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和经济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和经济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现状;因子分析;衡量指标体系
一、河北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人口密度大,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环保事态比较严重
河北省作为是一个人口大国,尽管多年来大力实施计划生育制度,大力倡导“少生优生”,使得该省的人口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是已有的巨大人口数额已是定局,造成了河北省一个非常大的人口基数。
(二)环境质量差,急需改善
环境容量比较小,最主要的是污染物的排放量太大,城市大气质量急需改善。据河北省的环保局的资料显示,河北省的GDP排在全国第六位,但是主要污染物例如二氧化碳、COD(化学耗氧量)、烟尘、粉尘、以及氨氮排放总量的全国排名却分别是全国第三、第十、第三、第二和第三位。
(三)水环境污染严重,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严重
河北省平均全年用水量是220亿立方米,而全省全年极限水资源的供应量仅仅有170亿立方米,不足的部分大多依靠开采地下水来维持。河北省山区水土流失面积依然有6万平方公里,每年土壤流失量达到2亿多顿,淤积在了河流水库,降低了防洪标准,造成了土地沙化,严重恶化了生态环境。
二、河北省的环境与经济的研究
(一)经济与环境、人口和社会的研究的指标体系
在参照了大量的国内外的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来研究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该地区环境、人口、社会等等都有关系。因此在经济与环境两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
1、经济指标。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环境改善、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提高人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基本保证。本文主要分析两个经济指标:X1――河北省GDP(亿元);X2―人均GDP。
2、环境指标。生态环境的好坏是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指标。对环境方面选取以下指标:X3― 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亿万立方米);X4― 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万吨);X5―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万立方米);X6― 工业烟尘排放量(万吨);X7― 工业粉尘排放量(万吨)。
3、人口指标。人口的发展的可持续性应该表现在人口数量相对于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适度。本文在人口方面选择了以下的两个指标:X8―城市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X9―人口自然增长率(%)。
4、社会指标。社会发展的宗旨是促进人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能够为人们提高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良好的受到教育的机会和健康的保证。本文从三个方面选择社会发展指标:X10― 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升);X11― 电力消费量(亿千瓦时);X12― 农村人均住宅面积(平方米/人)。
(二)因子分析法
为了对河北省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状况能做出相对准确的评价,按照以上所列出的指标体系在国家统计局搜集了河北省2005~2014年的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
1、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与贡献率。通过SPSS13.0软件计算,得到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各个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与贡献率,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中有三个数值大于1的特征值,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选入3个公共因子,它们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6.744%,由此可见,公共因子所反映的原始数据所提供的足够的信息。所以我们可以选择3个综合指标来评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水平。
2、建立因子载荷矩阵。经过SPSS计算,有提取的三个公共因子分量F1、F2、F3建立原始因子载荷矩阵,然后对其进行结构的调整简化,得出方差最大正交旋转矩阵。根据SPSS的结果,标准化后的变量X1、X2可以由各个因子表示为:
X1=0.878*F1+0.455*F2-0.106*F3;X2=0.885*F1+0.444*F2-0.100*F3
3、因子得分和结果分析
(1)因子得分的计算。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直接从软件SPSS中计算得出各个因子得分的情况,但是任何一个单个的公共因子都不足以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非常合理的一个评价,可以将这三个公共因子进行加权汇总来算出综合得分:
F= (60.112*F1+24.335*F2+12.298*F3)/96.744
(2)结果分析。第一个公共因子所包含的信息是最多的,高达60.112%,该公共因子F1在X1、X2、X3、X6、X7、X9、X10、X11、X12这九项指标上的因子载荷值都非常大,说明这九项指标对该因子的相关关系都非常密切,对该因子有非常大的依赖性,其中X1、X2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河北省经济的发展水平;X3、X7、X6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河北省的环境的发展变化;X9反映了河北省人口的增长速度;X10、X11、X12反映了河北省人民生活质量的变化;可以说公共因子F1是反映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水平的指标,所以可以称之为“综合因子”。
第二个公共因子包含的信息量次之,为24.335%,它主要代表的变量是X5(二氧化硫排放量)和X8(人口密度)这两项指标,F2反映了人口因素与环境因素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称之为“人口与环境”因子。
第三个公共因子包含的信息量是最少的,为12.298%,它代表的变量是X4(工业废水排放量),F3反映了环境中的工业废水的排放情况,因此可以命名为“水源环境”因子。
三、河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进一步稳定较低生育水平,实现人口协调发展
未来20年,是河北省确保低生育水平稳定、实现人口零增长的关键时期。建立健全有利于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利益导向机制和养老保障机制,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方法的转变,不断完善有利于稳定低生育水平的经济社会政策措施。
(二)建立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调控系统
为了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深入开展加强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省人民的环保意识;其次,加强和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设,加强环保的执法力度,更加严格地限制和禁止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多的企业的扩张发展;第三,强化监控、评价和调整环保规划和管理系统,使得环境回话与管理制度化,使得跨行业和部门的协调合作制度化。
(三)建立生态农业,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因地适宜的生态农业试点,既能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又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形成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促进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以及农林牧渔也协调全面发展。同时,使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致富相联系,使二者同步发展,同时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与生态环保意识得意提高,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得到良好的循环。
参考文献:
[1] 盖美,盖帅,张亚文,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以及评价,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4(3):91-94
篇2
[关键词] 湖泊 环境会计 核算模式
一、建立湖泊环境会计的必要性
湖泊不仅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也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国土资源,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贡献作用。目前,我国湖泊污染严重且日益萎缩,周边生态环境衰退,长江流域湖泊的水污染及富营养化日益严峻。因此要加强对湖水环境的保护,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推进湖水环境的污染治理和流域生态平衡的建立。此外,建立必要的湖泊环境会计核算,以某区域的湖泊环境为核算主体,宏观层面上以国家为会计主体确立湖泊环境空间核算范围,并将各地政府的湖泊环境保护投资纳入国民会计核算体系进行核算。同时要求企业将湖泊环境因素纳入现行财务会计进行价值量与实物量核算,编制并对外公开环境会计报告,披露全面、准确的环境成本信息。
二、湖泊环境宏观会计核算体系基本框架
所谓湖泊环境宏观会计核算体系,是指在国民经济核算基础上,将各地的湖泊资源和环境作为资本使用的一部分进行核算的环境核算体系。该核算体系主要反映各级政府湖泊资源的开发、使用、补偿和湖泊环境保护过程中的实物与价值量的运动情况,宏观层面的湖泊环境的主体是国家、地区、部门。
国际上有直接法和间接法等两种核算形式将环境资源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若采用直接法,则我国应在参照国际SNA和MPS两大核算体系的基础上对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及结构进行全面修正,增加湖泊环境资源因素,按照复式记账法和货币计量进行核算,将汇总后的各级部门的湖泊环境项目的业务核算资料纳入国民经济核算内容。若采用间接法或称卫星账户法,则应维持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主体账户和基本核算表不变的前提下,建立专门反映湖泊环境与经济之间关系的独立账户体系,并将其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主体账户附属的“卫星”账户,其核算不受复式记账法和货币计量的限制,间接地将湖泊环境资源因素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范围。
笔者建议湖泊环境会计核算形式应借鉴间接法,建立附属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二级账户,以“主体―附属―卫星”三位一体账户体系模式构架“环境―经济”一体化核算体系(SEEA),从而在各种环境核算体系中形成相对独立的湖泊环境核算体系。
三、湖泊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
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是对环境会计的最终要求。作为环境会计信息的载体,环境成本报告是企业提高环境业绩、控制环境成本的重要体现。国际上对组织和外界环境关系信息进行报告和披露一般分为三大类:通过法定财务报表报告;通过企业的年度财务报表的其他部分(如附注)或独立报告模式来披露;通过独立的第三方来报告企业的环境信息。当前,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核算体系侧重于披露经济性信息,而缺乏有效的环境信息的披露。我国企业从会计核算和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一般采用补充报告模式和独立报告模式披露环境会计信息。补充报告模式是指在原有财务报表项目中增加有关环境会计的核算资料,对其他不能以货币计量的环境信息可以附表、报表附注形式或在说明书中予以说明。独立报告模式则主张编制独立的环境会计报表或独立的环境报告等。
鉴于湖泊环境会计信息的特殊性, 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资料来源的会计核算应包含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如在环境报告中,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披露方式来披露不同的环境信息。对那些难以量化的环境事项和企业的环境绩效信息,我们可以采用文字说明或其他计量披露形式进行描述。也可以用表格法或图表法对企业的环境资产、环境成本、环境负债和环境效益等能量化的环境绩效指标进行披露。
但不论形式如何均应包含以下信息:(1)与环境负债和成本相关的特定会计政策,如企业的环境资产的计价与摊销、或有事项披露、对预计的环境负债和补偿的贴现等政策;(2)环境法规执行情况。据此了解企业执行环境法规的奖惩情况和违反环境法规的行为;(3)企业环境质量情况。主要包括污染物排放情况、主要环境质量指标、发生的污染事故情况等;(4)采取的环保措施(包括产生的环境支出和环境收益)及达到的效果。如采取环保措施而获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5)企业自身采取的环保监督机构的建立。包括设置的从事环境治理、检测、研究的环境机构和工作人员的经费处置情况;(6)环境治理和污染物利用情况。主要包括污染物治理设备的运行状况,污染物的处理能力状况,污染物回收利用状况及环境事故造成的影响及处理情况等;(7)按照有关规定缴纳的各类费用支出和提取的各类基金。为恢复、治理环境计提的基金,违反环境法规缴纳的罚款和环境污染对他人造成损害的赔偿等意外损失;(8)企业本期或未来环保经费投入和捐赠支出的情况。如新型的设备投资、污染治理投资;(9)环境会计政策变更等事项,如因会计方法、会计估计的变更对企业收益的影响;(10)有关环保部门的审核结论。
参考文献:
[1]高敏雪:环境保护宏观核算理论与方法[J].北京:中国统计经济出版社,第1版.2004
[2]李延莉 朱学义:建立湖泊环境会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0)
篇3
关键词:信息资源;建设;宏观调控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0-01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图书馆事业的飞速发展,信息资源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我们知道,这是由于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成熟,这种大环境给信息资源建设带来了很大的上升空间;再者,当代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速,网络环境不仅为信息资源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技术支持,还让信息资源的获取迎来了新的方式。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不同的信息机构顺应时代的变化增大了建设力度,且这个庞大的体系在不断地完善。信息资源的建设在整体化方面有了一定成效。虽然资源建设卓有成效,但是不可忽视在这可喜的成果背后值得注意的问题。
首先,由于“市场调节”具有优势和盲目性并存的这种两面性,所以,在市场环境下,市场竞争的过度会出现信息资源建设的一些弊端,如缺乏安全性,缺乏全局性,信息管理紊乱等现象,这些均造成不合理的信息资源配置。比如我们知道的外文期刊的订购,原版的外文期刊价格比较昂贵,这让许多图书馆无力承受,他们购买这方面书刊的条件有限,不得不减少采购量,导致馆藏量减少。而只有一些大型的高校图书馆等地方有可能加大这方面投入,建立较丰富全面的信息资源。显然,一来外文期刊的大量涌现是这种差距的根源,二来这种差距缺乏一种整体的协调。
其次,网络条件下如何协调信息资源的建设也是一大问题。我国东西部地区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发展等原因,信息资源建设的水平差别很大。这些年网络信息资源不断发展,这种时代潮流也伴随出现了明显的东西部不平衡的现象,近年来网络资源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同步表现为东部地区网络资源的分布远比西部地区丰富,且这种差距在不断拉大。相关资料表明,东西部的脚步快慢不协调已经成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明显问题。
面对上述这些问题,尽管图书馆行业做了大量工作,也只能解决其中的一些矛盾,并不能做到大局的完善。信息资源建设需要宏观的全面的协调,需要借助一定的具有强制和权威的体制来操作运行。只有通过多边的管理体制来协调并优化这一现有结构,才能实现信息资源建设的有序化和合理化。因此,必须对信息资源的建设加强下列几个方面的宏观调控:
1.对信息资源管理体制进行宏观调控
从宏观角度来出发,对信息资源实行统一管理需要有关部门的组织落实。我国的信息资源是共享的国家资源,共享要建立在我国的基本国情上,且要借助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进行整体的优化,要通过各种政策的改革等措施来实现共享的目标。如:通过基础信息资源建设来支助信息管理行业的发展;通过完善信息市场的方法来促进信息生产的社会化和现代化;通过统一的管理来协调该行业与其他行业的关系。
2.对信息资源布局进行宏观调控
对信息资源布局进行宏观调控,就必须构建合理布局,优化资源建设。我国信息分布广泛,各地科技发展水平不均衡,对信息产业的投入也具有偏颇。政府和相关机构有必要作为一个积极的引导者,利用法律环境作基础保障,贯彻分区域规划的原则,合理布局信息资源。让资源环境既集中又分散,建立有主线领导的各分线相互协调的完整大布局。
3.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自动化、网络化的宏观调控
必须对信息资源管理在标准化方面进行与管理体制和分布方面互补的宏观调控,标准化需要信息资源的建设有大标准统一管理,在这个统一的基础上对某地区某系统进行综合整治,比如使用统一的书目标准、编目规则和相同的分类表,编制联合目录。实行大环境下的统一采购,并实行联机编目、互借、检索。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系统,在数据处理和交换、通讯接口、软硬件配置和兼容等一系列问题上制订出严格的规范和流程,对此作出统一的规定。同时,为了最终实现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系统的信息机构大联网,我们要对现有计算机管理的硬件系统进行评估,向全国推荐适用于我国不同系统不同单位使用且可供不同的用户选用的机型,不断扩大网络范围。
总之,国家及地方有关领导部门应该尽快制订出宏观调控的政策、法规,对信息资源管理的宏观调控应给予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各项宏观调控措施,使我国的信息资源建设更加完善,且在各地各系统的积极主动配合中,让完善的信息资源更优秀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克服各种不规范、不标准、不平衡现象,让我国信息资源建设出现崭新面目。
参考文献:
[1]张学福.论国家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04).
篇4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环境;环境意识
中图分类号:TU71
一、建筑设计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一)建筑和环境是对立统一的整体
1.建筑从属于环境。建筑是环境的一部分,无论从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还是从建筑与人的关系来看,建筑都是处在从属位置。只有明白了主从关系,才能在建筑设计时把环境和人的因素充分考虑,做到建筑和环境的协调统一。
2.环境影响建筑特点。因为建筑物不是独立存在,而是与其周边环境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环境与建筑是相辅相成的,在建筑设计时,要根据当地环境,选择合适的建筑方式和造型,而环境会将建筑的风格与特色体现出来。例如我国古代城市的建设,就体现出了强烈的等级意识,皇宫也大多建在城市轴线之上,这就是人文环境对建筑物设计的影响。
(二)环境对建筑使用造成的影响
1.技术上的影响。环境设计科学合理,可以让建筑物的采光、通风、取暖等功能都能更好的发挥出来,尤其是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物不只能满足人们简单的居住要求,声音、绿化、空气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也直接影响到建筑的使用效果,生态建筑的观念逐渐形成
2.感官上的影响。建筑物一旦建设完成,就不会再移动,所以它需要依靠周边环境来凸显自己的个性化形象,并且人与环境之间是存在互动的,要使建筑的功能得到充分展示,就要考虑建筑环境对人的感官带来的影响。例如住宅小区要让人有亲切感、陵墓要安静肃穆、宗教建筑要让人有敬畏感等等,这些建筑都需要让环境来烘托其特点。
二、建筑环境设计的要求
(一)生态建筑设计的要点
1.建筑与环境设计要同时进行。建筑物的设计,既有艺术价值,也有功能价值,建筑的建立,是为了让人们有更加良好的生活环境,基于这个目的,建筑设计时,就要因势利导,打造出能够满足人们使用、又能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建筑物。只有建筑与环境的设计同步进行,才能从整体上营造出良好的生活气氛。比如在建筑设计中,各种空间和绿化的穿插设计、公共与私人环境的交融、人工美与自然美交互体现,都能将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结合起来,让建筑物在环境的配合下提升其魅力。
2.建筑设计要具有可持续性。要让建筑能够长时间的与环境相融,就不能仅仅从表面上让建筑与周边环境形式相近,而是要注重建筑与环境内涵的一致性。除了要为人们打造舒适的生活空间,还要从更深的角度,去探讨自然、人文环境的协调统一,让建筑和环境真正融为一体,只有这样,建筑设计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可持续性。
(二)建筑设计与环境之间的协调
1.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建筑物在设计时,要多考虑与环境的关系,结合基地本有的特点,将生态环境在建筑设计中所占的比例加大,合理利用空地来进行规划和布局,绿化地和水体也要多提供。一些城市建筑,在修建时破坏当地生态环境、毁坏绿地,这样做是因为对建筑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把环境的范围局限在某一小区域,没有关注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建筑设计中,设计者要处理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能让恶化的环境影响到建筑,力求和谐共处。
2.与人文环境的协调。建筑设计要考虑到“人”这个主体的感受,所以建筑与人文环境的融合也显得非常重要。每个地区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建筑的设计要符合环境肌理,不能过于突兀,才能与周边环境一起构成一个整体,让人从心理上自然的接受。
三、保证建筑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措施
(一)多借鉴有利经验
无论是西方建筑设计,还是东方传统建筑设计,都有很多处理环境和建筑之间关系的思想,例如建筑群在相互作用之后,会在整体环境中更加协调,西方建筑在处理新老建筑之间的关系时,也有很多独到的方法。日本的建筑设计中,自然界的景物是建筑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窗口、阳台、走廊等的处理,包括建筑材料的使用,都会将建筑空间和环境联系起来。我国传统思想中“天人合一”的理念,也被应用在风水学及建筑设计当中,从选址方式开始,就注意建筑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些设计理念和经验,都值得现在的设计者学习。
(二)推崇节能生态型的建筑
随着经济和工业的发展,环境破坏也比较严重,“生态型的建筑”受到更多的青睐,它不仅仅指设计中运用更多的绿色景观,还意味着更加环保的材料的应用。耗能低、居住舒适、施工材料可循环利用等,都是生态建筑的特点,绿色平衡的观念让建筑对环境的破坏更小,资源的利用效率更高。
(三)注重整体性
建筑设计要更多注重整体性,在人与环境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让建筑满足人的需求,也要保证建筑和环境的关系处在良好状态,顺应自然规律,多将自然元素(如空气、水声、阳光)引入建筑内,将建筑视为自然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黄海燕.建筑设计与环境关系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5).
篇5
关键词: 人际关系 社会环境 和谐
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都一直把实现社会的平等、安定、和谐作为美好追求。在西方思想史上,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整个天是一个和谐、柏拉图的理想国,到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的全世界和谐,都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美好社会的憧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字最早见之于金文,有关“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诸子百家争论不休,但对“和谐”却都心向往之。从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的“和为贵”、“和而不同”,到墨子的“兼相爱”、“爱无差”等,都表达了社会和谐的主张。“和谐”是中国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和主题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核心概念。在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之一。
可是我们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却存在一些问题。如1.社会公德的缺失:在公共场合一些人会为了不小心踩脚、碰撞而恶语相向甚至大打出手,而这些本应是只用一句“对不起”就可以解决。可见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缺少平等、尊重、友爱、宽容就必定会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反之,就能维护、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2.欠缺诚信意识。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基础,人与人之间只有诚实守信、真诚待人,才能获得彼此的信任,进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3.缺乏宽容精神。宽容是一种心胸,也是一种美德。随着社会越来越开放、开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交往越来越多,人们之间要和谐共处,就要学会宽容。在人类生活的各种场合和环境下,宽容实际上越来越成为人们交往的基本要求,没有宽容,就没有真正的交往。4.缺乏平等意识。在交往过程中,人们都是平等的。反之,如果采取轻视的态度、居高临下、目无他人,则不可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那么如何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以顺应和谐社会的发展呢?我认为需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平等原则 在人际交往中,平等是人与人之间建立情感的基础,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也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与不同的人交往时应该平等相待,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家庭、经历、特长、经济等方面的原因而对人“另眼相看”,也不能因为学习成绩、社交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而看不起别人。与人交往,只有以平等的姿态出现,不盛气凌人,不高人一等,给予他人充分的尊重,才有可能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心理相容,产生愉悦、满足的心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们都希望自己的人格与他人平等,都希望更多地以平等的身份获取与自己有关的信息。只有处于平等、自由的人际情境中,人们才能真正达到自我控制,获得充分安全感的目的。人们在政治上一律平等,没有高低之分;在法律面前人们平等,公民都享有平等的权力、履行平等的义务;人们的人格也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遵循平等原则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一大准则。
二、团结互助原则 团结互助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特征,它是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互相团结、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的关系,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高尚的道德关系。团结互助的目的就是把各种力量组织起来,拧成一股绳,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凝聚力,避免和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和隔阂,营造出和谐的沟通环境,拉近他们之间的距离,使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为实现共同的利益和目标,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团结协作、共同发展,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互惠互利就是指人们在交往中考虑双方的共同价值和共同利益,满足共同的心理需要,使双方在交往中能得到实惠和“好处”。因此,确切地说应该是“互利”。这也是社会公平原则在人际关系上的一个具体体现。相互补偿、相互满足是人际交往活动的基本动机,没有需求上的相互满足和相互补取就不可能有成功的交际。成功的人际关系就是一种互利关系,反映了个人与个人之间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利益差别,是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在关系双方存在共同利益、愿望和共同需要的基础上,倡导社会成员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增进社会利益,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三、宽容理解原则 宽容就是心胸宽广,忍耐性强,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能够最大限度地理解别人,对非原则性的问题不斤斤计较,能够以德报怨。宽容是最美丽的一种情感表现,是一种良好的心态,也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宽容是和谐人际交往必不可少的要素。多一点对别人的宽容,我们就多一些朋友,少一些对手。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吃亏、被误解、受委屈总是不可避免的,面对这些情况,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宽容。当前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社会,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同,所以,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摩擦和冲突就在所难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坚持宽容大度的原则,和他人友好和睦地相处,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宽容、体谅对方,允许每个人保持个性,尽量宽恕别人,得饶人处且饶人。只有这样才能被他人所接纳和信任,从而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与人要进行沟通,理解是最好的桥梁,人们在沟通过程中相互理解,彼此的防备心理会有所降低,才能沟通顺畅,沟通效果才能更好,还会营造出和谐的沟通环境。只有相互理解,人们之间才能有情感上的共鸣,在沟通过程中会越走越近;只有相互理解,人们之间才能真正做到心与心的交流,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只有相互理解,人们之间才能够在交往过程中增进感情,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使得以后的交往更加顺利。因此,相互理解既是人们之间友好相处的前提,又是人际交往取得良好效果的最佳方式,如果不能相互理解,不能体谅对方,那么他们的交流只能限于表面,很难深入进行,自然不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篇6
[关键词] 环境审计;问题;研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1. 004
[中图分类号] F239.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1- 0008- 02
《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对未来5年的环境审计做出了整体部署和全新要求,对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以及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和谐社会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环境审计的内容
我国环境审计起步较晚,关于环境审计还没有公认的统一概念。各世界组织对环境审计的具体内容都有各自的观点,但归纳起来,这些观点都有交集,即环境审计应包含财务审计、合规审计和绩效审计三大类。因此,笔者认为环境审计应界定为:“由最高审计机关对政府和(或)企事业单位等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以及有关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所进行的监督、评价和鉴证等工作。”
2 西方政府环境审计
2.1 美国政府环境审计
美国审计总署是美国的最高审计机关,其直接对议会负责,向议会报告工作,是立法模式的国家审计体制。1978年,美国审计总署成立环境审计机构,设立自然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司,内设环境资金审计处和环境绩效审计处。
美国环境审计类型包括财务审计、合规审计和绩效审计3种,审计部门主要由会计专家、科技专家、公共政策专家等组成,政府审计注重数量分析和决策模型研究。
2.2 德国政府环境审计
德国联邦审计院独立于国家立法、行政、司法机关之外,不对行使上述权力的任何机构负责,是独立模式的国家审计体制。1991年,德国联邦审计院成立环境审计处。
德国政府环境审计包括合规性审计、绩效审计和咨询服务3种,审计院工作人员主要以法律专业人士为主,另外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专业的审计人员也占有一定的比例。目前,德国政府环境审计以绩效审计为主,咨询服务正在成为德国政府环境审计的另一大主体。
2.3 荷兰政府环境审计
荷兰审计法院与议会上院与下院、政府和廉政委员会3个机构并列,是独立的国家最高机关。审计人员的教育背景具有多样性,主要由公共管理学者、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历史学家、法律专家、经济学家、会计人员、环境专家和工程学者组成。
荷兰审计法院的工作任务主要有两项:一是致力于审计和改进公共资金征集和使用的合规性和有效性;二是通过国内和国际合作及知识交流促进有效的公共管理。
3 我国环境审计现状
审计署是我国最高国家审计机关。审计署隶属于国务院,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我国的国家审计制度属于“行政模式”的国家审计制度。1998年,审计署单独成立了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正式将环境审计的职能赋予政府审计部门。
3.1 审计类型主要以财务审计和合规审计为主,尚未全面开展绩效审计
目前,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重点基本局限于以财政资金为基础的财务收支审计和对国家环境保护投资项目的合规性审计,工作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审查各部门环保财政资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二是审查环境保护投资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的政策、项目建设是否合规。
近年来,我国政府环境绩效审计正逐步开展。但由于受传统财务审计影响,审计人员仍以财政资金为主线,将审计工作主要精力放在资源环保资金的审计上,而对政策和项目本身绩效成果关注相对不足。显然,这与“十二五”规划中所提到的“全面推进绩效审计”的要求相差甚远。
3.2 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以财经专业背景为主
环境审计是集环境经济、环境管理、环境法学、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和审计学等诸多学科理论为一体的极具专业性、技术性和综合性的一门新兴学科。目前,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从业人员教育背景以财经专业为主,缺乏全面的环境专业知识。在实务中,审计人员在遇到环境方面的专业问题时,往往无所适从,影响了环境审计的效果和质量。虽然,审计署允许审计中聘请环境方面的专家,但由于其缺乏独立性,甚至可能与被审计单位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无法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进而影响了环境审计的效果和审计向纵深方向发展。
4 对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思考
(1)建立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全面推进环境绩效审计,服务国家治理大局。“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然,环境绩效审计也应涵盖在内。因此,我国应尽快建立环境绩效审计的指标评价体系。笔者认为,建立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服务于现阶段国家治理大局,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出发,充分体现我国环境政策实施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2)加强对环境审计从业人员业务知识的再培训,实现环境审计从业人员知识背景的多元化。针对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完善环境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建立一支适应环境审计发展需要的队伍迫在眉睫。一是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业务知识的再培训,比如选派在职人员脱产培训;聘请环境专家或经验丰富的环境工作人员定期给审计人员授课、分享工作经验;通过建立图书借阅、网络培训、网络知识库等方式,审计人员可以学习相关知识。二是审计机关在招录国家公务员时应多关注专业背景的多样化,多考虑环境、工程、社会、管理等专业的应聘人员。
主要参考文献
[1]耿建新,房巧玲.环境审计研究视角的国际比较[J].审计研究,2004(2).
[2]王宪锋,孟丽荣.我国资源环境审计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审计,2012(11).
[3]葛雪,李果.中西方政府环境审计比较及启示[J].江苏商论,2007(5).
[4]郑彦.我国环境审计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统计与决策,2009(19).
篇7
1 已出现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1. 1 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降落漏斗逐年扩大
据多年地下水位监测资料,市区平原区大范围地下水位已经处于持续下降状态,地下水动态类型呈现出入渗径流—开采型和开采—下降型。作为自来水供水水源地的城北水源地、城西水源地自投产至今30余年间,地下水位累积下降达47. 2~50. 5m,平均地下水位年降速为1. 31m~1. 68m。由于各主要供水水源地地下水位的大幅度持续下降,不仅导致了区域地下水水位大面积下降,而且在集中开采区域出现了地下水降落漏斗。据研究, 1982年,城西水源地首先在大同机车厂和柴油机厂出现两个状似圆形和椭圆形的降落漏斗区,面积分别为3. 2km2和2. 3km2。
1984年,城北水源地御河铁路桥北出现状似心状面积为1. 4km2的降落漏斗区。1988年,城北水源地白马城、城南水源地智家堡又相继出现两个降落漏斗区,到1998年,城西水源地两漏斗区合并成面积达20多平方公里的大漏斗区。目前现已形成四个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区,总面积达100多平方公里,年均降落漏斗平均年扩展8km2左右。资料分析,降落漏斗仍在进一步扩大。
1. 2 地面沉降,地裂缝产生
大同城市地质勘察研究表明,大同市地面沉降始于70年代,进入80年,地面沉降面积逐年增大,形变加剧。市区平原区约400km2范围内出现了区域性地形变,形变速率为7~10mm/a。目前,平原区出现两个地面沉降中心区,位置分布在时庄—西韩岭和陈庄—梓家村一带。1988~2000年年累计形变分析表明,由形变区边缘至中心的形变程度增加,形变扩散范围增大。尤其是南郊区,以西韩岭为中心约160km2范围内,表现出垂直形变显着,形变量加速发展的趋势。地面沉降区,最大累积沉积量124mm,平均沉降速率为24.8mm/a;一般累积沉降量为40~50mm,平均年沉降速率为8~10mm/a,远大于大同盆地区域性自然沉降速率3mm/a。
市区地裂缝现象发现于1983年,当时在大同机车厂生活区,发现一条发育1. 3km地裂缝带。10多年来,地裂缝不断发展,目前已发展到11条,总长度达38km。
1. 3 地下水水质污染加重
据大同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报告,因市区地下水过度开采,市区浅层、中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杂,绝大部分为原生污染,个别地段为次生污染,且污染程度较重。据研究,从80年代以来污染区的数量和污染程度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污染区由1982年的3处增加到现在的9处,污染物极值超标倍数由1982年的62. 5倍增加到现在的875倍多。
2 地下水超采与环境问题的关系
2. 1 与水位下降及地面沉降等关系
以理论上讲,地下水开采导致了地下孔隙压力下降,这将引起颗粒间有效应力的增加,由于地面以下这一地段介质的应变,从而引起这部分的体积减少。同时过量开采地下水,水位下降会在水体内产生水平及附加拉张应力,诱发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的产生。因此,肯定讲,降落漏斗、地面沉降、地裂缝等与地下水超采有相当大的关系。
首先从空间位置上看,地下水超采与地形变位置基本一致。市区的城西漏斗区、城南漏斗区、白马城漏斗区、城北御河铁路桥漏斗区均位于主要供水水源地内。地面沉降区集中在降落漏斗区内,地裂缝集中于漏斗区及其边缘地带,充分说明两者在空间分布上相关明显。
其次从时间特征关系上看。城西水源地、城北水源地为先期开采地下水的水源地,市区最先出现的两个地下水降落漏斗区正位于开采区内,而市区最早出现的机车厂地裂缝和铁路分局地裂缝也分别位于这两个漏斗区的边缘一侧。可以看出,由于地下水开采,出现了地下水位下降,过量开采,形成降落漏斗区,进而诱发了地面沉降,加速了地裂缝活动和产生。
另外从开采强度关系上看。随着水源地地下水开采强度的增加,降落漏斗逐渐扩大,地裂缝活动也相应出现并逐渐加剧。80年代后,由于地下水大量开采,环境地质问题相继出现和产生。随着城西水源地超采,十里河漏斗区1989年以后向北部的 五里店、马军营一带扩展,伴随着十里河漏斗区的向北扩展,322医院地裂缝、文化里地裂缝及凿井队地裂缝等从1989年以后相继出现。
2. 2 与地下水污染的关系
在地下水开采初期及采补平衡期,地下水质污染主要来自于地面点污染,污染程度与污染源有关。地下水超采期,地下水位已远低于河道水位。因市区地表水河流水质已遭严重污染,其污染物随地表水渗漏转化进入地下,引起地下水污染。因此,地下水超采条件下,地表水将成为地下水的第二污染源。
3 防治建议及对策
开采地下水资源促进了大同市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由于强采导致了地下水位急骤下降,从而引发地面沉降、地裂缝的产生,因此通过人工控制地下水的不合理开采、清除或减弱由其引起的潜在灾害应提到我们的工作日程上来,我们要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3. 1 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地下水开采量
在行政措施方面,应建立一整套严密、科学、统一、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审批手续,保证地下水合理开采。在经济制约的措施方面,可参照国外经验制定合理水费价格,并对利用余水回灌地下的用水户实行优惠政策,运用经济杠杆确保各用水户节约用水,建立合理的用水结构。
在技术措施方面,依据大同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调整开采结构,合理布设井群、提高地表水利用率,积极开发新水源,将
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在规划开采量范围内。 3. 2 从源头上防治污染
各用水户对其排放的废水首先要进行内部处理。对城市生活污水等要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对这些处理过的水进行二次利用,对难以处理或处理后仍无法利用的污水要有专用排水渠道,不准随时随地排放,以减少对河道主要供水段的污染。
3. 3 加强地形变及水位、水质动态监测工作
篇8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1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当环境问题影响了社会经济生活和人们的生存状况时,人们开始注意、关心环境问题,并试图用一定的确认、计量手段,去评估、核算环境行为的影响过程和结果,于是逐步出现了有关环境事项的确认、计量等核算理论与方法。从而,环境会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环境会计的概念
环境会计,又叫绿色会计,是会计学、环境科学、现代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相互结合。具体来说,环境会计是指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重心而开展的会计;换言之,是指主要以价值形式,将环境问题与现代财务理论方法有机结合,以货币单位、实物单位计量或用文字说明等方式,对环境及其变化进行确认、计量、披露、分析,以及对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一种会计理论和方法;是反映、记录、报告、考核资源和环境成本与价值,评价企业环境经济活动以及取得的环境效益,对企业财务成果和社会价值形态的近期、长远影响的一门新兴会计学科。1992年世界环境发展会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掀起了世界性的环境会计。
二、环境会计的“发生”基因
(一)传统会计的局限性促进环境会计的产生
由于服从于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假设,传统会计把会计主体局限在没有生态的环境中,没有认识到经济运转和自然环境循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体说来,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传统会计的局限性集中表现在:会计循环过程及内容不完整。即传统会计未将涉及环境要素的经济业务作为会计要素加以正式确认以及不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成本补偿要求。
(二)环境现状催生环境会计
我国自然资源丰富,环境条件优越,素以“地大物博”著称于世,但最近二三十年来,我国加快发展步伐,由于相关措施不到位,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工厂肆意排放污水废气,环境污染严重。实际上,我们已经是“地大而物不博”了。如何合理高效利用有限资源,认真治理污染已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环境会计也就应运而生了。
三、我国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基本架构
(一)环境会计的目标
会计目标是指在一定的环境或条件下,人们从事会计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它体现了会计的宗旨,是会计理论结构的基础和逻辑起点,是会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着会计实务的选择和发展。环境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其目标应是会计总目标中的一个子目标,有其侧重方面,其侧重方面取决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和会计的内在属性。据此,环境会计的目标应有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二)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
1.会计主体假设
环境会计同样需要会计主体假定,即虽然环境会计根本上是为公共利益服务,但需要假定它是为某一个特定的单位服务的。如果不做这样的假设,与财务会计一样,环境会计也就不能准确界定核算的空间范围。
2.会计分期假设
尽管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是形影相随的一对假设,但是在环境会计中并不需要强调持续经营假设。因为一则环境会计的主体除了企业,还包括政府及非赢利组织,后者谈不上持续经营与否;二则持续经营假设的存在主要是源于成本费用的递延和跨期摊配,但在环境会计中,可能并不需要进行损益的递延和摊配等处理。但是无论如何只要提供会计报告,就都必须进行会计分期,因此会计分期的假设是必要的。
3.货币计量假设
古今中外的各种会计学理论,包括我国主流的“管理活动论”和“信息系统论”,都认为会计的主要计量工具是货币。如果抛弃这个假设,用实物单位等多种手段作为环境会计的计量工具,并据以对外提供相关信息,都可以满足使用者的需要,那么人们有足够的理由怀疑这样的学科和理论是不是还属于会计学的范畴。
四、促进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构建的建议
(一)培养和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环境意识,是指人对待自然和环境的态度,一是意识水平,即人们是否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存在,以及认识的程度如何;二是行为取向,即人们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对环境问题所作出的行为选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在环境保护实践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公众的环境意识也明显增强,但是,从总体上说,当前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还有待于提高。
(二)深入开展环境会计基础理论研究
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会计理论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会计实务,环境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新的分支,也应当建立一个基本的理论体系。会计学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这样一个体系作为指导,其具体的实务(如环境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等)就不好开展。环境会计理论研究的深度既影响到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可行性,又影响到环境会计信息的质量。纵观我国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研究现状,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很多仅限于国内,缺乏与国际会计职业界的交流和对国外已有成果的借鉴,而来自审计界的研究成果更可谓凤毛麟角。。
(三)完善环境立法
目前我国法律上尚没有单独的环境信息公开法,已有的法规很多是原则性和概括性的表述,可操作性较差,执行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采取以下措施:
1.制定《信息公开条例》,将环境信息纳入其中,以法律形式确定它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将它付诸实施的最强有力的手段。我国的《信息公开条例》已于2007年1月17日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我们希望能够尽快发挥出作用来。
篇9
关键词: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 业务流程重组 会计信息系统
1.引言
会计信息系统(AIS,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可以认为是通过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把会计数据进行科学的搜集、储存、分析和传输并且能够进行必要的管控、分析和辅助决策从而帮助人们完成会计核算工作的信息系统。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的联系愈发紧密,数据共享也更多。但是会计信息系统因为有着专业性和封闭性的特点并未完全融入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因此,在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场景下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应该如何发展,如何更好地跟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进行融合,更好地实现企业资源的整合和高效利用是十分值得研究和探索的。
2.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环境对会计信息系统造成的影响
2.1 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对会计数据录入的影响
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相对会计信息系统而言对财务数据的记录更加详细,会计信息系统通常指需要记录财务数据的时间、科目、金额,而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还需要记录财务的产生地点、使用人等业务信息涵盖了企业活动的几乎全部重要数据。因此,会计信息系统要能够在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里面提取有用的财务信息,忽略非必要信息。此外,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的数据具有自然活动的连贯性和各个部门的区分性,而财务信息系统的数据则是具有自然周期的连贯性和整个单位的整体性。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的数据采集实时性更高、人为干预的可能性也越大,所以,财务信息系统通过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获取财务数据时,要对其真实性和时效性进行必要的评估和质量控制,从而保证财务数据的真实性。
2.2 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对会计数据处理的影响
传统的企业内部财务数据和会计凭证都是通过各种纸质的票据体现的,而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环境下的财务数据和会计凭证都是由系统自动生成的电子票据,而企业外部的财务数据和会计凭证则既有纸质票据又有电子票据。这样在财务数据的处理上为了保证财务数据的完整性就要做好纸质票据和电子票据的处理工作,在系统设计上和制度设计上都要充分考虑到这两种不同介质票据的处理,避免数据的遗漏和重复。
2.3 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对会计数据输出的影响
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对会计不仅仅要给会计信息系统提供财务数据,同时也要从会计信息系统获取数据来对企业的运营和决策进行支持。所以,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输出具有多个口径,而每个口径由于审计标准和实效性的不同,对财务输出数据的计算方法、时效性、准确性要求不同。这样就要求会计信息系统对数据的输出要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并不是财务数据的捏造,而是根据不同的审计标准和不同的需求进行不同计算方法的处理。例如同时在A股和H股上市的公司,应对不同的财务法规,会计信息系统要给出不同的计算方法的财务数据。
3.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
3.1 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和会计信息系统的有效融合
现实情况下,很多公司是一个部门用一套信息系统,一个流程用一个信息系统,会计财务也是有自己独立的信息系统,这样就人为地把很多数据割裂开了,造成了需要共享的数据没有共享,需要处理的数据重复处理,而且由于对数据的统计口径和处理方法不同,造成了不同部门上报的同一个项目的最终数据值不一致,从而影响了数据的严肃性和准确性,也影响了企业的决策。因此,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和会计信息系统的融合势在必行,通过有效的融合可以简化流程提高整体的效率保证数据一致性,有效避免了数据在采集、处理和输出各个阶段的重复性工作,也保证了财务数据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3.2 使用开放结构,支持电子商务平台
比尔·盖茨曾断言: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可见电子商务对企业的潜在发展是何等重要。电子商务对企业对信息和数搜集、加工和分析的要求更高,对信息的时效性和正确性要求也更高,对企业财务的周转、稳健也很高。而企业的众多数据信息归根结底还要反映到财务会计信息上面。
3.3 满足国际化的挑战
会计信息系统不仅要立足国内满足本国财务审计的标准,还必须具备可扩展性,可以根据企业的发展速度和国际化扩张,进行平滑升级,满足国际化会计审核标准的要求。会计信息化系统不能成为企业国际化的绊脚石,而是要成为企业走向国际化的排头兵。通过会计信息系统的国际化,使得企业的各项财务会计业务更加规范、透明和高效。
4.总结
基于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管理思想于一体,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及创造社会财富最大化的要求,将是未来企业财务信息化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环境管理;审计程序;审计方法
一、环境管理审计中运用的主要审计程序
(一)调查了解
在环境管理控制审计中,审计人员为了确认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风险,考虑这一风险对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的影响,应当设计适当的审计程序,关注环境管理控制与具体环境管理事项相关的政策和程序,把对环境管理控制的了解同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风险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初步测评
审计人员在对环境管理控制进行了解之后,应对环境管理控制的健全和运行状况进行评价,以确定环境管理控制在防止环境事故、发现和纠正环境管理重大错误中的可信性。
初步评价环境管理控制可以按照被审计单位主要环境管理活动的内容来进行,即审计人员根据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和经营管理特点,对相关环境管理活动进行分类,针对各类环境管理活动分别评估相关的控制状况,以此来对环境管理控制进行整体评价。
对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风险进行初步测评时,主要针对环境管理控制的两个方面进行,即环境管理控制的健全性与合理性。审计人员对健全性的评价主要分析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控制是否建立了强有力的关键控制点,是否存在薄弱环节。对合理性评价时,要分析环境管理控制的布局是否合理,有无多余或不必要的控制,是否区别一般控制点和关键控制点,是否划分了控制职能,人员分工和牵制是否恰当等。
(三)控制测试
控制测试是在了解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控制的基础上,对环境管理控制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控制测试关注三点:第一,该项控制是否切实应用;第二,该项控制是否在被审计期间一贯地应用;第三,该项控制是由谁来应用。如果某项控制测试在被审计期间是由被授权的人员适当且一贯应用的,那该项控制政策或措施就得到了有效的运行。相反,如果未能适当和一贯地应用或由未被授权人来应用,则说明控制执行失效。
控制测试包括功能测试和业务测试两种方式:第一,功能测试,功能测试是对环境管理控制的实施情况和有效性进行的测试,也是审计人员针对环境管理活动中的关键控制点,选择若干时期的同类环境管理活动处理程序进行测试,检查其是否真正发挥作用,效果如何;第二,活动测试,即审计人员选择若干典型的环境管理活动,根据环境管理的处理过程检查处理程序中所规定的控制点是否得到执行,以判断控制措施遵循情况。
二、环境管理审计中运用的主要审计方法
(一)一般审计方法
无论哪种审计,审计目的、程序、要求大体是一致的。因此,许多审计方法是可以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审计,在此,我们把一般的审计方法在环境管理审计中的应用做一简单介绍。
1.检查记录或文件
在环境管理审计中,审计人员通过检查其环境管理相关文件,获取环境管理信息的一种审计方法。审计人员应当检查相关的文件或记录的内容包括环境管理部门组织文件、会议记录、环境事故紧急预防措施、环境事项处理记录、具体环境管理活动相关记录、环境管理审批文件、环境专家报告、环境事项公开信息文件、内部审计报告、环境事项相关往来函件等,通过检查这些文件对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事项进行验证。
2.检查有形资产
对有形资产的检查主要针对被审计单位污染处理设施、排废装置、环境监测设备、大气污染治理设备、水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噪音控制设备、环保监测分析仪器等进行检查,通过检查对这些环境管理相关设备的性能、运行状况进行评价。与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有关的设备是被审计单位进行环境管理的关键,是判断环境管理效率和效果的关键指标,在检查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相关资产时审计人员可以借助于环境专家对相关资产的性能进行评价,以使评价结果更具有可信性。
3.观察
通过观察环境管理相关人员正在从事的活动、正在进行的环境管理工作以及环境管理部门的运作,对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做出初步的判断。审计人员在运用观察程序获取相关证据时,应当注意事件发生的时点,因为在相关人员已知被观察时,相关人员从事活动或执行程序可能与日常的做法不同,从而影响审计人员对真实情况的了解。
4.重新执行
针对环境管理活动,审计人员以人工的方式,重新独立地执行相关的环境管理程序,比如,被审计单位生产过程中出现废水、废气、废渣时,审计人员可以按照被审计单位对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程序,逐步对这些废弃物进行处理,考察每一步的处理环节,并最终对排放物进行测试,与被审计单位的相关记录进行比较,判别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程序的执行情况。
5.分析程序
分析程序是财务审计中一个重要的程序,可以利用分析程序对被审计单位情况进行判断。在环境管理审计中,审计人员可以研究不同时期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相关记录、排污处理记录、污染治理记录等数据,分析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状况的变化,对数据出现波动的地方给子特别的关注,结合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状况对数据出现波动的原因进行分析,判断波动是否符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
(二)特殊审计方法
环境管理审计不同于传统的审计,在进行取证和搜集资料时除了采用一般的审计方法外,审计人员可以根据环境管理审计的特点设计不同的取证和分析方法以满足环境管理审计的需要。
1.调查表法
对环境管理控制制度进行审计,可以采用调查表法。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就是简便易行,调杳范围明确,可以通过列表形象、直观地反映企业在环境管理控制方而的情况。审计人员可按照调杳表中所列问题,逐一对环境管理控制制度进行调查,据以评价企业环境管理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存在的缺陷,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2.“参与式”审计法
“参与式”审计法是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努力保持与被审计部门和人员良好的人际关系,共同分析错误和问题及潜在影响,探讨改进的可行性和应采取的措施,从而充当管理人员的参谋和助手。在环境管理审计中采用该方法需要注意:第一,审计时即与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讨论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及相关审计程序,争取工作中得到他们的支持与理解;第二,鼓励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参与审计过程;第三,对审计初步认定的事项和拟做出的结论征求他们的意见,寻求其合作。“参与式”审计法可以使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更清楚地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状况,管理建议也更容易被接受。
3.环境分析法
环境分析对一些基本化学物质的污染指标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其主要对象是企业生产活动过程中各种排放物。在环境管理审计中,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之前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内对企业的排放物进行不连续采样,在现场或实验室测定分析样。记录相关数据,通过对前后期数据的比较分析,判断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状况的变化,分析原因,在审计时做出恰当的评价。
为保证前述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的有效应用,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根据项目组成员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安排实施可胜任的审计程序;第二,确保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之前正确理解即将采用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第三,审计人员应根据对被审计单位环境状况的了解考虑采纳不同的审计方法;第四,项目组负责人应通过亲临外勤现场、定期召开全体成员会议、复核工作底稿等方式,了解各审计程序的执行情况及执行结果,及时发现问题子以解决;第五,对审计程序及审计方法应用过程中需要咨询的事项建立适当的咨询程序,以使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得到恰当应用,顺利完成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
[1]陈钰泓.环境绩效审计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会计系,2006.
- 上一篇:简述制药工业发展史
- 下一篇: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重点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