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方法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吸引力;方法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生理和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活泼好动是其主要的特点之一,在学习过程中,若教学活动较为枯燥、乏味,则很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应不断增强语文课堂的吸引力,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爱上语文。笔者认为增强小学语文教学吸引力的具体方法如下:

一、善于微笑,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微笑是教师的职业需要,微笑具有较大的亲和力,通过微笑,学生能够感觉到教师的亲切,使师生之间的距离慢慢拉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态也会有所放松,消除紧张感,这样有利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但是教师也有自己的情绪,所以这就要求不断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将不良情绪带到课堂中,并迁怒于学生,要始终用快乐感染学生,使学生在快乐的课堂中进行学习,以此增强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

二、善于用幽默化语言,创造轻松的课堂环境

对于学生来说,幽默的语言具有很大的魔力,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环境轻松、愉快,学生处于这种环境,很容易进入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幽默语言的运用,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有的幽默语言学生不懂,自然达不到使学生放松的效果,例如,在学习《负荆请罪》这一课时,对于负荆请罪的概念,一些学生不太理解,教师用幽默的语言进行解释,“如果你做错了事情,向同学请罪,你也会像廉颇一样,背着荆条,只穿一只袖子,并露出肩膀,跪在同学面前”,听到老师的话,学生都开心地笑起来,使整个课堂环境轻松起来,也使学生理解了负荆请罪的含义。

三、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调动学生积极性,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朗读教学。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读比赛,对于表现好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奖励,使学生有想要表现的欲望,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也更加认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使小学语文课的吸引力有所增加。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注重提问,对于问题的设计,既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要符合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积极回答问题,例如,在学习《安塞腰鼓》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黄土高坡》这一首歌曲,歌曲播放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之魂,它是“天下第一鼓”,接着向学生提出问题“对于天下第一鼓,同学们想要知道什么?”学生都纷纷举手,提出自己的问题,接着老师说,带着同学们的疑问,我们一起探究问题。由于学生想知道答案,就使学生之间共同学习,探究课文内容。

四、善于挖掘课本中的情感因素,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课文内容蕴藏了许多情感因素,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通过课本中情感因素的挖掘,能够深切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借此教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例如,在学习《巴金给家乡孩子的信》时,挖掘该文的情感因素,从文中“亲爱的家乡的孩子们,我真羡慕你们,你们前面有无比宽广的道路,你们心里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爱惜你们可以使用的宝贵时间,好好学习吧,希望在你们身上”,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巴金老人勉励家乡的孩子,感受到巴金老人对孩子的希冀以及真诚的关系,表达了巴金让生命开花的美好情感,教师让学生想一想自己的爸妈是否对自己也心存希冀,希望自己能够过得好,以此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五、善于创设课堂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合理创设课堂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游戏,将教学中的内容更加形象地呈现给学生,这样还能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理解记忆课文内容具有重要帮助,一般情况下,学生的注意力只能保持10~20分钟,通过创设课堂游戏,使语文教学趣味性有所增加,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延长,例如,在学习《狼和鹿》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鹿和狼,并进行对话,还原文中情景,更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既增加了小学语文的趣味性,同时又能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综上所述,教师应采取合理的方式,要善于运用幽默语言,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创设教学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小学语文的教学的吸引力,使学生能够融入教学活动中,以此提高小学的语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趣味教学;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在小学语文趣味教学中,应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能力。以下将对小学语文趣味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具体方法进行分析。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语文课堂应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多样化的语言实践环境,让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完成语言积累、知识感悟的过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夯实学习基础。另外,在实际应用信息技术时,还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练习使用计算机技术,真正实现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化发展,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创设熟悉的情景与画

面,在体验中学习;另一方面则提高学生的书面创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运用文字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

二、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语文教材的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应运用多种手段拓展教材内容,信息技术则是为学生拓展大量学习信息的重要途径,能够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在课堂中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教师通过挖掘学生的潜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创新意识。例如,学习教材中的课文时,教师可选择适当的音乐营造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分角色扮演,根据课文内容自主导演与编排,更深刻地体会课文中心思想,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及创新能力。

三、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在小学语文趣味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将原本静态的教学内容转为动态模式,通过声音、图像、视频、文字等形式相结合,集中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学生在应用信息技术时调动了多个感觉器官,则更利于他们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例如,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将原本抽象的内容具体表现出来,展示画面、图形等,通过动态演示过程,突破小学语文的教学难点,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学习效果。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促进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改进了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将其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业设计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对小学语文教学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对于小学语文老师而言,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教学环节。但是从当前我国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进一步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已经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小学语文作业开展现状

虽然对于学生而言,课后作业的完成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但是,从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作业的设计非常不合理。大多数的语文老师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不仅作业总量较多,作业的整体质量也并不高。老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是具备较强的客观性,将作业的重点放在学生对于知识的巩固上,并没有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除此之外,很多语文老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缺乏创新性,布置的作业内容大多比较的机械化和单一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合理的语文作业设计,不仅让学生面临着过重的学习负担,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还制约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二.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具体方法分析

(一)趣味性作业设计

对于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一定要充分发挥创新能力,要增强作业的趣味性。对于小学语文老师来说,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且根据学生的具体要求,来进行具体的作业设计,让语文作业能够具备富有创意、形式新颖的特点,这样一来,学生在面对作业时,就不会被动和机械的接受,而是能够主动的去完成作业,并且在相对轻松和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开放性作业设计

语文这一门学科,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开放性的特点。因此,对于小学语文老师来说,在进行作业设计时,一定要将语文课本作为基本出发点,然后拓宽视角,放眼社会,通过课外语文资源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一般来说,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进行设计:(1)作业思路的开放性。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在以教材内容为基本出发点的同时,还应该加入一些社会性的内容,这样一来,就能增强题材的广泛性,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2)作业形式的开放性。小学语文老师不应该将作业形式固定在作业本上,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可以通过演讲、唱歌或者画画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进行作业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3)作业完成时间的开放性。老师在布置作业时,要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不能给学生造成太大的负担,并且根据作业的难度来规定完成时间,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高质量的完成作业;(4)作业评价的开放性。老师在学生完成作业之后,要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评价,比如交流型、检查型、展示型等;(5)作业内容的开放性。对于学生而言,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因此,老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这个问题,实现作业内容和题材的多样性,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作业,这样一来,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实践性作业设计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实施,在我国的新课标中规定,语文的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一定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般来说,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1)调查活动作业。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上,有很多关于地方特产、风景和山水的文章,因此,老师在进行语文作业布置时,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课文的形式,来做一个关于家乡的社会实践调查,搜集有关家乡的资料和图片,并且整理出来,在课堂上向同学们进行展示,大家互相的交流,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也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专心学习,更好的报效祖国;(2)演讲故事作业。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在语文课堂上,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因此,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老师可以将课本上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挑选出来,然后让学生采用故事续写、故事演讲等各种形式来完成课后作业,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课本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演讲和创新能力。

(四)研究性作业设计

一般来说,研究性作业就是将小学语文课本上的内容作为“话题”或者“引子”,引导学生通过翻阅书籍和查找资料来解决相关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作业设计,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效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知识整合以及信息搜集的能力,从而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五)综合性作业设计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虽然语文课本上具有丰富的内容,但是知识也具备一定的有限性,并且每一门课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一定要注重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相结合,并且采用多种多样的作业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师还应该在作业设计中加入一些别的学科的知识,实现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能够了解到别的学科的知识,进一步拓宽知识视野,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一定要立足于语文根本,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向导,不断的进行创新,增强作业的趣味性、开放性、实践性、研究性以及综合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沈会菊.试论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优化问题[A].小学教学参考,1999(4):2―3.

篇4

一、传统小学语文教学分析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而小学语文教育则是这一环节的核心。长期以来,虽然我们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改变,绝大多数学校的语文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同时对老师的考核标准依然是以升学率为主。这就导致了小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还是停留在背书考试的基础之上,没有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究其具体现象,大体有以下几种。

1.教学模式刻板化

长久以来,小学语文教学还是按照预习―讲授―复习的套路来进行教学,也就是传统上所谓的按照学科课程的套路来讲授。这样讲固然有其优点,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按照比较符合学科逻辑的方式掌握大量内容,但是其弊端也显而易见,以这种“预习―讲授―复习”的方式讲授小学语文,很容易使小学生整日面对枯燥的课本,将课本仅仅看作工具而没有对课本中的内容产生兴趣。同时,这种套路式的教学容易限定小学生的思维,导致思维刻板,难以保证小学生在语文素养上获得良好的发展与较高的提升。

2.教师形象定型化

传统教学模式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将教学的三个要素归纳为教师、教室和教材,所以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化身,维护教师的权威性是毋庸置疑的。因为讲究“师严然后道尊”,所以学生对老师有敬畏感,也有距离感,这就导致了师生之间很少进行良性的互动和沟通,老师缺乏对学生的深入了解,不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完全按照课本来进行教学,课堂气氛比较沉闷。

3.教学方法统一性

小学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必然会导致教学方法的统一性,这也是为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小学生提高学习效果,但是,教学方法的统一性的缺陷在于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个性化需要。由于小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接受能力不同,课堂注意力集中程度不同,使得不同学生获得的知识或者说知识量也有所差别。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统一性与学生的实际学习兴趣与需要之间形成了一对矛盾,这个矛盾的解决与否关系到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与质量的问题,因此,应当对此采取适当的改革措施。

二、倡导快乐语文,实施愉快教学

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使得新的教学方式的运用很有必要,21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学生兴趣的教育,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应当是小学教育的研究重点。在笔者看来,小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早期,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兴趣,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让学生参与其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会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重要作用。因此,小学语文的快乐教学模式是值得尝试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那么如何去实施小学语文快乐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思考。

1.激发兴趣,乐中求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育的主要对象,而且学生从本质上来说是能动的个体,所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拓展教法,有效学习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以老师为中心,那么快乐教学应该打破以往的教师中心和书本中心,走向开放式学习。这其中有三种具体方法:

第一种是小组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学理论,指的是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一模式是一种有明确责任分工和互比较强的教学方式。这种模式便于小组成员的交流与相互之间的评价,可以共同分担学习任务与分享成果,使学生能体验到一种被人接受、信任和认同的情感,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培养交际能力、发展自我意识。小学生处在成长的初期,活泼、好动、开朗,乐于参与对新事物的探索,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分角色朗读、表演、讨论、练习设计等小组活动都可以运用,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小组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第二种方法是以读课文为主的教学方法。快乐课堂的真谛在于以学定教,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要引领学生自主热情地投入学习,学会阅读、感悟、品味,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其中读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小学学制为六年,时间跨度比较大,所以不同年级的学生也应该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在低年级,语文课的重要内容是识字,尤其重在激趣。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多种多样的识字游戏,让他们自主自觉地与文字打交道,培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鼓励学生多去读书,从小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鼓励想象、联想、创编、表述;在中年级,要引导学生在读的时候去学习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如在学习《江南春》的时候,引导学生去学习作者的生平及其他作品,在学习《三顾茅庐》的时候引导学生去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在高年级,更注重读有所悟、读写相辅,力求全面的提升;高年级时,不应再让学生机械地识字和背诵,而应从课文中读出其内涵,然后再将这种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最后能够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

第三种方法是任务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也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主,将教学目标设置为一个或者多个任务组织学生去完成,这种方式可以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合理的任务难度,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从旁指导,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来达到教学目标,最后老师作总结和评价,给学生以鼓励。

3.角色转换,教学合力

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以教师的尊严来进行教学。在小学语文的快乐教学中要打破这一传统,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伙伴式师生关系,营造安全、幽默、开放、和谐的宽松学习氛围。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参谋、指导者,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合作伙伴,师生一起读书,学科教学探索一起想象、一起表演、一起活动使语文教学形象化、生活化、情趣化。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感悟;鼓励学生的独到见解,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评价,欣赏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语文;让每一个学生体验成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语文学习,挖掘出学习潜能,塑造健全的人格。

4.创新思维,发展个性

相比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所谓的学生个性则是指学生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能够作出自己的判断,同时要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要打破常规思维。那么小学语文的快乐教学就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别出心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挑战传统;鼓励学生敢于幻想,积极创新;注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顿悟思维。

5.拓宽渠道,开阔视野

传统小学语文教育以课本为主,但是局限于教材内容的语文学习是狭隘的、封闭的,是不利于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因此教师要努力去开发新的语文教育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构建大语文教育内容体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主要在课内打基础,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课外生活。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用语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发展个性。

6.作业方式,多元发展

小学语文课程不仅仅包含学校课堂上的教学,也包括课外练习和课外作业。传统的教育中学生的作业是为了巩固知识而重复练习,方式比较单一,无外乎是背、抄、写课本上面的知识。小学语文的快乐教学不提倡基础知识的琐碎机械的练习,而更加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运用和实践。所以方式要更加多样化,作业的形式也要全面放开,由单一的书面作业转变为多种形式,调查、采访、收集资料都可以采用,可以由一人单独完成,也可以多人合作完成。

7.评价革新,乐学力行

篇5

关键词: 小学三年级 语文教学 小组学习

一、引言

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在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小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运用。小学三年级学生思想还不是十分成熟,思维方式比较简单,这个时期的学生还比较贪玩,不能理解学习的重要性,自主学习时间相对比较少。这就要求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采用小组学习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合作方式学习语文知识,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小学三年级语文小组学习的具体方法

小学是学生成长阶段的关键时期,需要教师格外关注学生。在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年龄比较小,活泼好动,不能听从老师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讲课的难度。因此,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通过以下具体措施进行教学。

1.生字合作

在小学三年级语文苏教版教学中,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帮助学生认识生字。在认识生字以后,让同桌组成小组,通过合作方式进行学习,两个同学相互提问并检查生字。一个学生进行听写生字,另一个学生进行监督,然后角色互换。最后两个同学针对错的生字再次回到原文学习,及时纠正对方的错误,并提高双方的学习效率。这样能够充分利用课堂,在课堂上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2.词语练习

在小学三年级苏教版语文教学中,学生认识基本的生字以后需要对词语进行学习。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小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中,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学到更多词语知识。教师要不断给学生增加学习难度,使得学生能够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近义词或者反义词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进行小组分析。教师让学生说出词语“热闹”的近义词和反义词时,需要让学生组成若干个小组,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和掌握知识程度不同,通过大家的观点集合在一起,在能够回答出教师问题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程度,还能判断哪些是近义词,哪些是反义词,挖掘到更多词语。另外,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朗读合作

在小学阶段就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不断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字词发音,从小锻炼学生学习普通话。教师可以将课文的长度合理划分,让学生分层次进行朗读,并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小组之间进行讨论,把文章分成哪些层次,再让学生朗读,也可以根据小组进行朗读比赛,看看哪一组同学的朗诵最具有感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写作教学

在小学三年级语文苏教版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涉及写作。需要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写作探究,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要求在教师安排写作内容以后,对小组分析的形式进行讨论,正确把握写作的方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由于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写作能力有限,因此需要在小组讨论中,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灵感,提高写作思路。

三、小学三年级语文小组学习的主要形式

在三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已经运用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但是有些小组讨论学习模式比较落后,不能满足当代的教育需求。为了提高小组讨论的教学效率,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设计以下几种小组模式。

1.常规小组模式

小学三年级在进行分组时,要合理分配学生,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分组,要求小组成员合理分配任务,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带动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合理分配任务,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其中,使得小组中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发挥自身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小组学习效率。

2.兴趣爱好形式

小学三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及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不同产生了一系列个体差异。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性格及兴趣都存在一定差异。在小学三年级语文学习分组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进行分组学习。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蒲公英》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喜爱植物的同学分成一个小组,在共同的兴趣爱好的前提下,有效提高学习兴趣。

3.学习方式形式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进行分组,使得小组成员能够在一个平等的范围内进行学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的学生喜欢朗读课文,有的学生喜欢默读课文,有的学生喜欢拿笔记录。通过教师观察,将具有相同学习方式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这样能够使得学生之间能够高效率地配合学习,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四、结语

在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中采用小组学习模式,能够有效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不断的沟通交流中,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感情。在小组学习中,能够营造课堂教学的良好氛围,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及交际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淑香.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J].赤子(上中旬),2015(04).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扩展阅读教学 原则 措施

在语文学习中,小学语文属于基础性学习内容,而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扩展阅读教学,通过这种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培养小学生所具有的阅读能力以及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展阅读教学对扩大学生语文阅读知识面以及丰富学生文化知识,从而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效率以及教学水平。

一、小学语文进行扩展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1.拓展阅读教学是贯彻新课程教育的要求以及提升小学生内在具体学习要求的有效方法。

2.拓展阅读教学是对当代小学生培养发散思维、搜集处理信息以及认识新事物进行指导的有效途径。

3.拓展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写作以及口语交际能力,是因材施教有效发展个性以及丰富学生精神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

4.拓展阅读教学可以指导学生建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促进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开阔学生的视野。

5.拓展阅读教学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加学生文学常识以及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念。

二、拓展阅读教学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1.学生主体原则

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一般是以教师为教学主体,而学生知识被动的听课,学生没有自主空间非常小,教学效果也比较低,课堂教学非常枯燥乏味。可是新课改之后,主要强调将学生当做教学主体,而教师则是配角,将理解课文以及学习课文的具体方法教给学生,把学生主观能动性有效发挥出来,从而提升学生进行自己思考的能力,同时指导学生理解重点以及难点段落,让学生可以自己体会文章思想。

2.文本主旨原则

进行语文教学的基础就是讲解文章文本,语文教材以及课外读物里面的文本都具有非常丰富的人文气息以及内涵,而小学生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所以需要其去不断学习、体会以及去认识。语文教师在进行拓展阅读教学的时候,必须紧扣文章主题,强化教学目标,使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文章意义。

3.科学方法主导原则

进行拓展阅读教学的时候,需要将学生当做主体、将课文当做中心、将教师当做保障,构成一个教学体系。而创新理念教育主要要求教师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利用科学方法来当做教学主导,依据新课改要求,把学生当做主体,通过讲解课文的方式有效促进其学习。此外,应该有计划的进行尝试,使学生拓展阅读广泛内容,如编制分类人物传记类具体阅读计划以及景物描写类具体阅读计划等。

三、进行拓展阅读教学所采取的有效措施

1.开设阅读推荐课

之所以开设这类课程,就是为了向学生推荐和学生年龄段比较适宜的优秀书籍、文章以及报刊杂志和优秀课外读物等,有效结合教师推荐、家长推荐以及学生推荐方式,使学生按照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教师应该了解各类图书以及文章内容,进一步了解各种书籍,从而为学生推荐比较好的图书。如对于故事诙谐的作品,教师可以讲一段比较有趣的故事;对于语言非常优美的作品,教师可以朗诵一段内容。此外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呈现作品里面的精彩情景以及人物形象或者是人物音频等,将学生拓展阅读兴趣充分激发出来。

2.设置阅读指导课

语文学习过程中,非常基本的一种学习方法就是欣赏优美书籍,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阅读语言优美以及描写出众的作品以及故事情节,这样就可以通过读写,让学生推敲文章作者应用文字的具体写作方式,深入学习故事情节具体表现形式,并且不断累积优美句子以及词语,在写作过程中加以运用。如果是散文、古诗以及诗歌等作品,就应该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诵,开展朗诵比赛,有效提升其朗读能力以及作品鉴赏能力。

3.进行互动性教学,将学生阅读兴趣有效激发出来

所谓互动式教学,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班级与班级之间进行互动学习。该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语文拓展阅读的喜爱度,利用开展组织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班级和班级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以及学生之间可以开展比赛,确定几名教师以及学生来进行评判,现场点评每次表现。该过程不仅能够扩展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层面以及锻炼其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热情以及促进学生进行相互学习。

4.再现文章情景,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小学生处于成长最初阶段,所以对所有新鲜事物都非常好奇,进行语文拓展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通过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作品里面的情境或使学生亲身参与作品完成情境再现过程,利用表演、图片以及视频等方式把表面文本展示出来,使教学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促进拓展阅读教学的有效进行。

四、结束语

对小学语文来说,进行拓展阅读教学属于新课改发展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遵循传道、授业以及解惑的教学理念,不断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培养读书习惯,将学生读书兴趣充分激发出来,有效拓展其视野,开发学生所具有的发散思维,从而提升其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彭化梅.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探讨[J].读与写,2015,(22):163.

篇7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人文;教学本色

仔细观察审视如今的语文教学,不难发现有不少语文课远离了语文本色,出现了以说、问答冲击诵读、课件取代阅读、人文掩盖词句等现象,致使学生的语文素质总体不尽人意。为此,必须倡导本色语文教学,使语文教学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这需要关注以下三个问题。

一、牢牢把握语文特点

叶圣陶先生说:“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表述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语文的基本特点就是语言工具。而作为一种工具,它是有一定的形制的,或者说,具有一定的模式、样子,是讲语法规律的,离开这些,则文就不能达意,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回到语言工具这个基点上。教者要准确把握“语言文字”这一语文特点,学者才能扎扎实实掌握这个“工具”。

布鲁姆强调:基础教学的任何学科,基础知识是重要的教学目标。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词的音、形、义、标点符号,词法和句法及汉语的构造形式及其规律,修辞和语言逻辑等。掌握这些知识的目的在于更自觉更熟练地运用语文这一工具。而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不能单纯地孤立地机械地进行,只有在充分利用课文――活的语言环境进行教学,才有可能使学生牢固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以至形成语言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把作者固化在文本中的实情实景展现出来,把编者编文本所包含的语文学习目标、任务、要求认真落实,把文本的字、词、句、段、篇落实好,只有抓住本色语文的基础,才是真正把握了语文的特点,才能使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

二、正确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语文课是语言课,是语言工具课。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也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小学语文是基础课程,语文教学就要突出它的基础工具性,要在突出语言工具性和基础性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因文悟道,接受思想教育,这才是真正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怎样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为学生将来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呢?不同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观念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倘若过分强调人文性,便会大谈作品的时代背景,讲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上种种丑恶现象甚至联系现实歌颂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等等,这种削弱语言文字的教学,偏重思想内容的开掘显而易见地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而倘若把此文当作文学作品来欣赏,就会在文章的开端、发展、、结局和小女孩形象上大做文章,尽情抒发,这无疑又超出了小学生的认知范围,违背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倘若将该文当作语言工具的理解与运用的一个示例,就应当着力于语文的语言因素,让学生感知、理解人物,体会每次幻想的内容。在理解语言文字中,与作者的思维相碰撞。小学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学科,由此,小学语文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语文工具上。当然,每一课有每一课的特点,但只要我们更新观念,树立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观,就一定会正确处理好语文工具性人文性之间的关系。

三、扎扎实实提高语言训练质量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可见语言文字训练就是要加强学生语感的培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可以从以下二个方面进行尝试:

3.1 诵读吟咏,品味语言。在我国的传统语文教学中,重吟诵、重语感、重表达,提倡“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因此,语文教学就要通过“教读、练读、自读”的读法系统,让学生在读中学习语言文字,感受语言的魅力。教读,即通过教师教给学生读字、词、句、段、篇的具体方法和正确理解读物内容和意义的具体方法。“练读”,则是通过训练和强化教读的读书法,使学生达成由“读”到“读会”。“自读”,这是读法系统中的根本,学生通过“圈读” “查读、参读” “精读”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教读、练读、自读”是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语言的最佳读法系统,只要适当运用,就一定能触发学生的语感。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拓展阅读 活动

一、拓展阅读活动的意义

在今天,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流方向时,强调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已成为所有教师努力的方向。而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拓展阅读活动就是小学语文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的具体实施措施。这一措施的实施,既是对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提高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对学校教育及语文学科的拓宽、延伸和补充。它能有力的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

二、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 ,好奇心强,记忆力好,正处于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佳时期。按理说:搞好课外阅读,扩大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是一件不难做到的事情。然而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并不乐观。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扎根于人们的头脑之中;教师教学只重视课本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虽然也在时不时地强调,但由于没有采取得力的措施,课外阅读只有广泛的号召,但实际上基本流于新式。学生并没有主动去学习。

(二)由于社会生存竞争的压力,许多家长也把学习课本知识的分高分低当作孩子学习成绩好坏的唯一标准。他们愿意花费大量资金为孩子购买大量的课本练习 、答案、 小学生优秀作文选集让他们去做、去读;而不愿意让孩子去接触除此之外的任何书籍。

(三)由于教师和家长都不太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因而学生的阅读时间保证不了;阅读书籍供给不上,即便老师布置有家庭阅读任务学生也完成不了。

三、拓展阅读活动的具体方法

针对当前学生课外阅读不容乐观的情况,要想使语文教学达到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的有机结合,作为语文教师就必须想办法改变这一现状。那么改变这种现象的措施应该有那些呢?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想应该采取下列办法方可凑效。

(一)教师要把课外阅读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得法于课内,发展与课外,要想让学生把知识学好学活,课内课外必须紧密结合。而要做到紧密结合,就需把课外阅读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安排阅读时间,要指导阅读方法。要推荐优秀读物,要组织学生参与喜闻乐见的各种课外阅读活动。

1.要安排好阅读时间。既然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领域,那就必须为学生创造便于阅读的客观条件。而最主要的条件之一就是:阅读时间。如何安排阅读时间?这就要根据学生年龄、知识、能力等特征来确定阅读的数量、时间、内容及要求。并且要按照学生阅读能力的最近发展区来安排好拓展阅读的具体计划。安排好了以后。就要坚决贯彻执行,雷打不动。

2.要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小学生阅读能力尚在形成阶段,所以要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就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有了方法,学生就可提高阅读效益。这些方法很多,诸如浏览法、泛读法、略读法、精读法及慢读与速读等。在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的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并教会他们如何摘抄、剪裁、编写读书卡、编写阅读提纲等方法;还要鼓励学生多写读后感、读后评、心得体会等,以便积累知识,提高语文素质。

3.要给学生推荐优秀读物。书籍种类繁多,浩瀚如海。那些书籍适合小学生阅读,作为教师了然于心。既然这样,在小学生课外读物的选择上,教师就要主动为学生推荐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推荐的原则是: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年级的高低,推荐那些知识性、实用性强、趣味性高的书籍给学生。如: “童话寓言故事”、“少儿科普知识”、“名人小时候趣事”等,让他们能在自己喜爱的书籍海洋中愉快的畅游。

4.要组织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课外阅读活动。为了更好的促使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的学习,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与爱好,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是一个较好的办法。这些活动诸如故事会、朗读比赛、畅谈读书心得等都是学生乐意参加的。学生在参加这些活动中,同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共同得到提高。

(二)教师要与家长配合,做好学生课外阅读的各项工作

1.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说明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取得家长的支持。而且还要努力使每个家庭根据学校要求指导孩子制订一个家庭课外阅读的计划。并建立一个家庭小图书室,而且要达到一定的藏书量,这样就便于学生在放学以后在家里也可以博览群书了。

2.进行家访,了解学生家庭课外阅读的情况;与家长一起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检查、评估、督促和指导。

(三)教师要组织学生在班级定时举办课外阅读成果展评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

一、小学语文主题式整体教学的优势

小学教材中的主题式整体教学对小学课文的学习和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小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都有益处。小学语文主题式单元教学法能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加深课文文本的学习,语文的学习是对生活的认知,丰富的材料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每个单元都有固定的主题,其文本内容息息相关,单元整体教学有利于对课文内容加深理解。主题式单元教学,可以将学习的主题延伸到课堂之外,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在该单元的一个月中进行某主题的德育教育或者思想教育,充分发挥了语文教育的隐性德育教育功能。此外,语文教学在小学阶段的教学重心在语文基础知识方面,而主题式单元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联系单元内的其他课文,从而形成运用普遍联系的方法看问题的哲学思维。

二、小学语文主题式整体教学的方法

1.抓文本内在联系点,让同一主题下的各部分资源相互支持,互为补充

系统论认为有结构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一个有机整体,我们应该树立整体教学观,整体思考、整体设计、整体认识并整体运用同一主题下各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它们互相支持,互为补充,从而发挥整体力量。

如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由四篇课文和一个综合练习组成:《海浪》《读海》《我家门前的海》《海底世界》“探索记录――海洋的研究”。这个单元的文本内容都与海有关,在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对四篇课文和综合练习的内容进行整合,将收集到的关于海洋的素材资料运用到各课文的讲解当中。例如,在网络上搜索关于海的视频,BBC世界地理中关于海洋的内容非常精彩。在讲《海浪》时可以观察视频中的图像,在讲《海底世界》时可以观看纪录片中的各种海底生物。这样在课文文本之外,学生对海浪和海底世界都有直观的认识和感知,借着BBC中的旁白,学生对海洋的了解远远超出课文,在这种情况下《读海》一文的学习就非常容易了。这三篇课文学习之后学生对海洋自然会产生特殊的情感,在《我家门前的海》学习中,学生对作者对门前的海的热爱之情也会理解得更加深刻。在第六单元的教学中,发掘各篇课文的内在联系,先认识美丽的海浪,在潜到海底世界去认识各种各样的海底生物,不知不觉间就读懂了大海,自然而然会与《我家门前的海》的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样的教学逻辑和教学内容安排能够使各篇课文相辅相成,便于学生对单元主题的深入理解。

2.找文本外部联系点,沟通单元主题与学生经验以及现实生活的联系

现实生活是课程资源,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是课程资源,只要我们用心捕捉,将其与单元主题有机融合,不仅可以以学定教,有的放矢,还可以化难为易,提高效率。

(1)根据单元主题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迁移性应用。例如,在第五册第五单元电子时代的主题下,可以让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来看看哪些电子软件和电子服务让学生的生活方便多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用鼠标上网和玩电脑的经验畅想未来书包的样子。电子时代的主题下,与当下的互联网信息时代高度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从而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进而可以深入浅出地对课文进行讲解。当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到课文学习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2)根据单元主题内涵,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创造性运用,从而使学生将学习语文课文的中心思想运用到指导其日常生活中。教材文本都是对一种正能量的意识形态进行宣传,让学生通过学习对现实生活有所感悟,有利于其养成健康的品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第五册第四单元“美丽的乡村”主题中,要让学生对乡村的花园有认识,要让学生对《我从山里回》中作者的所见所思所感有深刻理解。然后让学生对比山村生活和自己的城市生活有哪些不同,从而使学生珍惜优越的物质生活。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主题式单元教学法能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来加深课文文本的学习;主题式单元教学法延伸到课外,可以在该单元的一个月中进行某主题的德育教育或者思想教育,充分发挥了语文教育的隐性德育教育功能;主题式单元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联系单元内的其他课文,从而养成运用普遍联系的方法看问题的哲学思维。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要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单元内文本之间的联系,发掘文本的外部联系,从而以文本为载体,联系教材内外,突出单元主题。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篇10

儿童文学阅读: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

(一)儿童文学阅读促进儿童母语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从儿童母语习得的角度来看,文学作品的言语材料是儿童获得言语动力的一个重要来源。相较于其他文学作品,儿童文学更贴近儿童的心理,表现儿童真实的情感,并且往往通过儿童形象来表现生活,因此很容易让儿童受到感染、受到影响,他们也更容易从阅读儿童文学作品过程中进行学习。而小学语文教育实际上就是儿童母语教育,儿童的母语能力是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实践需要环境,儿童文学阅读正提供了这样一种优化的语言习得环境。儿童文学的语言具有形象性和个性化特征,它直接给儿童提供了成为书面语言学习的“范本”,提供情境化语言,有利于儿童语言获得,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母语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二)儿童文学审美功能提供阅读乐趣,促进儿童阅读

儿童文学进入小学语文教学,一般是作为阅读材料使用。显然,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主要作用是文学教育、审美教育,但若在教学中不注重其文体特点,很难发挥这类课文的文学审美价值。因此,首先要明确儿童文学是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审美价值是其本体价值”,[1]是为了满足儿童的审美需要而存在的,而“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指人类与世界(社会与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情感的关系状态。”[3]儿童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无功利性、形象、情感是直接的,功利、理性和认识是间接的,往往借助形象塑造和情感渗透,将思想蕴藏其中,把知识穿插其里。其审美功能的无功利性能让儿童乐于接受儿童文学,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其次要明确的是小学语文课文承担着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职责。虽说编入教材的儿童文学作品往往会被强调其知识性、教育性,而淡化其趣味性和文学性。但我们不应以强大的功利性掩盖其审美特性,失去其文学本性,使这些儿童文学文本的本体价值蒙受损失,也使儿童丧失阅读兴趣。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想办法缓和教育性和文学性这对矛盾,在阅读选文及教学过程中尽量多采用儿童视角,尊重儿童心理,重视儿童的审美情感表达。

情趣是儿童文学审美功能的核心。“儿童文学相对于来说,总是洋溢着更为浓郁的谐趣和欢愉之美。”[4]这便构成了儿童文学“欢愉美”的审美特质。人们都说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快乐的文学自然能提供阅读的快乐。儿童文学具有娱乐性的审美特质能迎合儿童爱玩的天性,他们在阅读有趣的儿童文学作品时,常常带着游戏的心态,追求快乐的体验。他们凭借直觉就能获得审美感性形态,在文学欣赏中会情不自禁地入情入境,与角色同悲同喜,享受真切的情感体验,领悟其中的审美意蕴。而审美愉悦的获得,则会激发起儿童下一次主动接触文学作品的阅读期待心理。“文学作品若不能娱儿童之耳目,悦儿童之性情,儿童就不可能主动去阅读。即使读了,也难以产生对文学的热爱,难以从中最大限度地受益。”[1]所以说,儿童文学的审美功能提供了阅读乐趣,从而促进儿童阅读。

儿童文学理念: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

儿童文学是现代社会的产物。综观中外的儿童观,都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被“遮蔽“的儿童—被“发现”的儿童—被“尊重”的儿童。儿童文学史,也就相应有了一个由“教育论”到“童心论”的转变过程,即儿童文学由早期的道德训诫工具逐步转向后期的尊重儿童的独特文化。通过儿童文学作品阅读及教学,接触儿童文学理念的转变,小学语文教师也可以从这些转变中重新考虑自己的学生观,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进行。

(一)在阅读活动中尊重儿童的阅读心理,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

所谓儿童文学,是指“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4]儿童文学和相区别的最重要标志:是否具有儿童情趣。可以说,儿童情趣是儿童文学的生命。儿童审美的非功利性原则,使得他们在自然的状态下,更愿意亲近的是“有趣”的文学作品,而非成人认为“有用”的书籍。就算是某些冠以“儿童文学”之名的作品,因其童真童趣的缺失或教化痕迹过重,依然无法进入儿童的阅读视野。而有些并非专门为儿童创作的作品却历来深受儿童喜爱,如《西游记》等,因为这类作品的审美情趣与儿童的审美需求相“暗合”。这一事实可以看出,儿童有他自己的阅读兴奋点和审美标准。他们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情感体验方式。因此,语文教育要理解儿童,尊重儿童。在阅读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儿童的阅读需求,保持阅读过程的新鲜感和完整性,避免课堂教学过分干扰学生的欣赏乐趣。尊重儿童富有童心童趣视角的独特见解,不要把成人的价值观强加在儿童身上。特别在应试教育越演越烈的今天,因为教育的功利性,使得部分教师缺乏对儿童心理、情感的了解和尊重,而漠视儿童心灵成长的母语教育一定是不成功的、不完善的。另外有的教师在教学时,不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喜欢努力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灌输给儿童,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儿童的参与。其实,这既违背了语文教育的特点,也违背了儿童阅读的特点,造成儿童与课程的割裂。当然,尊重之时,要巧妙引导。张天翼借《宝葫芦的秘密》告诉儿童不要有不劳而获的思想,但孩子们读完后却写信告诉张爷爷:“我爱宝葫芦!”因为形象大于思想,所以“教育”之前应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形象,不能把文本的教育意义和形象剥离开来。阅读活动中,在学生自由讨论后老师可以强调某一种价值判断,但应避免主题先行、主题归一。强调尊重儿童、以儿童为中心的儿童文学理念,影响着教师的课程观,要求教学内容不仅要逻辑化,还要心理化,也就是说,“教学内容不仅要符合学科的逻辑,还要考虑学习者的心理逻辑。”[1]只有充分尊重儿童的阅读心理,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才能调动起他们的阅读期待,才能提高儿童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将阅读视为生活习惯,也才能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成为伴随儿童愉快成长的良伴,从“悦读”走向最终的“阅读”。

(二)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情感体验,重视人文精神培养

在语文教育的框架下,把儿童文学作为文学教育的重要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目前中小学语文课程的缺陷。“长期以来我们强调知识和能力,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我们在唯理性的道路上前行,只关心求真、求是,不关心求善和求美。学生原本丰富的情感世界在条分缕析的理性分析面前被忽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对美的敏感和对情感交流的需求很难再课程中找到对应物,而这些缺陷都可以通过儿童文学得以弥补。”[1]可以说,文学教育是儿童文学进入语文课程的基本方式,其目的主要是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就需要发挥儿童文学的人文功能,通过审美的途径来达成,而不能依靠道德教化和思想提纯。长期以来,以传授知识为主要模式的教学方法,禁锢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直觉感知和体验,很难让学生感受到美的魅力。重理性重知识的教育传统,忽视儿童心灵和情感的发展,而心灵和情感的发展是知识所无法替代的。促成心灵与情感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文学艺术。阅读儿童文学可以帮助儿童体验和习得情感,陶冶情操,同时还可以使儿童得到一种情感交流基础上的心理释放,纾解现代社会容易产生的紧张、焦虑、不安等情感负荷,获得精神成长必要的营养。儿童文学对儿童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广而久远的。因此,在儿童文学的阅读教学中应注重、肯定儿童的情感体验。因为儿童文学是富于感性化表现的文学,它与儿童感性化的心理特点相适应,所以教师要帮助儿童“打开”心灵,在感受和感悟中丰富情感,尊重儿童对作品的独特感受和理解,奠定人性的基础。

美是语文教学艺术的基础,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个体对于美的感受能力。新的课改就是要重新唤回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把儿童文学文本中的美原原本本地交还给儿童。儿童文学中最美的就是儿童情趣,儿童情趣能引起儿童的各种不同情感体验。这就决定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进儿童文学视角,重点从情趣入手,帮助儿童感受情趣,品读出童真童趣来,而不是让儿童文学文本承载过多的教化作用,甚至把成人的想法、误读拿去影响学生的阅读。如包蕾的童话《猪八戒吃西瓜》,其中猪八戒每贪吃一块西瓜都有一次精彩的心理活动。当他捧起最后一块西瓜时自言自语道:“师父,师父,不是老猪不留给你吃。一则老猪实在渴,二则一块西瓜也交不了账,让老猪代你吃了吧。”[5]很明显,作者已经将猪八戒进行了儿童化处理,使之具备儿童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将猪八戒明白事理但又管不住自己的儿童稚拙心理,充满情趣地揭示出来,使得这篇童话具有了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把自己置身于儿童之中,认真体察儿童的思想和情感,深入挖掘儿童文学阅读中的“趣”,让“趣”来打动孩子的心,让“趣”来唤起儿童心中的情感,引导学生发现“趣”并乐在其中,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和文本之间有着交流和互动,得到真善美的熏陶,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人文性。只有尊重儿童的经验世界,注重儿童的情感体验,重视儿童阅读情趣的培养,才能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现实之痛与对策研究

重视儿童文学阅读教学,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行动。但审视当前学生的阅读现状却不太令人乐观。

(一)“读图时代”的困扰

电视、动漫、卡通正成为儿童闲暇时期的主要“阅读对象”,文学作品正被束之高阁,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呈降低趋势。网络文化、影视文化的发展,使儿童的业余生活通常被视听文化所占据,经常性的被动接受,妨碍了孩子们积极思维的发展。

(二)儿童课业负担沉重

直接的后果是儿童没有时间读课外书。虽说目前全国有100多个出版社设有儿童读物编辑室,每年出版1万多种儿童图书,但是儿童能尽情阅读的时间实在有限。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当教师和学生在应试的大棒下疲于奔命时,课外文学阅读成了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

(三)教师儿童文学素养亟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