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旅融合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旅融合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农业 文化 旅游 三业融合 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 F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1-0030-01
1 榕江县农文旅发展的机遇
中央十报告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新要求,为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强大的动力,也为农业、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创造了优良的政策与发展环境。在国家“大农业”、“大旅游”、“大文化”等政策倡导背景下,创造性地将农业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三者进行有机融合,在推进农、文、旅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创新休闲农业未来之路,是新时期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
2 榕江县农文旅发展的基础
2.1 环境空间
榕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都柳江中上游,是唯一地跨雷公山和月亮山的一个县。境内无工业污染,山青水秀、蓝天白云,生态条件良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旅游及文化资源积淀很深,农业资源得天独厚,是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好地方。
2.2 农业空间
榕江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暖湿润、水热均匀,年平均气温18.7℃,≥10℃的积温5500℃-6700℃;年降雨量约1200毫米,年日照时数1313小时,无霜期达310天以上。全县耕地面积31.8万亩,常用耕地面积19.1万亩,土壤以红壤、黄壤、山地黄棕壤为主,PH值为5.3左右,土质肥沃,土层深厚。特色农业资源有:蓝靛、折禾糯、本地小米、锡利贡米、本地黑猪、本地绿头鸭、本地小香鸡、本地矮脚山羊、本地小个子黄牛、野核桃等等。
2.3 文化空间
榕江民族文化资源底蕴深厚,境内文化多元,主要历史和空间脉络文化以侗、苗、瑶、水构成。其中,“三宝天下第一侗寨”是侗语的发源地;“苗王庙”是世界唯一苗族同胞祭祖庙。与农业有关的民族节日文化主要有: 侗族:三月三、祭牛节、吃新节、侗年、春节;苗族:牯脏节、下种节、粽子节、吃新节;水族:端节、卯节;瑶族:吃新节、平安节、盘王节等等。各种节日年复一年、代代相传,节日氛围日益浓厚,其意是预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老少平安、邻里和睦、万事如意等等。
2.4 旅游市场
贵广高铁和夏蓉高速开通后,无论是散客游还是团队游都为榕江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吸引两高沿线城市的游客来榕江旅游。一是旅游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十二五”期间累计接待游客338.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累计达20.82亿元,分别是“十一五”的3.2倍和3.5倍。二是旅游产品不断丰富。累计投入10多亿元,建设了三宝侗寨、大利侗寨、滨河湿地公园、百榕健身公园、柳江广场等一大批景区景点,成功引入乐里七十二侗寨景区开发、寨蒿旅游景区开发、绣娘影视基地、头塘生态小镇开发等一大批旅游项目落地实施,旅游业态和产品供给不断丰富。三是服务保障能力明显增强。高速进城大道、滨江大道、滨河路、中心大道等一批城市骨干道路建成通车,城市路网逐步完善;开通了5条城市公交线路,群众出行更加便捷;建有乐言百吉、总兵署、江滨国际大酒店、天禧豪都、榕城尚品等226家宾馆、酒店。四是品牌宣传营销效果显著。先后成功举办了贵州省第二届侗族大歌百村歌唱大赛暨2015中国・榕江萨玛节、2015年首届“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2016年州九运会暨第3届少数民族运动会等系列活动。
3 榕江县农文旅发展的思考
3.1 组建融合机构,制定发展规划
三业融合需要农业部门、旅游部门和文化部门之间打破行业界限,促使三大产业相互延伸,从发展“大农业、大旅游、大文化”的角度,将分属不同产业的不同管理部门集成在一起,建立一个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管理机构,协调不同行业与部门在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分工协作,并制定“榕江县农业、旅游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做好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区定位,有组织、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围绕以县城为中心,三宝景区、三条旅游精品线及农业观光园区为重点,结合“一乡一品・一村一韵”、“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一批具有地方民族特色旅游村寨、休闲观光体验农业,提升榕江旅游产品升级打造。
3.2 组建跨业企业,搭建市场平台
以农文旅龙头企业培育为重点,充分开发北部多彩文化旅游、南部绿色山水康养休闲、苗侗原生态文化体验、雷公山生态观光休闲、月亮山山地康体养生片区、都柳江滨水休闲度假等旅游资源。以民族文化、观光景区、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历史典故为吸引物,将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形成较为完整的农业旅游文化产业链,完善农文旅产业链条的服务功能,增强企业的综合发展力。
3.3 挖掘融合产品,体现创意精髓
融合产品既集成原有产品的不同功能和特性,又成为另一种新型功能的产品,通过招揽游客游客体验带走,从而实现所谓的“1+1>2”效应。榕江发展“农文旅”三业融合产品应围绕休闲农业做文章,将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旅游相结合,以地方特色产业为旅游产品,加快推进乡村旅游项目、农家乐示范村、休闲农业主题园区、特色农庄、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区的发展,精心打造休闲农业节庆品牌和经典旅游线路,充分体现创意精髓。
篇2
站在淀山湖畔,走好新时代的“昆山之路”
在实际工作中,践行好新时代“昆山之路”精神:
一是要坚持走好“唯实之路”,依托淀山湖镇“沿沪临湖”的区位和生态优势,坚持“项目为王”,加快项目招商和企业服务,优化产业布局。以更强的发展意识来“抢机遇”,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聚焦产业转型发展,精心打造神州数码、研祥智谷、金田智能家居三大科创载体平台;以更大的发展魅力来“闯难关”,打造淀山湖特色营商服务“淀小二”品牌,完成福朋喜来登酒店、商业街、人才公寓等配套设施的规划设计,疫情防控期间研究出台企业复工复产九项措施,研究推出“金融惠企7条”,落实“2+1+2”惠企红包,提振企业发展信心;以更猛的发展劲头来“争项目”,紧扣“补链”“强链”“造链”精准招商,举办金秋贸易洽谈会,去年以来吸引萃之烽科技、罗森伯格二期、博邦汽车电机等16个优质产业项目落地,总投资21.6亿元,投产后年产值达50亿元;以更足的发展勇气来“拼转型”,咬定产业转型主攻方向,加大抵消产能清退力度,关停“三高一低”企业22家,腾出土地空间302亩,推动老旧工业小区转型欧美工业小区,加快阿姆斯壮招商方案落地,打造集约型外资工业园区。
二是要坚持走好“扬长之路”,淀山湖镇为实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区”,勇当激情燃烧“引领区”发展目标,全面开展五线攻坚行动,找准乡村振兴“发力点”,“心贴心”兴办实事,聚焦“强基础、打品牌、兴科技”,紧盯“十个一批”项目进度,重点打造了晟泰稻米基地、红星果品基地、东阳界渔业园等载体,深入推进六如墩和东阳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紧抓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完成环湖绿化工程建设,精心组织开展丰求桃会、稻香节、环湖马拉松等农旅活动,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2019年获评苏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示范镇;围绕综合治理“关键点”,“实打实”破解难题,扎稳筑牢平安防线,全面深化“临沪平安线”建设,构建“临沪尚法”跨省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扎实推进“263”专项行动,目前淀山湖镇水环境综合排名提升至全市第一位。以蓝盾百日行动为抓手,深入推进27个领域专项整治行动;立足城镇更新“落脚点”,“硬碰硬”落实责任,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教育、休闲娱乐、医疗为配套的民生组团保障,通过10个“口袋公园”的打造优化景观配套设施;实施公厕新建和改造33座,探索构建“五维四理”社区自治管理机制,2019年顺利通过国家卫生镇复审,成功创建江苏省文明镇、江苏省健康镇。
三是要坚持走好“奋斗之路”,突出党建引领线,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学”的方向更加清晰,通过走访调研周边乡镇,找准对标样板,学开放融合的黎里镇、学科创引领的金泽镇,学绿色协调的朱家角镇,做到扬长补短、综合发展;“做”的标尺明确确立,深化“淀湖杨帆”党建品牌建设,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开展长三角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走亲”活动,举办“勇当热血尖兵,共建文明家园”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活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合力推动文明城市创建;“改”的成效充分体现,围绕百姓“办事难”问题,推动便民服务自助终端建设,实现24小时开放式自助服务,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村(社区)全覆盖,实现政务服务上下贯通、横向互联;“严”的常态基本形成,深入推进“评审联动”,严控会议差旅经费,开展“清风行动”及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检查,以廉洁本色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篇3
中国农业现代化,是未来十年最重要的财富机遇之一!
中国农业现代化过程本质是新型的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过程,这种化学反应般的奇妙融合将使中国农业现代化迸发出巨大的创新力量,颠覆我们对农业的一贯认识!
现代农业“小三农”:“传统农民”变“黄金农夫”;“传统农业”变“多彩农业”;“传统农村”变“绿金农村”。
――黄福堂
20年前,隔海相望的两岸交流还不甚通畅,距离台北1400公里的河南郑州更鲜有台湾同胞的踪迹,但历史的机缘总是那样奇妙,中原大地孕育的伟大河洛文明、根亲文化,把一位名叫黄福堂的台湾青年带进了河南这片厚重沃土,并且在这里扎根生长、开花散叶。一晃20年过去了,在郑州商界,黄福堂先生的名头很是响亮,熟悉他的人言必称其“台湾老黄”。
9月1日上午,在郑东新区CBD商务内环的一幢写字楼里,黄先生回忆起在河南的种种过往,仍然兴奋不已。他说,他现在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河南人,祖籍在河南潢川,事业在河南大地,结婚生子在河南郑州。他热爱这片土地,他因河南的文化和农耕文明的吸引而来,也因河南的发展而成长,他现在的一切都是因这片土地而得。至今,他仍不忘初心,把这里当成了真正的家乡!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久经商战的老黄,如今外有业界名声、德望,内有贤妻孝子,既无经济之忧虑,又无世俗之烦恼,可谓幸福满满。但是,在今年年初,他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停掉公司商业、投资等业务板块,专心致志做现代农业,并立下豪言壮语,要做中国现代农业综合服务第一高端平台,三到五年内上市。这下,招来了很多人的规劝甚至还有不理解的非议,诸如“农业风险大”“农业不赚钱”等,但是他没有动摇,而是以行动来回答所有的疑问。短短6个月内便完成了公司在河南的筹备和开业,不断拓展业务领域,客户络绎不绝。
“我在孤独中前行,但坚信中国农业一定有好的未来,也坚信自己的中原农业梦一定会实现!”眺望着窗外不远处的“大玉米”标志性建筑,老黄的眼神中透射着一种刚毅和坚强。
老黄的台湾鸿龙绿金生技控股集团总部设在台湾,是一家综合性农业产业现代化的服务机构,一直把农业板块作为公司发展的战略性板块,经过多年的培养和强化,不断研究、整合政府政策资源、行业产学研资源、跨界资本、品牌、营销资源,鸿龙绿金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核心能力体系建设和完善、高效、落地的执行团队。
老黄说,集团总部之所以把第一个分部选在河南,定在郑州,这是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自己从小看到父辈的辛劳,深知农民的艰辛,想尽自己的一份努力让中原父老乡亲在康庄大道上走得更快一点、更好一点。“河南是我的祖籍地,20年间,河南可谓是养育和成就了我,五十知天命,我想做点自己想做的事,猛觉中原农业的现代化事业,正是我的人生归宿所在。我生长在农村,成长在农业大省,回报中原大地,是我这个台湾人的中原现代农业梦!”
他说,任何梦想的实现,必须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起点最低,成长空间最大,中央支持政策最多,并且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是中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未来发展的基础和空间所在,这是大势所趋;河南作为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如此优质的资源禀赋,当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首先区域,“世界农业看中国,中国农业看河南”,这是地理优势;台湾面积约为河南的1/5,人口约为河南的1/4,地狭人多,自然禀赋与河南乃至全国基本类似,属于小农经济。但台湾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农业之路,国际上很有名气,被称为台湾精致农业。认真研究、比较台湾和河南的差异、相同、发展阶段等等,发现台湾农业和河南农业有着很多的互补性,这是地缘互补。
“作为一个台湾人,我时常来往于两地,对两地农业资源的熟悉和认知,更让我看清了这种互补的现实可操作性,并且随着两岸交流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这种互补性的交流将逐步常态化,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台湾农业的精华,以更加市场化的方式引入河南,切切实实在河南落地生根,切切实实地推动河南乃至全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老黄说,我们种农田,是用亩来衡量产值的,而商业讲平效,讲的是一平方米要实现多少价值,当农业也变成平效绩效,传统农业才真正会成为高附加值的绿金农业,成为亿万富翁最多的一个行业。他们要做的其实就是一个用来提升传统农业附加值,让农业成为千万、亿万农民兄弟成长、发展的平台。
“我们不讲虚话、套话,我们关注的是现状,聚焦的是难点,运用的是系统化、一站式的解决方案。”老黄娓娓道来,慢慢地勾勒出了他的“中原农业梦想”。
老黄说,河南古称“豫”,“豫”者,象之大者。他们正在筹备一个叫“农象岛”的高端企业会员组织,以发展现代农业的广大中小企业为主要目标群体,提供线上、线下紧密结合的系统化服务。他解释说,“农象岛”既寓意河南农业的气象万千,又意涵河南农业万象奔腾。“农象岛”的近期愿景是培育100家中原中心农企,力争成为河南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样板,同时要把“农象岛”打造成中原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价值共享平台,服务领域主要聚焦于目前广大农业从业者最需要的十大板块。
“第一块就是农业企业上市。因为农业融资体制不健全,农业企业融资难问题非常突出,特别是代表农业发展方向、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心农业龙头企业融资更难,会扼杀农业新生长力或新增长点的美好前景。”老黄说,公司在资本市场,特别是私募基金领域有多年的经验和沉淀,可以能够精确地整合农业部委、财政、证券、证监、会计、法律等相关资源,服务于相关企业的上市工作。
“第二块要做大型文旅一体化综合农业开发。”老黄说,对于河南来讲,城镇化率还相对较低,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避免摊大饼式的城镇化,大型文旅一体化方案可以就地城镇化,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之路,既符合国家战略规划,又能较好地解决“三农”问题。
“农业全产业链规划是第三块,是帮助农企或农业生产组织构建高效产业结构、流通体系的一项服务。”老黄说,目前在河南乃至全国,农业产业链普遍比较冗杂,且效率不高,常常导致产销的矛盾,要不产品过剩要不突然短缺。他们主要是帮助农企逐步优化和形成真正和市场相匹配的覆盖种养、初级加工、生产制造、仓储运输、分销零售等多个环节的全产业链和全流通体系建设。
“高科技农业示范园、现代农业示范区等承担着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任的一系列园区,都可以被称之为农业产业园,但有一个通病是形式大于内容,不但没有起到示范作用,反而浪费了政府资源。”老黄说,这是他们提供的第四块服务,鸿龙绿金有多年的产业园区咨询经验,在农业园区的建设、运营模式方面有独到方法,可以因地制宜地帮助农业产业园快速突破经营瓶颈,推动园区良好发展,真正起到示范的作用。
“常说温室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农业要提高附加值,就要开拓眼界,主动参与国际竞争,才能改变目前河南农业品牌化率不高、品牌美誉度不高的基本现状。”老黄说,中国的劳动力优势和自然禀赋的优势,只有通过市场才能转化为价值,国际化的品牌运作,可以说是快速提升中原农业现代化的方法之一。因此,农业品牌国际化运营就成为了他们的第五大服务板块。
近年来,国家政策不断向农业倾斜,2015年我国农业政策补贴高达1.6万亿元。但是,国家的农业补贴是针对有规模、有前途的经营主体,有一系列的前提条件和评估标准。老黄说,农业政策资源与项目对接是他们的第六大服务板块。公司正在广泛联系省市的涉农部门,结合自身的管理咨询优势,从规划设计、投资运营、管理营销等环节全方位服务,来帮助更多符合条件的农企拿到应得的农补资金。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动下,农业创业潮、农业投资潮下的投资者往往对农业不甚了解。老黄说,公司经过深思熟虑、精确定位,专门推出了第七大服务板块,那就是农业项目综合金融服务。“目的就是拓宽农业投资渠道,向多角度、多层次的资产交易、财富管理、信息管理、企业管理为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发展,服务千万个有发展前景、有商业潜力的优质农企。”说起来这些,老黄如数家珍,用商业发展农业的理念呼之欲出。
“农业发展中各利益相关者关系复杂,上游供应商多为高度分散的农民,市场交易意识不佳;下游消费者品牌忠诚度低、价格敏感度高,违约率高,因此企业商业模式在农业领域的创新尤为关键,搞农业,不会设计商业模式很危险。”老黄说,他们多年从事商业模式研究,不仅从垂直产业链各环节经营上积累了众多的商业创新经验,还针对土地制度、劳动力、自然条件等纵向生产要素角度设计了一系列创新的商业模式,建立了具有实操性的商业模式库,他们的第服务板块就是新型农业商业模式的建立。
生物技术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希望所在,目前在美欧已经发展得如火如荼,台湾在这方面也有独到的经验值得借鉴。“我们借鉴台湾发展绿色生物技术的经验和模式,将绿色生物科技研发推广作为第九大服务板块,将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借助国家政策及行业力量支持,探索和建立生物科技产业化发展的新模式。”
台湾农业为农林渔牧综合发展的多元化农业,但由于市场容量有限,有很多成熟的资源、技术、品牌、资金资源需要寻求出口,而这正是大陆所不足的,因此两岸的农业有很强的互补性,双方互动交流将是一个双赢的结果。老黄说,公司已经启动海峡两岸农业深度之旅项目,通过考察台湾农业的精髓所在,挑选台湾品牌农业、科技农业、休闲农业的著名厂家或运营商输出技术、人才、管理、资本等,或直接进行成熟的一站式整厂输出,努力加速中原农业的现代化进程。至此,十大服务板块的内容清晰而完整,成为老黄中原农业梦的核心所在。
篇4
经调研、协商,主要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有效凝聚工作合力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各级政府部门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责任体系和考核机制;依据有关政策,借鉴外省做法,成立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进一步强化专门机构力量;探索资金、技术、政策、项目等多种投入方式,设立专项奖补资金,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良性投入格局。
二是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强化主管部门主责意识和联动部门协同意识,建立省政府分管领导负责,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水利、文旅、自然资源、发改、住建、财政、金融等部门参与的协同推进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沟通协调、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协作、重要遗产认定评选、特色“非遗”传承保护、专家咨询论证等的联席机制作用,协同推进农业重要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
三是完善法规体系。将我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立法列入省人大或省政府立法计划,依据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及有关法律规定,尽快出台我省管理办法及细则。抓紧制定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和规范,不断健全普查登记、申报调研、鉴定确认、宣传弘扬、保护传承等一系列保护制度,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制度保障。
二、注重全面统筹,构建全方位保护体系
一是开展全面普查。在前期普查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完善普查范围、内容、标准,再进行一次全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识别、大挖掘、大普查行动,全面查清我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基本情况和分布状况,并加快推进普查成果上报汇总、档案建立和成果转化利用等工作,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据库和普查名录,同步提升信息化工作水平。
二是科学编制规划。在尊重历史、依据现实、突出特色、彰显文化的前提下,科学制定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农业生态、农业文化、农业技艺和生态产品开发、休闲农业发展等方面保护范围、重点及目标,确定中长期目标和阶段性任务,创新保护载体,丰富保护手段,严格依规实施,率先打造一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示范区(项目)。
三是建立专家智库。充分发挥各方面专家的智囊作用,建立由农业、水利、历史、地理、文化、社会、民俗、林业、生态环境等领域专家组成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库,坚持“优先保护、适度利用”的原则,完善专家咨询机制、决策建议机制和评估检查制度,正确处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的关系,增强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严肃性和历史人文性。
三、研究提炼文化内涵,增强可持续利用底蕴
一是支持、鼓励从事农遗相关研究的文化事业单位、高校院所以及民间组织,深入开展我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理论研究,通过设立专项课题、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对照研究古农典籍等方式,对已列入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名录的46项遗产的历史由来、发展过程、利用价值等进行系统梳理,对新普查认定的项目进行再评估论证,对传统农耕文明优秀基因进行挖掘整理,努力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应用于工作实践。
二是充分吸收、借鉴农业文化遗产数据库和信息化成果,组织专门力量积极编纂省级农业文化遗产词典、名录、图集、文化丛书等;依托特有物种资源、劳动力资源、传统文化习俗和乡村景观,大力开发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手工艺品制作等农业文创产品,挖掘农耕文化的独特内涵和精神价值,打造“全省农耕,乡愁记忆”特色文化品牌。
三是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纳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工作方案》的实施,引导树立传承优秀农耕文化的自觉意识,大力传播和弘扬优秀农耕文化,以深厚的文化滋养、坚定的文化自信来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四、创新发展模式,激发农业文化遗产新活力
一是加快业态融合。借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与文旅产业紧密结合,利用遗产地丰富的生物、生态、文化、景观资源和独特的农业生产活动、农产品开发,促进文化产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康养产业、研学活动等特色产业发展,加强创意设计机构与农遗项目、优秀农艺传承人对接,推动现代设计与传统技艺有机结合、巧妙融合,丰富要素供给,发展多元业态,助力农民增收、产业增效,打造乡村振兴全省样板的新路径。
篇5
邓书林说的5万元贷款,来自于威宁自治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石门信用社。和他一样,石门乡女姑村六组共有20多户贫困户申请到“特惠贷”的小额扶贫贷款,以此为基础发展产业项目,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2016年6月25日至27日,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在石门乡蹲点调研。当了解到全乡2015年的贷款余额增加1600多万元,特惠贷以及其他类型的惠农贷款正在为农村脱贫攻坚注入金融活水时,陈敏尔表示:“要造血,要致富,要靠体制机制改革,激活一池农村春水。”
打造金融扶贫“主力军”
激活一池农村春水,并非易事。
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是贵州,贵州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是农村。2015年6月,视察贵州时,对扎实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加快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快农业发展、激活农村经济、建设美丽乡村、推进统筹发展,还要解决好农民,特别是493万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如何解决资金来源问题,至关重要――不开源引流,何来源头活水?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也是扶贫开发的活水。”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多次表示,要加强金融扶贫,助推贵州脱贫攻坚、同步小康。
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全省各级金融机构积极行动,结合自身业务特色创新金融服务。例如,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省农信社”)紧扣“农”字,以服务“三农”为己任,积极投入到大扶贫战略行动中,探索了许多值得借鉴推广的做法。
“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是贵州农信系统工作的重中之重。”贵州省农信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宋锐表示,要通过着力打造普惠型银行、着力打造创新型银行、着力打造稳健型银行、着力打造发展型队伍、着力打造服务型平台,“让贵州农信真正成为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主力军”。
事实证明,“主力军”名副其实――
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信用工程体系,保障扶贫资金的有效使用,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关键性问题。截至目前,省农信社已为757万农户建立信用档案。
广泛开展普惠金融服务,为贫困地区提供了效率高、成本低的金融服务。截至目前,农信机构网点覆盖城乡,金融服务通达村寨,已构筑起辐射全省的服务网络。
与省扶贫办、中国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联合推出“特惠贷”,有效降低贫困户融资成本,缓解扶贫资金压力。截至2016年10月,全省农信社已累计向41万贫困户发放“特惠贷”146.54亿元。
开创服务“三农”新模式
“贵州省农信社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全省看毕节,毕节看威宁。”正如宋锐所说,在位于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毕节市,金融扶贫的重要性尤为凸显。
作为当地唯一乡镇全覆盖的金融机构,毕节市农信社真正发挥了金融精准扶贫“主力军”的作用――系统内的4家农商银行、4家联社,327个营业机构,不仅主动将普惠金融服务送到村寨,成为群众的“贴心保姆”,还推出了系列“特惠”产品,成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金融管家”。
“毕节是贵州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我们做好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不仅是责任所在,更是情感所系。同时,我们相信,今日的贫困户,将是未来的好客户,帮助他们,也是帮助自己。”省农信社驻毕节市党工委书记、审计中心负责人张金禄说。
紧扣“农”字,聚焦“精”字,突出“新”字,毕节市农信社打出了一套“普惠”+“特惠”金融服务的组合拳:
――结合“五个一批”脱贫路径,毕节市农信社创新产品形式,开发了“产业贷”“新居贷”“助学贷”“康复通”“老来福”等新品种,还为贫困农户“私人定制”了信贷品种,即“精准扶贫特惠贷”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截至2016年9月末,毕节农信社累计向33.6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资信档案,授信总额110.68亿元,本年累计向8.7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特惠贷”27.05亿元,目前有“特惠贷”余额的贫困户9.35万户、金额29.32亿元。
――针对金融服务在“最后一公里”不畅通问题,毕节农信社全面推进以“农村信用工程建设、阳光信贷工程、农村金融服务创新、诚者信合村村通工程、四在农家与小城镇建设、重点乡镇金融扶贫、农民工金融服务、普及金融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普惠金融“八项行动”。
――为了实现脱贫攻坚对象精准、资金精准、扶智精准、产业精准、管控精准、合力精准,毕节市农信社推动形成了“农信社+村‘两委’+贫困户+各种可助推增收创收的要素或主体”的“3+X”扶贫模式,充分整合多种资源和力量共同推进扶贫工作。
例如,目前正在与织金东伟公司合作的“特惠贷+劳务+投资”模式,就是农信社对贫困户发放“特惠贷”,贫困户组建劳务专业合作社,市内凡符合信贷准入条件、愿意招聘贫困家庭成员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专业合作社对其进行债权投资,农信社作为第三方参与风险控制。目前已向贫困户发放“特惠贷”909笔、金额4308万元。
“贫困户可获取劳务收入、投资收益,企业可降低财务成本。”张金禄说,这是三方共赢、合力攻坚的有效探索。
搭建产业发展“大平台”
如今,行走在毕节市各乡镇,“履行社会责任,打造责任信合”的标语时常可见,产业蓬勃发展的场景处处皆有――
在七星关区撒拉溪镇兴隆村,张永健正和86名工人在蛋鸡养殖场捡收鸡蛋。他说,养殖场每日产蛋51万余枚。当地许多夫妻都在他的养殖场打工,一个月收入4000元以上,他的养殖场不仅帮助周边的乡亲脱贫摘帽,还解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问题38户。
在大方县,贵州张氏云贵蔬果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获得350万元信贷支持,蔬菜产业规模升级,已带动当地3个村84户共312人走上致富路。
在纳雍县,居仁街道办事处坝子社区的种养户,在杭瑞高速公路沿线种植蔬菜和经果林,形成一道独特的农旅观光风景。
……
这些产业的发展、乡村的变化、村民的增收,与毕节市农信社紧密相关。为了保证金融精准扶贫的成效,毕节市农信社把重点放在“产业”上,围绕毕节市产业发展规划,实施“231精准扶贫工程”。按照“一镇一方案、一村一主业、一户一策”的规划,各行社分别与全市173个贫困乡镇共商扶贫,对接脱贫规划,量身定做金融服务方案,努力搭建产业脱贫的大平台。
例如,威宁联社发放贷款3550万元,支持15家专业合作社在8个乡镇实施5万亩早熟马铃薯“三膜覆盖”项目。与此同时,威宁联社采取向贫困农户发放“特惠贷”参与专业合作社经营的方式,共对全县7387户苹果种植户进行建档评级,授信金额达2.86亿元,贷款户数4593户、金额2.06亿元。
篇6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island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Hainan,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has ushered in new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Sanya as a pilot city in the province's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 shoul have a higher demand.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in Yucai ecological zone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methods of small towns development, which has been abl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ture similar construction.
P键词:小城镇建设;规划引导;育才生态区
Key words: small towns construction;planning guidance;Yucai ecological zone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2-0062-02
0 引言
“十”将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提出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因此,小城镇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三亚作为全省城乡统筹试点示范市,按照“规划先行”的理念,科学规划、勇于创新,城乡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兼顾了民生改善,有序推进小城镇建设。
1 育才生态区概况
育才生态区前身为育才镇,是三亚市最年轻的建制镇,2014年随着三亚市“撤镇社区”行政区划体制改革,育才镇更名为育才生态区。
育才生态区地处三亚市北部山区,生态环境良好,也是三亚唯一没有海岸线的区镇。该区产业基础薄弱,经济实力不强,综合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城镇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全生态区约2万人,以黎、苗族居多(约1.9万人),属典型的少数民族聚集区。生态区域面积314.9平方公里,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使得育才生态区具有发展特色种养业和黎、苗族文化,传承农垦传统文化及乡村农家乐等旅游项目的独特优势。2012年,育才生态区被确定为海南省的特色风情旅游小镇。
几年来,育才生态区紧紧抓住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步伐将完善小城镇规划体系、加快市政公用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建设等作为建设发展的核心工作内容,积极探索出一条特色小镇建设的新路子。
2 经验探讨
2.1 精心规划、科学发展
育才生态区是海南南部滨海地区联系中部山地地区的重要交通节点,三亚市总体规划提出了全市“旅游主导,城乡统筹”的总体发展思路,在“山海相连、指状生长”城市空间发展思路下,育才生态区作为中脊之一,必将成为三亚市辐射海南南部区域的重要战略地区。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为育才生态区的科学发展提供前提和依据是关键,为此,市政府划拨专款邀请国内知名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规划设计,并聘请省内资深专家对规划编制成果严格审查,力争高起点规划、高水准建设。目前,育才已完成了至今的第一版镇总体规划、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
按照育才生态区镇域空间发展策略,将强化中心区建设,优先发展中心区,吸引人口向中心区集聚,提高城乡空间资源利用的效率,降低对生态区域内生态环境的冲击。鉴于现状中心区主要由南区的立才农场场部和北区的区管委会属地组成,在中心区用地布局上,采取场镇合一、统一规划、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用地统筹的原则,使区镇发挥职能成为名符其实的三亚市域北部山区中心,生态旅游和特色农业服务基地,具有浓郁黎苗风情的山地风情旅游小镇。
为打造地方特色小镇,规划专章提出镇区总体城市设计应“显山、亲水、传文、营镇”,强调须对镇区整体形态风貌进行管控,包括街区界面引导,重点项目意向以及严格控制开发强度等等;镇区整体建筑形态以低层多层为主,建筑风貌体现热带特色,尺度适宜,具有地方特色,色彩清新淡雅。
2.2 制定实施方案,有序分期建设
在目标年限内,育才生态区制定一系列实施方案,采取了重点区域先行的开发行的计划,通过新建与改建同步推进的方法,有序推进特色小镇发展。
2.2.1 基础设施先行
依托市政府财政支持,育才优先发展公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对贯穿整个中心区的育才大道进行扩宽改造、绿化和亮化,加快了育才大道路沿线医疗、教育、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了包括育才中心幼儿园、育才中心学校、育才敬老院在内的一大批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同步在各行政村内配建了垃圾中转站、农村多功能文化室等,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2.2.2 示范区效应
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示范区效应,加快推进了中心区街道改造工程,通过对中心区道路两侧已建的建筑物按照“穿衣戴帽,装饰装修”形式,推进中心区重要街道立面、开敞空间的景观风貌和卫生环境综合整治及街道亮化工程,整治滨河环境,建设中心公园和滨水景观带,改善中心区(含农垦地区)面貌,初步形成特色山地小镇的整体形态。
2.2.3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
根据《三亚市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工作部署,育才生态区精心挑选了雅亮、马亮、雅林、那受、龙密、青法6个行政村作为美丽乡村改造建设试点,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提出的“乡村旅游规划、乡村建设规划及扶贫计划相融合”要求,先行委托设计单位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地将6个试点村分类为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生态保护型等。并根据试点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区域分布特点,通过农村环境整治、设施完善、产业培育、服务提高、素质提升等5大工程,推进美丽乡村试点建设工作,有计划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增收的目标。
2.3 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
育才优越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是三亚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态背景,其生态保育、生态涵养的责任重大,因此,一方面充分结合自身的生态(山地)、热带植物、民俗资源等特色优势,借鉴国内外旅游小镇经验,高标准、高门槛引入企业参与,可持续地发展符合公共性、具有地域特色且生B友好型的观光农业、民族风情、康体休闲等旅游项目,提供既区别于滨海地区的旅游产品,又使山地农民增收,达到以旅促农,联动发展,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在中心区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将支持低碳生态环保技术的应用。例如,在规划区内开展可持续性排水系统的建设;对生活污水进行“源分离技术”,力争实现生活污水的“零”排放;太阳能利用技术;推行绿色交通以及开展生态岸线修复技术等等。
2.4 引入和培植特色产业,注入原动力
小城镇特色风貌的形成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丰富和提升小城镇产业结构,是推进小城镇健康快速发展的核心动力,为此,育才注重加强对散落在北部山区旅游用地的规划引导和业态设计,充分利用腹地丰富的水系、水库、热带山林和田园等自然资源并充分融合,形成“主题鲜明、业态丰富”的旅游项目,旅游产业由低水平散点式向高端网络化、品牌化和区域整合方向发展。注重培育高品质、好业态的富民型特色产业,充分结合重点项目建设设计搬迁安置区、预留旅游建设用地和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特色鲜明、收益持续”的风情旅游小镇和精品绿色产业带,带动山区腹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规划,充分预留产业发展用地以及各主导产业及其关联设施建设用地,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引导产业落地,使“规划有计划,规划落项目”,增强小城镇建设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动力。
2.5 科学有序管理,促进小城镇健康有序发展
2.5.1 制定规章制度、审批有法可依
推进小城镇发展建设,离不开有序的规划建设管理,为此,三亚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三亚市村庄建设管理办法》、《三亚市关于进一步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农村居民住房报建管理的补充规定》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进一步理顺了村镇建设管理体制、明确部门职责和属地管理责任制、完善审批制度和流程。在法定的框架下,育才生态区结合自身辖区管理机构设置,建立了一套涵盖土地、规划、施工、房产等在内的一站式审理制度,设立便民服务窗口,为基础群众提供便捷的建房报建途径。
2.5.2 充实基层管理人员,加大违法建设管控
为保证城乡规划顺利实施,切实做好城镇建设管理工作,育才按照相关要求设置和完善了国土、规划、综合执法、环卫等相关部门相应的延伸机构,并在各行政村配置一名规划建设协管员,整合力量进行执法监察,建立覆盖城乡的常态工作机制。与此同时,区管委会严格按照《三亚市违法建筑管控办法》要求,始终保持对违法建筑打击和管控的高压态势,通过建立网格化巡查管控机制,加强对违法辖区内违法占地、顶风抢建督查督办,严控违法建筑增量。
3 结语
育才生态区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环境等优势,顺应国家宏观发展及市场需求,借助“特色风情旅游小镇”的发展契机,坚持“以旅促农”的理念,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中心城区改造、为产业发展提供发展空间和各类服务设施,而产业的发展、有序的城镇建设管理也有效地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小城镇作为城市功能的“接收器”和带动村庄发展的“辐射器”,对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希望育才生态区的建设经验能为小城镇发展建设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引导其他小城镇选择更可持续的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庄宇,彭锐.浅议城市特色及其塑造――以江苏省宜兴市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8(6).
篇7
1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和十八届四、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都市后花园•长阳梦”这个主题,坚持“稳中求快、竞进提质”的总基调,大力实施“产业强县、生态立县、开放活县、富民稳县”战略的要求,以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和精准扶贫为核心,以农业产业化持续健康发展为根本,精心培育优势突出,吹糠见米的养蜂产业;通过政府引导,大力推进养蜂业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建设,不断提高蜂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努力实现养蜂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宣传引导和技术服务,对有养蜂意愿的贫困户以乡镇为单位开展养蜂技术与电商培训,切实解决蜂农的具体困难,创新生产多元高科技蜂产品,群众根据实际自愿参与养蜂,形成上下互动、各方参与的良好局面,倾力打造“朝阳”产业,发展“甜蜜”事业。(2)坚持办场示范,辐射带动的原则。重点建设龙山沟,农家蜂屋、千花蜜、中堡、团凸岭、长阳花酿、赵氏土蜂示范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发展养蜂生产,把发展养蜂业作为脱贫攻坚的富民产业。(3)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原则。根据各地蜜粉源植物特点,科学规划养蜂区,强化对养蜂区蜜源性植物保护,禁止在植物花期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3发展目标
(1)加快蜜蜂养殖业发展。在磨市、大堰、龙舟坪、贺家坪、渔峡口镇、资丘等6个乡镇先行,每个镇在2018年底前建立饲养规模50箱以上的标准化养蜂场2~4个,同时示范带动其他农民发展养蜂,至2020年总养蜂农户数量达到8000户。(2)推进养蜂产业科技发展。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加强招商、依托长阳县养蜂产业龙头企业,支持县蜂业协会工作。(3)扶持发展蜂业合作社。重点扶持蜂产品加工企业做强做大,创新生产多元高科技蜂产品,重点发展蜂蜜、蜂王浆、蜂胶、蜂花粉、蜂巢素、蜂蜡等系列蜂产品。(4)建设湖北省长阳崩尖子中华蜜蜂保护区。长阳县饲养的蜂种中华蜜蜂已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将加大中华蜜蜂保护区建设工作力度。
4扶持措施
(1)用地优惠政策。对建设蜜蜂科技园、特色蜂业旅游区、蜂产品深加工企业等用地进行规划和享受国家和省、市、县有关优惠政策(农业用地),及时依法办理土地出让和报批手续。(2)资金扶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对新发展的养蜂户特别是贫困户蜂农每户给予小额贷款的政策优惠。由县财政、县扶贫办每年捆绑安排1000万元扶持资金,用于专项扶持。(3)保护蜜粉源植物。坚持蜜蜂养殖和蜜源植物种植并举并重的原则,大力发展种植和保护蜜粉源植物,鼓励种植油菜、荞麦、五倍子、刺槐、狼牙刺、荆条等品种,形成以花养蜂,用蜂授粉,退耕还草,种草养羊,牧旅结合的良性循环。(4)招商引进蜂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在政策扶持资金中每年切块用于做强做大龙头企业,更好地辐射带动养蜂产业发展,解决就业问题。(5)做好中华蜜蜂保护区建设工作。建设3~5个保种基地,由县财政每年拨款30万元用于保护区建设。(6)按照“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原则。县级财政、扶贫办设立养蜂产业精准扶贫专用资金,由县养蜂协会牵头,组织已注册的养蜂专业合作社实施,合作社每带动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养蜂脱贫,由县财政每户奖励10000元,养蜂产业脱贫标准(121):饲养中蜂10群以上,产蜜100kg以上,收入10000元(每群10kg蜜,中蜂蜜市场最低100元/kg),以贫困户脱贫销号签字认可为准;贫困户发展养蜂20群以上(每群5蜱蜂以上),由县财政每群奖励200元。全县养蜂产业脱贫100户者,县财政奖励县养蜂协会工作经费20万元,200户者奖励40万元。
5工作重点
篇8
一、党建引领强保障,健全工作机制
关于创建工作,后白镇政府以西冯村为实施主体,由镇主要领导带领,建管所、土管所、财政所、文旅办、农服中心、水利站6 个部门协同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与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对接,制定了符合西冯村情况的工作方案,同时西冯村委会也成立了特色田园创建工作村级领导小组,每周二召开工作例会,现场及时解决推进中的问题,积极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
二、规划设计高标准,提升基础设施
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精神与指示,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以多规合一的规划为引导,以打造“国家级草坪产业研发创意中心”为目标,以政府科学决策、村民广泛参与、技术全面指导、产业联动发展、合作运营联动,打造一个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特色田园乡村。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结合乡村空间的“三生融合”特点和村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对西冯村乡村发展的目标、定位与路径进行系统考虑,全面落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协调乡村建筑、自然环境、乡村风光并与西冯草坪产业发展联动,推动形成草坪种植、有机农业、乡村美食等全产业链,重塑和谐共融的人地关系,构建田园乡村格局,延续田园牧歌式的生产生活方式。
基础设施提升是西冯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的重点,西冯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主要是“四景一宅”、高标准农田、“美丽库区幸福家园”、高压杆线下地以及环湖大道的建设,投资约7000余万元,目前已建成北入口景观约600平方的广场和30米的景观墙,建造戏台1座;南广场建成村口标识建筑1座、青砖人行道、景观桥1座、动物绿雕若干以及500平方米的绿化;东溪河景观新建休闲广场1个,水上栈道1座,为四周农户修建青砖围墙和特色门楼;林下空间完成栈道2座、青砖步道的铺设、新建生态停车位7个和U型渠50米以及约1800平方米的绿化;利用村民农房改建老宅1座用以存放及展示西冯老物件;建成水上乐园1座及3座标志性牌坊;拆除乱搭乱建约400平方米;新修柏油路4000余米,U型沟3000余米;建成桥梁2座以及西冯自然村内杆线下地等等。特色田园乡村的建成对西冯村的东溪沿线风貌和村容村貌有了整体提高,西冯村围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致力“种好风景”“卖好风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三、特色产业新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一)党建创新,铸就草坪产业发展引力
村党总支大力发展草坪产业,推动党建工作与富民强村有机结合,实现了“北大荒”到“绿银行”的蜕变。通过党员干部的积极带头,赢得广大村民充分信任,西冯村从“三分地”到如今的“四万亩”,从毫无基础到形成“种、管、养”“铲、运、销”全产业链,从省级经济薄弱村到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充分发挥了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培育铲草坪队伍78支,发展农民经纪人120多人。通过党员带动,农户“家家有项目、人人有事干”,就连六、七十岁的老太太都变成了“摇草绳、挣工资”的职业农民,形成了“众学、众创、众帮、众富”的党建富民发展模式,到2020年,全村草坪和苗木种植达到5000多亩,实现“全覆盖”,形成家家户户种植草坪的良好局面。
(二)机制创新,激发草坪产业发展活力
2003年,西冯村成立“村社合一”花草木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运营模式,创新服务机制,2018年,成立后白草坪合作联社,建立合作联社“统一开票”、农民经纪人“统一返点”、种植户收益“统一打卡”的“三统一”制度,有效规范草坪市场,形成“集群效应”。一是建立信息引导机制。积极开展市场调研,组织120多个经纪人搜集市场信息,掌握草坪产业市场需求,引导社员及时调整种植品种、规模和供货时间。社员足不出户便能拿到订单,形成了稳定的供求关系。二是建立基础设施保障机制。积极争取产业项目发展资金,不断完善重要基础设施,确保草坪、苗木种到哪,水渠、道路就修到哪,努力满足村民生产需要。三是建立运输服务机制。成立草坪运输服务队,组织200多辆专业物流运输车,对合作社销售的草坪实行统一运输,有效降低草坪生产运输成本。
(三)营销创新,拓宽草坪产业发展路径
篇9
在我国从初步小康型旅游大国迈向全面小康型旅游大国的进程中,旅游业不仅仅可以拉动内需,也将在很长一个时期成为提升人民生活生质量的重要行业,旅游人才培养成为当务之急。江西省提出力争到2020年,全省旅游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把江西建设成为要素更全、品质更精、形象更好、配套更优、效益更佳、活力更足的旅游强省,旅游人才培养与行业存量人才结构性调整更是重中之重。
一、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人才队伍现状
1.“十三五”期间,江西省旅游将通过全域旅游发展和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优化旅游产业结构,通过激发旅游市场活力,形成若干个在全国具有战略意义和竞争优势的旅游产品、旅游线路、旅游企业和公共服务体系,把旅游业建成核心产业。江西省在旅游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行业知识更新势头迅猛,行业内部细分与经营管理环境的变化,对人才要求分类更加细化和复杂化等因素影响。江西省旅游人才的需求从现在到2020年将大幅度增加,尤其是规划策划、投融资管理和旅游新型业态的人才将出现短缺。
2.根据样本测算数据,江西省旅游产业存在的核心问题是高端人才匮乏、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流动频繁、新兴领域人才紧缺。人才结构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性别结构不合理,女性高于男性占67.40%;二是学历结构低层化,在从业人员中尽管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旅游产业人才的比例达到了55%,但其中专科高达33.60%、本科仅占16.20%、研究生仅占4.70%;三是从业人员专业结构多样化,旅游相关专业人才偏少,只占到行业人才的41.30%;四是年龄结构性矛盾突出,40岁以下人员占到抽查总人数的84.40%;五是薪酬结构两极分化严重,总体水平偏低,问卷调查中,月工资 2000元以下的占14.30%,2000―3000元的占40.10%,8000元以上的占1%;六是从业年限不长,跳槽现象较为严重,呈现流动频繁的特点,通过调查发现,从事旅游业超过五年的只占23.50%。关键是旅游人才主要集中在接待业中,一些新兴旅游服务业,如旅游电商、大型活动策划、旅游新媒体、景区规划、旅游市场开发和营销等人才都非常紧缺。
二、江西省旅游人才培养现状与应对思路
1.目前江西省高校培养的旅游人才有高职、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培养单位却以相同的通才型旅游人才为培养目标,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大同小异,甚至专业课程设置出现雷同,本科阶段学什么研究生阶段还学什么。问题出现在专业设置与培养理念、课程设置与培养方式、教学投入与师资建设、学生观念与企业认识等方面存有误区,导致旅游专业不同层次毕业生难以形成各自的核心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高校间专业重置与同构竞争的不协调现象也造成人才资源浪费。一方面是院校培养规模日益增加,另一方面是人才市场需求缺口还很大,行业中的新兴业态确实难以找到自己需要的专业人才。
其中,普遍引起关注的是本科院校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问题,本科学生定位为应用、管理型人才,即培养目标是旅游行业、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才。随着教育领域不断深化改革的进程,以培养职业经理人为目标导向,为行业培养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文化素质,又有深厚实际操作能力、专业技能与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的应用管理型人才,应当成为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应对旅游业人力资源市场差异化的需求结构,实行差异化旅游人才培养。
3.如何应在对旅游企业人才需求与供给现状进行全面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突破通才型、同质化、小而全的发展模式,实施旅游人才需求市场细分。在多样化人才需求趋势越来越明显的背景下,旅游策划规划、旅游管理服务、客户关系管理与维护等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致,对专业化、特色化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针对不同岗位对学历和能力的不同需求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差异化定位,实现旅游人才培养与旅游产业实际需求的无缝对接。应明确区分研究生、本科、专科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大力加强旅游基础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结合自身实际条件和区域旅游产业优势,设置特色鲜明的旅游专业、方向和课程。
研究生阶段还应对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进行差异化培养,专业硕士应重高端培养而学术型硕士应重学术能力培养,为江西省旅游企业储备人才;本科和专科阶段同样应进行差异化培养模式,本科院校应着重强化人才的市场意识和竞争观念,突破人才培养模式过于传统化、标准化和人才培养的“工厂式规模化产品生产”,使培养的专业人才趋于一致的情况。
三、江西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江西财经大学通过以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基于卓越旅游人才培养的理念,专注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采用针对性更强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突出能力、知识、实践、创新的教学过程,培养出符合现代旅游业发展需求的高级专业化人才。
1.随着大众旅游和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业的发展对本科阶段教育培养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旅游业态较为单一的时期,旅游人才培养研究多关注社会实践能力,如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等。至今仍未摆脱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老路,导致人才培养模式与旅游行业对新型人才的要求和行业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增L脱钩。江西财经大学就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知识课程群做了重新设置,主要包含旅游专业基础知识、管理学科知识、博雅学科知识、外语基础知识和旅游规划五大模块,通过夯实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职业特征和兴趣爱好并在此基础上分为不同的专业分类群体,才能体现差异化分类教学理念,为下一阶段差异化教学做好准备。
2.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非常丰富,不仅仅是理论课程与实验、实训课程的分类,更重要的是在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将不同类型的理论课程分类设置到实践实训课程中去完成教学,才能实现差异化人才培养。江西财经大学依托学校财经类高校办学特色、结合江西旅游特质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设置与选择,即以人才需求为出发点,以办学条件为保证,建设特色化专业。借力与行业和景区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加强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重视景区体验式教学与课堂研究性学习以及实训实践教学环节来培养创新性旅游管理人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3.本科阶段专业培养定位在培养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基础上的管理能力,与专科阶段培养定位在专业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视应区别开来,但由于各高校招生规模放大后,师资力量跟不上,课程设置改革滞后,院校相关院系沟通交流不足,对人才培养的效果和人才的质量造成影响,使人才培养规格始终处于一个平面化水平,无法形成各高校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江西财经大学在人才培养理念和学生能力提升培养方面,更加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三创”应用型人才即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意观念,并从专业知识、职业能力、综合素质三个方面构建全新的培养模式。明确将管理能力、策划规划能力、涉外能力作为能力提升的培养目标。
4.高校能否立足相关专业的院系、研究院所的专业优势,准确把握区域发展与经济环境,带领学生深入旅游行业、企业一线做深入的调研,积极为行业主管部门提供决策意见和建议,会直接影响培养的各层次学生的视野和能力;另一方面,对毕业生进行跟踪,通过收集毕业生对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和对行业用人标准等方面的信息反馈及建议,可以使学校对本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及工作情况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及时修订,使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同时,需要听取旅游企业的负责人的意见和反馈,这些来自于企业一线的意见能够使毕业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江西财经大学与省旅发委共建的研究中心已经完成大量的调研,并已成为江西旅游发展的高端智库,与用人单位的磋商反馈机制也已经成为常态。
篇10
传统资源大区房山将彻底退出资源开采业,北京西部曾经的“黑色屏障”首钢将彻底告别石景山,与此同时,石景山中央娱乐休闲区CRD的建设也将进入第二阶段。在经历几年过渡期之后,他们是否会真正实现“涅重生”?
投资上百亿元的永定河水系治理和永定河绿色产业发展带的启动建设,将使永定河上游的门头沟区成为最大受益者,门头沟准备好了吗?
曾经偏安北京一隅的平谷,因国际陆港的正式启动而连通了京津经济腹地的北京顺义空港与天津海港,一个面向环渤海的新经济门户得以打通,平谷能在经济危机导致外需新型城市化拓展房山新格局
2009年,房山区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主要经济指标以翻番的态势创造出了“房山速度”:财政收入首次突破50亿元大关,完成52.7亿元,比上年增长1.4倍;区域税收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完成145亿元,比上年增长1.6倍;基金预算收入完成29.4亿元,比上年增长4.8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0亿元,比上年增长1.2倍。上述四项指标总量均实现历史性突破,增速居全市首位。
2010年,房山区将彻底退出资源开采业,经济转轨迫在眉睫。根据首都建设世界城市、实施《城南行动计划》、打造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加快生态涵养区发展、做大做强高端功能区、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等一系列加速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房山区明确提出: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开创“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产业友好、生态宜居新房山”,即“三化两区”建设新局面。
房山区委书记刘伟表示,新型城市化主要以城市化带动和功能区建设双轮驱动为核心,是实现城市开发建设与产业优化升级良性互动,人才、资本、信息等城市要素高度密集,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全新发展模式。
刘伟指出,房山新型城市化将瞄准首都高端产业发展方向,主动承接北京的高端产业功能,走高端、高效、高标准的发展之路,建成友好产业新区,同时高水准规划建设独具特色的房山新城,使房山成为兼具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发展新区。为此,房山区将统筹考虑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人口规模和土地利用,构建“两轴、三带、五园区”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两轴”即京石高速公路发展轴和良乡、燕房组团连接线发展轴。“三带”即东部发展带、中部发展带和西部山区发展带。东部发展带即京石高速公路以东、永定河以西地区,以房山中央休闲购物区(cSD)、窦店现代制造业产业基地、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等为支撑,打造城市前沿发展区;中部发展带即京石高速公路以西平原地区,以燕房组团为核心,以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为支撑,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形成中部城市集群;西部山区发展带,以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和北京(房山)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为支撑,以长沟、河北两个市级旅游集散镇为依托,重点打造休闲会所、文化创意等高端产业,以浅山区发展的突破带动山区整体发展。“五园区”即按照“优一、强二、大三”的产业发展思路,整体推进建设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窦店现代制造业产业基地、房山中央休闲购物区(cSD)、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和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五个重点功能区。
此外,2010年,房山区在加速以道路建设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将把握首都建设世界城市和打造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的重大契机,以长阳地区为重点,以房山中央购物区(CSD)为依托,规划、建设并全力打造“长阳半岛”,使之成为房山新城示范区。
据刘伟介绍,“长阳半岛”起步项目――华北地区最大的奥特莱斯购物中心一期将于2010年建成,成为集世界名牌折扣中心、休闲度假体系和高品质居住体系等核心功能于一体、辐射华北地区的大型综合现代服务产业项目,拟吸纳300余家世界知名品牌入驻。
同时,“长阳半岛”将利用永定河古河道两岸聚集起来的高尔夫等户外体育资源,大力发展户外体育产业。
“长阳半岛”还将积极探索永定河、小清河“水岸经济”发展模式,着力打造会展经济中心――企业会议中心的总部基地。此外,借助当地的旅游和地热资源,“长阳半岛”将在旅游线沿途和重点村庄建设风格不同、规模不等的民宿酒店,打造独一无二的生态度假旅游品牌。
“后首钢”时代的石景山路演
2010年,是曾因首钢而兴的石景山区即将“去首钢”后的关键谋划之年。2010年底,首钢停产搬迁将全部完成,石景山CRD建设行动规划的三步走战略也即将进入第二步2011-2015年的大建设阶段。
如何打好首钢搬迁这张牌?“首钢搬迁后遗留的空地已经规划了先行启动区,先行启动区的规划将在今年上半年出台,而首钢今年年底完成最后停产搬迁后,这个200多万平方米的‘地盘’将在明年年初上市交易并开始建设。”石景山区区长周茂非如此表示。
据周茂非介绍,这个先行启动区位于长安街延长线的南侧,在目前首钢主厂区的东南方向,规划方案在从32个中筛选出5个的基础上,又优选出了最后2个,最终方案将尽快出台。目前区政府已授权首钢集团对启动区进行土地一级开发,2010年将完成800户居民的拆迁工作,明年将可实现统一上市交易。
石景山区常务副区长王春杰说,“后首钢”时代的石景山将吸引CRD行动规划确定的文化创意、商务金融等5大产业龙头企业进驻石景山。在现有基础上突出发展以动漫游戏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结合北京市保险交易所、贵金属交易所、特许经营交易所在石景山的落户,尽快建成北京重要的要素市场集聚区域。
据王春杰介绍,先行启动区内除了会有20%的配套商品房住宅之外,其他全部规划为5大产业的企业办公区。启动区内,设计高度为200多米的钢铁大厦将成为京西第一高度,也是先行启动区的标志性建筑。同时,西长安街已经确定要西延,穿过首钢厂区越过永定河直达门头沟区。目前西长安街延长线上的石景山路肯定要被拓宽:“至少要建成3上3下6车道,但是拓宽工程今年肯定不会动工,应该至少要等到明年。”
在重点功能区建设方面,周茂非表示,2010年将编制完成K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特色区发展规划*,集中优势资源,将中关村科技园区石景山园打造成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特色区。
周茂非说,结合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机遇,在支持园区发展、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支持高层人才引进与服务等方面,石景山将研究如何打好“政策组合拳”。比如,用每年一个亿的园区发展资金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门支持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特
色区发展等。
国际智囊将献计门头沟“水岸经济”
2009年,门头沟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5亿元,比上年增长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9.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5亿元,增长19.4%,达到历年最高水平。
2010年,随着北京市促进西南区域发展措施的推进、永定河水岸经济规划的逐步实施、首钢搬迁以及区域交通条件的改善,地区活力将进一步增强,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扩大。“北京市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为门头沟区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鉴于按照北京市要求门头沟区3年全部完成采空棚户区的改造任务,以及潭柘寺,军庄等镇的规划完成,特别是北京市永定河水岸经济概念的提出,对于地处永定河上游,且拥有永定河北京段近60%流域的门头沟区来说,将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门头沟区长刘云广说。
“门头沟的永定河水岸经济定位于‘绿色生态发展带’,2010年,门头沟区将启动国际招标,引人世界‘智囊团’,高标准规划这一产业带,主要规划内容包括沿岸旅游景观设计、商务区项目包装等。”刘云广如此表示。
据刘云广介绍,门头沟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涉及军庄、龙泉、永定3个镇,面积120平方公里。将重点规划永定滨水商务区、龙泉商务区,核心区总面积15平方公里。目前,这一区域初步定位于以发展商业、旅游、娱乐等服务业为主,形成集居住、生活、休闲、娱乐、商业、商务等多种城市功能于一体的河岸商业圈和沿岸商务休闲旅游带。
同时,将以永定河沿线和门头沟南城地区为重点,细化土地储备和供应,2010年完成斋堂、东辛称地块一级开发,推动冯村、黑江、中门寺、城子东区、龙泉务、高家园、曹各庄、三家店等土地一级开发项目,启动开发地块内的配套设施建设,以扩大永定河绿色产业带发展空间。口岸经济或成平谷增长新引擎
2009年,在外部发展环境严峻的不利形势下,平谷区取得了快于预期、好于预期的发展成果: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8亿元,较上年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达到12.2亿元,同比增长36.1%,超额完成年初任务。
据了解,2009年,平谷区争取市级土地储备开发资金总量达到其它四个生态涵养发展区的总和,市级土地收储投资完成20亿元。同时,启动了马坊城建区北区和夏各庄新城的土地一级开发,为加快平谷在首都建设世界城市的角度谋划新一轮发展中提供了重要的空间保障。2010年,即将启动的马坊城建区南区土地一级开发、东高村土地一级开发前期、金海湖特色小镇建设前期等项目,将逐步把平谷南部打造形成高速路沿线特色城镇发展带,进而带动全区城市地产、旅游地产和工业用地的储备量突破1000公顷。
“在储备了强大的产业发展空间基础上,2010年,平谷区将继续坚持‘生态立区’理念,实施‘三产带动’、‘工业强区、旅游富民’战略,做强马坊经济,并以此带动区域高端旅游发展,实现平谷的新发展。”平谷区常务副区长姜帆告诉记者。
姜帆指出,经过近几年投资建设,马坊口岸型物流基地的通关基础条件基本具备,联检大楼和各项监管设施已正式建成使用,与天津港实现通关对接,北京平谷国际陆港于2009年正式启动运行。
他表示,2010年,平谷将加快马坊物流基地国际陆港一期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申请“B型保税物流中心”功能,着力引进一批大型物流企业和出口加工型企业,积极培育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规划建设一批中高档商业设施,重点做好马坊和新城2号地块的商业开发工作,完善基地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促进口岸物流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同时,依托物流基地,加快北京市绿色能源产业基地建设,推进中锦阳二期、清大天达等项目尽快达产,逐步壮大新能源产业群。
考虑到口岸物流功能提升对商务人群形成的巨大吸附能力,平谷希望藉此发展高端商务旅游。姜帆指出,2010年平谷区坚持以时尚休闲旅游为主、乡村旅游为辅的旅游产业发展思路,加快重大旅游项目建设,积极培育龙头产品,加速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据介绍,2010年平谷区将重点推进御马坊度假城、金海湖景区旅游开发、洛娃酒店、汽车营地、峪口商务休闲总部区、碧波花园、国际红酒保税展销中心、熊儿寨乡东长峪旅游度假区等高端旅游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大政府对旅游产业的投入力度,加快青龙山旅游区二期、东指壶、北盘山、黄松峪矿山公园等景区开发,并探索发展工业旅游,丰富旅游业态。
同时,发力高端旅游产业的功能区域建设,加大对金海湖景区的整体开发力度,推出“梦幻夜金海”等文化旅游项目,形成集“吃喝玩乐”四位一体的休闲度假区。进一步完善丫髻山基础和服务设施,开放老泉公园和东指壶景区,启动大华山旅游集散镇建设。
针对民俗旅游的提升,姜帆表示,平谷区将通过发展乡村酒店、精品民俗村和特色民俗户,不断提高产品档次和接待水平,推动平谷区的民俗游向乡村度假游转型。另外,围绕马坊物流基地和绿能基地的运行,在马坊周边重点发展商务旅游。
沟域经济助力延庆建国际一流新农村
随着建设世界城市的推进,尽快形成与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特色新农村亦成了关键所在。在2010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中,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正呈加速之势,这在北京对经济发展最薄弱区域的山区工作安排中体现的尤为明显。郭金龙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今年将启动山区500公里主线、400公里支线道路建设,完成5000名山区农民搬迁任务。加快落实沟域发展规划,制定促进扶持政策,抓好7条沟域的国际招标,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沟域经济发展。这表明沟域经济已成为北京市带动以农村为主的山区整体发展的重要选择。
在沟域经济探索中已取得明显成效的延庆县将如何把握这一难得契机?“生态优势是延庆发展的重要依托,沟域经济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重要手段,结合重点沟域的‘精品化、特色化’提升打造,带动山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将会有力促进延庆山区建成国际一流的美丽乡村。”延庆县副县长徐凤翔表不。
延庆县农委副主任李风云指出,2010年延庆将重点在千家店镇百里山水画廊沟域经济一期环境景观化初具成效的基础上,根据百里山水画廊蕴含的“地质科普,生态休闲、农旅观光”的多元性,针对业已凸显的青少年科普游、老年人养生游、白领自驾游、艺术院校学生写生游等旅游特色,结合二期建设完善旅游路网、景区和重要节点基础设施等,促进旅游环境的建设和管理。通过挖掘地区文化特色,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增加地区现代文化内涵,大力发展民俗旅游,建立首都“画里乡村――千家店”艺术院校师生户外写生基地,营造具有“山水印象小镇”特色的生态旅游大环境。通过对山水画廊区域内滴水壶和乌龙峡谷的建设,整体打造大乌龙峡谷景区,并增设旅游服务内容,百里山水画廊将力争申请成为4 A级旅游区。
- 上一篇:居家养老解决方案
-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方法
精品范文
10农旅融合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