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基本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城市基本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城市基本特征

篇1

1.成矿地质背景

该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中朝准地台、胶辽台隆、太子河—浑江台陷、辽阳—本溪凹陷,火连寨向斜西翼。

出露地层有:太古界鞍山群;上元古界青白口系、震旦系;古生界的寒武系、奥陶系及石炭系二叠系等。震旦系和古生界分布区的南部,在高台子以西呈北西展布,以东呈北东向展布。主要含矿层位为奥陶系马家沟组。

2.矿床(体)特征

火连寨矿区:矿层分布赋存于马家沟组二段和四段中,呈层状产出,产状于岩层产状一致,基岩大部分出露较好。矿层的划分:赋存于马家沟二段中的为第一矿层;赋存于马家沟四段中的为第二矿层。其中,第一矿层又分为两个矿层。现将各矿层特征详述如下:

Ⅰ号矿层:位于马家沟二段主要由含生物化石灰岩,含白云灰岩夹普通灰岩组成。

Ⅱ号矿层:赋存于马家沟四段的下部,主要由深灰色灰岩组成,间夹灰质白云岩石。

牛毛岭矿区:矿层分布赋存于马家沟组二段中,呈层状产出,产状于岩层产状一致,基岩大部分出露较好。该层厚121.96米。

上部:深灰色层状豹皮状灰岩,其中豹斑为红色和黄色,间夹少许白云质灰岩3。

中部:深灰色层状致密豹皮状灰岩,夹有致密状深灰色灰岩,豹皮状灰岩其中豹皮为黄色,灰岩分两部分。

下部:深灰色层状致密豹皮状灰岩,最底部有3米厚致密状深灰色灰岩,含有丰富方解石脉和晶体。

3.矿石矿物组分

矿石矿物组成简单,主要由方解石组成,含少量白云石、石英及泥质物。

方解石:含量80%-96%,呈他形泥晶状、微晶状、亮晶状和粗晶方解石四种晶体结构,粗晶为后期方解石细脉的组成矿物。泥晶、微晶和亮晶为原生矿物。在条带条纹状矿石

中的方解石呈他形泥状与球粒、藻球和藻丝体的颗粒间界线不清,重结晶微弱。

白云石:含量5%-20%,呈自形晶一般呈单晶散点状分布,晶体混浊,粒度为0.03—0.05毫米。在条纹条带状矿石中,呈自形晶,个别组成团块状集合体,粒间有铁质析出。

石英:宏观上未发现石英玉燧质矿物,仅在镜下偶见微细粒的石英颗粒,石英一般含量1%左右,最高2.6%。

4.矿石化学组分

火连寨矿区:Ⅰ号矿体矿体加权平均品位:CaO为52.07;MgO为0.99%;Ⅱ号矿体矿体加权平均品位:CaO为51.12;MgO为1.07%;

牛毛岭矿区:矿体加权平均品位:CaO为50.18;MgO为1.85%;SiO2为3.09%;Al2O3为1.21%;Fe2O3为0.45%,烧碱为39.45%。

其次根据矿山生产跟踪化验看出,TiO2 、P2O5 、SO3、MnO、Cl—等5项指标均符合水泥工业生产要求。

5.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在华北下奥陶纪冶里上升时期沉积薄层和竹叶状灰岩,到中奥陶纪海水逐渐变深。属浅海相,沉积界面位于平均低潮面以下,水体能力中等-较低。由砂屑泥晶灰岩、骨屑泥晶灰岩、泥晶灰岩、冲孔灰岩和生物扰动灰岩组成。具水纹层理、小型交错层理、虫迹,偶见微细石膏假晶。该相中夹鲕粒灰岩和砂屑灰岩等小型高能相体。沉积厚度达300米马家沟灰岩。该矿床层理亦很清晰,没有海退变化标志,石灰石是由浅海石灰质软泥所构成。

在矿区内岩层中所含之各豹斑斑点是由化学成分分选结果在原地生成后,同时有部分白云石化结晶作用所致。区内主要的含矿层位是奥陶系马家沟组二段和四段灰岩地层,直接的找矿标志为马家沟组二段和四段灰岩。

6.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该区石灰石矿,经山水工源水泥厂水泥生产实践,证实其矿石加工技术性能稳定,本矿层的矿石主要为迭层石构造矿石,该类型矿石主要由方解石和少量白云石组成,其矿物组成简单,方解石含量达85%-90%之多。综上所述,矿石中有益组分含量较高,有害组分均匀且不超过工业指标限量标准,因此该矿石质量较好。

参考文献:

[1]辽宁省地质矿产局1989《辽宁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

[2]辽宁省地质勘查局2006《辽宁省区域矿产总结》.内部出版

篇2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产业;智慧城市服务运营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伴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迅速推进,在信息技术变革的推动下,城市服务运营产业也面临巨大的变化,如从降低成本到获取附加值的趋势、从维持运营到实现转型的趋势等等。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了智慧城市服务的基本内涵,论证了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在智慧城市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并对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兴起的背景、产业细分及运营商类型、产业效益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并介绍了温江发展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的基本做法。

一、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的基本内涵

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目前业界还没有正式的定义。根据笔者研究,可做如下概括: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是以云平台为依托,以服务租赁为主要模式,以大数据存储、处理挖掘和利用为主要内容,以向城市政府、企业、居民提供信息设施、数据、平台、应用等项目的可持续运营、维护服务为基本特征的产业。

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是智慧城市产业链的一个最贴近用户的环节,由于其距离客户最近、掌握客户信息最多、了解客户需求最深,往往成为市场采购的发起环节,因此又是居于主导地位的龙头链节,在整个产业链条中扮演着需求发掘、服务策划、资源组织、建设管控、后期运维的角色,成为智慧城市产业的驱动引擎。同时,从经济收益来看,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将是智慧城市建设完成和成熟阶段收益最大的产业。智慧城市产业链条如图-1所示。

图1-1 智慧城市产业链条

智慧城市服务是通过信息技术作用于城市,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产业运作带来模式创新。而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业务模式创新:

1、由满足用户需求转变为帮助用户成功,实现用户所倡导的价值;

2、由直接提品获利转变为依靠产品服务获利,实现企业可持续性获利;

3、由依靠低成本获取竞争优势转变为掌握关键资源获取高额利润,实现产业的产出效应最大化。

二、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兴起的背景

1、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是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业产生的内在动力

服务的质量是满足用户规定或潜在需求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在智慧城市高度信息化环境下,依托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量身定制的城市综合服务和可持续服务。智慧城市服务通过动态化感知、协同化管理、系统化融合使智慧城市服务系统具备强大的综合服务能力,能使服务对象更加精准、服务内容更加前瞻、服务机制更加完善、服务效率更加高速,贯彻以人的最大便利为宗旨的城市服务理念,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2、大量IT服务外包需求是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业产生的外在推力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在各行业、各领域、各层次的迅速推进,各类智慧化应用正潮水般涌入政府公务、企业商务、居民事务中。而无论从精力上还是专业上看,都需要拥有更加专业的人才、更加稳定的队伍、更加规范的流程、更加具备实施能力的机构来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同时,智慧城市需求不断变化和技术不断演进决定了运营的必要性。一方面,由于智慧化需求发展迅速,时时处在量变到质变的演进过程,导致各类智慧应用需要适时因应变化而持续升级;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迅速、更新迭代快,导致各类智慧应用需要跟进调适,尤其是进行丰富、拓展和创新,这也需要专业的运营商来应对处置。

3、IT项目交付模式变革是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业产生的必然驱动

在IT项目的生命周期中,大约80%的时间与IT项目运营维护有关。用户开展IT购买的资金,其中用于够买服务的比例将超过硬件,IT用户正在发生“从购买产品”向“购买服务”的变革;与之相对应,IT提供商也在从传统的“IT产品交付”向“IT服务交付”转变。未来,服务将在IT的业务中占有更大比重。目前,日本、欧美发达国家在IT服务方面的投资占IT总支出的60%以上,而中国在IT服务上的花费不足30%,发展空间还很大。IBM认为,未来中国在IT服务上的比重将逐年递增。随着智慧城市发展,IT厂商正逐步由传统的产品或解决方案供应商向IT服务运营提供商转型。据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2014年15%-20%的传统购买IT产品的消费将在智慧城市时代转变为在云端购买IT服务的消费。

4、云服务技术的出现为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业产生提供了技术支持

智慧城市服务需要处理前端物联网传导的海量数据资源,云计算所支撑的城市服务后台系统可以对整个城市数据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实现无远不届、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城市“云”服务。云服务技术的出现使得传统IT服务交付模式将更加灵活高效,软件、平台、基础设施均可实现基于云端的集中服务运营,客户端成为瘦终端,客户使用更加傻瓜化,更加安全,这也就导致支付方式,由一次性购买转变为长期多次的租赁式支付,对于客户来说,实际上市在购买一种专业服务。

5、海量数据的存储、处理、挖掘及安全管理需要专门的服务能力

智慧城市应用带来数据量的急剧增长。海量信息的存储、处理,以及对这些信息的不断挖掘分析利用需要强大的基于云方式部署的数据中心来支撑,从而达到最有效的最高效的信息处理、最广泛的信息共享、最安全的数据存储与备、最经济的基础设施支撑。而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则让更深入的数据挖掘、分析,进而对城市服务需求进行规律性统计和预测成为可能,并衍生出新的服务项目,这些业务也是智慧城市服务运营的组成部分。

三、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的分类

根据智慧城市向用户提供的服务方式的不同,可将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分为基础设施服务类(Iass)、平台服务类(Pass)和软件服务(Sass)三个大类。具体细分如表-1所示。

表3-1 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的分类

四、智慧城市服务运营商分类

当前,智慧城市服务运营商仍然以传统的电信运营商为主体。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平台运营商加入进来,不少的系统集成商也迅速转型,同时国家还开放了一批虚拟运营商参与进来,智慧城市服务运营市场将进一步按行业、领域、区域进行细分。

1、电信运营商

主要是指电信、移动、联通三大传统电信运营商;其提供的业务主要是以网络通信为主的基础设施类服务,但随着智慧城市的深入发展,传统电信运营商纷纷采用联合、并购或自开发方式,投入巨资开拓更具多样性、市场潜力巨大、高附加值的平台服务、软件服务。

2、虚拟运营商

虚拟运营商是指拥有某种或者某几种能力(如技术能力、设备供应能力、市场能力等)与电信运营商在某项业务或者某几项业务上形成合作关系的合作伙伴。2012年6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一步进入电信业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民营资本进入的领域。2013年底到2014年工信部已发放了天音通信、浙江连连科技、乐语、华翔联信、京东等3批共计25家虚拟运营商牌照。

未来,电信运营业的市场开发方式将向“电信运营商――虚拟运营商――用户”转变。虚拟运营商将在整个电信运营业的链条中,处于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是21世纪电信企业新的组织运营模式和提供电信服务的前台主角,同时也是智慧城市运营产业的重要组成力量。虚拟运营商一般都会通过租赁主运营商的电信网络,或者通过运营增值业务进行业务开展。

3、平台/软件服务运营商

相对传统电信运营商来说,公共服务平台、软件服务的商企,是智慧城市产业的新锐力量,也是未来智慧城市服务运营市场的主体,其具有业务多样性、创新能力强、市场潜力大的特征。如: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网易、优酷、土豆等社交、电商、搜索、电邮、视频服务等门户网站,以及提供各类一卡通平台服务的天府通、杭州通等;提供视频监控平台服务的海康威视、天地伟业等;提供公共信用服务平台的德信行、远东资信等;提供智能交通服务平台的高德导航、四维图新等;提供健康顾问服务平台的熙康、毗邻等。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入、智慧应用的普及,平台/软件服务运营商将不断涌现出来,以更加多样的服务区满足政府、企业、公众的智慧化需求。

五、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的效益预测

根据统计分析,智慧城市运营服务产业是智慧城市建设完成和成熟阶段收益最大的产业,将是智慧城市产业的主导产业。

2012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与服务运营产业链总产值达14283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0%,高于同期工业增长水平7.1个百分点,在智慧城市产业链中,服务运营业总收入为4285亿元,占比30%。

图5-1 2012年城市信息化产业收入结构(亿元)

预计到2020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与服务运营产业链总产值将突破6万亿元,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占比将迅速增大,其中,服务运营业总收入将达36000

图5-2 预计2020年城市信息化产业收入结构(亿元)

亿元,占比60%;相关设备制造业收入将达 7500亿元,占比12.5%;网络服务收入将达3000亿元,占比5 %;软件开发收入10500亿元,占比将达17.5 %;系统集成收入3000亿元,占比将达5%。

六、温江区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探索

温江区作为住建部智慧城市试点城市,根据温江地处中国软件名城――成都市的优势,在对成都周边区县信息产业发展情况调研基础上,提出了“高位切入,抢占智慧产业高点;错位发展,打造区域经济亮点;借势发展,拔高智慧产业起点,挖潜发展,发挥温江资源优点”的策略,将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作为温江智慧城市建设的补充和效益延展,并作为智慧城市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确定了加快建设“以服务运营为核心的智慧城市科技产业园”的任务。

为此,温江区编制了《智慧城市科技产业园规划》,提出了“大力引进和培育基于云数据中心的基础的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挖掘和利用的智慧城市服务运营平台产业,倾力打造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总部基地和企业集群,并以之为基础,进一步带动下游产业配套发展,逐步完善、形成以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为主导,集系统集成、软件研发、网络通信、硬件设备制造、科研咨询等产业环节为一体的智慧城市特色全产业链。”的发展定位,其中,在核心链条――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方面,重点将发展以云数据中心为基础,以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挖掘和利用为技术支撑的行业服务平台类产业,包括医疗卫生平台、养老服务平台、企业云服务平台、政务类数据托管灾备平台以及城市呼叫中心、视频监控、社区服务、智能安防等产业。预计到2020年,温江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将形成以运营商网络和平台为承载中心,广纳合作伙伴业务和产品,实现面向政府、企业和居民的智慧城服务运营体系,成为西部最大的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企业总部聚集区、四川省及成都市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中心。

结论

全球已经进入服务经济、信息经济主导时代,智慧城市的建设为信息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市场需求,并正在催生“智慧城市产业”这一新经济板块,在可预见的未来,智慧城市产业将产生强大的经济拉动力。而由于云计算及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IT项目交付方式正在由“交付产品”向“交付服务”的变革,IT服务交付将取代传统的IT产品交付成为智慧城市项目的主体交付模式,“智慧服务运营产业”作为智慧城市产业链条的龙头环节和主导力量,其经济效益可观,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具备大力发展的价值。

参考文献

注:[1]赵刚.智慧城市的运营商

[2] 周俐.发展智慧城市运营服务

[3] 张克平.无锡正筹备建立智慧城市运营中心

篇3

在今年1月举行的上海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率先建设“智慧城市”。在上海市“十二五”规划中,亦明确要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十二五”开局之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启动“城市光网”和“无线城市”建设。上海电信自2011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二免一赠一极速”智慧城市宽带大提速计划,具体包括“光纤到家,增速免费;百兆到户,20兆起步; 家庭存储,百G赠送;公共热点,WiFi免费”。上海移动则将在“十二五”期间致力打造一个以TD―LTE技术引领,2G、3G、WLAN、4G“四网协同”的泛在、融合、智能的无线城市。5月18日,上海市政府在上海通信发展2011年会上称,上海力争2013年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智慧城市”什么样?什么样的城市才够“智慧”?今年年初形成的《智慧浦东规划纲要――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中提出,未来十年,浦东新区将围绕“195”战役全力打造“数字高原、智慧浦东”,力争建设成为上海“智慧城市”示范区和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先导区。“智慧浦东”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协同化为基本特征,是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新区“十二五”的重要战略规划之一和二次创业的亮点。作为先导区建设的一个首要任务,对智慧城市概念进行疏理并提出量化指标就成为重中之重。

■ 首推“中国版”智慧城市标准

5月11日,浦东新区首次向外界披露,该区已率先完成“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起草工作,即将正式对外。这是国内首次对智慧城市概念进行系统疏理,并提出量化指标。浦东此次的指标体系由 “上海浦东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筹)”研究起草,国内十余所高校、主流通信运营商、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提供商,以及浦东新区相关事业单位共同参与。

该指标体系统筹考虑了城市信息化水平、综合竞争力、绿色低碳、人文科技等方面因素,形成了45项具体的量化指标,其中15项为核心指标,30项为一般指标。一座城市如果两项指标达标率均超过80%就将迈入“初级智慧型城市”的门槛,而核心指标实现100%达标,一般指标的达标率也超过90%,这座城市就将成为“成熟智慧型城市”。

这45项指标除了城市基础网络设施等硬件建设外,还包括智慧化交通管理、医疗教育体系、环保网络、社区管理以及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市民文化科学素养等软件条件。比如核心指标中要求城市行政审批项目网上办理比例≥90%,市民每日平均交通拥堵时间≤0.5小时,市民平均门诊所需时间≤1小时,食品药品追溯系统覆盖率≥90%,电子教学平均比例≥50%,企业电子商务行为率≥95%等,充分考虑了百姓衣食住行的实际需求,将大大提高市民的“幸福感”。据悉,该指标体系目前还只是“1.0版”,今后将根据实际建设情况进行动态调整,集聚多方力量继续完善和提升指标体系,共同打造中国智慧城市的“样板房”。

■ 牵手三大通信运营商合力打造“智慧芯”

今年以来,浦东新区相继与三大通信运营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推进“智慧浦东”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3月10日,浦东新区经信委与上海电信签署五年战略合作协议、2011年实施计划书及城市光网专项实施计划书。“十二五”期间,上海电信将在浦东新区内大力推进“城市光网”专项工程,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领先全市两年将浦东率先建成为上海“城市光网”应用示范区,完成高速、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的建设。

3月25日,浦东新区经信委与上海移动签署“十二五”信息化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无线城市”建设实施计划书及2011年重点工作合作备忘录,共同为浦东“无线城市”建设打造 “智慧芯”。合作双方将共同推进浦东基础通信网络建设,率先推动移动2G、3G、WLAN、TD-LTE四网协同覆盖,建设中国移动通信网络泛在、融合的高速“无线城市”。上海移动将把张江、陆家嘴区域打造成为以TD-LTE技术为引领、四网协同覆盖的“智慧城区样板工程”,实现这些重点区域的移动基础通信网络全覆盖。2011年,上海移动将在浦东新区新建WLAN热点超过200个及通信基站近300个,包括超过70个TD-LTE站点。

5月9日,浦东新区经信委与上海联通就共同推进“智慧浦东”建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优化区域信息化基础设施、推动区域信息产业升级和提升区域信息化服务民生水平三方面开展合作,其中包括深入社区多媒体优化、提升全光纤网络等具体项目。

■张江将建成智慧城市示范区

根据浦东新区“十二五”规划,张江高科技园区将建设成为“智慧城区”的先行区。目前,一系列有关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正在推进,园区办公企业带宽从K级升至M级,重点居民区百兆带宽入户,完善园区300多个摄像头铺设,利用现代化的视频监控、无线定位、空气检测、红外感应等技术,实现对园区及周边环境的全天候监控检测、预防犯罪、监测环境,主要区域无线网络做到全覆盖。

篇4

“人口膨胀、饮水卫生、安全隐患、环境污染和交通拥挤等各种问题,是全球也是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9月19日,在“慧聚典范力量,引领城市锋尚”——IBM智慧城市慧典先锋计划启动仪式暨新闻会上,IBM大中华区方案软件集团总经理夏然表示,IBM智慧城市建设新战略——基于整体规划设计、关键技术和实施保证这三大核心优势,推动整个产业及中国城市的智慧化建设。同时,IBM还针对中国智慧城市的切实建设需求,推出了全新的“慧典先锋计划”。

中国也得水不覆舟

大量水资源和下水道基础设施老化是华盛顿水务局面临的拷问,从配水管和阀门到公共消防栓和水表涉及了数百项资产。通过部署IBM智慧的水管理解决方案,华盛顿水务局能够在地图上查看每个资产的详细位置和状况,提高员工生产力和缩短路途时间;通过预测性维护和自动化仪表读数,华盛顿水务局成功地将客户电话维修请求减少了36%,同时加快人员处理紧急情况的速度;员工优化功能每年为华盛顿水务局节省大约180万美元,同时减少20%的燃油成本。

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利用IBM的“交通预测工具”,在预先设定的时段内(10分钟、15分钟、30分钟、45分钟和60分钟)对交通流量进行了预测,使总体预测结果远远高于85%的目标准确率。采用这些预测结果,陆路交通管理局的交通控制人员能够更好地预判交通流,有效防止交通堵塞。

2010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发生了特大洪水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造成785人死亡,13830人被迫逃离家园。由于没有灾难和危机管理统一指挥视图,无法制定全面的灾害管理计划,难以组织和分发执行任务。在使用IBM智慧城市应急解决方案之后,可以集成来自各部门、系统的信息,在提供协同合作能力的同时,提供了综合管理仪表板来管理、展示预案工作流进度和状态。

“我们希望通过‘慧典先锋计划’,整合全球可复用的最佳实践模型,以及IBM智能运营中心、智能交通、智能水管理、和谐城市、应急等解决方案,为市民和企业提供最佳的智慧城市软件和服务支持,促进中国建设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智慧城市。”夏然表示,“慧典先锋计划”将是IBM 2012年~2014年的重点战略,IBM将在国内培养出好的生态环境和一批本地合作伙伴。

“智慧城市不是买一批传感器或建一大堆机房就可以做好,而是需要一个强大的团队做好蓝图,不论是应急、水位还是社会管理,都要落到实处。尤其是关键技术,需要几十年的沉淀,而IBM每年都有几十亿美元的关键技术投入,在中国有5000人的开发团队为本土服务。”夏然说,在国内,IBM已经与长城金点、软通动力、医慧科技等超过10家合作伙伴共同打造中国的智慧城市。

正如夏然所说,智慧城市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旅程。面对全中国热火朝天的智慧城市进程,“慧典先锋计划”却十分冷静,城市选择贵在精而不在多,力争把每个城市都做成一流的。

要质量不要数量

根据“IDC政府洞察”(IDC Government Insights)的统计,2011年,智慧城市信息技术的市场价值已达340亿美元,并将以每年超过18%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4年将达到570亿美元。

智慧城市已经势不可挡,很多城市甚至想一步到位,跨越30年成为全球最先进的城市。那么,如何衡量一个城市的“智慧”程度,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美国某城市,当发生贩卖人口案件的时候,警察可以做到7分钟之内到现场,47分钟之内破案;在迈阿密SunLife体育场,通过收集停车信息、安检信息和贩卖商品信息,增加场馆对突发事件的回应能力;瑞典道路管理局通过实施斯德哥尔摩中心区域自动收缴通行费用,减少了市中心25%的交通流量,并创造了每年5000万欧元的通行费收入——这一切都说明,相比收集数据来说,善用数据更为重要。

“智慧城市的三项基本特征是物联化、互联化和智能化。其中,物联化是指信息的采集和汇聚,互联化对应着信息的分析和预测,智能化则代表了决策和协同。”IBM软件集团解决方案部全球开发总经理沈丽琴认为,数字城市只是第一步,通过分析和预测来优化流程和工作决策才是最终目的,而这恰恰是IBM的优势。

“智慧城市的关键是数据质量,而不是数量。城市里布满了传感器和监控,收集了这么多的数据,如果没有强大的关键技术,是无法实现的。”IBM软件集团大中华区智慧城市行业产品总经理孙崇腾表示。

篇5

1、引言

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2.57%,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改革开放后城镇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在传统城镇化进程中注重“量”的提高,忽视了“质”的提升,导致城乡差距拉大等系列问题,城镇化发展质量广受诟病。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提升城镇化的质量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城镇化质量评价是了解城镇化发展质量的科学方法,传统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已难以适应“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因此适时构建符合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的质量评价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

2、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1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

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传统城镇化而言的,“新”简要的说是指城镇化发展的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复新;“型”是指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关于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理论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是以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为发展原则,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为推动机制,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形成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城乡一体的集约、智慧、低碳、绿色城镇化道路[1]。

2.2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评述

关于城镇化质量评价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很多学者和相关部门都发表过相关研究成果,国外研究成果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联合国人居中心的城镇发展指数(cdi)[2]和城镇指标准则(uig)[3],cdi是从基础设施、废弃物处理、健康、教育及生产5个方面评价城镇化质量,uig中包括居住、社会发展和消除贫困、环境治理、经济发展和经济管制等5个方面的指标;国内学者中最早研究城市化质量的是叶裕民,她从城市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两个方面的相关指标评价城市化质量[4]。最新的城镇化质量研究中有代表性的有:张春梅等在界定城镇化质量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竞争度、民生幸福度、城乡统筹度和持续发展度四个方面构建发达地区城镇化质量综合测评指标体系,以江苏省为例进行测评分析[5]。何平等在已有相关城镇化质量测评研究的基础上,从城镇化内涵和城镇化质量内涵的角度出发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包括7个方面,分别是人口就业、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公共安全、居民生活、资源环境及城乡一体化,较好的体现新型城镇化内涵中人的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6]。

相关研究中对城镇化质量的评价各具特色、百花齐放,但目前仍缺少针对新型城镇化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在综合考虑评价数据能够统计得到的前提下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丰富城镇化质量研究的成果。

3、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构建

在对城镇化质量评价相关文献评述和深刻理解新型城镇化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构建出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该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6项准则下属24项指标。指标层以反映新型城镇化基本特征和数据容易量化获取为原则,以正确评价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为目标来选取。

参考文献:

[1]王素斋.新型城镇化科学发展的内涵、目标与路径.理论月刊2013年第04期:165~168.

[2]united nations human habitat. the state of the world’s cities report 2001[r].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s, 2002: 116-118.

[3] united nations human habitat. urban indicators guideliners[c]//united nations human settlement programme.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s, 2004: 8-9

[4]叶裕民.中国城市化质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7):27-31.

[5]张春梅等.发达地区城镇化质量的测度及其提升对策——以江苏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2年7月,第32卷第7期:50-55.

[6]何平等.中国城镇化质量研究.统计研究,2013年6月,第30卷第6期:11-18.

作者简介:1.张高岭(1989——),男,汉族,河南驻马店人,重庆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技术经济及管理。

篇6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城市化进程十分迅猛,城市人口从1978年的1.72亿(约占总人口的19%)发展到2009年的6.22亿(约占总人口的47%)。根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有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2050年将有75%人口居住在城市。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一方面给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城市在各个领域也面临着发展的瓶颈: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活质量、人口问题、公共安全、公共服务等进一步制约了经济增长。

随着经济发展要求的提高,扩大内需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点,是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和首要任务,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十中更是明确提出了,城镇化建设是国家发展战略,要实现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的转变,实现由乡到城市转变,提升城市水平、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智慧城市建设既是一种为解决城市制约、又能够提供经济转型的新的发展模式。智慧城市通过物联网技术、云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提升城市管理者提供城市方方面面信息的感知能力、信息的分析和处理能力,从而搭建起一套高效运转的智慧城市综合运行平台(见图2),进一步为城市提供有针对性的新服务和新应用,提高城市的公共安全管理能力,提升应急响应速度,为城市中的居民提供更好的民生服务。

1

“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架构

在现有城市中,已经运行了很多的系统,譬如治安、卡口监控、交通监控、GIS地图、110/120/119接处警、水文监测系统等等,这些系统在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合理决策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依然发现,在经过系统扩容,升级改造等向科技要生产力的过程中,还是很难单方面解决城市面临的复杂问题。譬如,交通问题,通过大规模增加道路里程和增加电子警察抓拍系统后,拥堵问题依然是城市交通的头等大事,而且任重道远。

智慧城市系统,就是需要整合城市已有的各个系统,进行横向和纵向整合,同单位进行上下级级联,不同部门之间进行数据共享和调用。把相关系统收集的数据进行统一管理,通过模型算法进行智能分析和分布式数据存储,形成城市共享数据中心,并且以服务的方式提供数据的查询、搜索等标准接口。

智慧城市系统,需要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增加对传感物联的投入,形成种类多样的数据收集渠道,全面感知城市各方面相关信息。智慧城市系统展现给城市管理者的是,城市的方方面面信息,以GIS作为信息的载体,展现城市管理沙盘,为城市的治安管理、应急指挥,科学调度服务。

图3是系统架构图,逻辑上分为感知层、资源云、接口层和应用业务共4层。

2

“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

2.1信息感知技术

这里的感知是更为广泛的一个概念。具体来说,它是指更为广泛的感知、测量、采集和传递信息的设备或系统。通过使用这些设备,从室内温度、湿度、烟雾到是路面车辆信息、城市交通状况等任何信息都可以被快速获取并进行分析,便于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和进行长期规划。

目前常见的信息可分为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典型的如RFID为典型的结构化数据,而视频作为一种最为直观的感知方式实质上是非结构化的数据,需要进行信息再处理,结构化以后才能为智慧城市所用。目前,视频在城市中大量应用,如平安城市中的高清视频监控、高清卡口,电子警察、人脸抓拍系统等。

2.2数据云存储

智慧城市应用的数据存在着数据量大、数据修改操作不频繁、数据类型多样化的特点,特别是视频图像信息库的建设,视频、图片、音频、文本等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大量存在,用传统的关系型结构化数据库已经很难适应当前和以后的建设和快速查询。

大华云存储平台,借鉴当前互联网应用技术,特别是如facebook、google等的NOSQL相关技术,通过云存储平台的整合运算,系统提供存储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使用。

云存储平台提供统一调用接口,以存储池的方式展现给系统外部和第三方程序。支持负载均衡算法,平台存储中的单点和多点故障不会影响系统的整体运行和安全,平台扩容简单。

2.3智能集群分析和云计算

城市规模数据增长到一定程度后,通过人为方式进行处理,已经是杯水车薪了,只有通过集成智能算法和模式匹配等计算,才能更好的发挥数据的效果。譬如,视频监控,按普通人观看16路画面,20~30分钟后,人就会疲劳,效果就会直线下降。

智能算法处理,消耗的计算时间和资源一般都比较大,像视频图像浓缩、摘要等技术,目前业界单台计算机也只能处理4路左右,而城市一般的监控点都在几千乃至上万路以上,需要大量的服务器进行计算。云计算平台对系统计算能力做整体规划和管理,形成计算池,以弹性方式提交运算能力。智能算法在云计算资源的前提下,通过对视频图像场景、语义特征等进行建模和模式匹配,分任务完成计算业务提交。智能计算在后成,当业务不忙时,可以腾出计算能力分配给其他任务,满足资源共享。

云计算平台采用MAPREDUCE分布式架构,集成负载均衡算法,提供计算能力和弹性任务提交。单点故障不影响平台整体稳定。

大华在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中,结合了云计算平台能力,特别是视频图像信息库建设,通过浓缩、摘要等智能算法,从海量原始视频中分析出有价值线索,按照特征、标记等进行分类和归档。

2.4统一分派、调度接口

资源云以统一分派、调用接口提供服务和能力,外部应用通过接口获取相关能力集,如搜索可疑特征库,搜索特征案件,请求视频流等等。接口以SDK或者webservice等方式提供,可以按需提供业务能力集,以适应商业化操作和购买。

2.5服务应用和业务扩展

智慧城市应用展现了城市的各个概况,包括治安、道路交通、水文信息、气象信息、危险品管理等等。智慧城市的建设,就是在大数据、大计算能力的前提下,把城市感知的信息通过合理、科学的模型展现出来,以城市沙盘的方式展现给城市管理者,方便决策。

各种应用开展,需要数据的整合和标准的统一,这是进行云计算的前提。譬如,视频方面,需要规范视频的标准码流格式,需要进行同构异构平台的对接,在这方面,需要不同的行业做出相应的努力。目前,视频方便的标准化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国标GB/T 28181的出台。

2.6信息处理技术

“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是智慧城市另外一个基本特征与要求。这里的互联互通是指将遍布整个城市的各类“感知”设备收集和储存的分散的信息及数据连接起来,进行交互和多方共享。从而更好地对环境和业务状况进行实时监控,从全局的角度分析形势并实时解决问题,使得工作和任务可以通过多方协作来得以远程完成,从而彻底地改变了整个世界的运作方式。

要实现“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意味着大量的运算资源将以一种小型化、分布式的方式嵌入各类设备中去,从而形成各类具备采集、运算、传输等能力的移动、互联终端设备,这些设备再通过传输网络,把现场采集到数据传输到后端。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运用嵌入式技术开发的嵌入式设备,能够很好的满足设备的小型化、多功能化、低功耗等技术要求。采用嵌入式NVR、DVR、车载DVR、PVR等设备作为整个系统的底层接入网关,完成对现场模拟高清视频、网络高清视频、SDI高清视频各类视频信号和温度数据、烟雾、报警等各类传感器采集信息的汇聚、分析、上传,以此实现“智慧城市”感知层数据的互联互通。

2.7视频数据结构化技术

为了从“看的见”升级至“看的懂”,对视频数据的结构化是非常必要的。对视频数据的智能化处理是智慧城市另外一个特征与要求。为达到视频智能化就需要有大量的视频原型素材进行建模、算法的自主学习,需要对提取算法进行不断的优化,排除干扰,这就要求使用最新的技术来处理复杂的数据分析、汇总和计算,以便获得最佳的处理结果。

视频智能技术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几个阶段,大华的智能技术主要应用在视频行为分析、车牌识别、视频诊断、智能检索、人数统计、图像复原、人脸识别等几个领域。视频与图像的数据量非常大,它包含有大量的趋势性、经验性、模糊性的信息,目前大华股份已经通过积累的海量视频素材对识别算法进行了几轮的升级,目前在相关项目应用中的分析结果得到了业主的认可。

3 面向“智慧城市”的可视化解决方案构建

智慧城市安防的管理目标已经可明确为对人、车、物的管理,管理的层级和方向也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城市级视频监控报警平台的建立,其核心是安全保障。第二层级是城市应急通信指挥体系的建设,其核心是预防和响应,第三层级是物联的城市、数字的城市、智慧的城市,其核心是为人服务。大华智慧城市可视化解决方案(见图4)的构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车辆、道路、重要场所、能源、执法等。

大华股份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参与了大量的平安城市建设项目,并逐步根据公安业务需求,开发出多种应用解决方案,满足城市管理日益复杂化要求,其中“平安宁波”正是大规模模数结合方案的典型。

宁波平安城市项目六区五县市共计20000个监控点和11个二级分平台,采用典型的模数结合方式,建立了从派出所、分局到市局的三级监控模式。在派出所建立分控中心,前端模拟图像采用光端机传输至各派出所分控中心进行汇聚,图像经视频分配器一分为二后分别送入硬盘录像机和视频矩阵,实现图像的上墙显示和实时存储。在分局建立监控中心,建设管理平台。分局和派出所之间采用矩阵级联,上级单位通过矩阵级联调用切换下辖各派出所监控点的实时图像。分局也可以通过网络调用下辖各派出所的图像。在分局建立管理平台与市局级联,市局可通过级联平台,调看各派出所、分局的监控点录像。

3.1城市车辆管理

城市车辆管理系统(见图5)重点包括城市内公交车辆、出租车辆、长途运输车辆,监测其运行状态、位置实时信息,通过信息数据收集分析,来实现调度、应急指挥等功能。车辆管理可以实现对车辆运行状态的数据采集和位置信息的采集,及车辆运行时车内、外的环境情况数据记录。数据上传至综合管理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可以通过这些数据进行城市道路情况分析、城市公共交通调度、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等应用。

3.2城市重要场所管理

在城市重要场所监测(见图6)中视频图像提供了重要建筑和城市核心设备的直观状态情况和环境信息,是最主要的信息获取手段和监控手段;通过对重要建筑和城市核心设备相关视频的智能分析,可产生的趋势预警,比如对各类的入侵检测告警,建筑物周围可疑人员的徘徊检测以及人员聚集检测等;在视频智能分析结果超过警戒值时,即可触发相关的报警信息到监控中心,提醒相关人员进行处理,同时可以上报到相关的部门通知预警。

通过使用综合感知设备,可以对建筑物的传感器感应信息进行汇集,如振动感应,温度感应,烟雾感应等,在各类感应信息触发后,即可汇集,综合相关的信息统一上报到监控中心,比如将告警点周围的视频图像调出,通知出入口管理系统,上报上级管理系统封锁建筑物周围交通路口等等:通过对人员值班监测信息的记录,保证重点防护设备和建筑物随时有人员进行监管,避免出现管理和监控漏洞。

3.3城市能源管理

针对城市能源中储油储气站监测、加油加气站监测、危险品车的管理(见图7),可实现出入口的智能控制,比如通过车牌识别结果联动,RFID车辆出入管理等:在紧急情况时,对出入口进行告警联动下的紧急控制,强制关闭或开放某些出入口,进入紧急情况处置程序;视频智能分析产生的趋势预警,比如入侵检测:传感器感应信息,如温度信息,压力信息,静电报警信息。

3.4城市道路管理

车辆在城市中不仅仅是交通工具,城市生活离不开车辆,它是承载人们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城市管理角度、公共服务角度还是从公共安全角度来说,都非常有必要对城市车辆进行数据采集,然后进行数据挖掘、分析与应用。“智慧城市”对车辆信息的采集与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图8所示,路面控制站用摄像、微波和各种传感器技术,通过高清视频智能分析技术可以实现人流、车流、车型的统计,同时采集各种道路综合信息,各种控制信号:按照不同时段不同费率收费、获知实时交通流量、获知车辆违章信息。

利用智能交通各种模型及算法,可以为交通管理部门和人员及时、准确地提供交通信息,从而使交通管理控制系统有效地适应各种交通状况,在相对宏观的高度合理疏导或调配运力。可以为管理者和出行者随时提供各种交通信息,帮助道路使用者合理选择行车路线,避开交通拥挤,减少交通事故,从而极大增强了路网系统的有效使用潜力和通行能力,提高了整个交通系统的机动性、便利性、安全性和舒适性,整个交通系统的运输效率和经济效益随之增加。同时降低了交通系统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5城市移动执法管理

传统的固定点位的布控,往往仅局限于局部的物理位置,而城市人、车、物是不断运动的,公共安全的需求也更加复杂,仅有固定点位的布控往往无法做到全方位的覆盖,因此就需要通过移动点位更加灵活的布控方式来满足城市多样化的公共安全的需求。如图9所示,移动车载执法系统与单兵执法系统,是对固定点位有效的补充,另外通过这类便携式移动设备,还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城市的警力部署情况,为接出警策略、突发事件处理策略等上层应用提供更好的数据支撑。

4 “智慧”在城市治安中的应用

4.1“大海捞针”

视频监控系统,包括传统视频和卡口,已经作为公安机关事后录像、图片取证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更进一步发挥视频图像监控系统的作用,能够短时间找到有价值线索,目前业界普遍认同视频图像信息库的建设。通过信息库的建设,大范围建立可疑库和特征文字描述,方便图片搜索以及以图搜图等功能。

4.2警务巡逻

在执行重要安保工作时,按照执勤线路把相关视频、卡口等监控资源和安保信息、警务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形成执勤预案。当巡逻车经过视频监控点时,指挥中心可以实时收看到画面和地图上的位置,可以进行移动监控和双向对讲,当发生意外时,可以进行预案处理和挂图指挥等。

4.3智能交通

智能交通,在传统的电警违法抓拍的基础上,实现非现场处罚与六合一平台对接,实现道路拥堵状态查询和交通诱导,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红绿灯进行应急交通指挥。未来,智能交通将在城市交通建模的基础上,实现交通信息的透明和科学引导,大大减少城市拥堵和事故。

5 运维管理

智能运维系统作为智慧城市系统的运维解决方案,能够及时有效发现系统中存在的风险和问题,为客户提供运营监控、故障定位、扩容建议等信息。

篇7

教育信息化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与演变,衍生并积累了许多新情况与新问题,外部环境的发展与演进越发活跃,一些新理念和新技术也随之涌现出来。当前的教育信息化在发展过程中已将社交化、个性化、开放化、智能化等特点较为清晰的呈现出来。数字校园为智慧校园所替代也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趋势。

1智慧校园及其特征

智慧校园这一概念的产生晚于智慧城市与数字校园,物联网、云计算、社交网络与移动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智慧校园的产生创造了较多的实现手段与良好的外部环境。智慧校园的建设理念是“以服务为核心,以管理为支撑”,能够完成科学决策、管路逻辑、信息交换、资源组织、智能感知等工作。其终极目标就是通过与高校校园活动进行“深度融合”,为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从根本上来看,智慧校园应用于校园信息化建设更受到校园管理部门的青睐,就目前的实际需求情况来看,有效建设智慧校园不应只对物联网技术进行应用,而应该对更多的新技术加以应用与融合,从而对应用与服务进行有效的突出。从高效的信息化建设目标来看,智慧校园在实质上是对“以人为本”的理念的继承与发展创新。

智慧校园的内涵形象化、具体化的实现形成了其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能够较为灵敏的对现实环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感知,然后依据建立好的模型,较为准确地预测出服务对象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

(2)通过对高速多业务的网络体系加以应用,来实现及时传递各类数据与消息的目的,最大程度的消除时空的限制。

(3)最大程度的对信息化平台进行有效整合与集约化利用,从而充分体现出信息资源的优化存储与良好组织。

(4)以“大数据”理念为依据,实现信息资源的推荐与挖掘,并由此实现智能化的决策与管理。

(5)真正意义上建设起开放的、多维度的学习空间与科研空间,并将进一步建立具备有利于多模式的学习环境与科研环境作为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

2智慧校园的关键技术

2.1环境感知与物联网

目前传递物联网信息的主要平台依旧是网络,但物联网为网络终端增加了一些信息感知与处理功能。感知技术一般包括激光扫描、红外感应与视频监控。与传统意义上的人到终端的网络所不同的是,物联网可以有效实现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定位、结合识别、管理、监控功能为一体,充分提现智慧校园特有的“智能化”优势。

2.2 云平台对教育资源的组织与整合

通过将教育教学资源与云平台进行有机整合,更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从而实现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更新速度慢、共享难度大等问题的有效解决,更好的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发展。以往的数字校园的主要任务是实现教育资源的初步整合与静态组织,往往会受到平台限制作用的影响,资源整合更多的表现为物理储存,但资源本身对逻辑上的关联性的体现较为缺乏。

2.3 移动互联与应用

移动互联技术从本质上来说主要包括自组织网、4G、Wifi等接入技术,而移动互联可以有效突破高校校园中网络接入时受到的有线网络的限制,充分体现了智慧校园的“开放化”特征。同时,无线网络支撑下的智慧校园移动互联环境具有自身的优势,其特点主要扩展、融合、高速、规模。与传统网络所不同的是,移动网络的接入终端还具有多样化的特征。

2.4 学习协作及社交网络

我们通常将社交网络定义为社会化或具有社会性的一种网络服务,是一种方便人际交往的网络服务手段,具有虚拟化的特征。当前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潮流之一就是社交网络,它已经成为了促进互联网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与此同时,社交网络还具有成本低廉、开放性强的优势,是高校大学生们展现个性、对社会实体关系进行维系、表达利益诉求的首选方式之一。

从应用涵盖面上来看,智慧校园将数字校园的所有应用都包含在内的同时,还通过新技术的增加与融合实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目的,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智慧校园完成作业下载、网络选课等基本操作,学校可以依据课表对学生的上网时间与访问内容进行限制。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分析,与其他同学的相关学习数据相比较,按照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为学生创建有效的学习方案,并将具有针对性与系统性的学习方案推送给学生。

从整体规划上来看,智慧校园主要包括智能化设计学校活动、个性化推送资源、决策辅助、展现决策的各项数据、移动使用各类业务系统、建立数字校园基础平台、融合学校各种数据等主要内容。

从架构上来看,其架构与物联网基本相似,但其决策层与数据层是物联网所没有的,具体可以分为决策层、应用层、数据层、通信层、感知层。

3 云计算与物联网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前景

3.1 云计算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前景

云计算平台在智慧校园当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平台、应用三个层次。其中,基础设施层又包括服务器、存储系统及网络系统等重要硬件部分。平台能够为用户提供服务器租用与虚拟硬件资源等服务,其中包括数据管理、用户认证与授权等。开发平台及中间件、数据库共同构成其平台服务系统。智慧校园的中心是软件服务层,其所有的教育信息均存在于该层次。在未来的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云计算将会发挥不可小觑的作用,以学生实验为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验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操作能力、发现新领域、获取新知识有着重要作用。但学校实验室不会每天开放,更无法为每个学生提供随时做实验的机会,学生无法拥有属于自己的实验室。针对这个问题,云计算平台能够利用资源共享与远程桌面的方法,为学校师生提供访问云平台的客户端系统,使其体验到高速运行与海量存储的便利,从而为每位师生提供一个属于自己虚拟实验室。在建设虚拟实验室的环节中,需要首先建设好实验室的环境,搭建出一个完整的虚拟化资源池,以自动化的方式对资源申请、监控与回收进行操作,学校师生可以随时利用虚拟桌面远程访问虚拟实验室。

3.2 物联网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前景

智能感应是物联网最主要的特征及优势,智慧校园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能够对学生安全、教学活动、教学资源、校园生活等进行有效管理,有利于创建和谐、智能、便捷、高校的校园环境。而物联网在智慧校园当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校园生活、教学管理与安全防卫。其中,物联网在发挥教学管理的作用时,管理内容主要包括智慧图书馆、自动考勤管理、智慧课程等;在校园生活方面,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智能浴室管理、智能宿舍管理、智能食堂管理;而在安全防卫方面,物联网发挥的作用则更为重要,它能够为校园的安全防卫提供技术支持,弥补了当前校园中安全防卫不足的弊端,通过传感设备对学校情况进行全方位的掌控,当发现安全问题时,设备能够自动报警,有利于学校安保人员对安全隐患进行及时处理。

4 结束语

篇8

“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就近入学,方便接送;所有的小学质量都足够好,父母不用为择校而发愁;所有的孩子,都一律平等,没有人为原因被拒之门外;所有的孩子,都能受到老师的关爱,快乐幸福地成长。”六年前一次培训后,我曾写下上述感想。

六年以后,我从起初参与一所小学的筹备,到任一所小学的校长,对于未来小学又有了新思考。

未来小学集教室、功能室、图书馆、花园于一体。

这里说的是硬件。作为社会文明教化之所,学校应该是最美观、最前沿、最实用的地方。

未来小学规模不宜太大,每届二到六个班,每个班30人左右,教室宽敞,不用排排坐,可以自由组合成各种学习的方式。“纪律可以带来秩序,但却是被动的,只有一个人归属于一件事、一群人、一个社会,才会有认同和发自内心去照顾它的愿望。”(柴静《看见》)孩子们有足够的安全感,属于此、学于此、长于此。

教室旁边就是功能室,可供专业课或合班上课用,既相对独立,又方便到达。不像传统的小学,教室集中在一起,功能室集中在一起。

图书放置在学校里各个角落,小学俨然就是图书馆。小学就办在图书馆里。书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既是社区图书馆、大众图书馆的补充,又突出本学校的办学特点。

未来小学就建在花园里,郁郁葱葱,可随意畅游,保证学生一年四季有景可看,充分考虑到孩子们玩耍的需求,有适合孩子们玩的安全环保游戏场所,提供全方位活动的可能。

当然如果场地有限,未来一个区域可以形成一个学校群,既相互独立,又在功能室、活动场地上相互补充、相互呼应、避免多校一面。

未来小学是学生的乐园、教师的学园、社区居民的乐园。

早上八点半,孩子们坐着统一的校车来到学校,自由活动二十分钟,可以玩学校依据儿童发展为孩子们设计的游戏,也可以在美丽的校园自主晨练,当然也可以早读和晨诵。

每节课,低年级三十分钟,中年级三十五分钟,高年级四十分钟。在每节课上,老师们会致力于提升孩子对本门课的兴趣,激发他们课下继续探究的愿望。

中午,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在学校吃到由营养师精心准备的美食,没有色素,没有香精,有足够的营养,然后每个孩子都能在寝室里睡一个香甜的午觉。

下午主要是活动课和综合实践课,孩子们可以任意选择,学校会根据每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设计一套实践活动“自助餐”,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

其中有一个下午是自由时间,可以看书,可以踢球,可以在自己喜欢的老树旁沉思。

放学后,学校代为托管孩子们。孩子们可以在学校阅览室里、在专业图书管理员的指导下读书,可以选学一种乐器,可以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五点以后,再由统一的接送车送到每个街区。作业都在学校完成,孩子们回家只思考问题。

老师们都很“专业”,热爱教育,了解儿童,学科知识足够,甚至在本学科的某方面是专家。老师能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备课,而不是为写教案而备课。每个教研组自发地商量课程。没有与教学无关的琐事打扰。

老师们的专业发展和团队构建是未来学校里的大事。老师们学的是全科,语文数学能教,体音美也会一些,任教前培训足够专业。有专业人员为老师们的专业发展提供科学考核依据。老师们需要半年甚至一年的跟岗学习才能竞争上岗。从上班的第一天起,他们就了解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为之去W习实践。校本研修是最重要的成长途径,一个老师可以是教学组的成员,也可以是年级组的成员,还可以是某个教师兴趣社团的一员,同伴互助,共同成长。

当然,能在学校里充分得到发展的,还有附近社区居民。他们也到这里来学习、培训、玩耍。用教室或功能室的民间团体需要提前预约,学校是社区居民最重要的活动场地。

未来小学是智慧学校,也是智慧社区、智慧城市的一部分。

在未来学校里,学生的课堂可以在教室,但探究是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师生一起上课,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主导者;师生可以随时在网上遨游。学校里网络全覆盖,可以随时视频播放新闻。智能化办公、无纸化办公是主流,老师们为孩子们建立成长档案,鼠标一点,概貌尽显。

各种考试都很灵活,语文只考作文,数学考运用,英语属选学。各类体育运动的规则孩子们早就掌握,所有的孩子都有音乐爱好,唱歌、跳舞、乐器,一个班的孩子就可以举行一场音乐会;有美术鉴赏能力;会检索各类信息。哦,最重要的一点,无论什么能力,都是为了孩子们的全面发展。

毕业的孩子不用为上什么样的中学发愁,因为自己优秀,好中学也很多。

未来学校不是孤立存在的,未来学校建立在智慧社区的基础上――学生和父母既会熟练操作电子产品,又深知户外活动的益处;智慧社区的父母学校有规律地开展,父母们都在计划生孩子前接受过一定的心理学培训,对教育、对孩子充满理性的认识和热情的期待。未来学校建立在智慧城市的基础上――社会对教育的认识趋于理性,“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已成为全社会共识,教师的工资位于一个城市中等偏上的水平,吸引更优秀的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越来越优秀的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成为学校“兼职教师”“编外教师”,教育真正站在了社会发展的正中央!

未来小学建设之路还有很长:

路的开始,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路的中间,坚信“行动就有收获、坚持创造奇迹”定会实现。

师生相信的,一直都在。

路的尽头,会有大片的新优质学校吧,同心的朋友啊,我们去走这条路吧;

篇9

汉沽一中始建于1946年,是天津市重点中学、首批“三A”校和市级示范性高中。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以陈家忠为校长的领导班子就带领全校师生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上世纪9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王琪校长提出“绿色生命教育”的理念,并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学校被评为“全国绿色先进学校”;2005年以后,在创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汉沽一中提出了“幸福校园建设”的办学理念,引导师生树立“学会感动、学会感恩、学会捕捉幸福”的意识,享受职业和学业带来的欢乐与幸福。

进入2011年,随着国家和天津市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均衡化,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特别是滨海新区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避免千校一面,打造‘特色高中’”成为高中发展的战略选择,成为汉沽一中创建特色高中的难得机遇。

此外,汉沽地处渤海之滨、蓟运河下游,区域内湖泊、滩涂众多,生态环境优良,在市区与滨海新区发展规划中,汉沽被定位为旅游和生态、宜居新城区;中新天津生态城坐落在汉沽,它的建设、复制和推广,正逐步成为生态城市(区)的典范。这些优势为实施生态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和技术支撑。优越的外部环境,先进的办学条件,雄厚的师资力量,以及师生共有的拼搏和创新意识,为生态教育特色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为办学特色赋予丰厚的理论内涵

汉沽一中生态教育的概念界定

“生态”一词源自生态学,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在生态学视域里,生态的基本特征是综合、联系、平衡。

汉沽一中的生态教育借用了“生态”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特色高中建设中所引用的概念是指广义的生态教育,即:在生态理念指导下进行的一种育人模式的改革。它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及所处环境视作一种特殊的生态即教育生态,它强调以生态的理念来观照、理解、阐释复杂的教育问题,并以生态建构的方式来开展教育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实施策略。生态教育是综合—整体观教育,是联系—系统观教育,是平衡—和谐观教育,是一种充分体现和不断运用生态智慧的教育。它综合并优化学校的各种要素,在错综复杂的交互关系中建构平衡稳定的教育教学系统,创设和谐共生的教育环境,以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这是一种基于生命与环境交互关系的育人模式。

汉沽一中生态教育的基本特征

特征一:生命·活力。汉沽一中的教育者认为,教育应以人为本,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生命的发展,这种发展不会是单一的某个方面的发展,而总是呈现出整体性特征。生命的成长既有身体的生长,又有智慧的生成,更有情感的滋生与心理的逐渐成熟。生态教育就是要遵循生态规律,以激发生命活力。生态教育珍视生命价值,尊重生命尊严,重视生命质量,唤起生命自觉,激活生命潜能。

特征二:自然·适性。汉沽一中的教育者指出,生态教育一方面要进行自然教育,让学生认识自然,爱护自然,融入自然;另一方面要崇尚自然,学习自然,师法自然,摒弃“工厂化生产”式教育,遵循自然规律育人,按照客观规律办学。生态教育主张适性发展,适应人的本性,不违背人性;顺其自然地育人,即顺应人的天性,允许自由发展,允许个性发展,这是人性化教育的体现。

特征三:绿色·高效。汉沽一中的教育者强调,绿色意味着生态教育蓬勃发展,良性生态中各要素是有机组合的,教育结构是合理的,教学是有效的,学生成长方式是健康的;绿色还意味着低碳,即对教育资源的较低消耗。生态教育反对以过度消耗师生的时间和精力为代价的教育教学方式,反对以过度消耗教育资源为特征的高耗能式教育。生态教育倡导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型,从低效高耗转向高效低耗。

特征四:和谐·共生。汉沽一中的生态教育,追求教育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倡导均衡发展观、和谐发展观、科学发展观;重视人际生态,重视学生共同体和教师共同体研究,重视学生群落生态和教师群落生态建设,倡导共同发展。汉沽一中生态教育的本质是遵循教育规律,追求教育系统中的平衡效应,不违背客观规律,追求人的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

确立目标,专项引领

总体目标

汉沽一中确定了生态教育的总体目标:通过系统的理论宣传教育,使师生形成生态教育理念,并以生态文化、生态课程、生态课堂、生态德育等为切入点具体实施,从而创建适合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绿色环保、健康快乐、和谐共生”的校园环境,增强师生的自豪感、幸福感和归属感;将学校打造成生态特色学校,师生能够自我认知、自我发展,生态意识、社会责任感、团结协作意识和创造力普遍增强;把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发挥学校在地区的品牌效应,确立学校的优势地位,满足全区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专项引领之生态文化

篇10

关键词:爱国教育;艺术遗产;古代建筑;民间艺术;人才培养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促进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教师光荣而神圣的使命。“德”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是高尚人格的缩影,是闪光灵魂的轴心。青少年应该打好这方面的基础。作为一名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翻开美术教材,我们就会发现,壮美的大好河山,悠久的美术文化和历史古迹比比皆是,除了可以借此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陶冶情操之外,还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因为,这些本身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绝佳资源。

一、在欣赏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美术教育需要教师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因为,在美术教材中,编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因素以及学生的知识结构,将大量的图片资料和丰富的美术作品编排进了欣赏部分,比如:精巧的陶器、精美的笔画以及古今中外美术大师的完美创作等。这些美术作品和图片资料有着共同的特点:无一不融进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元素。因此,美术教育应该就着这些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欣赏中国画。作为世界文化瑰宝的中国画,以它高雅的艺术表现风格、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魅力,这在中华文化史以及世界文化史中占据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欣赏着每一幅中国画,我们都能感受到:画作中,融进了作者丰富的民族情感和作者自身的富有民族元素的智慧。同时,中国画的绘画材料具有了浓郁的中国特色,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所有这些,都激发每一个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每一个学生的爱国情感都会在欣赏中国画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

(2)欣赏文物作品。我们的祖先在创造了光辉灿烂文明的同时,也留下了品种繁多不可胜数的文物。其中有很多有价值的艺术品和工艺美术品,例如:唐三彩、龙门石窟大佛、马踏飞燕等等,通过这些艺术品使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文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欣赏着祖先留下的瑰宝,学生的爱国情感便会油然而生。

(3)欣赏建筑艺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非凡,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例如:北京故宫、长城、四合院,我们可以通过外观结构、整体布局、颜色装饰等几方面来欣赏。它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浓缩了中华悠久的民族元素,在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史中,占据重要位置。笔者以为:如果引导学生走近这些古朴而典雅的建筑,就似乎走进了一部部历史巨著。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也会在“阅读”中情不自禁地表现出来。

二、在绘画时链接爱国主义教育

当然,绘画作为美术教育中占据很大比重的教学内容,教师更应该将爱国主义教育有效地与绘画教学进行整合。教师需要引领学生通过绘画过程,充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例如:“我为家乡喝彩”“奥运来了”这些主题,教师可以借此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际,抓住这一有效时机,向学生讲叙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农村的发展、城市的繁荣、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以绘画形式表现百年奥运,中华梦圆的喜人景象。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学生在进行绘画创作的过程中,就会自然而然地将爱国情感融进画作。

三、在手工制作时关注爱国主义教育

工艺美术和人们生活密切联系,而且好多同学都见过更容易引发学习兴趣。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扬州漆器、景德镇陶瓷艺术、苏州刺绣艺术等等,这些表现手法独特、内容广泛的艺术,已经具有精湛的技艺和悠久的历史,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无一不包含着炙热的爱国情感。因此,教师通过对其概念、范围及基本特征,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介绍,可以使学生深深感受到民间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然后在亲自动手实践中了解民间艺术,增强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崇敬和热爱,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