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保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产保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农村人饮工程;水毁家庭财产保险;庄浪县
1推行农村人饮工程水毁家庭财产保险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自2001年以来,庄浪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人饮解困和饮水安全项目投资机遇,累计争取投资2.02亿元,先后建成了南部山区、中部山区、北部山区、洛水北调、梁河北调、阳川人饮、店峡南调、庄浪河川、水洛河川等9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截至2014年底,累计解决了全县40.59万农村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通村入户率达到100%,基本实现了全县农村自来水化目标。但是随着人饮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使用年限的不断增长,因管道破裂渗漏而引发的水毁事件时有发生,不但给用水户造成经济损失和人身威胁,也影响了人饮工程的通水保证率。一旦发生水损事件,用水户第一时间就会找水管单位要求赔偿损失,而水管单位在正常维修经费都不足的情况下,根本无力承担大额的水毁赔偿。由此引发的用水户和水管单位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给水管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从2006年开始,庄浪县水务局积极探索“用户投保、损失理赔、风险同担、利益共享”的农村人饮工程水毁家庭财产保险机制,通过保险理赔,分担损失,最大限度地减少群众财产损失,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农村人饮工程用水户人身财产水毁保险属于用水户家庭财产保险的范畴,是确保用水户个人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是协调水管单位与用水户各方利益关系的必要途径。其主要意义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有利于维护用水户个人财产安全。当用水户的房屋和家庭财产由于自然灾害和不可抗力导致水管破裂而使其受到损失时,能够得到一定数目的经济补偿,降低了水毁损失程度,有利于稳定居民生活。二是有利于保护水管单位的利益。当用水户财产受到水毁损失后,由保险公司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赔偿,减少了水管单位与用水户之间的民事纠纷,解决了水管单位没有水毁理赔资金的问题,消除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
2庄浪县农村人饮工程水毁家庭财产保险的主要措施
2.1探索保险模式
2006年庄浪县建成了南部山区、北部山区、中部山区、洛水北调4处人饮工程,铺设的各级各类供水管道达1235km,解决了14个乡(镇)205村社15.76万农村群众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当年全县共发生水毁事件73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左右。针对这一突出矛盾,庄浪县水务局积极探索、多方研究,在甘肃省率先引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毁家庭财产保险机制,由保险公司参与人饮工程用水户水毁损失理赔业务,即用水户每年缴纳一定数量的保险金,当出现人饮工程水毁事件后,由保险公司根据损失大小进行一定数额的赔偿。这一探索在推广之初受到两方面的阻力:一是保险公司的保险类别中仅仅提起城市居民的水毁保险,对农村人饮的保险没有具体规定,在没有成熟经验和不能保证收益的情况下,保险公司不愿意接受这一协议,在水务部门作出愿意承担超出保费部分的赔偿,保险公司保底赔付的承诺后,保险公司才勉强答应这一合作意向;二是来自用水户的阻力,当时农村群众普遍对保险业务的认识不高,存在侥幸心理,不愿支付相对较低的保险费用。
2.2明确理赔程序
由水利管理总站经过多方洽谈协商,择优选择保险公司,签订农村人饮工程用水户财产保险委托合同,保险公司提供保险收取票据,各水管单位在计收水费的同时代收保险费,最后上缴水利管理总站,统一缴至保险公司。待发生水毁事件后,保险公司通过现场调查,根据水毁损失大小、财产价值等情况进行赔偿。在投保金额上经历了3个阶段,2006—2009年用水户投保6元/年,水毁后最高可获得赔偿1000元;2010—2013年用水户投保10元/年,水毁后最高可获得赔偿3000元;2014年提出了分档投保,由用水户自愿选择投保档次,分10元/年、20元/年和40元/年,对应的赔偿最高限额为1万元、2万元和4万元。通过逐年的发展探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保险理赔模式。
2.3广泛宣传动员
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有一个认识发展的过程,水毁家庭财产保险也一样。为了人饮工程水毁家庭财产保险工作的正常开展,庄浪县水利管理总站和保险公司加大宣传力度,印制了10万多张水毁参保宣传单,水管人员深入千家万户向用水户宣传水毁参保政策,让用水户了解、认识参保的重要性。初始大多数用水户对参保不认同,认为参保就是白交钱,有些用水户拒交。通过近几年的大力宣传和一些典型的理赔案例,目前大多数用水户对财产保险已认可。例如,2014年通化乡新庄村苏玉良家水管渗漏,而他家长年无人,造成他家邻居苏乾海家房屋坍塌,由于苏玉良家未缴保险损失没有得到保险赔偿,而邻居苏乾海当年参保,最后保险公司赔偿了2万元。通过这起理赔实例,苏玉良家每年都及时缴纳水毁保险金,新庄村附近村社的用水户都对参保有了新的认识,主动宣传,更多的用水户愿意参保。庄浪县农村人饮工程财产保险的参保户由2006年的1.1万户达到了现在的5.6万户,参保率由10%提高到了60%。
2.4积极开展损失理赔
发生水毁事故后,用水户及时告知水管站(所),水管站(所)立即上报水利管理总站,由水利管理总站专职业务人员联系保险公司,在第一时间赶往水毁现场勘察取证、核对信息、评估损失,根据投保档次确定理赔金额,损失在最高限额内的按照损失理赔,超过最高限额的按最高限额理赔。理赔金额商定后,由保险公司代表、水利管理总站业务代表、用水户三方在水毁财产理赔协议上签字(盖章)予以认可,1周之内由保险公司将赔偿金一次支付到用水户指定的账户上,同时通知水管站登记备案。2019年庄浪县共发生水毁事件200多起,其中参保户190起,理赔190起,理赔金额19.5万元。截至目前,庄浪县累计理赔650多起,理赔金额达到93万元,有效降低了群众的财产损失。
2.5不断完善规章制度
严格规范的规章制度是保证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前提和保障。通过多年的探索运行,庄浪县人饮工程水毁家庭财产保险工作已步入正规,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2014年由水利管理总站负责,在征求保险公司、用水户代表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多次讨论修改,制定出台了《庄浪县农村人饮工程水毁家庭财产保险工作实施办法(试行》,作为实施的依据。同时,水利管理总站拟定了《拒保承诺书》,并与不愿参保的用水户签订,明确了责任,避免了用水户发生水毁事件后因无法赔偿而产生矛盾纠纷。
3对持续做好用水户财产保险工作的几点思考
3.1明确责任,加强合作
在发生水毁事故后,很可能会出现水管单位与保险公司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水管单位认为用水户已经参加了保险,出现水毁事件应由保险公司全权负责,而用水户认为,水管单位作为水行政主管部门,本着“有事找政府”的初衷,一般不会直接找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在群众不缠闹的情况下,有时会出现能拖就拖的现象,对水毁事件的理赔处理不够及时,造成群众上访,矛盾激化,影响水管单位形象,导致工作被动。因此,水利管理总站应与保险公司就有关问题明确分工,签订相关的责任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并加强双方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共同完成水毁损失理赔业务。水管单位应给用水户讲清理赔程序,并积极与保险公司衔接,在水毁理赔过程中起到“桥梁”作用,一方面督促保险公司履行职责,及时足额赔付;另一方面引导群众按照程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2择优选择信誉良好的保险公司
农村人饮工程水毁家庭财产保险工作推行的好不好,选择一个信誉良好的保险公司是关键。因此,在确定保险公司时,应事先调查清楚,择优选择信誉良好、运行管理良好的保险公司,或分片分区让多家保险公司参与保险业务,形成保险市场竞争淘汰机制,激发保险公司工作主动性,防止市场垄断,真正使农村人饮工程水毁家庭财产保险这项工作取得实效。
3.3优化理赔模式
要把优化理赔模式作为农村人饮工程水毁家庭财产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使农村水毁家庭财产理赔工作更科学,更有益于保护用水户的财产安全。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分档投保、分类定级制度,用水户根据自己情况,选择不同级别投保档次。比如庄浪县投保档次分为10元/年、20元/年和40元/年,对应的赔偿最高限额为1万元、2万元和4万元。
篇2
关键词:财产保险公司;险种结构;意健险
财产险险种结构调整关系到整个财产险行业的持续、健康和稳定的发展。截至2010年底车险业务平均占比仍高达70%以上,短期意外险和健康险占比不到5%。
一、意健险的经营特性
1.效益型业务。从近几年产险行业发展总体情况来看,车险行业连年承保巨亏,而意健险总体为效益型险种。从表一所示可以看出,行业意健险总体赔付率明显低于车险,并且经营效益较高的公司其意健险占比均较高。因此,将财产保险公司意健险做强做大,对于调整险种结构、改善经营结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2.业务经营稳定。与财产险相比,意健险的保险金额一般较低,风险更趋于均质化,也更为分散,受自然灾害等巨灾的影响较小,发生巨额损失的可能性也较小,经营风险相对容易掌控。因此,意健险的经营策略就是需要在把握质量的前提下做大业务规模,即“效益险种上规模”。
二、发展意健险的几个认识误区
要制定清晰、科学的意健险发展战略和措施,首先必须廓清几个长期以来困扰意健险方面的认识误区:
1.误区一:险种结构调整必要性不大,车险做好了一样可以有赢利。
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理论。首先,从市场总体来看,包括平安、人保、太保等大公司,车险大多多处于承保亏损的境地。而造成车险亏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各公司内部管理的疏漏;二是市场方面的原因,而实践已经证明要真正、彻底地扭转车险行业的亏损局面绝非一日之功。调整险种结构不是为结构而调结构,而是提高经营效益的必由之路。其次,车险内部也有效益型业务,要改变车险经营状况也必须对车险内部结构进行调整,剔除效益差、成本高、管理难度大的业务,对效益差的渠道及机构要进行压缩,这就必然需要降低行业车险业务相对占比。最后,车险占比过大,公司将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不利于稳健经营。
2.误区二:意健险虽然赔付率较低,但是销售及管理费用较高,所以其综合成本率不一定低于车险。
是用较高的销售费用做高质量的业务还是用较低的销售费用做低质量的业务?表面看起来没有多大区别,只要控制综合成本率就好了。但实际上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低质量的业务虽然销售费用较低,但后期的管理和维护成本会较高,赔付率较高。因此,并不一定能有效控制综合成本率。同时理赔纠纷较多,甚至可能会影响公司的声誉和形象。所以,市场上优秀的公司往往会定位于高端客户和优质业务,而不是走低端路线。当然,具体业务仍然取决于综合成本率核算结果
3.误区三:意健险产品市场同质化程度很高,照搬市场上其他公司的就可以了,公司没有必要大量投入进行产品研发。
这也是一种完全错误的概念。首先,如果总是照搬市场上其他公司产品就会永远落后于市场,永远谈不上创新,同时也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其次是条款可以照搬,但产品经营所需要的更多的管理、服务、销售和培训体系等等是难以照搬的;最后,从发展趋势来看,监管部门对于产品监管和产品保护是越来越强,加强产险公司自身产品研发能力是大势所趋。
三、发展意健险的具体措施及建议
近几年来产险行业险种结构调整缓慢的重要原因是还没有充分认识到险种结构调整的紧迫性,同时险种结构调整基本停留在政策层面,而缺乏具体的销售费用、考核、激励及管理举措。因此,调整险种结构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深刻认识大力发展意健险、推进险种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大力发展意健险,对于产险公司提高经营效益、防范化解经营风险、保持可持续增长及实现集团化发展战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现有的市场会逐渐被更多的竞争主体所瓜分,产险公司发展意健险、调整险种结构的空间和时间将越来越小。因此,必须立即采取断然措施,下定决心调整险种结构,方能扭转产险行业经营困境。
2.明确意健险业务发展方向
(1)以团体性及渠道性业务为主
由于一般不具有寿险公司的营销团队,因此产险公司一般意健险的拓展对象为团体性及渠道性业务。因此,必须制定有针对性的产品开发、销售渠道及销售费用等政策。
(2)大力发展交叉销售
与寿险公司相比较,产险公司并不是没有任何优势。由于产险公司有大量的车险及企业客户群体,这为意健险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客户资源。从产品设计、销售方案、理赔服务等方面为客户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充分发挥交叉销售是产险公司的天然优势。
但从产险公司一般情况来看,往往是按照车险、财产险和意健险等险种划分业务部,具体到基层业务发展中交叉销售基本处于自发状态,没有充分发挥业务协同优势。建议产险公司必须设立市场部或大项目部,专门发展的交叉销售。
(3)以意外险业务为主
短期健康险和意外险虽然总体属于效益型险种,但具体仍有所不同。意外险一般属效益型险种,但规模有限;健康险虽然有非常大的市场空间,但总体上属亏损型业务。因此,从业务发展策略上来讲,在发展健康险过程中,尽量减少纯健康险业务,立足于意外险,优先发展与意外险业务的搭配销售,尤其是对优质的意外险业务及管控能力较强的机构可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险支持,目的是在总体规模扩大的情况下,通过意外险的盈利弥补健康险的亏损,从而确保实现总体的增长与利润目标。
3.销售费用政策支持
如前所述,由于意健险效益较好,因此需要的销售费用较高,这就需要建立灵活地、差异化的销售费用政策。
因此,产险公司目前应在综合核算的基础上,分车险、财产险、意健险大类险别统一下拨销售费用。同时,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进一步细分到不同地区和险种,有所差异化,目标是建立能灵活地发挥业务结构调整杠杆功能的费用政策体系。
当然,实行差异化销售费用政策的基本前提条件是建立以数据真实性、分险种核算、科学的费用分摊体系上的综合经营成本核算。为此必须加强数据信息系统、财务系统及精算系统建设。同时,加强全流程的业务管理体系,完善公司经营管理考核体系,提升管理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增强管理能力来增强赢利能力。
4.加大产品研发创新力度
创新是保险公司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意健险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产品研发是一个系统性、技术性极强的工作,需要公司长期、持续性的投入。因此,产险公司应在信息系统、人员、数据等方面加大对意健险产品研发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5.加大意健险销售推动力度
保险无形商品的特征决定了销售推动的重要性,即使有好的保险产品,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销售推动体系,各项保险经营目标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这就要求对于意健险的销售推动给予较多的人力及费用支持。同时,加大意健险销售方式创新,对于交叉销售、电话销售、网络销售及自助卡业务给予更多的支持。
6.加大培训力度
要保证意健险的长期稳定发展,必须建立体系化、专业化的意健险培训体系。首先,需要借鉴寿险公司,建立垂直的、专业化的意健险培训体系,配备专职人员,建立培训课程体系及分级培训体系,并纳入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其次,加强公司所有员工,尤其是两核人员的培训及考试认证制度;对于销售人员在进行意健险专业基础培训的基础上,重点加强销售技能培训。
篇3
建国以来,财产保险营销体制的发展主要经过两个阶段:一是从建国至世纪末,财险公司主要采用“一元化销售体制”。其特点是,财险公司依靠自身所属业务团队销售保险产品,业务人员既直接开展业务,也通过中介渠道(主要是保险兼业机构)开展业务;二是从世纪末到现在,财险营销体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逐渐形成以直销、个人营销、兼业、专业中介、专属等多种方式并存的营销体系。其特点是新型销售渠道的重要性逐渐上升,传统的直销方式受到挑战。国际保险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当保险业发展到一定水平时,营销体制健全与否将直接决定保险业的规模大小。相对寿险营销制度来说,财险营销体制正处于一个探索和逐渐完善阶段,远不如寿险营销制度成熟,尚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财险营销手段改革的必要性
(一)保险业市场化的直接推动二十一世纪以前,国内财产保险领域保险主体较少,人保、平安、太平洋三足鼎立,占据国内财险市场绝大多数份额,且一直是以法人团体业务为主要业务对象,法人业务占各家财险业务总收入的%以上。也正是这种业务格局促使各家财险公司形成了以直销模式为主的营销体制。我国加入后,保险业市场化步伐逐步加快,外国保险公司的大举进入,财险市场主体日益增加,目前已达家,包括家外资财险公司,从而促使市场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市场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导致市场竞争加剧,原有财险企业垄断经营的优势逐渐减弱,市场份额下降,加上部分财险公司实施产权改革和上市,较之以往更加强化了效益指标考核,不得不寻求包括创新营销体制在内的改革以自强图新;二是导致传统的营销模式不再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一般来说,市场营销包括四个要素,即产品、价格、促销、渠道。传统的财险市场营销模式注重前三者,忽视销售渠道,主要在于前三种策略能直接给财险公司带来市场份额。
(二)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传统的法人团体业务较为单一,直销人员面临的经办客户也很有限,因此不需要广泛的销售渠道。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导致财险需求日益多样化。从财险业务发展的趋势来看,以个人为主体的分散性业务将日益成为财险公司主要的利润增长点。这种分散性业务具有以下特点:标的分散;每均保费较低;以短期险为主;产品复杂性低;个性化需求较高;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的需求明确化多样化。分散性业务的这些特点,要求财险公司提供配套的营销体制,而财险多年来单一的直销方式,已不能适应这些要求。传统的直销制度采用员工制,销售人员的工资、福利、管理费用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是一笔固定的巨大支出;同时,由于销售人员的薪酬不能与业绩直接挂钩,吃大锅饭现象在所难免。因此,变革原有的单一销售模式已是势在必行。
三、财险营销体制改革的现实选择
财险营销体制的构建受市场、经营水平、消费习惯、保险意识和观念、监管政策等多种因素制约,因此在进行营销体制改革时必须因地制宜,权衡各种营销模式的利弊,与公司自身的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目前,财险公司营销体制创新可考虑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分流直销队伍,提高经营效率传统的直销模式诟病较多,总的趋势是,直销队伍将逐渐压缩并让位于新型销售渠道。但在其他销售渠道尚不能充当财险销售的主力军时,直销仍不失为一种现实选择。直销队伍改革的总体原则是“精兵作战、提高产能”。可结合公司整体的营销体制改革战略对直销人员进行分流,保留一批产能高、素质好的业务员继续从事直销业务,重点销售一些保险条款技术性较强、保险金额较大的产品,将其他人划入营销服务部门或专属公司,通过加强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引进能上能下的激励淘汰机制,提高销售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建立个人营销制度目前财险个人营销模式是以车险为主要业务基础建立起来的,面临结构调整和管理滞后的双重挑战。这种模式存在三个缺点:缺乏制度整合。目前,各财险公司个人营销业务的开展大都是由基层公司发起的,具有明显的自发性特点,缺乏统一的政策指导。专业团队的稳定易受业务调整的冲击。自年以来,部分财险公司加强了对经营效益的考核,大力调整业务结构,收缩车险承保范围,特别是限制营运车辆的承保,这给财险个人营销带来很大冲击。缺乏供需紧密联系的产品开发机制。部分财险公司仍然认为个人营销只是直销业务的补充,因此很少根据个人营销特点开发新产品,个人营销产品主要来自直销。由于享受不到直销人员原有的固定工资和福利待遇,加上财险多为短期险,财险个人营销队伍仅仅依靠提成而获得的收入普遍偏低,从而导致短期行为盛行,人员流动性较大。
(三)专属保险制度这种模式是指保险公司出资或控股设立保险公司,由后者专门前者的保险产品。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一是通过创新销售渠道带动产品开发,再通过产品的专属性推动公司向专业技术型发展,并逐步演变成保险公司自有的职业化、专业化保险销售集团。这样可以使保险公司集中优势资源,将经营重点放在客户服务、产品开发、核保核赔、资金运用等关键领域,实现专业化经营,提升核心竞争力;二是专属公司具有资合的特点,能较好地协调母公司和专属公司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同时由专属公司试点销售母公司开发的新型产品,成熟后再进行推广,能较好地控制销售风险。这种模式的缺点在于,由于存在开办费和管理人员的固定薪酬等大笔支出,相比个人营销增员来说成本过高,如果不能实现低成本、高产能运作,也许不能体现专属的优势。
四、财险营销体制改革手段
(一)加强产品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是发挥财险营销体制功能的前提。但目前各家公司在开发产品时大都没有考虑营销体制的特点,产品开发与营销环节脱节。各家公司应结合营销体制改革的整体战略,完善产品开发体系,真正建立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合销售队伍营销特点的产品开发机制。
篇4
银行求职简历自我评价范文
四年的校园生活,使我自身的综合素质、修养、为人处事能力以及交际能力等都有了质的飞跃;让我懂得了除学习以外的个人处事能力的重要性和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我是XX财经大学财会金融系的应届毕业生。大学期间,我一直把学习当作自己的首要任务,不仅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同时坚持学以致用,注意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我珍惜自己在大学的学习机会,努力把专业知识学得踏实,成绩优秀,连续两年获得学院奖学金。同时也广泛的接触多方面知识,学习更多的丰富的知识,寻找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法。学习如何去踏实、勤奋的做事,学习怎么去感恩地面对生活,学习去和周围的人和谐的相处。
我在担任团支书期间,组织策划了团支部园地的出版,并使支部被评为优秀团支部。组织多次政治学习,策划多次活动如捐款、合唱、晚会等,培养了一定的组织能力。
我在思想上追求进步,热爱集体,尊敬老师,团结同学,性格开朗有主见,做事细致有思路,对人真诚有爱心。培养多方面能力也是我大学期间努力的方向。长期担任校学生会干部等职务,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思路清晰,思维敏捷,善于沟通,乐于助人,团队思想浓厚,挑战意识强烈,开拓精神突出,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好评。
在课余时间,我寻找机会参加社会实践。不仅达到了经济完全独立的目的,丰富了阅历,检验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对现阶段的社会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我知道自己除了理论知识之外,我的经验与阅历还尚浅,这些我将在以后的实践工作和学习之中不断提高!由衷地希望贵公司能给我提供这样一个机会,一个平台,我准备好了去融入到这个大家庭中,努力工作,扎实进取,以最饱满的精神迎接挑战,在这个时代使命中,奉献一份力量。
银行求职简历自我评价阅读
我是**财经大学金融系金融(含保险)专业07届毕业生,在求学生涯的四年大学学习过程中,经历过失败和挫折,经历过成功与幸福,我孜孜以求,不惜奋斗,而正所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的付出有了回报。
通过大学四年专业课的学习,能掌握并熟练运用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学、中央银行、保险学、财产保险、人寿保险、西方金融理论、金融市场学、金融营销学业、银行会计、商业银行、西方经济学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掌握了计算机初级,中级知识,能熟练运用windows操作系统,熟练掌握internet,能用wps、microsoft word等进行文档编辑及操作,并能运用photoshop等工具软件进行图像设计,掌握了microsoft visual foxpro数据库的制作 。
在学习上刻苦认真,渴望上进,努力学习每一门课程,并通过了国家二级计算机考试,。在实践生活中,我把自己放在现实社会中学习社会知识,参与了很多社会实践活动,极大的丰富了自己的社会知识。
这就是我,一个具有扎实专业基础,较高综合素质,小事细作,大事敢为,率直开朗,谦恭乐为的金融系学生。当然,在学识渊博,阅历丰富的前辈面前,我还只是懵懂的后来者,但在您赐予的人生蓝图和事业空间里,经过勤修苦炼,明天的我也不是庸庸之辈。
篇5
中石油“昆仑系”的扩疆拓土似乎是一种无可争辩的实证:国资委2005年来打造的央企主辅分离的思路在改变。近年来,中海油、宝钢、国家电网等央企都风尘仆仆地布局金融业务,这似乎意味着产融结合开始成为国资委规划特大型央企发展未来的重要转向。
产融结合这一祸福相依的企业运营模式,曾经令国内无数名震一时的企业风尘绝迹。以“产业+金融”概念在国内呼风唤雨的德隆帝国的轰然坍塌,给市场带来的创伤尚在隐隐作痛,人们确实有理由担心以中石油为代表的企业国家队的产融结合。
昆仑系横空出世
1995年成立中油财务公司后,中石油2002年正式涉足金融业,而且一发不可收拾。2002年1月,意大利忠利保险公司和中石油组建了国内首家中外合资的中意人寿保险公司;2月,中石油参与设立中银国际证券公司。2007年4月,中石油与忠利保险成立中意财产保险公司。
中石油真正开始考虑打造自己的金融板块则是在2007年。当年11月中石油与珠海商业银行达成重组协议,出资20亿元认购后者增资扩股后86%的股权,后因故交易未成行。今年以来,中石油加快了进军金融业的脚步,其频繁在金融领域亮剑,活生生地展现了一个昆仑系的雏形。
4月22日,中石油控股克拉玛依市商业银行,实际运营总部设在北京,并将首先在中石油资金最为集中的北京、大庆和长庆油田等三地设分行。据悉,下一步昆仑银行将在全国布局,并打算在苏丹、哈萨克斯坦等国建分行,打造国际化的商业银行。中石油“昆仑系”真正成型,是7月1日对宁波金港信托的收购:昆仑信托注册资本达30亿,资本金位列全国信托业榜眼,中石油持有82.18%的股权。目前,中石油还拟在重庆设立注册资本达60亿的金融租赁子公司。
进入信托领域,客观上为中石油构筑综合型的完整金融业务提供了绝好的平台。一方面,借助昆仑信托,中石油很可能把当前的金融资产整合成一个完整的金融板块,作为继能源主业外的重要业务增长点;另一方面,借助信托业在金融业内相对广泛的涉猎渠道和领域,今后的 “昆仑系”将在资金管理、金融保险、资产重组、股权融资以及收购兼并等领域不断开拓。至此,中石油金融板块从主要为自身服务走向为社会提供综合金融业务。
“走出去”的金融情结
事实上,中国另外两大石油巨头也已布局金融。中石化旗下拥有阳光财产保险和安邦财产保险各20%的股权,以及银行、信托和证券公司等金融资产。至于中海油,其麾下的金融板块最为齐全,拥有财务公司、中海信托、自保公司、投资控股、中海基金、海康保险等6家机构。
跨国石油巨头则少有涉足面向社会服务的金融业。BP、美孚、雪佛龙、壳牌等,旗下都有为自身内部服务的财务公司,但几乎没有涉足面向社会服务的金融业,相对于中国三大石油巨头来讲,他们可以说是旁无杂念,专注于主业。
不可否认,随着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扩展步伐的加快,企业对资金的要求越来越大。以中石油为例,上半年达成的交易近百亿美元,此外由于政府间的协议,中石油将联合国内银行向俄罗斯、巴西等国提供470亿美元的贷款。同时,当前中国石油巨头的“走出去”显得有些势单力薄。从跨国能源巨头的海外扩展史看,扩展背后是跨国金融机构的支持,即在国际市场上能源巨头和金融巨头的协作关系相对紧凑。由于国内金融机构国际化布局程度不高,且服务能力和效率不足,国内能源巨头的需求无法满足。如何更有效地配合海外扩张战略、降低融资成本?
目前国内石油巨头的融资渠道已经相当广泛,但相对于其高频率扩展所需的资金而言,现有的融资渠道用来筹资相对局限、成本也相对高昂。急速的海外扩展和巨额的资金周转,似乎意味着国内石油巨头打造自身的金融平台变成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融资成本和压力。甚至有人认为专业的能源型公司向综合能源型企业转型,本身就是一部金融并购史。
然而,中石油自建金融平台达到拓宽筹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等要求是可疑的。其一,中石油面临国内相关金融业法律法规的约束;筹建自有金融体系的成本不再是单纯的融资成本,还有金融机构特有的运营成本和风险。其二,中石油自身并不具备金融领域的经验,在各行业发展日益专业化的当前,如何协调好其主营与金融业务并不容易。何况,金融业本身在企业文化、具体运营上很难与能源业有效契合。
产融一体化,看上去很美
国资委对产融结合的重新认识客观上促成了中石油在金融领域的拓展。
早在2005年,国资委在央企层面展开了主辅分离的改革。2006年7月国资委主导出台了《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要求央企在境内的产权收购及投资均上报国资委;对央企重组划定了三条红线――不符合主业投资方向的坚决不准搞,超出自身投资能力的坚决不许搞,投资回报率太低的坚决不准搞,并严禁企业违规使用银行信贷资产投资金融、证券、房地产和保险等项目。
然而,2009年以来国资委的态度发生了根本变化。4月,国资委副主任李伟指出,必须充分认识产融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5月,李伟在中石油调研期间进一步指出,产融结合是央企培育国际竞争力、实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产融一体化本身是把双刃剑,运作得好确实可以如虎添翼,反之则会雪上加霜。从国际案例看,产融一体化成功者门可罗雀,失败者门庭若市。不论是日韩企业发展历史上外部性产融紧凑协作所带来的不可承受之重(上世纪90年代这种过度紧凑的产融结合使日本的金融机构肩负了沉重的不良资产,从而对日本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还是新近汽车业金融化给美国汽车业带来的惨痛教训(压垮美国三大汽车巨头的直接因素是旗下消费性金融业务出现不良资产),抑或德隆的产融帝国坍塌,都应该成为推广或试点产融结合的警示。
首先,产融一体化本身是运营技术和管理能力都较高的结合体,它直接挑战运营者的认知极限。
其次,产融结合,更确切地说产融企业内部化本身并不太符合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需要,与产业分工的社会化、精细化和专业化不太协调。产融结合是一个古老的话题,金融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本身就是产融结合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而非是产融分道扬镳的结局。内化为企业内部的产融结合本身提高而非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篇6
【关键词】保险公司 偿付能力 对策研究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与保险相关的会计法规日趋规范,然而现实中我国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并不尽如人意。2008年7月15日,保监会主席吴定富透露: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共有12家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与年初相比增加了2家,其中有个别公司偿付能力严重不足,比率在10%以上。因此,为了保护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广大投保人的利益,更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分析。
一、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内涵及重要性
(一)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内涵
消费者花钱买各种人身和财产保险,就是希望在遭受天灾人祸或生病、丧失劳动能力时,由保险公司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提供经济保障。一般情况下,买了保险后,短则几小时几个月,长则几十年之后才可能找保险公司理赔。此时,保险公司能不能依约赔偿或给付保险金,就取决于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保险公司的基本职能是经济补偿,因而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是指保险公司对所承担的保险责任的经济补偿能力。从狭义来看,由于保险责任风险损失具有不确定性,即保险的负债具有不确定性,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主要是指保险公司对所承担的风险在发生超出正常年景的赔偿和给付数额时的补偿能力,它反映的是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的一种关系。
(二)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分析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保险是信用的象征,保险会计作为核算和反映经济活动的工具,它所产生的信息必须真实、可靠,这不仅关系到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而且直接关系到广大投保人的利益,是保险公司的社会责任。因此,保险业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其是否具有偿付能力,意义十分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偿付能力是保险公司生存的前提
由于保险经营对象是保单,一经签发就具有法律效力,一旦保险标的或被保险人发生意外事故或保险期满,保险公司就负有赔偿或给付义务。而决定保险公司生存与否的重要条件就是偿付能力,一旦资不抵债就面临破产。因此,偿付能力是保险公司市场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险公司能否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保险公司的“生命线”。
2.偿付能力是维护被保险人利益的基本保证
保险业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涉及广大公众的利益,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偿付能力的大小与广大公众的利益息息相关。确保保险公司具有足够的赔偿和给付能力,才能有效地保护被保险人利益,保证被保险人群体风险发生时能获得保险合同承诺的经济赔付,从而实现保险公司乃至整个保险业的稳健发展,维护社会秩序的正常与稳定,提高社会效益。
3.偿付能力是实现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保险公司在发展或扩张的过程中,会经常地遇到资金短缺的问题,举债是解决资金短缺的重要途径。只有保持一个良好的偿付能力,保险公司才能解决持续发展中所需要的资金。
4.偿付能力是保险监管的核心内容
由于保险双方权利义务在时间上的不对称性,所以一旦保险公司出现偿付能力不足甚至破产的问题,被保险人将失去保险保障,蒙受经济损失,进而对整个经济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稳定也会产生巨大的冲击破坏作用。因此保障和增强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已成为保险监管工作的核心内容。
二、影响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因素
(一)资本金
资本金是保险公司得以设立和运作的基础,设立保险公司必须有足够的资本金。按照《保险法》的要求,保险公司开业时最少要有2亿元人民币的资本,主要作为保险公司开业初期的经费来源,用于营业的扩展和维持公司的偿付能力。它也是预防失去偿付能力的最后一道关卡,以备准备金提存不足、发生资产无法清偿负债时的急需。
(二)各项准备金与保障基金
保险公司在收取大量保费后,并不可以全部用于投资,为了将来能履行补偿或给付责任,必须将保险费的大部分按照精算要求和保险监管部门的规定提取各项准备金和保障基金。如果准备金提取不足,就会影响偿付能力。因此,保险业在营运过程中,应当严格根据法律规定的要求,提足各项准备金,保险监管部门也应严格进行检查,以防提存不足而导致保险公司丧失偿付能力。
(三)投资收益与资金运用状况
除了各项准备金和保障基金外,保险公司在运营中还有大部分资金处于闲置状态,因此保险公司可以将这些资金中的一部分存银行,也可以在股市、债市等货币或资本市场上投资,其收益可以提取一部分作为公积金。公积金增多,实际资本就多,偿付能力就会增强。但必须稳健地实现其保值和增值,才能长期而有效地保障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三、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分析方法
(一)短期偿付能力分析
保险公司的短期偿付能力分析也称流动性分析,是指保险公司的资产所具有的能随时适应理赔要求的变现能力,即保险公司资产近期产生现金的能力或偿付短期债务的能力。一般来说,期限在1年或1年之内的称为短期,有时也将企业一个正常经营周期之内算作短期。对于保险公司的债权人而言,缺乏流动性意味着他们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在具体分析保险公司的短期偿付能力时,可以采用以下指标:
1.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用于反映企业短期偿付能力,比值越高,资产流动性越强。不同的行业,其比值的要求也不同,对于保险业而言,由于存活较少,其数值维持在1~1.2较为合理。该比值一般不得低于1,一旦低于1,说明保险公司的资产市值不足以偿还其债务,需要介入资金用于偿债。
2.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也称酸性试验比率,是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用来衡量企业的短期清算能力。作为流动比率的辅助指标,它可以更可靠地评价保险公司的流动性和随时赔付能力。
3.现金比率
现金比率是现金与现金等价物与流动负债的比率。现金比率只把现金及其后备来源(即可随时转换为现金的有价证券)与流动负债对比,能够彻底克服流动资产的长期化和不良化所带来的高估公司偿付能力问题,因而可以更好地反映保险公司的即时偿付能力。
(二)长期偿付能力分析
一方面,长期偿付能力分析与短期偿付能力分析有很大差异。短期偿付能力分析考虑的时间段非常短,可以相对合理精确地进行现金流量预测;而长期现金流量偿付能力预测值缺少可靠性,更多地运用概括性的计量手段而不是精确的计量方式。另一方面,对于人寿保险、长期健康险等寿险业务,具有保险期限长期性特点,绝大部分是期限达10年、20年甚至30年以上的长期性负债,在收入补偿与成本发生之间存在较长的时间差,因此,对于寿险业务来说,关心远期偿付能力尤为重要。
总体上说,影响保险公司长期偿付能力的因素有资本结构和获利能力。资本结构是企业的融资渠道,即资产、所有者权益及负债各组合因素间的比例关系。通过资本结构分析可以衡量保险公司对长期资金提供者的保障程度,向长期债权人和股东提供其投资安全程度的信息。获利能力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保险公司的长期偿付能力,因为现金流量的变动最终是取决于企业所能获得的收入和必须付出的成本的数额以及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盈利是支付长期负债所需资金的最可靠、最理想的来源。具体可以用以下指标对长期偿付能力进行分析:
1.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是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该指标用来反映保险公司资产负债比例关系,说明总资产中有多大比例是通过负债来筹集的,也用来衡量保险公司在清算时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保险业属于高负债经营行业,资产负债率要明显高于一般制造业。一般来说,财产险公司指标值应小于85%;寿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要高于财险公司,但一般也应小于90%。如果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大于100%,表明保险公司资不抵债,视为达到破产的警戒线。
2.负债经营率
负债经营率是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比率,也称产权比率,反映由债权人提供的资本与投资者或股东提供的资本的对应关系,用以衡量保险公司的基本财务结构是否稳定,表明债权人投入的资本受到股东权益保障的程度。对于保险业这种高负债经营机构,该指标一般都大于1。负债经营率和资产负债率具有共同的经济意义,两个指标相互补充。
3.固定资本比率
固定资本比率是固定资产净值和在建工程余额之和与净资产的比率,该指标为约束性指标,主要监测保险公司固定资产占资本金的比重,旨在控制保险公司实物资本比例。固定资产具有周转速度慢、变现能力差、风险大等特点。如果固定资产比重过高,将影响资本的流动性。按照《保险公司财务制度》规定,该比率最高不得超过50%,以保证保险公司的净资产有较高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
四、偿付能力不足原因分析及措施
(一)原因分析
吴定富针对保险业偿付能力不足的现象分析道:“行业偿付能力总体水平下降,除了受股票市场不断走低的影响外,关键原因在于部分公司发展模式粗放,产品结构不合理,公司盈利能力不强甚至长期亏损,主要依赖股东增资或发行次级债维持偿付能力。同时,部分公司的治理结构存在缺陷,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经营中的短期行为比较突出。”
因此,导致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偿付能力不足主要取决于保险投资的成功与否和业务经营方针及交易成本高低。为了较好地维持偿付能力,保险公司尤其是新进入保险业的中小公司,不能因为急于保费上规模、扩大市场份额等而粗放式发展,而应该稳定持续地发展。
(二)措施
从现实情况看,我国保险监管部门也正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监管的力度,并针对提高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例如,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监管部门可以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责令增加资本金或者限制向股东分红;限制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水平和在职消费水平;限制商业性广告;限制增设分支机构、限制业务范围、责令停止开展新业务、责令转让保险业务或者责令办理分出业务;责令拍卖资产或者限制固定资产购置;限制资金运用渠道;调整负责人及有关管理人员;指导接管。
篇7
摘 要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施行公司制改革,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对任何一种制度体制下的企业,财务管理都应是管理的核心。本文以财务管理为切入点,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做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确保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国有企业 财务管理 成本控制
一、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遇到问题
1.思想认识不高
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而言,思想认识的提高,是推动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关键。目前,部分国有企业对财务管理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因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财务管理的理念明显滞后,账房核算的角色没有根本性的转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注重业绩指标,抓生产,抓销售,放松了对企业资金、财务相关指标的关注。
2.制度不健全
制度建设是企业保持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完善财务制度是防范企业经营风险,遏制私设小金库、核算混乱、做假账、甚至是的有效手段。但在国有企业制度建设中,存在着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态度不积极,认识不深刻,不成系统,制度内容交叉部分不统一,可操作性差,认为财务就是算好账、管好钱,财务管理理念仅仅停留在会计核算、成本控制的基本概念上。
3.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人才是超越一切物质要素投入最根本的要素,可以说,哪个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人才储备,哪个企业就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先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财务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企业对人才的培养更加重视,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是职业操守方面。财务人员有其工作的特殊性,在企业的审计中,挪用公款、做假账、小金库、截留收入等财务问题屡见不下;工作中得过且过,一般化的思想严重,在机会面前畏首畏尾,怕担责任,方向性、战略性的建议少。
4.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财务风险关乎企业的资金安全,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风险控制必须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国有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资金管理不善。尤其是大中型国有企业,子公司的资金使用上有很大的自由支配权,未实现资金集中管理,未设定严格的报批和支付程序,检查不到位,审计不及时,对资金的监管严重失控。
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部分,通过加强宣传和教育,使企业的管理者及财务人员能充分认识到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现实意义;严格贯彻国家各项财经法规政策,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努力建设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消除管理越规范,对企业领导者制约越大的错误认识,促进财务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流程化。
2.强化制度建设,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体制
财务制度建设是加快国有企业规范的重要保证。完善制度的指导思想一是健全制度,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财务部门建立核算、预算、资金管理、资产管理等各项制度,制度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确保财务工作有章可循;二是要落实岗位责任制。明确各岗位工作内容和责任,做到职责明确,赏罚分明,公开公平,实现财务管理的高效、有序运行;制定财务制度时必须全面规范各项财务活动,涵盖所有业务,使财务工作有章可循,形成一个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财务制度体系,同时要突出重点工作,对“三重一大”事项要建立严格的审批程序和可行性讨论制度,确保企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
3.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储备
人才既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也可以提高企业制度的执行力和工作的创造力。加强企业财务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强培训。要做好国家财经政策法规培训,由于我国财务制度建设不够健全,对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会及时出台相关政策,为此,企业财务人员要关注政策法规的变化调整,加强培训,确保制度严格落实;要办好继续教育,确保培训中学到知识,取得实效;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根据企业发展战略或经营战略的变化,有针对性的培训相关业务知识。二是要鼓励学习,完善人事制度。鼓励财务人员参加社会考试,对于取得相关证书的人员,要积极协调人事部门,做好评聘工作,确保考有所成,成有所奖。
4.强化内部控制,提高风险意识
企业要提高财务风险意识,各部门要明确在控制风险中担负的责任。要积极推进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财务部门要做好配合,识别管理中存在的风险点,对于筹资、融资、“三重一大”等重要事项,要高度重视,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履行报批手续;企业要加强职务分离和授权审批控制, 确保企业各工作岗位能够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企业要加强对财产安全的控制,通过采取限制接近、保护记录资料、定期盘点、财产记录、财产保险和加强企业财产所有权证管理的方式,确保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
参考文献:
[1]郭展.浅谈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国城市经济.2010(08).
[2]郭计川.浅谈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财经界.2010(04).
[3]龚民民.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浅谈.财经界(学术版).2010(01).
篇8
当前,保险领域的发展对实用型、复合型保险专业人才的需求有大量增加,作为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要顺应潮流,提高保险专业的教学质量,尤其是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保险教学中,加大投入,建立健全保险实验室,配置与时俱进的具有高仿真效果的保险实验实训教学软件是重中之重。为降低成本,方便实验软件的升级和维护,保证其时效性和先进性,采用多方合作,联合研发保险实验实训教学软件是重要途径。
【关键词】
教学软件;保险实务;仿真效果;与时俱进
近年来,由于保险事业的迅速发展,保险商品作为风险管理和理财工具走进了众多企事业单位和千家万户,保险专业人才的匮乏问题突显。基于市场需求,很多大学都设置了与保险相关的专业,或者在相关专业里开设保险课程,尤其是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以达到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目的。如何培养出满足当前市场需要的复合型保险专业人才,是保险专业教师应该研究的重点课题。
许多保险骨干课程如人身保险、财产保险和保险营销等都具有实务性强的特点,其内容包含基本业务流程,涉及单证填写和计算机操作。所以在教学中安排一定数量的实验课,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融会贯通书本知识的同时,也能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在保险实验室安装一套符合保险实验课需要的教学软件是非常必要的。
1 保险实验实训教学软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 保险业务发展与进步的需要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为保险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管理与操作平台,使保险服务也进入了“E时代”和“云时代”。现在保险公司办公也是“OA系统”,强大的存储和传输功能,使得柜台业务很快将纸质单证变成数据影像资料,几分钟内就在支公司、市公司、省公司甚至总公司流转一圈,回来时已经通过了各级审核。纸质流与数据流双重资料保存,保障了业务档案存储的安全性和使用的便捷性。加上银行的配合,一定额度下的赔付金几小时内即可到达客户的银行卡折上。
作为保险专业的学生应该了解保险公司业务的发展变化过程和现状,了解其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流程,甚至亲手试操作。这就需要保险实验室内不仅要配置百台工作状态正常的机器,还应有与时俱进的保险实验实训教学软件,供实验课教学使用。
1.2 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
随着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保险产品日益丰富,保险服务项目越来越多,越来越贴心,效率更高、质量更好。对保险人才的要求也是从宏观到微观,越来越细致全面,需要学生了解掌握各业务环节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然而,由于时间和篇幅所限,仅靠教材和课堂教学时间,不可能将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而一套具有仿真效果的保险实验实训教学软件,可以在有限的实验课上大显身手。各种保险业务的流程和操作环节都可以通过仿真的保险教学软件全部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一目了然,使本来略显枯燥的纸上谈兵变成了手脑并用的类游戏过程。这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为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打下了基础。
1.3 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需要
由于保险公司工作的效率性、专业性和保密性,学校虽然安排了学生到保险公司的认知性实习,也只能参观保险公司的大致工作流程,没有机会进行实际操作和演练。而一套保险实验实训教学软件可以让学生身在学校,心在保险公司,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论联系实际,在保险实验实训教学软件上进行保险各种承保与核保、理赔与理算、保单保全、保险营销等主要流程的操作,结合必要的单证填写操作,既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和习惯。这种技能训练,可以使学生将来从业时做到理解能力强,操作能力强,上手快,缩短适应时间。
2 当前保险实验实训教学软件的现状
当前市场上可见的保险专业实验实训教学软件数量少,质量低。
首先,在高校中除财经类本科院校外,保险专业的设置并不是很普遍,保险实验室建设更是处于初级阶段,各种硬件软件配置并不是很完善。市场上的保险类实验教学软件不像会计、金融等专业的教学软件那么多样,选择余地小。
其次,市场上的保险实验教学软件存在时间上的严重滞后,有的干脆是某保险公司五年前甚至更早操作系统的样子,甚至软件画面还是黑白两色,光标呈条块闪烁,既不美观又刺激眼睛。操作时存在系统不稳定的情况,动辄丢失数据,偶尔还瘫痪。看其操作画面和流程也不是大公司的,不具备市场代表性,可以说是非主流的。
再次,有的保险实验软件看起来很新,画面也使用了现在流行的浅灰、浅蓝、浅黄等视力保护色系,但只注重软件的外观设计,例如利用动画效果设计保险公司服务大厅、隔断式办公区域,客户或工作人员来回走动的画面,而保险实务操作项目少,业务服务项目不够全面细化,第二层第三层菜单根本打不开或打开后无内容。有的业务设计上逻辑混乱,一看就是不熟悉保险实务的人设计的。
使用这类保险实验教学软件,不仅不会提高学生对保险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还可能造成误导,影响保险实验课的教学质量。所以,设计开发与时俱进的保险实验实训教学软件刻不容缓。
3 对新型保险实验实训教学软件的要求
3.1 具有仿真效果
高仿真效果是指其操作系统在内容设置、处理项目、操作过程甚至画面色彩方面,都应该尽量靠近保险公司的实际业务操作系统,使得学生在实验时的操作过程类似保险公司柜员或相应岗位员工的工作过程。也许有人会担心是否涉嫌盗窃保险公司知识产权的问题,其实这种担心是没必要的。因为保险公司的操作系统的核心技术是它的存储和传输系统、工作人员横向与纵向权限设置,现在最先进的是身份证识别系统,它的商业机密更多体现在客户资料和财务数据方面。保险实验实训教学软件不过是照着老虎画只猫,根本用不上其核心技术,不过是皮毛而已。实验案例也可以做到高仿真效果,要素齐全,业务处理过程一致,但在名称、金额、时间和地点等方面可以千变万化,和真正的客户资料以及保密数据没有任何关系。
3.2 适合教学工作
毕竟是用于教学的实验软件,在设计上不可能和保险公司的操作系统完全一样。保险实验实训教学软件不仅应涵盖真实业务处理内容,还应该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其设计系统和参数是有一定要求的。例如应包含管理员系统,负责对系统的更新改造、升级和维护,还应包含教师身份操作系统,能输入案例,考核和记录学生的实验成绩。还应该设置“电子图书馆”,将可公开的保险公司现行条款、费率、业务流程说明等资料放在里面,供学生、教师查阅和学习。
3.3 成本低,维护方便
要保证保险实验实训教学软件的时效性和先进性,就需要结合保险公司操作系统的变化不断进行升级和改进,维护软件的正常运行安全。
在保险实验实训软件设计技术层面,现在通常采用B/S结构,运用Microsoft强大、成熟的产品组合(.NET框架和SQLSERVER数据库)搭建而成。用户通过Web服务器来进行系统操作。这样的技术架构大大减少了客户端电脑荷载,降低和减轻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使用户的总体成本为之下降。在使用层面,保险实验软件设计人员在使用者(高校)的网络中心进行安装,在校园网覆盖的任何一台电脑上,包括实验室和教师办公室,输入相应的网址,即可进入实验软件画面,再输入相应的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开始操作软件了。
4 设计开发新型保险实验实训教学软件的途径
设计开发一款新型的保险实验实训软件并非易事,需要学校、保险公司、计算机技术部门多方面合作完成。
4.1 向专业的销售实验软件的公司购买
多数高校在给保险实验室配置保险专业实验教学软件时,都会采取通过学校相关部门向专门研发和销售教学实验软件的科技公司购买的方式,而这类科技公司可能几家同类产品,有时学校也会采取招标的办法采购相应的实验软件。这种方法优点是省事、便捷,缺点是价格高,而且实验软件的一些参数不一定符合教学工作需要,维护不方便,升级不及时,可能存在前面提到的保险实验教学软件的一些常见缺陷。
4.2 学校与保险公司联合研究开发
有些高校设有计算机系或者计算机专业,有很多既有技术又有经验的高水平教师,有雄厚的科技开发实力,可以由保险专业和计算机专业联合,在保险公司的协助下,共同研究、制作一款与时俱进的高仿真保险实验实训教学软件。这样做的优势是价格低廉,升级维护及时,实验软件完全是按照实验要求定制,与保险实验教学要求契合度高。研发保险实验教学软件,还可以作为科研课题立项,得到学校的项目资金支持。
4.3 学校与科技公司和保险公司合作研发
第三种方式是由学校牵头,与有研发能力又制作或经销过保险实验软件的科技公司以及相关保险公司合作,三方签订合作协议。由保险公司提供保险实务资料,积极配合学校和科技公司的产品研发人员的调研工作。由使用保险实验教学软件的教师提要求和技术参数,由科技公司负责制作。这样共同研发出来的保险实验教学软件,也具有成本低、合格度高、升级与维护及时的特点,可以保证教学软件的时效性和先进性。
可以成立一个横向课题组,由有经验和协调能力较强的高校教师担任课题负责人,成员包括使用教学软件的高校教师、科技公司的软件工程师和几个保险公司的主管领导。前期应该在多家保险公司进行调研,取长补短,综合各家保险公司工作系统的特点和技术,开发制作适合保险专业教学适用的保险实验实训教学软件,成果申请著作权,共同拥有,共享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侯茂章,曹时军,刘一良.保险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2,(4):13-14.
[2]余洋.保险专业模拟实验教学探讨[J].科教导刊,2010,(1):29-30
篇9
从实践看,银保合作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包括代收保费、代支保险金、代销保险产品、融资业务、电子商务、联合发卡、保单质押贷款、客户信息共享等方面,形成双方业务渗透、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可以说,银保合作已由当初保险公司产品流向银行这一单向渠道发展到银行与保险相互交融的双向互动。银行与保险均可拥有另一方的分公司,形成银行与保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当然,前者即银行拥有保险分公司的情况更为普遍,人们形象地把这样的银行称为“万能银行”、“金融百货”。正是由于银行与保险的相互交融,传统意义上的“银行”、“保险”已经不足以表示这一新兴行业的内涵与特点,不符合时代的要求,“银保合作”这一词应运而生。银保合作是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达成的一种金融服务一体化的体现,其中,保险公司主要负责产品的制造,银行主要负责产品的销售。
一、我国银保合作的发展特点
我国银保合作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追溯一下,国内银行和保险公司逐步开始合作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当时,一些新设立的保险公司,如华安、泰康、新华等,为尽快占领市场,纷纷与银行签订协议。从1999年开始,中国金融业开始出现“银保合作”热。1999年,光大集团与加拿大永明人寿保险成立合资公司,正式进入银保合作领域,可以说光大集团是我国目前为止第一家集银行、证券、保险为一身的金融集团。1999年以来,我国的银行与保险的合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1.我国银保合作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快。我国银保合作从出现至今不过一二年的时间,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起步不可谓不晚,银保合作在我国刚刚出现,就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目前已有国内五大保险公司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及部分股份制银行在内的10家银行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其中大多数银行或保险公司都有一个以上的合作伙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目前市场份额最大的三家寿险公司均已经在短时间建立了银保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并非一一对应的简单形式,而是呈现出交叉的特点。2000年,我国银保合作快速发展,仅4~9月,就有14家机构达成了10项合作协议,每月至少有一起合作协议。
2000年底,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与工商银行、十余万份:“千禧红”在广州市中国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二百多个指定网点专人专柜负责销售时,部分银行网点还首次出现了排队买保险的场景;甚至出现了100万元一张的保单,创下单张保单的历史记录。
当前国内出现的银保合作热,符合国际金融一体化的趋势,是我国银行业和保险业在即将“入世”之际,经过审时度势后作出的理性选择,是它们为中国金融市场开放后必然带来的激烈竞争所作出的准备。这种合作显示出中国的银行业、保险业在战略思想上正在逐渐成熟,大大增强中国金融业的竞争实力,也将为今后双方更具实质性和更高层次上的合作提供可能。
二、我国银保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银保合作可以有力地促进我国保险业的发展,银行业也可从中获得巨大的利益,进而有利于推进金融一体化的进程。银保合作是我国迎接入世挑战的理性选择。然而,由于我国银保合作起步晚,加之中国银行业正处在转轨期,中国保险市场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以至于我国的银行保险的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效需求不足,消费观念与习惯难以认同。
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消费者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保险意识比较薄弱,且国民平均收入也较低,有效的保险需求不足,个人购买保险的主动性较差,真正想投保的却是屈指可数。也可以说,保险消费大都属被动型消费,这就给习惯于计划经济运作模式的银行和保险公司的营销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事实上,银行网点守株待兔式的代销保险产品的方式,其效果也不够理想。
不仅如此,就银保产品而言,由于受社会心理、消费心理、消费行为习惯和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不同于国外,对于“一次性购足”到全能银行(银行+证券+保险)购买保险并不感兴趣,国民更热衷于“分次专业采购”的消费法则,以达到在产品的类别上有更多的选择性,在价格上更实惠,在品质上更有保证。“银行也卖保险”,国民的这种消费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银行业务的发展。
(二)缺乏服务意识,营销水平较低。
不置可否,无论是保险营销还是商业银行营销,其营销理念、营销手段都跟不上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的差距,造成了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的脱节,影响银保合作业务的扩大。
长期以来,我国保险企业主要通过点及兼业机构以及个人人开展保险业务,具体说就是主要靠数以万计的保险业务人员来促销与直销保险产品。银保合作,可以通过银行保险业务。但是,一些银行仍沿用传统的方式,由银行信贷部门利用信贷制约手段,向贷款企业推销(甚至强行推销)保险产品,收取保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强卖色彩。总体看,我国目前银保合作后的保险营销也还处于低级阶段,表现为:(1)重营销的形式,忽视服务营销的真正内涵(服务不到位);(2)重视广告、促销,而忽视整体营销、全过程营销;(3)重视险种的推广,忽视险种的不断开拓创新;(4)过分依赖个人,忽视其他(如机构等)形式的采用;(5)重视所谓的关系营销(实属拉关系或搞不正当关系),忽视全员营销;(6)对保险业务人员的队伍建设重招聘和利诱,而忽视培训和提高其整体素质。
从金融产品的营销渠道来看,我国缺乏第三方金融顾问机构,多是由各种金融中介机构直接向客户销售。这就决定了我国的银行保险发展最可能的形式除了银行直接之外,尚缺乏多样化的营销模式。正如平安保险总裁马明哲所说:“目前国内保险业的竞争与国外相比还不算激烈,仅仅是人员、价格方面的初步竞争,一旦中国加入WTO以后,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服务方面的竞争。作为国内保险公司,单靠原来的传统方式去竞争已经满足不了未来的需要。”
(三)银行和保险公司过于偏重短期利益。
目前看,我国一些保险公司和银行尚缺乏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其营销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大多是为了盲目扩充业务规模和应付市场不规范竞争,有的甚至走入了“重展业、轻理赔,重保费、轻效益,重规模、轻管理,重形式、轻服务”的怪圈,具有明显的短期性、急功近利、不惜损人利己的特征。如保险促销中设陷阱或隐瞒,理赔时故意刁难客户等。显然,这种不注重企业形象、以失去或很可能失去长期利益为代价来获取短期利润,是一种“近视症”,是银保合作发展进程中的大忌。
(四)政策法规的约束。
我国法律明文规定,银行、保险实行分业经营。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要适当发展各类专业……非银行,金融机构,对保险业、证券业、信托业和银行业实行分业经营。”1995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九十一条第四款指出:“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由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核定。保险公司只能在被核定的业务范围内从事保险经营活动。”如果说《保险法》的规定还不够明确的话,2001年1月的《保险公司管理规定》第六条第三款则十分清晰地指出银行与保险应实行分业经营。该条款内容是:“保险与银行、证券分业经营;财产保险业务与人身保险业务分业经营。”
诚然,我国有关金融方面的“分业经营”的法律法规(包括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都限定在自身领域,不得交叉经营;也不允许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相互投资等),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规避金融风险、保护消费者利益,发挥了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但是,随着世界金融业的巨变,原来的法律法规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要求,这也给我国银保合作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制度障碍。
三、完善银保合作营销模式的对策建议
为促进我国银保合作的有效发展,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提高我国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市场竞争力,既要有银行业、保险业内部的不断努力,也要有宏观政策法规的与时俱进。鉴于目前现存如上问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银保企业的开拓进取。
1.进一步加大宣传、促销的力度,激活购买欲望。由于银行习惯于等客上门,而保险产品在我国消费的主动性很差,加之广大消费者、社会公众对“银行也卖保险”的不理解,所以,保险业务的商业银行应更新观念,不要不好意思,而应主动、积极地开展营销活动。
篇10
关键词:零售企业;服务创新;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800220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零售业的繁荣,零售商业在国民经济中作用日益增强。但是,从2001年我国加入WTO至今,世界的各大零售企业,如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德国的麦德龙、荷兰的万客隆、马来西亚的百盛等国外著名零售企业纷纷登陆我国各大城市,各种竞争压力及经营业态变化给国内传统零售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而我国零售企业总体上规模偏小,主要以中小型零售企业为主,决定了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无法与国外零售巨头们抗衡。因此,我国零售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只有在服务这块软件上下功夫,实施服务的差异化,打造零售企业服务的新颖性,从而在激烈竞争市场中占据主动性。
1 零售企业服务创新的必要性
1.1 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需要服务创新
从2008年金融危机经过2009、2010年的经济复苏期,消费需求不断增长推动了市场经济逐步活跃。根据2010年公布的数据,我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554亿元,比上年增长1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8%。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3,689亿元,增长18.8%,农村消费品零售额20,865亿元,增长16.1%。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136,918亿元,增长18.5%。其中,热点消费快速增长,如金银珠宝类增长46.0%,家具类增长37.2%,汽车类增长34.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7.7%。根据上面数据显示,在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今天,顾客开始把消费需求的重点转向了服务,尤其在高价值商品上,“花钱买服务”的思想已经被大多数消费者所接受。例如,以经营钻石、翡翠为主的六福珠宝在贵阳的销售额每年都在上升,六福的价格不便宜,拼的是服务、是款式,公司的导购员全部具有很高的专业知识,不仅能向顾客推荐珠宝,更能教顾客怎样识别珠宝的优劣。此外,六福是贵阳较早引进定制专属珠宝理念的商家,这让六福在竞争中逐步建立了自身的特色。由此可见,随着消费需求的增长,尤其是高端消费市场逐步扩大的今天,争创服务第一已经是零售企业赢得市场的有力武器。
1.2 差异化的竞争环境需要服务创新
随着零售业的发展,零售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零售企业只靠产品的差异化很难赢得竞争的优势。所以,零售企业的竞争力更多地体现在服务而不是产品上。服务创新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服务上的满意,让消费者在服务感知上形成差异化利益,有利于建立企业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和培养顾客忠诚度,从而对商品销售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例如,天津国美电器,为迎合2011年3·15“消费与民生”主题,推出了5项“差异化”服务,将国美首家时尚生活馆——金街店打造为津门首家360服务示范店,并完善津门首家零投诉家电卖场——南楼新活馆的形象,天津国美将推出以“红马甲服务大使”、“vip一对一定向送货”、“购物送五万元家庭财产保险”、“一站式住宅购物”、“会员特服尊享”为核心的五种“差异化”服务。这些差异化服务项目推出,有力地吸引了大批顾客购买,从而巩固国美在家电领域中领军者的地位。
1.3 企业营销方式的创新需要服务创新
随着市场营销理论及实践的发展,同时也产生了新的营销方式如绿色营销、整合营销、体验营销、关系营销等。而且,不断创新的营销方式对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绿色营销要求零售企业在产品配置上更要满足对社会、自然环境、人类身心健康有利的绿色需求,符合有关环保和安全卫生的标准,服务上要求企业做好绿色消费服务,通过卖场内的语音宣传,免费宣传单,宣传报等,让顾客了解绿色消费对身体及自然的重要性。整合营销在服务上要求零售企业培养出多技能的员工,无论顾客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不同的服务人员都能够更好地为顾客服务。体验营销要求在为顾客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引导顾客参与,注重互动乐趣,并通过与顾客交流及时发现和创造顾客需求。关系营销要求通过更多的顾客拜访、更好的顾客沟通来吸引、维持、增强客户的关系。因此,零售企业营销方式创新必然带动服务上的创新。
1.4 塑造企业良好形象需要服务创新
良好的企业形象是组织的无形资产和宝贵财富。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我国居民消费行为日趋成熟,消费者对企业的品牌忠诚度、形象信任度以及销售服务的满意度,成为其购买商品时的重要参考依据。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赢得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和支持,增强顾客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信心。在商业俗语中有句“服务是商业企业形象的生命”。除商品之外,零售商业吸引顾客的主要是服务。所以,服务创新既是创立商业服务品牌的基础,又是塑造零售企业良好形象的保障。例如,作为我国流通业领军品牌,居然之家自2011年3月进驻贵阳后,通过“绿色环保家装”、“一月内无理由退货”、“送货安装零延迟”、“家具以旧换新”等贴心的服务创新,加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不仅让居然之家在贵阳站稳了脚跟,也在贵阳消费者心中扎了营。目前,居然之家金阳店已成为贵阳市乃至贵州省最具规摸和档次,顶级、主流以及消费者的售选卖场。
2 零售企业服务创新的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