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产业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产业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色产业的特点

篇1

关键词 绿色;印刷;产业发展;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9-0083-02

1 我国绿色印刷产业的概念及可行性

目前,随着我国传统印刷产业中存在问题的逐渐暴露,进一步制约了我国印刷事业的发展,因此提出了绿色印刷产业的概念。绿色印刷产业主要是指在进行印刷过程中,采用环保的材料和相关工艺,同时遵循环保的特点,通过节约和资源再利用等方式,进一步降低印刷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发展环境友好型的印刷产业。

我国绿色印刷产业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的相关政策支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而传统的印刷产业对于环境的污染较为严重,因此为了更好地响应国家的号召,发展可持续的印刷产业,所以绿色印刷产业应运而生。国家为了更好地鼓励印刷产业向着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因此颁布了相关的规章制度,鼓励印刷企业采用环保型的材料进行印刷,同时对于破坏环境的印刷企业进行查封,通过相关的政策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绿色印刷产业的发展。

第二,人们的环保理念在逐渐提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环保理念也有所增加,因此在生活或者生产过程中,都能够更好地利用环保理念,约束自身的行为,坚决抵制恶劣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因此,人们环保理念的提高,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消费行为,消费者开始希望绿色印刷产业的产生和发展,不仅能够满足对环境的保护,而且可以进一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所以,可以说我国绿色印刷产业的发展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从而能够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水平。

第三,相关的环保标准开始制定和完善,为了更好地支持我国绿色印刷产业的发展,环保部门根据印刷产业自身的特点,同时综合我国环境保护的相关规章制度,制定了科学合理的环保标准。这些标准能够严格要求印刷企业,对传统的印刷设备和印刷流程进行改变,更好地支持我国的环保事业,促进我国绿色印刷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同时,完善的环保标准能够使得相关的环保部门,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印刷企业进行监督和检查,有效地督促相关企业按照标准进行生产活动的整改,促进绿色印刷产业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我国绿色印刷产业的技术支持。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绿色印刷产业的发展,不仅仅需要政策方面的支持,市场需求方面的支持,而且还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而目前与我国绿色印刷产业相关的技术已经发展并日趋成熟,同时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绿色印刷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目前根据我国制定的绿色印刷产业的标准,相关的生产技术已经能够达到相关的标准,进一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提高了相关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情况。为我国绿色印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第二,同时,我国的印刷设备和印刷技术,能够更好地为相关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并且国家鼓励相关技术专家,到企业中亲自示范相关设备的使用过程,并且对生产员工进行培训,使其能够更好地掌握先进设备的使用规范,确保我国绿色印刷产业的发展。

2 我国绿色印刷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

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环保理念的不断提高,国家和政府开始认识到传统的印刷对环境方面存在一定的损害,因此开始推动和发展绿色印刷产业。虽然这一产业在我国发展获得了相关的支持,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我国政府在推动绿色印刷产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绿色印刷产业的普及和发展,政府需要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目前我国政府在推动绿色印刷产业发展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在制定相关标准或者规章制度方面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例如:并没有区分传统的平板印刷和商业票据的印刷标准。同时,在其他的一些标准的制定方面,与国际上的其他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第二,我很多印刷企业都是通过采购供应商的原材料发展相关产业,但是原材料供应商的资质认证方面,还缺少严格的监督机制,从而无法更好地符合我国制定的绿色环保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无法避免对环境的损害。第三,我国在制定相关的环保标准过程中,虽然参考了其他国家的标准规范,但是也综合了我国绿色印刷产业的行情进行适当的调整,所以在某些方面会存在一定的不足,可能被部分企业利用,成为制约绿色印刷产业的瓶颈。第四,在鼓励印刷企业发展绿色印刷的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公平竞争机制,但是目前政府并没有在促进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较为一致的公平性原则,很多企业由于各种原因无法获得绿色印刷产业的发展机会,容易影响部分企业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篇2

【关键词】:绿色城镇化;绿色产业;协同发展;措施

【导言】:

我国已进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也处于城镇化深人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城镇化是在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推进的,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因此,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推进,既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基本要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破之题。

1、绿色城镇化及绿色产业

城镇化是指伴随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发展,国家或地区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从传统乡村型向现代城市型变化的过程。绿色城镇化区别于一般的城镇化,而是在城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求,即具有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有序的特点,以环境友好为特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着眼于生态平衡,以人为本,将人们的舒适生活作为目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例如金融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和文化产业等服务业,同时更要合理有效地处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绿色城镇化创建出的绿色社会也要满足人们的绿色需求,带动绿色消费。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一2020年)》,推进绿色城镇化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尊重自然格局,保护自然景观,科学确定城镇开发强度,严格新城、新区设立条件和程序,强化城镇化过程中的节能理念,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提高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绿色产业主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消除环境污染物的排放,以达到节约资源、降低能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更多地采用节能环保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高新技术。绿色产业以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为理念,以绿色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为基础,能够促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环保设备的生产以及垃圾的回收和处理等环保产业属于绿色产业,也是绿色城镇化进程的主力产业,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勺的市场。其实绿色产业还是区别于第三产业的,因为第三产业的定义使用的是剩余法,并不是所有的第三产业都属于绿色产业,并且绿色产业也广泛地渗透到第一、第二产业中。绿色产业更有一种积极的态度,是符合产业经济发展规律和现阶段国情的综合性产业群体。

2、绿色城镇化与绿色生态文明产业建设协同推进的现实障碍

2.1生态文明建设系统本身机制不健全

生态文明建设是理念、制度和行动的综合体系,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中央通过颁布《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不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从实践看,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机制还不健全,手段上主要采取了示范试点建设、强化监督与奖惩等措施,自上而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不足,地方政府始终处于发展与约束的动态博弈中,归根结底是生态文明建设领导主体不明确,全国32个省市区组建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工作小组基本属于一种议事性机构,没有常设性领导机构。

2.2我国的绿色产业数量少,发展艰难

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相比相距甚远,中国的综合现代化水平指数为33点,排世界108个国家的第62位,而中国第二次现代化,即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从工业社会向知R社会、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绿色文明转变的指数为33点,排世界108个国家的第55位。绿色产业研发需要科技人才和新型设备,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因为绿色产业具有正外部效应,具有高风险的特点,因此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愿承担风险而贷款给绿色产业,导致了绿色产业的金融支持少。例如:在北京地区,只有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定位于立足城乡,服务三农,因此商业银行对于满足北京市绿色产业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

3、促进绿色城镇化与绿色产业协同发展的对策

3.1政府应多出台扶持低碳高新绿色产业的相关政策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调整产业结构,以低碳高新产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资金、技术和市场竞争力上给予支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动工业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国家相关部委应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联合开展工业绿色发展重点项目推荐工作,共同支持一批重点项目。

3.2积极发展绿色建筑,降低能源消耗

进一步提高城市建筑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能力;重点发展集安全、环保、节能、降噪、防渗漏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建筑材料及制品,满足绿色建筑发展需要;加快绿色建材产业发展,成立绿色建筑推广和协调应用组织,集中解决绿色建材在生产和应用中面临的困难,不断积累绿色建材推广工作经验,切实保证各项工作有效推进,带动建材工业顺利转型升级。

3.3严格相关绿色标准,保障工程建筑标准

在引导集约利用资源能源方面发挥强有力的约束作用。力争在2020年实现建筑节能3.51亿吨标准煤的目标;扩大绿色标准的应用范围,不仅要在建筑领域明确有关“绿色目标”,在能源、交通、产业等领域也应细化具体的绿色标准,并结合行政法规加强监管。

3.4大力发展生产业

将企业的制造方式、制造模式转向专业化程度高、知识技术密集的方向,去除无效低端的过剩产能,扩大中高端产品的生产能力,通过供给侧改革,发展中高端绿色产业,切实满足人民需求,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两者的协同推进是实现“五位一体”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的现实途径。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社、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裴玮,邓玲.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推进的机理与实现路径[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1:106-113.

篇3

[关键词]绿色食品;齐齐哈尔;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9 — 0081 — 02

自2000年以来,在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发展战略的指引下,齐齐哈尔市把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作为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建设农业强市的重要举措,举全市之力,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全市绿色食品开发速度不断加快,产业档次和知名度显著提高,已经进入到管理、质量、效益提升发展的新阶段。

发展的主要成果体现在:

(一)基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坚持政府推动、龙头企业带动和科技示范园区引导,全面推进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截止目前,全市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基地种植面积已达1250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36%。绿色食品原料产量达800多万吨。绿色食品畜禽饲养量690万头(只)。

(二)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开发领域不断拓宽。充分发挥自然优势和生态优势,大力推进“三品”开发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和特色食品延伸,由初级产品开发向高端和终端产品开发延伸。目前,全市“三品”认证数量已达11大系列1538个产品。其中,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数量239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量达1299个。

(三)绿色食品企业实力不断壮大。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服务的原则,积极引导食品加工企业开发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全市共有“三品”加工企业72家,年加工“三品”142万吨,其中绿色食品62万吨,有机食品4万吨,无公害食品76万吨。销售市场遍布于全国各地以及亚洲、北美洲和俄罗斯等国家。

(四)质量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始终把质量安全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管理条例的有关要求,加强了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建设,推行了“三品”质量追溯管理制度试点,完备生产记录和产品检测记录,做到了户有生产卡、村建登记册、乡镇设档案;加强了农业投入品监管,严格查处国家禁限用及“三品”标准禁用的农业投入品,强化了市场监管工作;坚持实地年检、市场抽检、企业年检相结合,确保了“三品”的质量安全。

(五)“绿博会”品牌效应不断提升。自2001年以来,成功举办了12届中国(齐齐哈尔)绿色食品博览会,总成交额达1400多亿元。通过绿博会,不仅促进了会展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拉动了绿色食品产业乃至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开发、第三产业等整个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虽然目前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形势好,发展前景明,但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战略升级的要求,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一些绿色食品品牌认知度还不高。近年来虽然创建了不少绿色食品品牌,但有些品牌还没有完全被消费者和市场所认可。二是绿色食品附加值高的优势还没有充分挖掘。一些产品只是经过简单包装就进入了市场,没有经过精深加工,产品的附加值还不高。三是主导产业的优势还不够明显。马铃薯、大豆产业是齐齐哈尔的优势产业,但是目前,还没有完全把这种资源优势转化成产品优势和产业优势。四是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实力还不强。多数企业生产规模仍偏小、经济实力弱、牵动力不强。五是组织保障还不够。个别县区组建绿色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专门机构工作尚未真正启动,使绿色食品开发工作缺乏组织和人力保障。

为进一步促进齐齐哈尔绿色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营造绿色食品开发的浓厚氛围。针对当前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人们对绿色食品需求越来越迫切的形势,重点围绕齐齐哈尔市的自然优势、各级党政组织对绿色食品产业重视程度、农民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信心、中国绿色食品之都品牌效应等方面,加大宣传造势,使更多地人了解齐齐哈尔的绿色食品。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报刊等进行宣传引导。增加绿色食品的宣传内容,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了解绿色食品健康、营养、安全、优质的特点。二是充分利用各级各类网站进行宣传引导。发挥网络媒体开放、快捷和信息容量大的特点,增强宣传攻势。三是充分利用各种展会进行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市领导带队推介、举办绿博会和参加各类展会等方式,进一步拓展宣传阵地和渠道,使更多的绿色产品和品牌,得到更大范围内的认可。

(二)进一步扩大规模,加快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一是抓好国家级标准化基地建设。继续建设好现有的16个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积极争创新的标准化基地。二是创建绿色食品核心示范区,使每个核心示范区面积达到5—10万亩。三是严格执行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做到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投入品供应和使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

(三)抓住重点,做大做强绿色食品加工业。充分发挥资源、地域和品牌优势,大力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升级,逐步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加工体系。一是通过招商引资,壮大龙头企业。积极鼓励和支持现有龙头企业扩张发展,扶持飞鹤、元盛、中粮、恒阳、北大仓、富裕老窖、瑞盛、安泰生物等现有龙头企业尽快做大做强,不断增强其对产业的牵动能力。进一步做好各县(市)区园区的规划、建设,充分发挥园区产业项目建设载体的作用,通过招商引资,不断引进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入驻园区,推动绿色食品的产业聚集。二是以主导产业为重点,做大做强绿色食品加工业。重点推进玉米、大豆、马铃薯、水稻、杂粮、白酒、乳制品、肉制品和优质矿泉水等九大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搞招商、上项目、拓市场,延伸产业链,加快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构建优势产业集群。三是以生产监管为重点,规范绿色食品的加工标准。引导企业严格执行生产工艺标准,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检测程序,确保产品符合标准。

(四)开发市场,提高绿色食品市场占有率。一是实施品牌战略,打造知名品牌。结合绿色农产品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市场欢迎的实际,全力培育品牌,做大做强一批特色明、规模大、质量高、信誉好、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农产品。重点打造雅鲁河牌小米、嫩晶牌大米、港进牌粉丝、粉皮系列产品、红光牌绵白糖和苏达矿泉水等5个品牌。同时,积极引进已经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知名品牌,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争取与他们合作,搞好贴牌贴标。二是加强专业市场建设。发挥特色产品优势和原产地优势,采取各种方式发展专营店、连锁店,在大中城市商场、超市设立专卖区、专卖柜等销售网点,不断扩大销售空间。三是建设稳固和长久市场。在巩固、开拓现有“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区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其它省会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城市的市场。四是充分发挥网络销售的优势,积极开辟新兴市场。积极引导企业利用网络方便、快捷的优势,推进大宗商品的网上交易,不断扩大网上的交易品种和交易规模。五是继续办好绿博会。扩大招商引资规模,进一步开拓销售市场,使绿博会成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同时,继续坚持“走出去”,利用各种展会、推介会,展示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的精品和品牌,提高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的市场竞争力。

(五)强化龙头,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化经营水平。立足资源和产品优势,发挥品牌效应,开发更多的绿色食品,提高绿色食品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是建立利益联接机制。通过采取订单、合同、租赁等各种形式,加强基地与加工企业有效对接。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绿色食品生产管理模式,大胆探索和创新龙头企业与原料生产基地的利益联接机制,把基地作为加工企业的第一车间,减少基地农民经营风险。二是强化服务组织建设。积极发展和培育绿色食品协会、联合会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壮大各类经纪人队伍,切实发挥他们在基地生产过程中上联市场、下联农户的作用。

(六)加强监管,打造绿色食品之都诚信品牌。组织协调农业、质量技术监督、工商等相关执法部门,围绕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操作规程,实施“四统一”生产模式,突出投入品监管,确保基地生产高标准。围绕绿色食品加工标准,突出生产原料、添加剂监管,确保加工产品高质量。以基地原料生产、食品加工、市场销售和知名产品的保真、诚信的品牌效应,合力打造绿色食品之都这块大品牌。

(七)认证产品,积极稳妥推进绿色有机食品开发。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不放松质量标准,不降低准入门槛,切实维护精品形象,不盲目追求发展速度和规模,注重速度、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对符合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要求,有规模、质量好、市场潜力大的产品,及时受理,及时认证,不断扩大标志产品总量。

(八)制定政策,建立完善绿色食品发展扶持机制。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集中扶持绿色食品核心示范区建设、新产品开发、检验监测、市场建设和品牌宣传。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应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结合起来。在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项目给予优先安排。积极争取科技、商贸、质量技术监督、畜牧、环保、水务、林业等部门支持,把扶持重点向绿色食品产业项目倾斜。二是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部门增加信贷投入比重,优先办理基地农户贷款,优先安排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贷款和原料收购贷款。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广泛吸引社会资金进入绿色食品生产加工领域。鼓励保险部门围绕绿色食品产业增加险种,扩大保险覆盖面。三是充分利用支农惠农政策。在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补贴的前提下,把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作为支农惠农的硬性条件之一,研究制定出台生产优质农产品补贴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绿色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的积极性。

〔参 考 文 献〕

〔1〕周艳丽,张紫鑫.黑龙江省绿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02).

〔2〕景侠,董智美.黑龙江省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J〕.新农村建设,2009,(02).

篇4

关键词:绿色技术;创业投资;民间资本;市场驱动

近年来,世界气候变化问题和能源问题日益严重,国际社会对于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开发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以新能源为核心的绿色技术产业应运而生。绿色技术(Greenteeh)即清洁技术,狭义上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环境友好型新材料、绿色农业、节能等,从广义上讲,只要是能够减低污染,减少对自然资源损耗的技术、产品、服务,都可以统称为绿色技术。在能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下,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基本国策,政府的政策支持不仅要关注绿色税收体系建设,而且要全面创新金融支持体系。张伟(2009)从广义环境金融视角,指出开展环境投融资活动必须突破狭义环境的束缚,进入所有环境友好型产业领域。这就意味着,环境投融资活动不仅涉及环境末端治理,而且也要覆盖绿色技术产业。但是,绿色技术产业具有高风险兼高收益特点,决定了传统金融(无论是间接融资还是直接融资)难以对其提供主要的融资支持,而创业投资在传统金融体系之外开辟了第三条资本途径,为绿色技术产业提供了重要资本支持渠道。

1 创业投资与绿色技术产业相适应的特征

1.1 创业投资与绿色技术创新在“高风险、高收益”方面的一致性

创业投资是把资金投向蕴藏着较大失败危险的高新技术开发领域,以期成功后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商业投资行为(成思危,1999)。按照“竞争陛经济”“把参与者引向最有效的市场解决方法”的“自动安排”,社会资金通过各类基金组织或其他相应渠道,或者进入普通投资领域,成为“普通资本”;或者选择高风险、高回报的创业投资领域,经由创业投资的操作成为“创业资本”。社会资金选择成为创业资本正是资本逐利本性之所在。绿色技术创新在起步设计阶段往往是一种具有不确定性下高风险的隐性产品,但一旦开发成功,将会带来十倍甚至百倍的回报。因此,绿色技术创新高风险下蕴含的高预期收益成为创业投资进入的关键。

1.2 创业投资与绿色技术产业在市场驱动方面的一致性

经济学家一致认为,市场力量驱动下的经济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从创业资本或天使资本的筹集、创业基金治理结构的组建,到创业资本投资流向的选择和创业企业的运作,再到创业资本退出的实现,创业投资无不是在市场机制的主导下完成的。而绿色技术产业经过多年的积累性发展,其适用性和经济性已经达到与市场接轨程度,推进绿色技术发展的利益驱动机制开始形成。在市场化原则下,创业投资与绿色技术产业相结合可以避免政府干预下效率的损失或无效以及相应的道德风险。

1.3 创业投资与绿色技术产业在运作周期方面的一致性

传统的组织结构与一般企业的生命周期相适应,而创业投资企业与技术创新活动的周期(高科技企业的生命周期)相适应(吕炜,2002)。与传统的环境保护产业相比,绿色技术产业更注重“前端治理”和过程控制,而且绿色技术创新活动具有周期性特点。创业投资在创建期、成长期、成熟期和退出期等不同时期的资本运动和投资策略与绿色技术产业在构思、确定、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等阶段的创新活动是相适应的,创业投资可以根据绿色技术产业不同阶段的特点对其提供有差别的资金和管理支持。

2 创业投资推动绿色技术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人们普遍认为,与传统的银行、股市融资方式相比,创业投资良好的融资绩效主要体现在创业投资家在投资过程中更好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sahlman,1988)。Chan(1983)认为由于创业投资家具有行业和技术的经验,消除了逆向选择问题,创造了创业企业融资的市场。而青木昌彦(1997)指出,创业投资者真正的作用在于信息协调和公司治理,这可分为三个阶段:①事前监控阶段;②事中监督阶段;③事后监督阶段。具体来说,创业投资主要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和管理支持来促进绿色技术产业的发展。

2.3 创业投资为绿色技术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资金是技术创新不可或缺的因素,创新项目的低成功率和高私人收益特征使得银行和内部资本市场在对创新项目的融资上不可避免地会遭遇预算软约束问题,创业投资能够通过限制融资量和分阶段融资等手段,形成预算硬约束,避免了银行和内部资本市场遇到的问题(Gebhardt,2000,2006)。在绿色技术尚未形成完整含义产品之前,其投资对象更多是预期收益的构想和创意,体现技术的无形资产和管理的智能劳动,有形物质投入的缺乏以及产品尚未成型,难以符合商业银行为求得资产安全性和盈利性须支付质押或抵押的信贷条件,也不能够满足资本市场须达到一定净资产规模后实现股权转让即上市流通的基本要求,因此,传统金融无论是间接融资还是直接融资都难以对绿色技术创新提供融资支持。当然,政府财政也能为绿色技术研发(R&D)提供资金支持,但是随着我国财政功能向公共财政转变,若过度向企业技术创新投资,会减弱财政对公共部门的支持,而且还会弱化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投入的积极性、自觉性,使企业处于被动局面(葛建新,2002)。因此,解决绿色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问题,创业投资是最佳选择。

2.2 创业投资为绿色技术产业发展提供管理支持

一个活跃的创业投资行业拥有大量富有经验的投资家,这可以大大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因而提高均衡状态下的技术创新率(Keuschning,2004)。天使基金和创业投资之所以在创业投资市场上同时存在并将其他竞争者逐出市场,是因为这两者都具有在风险管理上的比较优势(Fiet,James Owen,1991)。创业投资对绿色技术产业的管理支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监督和治理作用。创业投资家通过占据创业企业的董事会席位或非正式地监督,引导和要求企业改善治理结构,并激励管理层努力工作。通过设计保护条款,理性界定创业投资家和企业家的关系,来防止企业家以投资家的损失为代价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二是专业化。Thomson,RichardCharles(1993)认为创业资本家不仅将股本资金注入企业家的公司,而且将自己的专家技术也注入其中。创业投资家对企业进行监控的前提是创业投资家具有对项目质量较全面的了解从而决定投资行

为的丰富专业知识(Raphael Amit,1998),只有这样,才能提供诸如战略咨询与指导、高级管理人员选用和再融资安排等方面的管理支持。三是提高声誉。创业投资对企业声誉的提升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向外界传达有利于公司吸引人才的真正信号(Davila A.,2003);其次是有助于企业与其他拥有互补资源或能力的企业展开合作(Bertoni F.,2005);再次是有利于树立银行对企业的信心、吸引潜在顾客(FriedV.H.,1995)。四是创新商业模式。在新经济条件下,商业模式是自主创新的微观基础。在商业模式的引导下,可以保证自主创新的顺利实现,而技术也只有找到满足市场需求的结合点,才能发挥最大价值(王德禄,2007)。创业投资介入绿色技术产业,能帮助创业企业家实现从商业计划到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式的一系列探索,包括经营策略的试验、实践,新技术的研发,各类技术的整合和其他商务资源的配置等等。

3 我国绿色技术产业创业投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我国绿色技术产业创业投资发展现状

近年来,绿色技术领域的创业投资呈持续式增长。据北美绿色技术投资协会统计,仅2006年第三季度绿色技术领域的创投资金达到9.44亿美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110%,占全部创投资金的14%。中国的绿色技术产业创业投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但也势头迅猛,2008年已经成为第三大创投领域。自2006年以来,VC/PE对中国大陆绿色技术市场的投资处于不断上升状态。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06~2008年年间,中国绿色技术市场投资年均增长率为67.0%。投资案例从2007年的20笔激增到2008年的55笔;投资金额从2006年的4.67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5.90亿美元,2008年投资额达到13.00亿美元,同比增长120.3%,是2006年投资额的178.7%,2009年的投资额有望超过20亿美元。另外,绿色技术投资占总创业投资的比重从2007年的18.18%上升到2008年的30.88%,绿色技术产业有望成为国内第一大创投领域。

3.2 我国绿色技术产业创业投资发展存在的问题

3.2.1 投资结构不平衡第一是绿色技术投资行业分布不平衡。2006~2008年,中国绿色技术行业投资覆盖的9个一级行业中,新能源和水(污水)处理的投资额占了总投资的82%,为19.33亿美元。此不平衡可归因于新能源开发和水处理领域的政策倾斜和二者具备达到成熟市场开发的经济性。第二是绿色技术投资地域分布不平衡。在2006―2008年年年间总共97个绿色技术投资项目分布在全国18个省级地区,其中,江苏和北京的投资数为35个,占到总数的36.1%,而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鲜有投资,甚至为零。笔者认为此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东部科技型中小企业集聚以及较高市场化程度使其具备良好的绿色技术创新的经济基础。一是东部地区具有的较高区域创新效率推动了区域创新活动进而推动经济发展(池仁勇等,2004);二是东、西部不同经济发展政策导致的东、西部制度性差异、观念差异、资本及人力等要素丰裕程度的差异(王晓鸿,2008),造成经济基础的差异。

3.2.2投资主体错位从国外创业投资资金来源,创业投资的主体是机构、LP(有限合伙人)基金和个人,政府投资所占比例很小;而中国(大陆)的创业投资机构主要以政府出资或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出资组建,民间资本和机构投资者还未能成为主流。这种政府主导的创业资本进入绿色技术产业,不仅使绿色技术产业的发展过度依赖政策支持,而且还会产生许多弊病,如难以形成严格的法人治理结构、激励机制,经常受到行政干预,难以进行商业运作,缺乏效率等。

3.2.3 产业集群度不高 波特(1990)在其《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集群的作用主要体现在:①通过靠近专业的物质投入和信息、设施互补等提高生产率;②可以改善激励(incentives)和绩效的评估;③在提高创新率和创新成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④降低新企业形成的障碍,营造提高生产率的环境。在产业集群中,创新的主要特点体现为通过组织间的互动实现知识的产生、传递和积累的过程,这种新的特点被称之为网络式创新(steinle&Schiel,2002)。一方面,我国绿色技术产业刚刚起步,产业链条配置的明显不足阻碍了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生产率的提高,制约了很多创业投资机构的进入;另一方面,我国的创业投资业尚未形成集群性的组织形式,难以发挥象硅谷等创业投资网络产业集群通过创新分工以降低成本的优势,难以营造创新的人文环境,组建人才聚集平台和完备的中介组织体系。

3.2.4 政策环境不完善立法工作的滞后严重制约着绿色技术产业创业投资的发展。目前,《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已获通过,将有效推动美国国内以新能源为主的绿色技术产业的发展,而中国绿色技术产业法规以引导性的《办法》、《规划》等政策性文件居多,政策效果和作用强度未知。而且利用创业投资促进绿色技术发展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难以营造持续稳健的创业环境。税收政策的不合理也阻碍了绿色技术产业创业投资的发展。虽然我国从2009年开始逐步施行的消费型增值税政策减轻了企业负担,但是绿色技术产业的资本有机构成比一般产业要高,新进固定资产税款扣减额相对较少,使绿色技术产业负担相对较重。另外,国家虽然对高新技术企业已给予了一定的税收优惠(如享受15%的所得税率),但是仍对有限责任公司制下创业投资者的股息、红利等进行双重征税,加重了投资者负担。

4 促进我国绿色技术产业创业投资发展的对策探讨

4.1 优化绿色技术产业结构,打造绿色技术创业投资集群

4.1.1 促进绿色技术创业投资的产业均衡和地区均衡促进绿色技术创业投资的产业均衡,是要在保持对新能源和水处理投资的基础上,引导创业资本加大对新材料、废物处理、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投资。一是发挥政策引导和宣传作用,鼓励先进技术研发和创新;二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加大商业开发力度;三是增强公民的绿色消费意识,开发绿色技术产品需求市场。促进绿色技术创业投资的地区均衡,除了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外,要充分利用各地方高校和科研单位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支持,必要时把地方绿色技术产业发展纳入地方产业发展纲要和官员的政绩考核体系,给予绿色技术创业投资发展的技术支持和制度保障。

4.1.2 打造绿色技术创业投资集群产业集群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理论界认为,区位因素形成的外生比较优势和集聚因素形成的内生比较优势是共同决定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报酬递增”(克鲁格曼,1990)的集聚因素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尤为显著。我国的绿色技术创业

投资集群发展,一方面通过出台种种优惠政策,如地方所得税优惠、土地使用价格优惠、提供奖励政策等,协助某些地区建立利用创业投资发展绿色技术的区位优势;另一方面重视集聚因素,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绿色技术产业的集聚来增强区域对创业投资的凝聚力。

4.2 转变投资主体,实行市场化运作

国际经验表明,经济发达程度越高的国家绿色技术产业市场化程度越高。目前我国的很多创业投资公司具有政府背景,在科技成果转化和商业模式运作效率等方面严重滞后。适宜的创业投资融资主体应该是政府引导下广泛参与的民间资本和海外资本。为促进创业投资对绿色技术产业的支持,建议在创业投资基金团队的治理结构中设立绿色执行董事,专职于环境投资,特别是绿色技术领域的投资。

创业投资基金是创业投资市场化的体现,一方面为民间资本的介入和收益分配提供了渠道,另一方面利用国内外同领域的广泛资源,给创业企业带来增值服务。我国应将基金重点投资在境内从事新能源开发与使用、清洁生产服务、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领域,包括种子期、成长期、扩张期和成熟期的创业企业。采取国际通行的创业投资管理方式,准确调查后科学地选择投资项目,成功经营后选择退出以取得回报。

4.3 设立创业投资绿色引导基金,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政府直接参与创业投资会过分重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弱化经济效益和效率驱动,因此,其作用应该体现在引导和激励上。为促进绿色技术产业创业投资的发展,可以考虑设立政府出资的创业投资绿色引导基金。绿色引导基金的作用体现在:一是有利于克服绿色技术创新上的“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绿色引导基金通过对财政资金的规范使用和运作,可以防止市场的盲目投资和扩张而产生的“市场失灵”。二是能发挥绿色技术创业投资的杠杆作用。通过绿色引导基金与专业投资机构和管理团队的投资基金相结合,可以产生十几倍甚至数十倍的资金放大功效。建议将绿色引导基金纳入公共财政体系,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文件加以规范和考核。

4.4 完善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4.4.1 法律环境一方面,尽快制定创业投资促进绿色技术产业发展法案,完善现有的《公司法》等法律,为绿色技术产业创业资本的供给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目前,在创业投资机构组织形式中已占到24.58%(2008年数据)的有限合伙制,虽然在避免双重征税和激励机制上具有很多优点,但仍面临着“退出渠道不畅”、“无法真正享受税收优惠”等主要障碍,需要有关法律进行完善。另一方面,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充分保护。绿色技术作为一种独特的知识形态,如果不从制度上进行产权界定,会产生“搭便车”现象,而我国目前的法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够,尤其是知识产权投资的规定方面存在着盲区,导致民间对知识生产和知识创新缺乏有效激励。因此,实现对绿色技术创新者的激励相容,必须从法律层面解决知识产权问题。

4.4.2 政策环境首先,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国外对创业投资的税收优惠较大,如新加坡政府规定,创业投资最初5―10年免税;美国政府为了鼓励私人创业投资,对创业投资的60%免除征税,仅对其余40%按照50%征收所得税。为鼓励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我国应加大绿色创业投资的税收减免力度。其次,提供政府采购政策和财政补贴政策。对于新能源、水污染处理、空气环保等绿色技术产品,政府应该采取优先采购的政策,并以信贷方式积极支持绿色技术创业企业开拓和占领市场。再次,提供融资政策。鼓励现有的政策性银行,通过政策引导现有的商业银行,为绿色技术产业的投资提供政府优惠利率贷款。

篇5

服务业与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工业相比,具有污染少,资源能耗低,人力需求量大的特点,正符合绿色产业的特点,因此我国大力鼓励和支持发展第三产业。对第三产业实行按行业征收不同的营业税,税率较低。并对一些服务行业,比如医疗服务,技术服务等进行免收营业税的优惠政策。相比之下,服务业具备着更吸引人的税收优势,使更多企业从事服务业,促进了绿色产业在我国更快的发展。

二、财政税收政策在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财政税收政策实行的分税制,不利于宏观调控的实施。当前的分税制,使各地方政府独立征税,投资分散,重复建设,发展趋同,根本无法形成大宗产业链条和规模,比如,在各个城市都有汽车制造产业,但是规模大小不一,重复制造不胜枚举。其次是财政税收政策不完善,整体的税收环境还是适合于传统的产业,对绿色产业的税收优惠和税种相对较少、分散、不成体系。比如,没有“环境税”这一税种,对于排污的企业达不到惩治的目的,对于环保的企业没有大力度的优惠和鼓励。再次是政府对绿色产业的财政预算较少,重视度不够高,科目设置尚待完善,绿色产业投资难以透明和监督。比如,对环保和绿色产业的支出没有相应独立的会计科目设置。

三、财政税收政策的完善策略

(一)针对绿色农业的完善策略

首先,财政对农业补贴的支持力度应该加大,利用农业补贴对农民增产、农业增收来促进金融业的投入,为农业生产提供多元化的资金链。其次,农业基建设施的补贴应得到重视,建立健全农业基建设施对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增加农业作业的效率有很大的帮助。应加强农业基建设施的财政补贴力度,如小型农业设施以贷款等方式自行解决,中大型农业设施由政府审查,根据实际规模给予一定比例的农业补贴。并且农业补贴要有针对性,我国目前农业补贴的对象品种繁多,单一品种得到的农业补贴金额少,因此,应该合理有效的利用现有资金,直接补贴直接促进我国重点扶持的农产品的培育和生产显得尤为重要。最后,农业补贴的法律法规应得到完善,目前我国只是依赖政府出台一些指令文件进行调控引导,并没有明确的农业补贴具有法律效应的规定。应当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对现有的农业补贴法律规定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重新修订,构建农业补贴法律制度,逐步形成由政府主导,具有长远意义和统一的规划,规范完整的农业补贴法律体系。

(二)针对绿色工业的完善策略

绿色工业要求投资、能源、资源的合理利用,投入较多的人力资源,在生产和消费环节不会产生污染物。类似软件和集成电路的高新技术产业符合绿色工业的要求,这样的产业人的智力投入多,自然资源投入少。因此,财政税收政策可以向高新技术产业上倾斜,并且加大优惠力度,促进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首先,有针对性的进行税收优惠,国家重点支持的类似于生物医药产品等项目,增值税即征即退;对于高科技含量的部分产品降低增值税率;提升高新技术再投资额在所得税额中的扣除额度;对于非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产业,采取加速折旧、扩大加速折旧范围、投资抵免等优惠政策。其次,国家以税收信贷的形式向企业提供可抵免所得税的技术开发基金。增加企业技术开发的积极性,降低风险。最后,通过免征个人所得税等优惠方式,鼓励从事科研创新和技术服务的人员,提高其研发的热情,也使更多的人投入到技术创新研究工作中去。

(三)针对绿色服务业的完善策略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扩大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从而逐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加快服务业发展壮大的步伐,要完善营业税及增值税制度,从而实现在政策上大力扶持绿色服务业。首先是完善税目设置,制定划分税目的合理准则,杜绝交叉税目,适当增减税目,重新细化分类,对成本和盈利迥异的行业以差别税率征收营业税。其次是营业税的征收由全额向差额转变,将收入扣除费用后的余额作为计税依据,并且将营业税由5%降至更低,减轻服务业企业的纳税负担。最后把对部分服务业征收的营业税改为增值税,这样就可以进项税额抵扣,不但使增值税和营业税重复征收的现象得以扼制,还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大大提高了服务业的发展速度。

四、总结

篇6

关键词:陕南 特色产业 理路基础 问题战略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205-03

陕南包括汉中、安康、商洛3个地级市,下辖28个县(区),面积70068km2,人口908.23万人。长期以来,陕南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在全省经济总量分额明显偏低。陕西省“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陕南突破发展战略”,这是省委、省政府继“关中率先发展”和“陕北跨越式发展”后提出的促进全省三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陕西塔委、省政府在布阵全省发展战略时。为陵南确定了一务最具全球“前沿”意义的经济路线――发展绿色产业。绿色产业就成为陕南特色产业发展的本质特征和主攻方向。所谓绿色产业,是指人类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符合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有利于优化人类生存环境的新兴产业。简言之,即为整个生产过程中不产生污染的产业。面对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刺不容缓的关键时刺,如何破解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难题,解决特色产业“长不大做不强”的“成长烦恼”,已成为陕南实现突破发展亟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陕南特色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国内外现有区域经济理论研究中,比较优势理论是陕南特色产业发展的“基本内核”,赤松的“雁行形态说”和弗农等人的“产品循环说”是其发展的“合理外壳”,产业协调发展理论与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发展是其根本的发展理念。产业集群发展理论是其发展方向。这些理论为陕南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基本的思路:

一是综合运用区域优势理论发展特色产业。区域的优势分为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时序优势和后发展优势。对于陕南来说,在区域优势分析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现代社会责源禀赋对经济活动的空间影响力已经逐步减弱,而时序优势、后发展优势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其中时序优势是一个区域要率先发展新兴产业。就会建立这一产业的相关标准,会形成与区情紧密联系的产业发展模式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形成一种产业发展的势能。而后发展优势是我们在建立某种产业的过程中,不必经历这一产业发展初期的各种痛苦的探索历程,在发挥区域某方面的优势基础上,直接从一个高的起点上建立成熟和超前的技术工艺水准,促进产业的超常发展。要通过时各种优势的综合运用。特别是利用后发优势和时序优势的思路,培育发展陕南的特色产业。

二是明确区域特色产业的目标定位与发展理念。按照区域优势分析的理论,陕南的优势在于其独特的青山绿水,人文历史,生态资源和矿产资源。这些优势是大自然和陕南独特的历史文化传承所赋予的。是一种绝对优势。基于这些优势的产业会给区域带来持久的活力,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恒久的市场开发价值。因而,陕南地区的特色产业必然要将重点放在绿色产业、生态旅游业、矿产资源开发上,要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植入发展的思路中,将首要的发展目标定位在可持续发展、循环发展上。同时,按照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及基础产业协调发展理论,要明确的问题是,区域特色产业培育的目标是将特色产业培育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要注意特色产业与其它产业之间的密切联系,要通过产业之间复杂的关联,延长产业链,形成复杂的产业生态系统。

三是科学选择产业发展模式。发展模式的选择,决定着陕南特色产业能否快速发展壮大。如果我们按照赤松的“雁行形态说”和弗农等人的“产品循环说”建立发展模式,陕南特色产业发展必然要经历艰难漫长的痛苦历程,这与陕南突破发展极不适应;如果按照梯度推移理论承接高梯度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来发展,实践已证明,低梯度地区只接受高梯度地区转移出的产业几乎不可能改变落后面貌;如果我们把时序优势、后发优势与“雁行形态说”和“产品循环说”结合起来,直接从一个高的起点上建立产业和技术业标准。依托资源优势,引进大企业集团来研发新产品新工艺,从事“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深精加工。使产业发展和产品循环不必经过“从低级向高级、从粗加工到深加毁再到精细产品”的过程,直接是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高度化。即实行跨越式发展。一步到位达到“雁行形态说”和“产品循环说”的后发展形态。而且这样的跨越式发展还必须借助政府力量强势推动,对选好的战略产业应大力扶持和重点发展。以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优越化和高级化,进而就能使陕南赶超发达地区发展水平。这种由政府主导型与跨越式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称之为“后突破发展模式”。

四是遵循产业集群化、团区化的发展规律。产业集群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社会现象和产业组织形式,国内外宾践证明,产业集群能够强化专业化分工,充分发挥产业关联和协作效应,降低创新和交易成本,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工必然趋势。是加快落后地区工业化进程和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建设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有利于改善园区要素条件,有利于培育固区主导产业,有利于形成固区创新网络。由于陕南特色主导产业的培育和规模化开发,正好与产业集群所需的社会网络和规模经济要求相似,特色产业内的农户、企业、研究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和政府相互协作、互通信息、传播知识、转化技术就能够在地域集聚的同时取得集群化的效应。同时,产业集群化发展,需要良好的基础配套实施和环境,而园区化建设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有利于产业聚集形成循环式的链状经济,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循环高效利用。

二、陕南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特色产业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调查发现,陕南特色产业发展总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特色产业还没有真正发展壮大起来成为陕南经济发展的基本形式。从组织形式和规模上看,陕南绿色产业以农户为主体。生产经营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大多农户还处于各自为政、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生产格局。种植面积小且分布零散,缺少相对集中连片、配套设施齐全的规模化、专业化开发。这种社会化程度极低的组织形式与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不相适应,严重地阻碍了农产品产业化进程。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从质量和效益上看,产业化程度低,资源开发利用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低,时改善优化当地工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合理

化、高度化的作用不大。以特色产业发展迅速的商洛为例。2008年正在大力发展的五大特色产业中,现代中药增加值仅占经济总量的6%左右,特色食品不超过3%,生态旅游占5%左右,劳务输出占6%左右。增加值最多的矿产建材业也只占到9%左右,没有一合产业超过10%。工业化是产业化的基础,陕南产业化程度较低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业化程度低。2008年,陕南生产总值达到760.32亿元,经济总量仅占到全省的11.1%,“陕南第二产业占总产值比重为36.81%,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9.29个百分点;第:产业增加值为279.90亿元。仅占全省的7.28%。”

2.发展理念层次低,产业发展空间狭窄。从产业定位上看,目前的倾向是把绿色产业定位于大农业之中,实际上是耙绿色产业看成是农业中的一些特色产业或特色项目。从产业发展看,各地市都提出了“打响绿色品牌,发展特色产业”的口号,把发展绿色产业的方向基本上集中于荼、果、菜、药、林特产品和生猪等领域,种植和养殖的品种都以传统型居多,科技含量高的少。这样低层次的认识和定位大大地限制了绿色产业的发展空间,更重要的是容易把植物的绿颜色和绿色产业等同起来,而忽视甚至丢掉无毒、无害、无污染的绿色产业内涵。导致产业缺乏绿色工业支撑、产业结构趋同、特色不鲜明的问题,形成长期以来制约陕南特色产业发展“品种一长串、产品几汽车”的有特色品种,无特色产品和品牌效应的困境,使陕南特色产业发展陷入“长不大做不强”的“成长烦恼”之中。

3.产业链条短,资源配置能力差。尽管陕南各地市围绕优势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培育形成了一些特色产业,但产业发展水平总体上还停留在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的层面。从农产品加工上看,由于龙头企业少,加工水平低,陕南特别是商洛的核桃、板栗,烤烟、蚕桑、生猪等特色产品,在市场销售的只是原生产品或初级加工产品,还没有一个产品能够形成深加工的产业链条,农户、市场、生产、加工分离,缺乏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很少有大企业集团引领、大产业项目支撑。如汉中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年产值达到3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仅占全省的3.8%,年产值过亿元的不足全省的2%。而且多数企业小而散,带动能力不够,与农户和生产基地的利益联联结机制还不健全。从矿产资源开发上看,开采装备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不高,采、选、冶的总回收利用率很低,浪费非常严重。如表1显示:商洛市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只有29%,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1个百分点;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只有32%,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4个百分点;尾矿综合利用率仅为2.7%,比发达国家落后54.3个百分点,比全国落后近4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只有5.7%,比发达国家落后86.8个百分点,比全国落后57.1个百分点。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

4产业配套能力差,支撑体系不健全。按照产业发展规律的要求,现代产业发展必须具有科学的产业规划指导、健全的政策体系引导、先进的科技创新体系支撑、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衔接。就陕南地区来说,无论是基础设施和生产配套,还是创业环境和生活配套,目前均不能适应特色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与关中及沿海地区具有较大的差距。从产业规划指导上看,陕南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有待系统化制度化。尽管已颁布了《陕南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陕南中药产业发展规划》、《陕南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但三地市还没有建立陕南特色产业合作、协调发展联席会制度,这就使得陕南特色产业发展处于各自为战、自我发展的态势,难免陷入急功近利、盲从模仿、重复建设的产业发展格局之中。从政策扶持上看,政策体系还很不完善。尽管省里每年拿出2.5亿元专项资金,来扶持陕南特色产业的发展,但是,存在着投入量少面广、重点不突出的问题,难以起到产业快速孵化、发展壮大效果。而且国家对陕南生态补偿政策还处在试点阶段。还没有扶持陕南特色产业发展的国家政策和项目。从科技创新上看,科研单位与企业和地方结合还不够紧密。据陕西科技统计,2006、2007年,陕南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在82个承担项目的第一单位中,企业75家,研究院所5家,大专院校1家。其他1家。”从社会服务上看。陕南发展绿色产业的服务方式以自我服务为主,社会组织与政府的服务少而且能力差。目前,整个陕南还没有针对农户生产的风险预测机制和风险转移机制。尽管农村各类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比以前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受到资金、人才、技术的制约,很难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

三、加快陕南特色产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1.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区域产业布局引导。由于陕南各市地缘、资源等状况极其相似,从而决定了区域产业发展具有趋同性。要避免这一区域走小而全、重复建设的产业发展模式。应从进一步加强产业布局规划入手,制定严格的产业发展政策。加强宏观调控,以引导支持陕南特色产业发展,实现陕南突破发展。为此。建议由陕南突破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联合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农业厅、国土资源厅、商务厅、省旅游局等有关部门,着手共同编制《陕南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陕南特色产业的范围、发展目标、基本思路、战略重点和空间布局。提出国家支持陕南特色产业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在此基础上。有关部门还应定期《陕南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目录》,以作为争取国家相关政策支持的依据。

2.联合构建区域性优势产业集群与产业链。走产业集群化的发展道路,是加快资源市场化、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陕南地区应从有利于实现产业规模化,形成产业集聚和产业链的角度出发。打破行政区划,以大型企业的战略联盟为依托。加强产业内的联合和产业间的配合。加大重点优势产业的协作力度,联合构建区域性优势产业集群与产业链,形成区域产业联动发展的格局,实现陕南共性资源共同开发,优势稀缺资源互补互给。应充分利用陕南水电资源和矿产资源富集的特点,建立电矿联营,拉长循环产业链,做强现代材料循环工业;充分利用陕南旅游资源丰富且具有高度关联的特点,共同打造陕南黄金旅游环线,做大旅游业的蛋糕:共同做大陕南农林产品、中草药、绿色食品等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绿色农业。

3.提高陕南地区的产业配套能力。“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就是要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推进产业积聚,延长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形成相互关联和支撑的产业配套优势”。一是制定产业配套规划。在调研的基础上全面掌握产业配套现状,以支柱产业和现有大企业为配套基础,以中介服务组织为主要配套对象,以三地市的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作为提高产业配套能力的突破口和重要栽体,以推动园区产业

的适当集中和集群发展为目标,制定陕南地区产业配套的指导性意见。出台产业配套目录、规划及实施方案,成立产业配套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时产业配套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二是优选产业配套项目。项目是产业配套的栽体。产业配套项目要通过招商引资得到体现和落实。陵南应围绕提高产业配套能力。优选产业配套项目,采用改招商引资为选商引资的方式,改变片面对外宣传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的倾向,把宣传推介产业配套能力、吸引产业配套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主要方向。按照“龙头项目一产业链一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突出产业特色,全力推进产业链招商。三是改善产业配套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务环境,做好产前、产中、产后各项服务;积极引进和培育相关配套服务业。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互动发展;创建布局紧凑、产业聚集、资源节约、功能优化、开放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模式,加快培育建设大关中城市群,提高大中城市经济和人口的承栽能力,充分发挥城市对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的聚集、辐射和示范效应。

4.多渠道筹措产业发展资金。要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陕南各政府应加强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规划的制定,改善产业发展条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区域内外的业主、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投入产业发展。省里也应加大对陕南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资金投入“日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与此同时,要在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的情况下,按照政府投入带动社会投入、外商投入带动域内投入的思路,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大银企协调力度,着力破解投入难题,加快特色产业发展。

5.建立健全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陕南三地市应紧紧抓住交通瓶颈解除以及“关中一天水经济区”、“西三角”建设的良好机遇。在加强与陕西省关中、陕北地区经济合作的同时,进一步建立多层次的合作机制,促进陕南与成渝、武汉经济区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市场销售网络、现代中医药产业、现代材料产业、装备制造业、新能源及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与开发。在加快多边贸易与投资的同时,为减少川陕渝、陕鄂各地区间的经济摩擦,促进陕南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川陕渝鄂4省市应尽快建立一个有效的区际利益协调机制和对话协商平台,促进“行政区划经济”向“经济区划经济”转变,实现跨区域的资源与要素整合、产业和企业的重组,实现“区城外部规模经济”,为陕南区域经济发展与协作提供宽广的空间。

篇7

一、互联网金融与绿色金融的有机结合

1.互联网金融与绿色金融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主要是指互联网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绿色金融主要是指金融机构在投融资决策中,把环境因素考虑在内,引导资金流向资源节约的绿色产业,解决绿色产业的融资问题。

2.互联网金融与绿色金融有机结合的新趋势

自2015年,我国开始逐步对互联网金融行业进行整顿,因此实现自身规范化、专业化、个性化发展是互联网金融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已进入绿色发展和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实现节能减排、发展绿色金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当前我国绿色金融体系仍以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为主,产品体系单一化严重。所以,丰富绿色金融体系、助力经济结构向绿色转型是当前要务。

因此,作为传统金融业的补充,互联网金融模式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同时绿色金融这一国内外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也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因此,本文将以绿色金融的主要领域新能源行业为例,详细阐述互联网金融平?_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

二、新能源互联网金融

1.新能源的定义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一般是指在新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循环利用的清洁能源。

2.新能源产业的融资难题

目前,新能源行业进行融资的两个主要渠道,政府支持和金融融资方面都存在一定难题。一方面,虽然涉及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的产业政策非常多,但政府机制的不完善,导致政策执行并不到位。另一方面,新能源产业尚处在新兴发展阶段,投资、回报期限长和风险较高等特点,使其难以获得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风险资本的重视。而企业上市的高门槛,使发展较好的中小型新能源企业也被拒之门外。

3.新能源互联网金融平台

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较完善的金融体系予以资金支持,因此在传统融资方式受困时,金融业应积极探索适合新能源行业的多渠道融资模式。融资租赁、众筹和供应链金融三种新方式逐渐被大众认可,它们与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性使得在“互联网+”形势下, “互联网+新能源”成为新能源行业融资的新渠道。下面分别阐述三种融资方式。

“互联网+融资租赁”:通过互联网平台,投资者向新能源企业(项目方)购买其经营所需物品并租给项目方使用,项目方向投资者支付租金并发展售后回租业务。

“互联网+众筹”:新能源企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来评估分析项目的风险和收益,并收集用户的使用数据,从而对目标群体进行项目投放进行新能源融资。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以应收账款融资为主。处于新能源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型企业,可将未到期的对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进行债权转让。

下面以“国鑫所”和“航金所”为例,详细阐述新能源互联网平台的运行模式。

三、国鑫所

1.国鑫所简介

国鑫所是我国首个“能源+互联网+金融”的新能源互联网金融平台,至2016年末交易额超过25亿元。其母公司协鑫集团在新能源领域已有多年的经验积累。协鑫集团坚持“还原金融以反哺产业发展”的目的,以其优质的资产、对新能源的扩展能力、积聚的人才及能源大数据为基础,从供应链金融出发,建立了一个“绿色生态、安全高效”的互联网金融平台。

2.“鑫安盈”产品

“鑫安盈”产品定位于新能源供应链金融模式,依托央企、国企和优质的上市公司等核心企业的良好信用,及其与产业上下游供应、经销商之间真实的交易背景,通过将供应商提供的对核心企业应收账款的债权进行转让,帮助中小供应、经销商进行经营资金的融通。

3.风控体系

国鑫所利用协鑫集团在光伏等新能源领域的行业积累,从供应商和核心企业两方面,形成了双额度管控体系。一方面,搜集供应商的百项运营指标,根据需要融资企业的运营和生产情况,随时对其进行评级,以调控授信额度。另一方面,选取的核心企业均为新能源行业中的大型企业,同样对其进行评估并给予授信额度。此外,国鑫所也从资金独立托管、平台安全建设等方面,保障了投资人资金和信息的安全。

四、航金所

1.“航金所”简介

“航金所”是一个以“互联网+新能源+金融”为经营模式的绿色互联网金融平台。它依托于中航工业的实业背景,充分利用母公司与合作伙伴的优良资产和资源,专注新能源产业。2016年9月,“航金所”推出“互联网+众筹+租赁”模式的“太阳能众投”产品。2017年3月,“航金所”宣布将转向光伏项目的售后回租和众筹业务,构建一个“绿色规范、安全可靠”的新能源互联网金融平台。

2.“新能宝”产品

“新能宝”,采用“互联网+众筹”和“互联网+租赁”的创新融资模式,投资人对“航金所”平台的新能源项目予以认可,便可通过平台向新能源企业购买、出租太阳能光伏电池,获取持久稳定的租金收益。租赁期间,“新能宝”提供两种灵活的赎回方式。租赁期满,新能源企业向投资人赎回太阳能电池,并返还其投资本金。光伏电板的出租和出售资金均由第三方富友平台全程托管。

3.风险控制

“航金所”平台的主要业务都集中在其最了解的新能源行业,项目对象也多为中航工业内部或产业链中的上市公司、军工央企等,保证了稳定的现金流,在项目源头上把控了风险。同时,平台建立了严密的风控体系,对每个项目进行现场调查及贷前、贷后全程跟踪。此外,平台还采用第三方支付机构全程托管资金,并进行专款质保服务。

五、互联网金融与绿色金融相结合的优点

1.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并实现了产融结合

其一,受国家产业经济政策大力扶持、有着巨大的市场和融资需求的绿色金融,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新素材。且绿色行业众筹、融资租赁等融资方式与互联网金融平台又有着天然的契合点。因此绿色金融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蓝海。其二,互联网金融在绿色金融方面的应用,使产融结合落到了实处。依托大型央企、民企的新能源等绿色互联网金融平台,结合互联网大数据和母公司对绿色行业的了解,服务于绿色产业整个供应链的融资,真正实现了产融结合。

2.为新能源等绿色产业的融资提供新渠道

互联网金融给新能源等绿色行业的融资赋予了新活力。“互联网+融资租赁”和“互联网+众筹”的融资方式,从资金和设备上降低了新能源等绿色企业的融资成本。此外,新能源等绿色产业供应链中,中小企业占比80%以上。因此,“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融通了整个产业链。特别地,互联网金融较强的数据与模型分析能力,使供应链金融的运转更加高效,提升了融?Y效率。

3.丰富绿色金融体系,促进绿色金融发展

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互联网金融不受时空限制、运营成本低等特点,使其在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中更具灵活性。互联网金融创造的优质、多样的绿色金融产品,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为主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同时,互联网金融移动化、社交化、契合投资者消费和投资习惯的特点,使绿色金融被更多人所认知,绿色投资的群体不断扩大,绿色资金的大量增加也将助力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

六、互联网金融与绿色金融相结合的不足与发展趋势

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融资规模普遍较小,不能完全满足大型项目的资金需求。又因其发展时间较短、对金融业内部的运行和发展规律不够明确,导致专业性较差。因此,在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过程中,互联网金融平台要积极与一些传统的金融机构协作,依靠传统金融机构较大的资金量,并学习其较强的专业性。同时,充分利用自身大数据的储备优势,促进传统金融机构增大对新能源等绿色行业的支持,从而不断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

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与绿色金融的结合可能存在较大的金融风险。这种金融风险主要有以下两种:其一,互联网金融自身风险管理存在不足;其二,绿色金融重点支持的新兴产业技术含量较高、较密集的特点也将产生风险。因此,互联网金融平台应从利用专业技术手段、分析客户的信用状况等方面进行风险管理。同时,随时关注政府对行业发展的政策导向,确保业务发展符合政府的宏观政策,以规避行业风险。

篇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6.016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工作,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农民深层次问题的必然选择。无论在宁夏灌区、新灌区,还是南部山区,特色经济林产业都已显示出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中,起到了其它种植业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特色枸杞产业尤为突出,已经宁夏经济林产业的特色品牌与代表,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宁夏枸杞产业经过数十年的快速发展,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加工技术日趋成熟,但宁夏小规模分散式的特色枸杞产业组织政策特征以及由此形成的近乎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必然会产生“市场失灵”的现象。特色枸杞产业“市场失灵”的现象如果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是不可能完全解决的,这就需要政府利用其“看不见的手”发挥一定的作用,制定出合理的有效的产业组织政策,弥补市场自身的缺陷,促进整个宁夏枸杞产业的有效竞争,以提高产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宁夏特色枸杞产业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目标。

1 完善宁夏特色枸杞种植业发展的产业组织政策

1.1 大幅提高枸杞种植户的组织程度

大幅提高枸杞种植户的组织程度是目前枸杞种植业快速发展的前提和重中之重,是实现农户利益的有效途径,既可降低种植户的分散程度,又可提高枸杞种植户的规范性,即在不改变家庭小规模种植模式的基础上,鼓励农户建立枸杞经济合作社,本着自愿参加、民主管理和报酬适度的原则进行经营,完全以农户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由种植户自愿入股和投资,按一人一票的原则民主管理,枸杞售出后的总价值归枸杞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所有成员共同所有,并按比例公平分配。

1.2 设立枸杞种植户的保险制度

政府要鼓励保险公司设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增强枸杞产业抵抗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的风险能力,促进枸杞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宁夏枸杞产业政策性保险,需要保险公司根据枸杞产业特点设置险种和保险费率;地方财政提供政策扶持和专项补贴,建立保费补贴资金的筹集、拨付、结算和绩效评价与关制度;由茨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针对投保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所造成的损失给予经济补偿。

1.3 引导农户进行绿色无公害生产

2015年,宁夏枸杞出口量和出口值出现了近年来的首次下降,同比分别下降30%和20%。同时,受枸杞种植户传统思想的影响,农户在枸杞种植过程中不注重产品的质量,甚至为了降低成本、节约肥料和技术费用,用硫磺对枸杞进行蒸熏,使其个大色鲜、易于销售。因此,政府要积极引导种植户进行绿色无公害生产,制定无公害产品的质量标准,树立无公害品牌,推行绿色枸杞产品标志,严把枸杞产品质量监督的关卡,这样既对消费者负责,又可以保护合法农户,促进枸杞种植户树立正确的绿色的观念,从而增强绿色种植的经济效益。

2 完善宁夏特色枸杞加工业发展的产业组织政策

宁夏具有自身的地域特点和地理优势,枸杞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上都居世界前列,但由于宁夏处于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程度相对落后,产品加工企业还不成熟,其企业结构和市场行为还存在着不足,制约了枸杞加工产业的市场竞争力,难以发挥有效的带动作用。因此,政府要制定相应的产业组织政策,促进加工企业的规模经营和产品质量技术的大幅提高,增其收益、促其发展。

2.1 加强枸杞加工产品的质量控制

加工产品的质量是企业进入市场占领市场的重要保证,质量经得住考验,才是消费者最终所青睐的对象,但是目前政府缺乏对宁夏特色枸杞加工产品质量的认证标准,大大降低了枸杞加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利润率,在国际贸易中易遭受贸易壁垒的限制。因此,政府要加强枸杞加工产品的质量控制,建立绿色无公害质量标准体系,和国际标准接轨。同时,建立健全监督检测体系,对产品进行统一的质量检测,保证公平精准,高质高效。通过不断的更新检测仪器设备和手段,不断提高宁夏枸杞检测水平,保证枸杞加工产品的质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2 促进和培养大型枸杞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

目前宁夏枸杞加工企业数量众多,但规模偏小,精深加工产品较少,竞争力较弱,不利于枸杞产业的发展。因此,政府要通过法律行政手段提高枸杞加工企业的进入壁垒,对进入此行业的企业从产品的质和量以及加工能力上规定出最低进入标准,限制规模不经济和低标准的企业进入。同时,加快企业重组、合并以及收购的步伐,利用现有的较大规模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品牌,兼并和扶持生产力低下、规模较小的加工企业,从而实现企业要素整合,利用有限的资源,扩大规模经济,促进枸杞加工产业的发展。

2.3 提高枸杞加工企业的组织程度

目前针对宁夏枸杞加工企业分散程度高、竞争无序、易出现投机问题的现状,要完善企业的行业协会的建设,发挥其自律能力,加强对加工企业的管理和协调,规范行业竞争秩序,提高枸杞加工企业的组织程度,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扩大枸杞加工企业的进出口贸易。

3 完善宁夏特色枸杞产品营销业的产业组织政策

针对目前宁夏枸杞产业营销水平较低的现状,政府要努力完善枸杞营销系统,发挥其强大的经济建设职能。

3.1 加大媒体宣传力度

一方面,通过媒体和广告的宣传与介绍,让消费者了解产品的特殊性,影响消费心理,增强购买需求,刺激枸杞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宣传工作让枸杞种植户了解和认识到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性,统一生产、检测、运输和贮藏,以促进枸杞产业现代化营销体系的合理构建。

3.2 建立网络营销和电子营销渠道

篇9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eanings of green architecture, analysis our country real estate industry implementation of the green construction necessity, in view of the current real estate green building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economically developed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y situation, preliminary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medium and small town's economy, local features such as suit one's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explore a really suitable for broad medium and small towns green building development road.

关键词:绿色建筑 房地产业中小城镇

Key words: green construction and real estate industry in small towns

绿色建筑的概念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1.5%,由此可见,在未来的较长一段时间内,整个建筑行业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在建设领域也出现了绿色建筑、生态建筑、节能建筑、可持续建筑以及低碳建筑等相关的概念,这些概念充满了期刊、网络、报纸等媒介,使许多人产生了迷茫,甚至连专业人士也缺乏明确的概念。

“绿色建筑”最早起源于1970年代初期的两次世界能源危机。当时因为石油缺乏的恐慌,兴起了建筑界的节能设计运动。今天的绿色建筑,是在“节能建筑”的基础上,结合了后来的“风土建筑”、“生态建筑”的环境设计理念,融合了最新的地球环保评估与生命周期评估LCA(Life Cycle Assessment)、生物多样性设计等地球环保设计理念,而成为崭新的建筑科学体系。对于正在加大城镇化进程的我国建筑业来说,必须由传统高消耗型发展模式转向高效绿色型发展模式,而绿色建筑正是实施这一转变的必由之路。正因如此,绿色建筑日益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提倡。2004年8月,国家建设部将“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明确定义为:“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并且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1]。在2006年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将“绿色建筑”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2]。

在对相关建筑概念的辩析中,我们应该看到:首先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建筑都应该是节能建筑。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理解为小区绿化和景观,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绿色建筑在日本称为“环境共生建筑”,有些欧美国家则称之为“生态建筑”(Ecological Building)、“可持续建筑”(Sustainable Building),在北美国家则称之为“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由于“绿色”的用语在国际间已成为地球环保的代名词,许多“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绿色照明”已成为民众朗朗上口的时髦用语,因此在美洲、澳洲、东亚国家,大多使用“绿色建筑”作为生态、环保、可持续建筑的通称。节能建筑与绿色建筑是两个概念,节能建筑是按节能设计标准进行设计和建造、使其在使用过程中降低能耗的建筑。绿色建筑发展到可持续发展建筑,都包含建筑节能的内容,节能建筑也从有效利用常规能源、充分利用新能源的单纯模式发展为能源、气候、环境等并重的综合模式。

国内房地产业实施绿色建筑的必要性

2.1实施绿色建筑是彻底改善我国人居环境、降低建筑能耗、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

近年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指引下,我国加快了城镇化进程的脚步,全国城镇房屋建筑面积逐年上升,与此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住宅建筑质量和数量的需求不断攀升,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使房地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但是另一方面,建筑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能源消耗,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我国住宅建筑使用的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20%左右,加上建材生产和建造的能耗,总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37%左右[3]。因此,房地产业走绿色建筑开发之路是保证资源节约,减少环境污染的必然选择,也是彻底改善我国人居环境、降低建筑能耗、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实施绿色建筑,是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的具体体现,更是有效应对当前欧美发达国家针对我国的各类“碳勒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是推动国民经济向低碳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2.2 实施绿色建筑是提升房地产开发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自1998年中国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正式确立了房地产的全面市场化方向,加上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化步伐的迈进,推动了中国房地产业的大发展,房地产市场逐步形成、完善和成熟。当前的房地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包含土地、建筑、交易和金融服务的多链条、多部门的重要产业,同时房地产的投资和投机属性也已充分的显现和发挥作用。近几年来,国家一直不断加强对国内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房价开始逐步回归理性,房地产市场呈现平稳渐进发展的趋势。当前全国有房地产商3万多家,产品的同质化竞争激烈,市场处于激烈竞争形态。如何在整个房地产市场上突显其产品的价值,培养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将是未来房地产企业生存之本。而建造低碳低成本的绿色建筑已成为全球建筑业乃至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实施生态、节能、环保的绿色建筑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房地产开发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篇10

四网融合有望普及

当今时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是不同产业的各种新技术互相融合。以三网融合为例,三网融合是不同产业融合的范本,但是如今更多的专家认为三网融合具有局限性,因此在呼吁“四网融合”。所谓四网融合就是要把广电网、通讯网、因特网与电网相融合,更要把IT产业与能源产业相融合。智能电网在中国的高速发展,已经为四网融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单纯从家庭中引进的线路来看,通常包括电源线、电视线、电话线、因特网线等,这些线路往往是各自独立的。但是光纤与电源线复合起来的光纤电力线使得家庭中的引进线得到简化,不仅综合了原有的三网融合功能,还可以把电度表、水表、热力表和燃气表等表计的读数送往不同的部门和系统中。为网上交费和购电等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条件,这些都是属于现有技术的集成和各个产业的融合,希望能在2013年中普及这些技术,并推广这些技术的应用。

谈到能源产业对于IT产业的推动作用,我们还可以看到无线输电技术开始逐渐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是一项新的能源传输技术,实际上也是多种产业技术融合的结晶,有望在不同的产业领域中得到应用。无线输电技术目前已经开始应用在手机和其他小型设备的充电等近距离、小功率的设备上。在新的一年中,其应用领域会得到不断扩展。

以医疗卫生行业为例,目前采用的心脏起搏器在体内埋入电池的方式会因无线输电技术的成熟而得到重新思考。这也让原本受电源容量影响不可植入体内的许多常规测量变得可能,例如血糖的测量、心电图的测量、血压的测量和体温的测量等以往需要从体外进行的常规非连续性测量。未来的医生有可能把微型传感器和微型控制分析芯片埋入患者体内,对其进行连续监测。数据可以通过蓝牙等无线通讯技术送到体外的分析仪器或手机上。当无线输电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后,这一切都将成为现实。

个人身体的测量数据也可以通过3G或4G通讯网络送往医院。这就形成了一个每人都有固定IP地址的监测人体健康的物联网。当监测系统检测到了室颤等致命性的造成猝死的人体危险征候时,可以通过GPS或基站定位技术锁定病人位置,让开展紧急救援变成现实。相信这样的人体健康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也必将使心脑血管病人以及其他需要紧急救助病人的救援速度和及时性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绿色能源加速并网

近来,国外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提出反倾销、反垄断调查,促成了电网允许6MW以下的光伏系统入网,打开了电网“救市”以及绿色能源和环保产业协同发展的新局面,这也非常符合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国策。从2013年开始,光伏产业的民间应用热潮会持续升温。

中国人以往对于太阳能的利用多局限在太阳能热水器上,这主要受电网不接受民间光伏系统发电上网的影响。相信光伏并网这道大门的打开对于民间光伏系统的应用,是个极大的促进。加上电力系统的分布式发电和微电网等概念的普及,使得作为“垃圾电”的风电和太阳能等间歇式的不稳定电源又得到了新生。而催生这些概念的电力领域本来就与IT行业有着不解之缘。

绿色能源在家庭中的普及,还有在环保压力下催生的电动汽车对民间的推广,都将成为2013年人们关注的热点。电动汽车的广泛应用,必将促使民众对电能的商品价值的概念增强认识。

电能本身是商品,而且是不同的时间具有不同价值的商品。白天用电高峰时,政府要鼓励人们少用电,并且让分布式的电源多发电,因此电价上升;夜间由于发电设备闲置起来,政府要鼓励大家多用电,多使用风能等绿色的自然资源,以免造成“弃风”等资源的浪费,因此电价下降。

这就是峰谷电价的由来。由于电能具有不同时段不同价值的特点,因此可以像股票市场一样,以低买高卖的方式获取差价盈利。民众可以夜间买电进行存储,白天高电价时再向电网卖出,而且电力市场的白天与黑夜间每日的规律性变化,使得像炒股一样的“炒电”完全没有赔本的可能性。每天24小时的稳定周转,令任何金融短线产品都无法比拟。

由此可以推断,将来电力市场会成为全民化的新的金融替代市场。夜间买电、白天用电高峰时段卖电的盈利模式会得到市场化运作的认可。利用特高压电网跨区域送电的能力,开创了区域性电能差价的民间盈利模式,也会随着电力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和电力市场对民间的逐步开放,成为新的电力市场交易方式。

螺旋式发展的价值

回顾过去,展望将来,我们会发现许多概念可以重新探讨,螺旋式的发展经过否定之否定后似乎又回到原点,却具有了不同的内涵。

以无轨电车为例,曾几何时被认为是落后的代表,为无轨电车运行而布满城市街道的电线被认为是影响城市面貌,说得严重点是“脏乱差”的代表。但是在汽车对环境的污染备受诟病、电动汽车的铅电池污染和锂电池的高价格和储电效率迟迟得不到根本性解决的今天,高效率无污染的无轨电车又被许多人重新认识。

当然,重新开发的无轨电车已经不是昔日的无轨电车,它采用的是交流变频变速技术和制动能量回收技术。无轨电车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输电线遍布街道导致安全隐患、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又由于输电线的存在导致街道看起来不够整洁,无轨电车间不易超车。这些问题能否解决?业内人士都存在不同的思考。

目前有研究者在考虑利用超级电容,只在上下乘客的短短数秒钟完成车站充电;有人也建议推广在站与站间可以像无轨电车一样受电、也可以像电动汽车一样靠超级电容充电的能运行的新型无轨电车;也有人在考虑从道路下面对无轨电车车内进行无线输电。事物是循环的,昨天被否定的东西,也许在今天又有了新的定义,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展望未来,我们有许多新的事物可以期待,会有许多新的技术诞生。各产业的技术融合是当今世界的一大特点,各项技术的集成又会产生新的概念和应用。让我们期待2013年IT业的发展,期待各产业间进一步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