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降雨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工降雨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工降雨的作用

篇1

西安市地方税务局碑林分局于2013年7月26日返还工贸公司2012年度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手续费17702.72元;于2014年11月28日返还工贸公司2013年度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手续费7968.04元;两项合计 25670.76元。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税发[1995]65号)“第十七条对扣缴义务人按照所扣缴的税款,付给2%的手续费。扣缴义务人可将其用于代扣代缴费用开支和奖励代扣代缴工作做得较好的办税人员。但由税务机关查出,扣缴义务人补扣的个人所得税税款,不向扣缴义务人支付手续费。”(相关文件后附),为鼓励公司办税人员继续严格依照税法规定办理相关税务事宜,现申请将返还的手续费用于奖励财务部工作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

以上请示,妥否。

恳请批准为盼!

篇2

【关键词】室外景观;一体化;人工降雨系统

1.工程概况

笔者所在项目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总占地约200亩,规划总建筑面积约46万平方米,共分三期开发,项目预计总投资15亿元。本科研项目研发所依托的为其二期工程,二期工程总占地面积约93亩,规划总建筑面积约24万m2,可容纳住户1820户。本项目研发团队始终坚持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人居环境”为主题的研发理念,在汲取一期工程研发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技术升级,将室外环境技术、绿化喷灌技术、雨水回收利用和景观设计进行了集成,实现了“环保、节能、新颖、实用”的有效统一。

2.与景观一体化整合方式选择

目前市场上的各种室外喷灌系统大多为埋地安装,功能单一,且受喷头高度的限制,无法满足本研发项目所要求的通过喷水进行室外空气调节的功能;也有少数采用地上固定安装的喷灌系统,由于在住宅小区内由于不能和室外景观很好的结合,难免对环境美观造成一定的破坏。

本技术的系统原理是利用水压将水通过与水源连接的管道、喷头等均匀的喷洒出去,并形成稳定的降水覆盖面积。虽然原理上并不复杂,但如何做到降雨系统与室外景观的融合才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和难点之一。经过深入研究:考虑到小区内喷水点的需要分散设置以达到足够的覆盖面,因此所需数量较多;如果埋地或独立地上固定安装将存在前述的缺点,因此将其与小区内同样需要分散设置的室外照明庭院灯进行一体化整合,成为首选的研发方向。

通过与生产厂商反复进行技术协商,采用定制加工的灯柱可将喷水支管暗装其中、将喷头装于灯柱顶端,从而实现将二者融为一体的目的。

3.人工降雨系统的布置原则及参数选择

在初步确定系统支管安装方式后,现场进行了实验测试,以选择合适的喷头并对其性能参数进行验证。本次测试中采用了美国雨鸟(RAINBIRD)3500系列自旋转喷头,该喷头的喷嘴和喷洒角度均可进行调节设置,通过实验,在市政自来水供水压力(0.4MPa)和微风条件下,不同喷嘴型号的射程(作用半径)实测数据如下:

3.1根据园林喷灌技术要求,喷头的组合布置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3.2根据室外公共照明的应满足一定照度的要求,喷头的间距尚应结合庭院灯柱的间距(景观设计时按12m左右采用)布置,令喷头间距L=12m代入上表“三角形布置”有关公式可得:R=7m,b=10.5m。结合本项目现场的实测数据,应将喷嘴孔径设置为2mm。此时单个喷头的有效控制面积S=2.6*72≈127m2。

3.3在进行平面布置时,除需考虑喷头本身的性能外,还必须同时综合考虑土壤的喷灌强度、水源条件、是否能够尽可能覆盖小区室外绿化及道路以及室外喷淋不应对邻近住宅造成影响等因素。

⑴组合喷灌强度可按下式计算:

ρ组合(mm/h)=1000q/A

式中:q为单喷头的流量(m3/h);A为单喷头的有效控制面积(m2)

根据本项目选定的相关参数,ρ组合=1000*0.32/127=2.5mm/h,小于本地区土壤类别的允许喷灌强度ρ允许=8 mm/h,即水落到地面后能立即渗入土壤而不出现积水和地面径流。

⑵考虑到喷水点数量较多,因此在进行方案设计时应考虑分区控制。在项目研发时,我们结合室外景观的组团分区将人工降雨系统划分为相对独立的8个区,每个区均设置水源。

⑶系统应可能覆盖小区室外绿化及主要道路,以满足绿化喷灌和洒水降尘等功能要求,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时需要以上述选定的技术参数为基础对布置方案进行适当调整,最终确定喷头数量为128个。为简化计算将小区喷头布置全部按“三角形布置”考虑,则总的有效控制面积为:128*127=16256m2;室外面积约22724m2(包含绿化、道路及硬质景观),有效覆盖率为72%。

⑷为突出“以人为本”的研发理念,室外人工降雨系统不应对居民生活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少数靠近住宅楼的喷水点,需要对喷头的喷洒角度进行调校,采用扇面喷洒,防止将水溅入住宅室内。

3.4、在上述主要参数全部选定后,根据喷头理论流量、组合布置形式和分区内的喷头数量,进而确定各分区的给水主管和支管管径。

4.雨水回用方式选择

由于项目所在的西北地区属于缺水地区,为提升本技术的节能水平,在研发时考虑对雨水进行回收利用,以降低用水消耗,保护水资源。确定了以下两种雨水回用方式:

⑴以景观水池为雨水收集蓄存设施,对雨水进行回收利用;

⑵在地下车库顶板上方设置渗排水层,将其上方的绿地土壤入渗雨水通过盲沟导入雨水储存设施,经沉淀池净化处理后作为人工降雨系统的补充水源,同时也有效避免了雨水对绿植根系的长期浸泡伤害。

5.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5.1室外降雨系统平面布置

雨水沉淀池和地下车库顶板雨水入渗收集做法如下,对于小区中央景观水池本身作为雨水储存设施兼具雨水沉淀的功能,故其旁边的沉淀池可相应减少一级。由于雨水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在采用雨水水源的同时,仍保留市政自来水源作为备用。

5.2雨水回用量计算

根据2009-2011年度《中国统计年鉴》,西安地区近三年的年均降雨量分别为525.2mm、660.3mm、527.3mm,在进行雨水计算时按三年平均值571mm取值。

本项目主要采用景观水池和地下车库顶板上方的绿地入渗两种方式对雨水进行收集,水池面积约300m2,地下车库顶板面积约1080m2,两种方式的年雨水收集量分别为:

Q1=571*300/1000=171.3m3

Q2=571*1080/1000*(1-0.2)=493.3m3(式中0.2为《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规定的绿地径流系数)

上述计算未考虑雨水蒸发的因素;在计算雨水入渗量(Q2 )时为简化计算按地面径流之外的雨水全部入渗土壤并被收集考虑。

根据《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雨水可回用水量按雨水收集水量的90%~95%计”,因此本项目的年雨水回用量为:

Q=0.9*(171.3+493.3)=598m3

6.实施效果的检验

测试结果显示人工降雨系统在降低环境温度方面的作用比较显著:小区空气温度从35℃降到30.5℃,由降水引起的实际空气温度下降4.5℃;而地面温度则从42℃降到34℃,由降水引起的地面温度下降为8℃。

篇3

【关键词】水土保持;人工模拟降雨装置

1、引言

早在1920 年美国就已开始应用人工模拟降雨方式对坡面产流和土壤侵蚀过程进行试验研究。从50 年代开始, 我国首先应用人工模拟降雨进行入渗试验,最早的国内降雨模拟装置是淮委水文测验室的苏制人工模拟降雨装置,此后,1959年华东水利学院的10m^2放瓦尔达依式降雨装置,1963年黄委会水科所的侧喷式降雨模拟装置依次出现。近年来, 引进和研制了各种类型的人工降雨器并应用于室内与野外试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是在径流小区试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固定小区观测虽是土壤侵蚀定量测定最准确的方法, 但有难以克服的弊病, 径流小区试验依赖于天然降雨。天然降雨是复杂多变的, 尤其在年平均降雨量少且分布不均匀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更易受到气候的影响。因而在短期内不可能进行多项多次观测试验, 积累更多所需资料。基于实验室尺度的研究比坡面尺度的研究具有经济、便捷、可控等优点。因此, 利用模拟降雨装置进行试验已成为水土保持领域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研究手段。模拟降雨装置的应用主要涉及水土保持业、农业及林业等领域的研究。人工模拟降雨装置的主要特点在于:

2.2.2国内降雨模拟装置的发展

我国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已经研制出了适于室内与野外各种试验要求和研究目的的人工模拟降雨装置。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最早应用降雨模拟装置:淮委水文测验室,苏制的人工模拟降雨装置。

(2)1959年,华东水利学院,10m2仿瓦尔达依式降雨装置。

(3)1963年,黄委会水科所,侧喷式降雨模拟装置。

(4)1983年,黄委会西峰水土保持学试验站与陕西机械学院合作研制,活动轻便式降雨模拟装置。

(5)1984年,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PS3—15型移动式人工模拟降雨装置。

最近几年,国内降雨模拟装置的研究不断发展,又先后出现了多种新型的,应用更加广泛的降雨模拟器。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1)中科院地理所针头式降雨模拟器

(2)清华大学水利系管网式降雨模拟器

(3)清华大学水利系组合喷头式降雨模拟器

(4)大连理工大学组合喷头式与管网式降雨模拟器

(5)西北水保所及河海大学的降雨模拟大厅

2.3模拟降雨装置的发展趋

(1)根据雨滴发生基本原理搭建的手控、简易的降雨模拟装置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

(2)智能化、自动化、大型化的降雨模拟大厅很有发展潜力。

3小结

模拟降雨是水土保持试验的重要手段;通过降雨模拟试验,可以缩短试验周期、严格控制试验条件。人工模拟降雨装置主要有喷嘴式、喷洒式(又称管网式) 、悬线式和针头式四种。现代化、自动化的大型人工模拟降雨大厅和手控、简易的降雨模拟装置都在积极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树梅,刘洪禄,顾涛.人工模拟降雨技术研究综述[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3,3:73-75

[2]王洁,胡少伟,周跃.人工模拟降雨装置在水土保持方面的应用[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4):188-191

[3]程飞,徐向舟,高吉惠. 用于土壤侵蚀试验的降雨模拟器研究进展[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6(2):107-112

作者简介:

朱嘉嘉,男,大连理工大学 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2010级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篇4

人体必需的“智慧元素”

碘元素是由法国化学家库尔特瓦发现的,后来由法国化学家盖-吕萨克将其命名为“碘”。碘的希腊文原意为“紫色”,正好与其特征的颜色相吻合。碘在自然界中的含量是比较少的,而且分布很不均匀,主要存在于海水、碘矿、地下卤水和油田卤水中,某些海藻可以从周围环境中富集大量的碘。最早是从海藻灰中提取碘的,后来还从硝石以及地下卤水中提取碘。

正因为碘的分布很不均匀,在远离海边的内陆地区或山区的水资源中含量极少,所以加碘盐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碘盐中那一点点碘的含量为什么对人体来说至关重要呢?

原来,碘在人体内的含量虽然极微,但它却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是维持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元素。人体碘元素缺乏会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致使甲状腺发生增殖性变化,即脖子粗大。对儿童来说,则可致智力发育障碍以及骨骼发育障碍。而且科学家发现,在儿童期出现的这种碘缺乏病是不可逆的,它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和骨骼发育的损伤也是终身性的。所以,碘被称为“智慧元素”。

人体内的碘主要来源于食物。如果长期摄取碘元素缺乏的粮食、蔬菜、肉类和水,就应该以加碘盐作为补充。加碘盐主要是针对我国一些地区人群普遍缺碘而推广的一种食用盐。我国食盐加碘的历史始于20世纪90年代,对防治碘缺乏造成的危害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方式的多样化,使得原有的食盐碘添加标准已稍显“滞后”。为此,卫生部于2011年9月了新的《食用盐碘含量》,要求各地根据实际状况对食盐碘含量进行调整,调整后的范围为每千克盐含碘20~30毫克,同时允许在此范围有上下30%的浮动。

播撒甘霖的“无名英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几千年来人类“布云行雨”的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人工降雨(或称人工增雨)技术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风雨历程,如今已经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人工降雨作业分为空中作业和地面作业两种方法,前者是用飞机在高空云层中播撒干冰和碘化银等物质,后者是利用高炮或火箭从地面上发射干冰和碘化银等物质。不管采用什么样的作业方法,其技术原理都是一样的。

自然降雨必须具备3个条件:一是充足的水汽,二是上升的气流,三是足够的凝结核。发生降雨的先决条件是必须有云,同时还需要满足一定的物理条件,比如 0℃以上的暖云中要有大水滴,0℃以下的冷云中要有冰晶存在。如果微观物理条件不具备,那么宏观天气条件再好也不会发生降雨。如果向云雾中播撒碘化银和干冰,那么不仅能产生很多人工冰晶,而且还会使水滴进一步凝结长大,从而形成雨水而降落到地面。

“干冰”就是固体二氧化碳,其主要作用就是充当优良的制冷剂。当我们把干冰发射到高空云层时,它就会迅速升华而变成气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大量的热,局部空气的温度就会迅速降低,其中的水蒸气就会发生液化变成小水滴,这样就会形成浓密的云层并为降雨创造条件。此时,人工播撒的“冰核”碘化银就会使云雾产生凝结或凝华过程,再借助于水滴的自然碰撞过程,就能实现人工降雨了。

碘化银的粒径是非常微小的,其作用实际上就是一种人工凝核剂。碘化银的微粒结构与冰核的结构极为相似,因此可以作为人工冰核使处于过饱和状态的水蒸气迅速液化变成小水滴。每克碘化银在-10℃气温下能产生大约1011~1014个冰核,因此是一种很好的冷云降雨催化剂。碘化银在高空扩散后会变为肉眼都难以分辨的小颗粒,作为水滴的凝聚核消失在了浓密的云中了。随雨滴降落到地面的碘化银与巨量的水滴相比简直就是微乎其微了,因此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为人体健康保驾护航

碘是一种具有强氧化性的物质,通常被用作外科消毒剂。常见的以碘为主要药效成分的消毒剂有碘酊和碘伏。

碘酊就是我们俗称的碘酒,通常由碘、碘化钾溶解于酒精溶液而制成。碘为一种固体物质,添加碘化钾有助于碘在酒精中的溶解。碘酊是急救包中常见的药品之一,市售碘酊的浓度一般为2%。碘酊能使菌体蛋白质发生变性,可以杀死细菌、真菌等病原体,因此常用于伤口的消毒。碘酊的杀菌作用比较强,并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不宜用于黏膜消毒,用于皮肤消毒时也应注意避免皮肤发泡或过敏,以及减轻对皮肤的着色。

碘伏是单质碘溶于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形成的,一般可溶解9%~12%的碘,呈现紫黑色。医用碘伏通常浓度比较低,一般在1%以下,呈现浅棕色。碘伏是一种具有广谱杀菌作用的消毒剂,可杀灭细菌、真菌、原虫和部分病毒,可用于皮肤、黏膜的消毒,也可用于生活用品的消毒,如蔬果、餐具、玩具等。消毒时需对碘伏进行水稀释,之后将生活用品放入其中浸泡5~10分钟即可。

某些有机碘化物在临床上还可以用作医学诊断的造影剂,如碘番酸(三碘氨苯乙基丙酸)用于胆道造影,碘化油等可用于支气管、输卵管、瘘管造影等。碘化油注入人体后,由于其能比周围组织结构吸收更多的X射线,从而在X射线照射下形成密度对比,显影出所在腔道的形态。 碘的含量在海水和海产品中相对较高,如每千克海带含碘多达4000毫克

在碘的放射性同位素中,碘131和碘125是毒性相对较大的放射性核素。放射性碘同位素被广泛应用于核医学诊断。

应用广泛的“碘试剂”

碘在分析化学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碘的氧化性和碘离子的还原性,以及碘遇淀粉变蓝色的特性,可以用碘量法进行定量分析。碘量法又可分为直接碘量法和间接碘量法,在国民经济的许多领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

在环保领域,水域中的溶解氧含量测定通常采用的就是碘量法。科学家把溶解于水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用每升水里氧气的毫克数表示。水中的溶解氧水平是衡量水体自净能力的一个指标,可以反映水体污染的严重程度,是水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碘量法还是油脂检测的一种主要方法。碘价为每100g油脂所能吸收碘的质量,碘价的大小在一定范围内反映了油脂的不饱和程度。各种油脂的碘价大小和变化范围是一定的,例如大豆油的碘价一般为124~139,花生油的碘价为86~107。因此,通过测定油脂的碘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油脂的组成是否正常,有无掺杂使假现象等。

篇5

当你走过林区或在公园散步,观赏着绿树摇曳、芳草萋萋、花卉争妍的景色,呼吸着沁入心脾的新鲜空气,你可想到二氧化碳与绿色植物的密切关系?

原来,有心的科学家早已发现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不可缺少的原料。

大约在40亿年以前,地球上没有生物,也没有氧气,而二氧化碳在自然界里却占90%以上,其它的是水和氨等化合物。多少个亿年以后,地球上出现了绿色植物。这座天然的绿色“化工厂”不停地工作,叶绿素吸收太阳能,以二氧化碳和水作原料,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创造了动物(包括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地球上的绿色植物每年吸收二氧化碳约7300亿吨,释放出5309亿吨氧气。目前,地球上空气中的氧已超过二氧化碳700多倍。

植物的光合作用,又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拿蔬菜来说吧,有了二氧化碳,豆角、西红柿、黄瓜才能长得茂盛,结的果才多。现在有的蔬菜实行工厂化生产,利用二氧化碳和水,会制造出多种新鲜蔬菜,供人们需用。各种粮食作物的生长发育,也都离不开二氧化碳。

在自然界里,二氧化碳还是有名的“雕刻家”呢。你看那拔地而起的石柱、倒挂如冰锥的石钟乳、横跨悬崖绝壁的天生石桥、形如竹笋的石笋、都是二氧化碳孜孜不倦精心雕刻的佳作。二氧化碳怎能刻动坚硬的石头呢?在亿万年以前,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波涛翻滚的海洋。随着岁月的流逝,地壳的运动、变迁,海水退去,海底上升成为大陆,突起的成为高山和丘陵。水中的二氧化碳随着山中的小孔隙流动。二氧化碳和水起反应能生成碳酸。碳酸有很强的腐蚀性,它日夜啃咬着石灰岩,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碳酸氢钙。天长日久,山被咬成溶洞而且越来越大,里面流动的碳酸氢钙也越来越多,在遇着合适的温度和压力时,碳酸氢钙又分解成为碳酸钙、二氧化碳和水。这样众多的碳酸钙聚结在一块,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天生石桥、石笋、石柱和石钟乳等山水名胜。

随着科学的发展,二氧化碳的用途越来越广泛。人们根据二氧化碳身体重、体积大,又不会燃烧的特点,让它参与灭火的战斗。平时,把二氧化碳藏在灭火器里,一旦发生火灾,让它喷到火上,二氧化碳会严严实实把火盖住,不让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火离开氧便熄灭了。

再看看人工降雨吧,银色的飞机在云层里穿插飞行,连续撒出白色冰粒,顷刻之间,阴云密布,大雨落下 ,这白色冰粒就是固体的二氧化碳碎块。把二氧化碳放在机器内加大压力、降低温度,气体的二氧化碳就变成了固体的干冰。要讲人工降雨,首先应该了解人工降雨的对象――云。云是水汽凝结而成的。云可分两种:一种是“冷云”,它的上部温度在0℃以下;另一种是“暖云”,云中温度在0℃以上。怎样“强迫”冷云、暖云在人们需要的时候下雨呢?通常是用飞机把干冰喷到云里,使云内温度下降,冰晶增多、增大,迫使它下降。这时,如果云底到地面的温度低于或接近0℃就下雪;要是高于0℃,冰晶在半路上融化了,就成雨。要“强迫”暖云下雨,现在多采用飞机向云层撒食盐、氯化钙等凝结核,促使云滴增大为雨滴落下来。

二氧化碳还可以制成冷冻剂,能抑制细菌生长,保存食品,人们用它保存蔬菜、水果和肉类,可以保持味道鲜美。

篇6

关键词:表面能;附加压力;蒸气压

物理化学又称为理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分支之一,它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生活中出现的很多现象都可以通过物理化学原理来予以解释。例如早晨的露珠为什么呈现球形?一种液体能否在另一种液体表面铺展?固体能否被润湿?把毛细管插入到水中,毛细管内液面是凹液面,并且液面高于外面液面,而插入到水银中确实凸面,并且低于外液面? 将水撒到桌面上,用一个玻璃罩罩住,过一段时间发现小水珠消失,大水珠变大?天上云层很好,为什么不下雨?人工降雨的原理到底是什么?等等这些日常生活现象都与物理化学密切相关,下面我们就通过物理化学原理来予以解释。

一、通过表面能或比表面积吉布斯自由能来解释

我们知道,能量越低越稳定,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应该遵循这样的法则。早晨看到的露珠呈现球形,我们可以通过表面吉布斯自由能来解释:表面吉布斯自由能G等于比表面吉布斯自由能(或表面张力)σ与表面积A的乘积,即G=σ×A,当A比较大的时候,体系的表面能较高,体系不稳定,而水是一个单组份体系,比表面吉布斯自由能是定值,故只能通过改变表面积来降低表面能,而对相同体积的水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呈现球形时表面积最小,也就是表面能最低,故我们看到的露珠呈现为球形。

二、通过拉普拉斯公式来解释

拉普拉斯公式告诉我们,曲面的内外压强不相等,内外的压强差称之为附加压力,用ps表示,ps=p内—p外,ps的大小与曲面的半径r和表面张力有关,附加压力的方向总是指向曲率中心,公式可表示为: ps=σ(1/r1+1/r2)。当我们将毛细管插入水中时,由于形成的液面为凹液面,附加压力的方向向上,故对液面有向上的力作用而导致液面高于外液面。同理,当将毛细管插入水银时,形成的液面为凸面,附加压力向下,所以液面低于外液面。

三、通过开尔文公式来解释

篇7

关键词干旱;危害现状;规律;成因;防御措施;河南永城

干旱是指在无灌溉条件下长期无雨或少雨,空气干燥,土壤和大气供水不足,导致作物和牧草受害的现象。永城市地处豫东平原东部,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光、热、水资源丰富,夏季雨热同季,年平均降水量878.5 mm,地域面积2 000 km2,耕地10.8万hm2,总人口140万人。以小麦、大豆、玉米、棉花产量最为集中,其中,小麦产量丰年可达80万t。但是农业生产高度依赖天气气候条件,气象灾害种类多、范围广、危害重,暴雪、干旱、洪涝、低温冰冻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气候与自然灾害日益成为影响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之一[1-4]。干旱是永城市最频繁、危害最重的气象灾害,因此研究干旱危害及规律对其农业生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1干旱对农业的危害现状

近几年来,永城市旱灾频繁,旱灾影响的区域有从农村向城市蔓延的趋势;旱灾影响的领域有以影响到农业为主,扩展到影响林业、畜牧业、工矿企业、城市发展及城乡民众生活的趋势;干旱发生的频率和灾害损失有增加的趋势。以夏旱和初夏旱发生最为频繁,危害也最重,其次是春旱和秋旱。2008年全市播种小麦9.93万hm2,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上旬没下一场透墒雨,小麦生长遇到了几十年不遇的严重旱灾。干旱缺水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2干旱形成规律

一是有明显的季节性。据历年干旱统计,夏旱占干旱总数的40%,初夏旱占干旱总数的24%,春旱占干旱总数的20%,秋旱占干旱总数的14%,而单纯的冬旱则很少见。二是水旱灾害的插花性受地形地貌制约及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极端暴雨、干旱天气事件增多,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常发生洪涝灾害,干旱多发生在春、夏两季,据水旱灾害统计,在同一地区先涝后旱或先旱后涝,在同一时段内,洪涝与干旱交替出现,使水旱灾害多呈插花性发生。三是干旱连季连年发生。干旱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干旱连年发生的几率要比洪涝连年发生的几率大得多,连旱年数一般也高于连涝年数。四是干旱的连片性。干旱成因决定了其分布特点是“旱一片”。旱灾往往成片出现波及全县大部分分镇。五是干旱的周期性。由于干旱的某些影响因素,如全球气候变暖、日月食的出现和厄尔尼诺现象及太阳黑子的变化等都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因此干旱的发生也一定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又因为干旱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干旱发生的周期性不是第一周期,而是复杂的混合周期。

3旱灾成因

一是气候环境条件。旱灾主要发生在3—5月的春旱和6—8月的夏旱,若出现长时间的少雨和无雨天气,同时气温高蒸发量大,造成溪沟断流,井泉干涸,河道径流偏少,地下水埋藏加深,可利用的水资源短缺,就会出现大面积的旱灾。二是生态环境恶化。开发煤炭资源对永城矿区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得该区环境恶化,这是导致旱灾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人口不断增加,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和煤炭生产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遭遇破坏,从而加剧了水土流失和干旱灾害天气的增加,导致旱灾频繁发生。

4防旱减灾措施

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抗、抗重于救”的主动抗旱工作方针,把抗旱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布局及经济结构调整,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等结合起来,逐步提高抗御旱灾的能力。一是兴修水利,做好水土保持。加大水利建设投资,巩固和发展水利工程,加强水资源管理。优化配置水资源,搞好水土保持,提高防旱抗旱能力[5]。二是建立健全旱情监测、预报预警网络体系。气象局加强气象和水情、旱情应用系统建设,雨情、旱情监测预报,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设施,增强防御旱灾的超前性和预见性,准确分析干旱影响的时间、程度和范围,及时预测预警信息,及时提供可靠的雨情、旱情和实时天气预报信息,为防旱减灾提供可靠的依据。形成以气象局为中心的旱情监测预测预报预警网络体系。三是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利用人工影响天气的办法向空中要水,因为空中水资源是一个取之不竭的大水库。利用人工增雨设备进行农业抗旱或水库蓄水。永城市气象局人工增雨炮站,每逢干旱时期,实施人工降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旱情,特别是2008年、2009年人工降雨发挥了重要作用。

5参考文献

[1] 王华.干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湖南农业,2008(7):13.

[2] 陈家金,林晶,陈惠,等.福建省干旱的时空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自然灾害学报,2006(S1):265-269.

[3] 庞大会.当阳市干旱规律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与对策[J].湖北气象,1996(2):45.

篇8

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CO2的现象和知识。从学生心理特征上来看,初三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外界事物及现象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对化学的兴趣逐步由直觉兴趣——操作兴趣——具有因果关系的兴趣向具有概括性的认知兴趣迁移。往往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规律知识,甚至为此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从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方面看,什么叫实验探究、如何实施实验探究是学生不熟悉的。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说出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用二氧化碳的性质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再次练习固体、液体药品取用等基本操作。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等有关知识的探究学习,使学生体会获得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相互交流、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强烈愿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在探究活动中,感受合作学习、研讨、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创设学术氛围、渗透科研方法,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方法观。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并且有意识辩证地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使学生认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掌握相关反应方程式。

教具学具

实验用品:烧杯、集气瓶、铁架台、试管、矿泉水瓶、喷壶、纸花、蜡烛、阶梯、毛玻璃片、火柴;盐酸、石灰石、水、石蕊试液

教学媒体的准备及使用环境

媒体的准备:幻灯片的制作,上网查找干冰升华、人工降雨视频

媒体使用环境:多媒体教室

本节课提供了大量实验平台,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化学知识的学习,但有的实验在现有条件下无法完成,例如,干冰极不易保存,所以干冰升华、人工降雨实验在课上完成起来有困难。本节课我利用网络资源,找到干冰升华、人工降雨的视频,在课上播放,不但节省时间,而且效果非常好。多媒体展示自然、生动,使学习者易于接受,有利于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实现由感性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学生通过对多媒体提供的大量信息进行认真观察、思考,感知教材,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实现了化学教学的整体优化。因此,通过多媒体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化学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猜谜语:农民伯伯说我是庄稼的粮食;消防队员说我是灭火先锋;环境学家说我是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谜底:二氧化碳。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设问:你还知道其他有关二氧化碳的事情吗?

教师首先通过图片展示二氧化碳循环图,介绍固态二氧化碳——干冰,然后通过视频播放干冰升华、人工降雨的过程,讲解人工降雨的原理。

设计意图:渗透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

环节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学生通过肉眼无法观察到密度和溶解性,于是教师演示纸天平实验,并指导学生亲手做二氧化碳溶于水实验,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能力。

环节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在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教师通过实验总结化学变化的判断标准;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反应物是否减少。

设计意图:总结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使学生形成阶段性总结的意识,拓展思维。

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取少量瓶中液体于试管中,滴加石蕊试剂,石蕊变红。是什么使石蕊变红的?分析瓶中液体的成分:水、二氧化碳、新物质。

结论1: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一种酸——碳酸:

H2O+CO2==H2CO3 。

演示实验:加热变红的小花又变回紫色。

结论2:碳酸不稳定,受热立刻分解,变成了二氧化碳和水:H2CO3== H2O+CO2。

设计意图:学生在探究二氧化碳的过程中,体验了一次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学生在明确了化学实验探究过程的同时,也提升了实验探究的能力。

演示实验:检验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现象:石灰水变浑浊了。

结论3 : 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

Ca(OH)2+CO2=CaCO3+H2O。

教师在此时提醒学生碳酸饮料会腐蚀牙齿;饮料中的磷酸影响钙和铁的吸收,造成缺钙和贫血。

设计意图:渗透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

讲述和设疑: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这个反应可以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那么如何验满呢?

学生回答:用燃着的小木条,小木条熄灭。

结论4: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设计意图:用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引出本节课新知识,过渡自然,学生易于接受。

教师播放视频:检验久未开启的菜窖是否能下去;进山洞用火把照明更安全。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等处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危及生命。怎样测试菜窖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

演示实验:倾倒二氧化碳灭蜡烛实验

设计意图: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拓展视野,将课本上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渗透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环节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总结二氧化碳的用途。

设计意图:传递化学理念: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

环节四:了解温室效应

CO2具有很多用途,那么在空气中是否越多越好呢?展示温室效应图片,让学生感受温室效应的危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思维,辩证地看待二氧化碳气体的利与弊,增强环保意识。

环节五:小结

教学反思

1.纵观本节课,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有效结合,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深度理解和灵活运用,促进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同时培养了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对信息内容的理解与批判能力以及处理并运用信息的能力。

2.以实验为载体,以问题为导向,巧设化学情境,设疑启思,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创造力。教学实践充分证明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能生惑。因此,本节课,从猜谜语引入开始,我的每个环节都从问题开始,利用设计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以解决问题结束,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和不断探究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其创造力。同时,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后带来的快乐与成就感,为创新性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篇9

关键词:教育游戏 ;游戏任务;任务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0-7354-04

1 教育游戏的概念

在国外,教育游戏一词最早出现在八十年代的美国,而在我国,教育游戏起步较晚,还属于新生的事物,并且目前对教育游戏的认识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由于教育游戏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越来越多的专家开始致力于教育游戏的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定义。到目前为止,对教育游戏的认识主要有一下的观点:1)把教育游戏作为一款教学软件;2)把教育游戏作为一款游戏软件;3)把教育游戏作为一种工具;4)把教育游戏作为一种游戏化学习环境。

上述是各个学者对教育游戏的认识。而要想设计好一款教育游戏,游戏任务的设计是主要的部分,那么如何设计教育游戏的游戏任务?要设计一款好的教育游戏,就要从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教学目标位向导,结合学习内容设计出适合学习者特征并能激发学习者兴趣的游戏任务上述是各个学者对教育游戏的认识。而要想设计好一款教育游戏,游戏任务的设计是主要的部分,那么如何设计教育游戏的游戏任务?要设计一款好的教育游戏,就要从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教学目标位向导,结合学习内容设计出适合学习者特征并能激发学习者兴趣的游戏任务。

2 教育游戏的游戏任务设计要遵循的原则

一般游戏任务分三个过程:游戏者进入情境接受任务——努力探索完成任务并获得奖励——接受新的任务继续体验。而对于教育游戏来说,游戏任务是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载体。因此我们在设计游戏任务时应在充分分析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基础上,并结合前面构思的故事情境,设计游戏任务。个人认为,在设计游戏任务时应注意一下几点:

1)要以现有的教学目标为依据,以学习内容为依托

教育游戏的设计要遵循教育性与游戏性平衡,游戏性是指一个游戏的设计首先应该有趣,否则便不能吸引玩家,同样教育游戏的设计也首先必须有趣,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习者参与进来,否则和普通的教学软件就没什么区别。但教育游戏又不同于一般的电脑游戏,它主要是用来帮助学习者学习的,所以设计的游戏必须要遵循教育性原则。而我们在设计一款教育游戏的时候一定要把握要教育性与游戏性的平衡。

而要实现这种平衡的关键是思考如何把学习目标和游戏任务相结合,如何把学习内容很好地融入到游戏任务当中,让学习者在完成游戏任务的同时也掌握了相应的学习内容,达到我们预先设计好的学习目标。因此在设计游戏的任务时首先要对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分析,争取让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无缝地融入到游戏任务当中。

2)以学习者的特征为基础

教育游戏的一个最大优势就是注重是学习者的主体性,即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因此游戏任务的设计要以学习者的特征为出发点,设计任务时不仅应考虑他们的心理特征、年龄特征、思维方式等,还应考虑他们目前的认知水平。沉浸理论认为:只有学习者目前的经验水平和所要面对的挑战任务相一致时,学习者才能达到最大程度的沉浸,学习者才能达到最深刻的体验。如图3-4所示。如果游戏的任务难度大于学习者目前的认知水平时,学习者就会在学习者感到焦虑、紧张,相反,如果游戏任务远远低于学习者的认知水平时,学习者就会由于长时间做太简单没刺激性的事而感到厌倦。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前面的学习者分析进行,设计出适合他们目前认知水平的游戏任务。我们在设计游戏任务时要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设计出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认真学习会达到的游戏任务。这样才能让学习者在游戏中获得最好的体验。

3)游戏任务的设计要有容易到难,让学习者容易上手。

4)游戏任务要提供激励机制,学习者每完成一定的任务,要奖励他们一定的物品或获得升级等,这样才能激励学习者继续玩下去。这刚好符合学习动机理论。

3 案例《神探小西游唐记》游戏任务设计

本文设计的教育游戏《神探小西游唐记》是一款基于初中化学的教育游戏,该游戏主要是供初三学生在课下学习初中化学时用的,在游戏中玩家小西通过在不同的情境中完成不同的游戏任务学到相关的化学知识、并产生对化学的兴趣。

3.1 游戏主题和故事剧情简介

该游戏的的主题以科幻、穿越为主题,结合目前比较流行的侦探类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主要写了中学生小西(被同学称为神探)穿越到唐朝,冲破种种难关拯救被恶魔抓走的英雄任务狄仁杰的情景。

在该游戏中,根据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一共设置4个任务情景,每个任务情景设置一个或多个关卡,学习者每完成一个关卡,说明他们已经达到对相应知识点的掌握。为了鼓励学生玩游戏的兴趣,在该游戏中还设置了奖励机制,每完成一定的任务,都会获得一定的奖励,期中包括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精神奖励如获得升级、获得荣誉称号等,物质奖励如获得一定的物品、金钱等。

3.2 游戏任务的设计

该教育游戏的游戏总任务是冲破种种关卡、打败魔兽救出狄仁杰。该游戏一共设计四个任务。每个任务都对应一定的知识点,对应一个教学目标。

在每个游戏任务中都根据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设置一定的关卡,学习者只有完成前一个场景的任务,获得一定的等级后才可以进入下一个场景,否则的话游戏就不能进行下去,不过每个场景里面都会提供一定的帮助信息,比如有的是通过武术密集(知识宝典)获得帮助,有的是通过询问路人获得帮助。学习者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时,就能获得升级,当获得一定的等级后,就能进入到下一个场景。在该游戏中,每个场景的游戏任务都与相应的学习内容或学习目标联系在一起。

每个游戏任务对应的学习内容如表1:

以下是四个游戏任务设计:

1)任务1:地窖之妖

游戏任务:小西在该游戏中利用学所的知识破解地窖之妖之谜,为村民们排除了疑虑与担心。

对应的学习内容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在该游戏中如果玩家破解了该谜语,就会升级并自动进入下一个场景。否则如果玩家破解不了的话就会弹出提示,提示玩家是否要看化学宝典,玩家通过学习化学宝典获得相应的知识,学习完后回到场景中继续执行任务。

游戏情节:当小西到达一个偏远的山村的时候,看到那里的村民满脸的惊慌,他就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原来是这个村庄出现了妖怪。村庄里有一口干井,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只要不小心掉下去就再也出不来了,这个井里住着妖怪。小西通过自己的分析加上游戏中的提示破解了这个谜语,原因是里面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所以都沉到井的底部,这样导致井底二氧化碳浓度过大,氧气缺少,而二氧化碳又不支持呼吸,这样就导致里面的人或动物因缺氧而窒息而死。(当然如果小西不知道原因的话或相应的知识没掌握的话可以翻看该游戏提供的化学宝典,在下面的任务中都是这样的,用户可以通过学习化学宝典来完成获得相应的知识,完成相应的游戏人任务。) 通过完成该游戏任务,小西不仅学到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而且还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为人们排忧解难,更体会到学习的兴趣。

2)任务2:人工降雨

游戏任务:为人们解决干旱之灾,实施人工降雨。

对应的学习内容为:固体二氧化碳的也就是干冰的性质和作用。

游戏情节:在第2个情景中,小西处于一个干旱的地区,到处是饥饿的人们,小西经过了解才知道这个地方常年干旱,庄家常年欠收,几乎好多年不降雨了。小西决定帮助这些人们。正在此时,一个精灵出现了,她问了小西一些与人工降雨有关的问题,只要小西回答对这些问题,就可以人工降雨,帮助这些人们,同时能获得升级。

通过该游戏任务的完成,玩家不仅掌握了固体二氧化碳的性质和作用,还在整个游戏的体验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因为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帮助了这里的人们,小西在整个游戏的体验过程中获得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3) 任务3:火灾之谜

游戏任务:小西断案,破解了火灾之谜的案件。

学习内容:掌握燃烧的三个条件

游戏情节:小西在该游戏场景中应用所学的知识破解了一场冤家错案,通过该任务的完成,小西掌握了燃烧的三个条件。

4)任务4:食狗洞之谜

游戏任务:小西在该任务中解开地窖之妖的谜语,并且打败魔兽救出英雄人物狄仁杰。

学习任务:这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与加深,通过该游戏任务情境的体验,小西进一步了解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同时掌握了钟乳石、溶洞的形成原理与过程。

游戏情节:小西冲破种种关卡,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关押狄仁杰的山洞,在洞门口遇到了矮人鬼与半身兽在门口守门(这些都是为了增加游戏的兴趣设置的),小西利用前面获得的等级与武器战胜了这些矮人鬼与半身兽,进入了山洞,可却发现自己的小狗生命值越来越弱,自己却安然无事,难受这个山洞中有传说的食狗妖?小西仍然不相信有妖怪一说。通过分析,小西得知其中的原因还是二氧化碳在作怪。

学习者通过在该游戏任务情景的体验,进一步了解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并且了解了钟乳石、溶洞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尚俊杰,李芳乐,李浩文.“轻游戏”:教育游戏的希望和未来[J].电化教育研究,2005(1).

[2] 李湘,袁志芬.体验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2).

[3] 吕森林.教育游戏产业研究报告[J].中国远程教育,2004(22).

[4] 史忠翠.教育游戏的理论研究与应用[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2009.

篇10

基础物理原理

水的三种状态以及转化形式。自然界中的水可分为三种存在状态:液态固态和气态。这三种状态在自然界中相互转化:当温度较高时,液态的水会变成水蒸气(气态水);而温度较低达到0摄氏度时,液态水就会凝固成冰(固态水):在一定状态下冰也可以通过升华作用变为水蒸气;同样的道理,在一定条件下三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摩擦力原理。每一个物体表面都存在凹凸不平的情况,只是有的极其细微,肉眼难以观察而已,当两个物体相对运动时,这些凹凸不平的表面就行成了镶嵌的状态,阻止了两个物体发生运动或运动趋势,在运动过程中形成的阻力,也称之为摩擦力。

杠杆的平衡原理。在学生的生活中,都会有坐跷跷板的经历,这就是杠杆原理在现实设计中的最典型的应用。杠杆平衡原理就是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动力和阻力)的大小与它们的力臂成反比,这是使杠杆保持平衡的唯一途径,用公式表示为F1*LI=F2*L2(F1为动力,L1为动力臂,F2为阻力,L2为阻力臂)。

高科技物理在生活中的相关应用

水的三种转换形式与高科技的完美结合

人工降雨。在人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气候干旱的情况,乡村需要灌溉或者净化城市空气,这时就需要采用“冷云催化”技术。其中,冰晶对冷云降雨过程中的作用重大。只要冰晶达到合理的浓度和数量,就会从固态转化为液态,增加降雨的效率。目前的人工降雨也可以采用激光等物理技术以及用激光探测空气湿度,帮助预测降雨程度。

冷冻保鲜功能。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会储备一些水果及蔬菜甚至肉类产品等,为了保证以后食用到新鲜的食物,人们会把它们放到冰箱里,因为冰箱的冷冻室,会使食物上的水分凝结成冰,通过抑制水分的流失来达到保鲜的目的。

防暑降温。夏天人们通过吃冰棍来使自己降温,其实这就运用了物理知识,雪糕是固体状态,口腔里的高温是冰棍融化的同时也带走了人们身体表面的热量,从而使身体感到清爽。同样道理,夏天洗澡时也是通过水分蒸发带走身体热量,使人们感觉到凉快。

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路面的铺设。在我们生活中,路面材质的不同,摩擦力也就不同,众所周知,当我们在滑冰时,冰面十分光滑,减小了滑冰鞋与冰面的摩擦,这样我们滑起冰来会更加顺畅,但是我们平常行走的人行道设计如果很光滑那么行人就很容易滑倒,如果设计太不平则会导致车辆行驶十分的困难,加剧轮胎以及鞋底的磨损,所以既要有摩擦力但是摩擦力又不能太大于是我们就建造了水泥路和柏油路。

车轮面。不同类型的车有不同类型的轮胎有大的小的,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轮胎上都有花纹,目的就是增加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使用当中随着轮胎的老化陈旧,花纹渐渐消失,轮胎变得光滑,摩擦力也在变小,如果不小心还会出现滑胎的现象,难以控制好车速容易造成交通事故,所以轮胎一定要按时更换。

刹车。刹车在运用过程中原理就是增大摩擦力,如果要使得行驶中的车子突然停止,就会有一个能量的转换,我们都知道,能量是不会消失会增加,它只能从一种能转化成另一种能,所以,车子突然停止前进就会使动能转化成热能,而热能是怎么来的呢,就是与地面摩擦产生的。

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在生活的运用

杠杆的平衡原理:公式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用代数式表示为F1*L1=F2*L2(式中,F1表示动力,L1表示动力臂,F2表示阻力,L2表示阻力臂)。

撬棒。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这个原理就是杠杆原理,首先我们要找到一个支撑点,利用杠杆,增长动力臂,减短阻力臂,根据公式,这样就可以使动力与阻力有规律的进行比例的调配与控制实现,动力也就是我们的力气就可以减少了,省力了。

手动抽水机。手动抽水机我们都知道是手对压杆进行按压,通过另一端活塞的运动,水就吸上来了,用到的也是杠杆原理,手动抽水机的压杆长度非常长,所以动力臂也就较长,即我们所花的力气也就小,因此水就很容易被吸上来,但是我们如果没有将杠杆原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我们打水的过程也许会很困难。

其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杠杆原理,缝纫机脚踏板,手推车,铁铲,动滑轮等等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只是需要我们的发现。

光現象

光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不同的光源也有不同的作用,不同波长的光在人们的眼中敏感性不同。

在人们的视线里,红色波长的光是最长的,而往往人对红色的敏感程度也最高,所以利用这一特点交通信号灯红色就是起到一个警示的作用,其次波长越短的光在大气中越容易散射,而红光是波长最长的在下雨天也不容易散射,不会给交通带来不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