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调研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贸易调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际贸易调研

篇1

为了进一步了解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社会需求,找准学生的就业岗位群,明确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确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而设置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实施相应的社会实践,20xx年11月到桂林集琦实力天然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桂林两合经贸有限公司进行了咨询、讨论和调研,并与该公司负责人和国际贸易相关人员进行了座谈。基本情况如下:

一、调研对象

(一)桂林集琦实力天然物科技有限公司

该公司位于桂林市八里街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专业从事研究和开发天然食品功能因子提取与应用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已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中药提取GMP认证,美国犹太正教联盟OU认证,并正进行食品GMP认证。通过不断更新设施和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公司在中药提取、天然食品功能因子提取与应用及经营管理方面得到了较高提升,已成为广西农产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及中药提取(GMP)产业的龙头企业。该公司依托桂林集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瞄准国际功能食品市场,率先确定了“天然食品功能因子提取与应用”的企业发展方向,利用生化技术从罗汉果、甜茶、刺梨、苦瓜、香菇、黑木耳、洋葱、茄子、生姜、等天然植物中,提取分离出安全无毒副作用的食品功能因子,已获得多项科研成果并注册了系列发明专利,其技术领先于国内外先进水平。其中零热量代糖功能产品——“桂林甜”、“甜茶糖”,受到国内外糖尿病、肥胖症患者以及广大消费者欢迎,已形成全国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桂林甜(罗汉果甜甙)、甜茶糖(甜茶甙)生产基地。

(二)桂林两合经贸有限公司

该公司位于桂林市八里街开发区,原名为“桂林两合竹制品有限公司”,主要经营竹木制品如竹筷、竹篮、牙签、木衣架等产品的出口,同时开展土畜、轻工、化工、医保、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国别涉及欧、美、日、韩、台、港、澳等地区。

二、调研结果

(一)关于专业设置

设置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是适应市场需求的,与一般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相比,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既有经济类专业的知识优势,又有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等非常实用的特色课程,学生能学以致用,很快熟悉国际贸易业务流程,加上中国加入WTO之后,很多的外贸单位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非常偏爱。

(二)关于专业方向、职位岗位定位

桂林地区的外贸企业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但是伴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外贸企业会越来越来多,对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需求也会随之增加,从大的形势来看,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就业方向还是比较广阔的。大专层次职业技术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主要在两类岗位,一是简单的外贸业务员;二是从事报检或相应的单证工作。一般来说学生应具备扎实的基础国贸知识,尤其对于英语的要求更高,同时还要求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一定的工作协调能力。根据我们对上述两家公司的调研分析,我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的岗位有:

1、在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从事生产制造、采购、跟单等与对外贸易业务相关的工作,以客户订单为依据,跟踪产品以及服务运作流向,跟着各种单据、报表进行工作;

2、在对外经贸企业和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从事商品报检或单证工作,主要负责制作产品进出口所需要的各种单据,有报检员证的可以到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报检;

3、在对外经贸企业和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从事网络营销工作,主要负责通过网络开拓国外市场,跟外商联系业务、接收订单;

4、在外运公司或货运公司从事货物运输与管理、货运或船务等业务工作,主要负责管理商品运输到国外的过程。

(三)关于实训、实习

篇2

关键词:国际贸易;产业结构;规模经济;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一、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理论关系

1.产业结构决定了贸易结构

一国的贸易结构是建立在本国产业结构的基础上的,产业结构的状况决定了贸易结构层次的高低。根据钱纳里的研究表明,贸易比较优势的变化遵循由低级向高级化的规律,即由轻工业部门向重工业部门转移,而这与产业结构的演进方向是相一致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和人们的消费偏好都会发生变化,一国的比较优势也会随着发生改变。雷勃津斯基定理指出,当一国经济增长带来生产要素的供给结构发生变化时,较密集使用增长要素的生产部门将扩张,而较密集使用非增长要素的生产部门将收缩。那么在要素增长的条件下,按照比较优势从事贸易,会使优势产业绝对地扩大,劣势产业绝对地缩小,产业结构发生转变。其逻辑关系是,因为要素价格,商品价格和技术都不发生变化时,任何一种生产要素的增加都会促使厂商扩大生产规模,但由于新增要素需要另一种要素相配合,因此可行的方法就是缩减密集使用未增长生产要素的生产以分离出足够多的该要素与新增要素相配合,其结果就必然是密集使用新增要素的产业部门扩张而使另一产业部门缩减。因此,产业要素的变化最终会导致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

2.对外贸易也会反作用于产业结构

根据GDP=C+I+G+NX可知,国际贸易的增长会对经济的增长起到促进作用,根据以往的数据,在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起飞和走向发达阶段,贸易依存度快速增加。经济发展可以视为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转换的质和量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由于非均衡发展规律的作用,经济增长带来的经济规模的扩张必然会导致经济结构的演变。

首先,对外贸易结构直接影响着产业结构中开放部门的增长。对外贸易结构由于各产业的要素贸易依赖程度不等,而或多或少地改变了各产业的要素供给弹性,使那些受制于国内要素察赋的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同样,由于各产业对商品贸易依赖程度不同,而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各产业的产品需求弹性,使受制于国内市场容量的产业得到了规模经济效应。因此,对外贸易结构从要素的供给弹性和产品需求弹性两方面同时影响着产业结构的演变。

然后,对外贸易结构直接影响着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系。对外贸易结构与国内流程的结合,直接改变了产业间的供求关系。国内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差距,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对外贸易结构的弥补。对外贸易结构不仅通过产业中间需求,而且通过产品最终需求影响着产业结构的供求关系。这样,开放程度越高的产业结构,其与别国的产业结构关联程度越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内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因此,本国产业既有可能利用别国产业弥补自身发展不足,也有可能因依赖外向关联而抑制了本国产业的自身发展。因此,一国产业结构的形成和调整必然受到对外贸易结构的影响,同时,一国对外贸易结构又是由一国产业结构状况所规定的。这表现在;(1)一国产业结构通过对外贸易结构获取比较利益。一国产业在国际交换过程中,往往出口的是国际价值大于国内价值,本国具有比较劳动生产率优势的产业的商品;而进口的是国际价值小于国内价值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处于劣势产业的商品,在国际分工中形成符合本国比较利益的对外贸易结构。(2)一国产业结构通过对外贸易结构反映竞争能力。在国际市场上,产业的竞争实力通过出口额及其比率来表达。产业的竞争实力越强,其出口结构的比例越高,说明本国产业要素转换效率越高;而产业的竞争力越弱,其进口结构比例越高,说明本国产业要素转换效率相对较低。发达国家经验表明,产业竞争能力的变化是与产业结构高度化趋势相一致的。

二、我国对外贸易所存在的问题

1.我国的对外贸易存在着非市场化的问题

虽然我国对传统的贸易体制不断进行改革,如赋予若干生产企业进出口自营权,但是,获得进出口自营权的仅仅只是少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包括少数科研机构),而且其进出口自营权仍然受到很久的约束,经营范围受到严格的限制,拥有进出口自营权的生产企业实际上并不能真正完全自主地经营进出口业务。此外,虽然我国也允许私营企业获得进出口自营权,但进入门槛很高,数量极其有限。总之,我国的外贸经营权仍然是由国家控制的,只有少数生产企业有权可以直接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大多数企业并不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出口产品。这些没有进出口自营权的企业要出口产品,就只能通过国有外贸公司。这意味着,对于大多数没有进出口权的生产企业来说,它们并不能直接进入国际市场自由地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因而同国际市场之间实际上仍然存在着“隔层”。

2.我国在对外贸易中缺乏规模经济的内在动力

按照新贸易理论中的基本观点,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是为了通过进入国际市场,以扩大产品的市场销售,使企业能在扩大市场份额的基础上生产更多的产品,从而降低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从而有利于降低产品的价格,这样就能大大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但我国的绝大多数企业并没有真正实现规模经济,许多企业完全只是为了出口而出口,为了创汇而出口,而并不一定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或创造利润而出口。由于我国企业(包括外贸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因此,我国企业的生产成本普遍较高,生产率普遍较低,这样,我国出口产品的换汇成本也就自然很高。

3.我国的出口结构仍存在着技术档次低的问题

我国出口竞争力强的工业产品主要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的产品链条短,附加价值低。目前,我国出口量最大的10类产品中有9类是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产品。我国的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虽快,但主要依靠加工贸易和外商投资企业,而且我国机电产品一般档次较低,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不高,缺乏有后劲的支柱产品,支柱产业的出口能力尚未形成规模。同时,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例很小,只有15%,且多数还是由外资企业实现的。此外,我国的服务贸易(包括银行、保险、电信、法律、会计、资讯行业等)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十分薄弱,出口创汇能力不强。还必须指出的是,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加工贸易的发展。在加工贸易中,只要加工产品本身是资本密集或技术密集型产品,那么,反映在统计中就是资本密集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但实际上国内大量加工过程比较短暂,附加价值并不高。可见,建立在加工贸易基础上的资本密集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长还不能说明我国的出口结构已真正实现了高级化。

三、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的路径

1.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消费率一直偏低,最终消费占GDP比重已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11年的51.6%,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11年的35%左右,处于世界较低水平。有研究表明,我国消费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经济增速将提,1.5―2.7个百分点。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消费率尚有较大提升空间,有效地提高居?民消费率,不仅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而且将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空间,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

据统计,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已达到51.27%。根据城镇化率处于30%―70%时为城镇化发展快速阶段的国际经验,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到2030年,城镇化率如能达到65%左右,各类城镇将新增3亿多人口,保守地讲,按增加每个城镇人口投资增加10万元计算,3亿人口将带来至少30万亿的投资,此外,消费需求也将迅速扩大,这将为我国扩大消费和投资需求提供强大、持久的动力,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发展。

3.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

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并在统筹规划指导下,促进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联手发展。发达地区可为欠发达地区提供技术支持和项目拓展;欠发达地区可为发达地区提供广阔市场和发展支撑。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漂移”,借机淘汰部分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企业,同时加强企业对科技的投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这样既能够顺利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又能够推动不发达地区的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4.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市场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使我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能够拥有足够的发言权和谈判地位。应根据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领域,在未来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争取在新兴战略性行业涌现一批率先占据产业链高端的企业,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新型能源、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等产业。

5.加快推进体制改革

一是进一步转变政府经济职能。政府应以宏观调控为主,不断提高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能力,减少对市场进行的直接及微观干预,逐步强化对经济的指导与调控职能;二是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当前公务服务短缺的背景下,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具体目标与职责范围,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加快对垄断性行业的改革。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制定和完善有关法规制度,建立健全约束机制,在坚持发展国有企业的基础上,加快对垄断行业的改革,放宽市场准入,为民营资本参与竞争创造更有利、更公平的市场环境并确保民营资本的合法权益;四是推进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国有企业经营利润和红利的上缴比例,并将上缴资金用于社会公共服务部分,让普通群众充分享受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进一步对工资性收入进行合理分配,缩小各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五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六是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水平,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不断提升人才对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彭宜钟.产业结构理论综述[J].北方经济.2010年(24).

篇3

关键词:国际贸易理论;合作研讨;三环联动;实践

本文为2011年河北政法职业学院课题“高职《国际贸易理论》课程合作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的结项成果;课题编号:20111015;课题主持人:边丽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月29日

《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基础理论课程,该课程为分析国际贸易现象与问题提供基本的理论和方法支持,有助于培养“了解国际贸易理论,通晓国际贸易政策,掌握国际贸易体制规则,从事国际贸易经营、管理和研究”的人才。所以,总体而言,该课程是偏向于宏观理论和政策的学习,初学者往往不容易产生很大的兴趣。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弱,更加侧重于“操作性”技能,因此他们常常会对该课程的有用性或有效性产生疑问,进而失去了钻研的动力,也就无法实现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最终目的。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面对这种情况,亟待构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或方法,使之既适合高职教育,又适合本门课程。为此,笔者引用并探索了合作研讨式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总结,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合作研讨式教学的引用与探索

(一)合作研讨式教学的含义。合作研讨式教学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是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真正的信息交流、沟通和合作,最后形成口头、书面或其他形式的产品。它以小组活动为主体,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和目标导向活动。这种教师当“导演”,学生当“演员”的模式,创设了师生、生生之间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其实施步骤是:教学目标呈现――集体讲授(课堂教学)――研讨小组合作活动――教师总结和评价。

它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思考问题和合作讨论问题的机会,在学习过程中创设一种有助于探索研究的开放的情景和途径,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主动地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能力,并极大地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二)三环联动合作研讨式教学的提出。针对《国际贸易理论》课程和高职学生学习的特点,笔者引入了合作研讨式教学模式。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也普遍反映收获更大。当然,这种教学模式在本课程中也处于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过程中。为了使合作研讨式教学更好地适用于本课程,进一步彰显课程特色,笔者在传统合作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加强了实践调研的作用与比重,创新性地提出并实施了三环联动合作研讨式教学。

本课程所适用的三环联动合作研讨式教学,是在合作研讨式教学的基础上提出的。这种教学模式,就是将教师的“导学”与学生的“合作研讨”、“实践调研”三个环节统一起来,做到有机结合,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它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教学相长,达到教学研统一,真正授人以渔。为了使三环联动合作研讨式教学更好地发挥作用,我们还专门编写了《学习指导书》。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了这种教学模式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二、《国际贸易理论》课程实施合作研讨式教学的实践

本课程按照基础项目、理论与政策项目、措施项目和趋势项目进行整体设计,实施了具有课程特色的三环联动合作研讨式教学。

(一)教师导学――三环之一。在“三环联动合作研讨式”教学中,教师导学为32个学时。根据课程的四大项目,教师讲授与国际贸易实践密切相关,又能体现当今国际贸易最新成果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布置自学与合作完成的任务,引导和启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学会发现和思考问题等。

当然,在“教师导学”中,也必须引入与《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有关资格证书(如国际商务单证员、国际贸易业务员和高级国际贸易业务员)考试的内容,实现课证融合。同时,在“教师导学”中,我们也安排了“国际贸易新闻一刻”环节,让学生从教师提供的互联网资源和报纸刊物上寻找“国际贸易新闻”,透过新闻所揭示的现象,展开深入的分析。通过增设此环节,能够使学生从理论的高度认识和分析各种国际贸易现象和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二)合作研讨――三环之二。根据教师导学的内容,开展合作研讨,共计8个学时。在这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主要担任研讨活动组织者的角色,确保研讨活动的每一步骤都在自由民主的气氛中进行,并通过举办辩论赛等各种方式不断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这一环节是通过师生、生生彼此间的合作、交流,相互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第一,策划研讨的方式和主题。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并根据教学内容与国际贸易领域内的热点和焦点问题,通过策划座谈、辩论等多种研讨的方式,有效激发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热情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主动性。

研讨主题的设置,首先要适度,要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做到难易适中,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次应选择与国际贸易实践密切相关,又能体现当今国际贸易最新成果的主题。例如,我们曾设置的研讨和辩论主题有“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中国出口企业如何应诉国外反倾销调查”,等等。

第二,组建合理的研讨小组。研讨小组区别于传统小组,他的组成更为科学和周细,主要以异质为主,即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性别、成绩水平、性格特点、能力倾向等方面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合作。从总体上看,各研讨小组的总体水平又是基本相一致的。组内异质的差异可以为小组成员进行优势互补。小组成员一般7~8人为宜,其中包括组长、记录员、发言人等。为了使小组成员更好地履行各自的职责,笔者编写了《合作研讨角色定位规则》。同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研讨小组也可以模拟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在学到“世界贸易组织”内容时,不同的研讨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模仿国际政务来进行知识的学习。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不同小组学生在角色演练中体会到角色的地位与作用,产生身临其位、身临其境的感觉,促进对相关知识的学习。

第三,研讨小组的自主学习。根据研讨主题,各研讨小组在课下首先要自主学习。在组长的指挥下,各成员进行分工合作,开展小组交流、讨论,共同完成任务。例如,学习能力强的成员负责利用网络对新知识点进行查询,然后传授给其他成员;其余成员负责收集报刊上的新闻报导和评论。小组记录员要将研讨小组自主学习的情况写到事先制作好的《合作研讨记录表》中。合作式学习强调组员间的相互合作,互通有无。组员之间协调与否直接关系到本组的学习效果。

第四,研讨小组的汇报与交流。在研讨小组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我们设立了专门的研讨课,并举办了多场辩论赛,实现了各小组之间的交流学习。合作研讨的程序按照事先制作好的《小组研讨规则》来进行。各组发言人汇报本组合作研讨的成果(要求学生通过PPT的方式演示),记录员要做好研讨记录,教师可根据《〈国际贸易理论〉PPT汇报量化评分表》进行现场打分。

经过精心组织,我们举办了多场辩论赛,根据不同辩题,分别设置了正、反方辩论小组,双方在一系列的辩论环节中围绕辩题,结合专业知识、大量举例,展开精彩辩论。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使每个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力量。

第五,教师的总结评价。教师在合作学习后的总结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对合作内容作出必要的归纳和总结,以便学生了解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自觉弥补缺陷与不足;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作出评价性的总结,给出研讨小组成绩和组员成绩。

(三)实践调研――三环之三。在合作研讨环节完成之后,随之而进行的便是实践调研环节,共计8个学时。当然,在调研之前,教师要设置任务或问题,例如我们曾设置的任务有“调查该公司曾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壁垒的情况”、“出口企业如何应对国外提起的反倾销调查”等等,学生带着这些任务,前往海关、外贸公司等地进行实践调研。通过调研,不但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巩固与深化了已经学过的理论和方法,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合作研讨和实践调研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调研报告,并将其作为期末总成绩的一部分,这是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便于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

为了推进三环联动合作研讨式教学,我们也对本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注重了过程化考核,强调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改变了传统的“期末考试定成绩”的做法。学生期末总成绩由平时成绩(50%)和期末卷面成绩(50%)组成,平时成绩由研讨课成绩或研讨论文、课堂表现以及调研报告或实训作业共同组成,即过程性评价占总成绩的50%。这种以能力为导向的评价方式促使学生改变学习习惯,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的培养。

三、结语

实践证明,在《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合作研讨式教学的应用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扭转了以往教师讲、学生记的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平等、宽松、和谐的合作气氛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经历成功,表现才能,在实践中提高了自己的应用能力,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闫国庆.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M].中国商务出版社,2008.10.

篇4

国际贸易专业好就业,从事外贸的很多只是略懂英语或者略懂国际贸易知识的,就业门槛不高,不过真正精通的很少。

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关键词】跨境电子商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4.16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9%,排名跃居世界第一。可见,严峻的世界经济形势下,外贸行业仍然充满着机会。这几年,以阿里巴巴、中国制造网、敦煌网等跨境电商企业开始崭露头角。现在,新浪潮引领者来自外贸B2C,一批外贸B2C势力正在迅速崛起。商务部在2012年的2010-2011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跨境电商成交额同比增长40.6%,呈现出稳中有进的态势,进而说明了我国进出口行业仍然继续存在着提升的可能。以上数据也表明,我国将有越来越多的小微型外贸企业正在利用跨境电子商务来拓展出口业务。然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国贸专业的课程体系仍然侧重于传统外贸模式,没有重视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使得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短缺,这种现状将会严重阻碍我国小微型外贸企业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的国贸专业在跨境电商背景下如何构建课程体系迫在眉睫。

一、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现状

根据这几年连续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关注,我认为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

(一)以传统的国际贸易业务为基础来进行课程体系设计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国贸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以传统的国际贸易业务为基础设计的,没有考虑到新兴业务的需求。根据传统业务我们设计了很多课程,例如:外贸英语函电、外贸谈判、世界经济概论、国际经济合作、世界贸易组织、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国际商法等。根据近几年对一些高职国贸专业毕业生调查得知,大学期间有些专业课程对他们从事一线外贸工作帮助甚微,上岗之前还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培训才能勉强上手。

(二)课程设计与本科过于雷同

虽然高职院校尽量规避了与本科类似专业在课程设计上的雷同,但是我们仍然在高职的课程中可以看到本科的影子。主要的手段是通过:删减本科课程体系中一些难度较大的课程,降低教材难度,添加实训课程来实现差异化。

(三)过于强调课证融合

在“工学结合”理念的影响下,“课程融合”成了一些学校课程设计的基础。一些学校的课程体系就像几门职业培训课程的组合。这样的课程体系看上去好像很实用,但是过于单薄的专业基础,过于狭窄的专业通道让学生的就业失去竞争力和职业迁徙的能力。

二、跨境电商背景下如何构建高职国贸专业课程体系

我认为,在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兴业务日益盛行的形势下,为了培养更多更好的外贸一线工作人员,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应构建一个能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就业品质的课程体系,应该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符合高职人才培养规格

高职院校外贸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一般定位是:外贸工作一线的高技术专业人才。根据国家的大学生就业数据可知,现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非常大。造成就业压力大的原因,除了毕业生的人数多这个原因者外,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大学毕业生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学校在制定专业课程体系时没有精确定位培养规格。根据调研,我认为高职外贸专业的应该更加注重为小微型外贸企业培养人才。我们明确了服务对象,我们设计的课程体系就能更好的为小微型外贸企业培养一线的高技术人才。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基于充分的专业调研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一些开设国贸专业的院校没有对外贸行业企业、毕业生就业区域、企业、岗位、职业迁徙、成才率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没有外贸企业的实际参与,使得课程体系与实际业务脱节。例如,通过全面、深入的专业调研得知,我们学校国贸专业毕业生绝大多数是在小微型外贸企业工作,这些企业非常重视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在外贸业务拓展的作用。他们提出:国贸专业的课程中能否开设涉及一些跨境电子商务方面的相关课程?这样的建议对课程体系的设计与优化将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强调英语突出技能

在跨境电子商务的背景下考虑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可参考以下路径:国贸专业电商化改造。随着淘宝等电商企业的做大做强,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我们应该看到这两个专业的服务对象是有差异的,在培养重点和课程设置上是有较大差别的。与在国内利用电商不同,跨境电商所使用的语言、习俗、法律、货币、物流等要复杂得多。很多小微型外贸企业特别看重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因为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交流绝大多数是使用英语。因此,在跨境电子商务的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一定要突出英语的运用能力,建议每个学期都要开设相应的英语课程,在第3、4学期开设跨境电商B2C平台实操课程。

(四)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有典型企业的全程参与

课程体系的构建除了在前期调研阶段要深入走访就业的典型企业,收集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意见。我们在课程体系构建的时候需要将企业的各种意见内化到具体的课程中。留出2-3门课程请企业的业师进行授课,有针对性的提升对口就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慧.浅谈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

[2] 王秀霞.高职对外贸易人才培养与中小企业需求研究[J].改革与开放,2009(11) .

篇6

摘 要:技师学院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必须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本文就技师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外贸会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技师 外贸会计 教学改革

一、技师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外贸会计课程教学必要性分析

据宁波海关最新统计数据,2014年宁波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6432.2亿元。宁波作为典型的外贸城市,进出口总额再一次攀升。对各类型外贸企业进行分析,发现民营外贸企业进出口总额领跑全市。

宁波作为经济发达的港口城市,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专业人才就业,尤其是国际贸易专业。另外,宁波地区本土的本科、高职、中职院校培养了大量的国际贸易人才。相比之下,笔者所在学校培养的国际贸易高级工与其他本科、高职院校培养的国际贸易毕业生在职业能力和素质上就显得有些劣势。我们培养的学生很多时候达不到大中型外贸企业外贸业务员的工作岗位要求。这是由于学生进校时本身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强等原因造成的。

那么,如何改善国际贸易高级工的就业情况,笔者认为外贸会计就业岗位将是学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一个重大突破口。对宁波地区的部分外贸企业进行走访,发现外贸企业中外贸会计岗位人才需求量很大,很多中小型民营外贸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外贸会计人员,很多已经招聘进来的会计人员都需要对其进行重新的国际贸易知识的再培训。这样的做法让用人单位感到力不从心。

笔者学校拥有大量教学经验丰富的会计专业教师。为了扩大国际贸易高级工的就业面,学校早在2007年就开始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计划中开设了很多会计课程,部分学生在完成会计课程学习后,考取了会计上岗证。同时,对学校国际贸易高级工专业的毕业生近几年的就业情况进行调研,发现大部分学生就职于宁波地区的中小型民营外贸企业,其中部分学生在这些企业中担任会计工作岗位。对这些学生所在单位进行调研,企业对学校国际贸易毕业生担任外贸会计工作岗位认同度较高,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学校毕业生掌握了大量的国际贸易基础知识,熟悉进出口业务流程和各类单据;二是学校毕业生不仅具备了一定的会计知识,还学习了外贸会计课程,熟悉进出口企业会计工作流程;所以用人单位很愿意到学校招聘国际贸易毕业生从事外贸会计岗位。

上述分析,笔者学校国际贸易专业开设外贸会计课程显得尤为必要,但是会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又遇到一些问题,需要教师进行研究分析,才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二、外贸会计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在外贸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遇到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教材不合适

目前市面上的外贸会计教材大都面向高职,教材内容偏理论,缺乏实务操作,很多知识点又与外贸企业实际情况脱节比较严重。对于技师学院的学生来说,理论学习有难度,由于缺乏操作性,学习积极性自然而然就降低了,学习效果就会打折。加之,近几年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不断改革,教材没有及时更新,导致教材不符合技师学院的教学要求。

2.学生思维定势

专业教学计划考虑到学习的有效性,在学习外贸会计课程之前,必须先学习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等课程。所以教学计划中高一开设了会计基础课程,在随后的学期中,不断加入其他会计课程。但是,很多学生由于缺乏职业目标,囿于固有思维,认为国际贸易专业将来的就业方向就是去外贸公司当外贸业务员,不用学习会计基础等“无关”课程,这样就直接导致会计类课程的学习效果较差。

3.师资力量不足

外贸会计是一门行业会计,教学中需要既有国际贸易业务知识,又有良好的会计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学校虽拥有教学经验丰富的会计教师团队,但与这种师资要求相比,相差甚远,该课程的授课教师大多数没有外贸会计业务实践操作经验,因此在外贸会计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握国际贸易业务内容核算的尺度,某些具体的业务核算程序掌握不够好,直接导致外贸会计课程的教学有效性。

三、外贸会计教学改革措施研究

为了培养出符合宁波地区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外贸会计岗位要求的毕业生,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外贸会计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1.加强“双师型”会计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外贸会计课程的教学质量。为了培养出符合外贸会计岗位要求的毕业生,目前的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提升会计教师的“双专业”实践能力。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提升教师的“双专业”实践能力:一是教师利用寒暑假到外贸企业顶岗锻炼,任课教师可以通过顶岗来增强外贸会计岗位认知,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技能水平,从而有效进行课程教学,指导学生;二是教师利用业务时间,通过培训等方式,考取外贸会计知识资格证书,通过考证学习来弥补自身的国贸专业的不足。这两个途径需要学校来制定合理的人事制度来加以管理,形成一种长效机制,才能保证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不断加强。

2.开发技师学院外贸会计校本教材

由于外贸会计教材不适应现实的企业需求,所以要真正促使课程学习有效,就必须对现有的教材进行改革,开发出适合宁波地区的企业需求的校本教材。在进行校本教材开发前,需要结合顶岗调研情况,设计出外贸会计岗位职责要求,根据岗位职责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编写校本教材。外贸会计岗位职责要求见表1,外贸会计课程教学任务见表2。

3.突出实践教学

外贸会计周课时为3,课时有限。对于任课教师来说,只能教授一些基本理论知识,没有充足的时间提供案例讨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方式。学生在整个上课过程中被动学习,也严重影响了课程的学习效果。

要突出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教学的比重,强化学生对于自营进出口业务、进出口业务、加工补偿贸易、出口退税等的核算操作。通过实践学习,学生能够根据进出口业务及出口退税依据来核算成本,登记账簿并编制财务报表等,达到外贸会计的岗位职责要求。

四、小结

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如果技师学院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就不可能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在就业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只有改革外贸会计的课程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情况,所以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杨樱浅.析外贸会计教学[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9).

篇7

关键词: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高等农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091-02

国际贸易课程不仅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基础课之一,同时也是其他经管类学生重要的必修或选修课程。遗憾的是,当前高校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高等农业院校,本文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指出农业院校在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突出的共性与特质问题,剖析其原因并提出改革建议。

一、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教学内容过于陈旧。目前,针对本科生的国际贸易课程依然集中于传统的成熟理论的讲授,主要包括古典与新古典贸易理论,而对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以及最近几年兴起的新新贸易理论部分,几乎没有涉及。同时,对于传统经典理论的介绍也只偏重理论本身,而对理论在经验中的检验的相关内容明显缺乏。教学内容缺乏更新是当前高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包括综合大学与农业院校。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尽管已非常成熟,但在现实中的解释力在逐渐减弱,经典理论应该作为学生学习国际贸易的基础和开端,但绝不应是学习终点,这样不仅无助于学生对国际贸易课程整体框架和发展脉络的熟悉,且导致理论与实际脱节。究其原因,除了教师专业技能限制以及科研压力等原因之外,还跟教材更新速度缓慢相关,当前多数国内教材对新的国际经济现象、经济问题的追踪及理论分析明显滞后,加上学生过度依赖教材,偏重考试结果,从而导致按照既有教材照本宣科的教学现象较为泛滥。

2.教材选取的随意性与主观性。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对教材的选取,国际贸易课程的教材仅国内出版的就可谓是汗牛充栋,编著者众多,不仅良莠不齐,而且难易程度不一;如果教材选择适当可事半功倍,否则可能误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情况而言,教师在选取教材时,并未较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更不会考虑该门学科对学生的长远影响;往往选取的标准是主要偏重个人偏好,尤其是倾向于挑选容易讲解的教材,做到最大可能地节约个人精力和投入;并且一旦选定教材在若干年内都不进行更换和调整,而多数教材的更新速度是缓慢的,但是教学内容却一如既往地按照选定不变的教材年复一年地讲授,也很少进行课件的更新与补充。而在学生这一方面,为了考试顺利通过,多数人过分依赖制定教材,即使有推荐的其他版本教材和辅助学习资料,学生通常也并不重视,结果,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3.实习环节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大学生实习是一项充分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活动,是教学在课外的体现与延伸,实习应根据所学专业进行相应的安排,进而检验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然而遗憾的是,当前很多高校对待大学生实习并不重视,或者让学生自己去找企业实习,或者学校统一安排,但却流于形式。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而言,由于是农业院校,具有很多农业方面的优势资源,比如实验与研究基地、优秀的农业科研队伍以及农业区位资源等等。所以,多年来我校贸易专业学生的实习方式主要是深入到周边的农村地区进行农户调研,采集相关数据信息,最后就具体农业领域相关的实际问题形成调研报告。可以说这种方式极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实地调研能力,并使其亲身体验中国农村、农民与农业的发展现实,然而,弊端是与国际贸易专业理论偏离较多,无法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更甚者,由于我校长期以来形成的实习传统,导致贸易专业学生逐渐忽视国际贸易等核心基础课程的学习,严重影响了国贸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质量提升。

4.学生经济学基础普遍薄弱且主观能动性不强。国际贸易是以经济学为基础的,是经济学在国际范围内的应用。但是,农业院校由于其农学研究氛围浓郁,而经济学等基础学科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国贸专业学生的经济学基础普遍较为薄弱,这就成为在国际贸易学习中的绊脚石。同时,受到院校教师科研领域与学校优势资源的影响,贸易专业学生也较多倾向于纯农学的研究,而对与国际贸易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研究并不十分感兴趣;结果导致,很多贸易专业学生在最后的毕业论文设计中选择国际经济学研究方向的寥寥无几,反而普遍在管理学或农学范畴内选题;长此以往,通过学生之间的跨届交流就形成了一种传统,而这种传统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即由于毕业论文设计可以任意选题,导致他们更加不注重国际贸易的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或是为了获得奖学金而进行的一种功利式的学习,也正是因为如此,多数学生过分依赖指定教材和课件,而并不关心是否获取了真知,没有学习热情,明显缺乏主观能动性。

二、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1.更新教学内容。(1)吸收最新的学科研究进展和科研成果。国际贸易课程是一门既古老又年青的学科,国际贸易理论伴随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国际贸易实践活动不断地出现新形式、新趋势。于是,在针对学生的理论学习中,要注重学科前沿并及时更新到教学内容中去,比如新新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等近几年刚刚兴起同时又引起较多学者关注的新理论;同时,条件具备情况下,还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前沿研究文献作为授课内容的一部分。(2)突出“国际性”特色,同时更要注重结合中国国情。国际贸易专业具有鲜明的“国际性”特色,课程要突出该方面是毋庸置疑的,但更值得强调的是结合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实际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高速发展,同时又不断地涌现新的问题,国际贸易理论在解释发达国家贸易实践方面无疑是较为成功的,但是否也能很好地解释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的情况呢?这些都应是授课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3)教学内容的更新与补充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研究兴趣相结合。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高校教学与科研活动实际是相分离的,但实际上教学科研是可以融合互为一体和相互促进的。任课教师如能将自己的研究课题或研究兴趣融入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能使其在该领域的研究越发成熟和深入;对于学生而言,一方面可了解到老师的研究兴趣,促使其更好地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研究中来,从而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该学科;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2.改进教学方法。(1)优化教学手段,促进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案例教学、音像教学、计算机模拟软件教学、开放式研讨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尤其应注重开发案例教学、计算机模拟技术与课堂研讨等形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而且可促使其更好地掌握该学科的研究技术和手段,同时提升理论学习与研究能力。(2)改进实习方法,加强实践环节训练。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原则,同时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新的教学方法应注重将课堂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实现感性与理性认识的提升。有鉴于此,建议我校在实习环节应根据不同专业进行安排与设计,而不是采取一个模式、“一刀切”。就国贸专业学生而言,应安排去对外贸易企业或工商企业,以及海关、外管局、检验检疫局等政府职能部门观摩学习,建立几个稳定的实践型校外实习基地。

3.强化国际贸易教学的国际化理念。(1)扩大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可通过国际间与校际间的学者互访,开设贸易领域专家讲座的方式,让学生接触国内外最前沿的学科知识与信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已与国外很多院校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已建构起一个比较好的国际交流平台,只是较多集中于农经领域,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多注重在经济学、国际贸易等学科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应多邀请国内知名院校的专家学者前来讲座,并采取计学分制的方式形成学生激励式参与。(2)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尝试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是提高国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法,也是与国际接轨、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的需要。首先,对于教材的选取做到难易程度适中,同时为学生推荐辅助教材和学习资料;其次,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增强对教师的技能培训;最后,应合理设计课程体系,增设专业英语课程以辅助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

总之,国际贸易课程改革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对于农业院校国贸专业学生而言更应注重对其经济学基础理论的训练。通过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等多管齐下的改革,有理由相信一定能培养出适应当今日益国际化需求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台照.考试与素质教育[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0,(3).

[2]陈祥升、林枫.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及思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1).

[3]沈伯明.经贸类课程双语多媒体教学初探[J].外语外贸高教研究,2000,(3).

[4]胡国恒.新新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课程改革[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9).

[5]欧阳卉.国际贸易课程双语教学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2,(6).

[6]蔡中华,赵宝元.“双语教学”在国际贸易与经济专业的教学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7,(1).

[7]孙瑞华.国际贸易课程案例教学探索J[].石油教育,2001,(2).

篇8

近期我单位就取得国家外国专家局培训中心进出口专员国际职业资格认证项目(简称IIEI)的,为了进一步开展及推广(IIEI)项目的培训工作。经过对国内其他省市开展此培训项目的现状/经验做法/模式等内容进行调研和深摸。在调研和深摸的基础上本单位跟据自身的特点及调研的内容为本单位开展此项培训的推广做出以下确确可行的方案。

一:(IIEI)的引进背景

国家外国专家局培训中心于2005年底与国际进出口协会签订引进协议,成为国际进出口职业资格认证(IIEI)体系在中国大陆,包括港澳地区的唯一机构.中国加入"WTO"以来,经历了五年的贸易保护期,这期间中国政府调整了外贸政策,开放了外贸审批权,使多年来外贸的国际垄断地位彻底改变.这些都与国际贸易人才储备没有完成,缺少国际通用型外贸专门人才密切相关.

国家外国专家局培训中心着眼于为中国培养急需的与国际接轨的国际贸易人才;为我国更多外贸企业减少在国际进出口贸易中的损失;为越来越多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规避风险而引入了IIEI体系.

一、IIEI体系在中国推广的意义

提供了进入世界知名企业或分支机构从事国际贸易或国际商务等工作的机会.通过IIEI知识体系的认证,也就同时得到全球外贸领域的认可,提高国内外贸领域的岗位竞争能力.为人们未来的职业前景开辟一条道路.也可为学位教育提供方便.提供广阔信息平台以及会员交流机会.

二:(IIEI)国际商务领域中的作用.

在国际商务领域,企业面临更多的是对国际商务标准、环境、流程不甚了解,缺乏专业领域人才,从而降低了企业的国际沟通能力和沟通效率。国际进出口协会(IIEI)联合向社会推出国际商务认证。该认证以国际商务的全球标准和知识体系为基础,引导有志于在国际商务领域有所建树的人们更好的成长为国际商务领域的高级人才;同时,认证也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国际商务人才的评判标准。并且,全球许多公司和国家,面对国际商务领域的不断变化,都纷纷通过IIEI制订的标准来汲取全球商务最新的专业知识,并改进他们的运作系统,提升国际商务通道的效率。

三:调查内容和发展的方向.

重点一、其他省市的好的做法和开展推广的模式

国家外国专家局培训中心(TCSAFEA)是国家外国专家局直属事业单位,通过聘请中外专家联合讲学,国内、外结合的培训方式,为政府各部门,各类企、事业单位培训不同类型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重点培训高层次、复合型和国际化人才。尤其近年来,先后成功引进了一些国外先进、成熟的知识体系,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国际化认证考试和培训工作。引进的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的项目管理(PMP)资格认证已经在中国培养出上万名持证者。引进不久的美国国际高级人力资源管理职业资格认证项目(IPMA)已经受到广泛关注。为了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一体化”潮流,最大限度的减小贸易摩擦,回避贸易风险,美国国际进出口协会建立了IIEI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统一全球外贸用语。

IIEI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被世界广泛承认,是目前国际贸易领域最具权威、最为通用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已经有北美、欧洲、中东及非洲的接近100个国家使用该体系,包括微软、宝洁及摩托罗拉等全球知名的上百万企业,引入该体系培训员工,极大的提高了进出口业务的效率。IIEI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统一全球外贸用语,使各国从事国际贸易工作并有着不同理论背景的专业人员“说同样的话,做同样的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同行。IIEI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被世界广泛承认,已经有北美、欧洲、中东及非洲的接近100个国家使用该体系。

重点二、本单位开展此项培训推广的方案要切实可行

我单位取得国IIEI的后,经过对国内其开展此培训项目的现状/经验做法/模式等内容进行调研.进一步推广(IIEI)项目的培训。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在推行外销员和商务师的培训和资格认证。但是这两项资格仅提供了单向的视角,即如何“走出去”。倘若能从逆向的视角,从了解国外的贸易政策和做法入手,我国外贸工作者的知识体系就会更加完备。

美国国际进出口协会的课程体系及资格认证体系与我国现有的相关体系不仅并行不悖,而且相辅相成。IIEI资格认证体系的引入是中国对外贸易不断发展的要求。符合行业标准的从业人员,其技能和经验对于提高业务效率等都有重要作用,不同部门都需求能掌握规范业务技能来处理对外贸易事务的从业人员。由于传统教育体系下培育出来的人员缺乏在国际贸易行业工作的相关实践经验和有针对性的知识及技能,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所以IIEI这一唯一具有标准化、规范化教育和认证资格的机构提供的培训,就凸现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本单位开展此项培训的推广方案:

2009年×月××日下午在××大厦举办IIEI深圳推介会,邀请专家和领导具体介绍IIEI认证体系。以及新闻媒体的朋友,以便于更好的推广IIEI培训的推广方案

2009年×月、×月分别举办IIEI-CE认证培训班。培训班分为:

1、全日制班:

国家IIEI-CE统一考试前一个月内,每日8课时,连续五天。

2、业余制班:

滚动开班,每周六、日全天上课,每日8课时,连三周。

3、企业内部培训班:

篇9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一门主要研究国际商品交换的具体过程和具体操作技能的学科,简单说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外贸,它是高职国际商务、商务英语等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也是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外贸单证员等外贸岗位(群)的一门必修课程。

由于国际贸易实务活动本身具有线长、面广、环节多、难度大、变化快的特点,因此,《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性和涉外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更要求学生具备分析和处理实际业务问题的能力,这就给《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一、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本人自2006年以来一直从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教学工作,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标准制定不尽合理

从2002年全国高职教育会议以后,高职教育就回归其发展的职业化轨道,走上了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道路。那么要讲好一门课程首先就要制定出适应课程教学目标的课程标准,而目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课程标准更多的突出知识目标,没有突出学生的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这就不能够满足外贸企业对于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而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也是更多的以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实践教学在课程标准中所占的比重较小,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二)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很难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目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方法还主要以教师的理论讲授为主,而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本身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习内容是以定论式的形式直接灌输给学生,这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们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模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枯燥无味,学生们缺少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三)考核方式单一,不能全方位的考核学生

目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以闭卷考试或大作业为主,再加上平时成绩,而这种考核方式更多的是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学生只要将书本的主要知识点背下来,考试就没有问题。而本门课程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单凭期末的闭卷考试是无法考核的,所以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不能够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考核。

二、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尝试

为了适应学院新教学改革的需要,同时配合本人在研的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的课题《基于外贸岗位需求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组成员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方面做了以下几点尝试和探索:

(一)制定满足外贸岗位需求的课程标准

课题组成员设计了外贸岗位需求调研问卷,通过走访滨海新区20几家外贸企业进行了详细的调研,掌握了企业对于外贸人才的需求以及外贸业务员的具体工作内容,重新按照外贸业务员岗位来设计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使得教学标准突出了学生的能力素质,教学内容从理论教学为主变成以实践教学为主,而且每学期都会对教学标准进行修订,不断的完善课程标准。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强调实践教学

1.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就是以一定的教学目标为前提,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任务要求,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选用的教材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来设计的,整本教材都是以河北绿色陶瓷公司和阿联酋ABH公司的进出口业务环节展开,每一章都是以任务引出本章的内容,这就为教学提供了很好的任务来源。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教师还必须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问题,或制作一些图表,让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使学生迫切要求往下学习,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变 “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想学”。

2.公司模拟教学法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们如果没有实际模拟操作,亲身体验工作流程的经历,对所学的知识是很难理解和应用的,利用公司模拟教学能有效地弥补纯粹课堂教学的这种缺陷。公司模拟教学法是教学中利用外贸实训平台simtrade软件,学生们在软件上进行国际贸易实务的模拟操作, 让学生们轮流扮演进出口商、进口商、生产商、银行等角色,体验整个贸易工作流程和具体操作要领,这样能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国际贸易实务中各流程的运作方式,切身体会到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面临的具体工作与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实际单据的填写等等,为将来步人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通过这些训练,学生可大大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工作能很快上手,成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3.双语教学法

由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涉外性特点,要求学生要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尤其是商务英语能力。所以在教授这门课程时要求老师要尽量做到双语教学。我们选用的教材的每一个业务背景都是以英文的外贸函电作为任务,这就要求学生对于国际贸易实务中的一些常用英文单词、专业术语进行记忆,加强外贸英语的学习。同时simtrade软件中所有的环节基本都是英文的,要求学生要独立进行英文信函的磋商,英文合同的草拟,英文单据的缮制,这就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商务英语水平。

4.实地教学法

有些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学校安排就业实习的机会很少,甚至没有这种机会,学生毕业后就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在工作中倍感压力、力不从心。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为社会输送合格的贸易人才,学校有义务和责任积极开展教师和学生的校外“再深造”。通过开展校企合作,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外贸企业参观和学习, 使学生有机会亲自操作进出口业务。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篇10

1.1国际贸易物流的内涵

要掌握国际贸易物流是什么,应该先了解物流是什么。根据百科定义,物流的英文名称是logistics,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实体流动的过程。那么,国际贸易物流是什么?由物流定义推广可知,国际贸易物流也是一种实体流程过程,但实体流转发生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国际贸易物流不但利于企业扩大市场获得更多利润而且利于充分利用和优化全球资源,进而推动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由国际贸易物流内涵可知,国际贸易物流涉及全球较多的国家,这就意味着它会受到文化、习俗、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法律制度的影响。因此,国际贸易物流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会遇到较为复杂的难题。

1.2国际贸易物流的特征

由上文国际贸易物流的内涵可知,其与国内物流相比,要求较高、难度较大。

1.2.1国际贸易物流具有“三先进”的特色

国际贸易物流涉及范围广,区域大,因此国际贸易物流企业、要想提升国际物流能力、提高国际物流效率、使得国际物流功能更加强大,必须具备管理理念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的特色。具备这三个特色才能真正地推动国际物流的发展。

1.2.2国际物流具有信息化程度高的特色

众所周知,国际物流要想正常运转必须有较好的信息系统支持,虽然建立国际信息系统具有较高的难度,不仅需要巨额投资而且会因为不同的政策和发展水平而受到制约。

1.2.3国际物流具有标准化作业程度高的特色

国际化物流的运转范围是全球性的,但是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物流作业是不一致的,这样的现状阻碍了物流运转,降低了物流运转效率。因此为了保证国际物流运转效率,建立统一的国际物流标准是必需的。据本文调研资料发现,目前许多欧美国家正在逐步建立标准化的国际物流,表现为国际统一条形码技术、国际统一集装箱尺寸等。

2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关系

2.1国际贸易是国际物流的基础国际物流是实体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流动,某种程度上可以将其理解为特殊的国际贸易。

2.1.1国际贸易促进了国际物流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物流存在的前提是国际贸易的存在,因此可以说国际贸易的产生促使了国际物流的产生。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活动越来越频繁,国际贸易对国际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国际物流更加标准化、信息化、一体化。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这样的高要求促使国际物流企业必须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进而获得发展。从这一角度来说,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国际物流的发展。国际贸易要想顺利进行必须得有国际物流的存在。假设没有国际物流,那么全球诸多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则不可能存在,因此要想发展国际贸易,必须发展国际物流。如果国际物流技术先进、设备先进、信息化程度高,使得国际物流效率高,成本低,那么企业为了获得利润也会积极发展国际贸易,从这一层面上来说,国际物流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2.1.2国际贸易的发展对国际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逐渐提升,人们对物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社会经济环境下,一方面,国际贸易活动越来越频繁且贸易产品种类越来越多。贸易产品种类由初级原料逐渐向精密加工产品转变。另一方面,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物流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从上文可以看出,国际贸易的发展对国际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国际物流是国际贸易的保障

在国际贸易中,国际物流量的上升可以通过货物的转移来实现,这也可以促进国际物流的发展。货物转移过程需要货运运输、仓储、装卸和信息传输等环节给予支持。因此在现代国际物流业中,高科技、高技术手段的运用逐渐增多,这也使得国际物流信息更加准确和迅速,更加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国际贸易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现代国际物流正在向一体化、系列化发展。国际物流一体化和系列化,使得全球企业之间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并且一体化的物流模式会缩短物流周期使得物流效率提升。现代国际物流作业标准化程度较高。高标准的物流作业使得货物配送较为及时,且货物在配送过程中被损坏等一些异常情况的风险降低。据调研,现代跨国企业之间的销售和购买在国际贸易中占据较大的比例。由此可以看出,一体化和标准作业程度高的国际物流为国际贸易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上文可以看出,国际物流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较为关键的因素,国际物流水平的提高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

3中国国际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3.1中国国际物流企业不够成熟

中国国际物流由于起步较晚,技术相对落后,这使得中国国际物流企业如中国远洋、中国海洋等企业均落后于国际大型物流企业。

3.2中国国际物流企业管理水平较低

中国物流企业管理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一是物流企业的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水平较低。二是缺乏高素质的现代国际物流管理人才。在中国国际物流企业,物流高级管理人员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比较紧缺,这导致了中国国际物流企业管理水平较低。

3.3中国国际物流缺少发展政策支持

在欧美国家,现代物流企业发展速度较快,这样的发展速度和各国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分不开的。在中国,国际物流缺少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这导致国内很多物流企业进行不正当竞争。在中国,政府对国际物流企业在政策体系方面的引导也存在诸多问题,如缺少国际物流行业规范,部分地方政府仍然存在较多限制政策等。由此可知,国际物流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3.4中国国际物流在国际合作中存在问题

众所周知,国际物流主要是为国际贸易服务,主要发生在两个甚至更多的国家之间,因此国际物流的良好发展需要国际合作的支持。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与世界各国贸易日益增多,对外交流也取得了成功,这些都为国际物流奠定了基础。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国际合作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中并没有完全发挥作用。这主要表现为:首先,中国的国际贸易和物流行业开放程度有待提高,如航运、铁路等交通方式仍然是政府掌控,且部分政府仍存在地方保护主义,这对国际物流的发展构成了障碍。其次,中国在国际组织中话语权不足。这就说明中国国际贸易行业不能为中国国际贸易企业提供必需的支持。

4如何有效推进中国国际贸易物流发展

4.1完善国际物流网络

国际物流对于企业运输和营运要求较高,小规模企业不可能承担国际物流职责,因此中国国际物流企业必须扩展规模提升自身能力;同时国际物流企业要在全世界重点区域建立完善的物流网络,为国际物流发展奠定基础。

4.2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

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客户对国际物流企业的要求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运输服务,而是仓储、配送、货代等的综合服务。因此中国国际物流企业要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进而向现代国际物流企业转变。

4.3中国政府加强政策支持

中国政府应从两方面对国际物流予以支持,一是国际物流运输枢纽的建设,为物流发展提供支持;二是加强国家立法,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完善行业规范,为中国贸易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4.4加强对外交流,推进国际合作

中国政府可以通过外交与世界更多的国家进行交流合作增强话语权,以便为中国国际贸易物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