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健康养生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健康养生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Abstract: Healthy personali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ndition of becoming a useful person for undergraduate. It is needed that the independence, creativeness, and initiative of personality in modern society. These good personality qualities can be formed through education in mental health. The theory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urrently applied in our country is not fully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personal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consult for our country,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of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 Ancient "Tao Te Ching" not only contains psychological thought that meets the requirement but also enlightens on the cultivation of healthy personality to undergraduate.
关键词: 《道德经》;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
Key words: Tao Te Ching; undergraduate; healthy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2-0320-02
0引言
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社会和各级教育部门研究和探讨的焦点。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也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心所在。人格及人格教育是80年代引入学校德育的,90年代逐渐成为热点[1]。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关于“人格”一词的解释是:“每个人所特有的心理――生理性状(或特征)的有机结合,包括遗传的和后天获得的成分,人格使一个人区别于他人,并可通过他与环境和社会群体的关系表现出来。”[2]在西方的心理学体系中,人格指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在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价值观、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连续性和一致性的自我,使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3]。国内的人格研究和心理咨询以及其他相关的领域大多依据这个理论展开工作。从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工作实效来看,并不能令人满意。笔者认为原因主要在于传统文化背景的差异。任何一种文化都会在民族、种群的人格发展过程中打上烙印。人格是先天的遗传素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故此,中国人的人格概念不会与西方人完全相同。从传统文化的经典理论中寻找适应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理论,应是当前理论与实践工作的当务之急。
1当前社会大学生的人格健康
众所周知,学校教育的首要目的乃在于树人,意即塑造社会个体健康的人格。而现今的学校教育却与这个根本目的逐渐相左。作为学校教育核心因素的教师,其作为大学生榜样的作用也在相应地弱化。具体一点,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现实的诉求已经呼吁了多年,在学校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这一诉求仍然停留在形式的层面。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由于中间横着一条传统儒家文化的对权威的服从的观念的鸿沟而逐渐变得困难。社会在变,价值观在变,这个旧的观念却未变。换一个角度,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现实,首先需要学校教育教学生学会生存,而有价值生存的第一要务,仍是健康人格的塑造。惟有此才能舍却对物欲的盲目追求,获得人生存本真的快乐。在哲学的层面上,人格作为人的本质的存在状态或生存样式是人的最高生存方式的表征。它标示着人之为人的现实历史规定,标示着人之所以如此这般生存的意义与价值依据所在。人格塑造与提升的目标就是人格的健全,所谓人格健全是指各种人格特征的完备结合。其特点有三:第一,内部心理和谐发展。即个体的需要和动机、兴趣和爱好、智慧和才能、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想和信念、性格和气质都向健康的方向发展。第二,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即在人际交往中显示出自尊和他尊、理解和信任、同情和人道等优良品质。第三,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运用到能获得成功的。工作和事业上。在学习和工作中勇于创造、善于创造,能够走向成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并形成新的兴趣和动机等。
人格心理学对人格心理结构的探索以及对人格心理要素的分解,能够指导人格教育目标的确立。当前的人格教育实践,在教育目标上还比较笼统、模糊。人格教育的目标指向是健康人格的塑造,但什么是健康人格?健康人格包含哪些要素?健康人格的基本要素体现在教育目标中应该如何描述?目标的达成又应该以什么样的指标来衡量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当前人格教育实践需要解决的问题。
2当前社会大学生的人格健康与《道德经》的有关论述
东方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相处。道德经中多处赞美圣人的智慧与情操,显然,老子认为社会中的理想人格应该包含圣人所具有的纯朴、含蓄、节制、理性以及慈爱的人格特质。老子所提倡的健康人格不仅是东方文化背景下的,更与我国当今社会现实情境下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的要求相适应。老子所提倡的健康人格,即圣人如何,其所描述的乃是一种人格发展的理想状态,是超越绝大多数人现实的。但其中所包含的一些与今天仍然有实践意义的思想,与现在流行的、西方的人格心理学理论相结合,两种方法论的有效互补,有助于找到塑造现今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方法与技术。
《道德经》所论的“道”有两重意义,一重意义是作为世界本原的“道”,另一重是作为万物发展变化规律的“道”。人生的智慧体现在遵从第二重意义的“道”有所为,违反这个“道”则无为。从老子以无为的观点出发的论述,可以总结出老子借圣人的所为、所不为而反映出的理想人格。杨玉辉在他的文章中提出:老子的理想人格是一种符合“道”的规律的人格,也就是与“道”合一的人格。它主要有以下五个基本的特征:①自然无为的生活准则;②清虚静泰的精神状态;③质朴节俭的生活方式;④柔顺不争的处世态度;⑤慈爱和善的道德情操[4]。
从这个观点进一步推论:①自然无为,是遵从“道”有所为有所不为,即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这就要做到理性、克制;②清虚静泰,是说要节制俗世的物欲,专心于作为人的修养提高;③实际上与②的主旨相同。④柔顺不争,是叫人处下,功成不居,即谦逊;⑤慈爱和善,是对他人的宽容,没有附加条件的对人本身的热爱,是一种超乎俗世道德规范的广义的爱。以上是人追随“道”的目标,那末,如何追随“道”或者说如何塑造这种理想人格呢?老子提出,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5];要随时觉察到所处情境的变化(老子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5];要节制俗世的私欲,要富有自然的爱人之心(老子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不要因为长者而自恃,尊重人并尊重自己[5](老子第七十二章,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今天反观《道德经》,实在是中国人文主义思想的鼻祖。以上罗列的其中五个章节,其中所包含的对人类终极关怀的情致之切,与今天以无休无止的争强斗胜和掠夺为特征的现代文明相对比,不能不让人动容。以人的本性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人的人格结构中消极的一面,需要这种思想来加以补充和纠正。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须立足于以这种人文主义思想为背景的社会环境,无论是家庭、学校的小环境,还是社会文化大环境。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与道合一的理想人格是道家与道教人格追求的终极目标。具体来说,人最理想的行为模式就是符合道的规律的模式。人是由道化生的,并遵循道的规律运动变化,因而人要健康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遵循道的自然规律,理想的人格不过是道在人身上的体现而已,具有理想人格的人也就是按照道的规律和要求行动和生活的人,所具有的是一种纯朴厚道、淡泊宁静、深沉渊博、而充盈着灵敏智慧的“圣人心智”结构[6]。
当然,《道德经》强调“无为”与清心寡欲,一味的强调个人的修养,否定人对于现实目标的追求;一味的强调“使民无知无欲”;在今天是来看是消极的、不适宜的,与当今的时代精神有悖,毕竟现代的人类社会不可能回归到那个“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时代。
3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几点建议
3.1 改变教育观念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塑造健康人格,不仅是培养各种能力和技能。教书和育人的传统社会责任一个也不能松懈。作为大学生模仿对象的教师,要学会与学生相互尊重。教会学生相互尊重。学生首先作为人与教师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才能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
3.2 加强人文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塑造健康人格。科学教育本身渗透着人文价值和人文特征。在日常的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中,人文主义教育意味着人人生而平等。教师随时随地以一种与学生平等的态度展开有效的对话与交流。站在学生的角度,尽最大努力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意见。不可从一己之主观愿望出发,把自己认为的“好与不好”强加给学生。
3.3 教师的人格自我完善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大学生模仿对象的教师,其人格的自我完善是教师自身修养的核心内容。现在全国各个学校正掀起一场倡导学生诵读经典的活动,笔者认为广大教师应首先需要学习经典古籍,扎实地补一下传统文化课。
参考文献:
[1]谈炳和,樊富珉.试论人格及人格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1):63.
[2]陈少华,郑雪.西方人格心理学的困境与出路[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3):41.
[3]黄希庭,范蔚.人格研究中国化之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5页.
[4]郝翠荣,吴沁芳.试析先秦儒道理想人格之比较[J].管子学刊,2004,(1):46.
篇2
关键词:大学生;亚健康;营养;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167-03
一、研究目的
目前大学生的营养健康、饮食习惯和生活规律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慢性疾病,例如肥胖、高血压、恶性肿瘤、精神病等正在逐渐地侵蚀大学生的身体[1]。相关研究表明,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和模式是导致慢性疾病发生的病因[2]。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社会不同群体,即便受过大学教育者,也很难系统地知晓不良饮食习惯是大多数慢性病发生的主因。同时由于现代社会工作的快节奏,很多职业人员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如心慌、气短、全身乏力、头疼、头晕、精神不振、情绪低落、反应迟钝、失眠多梦、白天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烦躁、焦虑等症状。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定义的人群只占总人口数的15%,其中15%的人患有疾病,70%的人处在“亚健康”状态,而大学生群体中患亚健康的比例逐年增加,这应该引起学生、学校和社会的重视[3,4]。本文分析大学生饮食习惯和健康状况,旨在强调对大学生进行营养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提出科学的膳食方法,引导大学生改进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营养观念;引起高校与社会对大学生健康的关注。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其脑力和体力活动旺盛,对营养需求量大,同时学习和就业压力越来越重,合理的膳食、健康的生活习惯对大学生的身体发育,学业的完成和社会的整体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5]。如何在教学中通俗易懂地阐明饮食与疾病的关系、营养与健康的关系,使学生不仅仅是掌握营养学基本理论,同时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结合实际,将营养与健康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至关重要。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于2012年9~12月,对选《营养与健康》课程的17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18~22岁的大学生,其中男84名,女92名。
2.研究内容及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现状调查方法,参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6,7]自行设计《饮食与健康问卷调查表》。本次调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饮食习惯,另一部分为健康状况。共设置34个问题。被调查者以无记名方式填写调查表,当场回收调查问卷。调查时间分别在开设《营养与健康》课程前和结束该课程后。共发放问卷176份(选课的大一和大二同学),回收176份;有效问卷176份,有效回收率100%。
3.统计学处理。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编号,资料和数据输入Excel,对数据进行x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
4.结果与讨论。第一步是利用电脑统计软件SPSS17.0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初步筛选出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三、结果
1.营养教育前后学生的生活习惯。分别在营养教育前后对学生的生活习惯进行了调查,其中影响因素较高的是:作息时间、运动情况、大便是否规律等5项内容,具体结果见表2。从表2可知,与教育前相比,学生熬夜习惯和大便不规律情况大大减少,作息时间不规律现象也有显著性的降低。
2.营养教育前后学生对营养认知情况。表3显示,不同性别的学生对营养知识的了解情况有显著性差异。教育前后,女生对营养知识的了解都要优于男生。
3.营养教育前后学生的饮食习惯。分别在营养教育前后对学生的生活习惯进行了调查,其中影响因素较高的是:不吃早餐、饮食搭配不合理、经常吃零食、吃夜宵等。从表4可知,营养教育后大学生吃早餐的人数明显增加,饮食注意营养搭配,吃夜宵和零食的同学大大减少。
4.讨论。首先一些学生由于学习任务重,作息时间不规律,很多大学生习惯于“开夜车”,早上起床晚的现象较为普遍,但是大多数大学生喜欢体育健身,近60%大学生健身安排有一定规律,每周保证3次锻炼,并且每次运动30分钟或以上。其次,大学生不讲科学饮食,习惯于馒头、咸菜等,根本没有考虑到每餐的质量。并且饮水量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机体的正常需要。大多数有吃零食的习惯,不正常的饮食习惯不仅造成大便不正常而且使得摄入的各种营养不均衡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并且可以看出,女生营养素摄入量个体内和个体间的差异高于男生,原因可能是女生的食物更为多样化或食物摄入不规律等造成[8]。再次,教育前对于疾病与饮食习惯的相关性了解不全面,不确切,营养与健康教育后对大学生的生活及饮食习惯均有一定的影响,对疾病与饮食和生活习惯的相关性意识具有一定的提高。
通过对比调查可知营养与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来讲必不可少,大学生的营养与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学校、社会的关注,从全国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调查以及有关学者进行的大学生调查中,都说明大学生对营养知识掌握的很少或漠不关心,没有注意自己的膳食行为是否会影响自身的健康状况,从而凸显了营养教育的重要性。而高校恰恰是扮演教育者的最好角色,营养知识的普及是解决大学生营养缺乏现象的根本。大学生的营养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它是学生完成学业的物质基础[9],整治优化大学生消费的社会环境,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活和消费环境。关注并注重促进大学生的膳食健康,才能提高全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更加重要的是,这些良好的营养习惯对于其一生的健康都非常重要,同时还能通过他们向整个社会传递正确的营养健康习惯,为减少常见慢性病的发生做出潜移默化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彦杰.浅析大学生膳食与健康[J].中国食品与营养,2006,(6):61-62.
[2]Kant AK. Dietary pattems:biomarkers and chronic disease risk[J]. Appl Physiol Nutr Metab,2010,(35):199-206.
[3]傅善来,蒋有倩.走出亚健康——21世纪健康新视角[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4]Whiting P,Bagnall AM,Sowden AJ,et al. Interventions for the treatment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a systematic review[J].JAMA,2001,286(11):1360-1368.
[5]刘翠格.营养与健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
[6]曾翔云.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解析[J].中国食品,2004,(3):42-43.
[7]李里特.国外营养教育与管理[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4,(5):4-6.
[8]Store KS,Radechi-SV,Moshfegh AJ,eta1.The number of 24h dietary recalls using the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s automated multiple-pass method required to estimate nutrient intake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adults[J].Public Health Nutr,2011,(18):1-7.
[9]李源晖.安徽省大学生饮食习惯与营养健康调查[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2,18(6):83-86.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复旦大学本科教学研究课题基金(2012)资助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养生意识;健康状态;身体素质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是未来社会的主力,他们的健康状况也直接反映了国民身体素质的高低,不好的生活习惯正在使他们面临着不可小觑的健康威胁。
一、大学生健康面临的威胁
第一,健康知识缺乏。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由于养生保健知识的缺乏,很容易出现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这“三高”问题。还有就是在校女大学生普遍自我保健知识非常缺乏,许多女生对妇科病的认识和预防缺乏了解,甚至对此存在误区,这些表面上看都是小事,但长期下去就容易出问题了,所以都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第二,饮食无规律。“还好听了医生的忠告,否则整个胆囊就不在了。”一长沙某高校刘姓的大四学生,因饮食不规律而查出患有胆囊结石,后来经过多次求医终于在长沙某医院成功逃过一劫。缺乏养生知识,饮食不规律患上胆囊结石,该学生实在是得不偿失。养生学告诉我们,大学生目前正处于他们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脑力和体力劳动量大,长此以往容易出现营养不均、体力不足的问题,这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有就是大学生不吃早餐,喜欢吃零食,就餐不科学等行为引起的胃痛、消化不良、皮肤暗黄、青春痘增多、过敏等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
第三,运动不足,盲目减肥。缺乏适量的运动锻炼和不合理的饮食是威胁当代大学生的两大杀手,运动量不足会对大学生今后的健康造成很大隐患。体重偏轻、超重、肥胖会对身体有不好的影响。部分女大学生为了实现“骨感美”而盲目节食减肥,养生学告诉我们这样长期下去不仅会影响会身体健康,长期这样下去还有可能患上“厌食症”,这是很可怕的。体重超重则容易引发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三高”的风险。事实证明,长期不运动容易造成在校大学生身体免疫力下降、抵抗力差、易疲劳、易感冒或得一些常见的小病。
第四,睡眠不足,晚上太晚睡觉。养生学告诉我们熬夜对身体的危害巨大:会造成视力、抵抗力和记忆力下降;不仅如此,还会造成皮肤受损等诸多问题。大学生群体用脑多,用眼也多,很容易造成疲劳。由于睡的晚引起的起床晚更会造成课堂效率降低。另一方面,“夜猫子”一族的壮大也直接增加了一大批“逃课族”和上课爱打瞌睡的“特困生”。有新闻报道,在台湾一大学生因为长期熬夜上网,不到3年,他头顶几乎全秃了。事实上,长期熬夜是造成秃头谢顶最大的杀手。大学生要知道,长期熬夜会迫使心脏不停的运作,对本身有潜在供血不足的大学生来说,就更容易出问题。
二、解决大学生健康问题的建议
首先,学校等有关部门须对养生知识予以重视,尽快推广普及养生保健知识,组织营养、保健和食品专家开展健康饮食营养讲座;针对当前大学生疾病高发问题予以细心引导及解决,开展大学生潜在疾病的防治工作。
养生学对饮食方面作了很多要求,一方面,当今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特殊阶段,有极大的营养需求。大学生应该注意饮食规律,科学规律饮食。对此,大学生应做到定时、定量进食,不要暴饮暴食,不吃或少吃零食,多吃蔬果。科学地分配三餐,争取做到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另一方面,想要身体健康还要做到合理膳食,均衡饮食,认识到不科学、不合理的饮食会引起身体肥胖或营养不良等问题的发生。
体育锻炼是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环节,它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在于运动,适量的体育锻炼不仅能愉悦身心,还可以使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就我而言, 慢跑、快走、游泳、登山、骑自行车等方法都是不错的选择。大学生体育锻炼缺乏是一个全球性话题,只不过在中国尤为明显,要吸引大学生经常锻炼,一是需要体育课程进行改革,增加更多具有趣味性的体育项目,而不能墨守成规;二是运动环境要改善,给大学生提供更加充足的场地、器材和运动时间;三是对新型体育运动方式要对大学生进行普及和推广。
保证充足的睡眠是传统养生学强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大学生生活中应当保证每天充足的睡眠,尽力克服过度紧张和焦虑情绪。其实,过度紧张、焦虑等情绪都会影响身体机能的\作,还会影响身体免疫功能的发挥。传统养生学告诉我们,睡眠能增强身体机能的抵抗力,还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还可以使各组织器官自我康复。结合传统养生学知识,大学生应减少心理压力,并把自己的生物钟调整好,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戒除不良的生活习惯。长此以往,健康状况同样能得到提高。
三、结语
因此,熟知一定的养生知识,养成规律的饮食生活,保证充足的睡眠,加强锻炼是当今大学生拥有强健体魄的重要方式。别看现在年轻,时间久了,问题就出来了。大学生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是保证他们顺利度过大学时期的重要条件。想要得到一个强健的体魄,大学生还要合理地安排课下时间,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课余还可以进行适当的文娱活动和体育锻炼,缓解紧张的学习氛围,增添大学校园的乐趣,通过这些活动还能帮助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率,何乐而不为呢!对此,大学生从刚进大学起,就应该重视这个问题。具备一定的养生知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一定会越来越好。相关学校也应根据现实的需要,培养大学生有关养生保健的意识,开设有关养生保健的讲座,进行养生保健知识的培训,增设大学生养生保健知识的老师,切实地为同学们的健康负责。
叔本华告诉我们:“一个健康的乞丐比有病的国王更幸福”。大学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在校期间既要满足生长发育的需求,还要补充学习的需要,就更应注意养生知识了。现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走出社会的大学生会承受来自家庭、生活和工作等各种超乎想象的压力,尽早了解更多的养生知识,把身体养好,是很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明凌翔.睡眠长期不足5小时,死亡率是常人的1.7倍[N].武汉晚报,2015.01.22.
[2]王晓易.饮食无规律患上胆囊结石,医生提醒勿“一刀切”[N].三湘都市报(长沙),2017.03.08.
[3]刘敏.大学生熬夜猝死,医生建议睡觉不晚于23点[N].广州日报,2012.11.30.
篇4
关键词:医学院校;传统体育养生;价值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2—0096—02
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养生学文化,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如五禽戏、导引等养生功法。养生学是现代体育与传统医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是我国传统体育的内容之一,同时又是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体育养生从字面意思理解, 就是用传统养生方法进行保健的体育运动。自古以来, 人们对养生保健的研究就十分重视, 并在实践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 创建了系统的理论及风格独特的传统体育养生方法。这些养生方法内容丰富, 在增进人类健康,养生保健、延年益寿方面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一、研究方法与对象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与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医学院校开设传统体育养生课的学生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
二、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在普通医学院校开展的现状
1.传统体育课的开展情况
目前传统体育养生课程在医学院校开设的课程较少,主要以开设太极拳为主,不能全面体现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的内涵。此外,在民族传统体育养生课程教育中,课程教学过于简单、基础教育缺乏、民族文化意识淡薄,对构建民族传统体育养生课程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研究方法简单,缺乏完整的研究体系,很多人忽视了传统体育养生所特有的预防保健作用——“动静相兼”,相当一部分人对养生体育功能缺乏全面认识。
2.大学生身体素质调查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身体素质,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可以得到结论,学生身体素质在逐年下滑,具体表现在学生心理、生理等方面存在障碍,运动能力不断下降,既有家庭的过度溺爱,也有来自社会激烈的竞争压力造成的,同时还与学校的教学管理的模式以及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关,所以要求家庭、学校、社会通力合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现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医学院校开设传统体育养生课的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是在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是古代中医理论与传统文化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瑰宝。
(1)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的康复医学价值。在纪树荣《康复医学》一书中,对康复医学的定义主要以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设法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的医学学科,也就是功能障碍的治疗、训练和处理的医学学科。体育疗法是现代康复医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其中民族传统体育养生项目可以作为康复体育疗法很好的内容之一,如健身气功五禽戏、八段锦等。因为,这两种传统健身体育养生功法以活动筋骨、疏通气血、防病治病、健身延年为目的,以内气运行为主,重视意念的锻炼,体现了形、意、气的合一,符合中老年人的运动规律。所以,医学院校康复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好康复医学专业课程,还可以把传统体育养生课程作为第二专业课程来学习,这样不仅可以用专业知识去治疗一些病人,还可用所学到的体育康复知识去给病人做康复治疗。
(2)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养生价值。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健康才是最宝贵的财富,而中华传统体育养生从古至今都在不断探索着强身健体之道。以“生为第一”、“延年益寿”为目的,是人们不断追求之事。从中华传统体育养生发展史来看,历代享有盛誉的中华传统体育养生名士层出不穷,其中华陀、陶弘景等人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两千多年来,养生家在人体科学、医学、保健学等领域中积累了丰富的体育养生思想。当然,限于当时历史条件,中华传统体育养生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养生文化的一部分,今天我们研究传统体育养生,主要是研究他的体育养生思想及其现代养生价值,古为今用,特别是医学院校的大学生更应该认真学习传统养生理论,为人类的医学保健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3)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的中医养生价值。中国的医学吸收了当时已广泛流行的阴阳、五行等观念,并结合当时行医治病的实践,探讨了人体结构和机能,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以医养生、养生为医的观点。医学院校学生学习古代养生理论,主要的是能让学生了解养生文化、养生方法和养生思想及其与中医养生的关系,不断探索新的养生运动理论,为广泛开展养生运动提供科学的借鉴和依据,使传统体育文化不断地走向世界,服务于人类。
(4)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学价值。 医学院校开设的传统体育课是在吸收了古代哲学与古代医学理论精华而形成的一种课程体系。古代医学理论中的“天地一体”、“五脏一体”、“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同样适用于传统的保健体育。而中医理论认为,人的五脏六腑是一个整体。传统的健身思想也认为体育的作用不仅在于发展身体的机能,或是治疗身体的某种疾病,而是通过调整人的身体心理,使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得到调理,不断增强人的适应能力,以增强体质。作为医学院校学生在学习医学时,也应该接受传统健身文化的熏陶,从而为传统体育课程在大学的开设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四、开设传统体育养生的意义
现代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由于国民的健康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都至关重要,所以,人们在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 养生”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重视。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是体育养生家在从事与养生有关的体育活动中萌发、沉淀下来的传统养生思想,是养生人士从事体育养生活动的思想依据和思想方法,也包括养生人士已取得的养生成就中蕴蓄的思想精华。传统体育养生主要是通过有氧运动等健身途径促进人体健康,增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就得使人们对这些传统的理论与方法有深刻确切的认识,要使人们从不同侧面了解养生的原理、功法。高校在体育课教学中应加大传统体育养生课的教学,不断地推广,将有力促进中华养生理论的发展,对继承、发扬中华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精华,大力宏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不断提高居民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结论与建议
1.医学院校学生通过体育课开设民族传统体育养生课程,使学生认识到体育养生课意义及价值所在,通过不断的学习,最终运用到所学专业上去,特别是康复医疗专业的学生,最终对个人和社会都会产生有益作用。
2.学生通过学习民族传统体育养生课程不仅可以学到养生保健知识,还可以宏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使我国悠久的养生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播。
3.高校体育教学可以把民族传统体育养生课程作为教学改革试点内容,加大推广力度。
4.从本次调研医学院校开设传统体育养生课的情况来看,开展并不尽如人意,开设有关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的课程较少,不能全面体现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邓跃飞,李炜.传统体育养生的现代价值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研究,2006(12).
[2]纪树荣.康复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10.
[3]张敏.传统体育养生在高校体育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大理学院学报,2011(04).
[4]王丽丽.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再探讨—基于大学生不良生活方式的思考[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2(02).
[5]刘博.我国传统养生发展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0(02).
篇5
关键词:老庄 养生思想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当代大学生是否缺失应有的生命意识教育,的确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思。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老庄养生智慧高扬生命大旗、重视身心保健以达成心理的和谐,主张超脱名利之外、以独立逍遥的态度来面对挫折,从而实现对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正是当代大学生加强自我心理保健树立生命意识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珍视生命,保持和谐健康的心灵世界
受社会上各方面思想的影响,大多数大学生认为成功是建立在物质功利基础上的功成名就,这使得大学生的成就感和成功观在多重文化渗透的今天失去了应有的平衡。特别是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毕业就意味着失业。社会的要求、家长的期盼就成了很多大学生的心理负担。严峻的职业压力使得就业已经成为大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忧虑的问题。大量的失业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会对社会构成冲击。有研究认为,即使在基本生活尚有保障的情况下失业达到6个月,人们也会出现心理问题,再加上生活中的一些挫折困难或者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失业者就会产生巨大的压力感。特别是对于那些积极追求成功、急于实现自我价值的大学生来说,在追求人生成功的过程中,他们往往会失去宁静,失去耐心,出现空虚、孤独、痛苦、抑郁、绝望。种种原因导致大学生心理失衡,急于追求成功的心理让一些大学生的内心变得浮躁,压力越大,最后发泄出来的力量就越大,可能一言不和甚至一个眼神就可以成为愤怒的导火索,引发激烈的争吵,甚至造成暴力伤害。尤其对于积极营造成功人生的大学生来说,可以借鉴老庄的养生思想,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珍视自己的身体生命,在不断努力攀登的路上。能不因身外之物、一己私利丧失人的自然真性,从物欲追求中回归到自然中陶冶情操,从物欲的世俗困扰中超脱出来,在困难挫折中求得心理平衡,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一份宁静、超然的心境,从而消除忧虑、烦恼和恐惧,并使心灵得到充分的和谐,维持心理的健康与平和。
老庄养生思想强调珍视生命的存在,反对心为形役,注重内在的精神生命及其境界,要求形神合一、不相分离。主张以超然物外而逍遥自得的心态,超越世俗对所谓物质名利、事业成功的追求,获得个人内心的平静,达成身心的和谐统一,使生命达到最大程度的和谐与自由。老子的重身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重视,而是将“身”置于高于一切的位置,在身与名、身与利、身与天下的价值对比中,老子的价值尺度是指向前者的,“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老子对“生”的态度可概括为珍惜生的状态,希翼生的永恒。“老子的珍生倾向同其贵德重身意识一样,反映了他对生命存在的珍重,是其生命本位观的具体体现”,体现了老子的人生智慧中的升化方法,即否定现实目标的价值,消除失败感,并将各种欲求诉诸于对生命本身的追求,这无疑从很深的层面上消除了人们的心理压力。庄子继承了老子重身贵生的思想,并进一步提出了养护生命之道,认为一个尊重生命的人应该爱惜生命,不论贫贱富贵,只要顺其自然,就能达到心灵的恬静宁和。庄子视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反对轻视生命,反对一切有损生命的事情和行为,甚至认为人们不应该为追求无限的知识而损伤自己的生命,以生命追求无限之知识实不可能,且危及生命,“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老庄主张“贵生”,认为人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反对人被名或货所累,认为一个人若是过分地关注名誉、货利,就一定要付出巨大的精神和身体的耗费,即所谓“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主张“全身”,“功成身退,天之道也”。所谓全身而退,以避免祸害,善于养生的人处处小心,要勇于抽身引退。庄子与老子一样贵生,他认为人要想成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的真人。首先必须善于“全生”。庄子提出“无用之用”的全生法。《庄子・人世间》篇中用一个杨树“以无用求大用”的例子对此作了生动的注解:一株不材之木,而正因为它无材可用。才无人砍伐,它由此才得以全生全寿。没有健康的身体条件,就没有健全的心理状态,这符合现代的心理卫生原理。从这个意义上讲,挖掘老庄的养生思想,就很有现实意义。老庄养生思想认为一个尊重生命的人,就应该懂得如何养护生命,珍惜生命中的所重,即心灵的自由。“正是道家的境界之道和儒家的伦理之道构成了中国人进退自如、和谐理想的自足自恰的人生之道”。顺境里从儒学吸取进取的力量,逆境里从道家寻找安抚心灵的妙药,精神皆有所归拢和寄托,能够增强知识分子对挫折、迫害的承受能力,这大概就是中国许多知识分子在追随孔孟的同时不愿放弃者老庄的原因。当代大学生在积极追求成功、实现自我价值的征途中,面对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在求学、生活、感情等遭遇失败和挫折的时候不妨学习道家调治身心的养生智慧,借鉴老庄重生养生的思想,珍重生命,重视身心保健,从而在遇到挫折失败的时候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保持身心平衡,以出世的心态做人世的事业,在追求名利的路上给自己的心灵一个放松的机会,正确认识自我,卸下心理包袱,轻装上阵,去迎接一个美好的未来。
二、增强大学生应对挫折的心理调适能力
“挫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是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遇到无法克服的障碍而干扰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差,尤其现在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没受过挫折,面临压力就会选择逃避,这是一种很危险的心态。20世纪90年代末,姜宪明等学者对江苏省部分高校学生的心理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对挫折缺乏全面的认识,部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33.2%的学生认为挫折给自己造成了不良心理影响。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或者对成功的强烈渴望造成的挫折感使他们产生了迷茫、空虚、郁闷的心理现象,如不及时调适,使之得以排解,对人生的失望就可能使他们走上不归路。由此可见,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到应对挫折能力的重要性,并切实增强自身的应对能力。若对挫折的消极反应得不到及时纠正,就会对受挫者的身心健康乃至生命构成危险,成为自杀行为的心理基础。人生十之八九都会遇到不同的挫折。挫折是难免的,耐挫力较强的大学生在挫折面前越不会过于紧张,没有强烈的情绪困扰,能够尽快地找到适应和对付挫折的办法,从而保持心理行为的正常。而耐挫力弱的大学生对挫折过分敏感和紧张,稍遇挫折就惊慌失措,并且容易长时间陷入不良情绪中不能自拔。生活中出现一些不顺利、不愉快,学习和交往 中存在一些挫折、失败本来是正常的事,但他们对挫折缺乏正确的认识,并不是很严重的挫折打击都容易造成心理和行为的失常。其实耐挫力是可以通过平时的训练提高的,大学生只要正确地认识挫折,冷静客观地分析挫折的原因,不断调整自己,乐观、豁达地看待人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自身的耐挫力就会不断得到提高。
篇6
针对社会大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保健,如何判断什么是正确的养生方法,中国科协主办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第八期活动,请到了王奕、温长路、张国玺三位专家,为大家解疑释惑。
王奕认为养生热反映出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国民素养的提高,老百姓的科学素养和健康素养也跟着提高;二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越来越关注,健康长寿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三是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上的解决,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需要一段时间。过去我们过多投入的是医疗、治疗,而预防和健康教育相对比较少,百姓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不良的现象。所以我们提倡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来发展,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针对当前养生问题,温长路教授认为有五个问题需要澄清。
一是偷梁换柱,把各种说法都塞入养生。养生是复杂的理念,也是人类作为保护自己的基本措施,就像人口渴了要喝水一样,其实喝水也是养生,所以养生是人类本能的保护措施,不是复杂的事。正因为如此,养生作为科学,经过几千年来人们从生活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通过总结、筛选,后来真正发展为科学升华才达到的。而把过去文人著作中一般的说法,或者老百姓的个案个例一股脑拿来都冠以养生的帽子,并且有一些方法不分青红皂白,人人都可以使用,所以就造成了养生乱象。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根源上找到问题,就是要理解、了解和认知中医养生理念,认知符合东方人生活习惯,符合中国国情的养生理念。
二是以偏概全,抽象中医的个性化理念。中医有三大特点,天人相应观、整体认识观和辩证认识观。天人相应观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如果人背离了大自然,或者过度改造自然、破坏自然的话,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和带来的危害是不可避免的。第二个观点是整体认识观,中医把人看成一个整体,人是一个小世界,外边是一个大世界,小世界要适应大世界,小世界本身又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所以中医的治疗方法不仅仅是头疼治头脚疼治脚。三是辩证论证观,中医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年龄给予不同的治法,北京人和黑龙江人,大西北人和大东南人,老人和孩子,精神愉快和精神郁闷的人会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药物、不同的剂量给予治疗,这是中医个性化的理念。因此养生问题不能脱离这个理念。
三是囫囵吞枣,混淆食养与食疗的概念。把所有的食物说成是珍贵的药,把所有的药物和食物都结合起来,这是对中医概念的混淆。中医的食养和食疗是两个概念。食养运用的是食物的营养作用,按照营养素、维生素、微量元素,从这个方面出发,以营养为主要目的。这个使用范围比较广,用量方面没有严格区别。如果是食疗,就有治疗性质,要有严格的用量、禁忌症,所以食养和食疗不能混为一谈。温长路:
四是瞒天过海,夸大药物或食物的作用。药物和食物的作用都是局限的,都是从一个角度上表述的。实际上药物和食物没有最好和最坏之分,有非常广泛的选择性,可以吃菠菜,可以吃芹菜,可以吃猪肉也可以吃羊肉,同样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五是混淆是非,迎合以补为尚的世俗偏见。什么是养生?养生对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状态的改善。养就是调养、补养,对人生理功能的调解。所以养生不能和补划等号。养生是全方位综合措施,包括心理因素、饮食因素、气血因素、体育锻炼因素、药物因素等等,并不是通过某一个方面就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张国玺研究员把中医养生的方法归纳为五类:
第一类是精神养生。就是让自己心情好。现在社会浮躁,精神压力大,好多疾病我们称为心理性疾病躯体化。所以精神养生非常重要。要“治贤而少欲,心安而不聚,勤劳而不倦”。首先要想活得很轻松,活得很自在,怎么办?欲望少一些。欲望少一些不是对别人有好处,而是对自己有好处。心安而不聚,做什么事不亏心。心理很踏实,这是很重要的。勤劳而不倦,每天该活动就活动,该工作就工作,但是不达到疲劳的状态。要怎么做?要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
第二类是起居养生。日常生活要有规律,保持良好的生活和睡眠习惯。就是按照古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的生物钟有三个高峰、两个低谷,上午、下午一个高峰,晚上睡觉之前一个高峰,中午一个小低谷,晚上一个大低谷。按照这个规律起居,对身体肯定有好处。
第三类是饮食养生。一日三餐,定时定量,营养成分合理搭配,提倡食物品种的多样化。一天吃的食物品种最好达到30种以上。同时一日三餐中,要特别重视早餐。美国有一个调查,跟踪了几十年发现,不吃早餐的人在中年和晚年高脂血症状、肥胖发病率明显高于吃早餐的。
第四类是运动养生。要适量运动,运动有两种,一种是现代的,一种是传统的。传统运动比较和缓,尤其适合老年人群。
第五类是药物养生。如果说中老年身体已经弱了,有一些慢性疾病了,可能就需要进行药物养生了。一定要记住中医的理论,叫做虚则补之,实则泄之。即便是虚,还得辩证,是血虚还是阴虚、阳虚。
篇7
一、 优雅点
优雅是老年的最佳表现,无倦容病态,精神积极向上,心胸开阔,乐观豁达,举止得体。高雅气质现于外,良好品德存于内。脸上有慈祥、精神有泰然、脚下有轻快。以书为伴、以琴为乐、以棋为友、以歌为爱。
二、 轻松点
过去辛辛苦苦,现在年纪大了还在紧紧张张,这叫“划不来”,用自己的健康去换取儿孙的安乐享受,这叫“不应该”,用做不完的家务去疲于奔命,置自己的健康于不顾,只要眼前好,不要想长远的利益,这叫“想不通”。我们今天退休了,就是要活得轻松、活得愉快、活得自在、活得安乐、活得快乐、活得无忧虑。
三、 想开点
“地位是暂时的,财产是儿女的,功劳是上级的,名利是短期的”。人生难满百,何必唯利是图,唯名是举。勿为物所役、勿为名所累、勿为利所害、勿为情所扰、勿为愁所惑。万事想得开,放得下。常想一二,不想八九。远离是非,潇洒过日月,自在度年华。
四、 小心点
现在有的人为利所驱动,不惜造假制假。三鹿奶粉就是一例。老年人购物要小心,要看出厂日期、要看保质期。用药更要仔细,不看错、不出错、不吃错。和陌生人打交道要谨慎。要警惕不认识的人说得天花乱坠,要相信天上不会掉馅饼。
五、 节制点
节制情绪起落,不大喜、不过悲。对人讲友爱、对家讲亲爱。善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清心寡欲节制奢望。每餐七分饱节制食欲,以清淡为主节制油腻,以闲适为度节制劳累。
六、 收敛点
任何欲望不要使自己膨胀,对任何物质上的享受、对交朋结友的语言、对金钱利益上的支配都要注意行为涵养,注意量入为出,注意谦虚对人,注意关系的融恰,不使性、不逞强、不霸道(以老卖老)。
七、 清淡点
养生不但要在生活上清淡,在饮食上也要清淡。做到多钾少钠。盐吃多了会加重肾脏负担,过多摄入,高血压被催发,而且还使胃癌、食道癌、膀胱癌得病机率大为增加。还可能使人体钙质从尿液中流失,造成骨质疏松和骨折。也可能减少唾液,导致口腔疾病或呼吸道的感染。因此,不管从哪方面讲,我们都应该清淡。
八、 知足点
知足才会满足,满足才会健康,健康才会长寿,长寿才会幸福,幸福才会长久。辛勤一辈子,该得到的都得到了,不该得到的不去想它,心理保持平衡。多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记住:“名好利好,不如健康好;情长意长,不如寿命长”。
九、 自信点
自信就是健康,可以通过养生获得。在病痛面前,自信能够战胜,要相信从现在做起还来得及,去掉暮气沉沉的老态龙钟,思想上、信念上、感觉上为自己减去二十岁,这就有利增强防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免疫力大为增加了,健身益寿的功能就达到了。
十、 勤快点
做事勤快是克服老年痴呆的良方。“刀闲生锈,人闲生病”,贪图安逸,对健康不利。不但要脑动,还要手动,脚动,身体动。动则百脉流通,百病不生。只有勤快,才能克服懒散,人才会在精神焕发中体现老年更多的夕阳光彩。勤快中出智慧,勤快中出和谐,勤快中出健康。
篇8
人是位于进化顶级的生物,因此在所有生物体中,其各功能层次间的级差是最大的。因此,在人的场合,高层次功能对低层次功能的干扰、抑制的强度最大,这就造成了低层次功能状态的失常。所以高层次功能对低层次功能的干扰、抑制,是人体与生俱来的、重要的内在致病源。
观点五:此观点从观点四推导而来。
入静养生的原理在于解除高层次功能对低层次功能的抑制、干扰,使低层次功能得以“舒展”(即自然地恢复正常状态,发挥正常功能),从而消除人体与生俱来的、重要的内在致病源。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值得思索:为何越是低等的动物越少患病,而且即使患了病,也往往能不治而愈;而人类却经常受到各种疾病的折磨。这从陈小野先生的观点中似可找到答案。这是因为在人类的场合,高层次功能对低层次功能的抑制、干扰的强度特别大,从而破坏了后者的正常状态,因此造成了疾病多多。古希腊医学泰斗希波克拉底说过:“病人的本能就是病人的医生,而医生是帮助本能的。”本能是低层次功能,当其受到来自高层次功能的抑制、干扰,不能发挥正常作用时,人也就失去了防御疾病的屏障。而低等动物则不然,高层次功能欠发达,故低层次功能可不受干扰地保持正常状态,自然就少患疾病了。
由此,就可知入静养生产生防治疾病效果的原理了。人入静后,意念被放弃,变得无欲无念,这样,高层次功能作用就减弱乃至中止,于是,其对低层次功能的抑制、干扰就自然消除了,低层次功能像低等动物一样得以“舒展”,正常状态得以恢复。当然,这并不是说人应当回归低等动物的状态。作为人类,不可能完全放弃、中止高层次功能的作用,否则人类社会便不复存在,现代文明会分崩离析。我们只是提倡遵循生命活动的某种规律,尽可能经常保持心态的平和,不使情绪发生火的波动,并只是把入静作为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的一种手段。历来气功入静锻炼的程序是,在一天之中,利用一段时间(半小时或一小时乃至以上)来加以实施。这样做,在一段时间内,根据陈小野先生的观点,便可消除高层次功能对低层次功能的抑制、干扰,使低层次功能得以休养生息,恢复正常作用(当然,此效果明显与否,是与入静质量高低成正比的)。这样做,不会妨碍人的高层次功能在日常发挥作用。
观点六:这是陈小野先生这本著作最后做出的结论。
人静养生原理是中医传统养生的核心原理。
这是从观点五顺理成章得出的结论。中医传统养生的目的是预防疾病,保持健康长寿,当然是要把能消除人体内在致病源(疾病的主因)的入静养生作为核心了。其实,我们的古人早就对此作过经验性的阐述。中国古代的养生家对于“渊神”、“冶神”予以高度重视,要求把神即精神意识调整到一种“恬淡虚无”的状态。“恬淡虚无”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现代所谓的“人静”状态。关于处于“恬淡虚无”的状态后出现的结果,中国古代的养生文献中多有记载,且举中国最早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的表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精神淡泊无为了,内敛内守了,体内的真气就会产生出来,疾病就不会再发生了。又如“主明则下安”。“主”是精神意识,“明”就是恬淡虚无(关于对这个观点的论证,可参看笔者的文章“《黄帝内经》中有关‘恬淡虚无’的论述及其现代意义”),就是意识入静;“下”就是其他系统,如消化等系统;“安”就是平安健康、功能正常之意。主明了,恬淡虚无了,入静了,则身体的各种功能会趋于正常。为做到健康长寿,“主”必须“明”,即意识必须入静,这是中国古人在长期养生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它表明,入静在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中早就是处于重要的核心地位。现在陈小野先生以“层次――功能”学说对入静养生原理所作的阐述,则是把中国古人在这个问题上的直观、朴素的认识科学化、系统化了。如用陈小野先生的观点来阐述《黄帝内经》的以上表述,就是:1,精神(高层次功能)无欲无求了,其对低层次功能的干扰就减少了,作为本能(低层次)产物的真气就涌现出来,精神以下的层次就会保持正常,与疾病无缘了。2,主(高层次功能)明(恬淡虚无即人静)了,主就减弱甚至中止其活动,这样一来,它对下(低层次功能)的抑制、干扰就自然地消解了,下(低层次功能)就能恢复其正常状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推崇“道”,认为对“道”的体悟和践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道”是道可道,非常道,“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是至高无上的存任,是不可言说、无法形容,体现了万事万物的整体性。“道”最本质的品性是“自然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篇9
一、使人不得病――中医治未病的目标
健康无疾是人类梦想的永恒主题。成书于二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明确而系统地提出未病先防,治在病先的医学主张和健康理念,开创了中医治未病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这无疑是中医先辈们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原创学说,在世界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深远,至今仍代表着医学的前沿学科和发展方向。
《黄帝内经》认为,人要健康无疾,就要顺应自然界的气候变化进行养生,如春天要“生”,夏天要“长”,秋天要“收”,冬天要“藏”,并描述有四季起居养生的具体方法。指出阴阳四季的演变,不仅是万事万物的根本规律,也是人体生命的根本规律。违背这个规律,自然界就要发生灾害;顺应这个规律,人体就不会患大病。进而强调:“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说,贤达的人,懂得在疾病未发之前先进行预防,而不是疾病已形成再去治疗。如果疾病已发生,再去医治,这好比你已经口干渴了再去打井取水,战斗已经打响了再去制造兵器,难道不觉得太晚了吗!主张中医治未病的目标是使人不得病。《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上工治未病”,这一说法,既体现了医学的本质,即医学的目的是追求人类健康;又反映了医生的境界,能预防疾病的发生,使人不生病的医生才是好医生,才是“上工”。
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和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增进健康是人心所向,坚持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消病于未起是大势所趋。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类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身体上没有虚弱和疾病,而且要有心理上的愉快和社会适应,还需要与环境的交融。疾病与健康并非简单的病痛与否,而是涉及复杂的环境友好,生态文明。中医治未病思想,强调“天人合一”,以整体理论指导养生实践,重视环境生态与人类和谐相处、躯体与心神的融合、人体与社会的适应,做好预防和保健工作,强壮身体,增强人体的抵抗力,使人不得病或少生病。这与人类对健康的新要求是一致的。
二、中医养生――实践治未病的主体
中医治未病的内涵是“未病先防”,核心理念是中医预防观。治未病虽言“治”,实际是预防疾病的发生,遏制疾病的发展,体现在一个“防”字,技术方法是中医养生,实施途径是养生实践。通过养生实践,达到防病却疾,健康长寿。
中医养生作为实践治未病思想的主体,理论精深,经验丰富,方法多样。随着环境气候的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人类的疾病谱也在改变,如怎样更好地阻止传染病,如何防治病毒性疾病,如何减少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疾病、精神疾病等的发生,是现代医学面临的重大课题。预防疾病的发生,除了一味地彻底消毒杀菌,拒病原体于门外,是否还应该找找人自身内部的原因及人与外界的关系。而中医的养生之道,从宏观的、整体的角度看待人体,重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增强自身正气的抗病能力,强调器官组织的整体性、功能活动的和谐性、人与天地自然的相通性和人与社会群体的相融性,而且注意“未病”状态的体质辨识,实行多样的个体化干预手段,预防疾病措施更为积极。这些中医养生的自身特色和优势在起居养生方法中,均有具体的体现。
三、起居养生――中医养生的基础方法
所谓起居养生,就是对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出合理有序的安排,并进行规范持久的保健活动,以达到治未病的目的。起居养生涉及我们日常生活起居的各个层面,比如生活方式的选择,衣食住行的安排,站立坐卧的习惯,一天从早到晚的活动,一年四季变换的适应等等。可以说,起居养生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内容和基础方法。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人民非常重视养生保健、延年益寿,并在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经验,通过历代医家、养生家不断地摸索、提炼,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中医养生方法,如饮食养生、情志养生、运动养生、按摩养生、作息养生、睡眠养生、环境养生、房中养生、药物养生、顺时养生、娱乐养生等等。《黄帝内经》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其中的“道”就是“养生之道”。人能否做到健康无疾,终其天年,不仅要懂养生之道,更重要的是要把养生之道贯彻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也就是将养精神、调饮食、慎起居、适寒温等养生方法与生活起居相融合,在养生实践中生活,在起居活动中养生。从这个角度看,起居养生包括中医养生的方方面面。如果从与日常生活起居更为密切的养生实践看,起居养生至少包括作息养生、居室养生、睡眠养生、房中养生、四时养生、穿着养生、体质养生、排浊养生和沐浴养生等,这些养生方法就在我们身边,方法简便,在家里就可以做。可以说,起居养生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内容。
篇10
《内经》“治未病”思想作为超越时代的医学思想,至今仍有效地指导我们的医疗实践,并给现代医学的发展以新的启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强调“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将“治未病”的医生称为圣人,认为“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为时己晚。指出了未病先防的重要性。
“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两大方面。“未病先防”,即通过养生保健来维护机体的健康状态。《内经》在其开篇《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即提出了养生的要点,即“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并指出,这样才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内经》养生的内容非常丰富,现简述如下。
1 顺应四时
《内经》把人与天地自然界联系起来,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强调人的生活起居、体育锻炼,都要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要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具体论述了四时养生的法则,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谓闭臧,水冰地拆,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若违逆四时而作,将会损伤五脏精气,对人体造成危害:“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飨泄,夏伤于暑,秋必疹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有直接的关系,受自然规律的直接影响,所以养生要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和谨防其发生的太过与不及。“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灵枢・本神》)。
2 调畅情志
情志是机体对外界刺激及机体内部变化所产生的反应,为生命活动的表现。情志生于五脏,“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而情志的变化,又能影响其相应脏腑的功能和气机的运行,“喜怒不节则伤脏” (《灵枢・百病始生》),“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举痛论》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必须认识到精神意志对健康的影响,以达到形神统一的健康状态。 “精神内守”则“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灵枢・本脏》)。
保持心身健康的最好方法是加强自身修养,遇事乐观豁达大度。时时注意把情志调整到最佳状态,知足常乐,心胸坦荡,淡泊名利,宁静至远,顺应自然。“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素问・上古天真论》),达到“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的境界,从而做到“嗜欲不能劳其目,邪不能惑其心” (《素问・上古天真论》)。只有达到精神上和生理上和谐统一的高尚境界,才是最完美的健康状态。
3 合理饮食
饮食物是人体营养的来源,《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灵枢・五味》说:“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而“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素问・脏气法时论》), “五味入胃,各归所喜……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内经》认为饮食五味,各有所通,分别滋养不同的脏腑,合理的饮食结构可以长养五脏,促进健康,而饮食偏嗜则会导致脏气偏盛偏衰的病理变化:“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奇病论》更指出:“数食甘美而多肥。”现代医学也认识到,很多疾病是由于饮食不节造成的,所以适度节制饮食对于疾病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还是那句话,“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素问・上古天真论》)。
4 动静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