少;同时,女性是户主的家庭在几乎所有地方都增加了。(2)儿童和老人照顾等方面的公共支持较少。儿童照顾方面,3岁以下儿童的有工作的父母可享受的儿童照顾服务很少;3―6岁的儿童服务覆盖率虽有提高,但城乡和贫富间存在差距;对于学龄儿童,校外时间可获的服务不能满足儿童照顾的需求。老人照顾方面,发展中国家以家庭照顾为主;发达国家的老龄中心照护服务和护理保险更多;同时,由于社会支持不足,老龄群体通常伴随着贫困度高和社会排斥。(3)休假支持不足。目前,很多国家带薪产假的覆盖率和执行方面存在问题;同时,由于假期规定的内容与现实脱节,使得父母假、陪产假、病假和年假只有少数人能够享受,大部分人无法享受或享受不足。此外,其他因素如学习培训的时间与家庭照顾的时间发生冲突,公共服务时间不便,交通服务不良等,都加剧了有家庭责任的男女工人工作与家庭的冲突。
2.家庭应对策略
在有薪工作增长和对无薪工作及家庭责任支持不足的情况下,一些国家采取的家庭应对策略主要有:(1)减少或限制就业以提供家庭照顾。这主要针对家庭中的女性,她们要么放弃就业,要么减少工作时间,要么从事自雇或非正规经济活动;(2)调整家庭生命周期或生育数量,如推迟结婚、推迟或减少生育;(3)寻找其他儿童照顾的方式,或母亲辞职亲自照顾,或边带孩子边工作,或让大一点的儿童独自在家,或者由年长的儿童照顾年幼的儿童,或请亲戚帮忙照顾,或有经济条件的家庭请家政工人照顾;(4)在两难境地中做出非赢选择(No-Win Choices),如放弃母乳喂养,母亲请事假照顾生病孩子等。
3.影响和结果
现有的家庭应对策略产生如下影响和结果:(1)加剧性别的不平等,如女性劳动力参与率较低,兼职工作率较高,非正规经济参与率较高等;(2)加剧贫困率和贫困程度;(3)童工问题严重,既有工作场所的童工,又有在家照顾幼小儿童的童工;(4)女性就业的非正规性加强,既有女性就业选择的非正规性,又有家庭用工的非正规性;(5)工作场所生产力下降,在没有社会支持的情况下,如果家庭照顾的需求与工作发生冲突时,普通家庭的大多数女工通常会请假,这就影响了工作的效率和企业的营业额。
4.政策和机制
一些政府对有家庭责任男女工人工作和家庭冲突问题缺乏认识,现有的立法、政策和预算对工作和家庭的平衡问题没有涉及;雇主组织面对市场竞争压力,因顾虑产假、儿童照顾的成本而不愿采取行动;工会决策层缺少女性代表导致对此问题关注较少,其本身也是工作一家庭冲突的结果。
在劳动世界,工作和家庭冲突到处可见,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冲突可以促进性别平等及减少贫困。因此,平衡工作和家庭的矛盾,应是政府、雇主组织、工会和男女工人都关注的议题。
二、中国工作和家庭的平衡:现状及挑战
中国也是国际劳工组织支持的工作与家庭的平衡国别研究的国家之一。研讨会上,中国项目组成员分别从经济社会发展与就业发展趋势、人口和家庭的变化趋势以及对工作一家庭平衡的影响等角度介绍了他们的观点。
1.经济社会发展及就业发展对工作一家庭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大幅增加,为支持有家庭责任的男女工人平衡地获得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及服务奠定了物质基础。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财力大幅增加,政府开始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社会事业的发展中。但我们明显地看到,家庭照顾尚未作为社会服务的内容,列入政府社会事业的财政支出内容。
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一方面,中国妇女的就业保持了较高水平,更多地获得了经济独立的机会。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也带来包括性别分化在内的社会分化,劳动力市场对妇女的歧视也逐渐凸显出来。女性遭受就业歧视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承担了生育和家务的重担。
2.人口和家庭的变化趋势对工作一家庭的影响
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中国的人口和家庭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使得家庭责任加重,工作一家庭之间的冲突日益明显。主要表现在:(1)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和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导致老年抚养比逐年上升,即家庭中需要照顾的老人增多,照顾的时间加长,照顾的难度加大。(2)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模式多样化。家庭规模的缩小,一方面减轻了家庭养育子女或赡养老人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大家庭在照顾上的支持。同时,单身家庭、`克家庭和空巢家庭等的老人照顾问题也日益突出。(3)城乡
流动加剧了家庭照顾的负担和成本。无论对流动儿童或留守儿童,都加剧了家庭教育和照顾的负担;对留守老人,他们不得不从事大量田间劳动和照顾孙辈的劳动,自身被照顾的地位和资源逐渐消弱;对夫妻,增加了家庭照顾的成本,加重了妻子承担多重角色和任务的负担。(4)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工作和家庭的冲突直接导致了初婚初育年龄推迟,生育率下降,自愿不育者出现。
研究发现,中国城乡人口和家庭变化的趋势使得家庭的扶养比大大下降,但并没有减轻人们家庭照顾的责任;城市育儿和养老的责任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更趋向家庭回归,农村育儿和养老的责任因乡城的流动更多落在了留守妇女及其老人身上;城乡男女均肩负有薪劳动和家务劳动的双重负担,但妇女承担的全部劳动最多,尤其是农村妇女;以市场和技术为导向的多种改革,一方面为有家庭责任的劳动者提供了生活的方便,另一方面也带来人们工作和生活时间的延长和负担;当妇女身背双重负担参与社会发展的时候,她们不得不面临三种选择:或献身家庭,做一个家庭主妇;或献身职业,做一位专职人员;或兼顾职业和家庭,承担起工作一家庭的双重责任。
三、工作和家庭的平衡:国际框架和中国政策
1.国际框架
国际劳工组织工作条件专家介绍了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国际标准,包括国际劳工组织《有家庭责任的男女工人机会和待遇平等公约》(第156号,1981)(以下简称“156号公约”)和《同名的建议书》(第165号,1981)。
156号公约的目标是承认有必要确立有家庭责任的男女工人之间以及他们同其他工人之间的机会和待遇平等,并考虑到工人面临的许多问题对于有家庭责任的工人来说显得更加突出,承认有必要采取措施满足这些工人的特殊需要,以求改善他们的境况。该公约适用于一切经济活动领域和不同工种的工人,同时,该公约也适用于有家庭责任的所有工人。公约各项规定的实施可通过法律、集体协议、企业条例、仲裁决定或法庭判决等手段,或综合上述各项手段,或以任何其他符合本国实践和条件的适当方式。雇主组织和工会应有权按照符合本国条件和实践的方式,参加制定和贯彻为实施公约各项规定而应采取的措施。
公约规定,国家政策的目的是确立男女工人的机会和待遇平等,有家庭责任的工人就业应不受歧视,且尽可能减少其工作和家庭责任的冲突。公约规定应采取一切符合本国条件和可能的措施,以便有家庭责任的工人能够行使其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照顾他们在就业条件和社会保障方面的需要。照顾有家庭责任的工人在划分地方或地区行政单位方面的要求;发展或促进公立或私立的社区服务机构,例如照顾孩子和帮助家庭的机构和设施;开展宣传和教育工作,使公众更好地理解男女工人机会和待遇平等的原则和有家庭责任工人的问题,从而形成有利于解决这些问题的舆论;加强职业指导和培训等,使有家庭责任的工人融入劳动人口,继续就业,并在因履行家庭责任而中断工作后重新就业;保证家庭责任本身不能成为终止劳动关系的理由。到目前为止,该公约已被40个国家批准,其中亚洲有日本和韩国。
《同名建议书》(第165号,1981)就156号公约条款下采取的措施给予更具体的指导,包括培训与就业、工作时间、休假规定、儿童照顾及家庭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如在儿童照顾和家庭服务方面,政府应当与有关的雇主组织和工人组织合作,采取发展或推动公共或私人社区服务的所有措施,免费或根据工人的支付能力适当收费,以满足不同年龄的子女、其他需照料的被赡养者和有家庭责任的工人的需要;休假方面,规定了产假、陪产假和父母假,并规定有针对短期突发事件休假的规定;工作时间方面,采取措施减少每日工作时间和加班时间,更灵活地安排工作时间表、休息期和假期,等等。该建议书敦请政府应采取适当措施宣传教育,以促成公众对男女工人机会和待遇平等原则及有家庭责任的工人的问题的广泛理解,鼓励男女双方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平衡工作和家庭的矛盾。
2.中国的相关政策
至今,中国政府还未批准156号公约和165号建议书。中国虽在平衡工作和家庭方面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但社会转型期仍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1)工作条件。中国的法律和集体合同中明确包含了劳动者工作条件和女职工劳动保护的内容,中国工会为推进集体合同的签订和执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降低了企业对劳动者与家庭照顾有关的劳动条件的保障:第一,工资收入和社会保障均存在明显的城乡、地区、行职业和性别差异,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承担的住房、医疗、教育、家庭照顾等保障福利和公共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转而由家庭购买,给家庭特别是低收入家庭增加了沉重负担。第二,工作中的超时、各种假期的减少和名存实亡,比较普遍地存在于体制外的各种企业中,导致重工作、轻家庭的实际后果。第三,非正规就业带来就业者各方面劳动权利和保障的降低,既影响了家庭的收入和照顾,又更多地将妇女固定在家庭照顾的角色中。因此,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驱使企业及其管理者因最大化地追求利润,而忽视劳动者的基本劳动权益或家庭责任,既加剧了劳动者的工作压力,又强化了用人单位对有生育责任和家庭责任的女性劳动者的排斥。
(2)家庭照顾的政策与设施。中国目前的学龄前儿童照顾模式分为0―3岁和3―6岁两个阶段,前者以家庭照顾为主,后者是幼儿园与家庭照顾相结合。中国的幼教系统也经历了市场经济的挑战,走过了公办幼儿园萎缩、集体办幼儿园不景气、企业办幼儿园锐减、民办幼儿园良莠不齐发展的历史阶段。由于中国目前的幼儿教育体系是早期教育导向而不是家庭照顾和保育导向的,因此,除去幼儿同存在的财政经费少、收费高、城乡差异大、优质幼儿同覆盖率不高等问题外,儿童照顾、特别是0―3岁儿童的照顾,并没有得到政策上的帮助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支持。
中国老人照顾的传统模式为家庭养老。改革开放以来,发展了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兴办了老年服务机构,为家庭成员减轻了老人照顾的负担。但现有的养老机构的数量和床位与人口老龄化的需求相比,差距甚远,特别在广大农村。因此,家庭养老还是目前主要的照顾方式。
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建设力度加大,为实现有家庭责任工人的就业和生活权利提供了重要保障。但同时,政府对为有家庭责任的男女工人提供平等就业机会和平等待遇问题的认识不足,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没有深入到家庭照顾的层面,在解决工作一家庭冲突中没有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传统的性别观念也影响了政府有关制度的设计。可见,与经济发展相比,中国的社会发展特别是相关公共服务的发展还存在明显的不足。
研究提出如下建议:
(1)政府应承担起为有家庭责任的男女工人缓
解工作一家庭矛盾的责任,早日加入国际劳工组织156号公约;(2)政府应“将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纳入决策主流”;(3)尽快将保育事业、养老事业和家庭服务事业纳入到政府的公共服务范畴,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家庭照顾服务;(4)通过立法消除对有家庭责任的工人的歧视,保障有家庭责任的男女工人追求平等就业机会和平等待遇的基本权利;(5)有效地落实生育保护政策法规,保障劳动者的生育权利;(6)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关爱家庭”、“以人为本”的家庭政策;(7)企业、单位和工会应努力为有家庭责任的男女员工提供工作和照顾家庭的便利;(8)在全社会树立“关爱家庭”、“善待有家庭责任的男女工人”、“社会性别平等”、“男女共同承担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的社会风尚;(9)加强相关领域的统计和研究。
四、生育保护的国际经验和国内状况
1.生育保护公约的内容及国际经验
研讨会上,国际劳工组织专家介绍了有关生育保护公约的内容,即1919年第3号公约、1952年第103号公约和2000年第183号公约。2000年第183号保护生育公约适用于所有就业妇女,包括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妇女。主要内容涉及产假、现金和医疗福利、健康保护、就业保护和非歧视以及母乳喂养五个方面:
(1)产假方面。公约规定产假时间不少于14周;产假包含产前及产后休假,产后应休假6周,除非国家有其他规定;在出现患病、并发症或有并发症危险的情况下可在产假之外额外休假。
(2)现金和医疗福利方面。公约规定应该向休产假期间的妇女提供现金津贴,其数额不得低于该妇女原先收入的2/3,这部分津贴需由强制性社会保险或公共基金提供支付,若具备条件现金福利应提高到以前收入的全额。除现金津贴之外,公约还规定应为妇女及其孩子提供医疗津贴,包含产前、分娩和产后医疗护理,以及必要时的住院治疗。不同国家的产假规定不同,而且福利待遇也不同。目前,几乎所有国家都规定产假有一定报酬,36%的国家是至少14周可获收入的至少2/3,27%的国家至少14周可获100%的报酬,近10年来没有现金福利的少数国家在减少。
(3)健康保护方面。即保证孕妇或哺乳妇女不得从事不利于母子健康的工作,或是经评估确定对母子健康有重大危险的工作。如果评估结果存在风险,则要采取措施消除风险,如改善工作条件或调动至安全的岗位,必要时给予带薪休假,并且当安全时有权回到其岗位或同等岗位。怀孕或哺乳的女性不应从事不适合其身体状况的夜班;孕期检查应被允许离开工作场所。一些国家的经验是:一些国际劳工组织成员国制定法规,保护怀孕和哺乳期女性免受夜班之苦;一些国际劳工组织成员国规定,怀孕的妇女有权请假进行医检,雇员可获得带薪工休以享受产前或产后护理。
(4)就业保护和非歧视方面。公约规定应保证生育不成为就业歧视的原因,包括招工时禁止对求职妇女进行妊娠检查;防止歧视性解雇怀孕妇女,保证妇女在其产假结束后返回同一岗位或工资相同的岗位的权利。一些国家的经验是:不同国家保护工人的措施不同,一些国家有反对生育歧视的具体规定,规定限制生育权利的合同无效;许多国家保护孕产期妇女不被解雇;但据报告,怀孕歧视依然存在。
(5)母乳喂养方面。为保证母乳喂养,产妇有权享受每日一次或多次休假或减少每日工作时间为其婴儿哺乳;国家规定哺乳假的长短和数量;哺乳假被记作工时并予以补偿。同家惯例:至少92个国家立法规定母乳喂养休假;通常至少1小时;通常带薪:可至少享受到孩子6个月大。
到目前为止,共有13个国家批准了183号公约。
2.中国的生育保护状况
研讨会上,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的代表们就本部门促进生育保护方面的情况做了简单介绍。
国妇儿工委的代表介绍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的目标之一是“城镇就业人员生育保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但从现状来看,生育保险的参保率仍很低,2005年的平均覆盖率只有47%。主要原因有:(1)立法层次低,不适应新形式的要求;(2)统筹层次偏低;(3)资金的节余与不足的矛盾突出;(4)企业人险的积极性不高,等等。今后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这项工作。
全国总工会的代表介绍了非公有制企业女职工特殊权益保障情况的调查。调查显示,国有改制企业和大型合资、独资企业情况较好。但在一些中小型非公企业,特别是经济效益差的私营企业中,仍存在着严重侵害女职工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的问题,如大量使用女职工的“黄金年龄”段或“青春期”,避开女职工孕、产、哺乳期,以逃避女职工特殊保护责任;女职工孕期保护得不到落实,产假制度不能执行,哺乳时间得不到保障;绝大多数企业未按规定建立女职工卫生室、孕妇室、哺乳室、浴室等设施;社会保险缺失,尤其是生育保险参保率低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立法执法的不力,又有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既有性别歧视的社会观念,又有工会组织作用发展不够等。建议加快《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的修订和《社会保险法》的山台,进一步推动生育保障制度的改革。
- 上一篇: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 下一篇: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