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老龄化趋势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老龄化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老龄化趋势

篇1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

Abstract: In the 21st century, China is rapidly aging society, pension problems have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 First community endowment mode, the form of pension living in Nanchang, Jiangxi Province, for instance, to analyze the pros and cons; and then combined with the elderly needs and social conditions,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pension model, namely the Community home care. Fin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and design, to explore how the community home care.

Keywords: aging; pension model; community home care

中图分类号:TU984.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背景研究

我国老龄化现状分析

据联合国规定,60岁以上老年人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人口比重达到7%,就属于“老年型人口”,或者叫做“老龄化社会”。在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可避免的大环境前提下,我国2006年公布的我国人口老龄化百年预测,指出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并且正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

目前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6亿,老龄化率为12%,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1亿,比率为8.3%。老年人口基数大,高龄老人比例高,空巢家庭日益增多,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很多老年人在日常生活和护理上难以得到子女的照料。

江西省老龄化现状分析

江西自2005年跨入老龄化时代以来,老年人口数量继续上升。有关专家调查认为,高龄老人完全自理的比例只有54.3%,部分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的比例分别为26.8%和18.9%。2008年年末,江西省60岁以上老人527.27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2.07%,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370.0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41%,均高出全国水平和国际人口年龄类型标准。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迎接银色浪潮的到来,对江西养老保障事业和老年护理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目前养老模式研究

目前社会的主要养老模式有三种,分别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

2.1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是如今最普遍的养老模式,我国老年人在居住社区中的养老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仍将会以“居家养老”为核心。近年出现的二代居形式,就充分体现了这个趋势。

2.1.1居家养老的实例——二代居

大部分老年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来自家庭、邻里和社会的帮助和关心,尤其是来自家庭的照顾和慰藉,从经济收入情况来看,大多数老人也无足够的经济条件供自己长期居住在盈利性的老年公寓中。同时,必须考虑到家庭中老年人和青年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代际差异也逐渐扩大,双方都需要保留自己相对独立的生活模式,避免过多的相互干扰。

针对这种情况,住宅市场上的产品设计中细分出一种新的产品,既可以保留传统的东方家庭温情又可以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称为“ 二代居”。具体形式有:(1)同居型。即老人与子女同住在一个住宅单元内;(2)邻居型。即老人与子女分住,但其居住的单元左右或上下邻近,同居于一栋住宅楼内;(3)分离型。老人与子女的住宅有一定距离,在同一社区或相邻社区。南昌市尚东大道炫特区18号楼,是南昌“二代居”的首创,而如今这种户型在各新建居住区内,已是司空见惯。

2.1.2居家养老的优劣

二代居这种居家养老模式是传统的、主要的、最普遍的养老方式,它包含了经济赡养、生活照顾、情感交流等内容,老人生活在熟悉的住所里,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符合心理需求,有助于身体健康。

但是,目前这样的“二代居”模式并不普遍,多数都是在社区内个别住宅楼设置相应户型,社区规划中没有考虑老年人行动对环境的要求;社区配套设施与一般住宅区并无分别,没有针对老年人设置的体育健身设施和活动交流空间;同时还缺乏适应老年人医疗护理的分级社区服务。再者,由于当代社会人口结构与家庭结构的变化,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正在逐渐弱化。

社区养老

在市区的已建住宅区中,近年来出现了以大规模社区为服务半径的养老服务中心。这种社区服务中心主要是由政府出资兴建的半盈利性机构。

2.2.1社区养老的实例——养老服务中心

南昌市东湖区居家养老中心是由一家闲置的学校改建而成的,提供的是典型的社区照顾的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并不需要太大的空间,这样在每个社区里都能够很方便的设置养老中心。社区养老中心一般根据老人的生活状况和家庭情况对老人进行有偿、低偿和无偿等服务。

该养老中心的服务项目包括:日间照料、老人全托、医疗康复、专业助老、文体娱乐、亲情网络、法律援助、婚姻交友、物品配送、居家养老、教育培训、老人助餐、老人旅游、志愿服务、临终关怀、殡葬服务。由此可以看出,社区照顾模式一般分成两个系统,社区居家照顾体系和社区养老机构照顾体系。

社区居家照顾体系是由老年人生活的社区向老年人提供各种形式的入户的或者说上门的照顾服务,也可以利用社区照顾来满足他们的某些需求,比如文体保健、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使老年人尽可能延长留在家中养老的时间和在社区生活的机会,同时也是对家庭养老护理功能弱化的有力补充。社区居家照顾的对象主要是那些日常生活部分能够自理的老年人。

社区养老机构照顾体系,社区养老机构收住的对象主要是日常生活严重不能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而家庭又无力照顾的老年人。社区养老机构照顾虽然也属于“住院式照顾”,但与传统的大型福利院舍照顾不同,它是分散在社区中的小型养老院,而且是开放型的,住院的老年人可以走出院舍,进入他们生活的社区。老年人生活在自己所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在亲人的照顾与关怀中,是最利于身心健康的一种生活方式,设在社区内的养老机构既保持了老年人与社会接触、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又可以使老年人经常与亲人、朋友、熟人见面, 同时也方便家人探望。

2.2.2社区养老的优劣

篇2

【关键词】老龄化 商业健康保险 机遇 挑战

【中图分类号】F293.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社会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由此带来的医疗、养老等社会问题也日渐突出,成为当今社会的关注焦点。老龄化进程的加剧给社会各方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我们在直面问题的同时,也应该发掘潜藏的机遇。虽然我国的商业健康保险起步晚,至今仅有二、三十年的发展时间,从保费规模、保险密度、保险深度、保障水平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巨大差距。但我们应该看到,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老龄化进程加剧、疾病谱的变化,将使人们对健康保障的需求大量增加。

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现状和机遇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自2000年我国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11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1.85亿,占中国总人口的13.7%,约占亚洲老年人口总量的二分之一,约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数量最多和老年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预计到2030年,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达2.38亿(详见表1),占总人口的16.4%,人口老龄化必将催生出对养老、疾病、护理保险等的巨大需求。

表1:2005~2030年世界老龄化人口增加数量前10国(单位:百万)

社会老龄化的加剧会从社会整体层面加速疾病谱比例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慢性病已经成为当今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对人类的影响时限也随着期望寿命的增加而不断延长,成为疾病负担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在我国现有“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下,在医疗费用的支出上,个人自付比例还是比较高的。对慢性病人来说,长期检查、配药等造成的直接疾病负担以及由于慢性病而造成的失能等间接的疾病负担也居高不下,仅仅依靠社会医疗保障的支持还是难以逃脱“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态,这种情况在农村居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而在社会老龄化日趋严重的今天,慢性病患病人群的数量将越来越多。因此,我国商业保险公司若能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开发出适合这部分人群的健康保险产品特别是疾病相关险种,将会有一个很大的市场。

社会老龄化的加剧会增加社会医疗数量,刺激医疗、养老等相关险种需求。社会老龄化带来的老年人口大量增加,势必引起社会医疗需求递增,特别是一些慢性病的医疗需求将大幅提升。加上我国“未富先老”的特点,有大量老年人只能靠有限的社保来为自己的医疗费用买单。社保具有覆盖面广、保障低的特点,只能提供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保障。保而不包的社保远不能解决现代人面临的养老和医疗压力,需要机制更加灵活的商业保险来补充社保的不足。

年龄及社会条件决定老年人亟待解决的就是安全和健康两大问题。传统的险种设定往往因为老年人出险率高、赔付金额大等原因而被排除在可保人群之外,这在规避保险公司风险的同时也损失了大量的商机。如果保险公司特别是健康保险公司能转变经营思路,从提高精算能力等专业化经营手段入手,开发新的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养老和疾病等相关险种,紧紧抓住占总人口10%以上的老龄人口,在合理控制公司风险的基础上可以实现公司规模和利润的双提升以及企业的突破性发展,并有机会借此率先成为行业龙头。

老龄人口增加会加大对医疗护理的服务需求。随着老年人平均寿命的提高、卧床护理周期的延长、病程的增加,以及养老观念的逐步转变,由过去的“生命养老”(延长寿命)向“品质养老”(提高生活质量)转变,对医疗、护理等方面的健康保障需求将不断增加。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济状况的下降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随着丧失或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量的老年人口的大量增加,必将增加针对长期护理和失能方面的健康保障需求,这应该是今后商业保险公司在健康保险中的一个机遇。

老龄化导致的家庭结构变化也促进了医疗护理需求的增长。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住宅环境的改善以及异地就业人口大量增加,从而导致无法依赖子女而独立生活的老年人增加,“空巢”家庭(也称独居型老年家庭)大量产生,加之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老年人比以往更为长寿,需要护理的周期也逐渐延长。因此,由专业保险公司提供长期护理保险将成为未来养老的重要选择。

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催生对养老产业的巨大需求。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必将产生全球最多的老龄人口,养老产业将是未来中国的一大重要产业。根据国际经验及我国实际,养老产业的业态必将要有公立与私立的共同发展。基本养老产业的提供可以由国家和政府提供,但相对高端的养老服务应该由商业公司来补充。比如,对于经济条件较好,有高端养老服务需求的老年人,可以开发提供专业的长短期租赁公寓式养老服务,并可考虑配备住公寓的医疗护理专业人员,实现公寓内的健康医疗服务。而商业保险公司尤其是健康保险公司由于其具有健康保险及健康管理的相关经营和管理经验,在开发综合医疗、养老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养老产业上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如能在起初就能参与整个养老产业体系的建设,开发出适合不同老年人需求、设施完善、理念先进、功能健全的新型养老服务项目,必定能找到健康保险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协同提升。

篇3

【关键词】养老;老龄化;社会保障

《礼记・祭义》载:“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先秦时期中国的养老思想强调了“礼”即对养老的态度及要求。进入封建社会之后,我们的祖先又对养老提出了新主张。自汉朝以来“以孝治天下”的做法开始推行,“孝”成为了一个人好坏的评判标准,如当时的选官制度察举制,正是通过“举孝廉”的形式选出“孝”、“廉”之人为官员。自此“孝”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文化为基础的家庭养老成为了中国主要的养老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社会的需要。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发展因素,新的生产方式打破了原有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养老活动逐渐从家庭中分离出来,开始向着社会集中养老转变;另一方面是政策因素,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在短时间内控制了人口的增长,但代际之间的养老却出现了断层。

一、中国社会老龄化现状

根据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确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

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201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比重分别上升2.93和1.91个百分点,预计到2015年,60岁以上老年人人口将达到2.16亿,约占总人口的16.7%,年均净增800多万,超过新增人口数量。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人均寿命延长,重度老龄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上述数据表明了我国社会老龄人口多,老龄化程度高,不仅如此,在今后的若干年中这样的发展呈递增态势。根据对前人研究的整理发现,一方面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多给社会资源的提供诸如医疗、保险、基础设施等造成了物质上压力,另一方面是对他们的情感照料也成为了一大重要问题。

二、中国养老问题的特点

在这样一个社会老龄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必然要将养老从尽孝的观念转变为一个社会问题来对待。与世界其他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养老还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我认为新时期中国养老的特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老龄人口数量大

这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进程有很大关系,建国之初在没有控制人口数量,自然地繁衍加之传统思想的作用使得人口数量在建国初期飞涨。在之后的建设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人口多所带来的负面性,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政策开始全面推行。通过建国以来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可以看到,在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这20年左右中国人口增长速度得到了初步的控制,通过时间的推算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自中国建国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成为了当今甚至后50年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主力军。

(二)社会保障的不足

如果将一个国家在养老上的资金投入看做一块蛋糕的话,可以想想同样大小的一块蛋糕在人口少的国家中,每个人都能分到较大的一块,但在中国就很难分了。要解决这个问题或者将蛋糕做大,或者减少人口。但靠自然法则减少人口需要一个漫长的周期,因此我们只能将蛋糕做大,但就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将蛋糕做大也并非易事。当下中国的主要经济投入多集中在能源开发和基础建设上。据2014年统计表明,我国对于养老事业的资金投入仅占GDP总量的6.62%,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同时兼顾发展和养老,对于我国现有的经济水平来讲还存在着很大困难。

(三)历史传统

中国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当时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占主要地位。“人丁兴旺”是当时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国家兴衰与否的重要评判标准,那时人们重视提高人口数量,目的在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人口多的家庭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所获得的产品会更多。对于养老,当时的人更是重视,一方面在孝文化影响下,奉养老人是一种美德;另一方面老人可以提供更多的生产经验。因此家庭养老的观念在中国存在已久,已经深入人心。

三、“中国式养老”发展的建议

篇4

农村社会老龄化面临严重挑战

第一,农村老年抚养比难以承受。至200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10%,步入了老龄化社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已经达到13.26%,农村老年抚养比为4.22:1。也就是说,4.22个劳动力养活一个老人。据专家预测,按现有情况来计算,到2050年,社会总人口可以降到11.5亿人,而60岁以上的老人将会达到4.37亿人,占总人数的38%。农村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更为突出,农村社会老龄化挑战将比城镇更加严峻。我国整体上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在我国农村,未富先老的矛盾更为突出,给社会带来了严峻挑战。

第二,农村老龄化的“三项”指标均超过城镇。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地进入城市,从而提高了农村实际老龄化程度。据有关调查,在老年人口总数、老龄化水平和老年抚养比三项指标中,农村都超过了城市。其中农村老年人口的总数已经达到1.05亿,是城市的1.69倍;农村老龄化水平达到18.3%,是城市的2.3倍。

第三,农村空巢老人的问题亟待解决。据不完全统计,农村空巢老人的数量已接近一亿,多数是无劳动能力、生活来源微薄者,求医看病比较难,甚至出现病死无人问津的现象。

第四,新农合落实效果不佳。农村70%以上的老人医疗费用在5000元以内,在报销起付线以下。“新农合”主要是针对住院的大病给予报销,且多数地区15万元封顶,老人住院自费比例部分难以承担,一旦患大病,有的老人甚至放弃治疗。

第五,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改革滞后。农村为改革开放贡献了巨大的人口红利,但与其所享有的养老保障相比,却不能划上等号。“农村非农业人口”处境更加困难。部分60周岁以上的农村非农业人口在进城务工时,养老意识尚未形成,退休回到农村后,一无工作,二无劳动能力,有的甚至已将承包地、住房都转让了,无力负担个人养老费用。对于这部分对改革开放有贡献的老人来说,养老得不到保障是不公平的,需要国家救济和照顾。

养老保障的城乡差异

第一,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的差异。城镇老年人拥有良好的养老基础设施,包括养老服务机构、医疗资源、老年学校、老年活动场所等,而农村则相对缺乏。养老服务基础设施不能只看床位数情况。我国多数地区出现城市养老床位紧张,而农村床位却大量闲置的现象,正是由于农村医疗资源不足或不配套、养老机构的布局不合理、农村布局分散,使得服务设施功能难以发挥作用,这是由服务质量不均衡造成的。

第二,养老模式的差异。城镇老年人的养老模式是,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我国农村养老模式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1949~1958年,以家庭为主,集体养老为辅,《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保证了老年社员的生养死葬都有依靠;1959~1978年,以集体养老为主,家庭养老为辅,由于是“政社合一”,都是集体保障老人的养老;1978~迄今,以家庭养老为主,多种模式补充。有的农村地区建立了类似于敬老院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农村幸福院、社区综合服务站等提供养老服务,但由于没有配套的医疗资源、专业护理人员、老年活动场所等,对老年人提供服务的水平较低。

第三,退休年龄的差异。城镇退休年龄,男性在55~60岁之间,女性在50~55岁之间。而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农业生产基本靠“妇女、儿童、老人”的“386199”部队完成。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平均年龄都在50岁以上,据不完全统计,粮食生产从业人员50岁以上的约占63%,其中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农农民年龄已接近60岁。当城镇退休职工享受着人口红利创造的养老金时,农村老年人仍在为社会发展作贡献。

第四,区域性差异。中东部发达地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远高于西部地区,劳动力的需求旺盛,吸引了西部地区年轻劳动力的流入。各地区养老保险不够平衡,养老保险跨省转移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因此,对于吸纳劳动力较强的中东部地区,其养老压力小、养老保险统筹力度大,相反劳动力流出的西部地区,不但老龄化速度高于东部地区,且养老保险基金严重不足。

应对农村老龄化的对策建议

统筹城乡是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关键战略。解决城乡矛盾既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更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中之重。解决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必须从统筹城乡发展和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大背景进行考虑,而不能仅考虑农村养老、医疗、照护等具体问题。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根本还是要提高“三农”的自我发展能力。

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立健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降低“新农合”起付标准、提高报销比例和报销上限,切实解决农村老年人就医难问题。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高龄老人补助和五保供养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加大贫困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养老保险的财政支持力度。

探索农村养老新模式。构建和完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整合村组、留守老人、留守妇女或社区中的各种力量,建立完善的综合性、多功能老年人服务机构。推动养老服务业社会化。养老不仅是一项福利事业,也是一个产业,社会对养老服务有巨大的需求,应将养老产业作为重要投资领域,除了国家投入外,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并给予税费优惠政策。探索“以农地养老”的新模式。结合农村改革,在允许土地流转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效仿城镇居民“以房养老”的模式,探索“以农地养老”的新模式,发挥土地资产在农民养老保障中的重要作用。

篇5

我国还依旧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整个即将老龄化的社会必须要面对社会整体医疗资源不足的现实。在这种现实背景下,各种医疗服务产业将在市场强劲的需求下蓬勃生长。在急速的发展过程中,会暴露许多问题。如何更好地更稳妥地解决社会老龄化所带来的医疗服务需求,是医疗服务行业从业者需要积极思考的。

二、老龄人群面对的医疗服务产业及现状

1、老年医疗保险业

我国有着非常优秀的公共医疗保障体系,但它的覆盖和保障能力有限,随着整个社会老龄化的增加,面向老年人的商业保险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老年人或者其所在的雇佣企业可以参加商业保险等多种形式的医疗保险,来补充其对基本医疗保险之外的需求。例如有预防老年人常见意外情况的保险——意外伤害住院(老年人防摔)险,意外骨折险等。人们都希望健康、长寿、晚年生活幸福,特别是在自己年老体弱,经济收入减少时,生活能够得到保障。各式各类面向各种特定老年群体的险种的良性发展,将对整个社会都颇有益处。

2、社区养老服务业

以社区为中心的养老医疗服务业是建设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家庭规模逐渐小型化和生活习惯的变化,老年人和子女的同居率也急剧下降。单纯的家庭养老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以社区-家庭为主要场所的社区医疗服务覆盖面广、方便快捷,更能满足老年人的实际医疗需求。老年人往往能到社区诊所等社区医疗设施处得到诊疗、康复、预防和保健等服务。但这之中也存在相当多的问题。老年社区医疗服务的资源不足。除缺乏政府部门对社区医疗服务的支持之外,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也缺乏市场化的融资渠道,机构往往存在资金短缺,随之而来又会出现人力资源匮乏和人才队伍素质不高等问题,这些都会制约社区医疗服务的进一步发展。缺乏专业的老年社区医疗团队。老年人对于医疗、保健、护理的服务需求是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的。目前的社区医疗服务并没有针对这些特点展开服务。例如,老年人特别是慢性疾病和卧床的老年人希望得到的是居家养老服务。他们需要社区医疗人员前往老年人家中,进行周期性的诊断、治疗和护理。

3、养老机构和养老产品制造业

养老服务机构通过资金来源可分为公办养老机构和民办养老机构两种。公办养老机构主要是以民政部门旗下的养老院为主。而民办养老机构主要是有偿的老年人活动中心或者老年公寓。目前,我国在机构中养老的老年人仅占老年群体的百分之一左右,大部分老年人采用居家养老的模式。很多有需求的老人因为条件所限不能入住床位有限的公立机构,而民办养老院高昂的费用又让老人承受不起。这是因为我国的养老机构服务功能结构单一,老年人的复合需求(休养、护理、医疗、交流)得不到满足;也因为养老机构自身盈利困难,难以筹措足够的资金和人员进行更多的服务和管理。养老产品制造业有着广泛商机。大多数老年人因为身体原因,对老年生活辅助用品具有强烈的需求。在老花镜、助听器、拐杖等常见辅具之外,基于医用功能的养老辅具也越来越多。此外,专为老年人设计的文化用品也层出不穷,例如专为老年人设计的智能手机,有按键少、菜单结构明晰,增加实体按键等优点,方便了老年人使用互联网。养老产品制造业中占据最大份额的是保健品制造。各大保健品通常利用各地生态食品等资源,进行合理提取和精深加工,向老年人提供适销对路、有利健康、安全无害的可食用产品。但是不少产品夸大了使用疗效并使用不法手段售卖,需要政府部门加强监管。

三、人口老龄化对医疗服务产业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使得人们对医疗服务行业的需求量增大

医学研究表明,老年人的患病几率要远远高于中青年人,而且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其患病率也会提高。这就导致老年人对医疗服务行业的需求量不断增大。

2、用作老龄人的医疗费用不断增加,给社会带来压力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高龄人口不断增多,由于老年人患病几率较高,导致医疗保障资金迅速增加。社会各界用于老年人医疗服务的费用也在大幅度提升。近些年来,我国离退休人员的医疗费支出也是十分可观的。中国目前离退休老年人医疗费用主要是由国家和单位负担的,致使国家和社会的承受力已经受到了人口老龄化的影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障产生的压力将会更为严重,从而,将社会的健康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3、人口老龄化使得医疗服务行业的结构发生变化

篇6

叶阿忠,男,福建三明人,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计量经济。

陈生明,男,福建福清人,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计量经济与区域经济。

摘要:伴随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不断加快的经济增长,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在悄然发生变化,然而城镇居民消费率却不断下降。文章基于中国30个省份1997-2012年的面板数据,利用面板半参数计量经济模型对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儿童抚养系数对居民消费具有正的影响;中国老年抚养系数的变化对居民消费呈现先抑后扬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就如何扩大内需,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改善提出政策和建议。

关键词:儿童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居民消费率;面板半参数计量经济模型

一、引言

2013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5.7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6600亿美元,跃升至中等收入国家,根据世界银行在2013年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居民消费率尚处于世界偏低水平。从1993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以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居民收入的稳步上升,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居民消费率呈现长期的下降趋势,根据中国社科院的《社会蓝皮书》显示居民消费率从1997年的43.3%到2012年的32.9%,年均下降0.45个百分点。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为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奠定基础,把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但随着近三十年来生育率持续下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正逐步迈入老龄化社会,生育率低、人口结构老化、社保制度滞后已成未来发展的重大隐患,人口老龄化特征在不断显现。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理论开启了研究社会不同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之间关系的先河,该理论认为人们为了平衡一生的消费总是在年轻时储蓄,年老时依靠年轻时的储蓄消费。因此基于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的理论基础,有关我国人口结构变动与消费率的关系,国内外不少学者进行了实证研究。总体来看,国内外研究者对人口结构与消费/储蓄的关系有如下几种观点:

第一,老龄化有利于消费增长。Leff(1969)使用74个国家的截面数据,通过计量检验,认为社会存在较高的老年人口比例不利于储蓄的提高,换言之,对消费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舒尔茨(2005)在生命周期储蓄理论基础上,使用16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多种动态面板回归模型计量检验了人口年龄结构对储蓄率的影响,其研究结论支持了生命周期理论的观点。

第二,老龄化不利于消费增长。Modigliani & Cao(2004)采用中国1953~2000年时间序列数据,对人口老龄化与储蓄率的关系进行了计量检验,得出了人口老龄化是中国出现高储蓄的一个重要原因的结论。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讨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与城镇居民消费的关系,实证分析过程中,首先对城镇居民消费率和老人抚养比等解释变量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然后通过比较面板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回归模型、固定效用半参数面板模型的3种模型,,来探究少儿抚养率、老人抚养比与城镇居民消费率的关系。

(一)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

大多数面板数据在时间维度上是非平稳的,为了避免伪回归,需要对主要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本文利用LLC方法(2002)对各变量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表1的检验结果表明ROC、GRPI、YD、R、INF、RUI和OD均为零阶单整。

(二)模型比较与估计结果

前两个回归结果显示:(1)少儿抚养比(YD)对城镇居民消费率(GRPI)影响系数显著为正,少儿抚养比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消费率就相应增加0.76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一个家庭新生儿数目的减少,父母经济负担减轻,家庭支出相应减少;(2)老年抚养比(OD)对城镇居民消费率(GRPI)的影响系数为负,但其影响非显著,其原因在于老人的消费偏好相比于中青年阶段较为保守,由于我国的养老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并不完善,因此刚步入老龄阶段的老人更倾向于储蓄而非消费,因此在这一阶段,社会老龄化的增加会对整个社会消费带来正向作用。(3)此外,其他解释变量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实际利率R与居民消费率呈正向关系。但由于我国在(1989年-2012)年间的样本期间实际利率在零附近上下波动,因而总体而言实际利率的变动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并不显著。

老年抚养比是本文重点考察的变量,前两个回归结果显示代表老年抚养比的OD对城镇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并不显著,那么老年抚养比和居民消费率之间没有关系吗?显然不是,本文尝试使用固定效应半参数面板计量模型来做进一步的调整,采用Epanechnikov核函数和固定窗宽局部线性工具变量估计,并通过R、Eviews、Matlab和Gauss软件来实现半参数面板滞后模型估计。

其中偏导数图的横坐标表示人才外流变量RMit;纵坐标表示其对技术创新的偏导数(・)RMit,即为每提高一个单位的人才外流量引起技术创新能力的变化率。

从图1可以看出:(1)整体上,老年抚养比对居民消费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影响,当OD接近16,当老年抚养比低于OD时,偏导数值为负,但随着老年抚养比越来越高,社会老龄化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对城镇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将越来越大,此时老年抚养比的正效应一直大于负效应。其原因在于,当一个社会步入老龄阶段时,老年人口上升,人口红利减少,社会用于积累和投资的产出就会减少,未来的人均收入就会降低,从而抑制消费增长。

六、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关系的理论分析,并利用中国数据对若干相关问题进行了计量检验,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少儿抚养比的提高显著增加了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

第二,当一个社会在步入老龄化阶段之初,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扩大,对整个社会的消费具有抑制作用,抑制作用会逐渐减弱,当老年抚养比超过一个特定值,即当老龄人口超过一定规模时,对社会的消费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因此,随着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基于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加大对老年人的保障力度,完善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险体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发展与老年人相关的娱乐健康产业,使他们愿意消费、乐于消费,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我国老年人的消费信心。(作者单位: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Leff,N.H.1969.Dependency Rates and Savings Rat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Issue 5:886-896.

[2]Li Wenxing,Xu Changsheng and Ai Chunrong.2008.Impacts of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on Household Consumption in China:1989-2004.[J]Economic Research 7:118-129.

[3]王志刚.面板数据模型及其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篇7

【关键词】多媒体 老年广播 老年化

《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指出: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趋势。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①

社会老龄化趋势对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负影响,但无疑为广播开辟了新的发展机遇。广播具有移动性、伴随性和易操作性等优势,况且无线收音机是老年人对青年时代的一种记忆,他们将收听迅速、操作简单的广播作为消遣空闲时光的最佳载体。“银潮”催生源源不断的广播受众群体,多媒体时代的广播业必将迎来与社会老龄化和谐共舞的春天。

一、老年节目:多媒体时代广播的新机遇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已经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的阶段,而是乐于主动接受新鲜事物。根据北京赛立信公司2008年对某省会城市老年听众的媒介调查:在城市约有75%左右的老年人有经常收听广播的习惯,其广播接触率仅低于驾车人士(99.4%),居各类听众群体的第二位。在受访的老年听众中,有92.86%表示喜欢收听广播,回答“一般”态度的仅占7.14%。②以上数据说明广播在老年听众中的影响力非常大,积极开发老年节目是多媒体时代广播媒介的新机遇。

老年人是广播最大的受众群体。首先,老年受众群体的生活范围普遍相对狭窄,需要通过信息交流带来精神慰藉。但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老年人在脱离了社会性生产活动之后往往容易陷入精神孤独,而其子女又无法兼顾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虽然平面直观的报纸和声画合一的电视能够提供外界丰富多彩的信息,但基于老年群体特殊生理、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原因――纸媒、电视和网络只占据小部分的老年受众市场。相反广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传播方式更得老年人的欢心,老年人各种愿望和需求通过小小的收音机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晨练的老人们手里拿着收音机一边锻炼一边听广播已成为城市公园一道独特的风景。收音机也俨然已成为空巢老人的生活伴侣。

其次,老年群体有足够的空闲时间保持对媒体的接触。老年人一般无固定的工作时间,没有8小时内外的区分,也就是说老年人对媒介所强调的“黄金时间段”是相对模糊的。时间是受众保持接触媒介接触行为的先决条件,这一点上老年群体比其它群体拥有更多的媒体接触率。赛立信媒介研究公司在2006年全国调研的数据显示:全国的听众中,10-19岁的听众每天收听广播的时间约62分钟,20-29岁的听众约64分钟,30-39岁的听众约61分钟,而60岁以上的老年听众收听广播的时间则高达77分钟。③老年听众平均每天的收听时间明显高于其他各类听众。

最后,近年来银发产业蓬勃发展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广告市场是广播经营的重要支柱,广播的发展要求每个频道的节目都有特定的广告消费群体。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消费观念也逐步改善,从一味的节俭慢慢转变到开始注重自身的生活质量,甚至还产生补偿性消费心理――通过提高消费来磨平以往清贫生活的印记。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张振华预言:“随着银潮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养老规模的扩大,老年服务行业将是一个朝阳行业”。④

二、老年广播节目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老年广播节目市场呈现以下特点:

1、老年广播节目仍是“弱势群体”

纵观全国电台的节目设置,有些地区没有设置老年节目而是依据广告收入将重点放在其他受众群;有些地区电台将老年节目直接归到综合频道;只有少数地区电台设置了老年频道(例如江西民生广播)。

2、老年广播对老年人的影响存在较大局限

虽然某些地区设置了专门服务于老年人的广播频道,并以频道为基础平台开辟了一系列好栏目,在局部地区也掀起了一些热潮。但这样的频道和栏目毕竟是少数,而且零星分散,很难成大气候,引起广泛的社会共鸣和重视。这样的局面不利于培养老年广播节目的核心竞争力。

3、老年广播的广告市场存在“鱼目混珠”现象

现阶段的老年频道广告主要是各种医疗器械和保健品。许多广告商利用广播媒介的广告业务漏洞和老年信息辨别能力低的弱点,通过广播为假冒伪劣产品进行宣传,老年人上当受骗的案例呈逐年递增。

4、节目存在的缺陷较为明显

由于缺乏对老龄问题的调查研究和长期以来的忽视导致在做老年节目时出现一些缺陷。比如栏目的整体包装缺乏创新意识、内容和表现形式单一、选题缺乏胆识和眼光、报道缺乏深度、主持人风格难以被老年听众接受等等。这导致很多老年节目脱离了老年人的真实生活,不能够真正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5、老年节目发展滞后,老年人的媒介诉求得不到满足

预计到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会达到1.74亿,而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老年听众规模也日益壮大,老年听众的整体素质与需求也将不断提高。⑥

三、如何做好老年广播节目

面对社会老龄化趋势给广播媒介带来的发展新契机,广播媒介从业人员应该审时度势,对老年受众群体市场有新的认识,应该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摆脱受众局限,努力开拓老年受众市场。在推动银发产业经济的同时,努力配合国家和政府的政策宣传,引导和呼吁全社会对老年群体的重视和关爱,努力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广播业界应该将“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作为开办老年广播节目的理念和宗旨,进一步实现社会、老年受众和媒体的三方共赢。

1、培养新时代的老年广播节目主持人

节目主持人对节目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节目主持人是节目的核心,是节目对外宣传的形象。广播只能通过主持人的声音来完成对外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这种言语交流对老年受众而言,恰恰是广播的优势所在。老年广播节目的主持人应走进老人群体,倾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苦乐,要灵活运用声音来使节目张弛有度,做到个性的张扬与收敛相结合,和老年人“心连心”。

2、立足老年人的真实需求,加量又保质

老年受众群体规模不断增加决定了对老年节目需求的扩大。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张振华曾指出:“中国社会的现实是: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老年人人口越来越多;而广播电视的现实是,本来开办老年节目的电台就不多,各台的时间也较少,现在则是越来越少。”⑦现有的广播节目已经满足不了广大老年受众的需求。因此,立足老年人的需求,不断提高节目质量才是业界所要致力的。我国第一家健康老年频率的江西健康老年广播,始终倡导“为老年和民众健康服务,促进身体与精神共同健康”的媒介理念,以“服务民众健康,关爱老年人身心”为节目宗旨。节目内容多为医疗健康方面的权威咨询、新闻信息以及戏曲,凸显服务特色、贴近老年生活。

3、重视互动环节,做老年听众忠实的“倾听者”

“互动”是老年广播节目谋求发展的关键。生活环境和心理的差异使得老年人在信息选择方面存在差异性,这就要求广播媒介必须提供贴近老年人需求的多样性信息。好的老年节目都是让老人做节目的主角。黑龙江卫星广播电台的老年节目《与长者聊天》,为黑龙江省内的老年听众建立了档案,储存他们的生日、结婚纪念日,并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给他们送去“金色祝福”。杭州人民广播电台针对老年听众关注时事新闻的特点,着力打造了《晨报天天读》、《今日新闻之最》等新闻栏目,满足老年受众的需求。

4、利用跨媒体合作经营老年广播节目

开办专业性的老年广播节目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撑,这就涉及到电台的广告经营。广播应该顺应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通过和新媒体合作完成自身的拓展,为老年受众打开新视野。另外,老年问题不再是家庭问题,它涉及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如养老、子女孝道等。这既是媒体该关注的,也是政府和社会要解决的问题,政府应该给媒介一定的政策倾斜和经济支持。

参考文献

①申启武:《广播生态与节目创新研究》[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②夏云艳,《浅谈老年节目的策划》[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3)

③唐耀文,《办好老年节目 追求效益最大化》[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1(3)

④彭红平,《安抚沧桑唱响“夕阳红”――试谈新时期对老年广播节目的定位和运营》[J].《声屏世界》,2005(3)

⑤李威,《让“夕阳”节目彰显“朝阳”态势――关于精办老年广播节目的几点思考》[J].《记者摇篮》,2009(4)

⑥韩郡,《为老年朋友做好生活服务节目》[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3)

⑦宗戎,《关于创办老年频道的思考》[J].《新闻传播》,2004(12)

篇8

[关键词]老龄化 老年公寓 功能设计

随着我国老龄化步伐的加快,再加上多年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家庭规模日趋于小型化;人口的社会流动性随着就业观念而发生不少的转变,户籍制度的改革也增大;社会竞争激烈,人们生活节奏也明显加快,这些都是促进家庭养老的弱化的主要因素。本文就老龄化的社会现象对老年住宅的空间设计进行分析。

一、老龄化的社会现象及状态

在老龄化的加剧的社会现象下,人们观念的有些转变。而老人居住问题的产生是众多的因素所导致的必然结果。老人居住问题的来源于人体自然老化与居住条件之间的不协调,家庭价值的变化将这种不协调矿大成社会现象,而人口老龄化的这个现象也变成社会的普遍问题。同时研究者认为,我国老龄化的特点最突出在于地域之间人口结构发展的不平衡。

人到了老年阶段, 身体的健康状况会明显地出现一些衰老现象, 如: 弯腰驼背,行动缓慢,反映迟钝,同时出现其他变化,身体机能都会大幅度的下降,疾病引发的概率也会更加容易等, 这些变化易引起老年人健忘, 爱发脾气, 视觉模糊, 色彩辨别能力降低, 对环境感知能力下降等多方面的不适感。

从普遍意义上分析,由于高龄老人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都比较弱,对居住、护理与社会服务都会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因此高龄老人的增加无疑要求社会和家庭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二、老年居住环境问题

根据调查及有关资料表明,当前我国老龄居住环境面监督着如下一些问题:(1)由于家庭住房面积不足,导致老年居住条件无法改善。(2)住宅平面空间类型不利于"老有所养"。(3)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在削弱。非凡是随着家庭小型发展趋势,加速了传统多代同居家庭的多解体。(4)缺乏有组织的精神慰籍活动和提供这些活动的室内外公共活动空间和场所。(5)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不健全,使高龄、体弱、病残老人得不到更多的关怀和照顾、难以实现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籍等功能以弥家庭养的不足。

三、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特殊需求

步入老年后,人的生活会从生理、心理及社会等不同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

在生理特征方面。老年人的各种机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退化,感觉能力、观察能力、行动能力等逐渐下降或丧失。因此,老年人的行为空间和环境设施须补偿他们各种能力的降低,并应维护和锻炼老年人尚存的生活能力。在心理特征方面,有安全、交往、尊重三要素。他们需要与亲人、朋友、同事、邻居广泛联系,寻求友谊,慰藉与互助;惧怕孤独、寂寞、无聊和被社会遗弃。

在社会特征方面,希望老有所为、所乐、所学、所居、所养、所医。这些变化和需求对居住条件、住区环境、城市社会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课题。老年人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变化,使他们对所居住的环境有许多特殊的要求。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活动空间不断缩小,越来越局限于居住的范围,由此对住区作为“人生安乐窝”意义的理解也最深。

而且随着社会角色的转变,他们的工作时间大大缩短,具有比其他年龄人群更多的闲暇时光,从而有了足够的时间与他们所在的住所及其环境发生关系。因此,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必须要适应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为年老者提供恰当的生活条件,包括身体的和精神的各种需要,以充实他们的生活内容,提高生命质量。

四、老年公寓空间设计的特点

1.老人居室设计

老年人大部分时间是在自己房间里度过。老年居室空间过大容易产生孤独感;站在经济角度上考虑,也以经济适用为原则。室内空间布置应宽敞明亮、简洁。按照需求进行组合,将公共活动布置在其周边,公共管理空间尽量就近布置。冬季阳光深受老年人欢迎,建议设阳台,且阳台位置应设于南向最好面向花园景观。

2.公用空间的设计

(1)餐厅设计,这一般应由老人们自己选择,在房内用餐,还是与大家一块聚集的大餐厅,大餐厅的设置应应按多功能使用要求设计,因为考虑全员使用,同时大餐厅也可兼作主要集会场所。

(2 )活动用房:根据老年人的不同兴趣爱好可设置电视室、阅览室、综合游艺室、书画研究和手工艺室等,设计中应注意动静区的隔音效果,做到间隔互不干扰。

(3)公共浴室和厕所: 公寓内老人洗浴最好分组设置公共浴室,这样以便护理人员照看。公共活动空间,设置公共厕所设置,应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来均匀分布,以便老人就近入厕。

(4)其他设备:可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设置一些公共阳台或屋顶露台供晒衣被或地毯使用。

3.户外环境设计

设计就是以人为本的,无论是室内或是户外。户外环境其实是提供老人亲近自然的机会,也会满足老人们的各种户外活动需求,如跳舞、练拳、聊天等社交性活动。由此,户外环境的设计应满足安全性,更应该根据老年人的生理行为特点来设计,设计中尽可能减少或消除老年人在活动时可能遇到的各种不安全的因素。同时由于视力和记能力的衰退,老年人会对无明显特征的环境有点难辨别方位,会给生活带来不便,因此应该考虑设计不同特征、不同性格、不同层次和等级的空间环境,来弥补老年人生理的不足。

交往空间的设计不仅满足了老年人渴望与人交流的心理需求,同时也促进了老年人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老龄化的问题。

4.无障碍设计

老年公寓应该更注重无障碍的设施。如在出入口、过斤、走道、楼梯、坡道、电梯、居室房、卫生间、阳台、门窗等各种细节的设计。但有许多老年公寓由于资金和管理方面的不足,无障碍设计还未得到充分重视,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和隐患。设计中,以人的生理心理位基准,涉及到每个细节才能彰显出设计的人性化。

人口老龄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舒适安逸的居住环境,才能使老年人更好的享受晚年生活。同时也能构建出一个和谐的社会大环境。重视老年建筑与环境的研究,不仅可以积极面对即将到来的老龄化浪潮,同时也可以为和谐社会添上一笔色。

参考文献:

[1]胡仁禄,马光.老人居住环境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

[2]姚栋.当代国际城市老人居住问题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篇9

人口老龄化又称“人口老化”。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比重不断增高的过程,它表示人口年龄构成的发展趋势。

我国己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人口老龄化显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增长速度很快,规模较大;二是分布不均衡,大龄、高龄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三是给经济造成的压力大等。人口老龄化会给一国的社会发展造成诸多影响。老龄人口、少儿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的经济行为,如投资、储蓄、消费等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一个国家的非生产性人口比例较大,比如老年人口和少儿人口比例过大,社会经济的发展肯定会因此受到影响。

一些文献从各个角度展开了相关的研究,张东刚(2003)、李响等(2010)从生命周期假说理论和家庭储蓄需求理论出发,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认为老年人负储蓄,老龄化会增加家庭消费水平,从而促进消费。李文星等(2008)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以消费率为因变量,人口抚养比为自变量,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少儿人口、老年人口抚养比和消费率关系不显著。马磊(2012)发现抚养比在纵向上通过生产、分配和消费等环节影响经济增长,在横向上通过影响供给和需求引起经济增长速度发生变化,且老年抚养比对人均消费的影响显著为正。李琳琳等(2012)却得到相反的结论,发现上海市老年人口数与居民人均消费呈负相关关系。徐达(2012)认为人口老龄化给整体经济会带来正向或负向的效用,这和具体经济条件有关,如养老水平、消费水平等。王森(2010)分析得出人均消费与人均GDP、老少比三个变量都具有增长趋势,它们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老少比对人均消费的影响是正负交错的。综上所述,既有研究在模型中主要使用全国总消费额、国内生产总值等数据,较为宏观,不能直接反映居民日常生活的消费情况。

二、变量的选取和模型建立

(一)变量选取与样本数据

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很多,为使模型简单化而不失较强的解释力,本文只将最具代表性的几个变量引入模型。选取“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作为被解释变量,以C表示。消费性支出是指居民用于家庭日常生活的全部支出,包括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其他商品和服务类。选取ODR、OGR为解释变量,ODR为老年人抚养比,OGR为老年人口增长率。ODR即老年人口数/成年人口数,通常用65岁及以上的人口数,与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之比来表示。它从人口年龄构成的角度反映出整个社会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所抚养及赡养的老年人口。

此外,选取人均GDP为控制变量。本文选取1990―2013年的年度样本数据为基础进行检验。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各个变量的统计性描述如表1所示。

由上表可知,随着时间的增长,老年人口一直在增加,人口增长率也一直在增加,说明人口老龄化已成为社会人口的趋势。

(二)模型检验

1、单位根检验

在分析之前需要对变量做平稳性检验。常用的数据平稳性检验方法是ADF检验法,利用软件对水平值、一阶差分做ADF检验。其中检验过程中的滞后长度由Eviews6.0软件自动选取,平稳性检验结果,ADF值为6.38499,概率0.0604。因此,拒绝零假设,认为数据是平稳的。

2、相关性分析

随后对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分析重点研究两个个变量间线性关系的强度和方向。为了控制可能引起偏差的量,选取偏相关分析,控制人均GDP,得如下结果。

由表2分析结果可知,在控制了人均GDP之后,人均消费和老年人口抚养比的相关系数为-0.05,与老年人口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为-0.025。可以看出,人均消费和人口老龄化呈负相关关系,即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消费水平会下降。

(三)线性回归分析

为了得到更准确的相关关系,我们用Eviews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设定模型:

C=a+b*ODR+d*OGR+e*perGDP+μ

对该模型用OLS方法进行回归,多变量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由结果可以得出C=914-78.16*ODR-28880.862*OGR+0.38*perGDP

由表3结果可知,人口老龄化会阻碍消费的增长,随着老年人口的增长和抚养比的增加,社会的人均消费会减少。抚养比每增加1,人均消费就会减少78.16元,老年人口每增长1%,人均消费减少2880.86元。比较t值,得出上述系数是显著的。R2为0.841267,说明拟合的程度较好,模型还有不完善之处。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实证模型和检验,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老年人抚养比、老年人口增长率和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三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平稳性时间序列,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第二,老年人抚养比和老年人口增长率和人均消费支出存在负相关关系,说明人口结构老龄化对居民消费增长存在消极的作用。

因此我们给出如下的政策建议:

首先,增加老年人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影响居民消费,通过增加老年人可支配收入,促进日常消费。例如,通过增加广大民众的收入,改变社会的收入分配方式。只有收入增长速度超过CPI的增长速度,甚至超过GDP增长速度,人们才会愿意消费和积极消费。

篇10

Abstract: Population aging is a social productivity and progress of mankind into an aging society is a necessity. Increase in the proportion of elderly population very quickly, quickly into the aging society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social development to balance the population aging and sui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duction relations, social progress and stability has a very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家庭养老 社会养老

Key words: population aging family pension and social pension

作者简介:党培,女,汉族,河北大学经济学院人口研究所08级人口学研究生

人口老龄化是指某一人口中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提高的过程,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按照联合国规定,不分性别、职业、宗教等,只要年龄在65岁以上的人,就称为老年人。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来说,65岁以上人口在全体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超过7%以上或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者,属于老年型国家或地区。人口老龄化的产生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人口生育率的下降,人口平均生命的增加,人口死亡率的下降,人口老龄化的产生是一种必然的产物。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从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发展的经历看,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发达国家的经济开始起飞,到19世纪末期开始出现人口老龄化的迹象。1785年~1830年是英国经济的起飞期,而英国的人口老龄化开始于1870年。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经济发展已达到相当的水平并迅速提高。在发达国家中日本是人口老龄化最快的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人口老龄化最快的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基础薄底子弱的情况下进入到了老龄化社会,经济的发展没有相应地跟上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因而老龄化带给我们的有机遇也有挑战,更多的是挑战,我们应当积极地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努力解决与促进社会经济与人口老龄化的协调发展。

从我国历次人口普查的年龄结构的变化历史看,我国的人口先后经历了人口年轻化和人口老龄化两个历程,见表1。

根据表2中对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划分,从表1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50年代到60年代我国的人口呈现出年轻化的过程,1953年65岁及以上人口与老少比分别为4.41%和12.16%,1964年65岁及以上人口与老少比分别为3.56%和8.75%,老年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下降到4%以下,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出现了年轻化。从60年代中期,我国人口的生育率水平和死亡率水平同时下降,人口年龄结构出现了老龄化,1982年我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我国65岁及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老少比分别达到了为4.91%、14.62%和5.57%、20.12%。到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65岁及65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和老少比已经达到了6.96%、29.23%。从年龄结构的类型看,1964年,我国的人口基本上属于年轻型,1982年处于年轻型和成年型之间,到了1990年时,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已属于成年型,而2000年时65岁及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6.96%已达到之前所定义的65岁以上人口在全体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超过7%的临界值,我国进入到老龄化社会。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引起社会的老年抚养系数上升,而老年抚养系数的上升就意味着社会负担的加重。老年抚养系数是老年人口与适龄劳动人口之比,具体来说是用全社会每100名适龄劳动人口负担多少老年人口来反映。老年抚养负担,既是适龄劳动人口的抚养负担,也是全社会的抚养负担。我国社会老年抚养系数的上升直接导致以家庭养老模式为主要养老形式的家庭抚养老人负担的加重,老年人口比重和数量在增加的同时,少年儿童的比重和数量在相应降低,似的家庭中子女抚养老人的数量增加。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到从2002年到2007年总抚养比从41.74%到37.42%,总体上是降低的,虽然在2005年有一个小的回升,从2004年的38.63%到了2005年的40.10%,但是到2006年总抚养比又开始呈下降趋势。从表3中看影响总抚养比的因素是少年儿童抚养比在2005年为27.39%比2004年的26.76%有一个小幅上升,总体上来说2002年到2007年少年儿童抚养比一直呈下降趋势。而从2002年到2007年老年人口抚养比一直呈上升趋势从11.57%上升到了12.86%。表3的数据表明,随着少年儿童抚养比的降低,少年儿童的比重和数量在相应降低,而老年人口抚养比的增加,老年人口的比重和数量也在相应增加,整个社会对老年人口群体在养老保障、医疗保健、学习发展、生活服务、文化娱乐、公共设施等各个方面的考虑和照顾是否全面合理,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有直接的影响。

进入到21世纪以后,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变得更加严峻,见表4。

2001年到201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7.12%到8.30%,上升了1.18个百分点,而2020年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到了11.92%,比2010年上升了3.62个百分点;2030年老年人口比重比2020年上升了4.77个百分点;2040年比2030年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了5.84个百分点;2050年老年人口比重比2040年上升了1.75个百分点,至此,老龄化进入了平稳发展的阶段,老年人口趋于稳定,人口结构高度老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了24.28%,也就是说差不多全国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为老年人。

老龄化社会对我们的经济发展及物质基础硬件提出了重大的考验,承受人口老龄化的物质实力变得强大起来,由人口老龄化所引起的各种问题,如养老保障、医疗保健、学习发展、生活服务、文化娱乐、公共设施等,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财富日益丰富,才能最终很好的相匹配老龄化社会,才能做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相适应,使得老年人口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得到保障,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从而提高社会整体的发展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在探索解决老龄化社会的过程中创造了一些成功的值得借鉴的经验,可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利用减轻我国社会养老的压力。积累充足的社会养老储备基金,建立以社会化养老为主体,以家庭和自养为辅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目前我国大多数的老年人都是依靠家庭进行养老,随着老年人口的日益增多,家庭规模的不断减小,家庭养老危机也在逐渐产生出来,中青年一代工作学习中竞争压力日趋激烈,抚养孩子照顾老人的压力日渐增大;随着生育率的降低,家庭子女数的减少,越来越多的“空巢家庭”出现。家庭养老的压力越来越大,危机愈发严重,家庭养老危机不但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健康系数、幸福指数等,而且也影响着中青年一代的工作学习效率和生活指数。养老模式的多元化,养老服务的社会化亟待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向群,丁志宏.对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的概念和理论探析[J].人口学刊.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