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传统艺术精神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理解传统艺术精神,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理解传统艺术精神

篇1

如何让优良传统更好地服务于时代,在继承中创造,在坚守中突破,是艺术家们始终探索的课题,也是这个时代对我们提出的问题。如何在继承传统中超越传统,冲出已经根深蒂固的传统意识升华自我,但同时又不能背离中国画的传统文化精髓,这其中对尺度的把握体现着每个画家的不同理解。今天我们有幸采访了马书林教授,让他来谈一谈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How to combine the traditional marrow with modern times? Is creation based on inheritance? It is a task that every artist wants to quest, and it is a question that the era asks everybody. How to make a change? And at the same time, how to absorb the traditional marrow mostly? It is based on artists different understands. Today, Professor Ma Shulin will share his idea with us.

记者:马老师,您好。我们常说艺术是时代的“晴雨表”,而每一个时代的艺术都要面对不同的问题、解决不同的时代需求,当然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也不例外。那么,您对中国画目前的发展现状有什么看法吗?

马书林:当代中国画画坛的精英大多都受惠于传统的严格训练,依凭扎实的基本功和艺术素养统驭着中国画坛的学术走向,并能各领,他们都是在学院完成了其早期知识储备和艺术转型的铺垫。但在“继承”与“革新”这个问题上,不同的画家有着不同理解:有些艺术家回归传统,有些艺术家就远离传统、标新立异。不过,无可争辩的是,无论哪一种类型的艺术家都应以“创造”作为艺术实践的前提,因为艺术的真谛在于创造。

记者:那您怎样理解创造?怎样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国水墨画家应当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呢?

马书林: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核心思想是强调天人合一的和谐、天地万物的和谐,这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精神。当一个画家在对中国绘画精神、中国画造型语言规律有了充分认识与理解后,能否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及当代人文精神得到充分体现是至关重要的。其实,在文化条件不断发生变化增加新内涵的当今时代,作为一个当代画家如何使现代文化、现代信息注入作品中,如何使时代精神在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是每个画家该殚精竭虑去追求的。如何使中国画这一独特的画种既具有传统的民族精神又具有时代特征,尤其是时代特色,是当代每个中国画画家在水墨实践中每时每刻都要思索、追求、探索的课题。笔墨是否表现时代特征、时代精神,是否表现出画家有别于他人的观察方法和视觉角度,而发自内心的自我感受是否得到充分的表达才是最为重要的。

?记者:前些年,我国著名艺术家吴冠中先生提出了“笔墨等于零”的观点,在学术界和社会中引起了广泛的反响,也引发了人们对“传统”与“创新”的思考。您能不能就此谈一谈您的一些看法。

马书林:中国画的语言方式既有其他画种不可替代的独立性,又有与其他画种无法比拟的特殊性。对于中国画的表现工具笔墨宣纸属性熟知掌握的程度,会对中国画创作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我在中国画水墨实践中深深感悟到:从笔墨泼洒的偶然性到必然性的驾驭,是需要画家多次重复实践才有可能进入到一种自由状态和理想境界。只有对工具材料属性的熟知,才能在自由自在无边界的水墨中寻求方圆规矩,在作品创造过程中不断寻求平衡,在平衡的过程中达到在自然中把握必然。

不过,对于材料、技法、传统也要辨证地看。一方面要充分运用发挥中国画笔墨及宣纸特有工具和材料的独有风采,另一方面又不能为其工具材料、笔墨语言形式所限。以艺术家独特而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语言充分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去感悟再现画家对历史传统、哲学思想以及今日现实社会人文精神的深层理解,使深刻的精神内涵与完美的表现形式达到高度和谐统一,这才是当代中国画家在创作中要把握的关键。

记者:您从事实践及理论工作多年了,能再谈一谈您在创作中国画时的一些心得、一些追求吗?

马书林:我一直认为中国画创作是在物我两忘中求得放浪形骸之外的一种体验。我非常痴迷于自然流露,自然的而无需刻意追求。要达到自然的境界尚需画家不断平衡其作画过程中的多种矛盾,有时还要敢于打破费尽心机得到的平衡,因为有时大胆破坏已有的平衡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新形象和新感受。所以我现在作画从不先拟草稿,意在顺其自然,始终处于自然创造的新语境中,以画面上随时出现的点、线、面及各种形象符号,组构新感觉,进入新的秩序、新的完美。

中国画创作是在墨色干湿、浓淡、点线形象疏密的构成中经营幅面的整体气势,展示出画家对物象特有的灵性和形式特征。只有在继承中创造,在坚守中突破,才能凸显出鲜明的时代个性。也就是说物象在笔墨传达中不仅仅只视为某一具体物象的表露和传达,而是一种使物象真正成为精神寓寄的载体,一种艺术品味的追求,一种深邃意境的探索,一种精气神的袒露;它成为画家一种理想视觉综合美感的展示,使作品所溢散出来的形式感产生或铿锵阳刚之美,或坦诚率真之美,或洒脱自然之美,或文雅飘逸之美,或宁静高远之美。当然,我们现在也可以借助现代摄影、民间美术、综合设计、现代西方绘画以及多种艺术语言的表现手法来解构重组笔墨语言形式。在绘画创造的不同阶段上以意象与抽象、写实与写意、泼墨泼彩与线条的互补、交汇融合中刷新水墨面貌,建立画面水墨秩序,重铸水墨画中的精魂。

篇2

从传统入手,通过对传统的研习,领会工笔花鸟画特有的形式和特征,掌握基本的表现方法和作画步骤,并从中发现基本规律,进而运用到写生、创作中去,是我们学习工笔花鸟画的基本途径。

学习传统的方法很多,总的来说,不外乎多读多看、多揣摩体会、多临摹练习,但是最主要的是对传统要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对于传统的学习,我觉得要在正确认识传统的基础上去感受,针对具体的作品,要反复的揣摩、研究,不能一味的局限于对其技法的学习研究,而更要注重去学会欣赏和体会其意境的表达。一件优秀的作品固然有着精妙的笔墨、构图、造型、色彩等,这是画家表达体悟、感受的一种语言形式,一种手段;但是优秀的作品定然会有着画家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艺术的理解。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精湛的技巧及表现手段,是要突出画家对自然的体验,对生活的体悟以及画家当时的情绪和心态交融在一起而产生一种的审美境界,这是我们在研习时要细细体会的。

我认为对于传统的学习应该是多方面的,每个人对自然的感受和审美追求的不同决定着他的学习的方向。传统是一直在不断地充实、调整、发展着的,许多优秀的工笔花鸟画作品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产生并且影响着后来的画家。我们要对此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从中寻找、发现、吸取适合我们创作的精华部分进行学习。比如看南唐五代时期的宫廷画家黄筌的《写生珍禽图》,这幅画画了不同动态的禽鸟、草虫等,由于作者细致认真的观察,精谨深入的画法,把各种鸟虫形态造型刻画得惟妙惟肖,对鸟虫的动态处理得自然且又有质感;用笔工整严谨,笔意精妙;看其赋色,沉着明丽而又不失鲜艳,有着当时宫廷正统的审美气质和精神风貌,对后世工笔花鸟画的影响很大。我们在看的时候需反复揣摩,认真体会其中的妙意,并可联系其前代及后世的画家作品进行比较,了解其作品是如何承袭唐代的传统,精察物象,且凸显个人的性灵气质,展现生命活力的。

当然,绘画的程式也是工笔花鸟画的历史传统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这是古人创作经验和艺术语言的总结,是花鸟画历史传承的必要手段,也是后人继承发扬的前提和基础。但绘画程式的本身也有保守和消极的一面。我们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批判和克服这消极一面,进而创造性地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反映着自己所处的时代,以新的审美样式来表现本时代的精神风貌。如果仅仅是学了一点古人程式中的皮毛,还谈不上真正意义的艺术创作。因此创造新的符合时代精神的具有现代审美特色的花鸟画艺术语言或程式,是每一个画家当前的主要课题。

有了这样的认识和理解,再看两宋的工笔花鸟作品,如《罂粟花图》《枯荷图》《草虫图》《出水芙蓉图》《百花图卷》等等,从中可以了解、体会当时画家是如何深入细致地观察生活,又如何以高超的写生技巧,去表现一种神妙而富丽的图式。从这些作品中去感受两宋时期的绘画表现的是怎样的一种静观自然的闲趣,又为何是区别于唐朝人绘画的雄健飞动、也不同于元代画家的简逸萧疏的。除了对画面意境的理解和感受,从中了解其精神内核,也可以从画面上学习、体味各个画家的不同的技法特点与表现形式,以丰富我们自身的表现手段。从元代的工笔花鸟画作品,学习他们如何透过画面展现出自然的蓬勃生机,传达出画家的情绪感受的;看明代画家的作品,欣赏其画面展现出来的更加恢宏、更加磅礴的时代气象;有体悟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是有利于我们发展创新的。

特别是清末以后,受西方绘画思潮的影响,使得人们对传统工笔画的写实表现成就有了新的思考,工笔花鸟画又有了新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画家或精研宋人工笔花鸟画成就,以继承古法人手;或吸收西方绘画方法走中西合璧之路。他们皆以写生为宗,注重对自然的观察与研究,把自然物象作为创作源泉,进而抒情寄怀。

篇3

【关键词】 标志设计 文化因素 传统性 现代性

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0XK023 ,项目名称:2010-2011年度西安美术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标识设计的文化因素研究》

标志,是以视觉形象为载体,代表某种特定事物内容的符号式象征图案。随着现代商业文化的不断发展,标志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也不断扩大,可以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强调标志的文化内涵,而这就涉及到在标志设计过程中引入的诸多文化因素。

如何理解标志的文化因素

何为文化?“广义的文化就是人化,即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东西构成了文化。具体讲,它包括三个层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文化结构中最深层的部分。狭义的文化就是指精神文化,即观念形态的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意识、情感、意志、价值、信仰、知识、能力等等人的主观世界的活动及其物化的形态或外烁的成果,如典籍、语言、文字、科技、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道德、风习,等等。”

“标志设计的文化性,是通过标志显现民族传统、时代特色、社会风尚、企业或团体理念等精神信息,也包括具体标志的设计风格或设计品味的特征。”

从以上两段话,我们可以总结出,标志设计的文化因素,主要是指从标志中反映、传达出的精神文化因素,即观念形态的文化。这种观念形态的文化相对抽象,它需要反映在更为具体的层面上,才能更好地为大众所理解。而时至今日,影响标志设计的文化因素,其最为引人关注的,主要是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这两个方面。

文化的传统性,其载体就是日渐为设计界所重视、推崇的民族传统文化,它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诸多为设计界频繁应用的中国元素符号,它想达到的效果,则是希望通过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来体现观念形态的中国文化精神。

文化的现代性,则是与设计观念、设计作品日新月异的时代风貌紧密相关。它的具体表现形式,与国际化、现代化、全球化等概念密切相关,它想达到的效果,是希望能够展现与时俱进、日新月异的现代精神。

标志设计与文化的传统性

谈到民族传统文化,我们会想起很多提法,比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应该说,这一提法从一定角度来说是十分正确的。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极其宝贵的遗产,是本民族区别于众多民族的基本要素,是“我之所以为我”的特征,“我”的个性。正因如此,在日渐思想开放的今天,继承和宏扬传统文化的呼声反而越来越响亮,并日渐在大众领域掀起复古、怀旧的思潮。

标志的功能性就要求它必须具有鲜明的特点,易于识别。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符号如果善加利用,可以很好地达到这个效果,因此,从很多中外设计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众多作品具有鲜明的本民族文化特色,比如中国设计作品中频繁出现的传统图案、色彩。

不过,强调传统也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对于这些设计作品的理解,很多时候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比如,苹果公司的标志,被咬了一口的苹果,其深层的文化背景是基督教文化,亚当和夏娃的失乐园故事,苹果是智慧果,同时又意味着蛇的诱惑,人类的欲望。对于熟悉这个故事的人来说,这个缺口的苹果可以引发很多联想,但对于不了解这个背景的人来说,苹果只是苹果,只是一个简单的标识。中国设计作品在海外,也同样存在这种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所造成的理解障碍。从这个角度来说,过于强调传统特点也有可能造成受众的理解障碍,从而影响标志识别功能的实现。

那么,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应如何取舍?靳棣强认为,美的原则有三条: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创新——承先启后,破旧立新;活用——适身合用,灵活生动。他主张把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融入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当中去。这种相融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在对中国传统艺术深刻理解上的融合。他的很多设计作品都巧妙地运用了中国水墨画的元素,体现出空灵逸动的东方神韵。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也是民族形式的灵魂所在。中国的传统艺术是利用传统的具象元素,借以表达更深广的文化内涵,从而传承中国的传统思想与人的内在情怀,其目的重在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这些蕴含着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艺术作品,从思想上到行为上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要使传统文化的抽象精神、韵味、理念在现代设计中得以延伸、发展,就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取其形,延其义,传其神。在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传统文化背景与现代设计理念的结合仍然是中国的艺术设计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只有这样中国的设计才能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因为它们更加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其含义更容易被理解。同时,对于西方世界来说,中国文化已成为悠久文明的代名词,充满神秘色彩,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结合所创造出的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烙印的设计作品,也会促进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更多地了解和欣赏。

标志设计与文化的时代性

世界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年复一年,潮流变迁。我们在强调标志设计的传统文化因素之时,也不能忽视文化因素的时代性问题。格罗佩斯曾说:“历史表明: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谁要是以为自己发现了‘永恒的美’,他就一定陷于模仿和停滞不前。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

设计艺术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新的技术、新的意识观念的冲击下,不断地更新和拓展。更重要的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技术飞速进步,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意识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对于美的理解实际上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大众对于设计作品的理解和要求,也随着时代风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这一切,都对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设计当中,时代的影响,时代的要求,是绝对无法忽视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标志的主要功能首先在于其辨识性,因此,“标志应具有持久性,标志与广告或其他宣传品不同,一般都具有长期使用价值,不轻易改动。” 那么,如何在变化的时代中,兼顾标志的持久性与时代性两个要求,做到“与时俱进”呢?

标志的主要功能在于其辨识性,恰到好处地引入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中国设计而言,丰富的传统文化积淀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宝库,特别是一些历经千百年岁月凝就的文化符号,具有让人一望可知、一目了然的文化辨识作用。因此,在设计标志时,应选择具有典型性、持久性的基本元素。

不过,在引入传统文化元素的时候,还必须考虑其应用地域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喜好,标志的色彩、图形、意义不能违背约定俗成的民族喜好。例如红十字会在阿拉伯世界变为红新月会,就是因为“十字”意味着隐含的基督教文化背景,而“新月”则是伊斯兰教崇尚的宗教象征。因此,标志设计的文化性往往与地域性特征相关联,比如可口可乐的标志,在全球不同区域,也作出了符合当地文化喜好的细微调整。

此外,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实际上也会随着时展而变迁,受众的审美能力、审美偏好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提高。

对于标志的时代性如何理解?强调标志设计的时代风貌,不仅仅是要求它适应时代的需求,符合本时代的审美认识,更重要的是,它要有一定的创造性,前瞻性,以便能在被大众理解的基础上,引领时代风尚的发展。

总之,在设计领域,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对时代精神的把握,都需要有一个平衡的统一。体现传统,更多的是对文化精神的继承,是超越具象的形之上的抽象的意。把握时代脉搏,同样也在于精神层面,在于抽象的观念形态的文化。在理解精神、把握精神、体现精神的基础上,一切文化元素皆可为我所用,从而实现继承之上的超越与升华。

参考文献:

[1]郑师渠.中国文化通史·先秦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

[2]吴林桦.标志设计与视觉识别应用[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7:15.

篇4

关键词:莎剧;服装造型;形式化;思想性

从戏剧形式上分析,语言作为交流的必备因素,在沟通与表达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准确贴切的语言描述可以在沟通的过程中使信息得以更顺利的流通,错误的表达往往令事情适得其反。莎剧艺术也有它自己的语言,这种语言以一种特殊的视听形式存在,它多样且富有变化,从视觉部分而言,可以简要概括为服装样式、角色形象气质以及舞台场景效果等方面,从听觉部分大概分为角色的对白、语气,背景音乐和环境音等。视觉与听觉所采用的形式千差万别,所传达的效果也各有不同,与语言异曲同工的是,这些形式的目的是传达出创作者的艺术思想与情感,让观众能够更加清晰甚至深刻地领会到作者的意图,为了更好地去表达,是需要创作者具有一定的技巧的。

与常见的形式所不同的一种形式叫做极简主义,英文名是“Milimalism”,也称为极简派艺术,或简约主义。它的含义较为广泛,不单是指一种艺术流派,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活方式或服装风格。这是一种采用“极端”方式进行艺术处理的形式,它在最大限度内将艺术形式的内容进行简化或删减,只保留最核心的部分,从而彰显艺术的本质。过程中它去掉了很多辅的修饰内容,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最基本、最必要的创作手法来追求艺术最本质、最精华的部分。长期以来,这种艺术形式被很多设计师推崇,它像短小精悍的诗句,常常起到让人过目不忘的效果,也更容易引发让人震撼的艺术冲击力,用极小的内容给人们极大的想象空间。这种“以小见大”的魅力令很多艺术家乐此不疲,他们将自己的艺术思想理念压缩然后传达给观众后再次释放,每个观众有不同的自我解读,有时不必追求固定的答案,每个人的理解都是合理的,这给艺术思想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在传播的速率上也占有极大的优势,甚至成为了当今艺术界的主流趋势。

“经过逐渐消除被证明是多余的东西,我们发现没有化装,没有别出心裁的服装和布景,没有隔离的表演区(舞台),没有灯光和音响效果,戏剧是能够存在的。没有演员与观众中间感性的、直接的、‘活生生’的交流关系,戏剧是不能存在的。”[1]现代戏剧已经走得更加遥远、前卫、“反戏剧”。“反戏剧”或者说后剧场艺术仍然是一种戏剧,只不过它强调的是叙述性而非戏剧性。主张以身体为创作的主体,作为在剧场表达艺术观念的主要工具。即便没有任何其他的舞台元素,只有表演,戏剧还是可以成为戏剧。让演员的肢体语言和运动应该成为关注的重点转移,行为开始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它和戏剧的艺术形式结合成一个用来体验世界、了解人生和自我的过程。彼得・布鲁克“空的空间”、梅耶荷德“假定性戏剧”、葛罗托斯基“质朴剧场”等,他们一致认为剧场是一种透过自我发现去感受生命的方法,把观众的视点集中于演员的演绎上,回到戏剧表演的源头。

2012年“说书版”《泰特斯2.0》导演邓树荣夸张了血腥与暴力的元素效果,巧妙地借助了演T的肢体语言,讲出了一个精彩的复仇故事,深深地印在了观众的心里。剧中的角色穿着日常服装演出,当他们脱下日常服装后竟然露出了戏服,这一设计使人十分难忘,印证了“一脱下日常生活的衣服,其实我们就是一个说书人”。演员一横排端坐在舞台里侧倒的椅子上,在现场乐师制造的各种杂音中,开始了他们的叙述与表演。整场演出演员只是通过声音、呼吸、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和空间移位来塑造角色。他们时而叙述,时而扮演,时而评议,在不固定的角色之间来回转换,跳进跳出,并伴以饱含张力的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探讨人类最原始的5种表达元素的表达能力。7个演员7把椅子,灯光极简,现场音乐极简,唯一突出的是演员作为人体的存在。将戏剧变成由一群扮演者在舞台上表演如何讲述一个故事的戏剧。隐匿的暴力没有削弱泰勒斯的性格,对于制度的理解他有自己的误区,也因此悲剧不断,以暴制暴。导演所要表达的深层意思应该是说暴力是人的本能,是人性的一部分,暴力发生于一念之间,如果消除暴力,就需要做到内心的平静。在冷漠的现代社会中,非理性的狂暴场面所带来的情感与道德沦陷,将观众引入对暴力的体验,这是一个微妙且复杂的课题。

以“感觉”触碰戏剧的本质,以“表现”代替“描述”。[2]这句话贴切地形容了形式与思想的关系,弄清楚这一关系对于莎剧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戏剧的本质是思想,思想是无形的、抽象的、无法触碰的,但思想可以以视听的形式非常直接地从一方传达到另外一方,进而去影响或改变对方的思想,这就是视听感觉如何触碰到了戏剧的本质。与此同时,为了更有说服力地去影响别人的思想,戏剧的表达形式需要有一定的方法手段,有时候像是不同的人在讲同样的一个故事,有的人只是平淡的描述,而有的人则在讲述的时候投入自己的情感、情绪,采用的语言形象而生动,甚至配上肢体语言来立体地去表现,这两种表达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对于戏剧而言,好的设计形式能够为戏剧的思想锦上添花,也更具有生命力。

在笔者看来,一部好的莎剧作品的影响力,首先在于其精神特质是否完善,其次是承载这种精神的形式是否便于传播。要做到这些就要着重于自我精神的塑造与强化。对于戏剧演出而言,过度的重复和照搬会使其变得形式僵化,也容易使观众审美疲劳。莎剧本身已经具有极强的精神表达力,想要超越极其困难,创作者应当懂得巧妙地“借力打力”,把它的精神力量根据自身的理解与体会进行重塑,传统与当代的文化差距便可以化作这种重塑过程中的强大动力。推陈出新的过程中仍需要先深入地研究莎剧的精神精髓,同时也要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精神特质,两方面能够客观的接纳才会吸收后转化成自我精神。没有自己的特质便容易在研究莎剧传统的过程中迷失自己,陷入无尽的传统文化之中找不到出路。只有站在一定的角度进行自我精神剖析后,坚定对自己的认识后再去接纳传统,有选择地去吸收和运用,方能激化戏剧文化的冲突并推动其发展。

参考文献:

[1] 耶日・格洛托夫斯基(波兰).迈向质朴戏剧[M].魏时,译.

篇5

关键词:现代与传统的关系;现代主义的特点;现代主义的评价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053-02

美术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和学生对一些在美术史上具有一定影响的画家和作品进行评论和赏析,这类学习活动对于学生们来说十分重要,因为通过欣赏过程,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还能引导其形成正确的审美判断能力。但在面对西方现代主义美术作品时,大多同学的反应都是“看不懂”或“不会看”,针对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作为教师就需要认真思考,赏析现代派美术作品时,应该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去做,才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它、理解它,并形成自己的正确的判断。

上个世纪(二十世纪)西方美术影响最大并且成为主要潮流的就是现代主义美术(现代派美术),这一方面是因为二十世纪整个社会时展日新月异,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另一方面也源于19世纪下半叶产生的印象派、后印象派形成了现代主义美术体系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强调主观意趣的表达方面,诸如“绘画脱离自然”、“为艺术而艺术”等等)。这些理论正是现代派美术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引发了西方各国很多的现代派美术家从各个方面、各个层面进行创新的探索,形成了各种流派此起彼伏、层出不穷的局面。

尽管从习惯上人们把二十世纪美术统称现代派美术,但应让学生弄清楚的是现代派美术不是指某一个流派,而是一种艺术思潮在美术上的表现,它的明显特征就是“努力突破以至完全摆脱或否定西方现实主义美术的传统,强调表现美术家的主观精神和艺术形式方面的种种探索”。其本质是强调表现美术家的主观精神,在形式上、内容上以及在技法上力求出新,做了种种探索,并借助于此以表现其主观精神,这一点是我们要求学生在理解分析现代派美术作品中必须把握的。

在现代主义美术作品的欣赏中,我们不能简单限于对几个作者、几张作品的介绍和了解,而应设法从根本上让学生理解、掌握其内在本质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领会和接受,并能以正确的审美方法和观点去看待这种全新的艺术形式。

虽然现代主义美术强调打破传统,摆脱传统,但是从艺术的生命和历史发展来看,任何艺术形式都不可能完全孤立地存在,它必然和传统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欣赏过程中,如果能够借助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传统写实美术,把它和现代主义美术进行类比(如相似点或相异点),尽量做到深入浅出,那对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现代主义美术,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现代主义美术与传统美术的关系

现代派美术不是凭空形成的,它与传统美术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

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美术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描述或再现人们对现实世界或虚幻世界的某些方面的认识。从史前洞穴壁画开始,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欧洲早期的美术表现形式渐渐由某种“程式化”转向“写实”。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欧洲的传统美术大多以写实为主。在此期间,各个时期的美术家们无论如何变革创新,都仅仅是在风格流派上面的变化,未能脱离“写实”这一传统,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上半叶印象派产生后才有了重大的突破。其实准确地讲,印象派画家也同样遵循“写实”的传统,只不过他们把原来传统美术对“形体”的写实转向对“光”的写实,同时他们强调的“重艺术形式轻内容”的创作倾向对后来的西方的现代主义美术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印象主义可以被认为是西方现代美术的起源。

真正意义上对传统写实突破的是后印象派画家,他们对物象的一切感受和态度已渐渐脱离客观,在其作品中既不强调自然形体地表现,也不追求自然光影关系的表达,完全追求表现主观感受和全新的艺术形式,这种创作方式正是后来各种现代主义美术流派所极力提倡和发扬的,它应该是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真正开端。

传统美术的再现性特点与现代派美术的表现性特点实际上表达了两种不同的追求目标(虽然在传统美术中也有一些表现性的作品,在现代派美术中也有一些再现性的内容,但都未能影响传统美术与现代美术的主流方向)。大多数传统美术尽力去如实地表现客观世界,他们表现的内容是欣赏者在日常中都能见到、感觉到的,这更能引起绝大部分欣赏者的共鸣;而现代派美术所表现的是创作者主观内心世界,是他们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精神反映,它需要欣赏者首先理解其思维方式、思想形态,才能进一步领会其内涵,这一点也正是现代派美术欣赏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虽然传统美术与现代主义美术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并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它们又有着共同的艺术特点――艺术创造的构思和意图。我们从毕加索的《公牛》、蒙德里安的《树》当中就能够直观地感觉到现代与传统的联系,从他们作品中的过渡画面我们能够领会到作者由具象到抽象的演变意图及其思路。

二、 现代主义美术特点的认识

众所周知,美术是一种有着自身特性的艺术形式,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美术作品的创作是利用特定的物质材料,通过特殊的艺术语言去创造形象,这是其表象,是观众能够直接感受到的东西。如绘画的语言因素,基本上包括线条、轮廓、构图、色彩、光影等,传统美术运用的语言因素是综合全面地考虑的,而现代派美术,则是把其中某一个(几个)因素抽出来孤立起来看待,甚至加以绝对化,所以我们看待一件现代派作品就不能以对待传统美术作品的眼光来看。不同流派,不同画家都有其自身所极力想表达的对象,想追求的内容,在这方面来看,我们要求学生对现代主义美术的认识,就不能限于能了解几个代表人物,分析几件代表作品,而是要让他们形成对相关现代美术流派特点的认识,形成他们自己看待这一问题的观点。

对于传统美术作品,我们能以我们的观察和语言形成基本概念――“一只罐子”、“几个水果”、“一组人物”等等,它们在画面上被有序地安排,我们立即能够获得感性认识。但对于现代派美术我们如何去感受呢?艺术不是科学,不是通过发现更多的事实去回答问题,而是去感受、去思考我们所见的东西。例如赏析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如果仅仅对学生说是表现作者对战争的义愤是不能让其真正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的。从画面的表象来看是一个方面,而把握毕加索的艺术特色――利用创造抽象的形,来表现所谓科学的真实;立体主义的创作追求――用各种几何形体来概括表现对象,力求让观众在同一视点上同时看到对象的前、后和两侧,才是理解这一作品特色的根本所在。

所以,对欣赏现代主义美术作品来说,其表现的是什么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要知道他们通过什么语言来表现他们怎样的思想感 情,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认识现代派美术的特点。

三、对于现代主义美术的评价认识

现代主义美术流派众多,如野兽派、立体派、表现派、抽象派、未来派等等,这些派别主张和实践互不相同,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每一个流派,每一个画家都有其特殊追求的东西,与传统绘画强调从内容出发相反,它们基本上大多强调从形式出发,主张美术形式的纯粹性、主观性。

每个流派的产生和流行不外乎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为客观社会方面的原因,二为画家主观因素。从社会原因来看,科学进步,经济飞跃,政治变化,哲学发展等等,都会形成新的社会思潮,在文艺上必然得到反映――形成文艺思潮,现代流派的产生、发展正是文艺思潮起落的表现。

对于现代主义的评论,批评家哈罗德・罗森伯格认为“要想准确地评价现代派艺术的得失,必须严肃认真、切合实际地研究相关艺术,同时必须敏锐地观察、了解对艺术创作产生的情景,也就是变化中的社会,文化与政治情景”。他对艺术批评提出一些观点,如“21世纪的艺术创作是在世界重构过程中政治、文化的戏剧性变化中发生的”、“与传统艺术创作模式相比,现代艺术风格通常追求抽象的思想与思想活动”、“革新与翻新能力成为艺术的基本价值”等尤其值得我们注意,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评价现代派美术。

如何客观正确地评价现代派美术?针对其特点,应当注重认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不能以简单的“好”与“坏”、“优”与“劣”来评价现代派美术

“美术”是一门表现“美”的艺术,但如仅仅用“美”来概括与衡量是不够的,因为除了表现人类“真善美”的一面外,还有众多的美术作品表现的是另一面(如战争、罪恶、恐怖、绝望等等),现代派美术不论以何种形式、何种手段来表现塑造,它表现是“美”还是“丑”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具有作者想要表现的直觉或理念。画家根据特定艺术形式的媒介和技巧(材料、语言、技法等因素),来深思熟虑这些思想观点并把它给表现出来,这种深层次的情感流露,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好与坏来界定它们。

(二)应当辩证地、全面地看待现代派美术,不要轻易否定,也不能一味推崇

现代派美术作品具有积极性和消极性共存的一面,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他们可取的积极性的一面是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传统、反对传统。任何艺术形式发展到一定程度都需要有人打破原有框架束缚,寻求新的发展,在这一点上,现代派的美术家们,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从另一面来看,有些现代派完全否定传统,一味强调个性、自我,甚至走到极端(如有些带有残忍、颓废、自虐的“行为艺术”等),对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有所取舍的去看待、分析。应坚持具体作品具体分析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三)注重探讨现代派作品的意识形态

传统美术强调重视内容、情节性的描绘,使得欣赏者易于进入画面情境。而现代派美术强调形式,轻视情节内容,甚至完全丢弃(如抽象派)。 我们欣赏这类作品,就不可能像传统绘画那样顺着画面内容长驱直入,而需转向探讨其内在主观世界的表现方法,这样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把握作品的特点,引发欣赏者对作者和作品形式的共鸣。

任何美术作品都是美术家对所处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世界的主观内心思想感情及其哲理观点的表现。艺术就是创造,因袭和保守注定没有发展。现代派美术只不过是秉承了这一事物的发展规律而已。对于流派纷呈、光怪陆离的西方现代派美术,我们完全可以把握它的脉搏,去感受他们、理解他们、欣赏他们,并可以通过它们认识到艺术创造的极其广阔的天地,同时,也会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思维方式。因为“所有前卫艺术,与其说是艺术活动,不如说是一个哲学的探讨和追求”。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能拨开固有的传统观念的“云雾”障碍,真正看清现代主义美术的“庐山真面目”。

参考文献:

[1]常锐伦、李朴珉.中学美术教学.

篇6

中国传统文化从发生到发展,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积淀,是民族文化心理、民族崇拜和民俗习惯的综合体现,中国传统陶瓷巧妙的将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物化为理性造诣与感性的化一,理与气合、以技入道,追求人的主观内心对自然规律的感悟和表达及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充分演绎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含蓄、柔和之美。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可以指导我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思想体系,审美取向讲求神韵――不能用语言传达的审美境界,为中国人找到了一种可以修身养性、回归自然的方式,它是根植于每个国人内心的创作源泉。现代陶艺作为个体审美经验及人文观念的现代艺术形式,它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艺术家要以时代精神及当代人的思想审视优秀的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蜕变为现代审美的精神回归,创作出具民族化语言和个性审美韵味的陶艺作品。

现代陶艺家许雅柯的作品多是以自然物象为题材,作品力图表现自然界造物的形态美和情境,将生活中质朴的美通过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榴生百子》寓意为多子多福,《阖》)的谐音为“和(合)”,寓意阖家幸福安康、和和美美,都是中国传统祈福的一种向往。作者运用写实的手法表现自己的审美体验,作品既有具体形象又不囿于表现技法的刻意,而是通过自身对物象细致入微的观察体悟与理解,综合个人对生活的感受,赋予了作品全新的艺术形象,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去凝视、去体味、去冥想的契机。作品力图在真实中实现含蓄,在简约与凝练中体现丰富与精致,呈现出了传统陶瓷的审美取向,同时又以率真和古拙的造型语言使作品既可“观”又可“品”,拓宽了陶艺作品旧有的精神空间和人们在认识上的思维定式。

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平衡和谐,“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对“和”这一理念的具体阐发。《论语・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与“同”,是中国传统思想价值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其本意就是探讨诸多不同因素在不同的环境中如何共处,是强调“中和”的审美观的重要体现。“和而不同”,其主要精神就是要协调“不同”,使各不相同的事物彼此和谐共处同时又保持各自的特色,同时“和而不同”的思想也揭示了开放性的存在,即包容性,善于吸纳新事物、追求新的和谐与发展,“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也;反映了宇宙间普遍存在着的对立统一关系。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和而不同”这一两千多年前的古训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和指导作用,可以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项准则和一个目标,为多元化共处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正如2011年世博会中世博村电梯间的“万象缤纷”陶瓷版画,在全面体现世博精神的同时,更加突显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东方经典与西方文明的交汇。陶艺家蒋兴国将中国传统的颜色釉与源自西方的油画技法结合起来,运用绚丽多彩的油画笔触演绎国粹京剧,把生、旦、净、丑四个京剧中的角色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一种中西合璧的创作理念。

2010世博会是由中国举办的首届世界博览会, “理解、沟通、欢聚、合作”是此届世博会的宗旨,在这样一个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中,京剧与陶瓷、和源于西方的油画相融合,可谓是大胆尝试。创作者没有沉溺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将陶瓷语言进行了积极拓展,在形式上借助和利用了其他艺术形式做有益补充,丰富了其话语方式,使得现代陶艺具有更广阔的表现空间,体现出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包容性与开放性。这正符合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最高思想。

在面对异质文化时,我们要以开放的意识,尊重和欣赏各种不同的文化,站在自己传统文化立场上与异质文化进行对话、交流,自主选择其中有益的文化成果,“中和”所有“不同”以追求新的和谐与自身的发展。我国的传统陶瓷文化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中华民族自身经验的不断延续和对自身经验的不断解释中发展的;同时也是在和异质文化接触与交流中,在对异质文化不断选择和吸收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从受印度与中亚文化影响的唐代艺术到受波斯文化影响的元青花,和宋元时期大量出口的外销瓷,都不同程度的吸收了外来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在互动、共生、相融中丰富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可以说,中国的陶瓷文化是在不断地海纳百川中才延绵至今并更新长流的,这正符合我国传统文化中“和能生物、同则不继”的处世哲学。

篇7

关键字:优秀传统文化 现代设计中国特造 传承

中图分类号: G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让类似行业相容

在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家中庸思想和现代设计之间找到彼此共同的联系,希望能对现代设计有所启发。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在意识形态上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它引导人民和谐相处。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一方面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实惠,但另一方面却一技术和行为的过激也给人民以及生活空间和环境带来了灾难,所以中国设计在当代更加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设计和发展。

中国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诗画楹联、雕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它既是文化素养的流露,也是情感的表达。近年来,园林景观作为住宅小区品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住宅小区的园林设计不仅为人民提供了一个舒适安静的住居环境外,还提供了一个美好的视觉转换,也是人民工作之余放松和娱乐的之处。相信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将传统园林真正融入到改善人民居住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的景观,创造出我国独特风格和魅力的小区园林景观。

明式家具是指明代和清初在结构上,榫卯构造上,造型意味上装饰手法上都具有比较一致的时代风格的家具样式。中国家具艺术成就对世界家具艺术产生过重大影响是珍贵的家具设计文化资源。现代家居在实用的同时,如果能够研究和借鉴中国传统家具文化,让现代设计风格与中国传统家具风格相互光通,设计出既适合东方人口味又能引起西方人兴趣的创新家具,那会是一件不错的现代家居设计。

当代设计师把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与现代平面设计结合在一起,不仅仅是表现对传统图案的简单引用,而且是对升华为中国文化艺术精神的继承。如何利用传统造型艺术特点来表现现代的精神观念,如何在新的经济时代推动传统造型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在传统吉祥图案方面,赋予其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创造中国现代的平面设计将是设计师门面临的重大课题。

2、在设计师自身突破

设计师新时代的预言者,是人类构筑起的巨大财富。设计师的责任就是将硬件化成生活着心息相通的软件真正体现设计的是从人的需要出发,又回归于人的哲理。

对中国的设计师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要求:1、理解掌握传统文化表象下的文化元素,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到现代设计中去, 第一, 要细致深入地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提高中国传统的文化在设计中的含量和民族意识。第二, 要找到传统文化表象下的文化元素, 通过再创作, 融入设计作品,绝不是形式上的模仿、抄袭或者复古。第三, 合理恰当地使用所抽取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组合, 灵活运用到设计中。2、设计本土化不仅要立足于本国市场, 更要面向国际市场当今的世界是融合的世界, 国际间交流广泛, 出口和进口工业产品的活动非常频繁, 所以我国的现代工业设计不仅要适合本国市场, 同时更应适合国际市场。 3、要深入了解产品设计的目标人群, 确定产品的市场4、从设计元素上出发,深入剖析传统文化中的点线面构成甚至是精气神的韵味。设计的民族化并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肤浅理解和表面形式的简单套用和照搬,是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神韵”融入到设计中,运用现代设计的表现元素,体现传统文化的意蕴。

3、在经典设计中找灵感

中银的标志大家都很熟悉。它以中国古代钱币形态和汉字“中”作为设计元素, 并使之结合, 构成了一个简洁而且寓意深远的机构形象。它不仅用古钱形态突出了银行的行业特征, 而且赋予了银行更多的民族文化内涵, 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圆地方”的含义, 中心的方孔以中线贯穿, 象征流通和联系, 外圆则代表中国银行面向世界的国际化态度。这个设计运用了具有象征意义的图像元素, 通过中国汉字的形式表达, 表现出浑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中国审美精神的内涵,。北京奥运会这次的火炬设计, 采用的“祥云”这个传统纹样作为整体设计的元素, 同时其形态的设计还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书卷的造型, 设计出一个“卷起来”的火炬。祥云代表祝福, 书卷代表着中华文明, 这么有中国传统特征的设计, 不仅中国人看了喜欢, 也得到了全世界设计师的认可。

中国是拥有五千年自主品牌的设计,未来中国这个品牌将继续发展和壮大,我们要不断为她注入新的血液,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这要求我们中国的设计师在现代设计中能深入理解和运用本国文化优势, 有见地的、恰当地使用中国传统元素, 使“中国”这个大品牌更带有本土化的民族特色, 并且更具有全球范围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陈新生2005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现代工业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一些看法》冯力 2012《工业设计》

篇8

在形形的动画片中,总会有那么一些令人惊艳的作品,它们不一定有绚丽的色彩,不一定有动人的音乐,也不一定有完美的故事和圆满的结局,但是它们却以文化地标的特殊意义,在动画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动画文化的记录与诠释的角度无非有两个,其一是表现本土文化的深刻内涵,力图通过软实力的输出去影响观者的世界观,进而让本土文化影像世界构成主流核心价值体系;其二是通过异域题材的本土转化,制造一种“视觉奇观”,而藏匿其后的却是一种本土价值观念,通过奇观引起人们的陌生感与好奇心,通过植入待输出的文化认同,影响观影群体。

中国动画文化现象,有这么十年值得关注,这十年间,中国动画辉煌着,繁盛着,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绘画艺术传统,无论是战国帛画的墨线勾勒,汉代画砖的细致精巧,敦煌壁画的生动恢宏,以及唐代山水的笔意清润,两宋的水墨梅竹,明清的山水花鸟,还是民间剪纸,年画等都成为中国动画电影造型风格生长的沃土,使中国动画电影在世界动画之林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学派”。在动画艺术日益多元化,动画技术日益强大的日子里,它们逐渐成为了博物馆里最真实的记忆与陈列。曾引起国际动画界瞩目的水墨动画片,是中国美术电影中民族风格的杰出代表。它诞生于1960年,把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技法和风格运用于动画电影,创造了一种罕见的动画形式。写意而不写实,注重意境,计白当黑,或许这些正是中国水墨不同于西方写实手法的特色。正是这些灵动在屏幕上的水墨动画,让世界动画艺术表现形式更加丰盈起来。

很难为动画中的“中国元素”划定一个十分明确的范围,但是从许多动画影像的应用中,我们可以强烈的感触到,那些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人文道德观念,并凝结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既定形象,符号或者风俗习惯的元素,渗透在许多动画作品中。它们或者为动画影像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文化猎奇力,或者成为这些动画作品走向世界的有力的双翼。在反思中国元素在动画作品中的运用时,我们更多的是带有一种文化霸权主义背后的隐隐作痛。在文化研究中,对“中国元素”在动画实际创作中的习惯性植入,探索性融入等的探讨,绝不应仅仅泛泛而谈,而应持续深入,皆在能够将“中国元素”变成一种“自觉意识”,以无形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彰显文化软实力的力量。“一种艺术,一种文化,只有它是可交流的,可增长的,它才会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地域性的民族艺术也是这样。”与“美国精神”密切相关的是好莱坞制作的世俗神话。神话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具体体现,对整个文化具有普遍意义。派克・泰勒认为,作为神话的重要载体,电影是“一种自由不羁的虚构物,一种基本原型,能产生变化与曲解,背离与伪装;纵使如此,它仍具有想象的真实性。”

因此,好莱坞的世俗神话神话的变种和特殊形态之一,也是神话这一古老的原型在当今美国的重生或复苏―势必是美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它反映着美国人的观念、价值、意识形态。毫无疑问,有着“梦幻工厂”之城的好莱坞,具有强大的制造世俗神话的能力。在绝大多数主流好莱坞影片中,“美国精神”以不同的形式被包装在各种华丽的外衣下面,被编码在形形的电影文本当中,被转化为一个个世俗神话。我们过度关注的是这类动画电影,以“被掠夺的文化资源”为这类动画扣上帽子。然而,这个“奇观化”的过程,却常常为我们所忽视。未来的文化发展是更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的,我们需要在全球化的影像时代,从文化发展战略上寻求动画创作的突破。

篇9

皮:第一届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如何在当下重新利用,它的名字是《造物与空间》包括石印水墨、陶艺,都是东方的传统艺术媒介,我们的现当代文化应该在自己的文化传统中、自己的文化土壤上生长出来,对外只是学习不能照搬和亦步亦趋,这是我一贯的思考和学术观点,做漆艺展也是这个目的。

世:过去我们一般人粗浅的理解,漆艺是以实用为主,顷刻把它提升到艺术层次、介入到所谓西方语言夹杂的当代艺术,还在面临着困境。

皮:我们对于纯艺术、当代艺术的界定恐怕还有很多先入为主的成份,实际上从本国艺术、发展艺术、艺术和生活的界限,就现当代来说是越来越模糊,不能把艺术和纯艺术、实用艺术和纯艺术划一明显界限,在西方也是艺术和生活的界限、纯艺术的界限逐渐模糊,艺术的语言方式也越来越多样。

世:现在来看不是实物实证的意义,而是有涵养、知识、情感。

皮:是当事人的艺术表达,表现出那个时代的精神、生活、技术,这中间是没有界限;从漆艺作为手工艺,改革开放后有明显的两个转变,一是由原来民间工作坊到高校成为一个学科。另是由以前的手工艺成为当下人的艺术情感、体验、感受的表达,艺术的表达,是一种门类、一种语言,作品蕴含很多精神性艺术。从源头说,以前使用的器物寄托着工艺匠人的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世:高校设立学科是什么时间?

皮:开始于80年代后期漆画运动,84年把漆画划为全国美展,漆画就成为一种新的绘画形式,所以中国的漆艺是和漆画运动相联系,但现在看来漆艺的传统不在漆画。湖北的漆艺三年展的第一届 “大漆世界”,就是拓宽漆艺领域,重新回望传统,器形都是大制作,一是和日本、韩国的小制作漆艺区别开,二是想唤起中国人的文化记忆。漆做为一种媒介,是情感与想象的载体之一,我们要营造有东方文化精神的空间。把漆艺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又有手工的哲学思考,这个手工就触及到人和自然的关系。在好像一切都可以用机器来操作的高科技数码时代,手工有何秘密?漆艺的创造过程可体现人和自然的和谐交融。在今天的科技字画、科技万能、物质主义字画、金钱万能、媒介、信息满天飞的文化语境下,手工能提示和审视生活中的理,是个慢慢的、一点点磨出来的过程,也就是禅修过程。这次做漆艺展采访了很多漆艺家的工作室后,对他们的生活方式有一较深刻的体会。在这个过程里含有自然的品味人生,这是一种艺术精神、译文精神,在现代生活里它提示一种意义--艺术表达和当代艺术语。

世:是生活态度的问题。

皮:天人合一,中国人尊重自然、崇尚自然,把人融入到自然中去,这是漆艺创作能够带给我们的精神启示,这是一个层面,另一层面是物质层面、媒介层面,漆艺的悟性也是精神性,再加上积累了很多的技术,漆艺有香片、有预埋,这是媒材本身的力量,有独特的不可替代性。

世:漆艺本是我们的传统艺术,但现在倒是在向日本学习。

皮:后弱国的心态使我们对传统不自信,对传统的态度始终是一种批判,所以对传统中很好的东西看不到。包括漆艺,我们中断了,但日本和韩国了解它的价值,重视且在发扬和延续并融入在生活里。由于对西方物质文明的崇拜我们都西化,日本虽也西化,但他自己传统的东西如京都完全保留了古建筑的生活场景。现在我们弘扬漆器艺术,也是我们想达到的一个目标。

世:这次邀请了70多位艺术家,分三部分,中间的、发展成熟的、向当代迈进的,您是如何看待现在这个漆艺创作现状?

皮:艺术越来越多元化、多样化、价值化,不在于是传统的、现代的还是前卫的。我认为不能用是否革新来判断一个艺术的价值,最主要的是艺术质量是否是一种真诚的表达,而且又是一种非常机智的、智慧的、富有才情的表达、有韵味的表达、有艺术趣味的表达,这是我们选择作品的一个主要方面。既然是梳理,就要尊重历史现实,从80年代的漆画运动,让观众知道漆艺的发展历程,还有最古老的传统,通过收集一些元明清的漆器对观众起到普及教育,让大家了解漆艺,走进漆艺,对漆艺产生兴趣,让漆艺走进群众、走进生活。这次有两个意外,一个是在考察过程中,意外的收获了很多传统漆器—“抢救性收藏”;第二个意外是研讨会,艺术家们都从各自的角度和立场表达了对漆艺的思考,各种观点、思想都交锋、相互碰撞、产生火花,让问题有更明晰。虽有的批评家观点不同,但都非常认可新漆艺的发展方向。

世:我觉得这无所谓,因为有的批评家对漆艺确实不了解,但是他对这个艺术形式是认可的。

皮:徐虹看展览后感到很吃惊,包括日本的田中信雄,大家看到了漆艺的新视野。

世:漆艺做为我们的传统多样文化的精华,需要去保护。

皮:强调我们文脉的一种现代传承和发展,在创造中寄存。

世:现在创作队伍大概有多少?

篇10

关键词:民族文化教育 融入 幼儿一日活动 探索 实践

当前,文化的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单纯地生存在自己的民族文化之中。在这种形式下,我国的民族文化面临着如何生存、发展和创新的问题。我国已经将文化国力作为综合国力的一部分,正在努力实施主支流文化兼容互补、综合创新的文化策略。教育作为文化传承、交流、融合、创造的主要途径,理应担当起时代赋予的发展文化的重任。而幼儿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最初阶段、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应当实施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我国的民族文化是一个迷人的世界,是我国几千年历史的宝贵遗产,它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如何把这些灿烂的民族文化介绍给幼儿?多年来,我在幼儿一日活动中融入了民族文化教育,通过主题教育、传统节日教育等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教育。让幼儿感受、了解中国文化艺术的美,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熏陶,奠定初步的民族文化的底蕴,培养幼儿爱祖国的情感。

一、幼儿园的民族文化教育的内容呢

(一)艺术类

包括神话、寓言、歌谣等文学艺术,剪纸、泥塑、国画等美术艺术,京剧、民歌、秧歌舞等音乐舞蹈艺术;也包括当前适合幼儿年龄特征的电影、电视节目,如影视剧《西游记》、动画片《小哪吒》、电视节目《大风车》等。

(二)节日类

包括我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等,和重大的国际性节日,如六一国际儿童节等。

(三)饮食类

接受东西方的饮食文化,中国南北饮食习惯以及当前健康的饮食趋向。如北方人的主食——小麦,南方人的主食——大米等。

(四)游戏与玩具类

包括中国的民间游戏与玩具、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以及当前流行的儿童文娱活动方式和最新的玩具。我国的传统游戏源远流长,传统游戏是中华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组成部分,很具有民族特色。它的发生发展反映了一定阶段的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面貌。有的游戏成了世界科技发展市场的一种先驱,例如风筝,最早的原始飞行器就是风筝了。中国在南北朝以前就有了风筝,唐代以后发展就更快了。

幼儿园应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具体情况,选择幼儿易于接受的民族文化内容、教法、教学途径,有机的融入幼儿一日活动中。

二、民族文化教育融入幼儿一日活动中的策略

(一)利用传统节日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民族传统节日是我们的祖先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创造出来的节日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传统节日中,蕴涵着我国人民尊老、爱幼、勤劳、善良、爱国等优良品德,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每逢这些重大节日,我园都组织大型的、综合性的庆祝活动,有年级组联合的庆祝活动、大带小庆祝活动、亲子庆祝活动等,让幼儿在传统节日气氛的烘托中,亲身感受各类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美,体验参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乐趣。

利用传统的节日资源,充分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幼儿在看看、说说、唱唱、跳跳、做做的活动中加深对过节习俗的理解,感受过节的欢乐。孩子们始终积极参与活动,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感受能力得到了培养。

(二)在音乐活动中进行民族文化教育

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各项内容,以它动听的音律、优美的曲调、鲜明的节奏、生动的形象等特殊艺术魅力赢得了幼儿的喜爱。首先大量收集、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有一定挑战性、艺术性较强的民族文化艺术方面的歌舞内容。“打莲湘”是我国民间的一种舞蹈艺术,用莲湘有节奏地敲击身体的各个部位,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我先从网上下载了“打莲湘”的舞蹈,让幼儿欣赏,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再让幼儿拿着莲花棒自主探索怎样有节奏地敲出好听的声音,再和幼儿一起随着音乐表演。通过一系列音乐活动,使幼儿对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有了较深的了解,并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音乐活动中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幼儿感受体验了祖国传统文化的特殊魅力,激发了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同时提高了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在音乐活动中自然有效地融入民族文化教育。

(三)在主题教学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