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农业的背景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农业的背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农业生产;专业化;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湖北荆州
中图分类号 F3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310-03
Discussion on Speci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Hubei Province from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Jingzhou City Based on Spatial Lorenz Curve and Gini Coefficient
PENG Xiang-yu 1,2 TAO Si-qi 2 GUO Yan-xin 2 CHEN Di 2 LIU Xin-fei 2
(1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ollege of Hubei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62; 2 Chucai College of Hubei University)
Abstract Recent years,speci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s an significant trend of the agriculture production activity in Hubei Province. Jingzhou is an important base of agriculture production in Hubei Province. Exploring the profiles of speci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Hubei Province,observing Hubei′s speci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Jingzhou seems relatively important to both the government and people. Starting from the spatial Lorenz Curve and Gini Cofficient,the important meaning of Lorenz Curve and Gini Coefficient on measuring the spatialaffairs′ distribution was revealed. Then,the spatial Lorenz Curve and Gini coefficient were used to analysis the Gini Coeffici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Hubei Province,revealing how the agricultural specialization changed in Hubei Province,and combining the changes of Jingzhou′s rank of Hubei Province′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 status of Jingzhou in Hubei′s agricultural specialization was analyzed. It′s showed that the ma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of Hubei Province tend to speci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which rised fast on Gini Coefficient. In the process of that specializati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Jingzhou took the leading position,and this process promoted the structure and valu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improved the income of the farmers in Jingzhou City.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specialization;Lorenz Curve;Gini Coefficient;Jingzhou Hubei
农业地区专业化是农业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重要议题。农业专业化有利于发挥地区特有的自然地理与经济发展的优势,有利于节约投资和提高经营效益,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作为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湖北省在我国的农业专业化进程的最新发展是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湖北省地处于长江中游,水热资源配置良好,位于湖北省腹地、江汉平原中部的荆州市是湖北省传统的农业重镇,其主要农产品的产量、产值长期位居全省前列,是湖北省农业开发的重点地区,从荆州的视角所反映湖北省农业的地区专业化问题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是衡量数据分布均衡性的重要指标,洛伦兹曲线曲率越大,基尼系数数值越大,则说明所采取的样本分布越趋于失衡[1-4]。空间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可以用来衡量农业生产在地区之间的差异情况,即农业地区专业化的发展状况。为了探寻荆州地区的农业专业化更深层次的变化以及在整个湖北地区农业专业化进行的地位,采用空间洛伦兹曲线和空间基尼系数作为分析的工具。
1 荆州市农业发展概况
荆州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能充足、热量丰富,冬季寒冷干燥,冰冻期极短,无霜期长,夏季炎热,春、秋季雨量偏多。年日照时数为1 800~2 000 h,年平均气温15.9~16.6 ℃,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优越,是国家和湖北省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和淡水渔业基地,荆州市商品棉粮油及水产品产量在湖北省的位次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荆州的主要农产品产量在2000—2009年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时在2000年及2009年这2个时点上,荆州的主要农产品占湖北省全省的百分比均超过10%,荆州的农业地位可见一斑。在2000—2009年的变化中,除了粮食之外的主要农产品均在所占百分比上实现了较大的提升,这说明湖北省正逐渐迈向粮食专业化的道路,而荆州在这个专业化道路中的方向也愈见明晰,正从传统的商品粮基地逐步走向商品棉、油基地,从粮食作物基地转而向经济作物基地发展;在2000—2009年间,荆州的水产品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2 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概述
1905年,统计学家马克斯·洛伦兹(Max·Lorrenz)首先提出了一个用以描述收入或财富分配不均等程度的曲线,即洛伦兹曲线。1912年,意大利经济学家科拉多·基尼(Corrado·Gini)又以洛伦兹曲线的图形为基础,提出了基尼系数。上述2个指标可以用来描述系统结构多样性和集中性,二者都是建立在累计比率曲线和标准均衡曲线的对比上,洛伦兹曲线直观明显,基尼系数结论明确。
要计算洛伦兹曲线,需要一种数据多个时点或不同地域的样本,将同一时点或地域的数据进行累计百分比计算,然后绘制折线图,将累计百分比作为纵坐标,样本排序按结构百分比作为纵坐标,将所得的坐标点绘制在图上,绘制折线图便可得到洛伦兹曲线。可以用这种方式得到收入洛伦兹曲线、空间洛伦兹曲线等,收入洛伦兹曲线可以衡量收入分配是否公平,空间洛伦兹曲线可以衡量某一种地理数据在空间上的分布均衡程度。
由洛伦兹曲线可以得到基尼系数。在上文所述的洛伦兹曲线上作一条对角线,便可将洛伦兹曲线与横坐标所夹的面积分为2个部分,将对角线与洛伦兹曲线之间的面积设为A,另一部分设为B,则:
GI=
其所反映的数学意义是:0
根据俆万坪等的总结,基尼系数的具体求法主要有4种,即直接计算法、梯形法、曲线拟合法和矩形面积法。在本文的计算中,由于所求的数据是一个有限点的城市范围数据,其数据量有限,故而用梯形法最准确,梯形法的具体算法如下:梯形法的理论依据是洛伦兹曲线是由各个离散的点联结而成,可以将洛伦兹曲线上相邻2点之间的图形视为梯形(最接近原点的那个点所形成的是三角形,可看作是特殊的梯形),将各个梯形面积相加便可得到A+B的面积,进而求出基尼系数。
设Y(i)为由大到小的结构百分比,i=1,2,…,n,其中n为样本数量,X(i)是对应的累计百分比,X(0)=0,GI为基尼系数,则:
A= ×100%×100%=0.5
B+A= ×∑ [X(i)+X(i-1)]
由此可以得出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GI= =
空间洛伦兹曲线只能反映出整个区域的观测值分布状况,而不能体现出每一个观测值在本区域内的地位。本文中需要探讨荆州在整个湖北地区农业专业化进程中的地位,这个问题可以利用相关统计数据得出荆州在每一个属性值中的位次来解决,通过相关位次,得到荆州在空间洛伦兹曲线中的位置,分析其在农业专业化生产中的地位。
3 关于荆州地区的实证分析
为了深入剖析荆州地区的农业在湖北省农业专业化进程中的地位,笔者首先将利用荆州统计年鉴中有关于荆州和湖北省所有地级市主要的农产品产量指标得到空间洛伦兹曲线,进而得出湖北省主要农产品空间基尼系数,再观察荆州在这些数值中的地位。本文选取湖北省主要城市2000年和2009年关于水产品、粮食油料、棉花和农业总产值的相关数据,具体分别见表2、表3。由表2、表3数据可以求得2000年和2009年湖北省水产、油料、棉花、粮食以及农业总产值的累计百分比统计情况如表4所示。据此绘得湖北省粮食、水产、油料、棉花产量以及农业总产值的空间洛伦兹曲线如图1~6所示。各种农产品和农业总产值的空间基尼系数统计见表5。
表6是荆州主要农产品占湖北省农产品的位次表。从表5可以看出,湖北省主要农产品的空间基尼系数较大,超过了0.4的临界值,同时近10年来其上涨幅度明显,涨幅均超过了0.1;农业总产值的空间基尼系数接近0.4,同时涨幅较小。由此说明荆州市的主要农产品在湖北省的排位靠前,即在空间洛伦兹曲线中,荆州市处于曲线的下方;同时农业总产值的上涨幅度较大,反映出荆州市的农业生产效益提高。
4 结论
从全省角度来看,湖北省的农业总产值的基尼系数较小,而农业总产值是反映农业生产和发展最为直观的指标,这说明湖北的农业生产在地区上的分布较为均匀;对比主要农产品的变化,湖北省农业总产值的空间基尼系数变幅较小,这说明相对于主要农产品,整个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中化程度上升较小,在2000—2009年中,其生产分布呈现出微弱集中化的趋势。湖北省主要农产品的空间基尼系数上升较大,其幅度均接近或超过了0.1,其中水产品甚至上升超过了0.3;4种主要农产品均达到或超过了0.5,这说明湖北省的主要农产品呈现出迅速专业化的趋势,在水产、油料、棉花、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方面,湖北省的生产专业化程度迅速提高,并且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从荆州的视角来看,2000—2009年,荆州在粮食产量上出现了相对下滑,从第1位下降到了第2位,棉花和油料产量保持全省第一的地位不变,水产地位上升;同时荆州的农业总产值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从全省第5位上升到了第1位。这说明,荆州处于湖北省农业专业化的第一梯队,是湖北省主要农产品生产的集聚地区,这种集聚趋势还在进一步增强;同时从相对地位的变化中可以分析得出,荆州正从传统的单一粮食生产基地转化成为商品粮、棉、油综合生产基地,其生产效率得到提高。荆州的水产业近年来发迅速,这得益于荆州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大力开发长江和洪湖等水域的养殖业。总体上看,荆州近年来的农业发展较快,正在逐渐由传统的粮食生产基地转向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荆州的农业专业化以及农业生产方向的转向说明,在荆州的农业专业化趋势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以及农业总产值的提高,进而间接提高了农民和相关农业产业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提高了农业整体效益。由此可见,湖北省近年来的农业专业化是卓有成效的,同时也能充分发挥湖北省平原广大、水热条件组合较好等优越自然条件的优势,促进了湖北省农业的发展[5]。
5 参考文献
[1] 俆万坪.基尼系数的算法[J].统计与决策,2004(9):121-122.
[2] 李永实.比较优势理论与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以福建省为例[J].经济地理,2007,27(4):621-623.
[3] 王栋.基于专业化水平分工的农业产业集聚机理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25(S1):292-293.
[4] 张超.杨秉赓.计量地理学基础[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 吴殿廷,乔家君,曹康,等.区域分析与规划教程[M].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2
关键词: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220
农业作为我国国民产业中的基础性工程,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顾名思义,是以现代网络技术、现代数字技术为基础,对农业科研档案的各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借助网络化的形式实现各环节之间的科学联系,进而形成良性运作的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库,以供相关农业科研人员进行资料查询和信息检索。而农业科研则是推动农业事业长远发展的助推剂,注重对农业科研档案的科学管理对农业科研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引导与推动作用,更为良好地保存农业科研成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1 加强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价值
1.1 提升管理效率
农业科研档案工作以农业服务为宗旨,加强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把不同载体的农业科研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以网络化的形式互相链接,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的信息库,有利于提高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水平和效率,极大程度上节约了农业科研档案的人力投入和成本投入,实现资源共享与传承,切实有效地满足科研人员的档案查询、借鉴与存档,对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各项资源进行高效配置,优化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结构,以便更好地为相关科研人员所服务。
1.2 保持档案完整性
加强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有利于保持档案完整性,防治档案丢失现象的发生。农业科研档案管理是在农业科研研究工作基础上逐步完善的,传统的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以纸质管理为主要方式,但是因我国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起步^早,传统纸质化的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极易发生变质,特别是在每一次查阅过程中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损耗,这对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稳定发展极为不利。对此,以数字化为主要途径开展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科研档案的损坏,实现由纸质资源到数字化资源的系统转换,为农业科研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奠定基础。
2 加强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策略
2.1 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制度
要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制度,为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科学进行提供良好的外部框架,从而更好地制定与之相对应的数字化管理方案,不断提高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实效性。农业科研单位要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档案数字化管理制度,保证各项管理制度符合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其朝着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相关管理人员还要不断强化自身的管理意识,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保证各项制度内容的贯彻与落实,强化档案管理工作的保密程度。
2.2 加强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强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长远发展奠定重要的硬件基础,确定技术路线、技术结构及基础平台功能,并做好相关的安全保障措施。不断增强农科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含量和技术化含量,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相关工作人员要在传统纸质档案管理的基础上,以计算机录入的方式对农业科研档案的各项内容进行科学配置,相关人员要对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各项设备进行更换,结合当前时展的现实情况充分发挥现代科学设备在档案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要建立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平台,连接农业科研单位的内部系统,将档案的形成、整理、传输和归档等内容放置于同一个系统平台之中,实现各模块之间档案资源的共享互惠。
2.3 构建一批高素质的农业科研档案管理队伍
篇3
关键词 新农村;图书馆;信息服务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5-0190-02
一个社会的进步是包括各项制度在内的全面进步,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亦不例外。大力推进农村图书馆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十几年来农村图书馆事业确实得到了很大发展。然而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其中最明显的缺陷在于信息服务建设水平较低。现代信息化图书馆与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相比,已经突破了馆藏、馆舍、馆员等基本要素的限制,其以管理自动化、文献数字化、传递网络化和服务个性化为其基本特征。而当前绝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图书馆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在服务方式上,基本还采取面对面方式为读者借还图书、提供口头咨询为主;在提供信息上,基本是以馆藏的书目为主,这些措施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也满足不了广大农民群众对知识的需求,农村图书馆信息服务建设势在必行。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的经验和现阶段农村图书馆的现状,就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图书馆信息服务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大力推进数据信息检索服务
数据信息检索系统是一种能够通过英特网接受用户的查询指令,并向用户提供符合其查询要求的信息资源网址的系统。其不仅要指向源信息本身,而且要将用户快捷引导到更专业、更深入的信息内涵,使用户能充分地理解和利用信息。对于农村图书馆而言,数据信息检索系统应该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专业性。农村图书馆的数据信息检索系统应着眼于服务农民群众,其提供的检索的主要内容应该主要面向各种农业信息;第二,简洁化。当前,在我国农民的信息化水平相对不高,如果设计较为复杂的数据信息检索系统,则农民群众学习、接受起来便会较为困难。实际上,数据信息检索服务推行的主要目的还是要农民能够认识图书馆,懂得怎样利用图书馆,如果过于复杂其效果适得其反;第三,个性化。个性化服务是农村图书馆信息服务建设的重要发展趋势,是吸引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关键所在。比如,对于发展种植产业的农民来说,其比较关注天气、雨水、病虫害等信息,对于发展养殖产业的农民来说,其比较关注饲料的价格、瘟疫等信息。不同的群众可以自行构建自己的个人馆藏,定制器其自己需要的信息服务项目,使得信息可以得到人性化的运用。
2 发展图书信息传递共享服务
我国一个发展中国家,能在每一个农村都提供一个完善的图书馆既不现实也不可能,但是农村现实情况是迫切需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图书信息传递共享服务的出现为解决这个两难问题提供了可能。具体操作上可以参照教育部已经建成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信息保障体系”进行规划和设计。第一,应该实现农村图书馆馆藏的数字化。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全部以计算机可读形式,即数字化形式存放,或是存放在光盘里,或是存放在磁盘中;对外服务时或采用联机(在线)调用形式,或采用制品型的外借方式。这是发展图书信息传递共享服务的基础;第二,按照目标一致原则、平等互利原则,建立计算机网络中心和网络数据库。可以以全国性和地区性文献信息中心为节点,联接各个乡镇、村级的图书馆;第三,建立农村图书馆利用共同体。我国各地的农村图书馆无论是在经费上还是在技术、设备和人员的投入都大不一样。有的图书馆资源共享中经常是供出方,而有的图书馆总是受益方。此外,该必须规范标准,并提高技术水平。发展图书传递共享服务离不开规范标准的制定。
3 构建专业化的农业资讯平台
农村图书馆信息服务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服务农业生产。鉴于此,必须充分发挥馆藏资源的优势,使信息转化为生产力。构建专业化的农业资讯平台便是充分发挥馆藏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构建专业化的农业咨询平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开展“农民信箱”工程。农村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的优势,通过短信、邮件等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农民群众,让农民掌握最新技术用在生产中,让知识产生效益,为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腾飞和农民致富做出贡献;第二,“实现农业资源信息可视化,运用网络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开发利用,将抽象的农业资源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图像,建立网上农业地图,以便帮助农民直观地了解农业信息,更好地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第三,加强质量控制。虽然当前专业化的农业资讯平台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格式与标准,但是各个农村图书馆在建馆之初就应该注重加强质量控制,根据已有的标准,对平台的结构、类型、内容的表达等进行规范。对农业专题领域的文献信息资源应尽可能收集齐全,而且要有一定的深度和精度,必要时还应进行动态管理。
4 提高农民和馆员信息化水平
在信息化社会,提高农民和馆员信息化水平,培养他们的信息能力,是图书馆深化服务、开发馆藏文献资源的必由之路,也是图书馆的责任和义务。首先,农村图书馆馆员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农民群众,指导他们进行实际的操作。其次,农村图书馆馆员应该通过讲座、宣讲等形式,对农民群众的信息观念、信息意识进行培养,使他们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的信息价值观。同时,农村图书馆还要通过信息素质教育,对农民群众进行一些基本的信息理论知识的教育,帮助他们掌握一些最基本的信息资源检索方法,进而能够快、准、全地检索到自己所需的文献信息。
农村图书馆信息服务建设,有利于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生活,政府应加快农村图书馆信息服务建设的力度,力争早日把数字图书馆引进农村,把农村图书馆建设成为真正的“农村数字图书馆”。
参考文献
篇4
“文化+产业”促进其他产业品质提升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文化元素已渗透并贯穿于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呈现出多向交互融合、全面渗透态势。“十三五”时期,应突出文化元素作为重要新兴生产要素的功能,以文化创意拓展“中国生产”的可能性边界,提高经济潜在增长率,为此,要深入挖掘中华文化、地方特色文化、流行文化、生活文化和域外文化,大力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业、创意设计业、休闲体育业、创意农业等培养成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创意、设计和品牌培育等手段全面提升一、二、三产的发展质态和产业核心竞争力。
以产业融合塑造先进制造业新优势。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积极丰富制造业、加工业等行业产品的人文内涵。坚持以发展绿色、节能、环保、智能、可靠和时尚等高品质生活消费品为重点,推动消费品工业向创意创新创造转型。把先进设计思想和理念融入于产品和服务研发设计之中,着力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需求、新营销等设计应用研究,加快促进工业企业与设计服务业的对接合作。培育品牌文化内涵,健全品牌价值体系,形成一批综合实力强的国际知名自主品牌。
以产业融合深化旅游文化内涵。加强对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的研究挖掘和开发,积极探索文化遗产利用的新形式、新途径,鼓励对文化遗产、工业遗产、农业遗产和文化景观等进行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丰富创意和设计内涵,积极开发养生、运动、娱乐、观光等多样化、综合性旅游休闲产品,着力建设一批休闲街区、特色村镇、旅游度假区。
以产业融合培育农业新业态。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农村生活方式和农业生态资源发展创意农业。通过土地规模流转和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运用创意设计助推特色农业和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推进现代农产品专业市场的升级换代,促进特色农产品的推广交流。推进地理标志产品、道地药材、民俗文化、农林园艺、农事科普深度融合,发展创意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和科技农业。
以产业融合拓展体育产业新空间。加快推进体育与创意、旅游、会展、休闲娱乐、地域文化的融合发展,把文化、创意、科技等元素引入体育场馆和健身服务企业建设。创新场馆运营机制,发展集体育培训、竞赛表演、休闲娱乐、健身旅游为一体的体育综合服务。培育和引进国际国内一流品牌赛事,着力打造影响力大、参与度高的体育精品赛事和节庆体育活动。加快体育用品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研发,提高体育衍生品的创意和设计水平。
“文化+互联网”助推文化数字革命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强势突破,“互联网+”的分工体系使大规模社会协同成为可能,推动传统行业加速拥抱互联网。“文化+互联网”就是要主动链接互联网,更加注重基于网络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意创新。
“十三五”时期,要用“文化+互联网”,做活存量、做足增量,向上云化和大数据化,向下O2O化;用“文化+互联网”,激发文化消费意愿,打通文化产业链,推进跨界融合;用“文化+互联网”,加快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和设计服务的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打造内容集成和数字传输综合平台,加快双向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服务方式创新。一是高度重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可穿戴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文化生产工艺、业务流程、服务手段、营销渠道和消费方式创新。二是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挖掘整理消费者特征数据、规模数据、情感体验数据和定价数据,实现精细化内容与用户的无缝联结,推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模块化生产,改进文化产品定价机制。三是引导文化企业树立数据理念,开展数据经营和管理,培育大数据入口、数据存储和加工文化企业,以满足个性化社会消费和创意设计产业需求为导向,支持C2B、O2O、众包、众筹等电子商务模式创新。
“文化+资本”培育文化金融产业
产业发展需要金融机构助推、资本市场支持。推动“文化+资本”,实现文化产业与资本对接,是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问题的内在要求,是有效配置资源、增强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实现规模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十三五”时期,应重点关注以下领域:一是互联网金融和艺术品金融化发展,积极培育文化众筹、文化众创等文化互联网金融工具,支持股权众筹平台和众筹项目企业登记注册;二是推动社会化文化金融创新发展,包括机构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融资模式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等;三是重视构建文化金融产业链,形成集服务平台、信贷、信托、基金、担保、评估、产品设计、交易、专业服务等为一体的文化金融分工协作体系;四是完善文化金融发展政策,包括支持金融业扶持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无形资产抵押政策、互联网金融发展政策、鼓励文化企业直接融资政策和文化金融机构扶持政策等。
“文化+科技”抢抓新科技革命机遇
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科技创新为文化创意提供载体和手段,文化创意为科技创新提供舞台和空间。
篇5
关键词:农经专业;数据分析;教学改革
2019年12月,农业农村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的通知,部署了用数字化引领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数字化改造的发展战略,将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的目标[1]。农业农村的数字化建设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有农业经营单位、面向农业农村的政府管理部门、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随着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战略的推进,给传统的农经人才培养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2]。在数字经济和智慧农业的时展背景下,数据分析能力是农经专业学生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提升农经专业学生数据分析能力,是农经专业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重要课题[3]。
1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战略给农经人才培养带来的挑战
1.1对农经人才的数据思维的更高要求
在大数据时代,无论是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还是农村的行政管理中都有大量的数据资源。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经营组织、农产品产销数据、农产品溯源数据为农业经营者提供了生产、物流、销售环节大量的数据资源。经营者需要认识到数据是一种新的生产要素,要调动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属性,让数据分析为管理决策服务[4]。在数字中国的建设进程中,各级政府部门工作人员通过各级各部门的行政管理智能,收集了大量省、市、区、县级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数据。社区网格化管理下收集了微观层面的农业经营单位数据、农村常住人口数据、医保数据、扶贫数据、农村小额信贷数据。这些数据资源是政府提高行政效率、提高政务服务质量的宝贵资源。
1.2对农经人才的数据分析能力的更高要求
在大数据时代,每天都有海量数据生成,如何能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让数据能发挥其为管理决策服务的功能,与数据使用者的数据分析能力是密切相关的。例如,农业经营单位在农业生产环节的农业投入数据、农产品销售数据、电商平台的客户反馈评论、农产品库存的动态数据,如何整合分析这些数据,要求农业经营者系统掌握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文本分析等多元化的数据分析方法。政府管理部门掌握的农业人口的迁移数据、农村常住人口网格管理数据、农村居民医保数据、扶贫数据等,数据类型丰富,数据量庞杂,如何实现数据库的整合,要求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掌握数据库管理、大数据分析技术。
2农经专业数据分析课程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课程之间连贯性不足
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为农经专业本科生开设的数据分析类课程,见表1。数据分析课程群包括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从目前的课程设置来看,涵盖了数据库、统计学、经济计量学、多元统计、大数据分析等领域,内容丰富。数据库应用由计算机学院开设,是一门通识教育课程,在授课时教师往往将其视为一门计算机类的入门课程,在教学中没有针对农经专业学生的特质,将数据库的教学与其在农经领域的应用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会觉得该课程与专业联系不够紧密,教学内容枯燥,缺乏学习兴趣。
2.2学生学习的软件种类繁多,但不够深入
在统计学和多元统计课程中,学生将学习EXCEL、SPSS或者R语言的应用,在经济计量学课程中学生将学习Eviews或STATA的应用,在数据挖掘与大数据分析课程中学生将学习Python语言的应用。在每一门课程中学习的软件都不同,对于软件的学习缺乏连贯性和延续性,虽然学生接触的软件种类多,但是由于学时所限,每一种软件都只是入门级的介绍,无法进入到深度学习。
2.3与专业课学习联系不够紧密,缺乏应用机会
学生缺乏在专业课学习中运用数据分析类课程所学知识的机会。数据分析类课程主要介绍数据分析方法和软件的应用,但大部分都安排在第5学期和第6学期。学生在学习了数据分析方法后,缺少在专业学习领域里运用这些方法的机会。例如学生若要完成产业经济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农产品国际贸易学的专题研究、课程论文,需要用到统计学、经济计量学、大数据分析的方法,但在第2-4学期开设大量专业课的学期,数据分析类课程还没有开设。若能将数据分析类课程尽量靠前安排,学生可以在后续的专业学习、课题研究中运用所学的方法,一方面夯实数据分析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
2.4排课不够科学
在大三阶段,学生可以选修多元统计、数据挖掘与大数据分析、Python语言三门选修课。但到了大三,学生专业课的学习任务重,选修课种类考虑繁多,学生选课可能出于兴趣、学分安排或者准备考研保研考虑,并不是每一位同学都会选修上述课程。尤其是计算机能力不太强、对数学类课程感到困难的同学,会倾向于选择难度小的课程。
3基于项目驱动式教学理念的数据分析课程群改革
3.1开展项目驱动式教学的意义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基于行动导向的探究式教学方法,是将真实的或模拟的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结合课程内容将项目分解为若干工作任务,创设工作情境,引导学生完成任务,进而实现项目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4-5]。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完善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的目标更清晰明确,可避免传统课堂教学的被动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主动性[6]。在数据分析课程群中引入项目驱动教学,一方面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据分析方法分析现实问题,创设数据分析情境,加深对所学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创设围绕“三农”问题的数据分析项目,让学生从数据分析中加深对“三农”问题的感性认识,培养对农经专业学习的兴趣,提升对农经专业的认同度。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对数据分析课程群的改革[7]。
3.2统筹规划教学内容,加强课程间的连贯和递进
农经专业数据分析课程群目前主要包括必修课数据库应用、统计学和经济计量学,选修课多元统计、数据挖掘与大数据分析,以及实践课R语言与统计应用、Python语言。统计学教学的重点在于对基础性的统计方法的运用,经济计量学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经济计量分析的范式,如何利用经济计量模型开展实证分析。多元统计强调对复杂多维数据信息的提炼。数据挖掘与大数据分析教学的重点在于大数据时代数据挖掘方法的应用。此外,针对于目前学生所学的软件门类过多,软件操作不够熟练,建议在统计学、多元统计、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中统一采用R语言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几门课程的学习,能够熟练掌握一种统计分析软件。
3.3基于项目驱动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及优化,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例如统计学课程介绍了基础性的统计分析方法,在后续课程经济计量学、多元统计、数据挖掘与大数据分析中引导学生运用基础性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初步的统计分析和整理,为经济计量分析、多元统计、数据挖掘做好数据处理上的准备,让学生体会到关联课程中所学知识的联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三下乡”活动,开展田野调查实践,围绕“三农”开展调研,运用统计和计量方法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以致用。
3.4建设“项目驱动”实践教学模块
结合农经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数据分析课程群“项目驱动”实践教学模块。在农经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开设的农业经济学、农产品贸易、农村社会学等专业性课程对大量的“三农”问题进行了探讨,这类课程中涉及的城乡差异问题、收入和消费问题、农产品价格波动、农产品贸易等现实问题的研究,都离不开基于现实数据的定量分析。因此,在农经专业的数据分析课程群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专业课学习中热点问题的研究,围绕课程教学大纲,建设“项目驱动”实践教学模块,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研究项目中运用所学的数据分析方法,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4农经专业数据分析课程群优化方案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分析能力是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数据分析类课程在建设中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能只是将教学停留在课堂上,引入体现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数据分析课程群的优化:第一,数据分析基础类必修课安排在大一学年。在第1学期,可以安排R入门、Python入门、数据可视化课程,让学生尽早接触当前主流的数据分析软件,激发学生对R或Python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我拓展学习空间。R入门、Python入门、或者数据可视化课程都属于数据分析的基础课程,无需其他先修课程。在这一时期,让学生开始接触数据分析软件,学习数据可视化的分析工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据思维、数据意识和软件实操能力。第二,将与农经专业课有关的专业必修课统计学、经济计量学安排在第3-4学期学习。统计学课程需要学生先行修读高等数学和概率论课程,经济计量学需要学生先行修读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因此可安排在第3-4学期。让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后,可以更好地体会统计学、经济计量学方法论学科的应用价值。第三,将数据分析进阶类选修课多元统计、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课程安排在第5-6学期。为高年学生提供丰富的数据分析类选修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未来的发展规划学习更加多元化的数据分析技术。鼓励学生能在专业论文习作、学科竞赛中有更多的机会运用自己所学的数据分析方法,增加学生的收获感和成就感,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第四,改革课程考核评价体系,采用项目式管理和评估的思路,由学生自主开展一个数据分析项目,从收集数据、提出问题、分析数据到提炼研究结论,开展小组团队成员互评。教师跟踪学生的项目开展过程,从学生的学习态度、投入程度、数据分析质量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5结束语
将项目驱动教学引入到农经专业数据分析课程群的建设,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突破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的局面,让学生通过参与项目,运用数据分析方法解决项目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不再对数据分析类课程望而生畏。本文的研究对于农经专业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数据分析的高阶能力,也能为同类课程开展项目驱动教学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农业农村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的通知[EB/OL].(2019-12-25)[2020-4-14].
[2]李虹贤.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智慧农业导刊,2022,2(7):110-112.
[3]冯开文,陶冶.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以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4(23):54-56+63.
[4]杜洪燕,陈俊红.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南方农业,2021,15(21):213-214.
[5]金娥.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学习框架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1.
[6]胡静,王昌凤.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项目式教学模式构建[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2(9):59-64.
篇6
其中,推进农业大数据发展应用是一个重要方向,是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必须紧跟大数据时代步伐,抓紧推动农业大数据建设,以此牵引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抢占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制高点,推动我国从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农业大数据发展应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取得显著进展 但面临诸多新形势新问题
当前,信息革命已经从数字化、网络化进入到以数据深度挖掘与融合应用为特征的智慧化阶段。大数据发展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深刻改变着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安全格局,已经成为引领创新、驱动转型的先导力量,是世界主要大国的国家战略重点和优先发展方向。
我国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已取得显著成效,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成为全球第二大数字经济体。据统计,2016年,我国数字经济总量达到22.5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30.3%,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互联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4.3%,超过世界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络零售总额高速增长,2016年达到1589亿元;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经过3年试点,目前已进入整省推进的新阶段,到2017年底,或建成益农信息社超过8万个;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示范扩大到9个省份,相继推出了426项农业物联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模式;农业部制定印发了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组织对8个农产品单品种大数据进行试点,遴选认定了38项农业农村大数据实践案例;已经认定三批共210家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和网站整合的力度亦前所未有。更为可喜的是,一些互联网、大数据企业纷纷进军农业农村这片蓝海。这些都为农业大数据的发展应用探索了路子,奠定了基础。
还要看到,我国农业大数据发展应用正面临诸多新形势、新问题。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与发达国家和其他行业相比,总体上仍相对落后,尤其是农业大数据发展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具体来看,农业大数据科技创新尚处于“跟跑”阶段,自主创新能力还很薄弱,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主要依赖进口;农业数据资源最为丰富,但目前远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应用,数据资源体系亟待加快构建和完善;在数据资源的共享开放和开发利用上,普遍存在不愿、不想、不敢共享开放的问题,主动开放让社会主体进行二次开发应用的体制机制还存在很多障碍;大数据与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社会治理融合度不高,对优化配置资源要素、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潜力还远未挖掘,对提升农村社会治理能力的作用还远未发挥;对农业数据安全的认识有待深化,农业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亟待强化和完善;网络传播和信息服务在打破农民封闭意识、提升农民素质、增强农民信息化应用技能等方面的作用,还需进一步释放。
准确把握农业大数据的发展内涵
数据是新型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 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
截至目前,大数据还没有一个统一、准确、权威的定义,但国际上已经达成了基本共识。从定义内涵看,麦肯锡认为,大数据是指规模超过现有数据库工具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并同时强调并不是超过某个特定数量级的数据集才是大数据;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认为,大数据是指具备海量、高速、多样、可变等特征的多维数据集,需要通过可伸缩的体系结构实现高效的存储、处理和分析;我国《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认为,大数据是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正快速发展为对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从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
从发展进程看,大数据是互联网延伸及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低成本化驱动的自然现象。从应用方式看,大数据正在创新甚至颠覆传统统计方法,由过去的随机样本变为全体数据,由精确求解变为近似求解,由因果关系变为关联关系。应用超前于理论。从运用价值看,大数据是认识复杂系统的新思维新手段,是促进经济转型增长的新引擎,是提升国家综合能力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新利器,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径。大数据的核心功能在于预测。从战略意义看,数据是新型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越用越有价值的特性。
大数据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是新的基础设施。工业时代的“铁公机”带来的是“乘数效应”,而大数据带来的将是“幂数效应”,对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明确推进农业大数据发展应用的重点任务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农业数字资源体系 加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力度 强化政务信息资源整合落地 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
农业大数据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此,既要做好顶层设计,又要坚持问题导向,以应用成效为检验标准,找准切入点。当前,结合农业大数据发展应用的现状和需求,应当主要抓好以下几项重点任务。
一是加强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农业大数据的“云”“网”“端”基础设施建设,既包括国家农业大数据平台、重要信息系统等软件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互联网、物联网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还包括安装在田间地头的传感设备、移动终端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加快构建农业数字资源体系。全面提升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利用、安全保障等能力,加强农业大数据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快形成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农业数字资源体系。现在最基础、最关键的是要解决没有数据这个最大“短板”。
三是加大农业大数据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力度。推动有关部门、科研教学单位加强农业大数据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和重大科技攻关,积极争取将农业大数据发展应用纳入数字农业工程项目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要与有关科研教学单位、大数据企业合作,启动开展数据挖掘、深度学习、关联分析、管理与处理等农业大数据核心关键技术开发应用,推出系列农业大数据产品,创新完善农业大数据推广和服务方式。
篇7
关键词:档案;电子;农业基层;概况
中图分类号: G275.9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13.068
1农业基层事业单位档案工作的重要地位
农业档案事业发展在我国整个农业发展体系中处于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支持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村的稳定。不论在制度上还是科技活动中都起到了支撑和提供依据的作用。不仅如此,农业档案事业的发展还是我国档案体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地完善和呈现我国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面貌。
2基层农业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现状
虽然农业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仍然需要不断地改革和完善。
当前世界是一个早已走进现代化,社会与电子信息对接的时代,电子信息的来临对信息传播媒介的发展要求增高,相应的法制也要随之出现,并且在哲学层面上予以认识和解释,才能使电子信息时代真正进入我们的生活当中,电子档案也不例外,为了适应这种科技带给人类的生活剧变,我们应该为迎接这个时代做更多的努力,电子档案就是这样一个适应当今时代变化的产物,我国《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计划》中写道:“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研究制定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的制度与办法,积极推广国家标准《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试点接收电子档案进馆,加快现有档案的数字化进程,在档案利用服务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显然,农业事业单位电子档案的利用和发展是未来努力的方向,是做好未来档案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然而农业事业单位基层档案管理的方式依然停留在相对传统的管理状态中,严重阻碍整个农业事业单位工作进程。
当前,农业基层档案处于以下发展背景中:一是随着农业科技发展,农村服务的深入,农村活动的不断增加,农业相关档案正在呈几何倍数不断增加,数量众多、档案整理难度加大;二是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重,加之有的农业事业单位领导层缺乏重视的现象,各个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老龄化程度严重,专业化程度需要提高,工作任务繁重,管理人员过少,造成档案工作进行困难效率低下;三是总体上不论是档案管理人员本身,还是单位管理层,都普遍存在档案管理法制观念不强的现象,使档案管理处于相对无序的状态中;四是由于各单位发展状况不一,对档案管理认识程度参差不齐,所以对电子档案的推广和利用程度较低,电子档案发展进程缓慢;五是由于有些单位的领导层对档案的不重视,不愿花钱投入到建设电子档案的基础硬件上,设备老化,不能支持电子档案的建立,或者使电子档案数据暴露在危险的环境中。
3电子档案使用的优势
电子档案的利用可以和办公自动化OA系统等结合使用。如果单位有条件,结合使用事半功倍,我国很多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早就为达成无纸化办公做了很多努力,其中办公自动化AO系统等将综合政务需要合作的各部门用网络联系起来。这也为电子档案的传递、利用、审批等步骤提供了便捷的利用方式,同时也让行政审批和利用变得更加透明和高效。
电子档案的利用同时给人类带来了一轮对历史记录的重新认识。如果档案只存在于虚拟之间,那么,哲学上应该会对这一现象予以新的思考和解释,这也是哲学的前进,法律也是如此,跟随电子档案的积少成多予以法律解释的更新推陈。
数字化了的档案在保管上也十分有优势。存储的载体具有存储量大、节省空间、不易损坏、逻辑性强、利用方便等特点。
4农业基层电子档案的使用带来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4.1电子档案的利用对环境要求较高
电子档案固然要在电子设备中形成、利用和保存,这就首先要对电子设备有较高的要求,要保证其在安全、良性运行的环境中进行。各单位的电子设备普遍还是处于相对陈旧或硬件不齐全的状态,需要及时升级,以达到电子档案运行和储存的要求。这就不仅仅对各基层单位有要求,对上级单位的采购审批和无纸化办公、现代化办公的推广力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2电子档案的建立逻辑应遵循纸质档案的整理逻辑
然而实际上,各个单位的电子档案建立程度参差不齐,所以对于电子档案建立的标准化不能要求太高,在形成方式上应该鼓励创新,只要能方便、安全地利用,就可以施行,但是建立逻辑要万变不离其宗。
4.3各电子档案一旦建立,便意味着大规模的改革
各单位多年积累的各类型档案数量不但众多,整理利用过程中破损、丢失的情况也存在。所以如果在依照全宗基础之上建立电子档案就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基于这样的现状,可以从制作年份起向从前完成。利用这种方式可以使思路更清晰,由简入繁,逐渐深入。由于农业基层单位的档案管理的发展比较缓慢,所以将纸质档案数字化保存成为电子档案元数据,这是一个走向建立电子档案的最初形态和步骤。将实体档案电子化,通过:照片、扫描、影像等多媒体方式进行数字化处理的同时,可以联合各部门工作中积累,当文件等形成档案时可直接移交较完整的电子数据,这也是电子档案形成初级阶段比较实用可行的办法,将来可在不断更新中继续完善。
5结语
篇8
[关键词] 电影动画;3D角色开发;数字界面导航;交互设计
在数字技术飞跃发展的今天,数字特技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电影中,借助各种图形图像软件技术制作动画形象和真人形象的完美结合。现今已有数不尽的动画电影充斥于我们的生活,我国改革的浪潮为动画电影的发展也带来了丰富的营养,先进的国外数字技术引入我国,与现代电影艺术相结合,完成一幅幅生动的动画形象画面,动画形象在21世纪的电影市场里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数字化时代悄然而至,在这个大环境中信息和软件类产品逐渐开始成熟,计算机人机交互与用户界面走过基于字符命令语言式界面的历史长河,跨入图形数字技术的繁盛时代。
信息革命的第三次浪潮推动着当今社会进入了数字化的信息时代。在这个背景下,数字内容与数字艺术设计作为新兴学科、边缘交叉学科迅速发展起来。其中,数字动画和数字互动设计成为相互影响的两大设计热点。电影动画本身是相对完善的一个独立产业,数字技术的引入推动了其发展速度和影响力,三维动画的CG效果、画面感染力、影像效果均给观众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震撼,并因此产生巨大的商业利润和社会效应;交互设计是“一个关于限定人与人造物、环境及其系统的行为的设计学科”。其体系的逐渐完善已经取代了初期的软件设计或网页设计,并以更客观更科学的结构不断处于发展和完善之中。其核心的思想明确提出了“人”与“计算机”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及如何优化和设计之间的联系。
数字设计领域的作品中,动画电影作品也好,交互艺术作品也好,用户获得的体验的质量及其数字艺术作品的价值决定了最终设计成败与否。将两大领域结合起来考虑,电影动画卡通形象的流行性与普及性结合互动设计带给用户的高度可控性与体验性无疑能够诞生出一种全新的、感染力极强的作品形式。
下面本文就数字互动设计中,尤其网络媒介界面下的交互导航设计进行探讨,主要是动画电影中3D角色导航的基础研究及其应用。
一、理论背景
(一)动画产业与角色形象
从长达120分钟的动画电影到仅仅几十秒的动画系列短片,包括漫画、插画作品中,卡通角色形象是这类作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卡通形象的塑造与宣传推广带来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与商业潜力,发达城市、国家的动漫衍生产品90%以上都是以角色模型作为市场开发核心。
从韩国最有名气的卡通角色之一“流氓兔”进行调查,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数值:仅仅2001年,该角色形象衍生产品就多达1 700多种,这还不包括利用该角色进行的媒体拓展,其产值达到了1 200万韩币。
国产并商业化的卡通形象不多,但是“小破孩”却异军突起,成为角色形象衍生开发的经典案例。这个卡通角色是上海拾荒动画公司历经多年精心打造的网络动画明星。2003年10月在第二届中国视协动画短片学术奖评选活动中,《小破孩》系列动画片被评为2003年度最聚网络人气动画奖。2005年1月,首届中国网络交互动画专业专项大奖“金闪客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颁奖,“小破孩”又获得年度最佳网络卡通形象奖。其衍生产品丰富多样,从包装印刷物到手机彩信,创造出高额的产值。
将3D动画卡通形象作为互动元素用于多媒体数字界面进行导航,形式上虽然只是该动画角色衍生品的推广与应用策略,但就数字内容创作而言,却具有突破性的革新意义。角色成为构筑导航体系的基础载体。
(二)交互性与导航设计
交互活动其实自古以来就一直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演讲、交谈、访问……互动已经融入了生活的各个部分。互动这种行为,准确说是在两者之间,不论其个体是生命还是机器,进行连续的作用和反应的过程。这个过程传递的负荷,即信息。不管是远古时候的烽烟、竹简、纸张,还是近现代的媒体、电视、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促进了信息传达和传递的效率,信息的形式也变得更加丰富,这就要求信息导航的出现。
数字媒介中的导航设计与军事活动、航海航天中的导航概念不同,数字媒介下的导航除了要求高效的数据引导和信息导向,还强调视觉的美观和创意的趣味性、交互操作的有效性及动态效果的感染力。导航结构的种类很多,一般说来,比较常见的有递序列构造、阶层构造、分级构造、网状构造等。从形态来看,导航经历了从完全的命令字符行导航、图形图标导航、动态图像导航几个阶段,如今,富有情趣和写实风格的场景导航也开始出现,3D角色导航无疑将对导航设计起到有益的完善和补充。
(三)数字电影和互动电影的出现
1.数字电影的出现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已经进入到数字技术时代,其态势发展迅猛,同时带动计算机、广播通信系统领域的发展融合,就以往的所谓的媒体技术产业来说,在融合了数字技术后的实力快速膨胀,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成为主力军。
2.互动电影的出现
以往的传统电影只是胶片形式的,所表现的故事情节变化发展相当受限制,再让人意想不到也就是能表现几个结尾的想象,即便这样,也是导演预先安排的,故事的情节纲要不能随意改动,受众群体只能被动地观赏影片情节而没有任何意见。
可是,进入到数字电影时代就不一样了,现在市场上已出现一种可擦写的光碟,当电影被做成这种格式后,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来设置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一改以往的被动观看形式。
二、3D角色导航体系的基础构建
(一)对网络媒介导航设计的分析
网络媒介因其传递的信息性质不同而具有丰富多样的界面类型和界面风格,这不同风格又影响到导航的动态设计与交互形式。
就本质而言,在数字互动设计中,尤其在网络环境下的数字界面中,交互活动是在指向及其应答的框架内实现的。
当我们将艺术化的外观剥开,其行为模型都是基于“作用、反作用、应答、反馈”这样的机理。但是,数字媒介要想以强大的感染力号召观者,就必须有用、有效,并且有趣,找到能“吸引眼球”的方式表现自己。也就是说,导航体系的设计意识非常重要。而可惜的是,大部分数字界面中,这个方面并没有引起重视。
动画网站“Shrek”的导航体系及其结构分析。该网站通过网络传播的媒介模式,利用数字化CG技术和界面设计思维将“Shrek”这个角色形象通过游戏层级式的递进模式在不同场景中的状态与信息页面相结合,实现了对信息本体的传达,同时也强化了卡通角色及其动画故事的宣传力度。但是,该作品并没有实现用户直接与3D角色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互操作,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3D角色导航。
(二)动画电影3D角色导航体系的基础构建
数字互动设计是一个相对非常广阔的数字设计领域,显然动画电影3D角色导航的应用也就有了一定的限制和范围。根据其特点和优势,基础研究中将网络媒介尤其面向娱乐类用户的动画网站作为主要应用平台进行导航体系的构建。动画电影3D导航体系基于互动设计的设计准则即结合了传统审美和屏幕界面的动态效果,以满足用户主体为主的需求、愿望、目标及体验效果为主要目标。
动画电影3D角色导航体系的主要特点是利用3D动画角色响应用户操作而进行信息导航的数字化界面体系。其中3D是指该角色形象给人的感觉是三维立体的;其角色动作分为用户互动动作与导航转换动作,均结合相应的小动画实现视觉的传达。其结构首选遵守导航原则和人机交互原则,即趣味性与交互操作性都必须围绕导航这个重点,要以传达信息的直接和明确为第一准则。3D角色导航体系的结构可以被描述为“舞台”与“演员”的隐喻。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导航界面或者导航体系,该3D角色导航体系的屏幕界面就类似一个“舞台”,而3D角色则类似于舞台上的“演员”。视觉重心是该演员的动作与表现,而这些动作和表现,由观众互动产生。
例如,NEOSTREAM网站使用3D角色和过渡动画进行动态交互导航,仅1999年就达到了高达每月1 000 000人次的点击率。该网站使用的角色是采取“开放式角色开发”创造的卡通形象并建立起通过角色动态与情节场景引导信息的站点界面结构,其主界面中动态动画与文字、图像的展示都融合在同一个空间之内。从进站画面来看,信息结构一共有7个大的分支,即链接到7个子信息界面。角色与这7个选项之间由动画关系结合起来,并非像传统导航那样,按钮是按钮,内容是内容;Neostream的页面转换通过过渡动画进行首尾连接,每个动画在3~5秒之间,简洁但富有视觉冲击力;其配合延续了用户对页面信息关注的程度,它并非单独打开一个窗口或出现新的版面,仍然在原来的“活动区”内推进引导进程;导航动画开始让用户感觉到浏览与等待的乐趣。这个传达过程中,以neo为主角的卡通角色造型的推广也随之开展开来,相关产品、相关形象的应用,包括游戏项目的开展。整个信息交流过程的互动显得游刃有余不露痕迹,完全被隐没在用户对导航的体验与探索中。
综上,动画电影3D角色导航体系的基础结构可以进行说明,作为设计模型,也可以用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设计细化。
三、 结语及展望
就目前而言,在当前的网络媒介下,3D角色导航能够靠自己灵活、生动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给用户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实现对电影动画角色形象的二次传达和再宣传,达到拓展角色衍生领域的目的。其二,数字交互设计的媒介并不局限于网络传播,任何具有数字界面的数码产品都可以采取角色导航的方式实现其功能,甚至,从交互艺术的角度,该导航体系的引入可以实现一种新的图像变化形式,让用户从另外一种角度来体验角色和故事模式。
技术、社会及每个个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影响,信息的交流、组织,数据的表现和存储、索引,视觉审美和体验新奇的要求以及各个产业和科学本身的发展与进步,都将影响数字设计学科的走向,对动画设计、交互设计和导航设计的探索没有终点。我们有理由相信,不论是数字互动设计还是动画电影3D角色导航,数字内容创作这个领域的探索没有尽头。
[参考文献]
[1] 冯广超.数字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 [美]戴维•希尔曼.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 黄鸣奋.数码戏剧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4] 胡飞.基于网络媒介的交互设计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2003(03).
篇9
乔恩?R?卡曾巴赫的专着《团队的智慧》将团队定义为:由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采用团队的形式是通过协作精神来提高绩效。高校的团队以教学与科研为核心内容,其发展直接推动既有可见的教学科研成果;也可培养浓厚的科研兴趣、勇于攀登的科研精神。情感作为教学和学术团队建设的核心要素之一,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①成员对研究领域与研究方向的热爱;②团队成员对团队本身的理念和文化的认可。团队成员对研究方向及团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一个学术团队的软实力,是一种强大的精神驱动力,是立足之本。
数字农业与农业物联网导学团队是一支以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生物系统自动化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为依托而建立的教学研究型团队,团队成员来自农业、食品、生物、机械、工程、信息、计算机和管理等多个学科专业,而团队从事的研究属多学科交叉与创新领域,需要综合农学、生物、信息、工程、计算机等多学科的知识。为了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发挥其优势和创造性,团队坚持收放结合、团队目标与个人目标有机结合的发展理念。在科学领域倡导独立思考,以研究兴趣作为学术研究的第一“源动力”。将重大科研课题与个人兴趣爱好相结合,分工协作,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实现团队协同发展。团队导师坚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指导理念,为新生设置一定的“自由探索”时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所学专业之长,找到与学科的融合点,确定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另一方面,团队通过开展各类专题学术讲座,让学生具备科学的探索精神、严谨的科研精神、规范的学术流程、创新的学术思路,以兴趣作为着手点培养学生,加强团队成员对研究领域的热爱和价值认同。
良好的人文环境是产生高水平创新成果的沃土,使团队成员更加容易在团队中找到感情寄托,提升工作学习中的满意度与舒心感。数字农业与农业物联网导学团队坚持“团结进取、相互关爱、平衡发展”的原则,长期用心经营,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团队文化品牌。团队以“求是、笃正、勤思、奋进”为团训,指引师生建立正直为人、踏实做事、不懈攀登的人生理念。团队还定期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生动、格调健康向上的团队活动,如元旦团拜、迎新晚会、毕业欢送、生日共聚、野外踏青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为师生繁忙的研究学习生活带来了惬意,促进了成员间的交流,培育了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团队成员的归属感。
2学术———核心力量
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是学术团队建设之根本,也是学术团队竞争力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高校学术团队肩负科研、教学、育人三重责任,因此学术(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也要从这三方面着力。
2.1承担重大科研项目
高校学术团队的核心内涵在于融合多学科背景研究人员对较复杂研究课题进行联合攻关,实现“1+1>2”的团队绩效。数字农业与农业物联网导学团队确立了数字农业与农业物联网技术与装备为主要研究方向,经过长期的科研实践,形成了一个目标一致、人员相对稳定的学术团体。团队的基本组成包括:国家教学名师、国家重点学科———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的何勇教授作为团队的学术领头人,6位具有正高或副高职称的研究人员组成团队的核心骨干层,4位具有中级职称的研究人员组成团队的重点培育层,25~35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队伍。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达80%以上,有1年以上国外一流大学留学或交流经历的占44%。青年教师是一个团队的后备科研力量,也是一个团队得以不断发展、延续的保证,团队为年轻教师努力创造条件,做好帮带工作,积极鼓励他们承担或作为骨干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的重大科研项目,资助他们到海外进行学习与交流,为其快速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2.2发挥育人优势
科技进步的首要因素是人才,高校肩负着为社会输送高层次人才的重任。作为一支优秀的导学团队,应当依托其良好的研究平台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发挥育人优势。数字农业与农业物联网导学团队将具有高水平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教师推向本科及研究生教学的第一线,鼓励知名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并进行“一对一”结对个性化指导。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的任课教师均通过竞争产生,每门课程都竞聘组成至少有2位教师的备课教师小组,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竞争,定期进行考核实施优胜劣汰。成立了本科教学督导组,督导组每学期选择部分课程进行随堂听课,将听课结果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客观地指出课堂讲授的不足,使任课教师明确改进的地方,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督导组的听课情况作为教师课堂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实现了教学质量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质量问题,督促团队教师不断提升授课水平。
2.3培养高水平的研究生
研究生作为一个团队的“出口产品”,是一个团队的“活名片”,培养高水平的研究生既是一个学术团队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一个学术团队赢得良好学术声誉的重要途径。团队非常重视对学生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素质的培养,强调对待科研的态度必须严谨、诚实,经常组织和开展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相关讲座,推进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同时,团队定期举办内部学术交流活动,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掌握学科前沿发展动态,与团队有密切交流与合作的国内外知名学者包括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孙大文教授、华盛顿州立大学精细农业中心主任张勤教授、密歇根州立大学卢仁福教授、亚利桑那大学的Cuello教授、日本东京农工大学Shibusawa教授等。为进一步拓展研究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其科研水平及国际竞争力,团队大力支持并资助优秀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团队近几年已有50余人次研究生赴美国、德国、加拿大、法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多个国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口头报告,获得国际同行一致好评,为团队赢得了国际学术声誉。为了更好地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地方经济服务,团队始终提倡产学研紧密结合,组织师生到黑龙江、江苏、山东、新疆、云南、上海、北京、河北、山西等省以及浙江省内长兴、海宁、慈溪、宁波、萧山、江山等地开展科学试验、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及项目合作等工作,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加快了科研创新和科研成果的转化。迄今为止,团队培养了近百名研究生,培养出了一批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勤于思考、创新能力强的优秀毕业生。
3管理———重要保障
任何组织都需要相应的组织制度来对成员进行约束,保证其有序运行。对于一个学术团队,特别是人数相对较多,承担了较大科研任务的团队,良好的管理是其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团队不断加强制度建设,让成员在团队中的各项活动有章可循,同时合理的管理制度也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措施。数字农业与农业物联网导学团队出台了一系列的管理规定,如“团队研究生工作日/周记规定”、“团队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规定”、“团队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实验室仪器使用规范规定”、“研究生日常工作管理规定”等,这些规定有力地保证了团队日常工作的开展。团队建立了团队网页,形成良好的交流和互动平台,自主设计团标、团队PPT模板和团队通用名片,设立团队FTP服务站,及时交流科研经验与成果。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发挥个人所长,团队在内部进行了合理的分工,将团队成员分为了学术创新组、生活保障组、外联公关组等,团队事物分工负责,责任细化,既保证了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又平衡了个人的工作量。团队坚持鼓励交流合作、创造融洽氛围的发展原则,探索出了一套由品德、学识、业绩及团队贡献四要素构成的科学、公平的绩效评估激励制度,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多样化发展,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信念及稳定的心理素质。团队内部实施“柔性”人力资源管理,鼓励技能互补、知识互补的学生及教师进行科研组合,实现智力资源的优化组织,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
4成果———价值体现
正所谓“抱团打天下”,通过团队师生不懈的努力与积极的探索,数字农业与农业物联网导学团队在教学、科研、成果应用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部分成果已进行了广泛推广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充分体现了团队研究成果的价值。近几年,团队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及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50余项,380余篇,其中SCI收录200余篇,出版着作和教材10多本,主编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各1本,获专利35项、软件着作权12项。团队负责的“精细农业”课程荣获国家精品课程。团队曾获国家星火奖三等奖1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4项,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培养的研究生中1人次获得香港“百人会英才奖”,3人次获得浙江大学研究生最高荣誉———竺可桢奖学金,1人次入选第二届浙江省“十佳大学生”。
篇10
关键词 三网融合;数字电视;终端技术
中图分类号 TN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0-0074-02
目前,数字技术的利用较为广泛,在电视领域的应用尤其深入。从目前电视行业现状来看,数字电视已经成为了一种主流,因为利用数字电视,可以有效地实现网络和数字的对接,实现电视的网络化后,这对于满足现阶段人们的需求具有积极的意义。数字电视的研发必然要利用到终端技术,而终端技术的进步则会进一步促进行业发展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所以在三网融合的基础上进行数字电视终端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的分析,具有较高的价值意义。
1 三网融合的业务范围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三网融合主要的任务就是解决在系统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操作性问题,从而使得多媒体业务、个性化和综合化服务等问题都得到解决。换句话说就是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用户可以在不限时间、不限空间的条件下利用终端设备进行个人通信的实现。从三网幅度融合解决的主要问题来进行分析,发现在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主要的业务范围包括两大块:第一是进行图像和语音服务,也就是满足一般用户的需求;第二就是提供全面的信息化服务,通过信息化服务的提供,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人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从而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条。在三网融合不断地发展中,增值服务也渐渐被纳入业务范围。
2 三网融合的技术特点
三网融合技术是在近年来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此技术具有5个方面的突出优势:第一是此技术很好的实现了产业的融合,因为其将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数字电视技术进行的有效的整合;第二是此技术实现了三屏的融合,所谓的三屏值得是计算机、手机和电视屏幕;第三是此技术实现了4C的融合;第四是利用此技术,将信息化和工业化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第五是此技术使得数字电视终端的系统操作平台集成化越来越高而成本越来越低。
3 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终端的设计方向
3.1 数字电视终端的硬件设计考虑
在进行数字电视硬件终端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两个方面:
第一是硬件的质量。从目前的市场调查中可以看出,有部分的数字电视硬件设计并不过关。一是结构优良性不足。无论是在整体结构的流畅性,还是在具体的细节处理方面,都会出现性能等缺失的问题。这种问题严重影响到了产品质量的提升。以康佳彩电的发展为例,康佳数字电视在技术利用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结构问题,由于结构改进存在问题,所以康佳数字电视的质量普遍较低,在市场中的口碑不高,所以在本世纪初,康佳数字电视经历过短暂的热销之后,很快就失去了市场份额;二是在进行产品设计的时候,材料选择往往会出现偏差。就现在市场客户反映,数字电视的画质、音效等方面较以前的电视有了提升,但是材料的牢固性以及稳定性大打折扣,这就给数字电视的整体优化带来到缺陷。所以在设计中必须要就质量进行提升。
第二是硬件的配套性。数字电视终端要想发挥更好的效果,各项硬件的配合工作非常重要。所以在进行硬件设计的时候,要就配套性进行两点考虑:一是要对整个硬件设计的完整性进行考虑。通过完整性的考虑设计,硬件系统在统一性方面的要求就会达到,而具有统一性的硬件,在配合利用的时候,其性能发挥会更加的充分。二是要在硬件完整性的基础上进行细节性的设计考虑。细节性设计考虑主要的目标是提高硬件组合的流畅性和统一性,使其组合效果达到最佳。换言之就是要在细节处着手促进硬件系统的完整性发挥。以长虹为例,长虹是我国最老牌的电视企业,在电视制造方面积累的丰富的经验。随着数字电视的兴起,长虹积极的进行技术更新和生产转型。目前,不仅在硬件的完整性上实现了突破,在细节性的考虑上也有了较大的进步,所以长虹的品牌从20世纪到现在,一直受到市场的肯定,目前已经成为了我国重要的数字电视生产企业。
3.2 数字电视终端的软件设计考虑
数字电视终端的软件设计考虑也是设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而就软件设计而言,主要需要考虑4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是要进行软件兼容性的考虑。软件兼容性的考虑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硬件和软件的兼容。二是软件和软件的兼容。由于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利用的理念、方法的不同,所以硬件和软件存在着一定的匹配差异,这种差异往往会造成程序的运行异常,所以在进行软件设计的时候,要针对硬件条件的特点进行针对性设计,提高二者的兼容性,使其能够配合的更加有效。软件和软件的不兼容这是目前经常发生的现象,所以在进行软件设计的时候,要针对性能进行设计更改,或者是进行相应的辅软件设计,使得软件之间的兼容性更好。
第二要考虑软件的智能性。智能化发展方向是目前技术改革和进步的一个重要方向,所以在进行软件设计的时候,要对智能化进行重点的考虑。考虑智能化的软件设计,需要重视两个方面:一是程序开发的智能化。因为智能化的实现需要在固定的程序中实现,所以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对程序的智能化进行反复的推敲,这样才能真正的将智能化的软件设计出来;二是要注意芯片的性能。从目前的实际来看,数字电视终端的智能化主要通过集成芯片来实现,所以在进行芯片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其容量和优化,使其能够满足智能化城市的需要。在目前的数字电视软件智能性开发方面,LG在行业中的口碑不错。凭借着智能化软件的应用,LG品牌的数字电视具有较高的智能性,所以在三网联合的背景下,人们处于对智能软件的考虑,对于LG数字电视具有较高的关注度,这也是LG能够在行业中保持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是要考虑软件的多样化。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不断的发展,这二者的发展对于数字电视的进步个发展是一种推动,为了更好地满足这种推动的要求,数字终端的设计要打破单一的设计方向,向多样化发展,所以在进行软件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其多样性。其实,多样性的软件设计,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是在程序开发方面要具有多样性。因为软件的功能和用途一程序为基础,如果程序做不到多样化,那么软件的多样化也就无从谈起;二是在程序利用的时候要考虑区别性。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相同的程序运行,其结果会存在差异,所以要以此为理论,进行软件的多样化利用,以达到多样化的目的。
第四就是要考虑软件的流畅性和系统性。软件的流畅性和系统性是实现软件功能的重要保证,所以进行设计考虑毋庸置疑。就流畅性而言,软件运行要想流畅,与内部程序的构建息息相关,所以需要在不断调整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流畅性的测试,这样才能在不断修改的情况下得到具有最优性的软件。系统性也是软件发挥作用的重要支持,系统出现错误会导致程序的运行瘫痪或者是软件的损毁,所以在进行软件设计的时候,对于其适用系统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只有在真正的理解了系统特点的时候进行相应的软件设计,软件的性能和运行效果才能达到最佳。
4 结论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目前的社会中得到了大发展,在这样的社会潮流中,为了满足数字化电视的发展潮流,积极的将三网进行融合,从而使得数字电视终端的发展具有更高的集成化特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