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

篇1

关键词 知识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 知识型企业 优化

分类号 F270.7

如何提高企业组织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优化信息资源管理已经成为现代知识型企业增强自身竞争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最有效的途径。如何以知识管理理论为指导思想,在知识型企业内完成信息资源管理的升级改造工作呢?本文在分析对比研究知识管理理论和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区别与联系的基础上,归纳总结知识型企业传统的信息资源管理与企业快速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以知识管理为指导思想,从管理维度、人文维度、内容维度和技术维度4个方面,为知识型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提供了系统的立体化优化方案。

1 知识管理理论是对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延伸与拓展

1.1 知识管理和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

20世纪后期至今,知识管理一直是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领域的一个热点。然而在学术界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还没有达成共识,笔者结合各家之言,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组织内的一切知识资源进行系统的有效管理,以期实现组织内知识积累、共享、创新和增值,提高企业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开展的一系列知识活动。组织进行知识管理的总体目标,是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学术界对信息资源管理也还没有统一的界定。本文引用程刚在《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保障体系研究》一文中的定义:信息资源管理是将信息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信息、人、设备、技术、政策、机构等)作为组织的重要资源,并围绕这一资源采用综合的管理手段,对其实施规划、开发、组织、集成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组织的信息需求。

1.2 知识管理理论与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知识管理是在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信息资源管理的延伸与发展,两者的区别与联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信息资源管理使数据转化为信息,知识管理使信息转化为知识,两者转化的对象不同。②信息资源管理是为组织的特定目标服务,知识管理是为了增强组织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服务,服务的目标不同。③信息资源管理局限于对信息资源的管理,作用于静态的文献、数据资料等内容;知识管理管理的是流动过程中的知识,作用于动态的知识流动过程。④信息资源管理所管理的对象信息通过搜集和整理能够不断提升信息总量;知识管理所管理的对象知识通过搜集、积累、共享与创新实现增值,不断提升知识总量和知识质量。⑤信息资源管理所管理的信息主要来源于文献资料、电子档案、网络数据库等客观世界;知识管理所管理的知识不但来源于客观世界,更注重人脑内的隐性知识,部分知识来源于主观世界。

知识管理以人为本,整个知识的流动过程都需要人的参与,最终的知识内容服务于人。所以,知识管理是在信息资源管理基础上的一个管理理念与实践活动的质的飞跃。从理论角度看,没有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成果,就不可能形成今天的知识管理理论;知识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反过来又促进并丰富了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内容。

2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与知识型企业发展需求间的矛盾

2.1 知识型企业内涵及构成要素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知识型企业总结出不同的定义,综合各家观点,笔者把知识型企业定义为:在企业中,知识是核心资源,智力产品是主要产品,知识型员工是企业的主要成员,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主要管理思想和方法,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发展和管理企业中的知识,进行知识管理的结果就是为了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生产出最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核心产品。在知识型企业中,知识、知识工作者、知识管理、智力资本、智力产品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构成了知识型企业的6大核心要素。

2.2 传统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与知识型企业需求间的矛盾

2.2.1 对管理对象需求的矛盾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信息系统专家理查德・诺兰提出的信息系统进化的阶段模型(即“诺兰模型”)来看,我国传统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相对来说仍处于数据集成较低层次的管理阶段。信息资源管理的对象是可以用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语言进行传播,可用语言、文字、数字、图表等清楚地表达,或者以文件、数据、档案、图片、影像、程序等显示的显性知识。知识型企业要求重视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因为隐含在企业员工头脑和行为中的隐含知识、个性化知识、潜在知识往往是企业智力资本中最核心的部分。隐性知识是知识型企业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保障了企业智力资本的独特性和竞争性。由此可见,传统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在管理内容方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2.2.2 对知识流动过程需求的矛盾在信息处理中,传统信息资源管理中的信息流程局限于采集检索分析等。知识型企业对于知识流动过程的需求是:搜集整理积累学习分享创新增值再积累再学习分享……。知识型企业知识流动是一个螺旋上升的永不停息的过程,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企业的知识总量不断增加,知识质量通过创新得到了质的飞跃。传统信息资源管理满足不了知识型企业的知识需求,一些学者称“知识管理始于信息资源管理”,通过知识管理,才能够解决冲突。

2.2.3 对参与对象需求的矛盾传统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虽然离不开人的参与,但是文献、文档、网络等各种载体和信息技术系统是其主体,参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人员有限。知识型企业以人为本,在整个知识流动过程中,所有的管理者和各个生产销售部门的员工必须参与其中,他们是知识的需求者、使用者、分享者和创造者。因此,知识型企业中虽然设有专门的知识资源和技术设备管理人员,但是所有员工都参与知识搜集整理,所有员工都分享企业知识,这一点是传统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所不具备的。

2.2.4 对服务质量需求的矛盾 传统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范围比较窄,信息服务人员信息素质得不到全面锻炼。他们往往不能在企业发展战略层面理解信息服务的意义,甚至对于生产流程也不熟悉,处于被动服务状态。人的素质决定信息服务的质量,低层次的信息服务无法满足知识型企业的知识需求。

随着世界知识经济社会形态逐步发展和完善,知识型企业对知识的需求数量和质量产生了更高的标准。如果企业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的管理水平不能与时俱进,根据“木桶理论”,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就会成为企业发展的桎梏。因此,知识型企业必须运用知识管理理论和方法,对传统信息资源管理进行全面而系统的优化。

3 知识管理对知识型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优化

通过对知识管理与信息资源管理区别与联系的理

论分析,着眼于解决知识型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与企业发展需求之间的基本矛盾,笔者构建了多维度知识管理对知识型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优化模型,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直观、立体的思维路径,如图1所示:

3.1 管理维度的优化

3.1.1 战略优化基于知识管理的知识型企业信息资源管理项目的改造和升级,应当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考虑问题。在充分理解和应用知识管理原理的基础上,在有目的的信息资源管理调查分析基础上,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制定合理的信息资源管理优化战略。战略层面的规划和指导,能够保障知识型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工作受到各层级管理者和各部门员工的充分重视,从而促进企业内部知识流动、全员参与知识管理,使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工作服务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

3.1.2 制度优化 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资源管理制度,指在整个管理项目运作过程中,以各种制度规范作为约束企业成员的行为及协调各种关系的手段。它包括两个方面:①使知识型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项目运作的正规化;②使企业成员对项目的认同和自觉践行。

3.1.3 组织及人才优化 项目的完成离不开组织和人员的执行。建立合理的信息资源管理组织机构和人才梯队,才能够保障知识型企业的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资源管理优化工作的顺利实施和持续推进。在这个项目中,人才是关键。一些实施知识管理项目的企业设立了cK0(知识管理主管),cK0是对企业总体发展战略有着深刻理解,熟悉企业生产流程,具有很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的人,是优秀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此外,参与信息资源管理项目的人员都要接受相应的培训,掌握知识管理的知识和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优化方案、熟悉信息技术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这些人员同样需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

3.2 人文维度的优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以知识管理为指导思想的知识型企业文化是信息资源管理项目优化成功的保障。知识型企业文化可以分为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两个层次。

3.2.1 精神层面的知识型企业文化 精神层面的知识型企业文化的构成是指知识管理的核心价值观,包括对人本的尊重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高度信任和平等、崇尚学习和交流、追求创新等。精神层面的文化构成了企业的道德水准、企业员工的生存哲学,是企业的精神所在。

3.2.2 物质层面的知识型企业文化 物质层面知识型企业文化的构成包括企业外观、企业标识、企业文体活动、文化传播网络等内容,企业员工可以在企业的日常工作中通过所见、所闻、所感潜移默化中接受知识型企业文化的精髓。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能够为员工营造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条件,激发员工的主动性,使之产生归属感。

3.3 内容维度的优化

相对于传统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以知识管理为指导思想的知识型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无论在管理的信息数量和信息质量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3.3.1 信息数量增加 传统信息资源管理依据用户需求提供信息服务,工作内容限于数据转换,信息整理、信息加工和信息提供。以知识管理为主导思想的信息资源管理工作既要完成信息的搜集整理,又要使信息完成向知识的转化,形成组织内部知识数据库,建立与组织员工共享的信息系统;通过组织员工的学习和分享,形成知识增值,知识创新,所以知识数量在增多,知识广度在扩展。

3.3.2 信息质量发生质的飞跃 成功实施知识管理项目的企业之所以能够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是因为通过知识流动,企业内部形成了知识增值和不断知识创新的机制,从而使企业保持独特的产品优势和渠道优势。企业知识的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化,这种质的飞跃,是信息资源管理优化的最高境界。

3.4 技术维度的优化

知识型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优化需要知识管理技术作为工具。知识管理深化了组织对包括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等先进的信息技术的要求。在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有进一步的深化,在传统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注重对信息的搜集、检索和传递的基础上,知识管理更注重对知识的挖掘和创新,表现在信息向知识演进的处理上,涉及的新的应用技术有知识仓库、知识地图、网络技术、数据挖掘、关联分析等,其中数据仓库、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获取信息中隐含的知识;大型数据库技术、新型检索技术、智能、搜索引擎以及网络技术、组件技术,保证了知识的充分共享。知识管理促使信息技术建立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帮助知识从知者向未知者传递。

在4个维度的优化模型中,管理维度的优化是基础,为知识型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优化项目指明了方向,制定了执行路径,提供了制度保障,是项目实施的“硬环境”人文纬度的优化作用于人,形成了知识型企业的文化氛围,提供了项目实施的“软环境”;内容维度和技术维度的优化,是项目执行的具体工作内容,需要在“硬和软双环境”的指导及保障作用下,逐步完成。知识型企业信息资源管理4个纬度的优化结果,是帮助知识型企业转动起“知识之轮”,实现持续不断的知识创新。

篇2

关键词: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研究进展

19世纪中期以来,欧美各国逐步建立了寄存图书馆制度,并通过各地的寄存图书馆发行政府出版物目录、索引的方式,向社会公众、传播政府出版物,这标志着现代意义上大规模的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活动开始了。近两个世纪过去了,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对象从单一的印刷型出版物扩大到缩微出版物、光盘、网页、数据库等多形态政府信息资源,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的环境和条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理论进行系统梳理,摸清其研究状况和规律,并分析其未来发展走向,为其今后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参考。

1 国外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研究现状

1.1 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的历史回顾研究

美国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的形成、发展,与政府机构本身的复杂演变、官方出版的规范、专业图书馆(professional library)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芝加哥分校副教授、美国《政府信息季刊》杂志编委john shuler先生在《编目与分类季刊》(cataloging and classification quarterly)2003年第35卷3/4期发表的《美国政府信息与目录控制的基础:1789-1900》(foundations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and bibliographic control in the united states:1789-1900)一文,回顾了早期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活动的状况、关键性事件及未来走向。

c.p.crowers对20世纪70年代之前美国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的背景进行了阐述,并选取了美国政府出版局(gpo)、国防文献中心(defense documentation center)、国家技术信息服务中心(ntis)、国家档案馆(national archives)、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ric)等具有代表性的美国政府信息控制和获取机构,对其政策和实践活动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这些机构存在的问题和弱点,并对“美国政府出版物月目录”(monthly catalog of u.s government publications,简称mocat)、联邦寄存图书馆系统(the federal depository library program,简称fdlp)以及整个美国联邦政府的目录控制系统进行了回顾和分析。

1.2 世界各国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状况研究

l.a.ogunsola对尼日利亚的政府出版物目录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介绍,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尼日利亚adekunle ajasin大学图书馆馆员c.o.ajidhun则简要描述了尼日利亚政府出版物管理与目录控制的现状,并指出目前尼日利亚的政府出版物在获取、管理和目录控制等方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syed jalaluddin haider认为,政府出版物是巴基斯坦图书馆事业尚未开发的层面,缺乏有效的政府信息目录控制体系使得政府信息的传播、获取与利用非常困难,他指出了存在这种状况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之道。nora s.copeland等人介绍了美国大学图书馆分析了“流亡文献”(fugitive government publication,即未通过美国政府出版局发行的政府文献)形成的原因,以及对其进行有效采购和开展目录控制的基本途径及方式。

自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开展电子政务建设以来,各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目录控制状况也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点。美国联邦寄存图书馆项目(federal depository library program,fdlp)的2009-2014年发展战略明确指出:在保持传统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工作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政府信息资源加工与服务,创建新的寄存图书馆馆藏模式、服务模式和图书馆社区交流模式,整合新的政府出版物综合性在线目录体系,为公众提供及时、高效、个性化的政府信息服务。

1.3 信息技术与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的发展研究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也推动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朝着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早在1975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就开始研究计算机如何应用于政府出版物目录控制的问题。1994年,carolyn csherayko探讨了政府出版物的在线编目问题。

快速变化的社会、技术环境促使图书馆重新评价编目实践及目录的用途。现代信息技术使政府信息资源的数量增长很快,分布又非常分散,于是,人们开始将目录控制思想引入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领域。1996年,dena holiman hutto撰文指出,在新技术条件下,传统的目录控制思想对政府信息资源的获取仍有相当的价值,他建议图书馆界、政府信息提供商、自动化专家合作研究目录标准,把政府信息资源的目录数据库与图书馆目录链接起来,甚至通过因特网资源编目以展示物理馆藏与各种远程获取政府信息方式之间的关系。thomas a.downing探讨了信息技术快速变化对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的影响,并提出了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工作应对环境变化的方式与具体路径。

尽管世界各国政府很早就开始创建并管理电子数据库和数字文件仓库,然而在万维网(/yingyongwengao/" target="_blank" title="">应用之前,公众实际上并没有直接获取这些资源的途径。1996年,karrie peterson,elizabeth cowell,jim jacobs等人就探讨了因特网和现代技术给传统政府信息资源获取带来的挑战,并提出了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的措施。此后,欧美各国依据dublin core和gils两种体系创建了适合本国国情的政府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英国的电子政务元数据标准(e-gms)、澳大利亚的政府信息定位服务(agils)等都是比较典型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标准与规范。alien mullen探讨了gils在世界各国的应用情况,并研究rdf、xml、z39.50等信息组织标准的发展对政府信息资源描述、发现、定位等工作的影响。

2 国内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研究现状

2.1 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方法研究

随着因特网的飞速发展,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日新月异,呈爆炸性增长,因此,传统的信息资源组织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政府信息资源。王红霞等通过对文件方式、主题树方式、数据库方式、超媒体方式等常规信息资源组织模式的分析,提出了基于元数据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组织模式。李佳培的硕士学位论文则探讨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中的领域本体构建问题,形成了一个电子政务专业领域模型。谭必勇指出,面对变化莫测的信息技术环境,应当综合运用目录控制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并利用新兴技术的优势和目录控制的经验,使得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朝着更符合现代信息用户需要的方向发展,尤其是政府数字信息资源目录控制模式应当在未来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领域占据重要的地位。

2.2 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研究

国家信息中心吴晓敏较早关注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先后发表了《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初探》、《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建设再探》的系列论文,对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此后,又提出了基于目录体系的政府信息资源整合方法。北京大学赖茂生教授分析了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内涵、构成要素,认为,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应当包括政府内部使用的政府信息资源目录和面向公众的政府信息资源目录,并指出,在上述两个目录系统的基础上,各级省市应当建立一部总账式的政府信息资源目录,进而整合建立一个集成式的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王卫文等、马殿富等、吴焱等着重探讨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系统构建与技术实现问题。2007年,国家标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包括1-6部分)出台后,李霖等人、穆勇等人先后结合深圳市国土资源和房地产管理局、北京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的目录体系建设实践,对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与理论实践进行了有效的探索,是对我国近期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成果的重要总结。

3 总结与展望

篇3

[关键词]政府信息 信息资源管理 协作管理

[分类号]F27

随着政府信息爆炸式的增长,单凭政府部门一己之力来管理政府信息资源已经力不从心了。为了解决此问题,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列维坦认为,信息资源的本质就是协调和整合。库柏则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意味着整合或协调。因此,对于包罗万象的信息资源,必须依靠多元合作、多方协调进行管理。不少人提出应该改变政府信息资源的传统管理模式,引入企业、第三部门,甚至社会公众的力量对政府信息资源进行协作管理。

1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

政府信息资源协作管理的概念建立在对政府信息资源概念的认识基础上。不少研究者都认为政府信息资源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政府信息资源是指一切产生于政府内部或虽然产生于政府外部但对政府活动有影响的信息资源的统称,包括政府部门为履行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职责而采集、加工、使用的信息资源,政府部门在业务过程中产生和生成的信息资源,由政府投资建设的信息资源以及由政府部门直接管理的信息资源等。广义的政府信息资源是指政府行政工作中产生和利用的信息资源及其相关人员、设备、技术、环境和资金等要素的集合,可分为政府信息资源本身、信息技术设施资源和其他资源。

很多研究者提出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其中比较经典的是谢阳群从信息资源管理的组成要素出发对其进行的定义: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既包含信息本身,又包含诸如人员、设备、资金和技术之类的相关资源。朱晓峰、苏新宁从生命周期的视角进行定义,认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就是政府信息资源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不仅要对政府信息资源本身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还需对其他相关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2 政府信息资源协作管理的理论

目前国内外还没有政府信息资源协作管理的系统研究,但在电子政府、电子政务、协同政府、协同治理的研究中都包含了协作管理的思想。

2.1 政府信息资源协作管理的重要性研究

有的研究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人手,对企业、第三部门参与公共信息协作管理的必要性展开论述。

欧文・休斯从分析政府信息资源共享需求的多样性入手,指出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应当树立“分类共享”的观点,并在公共物品理论的基础上,把政府信息产品或服务分成两大类,即纯公共信息和准公共信息。根据在竞争性上存在的差别,准公共信息进一步细分为弱竞争信息和强竞争信息。对于纯公共信息应免费共享;弱竞争信息通过向消费者收取一定比例的成本费共享;强竞争信息由信息企业通过市场定价的方式向消费者收费,提供有偿共享。国外还有的研究者认为多元主体参与协作可形成信息化领导力(E-leader-ship),他们采用Quad模型表示多元主体,涵盖除了政府部门、私营部门、民间社团和创新与教育部门(I&E)四个方面的主体。

旃群认为只有市场经济作用于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产品遵循市场供需机制,才能孕育良好的信息资源市场,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杨玉麟等认为在公共信息资源领域,凡是能提供公共信息,以提高私人福利、引导社会价值取向、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组织,都能够成为公共信息资源的提供者。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第三部门、企业及个人等多元主体参与,以公众满意度为宗旨的多元化公共信息资源格局势在必行。陈聪提出了多元化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理念,具体而言是指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投资建设主体的多元化,从单纯的政府建设转向由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合资合作企业)、第三部门、社会公众投资或通过合资、合作的形式共同投资建设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黄志澄通过对政务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引入第三方中介服务对保证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效益最大化至关重要,进而提出第三方中介服务(包括咨询、监理、培训)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政务信息化建设的若干建议。黄萃认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市场化,正成为推动电子政务发展的趋势。一方面,社会团体、企业既具有投资的能力,又具有创新的活力,他们的加入将使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社会团体、企业的介入,不但促进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发展,也推动了相关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2.2 政府信息资源协作管理的方式、模型与体制

西方各国政府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传统官僚制阶段;以“政府外包”、“政府业务合同出租”、“竞争性招标”等为特征的市场多元化阶段;现行的以“整体合作政府”为特征的整体合作阶段。

陈聪所构建的政府信息资源的分类共享模式,包括健全纯公共信息资源的共享模式和优化准公共信息资源的共享模式。魏吉华提出了政府信息资源内外联合开发模式,政府部门可联合社会机构如图书馆、情报所、信息资讯公司、软件开发商、高校等共同开发信息资源。刘月学等认为政府信息资源开发模式有外源化模式、产业化模式、内外联合开发模式和网络开发模式。黄萃认为目前来看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市场化和资金筹措已经呈现多元化格局,包括伙伴关系、外协外包、政企整合、发行债券和广告筹资五种模式。

2005年,李立明等以信息化城市管理为对象,提出了电子公共服务模型――GBCP模型,描述了政府(G)、企业(B)、公众和社区(C)、公共产品(P)构成的、涵盖电子公共服务各方面的完整动态循环系统,如图1所示:

笔者提出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引入电子参与,调动公众以社会治理者的身份,协调各组织、各阶层的利益来进行公共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笔者还曾提出了基于E-Participation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

3 政府信息资源协作管理的政策

政策能为协作管理的顺利实施和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许多国家制定政策支持公司、企业等私营部门以及非政府组织参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开发与建设,发挥市场机制的功效。

1983年,英国信息技术咨询小组(ITAp)提议将一部分政府信息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由私营信息部门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工、开发或者利用。2000年9月英国的《21世纪的电子政务服务》中指出了将商业机构和民间组织引入到电子服务市场的重要作用。2003年10月英国批准执行《欧盟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指令》,随后参照此指令制定了相应的法规。例如,

2004年制定了《政府公共信息再利用的最佳实践指南》,2005年颁布了《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规则》,它们明确了政府部门职责以及应公开的信息内容,规定在公共信息再利用时要坚持非歧视与公平的原则,并且规范了公共信息再利用的范围、再利用的申请流程,许可证发放以及批准的程序等问题。

1990年美国工业贸易署的《政府拥有的可交易的信息: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信息交易指南》中指出,美国政府可按市场价出售已形成市场价格的公共信息;政府为企业提供那些尚未形成市场价的信息时可只收信息成本费。在交易完成后,政府不直接参与信息加工活动,而由企业自己投资建设;对于可由私营部门提供的信息服务,政府不应再提供类似服务。此外,政府部门应与私营部门加强合作,同时将大部分的信息收集工作委托给社会信息服务机构。1993年美国公布《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提出了9个方面的具体措施,确定了反对垄断、鼓励竞争与合作、优胜劣汰的方针。该计划支持私人企业在国家信息基础没施建没中占据核心地位,并采用税收优惠和颁布相应的监管政策的办法刺激私人企业投资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2001年1月,美国图书馆与信息科学委员会(NCLIS)向白宫递交《公共信息传播综合评估》报告,肯定了商业机构、非政府组织(NGO)在公共信息传播中的作用。2001年3月,NCLIS又提交了《公共信息资源改革法案2001》,提议制定行之有效的公共信息资源获取计划,并采用多种手段特别是以公私合作的方式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整个生命周期管理。2002年美国颁布了《电子政府法案》(E―Gov―ernment Act 2002),提倡为外包服务商创造有利的环境,鼓励采用外包的方式开展电子政务项目,这样能为承包方带来通过使用lT改造业务流程所节省下来的节余资金(share-in-saving)。

欧盟在多国整合协调基础上进行区域性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欧盟成立信息协会(information society),该协会的主要职能为领导和协调欧盟成员国进行信息化建设,特别是进行公共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欧盟1994年信息化建设报告,提倡国家信息自由化政策,保护信息化领域的多元化竞争。1996年欧盟制订了《促进公共与私人部门在信息市场的协作指导原则》,促进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协作。1999年1月欧盟委员会发表了《公共部门信息:欧洲的重要资源――关于信息社会公共部门信息的绿皮书》,提倡与私人企业、非政府组织、非盈利机构加强合作以促进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公平竞争,提高政府部门信息资源共享程度,明确规定了官方版权的含义、公共部门信息的范围、获取和传播公共信息的条件等。2000年11月欧盟通过了《提高和扩展公共部门信息的获取》指令,提倡公共信息的非歧视性公平交易,并且进一步规定了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的申请流程、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的条件、这项指令的具体实施等一系列问题。该项指令旨在促进公共部门信息的再利用与商业性开发。

4 现有研究的贡献与存在的问题

虽然已有的研究没有直接提出协作管理的概念,但是多元化管理、公私合作管理、市场化管理、公众参与信息资源管理等研究都包含了协作管理的思想,为政府公共资源协作管理打下了基础。但是研究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尚不成熟,存在不足之处。

4.1 现有研究成果

在理论层面,目前的研究者都意识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单靠政府部门进行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存在局限性。不少研究者都明确提出要加强政府、企业、第三部门的协作,依靠行政机制、市场机制、志愿机制的协同效应来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水平。

有的研究者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更细致的分类,指出了哪些类型的公共信息资源具备市场开发的可能性,这些理论为企业参与协作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有的学者对企业、第三部门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有的研究者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起源人手,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进行归纳,并对比分析了国内外一些国家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制,提出了我国公共信息资源多元管理体制。

在政策层面,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都在电子政务服务的相关条令中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公私合作(包括政府与企业合作、政府与第三部门合作)的措施,肯定了企业、第三部门在政府信息资源建设中的地位,指出了协作管理、多元化管理对于信息开发的重要意义。特别是《欧盟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指令》的影响巨大,许多国家都参照本国的国情制定了政府信息再利用的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到政府信息开发和服务中来。各国政府在制定公众参与政策方面的成果也十分突出。联合国自2003年后的电子政务测评报告中,都设立了电子参与指数,将电子参与的程度直接与电子政务的成效挂钩。电子参与指数的设置反映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领域对公众参与的重视。

在实践层面,政府公共资源协作管理方面的项目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协作管理的形式在电子政府、政府门户网站、公共信息平台、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公共信息商业开发、医疗信息服务等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多种领域得到应用。私营部门通过服务外包、多元融资、成立公司、外聘人员、租用设备等形式参与到政府信息资源的供给、开发利用。第三部门也在信息咨询、技术援助、人员支持等领域参与到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公众参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案例也不断涌现。公众参与在政策制定、公众门户、电子论坛、网上民主、服务系统、政府网站、公众参与窗口都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4.2 研究存在的不足

在理论层面上,把政府信息资源与公共信息资源混为一谈,很少细致地区分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这个具体而重要的领域。已有的研究目前还停留在对多主体协作进行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的讨论上,还没有深入下去,缺乏对协作模式、协作流程、协作机制、协作平台建设方面的系统研究。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和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本身还是一个发展中的课题,它们的概念、内涵、研究对象等至今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政府公共资源协作管理理论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政策层面,由于政府信息资源协作管理还处于研究的起步阶段,国家缺乏专门针对此领域的立法和政策。现有的法律和规范都是在把政府作为单一主体的传统的管理体制下设立的。

政府信息资源协作管理的实践应该说已经走在理论研究的前面,滞后的理论研究无法为其提供有效的指导,实践活动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自为状态,遇到不少困惑和难题。

参考文献:

[1]谢阳群信息资源管理.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26

[2]李志敏浅析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学理论,2010(9):40-41

篇4

关键词:高校档案;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高等学校档案是指高等学校从事招生、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学生、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就工作性质来说,高校档案管理是独立、专门的业务工作。其工作特点与其他文献管理活动类似,也包括信息的输入、储存、加工和输出,有完整的信息传输过程,属于信息控制系统。但高校档案管理又有区别于其他档案文献管理的4个特点:一是档案资源积累的缓慢性;二是档案管理过程的阶段性;三是档案管理活动对档案形成者的依附性;四是档案管理工作对社会的相对封闭性。因此,对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完整性、完全性、科学性、规范性、经济性和现代化。

1 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1.1 档案信息资源管理

档案管理是通过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采集、存储、开发、利用和再生产的过程,通过计划、协调、控制等来实现的管理活动。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不同于传统的档案管理,它是基于馆藏物理资源和网络资源基础上,以用户需求为目标,面向档案资源内容的、融入战略层决策,并帮助用户找到或形成解决方案的增值服务。

从档案管理到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不仅是提法的转变,更重要的是两个不同层次的管理。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将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引入档案管理研究中,是档案管理的更高层次,组织形式上具有高度的集成性。档案信息管理是对档案管理认识的深化,从重视档案原始凭证性转向档案内容的开发利用,重在解决档案信息的传播与共享。

1.2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是为了增强档案系统的系统功能、提高系统效率和服务水平而进行的活动,而信息资源共享可以完善档案信息Y源管理。因此,信息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寻求信息资源的共享。

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需要信息资源共建和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机结合。信息资源作为物质基础必须统一规划、分工建设。高校档案管理资源共享的基础工作是信息化建设,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把文字、表格、图像、声像等档案资源进行处理、开发,为信息资源共享做准备。信息资源共享是信息资源建设的目的,只有做到共享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价值。但并不提倡绝对的和没有限制的共享,因为这样会给信息提供者造成伤害,带来负面影响。同时,在激励机制的设计上也难以做到完美。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需要在各高校的档案信息资源之间进行协调和做到信息传播机构的标准化及相互兼容,因此,需要一个机构来承担协调者的角色,并制定约束和规范各方的制度。

2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

2.1 责任主体缺失、缺乏统一规划

目前,各高校尚没有权威性的机构出面协调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缺少能独立行使职权,跨专业、跨系统的一体化常设管理机构,从而使档案部门的共享建设缺乏全局性的统筹规划和整体化管理,其战略性约束相对不足。由此造成系统间难以相互合作,资源布局不合理,难以共享。

2.2 信息内容匮乏、信息资源陈旧

虽然最近几年档案信息资源网站(页)较以前有大幅度增加,但是它们中包含的有价值的信息量的增加幅度远不及网站(页)数量的增加幅度;即使有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也属于二次文献,用户只能检索到档案的题录和文献摘要信息,没有档案全文数据库,想要查询具体的档案卷宗内容还需要到档案馆亲自查阅。

2.3 技术支持薄弱、服务形式单一

各档案信息资源网站很少涉及高级网络技术,一般只提供信息浏览服务(WWW)、电子邮件服务(E- mail)和少量的信息咨询和接待服务。电子邮件服务又不及大型网站的稳定性、全面性和及时性;少量信息咨询和接待服务大都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只有很少部分的网站提供远程登录(Telnet)、文件传输(FTP)、电子公告牌(BBS)等服务。

2.4 共享工具落后、检索手段落后

由于客观上档案信息的存在和分布是多专业、多部门、多地域的,档案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和存储也就是分布式的,所以造成资源分散、搜寻不易的问题。而目前大多数的档案信息资源网站缺少工具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导航、检索和定位,即缺少先进的信息分类检索与导航系统及信息传播与利用的平台。检索软件落后,档案信息分类较粗,缺乏多角度反映档案卷宗内容和多种逻辑组合信息检索方式,影响用户查阅效率,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困难。

3 构建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模式的策略

3.1 加快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法规建设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对这类牵涉面广、影响因素众多的系统工程,法制先行是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是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保障。优化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法制坏境,一是修订、完善现有的《档案法》的相关条款;二要制订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法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法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关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方针、任务、标准、经费渠道与保障措施;二是关于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整体布局,包括目标、总体要求、原则、组织方式、协调工作领导机构的性质、职能、组织形式、经费等;三是关于全国计算机档案检索系统的建设,包括各类档案数据库建设的布局与管理、服务与利用、联机检索网络布局与原则等;四是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相关标准;五是关于有关知识产权的规定,规定要在强调促进档案信息共享的同时注意保护知识产权,使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沿着合法有序的方向发展。

3.2 大力加强档案资源建设,打好资源共享的物质基础

档案资源建设是档案资源实现社会共享的基础。离开了这一基础,高校师生、社会利用档案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档案资源共享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加快档案资源建设,首先要“广开货源”,即加大档案收集工作的力度,扩大征集档案的范围,既要内容全面,又要注意特色,既要注意当前需要,又要兼顾长远利用,保证档案资源充足、有效、高质。其次,必须根据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向及其要求,加强高校档案资源建设宏观规划与协调;同时,还应加强档案资源建设的理论研究,确立馆藏档案资源的结构原则与模式,不断丰富馆藏,提高文化品位,使馆藏档案资源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3.3 应用数字化手段与网络工具提高开发档案资源的能力与水平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宏观背景下,档案管理部门应该适应信息时展的新形势,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为契机,积极引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应用数字化技术手段与网络工具(如完善档案目录中心和数字化档案馆建设)提高开发档案资源的能力与水平,认真分析信息化建设对传统档案管理模式造成的冲击,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所引发的档案工作理论与工作方法的突破与变革,多形式、全方位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搞好档案资源开发。

篇5

关键词:档案资源;开发与利用;数字化

档案工作的主要内容是要充分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将档案中的内在价值转变为有效的资源利用起来,从而更加有效地为部门的发展提供发展方向。尽管档案信息并不能直接给社会的发展带来影响,只能对其进行充分的开发,进而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而在充满了激烈的竞争的信息社会里,要想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对信息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使其能够又快又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信息这种丰富的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俨然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科技信息技术利用的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因此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1 档案信息资源的地位和利用现状

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前提是准确的认识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大量的数据、资料、图表、文件等记录是档案信息的组成内容,是最重要的基础资源,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和知识性是必须具备的,由于各部门内部具有一定的信息性、知识性,在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要切实体现出部门个性化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知识性,尤其从管理角度来说,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本身所具有的知识性是其管理工作所不能忽视的。

目前我国档案信息资源虽然内容丰富,但利用率非常低,存在大量的资源浪费的现象。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档案现代化管理落后,服务方式比较被动,同时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信息的价值没有充分的认识,对信息的收集、整理、保管工作不够重视,使很多信息没有及时的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另外档案的编研工作中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有些编研部门不能满足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需要,以此不能及时的获得可以利用的信息资源。档案开放方面没有充分你利用互联网络,数字化、网络化进程慢,阻碍了档案信息方便、快速的利用。

2 从管理角度谈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从本质上来说,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工作需要落实和贯彻到档案管理工作的方针和政策,通过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来带动其他部门管理工作优化管理体制。优化档案信息资源对于部门的档案管理工作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单位管理的重要标尺

一般来说,任何单位在进行改革和工作部署的时候,都需要借鉴一系列的数据或资源作为依托,档案信息管理建设的完善能为部门未来的发展以及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工作能够为决策者们提供更多信息和资源,为单位的发展和重要决策提供必要的帮助。可见,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工作为部门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为单位的发展和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2 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有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优化

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有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优化,能够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更加科学的信息,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使得档案管理工作与部门的发展接轨,与社会进步接轨,全面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3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有效利用的思考

3.1 加强学习,培养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

职业道德是档案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品德和基本行为准则。档案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认真学习党和国家关于档案管理各方面的方针政策,具备全局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档案工作者还应有丰富的专业知识。1.要求档案工作人员熟悉档案库藏内容、成分及档案存放的位置;2.要熟悉档案馆(室)的各种检索工具,熟练掌握库存档案的检索,并注意将常用的数据进行采集加工,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研,有计划地开发专题性的档案信息;3.为满足档案管理网络化、电子文件归档等业务的需要,档案工作者还需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提高档案工作自动化水平,使利用者根据自己的需求来更方便的进行检索和利用。

3.2 注重收藏与利用双重功能

信息时代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工作,既要保管好档案,也要利用好档案,使之产生社会效益。因此,档案管理人员在制定档案事业持续发展战略时,应把档案保管和档案利用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考虑,绝不能顾此失彼。

3.3 加大对档案建设工作的投入,多形式、多层次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目前,由于档案资源建设投入不高,从而影响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因此,应加大对档案部门的软硬件建设,提供规范化、标准化的服务,使档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完善制度,健全标准

档案管理工作在有效合理的领导体制和管理机构下,需要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予以保障。建立和健全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是管理科学化的标志,对协调部门内部档案管理的各种关系、形成合理的工作秩序意义重大。

2.开展档案信息编研工作

档案编研工作是指由档案工作人员通过对繁杂的原始档案信息精心提炼,编撰、出版专题材料。编研工作是利用服务的重要手段之一,档案编研工作既可以使档案部门由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又可以使档案利用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同时也是保护档案原件的有效措施,档案编研成果可以成为副本,从而减少利用者对档案原件的损坏。

3.推进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

档案网络的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过程。随着网络化的普及,通过网络提供档案信息服务将是档案信息开发与利用的重要形式。

开展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可以改变原有的、单一的对档案收集、整理、加工、利用的管理方式,借助和依托网络这种新的信息传递方式和信息服务手段,实现主动的信息服务。此外,借助网络技术可以将丰富的档案信息呈现在利用者面前,有助于更多的人认识档案、了解档案,进而更好的利用档案。

4 维护档案信息资源安全

档案信息资源的保管也是档案开发与利用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既是整个档案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也是档案工作各项业务环节的共同任务。

为此,档案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档案信息安全意识,加强对档案工作中各个环节的安全防范,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1.防止档案的损坏。档案工作者要了解和掌握档案损坏的原因和规律,通过具体工作的实践来采取专门有效的技术措施和方法,最大限度地消除各种可能损坏档案不利因素的影响,从而把档案的自然损坏率降低和控制在最小范围内;2.千方百计地延缓档案自然老化过程。通过将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运用于档案保护中,同样,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技术装备和设施保护档案的安全,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寿命。

参考文献

[1]刘耿生.档案开发与利用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赵屹.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3]颜海.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4]陈智为,邓绍兴,刘越男.档案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篇6

关键词:知识流程外包;信息特性;信息管理;信息增值

服务外包作为一种重要的贸易生产活动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发展。一般认为,服务外包经历了ito(信息技术外包)、bpo(业务流程外包)、kpo(知识流程外包)三个发展阶段。

知识流程外包(kpo:knowledge process outsourcing)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bpo发展而来的,是基于知识密集型业务流程而开展的服务外包活动;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深入而广泛应用的时代,kpo的市场前景越来越广阔。《2009-2010年世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研究年度报告》指出:kpo快速发展,逐渐成为bpo发展的一大亮点。有预计称:2010年前后,全球kpo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美元的规模,而2003年,这一数字仅为12亿美元。其中,比较成熟的kpo应用有研发外包、资源外包、服务外包等几个方面。笔者经初步研究发现,以创新信息管理与服务方法促进kpo发展,尤其是知识流程外包中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开展信息增值服务方面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本文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1 kpo信息特性分析

kpo信息资源除了战略性、开发利用性、价值转化性、载体多样性、可传播性、可增长性、综合型等信息资源所具有的共性以外,还有自身的特有属性。主要体现在专业核心性、高效增值性、动态离散性、商业保密性和知识隐含性等五个方面,下面对这些特性作简要分析。

专业核心性主要是指kpo中的信息资源与专业高度相关且位于专业智力活动的高端,具有行业和领域的专指性、复合性和创新性特点。

kpo信息资源的专业核心性表明,信息资源来源于专业流程的实践活动,而其信息服务又高于流程化的专业需求,是知识资本在价值链的前端发挥作用的重要支撑力量。这是与ito和bpo中信息服务的显著区别。这种外包服务,将基于标准过程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提升到了基于知识推理的分析、推理、解释、优化和辅助决策的专业领域的智能化服务。

高效增值性是指kp0的战略性和高附加值性对信息服务效率和质量的要求标准更高。与bpo(业务流程外包)相比,kpo业务中包含丰富的和高附加值的信息,这些信息的知识化信息服务要依赖高效率开发利用手段。主要体现在,缩短市场导入时间,提高生产绩效;节约宏观决策成本,提高经营绩效;实现管理模式与方法的连续改进,增强预设业务场景运行实效;利用信息高速公路扩大个性化信息服务空间,提高外包企业附加价值四个方面。

动态离散性是指信息资源的载体形态具有多样性和更新性且通常存在于各种各样的事务与活动之中,其存在的方式因具体的kpo服务项目不同而不同。kpo信息资源分布的离散性必然需要其获取和加工过程的专业化操作,这也是知识服务之所以能够纳入外包范畴的必要条件之一。

商业保密性是指客户企业将位于价值链前端的知识创新和研发环节的服务外包必然会或多或少地涉及企业的商业核心秘密。一般情况下,商业秘密主要包括:设计、程序、产品配方、制作工艺、制作方法、管理决策、客户信息、货源情报、产销策略、招投标中的标底及标书内容等信息,也包括企业核心职能、企业文化、组织网络和历史记录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在kpo服务过程中都会被有条件地运用,需要双方对涉密信息的安全负责。kpo信息资源的商业保密性与合作信息共享性是一对矛盾,即优势互补和信息风险并存。基于kpo的信息服务可以在促进客户企业和服务承包商的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使得知识服务部门自身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对kpo信息资源占有的优势的不断增强。

知识隐含性是指来源广泛的信息存在可靠性、客观性、壁垒性等冗余问题,知识价值需要通过评估、筛选和挖掘加以实现。在信息服务中,知识发现与知识服务不仅仅是数据挖掘技术的运用或从海量数据中萃取知识,还涉及信息的可靠性评估、信息质量甄别、补缺性获取与信息筛选等环节。对kpo信息资源加工需要检测与挖掘并重才能提升知识流程外包服务水平和质量,实现信息的知识化和增值化服务。

2 基于kpo的信息服务策略

通过对kpo信息资源的特性分析可以看出,kpo活动与信息资源组织开发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以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为基础,根据kpo业务需求开展有针对性地研究,将kpo信息资源组织与开发与信息技术相融合,探讨kpo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信息资源知识化和价值增值问题以及kpo信息资源协同组织与开发问题,将是kpo信息资源组织开发与信息服务的重要策略。

2.1 构建信息管理与信息服务新模式

kpo信息服务研究是kpo项目成功执行的重要基础,主要涉及kpo信息管理理论、kpo信息管理活动、信息咨询和kpo信息人才四个方面。

其一,分析kpo信息资源特性,建立健全kpo信息管理知识体系。包括探讨kpo信息资源的概念、特征、类型和功能;kpo信息管理原理、原则、方法、体系结构和基本职能;kpo信息管理的形成与发展;kpo信息运动规律;信息流与信息系统优化;信息处理与智能服务;kpo信息方法和信息准则以及kpo信息传播和信息交流等。其中,重点研究对象是kpo外包方的信息需求和信息动机以及kpo承包方和外包方面信息交流和信息传递的特点与方式。

其二,探索kpo信息活动规律,建立kpo信息组织与管理模式。建立kpo信息的收集、存储、检索、管理、利用和维护的方法体系和系统平台。针对kpo信息资源的高附加值特性,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重点研究kpo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价值实现的有效模式。同时,研究kpo信息资源知识隐含性、商业保密性和产权保护方面的一般规律,为kpo信息组织、管理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保障。

其三,研究kpo信息服务范式,推进kpo信息咨询服务技术和应用。建立kpo信息咨询服务标准和规范,构建信息咨询服务网络体系和咨询服务和管理机制,形成与kpo市场相谐调的信息咨询服务理论和方法体系。建立kpo中的信息咨询交流和知识管理机制,总结实践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积累知识库和方法库,共同提升信息咨询服务能力。

其四,定位kpo人力资源需求,建立kpo双素质信息管理教育机制。kpo和bpo相比不只是项目内容的变化,对从业人员既有专业深度和广度的要求也有面向kpo的信息管理与服务的能力要求。因此,建立与kpo行业相对接的信息管理教育机制,是为更好地获取、分析、处理和开发kpo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kpo信

息资源的增值提供人才保障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2.2 开发技术融合型kpo信息服务平台

融合现代技术和信息处理工具对kpo涉及的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加工、分析和利用,实现信息增值服务是kpo信息资源组织开发的重要策略和必要路径。数据和信息、知识是许多专业领域的主要加工对象,具有与现代信息技术加工对象和kpo处理对象的一致性。因此,技术的融合既是知识流程外包业务的核心内容,也是提高kpo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必然要求。建立以需求为中心,以提供高效率的信息支持为导向,以技术应用为手段的kpo信息资源组织开发与信息服务系统,能更好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工具在kpo活动中的独特作用。

2.3 建立信息资源知识化增值服务机制

根据kpo信息的知识隐含性和动态离散性等特点,建立信息资源知识化增值服务机制以实现信息资源的萃取、利用和价值增值具有可行性。

其一,建立需求引导机制,增强信息管理的针对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最终目标是服务用户信息需求,只要以外包方的最原始需求为出发点,通过专业化手段的运用,就能获取和萃取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并进行增值性开发与服务。

其二,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增进信息服务的互补性。协同工作机制可以激发承包企业的资源集成能力,提高外包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其三,建立共享交流机制,提高信息交换的对称性。拓展kpo项目的信息沟通渠道,建立起定期沟通反馈的机制,信息对称状态中做好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实现kpo信息资源的价值转移和快速增值。

其四,建立国际竞和机制,实现保值增益的最优化。kpo活动最初是企业把自己业务中的知识创新、研发环节的工作转移到国外的过程。kpo成果一般是非物质的知识和数据,具有传递的快速性和无国界性。因此,kpo国际化协同与竞和策略的实施具备执行的客体条件。利用网络信息交换平台加强跨国界合作,是进一步开拓信息服务空间和提升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效益的有力手段。

3 小结

综上所述,拓展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空间,开展基于kpo的信息服务是信息管理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将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和kpo业务联系起来,通过对kpo信息资源的特性归纳和分析,提出了基于kpo的信息服务策略,以期对拓展信息服务渠道和提升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效益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邵学言,陈静宁.kpo浪潮,广东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机遇[j].大经贸,2008(4).

篇7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教学改革;管理信息系统

目前,为适应管理信息化的大趋势,我国企业急需大量的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信息管理人才。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开始强化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的教学。MIS是一门集管理科学与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为一体的课程,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管理组织结构的发展变化极大地促进了MIS理论、技术与方法的发展,从而给MIS的教学[1]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项目教学法(Case Method)是一种以项目为基础的教学法。

下面结合MIS的课程结构特点及国内高校MIS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探索基于项目教学法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模式改革。

1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特点

(1)理论性。MIS课程涉及管理学、运筹学以及计算机等相关课程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2)实践性。MIS课程一般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开发中小型实用的MIS。(3)综合性。从广义上说,MIS是一个对组织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MIS综合的意义在于产生更高层次的管理信息,为管理决策服务。(4)交叉性。MIS作为一门新的学科,是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数学、管理理论、决策理论、运筹学等相关学科为理论基础,已经成为一个有特色的边缘学科。

2 高职院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管理信息系统》的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为各行各业各部门培养以信息主管(CIO)为目标的信息化专门人才。信息化的专门人才是一类管理人才,但是他们所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信息,这样的知识需求将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定位于管理科学与信息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的交叉,这样的学科特点给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以及教学实施带来了不少困难。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改革和探讨,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新兴学科,所以在改革的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现归纳如下:

2.1 专业培养方向定位不清

管理信息系统的培养目标是为各行各业各部门培养以信息主管(CIO)为目标的信息化专门人才。信息主管是负责制定信息政策和标准,对于信息资源进行全面规划和管理的高级管理人员。由于信息资源管理涵盖信息的整个生命周期,所以信息资源管理活动涉及到企业各个功能领域。为了有效地进行信息资源管理,必须建立一个全局的、规范化的信息资源管理体系,也是信息管理的人才体系。可见,管理信息系统培养方向应是多层次的。而高职院校《管理信息系统》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有的偏重于计算机,有的偏重于管理。所以高职院校《管理信息系统》的培养目标定位何处,必须认真研究,准确定位。

2.2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通过对一个现行系统的详细调查找出现行系统的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新系统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案,完成新系统的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从而开发一个符合企业实际的,能为企业管理增加效率的管理信息系统。

可见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管理信息系统应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进行系统可行性分析的能力;

(2)进行系统详细调查,编写系统调查报告的能力;

(3)进行系统逻辑设计的能力,包括画数据流图、业务流图、判断树、判断表以及编写系统分析报告的能力;

(4)进行系统物理设计的能力,包括系统功能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文件设计、输入输出设计、安全保密设计以及编写系统设计报告的能力。

(5)进行系统实施的能力,包括程序设计、上机调试程序以及编写系统操作说明书的能力。

以上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和实验来完成。目前高职院校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薄弱,不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缺乏必要的软件实验课,课程设计留于形式,毕业设计不扎实,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3 管理信息系统教材内容落后,不能满足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目前有的管理信息系统教材内容陈旧,相应的计算机知识落后,缺乏应用案例分析,概念抽象,数据流图、业务流图符号不统一。有的教材前后矛盾,数据流图的应用不规范,不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概念和思路。缺乏对管理软件应用的相关内容,在开发方法的研究上,只介绍传统的生命周期法,而对面向对象法、原型法等没有更深研究,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4 毕业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应用学科,除了要求掌握有关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之外,还必须具有开发应用系统的基本能力。前者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去学习和领会,而后者则需要实践才能得到培养。在学习阶段,社会调查与上机实验以及毕业设计是这种实践的主要形式和手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毕业设计多留于形式。主要表现在:没有重视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过于简单,系统分析与设计时间太短,系统分析与设计粗燥,思路不准,程序设计功能单一。指导教师任务量大,指导学生数多,指导效果不好。

3 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改革

3.1 注重引入新技术和新知识的项目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通过互联网、报刊杂志等精心挑选或适当编写教学案例,从中引入基本概念方法和模型,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点。这里,尤其要注重将学科前沿的新技术、新知识纳入教学之中。

3.2 将案例分析同课堂讨论式教学相结合

在每章的主要内容讲授完以后,老师可以给出一些有争议的议题,让学生查找资料、进行思考,安排一定的课时,进行大课或小组讨论,并进行引导、提示和点评,这样实行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3.3 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紧密结合

通过根据课堂教学需要而设计的一些模拟生产管理问题的案例,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一个特定情况下,结合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4 案例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一是,请上来的方法。即老师和学生角色的转换,学生讲,教师听,然后点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二是,课堂辩论的方法。即在教学过程中,确定正反两方面的选题,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进行辩论,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三是,发散性思维方法。针对教学内容确定选题,然后请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研讨。

3.5 针对不同专业,采用不同的案例教学

MIS的教学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求是不一样的。要求信管专业的学生以一个信息系统的设计者角色来学习,不仅要了解MIS的基本理论和发展趋势,而且必须熟知MIS的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原理和方法并付诸应用;而对非信管专业的学生,则是以一个信息系统用户的角度来学习,一般要求学生掌握MIS的基本理论、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设计方法等几方面的内容。

3.6 基于案例教学的实践环节设计

为了促使学生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基础理论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开发信息系统的实践能力,课程的实践教学可采用课程设计的方式进行。在学期末修完课程的同时,要求学生拿出一个中小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

4 结束语

项目教学法应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MIS课程理论体系的理解,甚至影响到学生毕业设计课题的开发能力。而目前国内管理系统案例教学,尚未建立起门类齐全的高质量教学案例库。我们需要进一步促进学术沟通和经验交流,提高案例教学资源的共享程度,为创新合作搭建广阔的平台,从而为MIS的案例教学工作提供更好的资源。

【参考文献】

[1]刘智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8,4:119-121.

篇8

关键词:图书馆;营销;营销管理

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机构承担着许多为公众提供服务的职能。随着营销以及营销管理被引进到越来越多的行业,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也引入了市场营销的理念。

一、概念分析

1、营销的概念

市场营销又称市场学或者市场行销,简称营销。针对市场营销这一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意见,本文在此举出两个代表性的概念。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在1985年对市场营销的定义为市场营销是对思想、货物和服务进行构思、定价、促销和分销的计划和实施的过程,从而产生能满足个人和组织目标的交换。[1]营销大师菲利普•科勒认为,市场营销是指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并同他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2]。

2、营销管理的概念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2004年指出营销管理是指为了实现企业或组织目标,建立和保持与目标市场之间的互利的交换关系,而对设计项目的分析、规划、实施和控制。营销管理的实质,是需求管理,即对需求的水平、时机和性质进行有效的调解。[3]

3、图书馆营销管理的概念

图书馆营销管理是指通过市场营销的理论与方法,调动图书馆内所有成员与部门,引导和促进图书馆资源和图书馆用户从图书馆到用户所进行的一切组织活动过程。[4]

二、图书馆引入营销管理论的必要性

图书馆长久以来就是为公众提供文化信息服务的机构,随着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兴起,图书馆的作用在逐渐被一些新兴网络机构削弱。为完善自身服务,更好地发挥本馆的职能,图书馆有必要引入营销管理理论武装自己,以谋求更好的发展。

1、网络信息技术带来的冲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用户在获取文献信息资源的手段以及所需文献信息资源类型方面均有了巨大的变化,而一些传统的图书馆由于自身条件的局限性,不能满足当代读者对数字信息资源的需求,导致自身发展陷入困境,需要采取营销手段宣传自身服务理念,重回大众视野。

2、用户需求的转变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读者需求由传统的纸质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向对多元化、专业化信息的需求转变。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倾向于寻求数字信息资源,这就对传统图书馆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而图书馆在开展新型服务的同时,更加需要运用合理的专业化手段对服务方式以及资源类型进行宣传,使读者能够了解本馆所开展的新型服务方式。

三、图书馆引入营销管理理论的实现途径

知识提供藏书的场所,从而忽视了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服务体系中重要一环为大众提供的其他社会职能。为了更好的发挥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增强图书馆在当代社会的竞争力,图书馆需要从各个方面改善自身条件,引用市场营销策略为自身的发展提供借鉴。

1、开展多方合作

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挥自身职能,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需要联合其他文化部门,开展相应的活动。合作营销这一思想提倡优势互补,协同作战。而对于一些对用户需求把握能力不强的图书馆可以采用合作营销的策略,根据本馆提供信息服务的特点,需求与本行业其他馆以及其他行业的合作。包括开展公共馆与高校馆的合作,图书馆与博物馆的合作,图书馆与政府部门合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促进图书馆的发展以及与其他市场机构进行合作,从而优化图书馆馆内资源配置等方式。

2、利用网络营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为各个商家宣传自身产品以及服务的新阵地。图书馆作为提供文献信息资源的社会文化机构,与信息技术的发战以及互联网思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图书馆的网络营销是指图书馆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建设虚拟网络平台满足用户信息需求。[5]作为文献信息资源的提供者,图书馆要用过自建的图书馆网站、官方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工具结合网络营销思想对自身的发展建设情况以及信息服务进行宣传。并可以与一些媒体联合进行网络营销推广活动,通过开展网络直播等方式树立图书馆的社会形象,并增强与读者的互动,使读者能够及时的了解本馆推出的相关活动。

3、积极拓展服务

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机构,主要是向大众提供文献信息资源以及其他服务。图书馆的服务不仅包括自身的文献信息资源,还包括图书馆提供的场地、空间、设备等实体资源,以及其他以网络为载体的虚拟服务方式。图书馆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拓展馆内服务,举办贴合读者需求的公益讲座,通过自建数据库等方式为读者提供网络信息资源以满足其需求等。并通过恰当的服务推介方式使得读者了解馆内开展的服务,从而提高本馆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4、引进专业人才

我国许多高校均开设了图书馆学、信息资源管理等专业性学科,这就为图书馆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专业性人才。图书馆在招聘过程中,应该多方面考察应聘者的专业知识、外语能力水平、计算机网络知识以及对信息重组、整合信息的能力,并可以一定程度上考查应聘者的管理学以及市场营销等多方面的知识,引进专业性人才,为图书馆的发展以及各项活动的营销、开展提供支持。图书馆目前所处的这些现状都将导致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失去开发的价值与意义,最终图书馆失去用户的关注,逐渐面临散失公众注意力的危险。作为为读者而存在的图书馆,一旦失去读者,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图书馆原有的机构组织、服务内容、服务资源、服务方式等进行改革与创新,借鉴市场营销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来促进图书馆的服务,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

作者:李小北 单位: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4][5]沈清波,谢小军.图书馆营销管理研究[J].现代情报,2010(9)

[2](美)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第11版)[M].梅清豪,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12.

篇9

关键词:价值工程 规划设计 计划管理 经费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化建设项目评估是依据项目建设目标和准则,对项目管理工作与实施结果的有效性进行客观分析和主观判断的过程。其主要任务是得出科学、客观、合理的评估结论,为“做正确的事、正确的做事、获取正确的结果”服务,发挥导向引领功能、支撑项目管理决策。这一过程需要正确的理论、有效的方法、合理的程序予以支持。

项目评估方法是在信息化项目评估过程中所利用的各种方法、程序、规则、技巧的总称,它主要解决项目评估“做什么”、“怎么做”、“怎样做更好”等问题。项目评估方法是项目评估实践与理论思维互动发展的结果,它是在探索、继承、创新过程中,为完成设定的项目建设目标,通过实践逐步发展筛选出来的方法集合。国内外用于大型系统项目评估的方法主要有:基于内容的评估方法、基于价值的评估方法、面向过程的评估方法、面向水平的评估方法。

项目评估的过程模型主要是指支持项目生命周期活动的基本模式,其主要作用是提高效率、减少费用、提升质量。从项目应用规模、复杂程度、管理控制来看,历史上主要出现过三类过程模型:线性模型(linear model)、原型模型(Drototyoingmodel)、演化模型(evolutional model)。其中,线性模型主要包括顺序模型、瀑布模型、并行模型、敏捷开发模型;原型模型是对线性模型的改良,一般应用于通过原型逐步确定开发活动的项目,其实现类型包括一般原型模型、快速原型模型等;演化模型是对原型模型的进一步改进,其实现类型又包括增量模型、喷泉模型、迭代模型、螺旋模型、双螺旋模型、混合模型、智能模型等。

大多数项目评估工作是根据项目前(立项阶段)、中(实施阶段)、后(验收及运维)的不同阶段要求,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和过程模型,开展评估工作。本文以某覆盖全国的大型信息系统建设为背景,把项目评估运用在立项阶段和实施阶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立项阶段的项目评估工作

项目立项论证评估工作属于项目前评估,采用基于内容的评估方法和基于价值的评估方法,对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必要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环境可行性、运行条件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与评价。

根据内容和基于价值的评估方法,主要对本项目中的各个关键要素进行评估,其中包括目标、需求、方案、途径、经费、质量、计划、风险和成果等,具体采用以下手段:

第一、建立专家知识库,召开专家研讨会和评审会。

在本项目立项论证阶段,项目建设单位建立了专家知识库,邀请军内外不同领域的专家,形成专家组,根据本项目的实际需求,对不同类型的立项论证方案进行审核把关,查找立项论证方案中的不足之处。在项目初期,由于经验不足,提交的立项论证方案大都缺少详细的需求分析、采用的关键技术描述不清楚、缺少质量控制和建后的效益分析等关键环节内容,同时也没有比较严谨的经费预算。通过与专家当面沟通,召开研讨会等形式,最终形成了内容合理、可操作性强及经费预算严谨的立项论证方案。

第二、采用基于价值的评估方法,审查预算经费

专家组通过深入了解本项目的建设需求,在保持原有总体建设目标不变的前提下,着眼本次信息化建设的中心任务,通过采取尽量利用已有资源、适当压缩了硬件设备的档次和项目规模、多任务并行实施以缩短工期等方法,使立项论证方案总概算缩小了原来的一半以上,有效节约了国家资金。

2 实施阶段的项目评估工作

结合本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周期长(五年)的特点,提出进行项目年度评估,这也是首次对实施项目中评估的一种尝试。项目年度评估工作以价值评估方法为主,其它评估方法为辅,通过编制年度评估报告,重点对目标实现、技术方案、计划执行、经费使用等给出评估结论,具体评估过程如下:

第一、分析年度建设目标的合理性

年度建设目标是一年建设工作的指引,只有首先明确目标,才能知道朝那个方向前进。同时,如果年度建设目标设定的有偏差,也必然导致年度建设工作出现重点偏差,所以首先明确年度建设目标的合理性,才能评估一年工作的合理性,并为后续的任务完成情况、经济指标分析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分析年度技术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在项目年度评估时,要对年度技术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评估,主要从以下2个方面进行考查:

A、符合性。看年度技术方案中的年度建设计划安排是否符合年度建设目标要求;

B、完整性。主要看三个方面:一是对总体架构、功能性能指标、分部接口关系、系统配置表等是否描述清楚;二是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计划管理、技术管理、过程管理、信息管理、经费管理等是否描述清楚;三是年度建设成果可量化、可考核。

第三、分析年度建设计划完成情况

在年度建设计划完成情况评估方面,主要查看年初制定的建设计划是否完成,并按照按计划完成、基本完成、未完成、提前唐动等几类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分析,从而为制定下年度建设计划打下基础。

第四、分析年度经费使用情况

在年度经费使用情况评估方面,主要针对年初给定的预算,对各项目的预算、支出、结余情况进行统计,从而得出年度经费投入的使用率,为制定下年度预算提出参考。

参考文献:

[1]价值工程方法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

[2]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3]建设项目的价值工程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项目价值管理理论与实务机械工业出版社

[5]项目价值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

[6]实用项目管理与图解清华大学出版社

[7]项目评估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篇10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培养目标 专业定位

1998年,教育部整合了分属于不同学科领域的经济信息管理、科技信息学等5个专业,设立了高职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该专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方向和流派,出现了各式各样、各具特色的信管专业。在这些已开设的专业中,有偏重于计算机方面的,有偏重信息情报的,还有偏重经济信息管理的,所开设的课程也多种多样。那么,信息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其专业到底应该如何定位?本文尝试从以下4个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一、 专业性质与培养目标 

在教育部1998年的专业目录中,对高职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这样确定的:“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信管专业是一个边缘性学科,且是多学科交叉的,强调实践性和动手能力。那么,其实践性和动手能力又体现在何处呢?所从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方面的工作是其全部还是部分?是组织领导还是具体实施?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 

二、从理论与学科角度看 

信管专业是计算机专业吗?显然不是。信管专业是管理学科吗?至少不全是。所以,我们说信管专业是学科交叉的产物。那么,交叉点在哪儿呢?假定是计算机与管理的交叉,那么,是把计算机作为工具,用于管理领域,还是用计算机来实现管理?是偏重计算机,还是偏重管理,还是不偏不倚,走中间路线?反映在教学上,就是什么都开,什么都学,最后什么也不知道。 

如果把信息科学作为信管专业的学科基础,那么,信管专业是侧重于哪一方面呢?是信息生成、信息加工处理、噪声控制、信息展示还是全部?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作为信管专业的专业概论课,有开“信息管理基础”或是“信息管理概论”的,也有开“信息资源管理”的,我们又需要研究信息管理与信息资源管理的区别与联系了。

三、从行业及岗位角度看 

按教育部设定的培养目标,信管专业是适合于全行业的。至于岗位,“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工作。这也就是说,本专业可以做系统分析工作,系统设计工作,系统实施管理或者评价、评估等工作。那么,系统分析工作、系统设计工作是不是就是我们所说的系统分析员、系统设计员或者程序员呢? 

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即该专业的人在一个组织或者单位中的角色,是系统开发,还是系统使用。如果是系统开发,目前自行开发系统的组织已经很少了,多数通过专门的软件公司来开发,这时,信管专业的角色应该是开发公司与本组织之间的中间人。况且,不论是在软件公司里做开发,还是在本单位做开发,与软件专业的、计算机专业的人相比,信管专业的人是没有优势的。基于此,信管专业更多的是系统的使用。准确地说,信管专业在组织中的角色应该是信息分析与处理(也可称为数据分析与处理)。 

四、从技术角度看 

信管专业有什么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还是什么?如果单从信管专业的课程来看,上述这些都是信管专业的技术。但不论在授课过程中还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疑问,这与计算机专业有区别吗? 

我们认为,信管专业主要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对于组织而言,这更多地是对现有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加工,而对于一个计算机系统来说,它更多地应该是对数据的操作。具体说,就是对数据的规范化处理,即数据预处理、索引的建立,然后按一定的格式存储起来,这是初级技术也是信管专业的基本技术,信管专业高级一点的技术应该是对数据处理后的分析、规律的探寻甚至是模型的建立。至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信管专业与计算机相关,但更着重于对数据的处理,而不是整个系统的完整的开发。 

如果从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来看,

其过程是: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系统开发系统实施。信管专业在这其中应该做的是:需求分析中向开发单位提供本组织最基本的需求,并在此过程中与之反复交流和沟通,以确定需求。总体设计中能够起到辅助作用,详细设计中应侧重于数据库及数据问题,开发过程积极参与,系统实施中验收通过。上述是从一个组织的系统开发过程来看的。需要强调的是,不是说信管专业的学生不能学习计算机语言,不能去做系统开发,而是说,信管专业应主要侧重于数据处理,对其他的知识,可以了解,掌握基本的技能,但谈不上精通。 

综上所述,不论是从专业性质与培养目标、理论及学科基础,还是从行业及岗位,以及技术等多个角度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都是一个多科学交叉的边缘性学科,信管专业本身应定位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实施和管理工作,做好组织内系统开发的参与者和中间人,并充分利用所掌握的数据处理方面的专业技能,做好数据(资料)的分析工作;更进一步,可以做一些数据模型的建立工作。 

参考文献: 

[1] 唐志豪,王衍,等. 财经类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15):112-114. 

[2] 张广钦. 信息管理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蒋理. 高职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12):1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