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依存度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外贸易依存度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外贸易依存度概念

篇1

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变化情况,分析了影响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因素,最后分析了我国纺织品服装的优劣势以及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依存度 贸易壁垒

我国作为世界纺织品服装第一生产和出口大国,占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1/4,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为我国创造了巨大的价值,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但是近些年居高不下的出口依存度和层出不穷的“反倾销”、“特保”、“绿色壁垒”、“社会道德准则”等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 ,让人不得不为中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的发展担忧。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发展现状怎样,又有着怎样的发展前景?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的研究来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

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现状

纺织品服装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比较明显的重要产业之一,对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积累资金、出口创汇、繁荣市场、提高城镇化水平、带动相关产业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我国纺织行业贸易顺差1292亿美元,占贸易总顺差的71%。2007年,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累计1712亿美元,同比增长18.9%,占贸易总顺差的六成左右。

然而,一连串乐观的数字却掩盖不了我国纺织业处在国际纺织供应链底端的事实。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一直以贴牌加工为主,而贴牌加工企业在整个产业链条中所获得的利润大约只占产品全部市场利润的10%,无论是在产品技术创新,还是在全球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中,都处于被动的地位。我国纺织工业中长期以来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研发能力和研发投入的不足以及一些国家采用“反倾销”、“特保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壁垒”等贸易手段使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国际环境不断恶化等等,这些都是造成我们长期被动的原因。目前我国主要的竞争对手来自于印度、韩国、泰国、巴基斯坦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前有堵截,后有追兵” 是我国纺织业目前面临局势的真实写照。

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

(一)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概念

对外贸易依存度(foreign-trade dependence,FTD)又叫对外贸易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的指标,一般以该国在一定时期内进出口贸易值占该国同时期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比重越大,说明该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越大,反之则小。

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出口商品总额(EX+IM)/国内生产总值(GDP)

根据贸易流向的不同可将FTD分为出口贸易依存度(export dependence,ED)和进口贸易依存度(import dependence, ID),分别是出口贸易总值和进口贸易总值与当年GDP的比值。

对外贸易依存度可用来说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对外贸易依存度提高,说明一国的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增大;反之,则说明对外贸易的促进作用减小。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研究得出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与其国民经济规模的大小成负相关关系的结论。钱纳里和赛尔昆的实证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会影响对外贸易依存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个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一般具有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另外,一国的经济贸易政策也影响该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当一国采取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时,对外贸易依存度较大。而对于采取内需拉动型经济政策的国家,其对外贸易依存度较低。

(二) 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

1.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概念。这里我们把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Ratio of Dependence in Textile and Garment on Foreign Trade)定义为一国一定时期纺织品服装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纺织品服装生产总值的比重。

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EDT+IDT)/GDPT

式中:EDT表示一定时期一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IDT表示一定时期一国的纺织品服装进口总额,GDPT表示一定时期一国的纺织品服装国内生产总值。

2.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变化情况。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变化(见图1)。

通过图1我们可以看到根据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变化情况,可大致将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0-1994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飞速发展阶段。1986年纺织品成为国内第一大宗出口产品,此后连续十年保持高速增长,并在1994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从1980年的8.97%增长到1994年的62.9%。

第二阶段为1995-2004年,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在波折中发展的阶段。1995年以后纺织品服装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增速相对减缓,但增速依然很大,在1997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达到76.2%的最高峰。1998年受亚洲经济危机的影响出口出现大幅滑坡,之后的出口贸易依存度则是起伏跌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部分纺织品配额的取消,都为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增添了很多活力。

第三阶段为2005-2007,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平稳前进的阶段。伴随着人民币升值、能源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我国目前的劳动成本已超过许多东南亚国家,这对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纺织服装业来说影响较大,但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优势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失,行业发展态势为出口趋于平稳,产业结构逐步调整。这一阶段的出口依存度有下降的趋势,但依然维持在50%以上,其中纺织品贸易依存度在30%左右,服装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则依然高达70%以上。

影响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因素

影响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因素很多,本文主要讨论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一)纺织品服装的国内生产总值(GDPT)

纺织品服装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是双方面的。一方面,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与纺织品服装的国内生产总值成反比。在进出口总值一定的情况下,纺织品服装的国内生产总值越高,则纺织品服装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越小。另一方面,纺织品服装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国的纺织品服装的生产能力,因为进出口总额的增加总是以纺织工业总产值的提升为基础的。

(二)汇率波动

近几年来人民币升值给外贸人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同样的美金收购价格,人民币的升值直接导致出口利润的下滑,对于本来利润就很微薄的纺织品服装业来说,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1994年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发展十分迅速,较1993年增加60%,其中汇率制度改革是一个重要的作用因素。1994年1月1日,汇率体制重大改革,实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同样的进出口额,人民币升值,汇率下降,美元折算成人民币后的数值下降,对外贸易依存度降低。

(三)国家政策

每一次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都势必对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造成影响。1994年我国政府引入了增值税制度,调整后的平均退税率是19.63%,因此1994年和1995年连续两年中国的出口增长突飞猛进,增长率分别为32%和23%。而出口退税的下调会为纺织品服装企业带来更大的压力,根据2006年的数据,出口退税下调1个百分点,行业利润会下降4.6%。2008年至今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先后四次调高了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其目的也是为了刺激纺织产业的出口。因此国家政策向哪个方向倾斜,势必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利润和发展思路,进而对进出口和国内生产造成影响。

(四)国内环境

国内环境和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对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的发展至关重要。劳动力资源优势一直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发展的优势所在,但是近些年来劳动力成本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纺织服装业的科技水平一方面影响了纺织工业总产值,另一方面也影响了我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当前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发展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长期贴牌加工,技术含量过低,缺少自己的国际品牌。

(五)贸易环境

从图1(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显示1998年是个非常明显的转折点。这其中固然有1998年出口退税下降的影响,但是1997年的亚洲经济危机在其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

2002年部分纺织品配额取消,图1显示2002年出口依存度较2001年有明显的上升。无论是我国加入WTO还是后配额时代的到来,都使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面临着新的贸易环境。

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的战略选择

面对“无配额时代”,我国纺织服装业必须认真分析,采取正确的竞争战略,全面提升我国纺织服装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首先,要调整出口战略。着眼于以从质取胜,强化品牌优势,提高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在提升产品附加值上下工夫。其次,要建立贸易摩擦预警机制。面对以反倾销为主要形式的贸易争端,我国有关贸易管理机构和中介组织要建立纺织服装贸易预警机制,防范于未然。第三,要加强对话协商机制,开展与国外产业及企业的对话。通过政府或相关协会的积极组织,使国内企业与国外随时进行沟通,解决双方存在的问题,化解可能出现的矛盾。第四,要调整营销战略。我国纺织服装业要抓住配额取消的有利时机,调整营销战略,建立自身的销售网络,建立我国品牌的营销网络。

同时,纺织服装企业还应该实施精细化管理。战略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服装业利润空间缩小。纺织服装行业进入了微利时代,微利时代纺织服装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精细化管理。实行精细化管理要求我国纺织服装业逐渐将企业管理从经验管理提升到科学管理。

参考文献:

1.张,郑桂环,谢雯.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与分析.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

2.许黎明.我国贸易依存度实际水平测算及国际比较.华东经济管理,2006

3.吴先智.对我国外贸依存度的分析.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

4.李质仙,张伟文.人民币升值对纺织行业影响的定量研究.纺织信息周刊,2004

篇2

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平衡包括其自身的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与其相关主体在贸易中产生的不平衡,也包括对外贸易与对外贸易发展也即外贸依存度大小的不平衡。本文将基于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对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作以简要分析。

一、贸依存度与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平衡

1、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

我国今年的外汇储备达到7000亿美元,如此巨额的外汇储备自然来自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大量顺差贸易。由此,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不平衡已初露端倪。大量顺差贸易自然引发高发性贸易磨擦。进口影响供给,出口影响需求。需求扩张引发贸易磨擦。

这里引入外贸依存度这个概念。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总额相当于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它是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基本指标,也是反映一国与国际市场联系程度的标尺。世界各国的平均外贸依存度由1970年的27.9%到1990年升到36.7%,2000年又升到41.7%,直到2003年也才接近45%。而对比我们国家的情况:1970年5.0%,到1990年一跃升为29.8%,2000年又创历史新高43.8%,2004年已达70%。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较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增长过快,而且已明显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对比日本的外贸依存度,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21%-26%下降到80年代末至20%以下,基本上维持在3个百分点变化范围内。而且世界范围内存在一个趋势,越是经济发达的大国,外贸依存度变动范围越小。

进口依存度的提高不仅会对我们国家的相关产业发展造成冲击,而且在目前经济过热的条件下,将进一步增加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难度。

出口依存度结构来看,我国轻工业和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依赖国际市场,不仅容易引发贸易磨擦,增加就业压力,而且严重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我国的出口市场主要依赖加工贸易的方式,不仅减弱了出口结构升级对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的作用,而且使我国贸易福利水平降低。

2.造成我国外贸依存度增速如此之快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我国的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大,且以制造业为主。第二,我国的对外服务贸易发展程度较低,而且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单从国内GDP角度来讲,美国的第三业占GDP的比重超过75%,而我国的仅为33%左右。第三,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当GDP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速,而对外贸易增速越快则外贸依存度越高。

3.要减小外贸依存度,必须要在对外投资以及扩大内需,扩展国内市场上下功夫。

如果从另一方面来讲,我国的对外贸易年均增速在10%左右,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速在7%左右来看,外贸依存度过高也不一定就代表着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系数会下降;同样,也不能说明国家的安全系数会上升。关键在于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制定正确的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政策,建立规避外部风险的机制。

二、进出口贸易行业间增长的不平衡

进出口贸易行业间包括货物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之间结构的不平衡。当然这其中有地区性的不平衡,也有贸易额方面的不平衡。

广义的进出口结构是指一国对外贸易额中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所占的比例大小。它是一国进出口贸易处于何种程度的外在表现,即一国国内生产能力的大小。我国在这一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平衡,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存在严重的不均。

1.货物贸易

2004年,出口贸易中机电产品实现出口贸易额323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3%,占出口总额比重54.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额为1665亿美元,同比增长50.2%高于出口增幅14.8个百分点,占出口总额比重上升到27.9%。

进口贸易中原油增长34.8%,成品油进口增长34.1%,煤同比增长73%,铁矿石增长40.5%,棉花增长1.2倍于上年同期,机械设备增长28%,主要作为中间产品的电器及电子产品进口增长36.7%,当然这些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货物贸易中的一些结构优化的趋势,但是仍然存在出口初级产品所占比例过高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国家,属于内需拉动型国家。所以能在进口贸易中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消费市场需求,这也有利于我国在出口贸易中出口占重要地位的劳动密集型相关产品,以达到平衡贸易、缓解贸易压力、避免及减少贸易擦的目的。然而在进口贸易中却要不断考虑到国内市场的消化能力,要注意到对国内相关产业的保护,以及对国内一些重要行业的扶持,引进必要技术,重要的是对技术的吸收及利用。中国出口贸易中也要不断得到出口结构的升级,商品结构的优化。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以图实现科技兴贸的目的。国内也要不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较高领域中寻找利润。争创有优势的产品,在国际贸易中争得一席之地。

2.服务贸易

国际服务贸易是指服务提供者从一国境内通过商业现场或自然人现场向消费者供服务并获得外汇收入的交易过程。

由下表可见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总体处于逆差状态。这之中仅有少数的行业如旅游、建筑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处于顺差地位,绝大多数行皆处于逆差地位。

2004年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状况金额单位:亿美元

项目进出口出口进口差额

金额增速%金额增速%金额增速%

服务贸易总额1345.6731.88624.3433.60721.3330.42-96.99

1.运输366.1140.06120.6752.63245.4434.61-124.76

2.旅游448.8837.72257.3947.87191.4926.0965.90

3.通讯服务9.13-14.374.40-31.014.7210.49-0.32

4.建筑服务65.0433.373.8121.7461.2434.16-57.43

5.保险服务28.9035.173.8121.7461.2434.16-57.43

6.金融服务2.32-39.650.94-38.181.38-40.61-0.44

7.计算机和

信息服务28.9035.1716.3748.5412.5320.943.84

8.专有权利使用

费和特许费47.3329.492.36120.9444.9726.73-42.60

9.咨询78.8747.8531.5367.2547.3437.24-15.82

10.广告、宣传15.4763.858.4974.626.9852.511.50

11.电影、音像2.17110.550.4122.571.76152.

87-1.35

12.其它商业服务244.2913.52159.515.9484.7831.1674.73

13.别处未提及的

政府服务9.0911.893.785.505.3116.94-1.52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首先,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较低。2004年上半年,中国服务贸

易额占整个对外贸易总额(含货物和服务)的10%,较2003年底下降2个百分点。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外资流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等第二产业。据不完全统计,服务产业利用外资约占全国外资流入总额的1/5左右,由于服务领域总体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影响了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制度的引进。另外,中国大部分服务领域(如电信、运输、金融和保险等)主要以国有成份为主,缺少必要的市场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中国服务产业的发展速度,造成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非均衡发展。

其次,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项目和市场过于集中。中国服务贸易收支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和其它商业服务,分别占服务贸易总收支的32%、29%和17%,合计占服务贸易总收支的78%。目前,中国服务贸易收支伙伴也主要集中在美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从国内地区发展情况看,上海、北京和广东等地区服务贸易规模较大,而中西部地区服务贸易所占份额极小。服务贸易交易项目和地区分布的不均衡,形成了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总体水平偏低、短期内难以有所突破的格局。同时,由于服务贸易发展的多元化程度不够,导致中国服务贸易抗冲击能力较差,易受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影响。

再次,高附加值服务产业落后,制度和技术的创新能力不足。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较快的项目集中在旅游、运输、转口贸易、经营租赁等劳动密集型或资金密集型的低附加值项目上,而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技术咨询、专有权利和特许、广告宣传和电影音像等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务项目,受制度、技术、知识和文化等基础因素的制约,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三、不同性质企业进出口贸易额的不平衡

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外资企业的进出口贸易额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一半以上;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在不断下降;其它性质企业的规模在扩大。

1.外资持续稳定流入对贸易增长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2004年中国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606亿美元,制造业领域吸收外资的比重仍保持在70%的较高水平。2004年全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3386亿美元,增长40.9%,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57.1%,较上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进口3246亿美元,增长40%,占进口总额的比重达57.8%,较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2.国有企业出口摆脱了近年来相对低迷的局面,实现了22%的较快增长,增幅同比提高了19.3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6.6%,同比提高了13.9个百分点。集体私营企业出口增长59.8%,仍然大大高于总体出口增幅。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长34%,略低于出口总体增幅,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仍然达到56.7%,但同比回落了14.5个百分点。

3.其它性质的企业中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热情进一步高涨。除了全面放开对外贸易经营权的因素外,今年中国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体制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

四、针对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不平衡的建议、措施

要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平衡,首先,应注意对外贸依存度的研究,尽快建立和完善外贸评价体系,同时要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全方位、多层面地积极应对和优化解决贸易磨擦,维护我国经济安全。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积极利用外资,并适时的发展对外投资,,特别是在我国贸易增长高耗能的情况下,增加能源、资源导向型对外投资。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篇3

[关键词] 外贸依存度购买力平价商品贸易服务贸易

一、外贸依存度的概念及我国外贸依存度现状

外贸依存度是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进出口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它反映一国经济对他国经济或对世界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外贸依存度=商品贸易依存度+服务贸易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出口依存度

根据公式,我们可以求出:2004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59.73%)与发达国家相比,远高于美国(18.7%),日本(19.9%)。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它高于巴西(20.5%)、印度(21.1%)。2005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60.33%。

二、外贸依存度的分析与修正

一国的经济规模、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中三次产业的GDP构成、加工贸易比重和汇率都会对名义外贸依存度产生较大的影响,如果单纯运用它来衡量我国的贸易开放度,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需要对我国的名义外贸依存度指标进行修正。

1.根据国家经济规模对名义贸易开放度进行修正。我们假想世界经济是由众多相对较小的经济实体构成的,这N个(N>1)经济实体完全相同,而每个规模不同的国家经济是由数量不等个这些经济实体组成。假定每个实体的国内生产总值为G,与其他每个经济实体的交易(出口)额为e,该实体的“出口依存度”记为i,则有E=e*(n-1),为每一个实体到全世界其余所有(N-1)个实体的总出口额,i=E/G。那么由m<N个这样的实体组成的一个国家经济(其余N-m个实体组成世界其余国家的经济),它的出口依存度I=该国的出口总额/该国的GDP=(N-m)*e*m/mG

其中m/N=mG/nG是该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是该国经济规模的数学描述。从上式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外贸依存度指标I与一国的经济规模有清楚的负相关数学关系。将该国经济的传统出口依存度指标乘以,其结果(等于i)就与国家经济规模即m的大小无关。我们将传统的出口依存度指标修订为,其中为修正系数,这样就考虑了经济规模不同对出口依存度所带来的影响。

美国是开放经济,但传统的出口依存度指标美国为10.80% ,低于印度的13.96%,许多学者都认为不合理。通过修正,美国为15.72%,超过了印度的14.16%,说明修正后的出口依存度比传统的优越。

2.根据不同的贸易形式对名义贸易依存度进行修正。一国的对外贸易按贸易形式分为有形贸易(商品贸易)和无形贸易(服务贸易)。传统上人们计算外贸依存度时数据资料一般来自海关统计,而纳入海关统计资料的只有商品贸易,不含国际服务。发达国家通常具有巨额的服务贸易,却没有恰当的反映在名义贸易依存度中。

首先,我们将商品贸易进出口额记为Eg,服务贸易进出口额记为 Es,再将国生产内生产总值GDP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第一、二产业的GDP,记为GDPg,另一部分是第三产业GDP,记为GDPs,分别用Eg比上GDPg,Es比上GDPs,然后将比值加权平均,得出一国的外贸依存度 (1)

其中α、β为权重,具体取值可根据商品进出口额,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在总进出口额中的比重来确定。2000年,我国的商品进出口额占总进出口额的87.5%,服务贸易占12.5%,所以取α=0. 875,β=0.125,如果再考虑到各国经济规模差异(经济规模差异对外贸依存度的影响类似于对出口依存度的影响),分别乘以修正系数k1,k2,其中

最后的外贸依存度

根据公式,综合考虑经济规模和贸易形式差异后计算得出的中国外贸依存度为58.4%,这似乎又说明了中国的贸易开放度过高,但对它进行国际比较可以发现,它己经远远低于美(80.03%),德(128.65%)等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外贸依存度,这说明了我国的贸易依存度实际上并不高,结果基本与事实相符,但考虑到汇率对外贸依存度的影响,下面还需要采取购买力平价GDP对名义贸易依存度进行进一步修正。

3.运用购买力平价GDP对名义贸易依存度进行修正。购买力平价是国际上用来比较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一种较为科学的方法和换算指标,它的使用能消除汇率换算所带来的扭曲,使由此得出的结果更加具有可比性。在世界银行使用的“修正的外贸依存度=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商品GDP”公式中,就是首先考虑到了不同国家GDP中三次产业结构上的差异,使用货物贸易额占商品GDP的比重,再以购买力平价加以修正,修正后的中国2003年对外贸易依存度只有20%左右,远远低于德、美、日等发达国家。 本文借用世界银行的购买力平价指标并沿用上述修正公式来测算各国的外贸依存度。,综合考虑各国经济规模差异和GDP构成的差异,最后外贸依存度的计算公式为:

根据公式,可以发现我国的外贸依存度指标经过调整后,数值明显偏低(15.73%) ,不仅远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74.89%)、德国(116.23%),也远远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如韩国(72.93%),墨西哥(91.69%)等,只比印度(6.81%)、巴西(14.18%)略高。

三、结论

本文通过三种方法对名义外贸依存度进行修正,得出我国外贸依存度被高估的结论,说明我国对外开放还有较大的深化空间。在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应该合理引导我国从出口导向型政策向进口替代型政策转型,同时扩大吸引外国直接投资,逐渐改变加工贸易为主的外贸结构,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

参考文献:

[1]《世界统计年鉴》各期

[2]尹忠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3]黄彦:我国的对外贸易开放度研究.江西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篇4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对外贸易;脉冲响应函数;VAR

一、引言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得以革新,市场机制逐渐完善,在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同时辅以宏观调控,市场活力得到激发,我国的经济逐渐焕发出活力,经济迅猛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2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519322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由381元增长到38353.52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71.2元提高到19659.04元(按照2012年的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折算为2578.8美元)。根据世界银行2010年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划分的标准,人均国民收入低于995美元为低收入国家,在996美元至394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在3946美元至1219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高于12196美元为高收入国家,我国成功迈入中等收入国家。很多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被夹在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中间,市场逐渐萎缩,原有的促使经济高速增长的体制无法再维持下去,导致经济增长停滞甚至负增长,始终无法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众所周知,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可以促进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亚当・斯密认为一国的对外贸易可以动员该国的闲散资源,推动经济发展水平的作用,使本国的闲散资源在国际市场上寻求到更为广阔的需求市场,对外贸易还可以使一国国内的经济活动更为活跃,促进该国财富的集中,提高该国国内要素的收入水平。诚然,其观点受到当时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没有注意到科技创新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但是,对外贸易对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对处于“中等收入”阶段的我国,探索现阶段的对外贸易发展趋势,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相关文献回顾

自从2006年世界银行提出“中等收入陷阱”概念以来,我国的学者便开始研究“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使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各种措施,得出很多开创性的成果,指明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向,对以后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周学(2010)从经济大循环理论出发,认为当务之急是政府应大规模组织建造和销售平价商品房、平价租赁房,这样既可以有效扩大内需,拉动经济较快增长,在住房需求被释放出来以后,政府就可以一方面减少财政赤字,缩小政府投资规模,降低财政风险,另一方面适当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和贷款增长速度,防止通货膨胀,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逐步回到中性状态,从而破解“中等收入陷阱”难题;孔泾源(2011)在研究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和中国现有的实际情况后,认为深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刘旭清(2011)认为我国要规避“中等收入陷阱”,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转型和消费模式升级,鼓励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充分发挥政府的资源配置功能。

现有文献中,对我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研究中,尚缺乏专门文献就对外贸易的研究。本文基于成功跳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发达国家的经验,从我国的客观经济条件出发,分析我国在发展对外贸易方面应该采取的措施,最后建立模型实证探析对外贸易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研究对外贸易如何助推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三、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国际经验分析

各个国家由于自身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模式、人力资本结构、收入分配机制、政治体制结构等诸多因素的不同,针对迈出“中等收入陷阱”采取的措施不一而足,所用的时间跨度也长短不一,最短的是韩国,从上中等收入国家进入高收入国家序列仅用8年的时间,美国和英国分别用了14年和12年,日本、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香港分别用了13年、11年、10年、12年,由于韩国跨越“中等能收入陷阱”所用时间最短,格外引人瞩目。韩国在八十年代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后,韩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刺激本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国内优先发展重化工业,积极发展高技术含量、高加工度的新兴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同时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确立“贸易立国”的战略,在这些举措的刺激下,韩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飞速猛涨,一直维持在50%以上,对外贸易成为本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强劲动力。日本战后经济空前萧条,但是由于其原有的经济体系和产业基础尚存,而且拥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经济恢复很快,在1955年就已经恢复到战前生产能力,之后日本确立了“贸易立国”、“科技立国”、“教育立国”等战略思想,着力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将“贸易立国”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而且一直把重点放在出口方面,在以上措施的刺激下,对外贸易成为维持日本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新加坡自在整个中等收入阶段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一直很高,始终处于296%以上,1980年甚至达到了412%,这样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惊人的,但正是新加坡的高对外贸易依存度拉动了本国经济的增长,让其在短时间内成长为高收入国家。

篇5

一、产业结构技术密集化:经济发展的根本

稍微观察过当今的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史的人都会注意到,它们经济增长的共同特征之一是其产业结构的不断技术密集化,这种技术密集化的主要表现就是一国最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变得具有了更高的技术含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是一国能够形成净出口的产品,这种产品的技术密集化集中体现了一国全部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技术密集化。这种产业结构技术密集化的过程就是台湾人所说的“产业升级”。这也与当代的经济增长理论相符:按照当代的经济增长理论,现代的经济增长、特别是人均收入的提高主要来源于生产中的技术进步。

确实,上述说法的前提是可以按生产的产品不同把生产分为“技术含量高的”与“技术含量低的”。这种分法当然并不很严格。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生产同一种产品如棉布,这些不同的方法有着不同的技术含量。但是,如果考虑到企业总是在生产同种产品的不同生产技术中挑选成本最低的那种,不同种类的产品生产在技术密集的程度上就还是有着显著的区别。例如,纺纱的技术含量显然低机生产的技术含量。

19世纪以来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走过的技术密集化道路有相当大的共同性。一国进入了开始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之后,首先具有了国际竞争力的行业一般都是纺织业,因为它需要的技术水平比较低。此后的技术密集化道路取决于一国走哪一条产业升级的路径:在发展重工业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如德国、日本和韩国),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依次变为钢铁、化工、造船、汽车和机器制造、飞机制造和计算机高技术成分(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大型数据机)等等;而在发展轻工业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则依次变为日用消费品、服装、电子产品等等。走这样的技术密集化和产业升级道路,世界各国几乎没有例外;产业结构的技术密集化越快,经济增长就越快;不能迅速实现产业结构的技术密集化的国家,其可持续的经济增长速度必定不快。最近几年陷入经济困境的东亚国家,多半都是由于没能将整个经济的支柱转向更加技术密集化的产业。例如,自80年代以来日本的优势产业就是汽车制造和家用电器产品,这种产业结构至今没有明显的改变,这就从根本上妨碍了日本经济的进一步增长。这是最近10年来日本经济陷入困境的深层原因之一。

由此看来,对一国实现快速的经济增长来说,对外贸易占总产出的比例有多高、对外贸易增长速度有多快,这些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尽快实现产业结构的技术密集化。一个国家完全可能在短期中出现对外贸易增长快、整个经济增长慢甚至经济衰退的现象,这种情况下的对外贸易增长快是该国经济出现了重大问题的表现。对外贸易占总产出的比重更不是一个好的追求目标。任何严肃的经济分析都可以证明,对任何国家来说都存在着一个最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于这个依存度和低于这个依存度都不是什么好事情;而且由于运输成本的限制,国家越大,其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就越低。新加坡这样的城市国家对外贸易占GDP的比例可以高达100%,而美国、日本的对外贸易占GDP的比例不过是20%。最有意思的是,象德国这样的国家对外贸易虽然占GDP的60%,但是它的大部分对外贸易是对周围的欧共体国家进行的,对欧共体以外国家的贸易只占其GDP的20%。整个欧共体对欧共体以外国家的贸易也只占其总产出的20%。而欧共体在土地面积和人口上与美国处于一个数量级。这是一个典型的证据,说明对外贸易占总产出的比例与国家的规模成反比。这被克鲁格曼概括成一个规律:越小的经济体对外贸易占总产出的比例越高。

上面的国际比较表明,在当代,人口、土地面积与美国大致相当的工业化经济体的对外贸易占总产出的比例只应当在20%左右。中国的土地面积与美国大致相等,人口为美国的数倍,最近几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却在40%上下。从发达国家的角度看,这是高得不正常的。形成这种过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原因,是相对于国外的生产率,中国生产可贸易商品的生产率相对较低而生产非贸易商品(如理发)的生产率相对较高,从而使中国国内以人民币计算的非贸易商品对可贸易商品的相对比价,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非贸易商品对可贸易商品的比价。这一方面低估了中国的总产出,另一方面又高估了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有人以购买力平价方法估算,认为就实际产出来说,中国的GDP应当比现在的统计数字高4倍,相应地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就降到只有10%了。这说明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统计方法问题,是由于按国内现行价格和汇率进行统计的结果。但是,对于我们现在研究的问题十分重要的是,在经济增长很快的国家,由于可贸易品相对于国外的生产率增长得快于非贸易品相对于国外的生产率,在进一步的高速经济增长中以本国货币计算的对外贸易额增长慢于当年价格GDP的增长,就是按国内现行价格和汇率统计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会下降。日本和韩国都曾经出现过按现行统计数字计算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先上升后下降的现象。这不仅说明对外贸易依存度并非越高越好,而且说明经济高速成长到一定时期后还要求统计上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适当下降。

总之,落后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尽快实现产业升级,尽快实现产业结构的技术密集化。必须围绕着这一点来决定国家的对外贸易战略,使国家的对外贸易战略完全服务于产业结构的技术密集化。东亚国家前几十年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不是它们实行了外向型经济,而是它们使自己的对外贸易战略、外向性经济以致整个的经济政策都为尽快的产业结构技术密集化服务。

对于中国来说,最有效地为产业结构技术密集化服务的对外贸易战略肯定不会是自由贸易政策。一般说来,自由贸易政策对任何发展中国家都不会是一个最优的政策。

二、自由贸易政策有害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自由贸易已经成为西方经济界不可动摇的教条。西方人的灌输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世界的舆论,以致发展中国家的许多人也相信,只有自由贸易政策才是真正的发展经济之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有人还煞有介事地搬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算出了”中国如果接受一系列贸易自由化措施,2005年时的实际GDP会因此提高1.5%等等。按照这一类的论调,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发展经济,就应当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放弃对本国产业的一切保护措施。而在实际上,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鼓吹自由贸易,是披着科学的外衣贩卖其损人利己的私货。自由贸易政策对发展中国家是一副毒药。

西方发达国家不断地向发展中国家兜售贸易自由化的药方,但是它们自己就不是靠自由贸易政策发展起来的。近200年来担当过世界经济最强国的那些西方发达国家,如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在历史上都曾经是工商业落后于别的国家的“发展中国家”。当它们急起直追发展自己的工商业时,它们都对自己的新兴产业实行了严格的保护,而且一般都是在自己成为世界第一(至少是第一流)的经济强国之后才转而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克鲁格曼这个国际贸易理论的权威自己就承认,美国、德国和日本“都是在贸易壁垒的保护下开始它们的工业化进程的”。其实何止是这三国,第一个现代工业化国家--英国就是靠保护贸易发展工商业的。英国转向自由贸易政策是在19世纪上半期,那时英国早已坐稳了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宝座。在这之前,当英国的纺织业还大大落后于其它国家时(那时纺织业是最“先进”的产业),英国政府曾经用最极端的手段保护本国的纺织工业,以致于禁止本国臣民使用别国生产的纺织品。而英国正是靠从纺织业开始的“产业革命”才成了以后一个世纪的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把当今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美国与南美国家、与中国比较一下,就知道自由贸易政策如何有害于经济发展了。虽然南美国家取得政治独立的时间比美国晚了40年,但是19世纪初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明显差别,其它的经济条件(如人均可耕地面积、人种)都相差不多,当时它们在经济上都远远落后于英国。但是在整个19世纪中,美国人在不断反对英国人干涉其内政的斗争中对自己的制造业实行高度的贸易保护主义,结果是很快就发展起了最先进的工业和经济,在19世纪末成了世界第一经济强国;而南美各国却被英国政府的“友好”姿态所迷惑,听信了英国人的甜言蜜语,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听任英国的工业来摧毁自己的制造业,到20世际初终于全部落入第三世界国家的行列。世人现在都在传说拉美国家本世纪50年代以来保护本国制造业的“进口替代战略”如何不成功,他们却不知道,正是由于拉美国家吃够了19世纪的自由贸易政策的苦头,它们才在本世纪中期转向了“进口替代”的经济发展战略。我们现在有理由怀疑,这样大肆渲染拉美国家进口替代战略的失败,又闭口不提它们过去自由贸易的失败,是西方发达国家为破坏落后国家的自主发展以永远保持自己经济上的优势而搞的宣传伎俩。

中国与美国是一个更好的对比:自之后,中国被迫开放,到20世纪初清朝灭亡前夕,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应当说是最合乎自由贸易理想的了。那时候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压迫下,中国政府不能也不敢保护本国的制造业,仅有的关税壁垒也被国际条约限制而不得超过5%,实际上平均关税率连5%都不到。可是这样的自由贸易并没有使中国发展起来。1912年,当中国的进口关税平均还不到5%之时,美国全部进口的平均关税负担却为18.5%。须知美国当时已经是世界的第一经济强国、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却仍然以这样高的关税保护本国的产业,中国那样落后,却只有那么低的关税保护,中国的工业怎么能发展!现在的人都批评那时的,认为它的封建主义本质注定了它发展中国工业的努力不可能成功。其实,这样落后的国家,光是没有象样的关税保护这一条,就注定了中国工业不能发展。

现实和西方人信奉的鼓吹“自由贸易优越性”的经济理论形成了如此明显的对立,有些人还是如此虔诚地相信和宣传这一套学说,这是为什么?

这里只说一个理论上的根本问题:按可计算一般均衡“算出”的自由贸易好处根本就不可信。对自由贸易好处的全部论证都是以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为基础的。按照这个学说,只要两国生产同样两种物品的相对成本不一样,这两个国家就都可以出口自己生产的相对成本比较低的产品,进口自己生产相对成本比较高的产品,这种贸易可以使这两个国家都获益,因为它们都由此用自己有限的资源而得到了更多的商品。例如,如果英国用生产1单位呢绒的成本可以生产0.9单位酒,葡萄牙用生产1单位呢绒的成本可以生产0.83单位酒,那就不管它们的绝对生产成本是多少,都应该由英国向葡萄牙出口酒,而由葡萄牙向英国出口呢绒。而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贸易结构自动就会达到资源最优配置的这个要求。李嘉图自己认为国家之间在相对成本上的差别来源于它们在生产率上的技术差别;而以后的新古典贸易理论则强调这种相对成本上的差别来源于不同国家在生产要素禀赋上的差别,即不同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之间有不同的比例。可计算一般均衡不过是把这些理论化为具体的数学模型,再利用统计数据对这些模型作了估算而已。

为什么现在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作出的估算不可靠?为什么作为这个模型基础的比较成本理论成了“自由贸易优越论”的论据,而自由贸易优越论与成功的发展经验有如此大的矛盾?其根源就在于,比较成本学说和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都用僵死的眼光去看待生产要素的生产率,不承认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取决于生产的历史,不承认对外贸易政策可以影响生产率。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相对生产率高一些,它生产这种产品的相对成本自然就会低一些。但是生产率的高低不是天生的,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在实践中的学习和锻炼。一般来说,人们干同一种工作的次数越多,工作效率就会越高;同样,一个企业生产过的同一种产品越多,生产效率就越高,其生产成本也就越低。这个道理,有工作经验的人都会感觉到。而美国人早就作过测算:一种型号的飞机的累积产量增加一倍,其生产成本就会降低20%。这种“学习效应”有两个特点:一种产品的生产率取决于它的生产历史,历史上生产过的越多成本就越低;一种产品的生产历史越长,其成本降低的潜力越小。从生产第一架飞机到生产第二架飞机就可以降低成本20%,而生产出一万架飞机之后,要再生产一万架飞机才可以降低20%的成本。由此看来,生产没有生产过的产品可以很快降低其生产成本,而生产老产品则不会降低多少它的成本。

如果考虑到这种学习效应,我们就可以知道比较成本学说对自由贸易政策所作的论证错在哪里:发展中国家生产过的“新产品”(现代工业产品)一定很少,新产品相对于旧产品的生产率一定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新产品相对于旧产品的相对成本也一定高于发达国家。这就是人们抱怨“国产小汽车的价格高”的根本原因。出现这种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率取决于生产的历史。而要使现代的新产品的相对成本降下来,最主要的途径就是要多生产这些现代的新产品。发展中国家降低现代工业产品的潜力最大,只要坚持生产这些新产品,许多产品的相对成本就会迅速下降。但是由于这些新产品的相对成本最初很高,如果实行自由贸易,这些产业中的企业就会亏本,这些新产品的生产就无法进行。但是不从事这些现代产品的生产,就永远得不到学习效应,这些新产品的相对生产效率也永远不会提高。而如果以高额关税保护本国的这些新产品的生产,使生产它们的企业不至于亏损,这些新产品的生产就会发展,坚持一个时期之后,这些新产品的相对生产率就会提高,其相对成本会随之下降。这样,自由贸易政策实际上可能阻止了一国提高其历史上生产很少的产品的生产率,而保护关税政策则有利于提高这种生产率。用保护幼稚产业理论之父、19世纪的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话说,保护关税牺牲的是现在的价值,得到的却是国家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经济政策本身可以影响生产率的最典型例证。

以其现在的情况看,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根本就没法考虑政策对生产率的这种影响。它根本就不考虑“学习效应”,因而必然夸大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好处,低估它对落后国家经济发展的长远的坏处。使用这样的模型作出的测算根本就是不可信的。

针对19世纪中期的发达国家英国扼杀后起国家德国的经济的阴谋,李斯特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自由贸易政策是最发达的国家扼杀其未来的竞争对手的手段。这在今日仍然是至理明言。克鲁格曼作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权威,在其所著的《国际经济学》教材中明确承认我们前边所说的学习效应的作用,也明确承认今日的发达国家多半都是靠保护本国幼稚产业起家,但是一谈到今日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就通篇都是它们的保护本国产业的政策如何失败,给人的印象就是发展中国家根本就不该保护本国的产业。对一种理论上完全有道理、历史上又是行之有效的贸易政策,他却硬要说它不适用于今日的发展中国家。这样的写法不能不让人怀疑他写作的真正动机:我们有理由怀疑他在这里并不是抱着真正的科学态度,而是为了某种利益而从某种偏见出发来说话。这种利益就是当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的利益,而这种偏见就是由美国的利益而产生的对落后国家发展的敌视。

落后的国家不应忘记,自由贸易政策是破坏其经济发展的一副毒药;而许多向第三世界鼓吹“自由贸易优越论”的人是披着科学的外衣贩卖毒药。

自由贸易的信徒们还有一个颇令人信服的论据:自由贸易可以打破国内企业在本国市场上的垄断,而这种垄断是无效率的,必然会造成低产出、高价格。这是对自由贸易的“促进竞争论据”。但是这个论据有偷换概念之嫌。从逻辑上说,也可以靠允许以致鼓励本国企业进入来促进国内市场上的竞争,打破垄断并不意味着需要引入外国企业。如果考虑到企业的最优规模这种效率因素,我们可以承认,“促进竞争论据”对小国是相当有道理的。以汽车制造业为例。当今这个行业最有效率的公司规模是年产150万辆轿车。如果每个汽车厂商都达到这个规模的话,按“一户一车”即平均3个人保有一台车、每台车使用10年计,象韩国这样的小国有一个汽车厂商就足够满足本国需要了。但是一家企业独占国内汽车市场当然会造成极严重的垄断。问题在于,这个例子也恰好说明,“促进竞争论据”并不适用于中国。由于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即使达到“3户一车”、每台车使用15年,也要有6个年产150万辆的汽车厂才能满足中国的“稳态”需求。6个汽车企业还不足以造成足够的竞争吗?为什么只有外国企业来了才算竞争呢?实际上,中国汽车行业今日的问题仍然是厂商过多,竞争过度,而不是企业太少、竞争不足。这种举例分析的意义在于,它证明了,只要国内的经济政策得当,中国这样的大国完全可以即取得规模经济的好处,又仅靠国内企业就产生足够的竞争,完全不需要靠自由贸易让外国企业来制造竞争。“促进竞争论据”并不适用于中国这样的大国。

三、中国应当采取的对外贸易战略

前边的分析告诉我们,中国既不应当采取片面追求扩大出口的对外贸易战略,更不应当为了换取出口的扩大而过度开放进口。在今日之中国,对国内市场和产业的保护必不可少,问题只是应当保护哪些产业,开放哪些产业的国内市场。

关于保护幼稚产业的理论分析告诉我们,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贸易政策是保护它们的现在生产率相对较低、但是提高生产率的潜力又很大的产业,这些产业可以将本国产业的技术密集程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根据这种考虑来选择贸易保护的对象时,中国有一个很好的参照系,那就是现在已有的产业结构。

在转向改革开放政策之前,中国为了不受美国和苏联等超级大国支配,曾经致力于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工业系统,从而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它包括了几乎任何一种工业部门。以当时甚至现在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来衡量,这样建立起来的许多工业部门必定是产品性能和质量差、成本高从而缺乏国际竞争力的。生产要求的技术含量越高的部门情况越是如此。这在航空工业等部门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在转向改革和开放政策之后,这种部门的企业大都陷入了亏损的困境,成了经济上的包袱。

现在的人们大都忙于嘲笑建立这些企业时没有考虑经济上的承受能力,嘲笑这些企业是闭关自守的落后思想的产物。但是,现在真正重要的已经不再是清算过去,而是在现在的情况下将来应当怎么办。从经济发展要求产业结构技术密集化的角度看,这些现在还没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产品生产正是中国今后几十年的产业升级中应当大力发展的生产部门。一个产业的成长需要时间和经验,决不是有了资金能够买进设备就可以一下子办成的。台湾90年代初期的经济已经足够发达,但是当它要建立自己的航空工业时却没有任何基础可作支持。当时台湾为了发展自己的飞机制造业,曾经想买下美国的麦道飞机公司,只是由于美国政府的干预而没有成功。这个例子生动地说明一国现有的工业基础是多么重要,它本身就是国家的一笔最为宝贵的财富。

如果我们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和扶植这些现在还没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产品的生产,保存并发展其技术力量,我们将会大大加快整个国家技术能力提高的速度,并且为国家将来达到发达水平时的经济准备好支柱性的产业部门。如果我们听任这些现在还没有竞争能力的部门在市场竞争中消亡,国家也还是要解决这些部门的那些往往是高技术的员工的就业和生活救济问题,还是要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得失相权,最有利的作法只能是不仅不放弃、反而要进一步扶植和发展这些部门的生产。而扶植这些已有的高技术产品生产的主要方法,除了国家通过各种渠道给予补贴之外,就是在对外贸易上保护这些部门的国内市场。

经济发展上的一般规律是,一国新生产的一种产品通常都是先占领本国市场,然后才发展到对外出口。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如此众多的国家来说,只要人均收入能够很快提高,任何高技术产品在国内都可以有极其广阔的市场。就是对客运飞机这种最高技术水平的产品,中国也已经是世界最大的需求国之一。问题只是要以适当的贸易政策保护好自己的这个国内市场。

从中国目前的生产和贸易模式看,中国产业结构的技术密集化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水平:中国的技术含量相当于造船和家用电器生产的部门已具有了国际竞争力,因为中国已经开始大量出口技术档次比较低一点的家用电器和船舶。在这种情况下,目前中国应当全面放弃对技术含量低于这些产品生产的部门的贸易保护措施,将有限的关税和非关税贸易保护的可能性集中用于技术含量高于这些产品生产的部门。那些原则上放弃保护的技术含量较低的生产部门从纺织品和服装生产部门一直到钢铁生产部门。在这些部门的国内生产中,只有个别的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产品品种生产需要保护。因此,限制这些部门产品进口的贸易保护措施应当集中在它们的那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品种上,如某些特殊的纺织面料、某些特殊的合金钢或钢材等等。在这些技术含量比较低的生产部门中,只有一个部门应当是例外,那就是农业部门。尽管农业部门产品生产的技术含量一般比较低,但中国还是应当对农产品实行高度的贸易保护措施,以尽可能地保护本国的农业生产。这不仅是为了保证中国的农业和食品安全,更是为了保护仍然占中国人口一半以上的农民的利益。

根据这样一种对外贸易战略,目前中国需要重点保护的国内工业部门有:化工(包括石油化工)、机器设备制造、汽车制造、飞机制造和计算机产业中的高技术组成部分的生产(如集成电路的生产和软件开发)。我们应当动用可能使用的一切关税和非关税贸易保护措施,将这些部门的国内生产保护好。为此必须对目前的关税和其它各种对外贸易政策作重大调整。目前我国的关税和对外贸易政策是鼓励企业使用外国产的设备而不使用国产设备,鼓励企业使用进口飞机而不使用国产飞机,这种状况不应当再持续下去了。

目前机器设备的进口占中国进口的一个很大部分。转向重点保护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可能导致中国的进口增长以致整个对外贸易的增长放慢,甚至导致对外贸易占中国GDP的比例下降。但是本文的第一部分中已经说明,在经济进一步高速增长的过程中,统计上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下降是正常的。对目前的中国来说,只要这种下降是逐渐的而非急剧的,在对外贸易对GDP的比重下降到20%以前,我们根本就不需要大惊小怪。

中国未来真正的经济问题在于中国的人均资源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中国要变成一个经济上的发达国家,就必须成为一个以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的生产、包括机器设备的生产为支柱产业的国家,在国际分工的体系中侧重于生产机器设备和其它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一个向这一地位迈进的过程,而为了完成这一发展,中国必须在对外贸易中全力保护和发展这样的产业。如果能够完成向这种经济结构转变的过程,中国的进口将以资源和初级产品、特别是原油为主;向这种经济结构的转变同时就是进口结构向以原油等初级产品为主的转变。我们现在就必须准备并着手开始这一转变。为此必须对整个对外贸易战略作大调整,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科技政策也都必须作大调整。

对外贸易战略上的最大调整,就是转向全力以赴地以关税和非关税手段保护本国的装备和机器制造业、高科技产业。这一方面会加快中国产业结构的技术密集化,因此加快中国长远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又将出口所得的外汇收入节约下来进口石油及其它重要原材料。在成功地作到这一点的前提下,中国应当学习美国的战略,减少对本国领土上的石油资源的开采,将本国的石油资源储存起来作为应付重大国际危机的战略储备。在对外经济关系上,中国还应当尽可能加入俄罗斯和中亚的石油开发,与这些当事国达成“投资开发后换取石油和天然气供应”协议。这样可以使中国未来的原油进口来源多元化,一方面可以分散供应上的风险,更重要的是使中国能够顶住未来可能出现的西方的“禁运”和封锁。

与这些对外战略相适用,中国应当结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在企业自主开发先进技术、取得自主的知识产权的过程中,在使用和开发技术上将应用节约能源的技术、特别是

篇6

关键词:人民币 对外贸易 影响分析

前言:汇率问题是关系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国际金融问题,汇率的升贬值都会对一国外贸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在人民币升值对外贸的影响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结合实际论述了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并就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提出了建议。

1.汇率变动对外贸影响的理论分析

1.1托马斯·孟的汇率变动观点

汇率变动对贸易的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重商主义学派对此的有关论述,其中以托马斯.孟为主要代表。重商主义学派认为货币才是唯一的财富,并把货币的多少作为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准,主张奖励出口、限制进口以增加货币的流入,从而增加一国的社会总财富。托马斯·孟在讨论贸易差额如何影响汇率变动后指出,汇率变动同样也会影响贸易差额的变化。他认为在“汇兑上压低我们的币值有损于外国人而有利于我们的”。因为压低本国汇率的做法会引起汇率上升,而本国货币汇率上升后,本国在对外贸易中可以用少量的外币去购买外国商品而外国人却不得不拿出更多的本币来购买本国商品,从而使更多的货币流入本国。

1.2弹性分析法

马歇尔—勒纳条件是弹性分析法的核心。阿弗里德·马歇尔于19世纪创立了弹性学说,用来分析一般商品价格对供求关系的影响,并提出了“进出口需求弹性”的概念。到了20世纪30年代,金本位制崩溃,各国竞相将本币贬值,阿巴·勒纳就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影响的弹性恒界值的确定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两者将理论结合提出了著名的“马歇尔—勒纳条件”。它的主要内容为:一国货币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具备改善效应的条件是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表达式为EX+EM>1。一国货币贬(升)值可以使出口收入增加(减少),进口收入减少(增加),贸易收支逆差(顺差)减少,从而起到改善贸易收支的作用。否则,一国货币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不能起到改善的作用。弹性分析法指明了汇率变动是平衡贸易收支的必要条件,并将贸易条件效应纳入到汇率变动影响的分析体系。

1.3吸收分析法

吸收分析法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更加注重宏观经济对贬值的反应。该理论指出,贸易差额是国民收入与国内吸收的差额,汇率变动通过影响国民收入和国内吸收进一步影响贸易收支。货币贬值能否改善贸易收支一方面取决于国内的宏观经济状况即国内经济是否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如果国内经济已经实现充分就业,那么贬值不但不会改善贸易收支反而会导致物价上升;另一方面,只有当国内的边际吸收倾向小于1时,货币贬值才能引起收入的增加大于吸收的增加,贬值才能改善一国的贸易收支。吸收分析法强调了本币贬值降低了国内的相对价格及国内产量和收入对贸易存在的反馈效应,因此贬值对改善贸易收支的效果要比完全的弹性分析法小。

1.4贸易的J曲线效应

该理论认为,货币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具有时滞效应。受汇率变动到进出口商品价格的调整存在时滞。在国际市场中,汇率变动引起的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动可在瞬间完成,但其引起的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相对迟缓,因此本币贬值可能导致本国贸易收支先恶化再逐步改善,存在一个J曲线效应。贬值后一国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虽然下跌,但外国对其出口商品的徐且不会立即加大,该国的出口商品数量也不会迅速增加;与此同时,该国进口商品的数量也不会因贬值造成进口价格提高而立即减少。因此,货币贬值对扩大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要过若干时间后才能明显发挥出来。经济学家们对贬值后时滞期限长短争议颇大,从六个月到五年不等,通常认为是一年。对货币升值的效应分析也可依此类推。J曲线效应在汇率变动较为灵活的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和经济开放程度较高的国家比较明显,而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相对软弱、经济运行相对封闭等往往使得J曲线弱化和变形。

2.我国外贸发展的现状分析

2.1我国进出口的新形势和新问题

2001年加入WTO以后,我国商品进出口已经连续六年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约为28%,大大高于改革开放以来17%的年均增长速度。进出口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主要有:

(1)进出口规模迅速扩张,外贸顺差急剧增大

199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在世界排名第15位,2000年上升到第7位,2004年超过日本跃居第3位。2003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8509.88亿美元,2004年则突破10000亿美元,达到11545.5亿美元,2008年则达到了25632.55亿美元,接近于2003年的近三倍,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与此同时,我国外贸顺差也在不断扩大,2005年顺差超过1000亿美元,2006年则为1775亿美元,2007年达到2600多亿美元,2008年超过2900亿美元,成为世界最大贸易顺差国。顺差的急剧增大增加了我国的外汇储备,国际收支不平衡,给人民币带来越来越大的升值压力,也给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带来更大的困难。

(2)外贸快速增长伴随着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恶化

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出口增长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对这些要素的利用效率都很低,造成我国出口商品生产消耗的资源比发达国家高出很多。虽然我国资源丰富,地大物博,但其低利用效率使得我国成为一个资源短缺国家,今后的出口增长将会受到环境、资源、能源的制约。

(3)贸易地位上升,同时贸易摩擦也不断增加

由于对外贸易迅速增长,占世界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中国在参与国际分工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经济全球化的多样性给中国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参与国际分工。出口迅速增长冲击了原有的国际贸易格局和既得利益,国际上对我国的反倾销等也越来越多,其中美国是世界上对华“反倾销”最多的国家。迄今为止,我国是世贸组织成员中遭受反倾销投诉最多的国家。

2.2我国进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1)贸易环境不断改善

加入WTO和出口关税的调整以及纺织品配额等贸易壁垒的消除,使我国出口商品获得了更多公平的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同时,我国在加入WTO时也做出过一些承诺,开放市场,使更多的国外商品进入中国,以及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也吸引了不少外商投资,从而使我国进出口大幅增加。

(2)我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鼓励和引导企业“走出去”,采取了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使我国企业获得了很大发展,同时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价格,使得我国产品的生产成本低于国外同类产品成本,从而使得我国产品具有价格优势,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机电产品和重化工业产品成为带动进出口快速增长的主导产品。

(3)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世界经济快速增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融入到这个过程中,各国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使得国际经济获得较快发展,世界经济自2002年年均增长速度达4.3%,同期国际贸易量的增长也十分迅猛,从而使得各国经济均得到相应的发展。

3.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影响

自2005年7月国家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放弃盯住美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呈现了持续升值的趋势。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无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1人民币升值的背景

中国在加入WTO之后,经济和对外贸易持续增长,人民币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近10年来的贸易顺差扩大,尤其是来自日本、美国的顺差,使得我国与美日等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这些国家基于本国利益要求人民币升值,并对我国施加各种压力,在综合考虑我国经济持续增长需要和国内经济整体利益的情况下,迫于国外经济体的各种压力,我国政府宣布实行汇率改革。另一方面,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也是导致人民币持续升值的一个重要原因。任何国家都需要保持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以支持本国货币汇率的稳定。我国自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外汇储备不断增加,至2009年底已达23991.52亿美元。虽然外汇储备增加可以增强一国宏观经济调控能力,但外汇储备并非越多越好。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已跃居世界第一,远远过于国际警戒线,使得我国人民币汇率面临着长期升值的压力。

3.2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1)人民币升值对进出口贸易的有利影响

①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我国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

人民币升值以来,我国工业制成品进口不断减少,而初级产品进口逐渐增加,2005年初级产品进口占总进口额的22.4%,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比重则为77.6%,到2008年,这一比重分别为32%和68%。与此同时,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成为主要进口产品,这些产品进口比重不断攀升,这表明中国加工业的国内生产能力正在逐步提高,对国外原材料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弱。而且,随着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需求在不断增加。

②促进贸易产业的升级,刺激国内先进技术产品的生产

人民币升值可以导致贸易产品的成本变化,总成本的变化必然会反映到总利润的变化当中,而利润又引导企业投资方向。当人民币升值时,我国贸易品出口价格就会上升,从而出口竞争力下降,有些企业可能减少利润的方式来抵消出口竞争力的下降,但从长期看,企业可能会采取进口国外先进技术来提高贸易品质量,增强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这就导致可贸易性产品的进口增长和出口下降。所以人民币升值可以实现贸易产品的升级,刺激国内先进技术产品的生产。

③改善了贸易条件

伴随贸易顺差急剧增加的同时,我国的贸易条件正在逐步恶化。我国的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在下降,我国要出口更多的商品才能换取相同数量的进口商品,国民福利流失。人民币升值可以降低进口产品价格,特别是原材料和高科技设备,从而会刺激企业加快技术引进,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由于进口产品大部分用于生产再出口,随着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有助于提高我国产品的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使我国企业从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转变,使贸易条件得到改善,改善国民福利。

④减少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诉讼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数量规模主导的出口导向型的对外贸易发展模式,主要依靠国内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来增加出口,并凭借这一价格迅速占据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市场。面对高市场占有率,必然会增大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近几年来,我国是WTO成员国遭受反倾销诉讼最多的国家。通过人民币升值,可以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外币价格,减少国外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诉讼。同时,适当削减出口补贴等出口扶持政策也会刺激我国出口企业提高自己产品的质量,从而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⑤改善了进出口商品结构

目前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我国出口产品中仍然占主导地位,贸易结构还不平衡,我国出口产品大部分都是一些低附加值、科技含量低的产品,那些高端的、附加值高的产品主要依靠进口。大量产业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缺乏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容易受到跨国公司的制约和控制。通过人民币升值,可以把那些附加值低、质量差、技术含量低的企业挤出去,从而引导我国企业转变投资方向,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同时,人民币升值还会加大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力,激励那些企业通过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产品质量来增强竞争力,使那些竞争力强的企业变得更强,并且淘汰那些不具竞争力的企业,因此,人民币升值对于推动我国企业自主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人民币升值对进出口贸易的不利影响

①减少我国商品的出口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人民币升值会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外币价格,从而使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不利于我国产品的出口。但是人民币升值会道之出口增加或减少取决于实际有效汇率,即汇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变化的相对速度。数据显示,自1990年至2003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约4%,使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从而抑制了我国产品的出口。

②增加了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改革开放使中国对外贸易获得空前发展的同时,贸易依存度也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一直保持在10%以下的水平上下波动,经济转型之初的1978年,外贸依存度甚至只有9.8%。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外贸依存度呈现出梯级增长的发展态势。1978~1984年外贸依存度总体水平维持在20%以下的区间增长,1985年则提高到22.8%,1985~1994年外贸依存度呈现持续增长态势,1995年对外贸易依存度首次超过40%的较高发展水平,2000年更是上升到43.9%,到2007年国际贸易依存度已经上升到67.2%。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攀升说明中国经济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也容易受到世界经济发生剧烈波动的影响,正如在2008年由美国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也产生一定影响。

③我国贸易结构表现出不平衡

尽管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使得我国贸易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表现出不平衡性。首先,在我国进出口主体构成方面,外资企业的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显示我国进出口对外资企业的依赖性太强,受制于外资企业。其次,我国作为“世界工厂”,主要从事加工贸易的出口,而这些加工贸易大多数是国际知名品牌的贴牌生产,跨国公司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从中牟取高额的利润,而中国只获得微薄的工资。

④人民币升值给我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严峻考验

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面临着严重困难,因为这类企业是依靠廉价劳动力来取得竞争优势的,一旦这种竞争优势由于人民币升值所抵消后,这类企业很难维持以往的出口水平。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服装出口增长14.7%,增速放慢2.7个百分点,鞋类出口增长11.2%,增速放慢5.5个百分点。所以依靠加工低廉生存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很可能被挤出市场。

⑤增加企业的交易风险

交易风险时滞企业因进行跨国交易而取得外币债权或承担外币债务时,由于交易发生日与结算日的汇率不一致,可能使收入或支出发生变动的风险。企业在进行国际间商品或劳务买卖时如果采用的是信用交易方式,就可能存在暴露于外汇风险下的余额,如果结算时外汇汇率改变,这些余额的本币价值就会发生变化,产生交易风险。在出口业务中,由于人民币升值,信用交易会给出口企业带来一定损失。

⑥人民币升值影响了外商直接投资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采取优惠政策吸引了不少外商在中国进行投资,而他们生产的产品除了在国内销售外,绝大部分仍用于出口。外资企业的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人民币汇率的上升意味着外商投资的成本增加,因此国外资金可能会转向他国或我国的资本市场,影响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由此可见,人民币升值会削弱外商直接投资的积极性。

4.应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外贸影响的建议和措施

人民币汇率变动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国际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和社会问题。目前人民币已经历较大的升值,但是升值预期仍然存在,人民币持续升值必将会对我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为有效应对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影响,可采取如下措施:

4.1对政府而言

(1)缓解人民币升值的财政政策

一是调整出口退税率,减少对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补贴。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数量规模主导的出口导向型的对外贸易发展模式,政府通过提高出口退税率、对一些出口商品采取出口补贴等措施来鼓励出口,但是我国财政又难以维持目前的高出口退税率,因此适当下调出口退税率可以使我国出口放缓,贸易收支减少,从而减少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二是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如降低人民币存款利率。存款利率的降低可以使国外热钱流出中国,尤其是当存款利率降低到其收益率低于其他国家货币收益率时,这样就可以降低经常项目的国际收支,从而减少人民币升值压力。另外,提高贷款利率,可以提高出口企业的成本,使企业流动资金变得短缺,从而使出口减少,也可有效控制人民币升值。

三是适当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最终要回到汇率制度上来。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尚不足以让中国完全开放外汇交易市场和资本市场,因而汇率水平不能对资本项目变动作出反应。应当在时机成熟时让人民币盯住一揽子货币,而不仅仅盯住美元。经过汇率形成机制的逐步改变,以及我国国内宏观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之后,再实现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完全开放和人民币汇率的完全浮动,就可以实现强势人民币下的外贸发展。

四是合理利用我国的外汇储备。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人民币升值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虽然任何国家都必须保持一定的外汇储备,且外汇储备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国的经济实力,但外汇储备并非越多越好。合理利用我国的外汇储备,提高企业出口竞争力,是应对人民币升值对外贸冲击的关键因素。如果利用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来进口石油、技术设备等我国紧缺的资源和技术,不但可以缓解大量外汇储备所造成的人民币升值压力,而且可以提高我国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生产能力,从而有利于我国产品的出口,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外贸政策和其他方面的政策

一是转变我国外贸发展战略,由外向型向内需型转变。由于国内需求不足,对外贸易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单纯的依靠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是非常危险的。过度的依赖国际市场,外贸依存度过高,使我国经济很容易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我国经济就会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我国在积极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应努力拓展国内市场,转变发展战略,由外向型向内需型转变。转变外贸工作指导思想与政策,从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外贸思想转向以竞争优势以及规模经济为基础的新思想。

二是加强东亚货币合作。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我国与新加坡的贸易收支也产生不小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加大东亚货币的胡做,通过合作来减小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新贸易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制度从单一盯住美元转变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后,东亚汇率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这就影响到我国与东亚国家的经济合作与交往。

三是调整进出口商品贸易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我国目前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要出口商品,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虽然有所增加,但技术含量仍然较低,仍然是高科技产品的主要进口国。要利用产业结构高级化对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更新改造,提高其产品质量、更新产品品种,改善包装,增强产品附加值;要通过提高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和效益,来设置产业结构,使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

四是健全外贸服务体系,扫除非市场障碍。非市场因素对我国外贸也会产生严重影响。政府应当在规范经济秩序、提高海关通关速度、加快退税等方面,努力为出口企业营造良好的环境,避免企业受到不必要的损失。因此,政府应当充分发挥职能,健全外贸服务体系,用好各项扶持政策,加强应对贸易技术壁垒和反倾销工作,积极宣传有关促进外贸出口的鼓励政策,调动国内企业出口的积极性,扩大出口规模,提高出口质量。

4.2对外贸企业而言

(1)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我国的出口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生产主要引用的国外先进技术,大都是贴牌生产,这就使得我国企业受制于外国企业。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进口商品价格下降,这将鼓励我国企业进口更多的先进技术设备,压缩经营成本的动力也使企业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尽管人民币升值会削弱我国企业价格竞争优势,引起行业内的激烈竞争,但是出口企业只有改变经营理念,调整经营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2)实施多元化经营策略

资料表明,我国现行出口产品的销售市场以美国、日本及欧盟为主,而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份额较小。因此,调整企业出口地域结构,开拓更加广泛的市场,避免因市场过于集中所带来的被动局面,并进来那个采用多种外币进行结算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企业还应积极实施出口产品多样化,在产品的品种、包装、质量等方面尽可能做到多样化,使之能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的需求,使劳动密集型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并举。在原材料采购方面,尽可能从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采购,并尽量使用多种货币结算。

(3)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企业应当优化产品结构,调整经营机制,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企业如果不能摆脱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出口价格的局面,我国产品的国际份额将会减少,并且国际间的贸易摩擦也可能会逐渐增多。因此,出口企业应当加强技术创新和品牌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从而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4)增强规避汇率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汇率制度改革后,弹性的汇率制度加大了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使出口企业面临更大汇率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出口企业可以利用金融工具进行外汇保值。出口企业应当选择正确的货币收付和结算方式来有效规避汇率风险。一般来讲,出口时采取硬币结算,而进口时,采取软货币。同时,企业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权交易、外汇期货交易、互换等方法进行保值,以达到规避汇率波动风险的目的。出口企业应逐步进行资源整合,合理利用财务杠杆,适度加大海外扩张步伐,建立全球化生产贸易体系。

5.结论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都产生深远影响,而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又通过物价、投资、消费等影响经济增长。在人民币升值压力空前的情况下,我国政府应审慎选择升值时机,有计划的逐步改革我国的汇率形成机制,规范金融市场,选择适当的政策,逐步引导我国外贸企业有力应对各种汇率风险,最终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健.人民币加快升值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影响,国际贸易,2008(6)

[2]丁志杰.人民币汇率升值趋势及其经济结构效应,国际贸易,2008(6)

[3]周忠英.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分析,经济纵横,2009(9)

[4]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5-126页

[5]邓水兰、温诒忠.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国际贸易,2008(9)

[6]曲洋、万相昱.汇率变动对中日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经济纵横,2009(7)

[7]魏英梅.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贸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经济理论研究,2007

[8]任再萍、姚大伟等.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企业的影响.商业研究.2009(9)

篇7

关键词出口贸易总体战略战略地位商品结构市场选择

1对外贸易的总体战略

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按商品和劳务流向不同可分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过境贸易。不同国家根据本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结合国内外的客观环境条件,对国际贸易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手段,特别是对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或鼓励或抑制的不同政策,都制订有各自的战略规划,以作为本国对外贸易总的指导思想,即称对外贸易的总体战略。

西方经济学家和一些国际组织,把近几十年来亚洲和拉丁美洲一些发展中国家采取的对外贸易总体战略大体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进口替代型战略。最早实施这种战略的是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该战略主要是高筑贸易壁垒,限制进口,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替代工业制品的进口,减少对国外经济的依赖,保护和扶植民族的幼稚工业。为了解决本国工业发展进口机械设备所需外汇,也出口一定数量的资源型产品和初级产品。

二是出口导向型战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实施的是这种战略。该战略与进口替代型正好相反,主张大力发展外向型的加工业,扩大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这些国家把国际市场作为本国经济的活动中心,把制成品出口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其主要措施是鼓励出口贸易的同时,也大量引进外资、技术、进口原料,以弥补内资金和原材料的严重不足。

三是混合型战略。该战略是上述两种战略的结合,把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既不过分限制进口,也不过分鼓励出口。印度在20世纪70年代一度采取过这种战略。

以上三种战略的共同地方是都包含有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进口替代型把保护、限制进口作为战略重点,出口导向型把鼓励出口作为战略核心,混合型二者兼顾,视为同等重要。

我国过去几十年实行的究竟是何种对外贸易战略,从来没有过统一的认识和非常明确的定位。改革开放前谈不上贸易战略这个概念,当时按实际做法是在过分强调自力更生思想的指导下,基本上采取了闭关锁国及几乎封闭式的进口替代型。至于市场的选择,更是反复多变、忽而是“东方”,忽而是“西方”,忽而又四面撒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国际间的经贸联系日益加强,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但外贸战略仍然摇摆不定。大体而言,20世纪90年代以前基本上实行的是类似进口替代型与出口导向型相结合的混合战略;1994年以后,由外经贸部提出了以进出口贸易为基础,商品、资金、劳务合作与交流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协调发展的“大经贸”战略。这实际是一种内容复杂、实施困难、含糊不清的战略。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但究竟应该实行什么样的总体战略。最后在争论无果的情况下,又提出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选择可持续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比较自由的,配以适当保护的综合战略”和有管理的可调节的自由贸易政策。这更是一种没有具体战略的战略。

2外贸总体战略中出口贸易的战略地位

尽管我国的对外贸易,在过去甚至今后的战略选择问题,总是没有形成过完全统一的认识,但有一点是大家都无可争辩的,这就是出口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战略中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是我国对外贸易的关键所在,更关系到我国对外开放的前途问题。实践证明,正是这些年我国坚持了以出口贸易为先导,才以此带动了进口贸易,推动了对外开放,促进了国民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

(1)从外贸依存度方面,出口依存度始终高于进口依存度。从1990~2005年的16年间,出口贸易依存度有15个年份高于进口依存度,16年中出口依存度平均为20%以上,最高年超过30%,也就是说我国每年GDP的20%以上来自出口贸易。

(2)从外贸贡献度方面,出口贸易是国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口的增长,必然会带动国民收入的增长。根据林毅夫等学者的测算,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外贸出口每增10.0%,基本上能拉动GDP增长1.0%。而进口贸易,由于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国内市场一直处于供给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对经济增长不仅没有贡献,而且体现为漏损,二者呈负相关,进口每增长10.0%GDP增长为负0.56%。由此可知,我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四位,出口贸易的大幅增长功不可没。出口贸易已成为与投资,消费一起拉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尤其在目前内需不足的情况下,出口这驾马车显得更有活力。出口的增长还会刺激消费增加和投资扩大,对后两驾马车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3)出口贸易是我国换取外汇的重要来源。从1978~2005年我国年出口贸易额由97.5亿美元增长到7620亿美元,增长了78倍;1991~2005年的15年间,除1993年贸易呈逆差外,有14年都是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其中2005年顺差超千亿美元。多年的贸易顺差为我国换取了大量的外汇,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出口的迅速增长,同时也带动了进口的增长。进口额由1978年的108.8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6601.2亿美元,增长了约61倍。

出口贸易能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重点,并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出如此重要的作用,是与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实行对外开放的经济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首先,出口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需要。实行对外开放,就要大力发展外经贸事业,就要大规模地引进技术设备、利用外资、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以及多边、双边经济合作等,所有这一些都需要出口贸易换取的外汇提供资金保证。其次是我国产业结构,乃至整个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一方面因为发展出口贸易必须积极发展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这对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出口贸易也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所需资金创造条件。第三,我国具有发展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如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成本优势,稀有金属、煤炭等的矿产资源优势,机电等制成品的工业基础、生产规模和成熟的国际市场优势,新开发生产的高科技产品优势等都比较明显。

3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的战略选择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的物质商品结构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发生了两个明显的转变:一是由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出口商品是以食品、土特产品、矿物燃料产品等为主,工业制成品不占主要地位。到80年代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05年初级产品的出口仅占全部出口产品的7.9%,工业制成品已占到92.1%。二是工业制成品中由粗加工型为主向精加工型为主的转变。过去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多属于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近年来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产品逐渐增多。目前我国出口的几大类产品中,高科技产品仅次于机电、轻纺排在第三位,而且还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但是目前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总体上讲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轻纺产品中的绝大部分和机电产品中的相当一部分依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不仅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价格上不去,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我国国内原材料价格、劳动工资的上升,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优势也正在减弱。二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较少,市场竞争力不强。贴牌产品虽然市场看好,但我国付出的成本代价太高。

鉴于目前的现状,对今后如何进一步优化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笔者认为应根据我国传统的比较优势和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向,坚持走以轻纺类产品为基础,以机电类产品为重点,以高新科技产品为发展目标的出口战略,其内容如下:

3.1以轻纺产品为基础

轻纺产品是我国的传统出口商品,轻纺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我国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是我国发展出口贸易的根本所在,特别是纺织服装、儿童玩具,国内有庞大的生产能力,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出口大国的地位不易被撼动,是我国出口战略的基础。但是由于我国轻纺产品一般档次较低、质量较差、名牌较少,竞争力不强,轻纺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国多为欧美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贸易保护措施日趋升温,对从我国进口的纺织品等歧视性限制逐渐增加,再加上国内成本优势正在减弱,因此出口形势依然严峻。今后要坚守轻纺产品出口这一根基不被动摇,就必须采取以质取胜、提高质量、提高档次、创立品牌。3.2以机电产品为重点

把机电产品作为我国出口贸易战略的重点,不仅这是我国目前出口的第一大类产品,出口额占全部出口的45%以上,还在于:一是机电产品中的一些产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发展机电产品出口,可以改变长期以来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状况,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二是机电产品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生产规模较大,与国民经济其他许多部门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加机电产业的发展,也可为其他部门提供更多先进的技术设备,进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三是发达国家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国内机电产业出现萎缩,所需机电产品多为进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因经济发展中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迅速扩大,对机电产品,尤其是对成套设备的需求也明显增加。因此,机电产品的世界市场容量很大,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50%,出口贸易的空间较大。

3.3以高新科技产品为发展目标

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而出现的计算机等电子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等新的产业,代表着世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方向。这些新的高科技产业不仅本身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越来越大,同时还通过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可以普遍提高其他产业的技术含量,增加其附加值,从而增强同类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因此下大力气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其产品的出口,不仅是我国出口贸易追求的战略目标和新的增长点,更可极大改变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

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迅速,2005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接近30%。虽然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但今后发展潜力巨大,前景良好。因此大力发展新技术产品出口,培育一批在国际市场上有影响的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作为我国出口贸易的战略目标,是符合我国情况和千变万化的国际市场需求,是保持我国出口贸易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驱动力。

4出口贸易的市场选择

我国出口贸易的市场选择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曾明确提出实行“多元化的市场战略”,其内容包括:继续开拓欧(盟)、美、日等发达国家市场,稳定巩固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亚洲市场,加快发展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市场,积极开发非洲、拉丁美洲市场。但不同时期,多元化市场战略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今后这一战略如何实施,笔者认为,鉴于我国加入WTO后国际经贸环境的新变化及国内“十一五”规划经济发展目标的要求,应当在坚持创汇增收、出口与进口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出口产品适销对路、发展国家间友好合作关系等原则下,把纷繁复杂的国际市场分为三大不同类型,区别对待。三大类型是: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目标的市场,以促进进口、服务于进口贸易为主要目标的市场,以销售中低档次产品和发展国家友好关系为主要目标的市场。

(1)欧、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和包括我国港、澳在内的东亚、东南亚市场,当属于以创汇为主要目标的市场。这些国家和地区市场容量大、消费水平高、需求稳定,我国产品在这里享有一定信誉。因此长期以来这里一直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市场,年出口额一般要占全国出口总额的85%左右,是我国名副其实的外汇收入的摇钱树,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主要来源地。对于这些地区要在坚决巩固的基础上,不遗余力地向纵深发展。

(2)以促进进口,服务进口为主要目标的出口市场。这类市场包括俄罗斯、中亚的哈萨克斯坦、西亚的沙特、科威特、卡塔尔、北非的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西非的尼日利亚、拉美的委内瑞拉、巴西等国家和地区。

我国不仅是出口大国,同样也是进口大国,不仅要进口先进的技术设备,还要进口我国储备有限但需求量很大的资源性产品,如被称为我国发展瓶颈的石油、天然气,以及铁矿石、化肥、铜矿等,上述地区正是这些资源储量、生产、出口的重要地,同时又不受发达国家所控制,因而是我国的重要进口基地,巩固与这些地区的贸易关系对满足国内经济发展需要是十分必要的。维持与这些地区的贸易关系,一是要尽量保持贸易平衡,用扩大出口解决进口所需外汇;二是为建立可靠稳定的进口基地,应以提供设备技术、直接投资、劳务输出等方式与对方建立多种经济合作关系。总之,把这些地区作为我国出口贸易的市场选择,不应以换取外汇为目标,而是满足进口需要。

(3)亚、非、拉其他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起步比较晚,工业制成品比较短缺,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购买力不高,我国出口的中低档为主的轻纺类产品,价格低廉,非常适合这些国家的消费需求;我国的机械设备、操作技术要求不高,价格合理,与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生产力水平相配套。因此这些地区理所当然的应是我国,特别是众多中小企业产品的出口市场。此外,这些国家长期以来与我国保持着友好关系,在许多国际活动中是我国的忠实朋友与合作伙伴,加强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关系,进一步开拓出口市场既可落实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战略,又可以巩固国家间的友好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应坚持以出口为主导的战略方向,在出口贸易中发挥比较优势,坚持创汇增收,同时通过技术设备引进及自我发展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在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战略实施上,根据不同的目的,市场的选择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我国出口贸易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荣林.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转型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篇8

摘 要: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产业外向度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借鉴外贸依存度指标的优化发展,在界定产业外向度概念,构建评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我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为例,计算产业外向度各指标,以期通过对目标产业外向度的分析,对调整、优化目标产业结构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 :产业外向度 外贸依存度 指标体系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产业外向度评测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批准号10YJA790203)。

一、引言

由于各个产业的现实发展状况存在极大的差异,不同产业的外向发展程度截然不同,国家制定政策往往要在产业层面上体现,因此只有将外向度指标细化并合理运用到产业层面,对不同产业的外向程度进行相应评测,即建立产业外向度指标体系,才能针对不同产业的特点进行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产业外向度指标体系构建

贸易依存度指标最大的不足在于没有考虑贸易结构的差异,只是分析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国际贸易的程度;而产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单位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它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在此前提下,本文提出产业外向度的概念,根据标准产业分类法对贸易依存度指标进行细化,用以衡量一个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在保持该产业生产与发展稳定性的基础上,允许经济要素与国际经济联系的数量部分。

产业外向度即一国或一地区目标产业参与国际相关产业的经济分工的广度与深度,产业外向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该产业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吸引与利用外资的能力,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以及对国际上相关产业的影响力。具体的说,产业外向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允许别国经济在何种程度上加入本国该产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二是本国某一产业在何种程度上介入并影响世界经济的生产经营与发展,以及该产业与国际上同一产业的竞争能力。据此本国某一产业的外向度,所表示的是该产业在生产、经营、发展过程中对别国甚至全世界该产业的影响和渗透程度。

根据以上对产业外向度内涵的界定,我们将影响产业外向度的因素总体分为:产业外贸依存度、产业对外竞争力、产业对外影响程度、产业利用外资能力、产业对外投资实力及产业对外合作六大部分。并据此构建一国(地区)产业外向度综合计算公式:

(其中n=1,2,3)βi为指标Xi的权重。

三、产业外向度指标测度与分析

对产业外向度指标进行计算,首先要明确产业分类,不同的分类方法将直接导致产业研究方法和结论的差异。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三次产业划分范围,本文根据UN Comtrade、《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数据计算1992-2010年我国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外向度指数,如表1所示。

分析表1数据可知,1992年以来我国第一产业外向度指数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由1992年的0.443逐年下降到2001年的0.018,2004年后该指标降为负值。造成第一产业外向度指标变化的原因在于,第一产业出口依存度的变化不明显,而进口依存度缓慢上升的同时,第一产业竞争力快速下降,利用外资能力与对外投资实力对产业外向度指标的影响较小。

与第一产业外向度指标不同,第二产业外向度指数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1992-1999年该指标由1.067下降到0.759,之后逐年上升,2006年达到最高值1.485,之后有小幅下降,2010年第二产业外向度为1.146。主要受加工贸易影响,第二产业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始终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产业竞争力指数也有小幅提高,同时第二产业利用外资能力与对外投资实力也都强于第一产业。

四、中国产业外向型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一)第一产业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资源密集型产业外向型发展受限。

在我国第一产业外向度指标的构成中,竞争力指数影响十分明显,在部分年度甚至对外向度有决定性影响。在国际竞争力不断减弱的条件下,第一产业外向型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制约。造成我国第一产业国际竞争力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自然资源是否丰富是第一产业竞争优势的基础条件,我国虽然有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但由于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偏低,而且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耕地盐碱化等生态环境恶化现象都严重影响我国第一产业的发展;2、长期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一直是向工业化发展倾斜,导致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薄弱;3、我国长期以来缺乏专门从事第一产业产品生产和贸易等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科技发展滞后,劳动生产率低下,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我国第一产业产品的竞争优势。

(二)第二产业外向型发展程度较高,但产品国际竞争力优势逐渐消失。

与第一产业相比,第二产业外向度指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2003 年后一直保持在大于1 的水平,2008 年受国际经济危机的冲击,第二产业进口、出口依存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调,造成了外向度指标的小幅调整。与此同时,第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并没有获得相应的提高。

第二产业产品的生产和进出口的快速扩张是中国实行工业化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结果。对于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中国来说,第二产业产品贸易可以避免进口替代战略的种种弊病,也可以克服初级产品出口可能导致的贸易条件迅速恶化的不利影响,从而使得资本得以在较长时期内获得较高收益率和快速积累。然而,目前中国第二产业商品出口越来越引起贸易伙伴国的关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大规模出口扩张,客观上抢占了贸易伙伴国的市场,使得贸易伙伴国的劳动者工资收入下降、工人失业增加,由此中国和贸易伙伴国间的贸易争端和摩擦也随之增多。

(三)中国一、二产业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并未对产业外向型发展起到明显促进作用。

我国产业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的起步较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才有了小规模对外投资实践,在国际市场上影响力较小。另外,联系我国第二产业竞争力指数变化,可以发现,外商投资并未有效提高资本密集型产业(SITC5 和SITC7)的国际竞争力,投资领域依然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对于我国急需发展的、具有长远利益的基础产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开发等项目投资

不多,外商投资的目的仍然是利用中国劳动力价格低廉进行加工贸易,我国通过吸引外资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效应并不显著。

从资本逐利的角度分析,外商投资的直接目的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并不是以东道国利益为目的,其对东道国产业结构的优化效应是非自愿的,因此外商直接投资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引导,可能加剧我国产业结构失衡、低层次固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项义军,潘俊,尹龙. 产业外向度综合评测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商业研究,2009(11).

[2]包群,许和连,赖明勇. 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经验研究[J]. 世界经济,2003(2).

篇9

关键词:经济开放度;经济增长;西部地区

中图分类号:17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10-0124-05

改革开放30年来,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其中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及经济开放度的提升在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沿海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与外向型经济发展薄弱和经济开放度较低有密切的关系,在全球遭遇经济危机、沿海地区外贸出口遇到挫折的背景下,如何促进西部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提高西部地区经济开放度,成为今后一个阶段西部大开发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经济开放度相关理论和测量方法的探讨

经济开放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已为经济理论界所认同,但在具体指标选择及度量方法上,则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国外最早用外贸依存度,即用进出口贸易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表示经济开放度。20世纪90年代,Dollars用单一指标即商品实际价格对贸易开放条件下价格的偏差程度来体现经济开放度,通过比较相同商品在不同国家的实际价格,来测量相对经济开放度。在单一指标法的基础上,Sachs和Warner综合运用5类指标将国家分为开放与不开放两种类型,选取指标为平均关税率、进口非关税率、是否为计划经济体制、黑市交易费用及主要外贸是否为国家垄断。如果符合其中任何一条,则这个国家属于贸易不开放国家,反之则为贸易开放国家。Edwardst则将已有的经济开放度度量方法进行了综合,提高了度量的准确性。传统基金会的贸易政策指数根据关税和其他贸易扭曲程度将国家分成5种类型。另一些学者则通过构建模型来衡量经济开放度。Harrison采用“Summers-Heston”数据,用消费品相对价格对城市化指数、土地禀赋和人口等变量回归得到的残差值来衡量价格扭曲指数,残差越大,价格扭曲程度越严重。Low运用外贸依存度对GDP、人均GDP的平方、人口进行回归,以修正贸易开放度指数。

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分别用指标法和模型法对经济开放度进行了研究。陈耀庭以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作为经济开放度主要度量指标,比较了中国和7个国家的开放程度并提出合理开放度的概念。黄繁华从商品贸易、服务贸易、国际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等4个方面测算了中国的经济开放度。兰宜生选择进出口额、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与GDP建立对外开放度指标。谢守红选择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截取1990年和2000年两个断面,采用算术平均法对各省区1990年代对外开放度变化及其排序变动情况进行了测算。胡智等选取贸易开放度、实际关税率、对外金融比率、投资开放度和生产开放度等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方法测算了1985-2002年中国的经济开放度。李羽据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及其权数构建对外开放度评价模型,对全球14个国家的对外开放度进行了比较分析。范良以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经常账户和金融账户为基础,分别从实体经济层面的贸易开放度和金融层面的投资开放度测度中国的经济开放度。

实际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开放程度涉及诸多方面,如贸易、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经济开放度的测量,应具体结合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情或区情,选取适当的指标,构建相应的模型。基于操作上简便易行、指标上具有可比性和连续性、资料易于搜集和量化等原则,结合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和实际情况,选择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对外承包工程及劳务合作总额、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总额与GDP建立经济开放度指标。

经济开放度是指外贸开放度、外资开放度、工程及劳务开放度、国际旅游开放度的加权平均值,其中,外贸开放度用进出口总额与GDP之比表示,外资开放度用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与GDP之比表示,工程及劳务开放度用工程及劳务总额与GDP之比表示,国际旅游开放度用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总额与GDP之比表示。用各项指标的加权-平均值来反映经济开放度,设ω1、ω2:…ω1;为各项指标的权数,i=1,2,…4,n 4,则其计算公式为:

二、西部地区经济开放度分析

为了更好地探讨西部地区经济开放度,选取东部、中部以及全国的经济开放度来比较分析西部地区经济开放度水平。为使比较具有意义,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全国的经济开放度指标亦采用一致的指标项,即外贸开放度、外资开放度、工程及劳务开放度、国际旅游开放度。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8个省级行政区;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和内蒙古12个省级行政区。文中数据均根据2000-2009年各省及全国统计年鉴相关资料计算所得,对外承包工程及劳务合作营业额数来源于相关年份各省统计年鉴及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中国商务年鉴,GDP按各年人民币年平均汇率换算。

由(1)、(2)式及西部地区1999-2008年贸易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对外承包工程及劳务合作总额、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总额与GDP(如表1所示),计算得到西部地区经济开放度各项数据如表2―表6所示。

1 西部地区外贸开放度分析与比较

西部地区外贸开放度与东部地区及全国的差距巨大,也是所有指标中差距最大的,其中1999-2004年,差距呈扩大趋势,2004年以后差距逐渐缩小(如表2所示)。1999年,东部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为西部地区的24倍,2004年扩大为29倍,至2008年,差距缩小为21.7倍。在外贸开放度方面,两个地区之间的对比与进出口贸易总额呈平行关系,从1999年的7.5倍扩大为2004年的8.4倍,继而下降为2008年的6.7倍;与全国相比,西部地区外贸开放度始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差距呈波动缩小趋势,从1999年的4.6倍下降为2008年的4.3倍。由此可见,FDI的水平严重影响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开放度。

2 西部地区外资开放度分析与比较

西部地区外资开放度与东部地区及全国的差距也较大。10年平均外资开放度东部地区为西部地区的5.3倍,其中最大值出现在2003年,东部地区FDI为658亿美元,西部地区为27亿美元,东部为西部的24.3倍,东部地区外资开放度为西部地区的7倍,全国平均水平为西部地区的4.8倍;2008年,这一差距分别缩小为2.8倍和2.2倍(如表3所示)。

3 西部地区工程及劳务开放度分析与比较

在对外承包工程及劳务合作方面,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及全国的差距较前两者为小,也是所有指标中差距最小的,10年平均工程及劳务开放度东部地区和全国分别为西部地区的2.2倍和1.7倍。2006年前差距呈逐渐扩大趋势,至2006年达到极大值,东部地区和全国的工程及劳务开放度分别为西部地区的2.7倍和2.1倍;2007年后差距快速缩小,2008年分别降为1.6倍和1.4倍(如表4所示)。说明西部地区在对外承包工程及劳务合作方面有自身的优势和潜力,对提升西部地区的经济开放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 西部地区国际旅游开放度分析与比较

在国际旅游开放度方面,西部地区也低于东部地区及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之前,差距呈现长期稳定态势且比工程及劳务开放度的差距要小,其中差距最大值为2003年,东部地区及全国的国际旅游开放度分别为西部地区的3倍和2倍;之后差距逐渐缩小,至2007年,东部地区及全国的国际旅游开放度分别为西部地区的2.2倍和1.6倍;但2008年,这一差距又重新扩大为2.6倍和1.9倍(如表5所示)。2008年,东部地区和全国的国际外汇旅游收入缓步提升,但西部地区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却相对出现了下降,从2007年40亿美元降为2008年的37.6亿美元,其中四川、、甘肃3个省份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陡降严重影响了西部地区2008年的国际旅游开放度。

5 西部地区经济开放度评价

根据测算出的综合经济开放度,1999-2008年,西部地区经济开放度呈逐渐上升趋势,从1999年的5.95%上升为2007年的10.68%,受2008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严重下降的影响,2008年的经济开放度出现微弱下滑,为10.34%(如表6所示)。但从整体看,西部地区历年经济开放度水平依然远低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2005年前波动起伏,此后差距逐渐缩小。2005年东部地区和全国经济开放度分别为85.2%和54.2%,是西部地区经济开放度9.38%的9.1倍和5.8倍;2008年东部地区和全国经济开放度分别为76%和48.5%,为西部地区的7.4倍和4.7倍。从东部地区和全国来看,自2006年开始经济开放度出现回落趋势,与之相反的是,西部地区的经济开放度始终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缓慢增长。

三、政策建议

通过对西部地区经济开放度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的分析和比较,可以看出,无论是各分项指标还是综合经济开放度,西部地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更大。面对这一严峻形势,西部地区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快经济发展,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

1 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西部地区由于地处内陆,改革开放起步较晚,外向型经济发展滞后,水平较低,速度较慢。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以外贸出口带动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趋势,目前,西部地区外贸出口仍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针对这一情况,西部地区应以此为契机,积极承接相关产业转移,吸引沿海遇到困难的外贸企业来西部地区发展,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打好基础,蓄积能量。一方面,西部地区应加快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加快工业化进程。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结合主体功能区域规划,重点发展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形成多层次开放型经济整体框架。另一方面,西部地区应在发展外向型经济过程中开拓创新,提升外贸产品结构,推出具有自身优势的外贸品牌。西部地区出口结构依然是以低端产品为主,特别是农副产品在西部地区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但这些产品目前依然未转化为优势出口品牌,因此,西部地区应立足目前的基础,发挥自己的优势产业,积极攻关,争取与全球知名跨国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一是建立密切经济联系,将特色产品打进相关企业供货渠道,为其提供相关原料。二是提升品牌知名度,在经济合作的基础上,争取推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

2 营造外商投资洼地,拓宽外商投资领域

投资环境的好坏决定着投资者投资与否、投资规模及投资方式,也决定着吸引外资的成效。由于缺乏利用外资的区位条件和地理优势,西部地区必须在投资环境和经济环境的优化上下工夫。应把整治和改善软硬环境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根本措施,努力创造规范严明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和周到服务的政务环境,实施外商投资联合办公制度,实行招商引资中介人奖励制度。要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在不违背世贸组织原则和国家投资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修订和完善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政策与法规,建立高效廉洁的行政审批制度,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建立和完善企业投诉处理机制,维护外商投资的合法利益,加快市场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为外商投资提供规范热情的服务,争取吸引更多的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到西部地区投资。

此外,根据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和特点,西部地区应着重拓宽外商投资领域。2008年,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123.36亿美元,其中很大比例分布于水、电、气及采矿制造等行业,说明外商投资依然停留在传统产业领域,今后,西部地区应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外商投资进入高科技新能源领域和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地方特色产业领域,使之成为支撑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的支柱产业或优势产业,如风能产业、太阳能产业以及特色农副产品产业、中药材制造产业和旅游产业。通过强化对外商投资的产业引导,有针对性地吸引外资,以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

3 逐步推进对外劳务合作,积极引进外贸服务人才

篇10

关键词: 开放型经济; 开放规模; 开放结构; 开放效益

中图分类号: D57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ki.sxsx.2016.04.024

对外开放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本国策,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开放发展之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不断深入,参与全球分工体系和产业重构的的脚步也在进一步加深。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在外向型经济模式的带动下,较好地实现了要素和产品服务在全球的配置,使地方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

同时,随着对外开放战略的不断深化,接受来自全球经济的影响也在不断加大,尤其是党的十以来,中国经济乃至地方经济面临新的形势,呈现“经济新常态”,站在这样的历史转折点上,应积极主动实行开放战略,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实现互利共赢。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三五”发展的五大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从国家到地方经济的发展应更加注重质量的提高,因此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尤其是东部沿海地方已具备了量的积累,理应在提升开放发展的质量上多做有益的探索,在开放发展的量与质之间实现均衡发展,进而形成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站在新的起点上,对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进行梳理,并对其内在的关联性进行探索,将有益于我们发现并分析开放型经济发展过程中涌现的问题,找出进一步深入开放发展的短板,为补齐短板提供对策参考,实现以开发促发展质量提升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论文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同时,笔者在研究过程中重在揭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三个维度:开放规模、开放结构、开放效益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探究在开放发展的量与质之间的均衡发展的问题。所以论文摈弃了研究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测度,这类研究国内外已经如数家珍,而是探讨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三个维度之间的内在机理和联系并选择江浙地区的城市为例经实证分析可以探讨开放发展量大质低的问题,尤其是在广义的开放环境中,越来越大的内贸市场促使产品从量到质的必然转变,从价格优势到品牌优势的必然追求,这在当前棉铃开放型经济新形势下,更具有咨政价值。

一、文献综述

(一)开放型经济内涵及水平测度

国外对于开放型经济的研究起步比较早,对其内涵的界定也有比较成熟的观点:认为开放型经济是一国或一个地区的贸易、投资、金融等环节的对外开放,充分参与国际分工、国际经济交流、国际技术合作、国际金融市场共建等方面的这样一种经济体制。国外学者在开放型经济体发展水平测度方面的应用研究很多,小岛清(1987)[1] ,Sebastin(1998)[2] 利用外贸依存度(即进出口额比与GDP的比值)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开放程度。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切口越来越小,但基本选择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的指标的高低来研究。例如Katrin Rabitsch(2012)[3] 在研究开放型经济中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结构和贸易的作用、Philippe Bacchetta(2014)[4]在研究一个不断增长的半开放型经济的最优汇率政策(中国)时,选择了上述指标来反映开放型经济的水平。

国内开放型经济水平的研究起步较晚,并倾向于基础性的研究。对于开放型经济的内涵有多种表述,李贯歧(1995)[5] 提出开放型经济是相对于封闭性经济而言。刘桂斌(1998)[6] 则将开放型经济表述为自主选择对外开放,合理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来发展本国经济的体制。郑吉昌(2003)[7] 认为开放型经济是商品、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自由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模式。

在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测度方面国内的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一类是运用计量模型对省市、地区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例如谢守红(2003)[8]通过洛伦兹曲线对比分析了广东省21城市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傅钧文(2005)[9] 通过风险评估模型分析了上海市的开放发展水平,何悦(2013)[10]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重庆与内陆8省的开放发展水平,王晓亮和王英(2013)[11] 通过熵值法比较分析了沿海7个省市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并认为应考虑开放的结构和效益。另一类文献的研究是对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进行不断地拓展,例如曾海鹰和任登鸿(2007)[12]建立了对内开放度、对外开放度和旅游开放度三个层面的指标体系。肖俊夫等(2009)[13] 构建了开放程度、开放结构和开放支撑三个层面的22个指标体系。陈子曦(2010)[14] 建立了开放基础、开放程度和开放潜力三个层面的13个指标体系。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尤其是国内的研究基本集中在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上,通过采用各种计量模型和分析方法,来研究各指标的权重,从而得到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分值。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时期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许多学者在开放的效益方面有了不少突破,使得指标体系更加丰满。但是在实际的研究中会发现,有些地区的开放型经济指标有明显的倾斜性,例如外贸依存度很高但是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比例偏低,而计算得到的综合得分没有体现这样的特点。因此本文研究的角度在于开放型经济内各个层面发展的均衡性,通过各个相关指标的关联性研究来反映,而这类文献研究比较少。

(二)研究对象的指标选择与机理分析

笔者认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挖掘本地的潜力,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实现资源、要素、产品和服务的自由流动,从而带动本国或地区经济的增长。而在这发展过程中必定会存在对本国或地区资源、能源的消耗,环境的影响,以及规模效应递减等瓶颈,如何以更少的投入获得更大的效益是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目标,也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的必要条件。因此研究开放发展过程中的量与质的均衡关系能更为合理的评价区域经济的开放发展水平。

以江浙地区的城市作为对象来研究是基于江苏、浙江两省是东部沿海较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也是最早一批对外开放的地区,具有良好的开放发展的经济基础、政策基础以及已经积累的开放基础,即开放型经济发展实现了量的积累。但同时笔者也发现,浙江外向型经济在遭遇滑坡后,对国内开放(内贸市场)的规模和效益水平均较低,与江苏相比有不小的差距,浙江产品在外贸缩水的情况下,还无法以品牌产品的优势保持国外和国内市场的份额,这需要在更多的研究中找到对策。

笔者选择开放规模、开放结构、开放效益这三个层面来比较分析。在具体指标选择上参考了王洪庆(2015)[15] 、何计文(2016)[16] 、谢婷婷(2016)[17] 等的指标体系,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统一性,使用的指标详见表1。

其中第一个层面开放规模可以由以下指标来反映:外贸依存度可以用来反映区域经济对国际商品市场的依赖程度;用内贸依存度来反映区域经济对国内商品市场的规模;用外资依存度来考察区域经济外资利用规模。第二个层面开放结构可以用来表征的指标有: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例来反映高端产品出口结构;用外商投资第三产业的比重来衡量外商投资结构。第三个层面开放效益可以用来衡量开放发展的成果和质量的指标:用内外贸易占地区产值比值来反映贸易经济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用外资企业的利润贡献度来反映外资的经济效益。

二、实证分析――绍兴、嘉兴、常州三地的比较分析

(一)对象解释

选择绍兴、嘉兴、常州三个地市,一是三个城市人均GDP比较接近在10000元上下,经济基础差不多;二是三个城市东部沿海开放型经济相对较发达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已经积累了基础,如今面临开放型经济发展转型和质的提升;三是三者地理位置与环境较为相似,没有港口城市的特殊优势,又靠近周边大城市;四是三个城市都有各自在产业上的比较优势,有工业经济的基础和对外贸易的主导产业。因此,在三个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在区域层面上剖析如何由外向主导向开放型质量提升进行转变。

(二)开放规模的比较分析

1. 内外贸规模

从绍兴、嘉兴、常州三地的外贸规模来看,嘉兴外贸依存度较高61.8%,常州最低仅为36%,也就是常州的出口额对地区GDP的比重为三分之一左右。从图1来看,2001年加入WTO之后外贸规模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尤其是绍兴增长幅度较大。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外贸缩水的现象比较明显,各地都有所下滑,绍兴的外贸依存度也由75%下降到不足50%。因此,自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外贸规模都有显著缩小,而且有继续缓慢缩小的趋势。

(数据来源:绍兴、嘉兴、常州历年统计年鉴)(下同)

注释:指标单位涉及美元统计的均按当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年平均价格进行转换。(下同)

而内贸规模则相反,绍兴、嘉兴、常州内贸规模在2009年以后都有不同幅度的扩大。做为开放型经济区域,与本地市场和国内其他区域的额市场贸易往来增多,效益提高,也是开放发展的重要方面。由于国外市场的缩水和不确定因素增加,更多依赖国内市场不仅是一种有效的补足,更是未来开放发展的主要支撑市场。 总的来看,嘉兴的内外贸规模较绍兴和常州大,绍兴的内贸规模较小,潜力还可以进一步挖掘。(图2)

从三个地区各自内外贸依存度的比较来看,(图3-图5) 外贸规模也不断地缩小,内贸规模在缓慢的增加,绍兴外贸规模略高于内贸规模,嘉兴由于外贸依存度较高2015年仍有55%所以高于内贸12个百分点,而常州2014年内贸规模已经超越了外贸。所以,相对绍兴和常州而言,嘉兴的内外贸规模较高(内外贸依存之和为97.54%),绍兴和常州比较接近在70%到80%之间。

2. 外商投资规模

绍兴和嘉兴在外商投资规模上的变化基本同步,由于浙江和江苏两地在对外吸引资本政策上的差异,2007年之前常州与嘉绍在入世之后外商投资规模上走势有所不同,但自2007年后都有明显的下降趋势,符合金融危机前国外资本和热钱总是先于市场反应流动的规律。2012年后嘉兴的外资依存度有缓慢回升,2014年为4.57%,而绍兴的外资依存仍在缓慢下降,2014年不足1%,与嘉兴和常州差距比较大。(图6)

从上述比较分析中可以发现,嘉兴的开放规模相对较高,绍兴在外商投资规模上是短板,同时内贸的规模也有待提高。

(三)开放结构的比较分析

开放结构的优化是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方面,而结构的优化一般认为是产品结构的高端化、产业结构的高端化等方面。因此很多学者在研究开放结构时,选择用出口产品种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来衡量一个地区出口产品的结构。从绍兴和常州出口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来看,差距比较大,常州自2010年以来下降了10%左右但仍然高于绍兴12个百分点。(图7)由于两地主导产业的不同,绍兴的出口商品以轻纺产品、化纤原料为主,常州在2009年金融危机之后,大力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和尖端人才,实行创新创业弯道超车的战略,提前绍兴进入产业的转型期,因此开放经济的结构优化比较明显。绍兴出口产品上的结构性劣势,正式代表了浙江开放经济的痛点,在量到质的转型中,尤其是部分经济主体由外贸转战内贸市场的时候,遇到了贴牌到品牌的考验,品牌品质是占领内贸市场的主要利器。

由于各市对出口产品的种类统计有所差异,嘉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未列入统计项目,而绍兴和常州对实际利用外资中三次产业没有列入统计项目,因此考察嘉兴开放结构可以从实际利用外资中第三产业占比逐年增加反映出开放结构在不断地优化升级,2014年嘉兴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占比达30%以上。(图8)

(四)开放效益的比较分析

1. 贸易经济贡献度

一个地区的贸易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体现了该地区开放发展的效益,从内外贸对经济的贡献来看绍兴的贸易经济效益较高尤其是2009年之后一直高于嘉兴和常州,2014年达到70.6%,嘉兴的贸易规模大于绍兴和常州,但贸易效益不及绍兴,常州贸易效益低于绍兴15个百分点。(图9) 这与绍兴第三产业占比较常州低有关,常州2015年第三产业占比接近50%,2014年也高于绍兴4.4%。(2014年常州第三产业占比48%,绍兴43.6%)同时绍兴的贸易效益较高也反映了绍兴对贸易经济的依赖程度较高,收贸易环境的影响也较大,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因此绍兴贸易经济的质量(含金量)将较大程度影响地方经济的质量。

2. 外资企业利润贡献率

考察开放经济效益还可以用外资企业的经营效益来反映,外资企业经营效益直接体现在企业的利润上,通过绍兴、嘉兴、常州三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外资企业利润贡献率比较可以发现,绍兴的外资企业利润贡献较低,基本维持在20%的水平,嘉兴和常州在2009年金融危机后外资企业利润贡献率有明显的下降,尤其是嘉兴下降幅度较大为20%,但嘉兴和常州仍然高于绍兴13个百分点。绍兴外资企业以中小型为主,因此在统计规模以上(2000万以上)工业企业时,占比较大的中小型外资企业并未统计在内,同时,绍兴外资企业利润贡献率的稳定性也说明绍兴规模以上的工业外企业在2009年金融危机中抗风险能力较强。2012年,进入经济新常态以来,绍兴、常州外资效益增长乏力,嘉兴略有下降。(图10)

(五)开放规模、开放结构和开放效益关联性分析

1. 分析方法

为了考察某一区域开放型经济中开放规模、开放结构和开放效益三者之间的关联性如何,在一定的时间序列中变化是否具有同步性,笔者选择采用灰色系统关联分析法。由邓聚龙①创立的灰色系统理论和分析方法是计算产业与产业间关联性度比较简单的方法,是研究一个多层次复杂系统内部各因素相互关联程度的有效工具。灰色关联分析主要是根据参考序列曲线与比较序列曲线的几何形状相似程度来判断两个序列关联性的大小。如果曲线越相似,则关联度就越高,序列发展趋势越同步。一般以0.6作为临界值来判断。

2. 开放规模与效益的关联分析

(1)数据选择与设定

设定外资企业利润贡献率(或贸易经济贡献率)为参考序列Xa(t)(或Xb(t),t为时间2006-2014。外贸依存度、内贸依存度、外资依存度为比较序列X1(t),X2(t),X3(t)。

(2)无量刚化处理

为了使不同的数据序列具有统一性和可比性,采用初值化算子对参考序列数据和比较序列数据进行无量刚化处理,即每个序列的数据均除以序列的第一个数据。得到标准化序列ya,yb,y1,……,y3。

(3)绝对差值计算

将每个时间点标准化后的比较序列和参考序列的数据的绝对差计算出来得到yφi(t)=|yφ(t)-yi(t)|(φ=a,b;i=1,2,3),并计算绝对值序列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4)关联系数计算

rφi(t)=[ωmaxyφi(t)+minyφi(t)]/[yφi(t)+ωmaxyφi(t)](通常令ω=0.5)

关联度Rφi(t)=关联系数rφi(t)的均值

(5)结果分析

从结果来看,绍兴的开放规模与开放效益之间的关联性较低,除了外资企业利润贡献率与内贸依存度关联度达到0.6,其他开放规模各指标序列与效益指标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均低于临界值0.6,说明贸易经济贡献率与开放规模各指标的曲线拟合度较低,也就是说开放规模的大小并没有与开放效益的高低呈现同步变化的趋势。

嘉兴内外贸依存度与外资企业利润贡献率、外贸依存度与贸易经济贡献率关联度均大于0.6,所以嘉兴的开放规模与效益之间呈现一定的同步变化特征。常州的开放规模与效益关联度较高,尤其是外资和外贸依存度与贸易经济关联度大于0.7,呈现了较好的同步性。因此总来看,外资依存度与外资企业利润贡献率三个城市都低于临界值,说明外资规模与外资的效益关联性较低,外资规模扩大的同时效益并没有同步提高,而外资规模缩小时,效益也没有同步下降。

3. 开放规模与结构的关联性分析

设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为参考序列Xc(t),用上述相同的计量过程获得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与外贸、内贸、外资依存度之间的关联度。(表4)

从关联分析结果来看,内贸依存度与开放结构有较好的同步变化特征,但内贸的规模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而与本应联系较为密切的外贸、外资规模却关联度都低于临界值,所以出口产品的高端化水平与开放的规模大小并无同步变化的特征。但是反过来,也说明出口产品的结构高端化,不仅有利于国外市场的竞争力提升,也有利于发展内贸市场,在国际环境不确定或者风险较大时,外贸与内贸之间的转换与互补将得以实现,地区的综合开放水平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三、结论

笔者旨在阐述区域层面开放型经济的规模与结构、效益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对绍兴、嘉兴、常州三个地区的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分别从规模、结构和效益三个方面对三个地区做了横向的比较分析,发现绍兴的开放规模低于嘉兴、常州,开放结构与常州也存在较大差距;绍兴的贸易经济对地方经济的贡献较大,但外资经济的效益却较低,与嘉兴和常州差距较大。

其次对开放规模、结构和效益之间的关联度做了系统分析,结果发现:一方面,开放的规模与结构之间关联性较低,当内外贸、外资规模扩大时,开放结构并没有呈现同步优化的趋势;另一方面开放规模与开放效益的关联度嘉兴、常州较高,说明开放规模扩大或缩小的同时,开放效益呈现同步提升和下降的趋势。

因此,在提升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时,一是要以本地主要的产业为基础,首先使得区域内产业结构得以转型升级,才能实现开放结构的优化;二是开放经济从量变到质的提升是经历经济新常态时期必须面临的挑战,在继续扩大开放规模的同时,要以效益的增长为根本,引进优质的外资资本,落地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提高开放经济对地方经济质量增长的贡献度;三是随着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扩大,区域经济与全球经济体系的关联性也不断增强,受到区域外经济形势的影响也在日渐深入,开放型经济的抗风险能力需通过提升开放质量进一步提高,才能拥有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故要实现从依赖价格竞争到品质竞争的转变;四是对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痛点,要以更加开放的眼光和聚焦的力量来解决三十年贴牌外贸面临的困境,从不需要自我品牌,跑量就可以达到规模效应,到现在必须以创新和品牌为核心的开放发展理念,纵深内贸市场,做精外贸市场。为此需要通过更多的研究与实践来探索出一条高水平开放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小岛清.对外贸易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2]Sebastian E.Openness Productivity and Growth:What Do We Really

Know?[J].The Economic Journal,1998,(2):383-398.

[3]Katrin Rabitsch. The Role of Financial Market Structure and

the Trade Elasticity for Monetary Policy in Open Economies[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2012,(4): 603-629.

[4]Philippe Bacchetta,Kenza Benhima,.annick Kalantzis. Optimal

Exchange Rate Policy in a Growing Semi-Open Economy[J].

IMF Economic Review, 2014,(1):48-77.

[5]李贯歧.开放经济的含义及其与相邻概念的关系[J].理论学

刊,1995,(6):46-48.

[6]刘桂斌.外向依赖性经济与自主开放型经济―――从东南亚

金融危机应吸取的教训[J].湖南经济,1998,(7):13-15.

[7]郑吉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J].技术经

济与管理研究,2003,(5):9-11.

[8]谢守红.广东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与对策[J].地域研究

与开发,2003,(4):41-44.

[9]傅钧文,崔大沪,吴雪明.上海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风险

评估[J].上海经济研究,2005,(6):44-53.

[10]何悦.重庆与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比较分析[J].重庆工商大

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72-75.

[11]王晓亮,王英.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7-31.

[12]曾海鹰,任登鸿.区域开放度指标体系研究及测算[J].经济问

题探索,2007,(9):15-18.

[13]肖俊夫,林勇.内陆开放型经济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J].统计

与决策,2009,(9):46-48.

[14]陈子曦.中国各省市区开放型经济水平比较研究[J].地域研

究与开发,2010,(5):5-10.

[15]王庆洪.我国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动态变化趋势研究

[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4):3-12.

[16]何计文,邓玲.基于改进的TOPSIS法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

平的测度与比较[J].东南学术,2016,(2):79-82.

[17]谢婷婷,郭艳芳.“一带一路”视阈下我国省域经济开放度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