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的基本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外贸易的基本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外贸易的基本概念

篇1

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或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人们从传统政治经济学的经济效益这个基本概念出发对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这个概念进行了界定。人们认为,经济效益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所耗费的劳动和由此取得的成果之比,即产出与投入之比;产出越多而投入越少则经济效益越好,反之经济效益就越差。根据经济效益的这个概念,人们进一步定义,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投入对外贸易活动的劳动和取得的成果之比。笔者认为,在中国市场经济深化发展的今天,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这个概念的这种界定,显然存在着局限性,主要是将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混为一谈,使得人们不能正确使用这个概念来研究有关对外贸易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及指导中国的对外贸易实践。因此,正确认识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概念的局限性以及重新定义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效率与经济效益的基本概念以及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在合理界定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这个概念之前,必须首先搞清楚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这两个基本概念的联系与区别。现代市场经济理论认为,如果能够使用较少的要素投入获得较多的产出,同时消费者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获得其所需要的商品,则经济效率就越高;反之,经济效率就越低。经济效益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所获得的经济利润与所投入的总成本之比;经济利润越多而总成本越低,则经济效益就越好;反之,经济效益就越差。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之间的主要联系表现为: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效率的提高是建立在企业讲究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的,这是经济效率与经济效益的根本联系。如果企业是理性的,即企业以利润或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其根本目标,则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为了实现利润或经济效益最大化,企业就会不断提高生产与经营技术水平以及加强企业管理,从而使得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多的产出,进而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相反,如果一个经济社会并不讲究经济效益,那么企业就会缺乏改进生产与经营技术的动力,也不会加强企业管理,从而不会追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多的产出,进而也就谈不上提高经济效率的问题。另一方面,经济效率与经济效益在完善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过程就是提高整个经济社会的经济效率的过程。企业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就会不断实现技术创新,同时在技术外溢的作用下,就会提高整个经济社会的经济效率;整个经济社会的经济效率的提高又会促进市场竞争更为充分,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又会使得企业经济效益下降,从而又迫使企业不断地实现技术创新;如此循环往复,经济效率与经济效益会在市场竞争的均衡中不断变化;市场竞争的结果会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出现波动变化,而整个经济社会的经济效率则总处于不断提高的过程之中。

总的来说,对于整个经济社会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要使得所有企业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而是要使得企业在公平、公正、完善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形成并具有提高经济效益的内在动力。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之间的主要区别表现为:一方面,提高经济效率是整个经济社会的根本目标,而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的根本目标,这是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的一个根本区别。对于整个经济社会来说,如果能够使用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的产出,同时消费者能够以较低的消费支出获得最大的效用,则经济社会的生产就能够节约经济资源,减少资源耗费和浪费,从而提高了整个经济社会的经济效率。对于企业来说,如果其产品的销售价格越高而成本支出越少,则其经济效益就会越好。现代微观经济学以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理性假设为基础来研究如何提高整个经济社会的经济效率。另一方面,影响经济效率与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存在较多的差别:(1)从市场结构来看,在市场的长期均衡中,相对于不完全竞争市场来说,完全竞争市场具有最高的经济效率,但完全竞争厂商的利润或经济效益是最低的;随着市场垄断程度的不断提高,整个经济社会的经济效率会下降,但企业的经济效益会越来越好。(2)从同一个时点的单个行业内部的不同企业来看,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下,生产或经营技术水平较高或管理能力较强的企业,显然能够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3)产业技术进步能够提高经济效率,但未必能给企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以中国彩电行业为例,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彩电行业的产业技术水平明显低于当前的水平,那时彩电行业的经济效率明显低于当前的经济效率,但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大多数彩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好于当前的经济效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较为简单,20世纪90年代虽然中国彩电行业的产业技术比较落后,但那时市场供小于求,因此,那时彩电企业普遍能够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当前彩电行业的产业技术比较先进,但市场供大于求,因此,当前的彩电企业难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由这一点来看,产业技术进步能够提高经济效率,而市场供求关系则是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概念的重新合理界定

本文认为,应该将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概念作重新界定: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外贸易活动所获得的经济利润与所投入的总成本之比,经济利润越高而总成本越低则经济效益就越好,反之经济效益就越差。从企业、产业和国家层次来说,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又可以分外三个层次:(1)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从事对外贸易活动所获得的经济利润与所投入的总成本之比,这是对外贸易的微观经济效益;(2)单个行业的对外贸易效益: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单个行业(如纺织服装或机械电子或化工等等行业)内所有从事对外贸易活动的企业所获得的经济利润总和与所投入的成本总和之比,这是行业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3)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益,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所有从事对外贸易活动的企业所获得的经济利润总和与所投入的成本总和之比。影响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同时影响不同层次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因素也是不同的,但是,无论如何,国内外市场的供求状况是影响三个不同层次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水平的重要因素。为了更好地理解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概念,本文同时定义对外贸易经济效率的概念:对外贸易经济效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外贸易活动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在对外贸易活动中产出越多而投入越少则对外贸易经济效率就越高;反之,对外贸易经济效率就越低。#p#分页标题#e#

同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概论类似,对外贸易经济效率也具有三个层次的内涵:(1)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率,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从事对外贸易活动的产出与所投入之比,这是对外贸易的微观经济效率。例如,出口生产企业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可以一方面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降低产品的废品率,在不需要增加较多投入的情况下便可能获得较多的产出,于是,出口生产企业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就提高了经济效率。(2)单个行业的对外贸易效率: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单个行业内所有企业从事对外贸易活动的产出与投入之比,这是行业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率。(3)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所有企业从事对外贸易活动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在开放经济中,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效率的重要内容;提高外贸企业经济效率是提高单个行业对外贸易经济效率的基础,而这两者又是提高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的基础。当然,影响对外贸易经济效率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同时影响不同层次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率的因素也是不同的。提高对外贸易的宏观经济效率,就是要以较少的经济资源投入通过国际交换来获得较多的产出,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如何通过发展对外贸易以促进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的问题。从整个经济社会来看,经济社会所关注的是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的提高,而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的提高又会通过市场竞争影响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外贸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如此循环往复,在完善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外贸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理性动机就会推动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效率的提高。如果缺乏公平竞争的、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外贸企业就缺乏通过实现技术创新来提高经济效益的内在动力,或者通过“寻租”之类的非公平竞争的方式来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对外贸易的发展就不可能推动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和整体国民经济的经济效率的提高。因此,最为重要的是社会经济要形成公平竞争的、完善的市场环境,并促使外贸企业具有追求较好经济效益的内在动力。

三、当前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概念的局限性以及对该概念进行重新界定的重要意义

以上分析表明,当前有关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概念实际上混淆了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的概念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人们对于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认识出现一定的偏差,也难以根据当前的概念来分析如何提高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和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率。笔者认为,当前的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益概念基本上就是本文的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的概念;然而,根据本文的概念界定,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益和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本文通过重新合理定义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概念,至少具有以下重要意义:首先,能够从理论上分清楚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与对外贸易经济效率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运用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能够分别明确政府部门与外贸企业在当前不断深化发展的中国市场经济中的不同目标与作用。政府部门的目标与作用并非一定要取得较高的行业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和对外贸易的宏观经济效益,更为重要的是要形成公平、公正、完善的市场竞争环境,要通过深化改革以及实施合理的宏观调控来促使企业通过实现技术创新追求对外贸易微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篇2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2]网络课程设计是教学信息如何传播的一种思想体系,包括教学信息传播的施教者与学习者的互动。网络课程设计必须既遵循教育学原理,又遵循信息传播技术原理,体现出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特征。因此,需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原理。

1.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网络课程设计的目标是为了让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轻松学到自己所需专业知识,因此,教学目标要具体,便于学生实践,教学对象要多样,便于覆盖各个层次,教学内容要生动,便于学生有兴趣掌握。

2.能体现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注重学习情境创设,强调情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设计学习情境、协商情境、会话情境,利用各种资源支持学生“学”,强调他们的中心地位,体现“网络学习”方式。[2]

3.教学内容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心理。教学内容设计要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学生学习网络课程,不但学习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学会如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要求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既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又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充分体现网络教学的特点。网络课程的特点要求教师要学会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教学课件的制作应该包括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要素,通过这些要素集合传递达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目的,以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网络课程设计

教育部教育信息十年规划(2011—2020年)战略中高等教育的任务是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网络课程建设就是对这种模式的探索。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明确课程目标后,创设多元化网络教学情境,组织教学内容,沟通学生协作会话,最后通过评价来检验学生的意义建构。

1.课程目标设计。课程目标设计要遵循“课程目标———教学目标”这一内在逻辑关系。中国对外贸易概论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课程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能正确运用理论和方针政策来分析研究中国对外贸易的实际问题,为做好外经贸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目标是围绕着大纲确定的每一章节的具体目标。因此,围绕内在逻辑关系出发,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国际贸易基本概念和原理,阐述清楚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会分析我国外贸体制及其改革等内容。

2.教学情境设计。网络课程教学情境可以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不同来展开。基于《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的课程目标,教学情境可以多角度设计。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基础知识的角度来讲,可以利用文字处理工具、电子文稿编辑工具和网页以及动画制作工具等方式制作成课件或文稿来进行;从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国际间外贸往来现象并进行思考、协商的角度来讲,可以利用NetMeeing或BBS等作为发表意见和思想交流的工具;而从学生对外贸模拟软件进行操作实践角度来讲,可以利用流媒体播放演示功能,展示学习情境。总之,信息技术与该门课程结合形成特定的教学情境,将粉笔和黑板的作用逐渐淡化,教师和学生角色重新被定位,构成了课程设计的创新点。有鉴于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表现,教师也可以通过面对面谈话、电邮、小组专题讨论等方式来强化。

3.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在内容组织上,设计出教学大纲、教学课件、电子教材、授课录像以及工学结合五大模块。明确界定五个模块之间的轻重关系,以教学大纲为主导,以电子教材为脚本,据以设计出内容丰富的教学课件。同时,录制团队成员的授课录像,构成课程资源最形象、最直观的内容。在内容设计上,结合实际提出概念,介绍内涵,引出外延,再从基本方法入手推导出基本理论,构建学习所需的系统知识。同时,及时地向学生介绍有关对外贸易方面最新成果与动态,通过课程资源建设网展示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促进学习质量提高。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课程应用性、实践性特点。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实验能力,引入外贸实验软件,每个实验都包含实验要求、实验原理、实验思考题,形成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

4.课程教学评价设计。课程评价包括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和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两部分。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包括学习目标与任务、每一章节练习题、自测题等。这些评价指标都是通过提炼每一章的重点难点内容编写设计不同类型的题目,挂在网络上,学生通过自己完成这些题目来检测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包括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创新精神以及实践内容等,为此设计每一个检验目标的具体指标,进行检验。教师指导活动评价也构成其评价内容之一,包括教学活动组织、学习资源提供、学习过程指导等。这些子模块的设计为完善课程设计体系做了补充,使学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掌握自己的学习活动。

三、结语

篇3

(一)案例教学符合国际贸易课程教学目标

国际贸易课程作为国贸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国际贸易理论,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并用来指导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是来源于现实的典型事件,案例教学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对现实问题设身处地地作出反应,从而将教学过程从单纯的理论学习转向多角度和多层面的能力训练,更有利于实现国贸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案例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国际贸易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两方面的实践能力,即实务操作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国贸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很多,包括入学时的认识实习、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后的社会调查、掌握多门专业课精髓后的课程实习、为进入社会作准备的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采用的方式主要有:到外贸公司或具有外贸经营权的生产企业观摩学习、在校内机房利用教学软件进行模拟实验、多渠道搜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以实习生身份到校外毕业实习等。这些实习多数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国际贸易实务能力,但对于重大国际经贸事件的理论分析能力帮助不大。要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尤其是研究型大学,要借助于针对性较强的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生动的实例,每个学生可以扮演“美联储”“中国央行”“美国商务部”“欧盟成员国”“WTO”等不同角色,并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比如,在讲到外汇倾销时,学生可以分别扮演中欧两家公司的业务代表进行价格谈判,讨论在欧元贬值的情况下国内公司在多大幅度内进行价格调整仍可比贬值前获取更多利润的问题;也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利用外汇倾销实现外贸增值的条件。

(三)案例教学可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丰富的知识并不意味着高超的能力,但知识可以转化成能力,案例教学是实现这种转化的媒介。国贸专业的学生通过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包括国际经济学、国际市场营销、国际投资、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物流等。学生已经具备成为一名优秀的外贸人员所必需的理论知识,但这些知识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能力。企业招聘时之所以要求应聘者有一定工作经验,就是因为企业不愿意再投入时间把应聘者的知识转化成能力,他们希望从应聘者那里直接受益。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教会学生如何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并上升到理论,引导学生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案例教学有助于突破传统学生评价方式

目前高校在评价学生学业时,基本上单一依赖最终考试成绩,为改善这种状况,课堂考勤、课程论文、平时作业和小测试都被用来作为评价内容的一部分,但这些始终没有摆脱传统评价的范围,无法切实体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只是将传统评价方法换了一下包装,而案例教学可以突破这一点。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讨论,教师可以较多地了解到学生多方面的基本素质,如组织领导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案例的理解能力和理解速度、案例辩论的技巧、发言时间和次数、总结分析能力等多因素来确定分数。这就要求学生事先认真阅读案例,搜集相关资料。例如,讲到第一章的基本概念对外贸易依存度时,可以要求学生课下先搜集中国的相关数据,计算出改革开放以来每年的依存度数据,总结出变化规律并找到规律产生的原因,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中国贸易依存度高的原因和利弊进行分析。

二、国际贸易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

(一)建立案例库

建立高质量的案例库是做好案例教学的基础。国际贸易案例教学中运用的案例形式多样,内容涉及面广,教师要重视平时的收集和整理,才能不断地补充案例库的内容。一般来说,选择的案例应符合四个基本要求:一是要具有代表性。教学案例应能反映事物的共同特性,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二是要具有真实性。案例要源于生活,而不是脱离实践杜撰的内容,要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社会。三是要具有相关性。案例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而不能不着边际,使学生听后不知所云。四是要具有时效性,五年前的数据就不如最新数据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基本概念的时候,可以把中国的对外贸易额、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和贸易结构等上年数据列举出来,应比教材上十年前的数据更吸引学生。十年时间,一个国家的经济足以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虽然学生也可以从历史数据中探究规律,但学习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现在服务,对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了解现在和预测未来。案例的获得有多种渠道,有些案例比较容易获得,如从出版的案例集和教材中就可以获取;有些案例则需要教师日积月累,通过整理报纸和杂志上的文章而获得;还可以将不同案例创设成一个新的案例。

(二)案例教学设计

进行案例教学前,任课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要求对每一个案例做好详细的计划和内容安排,主要包括案例的展示方法和展示时间,决定使用多媒体课件还是纸质版或者两者相结合的方式,把案例的不同部分在恰当的时间点分段展示,尽可能让学生了解案例;案例介绍、学生讨论、教师点评的时间要合理分配,控制好课堂的节奏;事先拟定好第一位发言的学生,因为其状态和观点会对后面发言的学生影响很大。根据教师对学生平时的了解,可选择理论知识较扎实、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充当第一位发言人。此外,教师对案例讨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要提前想好应对之策。

(三)案例分析和总结

案例有多种类型,如引导型案例、辩论型案例、角色扮演型案例等。根据案例类型的不同,案例分析的要求和形式也各不相同。在角色扮演案例教学中,学生作出总结就是一个分析讨论的过程,扮演结束后也可以组织学生再进行补充。由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局限性,分析可能不到位,需要教师来适当补充和总结。案例讨论结束后由教师来进行全程总结,此时教师要适时地指出案例中的知识点,以及案例讨论的正确思路,对学生的分析作出恰当的评价,指出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还要对发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分数奖励。

三、国际贸易课程开展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选择具有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承担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与一般课堂教学相比,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哈佛大学之所以首创并成功推行了案例教学模式,就是因为哈佛大学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培养了一大批熟练掌握案例教学的教师,能够游刃有余地讲授案例。一个好的承担案例教学的教师,除了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将一些真实细致的感受和体会传递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要爆发出全部的热情并且感染到每个学生。另外,要合理控制好课堂的节奏,既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尽量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发言,保持课堂有序而不混乱。教师应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鼓励学生思考不同的观点,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学生是主要角色,可以说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案例教学得以成功实施的必要条件。理论上,开放式的案例教学模式应该比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更受学生欢迎,因为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成了知识的探索者,由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中国学生从小就培养了听话、课堂上不讲话、有问题不提问的习惯,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案例教学的困难。为了使案例教学达到预期的目标,要求学生积极转变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以足够的热情积极参与其中。学生如果能实现角色转换,以参与者的身份考虑问题,烘托一下课堂气氛,将更加有利于案例教学的进行。

(三)课前进行周密计划

国际贸易案例往往跨度较大,涉及面较广,使得教师对案例讨论的过程难以把握。常出现的状况有:学生发言不积极,出现冷场,教师只能自己圆场;个别学生夸夸其谈,内容枯燥无味,其他学生只充当旁听者,没有参与讨论;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观点,脱离主题漫无目的地谈论。原因在于,学生长期处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中,突然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案例教学,学生开始觉得新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缺乏心理准备和必要的知识储备,以致不知该如何参与。此时,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导致课堂效果不理想。

(四)案例教学要与课程教学相辅相成

篇4

关键词: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外贸经济

一、研究背景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色是立足于涉外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正在积极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被誉为“中国第三大经济圈”的环渤海经济圈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其中地处环渤海核心地带的河北省廊坊市,近年来利用其地理、环境和自身优势,逐步加快了融入全球经济尤其是东北亚经济圈的步伐。廊坊外贸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国际贸易专业的高素质人才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信息处理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通过对国际贸易专业培养模式的调研,我们发现目前廊坊各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化的问题,缺乏有针对性地满足主流用人单位需求和地域特色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要着眼于本地需求,以培养能够适应日益复杂的国际经贸环境、能够为廊坊外贸经济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

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1.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要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素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也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廊坊对外贸易发展对国际贸易人才需求不断变化的形势。2010年廊坊地区外商直接投资49070万美元,截止2010年底,廊坊市有三资企业542家。廊坊外商投资和外资企业的引入必然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结合实践变化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时刻注意知识的更新,密切注意实际工作中相关政策的调整,注重教学的时代感,提升学生的使命意识和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环渤海经济圈作为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有资源和市场的比较优势。作为环渤海的核心地带,廊坊目前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首的六大产业。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台湾最大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富士康和国内最大的通讯设备供应商华为更是加速了廊坊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更新相关政策变化,并引入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区域经济政策,结合廊坊的产业及地域优势,引领学生利用产业集群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等为廊坊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出谋划策。

2.开展实践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模拟教学,使学生接触、了解社会实际,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调整心态,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以缩短学生毕业后与社会的适应期。开设模拟实验课程,教师可以让学生体验精心设计的进出口业务环境,以廊坊的主导产业为例,结合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知识,使学生通过全程仿真的进出口业务的训练,掌握进出口业务的的各个业务环节,如建立业务联系、发盘、还盘、价格核算、签订合同、审核信用证、报关、制作单据、合同履行等,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际业务的动手能力。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创业计划大赛、英语演讲比赛等各种活动,带领学生到廊坊国际贸易洽谈会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沟通和协调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和社会零距离接触的目的,提高国际贸易学生整体就业竞争能力。

3.双语教学

廊坊外商投资和外资企业的引入以及国内龙头内资企业的入驻提高了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英语水平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专业授课中采用双语教学模式。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双语教学的层次和方式,达到使学生熟悉国际贸易基本概念和内容的英文表述方式甚至灵活运用的能力,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综合能力。在具体实施国际贸易双语教学时,可以引用外文案例分析讨论以提高教学效果;可以借助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实现双语教学的互动,一方面增加了课堂信息,同时丰富的多媒体能够增加教学的趣味性,缓解学生在双语教学中的压力,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今后从事涉外工作打下基础。

4.教学本地化

京津冀区域发展战略的规划实施,为廊坊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收集本地企业的案例、数据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效果并从中得到启发,缩短理论和实践的距离。比如在国际贸易课程讲到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时,可以廊坊企业为例展开,2009年以来,廊坊实施建设的亿元以上大项目中,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等高端项目占2/3以上;其他进口国会在产品质量、技术标准、包装材料、卫生指标等多个方面采取保护措施,对廊坊出口产品提出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廊坊开发区有很多内资企业在出口时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教师选择廊坊本地企业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引领学生为出口企业提供应对策略,使我们的人才培养更具现实意义。

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改革要立足于廊坊本地需求,结合最新经贸政策,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能运用国际贸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政策分析和解决廊坊对外贸易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为廊坊的外贸经济发展服务,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 河北省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2] 王涛生.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基于复合创新型国际经贸应用人才的培养[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篇5

关键词:公允价值;反倾销;市场经济地位;成本;正常价值

一、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

倾销通常是指低于通行价格的各种销售行为。英国经济学家格利高里指出,倾销一词包含以下四种行为:低于外国市场价格出售、以竞争者无法竞争的价格出售、低于本国通行价格在国外出售、以及以卖方无利可图的价格出售。倾销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会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通常,倾销者的目的是通过低价掠夺市场、消灭竞争对手,从而获取垄断高额利润。

中国是国际反倾销的最大受害者。从1979年中国因为出口糖精钠受到首次反倾销诉讼以来,全球针对中国出口的反倾销愈演愈烈。1995-2010年,中国出口产品共遭受了国外804起反倾销调查,占同期全球反倾销调查案件总数3853起的20.87%:同时遭受了590起包括价格承诺与最终反倾销税在内的反倾销措施,占同期全球全部反倾销措施案件2495起的23.65%。遭受反倾销调查,中国已是蝉联多年的“世界冠军”。贱金属及其制品是我国受国外反倾销调查和反倾销措施最多的产品。频繁地遭受反倾销调查,使我国的国内制造及出口都承受了很大的打击,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根据《WTO反倾销协定》第3条的规定:就GATT1994第6条而言,对损害的确定应依据肯定性证据,并应包括对下述内容的客观审查:(a)倾销进口产品的数量和倾销进口产品对国内市场同类产品价格的影响,及(b)这些进口产品随之对此类产品国内生产者产生的影响。当一个企业受到反倾销诉讼时,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按上述要求接受严格具体的反倾销调查。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是可以判断被诉企业是否能够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待遇,即是否能够以出口国产品价格作为“正常价值”的判断依据:二是被诉企业是否具有倾销行为,即按照WTO的有关规定,是否符合实行反倾销制裁的基本条件。

二、正常价值与公允价值

(一)正常价值

正常价值(Normal Value)是反倾销法中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正常价值通常是指在出口国的国内市场上,通过正常的销售过程,独立的消费者为该产品支付的价格。

当前我国还不是一个完全的市场经济国家,对于正常价值的确认方法,《反倾销条例》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在实践中,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三种:替代国价格、结构价格、相似产品在进口方的销售价格。由于我国的出口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廉价的人工造成了出口品价格极有竞争力的局面。这让欧美国家在“正常价值”上得以大做文章。通常他们选取的替代国的情况,并不一定接近我国的实际情况,会造成正常价值的高估。从而使正常价值高于我国的出口价格,轻而易举地将我国出口品认定为倾销。例如,欧盟针对我国出口彩电进行反倾销控诉时,采取了新加坡作为替代国,新加坡的劳动力成本远远高出我国,因此对我国的彩电征取了高额反倾销税。如此案例,不胜枚举。

因此,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让我国的出口得以顺利和平地进行,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正常价值的确定。

(二)公允价值

何谓“公允价值”,目前世界上主流的会计准则对其定义并不完全一致。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而言,公允价值是在当前交易中,在熟悉情况、不关联、自愿的各方之间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价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认为,公允价值是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结算的金额。而在我国的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被定义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负债清偿的金额计量”。

公允价值既可以是基于事实易的真实市价,也可以是基于假设易的虚拟价格。公允价值需要满足三个条件:首先,信息公开,双方对于交易对象所了解的信息是对称的:其次,双方自愿,若没有相反的证据表明所进行的交易是不公正的或处于非自愿的,市场交易价格即为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最后,对资产或负债进行公平交易。

可以看出,公允价值的基础都是市场交换,是对买卖双方而言都真实公平的市场价值。而这种公平,只有在高度发展健全的市场中才能得以体现。

(三)正常价值与公允价值的相互关系

鉴于正常价值与公允价值的本质属性,可以确定的是,这两者所反映的价格或成本均是基于市场公平的公开市场价格来确定的。公允价值是会计界从计量目的出发所给出的定义,而正常价值则更多地运用在法学概念中。可以说,公允价值其实就是正常价值的会计本质。

三、公允价值当前的应用现状

随着我国会计行业的发展。我国的会计准则目前正在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但是会计准则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日益革新,总体而言,我国的会计制度并没有对“公允价值”这一概念给予足够的关注。要确立完全市场经济国家的地位,就必须拥有一套合理健全的会计准则,而“公允价值”的明确定义和使用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正因为失去了这种重视的态度,我们不得不在贸易发展的道路上慢下步子来。

根据欧盟的规定,中国被提起反倾销诉讼的企业如果希望按照市场经济国家的规定来调查其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它们必须按照规定提出申请,证明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制造和销售产品,并确定了五个条件,只有满足了五个条件才被认为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经营活动。其中第二条规定:企业必须建立一套而且是唯一的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账目清楚的报表体系,这套报表应当由独立的机构根据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审计。

由于公允价值和正常价值的本质属性相同,对公允价值的不认可实际就是对正常价值的忽视,这是绝对有悖于我国成为“完全市场经济国家”的初衷的。从每年数额庞大的反倾销诉讼和反倾销调查来看,不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很难继续进行对外贸易的良好运行。这将会对国内的生产制造以及整个经济环境的运行都造成深远的影响。

四、以公允价值应对我国反倾销诉讼

(一)重视公允价值,关注其与正常价值的直接联系

是否存在倾销,需要关注正常价值和出口价格之间的关系。若出口价格高于正常价格,则不存在倾销,反倾销调查停止:否则,则倾销事实成立。由于我国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地位国家,我国的“国内销售价格”不能作为“正常价值”。要改善这种局面,追根溯源,需要从我国的会计准则进行修改。一般认为,我国的会计准则是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融入本国实情进行建立的。而这种向国际靠拢的做法并没有做到完全的变革,尤其是针对我国长久以来采取的“历史成本”计量方法来说。国际上广泛受到认可的“公允价值”在我国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改变这一现状就是改变我国当前在国际中困境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将“公允价值”计量完全融入到会计计量的每个方面,在我国成立一套完善合理的会计体系,尽力向国际通用的会计准则靠拢,以使其他国家减少对我国会计核算的可靠性、真实性的质疑。这将是我国在国际贸易道路上的一大跨步。

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尽早争取成为“完全市场经济国家”,让我国的外贸会计被其他国家接纳,我国的“国内销售价格”也可以成为正常价值的依据。这样,才是应对和减少反倾销诉讼的万全之策。

(二)利用公允价值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的公正待遇

我国目前对外出口占比重较多的是:农副产品、轻工业产品、矿产品、家电产品和机电类产品。可以看出,我国的出口品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由于我国人口多、劳动力价格较国际市场较为低廉这一国内行情,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烈的价格优势。正是这种价格优势,致使我国频繁收到反倾销诉讼的攻击。

在经受的所有反倾销诉讼中,约有50%的企业放弃了应诉,而对于选择应诉的企业而言,胜诉率也只在30%处徘徊。美国、欧盟、印度等国家经常对我国启动反倾销诉讼,涉案金额以及耗费的人力财力均数量惊人。庞大的反倾销诉讼案件数量以及高额的反倾销税,已经极大地打压了我国一些行业,最为显著的就是中国的鞋厂。国外对我国的鞋出口基本都已关上了大门,禁止大陆乃至澳门地区的鞋出口至其他国家。许多小厂纷纷倒闭。

尽管我国当前会计准则不健全是受到打压的主要原因,从外部来看,各国利益集团有明显的故意侵害我国权益的意图,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逆差愈演愈烈,而美国及西方对中国强大起来的事实存在着一丝惊慌,加上美国的强权霸权野心,这些因素都是导致我国的国际贸易地位受到不公的原因。

中国入世以来,积极争取“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步伐从未停止。经过二十余载的努力,已经有一部分国家承认我国是“市场经济国家”,而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美国、欧盟和日本却紧紧抓住我国特殊的政治和经济特点,拒绝承认我国是“市场经济国家”,以此将中国置于贸易中的弱势地位。这对我国是十分不公平的待遇,不利于我国平等地解决国际贸易中的毛意思摩擦,更不利于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

当前我国要争取平等的对待,拒绝其他国家设置的替代国选择。无论是哪个国家作为我国的参照,其成本不可能和我国做到完全相同。对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一悬殊就会变得更大。因此随意地选择替代国是对我国的完全不公平的对待。

而从长远来看,公允价值是解决我国贸易摩擦的利刃。鉴于国际指责我国市场不透明,会计准则不合理,未达到公平、自愿的要求,我国必须拿出强有力的证据表明我国的“国内销售价格”可以作为正常价值。进一步来说,也就是要证明我国产品生产的经营过程是在市场条件下进行的,这种证明的依据必须是公开透明可信的成本及价格计量。而公允价值纳入会计体系,可以为我国的产品成本信息提供有力证据,进而证明我国具有“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在反倾销诉讼中,就能有理有据,游刃有余。另外,公允价值的使用,也可以帮助我国企业在面对替代国选择时能有权主张选择有利的替代国,避免其他国家的故意选择伤害,对其指控进行有力回击。

篇6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模式;国际贸易理论;应用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2007301

1引言

《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主要研究国际贸易产生、发展和贸易利益,揭示其中的特点与运动规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政策与措施,掌握对国际贸易发展规律进行分析所必须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以及系统分析国际贸易领域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继续从事有关研究和实际工作积累知识、奠定基础,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在整个专业体系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直以来,理论课的教学对任课老师来说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挑战,传统的理论课教学单纯的由老师进行“灌输式”讲授,不仅枯燥无味,学生也提不起兴趣,教学效果较差。为适应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是适应当代教育教学改革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加强师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将其运用于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教学中,有助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

2《国际贸易理论》课程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国际贸易理论》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讲解,抽象性较强,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主要是被动学习,学习内容仅限于课堂上教师讲述的方面,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质疑、思考的能力和精神,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很少有学生自己课下找资料来拓展知识面,大多数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完成相应的课程学分。

2.2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

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基本以教师讲解为主,采用的是注入式教学法,师生对话交流的机会很少,信息呈现单向传递的状态,学生主要精力放在了记录、整理课堂笔记上;教师在教学中理论内容较多,联系实际内容较少,甚至有些教师授课的时候照本宣科,只注重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讲解,结合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学科发展的前沿不足,使得学生无法对所学知识产生共鸣,学生缺乏兴趣。

2.3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够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扮演着“权威”的角色,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探讨比较匮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无法深刻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教师也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因而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只能按部就班的按照原有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3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互动式教学指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频繁的信息交流、不断的交往互动,实现共同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核心在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1以学生为中心,重视互动交流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过程的主体,在教学中处于绝对地位;而学生则处于被动状态,这种单一、死板的教学方式往往会使学生渐渐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为提高教学效果,必须保证教学的有序性,将互动式教学模式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教师互动问题的选择、学生课前准备、课堂讨论、后续引导等各方面都需要精心准备。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首先应详细讲解课程的理论知识,深入分析重点难点,考虑到学生对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中出现的热点问题比较感兴趣,因此应结合相关的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对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中出现的热点案例进行研究思考。如人民币贬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如何开拓国际市场、中美贸易逆差等问题,要求同学在课下认真查阅相关资料,上课时踊跃发言,从多个角度分析讨论问题,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可以将学生分成几组,为避免出现“搭便车”现象,每组人数不超过8人,每组推选一名组长。对于讨论的问题,至少提前一周公布,以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准备,要

求每组学生做出PPT课件。讨论时,每组给予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阐述,其他组成员可以对本组成员进行提问,且有专人记录问题。在每次互动交流之后,教师应进行点评总结,充分肯定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性,倾听学生的心声和收获,对讨论中的不足进行修正补充。为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可以将讨论课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3.2以教材为出发点,以实际应用为根本,实现理论教学与现实探讨相结合

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学习目的之一是向社会输送国际贸易人才,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养成关注并了解世界和中国经济形势以及外贸形势的习惯,具备全球化思维的习惯。而在授课过程中,我们所选用的国际贸易理论教材,其编写往往偏向概念化,内容滞后于现实,如果在该课程教学中只依靠教材的讲解,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和应用,更不利于学生全球化思维的培养。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密切关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动态,引导学生要广泛地查阅各种文献资料,经常关注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动向,捕捉来自世界各地的经济动向。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探讨,弥补课本知识滞后的缺点,也让学生尽可能的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有效地将理论教学与现实探讨结合起来。

3.3提倡自由平等,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作为知识的灌输者,往往被认为是权威,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观点和看法,自己的思想受到束缚,缺乏创造性。而现代的大学生,他们有着较强的自主独立意识,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随之提高,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在课堂学习中,他们内心更渴望以平等的地位与教师同学分享知识、平等交流,且在这一过程中,思想火花更容易碰撞产生。因此,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起自由平等的观念与学生进行交流、传递知识、互补不足。通过这一过程,学生的创造性能得到极大的发挥,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的欠缺,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是集理论性、政策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课程,作为该课程教学的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应用互动式教学模式之所以受到学生和老师的欢迎,绝不仅仅是因为在这种模式下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考更高的分数,其更大的价值在于,他所培养的是一个具有充分能动性和综合学习能力的人才。主要改变体现为以下几点:(1)改变了传统课堂的角色,学生是每一堂课的主体,学生要为每一堂课的学习做充分准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充分提高;(2)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为在课堂上更好地发言,学生在课余时间,会围绕研究的问题相互探讨、相互沟通,各自的思想观点互相碰撞,产生更多的思想火花;(3)重视学生的研究方法,增强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好的研究方法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下学生会主动积极地寻找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地方应用型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应当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江振娜.国际贸易类理论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方法探讨[J].绥化学院学报,2012,(12).

篇7

关键词 信息时代 国际贸易课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国际贸易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课,也是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作为开设较早的经贸类课程,国际贸易课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教学内容体系,为学生掌握基本的国际经济贸易知识打下了必备的基础。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不断扩大,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关系以及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越来越引发关注,如何将国际贸易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尤其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更好地融入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是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方向。

信息时代的背景下,网络已十分普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将网络运用于教学实践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对于国际贸易这类需要在教学中不断联系现实发展的课程来说,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恰恰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在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相关技术获取和传达相关信息,将信息的获取、传达、利用和加工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始终,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的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能力。

1 利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延伸教学过程

目前,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十分普遍,在传统的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对于有网络接入的课堂,教师可以直接利用网络资源向学生讲解相关知识、呈现在线视频、演示数据搜集方法等。例如,在讲解“外贸依存度”的概念时,教师可以登录世界贸易组织网站,运用该网站提供的各国外贸依存度图示向学生介绍相关信息;在讲解诸如“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措施时,可以链接到介绍相关典型案件的新闻报道;在讲解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统计指标时,可以向学生演示如何通过商务部及海关总署的相关网站查找所需数据,并要求学生在课后运用所学知识自己查找数据并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情况。通过这样直观的介绍和演示,学生既掌握了知识,也掌握了获取知识的途径,同时还能启发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此外,当前很多高校都开发和应用了网络教学平台,通过该平台,教师可以通知、上传课件、布置和批改作业等等。在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时,教师还可以将更多的教学资源到平台,例如补充跟课程内容相关的阅读资料、介绍一些延伸的概念和小知识等等。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一些小测验,并与学生进行课后的沟通答疑。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各项功能,教师可以将课堂上因时间所限而无法展开的内容向学生进行传授,从而大大延伸教学的过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更有效地开展PBL教学法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的核心是“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向学生提问,并要求学生自己去学习解决该问题所需的知识,从而一步步分析和解决问题。国际贸易课程主要讲授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利益的分配,不同的贸易政策及其影响,具体的贸易措施及其效应,国际贸易格局的形成以及国际贸易中的一些重大现实问题。这些内容的讲授均可以联系国际贸易发展的现实情况,也只有通过联系现实情况,才能使学生更有效地理解相应内容,更直接地接收和掌握知识。在国际贸易课的教学中,非常适合采用PBL教学法,教师将国际贸易领域中的一些基本和不断发生的重大现实作为问题向学生提出,再由学生自己基于问题完成学习的过程,从而大大提高学习的兴趣。

PBL教学法的实施,以教师设置的问题为起点,以学生自己阅读相关资料,完成知识的学习,解答教师的问题为核心,因此信息与知识的获取是PBL教学法能够实施并取得成效的关键。在网络信息不发达的时代,学生仅能通过查阅可获得的少数书籍或报纸期刊来获取信息,信息渠道狭窄,有可能出现信息不完整或陈旧过时等问题,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点并对问题做出准确的分析和解答。信息时代,互联网资讯快捷且内容丰富,针对一个问题,学生既可以了解核心概念,也可以获得相关背景知识,同时可以掌握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基于问题的学习”的目标,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当然,在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来完成自身学习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信息过为庞杂、信息质量不均等问题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借助网络实施PBL教学法时,教师应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目标,使学生的学习具有针对性,同时,教师还可向学生介绍可供参考的网络资源,并对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甄别有效信息,学习加工和处理各类信息资源,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利用各种信息交流平台开展参与式教学

参与式教学(Participatory Teaching Method)重在突出学习者的中心地位,通过利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加强教学者和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使学习者更主动、更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国际贸易课程的内容因为涵盖大量现实问题,所以发现和了解学生的兴趣点,根据学生的兴趣点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参与式教学法中,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是核心。信息时代,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可借助多种手段,可以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全过程。课前,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教学邮箱或通过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课程介绍、课程内容安排以及讨论专题,让学生对此提出意见、建议和补充。教师随后根据学生的建议适当调整教学方案,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生的想法和要求,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课中,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新闻事件和典型案例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以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以往,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案例等教学资源,而且很难掌握最新的事件动态,而信息时代资讯的发达为教师开展案例教学提供了便利,并且形式也可以更为多样,不再是单一的文字,而是可以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课后,教师可以借助不同的平台继续开展与学生的互动,这些平台可以是网络教学平台的答疑版块、校内网的论坛、教师的个人网站、博客,甚至是QQ、飞信、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教师可以在这些平台上向学生推荐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阅读文献,也可以发起讨论的话题,并可以随时解答学生的提问。

篇8

关键词:对外贸易;反补贴;对策

一反倾销与反补贴的基本概念

(一) 倾销与反倾销倾销一般被认为是一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

一国范围内的倾销行为受到该国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制约。而跨国的倾销行为要受到1994年WTO反倾销协定的制裁。反倾销就是进口国有关机构为了保护国内产业,对国外倾销产品征收反倾销税以抵消不利影响的一种措施。根据世贸组织《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反补贴指凡进口商品 在生产、制造、加工、买卖、输出等过程中接受来自政府或同业协会的直接或间接的补贴,并对进口国已建立的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产生实质损害威胁。 或对建立国内产业造成 实质阻碍的,进口国可对该产品进行调查。采取反补贴措施,对该产品按补贴数额征收反 补贴税。征收反补贴税的主要目的是抵消国外政府对其出口企业的补贴,避免国外制造商 或出口商享有不公平竞争利益,对本国相关产业产生不利影响。

(二) 补贴与反补贴

补贴是指一国政府或者任何公共机构向本国的生产者或者出口经营者提供的资金或财政上的优惠措施,使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比未享受补贴的同类产品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和倾销行为相似的是,补贴措施也会造成贸易扭曲。进口国政府往往以反补贴措施来反制。反补贴、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是 WTO 规定的三大贸易救济措施,属 于合规性贸易壁垒。与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相比,反补贴作为新型贸易壁垒对一国外贸出口 和经济发展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其特点如下:

1.反补贴的应诉主体为政府

补贴是政府行为, 反补贴的调查对象是政府的政策措施。 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的威胁主要针对企业和特定行业, 而反补贴则会影响被调查国的贸易和 产业政策、宏观经济政策甚至总体经济战略。

2.反补贴的调查范围更广泛

反倾销和保障措施仅涉及特定企业或产品,而反补贴的 涉及面更加广泛, 调查范围可能接受政府补贴对象的下游企业甚至整个产业链, 危害更大。

3.反补贴具有更强的连锁效应

在一成员方反补贴调查中被认定的补贴措施,可以直 接被其他成员在反补贴调查中援引。 在当前 WTO 的其他成员国对反补贴是否使用非市场经 济国家这一原则模糊不清时,美国的判例可能会成产生很强的连锁效应。欧盟等其他 WTO 成员国可能会效仿美国,重新修订反补贴法,使之适用于中国出口的产品。

二美国对华反倾销与反补贴的历史回顾

(一) 美国对华反倾销的历史

自1980年7月2日以来美国对华薄荷醇进行首次反倾销调查以来,美国就成为了对华实施反倾销最为频繁的国家。从1980-1989年美国对华共发起反倾销18起,年均1.8起;1990-1999年共发起54起,年均5.4起;2000-2004年发起39起,年均7.4起。按照WTO的统计,从1995年1月1日到2010年6月30日,共有784起反倾销调查是以中国为被调查国发起的,占世界全部反倾销调查的20.9%.而其中美国对华反倾销占了101起,约占国外对华反倾销的12.9%.

(二) 美国对华反补贴的历史

在20世纪80年代对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碳钢条反补贴案中,美国商务部裁定,反补贴法不适用于NME国家,因为补贴在NME国家广泛存在因此不可计量。而针对中国的首次反补贴立案调查是在1991年,美国商务部对中国的电扇进行立案调查。商务部裁定反补贴不适用于中国,但是提出可以对个别行业进行审查以确定其是否属于市场经济导向行业。我国产业没能通过审查。

进入21世纪后加拿大率先对我国进行反补贴调查。而美国在2006年首次针对我国出口铜版纸的双反调查。这是美国商务部首次裁定将反补贴法适用于NME国家。此后对华反补贴措施愈演愈烈。

三美国频繁对我国实行双反措施的动因分析

(一) 反补贴可作为反倾销的重要补充工具

我国长期以来就是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如前文所述,我国从1995-2010年所遭受到的反倾销调查次数居各国之首,而且几乎每一年我国都是世界上被反倾销调查次数最多的国家。而美国又是对我国提出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之一。美国国内的相关行业在竞争力日渐衰落的形势下,要借助反倾销等工具来打击外国产品。美国企业希望得到一切可能的武器以对抗"中国制造".人民币汇率问题,中美知识产权纠纷等都是美国业界施压政府以期望得到新援手的表现。而从新页公司诉国外铜版纸案开始,美国政府就赋予了本国厂商一个新工具--反补贴,以此来打击我国等NME国家输美产品的竞争力。

(二) 美国政府规避了双反措施并用的矛盾

1. 双反措施并用的矛盾

根据2005年6月美国联邦会计总署(GAO)报告,美国政府不将反补贴税适用于NME国家是基于1984年乔治城案联邦上诉法庭所作出的裁定,认定美国商务部:①缺乏明确的可以行使的权力。②由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关于在NME国家的补贴不能得出有意义的结论。2005年由众议院通过的《美国贸易权利执行法案》核心内容就是授权商务部对NME国家施用反补贴法,但法案没能生效。美国商务部为了克服这一矛盾,可以采取多种方法。首先可以授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从而像对待市场经济国家那样施用反补贴措施。但是美国政府对市场经济国家的认定有着难以达到的标准。

美国也可以把中国的个别产业判定为市场导向产业,从而给予NME国家的个别产业以市场导向产业认定。但由于其标准也同样过于严格,至今也没有中国的产业通过测试。而美国商务部只有1984年联邦上诉法庭裁定,对非市场国家施行反补贴法,其对华反补贴就是采取这种方式。

实际上对中国等国家征收反补贴税有着内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反补贴税率有着低于反倾销税率的倾向。由于技术性问题,外国补贴的存在可以在相当程度上降低反倾销税率,而对华追加的反补贴税率却不一定能够弥补所降低的反倾销税率。

2.在不授予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应用反补贴措施的方法

在铜版纸案上,美国商务部认为中方在市场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因而认为可以对中国的补贴进行合理评估和测算。然而在进行反倾销调查时,美方却坚持将中国作为NME国家,采用替代国制度来计算中国企业的税率。在对市场经济国家采用双反措施时,美国会把出口国相关企业的国内价格作为正常价值基准,并且在测算补贴率后,会在接下来的倾销测算中考虑到因补贴而造成的正常价格的降低,从而使倾销率合理地降低;而美国在对待我国相关企业的做法是采用替代国制度,以别国厂商数据代替我国企业自身数据作为正常价值的基准,在倾销率评估中却不考虑补贴对正常价格压低的作用,从而使倾销率相对于实际倾销幅度显着抬高。或许这就是美国政府规避对华反补贴措施可能会抵消反倾销效力这一矛盾的做法。

四美国双反措施的影响分析

(一) 引起本国产业的竞相模仿

因为双反调查可以带来更高的惩罚性税率,因此美国钢铁、化工、纺织等行业的企业接连提出双反申诉。由于相关利益的存在,美国相关产业有很强的动力去进行反补贴诉讼。

(二) 引起他国政府和产业的模仿

回应反倾销是指对某出口国的相同商品在不同的进口国先后遭到反倾销申诉的现象。这是由于出口国商品如果遭遇反倾销措施,则会进行贸易流向的调整,从而对第三国市场进行转移和冲击,而第三国政府就可以有理由施行反倾销措施以进行反制。而反补贴和反倾销并用,则可以加强回应反倾销的效力,使第三国以更高的税率打击已经在别国被实施双反措施的出口国商品。

美国政府多次判定我国部分企业接受的贷款属于政策性贷款,并排除了采用中国国内利率作为可比商业贷款基准的可能性,而采用外部利率。而同样的基准问题也出现在政府提供土地补贴的测算中。这些外部基准的存在使得我国的商品更易被判定存在补贴,这些做法是新规则,如同以往我国遭遇反倾销调查中的替代国价格一样,对我国产品打击巨大。而反补贴的学习效应效果更明显,见效更快。由于补贴政策涉及面广和外部基准的普遍适用性,以及回应反倾销机制的存在,反补贴的可模仿性很强。继美国对我国进行双反调查以来,南非、澳大利亚、印度和欧盟都纷纷对我国进行双反调查。

五美国的反补贴税法对中美贸易的影响

(一)我国地方的多项补贴政策可能遭受反补贴调查

一旦美国商务部对中国铜板纸的 判决形成判例,就意味着美国的反补贴法将适用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美国企业可依据此判 例对中国政府和企业提出反补贴调查,我国各级政府制定的多项补贴政策将遭到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政府为鼓励出口,出台了一系列经济优惠措施和政策。从我 国出口补贴的主体看,可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中国加入 WTO 后,中央政府为履行 人世承诺,逐步取消了大规模的出口补贴,但地方政府补贴没有受到人世协定的约束,仍 普遍存在。 地方政府出于促进地方经济增长、 解决就业压力等目的, 对企业出口实行补贴, 包括对企业的出口奖励、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税收优惠、对特定企业和产业的专项补贴 等,这些政策都可被美国反补贴法认定为补贴行为,成为美国反补贴调查的对象。随着反 补贴调查的展开,我国政府将不得不调整甚至取消部分产业扶持政策,这将影响重要产业 的发展。

(二)我国诸多产业可能面临"双重计税"的挑战

从我国出口补贴涉及领域来看,美 国对我国出口产品进行双重计税具有很大可行性。因为我国政府补贴主要集中在农业、纺 织、钢铁、化工、机电等劳动密集型和部分中低技术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上。这些接受政府 补贴的产业不仅是我国重要的出口部门,也是过去几年来接受美国反倾销调查最多的行业。在美国反补贴法不适用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判例被修改后,这些行业可能面临反倾销调 查和反补贴调查的双重威胁。而且,美国作为世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的主要发起国,客观上增加了"双重调查"的可行性。

(三)人民币将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

美国政府突然宣布中国适用于反补贴税法有其深刻的目的。在处理中美贸易失衡问题上,美国国会和政府倾向于把贸易问题政治化,将贸 易失衡的矛头指向中国,归咎于人民币汇率的低估。通过启用反补贴这一贸易救济措施, 美国可对我国政府施加压力,干预我国的贸易和产业政策,影响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这 无疑增加了美国迫使我国进一步升值人民币的筹码。 人民币的升值并不一定能解决中美贸 易结构性失衡问题,相反会增加我国出口成本,进一步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四)可能引发新的中美贸易摩擦

因为反补贴调查将对一国出口产业和宏观政策造成 较大危害,我国为应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可能会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些举措可能 会引发新一轮的中美贸易战,阻碍中美贸易关系的健康发展。

六我国应对美国反补贴的对策

(一)积极应对反补贴调查

反补贴调查不仅涉及接受补贴的企业,还包括众多政府部门。所以,应对反补贴调查需要政府各部门、政府和企业之间开展有效协作。政府各部门 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对应诉成败起关键作用 o

(二)逐步调整出口补贴政策。

各级政府应根据 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和美国 反补贴税法的规定,有针对性地调整现有的出口补贴政策。

WTO 把政府对企业的补贴分为禁止性补贴、可申诉补贴和不可申诉补贴。政府应逐步 取消禁止性补贴,减少可申诉补贴,增加不可申诉补贴。如,可取消对具体企业、产业的 税收优惠政策,取消生产环节优惠政策,取消地方性外商投资优惠政策;增加对出口企业 研发活动的补贴,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的研发活动,增加对我国中西部落后地区的补贴。

(三)普及反补贴知识,培养专业人才

虽然我国企业在应对反倾销方面已积累丰富经 验,但在应对反补贴诉讼上,从政府到企业,都缺乏经验和专业人才。一方面,相关政府 部门和企业要通过培训,尽快熟悉 WTO 的反补贴规则,了解欧盟、美国等国家的反补贴法 及相关案例。补贴和反补贴知识的普及可使政府避免不当补贴行为,使企业熟悉反补贴应 诉程序,做好应对反补贴调查的准备。除 WTO 的反补贴规则外,政府和企业还必须掌握我 国的补贴政策和实施情况,防止外国企业提出不正当的反补贴诉讼。另一方面,中国需要 培养一批既熟悉 WTO 反补贴规则和反补贴应诉程序,又了解我国政策法律的专门人才。可 通过在高校中设立相关专业以及对政府、企业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为应对反补贴诉讼做好 人才储备。

(四)制定和完善我国的反补贴立法

我国的反补贴立法起步较晚, 而且缺乏执法经验。 2001 年,我国依据 WTO 反补贴规则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补贴条例》。之后,中国 又出台了一系列反补贴的法律法规,从程序上对反补贴调查作出了详细规范,但与美国、 加拿大等国家的反补贴法相比仍然存在内容单薄、不规范等问题。此外,我国企业缺乏反 补贴诉讼经验,使我国在应对反补贴诉讼中处于被动地位。从政府角度看,政府应根据WTO 的反补贴规则,完善我国的反补贴立法,改进在立法层次、补贴分类、司法审查制度、 特殊行业规定等方面的不足,使之与 WTO 规则保持一致。从企业层面看,企业在积极进行 反补贴应诉的同时,应合理运用 WTO 的贸易救济措施和我国的反补贴法,维护企业正当利 益,这样既可以抵制外国产品的不公平竞争,又可以增加应对国外反补贴调查的经验。

(五)鼓励国内企业进行对外投资

从长期看,为应对不断升级的贸易壁垒,企业可通 过对外投资规避各类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我国的纺织、服装 等制造业已纷纷开始在境外开展加工贸易,有效绕过反倾销等国际贸易壁垒,提高国际市 场占有率。

参考文献:

[1]王志明,乔桂明.国际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薛荣久.国际贸易[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1.

[3]韩玉珍.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尹翔硕.加入WTO后的中国对外贸易战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5]赵东荣.中国经济国际化政策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余东军.入世后行业走势和命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7]秦焕梅.欧美与中国纺织品贸易摩擦和争端探究[J].商场现代化,2005,(24).

[8]张小华.欧美"设限"影响中国纺织品贸易[J].中国市场,2005,(47).

[9]李丽.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品贸易发展问题探讨[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4).

篇9

关键词:国际收支 升值压力 均衡对策

1国际收支可持续均衡概念

1.1国际收支基本概念的解释

狭义的国际收支概念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同其他国家为清算到期债权债务所发生的外汇收支的总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第五版《国际收支手册》中表述了广义国际收支的概念:"国际收支(Balance of Payments)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1.2国际收支可持续均衡理论的认识

关于国际收支可持续均衡的研究基本上按照时间顺序来分析,国际收支可持续均衡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从实物流量分析到货币流量分析,从商品市场分析到货币、信贷、资本市场分析的过程。综合起来,可以得出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国际收支均衡是一种动态的长期均衡,是保持内外经济协调稳定发展基础上的经济意义上的均衡,是相对于某国经济规模的相对均衡,即认为国际收支均衡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均衡。

2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原因分析

2.1 国内外的经济发展环境与国际收支双顺差

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的不同,是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根本原因之一。由于历史地域的原因,各国在资源利用、技术创新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反应到经济上,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主要是既缺乏供给的价格弹性又缺乏需求的收入弹性的初级产品,主要进口工业制成品,工业制成品具有国内收入弹性较高,价格需求弹性不足,但国外供给弹性却很强的特点;发达国家反之。这种国际产业分工结构促使我国国际收支顺差非自愿增加。美欧等贸易国把原设在亚洲其他国家的加工产业大量转移到中国,这种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调整,促使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加剧。

我国经济自身发展特点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表现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加快发展经济,不断改善国内经济发展环境,我国在自愿和非自愿的情况下不断加大贸易出口,引进外资等增加我国的外汇储备,以此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固定汇率的冲击,这导致进出口之间差额更加明显,使得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加大。

2.2 我国国内经济状况与国际收支双顺差

(1) 劳动力资源丰富与我国国际收支顺差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青壮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增加,一方面青壮年有工资收入,增加了储蓄推动了顺差;另一方面,青壮年作为成本低廉的劳动力,促进了加工贸易的发展,这在客观上推动我国经常账户顺差不断增加。另外根据要素禀赋理论,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得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很大的比较优势,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内部根源,从这个角度劳动力资源丰富推动了资本金融账户的顺差。

(2)产业结构不合理与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

在我国,第二产业占 GDP 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严重偏低,这不仅抑制我国居民消费,导致储蓄被动增加,更使得我国不断出口附加值低、资源类产品以扩大出口,为了消化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推进了贸易顺差的持续增加。

3 我国实现国际收支可持续均衡的对策

3.1 宏观调控改善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

3.1.1国际方面

(1)加强国际合作,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我国更应积极参与国际间经济的调整合作,减少国际经济波动对我国造成的影响。一是应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加强与我国同样面临汇率升值压力的东亚、东南亚国家的货币合作,促进各经济体之间汇率政策协调,降低各相关国家彼此的汇率升值风险;二是推动、加强与美国、欧盟、日本等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往来,积极开展与我国周边国家之间的区域合作,为我国经济稳定发展提供安全的区域国际环境;三是在投融资方面加深合作。积极探索并建立一系列协调东亚各国投融资相关的金融、外贸和政策制度,倡导建立合理的投融资合作机构等。

(2)国际产业转移问题

对于国际产业转移,应该加以利用,并借国际产业转移之际,吸引外国资本投资,实现我国产业升级换代。另外,我国对外贸易可实行多元化战略。在商品结构上应向高科技方向发展,实现出口产业多元化;在出口地域上应该将出口扩大到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实现出口多国化。

3.1.2国内方面

我国的金融市场不完善,造成民营企业融资难、储蓄资金得不到有效利用,最终影响国际收支可持续均衡。要推动我国的金融市场的发展,一是要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按照市场经济的效率原则,实现储蓄资金的有效配置。二是金融工具创新与监管并进,降低金融业准入门槛,完善资本市场,使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有完善的融资平台,缓解资本金融账户顺差。

3.2 微观调整维持我国国际收支可持续均衡

3.2.1 完善我国对外贸易政策

(1)完善出口商品结构和层次

调整出口退税和优惠政策,通过政策引导限制资源性商品的出口,减少资源性初级产品在出口中的占比。另外,我国应加大在企业科研创新方面的资金支持力度,提升出口产品的档次。尤其是对我国的加工贸易,应该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促使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

(2)进口政策的完善

一是抓住时机更多地进口可储备的自然资源,如稀有金属、石油等;二是有针对性的降低进口关税,特别是高新技术商品和资源性商品;三是为进口企业提供各种便利,完善金融、法律、保险等中介服务,简化进口手续,为进口创造好的服务环境。

3.2.2 完善我国利用外资政策

(1)调整引资政策

调整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对外资进行有区别的引导对待。对高新技术行业的外资或符合我国产业发展导向的保留一定幅度的税收优惠,而对那些为了提高地方政府政绩而盲目引资,造成污染的行业要坚决进行遏制。

(2)调整引资方向

要更加地注重引资质量。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法律政策鼓励技术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引资,限制资源型初级产品商品的引资;另外,政府在做好协调工作的同时,要避免在引资时,区域间开展的种种不正当竞争而引起的重复建设的问题。总之,应该使外资真正被我国经济发展所用,真正起到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

4 结语

论文首先说明了本文对于我国国际收支可持续均衡的界定,并结合我国的具体经济实际,从宏观和微观角度,阐释了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此后提出了完善我国国际收支可持续均衡的相应措施。纵观全文,对中国国际收支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相应地提出了均衡对策。

参考文献:

[1] 玉林.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P123

[2] 韩民春,安烨.国际金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P3069

[3] 姜波克.国际金融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P630

[4] 张晓峒.计量经济学软件使用指南[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P9799

[5] 刘惠好.国际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4.P1737

篇10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循环经济成为了我国农业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环境与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为了当今国际经济学最关注的话题之一。本文主要从循环经济和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了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与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及其意义。

关键词:循环经济;农村循环经济;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

国际贸易与循环经济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下已经成为了人们高度重视的话题,而对于农业大国的中国,农村循环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容滞缓的研究话题之一。

一、循环经济、农村循环经济和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述

循环经济是一种将资源有效合理运用、生态工业、清洁生产、绿色消费等融合在一起的新形态经济。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它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使用和再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目标,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形态。

农村循环经济是指把循环经济的思想与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相结合,通过对很有限的资源的高效配置与利用来解决农村的环境污染等问题,从而实现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

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就是指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国际贸易与其经济、生态环境、社会效益等紧密联系,并保持这样的状态的一种持久的发展。也就是说在遵守国际贸易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基础之上,通过合理利用和配置有限的外贸资源以及各种科学的方法来建立健全的国际贸易体制,不断完善国际贸易的的运行机制,提高国际贸易的发展效率,以确保国际贸易与经济、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协调发展。

二、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循环经济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由于工业未实现循环发展而造成了严重的工业污染而不得不走向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所以当循环经济在我国被提出以来后,大多数人都把视角放在了城市的工业上,而不是农村。而我国恰是一个农村人口占了超过总人口的70%的农业大国,大部分的农村污染较为严重,再加上资源的匮乏,使得在我国农村发展循环经济势在必得。

三、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资源的浪费与环境的破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贸易与经济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国的资源问题与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虽然我国资源丰富,但是众多的人口使得人均资源水平和世界水平相比较低,然而资源的浪费和消耗却高于世界水平。在我国高投入、高消耗以及资源不足的增长方式下,高排放和高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严重受阻。

(二)粗放型的国际贸易的增长方式。

“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这一粗放的发展模式是我国国际贸易长期实行的一种方式。这种增长方式的弊端在于出口商品对资源的依赖过高,资源利用率极低。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了较大比重,对环境的污染就较为严重,而出口越多,资源的消耗就越大,环境的破坏就越严重。

(三)进出口商品的商品结构。

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出口的商品多集中于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如纺织业、化工制造业、采掘业,而这些行业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且对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然而,我国所进口的商品中主要是科技含量高的工业品或者是原材料和资源。此外,西方的发达国家用贸易的方式将环境污染向我国转移,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

(四)绿色贸易壁垒的出现。

我国商品出口到其他发达国家时,还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对我国的商品在各个方面的环保要求较高。例如生产、开发、包装以及使用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包装与运输成本,造成我国产品的比较优势消失,且降低了本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贸易摩擦,对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不利。

四、实现农村循环经济与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一) 树立农村循环经济的理念,明确其与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国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统筹考虑环境、贸易与农村循环经济的关系,提高环境质量,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国际贸易与农村循环经济的共同发展。

(二)建立促进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

我国虽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措施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但是仍然没有一部完善的有关于循环经济的法律制度。因此,我国应该通过制定一系列规范化的绿色贸易法律法规,形成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框架体系。

(三)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在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时代,国际贸易的发展应该坚持和维护环境保护,保护好自然生态的平衡,坚决改善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坚决杜绝贸易生产中的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国际贸易。

五、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与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一)改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状况

农村循环经济倡导的经济的循环发展,主要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不是资源的过度开采,主要是利用各种资源的利用程度,以及在不同程度上的可利用性,改善资源浪费,促进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二)促进国际贸易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改变

农村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其强调的是农业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目的是实现对资源最大限度的配置利用和环境的最大限度的保护。因为农村循环经济强调的是增长方式的变化,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际贸易增长方式的变化,使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三)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

在农村循环经济的理念下推动农产品的创新,利用绿色资源的优势,利用中国人多地多的优势,坚决抵制外国垃圾食品进入中国境内,优化进出口结构。

六、结语

一直以来,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几乎都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与其规律为代价的,这种发展形式虽能促使经济得到短时间的发展,但是不利于国际贸易的长期发展。而循环经济的出现,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循环经济的投入低、消耗低、污染少且效益高等优点,给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有助于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张秀丽.对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思考[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报,2011(10).

[2]李红.浅谈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0(03).

[3]易露霞,刘芳.在循环经济理念下实现国际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J].中国市场.2场.2009(Z3).

[4]李军.循环经济与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J].国际经济作.2009(06).

[5]王桂兰,刘莹莹.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