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区治理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社区治理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社会流动性加速,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集聚到了社区。社区不仅成为城乡居民生活的家园,同时也成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在深化改革的同时,社区作为最基层的治理单位,同样交织着各种各样的利益矛盾冲突,要成功有效的化解各种复杂利益矛盾冲突, 我们必须以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创新社区治理模式,构建服务型社区。
一、当前我国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社区治理着重强调的是政府的管理职能,是一种行政管理体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步走向多元化以后,单一的行政管理体制与多元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日渐显现。
1、社区治理中的行政化倾向明显
社区建设的出发点之一,就是为了与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相适应,把由"单位制"解体所剥离的社会职能与政府职能交由社区承接,逐步使"小政府、大社会"的政治体制改革目标得以实现。概括起来,社区建设在体制上的成就,可以说是基本形成了一种政府推动,街道主持,居委会操作,各方参与,社区共建的管理模式。然而社区建设实际上只是考虑将政府职能的重心从单位转移到社区,而没有把它视为更广泛意义上的利用和组织社区内全社会的力量来自行解决社区发展问题。居委会未能作为重要的社区组织来发展和利用,而被作为行政体制的附着物和街道办事处的再派出机构,承接政府管理重心下移的名目繁多的行政工作以及各类评比考核工作。
2、社区治理的居民参与程度不高
由于社区居民可能来自不同领域不同社会阶层,陌生的人文环境使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参与社区的热情都会有所减弱。同时,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也缺乏相关制度的支撑。政治程序建设的滞后使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管理缺乏规制和引导,公民政治参与达不到应有的目的而降低了参与积极性。社区治理中的精英化决策也造成了居民社区治理参与程度的不高。观念上的误区导致社区管理者没有真正把吸收公民参与决策看成是一种责任和义务,作为优化决策、民主行政的必由之路来对待,在他们眼里,公众只是被管理的对象,只能绝对接受和服从政府的行政决策而不能参与。
3、社区治理的主体多元化程度不高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垄断的行政资源,向市场转移相对比较丰富,向社会转移则相对比较滞后。社会组织发展滞后导致社会资源不能很好地利用,民间组织总量不足、规模偏小,影响力不大,普遍缺乏组织和独立运转的能力。在政府职能转移中,不少社会性的职能转移到了街道,而没有转移到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中去,有时候,出于对行政资源垄断的考虑以及"官本位"思想的束缚,使得一些非盈利性的社区组织以及其他社会团体想参与社区治理却得不到政府的鼓励,有时候政府出于各方考虑甚至对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设置一些障碍,这使得社区治理主体只是由单一的政府所主导,从而导致社区治理主体的多元化程度不够高。
二、创新社区治理,构建服务社区的路径
服务型社区是按照以人为本的现代治理理念构建的社区管理制度的总和,是以服务居民为核心的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社区治理、建设服务型社区,就是要改革过去强政府、弱社会范式的弊端,再借鉴弱政府、强社会范式中合理的价值内核,通过广泛吸引居民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参与,构建政府、居民、社会协同治理的新型的以服务为导向的社区治理结构。
1、创新社区治理,构建服务型社区,服务是基础
创新社区治理,构建服务型社区,服务是社区工作的基础。社区是我国基层的社区治理单元,社区的治理工作应该就是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进,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得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对我们的社区提供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社区工作者首先应对自身的工作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转变治理思维。社区工作者应该是一个服务者的身份,并要摒弃长期以来形成的"官本位"思想,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治理理念,以人为本,以社区居民为本,不断通过改进自己的服务来满足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高要求。构建服务型社区,还要我们的社区工作者增强社区服务意识。构建服务型社区的各项工作都要体现出为居民服务的意识,这是创新社区治理,构建服务型社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社区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我们可以从理论和实践出发,定期组织思想意识以及业务方面的培训,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并依据理论进行服务实践,不断提高其服务居民的意识和能力。
2、创新社区治理,构建服务型社区,必须坚持创新
创新社区治理,构建服务型社区,可以从社区服务机制、社区服务产品、社区服务供给方式三方面进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对社区服务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社区变"管理"为"治理",突出居民在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同时,需要变自上而下的命令式治理模式为政府、居民、社会等其他组织协同治理模式,突出强调政府在治理中的服务角色。在社区服务产品创新方面,应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拓宽社区服务的领域,并依据公民的需求,为其提供新的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产品。在社区服务供给方式创新方面,变政府主导的单一供给主体为政府、社会等其他组织的多元供给主体,同时,鼓励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产业,并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创新的为居民提供社区服务。
3、创新社区治理,构建服务型社区,重在多元参与
在服务型社区中,居民既是社区治理的主体,也是社区治理的客体,在治理过程中,必须以居民的利益为核心,反映居民的意愿。由此,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必须要做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广泛开辟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新渠道,并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激励措施,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提供便利。同时,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加强与社会非正式组织如NGO、NPO、等其他组织的合作,强调"小政府,大社会"理念,变无限责任政府为有限责任政府。建立社区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引入激励机制,制定志愿者服务回报机制,吸引社会各界人才加入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参与到社区服务与治理中来。通过吸引居民、非政府组织、志愿者服务组织参与到社区治理、服务型社区的建设,使社区治理从单一的政府治理格局转变为由政府主导、居民、非政府组织、志愿者服务组织多元参与治理格局。
参考文献:
[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魏娜.我国社区治理模式:发展演变与制度创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1).
[3]马漪.关于我国社区参与的制度创新和政策举措[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9).
篇2
*市*区花地街辖内总面积1.6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05万人。目前街道党工委下设1个社区党总支部,1个非公经济党总支部,20个基层党支部,共有党员780人。2004年街星光老年之家荣获国家民政局颁发的“全国先进星光老年之家”称号,2004年荣获国家体育总局、中央文明办颁发的“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称号,2005年荣获“*市模范卫生街区”称号,2006年荣获“全国社区服务示范街”称号、*市文明单位称号,2007年荣获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国家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市消防宣传先进单位、*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该街党工委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固本强基工程,着力构建社区党建“联席互动、资源共享、指导监督”三个平台,初步形成了“和谐稳定发展新花地”的局面,为实现商贸花地、文化花地、平安花地、和谐花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是练内功、强素质,党委坚强有力。通过“三个坚持”达到“三个提高”,即坚持党工委中心组学习制度,有效地提高了班子成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坚持民主集中制,提高班子民主和科学决策能力;坚持宗旨教育,树立“领导就是服务”思想。不断创新社区党建,构建“联席互动”平台和“指导监督”平台。建立“一库、二箱、三卡”,建立“花地街党员基本资料信息库”;设立“党员互助箱”,指导各社区支部开展“献爱心、暖人心”活动;设立“党风监督箱”,指导督促各基层支部开展党内民主监督活动;建立“党工委委员联系基层党支部登记卡”、“党支部委员联系困难党员登记卡”、“党员骨干联系困难群众登记卡”,完善跟踪检查制度。打造党员服务活动平台,开展以“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为内容的各项活动。二是思进取、谋发展,以党建促经济社会健康。建立科学考核管理机制,实施工作效能考核;制定鼓励经济发展的奖励措施。因地制宜,引进了一批名店、特色店、连锁店,采取分阶段、分点、分片对辖内城区实施改造的方法,进一步提升区域商业在“白鹅潭经济圈”中的地位,成功创建了“全国先进体育社区”,成功申报“安全教育科普基地”项目。2007年各项经济指标增长速度较快,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9877万元,同比增长14.8%。三是扣主题、筑平台,社区文化丰富多彩。注重街道思想教育文化建设,高标准建设总面积400平方米党员服务活动中心和社区党员之家。利用街局域网开辟“花地廉政之窗”,积极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教育进社区、进经济联社”活动。四是抓基础,强管理,社区面貌焕然一新。采取整治、建设、管理三管齐下的措施,白鹅潭景观路、芳村大道中被授予市样板路称号,怡芳苑社区评为市“绿色社区”,陆居路社区为市“无六乱”社区。街道党工委注重社区服务,为社区近2000名老年人提供各种无偿、低偿服务,积极推行以人为本的治理方式,强化群防联治网络。社区治理和谐稳定。
元旦春节期间,街党工委组织全体党员干部、民兵、社区党员志愿者共100多人组成抗灾救灾工作小组,分批分段到火车站第一线支援抗灾活动,全力协助市、区部门开展抗灾工作。四川汶川地震灾害发生后,街党工委迅速发出了“向四川地震灾区募捐倡议书”,发动辖区单位、居民群众捐款捐物,奉献爱心,共募集社会捐款250多万元,为灾区人民送去关怀和温暖,做出了贡献。
篇3
——综合实力持续提升
主要经济指标稳中有升。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66.77亿元,比上年增长13%(财政口径,下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18亿元,增长16.9%,其中区级地方财政收入8.18亿元,增长20.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73亿元,增长16.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9.4亿元,增长2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77元,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11516元,增长13%。
工业集群加速发展。坚持规划引领集群,制定工业产业集群发展总体规划和通讯电子、汽配机电、香精香料、特钢四大产业集群专项发展规划,从平台建设、要素配置、政策保障等方面引导集群发展。坚持扶优扶强,鼓励中华化工、天通电子、闻泰通讯、敏惠汽配等龙头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全区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86.55亿元,增长21.1%,其中四大集群产业产值占比由上年的30.3%上升到32.3%。研究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产品指导意见,鼓励节能型高新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启动化工等行业的专项整治工作。
现代服务业活力增强。楼宇经济、特色街区、都市经济园“三大载体”不断拓展。梅湾街、月河历史文化街区等日渐繁荣,春波坊等一批特色街培育继续推进。耀城精品商务楼、旭辉广场等项目扎实推进,全年利用楼宇面积39.4万平方米,新增注册资金23.85亿元,培育税收超千万元楼宇7幢,其中中环广场、中山名都突破2000万元。嘉兴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启动建设,*创业园二期进展顺利。国际电气城、浙江东方地质博物馆如期开业,马来西亚环球百货超市成功入驻国际城。开展“休闲嘉兴·时尚*”创建活动,承办第六届全国烹饪技能竞赛浙江赛区选拔赛暨省第五届烹饪技术比赛,组建旅游、餐饮等6个行业协会,相关行业标准及规范陆续制订,服务业名店建设深入推进。
特色优势农业稳步提升。实现农业总产值29.55亿元,增长1.7%。稳定面积增单产,粮食产量14.51万吨。名优水果、特种水产、精品蔬菜等特色优势农产品规模持续扩大,实现提质增效。水果种植面积达到7万亩,增长14.8%,其中新增葡萄种植面积8110亩,增长54.2%。白玉蜗牛养殖面积3400亩,增长9.7%。设施栽培面积达到5万亩,增长15.6%。举办了*桃花节、江南葡萄北京推介会等,农业品牌效应进一步显现。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增农业龙头企业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2家。组建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联合会。大力推进新农村休闲观光旅游,新增百里长廊休闲观光点5个,*洲景区、渔里休闲农庄等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累计接待游客36万人次。
——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项目投入扎实有效。要素制约得到缓解,全年落实用地指标4627亩,完成建设用地复垦立项3917亩,验收2146亩。深化银企合作,帮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25亿元。组织人力资源招聘会28场,引进外来劳动力3050名。重点项目顺利推进,342个千万元以上区重点项目中,在建230个,竣工112个。列入市“四个一批”的57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50个,其中竣工14个。投入结构逐步优化,投资由二产为主向二、三产业并重转变。第三产业(含房地产)投资53.02亿元,占全区投资的43.9%。工业投入向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集中,全年完成工业生产性投入60.28亿元,增长20.2%,其中四大集群产业投入33.27亿元,增长28.8%,占工业生产性投入比重由上年的50.5%上升为55.2%。工业技术创新投入持续加大,设备投入37亿元,占全部工业生产性投入的61.4%。
开放带动水平不断提升。成功举办第六届“*之春”文化经贸活动。大力实施产业招商、定点招商,赴温州、宁波等地举办了系列招商推介活动。全年完成合同利用外资2.5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1亿美元;引进区外内资62.68亿元,其中市外内资31.26亿元。接轨上海、区域合作不断深化。举办*区与徐汇区深化合作对接交流、统筹城乡上海推介会等活动。完善与市属六大国有公司合作交流新机制,湘家荡区域联合开发顺利启动,宏业、欣联担保公司等一批项目相继落户,芦席汇等特色街区合作开发进程加快。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2.14亿美元,增长55%,其中出口8.84亿美元,增长49%,进口3.3亿美元,增长73%。
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嘉兴科技城“双核六园”建设稳步推进,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创业大厦和中科院嘉兴中心一期投入使用,中航信灾备中心等一批项目相继引进。*科创中心被列入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嘉兴科技城产业化发展提速。全面启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创建。支持成立了浙江首华创业投资基金。加快企业创新步伐,引导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加强对接,全年列入国家级项目18项、省级项目60项,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省科技中小企业22家、省专利示范企业1家。创新氛围日渐浓厚,全年申请国家专利650项、获得授权313项。全区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65.83亿元,增长37.9%。品牌战略深入实施,鼓励扶持企业开展品牌创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新增省著名商标2个、省名牌产品2个。
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深化。完善强镇扩权政策,调整规费留成比例,将区级部门22项行政管理职能委托各镇行使,拓展新市镇管理职能。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工作有序推进。完善区、镇两级综合执法联动机制,违章搭建、违法排污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加强国有资产管理运行监测,参股组建市本级新市镇建设担保公司和湘家荡区域联合开发公司,国有资产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进一步提高。加快企业制度创新,支持威能消防、博创科技等企业走上市发展之路。完善初始排污权交易机制,在全省率先推出有偿分配制度,建立区排污权交易储备中心,举办全国首次拍卖会,456家排污企业完成初始排污权申购。以“两集中”、“两到位”为核心,深入推进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审批事项,推动审批提速。
——城乡面貌持续改善
统筹城乡创新推进。以土地流转为基础,新市镇建设为龙头,农村新社区为核心,农村宅基地复垦为重点,全面加快以“四个集中、四个创新”为主要内容的统筹城乡发展。抓住嘉兴被列为全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的契机,启动七星镇、余新镇“两分两换”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强化监管服务,新增流转土地面积22530亩。大力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编制了农村新社区布点规划,启动34个农村新社区规划点建设,集聚农户1491户。全面启动全国农村社区实验区创建工作,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扎实推进。“一副中心二大门三市镇”的城镇发展格局初步确立,特色城镇“十个一”项目顺利推进,新市镇建设迈出新步伐。
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健全城乡规划体系,*新区等重点区域和新市镇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嘉兴至海盐南北湖大道、沪杭客运专线征迁工作全面启动。疏港公路(七星—大桥段)、焦山门大桥改造、余云公路及新粮桥改造等项目开工建设。*新区临时公交枢纽站投入使用。新(改)建农村联网公路29公里,改建桥梁17座。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大力开展市容环境整治,完善市区保洁机制,城市管理水平有效提升,城市面貌明显改善。加快推进老住宅区改造,29个开放式小区整治如期完成。启动绿化造林新三年行动,完成造林3330亩。着力推进农村通信、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创建农村信息化示范村4个,达标村40个,通过省新农村电气化区验收。
节能减排成效明显。着力抓好23家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工作,积极推进28个重点节能、节水项目建设,规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11.4%。大力发展清洁生产,12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创建省级绿色企业1家。电镀行业专项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关停电镀企业6家,金属表面处理集聚区顺利运行。加快推进区域集中供热,淘汰燃煤蒸汽锅炉112台。环保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强,全年检查企业5800家(次),立案处罚482起,对24个污染严重项目实行了“一票否决”。组建南环水处理公司,全力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建成管网146.5公里,顺利完成太湖流域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年度目标。化学需氧量削减3.5%、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3.6%的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取得突破。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督查考核,按照“分阶段、分步骤”和“一户一方案”的要求,在全面封堵直排口的基础上,以“两分离”、“三配套”为重点,全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探索了一套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的养殖废弃物治理“*模式”。全区2812户50头以上生猪养殖场(户)完成治理任务,畜粪综合收集利用率93%,沼气处理覆盖率100%。扎实推进河道整治和保洁,完成河道清淤306公里,落实41支保洁队伍,实现河道长效保洁全覆盖。
——民生事业持续改善
城乡就业和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狠抓城乡居民就业,建立覆盖全区的城乡就业和劳动保障信息网络。完善劳动监察网格化管理长效机制,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大力倡导全民创业,全区每万人市场主体数增长7%,户均注册资本增长9.5%。开展技能岗位培训12616人,新增城镇就业13054人。大力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参保人数32701人,超额完成市下达任务。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参保20.06万人,农民参保率95.7%。认真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村住房保险、农民自主创业保险等工作。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北师大*附校顺利开学,组建市实验初级中学教育集团,秀城实验教育集团与凤桥小学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城乡集团化办学。群众文体活动蓬勃开展,举办了城乡文体十大联赛、第四届“读书月”、第四届“睦邻节”,积极培育“一镇一品”文体活动品牌。举办了第六届嘉兴*合唱节,区机关合唱团在第三届中国(东州杯)世界汉语合唱大会上荣获金奖。镇图书馆建设实现全覆盖。成功创建省级体育强区。调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体制,基层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组建区卫生监督所,设立市本级首家“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计划生育工作不断深化,生育关怀行动全面启动。成立区残疾人联合会,全面启动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健全新居民管理服务网络,实施新居民登记证制度。村、社区组织换届工作圆满完成。推进和谐社区建设,荣获“省和谐社区建设工作先进区”称号,百福弄、桂苑、菜花泾社区被命名为“省和谐示范社区”。强化社区服务平台功能,96345社区服务求助中心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统计、审计、档案、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等工作扎实开展,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双拥优抚和关心下一代、老龄、慈善、志愿服务等事业取得新进展。
平安建设不断推进。全面落实安全生产、道路交通、消防、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工作责任,加大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十小”行业质量安全整治与规范工作扎实开展,省级农村药品“两网一规范”示范区创建通过验收,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建设顺利推进,违法销售使用“瘦肉精”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进一步畅通渠道,及时调处各类矛盾。扎实推进社区矫正,深化人民调解和法律援助工作。规范化司法所建设全面推进。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突发公共事件应对能力进一步提升。切实抓好涉奥维稳工作,顺利完成奥运火炬传递安保等任务。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住宅区电子监控设施及路面动态视频监控系统。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各类刑事案件发案率继续下降。
——民主法治和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
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健全向人大、政协报告、通报情况制度,加强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联系,下大力气办理代表议案,共办理市、区两级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226件。“五五”法制宣传教育扎实开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行政执法责任制不断深化。切实加强与群众的联系,实施“六六”群众工作制,建立完善蹲点调研和联系基层制度,着力解决基层和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全区科局级以上领导干部累计走访企业2675家(次),走访群众3043户,破解难题159个。重视提高公务员队伍综合素质,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实施招商选资、空间拓展、涉奥维稳“百日攻坚”,有效提升执行力。全面落实政府部门工作目标责任制,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确保政令畅通、运转高效。健全财政预算管理制度,逐步试行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绩效管理改革,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提升。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着力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切实加强政府廉政建设。政府9件实事项目如期完成。
各位代表,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我们面对自然灾害、全球金融危机、宏观政策调整、市场急剧变化、企业经营困难等因素叠加所引生的巨大压力,主动应对,攻坚克难,坚持在危机中求机遇、在创新中求突破、在攻坚中求发展,统筹城乡发展、配合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等重点工作取得了新突破,继续保持了经济平稳增长,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各界的有效监督与鼎力支持,更凝聚着全区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和委员,向所有参与、支持、关心*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发展还不快,产业集群有待进一步培育壮大;二是经济发展方式尚未走出主要依靠资源消耗的粗放型发展路子,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矛盾依然突出,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有待进一步发挥,节能减排的任务十分艰巨;三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安、居、乐、业、医、学、行等方面尚不能满足城乡居民的新需求,安全生产、维护稳定的任务更加繁重;四是一些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工作作风、工作效率有待进一步增强。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9年面临的形势和总体要求
2009年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实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之年,也是推进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
综观当前形势,今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蕴含重大机遇的一年。当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在加深,外部需求显著减少,贸易保护主义继续抬头,各种不稳定因素和不确定风险不断加大,使我们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极为严峻。全国经济增长步入周期性调整和结构性调整阶段,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回落,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经济下行压力仍在加大。我区自身受各种因素叠加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结构、资金、项目、土地、环保等矛盾相互交织,对我们创新破难、转型发展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在清醒认识困难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们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经济全球化进程依然加快推进,区域合作不断加强,给我们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带来了新的契机。国家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方向和节奏,连续推出一系列“稳、准、实”的政策措施,加上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上海世博会即将举办,沪杭客运专线开工建设,杭州湾两岸进一步融合,有利于我们把握和培育积极因素,继续扩大区域合作、集聚要素资源。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区的科技投入与科技创新优势将进一步释放,统筹城乡试点效应将进一步显现,五大平台互补优势将进一步增强,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内生动力。为此,我们一定要善于审时度势,敢于迎接挑战,努力做到更加积极地抢抓机遇,更加科学地谋划发展,更加有效地破解难题,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根据区委七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部署,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市委“两创”战略的总体部署,牢牢把握保增促调、稳中求快、统筹发展的总体要求,深化落实全民创业、全面创新、全区创优的各项举措,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攻坚年、转型升级推进年、统筹城乡突破年活动,全力推进产业集群、创新推进、和谐构建“三大工程”,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确保民生持续改善,确保社会平安稳定。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合同利用外资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引进区外内资60亿元,其中市外内资2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区级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和8.5%;规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6%;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3.5%和3.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城乡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都有新发展。
要实现上述目标,在今年工作中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必须坚持保增促调,稳中求快。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把保增长作为首要目标,把调结构、促转型作为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首选途径。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增量推动、存量提升作为保经济稳定增长、促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把扩大产业投资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作为重点内容,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推进招商选资,优化项目投入,确保投资总量增长、结构优化、效益提升,实现群众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
二是必须坚持勇于创新,共克时艰。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当前,在各类困难矛盾明显加大的情况下,更需要继续解放思想,勇于突破,全面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工作方法、工作机制的创新。要始终坚持突出重点,聚力于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统筹城乡、资源节约集约等领域,努力在探索中破除障碍、破解难题,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
篇4
一、坚持讲大局惠民生,各项重点工作全面推进。
一是全面加大了医疗救助工作力度。健全了“5+1”医疗救助运行模式,即参保、门诊、住院、临时生活、大病关爱“五位一体”和“一站式”及时结算的医疗救助体系,完善医前救助、医中救助、医后救助等服务方式,将城乡医疗救助对象住院救助比例由55%提高到60%,并适当提高救助封顶线和五保对象门诊补助标准,有效缓解了困难群众看病贵的难题。截止6月,全区共有1095人次享受了医疗救助,发放救助金150万元。
二是全面加大城乡低保救助工作力度。将城市低保标准由家庭月人均收入400元调整为44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家庭年人均纯收入2080元调整为2400元。3-6月,开展了城乡低保工作年度核查活动。健全举报核查制度,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加强近亲属备案制度工作,及时查改工作中的不足;落实公示制度,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继续推进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建设,对困难家庭经济状况进行信息比对,准确认定救助对象。按照精细化管理要求,建立规范、完整、准确的社会救助对象台账,努力做到“台帐实、数据准、情况明”。截止6月,全区共有城市低保对象2993户8006人,人均补差208元,累计发放城市低保金980万元;农村低保对象209户509人,人均补差126元,累计发放低保金40万元。
三是全面加大临时救助工作力度。为充分体现救急功能,区民政局加大对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力度,对突发性生活困难和支出型贫困问题的对象开展临时救助。截止6月,共救助11543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80万元。其中“文明生活万户行”惠及1万多人,发放“五个一”救助资金11万元,有效缓解了困难群众临时生活困难。其次,完成了“情暖特殊困难群众行”活动的摸底调查工作,下一步,将对确认的31户制定帮扶方案,有针对性的开展帮扶工作。
四是全面加大了防灾减灾工作力度。修订了《区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引入灾害风险分担机制,2014年“两属两户”房屋保险户共3588户。建立自然灾害善后补偿机制和自然灾害灾后补偿机制,为全区61230人购买了见义勇为责任保险和自然灾害公众责任保险两项“民生保险”。深入开展了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利用5月12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开展了一系列防灾减灾宣传活动。配齐配强三级救灾工作队伍30名。上半年共发放救灾款物26万元,帮助500多户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
五是全面加大冬春生活救助工作力度。坚持“专款专用、重点使用”的原则,严格程序,立足“五个100%”全面完成冬春生活救助发放工作,共发放救灾款物25万元,帮助315户困难群众解决受灾群众冬春期间口粮、衣被、取暖、饮水、伤病救治等基本生活困难。
六是全面加大农村五保对象保障力度。全面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结合城乡低保核查,专班对农村五保进行核查,共核定五保供养对象83人,实行动态管理应保尽保。截止6月,共发放供养资金21万元。
二、坚持抓难点重创新,社区建设工作初显成效。
一是制定并出台了《关于加强示范社区创建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顶层设计文件,为创新社区治理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二是突破平台建设的瓶颈。全区社区综合服务平台按照服务对象“一户一平米”、总体不少于2000平米的标准,配套完善服务功能,统一布局,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分步实施。
三是出台政策,通过引进、培训、激励考试实现本土转化,设置专业岗位引导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社会工作队伍;今年,全区参加国家社会工作师的基层工作人员达到123人。
四是引进专业的社会工作组织,设立社会组织孵化器,出台激励措施,突破性发展培育社会组织。带动引导居民开展自治,提升社区自治能力。
五是将社区建设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200万元并逐年增长,建立财政投入增长机制。
六是围绕常住人口的生命周期、流动人口的居住周期开展“两个周期”服务,积极推动社区、社团、社工“三社联动”,构建“五位一体”惠民服务体系。探索创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与社区治理现代化相融合发展的新路子,破解了现代社会治理,特别是城乡转型的难题。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并作为经验推广。
三、坚持抓提升强服务,各项民政业务工作统筹发展。
一是优抚群体保障事业均衡发展。上半年,共为127名优抚对象发放抚恤金40万余元,为175名60岁以上农村籍退役士兵发放生活补助6万余元。选送重点优抚对象到省荣军医院疗养3人,到市优抚医院疗养30余人。春节期间对企业退休“两参”人员进行了走访慰问,确保无进京和到省、市、区上访事件发生。
二是社会事务工作保持良好趋势。截止目前,全区共办理结婚登记348对,离婚61对,婚姻登记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殡葬改革工作继续保持良好趋势,火化率确保100%。投资40万元,启动了水晶山公墓道路、停车场、吊唁大厅等建设项目;投资10万元,完成了公益性公墓墓区建设和环境改造,投资20万元,完成墓区开发1000平方米,上半年,累计销售墓穴420套,实现销售380万元。认真抓好孤儿救助工作,发放孤儿救助金2.1万元,救助孤儿对象5人。上半年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24人次,发放救助金0.7万元。
三是社会养老工作发挥支撑作用。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投入100多万元,建成了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模式的养老机构,有效发挥了机构养老在社会养老体系中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投入100多万元,为我区1413名服务对象提供了生活照料、保健康复、家政服务、精神慰藉等多样化为老服务。截止6月,为1160位老人发放补贴75万元。同时,积极推动区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完成了前期调研和实施方案制定工作。
四是基层政权工作进一步加强。为进一步规范居(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区纪委监察局、区民政局组成检查组,于4月至5月中旬,对全区居(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将在6月底前全部整改到位。
四、坚持抓落实促小康,移民工作稳步推进。
一是认真落实移民后扶政策。认真完成大中型水库移民原迁人口直补资金社会化发放工作,上半年对2257人发放直补资金67.74万元。上半年核减直补对象1人(自然死亡),累计核减15人,因账号销户等原因暂停发放5人。做好新增人口扶持项目的实施工作。认真编制年度经济发展规划,抓好移民新增人口项目计划的实施,通过扶持高家移民发展大棚蔬菜项目,有效解决了移民发展生产困难问题。
二是认真开展“百村千户”移民走访活动。今年3月,区移民办组织街办、村居移民干部开展了百村千户走访调研活动,走访移民重点安置村4个、移民户15户。收集整理移民反映的突出问题3条,生活困难问题6条,对政策不了解或误解的问题10条。通过在走访过程中加强政策宣传和解释,解开了移民对政策不解或误解的问题,对反应的突出问题和生产生活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整改措施。
三是认真推进移民重点村同步小康工作。按照市移民统一安排部署,区移民办启动了重点村移民同步小康工作。今年上半年,区移民办加大了对土地政策、惠民政策、创业就业政策、移民政策的宣传,引导移民发展打工经济;加大了移民实施力度,加强了重点村基础设施项目、就业培训项目的实施和帮扶力度。重点解决了移民饮水、行路、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加大了移民困难帮扶力度,整合民政、移民相关政策,加大对移民中的困难户帮扶力度,多渠道解决移民生产生活困难。会同民政、残联等部门,帮扶鸡山新村移民解决低保救助6人次、送去轮椅一部。
四是高度重视移民诉求,切实维护移民群体稳定。认真做好接待工作,及时排查,化解移民反映的问题。今年上半年,共接待移民来访22人次,办结22人次,办结率100%,做到了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答复。进一步完善移民应急方案,强化应急处置能力。及时排查处置不稳定因素,变移民上访为干部下访,采取座谈、走访等方式,解决移民矛盾、困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五、坚持创示范夯基础,扶残助残工作成效显著。
一是全面开展残疾人基本生活状况与需求调查。今年上半年,区残联组织了24名调查员和30名陪调员,对1993名残疾人的新情况、新特点,包括数量、组成结构、参与社会的能力及需求、致残原因和接受康复服务等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内容涉及到残疾人生活、康复、教育、就业、社区服务、无障碍环境、法律服务等方面的情况。调查员通过利用上门调查、邻里调查、电话访查、错时调查等方式,开展入户调查、登记,做到了村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争取人人见面。尽力保障问卷零失访、零差错,有效问卷达到100%,及时、准确、全面的掌握全区残疾人底数和残疾人基本状况,为各级部门出台同步小康相关政策提供依据的充分性、管理的科学性、数据的真实和准确性。
二是积极创建残疾人就业机构示范窗口。年初,区残联召开专题会议,组建创建领导小组专班,投资15万元,按照创建统一要求,和“明确工作职责、规范工作流程、强化工作基础、稳定工作队伍、提高服务质量”的总体思路,坚持统一标准、规范服务、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原则,对残疾人就业服务所进行全面改造扩建。目前,区残疾人就业服务所已正式投入使用,服务所设立了就业指导室、盲人按摩指导室、职业培训室3个内部机构,大厅设有就业服务、培训登记、证照审批、就业年审四个服务项目,配备6名专职工作人员,基本实现机构人员编制科学合理,工作经费保障及时、机构运行规范有序、就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的总体目标。
三是以扶残助残为载体,推动残疾人各项工作。今年春节期间,筹集60多万元开展贫困残疾人走访慰问活动。在第十五个全国“爱耳日”期间,区残联连续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爱耳、助残活动。开展了残疾人就业与培训活动,举办2场残疾人专场招聘会,达成用工意向的残疾人15人,组织区6家用人单位和辖区17名听力残疾人,参加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举办的残疾人专场招聘会,达成用工意向22人。同时,还组织了7名未实现就业的残疾人参加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职业技能培训班。5月15至6月初,区残联开展了一系列助残活动。免费为20名贫困重度肢体残疾人赠送轮椅,走访慰问了贫困精神残疾人家庭,为下肢肢体残疾人发放机动车燃油补贴27560元。
四是开展丰富多彩志愿助残活动。今年,我区将志愿助残活动纳入到全区文明创建的重点中。区残联根据实际,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在辖区内开展了系列志愿助残活动。组织助残志愿者为前来求职的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就业创业政策、职业培训、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维权保障等有关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咨询服务。组织50余名三峡大学志愿者分别在诺亚智障托养庇护中心、方舟残疾人托养中心开展助残活动。在端午节前夕,与市肢残人协会20余名志愿者,在区方舟残疾人托养中心开展“志愿者在行动——艾叶飘香,粽情送暖”活动。系列助残活动在全区引起了较大的反响,目前,已在区残联登记并积极参加的活动的志愿者已有数百人。
六、坚持抓作风提质效,自身建设不断深化。
1、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局从2月份开始启动群众路线教育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教育,广泛的征集意见,我局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取得了阶段性的效果。全局党员干部更新了观念,提高了认识,做到了真学、真懂、真用。干部作风有了新的改进,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服务态度和工作作风明显转变。
2、信息宣传工作常抓不懈。紧紧围绕全区民政工作创新、特色、亮点工作,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及时反映我区民政工作动态和特色典型,打好宣传“主动战”。今年共在省市民政媒体刊载100余篇。
七、下一步工作打算
1、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工作机制,抓好《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开展“人情保”、“错保”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着重完善低保备案制度,抓好民主评议,建立公示公开长效机制。继续开展“情暖特殊困难群众行”活动,做好重度精神病集中收治工作和“金秋助学”活动。
2、进一步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深入开展以打造“五务惠民平台,创新社区治理体制”为主题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社区平台建设,力争今年新建3-5个。以“五务”惠民平台为抓手,以全区社区推进会为契机,提升社区建设水平,出精品出经验。依法组织开展第九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进一步健全村级民主监督机制,强化民主理财和“村(居)务公开”制度。
3、加强机构养老工作,争取区域养老中心项目今年立项。理顺福利院人事产权关系,提高机构养老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落实居家养老政策,推进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
4、进一步增强社会事务能力。公墓管理处要着力打造生态陵园,进一步拓展空间,提升服务质量,提高美誉度。进一步加大婚登处建设,充实人员,改善条件,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加大孤儿、流浪乞讨人员救助。
5、进一步加大民政能力建设力度。积极推进中心福利院改造项目、公益性公墓项目、农村福利院升级改造项目建设,积极争取上级对我我民政的政策、资金、人力支持,进一步提高民政为民服务的能力。
篇5
工作举措
1、加快中心社区规划编制。根据街镇区域总体规划和中心社区的地理区位、产业基础、人文底蕴、人口规模等,科学确定中心社区功能定位,高标准编制中心社区建设规划,做到土地利用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并向群众公示。通过规划引导,合理配置资源,促进中心社区快速发展,避免原街镇行政中心所在地出现服务弱化、经济滑坡、投入减少、环境恶化等现象。2、加快中心社区人口集聚。加快推进村(居)撤并、村改居工作,将中心社区周边规模偏小、基础较差、经济薄弱的村居,与中心社区优化整合。按照生产方便、生活宜居、环境优美的要求,统筹推进中心社区供水、供电、交通、商业及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各具特色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促进农民居住向中心社区有序集中。3、加快中心社区经济发展。坚持走以特色产业推动经济发展道路。通过管好集体资金、盘活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优化集体资本,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保持更大的投入和更强的招商势头,进一步做大做强原有工业集中区和农业园区。按照“一社一品、一社一业”要求,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引导中心社区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鼓励中心社区建设、购置物业用房,发展村级物业经济。加快中心社区土地流转步伐,提高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到2015年,中心社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80%。4、加快中心社区服务配套。按照“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要求,切实做到原有的经费投入不减、专业队伍不散、日常机制不乱、责任要求不变,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设立中心社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承接好政府部门依法延伸到中心社区的政务服务及有关公共服务,搞好公共文化、体育等设施配套,在中心社区为农民群众提供与基本生活和保障密切相关的“一站式”便捷服务。结合“动迁拆违,治乱整破”和“三清两整一提升”行动,加快中心社区街道和农村环境提升,使群众生活更舒适、出行更便捷、环境更宜居、办事更方便,让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区划调整带来的变化、成果和实惠。
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区相关部门和街镇党(工)委、办事处(政府)要高度重视,将加强中心社区建设列入重要工作日程,成立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切实加强管理和监督指导,确保中心社区建设取得实效。中心社区书记原则上由1名街道工委副书记或办事处副主任兼任,同时配备2-3名社区副书记,可以由区管干部兼任。社区居委会干部通过法律程序依法产生。要强化舆论宣传,引导广大群众积极支持、主动参与中心社区建设。2、加强阵地建设。以“三强一化”为目标,不断夯实社区党建工作基础,创新社区党建工作模式。大力开展以建设“阳光家园、爱心家园、康乐家园、学习家园、和谐家园和红色家园”为主要内容的“六个家园”建设活动,巩固提升社区党建水平。推进“阳光村居”建设,强化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规范资产处置程序,推进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3、加强责任考核。中心社区所在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对中心社区建设负有第一责任,要把中心社区建设纳入街镇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考核目标,加快推进中心社区科学发展。区委农工委、区民政局负责中心社区建设监督与指导,区委组织部、区委社建委、区住建局、区城管局、区人社局等部门要积极探索中心社区行政管理机制改革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研究制定促进中心社区建设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中心社区服务体系。
篇6
一 构建和谐社区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
和谐,是一种社会状态,一种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自身所处的环境中的一切事物之间的和谐状态,这是人类自有以来就在孜孜以求的美好状态。社区作为社会的细胞和“缩影”,社区的和谐便成为社会和谐的基础,只有每一个基层社区都和谐,整个社会的和谐才能实现。因此,应当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区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切入点,从实际出发加强和谐社区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坚持以人为本,凝聚人心。构建和谐社区要充分发挥思想政工作的力量和作用为和谐社区的建设提供思想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既是党的领导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它能够紧紧抓住解决群众思想思想问题同实际问题相结合这个环节,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使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使广大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妥善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实现自己利益,构建和谐社区而奋斗。
二 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和促进和谐社区建设中的重要性
第一,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促进人自身的和谐发展。
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更是社会和谐的主体,人的个性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创建和谐社区是一种目标,也是一种导向。没有人自身的和谐,就谈不上构建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说,主体自身的和谐,即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健壮的体格。能够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真正融入自然、融入集体、融入社会。从根本上说,人自身的和谐就是逐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思想政治工作首先承担着培育主体的功能,通过发挥教育功能,促进人自身的和谐发展。
第二,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促进推进社区管理体制创新。
从公共治理的角度看,政府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关键,政通才能人和。建立社区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健全机制、选好、用好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队伍,领导具体抓,广播、文化、教育、卫生、公安等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新格局。,按照当前的管理实际,实施管理创新。加强社区群众的德育教育,发挥德治在教育群众、凝聚民心、整合社会方面的重要作用,用现代管理理念对传统管理理论和方法进行整合和创新,逐步建立起一套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密切党和社区群众联系、深入进行社区居民思想道德建设的迫切需要。它对提高社区居民文明素质、社区文明程度和群众生活质量,对促进社区改革发展、维护社区稳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改进群众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作用,保障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是建设和谐社区的根本措施。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党的执政方略是来自于人民的需要,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人民的需要,当前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集中体现在党的各项执政方略,从而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意志集中到贯彻实施党的执政方略上来,充分发挥其凝聚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以服务群众来凝聚群众。贴近实际,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心声,关心群众重视解决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凝聚人心,加强沟通,化解矛盾,稳定社会使广大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第四,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促进维护社区的稳定。
社区稳定是指社区整体处于稳固、安定、和谐的状态。历史经验表明:没有稳定就没有和谐,没有稳定也就没有发展。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保持社区稳定、和协发展的重要保证,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新问题和新矛盾,难免引起心理上、情绪上的变化,不满、焦虑、怨恨等情绪就可能随之产生。这些情绪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有效的缓解、消除,就有可能使人产生过激行为,对社会造成危害,引发社会不稳定。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在主体思想意识和外部行为状态发生变化之前对主体进行有效调节,使各种错误思想倾向消除在萌芽状态,帮助人们提高对社会变动的承受力,对自我认识的平衡力,从而减少社会震荡,保障社区朝着安定有序的方向发展。
篇7
一、*市城区社区建设方案的背景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工作。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转变职能、重心下移、勇于创新、创造特色、循序渐进、讲求实效”的原则,围绕“建设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文明新社区”的目标,及时研究社区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有效地推进社区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从这次调查情况看,目前20个社区人员配备基本到位,办公条件有了改善,初步做到了有房可用,工作基础进一步夯实,组织体系逐步健全,各项功能逐步得到完善,新的社区工作机制开始形成。去年城市管理“综合治理”活动,抗击非典的非常时期,今年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中,各社区积极履行职责,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对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年,14个社区荣获*市示范社区称号,我市被省民政厅表彰为社区建设示范市。
在肯定社区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对照创建工作要求,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工作整体水平不高,基础工作比较薄弱,有些方面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硬件设施不配套
部分社区的办公用房尚未解决,有的社区虽然目前有房可用,但面积较小,大部分社区都没有专用的活动用房,与创建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通过去年城市管理“综合治理”活动,大多数居委会的基础设施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居委会是通过租借办法解决的临时办公场所。*等居委会的办公用房都在60平方米左右,南街居委会面临拆迁。近期,市四套班子负责人“下访”,*等社区,办公用房今年有望解决。20个社区基本上没有规范的“四室一站”,缺少活动场所,已成为突出的问题。许多小区没有实施封闭,四面朝外,几个门同时开,对小区治安防范带来难度,小区的日常管理工作难以实施。20个社区所属有一定规模的60个小区中,天地、大成、新世纪等小区已由开发商为主体实施了前期物管,起点高,效果好,得到广大居民的好评。20*年,新世纪花园获得省优秀住宅管理小区称号。由于先天条件不足,大部分小区难以实施规范的物业管理,特别是一些开发较早的小区存在问题较多,群众反映较大。许多小区前期建设中未设置公厕,个别小区将公厕出租,小区内活动空间小,全民健身器材无法安置,流动人口和出租房管理工作比较薄弱,潜在的问题比较多。南苑小区已召开了业主大会,选出了业主委员会,但与上海恒联几次接触后,对方感到难度较大,接手管理的意向仍不明确,物管方案难以实施到位。以上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是过去对社区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实际工作中加强硬件建设的意识不强,投入严重不足。开发早的小区当时限于实力和条件,规划设计难以一步到位,执行社区用房的有关政策规定也不够严格。
2、工作机制不健全
市委[20*]34号文件明确了社区职权,赋予社区必要的自治权、协管权和监督权,同时提出了3条具体保障措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从前一阶段情况看,改革社区管理体制、下放管理职能的工作刚开了个头,市级机关不少职能部门并没有认真组织实施,特别是“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工作机制尚未形成。有的部门强调自身工作业务性强,专业要求高,担心放权给社区,做不好还要添乱,增加工作难度;有的职能部门工作原来就与社区关联度较大,你要做继续做,并没有按照34号文件要求引起足够重视,认真组织实施;有的部门只给社区下达工作任务,就是不放权,不下拨经费。由此可见,如何及时协调解决市委34号文件执行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3、队伍素质不适应
随着城市管理重点下移,社区工作的对象、任务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社区工作的难度增大了,这就对社区工作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目前情况看,有些同志文化水平偏低、年龄偏大;他们有的是从原镇属企业调整过来的,有的是从镇机关精减下来的,有的是乡镇合并前老居委会保留下来的。他们的文化层次、知识结构难以适应新型社区工作需要,对新型社区职能缺乏认识和理解,应对居民提出的各种要求,显得力不从心;部分社区人手明显不足,难以承担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不用说加强日常管理,就是参加上级机关的会议,也经常出现一个人同时要参加几个会议,同时接收几个部门的工作。
二、*市城区社区建设方案的主题和目标
提升社区建设整体水平,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既要充分运用获得社区建设示范市称号的有利条件,更要及时抓住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重要契机,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摆正工作位置,加大工作力度,上下同心,各方支持,形成促进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扎扎实实推进社区各项建设工作,并努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镇要切实加强对社区工作领导,建议由一名党委副书记专职分管社区工作,集中精力,专司其职,及时研究解决社区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协调各种矛盾。镇机关设立的社区工作办公室,要调配专人负责具体工作,明确职能,责任到人,切实从组织领导上为社区工作提供保证。到2010年,*城区设20个社区,每个社区正式人员4名、聘用制人员3名;正式工作人员和聘用制人员,大专以上文化比例80%、平均年龄45岁、党团员比例50%。
三、*市城区社区建设的实施步骤
1、加大投入,改善社区硬件设施条件
要通过加大投入力度,努力解决社区硬件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社区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建议市政府用两年的时间逐步为20个社区解决办公用房。要严格执行姜委发[20*]35号文件精神,从现在开始,凡新审批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部门必须一次性收足每平方米10元社区建设基金,专门用于社区和物业办公用房建设。鉴于创建验收在即,可根据今后5年房地产开发规划,测算出可收取的社区建设基金数额,并以此为基数,由建设局、*镇先行筹资,集中解决社区近期硬件投入问题。新建的社区办公、活动用房,要由建设规划部门按社区行政区域选址,进行统一设计,并按照相关要求,达到社区办公室、警务室、民主议事室、文化活动室“四室合一”的标准,整体使用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具体工作由建设局、*镇共同实施,资金从社区建设基金中列支。要着手研究适当加大市财政对社区人员工资支付比例问题。目前68名正式人员年需经费83.5万元,58名临时人员年需经费19.9万元,两项支出共101.7万元,市财政仅补贴12.5万元,其余全部由*镇承担,镇财政相对压力较大,建议市委、市政府参照300个行政村实施办法,23名社区主要负责人的工资和保险由财政统筹。
2、加大培训,提高社区队伍素质
要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把对社区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列入全市干部培训计划。通过定期集中培训,经验交流、参观考察等形式,开展多种形式培训教育,进一步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组织、人事部门,要在认真调查研究基础上,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探索研究社区新的用人机制,不断给社区管理队伍注入新的活力。要通过考核录用,专岗聘用、兼职、挂职等多种途径,从高校毕业生、原市属企业管理人员、退伍军人、机关退二线人员中录用、聘用一批热心和胜任社区工作的同志。*镇、民政局要加大监管和考核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社区管理人员约束和激励机制。
3、部门职能进社区,提高社区工作能力
要认真贯彻执行姜委发[20*]34、35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明确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任务。要在市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领导下,完善各专业委员会工作职责,指导、协调各相关部门实施权力下放,重心下移。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和机关作风,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围绕“服务基层,方便群众”的宗旨开展工作。要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体制实现中心下移。市级机关各部门要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要求,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受益,谁负担”。根据责、权、利相一致,管理与服务相统一的原则,落实相应的工作经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工作需社区居委会协助的,凡有专项拨款或收费的,按照“费随事转”的原则,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补助社区居委会。公用事业单位、其它社会组织需社区居委会代办的工作,经自愿协商、合同约定,实行有偿服务。*镇、民政局要在借鉴外地成功做法基础上,认真调研论证,根据市级相关有关部门经费来源情况和在社区的工作量,起草《*市有关部门职能与经费同步进社区实施细则》,经市社指委讨论后,提请市委、市政府决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探索社区发展途径的多样化。要加大物业管理工作的推进力度,认真监督各类中介服务组织规范诚实地开展工作。积极实施社区公共服务事业管理模式的改革,尝试社区公共服务经营权有偿转让,大力推进社区服务的市场化、产业化。要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志愿者参与的积极性,提高社区群众对社区建设管理工作的支持率和参与率。
四、*市城区社区建设方案的理论依据
姜委发[20*]34、35号文件精神,明确了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任务。要在市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领导下,完善各专业委员会工作职责,指导、协调各相关部门实施权力下放,重心下移。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围绕“服务基层,方便群众”的宗旨开展工作。要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体制实现中心下移。根据责、权、利相一致,管理与服务相统一的原则,落实相应的工作经费。
五、*市城区社区建设方案的效果
篇8
一、成绩与问题
自“六城联创”开展以来,我市的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市区面貌焕然一新。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并驾齐驱,羊山新区的路网、管网、电网已实现全覆盖,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城市高起点、高节奏发展夯实了基础。新区的建成为旧城区的改造进行了多方面的有益探索,并成功实现了与旧城区的良好对接。旧城区改造以42条道路的集中整治为突破口,探索出市委、政府主管领导为路长的创新管理机制,随着条条道路的整洁、亮化,整治成果向背街巷、内河、公厕、门店全面延伸。旧城改造的节节胜利又为新区的篷勃发展铺平了道路,积蓄了能量。新区建设与旧城区改造的联动迅速改变了××往昔城市规模小,市容脏乱差的形象,城市建设进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城市功能全面提升。
目前城市建设取得的成绩也反映出过去工作的不足,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保持清洁的头脑,继续加大克难攻坚力度,巩固并扩大城市建设开发与整治成果。通过调查研究,本人总结出制约城市建设的几方面不利因素,并拟定了解决措施,努力为实现××城市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尽到建委人的职责。本人认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1.基础设施老化;
2.城市交通不畅;
3.社区服务功能不全;
4.水资源、能源浪费严重;
5.城市缺乏长效保洁机制。
二、问题根源
基础设施老化问题主要表现在旧城区的自来水管网、低压电网方面。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城市的扩容,城市居民数量的增加自然引起水、电需求的增大。目前保障旧城区的部分自来水管网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铺设,一直未得到及时的改造。受当时城区需水较小的影响,干管直径一般不超过15厘米,支管不超过8厘米,均为铸铁管。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变迁,许多旧城区房地产开发现场挖出的自来水管外层已严重腐蚀、剥落,而且水管内径因水垢的堆积严重萎缩。个别地段开挖前旧水管还在不停地渗水,尤其是水管接头处渗水更严重。就此问题,我向长期负责该项工作的同志请教,了解到目前全市自来水的利用率不足70%,其中旧城年久失修的水管渗水量占总渗漏量的90%以上。具体的测算方式是通过对全市自来水管网中各干管阀门处的水压与水厂出口总阀门的水压比较,进行换算得出的,数据的可靠性较高。
城市电网的线路、设备老化主要集中在低压线路与旧式变压器两方面,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的工厂及旧城背街巷。近年来,由于国企、集体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佳,下岗职工多,企业负担过重,根本无力更换已严重老化的低压电线,更无财力淘汰高能耗、低效率的变压器。背街巷由于地处偏僻,当地办事处、居委会同样资金不足,只能看着外皮开裂的电线而叹气,同时又为附近居民的安全时刻提心吊胆。据了解,旧式油式变压器的电损耗是新式干式变压器电损耗的5倍以上,而且对环境的污染更严重。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旧式变压器渗漏的氯氟烃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是二氧化碳影响的600倍。更新破旧电线,淘汰旧式变压器已迫在眉睫。
旧城区经过“六城联创”活动的开展,道路得到综合整治,市区交通堵塞现象明显改观,但仍有部分路口存在交通瓶颈现象。在上下班高峰期及重大节假日,××文化中心路口堵车较严重。由于××市区位于××区域的西部,东边八个县的车流基本从此处出入,交通繁忙。另外,该处是工区路与东方红大道的十字交叉口,东方红大道又是××旧城区一条路段最长,最繁华的主干道。再加上工区路与火车站相连,客流量大,车流量大,因此经常造成车辆拥堵。当时为了缓解交通堵塞,修建了转盘,但由于受四周建筑物影响,转盘功能并未得到很好发挥。因转盘自身占据了大量可使用面积,反而影响了车流的畅通。另一处堵塞较严重的路口是西关桥头,西关桥横跨师河之上,连接旧城与南岸行政区域。通往城内、城外的五条道路在此交汇,可路口面积不足900平方米。长期的车辆堵塞不仅加重了交警的负担,也积累了市民的埋怨。最近,在桥头又设置一半径5米小转盘,部分车辆被搞得晕头转向。规划车流的前提是使用空间与车流量相协调,路窄车多的情况下,路面交通怎么规划也解决不了堵塞的根本问题。诸如此类情况旧城区内还有几处,目前这些路口已经常堵车,今后××发展得更大,交通瓶颈难题如何解决?
社区功能不全问题主要表现在社区居民出行、购物、上学、就医不便,休闲、健身、环卫设施缺乏。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规划阶段不合理,在较大规模的居住区内或附近未考虑学校、医院、菜场等便民设施;另一方面是开发商唯利是图,不兑现承诺,取消休闲、健身、环卫设施,擅自超建住宅楼,从中非法谋利。形成目前许多小区居民每天必须步行到很远的菜市场购物,孩子上学每天要乘很远路程的车,打出租还要先步行一段路,家中有突发疾病的亲人因路途过远而错过最佳救治时间。社区内不能散步、健身,门前垃圾成堆,污水横流。社区管理杂乱,无人组织社区活动,维护社区卫生与治安,从而埋下许多社会问题隐患。
我国是水资源、矿产资源极其匮乏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人均矿产资源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一半,节水、节能是每位公民的职责。××人均水资源储量低于全国水平,属于弱富水区。长期以来受旧生活习惯的影响,市民形成××不缺水意识,养成浪费水的坏习惯。走在街上,时常会发现水管破裂,水流从马路边上涌出,一淌就是一天或几天。如果漏水发生在背街巷或城乡结合部,那就可能会淌上十几天无人问津。华豫、平桥两家火电厂的冷凝水直接向内河排放,不仅污染环境,而且造成热能损失。目前全国许多火电厂投入大量资金搞技改,推广余热、污水、废渣的循环利用,已收到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随便进入机关、宾馆、饭店等场所,不论春夏秋冬,空调、照明全天候工作的现象并非偶然,不仅造成大量宝贵能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加重了环境污染。另外,建筑节能在我市刚刚起步,既有建筑改造工作尚未开始。据国外的成功经验,实施节能的建筑冬暖夏凉,能够大幅度降低采暖与制冷的电力消耗。经专家测算与统计,目前我国建筑物能耗已占到全社会总能耗的百分之三十,随着城乡一体进程的加快,建筑能耗呈逐年上升势头。因此,国家及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与《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大力倡导节能建筑与绿色建筑。
全市创卫已进入攻坚阶段,市民普遍反映城市更亮、更洁、更美了。全市各部门尤其是环卫部门为创卫工作付出了巨大投入,保洁工身穿黄马甲,昼夜在责任路段不停清扫。垃圾箱基本更换一新,并大量投放。但建筑工地车轮上的泥土,沿街早餐点扔的纸巾,马路市场的菜叶很快又污染了清洁的街道,随地吐痰与宠物粪便总是屡扫不绝。靠突击只能完成阶段性目标,要长久保洁,还得靠完善的市场机制,才能逐渐形成全体市民讲卫生的良好风气。
三、解决方案
针对基础设施老化方面的问题,建议政府职能部门对全市的自来水管网、低压电网进行一次普查,登记造册。对自来水的漏水点用专门设备探测,及时修缮。对老化、破损电线及时更换,落后变压器进行报废或淘汰处理。根据调查结果,组织召开供水、供电部门专项会议,对责任单位实施目标管理,将改造任务分解,纳入年度考核范畴,并向全市公布,利于社会监督。改造资金可考虑从三方面解决,一是政府财政投入;二是自来水公司、电力公司的营运收益;三是用户分摊。改造应坚持高标准原则,低标准实际是投资浪费,高标准才是节约投资。总结我国城市建设的教训,许多城市扩、改建过程中出现部门协调不当,管线配套不全等问题。不仅影响了管网的使用功能,而且增加了工程造价,同时给城市居民带来诸多不便。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采用综合管沟解决城市管线安装与维修的问题最为经济,仅是一次性投入较大。因此,不管是旧城管网改造或是新区的管网建设,政府要下大决心,建设直径不小于两米的综合管沟,各类管线集中入沟,人可进入管沟内安装或检修。如果资金困难,可分区域或分阶段实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综合管沟方案是治理管线干扰与维护困难的最佳选择,是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在城市管网建设与改造中的具体应用。
城市交通不畅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旧城区的几个繁华路口,建议政府职能部门结合城市规划与目前交通流量,组织专家对路通进行综合评估,提出可行性方案。同时广泛征求市民意见,必要时召开听证会,集众人智慧解决交通堵塞难题,将便民、利民的好事办好。真正做到解决城市交通瓶颈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切勿随意大范围拆迁或经常改变交通组织形式,防止由此可能引发社会的不稳定与投资的浪费。在城市交通状况调查中,本人了解到前一段时间,政府已加大投入,将连接师河两岸彩虹桥与民权大桥与滨河大道实现了互通连接,琵琶桥与滨河路的连接正在紧张施工,年底有望竣工。通过打通桥头阻塞,引导进旧城区车辆分流来治理东方红大道、申城大道的拥堵确实起到了药到病除的功效。东八县车辆进入旧城区目前已可从羊山新区各条道路分流,文化中心路口的堵塞症状已得到明显改善。但随着火车站改造工程的实施,该处的交通量将继续增加,仍然要时刻关注路口的交通状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城市交通服务城市居民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解决社区功能不全的问题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对现有社区规模进行调查,对各社区居民数量进行摸底,并对分布社区附近的医院、学校、菜市场的数量与规模进行了解,对它们容纳能力与辐射范围进行测算。同时可收集社区居民的意见,进行民情调查,及时补充或增设公益事业设施,或扩充功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要求。二是合理布局新社区,在新社区的规划选址上,注重其配套工程的同步建设,或测算附近公益事业的承受能力,通过外部利用与内部补充的方式保证社区居民乘车、上学、就医、购物的便捷。以上两方面措施的有效实施,才能真正体现政府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
篇9
【关键词】城镇化 空心化 农村社区 治理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3)04-0022-04
一些地方目前出现的“农村空心化”现象,生成背景复杂,涉及领域广泛,负面影响明显,采取科学举措加以攻克显得异常迫切与重要。
一、农村空心化的成因与影响
通常意义上理解的农村空心化是指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背景下,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量甚至是过分转移到城市中务工,而导致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空缺和村庄空间形态上荒芜的现象。作为一种“去中心化”的发展态势,农村空心化究其本质是复杂的社会、经济变革在乡村地域的现实反映。一方面,人口非农化转移成为常态,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对城市公共服务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户籍、教育、住房等公共资源供给的缺失和分配上的不均,导致农民难以获得完善的政策和生活保障。无法真正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待遇。为此,对其而言,一个理性的选择便是自己“单枪匹马”到城市闯荡,老人和孩子则成为老屋中留守的主要人群,导致农村“年龄空心化”的现象凸显。另一方面,农村建设用地“外扩内空”现象日益突出,农户更多地将新房的建筑选址确定在村庄或城乡交界处,以获取城市的公共资源与享受便利的交通出行等,这又往往造成村内人走宅空,老宅长期闲置,农村“住宅空心化”的现象普遍。
农村空心化给我国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其一。农村空心化造成了我国农村发展格局的失衡和资源的浪费。留守老人和妇女在知识素质、技术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弱化,亦使得科技知识和新技术推广难度增加,进而造成撂荒耕地逐年增加,“一户多宅”情况,数量庞大和布局混乱的新、老住宅又向耕地保护提出了挑战。其二,农村空心化引发了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人口非农转移使得新农村建设主力日益流失,社会管理革新的难度加大。老人养老、医疗和小孩的教育等问题日渐凸显。其三,农村空心化的“外扩内空”,使得农村整体的面貌和人居环境受到破坏。农村村庄内部的空心性及其外部的广延性,直接引起宅基地更大程度的分散,给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困难。同时,由于村内住宅长期无人居住、年久失修,在遭遇各类自然灾害时往往存在着重大的安全隐患,并现实地影响着农村建设的整体风貌和布局。此外,住宅空心化的无序发展,还使得长期以来形成的亲缘临近和邻里互助的朴实民风和人际关系淡化,村民的集体意识受到削弱。争夺宅基地行为的增多,又导致干群关系和村民关系日益紧张。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村内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的稳定。
二、农村社区与社会管理创新
“社区”是1887年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首先提出的,它是包含地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内涵丰富的概念。农村社区相对于传统行政村和现代城市社区而言,系指聚居在一定地域内的村民在农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在我国的产生,系新时期乡村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对我国基层民主和村民自治制度推进和完善具有积极作用。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不失为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社区的功能并积极引导社区建设,自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央首次提出农村社区建设的主张后,短短几年间,各地的社区建设便经历了探索实验、全覆盖发展、和谐社区提升、社区规范化建设四个发展阶段,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功能日益彰显。
首先,农村社区的建立改变了城乡传统的生活思维方式,整合了社会资源。当前各地对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探索,主要包括新兴农村住宅社区、中心村规划社区以及旧村改造社区_一类。其中最常见的形式为村庄合并,原先散居的村落变为集中化的社区,汇集了更多的异地人口,建立在传统亲缘、地缘关系上的乡土人际网络更多地加入了业绩因素,熟人社会的乡土性慢慢减弱,开放化生活方式和兼收并蓄的思维模式逐步形成,从而促进了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科学对接。同样,农村社区建设亦推动了社会资源的节约和公共问题的解决。通过对村落住宅加以科学规划,整合并优化配置了闲散的土地资源,在为村民提供更优质的居住条件和配套设施,改善其生活环境和质量的同时,更为城镇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此外,针对留守群体的养老、教育、医疗等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社区建设还为村民搭建了组织化利益和诉求表达的平台,从而为其争取了更多的公共政策、资源,提供了制度和机制保障。
其次,作为一种新体制,农村社区还在促进基层民主、村民自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农村社区的成立,适应了乡村社会日益开放和人员融合的变迁趋势,一改传统封闭和排外的管理体制,赋予所有在乡村生产和生活的人们以公共事务的参与权和管理权,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和居民的民利。并且,针对农村青壮年人口离乡进城所带来的基层民主空心化的发展障碍,农村社区以更加务实的方式,将辖区基于共同生活需要的群体予以整合。打破了传统村籍的限制,将外来人员纳入社区民主治理之主体范畴,从而打造了一个多元利益主体平等协商、协调的平台,激发着社区自我管理和服务的内生动力,进而有效促进农村发展中各类矛盾的化解和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
三、加强农村社区建设的对策选择
针对农村空心化的现象,农村社区建设应遵循科学规划、综合协调原则,充分调动各社会治理主体的力量,系统整合各类社会公共资源,切实形成建设合力。
(一)转变观念,加强对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和引领
我国的农村社区具有很强的政治建构特性,政府的动员和制度安排显得异常重要。政府部门要更新理念,改变行政权力包揽和过度干预的传统,在社区建设中始终以农村所需和农民所思为出发点,切实授权、还权于社区,保障农民的社会参与权、表达权。其一,通过宣传教育、政治动员和经济诱导等手段,引导村民形成组织化的协调、互助意识,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符合各地农业发展现状和区域特点的社区建设和发展模式,整合农村由于“外扩内空”而分散和浪费的各类资源、实现组织化的综合利用,最终形成规模发展和集约效应。其二,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特点,明确对农村社区的法律定位。作为农村基层社会生活共同体和乡镇政权的组织基础,应当赋予其正当的法律地位和充足的管理权限。其三,有效利用农村社区利益表达和诉求输送的平台效用,有针对性加以政策设计和民主推进。农村社区为村民利益聚合和民主自治搭建了组织架构,应积极鼓励农民的参与、协商和讨论。同时,政府应当常态化、制度化地收集和分析社区整理和输送的各种建议与诉求,及时修正相关政策措施,将资源和经费的投入加以最优化配置,有的放矢地化解空心化的各类难题。
(二)在攻克农村空心化问题上应当大胆探索,有所作为
第一,明确职能、准确定位,有效弥补政府管理缺失。目前村庄合并构建社区的模式,主要着眼于农村区域的社会化或就地城镇化,结果是尽管产生了新兴社区,但往往停留在村民居住集中或行政机构简单合并等浅层次上。看似打破了原有村庄的行政界限和社会边界,但实际上还没有完全融合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社区。其内部村治的痕迹依然明显,管理资源并未得到优化整合,社区的组织和制度建设都相对滞后,社区管理委员会的职能并未切实转变,公共服务的提供能力低下,难以协助政府解决土地城镇化快于村民市民化的矛盾。基于此,我们需要重塑社区的治理地位,要将其职能切实定位在资源整合、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充分考虑我国目前空心村“内控外扩”、“小聚居、大分散”的特点,按照资源共享、贴近基层、节约成本、服务村民的原则,以空心村整治——中心村社区建设为切入点,对原先村内外的整体空间结构、家庭模式进行重构。即在政府的支持下积极开展对农村用地的整理活动,对农村用地进行科学规划,把地域相邻的几个村庄公共资源加以整合,选择一个发展潜力较大的村庄设置为中心村,配套建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具体承接政府对村民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对留守人员居住环境进行调查,依据社区布局特点对现有农村居民点迁村并点、退宅还田,遏制土地资源浪费。
第二,加强“内功”修炼,持续完善农业生产服务。针对目前农村空心化所引发的人员流失、土地荒芜、科技推广困难、种植结构失衡等现实问题,农村社区应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指导下,持续健全农村生产体系来协调加以解决。社区农村生产体系应当是一个集农资、技术、服务、信息提供的大平台,它可对以往分散在各空心村内的农业生产需求加以整合,并在此基础上统筹支持农村合作组织和各类行业组织的发展,集中消除空心村内农业科技推广的障碍,推动传统生产模式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型。鉴于目前空心村内所导致的人才短缺,农业创新难以为继的困境,农村社区应当在对策的选择上内外并举。一方面,依靠管理部门的支持和区域内相关企业、组织的力量,加大对现有劳动者的技术宣传、教育和培训的力度。包括对农民定期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帮助其掌握先进的技术并在实践中强化其应用的熟练度;设立专门化组织长效地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问题加以咨询、解答;组织农民学习各种农业科技、文化、经济、环保和法律等相关知识等等。另一方面,农村社区要大力引进各类农业专门人才。特别要引进在农业组织化和产业化发展中能对农业技术应用、农产品加工营销、种植养殖、农村文化建设活动做出贡献的应用型人才。大力探索大学生农村服务的长效机制,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并为其争取完善的待遇保障和晋升渠道。农村社区还应借助专家的智慧,引导农民合理调整现有农业种植结构。要强化农民的种粮意识,发展效益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大力推广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应用,发展网上农业、智能农业、数字农业等多元化全新的农业形态。在种植结构上,实现农林牧副渔各产业竞相发展的格局,切实提高现有土地生产的利用潜力。
篇10
如何打好“民生牌”?首要前提是对民生新闻准确定位,即民生新闻的基本特性是民众视角、民本取向,要求记者的眼睛向下、脚步迈下、身子沉下,深入改革建设前沿,深入群众生产生活,掌握第一手素材,采写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强的新闻报道。
笔者试从《黄冈日报》关于民生新闻的报道着手,提出可行性措施。
一、深度报道,反映民生
党报关于民生新闻的报道与都市类报纸不同,要由“小民生”理念向“大民生”理念飞跃,即摆脱琐碎、媚俗,进一步扩展民生新闻的题材范围。主题是真正反映百姓的生存状态、愿望和需求,内容是解读重大政策,关注重大事件,围绕中心工作做好民生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形式去解读,以更好地服务民众,体现党报应有的主流声音和思想高度。
今年7月份,有市民来电咨询“为什么自来水中出现红虫?我市自来水饮用是否安全?”黄冈日报敏感地意识到,这个话题涉及到每家每户的日常生活,受关注度高,舆论若不及时引导,极易形成谣言在社会传播。作为本地的主流媒体,党报有义务和责任深入调查,作深度采访,为群众释疑解惑,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8月8日,该报推出深度报道《从水源地到水龙头——聚焦自来水如何走进千家万户》,记者深入到水源地、自来水公司实地采访,用图片、文字展现,揭开自来水的神秘面纱,可读性强。也正是因为党报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报道让读者信服,对该市的生活用水质量放下心来。
二、版面设计,凸显民生
在版面设计上,重点突出民生新闻的报道,不断强化权威解读性内容、服务性内容、观点性内容,回应群众关切,反映群众心声,让民生新闻在版面上占主角。
以该报8月6日至10日头版为例,一周的头条全部被民生新闻占据。6日《七里坪镇域经济书写发展新速度》,7日《武穴“港城周末大课堂”管用给力》,8日《为保护千年“鲍照墓” 黄梅多花二十万元让规划道路改道》,9日《39个社区39朵花——黄州区创新社区管理服务社区居民纪实》,10日《罗田民企课堂为创业增添“心动力”》。
单个版式上,改变传统的版面划分格局,增强视觉冲击力,着力于线条的灵活装饰、图片的灵活处理,色彩的灵活搭配等,增强活泼、生动、亲切感,党报不再让人望而生畏。
今年黄冈日报扩版,增加的版面大多是社会民生报道,如《消费》、《家园》、《卫生健康》。新增《记者走基层》、《喜迎十 社会保障惠民生》等专栏。专刊《消费》关注民众消费热点,加强与读者的互动交流,公布专栏记者手机号、QQ号,接受读者的建议、反映、投诉,认真核实,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寻求解决。
三、新闻语言,体现民生
民生新闻的写作,如果跳不出传统时政新闻的窠臼,容易导致新闻八股腔严重,老百姓不爱看,影响民生新闻的价值传递和宣传效果。所以,应采用百姓喜闻乐见的表现手法,运用群众语言反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在标题制作上,摒弃大而空、言之无物的“盖子题”。关注民生,标题要提炼出民众最关心的事。例如:7月26日的头条《英山三名大学生靠“水中人参”创精彩人生》,“水中人参”很快抓住读者眼球,报道从整个版面脱颖而出,引起读者阅读愿望。
在图片处理上,以百姓或者与百姓密切相关的人或物作为主角。黄冈日报7月2日至6日头版主照片,5幅图片有3幅是反映农民创业、农业发展。8月2日,该报推出图片专版《深山有个“凤凰窝”》,描绘大山深处一个贫穷之家出了3个大学生的故事,将视角朝向普通的老百姓,报道刊出后好评如潮,在当地群众中引发关于教育问题的大讨论。
配发评论,最大限度地提升新闻传播价值。如《重点水域的治理,一个沉重的话题》,配发评论《爱惜水,从行动开始》,提升报道主题,有画龙点睛之妙。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