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能源报告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型能源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型能源报告

篇1

随着“xx”即将结束,“十三五”发展目标与纲领陆续出台。近日,据媒体报道,“十三五”期间低碳环保将是主线。与此同时,在冬奥会的助力下,张家口将建设可再生能源示范区,为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提供清洁能源,并在全国形成示范效应。上述利好事件下,预计我国新能源产业即将迎来爆发期。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指的是传统能源之外的、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含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与汽车新能源等。近年,在传统能源供应日趋紧张,环境保护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新能源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战略。十三五期间国家依旧“主打”低碳绿色,从产业角度来看,光伏、风电与核电等清洁发电产业将获得利好。

光伏是太阳能发电系统的简称,指的是可以将太阳能辐射转换为电能为用户供电的系统,分为并网与独立式,并网式具有成本低、环保等特点,正成为光伏行业主流。并网式发电又分为地面电站与分布式光伏,我国太阳能市场以地面电站为主,分布式光伏只占有20%市场。不过考虑到地面电站需要大量土地,我国东中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并不适用地面电站,因此分布式光伏近年被大力推广。

20xx年第一季度,我国并网式太阳能发电装机为1758万千瓦,为去年同期的4.4倍,西部地区地面光伏电站建设对其贡献巨大,而受融资、并网以及商业模式等因素困扰,我国分布式光伏进展缓慢。不过,光伏“十三五”规划即将出台,预计在政策影响下,光伏累计装机目标可能由最初的100GW进一步上调,分布式光伏难题将逐步解决。

我国风能资源丰富,陆地与海上可开发与利用风能共计10亿瓦,业界统计如果风能被全部开发,可以满足我国目前的用电需求。我国是全球风电装机增长速度最快、新增风电装机容量的国家,风电并网装机已达到7500余万千瓦。不过,作为世界风电第一大国,局部地区弃风的“生长痛”也困扰着业界。

对此,业界认为,解决弃风问题要追根溯源,理清上游规划环节,加强管理与科学规划,让风电发展和电网消纳均衡同步;建设远距离、大容量的电力输送通道,构建全国乃至更大范围的风电消纳市场。根据国家规划,风电十三五累计装机目标大概率将上调到250GW,风电行业有望破局。

核电采用核裂变的方式释放巨大能量发电,与光伏和风电相比,核电具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又不存在水电季节性等弊端,因而正成为我国重点推广的新能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现役核电机组数量达23台,从未发生过二级以上事故与事件;在建核电机组为26个,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在建机组质量受控。20xx年一季度我国核电发电量占比约为2.7%,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2%,这为我国核电产业发展带来想象空间。

随着沿海核电项目不断建设、内陆核电释放开启信号,预计至2030 年,国内核电总装机量将达到1.5~2亿千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将达到6%至8%。

目 录

第一章 项目总论

一、项目背景

二、项目简介

三、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四、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五、可行性报告编制依据

第二章 项目建设单位介绍

第三章 市场分析

一、市场环境分析

二、市场现状及需求前景分析

三、市场需求预测

四、市场分析小结

第四章 产品介绍

一、产品简介

二、产品特点

第五章 技术工艺

一、技术方案介绍

二、技术路线

第六章 项目运营及发展规划

一、运营模式

二、组织架构

三、劳动定员

四、盈利模式

五、发展规划

第七章 项目选址

一、项目选址

二、项目建设地概况

第八章 工程建设方案

一、工程布局

二、设计依据

三、项目用地规划

四、用地规划指标

第九章 节能、节水

一、编制依据

二、节能措施

三、节水措施

第十章 环境保护

一、建设期环境影响分析与保护措施

二、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与保护措施

三、环境保护综合评价

第十一章 项目职业安全卫生与消防

一、安全卫生

(一)设计依据

(二)危险因素分析

(三)安全卫生措施

二、消防设计

(一)设计依据

(二)消防设计

(三)消防措施

(四)消防人员

第十二章 项目建设进度

一、项目实施各阶段

(一)前期工作

(二)资金筹集安排

(三)勘察设计和设备订货

(四)施工准备

(五)土建施工

(六)竣工验收

二、项目实施进度表

第十三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范围

二、投资估算

(二)固定资产投资

三、资金筹措

第十四章 财务评价

一、基本假设

二、收入与成本费用估算

(一)收入与税费预测

(二)总成本预测

三、盈利能力分析

四、财务评价小结

第十五章 社会效益分析

第十六章 项目综合评价

一、项目可行性分析结论

篇2

一、强化新型墙材专项基金的征收工作。严格按照省《条例》的规定,及时摸清和掌握各房地产开发商房屋建设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建立健全专项基金征收台帐,做到应收尽收,提高征收率,年内每项工程确保催收次数不低于4次,力争2010年征收专项基金达到100万元。

二、继续鼓励和扶持实心粘土砖厂通过技改转产新型墙材,重点支持“蒸压加气砼砌块建设项目”,使之尽快投产,填补我县生产此产品的空白。同时加强对已转产新型墙材企业的监督检查,督促企业严格按照认证证书批准的产品进行生产,对未按规定生产的将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三、抓实抓好节能监察工作。

一是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具体抓好以下几方面的监察工作:

1、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实施情况进行监察。

2、对企业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情况以及节奖超罚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监察。

3、对企业制定和落实节能计划、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技术措施的情况进行节能监察。

4、对企业落实能源计量、能源消费统计制度以及能源消费报表定期报送的情况进行节能监察。

5、对省百家重点监察企业之一的源兴钢铁公司和市定的八家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察。

6、对企业开展能源审计、编制节能规划、计划、完成节能目标和落实节能监察整改措施的情况进行节能监察。

7、对能源生产经营单位(如电业公司、煤矿等)禁止向本单位职工无偿提供能源,或对能源消费实行包费制执行情况进行节能监察。

二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体系,制定和落实节能计划、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技术措施,引导企业加快节能新技术的应用工作;

三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有关规定,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而且能耗超标的设备予以整改,对国家禁止使用的高耗能设备予以没收和处罚,具体工作措施:

1、对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设备或者生产工艺的,责令其停止使用,没收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设备,对情节严重的,责令其停业整顿或者关闭。

2、对超过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的,责令其限期整改;对情节严重,经限期治理逾期不治理或者没有达到治理要求的,责令其停业整顿或者关闭。

3、对重点用能单位未按照规定报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或者报告内容不实的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于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4、对重点用能单位未按照规定设立能源管理岗位、聘任能源管理负责人的责令其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于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5、对节能管理制度不键全、节能措施不落实、能源利用效率低的重点用能单位,责令其限期整改,无正当理由拒不落实整改要求的,处于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罚款。

6、对违犯节能法律、法规规定,无偿向本单位职工提供能源或者对能源消费实行包费制的,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7、对从事节能咨询、设计、评估、检测、审计认证等服务的机构提供虚假信息的,责令其改正,没收其违法所得,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四、加强钢铁、水泥建材、新型墙材企业的安全监管工作。3月底之前完成与监管企业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了解和掌握易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关键节点,督促企业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督促企业安全员坚持日巡查制度和登记制度,搞好员工的月、季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同时,坚持重大节日和重要时期深入企业进行安全督查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对所监管的企业今年力争实现“无死亡事故;无重伤事故;无火灾事故”的目标,力争评为年度安全生产先进单位。

五、主动出击,密切配合做好争资争项和招商引资工作。平日留意收集招商引资和争资争项的信息,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用十分的努力,加强跟踪和联络,设法尽力引进,努力做好服务。

六、认真做好行业监管及行政执法工作。

篇3

合成液化气一经推出就得到了广大学员的热烈欢迎,黑龙江学员李为学在接产了合成液化气后,三个月创收两万元!河北的崔成亮在杂志上看到合成液化气的报道后,和公司反复沟通,在网上查看了公司的合法经营手续和国家质检部门的检验报告,确认安全后到公司现场试用了液化气,通过两天的观察他确信合成液化气千真万确实用可行,而且价格便宜,是一种能够替代传统液化气的新型能源。如今,崔成亮在当地已经开始批发、零售合成液化气,并取得了满意的经济效益。

合成液化气由三种化工原料配制而成,这三种原料哪儿都能买到,各地化工商店、化工厂均有出售,价钱也非常低,每瓶成本仅30元左右。高效液化气普通的钢瓶灶具都能通用,燃烧过程火力强、热值高,热值高达48000kj/kg,比普通石油液化气高20%左右。使用这种高效液化气既环保又节能,无黑烟、无残液,非常适合餐馆、食堂、家庭、锅炉房等地,市场极其广阔。

投资高效液化气所需资金少,上马快,两人即可日产150瓶,特适合下岗工人及中小投资者建站办厂,提供专利证书,质检报告,国家三部委推广文件。免费销售点考察,免费现场配制,免费试烧效果。面授2800元,函授2000元。

相关链接:

宏泰公司还推出了下列能源新产品:

一、甲醇汽油添加剂:93号汽油的现价每升6.9元,而甲醇燃料仅为每升不足2.6元,甲醇汽油添加剂经国家检测完全达到97#汽油的标准,节省费用50%以上,无需改装发动机和现有设备(电喷和化油气汽车)。既可单独使用,又能与汽油混合使用,而且耗量低,马力大,易启动,无积碳。该项目是2010年山东省科技发明特等奖获得者,提供专利证书、质检报告、国家三部委推广文件。面授2800元,函授2000元。

二、宏泰水燃(液体液化气):宏泰水燃的原料是普通的化工原料和水,目前已通过国家检测,被国家专利局受理新发明专利,又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为“宏泰水燃”。该能源成本低,售价低,人们易接受,市场用量大。使用新型水体燃料炒菜取暖三口之家一年能节省一千多元,而且干净又环保。且具有热值高、无烟无毒、安全环保、运输方便之优点,适合家庭、饭店、锅炉取暖。面授2600元,函授1800元。

记者点评:该技术已由《大众创业》杂志、专家、记者现场考察、反复论证,读者可放心学习。培训总部:山东枣庄,欢迎读者前往考察验证,考察者如发现和宣传内容不符,公司包赔来回车费,及每天200元的误工费。公司承诺,全国各地都可买到原料。

特大惊喜:凡携带本刊《大众创业》读者前往学习,均可优惠一次性优惠300元,优惠期过后立刻恢复原价,机会难得,不容错过。(不带本杂志,不予优惠)

《大众创业》杂志社读者服务部

地址:西安长安区西韦巷

指定汇款账号:

农业银行:6228480210829795512户名:李培强

邮政银行:6221887910059581664户名:李培强

篇4

湖南新能源产业也已起步,以湘电股份为代表的风电设备制造业、以长沙中电48所为龙头的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组件制造业已走在国内同业的先进行列。但其他一些起步较晚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发展极不平衡,制约甚至阻碍了整个行业的大发展和进步。

如何科学、有效地拓展和管理好湖南的新能源产业,即时为政府主管部门报告产业链实时基础数据;如何专业地为生产企业提供最新行业动态,及时了解他们的困难和所求,建立和组织行业战略联盟机制,统筹解决新型企业所面对的各种新矛盾新问题,这些应引起我们的思考。

1.能源需求

由于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我省每年从外省调入电量超过100亿千瓦时,调入电煤超过2500万吨,调入石油超过600万吨,调入天然气超过9亿立方米。可见能源紧缺仍然是影响和制约湖南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而这些都属于常规能源或传统能源的范畴,因此节能减排、发展新能源产业势在必行。

2.新能源及其产业

新能源是在新技术基础上系统地进行开发和利用的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除化石能源等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核聚变能等),目前尚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亟待推广。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不断推进新能源技术、新能源设备研发,完全符合湖南四化两型建设需要。湖南新能源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在太阳能光伏产业研发、风电设备制造以及生物质发电等方面已具备一些领先技术和龙头企业。但要将其打造成新型支柱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

3.能源管理

能源管理涉及从整体规划到具体生产、调度、计划分配、使用维护及节能降耗等多方面的因素,可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提出新能源产业战略研究的课题,就是试图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新能源产业战略模型(数据库结构),为政府主管部门决策分析、制定新能源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有力依据,这对于推进湖南新能源产业大力发展、使其迅速成为千亿元支柱产业具有前瞻性意义和作用。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昭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其中所列七大新兴产业有四项涉及节能环保产业、现代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因此,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各级政府需从国家层面的战略前瞻性角度来认识能源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千亿元支柱产业没有前瞻性眼光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的态度,高度重视,统一规划,有计划、有目标地展开新能源及其产业研究各方面的工作。湖南必须尽快制定省级中长期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财政预算要陆续进入年度计划,并将新能源发展工作切实列入各级地方政府绩效考核范畴。

1.支持鼓励技术创新

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成果,鼓励、支持研发机构和科技人员锐意创新,追踪世界前沿科技,发挥风电设备、光伏制造技术既有优势;政府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大科研开发投入,结合湖南农林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生物质能发电技术及设备开发应用,不断培植新的以及更多的技术优势行业,在各级政府及科技主管部门的关注和支持下,建立和健全省、地(市)级风电、光伏、光热、地热、生物质能以及新型燃料电池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长效机制,切实做到最大力度地支持新能源技术创新,最大效应地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

2.积极推行产学研道路

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学科专业强势以及各级新技术产业园区实力,积极推行产学研道路。具体来说,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组建湖南省新能源战略研究会,作为社团机构,可以在政府部门、研究院所以及生产企业各方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协助政府部门宣传贯彻国家能源产业政策,制定实施战略;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着力于能源经济领域先进技术和产品的积极推广;另一方面,加速推进新技术新产品科研成果市场转化,促进新能源生产企业、科研院所间的对接交流与合作。在展开长期研发技术交流机制的基础上建立新能源产业联盟机构,形成优势互补的联盟机制,促进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3.积极帮扶新能源企业

政府层面要大力支持、扶植新能源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做到有效管理现有企业,积极培养新生企业,努力将其做大做强,切实形成支柱型中长远发展模式意识;社会层面则调动以科研机构为主体的新能源战略研究会(机构),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协会的科技创新力量,充分发挥科技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另外,以骨干企业为龙头的行业产业联盟机构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帮助新兴中小企业克服技术难题,统一、协调地推进行业壮大、发展,进一步激发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加强自主创新,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共同做大做强湖南的新能源产业。

篇5

自从一个多世纪前电网问世后,其本身几乎没有改变,一端是电站,当另一端用户需要时供应电力。这种方式许多年来都行之有效,推动了工业化国家的发展,但现在却渐渐过时了,“智能电网”的出席,改变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成不变的商业模式。

韩国:三步跨入“智能时代”

2009年9月,韩国绿色增长总统委员会了“绿色增长国家战略”,确立了智能电网在韩国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其智能电网发展路线分为三个阶段,目标是在2030年全面完成韩国智能电网建设,实现整个电网的智能化。第一阶段(2009~2012年),完成智能电网初期建设,确立韩国智能电网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第二阶段(2013~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智能电网,重点实现用电环节的智能化。第三阶段(2021~2030年),全面完成智能电网建设,实现整个电网的智能化。

美国:复合式智能电网

由美国能源部输配电办公室出版了GRID2030,明确提出了未来的愿景。到2030年,美国的电力网将提高现有系统的可靠性、电能质量、安全性,将提高电力传输和电力市场的效率。它通过发电厂和用电设备任意两点的电力流和信息双向联通,实现对每个用户和节点的自动监视和控制。超导技术将使电力远距离无损传输成为可能,新导体材料将使电力线传输能力增加二到三倍,高级储能技术和需求侧管理可以消除调峰问题,由于停电和电能质量问题引起的经济损失将降到极小,在满足用户日常电力需要的同时极大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英国:低碳经济是目标

2003年英国发表了《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首次正式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宣布到2050年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国家。未来英国的智能电网将是具有高可靠性和质量的电网,接入低碳或无碳发电设备,利用需求侧管理技术,通过税收和新产品鼓励用户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让整个电力系统运行在碳排放和成本最优点,提高整个电网的可视性。有报告显示,英国智能电网投资将受益于碳减排目标和绿色经济发展,例如电动汽车。该报告建议,智能电网将为英国创造1万多就业机会。

德国:2030年新能源完全入网

《2020年能源政策路线图》提出了德国智能电网2020年和2030年的远景。到2020年,随着新的电厂和海上风场的建立,电力供应更加向德国的东部和北部转移。整个德国电网将得到整体提高,电网能够接受可再生能源和新型节能电厂。北海的海上风场通过高压直流线路与周边国家相连。智能电网通过需求侧响应管理可以容纳柔性潮流。到2030年,智能的欧洲电网将全部消纳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通过欧洲新型高压直流线路,北非的太阳能发电将可以输送到欧洲,智能电网可以在发电和使用侧都实现节能。

篇6

政策紧缩周期性板块估值受压

短期过热下的政策收缩

在去年三季度中国经济触及库存周期高点以来,从四季度开始,一直在经历着从投资转外需的过程,外需高峰的如期而至也表明上半年的中国经济基本趋势是向上的。恰在这时,刺激政策的负面效应 通胀膨胀将迎来宣泄高峰,在这一片“过热”的氛围下,背后的隐忧即产能过剩和资产泡沫的风险并未丝毫减轻,随后的政策退出成为大概率事件。

中国经济将面临周期性调整,但具有内生性和外来性的两个方面。外来性就是受制于长波周期的共振,而内生性则源于内部经济增长模式的升级。中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起飞阶段的主导基础产业,比如钢铁、有色金属和石化等和相关的主导产业房地产、金融等时都是强周期行业。在金融危机之后,周期性行业受到最为直接和严重的冲击,决策者开始认识到经济结构中的弱点,但是似乎又无力挽回这个日益失衡的局面。传统的周期性行业一直受制干对原有增长路径潜在风险的担忧,而在这个大背景下,担忧必将更加加深。

当前,经济增长动力依然强劲,表现在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而中期的隐忧则是物价水平的上升,主导产业的房地产泡沫化,这两点都将在中期削弱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能力,中央政府政的紧缩已经被市场所预期和接受,并且减缓上述两点造成的中期基本面风险,但显见的影响是代表中国经济总量增长的大盘股群体承受过热风险,而流动性趋紧形成对市场整体估值的压制。

主要周期性行业目前并不具备上涨动力

周期性行业如石油开采、煤炭开采、化学原料、金属、建筑建材和造纸等行业业绩预期下降的居多,而且净利润增长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我们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分析二级市场主要周期性行业:钢铁、有色金属、煤炭、化工原料、造纸和建筑建材的影响因素。无论从成本压力、行业供需关系、细分子行业类型;相对估值水平和投资预期年回报率优势等因素分析,如果业绩预期进一步下调,这些周期性行业的股票不排除有一定回落空间。

2009年的过度刺激已经注定了2010年后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不得不下降,在中国经济中枢回落到8%以后,传统经济引擎的泡沫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将阶段性存在,并将系统地降低传统周期性行业的配置价值,而在资源约束下中国的工业深化和城市深化将首先带动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消费多样化,在这个过程中组织创新、模式创新、流程创新和技术创新都将为整个经济注入新的增长动力。这表现在二级市场上,便是近期以科技、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概念股方兴未艾。而以钢铁、石化为首的周期性板块却江河日下。

新兴产业:经济增长新引擎

危机倒逼我国培育新兴产业

本次危机进一步凸显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而通过推动技术进步,进行结构调整无疑是促使经济再平衡的根本途径。经济危机造成中国经济增速永久性下滑的担忧也促使管理层更加注重长期的经济增长。

而长久以来,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更加注重需求管理,试图平滑需求以减少经济波动,而我们的实证研究则表明,供给方的因素对我国产出的影响更大,因此侧重供给管理可以提高宏观调控的效率。

我们看到,此次危机后,国家促进技术进步,扶植新兴产业的政策制定紧锣密鼓的进行,对技术进步的重视程度也是空前的。

(1)科技支持是危机后我国经济刺激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2)去年下半年以来,管理层推动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意图明显。

(3)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指出,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挑大梁

新型工业化的提出。目前中国的工业化率已经超过了40%,重工业化率已经超过了70%,中国工业化面临转型压力。我国在十六大上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新型工业化涉及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其支撑点在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实现存量市场的效率提升和带来增量市场的新机遇是建设新型工业化的双重目的。新型工业化的本质或核心是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产业、各企业的融合应用,是利用信息技术创新的革命性、市场空间的无边界性、产业链的包容性等产业特性来激活或加速国民经济各产业的新陈代谢过程,一方面有助于提升传统产业的经营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通过运用诸如传感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战略性新技术在融合应用过程中创造新产业、新市场、新就业机遇,逐步实现从粗放型规模经济向集约型的范围经济转移和过渡。

当前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是增量突破。当前,国家首要强调保稳定、保就业、保民生问题的特殊历史阶段,如何获得增量的突破既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又具有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的现实意义。这是因为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从投入到产出的周期通常需要3年至5年的时间,市场前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更何况在传统工业面临产能过剩、结构亟待调整的当前,如何降低投资支出防止利润下滑和不裁员,这既是企业追求经济利益的内在要求又是政府对国有垄断性企业的政治任务。然而,通过运用战略性新技术实现新型商业模式变革、以及延伸工业产业价值链的市场空间,既能提高科技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以达到优化结构的目的,同时又能产生新就业机会,这正符合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在要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中国未来经济成长的领头兵。温总理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征,在电子信息领域中云计算、传感网、电子商务、三网融合,下一代网络、行业信息化、IGBT、液晶面板、LED等产业符合这些特征,未来产业本身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未来中国经济成长的领头兵,同时并为其他战略新型工业化产业提供信息化的手段。

2010年最为重要的投资主题之一

经济危机,催生了新兴战略产业的萌发,也是中国借机步入新兴产业革命的重要历史时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在“后危机时代”支撑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经济结构性调整以及政策导向转变将给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较好的投资机会,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将成为2010年最为重要的投资主题一。

政策空间决定投资机会

中央政府对于战略新兴产业的高度重视和过去一年中推出的一系列政策都让我们对未来可能出台的扶持政策充满期待。我们认为未来对于新兴产业的扶持可能将集中在产业政策的规划出台、财政直接与间接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科技投入的增加和公共服务的改善几个方面。

产业政策方面,温总理表示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将和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紧密结合。据国家发改委透露,日前国务院已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关意见的报告》,对加快培育包括航天产业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出了总体部署。可以预期的是,在一系列产业的重点扶持之下,包括航空航天、信息、生物医药和生物育种、新材料、新能源、海洋、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汽车等在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将隐藏重大投资机会。发改委相关人士也透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正在制定之中,原先规划的《新能源振兴规划》将并入其中,预计今年早间有望出台。产业政策的明晰和国家规划的公布将为整个产业的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引。

财政补贴方面,财政部和发改委已经联合推出了第一批新兴产业创投基金,预计未来两到三年内还将有200支类似的基金设立,使得超过1万户中小企业收益,同时,发改委仍在继续研究财政对于核心技术研发的投资和补贴措施。

税收优惠方面,国税总局明确明年将继续落实结构性减税措施,新兴产业将是税收优惠的重点,相关细则可望逐步推出。金融支持也是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央行的工作会议要求加大对于战略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我们认为相关的倾斜政策和利率优惠可以期待,而发改委也在制定中小企业集合发债的相关细则,改善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融资困境。科技部将在明年加大战略新兴产业的科研投入,并进一步构建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国家实验室、大学、科研机构、检测中心、大型仪器中心等向企业开放。

总体而言,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政策的支持将是一个可持续的长期的过程,必将引起资本市场良好的反响。

新兴产业也需要讲究价值投资

从最近市场表现来看,代表新兴产业的上市公司得到资金的大力追捧,因为股市投资者对于有着美好前景和预期的东西有天然的追逐热情。我们认为,国家的新型战略性产业的支持将带来持久性的投机机会。但近期相关板块的表现明显可以看到炒作的痕迹。在政策退出的大背景下,市场流动性不足以推动市场整体向上,转而在追逐题材性质的小市值股票,这些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正好满足这一需求,这一来却给新兴概念股带来了巨大的泡沫。

我们丝毫不怀疑新兴产业中存在这样优质公司,但肯定不是所有的公司都具有这样的发展前景。在市场热情高涨的追逐新兴产业股票的时候,我们应该冷静的坐下来,搞清楚这些行业的特点是什么,这些企业的商业模式到底是怎样的,它们的管理层能否在未来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下带领企业做大做强。在很多新兴产业,都可能产生这样一些能做大做强的公司,但是需要投资者真正去了解和理解,还要有足够的耐性去等待。毕竟,企业的发展是不可能像资本市场所期望的那样一帆风顺稳步增长的。

链接

“要用科技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选择若干重点领域作为突破口,力争较短时间内见效,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尽早成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篇7

关键词:对外贸易;新型竞争力;发展战略

从根本上来看,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国际竞争力的问题,我国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优势,成为了世界上的贸易大国,但是离贸易强国还有较大的距离,具体来看,首先,我国相对于其他贸易强国,在对外贸易的产品结构、创新能力以及产品技术含量方面,差异还比较明显,其次,在对外贸易过程中,我国还存在没有决定商品价格的权利、没有制订贸易规则的权利、没有完善的销售网络和足够具备影响力的品牌等问题[1]。所以,中国要想转变为贸易强国,必须努力解决这些问题,还必须具备新型竞争力。本文具体从中国对外贸易新型竞争力实现途径以及制度安排两个方面分析中国对外贸易新型竞争力发展战略应用。

1实现中国对外贸易新型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1.1促进各要素质量的提升

(1)提升资本利用质量。在所有生产要素中,资本都占据主导地位,除了能够加快经济增长,还能够联系其他生产要素实现作用的发挥。所以要想提升全要素质量,必须做好提升资本利用质量这一基础工作。而要做好这一工作,保障路径是实现投融资体制的构建以及完善,基础路径是加快发展与完善资本市场,根据路径是促进企业资本配置效率的逐步提高。(2)提高能源利用质量。能源供应质量影响者经济运转的程度以及规模,我国正因为投入了大量的能源,才加快了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扩宽了对外贸易的规模。但是迅速上升的能源利用量使得环境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所以要想建立对外贸易新型竞争力,必须实现能源利用质量的提升。

1.2加快产品创新步伐

(1)创新产品品牌。一个产品品牌力量的大小是一个企业力量大小的直接体现,产品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财产,也是在国际市场中展现竞争力的有力体现。具体来说,产品品牌创新微观发展可以使创新后的品牌维护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加强品牌创新的战略制定;宏观发展可以实现国家竞争政策体系创新品牌战略的构建、重视促进品牌成长的市场环境创建、促进品牌保护的法制环境更加完善。(2)创新产品技术。我国企业技术水平得到不断的提升主要是由于注重走引进和创新为主的技术发展路径,不过技术层次仍处于一般水平,我国为了实现对外贸易新型竞争力构建,必须不断提高技术质量以及水平,注重对外贸易核心技术的培育以及发展[2]。其保障路径为使知识产权保护得到进一步完善;基本路径为加强国家技术自主创新体系的建立以及完善;显示路径是保证在技术创新中企业作用的充分发挥。

1.3促进生产业的发展

(1)加快实现生产业产业化发展。生产原本是制造业的内部活动,但是就我国产业发展情况来看,制造业的发展目标为小而全、大而全,我国生产业实力从总体上看较弱,主要是由于产业化发展的缓慢以及生产的剥离。(2)实现制造业与生产业的互动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并且这种互动关系在不断的发展中不断增强。生产是软性生产资料的一种,造就了产品差异和增值,我国要想建立新型竞争力,必须实现两者互动发展,其保障路径为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基础路径为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互动机制的完善,推进路径是促进互动模式的完善,深化两者之间的互动。

1.4对对外贸易政策进行调整

(1)对国内区域产业政策进行协同调整。中国制造业以往拥有的低成本优势当前已经不再是主要优势,在新的挑战下,必须实现产业升级,调整产业布局,使国家制造业的实力得到保留和延续,同时加快对外贸易新型竞争力出路的构建。不同地区产业布局要想实现协调发展,必须使区域合作得到进一步深化;要想实现中西部地区产业政策调整,必须增加政策方面的投入和扶持。(2)加强全球区域贸易合作的全面推进。从我国十报告的相关内容可以得知,区域贸易的广泛合作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要想构建新型竞争力,必须将落脚点放在全球范围内的区域贸易合作。具体包括四个层次,第一,实现两岸四地大中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第二,实现与周边国家的区域贸易合作的建立,第三,加强中国作为主导的亚太地区区域经贸合作,第四,加强中国与全球贸易集团的贸易合作新机制的构建。

2中国对外贸易新型竞争力的制度安排

2.1从产品视角出发的制度安排

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只有使产品质量得到保证,产品新型竞争力才能得到有效提升,而这就必须完善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具体来说,应该具备产品质量标准、生产监督以及产品质量检验,另外还有原材料质量监管等多项制度,外贸产品品牌管理制度具体应该有产品品牌培育、延伸以及维护等多项制度。对于产品创新管理制度,为了实现对外贸易新型竞争力的提升,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贸易产品结构升级、促进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就必须足够重视产品创新能力这一重要基础。

2.2基于企业视角的制度安排

中国实施对外贸易新型竞争力发展战略,必须将企业放在主体地位,企业是新型竞争力发展战略实施中的最小组成部分,为了实现企业发展创新,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必须加强企业制度的构建和完善。从企业这个视角出发,中国应该从企业低碳环保、现代管理以及自主创新制度几方面完成制度安排。中国企业要想提升国际竞争力,必须重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具体从企业产权、管理以及组织制度几方面入手;中国要想提升对外贸易新型竞争力,必须重视外贸企业自主创新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具体从知识产权保护、自主创新激励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几个制度的制订入手;中国还必须着重低碳经济的发展,促进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

2.3基于国家视角的制度安排

国内区域合作制度。当前国内区域合作的特点主要包括作用更突出、形式更多样、领域更广泛,不过还是有诸多问题,所以,有必要促进区域合作更加深化,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使我国在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能够实现稳步发展,促进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整体提升。双边贸易合作制度。中国应该对自身优势最大程度利用,实现双边贸易合作,结合中国市场以及国外先进技术,两者在贸易扩大以及合作投资期间使各自的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这也将成为我国往后主要对外贸易区域合作的一个方向。双边贸易合作制度应该从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以及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制度入手。

篇8

关键词:合同能源管理;融资;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F81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5月6日

低碳经济和合同能源管理这两个概念在国内越来越为大家所熟悉,然而其发展却远没有想象中的顺利,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缺乏资金支持。合同能源管理企业与其他行业的中小企业一样,遇到了融资困难的局面。

一、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现状

合同能源管理(EPC)作为一种新型的节能机制自1997年进入中国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仅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更提供了不少的就业岗位。据《2012年度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从事节能服务业务的企业达4,175家,比2011年增长7%;其中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备案的节能服务公司2,339家,工信部推荐节能服务公司122家。2013年5月16日国家发改委公布第五批共计888家备案节能服务公司名单。前五批已经备案节能服务公司,不包括被取消的两批32家,全国备案的节能服务公司总数已达3,210家,备案率为76.9%。2012年从业人员达到43万人,比2011年增长14%。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从2011年的1,250.26亿元增长到1,653.37亿元,增长32.24%。其中,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3,905个,投资总额为505.72亿元,比上年增长22.62%,实现节能量达到1,774.46万。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我国将会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的力度,发展低碳经济。这对于合同能源管理企业来说是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然而合同能源管理发展也面临重大的挑战,其中一项就是项目融资的难题。许多专家学者认为融资难制约着中国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世行高级能源专家王晓东认为融资难是制约中国合同能源管理产业发展瓶颈之一。合同能源管理在中国发展十几年以来项目融资难是业界的共识。由于节能产业的项目一般都是先投入、后收益,如今节能产业的急速发展会使得资金缺口更加巨大。据清华大学气候政策研究中心的《中国低碳发展报告(2013)》预测“十二五”期间全社会能效投资需求总规模约为12,358亿元,资金缺口4,134亿元。资金缺口主要来自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节能技术示范工程和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缺口分别达到1,430亿元、1,450亿元和811亿元。从工业、建筑和交通三个终端用能部门来看,“十二五”期间建筑部门将面临最严峻的资金挑战,资金缺口达到359亿元。巨大的资金缺口使得节能企业融资难的情况更加严峻。因此企业要解决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融资的困局,首先要清楚认识到造成项目融资的原因,才能够对症下药,解决阻碍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融资难的有效途径。

二、合同能源管理企业融资难原因分析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融资困难是由项目本身的特点决定的。评估项目是否应该投资的两大基本原则是衡量该收益和风险。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合的最大特点是项目周期长、风险高,而项目收益的不确定性也颇高。因此,在项目投资初期,项目资金大多只能由节能服务公司承担,并且项目前期要求资金投入大,而项目的收益要在项目投入使用后几年才能逐步显现,这增加了项目投资的风险。同时,节能技术的风险和监管体系的不完善进一步加深了项目收益的不确定性。项目高风险是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融资难的根本原因。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已经出台了很多支持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政策,银行也开始关注这一行业,融资困局有所缓解,但是对于资金缺口巨大的行业来说,目前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融资渠道还是不够顺畅。

(一)企业自身实力有待加强。随着政策对低碳经济的支持,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节能环保产业当中,合同能源管理是其中一个受到热捧的节能方向。但是从业企业的素质和实力参差不齐,使得合同能源管理在开始很长一段时间“叫好不叫座”,项目融资比较艰难。而导致开展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企业融资难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企业自身实力不强。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投资回报时间通常较长,项目前期由合同能源管理公司投资建设,投资的资金一般需要企业先垫付。小项目的投资回收期可能需要2~3年,大项目一般都需要4~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对于大多数中小型合同能源管理企业来说,项目所需垫付资金会令企业现金压力不小,一旦接的项目多起来,企业所垫付的资金就会很大,容易出现现金流中断的局面,增加企业经营风险。

另一方面,在融资市场上,银行商业贷款一般需要抵押品,中小企业自身实力不强,本身融资就不容易。同时由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属于高风险项目,项目风险越高所需要的抵押品价值就越大。对于合同能源管理服务企业来说,大多数属于技术型企业,本身并没有多少可以抵押的资产,因而想要得到银行的贷款融资就更加困难了。根据《2012年度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报告》的资料显示,从企业规模看,产值超过10亿元的有6家,超过5亿元的有18家,超过1亿元的有83家。其中,合同能源管理投资超过5亿元的12家,超过1亿元的有46家。从企业规模可以看出产值超过1亿元的企业不足110家,按照备案的节能企业计算,产值超过1亿元的企业占总体的3%左右,这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大部分节能服务企业规模偏小,以中小企业居多。而根据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的《2013节能服务公司百强研究报告》的数据,资产规模上亿的节能服务企业达到37家,公司平均节能量达到6.53万吨。这37家公司实现了总共节能量的接近70%,而百强榜的前10家则实现了总共节能量的55%,这表明节能服务公司中、大型化的特征已经日趋明显。报告同时指出,百强企业已经具有较强的产业集中度,资产规模成为企业获取节能业务的重要支撑。而与此同时,大量资产规模中下的企业,则仅能获取少量的节能业务。从“百强”数据可以看出合同能源管理乃至整个节能服务行业可能出现洗牌的局面,资金将会流向大中规模管理公司,规模小的节能企业生存环境受到极大的挑战,融资将更为艰难。

(二)市场信用体系尚需完善。除了企业规模小、能抵押的资产少外,合同能源管理公司融资难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市场信用问题,这是项目风险的另一个来源。这涉及到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提供方、用能方以及第三方监测方的信用问题。现在国内企业信用体系不太完善,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信用问题尤为突出。张仕廉等(2009)认为合同能源管理合同签订过程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可能发生信用缺失的问题,诸如项目的具体节能量、项目的技术水平、项目投资方的实际情况等都是EMC企业的私有信息,属于一阶信息,而用能方对这些情况不一定掌握的很仔细。信息不对称可能使得设备提供方产生机会主义的想法,所提供的设备可能会影响项目的后期运行。另外,随着节能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节能服务公司为获得市场份额或政府补贴,串通用能单位或节能量审核机构弄虚作假。在针对节能服务企业的信用问题上,国家发改委在2010年推出节能服务公司备案制度,以期完善企业信用制度,为用能企业提供参考,同时希望将不法企业拒于节能行业之外。2013年4月国家根据有关规定,公布了第二批被取消备案资格的公司名单,两批共32家企业的备案资格被取消,并被追讨所获补贴及奖励。同时,国家选择推荐了一些第三方机构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节能量进行第三方测量,以保证公平公正。这些措施对改善节能服务公司的信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用户的信用也是制约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实施的过程当中,由于一些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用户缺乏诚信,用各种理由或者合同漏洞作为拒绝支付节能收益的借口,一旦发生这样的事件,中小型节能企业将难以承受资金无法回收的压力。据中国节能产业网介绍,在开展合同能源管理业务时,业主不信守承诺的事件屡屡发生,让能源管理公司背负了巨大的项目风险,不少节能服务企业的坏账率都超过50%。依照具体的业务方式,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可以分为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业务、承诺型合同能源管理业务、能源费用托管型合同能源管理业务。根据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专业委员会的统计数据,目前国内市场上节能量保证型处于主导地位,占57%,节能效益分享型占32%,能源费用托管型和新出现的金融租赁型总共占比不到10%。从节能量保型处于主导地位可以看出,合同能源管理公司对用户信用还是表现出很大的担忧。市场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用户信用监管的缺失,让项目管理公司背负了巨大的资金风险,也使得银行对项目放贷更趋谨慎。因此完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实施方和用户方信用监督机制是降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风险,化解项目融资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商业银行融资有待加强。现时国内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外源融资方式主要有国内商业银行贷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贷、EPC信用担保贷款、外国银行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融资租赁、商业信用、提前结束合同、应收账款贴现、债权转股权等。另外国家节能补贴也是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资金重要补充。

国内商业银行贷款是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融资的主要渠道之一,但是合同能源管理的融资特点使得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候非常谨慎,并且在节能产业发展初期银行并没有相关项目的贷款,这也是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获得银行贷款困难的原因之一。近年随着节能产业的发展和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推广,在银监会绿色信贷指引下,不少银行成立了绿色信贷部门,尝试开展合同能源管理业务,为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打开方便之门。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融资难的问题。浦发银行、北京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交通银行、平安银行等商业银行开发了针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贷款产品,开始介入合同能源管理融资市场。例如,在2010年浦发银行就面向全行推出创新型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质押融资和合同能源管理IFC损失分担融资产品;2011年,进一步整合旗下绿色金融和贸易金融产品,成功创新开发了合同能源管理保理融资业务。据中国银行协会的《中国银行业2012年度社会责任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6.1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其中,支持节能环保项目贷款余额达到3.5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4%,支持节能环保项目数量10,874个,比上年增加1,525个;支持新能源项目贷款余额近2,000亿元。

虽然政策指引下商业银行加大了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支持力度,但是相对于其他行业的贷款和对大型企业贷款的支持还是微不足道的,并且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资金需求巨大。商业银行之所以不愿意大量投放贷款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主要原因也是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高风险和收益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从经营的角度考虑,肯定希望把贷款放去相对低风险、收益较稳定的投资项目当中。现在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更多的被认为是一种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并没把节能服务业务看作是一个巨大的投资机会。这涉及到业务成本、风险、技术等多方面的问题。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贷款对象更多的是中小企业,而且是大多数抵押品不足的中小企业。我国目前中小企业出现呆账、坏账的情况不少,这使得商业银行在发放信贷的时候更为小心谨慎。

三、改善融资状况的建议

(一)节能企业合作新模式。许多节能企业无法融资或者难以承接重大项目的原因在于其自身实力不够强大,尤其是刚起步的节能企业更是由于缺乏担保物而无法获得银行的借款。实际上,对于一些节能项目大企业可以把部分工程外包给一些相对小型的节能企业,以节省成本和缩短部分工程时间;同时,小型节能企业可以获得一定的业务而存活。另外,各样小型节能企业也可以通过自身技术优势互补组成项目小组去承接较大型工程,这种合作模式值得进一步探讨。

(二)加大节能企业监管透明度。节能企业融资有困难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市场和银行对该类型企业的运作不是很了解,同时项目周期比较长使得风险加大。行业协会可以主动帮助企业提高企业运作的透明度,同时行业协会也应该加大对节能企业的监管,对于违规操作,骗取补贴的企业应及时发现并公布,充分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功能,使得节能企业优胜劣汰,市场健康发展。

(三)建立动态绿色信贷信用体系。商业银行的主要金融功能是使得资金能够合理配置,协助需要发展的产业得到所需的资金,从而使整个国民经济得到发展。大力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是商业银行金融功能和社会责任的体现。然而,商业银行作为商业团体也需要考虑自身的盈利和经营风险,以及股东的利益。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建立动态绿色信贷信用体系来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对节能企业建立信用档案,并对其融资动态进行追踪;对于超出某一风险等级的节能企业,商业银行间应该信息共享,以降低整体金融风险。随着我国加大对低碳经济的投入力度,市场内将会有更多的节能企业希望在低碳经济中分一杯羹,如何甄别企业风险,如何把该产业做强做大,需要参与各方共同思考,互惠互利。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EMCA):2012年度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报告[R].2012.

[2]清华大学气候政策研究中心.中国低碳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2013节能服务公司百强研究报告[R].2013.

篇9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路径选择;甘肃

中图分类号:F12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2—0028—03

189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Svante August Arrhenius曾预测: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将会由于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而增加,并最终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发生。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这一预测在今天得到充分的验证。建立在碳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城市及生活方式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已经开始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在寻找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平衡发展模式的过程中,“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2008年1月28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于北京正式启动了“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首先选择在上海和保定开展项目合作示范。2011年8月18日,国家发改委启动了广东、云南等5省和天津、重庆等8市的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甘肃省要想在未来几十年里加快发展步伐,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向低碳经济转型是其必然选择。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与研究现状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见诸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的能源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其实质就是要解决能源效率的提高与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进行新型低碳能源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最终目标即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指主要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创新,进行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温室气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减缓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是通过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模式,构建低碳产业结构下的生产方式、消费理念和鼓励低碳发展模式的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低碳技术,又称清洁能源技术,其目的是通过提高能源效率来稳定或减少能源需求,同时降低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程度,主导技术涉及石化、冶金、电力、化工、交通、建筑等多个领域以及对煤的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石油天然气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相关领域的有效控制进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李胜等(2009)提出低碳经济的内涵包括低碳生产、低碳流通、低碳分配和低碳消费4个环节,核心是要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政策与制度的设计创新,提高节能技术、新能源开发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水平。建立低碳能源系统和产业结构,实现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环节的低碳化。英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与制度的设计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提高能源效率和发展可再生能源,体现为提高建筑物的能效,执行节能产品认证,并将低碳技术应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中;其次,引入市场机制,建立温室气体排放贸易等制度,通过限定排放上限,依靠碳排放交易体系来激励对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技术开发的投资;第三,设立碳基金,充分发挥国际组织、政府和企业在扶持和鼓励低碳技术开发领域的指导作用。

(二)低碳经济国内外研究现状

继英国政府2003年能源白皮书之后,2006年10月的《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气候变化进行了全新的审视,报告指出如果全球以每年GDP的1%投入低碳产业,可以避免未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并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世界各发达经济体都把发展低碳经济,发展新能源、新的汽车动力、清洁能源、生物产业等作为重要战略选择。美国积极推动气候立法,通过了《清洁能源安全法案》(AC.Es);欧盟提出在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环保项目和相关就业,支持欧盟区的绿色产业,保持其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英国2009年7月公布《英国低碳转换计划》,明确提出企业要最大限度地抓住低碳经济这一发展机遇,在经济转型中确保总体经济资源和利益的公平分配。2008年日本提出“福田蓝图”,次年4月,又公布了《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政策草案,实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发展日本的低碳经济。就研究方法而言,除了传统的相关分析、区域对比分析之外基于大量数据的综合模型分析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碳循环能源模型、动态综合评估模型等。综合来看,在全球气候变暖、能源短缺的形势下,各发达国家均不同程度的调整发展战略,制定以减少碳排放为目标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在产业政策、发展战略、能源政策、生态保护、政策与制度建设等与低碳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展开了深入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进行了创新,并探索了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

国内对低碳经济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靳志勇(2003)就当年英国的低碳经济能源政策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李文虎(2004)对英国的绿色能源战略进行了介绍;庄贵阳(2007)指出,低碳经济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其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应依靠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制定低碳政策措施来实施一场能源革命,试图建立一种较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减缓气候变化;任小波等(2007)对斯特恩报告进行了解读,从科学基础、气候变化中的经济学问题、减排行动的政策与经济因素、适应行动的效益分析以及全球合作应对气候的意义等五个方面对报告的主要内容、立场和结论进行了介绍;王志轩(2007)提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要在法制的框架下推进,要科学估计中国节能减排的潜力,一定要通过政策、价格来引导,通过市场的手段来推进。综合来看,国内低碳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概念阐述、宏观政策、思路架构和低碳能源角度的技术途径等方面,针对具体区域发展低碳经济路径的研究,大多也只停留在介绍国外低碳经济政策措施的阶段。本文以甘肃省为具体研究对象,探讨其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二、甘肃省向低碳经济转型面临的问题

甘肃省是一个资源型省份,同时也是一个资源能源缺乏的省份。甘肃省的支柱产业多是重化工业,能耗高、污染高,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压力比较大。在这种发展方式下,资源能源难以为继,生态环境难以支撑,产业竞争力低下,人民生活质量难以提高。在地区性能源、资源、水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从发展低碳经济入手,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弱化资源的约束是甘肃的必然选择。

(一)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

甘肃省土地资源丰富,全省总土地面积45.44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7位,人均占有土地量居全国第5位;矿产资源相对丰富,在全国和西部占有一定地位,特别是有色金属矿产在全国占绝对优势;煤炭、油田、水能资源丰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全省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甘肃省产业结构比较单一,重化工业比重达到85%以上,是典型的“两高一资”工业结构,经济发展对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性极强。2010年,甘肃省规模以上工业综合消费能源达到3689.45万吨标准煤,而其中重点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费达2 984.30万吨标准煤,占到工业能源总消费的81%,万元GDP能耗和电耗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82.7%和84.6%。从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来看,石油可达40%左右,天然气占到22%左右。甘肃省能源结构以煤炭、火电为主,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较高,石油、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比例低。

(二)甘肃省向低碳经济转型面临的问题

1.重化工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甘肃省目前的产业结构总体呈现典型的“二、三、一”形式,一定时期内,甘肃省能耗高的重化工业所占的比例不仅不会大幅降低,还有可能升高,这种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很难发生根本的变化。而重化工业产业的基本特征是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甘肃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加快推进使能源需求快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必将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这就加重了甘肃经济的高碳特征。

2.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从中国的能源资源条件、开况和供需变化来看,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我们在资源上的优势就变成了劣势。2006年,中国煤炭消费排名全球第一,其中生产占当年全球总量的39.1%,消费占当年全球总量的38.6%。甘肃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多种新能源资源,是全国风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近年在国家政策的促进下,甘肃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必须认识到,甘肃能源生产和消费仍以煤炭为主,煤炭消费占到70%以上,经济的“高碳”特征明显。

3.技术结构水平低下

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动力是先进的科技水平,甘肃省技术结构水平相对落后,技术研发能力和经费有限,劳动力技术水平偏低。甘肃工业企业基础比较薄弱,低碳技术储备不足,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慢,导致能源生产和利用水平相对落后,这是开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严重制约因素。由于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目前,我国低碳技术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而引进转让势必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和适应阶段。我国在低碳技术开发上尚没有明确发展规划,如果甘肃省内企业主动进行低碳技术研发,不仅面临着巨大的生产成本,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

4.节能减排意识缺乏

节能减排不仅是政府和企业的重要责任,也是每个公民的社会责任。科技部组织专家开展的《全民节能减排潜力量化指标》研究表明,个人生活点滴中的节能减排潜力巨大,如果大家都积极参与,36项日常生活行为的年节能总量约为7700万吨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约2亿吨。随着甘肃经济持续增长,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建筑能耗、物业能耗、污染性消费等问题日益突出。

三、甘肃实现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路径与方法

(一)结合“十二五”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

结合“十二五”规划,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要求,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为低碳发展提供指导。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平均能耗水平偏高的主要原因,调整产业结构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甘肃省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避免碳密集产业的转移,否则会长期处于产业价值链的底端,导致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进而阻碍低碳经济的发展。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注重提高高技术制造业比重,积极培育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材料制造等新兴、低能耗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法律、金融、物流、旅游、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降低GDP的碳排放强度,推进低碳工业化进程。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线,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项目,严格执行新建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项目核准程序,建设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和新材料基地,促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和再制造产业发展;积极发展新能源、碳基新材料和氟化工产业,加快现代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发展。构建全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打造生态宜居和重要物流节点城市,支持一体化创新发展。

(二)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

甘肃能源生产和消费仍以传统能源为主,能源结构的合理调整,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大力发展是发展低碳经济的物质基础。甘肃省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应大力开发利用新型洁净能源,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甘肃省在发展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上处于政策优势地位,其中,酒泉风电基地是我国目前批准建设的第一个千万千瓦级的风能电力基地。同时,甘肃省在核燃料生产供应上具有技术优势,要降低对高碳能源的依赖,提高天然气、核电等优质新型能源的能源消费比重。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水平。全面推进节能减排,鼓励企业节约生产和清洁生产,倡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和谐发展。

(三)加快低碳技术引进与研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发达国家已经拥有了较成熟的低碳技术。针对甘肃省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环境污染现状,省内企业要加强与国际组织、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在低碳技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先进理论与经验,力争在关键技术和工艺上实现引进、消化以及技术创新。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针对河西新能源开发与接人电网等相关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研究创新。搭建甘肃省低碳经济信息平台,支持建立低碳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提升科技应用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突破传统能源的约束。加大研发和投入力度,积极研发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先进核能、碳捕集和封存等先进的低碳技术。同时,要立足自主创新,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低碳能源技术,广泛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引进、消化、吸收先进适用的低碳技术,使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四)转变消费观念,推进全民节能

篇10

一、发展定位的背景:落实精神,认识区情

(一)党的十精神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的具体表现。党的十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这对我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道路,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空间格局和产业结构,建设美丽内蒙古,具有重大现实和指导意义。八个发展定位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了党的十五位一体总布局的精神,五大基地属于经济建设范畴,安全稳定屏障属于政治、社会建设范畴,文化旅游基地属于文化建设范畴,生态安全屏障属于生态文明建设范畴。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我区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定位。这些战略定位归纳性和概括性非常强,贯彻落实好战略定位精神,需要将其进一步具体化。自治区党委把握重点,明确思路,逐一细化。把“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细化为“保障首都、服务华北、面向全国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把“国家重要的新型化工基地”细化为“全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把“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细化为“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基地”,把“国家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细化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把“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调整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增加了“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这些细化的发展定位更具指导性和操作性,便于组织实施。

(二)我区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客观要求。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区牢牢抓住国家进入以能源重化工产业发展为主的阶段后,对能矿资源需求急剧上升的战略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生产总值增速连续8年全国第一。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的过渡,国家对能源需求逐步下降,以能源工业为单一增长动力的我区经济增长格局面临着经济增速下降的问题。客观形势的变化要求我区在继续发挥好能源资源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广泛寻求新的增长动力,以保持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增长。我区不仅自然资源丰富,而且人文、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发展定位既注重了能源资源的开发,又注重了其他具有比较优势资源的开发,通过全方位资源的开发,加快推进产业多元发展,形成我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三)自治区区情的现实反映。我区资源富集优势明显,资源开发转化的发展路径是最好的选择。我区资源开发转化在能源领域具有绝对优势,能源工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总量迅猛扩张,与此同时也形成路径依赖。发展定位是对区情的一次再认识和升华,很好地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们的“单一发展路径”问题,实现了资源的全方位开发转化。特别是第一次把文化、历史等人文资源的开发上升到自治区以及国家的发展定位层面,进一步明确了其开发的重要性和发展路径,具有很强的创新性。

(四)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重要选择。新世纪以来,我区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12年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在看到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我区也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在发展战略的选择上把社会建设放在应有的位置。发展定位将安全稳定屏障建设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可以预见,随着发展定位的落实,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将会得到逐步解决。

二、发展定位意义:利于国家,惠及内蒙古

(一)对于国家的意义。一是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我国人均占有资源水平较低,能源资源约束矛盾日益突出。而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能源资源来保障。国家出于保障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和节能减排的需要,必然会提高使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比例;以煤为基,发展煤制烯烃、煤制醇醚、煤制天然气等新型清洁燃料,用相对丰富的煤炭资源替代石油资源,达到优化能源结构的目标。我区能源和矿产资源储量丰富,通过建设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和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可以缓解我国能源供需矛盾,对于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二是有利于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我区生态状况直接关系到东北和华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我区提出建设生态安全屏障,就是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探索建立体现生态文明的体制机制,进而保护建设好我区的生态环境,为全国的生态安全作出较大贡献。

三是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目前,我国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能源重化工产业大多数布局在空间狭小、人口稠密的东部地区,已使东部地区的环境承载力不堪重负。同时,现行产业布局中资源和市场脱节,导致资源长距离运输、电力长距离输送,不仅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而且人为推高了经济运行成本。我区提出建设清洁能源输出基地、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基地,就是要充分发挥我区资源、能源、区位和环境容量等优势,促进国家加快实施重化工业“西移”战略,在我区建设能源密集型产业示范区,这对于优化资源配置,形成我国合理的产业布局意义重大。

四是有利于完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长期以来,我国对外开放重心在沿海地区。我国对俄罗斯和蒙古经贸深化合作潜力巨大,发展活力需进一步释放。我区提出建设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就是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扩大对外经贸合作,深化宽领域多层次交流,加快我区沿边地区开发开放,构筑起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中的沿边经济带。

五是有利于保障北疆安全稳定。我区是祖国的“北大门”和首都的“护城河”,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我区提出建设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就是要全力维护民族团结,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保证社会和谐稳定,为我国重构地缘政治格局、实现兴边富民、筑牢北方安全稳定屏障作出贡献。

(二)对于的意义。通过建设“五大基地”,积极推动我区资源型产业向大规模、长链条、深加工、高效益转换,促进我区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和支柱产业多元化,对于我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形成自主增长机制,保持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发展定位的特点:内涵丰富,特色鲜明

(一)内涵。明确我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角色与定位。认清自身是把握未来的前提,只有明确我区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准确位置,才能把自身优势、发展诉求和国家要求相结合。五大基地很好地明确了我区在国家产业体系分工中的地位,既得到全区各族人民的广泛认同,又能够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明确我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和目标。发展定位明确下一步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和突破口。定位进一步明确我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思路,要继续做大规模、做成集群,提高在全国同行业中的份额,扩大我区基地市场的服务和输出范围。

明确我区发展新阶段的新任务和新要求。能源基地中强调“清洁”,反映了我区传统产业新型化的要求。现代煤化工基地中强调“示范”和“生产”并重,既强调我区在现代煤化工产业工艺和技术方面创新的要求,又注重把试验示范成果产业化的需求。在强调发展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的同时,提出发展现代装备制造及新型产业基地,为我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指明了方向。

(二)特点。比较优势和国家要求相结合。定位的谋划充分考虑了我区的优势。新型清洁能源输出基地、现代煤化工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设,都立足于我区资源优势,同时通过清洁生产、现代工艺、精深转化等方式,契合了国家优化能源结构、促进清洁低碳、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要求。生态屏障、安全稳定屏障、草原文化休闲度假基地和对外开放桥头堡建设,既充分反映我区作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区域特点和区位条件,也反映了我区对国家生态安全和政治稳定的重要作用。

现实性与可能性相结合。发展定位既考虑目前我区在国家占有重要地位的领域,如煤炭、火电、风电、有色金属生产加工、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也考虑了具有良好成长性,在未来能够成为全国重点的领域,如发展以矿机、煤机、化机、风机、重型及特种运载车辆等特色化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和新型材料等产业。

导向性与目的性相结合。发展定位既能够成为引领全区上下为之奋斗的目标,突出了我区积极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和要求,也充分反映了我区对国家支持政策的诉求。如在能源基地、绿色农畜产品基地建设中强调“输出”,目的就是能够得到国家层面对我区运输通道、电力外送通道等方面的支持。在现代煤化工基地建设强调示范的同时,强调生产目的是争取国家在我区目前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现代煤化工项目取得成功的基础上,支持我区尽快放大产业规模,形成产业集群。

全局性与重点性相结合。目前“五大基地”“两个屏障”和“一个桥头堡”的八个发展定位,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各个方面,既包含了党的十确定的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各项内容,又反映了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内涵丰富,重点突出,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发展定位既贯彻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的精神,体现了我区历届党委、政府已经形成的共同认识,注重了发展思路和方向的延续性,又结合我区发展阶段的新特点,赋予发展定位新的内涵和要求,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四、实现举措:统筹谋划,把握关键

(一)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我区产业结构单一、链条短、支柱少,总体发展不够充分。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既要做大总量,更要增强长期发展后劲,着力构建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发展格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技术改造和创新,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提高产业技术含量,向长链条、高附加值方向转变,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加快煤炭延伸转化,加快发展非煤产业,使非煤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多元发展支柱产业,依托现有龙头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装备,提高产业规模效益,形成新的支柱产业。

推动上述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虚拟经济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加快推进由单一商品交换向资本运作深化阶段的转化,加快发展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等金融服务,推进资源资本化的进程。在具备条件的地区设立能源交易中心,实现资源和资本的有效结合。

(二)以支持发展非公经济添活力。非公经济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活力和繁荣程度的重要标志,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出台倾斜性支持政策,鼓励企业进行产业链分解,外包辅助配套产业,凡是国家没有明令限制的领域和行业都要对非公企业放开。完善非公经济发展服务体系,清理已出台的政策措施,优化非公经济发展环境。

(三)以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为载体。县域经济是承载发展定位的重要平台。县域经济要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围绕区域资源和产业特点,重点引进延伸配套加工产业,有针对性地承接中间价值型、资本密集型及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业,鼓励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强专业化分工,实现产业链分解,把配套型、服务型产业在县域范围内进行发展。推进城镇建设,根据未来城镇化人口变化趋势,突出抓好城关镇和重点镇基础设施建设,高起点、高质量建设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打造一批集聚带动力强的县城、特色镇和专业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