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科研方向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工程科研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国矿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始于1985年,环境工程学科经过30多年的发展,尤其在“211”一期、二期及“985”创新平台的支持下,发展非常迅速。环境工程专业分别于1993年和200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环境科学与工程于2005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07 年获得批准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已经具备了较完善的科研平台和研究生培养体系,拥有教育部“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中心”、江苏省重点建设专业等建设平台。本学科教授8人,副教授1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 人,硕士生导师30 人。经过 20 多年的建设,本学科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形成了以下7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包括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环境规划管理与评价、环境地质灾害评价、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和地下水污染与控制等。
中国矿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师资队伍、科研条件、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必须承担起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层次环保人才的责任。结合我国环保事业的特点和社会需求状况,明确了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两大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和一项“三废治理”技能的高层次人才。本文提出协同提升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两大能力”的方案和模式,进而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 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和工程能力下降的原因
在研究生扩招的大背景下,从全国范围来看,研究生就业形势危机初显端倪,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创新和工程能力有所下降,造成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有:
就业的严峻形势和学生读研期间经济的双层压力,造成了学生读研期间的学习的稳定性;目前,“双导师制”落实不足,很多校内导师对研究生采取放羊式管理,校外导师的实践指导不够;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模式陈旧,没有体现环境工程学科自身的专业特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严重不足,是造成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具体体现在两个极端:第一,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经费不多,导致研究条件和手段的缺乏,很多研究生很难接触到实际科研项目的研究,没有很好的建立创新和工程能力;第二,经费过多,导致了课题组庞大的工作量,研究生疲于奔命忙于各种结题杂事等,同样也造成了创新和工程能力的下降。
3. 协同提升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两大能力”的方案和模式
准确定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目标,即培养具有一定创新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协同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是学校对研究生阶段培养的主要目标。
(1)根据研究生期间毕业论文的不同方向,建立不同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从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来看,课程中主要包含有水和气两大方向。研究生和导师可以根据指导研究生的科研方向,加大某一领域的课程力度,采取文献阅读和课程内试验的方式,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目前,我校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中缺少固废的处理课程,应该适时填补这一空白。针对中国矿业大学独特的行业背景,课程中设置了《煤炭转化过程污染治理技术》这一特色性很强的课程,有利于提高我校研究生在这一方向的独特优势。
(2)集中时间,让研究生直接参加到校外导师的设计、施工、环评和监理等项目中,参与设计、施工、管理、评价和项目验收等全程工作;积极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让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训工作制度化;落实双导师制,特别是让校外导师在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由于校外导师可能对教师职业没有多少了解,要加大对校外导师的职业培养。本文建立的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两大能力”的培养模式如图1。
图1 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两大能力”的培养模式
(3)加大提高研究生导师自身创新和工程能力的素质,不断提高更新导师对前沿科研的把握能力。导师应该具有一定的工程能力,有利于降低研究生的选题风险;导师应该保证研究生培养所需要的经费和科研硬件条件等。通过定期举办课题组会议的形式,在课程训练,文献阅读,选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评审和论文答辩等环节,加大对研究生的管理质量。很多高校研究生导师与学生的比例失调,要加大对我校中青年人才尤其是校外导师和高级科研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大“人才柔性引进”的力度。
(4)建立健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特别是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沟通机制建设方面,通过定期举办导师工作座谈会的形式,充分讨论研究生的课程训练、论文选题及毕业答辩等众多环节;此外,要对校外导师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和我国的环保战略等专业学术问题进行探索,校内导师和学生要熟悉了解国家和行业的重大需求。
4 .结束语
培养适应我国环保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全国环境工程教育行业对研究生培养的主要责任。本文以中国矿业大学环境工程为例,通过剖析我国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下降的原因,提出了协同提升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两大能力”的方案和模式。本文的研究内容对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同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和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3.
[2]刘宏波,刘和,符波. 关于当前环境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思考,2012,大众科技,14(155):218-220.
[3]幸宏伟. 环境工程研究生教育中项目+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广州化工,2013,41(11):256-258.
[4]李凡修,艾俊哲,戴捷,黄河. 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2014,41(23):161-162.
[5]申星梅,李辽沙. 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2014,31(4):109-110.
[6]拜玉贤,明彩兵,刘 晖. 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文教资料,2015,(7):88-89.
[7]董帆,孙艳娟,傅敏. 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立探析,2012,(3):243.
篇2
关键词:环境工程;特色人才;环境地质;收效
石家庄经济学院(以下简称“本校”)“环境工程”专业建立在原有“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基础上,属全国专业整理后专业内容调整较大的专业之一,同时也是国家教育部管理专业之一。如何搞好这一专业建设,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是专业调整之后的重要任务。作者根据本校环境工程专业特点进行多年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教改研究,获得本校重点教改项目资助,本文即依据项目研究报告撰写而成。
一、本校环境工程专业的特色
1.环境工程专业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1998年,国家教育部专业整理中将原属地矿、冶金、海洋、农林、交通等一些与环境工程相关的专业划归环境工程,不仅大大增加了开设环境工程专业的院校,更增加了专业方向的多重性。在不同行业环境治理人才的需求下,许多院校按照“在宽口径专业内设置柔性专业方向”的原则,培养带有自身特色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而形成了环境工程专业方向的多元化。因此如何立足环境工程专业,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特色型环境治理的技术人才,成为本校该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2.本校环境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的形成
本校环境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的形成源于两个方面的前提条件。首先,该专业是1999年由原河北地质学院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调整而来的,具有良好的环境地质方面的基础,特别是在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环境地质与灾害防治等方面具有雄厚的教学资源。其次,地质环境治理和地质灾害的预防是我国环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完成。在这样的前提下,本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着发挥自身特长,办特色专业的指导思想,从我国的国情和社会需求出发,结合本校的资源配置和专业特长,进行专业建设,充分利用自己的办学特色和资源优势,培养既有一定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专业基础,又掌握环境监测、水处理技术和环境影响评价等技术与技能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一方面按传统的专业分工,他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参与市场竞争;另一方面,他们又可以解决涉及交叉学科领域的问题,把地学与环境科学两方面的专业知识紧密结合起来,解决诸如地下水污染防治、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勘查与规划、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方面的问题。
经多次培养方案的调整,该专业现在形成环境地质和污染控制两个柔性方向,以环境地质为特色,培养环境治理与污染控制工程方面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毕业生主要从事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地下水污染防治,地质灾害防治,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污水、废气、固体废物处理与污染控制,环境评价等方面工作,服务于生产单位、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管理部门等。
二、人才培养
1.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2000年全国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三届第六次会议对该专业的教学建设与改革问题进行了讨论,并确定了新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本校环境工程专业其起步阶段的教学计划就是按照会议精神的总体框架制定的,并按照“宽口径,厚基础,薄专业”的高校改革指导思想,在课程设置中加强了基础课程、人文课程、特色课程及实践教学的学分比例,可以说起步之初就站在了新的人才培养的起点上。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国家在环境方面的投资不断地加大,环境问题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国家基本建设过程中环境地质、地质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专业队伍的建设也在不断地加强和完善。针对这些情况,本校环境工程专业在教学、实习和科研等方面及时调整,注重实践教学和实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大胆的实践。经过几年调整,逐步形成目前的人才培养框架模式,即适应市场人才需要,占领环境地质市场,立足河北,面向全国地矿与环保行业培养实用型人才。其培养目标确立为:培养适应国家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需要的以环境地质为特色的环境治理、水资源开发与水环境保护、环境监测与评价、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学生既系统地掌握宽厚的工科公共基础理论知识,又受到良好的环境工程理论教育与实践技能训练。毕业生掌握资源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基本理论与专门知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有创新意识,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能够面向环境保护生产单位、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管理部门等从事有关环境工程的规划、设计、监测、评价、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管理和教学等工作或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2.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1) 培养计划的调整
从1999年到2005年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几经修改。其中1999-2000级教学计划,基本按照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制定的课程框架体系安排课程,其特点是:公共基础和学科基础课占有相当大比例(58.2%),在体现本校专业特色方面不够突出,只安排环境地质学基础、地下水污染防治等少量特色课程。这些课程不能满足本校多年来形成的就业渠道中(地矿系统)用人单位的需要,因此进行了调整。2001-2002级教学计划适当减少公共基础课比例(公共基础和学科基础课所占比例为53.7%-53.9%),对专业课进行较大调整,将矿物岩石、构造地质、水文地质学基础、地下水动力学等课程列入专业必修课,扩大选修课专业领域;将专业调整为环境水文地质、水污染控制两个方向,但其反映的专业面偏窄,仍不能完全符合现代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完全适应市场的人才需求。因此对2003-2004级教学计划进行适当调整,公共基础和学科基础课所占比例调整为55.7%;进一步调整拓宽专业必修课内容,增加土质学与土力学内容,将专业方向确定为环境地质和污染控制工程。
根据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2005年对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再次进行调整。其特点是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基本要求和培养措施;增加实践教学时间与学分;明确不同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程。调整后的课程具体安排是:公共基础课约占总学分的37.37%;专业基础课约占总学分的17.17‰专业必修课按照环境地质和污染控制两个方向分别设立课程,环境地质方向开设地下水
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水资源开发与保护、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勘察技术、地下水污染防治、地质灾害防治等;污染控制方向开设给排水工程、物理性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工程实验等,专业必修课约占总学分的14.65%。专业选修课开设环境工程技术经济、环境工程施工技术、环境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同位素水文地质学、地下水数值模拟、环境地质与工程、清洁生产、环保设备基础、CAD辅助制图、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等。
实践教学内容包括课程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等。课程实验结合课程讲授进行,约占6.61%的学分。实习环节包括一年级认识实习、二年级教学实习和三年级生产实习,分别占总学分的1.02%、2.50%、3.03%,并且针对实习内容分别建设有相应的实习基地。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环节要求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或生产项目,依据实习内容完成毕业设计或论文,进行论文答辩。该环节约占总学分的7.55%。
(2) 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结合环境工程的特点,非常注重实践教学,理论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在实验室方面,投资百万元建设了水污染控制实验室和环境微生物实验室,该实验室可以进行常规的水污染控制实验和微生物实验;完善了水力学实验室、水质分析实验室和渗流实验室,可以进行水力学实验、地下水污染物迁移规律和净化机理演示实验,可以进行地下水、地表水和污水的水质分析检测。结合课程内容,使学生在能动手实验的同时,增强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在实习方面,为了保证实习的效果,保证实习时间和实习内容,针对三次实习分别建了三个固定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具备完善的生活实施和实习场地,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巩固,培养动手能力,了解从事生产工作的方法、思路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特色人才培养的效果
本校环境工程专业到2006年已经有四届毕业生,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突出办学特色,坚持教学与实践结合、教育教学面向社会需求,服务于用人单位的办学思路。结果反映毕业生的就业、专业去向、考研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反馈等均取得的良好效果。
1.毕业生就业率(截止到当年7月)。1999级(2003届)为86%;2000级(2004届)为95.4%;2001级(2005届)为95.8%;2002级(2006届)为100.0%。
2.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情况。2003届考取16名,占毕业生总数的17.6%,占报名人数的37.2%;2004届考取9名,占毕业生总数的13.9%,占报名人数的34.6%;2005届考取27名,占毕业生总数的28.4%,占报名人数的51.9%;2006届考取16名,占毕业生总数的17.2%,占报名人数的39.0%。
3.毕业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情况。为反映毕业生就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状况,我们对2003届至2006届毕业生从事工作的单位进行了调查统计,调查结果显示,本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以从事地学类及其相关工作为主体,其所在单位为地质工程、环境地质、岩土工程、地质勘查、水文与工程地质等单位。2003、2004、2005、2006届毕业生在这些单位工作分别为37人、45人、72人、67人,占应届毕业生人数分别为40.7%、69.2%、75.8%、72%;从事环境工程、水利水电方面工作的毕业生分别为7人、6人、14人、15人,占应届毕业生人数的7.7%、9.2%、14.7%、16.1%;从事地热、石化、公务员、高校及其他行业的分别为47人、14人、9人、11人,占应届毕业生人数的51.6%、21.5%、9.5%、11.8%。
4.考取研究生的应届毕业生专业分布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本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专业分布主要为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环境地质与矿产资源、水资源与水环境、地质与岩土工程、环境工程等为主。其中2003届毕业生考取这些专业的学生分别为2人(占12.5%)、2人(占12.5%)、5人(占31.3%)、0人、4人(占25%)、;2004届分别为0人、4人(占44.4%)、3人(占33.3%)、1人(占11.1%)、1人(占11.1%);2005届分别为4人(占14.8%)、8人(占29.6%)、5人(占18.5%)、2人(占7.4%)、5人(占18.5%);2006届分别为1人(占6.3%)、6人(占37.5%)、6人(占37.5%)、0人、2人(占12.5%)。
5.用人单位反馈意见。在对4年来学生就业单位的信函调查的反馈评价意见中,认为该专业毕业生服从组织领导、发扬团队协作精神优秀的占88.2%;认为专业理论水平和知识结构优秀的占23.5%,良好的占64.7%;认为实际工作能力优秀的和良好的各占41.2%;认为开拓创新精神优秀的占29.4%,良好的占52.9%;认为职业道德和吃苦精神优秀的占64.7%;认为人际沟通能力优秀的占64.7%。在是否愿意继续招聘本专业学生的调查问卷中,85.1%的单位作了肯定的回答,4.9%的单位作了否定的回答,10.0%的单位作了不明确的答复。
四、结论
1.本校环境工程专业建立于地矿类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基础上,源于水、工、环一体的已有地矿系统专业模式,在1998年专业整理后一度按照该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框架进行人才培养。
2.经过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关系的实践证明,本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不能放弃原有地矿系统对环境地质人员的需求市场,为适应这一市场的需要,必须确立本校环境工程特色人才的培养,使人才培养方案在国家专业目录的框架下培养环境地学特色型人才。
3.特色人才的培养需要不断实践,不断调整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使其既贴近生产实践需要,又不脱离专业目录限定的框架,形成宽基础、厚专业、重实践的应用性人才。
4.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重视实践技能训练,做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动手能力,适应工作单位的需要。
5.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绝大部分用人单位对本校的毕业生比较满意,认为可以适应工作的需要,具有很好的动手能力,给出了较高的评价,证明本校环境工程专业的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符合高校学生培养面向实践、面向社会经济和市场需求的要求。
6.为适应市场需求,拓宽就业渠道,及时调整与拓宽专业领域,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开设适当的专业方向对专业人才培养致关重要。
篇3
论文关键词: 环境工程 特色培养 石油石化 工程实践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环境工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重要性。然后结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实际情况,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可供参考的特色人才培养方式,强调培养方案的实施应从加强基础、优化课程设置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入手。我们也看到本校通过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服务于石油石化行业的特色人才,在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引言
近几年由于我国资源能源日益短缺以及污染问题不断加剧,国家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及能源行业的发展战略,导致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旺盛需求。因此各高等院校纷纷针对各自行业优势设置了环境工程专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化工和教育部共建的唯一一所重点大学,半个世纪以来在石油石化行业中形成了较强的地位和行业优势,因此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
二、环境工程专业教育现状
中国的环境工程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环境工程高等教育的师资和办学基础条件方面的不同,各高校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环境工程专业的历史发展历程,从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专业的教学计划设置上会出现不平衡的现象。比如一些院校由于脱胎于原化工、建材等行业,在课程设置上既开设了化学工程、建筑材料类等课程,又开设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环境类课程,课程间的重复现象很多,实验室建设也容易出现重复建设的现象。而且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完成这众多的专业课程,自然是任务繁重、学时紧张,难免是“学习面宽、深度一般”。进而无暇顾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最终造成毕业生的实践技能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这成为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一大困惑。各高校应尽快探索出一种适合本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三、人才培养
(一)人才培养目标
环境工程专业从根本上讲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加之各个高等院校的发展方向与原始基础的不同,从而决定了环境工程专业在各个高等院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的环境人才上有较大差别,因此应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特色型环境治理的技术人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资源,坚持环境工程专业与实际生产过程紧密结合,主要培养以石油石化行业和社会环保部门为主要服务对象,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二)培养方案的制定
在不同行业环境治理人才的需求下,高校应按照“在宽口径专业内设置柔性专业方向”的原则,制定合适的培养方案,培养带有自身特色的专业技术人才。
本校根据石油石化行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探索和优化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形成“重视基础、强化实践、突出特色”三大原则为基础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本专业从培养能够从事环境工程有关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定位出发,针对专业方向需要,培养方案精心安排了专业选修课程。在培养方案及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方面,既要面向社会环保部门,又要突出石油石化领域环境工程的行业特色。
(三)培养方案的实施
1.加强基础。学生应比较扎实地掌握环境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该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培养环境工程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本校环境工程专业一向重视基础教育,先后建成了《水处理工程》《环境监测》《物理化学》等校级及国家级精品课程。在本科教学评估中,基础教育环节得到了评估组专家的一致好评。
2.依托优势学科,优化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专业课程设置既要服从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总体要求,又要考虑学校自身的优势学科,培养具有特色专业知识的人才,增强市场竞争力。
本专业依托“环境化工”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点、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加强学科建设,建成了一支师资力量雄厚的教学队伍,承担并完成了一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和中石油创新基金等省部级科研课题,形成了较强的学科优势。
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综合大实验以及在毕业设计中,教学内容涵盖了石油勘探过程、石油开发过程和石油加工过程等背景知识和对环境工程技术的需求。同时,教师及时地将科研项目中的成功案例编写进教材或讲义中、将科研成果带进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水平。
3.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实践和实践教学是获取新知识的源泉,是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学与用相结合的关键,是训练技能、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在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本校依托校内外各类实践、实习基地等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实验资源,根据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以培养德才兼备型人才为目标,以重视理论基础、强化实践能力和突出石油特色为原则,以石油石化和地方环保为背景构建产学研相结合培养模式,创造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条件。
(1)“211工程”建设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为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实验资源。自启动“211工程”建设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建设以来,充分利用学校为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累计投入近500万元的建设经费,创建了独具工程或接近工程特点的实验条件和研究场所,总面积约达1300平方米。其中最具特色的有:①水处理工程实验室,包括石油石化污水处理及回用的实验装置等,可进行油田开发、石油炼制过程中排放污水的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的实验与研究;②恶臭污染控制实验室,包括多组分动态配气系统、动态嗅觉检测仪、恶臭污染评估及控制系统;③环境微生物实验室,针对油田开发过程中落地油污染土壤的问题,筛选高效石油降解菌群,构建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④环境监测实验室,包括炼化废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分析监测技术、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组分监测技术、石油炼化企业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监测分析的实验与研究;⑤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实验室,可进行油田开发及石油炼制过程中产生的“三泥”进行控制及资源化利用的实验与研究。所有这些实验室及设备,工程实践性强,可达到与生产企业的情况接近或一致,为保障训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实验平台。
(2)完整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通过学校、企业、科研院所和相关部门的紧密结合,根据石油石化行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创新和优化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课程和环节的结构体系,做到了“工程实践四年不断线”。
一年级学生进入基础性实验室,结合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的学习,在公共基础实验平台开展实验技能训练;二年级学生进入专业基础实验室,开展环境化学等专业基础实验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参加实验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的实验和实践技能;三年级学生进入学科专业实验室和研究性实验室,并开展课程设计等综合实验,通过认识实习提高实践能力;四年级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通过专业综合大实验、校外生产实习、理论联系实践的毕业设计等环节,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总之,实现了四年内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专业实践训练不间断、应用能力培养不断线,依托中国石油大学半个世纪以来在石油石化行业中形成的地位优势,使本专业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石油石化企业紧密结合,形成了有效的工程实践训练的产学研链。
(3)创建了因材施教的平台,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建了因材施教的平台,具体措施是: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实行优异生导师制,安排硕士生导师进行指导,让学生参与科研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安排其进入实验室,参与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机会;对于创新能力强的学生,鼓励并引导其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等竞赛活动,指导其进行发明创新,并申请专利。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安排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行一帮一制度,力求做到学困生不掉队。通过上述措施,实现了因材施教的办学理念,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近几年来,共有55人次获得科技奖励,有十几名学生获得了社会实践方面的奖励。
(四)培养模式
根据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建立石大科技集团炼油厂、胜利油田稠油厂、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齐鲁石化公司、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公司等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基地,并在实习过程中聘请石油石化行业专家作专题讲座。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大赛、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等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平台,构成了有效地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模式。
四、特色人才培养的成效
无论是过去计划分配,还是现在的自主择业,本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主要就业方向为石油、化工企业环境管理部门、环保企业以及政府事业和研究机构,有些已成为该行业的环境工程领域中高级专家和技术骨干,就业形势较为乐观。
“环境工程”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本科专业,与目前我校许多石油主干专业相比,它面向石油石化行业以外的社会环保部门和研究单位就业适应的面要宽得多,尤其是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对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不断扩大。不仅如此,在石油石化领域,随着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随着“绿色油田”的建设与发展,大量的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技术在石油钻井、采油、油气集输、油气加工等领域获得了十分深入而广泛的应用,并且已经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迫切需要本专业毕业生能将环境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与石油石化行业的应用相结合,使本学科培养的毕业生在知识结构上既兼顾面向社会,又具有自己的“油味”特色。本专业的这种“双重面向”特色化建设,对于提升本学科毕业生的就业适应面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我校作为石油高等学府对于石油工业发展所肩负的责任。
五、专业需求及前景
随着中国资源与能源短缺问题的加剧,社会经济发展导致的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矛盾问题包括环境治理行业将会逐步实现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大调整,如倡导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进一步推动了对环境工程专业领域的人才需求。
与环境工程专业密切相关联的产业是被称之为“朝阳产业”的“环保产业”。随着我国政府GDP中用于环保比例的逐渐增加以及减排目标要求的提高,国家、社会投入到环保产业的资金将逐渐增加,企业投入到污染源治理的费用也将逐步增加,因此污染治理这个行业必不可少,环保产业的发展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环境工程专业10年以前就被提出是“未来人力资源短缺十大职业之一”。目前的调查结果表明,与往年相比,2010年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明显乐观,目前民营环保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环保部门开始招聘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保投入的增加,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需求将出现上升的势头。可以预见,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对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将会不断增加,专业发展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彭永臻,曾薇.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7,(6):36-37.
[2]谭文轶.对地方高等院校新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以环境工程专业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08,(10).
[3]吴烈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形式和人才培养定位浅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S1).
篇4
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特色办学
中图分类号:G649.28
基金项目:本文系大连海事大学本科课程体系改革项目“环境工程专业特色办学的研究”的研究成果(0039011482)。
作者简介:严志宇(1970-),女(汉族),浙江温州人,大连海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主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高级氧化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及海上溢油风化的研究。
国家对环境保护投入的增加和环境管理力度的加强,环境工程专业的繁荣发展,环境工程专业的办学竞争也日益激烈。目前我国开设环境工程专业的院校为370多所、年招生人数达2万人[1]。这促使各个高校开始利用自身优势,创办基于本校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 [2-3]。
大连海事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成立于1995年,这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有利条件,并与国家海洋局大连环保研究所联合,以海洋环境保护和船舶污染防治事业为宗旨之一,建立起有自己特点的环境工程专业,以期填补我国环境教育中的空白和不足。在近20年的办学过程中,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海洋特色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对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与模式、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等环节中带有海洋特色的教学建设进行了阐述。
1 基于海洋特色的本科生培养方案
在培养方案中,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等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具有污染监测和分析、环境监测、环境规划和管理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使其能够从事城市环保、海事、港口、航道、各企业以及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环境工程领域的有关研究、技术开发、规划、设计、管理和教育等方面工作。可见,我校人才培养中的海洋特色并非通过将目标限制在海洋领域来体现的,那只能画地为牢、自我设限,而是在应用领域上有所明确和细化,把海洋领域作为人才培养的立足点之一。
为实现上述目标,课程体系贯彻“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在基础课里,体现“厚基础”,对学生进行本专业的通识教育;在专业及方向课程平台中的限选课及其中的实践环节中,保证“宽口径”,其中部分课程体现港航和海洋特色。
在通识教学中,开设了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环境规划与管理等,并辅以课程设计、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能满足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中确定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要求。同时为了实现海洋特色人才培养,在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的限选课部分设有“海洋动力学”、“国际海洋污染防治法规”课程;在专业及方向课程模块的限选课部分设有特色课程“船舶与港口污染防治技术”等。
2 基于海洋特色的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
为了加强环境工程专业的海洋特色建设,在有限的课时里,保证环境工程专业规范的教学前提下,协调引入海洋环境知识。
首先,在非海洋特色的课程教学中,在一些案例中引入海洋特色内容,这样,既不影响环境工程专业基础教学,也通过在海洋环境保护的应用领域的拓展,增加了学生对理论内涵的理解。而在海洋特色的课程里,把环境工程的基础理论应用到港航、海洋环境保护中,充分发挥课程的专业性,针对社会需求,对学生传授特色知识、培养专门技能,教学中凸显海洋特色。
其次,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关键环节。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在实验、实习、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视海洋特色建设。例如:我校与一些港口、海洋监测等单位签订了实习基地建设协议,为学生提供港口防污染技术、海上溢油应急响应技术、海洋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实习机会,占实习内容的25%。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四年最后一项实践性教学内容,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主要采用如下措施实现海洋特色培养,即将教师科研课题的子课题作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内容。
通过上述理论教学确保“厚基础”,避免因特色而画地为牢,在实践环节通过培养学生将理论用于港航、海洋领域环境保护的应用技能,以此引入海洋特色的教学,增强环境工程教学内涵,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自信和学习兴趣,也拓展了学生将来的工作领域,实现“宽口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 基于海洋特色的辅助教学和教学管理
紧紧围绕当今环境发展尤其是海洋环境保护的社会需要,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办学还通过各种辅助教学和教学管理等实施“特色求发展,质量求生存”。
首先,通过各种制度的建立,鼓励学生与教师接触、互动,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如“优秀本科生进实验室”制度,就是使优秀本科生早期进入科研平台与课题组,把学校的优质学科和科研资源更加有效地转化为本科生的教学资源。教师一些海洋特色的课题丰富了学生的选择,如“MBR法对船舶生活污水的处理”、“7.16石油泄漏事件对大连周边海水中多环芳烃浓度的影响”。凭借诸如此类的制度,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个性化培养的要求,为本科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得海洋特色的教学得以充分施展。
其次,通过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低年级本科生传帮带,让感兴趣的本科生新生有选择地参加各种与海洋环保相关的社团和科技活动,把特色教学投射到第2课堂,如:“不同消油剂处理溢油对海水青F胚胎发育效应研究”、“船舶废气脱硫系统研发(洗涤水排水处理)”、“液相等离子体特性及船舶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等就是近年学生参与的国家级、省级科技活动项目。目前,这些内容占所有科技活动项目的29%。
5 结束语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尽管办学时间不长,但经过十年来的努力建设,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今后一段时间,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将在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海洋特色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为我国海洋保护和治理事业培养更多、更高层次的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环境保护离不开优秀的环境类专业人才,而优质的环境工程教育则是决定人才素质的关键因素。尤其在当前发展经济的快速轨道上,更要努力提高环境人才的培养质量,实现国家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参考文献
篇5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
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基础生物化学、土壤肥料学、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画法几何与建筑制图、温室建筑力学基础、工程测量、园艺植物栽培原理、园艺设施学、设施环境工程学、温室设计与建造、设施园艺作物栽培学、园艺植物病理学。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在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从事设施农业的生产技术、工程设计、管理、教学和科研方面工作。可选择的单位主要有:农业教育机构、教学单位(高职、中专学校)、科研单位、农业管理部门、信息咨询公司、蔬菜花卉及果品企业、大型温室及种子种苗公司、农产品外贸公司、现代农场及现代化高科技示范园等。
另外,如果想继续深造还可选择攻读园艺学、蔬菜学、农业建筑环境与工程等相关学科的硕士研究生,也可在植物科学类、工程科学类、环境科学类如作物生理生态、设施设计与改良、设施环境工程与调控、设施生产技术、无土栽培、资源综合利用等方向深造。可在涉及农业、设施、生物或综合性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科技推广部门从事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推广和经营工作。
也可通过选干或公务员考试进入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从事行政管理。还可通过双向选择进入农业、设施、环境工程等部门从事科研、开发、推广及生产经营工作。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新兴的专业,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毕业生就业形势好,就业率高,我国目前设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院校只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和山东农业大学等几家,个别学校只开设专业方向或选修内容,其毕业生远远不能满足我国设施农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篇6
关键词:特色专业课 环境工程 本科生 教学 矿业
1973年,国务院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明确指出,“有关大专院校要设置环境保护的专业和课程,培养技术人才”,我国高校从1977年开始设立环境类本科专业,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化,在高校扩招大背景下,结合目前国内外广泛存在的环境问题,社会对环境类本科专业的需求增加,造成许多高校纷纷开设环境类专业(其中环境工程专业尤其典型)。随着竞争加剧、就业困难等问题的出现,一些学校开设紧缩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甚至出现了部分高校环境类专业一度停止招生的现象。因此,结合传统优势和行业特色对进行专业定位是关系到专业发展水平和前途的关键。而特色专业课作为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和学生培养的重要内涵,充分发挥其在构建专业特色、明确主攻和服务方向上的作用,必将对专业的发展将直至至关重要的作用。
1 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教学普遍致力于培养可从事企事业、城乡、区域及全球环境污染控制工程的规划、设计、运行管理和研究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及应用复合型人才,可在各级政府机关环境保护部门、规划部门、科研院所、工矿企业、事业单位等从事环境管理、教育、环境监测与评价、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以及技术管理等工作。环境工程本科生专业课设置一般分三部分,即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综合不同高校的课程开设情况,总体有代表性课程设置见下表(化学类、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等公共性专业基础课除外)。
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三大部分中,专业基础课重点介绍主要的环境学原理、环境与生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学知识,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和重要保障;专业必修课则基本上各高校均为围绕水、气、固等环境工程重点方向设置专业主干课程,并结合环境监测和微生物学等基础测试评价体系和微生物学知识,对本科生在重点方向上的基本专业技能、解决问题能力等进行培养与训练;专业选修课则囊括了环境评价、质量分析、环境信息系统等现行的环境工程主要内容、方法和一些新兴的边缘学科、研究领域以及手段。以上三个部分由基础带动专业,基于原理和方法论来解决环境工程的主要分支方向具体问题,从问题的产生到新技术、新思维支持下的环境与生态相关问题的解决与处置。再辅以相关教学实践环节如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本科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全面培养本科生的素质和技能,以达到培养计划的要求。
分析我国高校现行的环境工程本科生教学体系,大体能满足本科生教学的基本要求。但纵观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设置,基本上以共性为主,虽有部分高校开设了与学校传统优势或研究方向相关的课程(如中国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农业生态工程课程),但总体说来,全国高校依旧普遍缺乏在主干课程体系支撑下的特色课程体系。通过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调查与沟通发现矿业类高校大部分学生对矿山、煤矿利用加工企业等存在的环境与生态问题、解决问题的原理与方法等普遍缺乏基本知识和认识,不清楚本校环境工程专业与其他学校相比优势与特色所在,定位不明,这对于行业特色明显的高校而言,无法突出其为行业服务,有目的、有方向培养高素质、强技能人才的特点和优势。
2 特色专业课开设的必要性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重共性的特点,应有计划、按办学重点和侧重点逐步开设相关的特色专业课程,增强学生在相关行业和部门工作中的能力,以应对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
篇7
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验教学是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一个主要方式。环境工程专业作为理工科专业,要求本专业学生应具有较高的实验操作能力。但是目前我校的环境专业实验课还不够完善,实验课时量相对理论课来说比较少,而且环境专业实验室只对课堂实验教学和教师的科研开放,学生平时的实验锻炼机会少,导致部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不足。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中另外一个主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一般与理论课相结合,在相关工程技术理论课结束后,由指导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向学生布置一个综合性的设计任务,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主完成。但是由于学生缺乏对工程实例的认识,对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大量的工程参数和数据不知如何选择,只能根据基本理论查找相关设计手册完成计算和设计,整个过程过于理论化。
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现状
实践教学是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学会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正确运用在生产实际中,锻炼实践操作能力。因此探索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与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实用型环保人才的需要是十分必要的[3-5]。国内外许多研究人员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德国环境工程教育非常重视实践环节的培养,除了学前基础实践训练外,德国的环境工程教学中,有一个学期安排了为期22周的必修专业实践性环节。学生可以与校外,诸如环保公司、咨询公司或管理机构等开展一些小型项目的研究工作。实习过程非常正规,工作要求严格。通过这种方式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6]。国内针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与开出情况[7],从对当前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影响因素的分析入手[8],或总结本校教学经验[9],或结合自身特色[10],分析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探讨,提出完善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对策,或构建了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11],在内容上强调前沿性、工程性、研究性的原则,提升了本专业的特色,增强了本科生的综合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设想
通过学习和借鉴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和教学模式的不足,对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有如下一些设想。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由6个主要的部分组成:专业课程实验。“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置工程”、“环境监测”、“环境微生物学”等课程都设有相应的实验课时,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理解消化课堂理论知识。现场实习。通过参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环保工程公司等专业的环保治理单位,让学生对所学工程技术和工艺流程有直观的认识,帮助学生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如何应用到工程实践中。案例教学。针对环境工程专业课程的特点,部分工程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教学,可引入案例教学或现场教学环节,由授课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进度,适度安排几次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案例教学或现场教学。引入案例教学环节,可以消除以往理论教学与实习环节脱离的弊端。课程设计。包括给排水工程课程设计、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工程设计等。学生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工程设计方案。通过课程设计训练,学生能初步掌握工程设计的方法。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的一次专业实习。学生到实习单位进行为期1个月的实习,全面运用所学的知识,加强理论联系实际,锻炼自身专业技术综合能力,加深对本专业业务范围的了解。毕业论文。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尽量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指导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确定课题的实验方案或设计方案,学生通过查找文献、工程设计手册等资料独立完成论文。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要重视设计理念的传授,让学生学会专业的分析思考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上几个实践教学环节有些已基本完善,但有些还没有完全建立[12]。即便已经设置了这几个实践教学环节,要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却不太容易,仍需针对这几个环节进行改进,对教师、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完善本专业学科建设,培养综合型、创新型环境工程人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加强不同学科专业实验的联系,增加综合性专业实验的比例
环境问题的出现往往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也决定了环境工程是一门多学科相互渗透、高度综合的交叉科学,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也必须借助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作用。环境工程专业的这种特点决定了在其教学过程中增加综合性专业实验比例的必要性。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是在应用化学和化学工程学科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利用了已有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通过与原有的优势学科相结合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发展方向。目前设置的应用化学、化学工程、生物技术专业,这些专业开设的部分课程也是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课,同时这些专业的基础实验课程也比较完善。因此,可以将环境工程的一些验证性实验,如有机污染物含量测定、重金属含量测定等放到化学基础实验课中,使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基本操作训练,掌握基本的环境化学分析方法,为专业实验奠定基础。在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教学中,除了应掌握常规水质分析方法以及COD、BOD、浊度、溶解氧、总有机碳等仪器分析方法外,可适当增加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如水处理实验中的曝气设备充氧性能的测定、活性污泥评价指标实验、工业污水可生化性实验、活性污泥法动力学系数的测定等,这几个实验之间的关联性很强,通过适当的设计,可以形成几个综合性的实验。学生通过这种综合性的实验加深了对活性污泥法各种参数、指标之间关系的理解。通过初步的探索,我们已经开设了一个综合性的实验,结果表明,学生能积极参与综合性实验的设计,主动思考问题,教学效果非常好。其他可以开设的综合性实验还包括环境微生物实验中的培养菌的制备和灭菌,细菌纯种分离、培养和接种技术,菌体、菌落形态的观察,以及环境监测实验中的水中氟化物的测定、水中挥发酚的测定、废水中苯系化合物的测定、校园空气中污染物的测定等。以上综合性实验结合了分析化学实验、化工原理实验、生物技术实验、水处理工程实验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综合性实验也对指导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不但要了解相关知识,还要根据各个专业已有的条件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或对教材已有的实验进行重新设计,确保学生的实验课顺利进行。#p#分页标题#e#
建设仿真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
通过购买、下载免费共享、自主开发等方式制作虚拟实验课件,建立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对于某一环境问题而言,它的工程设计方案可以由多个步骤和环节组成,例如废水脱氮除磷常用的厌氧/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A/A/O)是应用最广泛的污水处理技术之一,废水一般需经过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3个处理单元的处理,这3个处理单元顺序可以有变化,每一个处理单元都有不同的形式可供选择,污泥回流的方式也可以有不同的途径,这些变化形成了不同形式的A/A/O工艺。一个综合性实验方案无法全部包括这些步骤和环节。为了解决上述制约实践教学环节的矛盾,通过借鉴国内外部分高校虚拟实验室的制作方案,逐步构建环境工程仿真实验系统。仿真实验系统可以将一些在实验室中做不到的,或由于设备原因无法观察整个过程的实验,通过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学生需对整个工艺流程有充分的了解,提出设想和方案,然后用计算机语言编程实现设计方案。这些特点对培养学生工程设计的能力很有帮助。由于仿真实验不需要实际建造设备,不受实际运行周期影响,能迅速取得结果,学生通过仿真实验,加深对实验内容的理解。这种设计性实验由学生自己确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设备、设计实验线路及步骤等。在模拟实验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实验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结合科研课题,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通过采用综合设计实验与科研相结合的方式,把科学研究引入实验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课题,学生学会查找资料,在工程实际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训练方式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使其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环保行业有更深入的认识。由于环境工程是一个实践性与工程性很强的学科,这也要求在校期间就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运行管理能力。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形成以工程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方式,学生得到基本的工程训练,同时可以较早地接触工程实际,了解和熟悉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可采用学生从大二开始参与教师科研活动的方式。学生自主报名,教师选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教师的科研。对于一些有大量教学任务和科研项目的教师,可采取这种方式使本科生和研究生一样接受系统的科研训练,承担起一些助教和助研的任务。学生参与研究项目的教学方式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需要规划研究方案、申请项目、与企业联系等,促使教师在科研、工程开发工作中提高水平,同时其自身实践经验反过来有助于更新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效果。
篇8
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掌握环境污染防治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环境工程项目设计、咨询、施工、管理等应用能力,具有现代工程观念、综合人文素质、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在环境污染防治行业从事规划、设计、管理、施工和研究开发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环境工程专业仍属于正在发展中的专业,因此还没有吸引更多人的注意。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大部分是在大城市和大企业,以及一些专门做环境方面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的公司。
由于很多地区或地方上的企业对环境保护还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他们的需求相比之下就小的多,再加上很多地县级的环保部门的人员多数是从原来的卫生防疫部门或其他部门拼凑出来的,也往往缺少对环境工程的重视。这几方面的原因造成我国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的需求不多。但随着环境保护观念宣传的深入,人们对环境意识的加强,有理由相信,未来几年内,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的需求将会大大增加。
拓展阅读:环境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环保、新能源、建筑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环保;
2 新能源;
3 建筑/建材/工程;
4 房地产;
5 其他行业;
6 机械/设备/重工;
7 石油/化工/矿产/地质;
8 检测,认证。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环保工程师、水处理工程师、给排水工程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 环保工程师;
2 水处理工程师;
3 给排水工程师;
4 项目经理;
5 环境工程师;
6 污水处理工程师;
7 给排水设计师;
篇9
关键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案例库;工程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235-02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自1997年首次设立以来发展迅速[1],在2011年,教育部提出了“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着重培养工程硕士专业人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在2011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开展环境工程(电子废弃物资源化方向)硕士学位专业研究生的培养[2]。学校自2012年首次招收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截至目前共招收143名学生,其中已有60名学生毕业。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微生物技术处理环境问题的课程,以其技术的广泛性被纳入到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中。本文根据3年多来给工程硕士讲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这门课程的经历,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为例,谈谈研究生课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案例库建设设计思路及其体会。
一、教学案例库的概述及类型
教学案例库是指教师为了更好的指导学生、实施案例教学而建立的用于存放所有案例的一个集合,其案例的来源及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对于本文提到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案例,可以选择微生物技术在土壤、水体环境中的应用。通过这些不同案例的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
基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环境工程领域(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案例类型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研究生开展研究所需的思路模式,即选择已解决某一具体问题,从研究工作角度来说该项目已经完成;另一类是面向实际工程研发过程解析类的案例,选择采用本课程相关学科方向的技术,解决某个具体的工程问题,能说清楚从实验室基础研究到实际工程应用的全过程。
二、教学案例库中的实际案例
(一)微生物与电子废弃物方向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开展的环境工程硕士学位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方向,本就是电子废弃物资源化方向,在微生物应用于电子废弃物中金属资源化方向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其与广东惠州某公司合作开发的项目“微生物法回收废线路板中有价金属成套工艺与装备”已经完成半工业化试验。该项目可以很好的展示微生物技术从最初的实验室内菌种筛选、菌种驯化、浸出条件优化、工艺控制参数、进一步放大试验、工业化运行等阶段,因此将它纳入到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案例库可以使得今后教师在该方向上的教学更加形象,并让学生了解微生物技术研发与应用相结合时如何走完一个从实验室内研究到工业应用的全过程。
(二)微生物与土壤污染方向
土壤中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微生物技术以其广泛的适用性、经济性被应用于污染土壤的修复中,不管是重金属污染还是有机物污染,理论上总能找到一种或一类微生物迁移、转化或降解土壤中的这类污染。将这类微生物与土壤污染方向纳入到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案例库中,可以形象地说明微生物是如何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进行土壤污染治理的。此外,由于在电子废弃物拆解地会产生场地土壤污染,因此这也是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必须要关注的内容。
(三)微生物与污水处理方向
与土壤污染一样,在电子废弃物拆解产地也会造成水体污染。以重金属铊为例,铊元素对人体的最小致死量为12mg/kg[3],因此污水中必须控制铊的含量,地方标准中含铊废水处理后铊浓度需低于5μg/L,对于类似超低痕量级的铊来说,很难利用纯粹的化学或物理法将污水中铊的含量降低至标准以内。实验室研究表明,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和配合一定量的化学试剂可以达到上述要求,将微生物与污水治理方向纳入到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案例库中,对于该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同样重要,它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清晰了解到相关微生物技术在电子废弃物领域的全方位应用概况。
(四)微生物与现代生物技术方向
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随心所欲的改造微生物,以达到为人们服务的目的。在以电子废弃物资源化为主要方向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将微生物与现代生物技术方向纳入到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案例库中,可以使学生及时掌握最新生物技术前沿及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
三、教学案例库评估及运行效果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案例库是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完成的,这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科研优势及企业的工业运行经验与实际工程,可以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案例库的评估是以先对研究生进行一段时间的案例教学,后以研究生的相关反馈意见,最后以学校和企业相关负责人依据研究生的反馈意见进行评估,标准是通过该系列功能完备的案例,让研究生在开展相关类型研发工作时从思路和模式上获得研究型与工程应用型两方面的启发,便于后续开展研究工作时少走弯路。目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案例库教学获得了研究生的认可。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不仅可以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四、结论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案例库由研究生开展研究所需的思路模式类、面向实际工程研发过程解析类两种类型案例组成,具体包括微生物与电子废弃物方向、微生物与土壤污染方向、微生物与污水处理方向、微生物与现代生物技术方向。最终评估是由学校、企业、全体工程硕士研究生共同参与。该类型的教学案例库既可以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九天,唐国金.关于提高课程教学对工程硕士论文研究支撑作用的思考――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航天与材料工程学院航天工程领域的培养为例[C].湖南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湖南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323.
篇10
如何更好地培养社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学校一直关注的重要课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在现代社会中日显重要。勿庸置疑,科研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做到能让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以组成项目小组形式充分参与到教师和企业的项目中去,从而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展示自我、培养创新兴趣,增强实践能力。
2把科学研究引入教学全过程,多渠道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面对新世纪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专业课,任课老师应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要结合生产实践和自己的科学研究讲授所学的内容,介绍国内外环境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包括新问题、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和新设备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课堂教学中培养了创新意识。加强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大胆优化课程设置,修订教学计划。改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做到理论为实践服务,理论为创新铺路。
3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建立起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
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因此,师资建设是关键。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提升,以及高水平科研团队的组建势在必行。本专业现有教师14名,其中拥有博士学位8人,硕士学位4人,本科3人。教授4人,副教授6人,讲师2人,高级工程师1人,高级实验师2人。讲授专业课程的教师7人,讲授基础课程教师5人,讲授实验课程教师3人。学校教学名师1人,校级优秀任课老师2名。35岁以下青年教师3人。教师队伍中10名主要成员都具有10年以上教学经历,事业心和责任感很强、团结协作精神好。教师数量充裕,师资结构基本合理。但也存在很大的优化和提升空间。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师资队伍建设:
3.1加强教学团队的打造和建设围绕环境工程核心课程群,以授课经验丰富的教授和优秀教师为核心,3~5名教师为小组,建设起热爱本科教学、改革意识强、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的分别侧重于专业基础课教学、专业课教学和实践课教学的优秀教学团队,并以此为核心稳步提升教学质量,建设网络课程,打造精品课程。
3.2加快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因此,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和高水平科研团队的组建势在必行。否则,学生的科技活动只能停留在小规模、低层次的水平,很难撰写出高水平的论文和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项目拟以环境工程研究所为研究平台,以环境工程专业目前已经初具规模的三个特色研究方向:富营养化水体治理、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海洋生态环境与监控技术为导向,继续加强中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再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依托,指导学生参与项目研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3健全中青年教师培训机制学院层面由教学督导检查和监控教研室教学工作的开展,帮助教师提升教学和教学研究水平。对教学能力较差的老师,进行一对一帮扶和院内教学培训。教研室内部定期举行公开课和教学观摩课,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对中青年教师安排教授和优秀任课教师进行帮带和指导,经考核评估通过后才予以上课。新进教师必须经过学校和学院的培训考核通过后才能上课,其中无授课经历的新进教师,先安排助教工作1~2年,熟悉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具有一定教学基本功、试讲考核通过后才能授课。教研室每学年拟安排1~2名教师外出培训,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
4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
校内的学习和培养环节固然重要,但真正能检验学生能力和培养质量的还是到企业的工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通过理论学习、实践环节和参与项目研究,已经使学生具备了基本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学生在毕业前还需要到企业去实地检验和锻炼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目前,环境工程教研室与广东两家企业有合作关系,已经连续两年外派学生去企业做毕业设计,在校内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下,共同解决企业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继续加强合作,在企业建立起稳定的实践基地,把企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项目形式让教师和学生参与其中,学生还可以在毕业设计时期有较长一段时间直接参与企业工作,直接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加强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管理和实践,使其制度化、规范化和多样化
营造大学生科技创新氛围。同时,加强科研课题的特色项目建设,使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在区内高校乃至全国高校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形成鲜明的特色。这一切必须依赖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把改革成果制度化,规范化。在此基础上,衔接个层面的关系,使教学与科研多方受益,最终培养出优秀的多样化的,适应社会需求的环境工程专业学生。
6结论
- 上一篇: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策略
- 下一篇:照明电气维护方案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