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减少的原因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流动人口减少的原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流动人口减少的原因

篇1

广东常住人口1.04亿 全国第一

根据普查数据,此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4亿人(加上港澳台的人口总数为13.7亿人),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年均1.07%的增长率下降了0.5个百分点。从四大区域人口分布情况来看,东部地区人口占全国常住人口的37.98%,与五普相比,上升2.41个百分点。

从各地区人口变化情况看,按常住人口口径统计,广东已经超过河南,常住人口达到1.04亿,也是全国唯一一个常住人口数量超过1亿的省份。而在2000年,河南常住人口排名第一。此外,全国有6个省份常住人口减少。10年间,常住人口增加最多的5个地区是广东、浙江、上海、北京、山东。常住人口减少的6个省份为湖北、四川、重庆、贵州、安徽、甘肃,其中湖北人口减少最多,10年间减少了304万。增长方面,公布数据的21个地区中,共有13个地区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的增长幅度最大,年均增长率为3.8%、3.24%、2.6%、1.9%,都远远超过了国家0.57%的平均增长率。

宁夏城镇化率上升15% 高出全国1.56个百分点

根据普查结果,全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6亿人,城镇化率为49.68%,城镇化率10年上升13.46个百分点,净增2亿人,不论是年净增量还是城镇人口总量,都已经处于世界第一的位置。这说明近十年城镇化进程在加快,也标志着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从地区情况看,共有浙江、北京等7个地区公布了城乡人口分布情况。城镇化率方面,东部经济发达省份城镇化水平较高,北京的城镇化率最高达到8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6.32个百分点。广东66.1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5%。甘肃、青海、贵州等西部地区较低。城镇化率变化方面,宁夏城镇人口增长较快,较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上升15.02个百分点,高出全国13.46%的上升幅度1.56个百分点。

上海外来人口比重39% 全国最高

此次人口普查,全国流动人口大幅增加,流动人口总数为2.6亿,比2000年增长81.03%。广东、浙江、上海、北京等地区公布了本地区流动人口情况。从流动人口数量来看,广东流动人口数量最为庞大,为312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0%,占全国流动人口的12%。流动人口数量之庞大,是广东省成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的主要原因。外来人口比重方面,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为897.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9%,是外来人口比重最大的地区,十年共增长159.08%。其次是北京外来人口的比重已由2000年的18.9%提高到2010年的35.9%。

篇2

一、“入世”必然加剧我国农业人口转移速度及由此产生的矛盾

“入世”意味着市场的开放,意味着国际竞争的加剧。根据世界农产品贸易竞争格局及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现状,我国目前的农业与极具竞争力的世界农业生产相比,具有一定的劣势。这些劣势具体表现为:[1]

1.劳动生产率低,部分农产品丧失比较优势。中国人多地少,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成本呈刚性上涨趋势,其中粮食生产成本以每年8.44%的速度递增。1994年前后,中国的粮食成本已高于国际平均水平,短期内难以扩大经营规模,降低生产成本。一旦“入世”,国外质优价廉的农产品将打入中国市场,就会较大地冲击农业经济,造成种植业生产相对萎缩,种植业就业进一步减少,损害农民利益。

2.部分农产品品质较低,更新换代的速度缓慢,市场化水平不高。优质农产品供不应求,尤其是在品质和品种上缺乏国际竞争优势,如国产优质小麦无论是产量还是品种均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小麦蛋白质含量低,不能适应食品消费结构变化的需要。

3.不能充分发挥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种植品种雷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如何因地制宜地调减当地的粮食生产,充分发挥自身区位、经济和科技等优势,发展高效农业、创汇农业与粮食生产区形成互补互利的农业区域格局;中西部乃至生态脆弱地区,如何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发展林果业、畜牧业、改善生态环境,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4.整体农业科技水平低,物质基础装备差,农产品的转化和加工还处于落后阶段,粮食等初级产品的转化增值程度不高。

由上述目前我国农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的劣势所决定,“入世”后,我国首当其冲的是农业和农产品贸易将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和冲击,这种影响和冲击主要体现在种植业特别是小麦、玉米、大米、棉花、大豆等大宗粮食和经济作物上。由于这些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二至七成,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优势,同时由于我国的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难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因此,在“入世”之后,面对国际市场上质优价廉的同类产品的激烈竞争,我国的粮食和重要经济作物的生产和销售将出现萎缩。[2]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农民在我国人口中占很大比重。到1995年,我国人口突破12亿,农村人口有8亿多,约占全国人口的70%多,其中农村劳动力有5亿多人。由于耕地面积的减少和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农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劳动力过剩问题。据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小组分别用劳动耕地法、工时法、季节性剩余法和构成性剩余法测算,1984年我国约有农业剩余劳动力9485万人,接近1亿人;1994年超过2亿人,到2000年将达到3亿人。[3]庞大的农业过剩人口造成了就业的沉重压力,如此之多人口需要实现从农业向非农业的转移,在非农业行业中就业,就业压力可想而知。

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人口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也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农业过剩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实现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的表现之一,但是,我国的农业过剩人口转移,由于有着某些基础性、制度性、历史性等原因,存在着农业人口转移受阻,相当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失业的现象。具体而言,这些原因包括:

1.农业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数巨大,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城市化实际水平低,发展滞后,容纳能力小的矛盾突出。 2亿多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惊人,远远超过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总人口数,数量如此巨大的农业剩余人口的转移在世界上无先例可循,其难度可想而知;另一方面,我国只是发展中国家,国民收入只占全球的1%强,以现有经济规模很难解决占世界四分之一的劳动力就业,而且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现有水平低,城市化建设滞后,使城市无法容纳数量巨大的过剩农业人口。“一些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超前拉动了工业化的进程,使经济迅速增长。我国的特点是工业化超前而城市化不足。”[4]“造成规模愈来愈大的‘民工潮’的深层原因,是我国没有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相应的城市化的发展,特别是大中城市发展很不够,没有相应的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大中城市非农业转移。”[5]

2.长期的二元社会结构限制了农业剩余人口的有效转移。改革开放后,随着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限制和物价的全面市场化,城乡之间的制度化壁垒虽然有所松动,但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城市居民所享有的住房、就业、教育和医疗保健、社会保障等各种优惠措施仍与城市户籍身份密切相联,转移到城市的农业剩余人口基本上都不能享受,实际上,转移到城市的农村人口并未真正地融入到城市社会中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农业剩余人口的转移。

3.农业剩余人口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与非农业行业对就业人口要求的差距明显。我国农业剩余人口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素质较差,基本上没有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技术技能,只能从事简单体力劳动,而非农业行业特别是从业人员缺口较大的新兴行业所需要的从业人员,一般应当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知识结构和能够适应本行业要求的技术技能。农业剩余人口自身条件和非农业行业对就业人口要求之间的矛盾,严重限制和阻碍了农业剩余人口向非农业的转移。

由此可见,农业剩余人口转移问题,既是我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社会问题。农业剩余人口的转移和就业,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稳定,应当从战略高度上重视并切实处理好这一问题。

在我国农业剩余人口转移受阻,就业形势严峻的局面下,由于我国在大宗农产品方面的比较优势已经消失,“入世”将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按照国际比较优势进行合理生产。因此,“入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和冲击表现在就业问题上,不可避免的将加剧农业剩余人口的转移和就业问题。据有关部门测算,在我国加入WTO后的七年内,农业将每年减少就业人口960万,是就业人口减少最多的行业,但非农业领域吸收就业的速度明显慢于农业人口移出的速度。[6]这是因为:(1)我国的乡镇企业存在着工艺落后,产品技术含量较低,质量不高,企业规模较小等弱点,在入世之后同样面临着来自国内外激烈的竞争,很难全部容纳农业剩余人口。(2)在国际竞争压力下的城市经济不断追求资本增加和技术增加,对就业的吸收作用减小。工业化、城市化吸收农村劳动力的速度低于农业产业化剥离劳动力的速度。(3)在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因存在大量的下岗职工和富余劳动力,其自身的就业形势就比较严峻,很难再解决这么多的文化素质不高、劳动技能较低的农业人口。可以预见,大量的农业剩余人口的转移和就业问题,是“入世”后我国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

二、农业剩余人口转移与城市流动人口犯罪的关系

(一)农业剩余人口转移与城市流动人口

如前文所述,目前在我国农村中存在着数量巨大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除一部分在当地转移到非农业行业如乡镇企业中之外,其余的大部分流入城市,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城市流动人口。据统计,1994年我国城市流动人口共有约8000万,其中在公安机关登记的暂住人口有4400万人,随着农业剩余人口的增长,城市流动人口的数量还在继续增长。在城市流动人口中大多数是农村外出务工经商的青壮年农民,例如,1997年在北京的131万暂住人口中,农业人口为104.5万人,占总数的79.8%,其中在建筑施工人员中占80.5%;在临时工、合同工中占94.5%,在保姆等服务业人员中占92.4%.[7]由此可见,农业剩余人口是组成城市流动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城市流动人口犯罪的现状、特点和原因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流动人口中的违法犯罪比例不断增加,尤其是在一些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流动人口犯罪成为现阶段刑事犯罪案件剧增的主要因素。据统计,流动人口犯罪占上海全部犯罪的50%以上,广州高达80%,深圳竟达97%,在北京,1994年以来,每年查获的流动人口违法犯罪人员始终占违法犯罪总人数的一半以上,1998年达到62%,在城乡结合部一些流动人口聚居区,流动人口犯罪比例高达70%—80%.[8]

当前城市流动人口犯罪的特点是:

1.犯罪的团伙性。城市流动人口主要来自农村,乡土观念和血缘亲属关系等使其形成了诸多如盗窃团伙、抢劫团伙、拐卖妇女、儿童团伙、制假贩假团伙、制黄贩黄团伙等犯罪团伙,团伙成员人多胆壮,互相鼓励,互相影响,大案不断。

2.明显的季节起伏性和地域性。春节前后,农闲季节流动人口犯罪居多,这与流动人口中很大部分是农民有关。另外,大中城市和沿海开放地区流动人口犯罪率高于内地和小城市。

3.犯罪的流动性。人口的流动性,在流动人口犯罪中表现为犯罪的突发性和范围的不确定性。

4.犯罪类型以物欲型犯罪为主,但也显示出从物欲型向暴力型、型转化的趋势。据山东监狱的资料显示,1990年流动人口中盗窃罪占其犯罪总数的92.5%,暴力犯罪占5.9%,性犯罪占1.8%;而1994年,盗窃犯罪下降了近11个百分点,占81.7%,暴力犯罪上升到12.5%,性犯罪上升到5.6%.[9]

5.犯罪人的低龄化、低素质。流动人口本身以青年人居多,大多为农民,因此,青少年犯罪突出。如天津市1995年新入狱的流动犯罪人员平均年龄为26.23岁,其中18—25岁的占56.5%,25—30岁的占20.4%,二者共计76.9%.[10]

城市流动人口犯罪的原因较为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社会、经济原因

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矛盾的客观存在,是流动人口犯罪的根本原因。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城市流动人口的形成和数量不断扩大的首要原因,同时,这也是流动人口犯罪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由于农村劳动力过剩和城乡生活水平的明显差距,使以千万计的农业剩余人口怀着追求较好生活的愿望涌入城市,挣钱、挣大钱成为涌入城市的流动人口的最直接的目的和最迫切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各种外部的和流动人口自身的原因,流动人口在城市一般只能从事城市居民不愿从事的脏、累、重活,这些工作劳动条件差,收入又低,还有相当一部分流动人口找不到稳定的工作,经常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有的甚至不能满足吃饭、住房等基本生活需求。于是,对金钱的强烈欲求和对相对较好生活的向往和现实生活的反差,使流动人口中的一部分人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心理原因

当前中国社会,社会分化加大,社会分层日益明显,社会成员间的贫富差距拉大,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在经济上仍处于社会的较低阶层。当他们从落后狭隘的地区进入城市后,一方面面临的是灯红酒绿、五光十色的都市生活,刺激起强烈的物欲;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的强大竞争压力下,城市就业形势严峻,而流动人口又缺乏或缺少生存、就业的优势和能力,相应的挫折心理、相对剥夺感便得以产生。另外,在社会转型时期,金钱拜物主义的盛行,少数不法分子投机钻空,一夜暴富后肆意挥霍,给因试图摆脱贫困而来到城市的农民以强烈的示范刺激,不公平感和自卑感伴随而生,从而引起流动人口整个群体普遍的社会心理失衡。“贫困不会产生犯罪,但是因贫困而不满却会而且奇怪地足以产生犯罪。”[11]同时,因城市常住居民对流动人口的歧视和偏见,流动人口对城市和城市人口有着普遍的对抗甚至破坏心理。在流动人口存在上述心理因素的情况下,加之社会缺乏有效的管理、应对措施,流动人口犯罪问题的产生也就不难理解了。

3.文化原因

长期处于城乡分割、差别明显状态下的农业剩余人口,历史地形成了完全不同于城市社会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他们在进入城市之后,在认识上、价值观念上不能彻底的和迅速的城市化,处于强烈的文化冲突之中。一系列的矛盾和困惑,内心观念的冲突,角色转换的不适应,以及原来在农村中形成的道德作用机制在城市中的不复存在,使进城农民处于道德失范状态,导致其没有统一的协调的行为规范准则,从而感到无所适从,易于接受城市不良文化如黄色文化、流氓文化等的感染和不良行为人的诱导,走上犯罪的道路。正如国外有学者所指出的:“移民犯罪常被认为系下列原因的结果:(1)新旧文化的行为规范之间的冲突;(2)从乡村迁移到城市;(3)从组织良好的同质社会迁移到无组织的异质社会。”[12]

4.制度和管理的原因

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的户籍管理制度,对市场经济所引发的城市流动人口的管理显得捉襟见肘,甚至无能为力,而新的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人口管理制度又没有建立起来。制度上的失效,造成流动人口管理基础工作难以适应人口流动的现实需要,使打击流动人口犯罪工作处于被动状态。同时,对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不到位或混乱状态,使其本应发挥的预防流动人口犯罪的功能未能体现出来,反而给一些犯罪分子产生犯罪更容易、逃避打击更轻松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其连续作案的气焰。

(三)“入世”与城市流动人口犯罪

如前文所述,“入世”将加剧农业剩余人口的转移问题,“入世”后七年内每年将有近千万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行业转移,由此可知,“入世”后城市流动人口还将有较大数量的增长,而可以预见的是,城市流动人口犯罪的原因在“入世”后并未得到根本的解决,某些原因还会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更加突出。具体而言,“入世”对城市流动人口犯罪的影响表现为:

1.城市流动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城市简单劳动力就业机会的减少对城市流动人口犯罪的影响。 “入世”后向非农业行业转移的农业剩余人口将有相当一部分进入城市,在原有的流动人口数量没有减少的情况下,城市流动人口因之数量将会大为增加。而“入世”后随着国际国内竞争的加剧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城市经济对就业人口素质的要求将进一步提高,简单劳动岗位越来越少。因此,城市流动人口就业的需要和城市经济对就业人口要求之间的矛盾将会更为突出。这种矛盾的表现是:(1)随着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流动人口原来力所能及的简单劳动工作机会绝对减少。(2)流动人口数量的绝对增加,流动人口之间对就业竞争的加剧,使流动人口的就业机会相对减少。(3)随着城市常住人口就业观念的转变,原来流动人口从事较多的工作,失业的城市常住人口也将较多的涉足其中,使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就业竞争加剧。(4)大量涌入的外资对就业人口都有较高的要求,而流动人口因为素质较低,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不能满足其要求,因此,外资经济对就业的拉动基本上对流动人口就业问题没有积极的影响。

由此可见,在流动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对就业要求提高的情况下,城市流动人口犯罪的经济原因不仅没有被缓解,而且还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因此,“入世”后,经济原因对流动人口犯罪的影响将更为突出,仍为流动人口犯罪的主要原因,而且在经济原因的作用下,城市流动人口犯罪现象在“入世”后可能会出现数量增加、恶性案件增长、危害性加大的严重局面。

2.社会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对城市流动人口犯罪的影响。我国犯罪学界一般认为,城乡之间、城市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所引起的流动人口的相对被剥夺感,是城市流动人口犯罪的原因之一。由于“入世”对我国各个行业、社会各个阶层的影响不同,“入世”将不可避免的造成我国社会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农业剩余人口处于社会的较低阶层,他们流入城市后,城乡之间、城市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必然使其心理失衡,产生挫折感和相对被剥夺感。这种相对被剥夺感极易成为某些流动人口犯罪的“合理性”理由和引起犯罪动机的心理动因。自身的不良景况与相对被剥夺感的心理因素相结合,便促使某些流动人口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因此,“入世”后社会阶层的日益分化和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对流动人口的心理起到了更为强烈的刺激作用,更易诱发流动人口犯罪。

3.外国犯罪组织和犯罪势力的渗入对城市流动人口犯罪的影响。“入世”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将大大增加,中国的巨大的市场潜力不仅强烈地吸引着合法外国企业和资金,而且也强烈地吸引着外国犯罪组织和犯罪势力。“入世”后,由于外国犯罪组织和犯罪势力的渗入,在我国,某些国际犯罪和跨国犯罪活动如犯罪、国际拐卖人口犯罪、洗钱犯罪、偷越国(边)境犯罪等可能会呈增加态势。外国犯罪组织和犯罪势力渗入后,必然要谋求成员的本地化,而城市流动人口较易被网罗为外国犯罪组织和犯罪势力的成员或者其外围组织的成员。因此,“入世”后,外国犯罪组织和犯罪势力的渗入,可能使城市流动人口犯罪与国际有组织犯罪、跨国犯罪等相结合,呈现更为复杂的局面。

4.外来不良文化对城市流动人口犯罪的影响。“入世”后,中外文化交流空前活跃和频繁,外来不良文化将会以各种各样的的渠道和形式流入我国。城市流动人口中大部分是青壮年农民,他们初入城市,正处于强烈的文化冲突之中,往往易于接受包括外来不良文化在内的不良文化感染,并在不良文化的诱导下实施犯罪行为。因此,“入世”后,外来不良文化的侵入,对流动人口犯罪的增加具有一定的影响。

三、应对策略分析

(一)对城市流动人口及其犯罪现象的认识与对策的选择

城市流动人口的形成,从本质上讲是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提高的必然结果,是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表现形式,而实现农村人口城市化是我国建设现代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我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重要步骤,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的形成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之一。城市流动人口的形成,从培育市场体系的角度上讲,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建立统一开放的人才、劳动力市场是建立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人才、劳动力市场遵循要求市场规律,打破地区和部门的分割封锁,反对不正当竞争,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因此,城市流动人口的存在正是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才、劳动力大市场的必要条件和必然结果。但是,由于我国人口特别是农村人口基数大、素质较低,城市化水平低,加之市场经济所特有的盲目性,我国城市流动人口存在着数量大、素质低、盲目流动等特点,因此,必须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之进行宏观调控,以保证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顺利进行。

城市流动人口犯罪问题,是农村剩余人口在实现城市化的过程中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之一,从本质上讲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和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社会转轨变型时期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从一定意义上讲,城市流动人口犯罪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过程中的副产品和代价。这在世界近代文明史上,也不乏先例。美国社会学家谢利?路易丝指出,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对犯罪的影响十分显著。不论是在19世纪英、法、德、俄等国的工业革命初期,或是20世纪发展中国家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的进程中,尽管各国由于各有其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的不同特点,但却无一例外地出现了犯罪率激增的现象。可以说,几乎没有一个国家能够避免现代化社会进程的副结果-“惊人的犯罪,增长的痛苦折磨”。“由于社会日益城市化,曾经一度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局部问题变成影响现代生存的性质和阻碍许多国家未来发展进程的问题。犯罪已成为现代化方面最明显和最重要的代价之一。”[13]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和必然趋势。“入世”是我国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大实际步骤,是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必然选择,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入世”对城市流动人口犯罪的影响,实质上是参加经济全球化进程和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这两个现代化建设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当代中国社会的结合,是关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必须审时度势,认真加以研究。

正确认识事物,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是正确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对当前和“入世”后城市流动人口及其犯罪问题正确加以认识,才能作出正确的应对策略。在正确认识城市流动人口及其犯罪现象的基础上,在选择对当前和“入世”后对城市流动人口犯罪的应对策略时,应当特别注意正确处理以下几对关系:

篇3

对于人口地理图表的判读,首先识别是什么图表,并注意统计图表的名称及相关提示;其次分清统计图中的纵、横坐标及其含义和表格中的数字,特别应注意图表提供的数值单位、图例及说明;最后依据题目要求挖掘图中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从近几年考查人口问题的高考试题来看,在能力考核上,图表的判读是不变的主题;在命题形式上,试题多以柱状图、线状图、坐标图、区域图、金字塔图或表格等方式提供数据,并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重点考查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读图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在考查内容上,试题多集中考查人口增长变化、人口分布、人口迁移及其影响、人口老龄化与人口年龄结构等方面。所以,学生要复习好“人口”这部分内容,掌握有关考查人口问题的地理图表的判断分析方法是关键。同时,注意图形的变化,增强应变能力的训练是很必要的。

一、人口柱状图

柱状统计图主要通过两条以上柱状统计符号高度的差异,来说明统计对象的量因时间或空间的改变而发生较显著的变化。在人口方面,柱状统计图主要用于比较某些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差值或自然增长人口数;某些大洲或国家不同年代的人口数量或迁移人口数量对比;全国与某些省市(区)人口增长幅度对比;不同年代我国流动人口数量的变动等。

(1)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

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总人口减少

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2)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A.美国 [WB]B.日本

C.俄罗斯D.德国

【解析】 本组题考查人口增长和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由图可以看出总人口增长速度减慢,人口自然增长率略有增大;总人口增长速度大于0,所以总人口增加;人口净迁入量为国际净迁移率和国内净迁移率相加再乘以总人口,图中显示国际净迁移率为正且略有下降,而国内净迁移率为负且下降幅度较大,所以人口净迁入量减少。读图可知该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国际净迁入量都比较大,而国内净迁移率为负,且90年代比80年代大幅下降,说明90年代该市国内迁出量较大。20世纪90年代美国西部和南部经济发展迅速,东北部城市环境质量较差,导致年轻人口出于就业因素和老年人口出于环境因素考虑,由东北部迁往西部和南部地区,所以该城市最可能在美国。德国、日本和俄罗斯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总人口呈负增长,并且德国和俄罗斯也无拥有1300万人口的超级城市。

【答案】 (1)D (2)A[HJ2mm]

【方法点拨】 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个时期的人口数量变化和人口增长状况,既要考虑该国家或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变化,又要考虑该国家或地区人口的机械增长。机械增长指人口的迁移,包括国内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而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增长除了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外,还取决于国内人口、国际人口净迁入量和净迁出量的对比,也就是迁移率的正负关系。

二、人口坐标统计图

坐标统计图是采用坐标形式表示多项地理要素数字信息的图形,常见的是平面直角坐标图和三角坐标图。平面直角坐标图既能表示地理事物的数量,又能反映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在考查人口增长内容时,通常利用两坐标轴分别表示人口出生率与人口死亡率。虽然图中只有两个量,但由于隐含着“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往往据图中信息容易得出第三个量“自然增长率”的特征。在出生率-死亡率坐标图中比较自然增长率大小时,可以通过作两轴的角平分线快速解题。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常用百分比来表示某地理事物局部与整体的结构比例,其将三轴合为一体,即三条外边表示三个坐标。[JP3]图中的数据为相对数据,三个数据之和应正好为100%。在考查人口增长内容时,该图通常用来展示人口年龄构成比重。[JP]

(1)2005~2010年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2)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解析】 本组题考查人口迁移对城市化和老龄化的影响及直角坐标统计图的判读能力。

第1题,解题关键在于正确读图,看清坐标表示的是相对量而不是绝对量。由统计图坐标可读出各省的迁入、迁出人口比重的大小,苏、津、粤、浙、京、沪等省市迁入人口比重大,迁出人口比重小,皖、赣、黔、川等省迁入人口比重小,迁出人口比重大,从而比较得出机械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迁出、迁入人口总量还与各省人口总量有关;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小本题无法比较。

第2题,我国2005~2010年人口迁移以由乡村向城市迁移为主,故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提高;迁出地区乡村人口迁出,人口总量减少,城市化水平也有所提高。文字材料信息显示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其延缓了迁入地区的老龄化进程,加剧了迁出地区的老龄化。

【答案】 (1)C (2)B

【方法点拨】 学生解答该题的易错点在于统计图的判读,易把横、纵坐标的相对量看作绝对量。人口迁移和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迁入比重要高于人口迁出比重,人口机械增长快;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迁入比重要低于人口迁出比重,导致人口总量减少。因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其能够延缓迁入地区的老龄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

例3 (2011年高考江苏地理卷) 图3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①0~14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增长加快 ②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 ③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 ④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劳动力充足

A.①②[DW]B.②③

C.①③[DW]D.③④

【解析】 从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可知,0~14岁人口比例下降,人口增长减慢;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劳动力充足。

【答案】 B

【方法点拨】 对于三角坐标统计图的判读,学生要明确三点:(1)三条边就是三个方向的坐标轴。图3中,过某点作与65岁及以上坐标轴平行的线,与0~14岁轴相交,可读取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读出的三个数据之和应为100%。(3)图中的某点反映了我国不同年龄段人口比例。其实任何一个国家的不同年龄段人口比例都可以在图3中找到适当的位置。

三、人口曲线图

曲线图示意地理事物的时间或空间分配规律,其用线条的升降起伏来显示地理事物的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学生在判读时可根据线状符号的大体走向来分析统计对象的量随时间或空间的变化规律。在人口方面,曲线图可表示世界人口增长趋势;某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变化情况;人口数量与环境容量的关系;某地流动人口数量变化等。

例4 (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卷) 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图4),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

A.迁入率持续上升

B.迁出率持续降低

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

D.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2)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A.上海[DW]B.安徽

C.湖南[DW]D.河南

【解析】 根据图中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入率和迁出率随时间的变化可知,迁入率是波动上升,而不是持续上升;迁出率也不是持续降低,因2005年以后是缓慢上升的。机械增长率等于迁入率减去迁出率,机械增长率总体上升,因而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人口机械增长率加大,总体呈上升的趋势,人口迁移以迁入为主,说明该省级行政区经济发达,收入水平高,吸引人口大量迁入。综合四个选项该省级行政区最有可能是上海。

【答案】 (1)D (2)A

【方法点拨】 影响人口迁移的力主要有两种:一是拉力,产生拉力地区的特点是工作环境好,经济收入高,就业机会多等,这些地区经济发达。二是推力,产生推力主要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低,收入和教育水平低等。

四、人口金字塔图

人口年龄金字塔图是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年龄、性别构成的统计图,由于图形与金字塔相似而得名。其一般表示方法是先将总人口按性别分成左右两栏,再按一定的年龄段分组,以图中的纵轴表示各年龄组,横轴分别表示各年龄组中男性、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该图的底部越宽,顶部越尖,表明年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大,反映人口高出生率、高增长率的特征;塔身越接近下窄上宽的形状,表明年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小,反映人口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特征。这种图示除了反映各年龄段人口的比重和数量外,同时还能反映人口的性别构成、就业情况和婚姻状况等。

(1)图中信息反映出

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

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

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

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

(2)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D.表明25~5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

【解析】 本组题考查有关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及分析。由图分析判断可知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趋势;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低;图中显示的是人口的比重,据此无法判定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的大小;图中左侧为1982年数据,右侧为2009年数据,据此可以看出2009年0~14岁人口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老龄化问题突出,所以1982年老年人口比重比2009年低。对比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可知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趋势,所以人口增长速度是降低的;2009年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大于1982年,说明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社会养老负担加重,进而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从图中无法看出25~5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的变化。

【答案】 (1)B (2)B

【方法点拨】 人口金字塔图判读技巧:(1)从宏观角度分析人口金字塔图的形状,判断其代表的是年轻型、成年型,还是老年型,其代表的意义是什么;(2)从微观角度分析人口金字塔图代表的人口组成状况,如性别比例、各年龄段人口比例等;(3)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图示人口增长模式,性别比例,各年龄段人口比例产生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影响。

五、人口区域图

区域图在人口方面主要考查人口的空间变化,具体内容有某个国家内的人口迁移方向或人口迁移数量;某个国家外来移民的地区构成;不同国家之间人口迁移的方向或迁移人数;某地区的人口密度和增长率变化;我国不同地区之间人口流动的数量;我国某地区迁入或迁出人口在全国的分布状况等。

(1)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特点有

A.直辖市的人口数量都增加

B.东部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都增加

C.中部大多数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减少

D.西部人口数量减少的省级行政区最少

(2)影响我国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有

A.人口增加的地区自然增长率都高

B.人口减少的地区人口迁入多于迁出

C.人口增加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高

D.经济水平高的地区都吸引人口迁入

【解析】 由所给的资料可以看出,直辖市重庆的人口数量没有增加,大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增加,东部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均出现增加,西部人口数量减少的省级行政区最多。据图分析可以得知:人口增加可能是因为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从而吸引人口迁移;人口减少除了因为人口迁移外还有可能是因为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人口增加的地区不一定经济发展水平都高。总之,人口数量的变化要考虑人口迁移和人口自然增长两个方面的原因。

【答案】 (1)B (2)D

【方法点拨】 影响人口空间分布和人口迁移的因素很多,自然因素中有地形、气候、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等;经济因素中有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的便捷程度等;政治因素中的人口政策、政治变革及战争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主要包括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宗教等,它们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六、人口表格 [HJ]

表格在考查人口问题时应用广泛,无论是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人口迁移,还是某个国家或地区不同时期人口的年龄构成,世界不同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估算,都可以用表格的形式来呈现。如利用表格考查人口的自然增长分布,通过对表格中数据的分析,就可得出不同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从而判断该国属于哪种人口增长模式。

A.2009年中国人口密度高于印度

B.2009年中国男女性出生时预期寿命差值与美国相等

C.2010年中国0~14岁人口比重与法国最接近

D.2000~2010年期间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最慢

【解析】 读表中信息可知,2009年人口密度印度远大于中国;2009年男女性出生时预期寿命差值中国为3岁,印度为3岁,美国为5岁;2010年0~14岁人口比重,中国与美国的差值最小;2000~2010年期间,中国的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6%,在四国中人口增长速度最慢。

篇4

关键词:少子老龄化;财政;养老保险

中图分类号:F124;C92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6.5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6-133-02

“少子化”一词来源于日语,即由于婴儿出生率的降低而导致的人口数量减少。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少子化”在日本社会中俨然成为一种常态化趋势,与“老龄化”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困扰日本社会的两大难题。少子老龄化同时还被认为是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的重要推手,是导致日本经济长期增长乏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我国少子老龄化的现状

从少子老龄化的形成原因看,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双下降是问题形成的关键。根据人口统计学的标准,在一个社会中0-14岁的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5%-18%,即属于“严重少子化”,如果该比例小于15%,这个社会就被称作“超少子化”社会。根据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达到了历史性的13.4亿。其中0-14岁的儿童人口数只占到人口总数的16.6%,到了2011年这个数字更是下降到了16.5%,我国开始进入到“严重少子化”阶段。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0岁和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10%和7%,标志着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2000年就已经达到了这个标准而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二、少子老龄化可能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一)劳动力短缺可能对各产业造成负面影响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城镇人口首次超过乡村人口,同时流动人口继续增加。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的进一步加快,农村人口和农村就业人口减少的趋势将愈加明显。当然,在有条件的地区土地集约化经营等措施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劳动力供给的不足,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少子老龄化带来的农村人口结构比例失调的局面。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间,GDP一直保持着较高速度增长。由于人口年龄结构在这一阶段处在“人口红利”阶段,平均每年供给的劳动力总量约为1000万,劳动人口比例较高,这样就保证了经济快速增长中的劳动力需求。但根据联合国预测,2013年将是中国人口红利的“拐点”,适龄劳动人口增长率将逐渐下降,直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劳动力尤其是年轻劳动力的供给不足将会引起工资的上涨,造成产品成本的增加,尤其对广大利润空间本已狭小的外向型企业而言无疑更是雪上加霜。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东南沿海地区一波又一波的外贸企业倒闭潮证明,劳动力成本的大幅提升已经降低了“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

(二)公共财政支出增长与国民负担加重

随着我国少子老龄化进程的不断提速,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支付能力必将面临严峻考验。据人口学专家预测,如果政府不对我国当前少子老龄化的局面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干预,在未来的二三十年里,受前几次人口高峰的影响,处于退休或临近退休年龄段的人口将快速增长,同时劳动人口将会减半,到了那个时候,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支付仅靠现行的渠道来源是无法保障的。在国家对当前社会保障制度不进行大幅调整的前提下,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必将形成较大缺口,从而有可能导致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支付危机的出现。另外,一组数据也印证了养老金正在日益加剧的支付压力。据中国银行的一份关于养老金的统计报告指出,全国基本养老保险支出总额从1989年的118.8亿元,猛增至2010年的9429亿元。另有一组数据显示,我国养老金赤字在2007年到2012年的5年中以约25%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攀升,而在未来的20年里,我国的养老金赤字更是可能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

由于养老保险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政府无论如何都必将从财政上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但是这种入不敷出的模式如果出现常态化,将会成为显性的财政负担。然而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由于财政支出和税费收入的密切联系,公共财政支出上的赤字无疑又会引起税收的增加和社会保险费的提高,使国民尤其是劳动适龄人口的国民负担率与国民收入之比大幅度提高。如果上述问题不解决,非但现行养老保险制度本身不可持续,也无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三)国家发展活力可能面临的挑战

国家发展活力是针对某一国家的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的创新能力而言的,本文旨在从社会就业和企业创新的角度来阐述少子老龄化对国家发展活力可能产生的影响。由于在老年人口尤其是低龄老年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还具有较强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他们在退休后再次加入到劳动大军中,直接导致了劳动力市场供给的增加,同时,也减少了劳动力市场对新就业劳动者的岗位供应。在劳动力市场中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增大的情况下,社会在整体上接受先进科学技术的能力将受到影响,并将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科技前进的步伐。

众所周知,消费是支撑企业生产、创新的主要动力源泉。反之,如果消费不足则必将制约企业进行再投资。在我国少子老龄化的进程中,由于老年人口的相对保守消费观念,可能从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影响到储蓄和投资,从而不利于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我们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企业能够围绕老年人的需求特点做文章,开发出专门针对老年人的产品和服务,无疑亦将拉动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对经济的增长起到一定的缓慢拉动作用。

三、应对少子老龄化问题的政策建议

(一)逐步放开“二胎政策”

1978年,“计划生育”被定为中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延续至今,很多城市的家庭结构都出现了“421”模式,即四位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针对生育二胎的政策,以往许多省市都有“再生育必须间隔四年”的规定。2009年,已经有广东、江西、陕西、湖北四个省市做出取消决定,这意味着符合再生育条件的夫妻可以自主决定生二胎的时间。本文建议政府应积极引导孕龄夫妇,提倡生两个,严格控制生三个甚至更多,二胎政策应该按照地域差别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在未来五年内逐步放开,政府同时还要对城乡的政策一致性进行统筹和管理。

篇5

站前营业厅班组建设实践案例

站前营业厅位于怀来县沙城镇龙潭路火车站附近,于2009年开业至今快10年了由于近两年沙城火车站重建,进站口不在龙潭路上,导致周围流动人口减少,站前营业厅现在在进厅客户减少的情况下,业绩不下降是我们努力的目标。由于站前营业厅的地理位置,周围高端客户较少。大部分是中,低端客户。提高这些客户流量,通话需求给他们套餐升级从而提高我公司的收入也是我们工作的重要部分。还有营业员每3个月轮岗一次,在人员频繁调动的情况下,营业厅团队凝聚力不减,员工热情不降,大家的工作效率不断提高,也是作为班组工作的重中之重。

站前营业厅通过制定营销脚本,规划办理业务流程,积极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

案列:在电信行业竞争的激烈的今天,降档,离网的客户不断增多,前台人员老是挽留不成功,套餐升级,宽带/电视办理量也在下降。在这样的困境中,我们积极响应公司号召,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把压力转化为动力。要想营业厅业绩提高,最重要的是做好进厅客户的触点营销,今年我公司的工作重点主要是激发客户流量需求,套餐升级,宽带,移动宽带电视,亲情计划,河北移动APP的推广使用等等。下面我举几个例子详细介绍一下我们平时怎样推荐的。激发客户流量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是给客户下载热门软件:如抖音,西瓜视频,咪咕视频,腾讯视频,爱奇艺等,并教会客户使用。使客户提起对手机上网的兴趣,并顺势推荐不限量套餐或者抖音包,超级视频包等重点流量包。

激发客户流量需求例子:有一次我给客户下载河北移动APP软件教客户查账单,顺便给他下载了咪咕视频和抖音,和他说这两个软件挺好的,咪咕视频可以看电视剧,抖音可以看小视频挺好玩的您没事的时候可以看看,对了现在我们有抖音专属包业务挺好的,每月送您30G全国抖音专属流量,现在前3个月免费,您试用一下,觉得好,您一直用就行。3个月后每月只需5元,挺合适的,如果不想要和我说声,我给取消也行,我再额外送您6个月的咪咕视频专属流量,每月30G全国咪咕专属流量,您可以看看电视剧,客户挺愿意加的。这样就客户就可以安心的使用这些视频APP,不会担心流量超出,从而培养的客户的上网习惯。

我们营业厅套餐升级工作主要从前台触点推荐和外呼推荐两方面着手的。前台触点主要从缴费,查账单,打发票,降档客户,补卡等一些办理业务的客户着手。说白了就是“不放过”每一位进厅客户。比如:月初缴费的客户较多,客户只是缴费不办理其他业务。我们交完费后也要给客户查一下他现在用的资费套餐合适不合适,他的套餐超出没有,顺势为客户介绍合适的套餐,或者升舱。站在客户的角度推荐,让客户觉得我们是为他省钱,提高客户的满意度。这样做的效果很明显,而且减少了客户降档的风险,如果客户一直用不合适的套餐,流量通话总是超出,久而久之客户就觉得移动公司乱扣费,就有离网和降档的风险,我们做到主动为客户查账单,为客户分析那种套餐合适这样就起到预防客户降档和离网。

亲情计划是今年的重点工作,它能提高客户的粘性,为明年携号转网客户保有起到重要的作用,我们厅基本对进厅客户100%推荐,现在亲情计划前三个月只收0.01元相当于免费,一般客户很愿意体验,所以要想指标完成就得多说,多推荐。例子:前台缴费客户有好多是联通电信的用户给家里人缴费,通过和客户聊天了解到客户是异网客户时,就可以给客户免费赠卡,并赠送亲情计划业务,因为客户家里人是移动用户,这样就可以用新开号给客户组个家庭亲情网,告知客户用新号给家里人打电话有1000分钟免费主叫,成员之间互打免费。亲情计划3个月以后每月5元。一人付费全家互打免费,很合适。再推荐宽带和电视。争取把客户策反过来。

总的来说不管客户办理什么业务,都要按步骤一一向客户推荐:套餐升级,亲情计划,重点流量包,新业务包,宽带和移动宽带电视,河北移动APP和各种热门软件。

通过我厅通过大家的努力,进厅客户办理各种重点业务推荐成功率大大增加,客户潜在流量需求,通话需求被激发。站前营业厅在全县的绩效排名名列前茅,每月都超额完成公司各项任务。以下是10-12月站前重点指标完成情况。

10月完成重点流量包完成任务值的249%,宽带完成任务值的120%,放号10月完成任务值的133.68%,亲请计划10月完成任务值的202%。

11月完成重点流量包任务值的169%,短信包/语音包完成任务值的482%,放号完成任务值的147.94%,宽带完成任务值的125%,亲情计划任务值的352%.

12月完成重点流量包任务值的180%,短信包/语音包完成任务值的282%,放号完成任务值的216.92%。2018年10-12月绩效分别全县排名第二,第一,及第一。

打造激情班组文化,定期开展头脑风暴,促进知识,工作经验共享,激发基层员工的潜能和创造力,

我厅利用早晚班会期在营业厅开展“头脑风暴”大家一起学习的同时互相交流营销经验。我们班组通过每日的指标通报,督促大家及时完成任务,形成你追我赶的工作氛围。发挥每个人的正能量。班长通过每日巡厅,观察营业员给客户办理业务过程,找出大家的不足之处,然后通过早晚班会大家一起讨论,找出解决问题办法,并且预防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

案例:2018年以来降档离网的客户较多,大家虽然也挽留,但是效果不太好,我们营业厅通过开展头脑风暴,大家找出问题所在,并一起讨论解决方案。是什么原因导致客户离网,降档呢?是资费不合适,还是想装友商的宽带?所以客户来降档,或者销户一定要用亲切的话语询问客户“为什么”,了解到客户降档的原因,在通过查询客户账单,为客户算帐,并推荐适合客户的优惠套餐,在结合当下的存赠活动推荐给客户等一系列措施,挽留客户。

下面我在举个套餐降档挽留的列子:有位客户使用的是98套餐,想改最低的,询问客户为什么不想用了,客户说要开电信宽带,在开个电信号。移动号码保留就行。先为客户查账单,并向客户解释:您的移动号码用了都10多年了,您的通话较多,如果您改成电信号码有可能影响您的生意业务,还有移动有免费的宽带业务,您用的是98元套餐,可以免费使用移动的宽带和电视,只需要交100元押金就可以了。您这个套餐还可以免费开两张副卡,可以共享您的语音和流量。这样您还可以参加现在的”三重礼”活动套餐免费升级为800分钟通话,40G流量。并为客户算账,电信开个号每月99元,移动改成28元套餐,这样每月多花29元,只用移动只需每月98元就够了,还送您两张免费的副卡给家里用多合适。这个客户就成功挽留了并办理了宽带和移动宽带电视业务。所以客户降档时一定要多问一句,多查一下。即使挽留不成功,我们也不会给客户一降到底。逐级为客户推荐套餐。并结合现有的活动推荐客户参加,让客户利益最大化。通过大家努力我厅降档离网客户明显减少,有的客户本来是来降到的通过我们的挽留和推荐最后办理升档,宽带,存赠活动等业务,大大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

我们通过早晚还仔细学习计件标准,大家一起讨论分析怎样推荐使客户办理的业务更多,得到新薪酬更多,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就更高。比如:客户只是开一个号,我们给客户推荐亲情计划,各种适合客户的新业务包,重点流量包,再推荐宽带,电视。这样我们就挣到好多业务的计件,如果客户开户我就光给客户开户别的都不推荐那就只挣开户的计件。通过对计件标准的详细学习,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营业员的潜能和创造力。通过我们的努力。10-12月站前每月的平均计件分别为1880.8元,1914.87元,2279.25元。这只是计件部分加上基本工资还有其他一些奖金,每人一共可以拿到4000元左右,站前营业厅的员工薪酬位居全县营业厅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