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

篇1

地下水开采降落漏斗的产生和环境地质问题

齐市中心城区目前城市供水主要由市政供水和企业自备水源两大供水系统组成,其中市政水源7处,年开采量4015万m3,企业自备水源井187眼,年开采量3230.7万m3,呈污染趋势。工业及生活用水主要开采第四系中更新统孔隙承压水。由于长时间的大量集中开采,承压水天然状态已被破坏,形成较大的封闭状的开采降落漏斗,降落漏斗呈椭圆形,长轴北东至南西向,漏斗中心在龙沙水厂,中心最大水位降5.121m,降落漏斗范围约200km2。开采降落漏斗的形成引发了环境地质问题的出现。

1)开采降落漏斗的形成改变了地下水的天然流场,使原来单一的北部侧向补给变为四周环状补给,增加侧向补给带的长度,同时水力坡度的加大,也使侧向补给量得到增加,这就使处于龙沙水厂以南的大民氧化塘成为威胁水厂水质的一大隐患。

2)随着承压水层水位与局部潜水位差P的増大,使局部潜水向下部承压含水层的越流量得到增加,导致承压含水层的水质发生变化,局部地出现水污染现象,如第一机床厂和省农机厂等地承压水水化类型为HCO3一CL型,属污染类型,总硬度、矿化度、硫酸盐、氰化物等含量也高于其它地区。龙沙水厂至肉联厂一带,地下水中硝酸盐、氧氪、亚硝酸盐等指标都不同程度地超过饮用水标准,呈现超量、集中式开采地下水产生的水位降落漏斗是人为开采条件下地下水资源状态的必然体现,是很正常的现象,据1987年至今的地下水动态长期监测结果显示,开采降落漏斗在枯水期扩大,丰水期缩小,这是由于齐市含水层厚度大,地下水储存功能、调节功能比较好,枯水期消耗的水量在丰水期能够得以充分补偿,地下水基本处于均衡开采状态,因此开采降落漏斗基本处于稳定状态,可通过调整开采井布局和开采强度得到控制和恢复。但是也应看到开采降落漏斗的环境地质问题———地下水水质的变化(潜水基本遭受污染,不宜生活饮用,承压水局部遭受污染),如果对此不加以重视和的话,那么我们引以自豪的优质承压水将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其供水功效会越来越差,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将失去可持续利用水源的有力支撑。

应对措施探讨

1完善与优化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对地下水资源的量和质分析和预警,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

从1987年开始在齐齐哈尔市中心城区、富拉尔基区布设地下水动态长期监测点,目的就是通过对地下水水位、水质的监测,掌握其随时间变化的特征。但现在看来对这些监测资料充分开发、科学利用不够,还没有开展对地下水发展变化趋势预报和预警方面的工作。地下水预警系统的研究是目前国内外比较热门的一个项目,是指在天然条件或人类活动作用下,对地下水资源的状况和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定量评价,在达到某一质量限度时,适时给出相应级别的警戒信息。地下水预警研究包括地下水现状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地下水变化趋势的预测及方法,预警方法及预警模型,预警指标体系和等级值的确定,预警决策支持系统等。具体说地下水预警就是对地下水水位、水质的动态变化过程给予定量的描述,分析其所处状态,预测其变化趋势及其变化度。地下水的预警与一般的地下水水量、水质评价方法相比,具有如下特点:1)以地下水的状态变化为识别指标,考虑地下水是否从一状态向另一种状态变化或转移。2)预警的取值要反映一种变化趋势,重点不在于地下水资源状况属于哪一级,而在于与现状比较,其状况是向好的方向发展是向坏的方向发展。3)预警评价侧重对不同时间、时段的动态变化的分析,得出的结论不是一个,而是随不同时间而变的系列,加强了动态的描述。地下水预警系统的总体结构见图1。对于水资源管理者而言,通过地下水预警系统可以及时掌握动态性的地下水监测资料,为合理利用和管理地下水资提供依据[1]。

2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地下水资源管理有机结合,是人类对地下水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利用的前提和基础

地下水资源评价是指“对本系统地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条件做出科学的、全面的分析和估计”。地下水资源管理是指:“在一定约束条件下,通过对某些决策变量的操纵,使系统既定的目标达到最优”。从定义上可以看出,地下资源评价与管理是紧密联系的两个环节,但在实际工作中地下源评价与管理两者往往相互脱节,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环境地问题。齐市20a来来先后开展了“齐齐哈尔市北市区供水水文地质“初勘”、“齐齐哈尔市中心城区地下水资源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齐齐哈尔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报告”等项目,对地下水的量和质都有了明确的概念,但却一直未能建立科学的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从而使我们管理工作未能从宏观角度出发,科学调配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产生了由开采降落漏斗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这就是人们普遍认为对一个地区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是对其地下水资源开发前所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相对而言,对地下水资源管理却往往缺乏足够的重视,等到产生了危及人类生活生存的环境地质问题之后,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和管理模式。上海由于超量开采地下水,形成了以市区地下水开采区为中心、最大沉降量达2.63m的蝶形沉降洼地。地面沉降造成沿江地区潮水上岸、地面积水、桥墩下沉、城市部分建筑物倾斜、开裂等环境问题,因此,我们应以科学技术为先导,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建立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让用水者获得最大的经济、技术和社会效益,同时使开采地下水造成的对环境的影响降低至最小。

3在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上优化配置水资源、合理开采、利用水资源,使水资源充分发挥其功效

优化配置水资源就是调整用水结构,分层、分质开发,分质、分类供水[2]采取相邻井中浅层(50~100m)和深层(100~150m)分段取水的办法,这样可以缓解开采降落漏斗的发展趋势。此外,对于遭受不同程度污染的潜水,应在各项管理政策上鼓励用水者开发利用潜水,将潜水用于建筑施工、国林绿化、除尘、降温、消防等对水质要求不高的行业,科学地将部分开采量分配到潜水,加大潜水开采强度,这样不仅可增加嫩江向潜水侧向补给量,使已污染的潜水得到快速更替,降低污染浓度,改善水质,而且,潜水开采量的增加造成水位下降,降低潜水与承压水之间的水压差,减少了潜水向承压水的越流补给量,从根本上保护承压水,将优质的承压水用于满足居民生活饮用和对水质要求较高的工业用水,地表水应用于用水量大且水质要求不太高的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应因地制宜,地下潜水和地表水兼用。

4局部地段限制第四系承压水开采,开辟新水源

齐市中心城区中更新统承压水开采过于集中,鉴于目前已形成水位降落漏斗的情况,应限制增加开采量。为满足用水要求及应对用水紧急情况,在市区西北部的浏园和东北部的工人屯一带开辟新的水源地,保证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需求。

5加强水资源的综合管理,节约用水

水资源管理要坚持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加大供水管线,调整井点分布不均、过度集中开采的状况,不得随意增打新井,凡地下水资源必须按规划要求合理确定井距和成井深度,在用水方面建立循环用水系统,提高地下水重复利用率。农业逐步采取节水型灌溉技术,以喷灌、滴灌代替渠灌、漫灌。生活、生活用水方面减少供水系统的跑、冒、滴、漏,对各业用水实施用水定额制度、取水许可证制度等,便水资源管理逐步纳入依法治水、管水的轨道,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

6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

1)划分饮用水源保护区,按照水资源保护法的要求严格禁止兴建有污染水源的建设项目。2)加强“三度”的治理,严格执行排放标准。3)加速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

7加强水文地质工作

凡是新建水源地要做好先期勘探试验和供需评价工作。富拉尔基区目前开采量较大,但没有做过专门的供水勘察工作,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应及时开展供水勘察工作;第四系下更新统含水层和第三系大安组依安组含水层勘探资料较少,今后应进一步开展工作,为地下水资源远景规划提供依据。

结语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地下水资源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基础性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人类似乎有一种通病,就是为长远着想者寡,急功近利者众,居安而不思危。当时间的脚步不断地向前迈进时,人们渐渐意识到人类忽视了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结果是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的出现,紧接若是寻求控制和治理环境地质问题的办法,这又是一条艰难而耗资巨大的漫长之路。我市现行的水资源管理政策或多或少还存在着问题,亟待解决。

1)未能实现分层、分质供水,合理调配水资源。受我市《城市供水管理办法》第八条“在城市供水管网范围内,不得凿井取水”的制约,大量优质承压水被用于建筑施工等对水质要求不高的行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和资金浪费。

2)在水资源管理上还存在空白区。市自来水公司在我市地下水开采量中占地下水的总开采量>50%,本应列入水资源管理部门的重点对象,但由于种种原因,对自来水公司失于管理,使其各水厂的开采井布局及开采强度未能从宏观角度予以考虑,出现龙沙水厂采水井布局不合理,过量集中开采所产生的水位降落漏斗和由此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如果对这个问题再不加以重视的话,难保其它水厂不会出现类似情况。

篇2

关键词: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

根据《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聊城2011年年度用水控制指标(暂行)的通知》冠县地表水控制指标为1170万立方米;地下水控制指标为10780万立方米;引黄量为7100万立方米;控制总用水量为19050万立方米。如果新建或扩建项目必须进行水资源论证。

一、地表水资源

地表水资源主要为当地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按多年降水量平均值576.4毫米计算,年降水总量6.6亿立方米,降雨补给量为1.1亿立方米。

(1)河流水系

冠县境内主要河流分漳卫运河与马颊河两大水系,均属于海河流域。漳卫运河为冠县西部边界,境内全长39.51公里,流域面积270平方公里。马颊河从县境东南边界通过,在境内与京杭运河连接,全长20公里,流域面积882平方公里,是季节性河流。

横贯境内连接漳卫运河与马颊河之间的人工干渠有七条:①一干渠,全长42.05公里,流经县城区;流域面积264平方公里,②老二干渠,全长20.3公里,流域面积84.6平方公里;③新二干渠,全长28.3公里,流域面积85平方公里;④三干渠,全长36.7公里,流域面积206平方公里;⑤青年渠,全长29.9公里,流域面积153平方公里;⑥位山三干渠,沿境内东北角穿过,全长18公里,流域面积达90平方公里,是目前引黄济津的主渠道;⑦长顺渠,全长27.29公里,流域面积269平方公里。

(2)地表水Y源由地表径流和客水两部分组成。

①地表径流:自然降水是冠县的主要水源,对全县国民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受地理位置以及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年降水量偏少,且年际变化幅度大,多年平均降雨量576.4毫米,但是近几年,年降水量平均400毫米左右,干旱进一步加剧。我县降水年内分配不均,汛期降水(6―9月份)占到全年降雨总量的74.4%,而严重需水的春灌期(3―5月份)降水量仅占14%。拦蓄水量占地表水资源量的45%左右,渠系水利用系数现状为0.60。

②客水:冠县东邻引黄三干渠,西靠卫运河,客水在全县水资源总量中所占比重相对较大。冠县客水资源主要包括黄河水资源和卫河水资源,目前,黄河断流频繁,且受引黄水量分配指标的限制,冠县引黄水量近几年平均为0.8亿立方米,彭楼引黄灌区工程虽然实施,但由于是跨省送水,协调困难,很不可靠。卫河水资源时有污染,且断流时间长,近几年引卫河水资源量为7000万立方米,主要用于农田灌溉。

二、地下水资源

1、水文地质条件

本区域属黄泛平原,浅层地下水开采条件较好,主要岩性由岩土、亚粘土、亚砂及粉砂构成,含水层发育好,累计厚度在10―20米之间,地下水质矿化度小于2克/升。

2、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资源包括浅层地下水资源和深层地下水资源。深层地下水资源该区域属全淡水类型,在实际开采中500米以内深井中含水层累计厚度每百米为20―30米不等,单井出水量为60―80方/小时,近几年,深层地下水资源开采有加剧趋势,由于深层水补给条件差,应限量或禁止开采。

浅层地下水补给量主要指天然降水补给和引黄引卫等客水的补给,其中天然降水补给系数按0.161计算,年可补给1.1亿立方米;客水补给系数按0.2计算,则客水可补给量为0.34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按补给量的85%计算,则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为:1.111亿立方米。

3、地下水观测

全县布设地下水观测井43眼,主要任务是观测地下水位升降情况,根据2011年9月11日观测数据显示,地下水最大埋深为26.96米,最小埋深为0.32米,全县漏斗区面积为903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78.4。

4、地下水保护区域

京九路(即临、莘)以西至沙河林场以东为保护区,烟庄乡以西至西环以东为重点保护区。

5、水资源可利用量

冠县水资源可利用量包括地表水(可利用系数0.6)、地下水(可利用系数按0.85计)和客水(可利用系数现状年按0.6计、规划年按0.65计)三部分,总可利用量汇总见下表。

此处需说明的是此表是在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达到正常年份的情况下水资源的可利用量。但是这一点并不能完全得到保证,一旦客水引水量不能得到保障,则需寻求其他的一些有效途径来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诸如充分利用冠县沟渠众多优势,在汛期开闸蓄水,以备旱期使用;同时还应适当进行地下水回灌,缓解地下漏斗区扩大趋势,使地下水位逐渐回升。

综上所述,冠县水资源贫乏,水资源日趋紧张,供需矛盾加剧,缓解水资源紧缺的唯一途径,就是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统一管理。二是实行控制需求为主的不资源管理方式,采取以经济、法律、行政、技术等有效措施,对全县水资源的需求进行统合统一管理。实现水资源与水环境的优质配置,制定水资源的综合优化配置方案,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地表水与地下水、水量与水质、各用水单位和村庄进行统一管理,实现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发挥有限水资源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篇3

论文摘要:开展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适宜“自下而上”,由各地方根据情况先行开展相关法规建设,包括制订适用于本行政区域的地方性法规或者地方政府规章等另一方面,伴随着洪水资源利用的实践推进和各种制度建设的探索.适时“自上而下”,由国家推出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全国范围内洪水资源利用的开展。

洪水资源利用是指按照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原则.通过建设和完善滞、蓄、调、引、灌等工程设施,综合采用规划、预报、调度、应急预案等非工程措施,实施洪水风险管理,对特定规模洪水的公益性增值利用,具有综合、风险、公益、增值等特征。在洪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涉及洪水风险管理、洪水资源利用规划、河湖水库调度、蓄滞洪区优化运用、地下水回灌等多种行为.需要调整多重利益关系,亟须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建设。

一、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1.适应洪水资源利用趋势的内在需要

我阚水资源短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的日益增加,缺水威胁将进一步加剧,适度利用洪水资源将成为解决局部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洪水资源利用在规模和总量上都将呈现日益增长趋势存洪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包括洪水资源利用规划、洪水风险管理、江河湖泊水库调度、蓄滞洪区优化运用及其补偿、回灌地下水等,需要一系列制度予以支持。这些制度的确立和运作,单纯依靠政策难以完全奏效,需要上升到法律层面上予以规范化、法制化.

2.协调洪水资源利用复杂利益关系的迫切要求

在洪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涉及各级政府、各级防总、各级政府部门、水工程管理单位、社会公众等多重主体,各主体利益关系复杂而多元。在我国.虽然这些主体的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但个别时候针对具体事件,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利益冲突或矛盾。如果不能及时妥善处理,就会形成新的不安定因素,这就需要以法律的形式协调各方的利益.发挥法律制度的教育和引导作用,有效地开展洪水资源利用活动

3.解决洪水资源利用法律缺位的关键举措

尽管目前我同已确立了“保障安全、充分利用”的洪水资源利用基本政策,要求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洪水资源。然而前我同存洪水资源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却处于缺位状态:除了《天津市防洪抗旱条例》等部分地方性法规明确提出“鼓励对雨洪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之外.水法、防洪法、防汛条例以及各种涉水部门规章均未规定洪水资源利用问题。洪水资源利用法律缺位,导致洪水资源利用面临着一系列法律瓶颈,严重制约着洪水资源利用的有效开展。为此.在推进洪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有必要加强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

二、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的重点

1.确立洪水资源利用的基本原则

洪水资源利用具有利害两重性.其“利”体现在洪水一旦资源化,就可以像其他水资源一样进行兴利:其“害”体现在,除了洪水本身可能存在的危害性之外,还可能因为洪水资源化措施的实施带来各种附加风险.如洪水预报误差风险、调度操作误差风险等。因此,为了充分利用洪水资源.需要适度承受洪水风险,并协调好不同主体之间基于洪水资源利用的利害关系.而这首先需要明确洪水资源利用的基本原则。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保障安全原则.即利用洪水资源必须结合实时的工情、雨情、汛情,科学决策、审慎操作.保证度汛安全。

二是统一规划原则,即通过合理的规划,按照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原则统筹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乡间基于洪水资源利用的利害关系。

三是因地制宜原则,即利用洪水资源时需要注意结合各个流域的工情、雨情、水情,综合考虑该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采取适宜的利用措施,实现洪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是综合利用原则.即从全流域通盘考虑,既要考虑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河库洪水错峰调度以发挥防洪减灾效益.还要考虑如何通过科学调度增加水库容纳水量及调蓄滞洪水量来提高水能水量利用率,综合增加发电、灌溉和防洪效益。

2.确立政府主导的洪水资源利用管理体制

洪水资源利用作为一项有风险的公益性事业,需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体制,赋予洪水资源利用主管部门较强的行政权力,以满足应急管理决策的紧迫性和复杂性需要。为此,需要明确洪水资源利用主管机构的职责与权限,建立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追究滥用职权者的法律责任.以避免无序利用、不合理利用引发新的生态与环境问题。

3.确立洪水资源利用规划制度

洪水资源利用与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同,缺乏有效的利益协调与驱动机制.需要在政府主导下编制专业规划,结合具体的雨情、汛情、工情.科学决策,相机实施。为此.需要明确洪水资源利用规划编制的组织形式、编制主体、决策程序、法律地位和有关机构及利益相关者参与的机制.规定洪水资源利用规划的执行与监督等。

4.结合洪水资源利用方式设计不同的法律制度

洪水资源利用主要有四种方式:水库调度.区域内河系联网调度以及跨区域或跨流域水量调度,蓄滞洪区的优化运用,通过工程措施主动回灌地下水。不同的洪水资源利用方式,其法律制度建设重点存在很大区别:

①对于水库调度而言,法律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洪水资源调度及风险责任承担。为了充分发挥现有水库等工程的调蓄水功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洪水资源,需要改变传统的水库调度模式。建立动态的汛期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动态的汛限水位、调整具体的水库汛期调度方案。在此过程中,伴随着洪水风险的增加,需要确立相应的风险责任承担主体和承担方式。

②对于区域内河系联网调度、跨区域或跨流域水量调度而言,法律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洪水资源在不同区域、流域之间的配置、调度以及不同区域、流域之间在水资源、水环境方面的利益平衡。为了尽可能滞留洪水,可以利用联网的河系或跨流域调水工程等,将本流域、本区域的汛期“弃水”调度到其他流域或区域加以储存或利用,这就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区域、流域之间的水资源配置规划.并进行相关的水量调度制度建设。由于洪水往往夹杂着各种污染物.因此,在洪水资源调度过程中,需要有效控制与管理污染物。限制污染灾害在地区间转移,避免造成更为严重的环境污染事故。

(3)对于蓄滞洪区的优化运用而言,法律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蓄滞洪区的功能调整和受损者的利益补偿为了合理利用洪水资源.有必要将蓄滞洪区的运用从单一的被动防洪调度转变为主动的蓄洪兴利和错峰防洪等多种形式.为此需要建立有效的社会管理和经济调节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法规.制定和实施适宜的人口政策、产业政策,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布局,促进蓄滞洪区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区内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应当根据各流域防洪规划、洪水资源利用规划的要求.结合蓄滞洪区的土地利用、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水平,以不同淹没水深及淹没时间为参数.划分蓄滞洪区的启用级别.确定相应级别的启用决策机构。实现蓄滞洪区分级运用管理。在此过程中,需要加强蓄滞洪区运用补偿立法.依法界定有关区域地方政府作为补偿主体,明确补偿资金的来源,规定补偿金的支付方式和用途。健全补偿基金的征收、分配和管理运作、资金管理机构的规章制度,规范补偿金的发放、使用和监督等。

(4)对于主动回灌地下水而言,法律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回灌设施建设与管理以及洪水水质的管理问题。有效回灌地下水往往需要修建地下截坝、拦水闸,开挖深井、渗沟等工程.为此需要对回灌设施建设与管理制定专门的法规标准。此外,洪水在较短的时间内汇集,水质难以控制,因此在回灌地下水的同时。必须采取必要的监督控制措施,保证水质不被污染,以免污染了地下水源,造成新的自然灾害。需要明确可回灌地下的洪水水体质量标准体系,建立洪水水质检测、报告制度及操作规程,加大利用决策的信息支持力度,完善利用洪水资源回灌地下的决策机制。对无视洪水水质,强行决策致使地下水体污染的,设定相应的法律责任。

5.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

为控制或减轻洪水资源利用过程巾可能遇到的突发性水灾损失.必须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制度,包括应急预案的编制、应急预案的启动程序、应急预案的演练、相关单位和个人在各级应急响应中的责任义务与协同机制、加强应急反应能力建设的措施、应急决策后的评估制度以及相关责任追究制度等。

6.其他制度

除了建立、完善或落实上述法律制度外,还需要建立洪水资源利用的生态补偿制度、跨区纠纷解决机制、水质监测与控制制度等各种制度措施。

三、政策建议

1构建由法律、法规、规章所构成的洪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体系

在今后开展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过程中,需要构建由法律、法规、规章所构成的洪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体系。在法律层面.可通过修订防洪法,增加有关洪水资源利用的条款。如将防洪规划扩展为洪水管理规划,确立洪水资源利用规划的地位;明确洪水资源利用的协调机制.加强中央、地方和各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在洪水资源利用行动中的沟通与协调,扩展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职能;将洪水影响评价制度由洪泛区、蓄滞洪区向整个防洪区推广.由建设项目向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规划推广;在保障措施中,明确洪水资源利用资金的来源,明确中央与地方的洪水资源利用投人原则,明确洪水资源利用基金在洪水管理基金中的比例等。在行政法规层面,需要及时出台“蓄滞洪区管理条例”,合理确定蓄滞洪区的规划管理制度、科学利用制度和损害补偿制度,以促进蓄滞洪区的优化运用:需要在将来出台的“地下水资源管理条例”中建立地下水回灌制度,保障地下水的有效供给,从根本上缓解地下水环境恶化趋势。在部门规章层面,为了具体指导我国洪水资源利用实践,可以在有关水部门规章的制定、修改时加入洪水资源利用的相关制度。比如,在已纳入水利部立法工作安排的“雨洪影响评价分级管理规定”“雨洪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丹江口水库管理办法”“尼尔基水利枢纽库区管理办法”“东平湖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中规定与洪水资源利用相关的制度。此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政府及相关地方立法机构可以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或地方政府规章,结合本地区洪水资源利用的实际需要,将国家确定的洪水资源利用制度予以具体化。

2.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上下联动路径进行推进

在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过程中.可以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上下联动路径进行推进。一方面,洪水资源利用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适宜“自下而上”,由各地方根据情况先行开展相关法规建设,包括制汀适用于本行政区域的地方性法规或者地方政府规章等。通过地方性立法先行.不仅可以满足缺水地区科学合理利用洪水资源的立法需求,而且可以因地制宜,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伴随着洪水资源利用的实践推进和各种制度建设的探索,适时“自上而下”,由国家推出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全国范围内洪水资源利用的开展。从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上看.也只有在法律法规层面引进洪水管理理念并对防洪法进行修改,并出台蓄滞洪区管理条例、地下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法规之后.才能表明洪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体系真正建立。

3.分阶段、分步骤、有计划地推进洪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体系建设

在洪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体系建没过程中.可以考虑分为三个阶段:2015年前为政策先导与框架确定阶段,重点是由地方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同时尽快推进已经列人水法规体系总体规划的蓄滞洪区管理条例、洪水影响评价管理条例、地下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水法、防洪法的配套法规:2015-2020年为主要法律制度完善阶段.重点是将防洪法修改完善为洪水管理法:2020年之后为制度进一步健全阶段.重点是进一一步修改完善各项政策法规,从而逐步建立起长期、有效的洪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体系。

篇4

【关键词】煤炭开采;地下水;影响;管理保护

1 引言

太原市地处山西省中部,煤炭资源丰富,但水资源严重短缺,根据太原市水资源调查评价,全市水资源总量为5.33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173m3。煤炭和水共存于地下岩层中,煤炭开采、加工不仅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而且带来了诸如地面沉降与变形,水位下降,泉水干涸,污染加重等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影响着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煤炭开采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提出煤炭开采区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实现煤炭开发与水资源保护的协调发展。

2煤炭资源及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1煤炭资源开采现状

太原市地处山西省中部,跨宁武、西山、沁水三大煤田,含煤总面积为1598km2,已探明煤炭资源总量为186.3亿t。煤质优良,品种齐全,有肥煤、焦煤、瘦煤、贫煤和无烟煤五个品种。2008年;市内实际开采矿井为16座,产量4148万t, 2010年原煤产量达到4500万t,洗精煤产量将达到2500万t。按照4500万t/a的生产能力和160亿t的保有储量计算,太原煤田的服务年限为266年左右。

2.2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太原市地下水资源量多年平均(1956~2000年)为54362万m3。全市地下水多年平均可开采量为36752万m3,2009年全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为34637.22万m3,超采量为4130.02万m3。全市地下水严重超采。

太原市地下水资源面临问题:一、过度开发利用,使地下水严重超采;二、煤炭开采严重破坏了地下水资源的自然赋存条件;三、煤炭开采对水环境影响十分严重并逐步恶化。

3煤炭开采对地下水的影响

3.1对水资源量的影响

煤矿浅层干旱区长期大面积采煤,导致采空区面积不断扩大,采空区导水裂隙带和地面塌陷范围随之扩大,使地表水和地下水、矿坑水发生了直接联系,造成河川径流渗漏,径流量减少。

煤炭开采对不同类型的地下水产生不同影响。由于煤炭开采使地表水水量减少,必然导致第四系孔隙水补给减少,一部分第四系含水层底板被采煤裂隙波及,进而增加了含水层向下部基岩的垂直入渗,因此,采煤导致孔隙水水位下降、水量减少;裂隙水资源赋存于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中,由于矿坑排水打破了原有的平衡状态,形成了以矿井为中心的降落漏斗,使裂隙水向矿坑汇流,地下水流速加快,水位下降,贮存量减少,局部地区由承压水转为无压水,使裂隙水超采;煤系底部的岩溶水,是太原市工农业、城市生活的主要来源,是矿坑充水的间接水源。采煤改变了岩溶水的补、径、排关系,使岩溶水变成了矿坑水。这对煤矿附近的供水水源造成了极大威胁,特别是煤矿开采层位于岩溶水水位以下,发生断裂导水时,可能造成恶性突水。

3.2对地下水含水系统的破坏

煤炭开采使上部含水层发生应力形变,产生塌陷、裂缝加剧了上、下岩层间的水力联系,改变了降水与地下水的转化关系和地下水径流特征。天然状态下煤、水共存于一个地质体中,各自有其赋存条件及变化规律。但在地质勘探布设的纵横交错的勘探孔,施工的竖井、斜井、巷道,不同的采掘面、采掘深度及采空区,使得煤系地层裂隙岩溶水、上覆松散岩类孔隙水和下伏碳酸盐岩岩溶水相互贯通,改变了原有的地下水补、径、排条件。煤炭开采后,采空区又发生地面塌陷、裂缝,破坏了浅部地下水隔水层和储水构造,造成水源枯竭、泉水断流、土壤沙化,加速了区域地下水水位下降,减少了地下水储水空间。

3.3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根据分析太原西山矿区采集的岩溶水、裂隙水及孔隙地下水水质和矿坑水水质,超标项目均为总硬度、SO42-、挥发酚和矿化度,表明矿坑水是地下水污染的污染源之一。

采煤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主要是:一、采煤过程中,污染的矿坑水通过岩层裂隙直接下渗到下伏地层,使其中的地下水遭受污染;二、矿坑水排出地表后,使地表水污染,继而在流经碳酸盐岩渗漏段时,或随河沟流动入渗地下污染地下水;三、矿山尾矿、矸石堆在降水淋渗作用下,淋滤水入渗地下污染地下水。

4煤炭开采区地下水资源保护与管理

4.1实行煤炭开采分区保护管理

根据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的影响与破坏程度,将煤田分为禁采区、限采区和一般控制区。

禁采区是水资源保护的重点保护区域。主要是指泉域重点保护区、河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功能区划的保护区和饮用水源开发区、地下水涵养保护区、带压开采危险区等。在禁采区内禁止采煤、开矿、开山采石;禁止新建、改扩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倾倒、排放工业废渣和城市生活垃圾、污水等。

限采区是指水资源的次级保护区域。主要是指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水功能区划工业用水开发区、带压开采相对危险区等。在限采区内要控制煤炭开采深度和煤炭开采规模等;严格控制兴建耗水量大或对水资源环境有污染的建设项目;不得利用渗坑、渗井、废弃矿井等排放工业废污水、城市生活污水;不得倾倒、排放工业废渣和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及其它废弃物;工业污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必须达到水功能要求的污水排放标准。

一般控制区,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进行煤炭开采。

4.2矿坑水综合利用

矿坑水利用应当统一遵循规划,集中处理,综合利用的原则。一、井下分层开采,分区集中,清污分流,按质利用,努力提高复用率。二、提前开发利用煤系水。结合水文和煤田地质条件,在采区开发前,提前开发煤系水,进行优化配置。三、保护优先,排供结合。煤炭开采前应进行矿井水文地质勘察,认真研究,统一规划,提出综合治理措施。

为了减少煤炭开采对水资源和水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必须采取有力的保护措施。一、依法办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坚决贯彻《矿产资源法》、《水法》、《环境保护法》等法规。二、全面开展煤炭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和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为了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降低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的影响破坏程度,根据2002年水利部、国家计委第15号令《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要求,必须对煤炭工业的建设项目进行严格的水资源论证,并办理取水许可。三、科学规划,合理整合。制定太原市煤炭行业发展规划,加大煤矿的关停、整合力度。

4.3建立煤炭开采对水资源影响的补偿机制

由于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的影响和破坏,应将煤炭行业作为一种特殊行业,应对煤炭开采以及加工企业加征煤炭生产水资源补偿(基金)费。煤炭开采水资源补偿(基金)费的征收,应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征收后,应与其它水资源费一并上缴财政。该项资金应专款专用,主要用于大中型水源工程建设、水资源保护、生态修复及解决因煤炭开采对农村人畜饮水造成影响的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

4.4煤矿开采对水资源影响的监测

对重点煤矿排水量、水质和煤炭开采对水资源影响进行监测,通过监测资料分析矿坑排水量与煤炭开采量、开采深度、开采层位等关系;分析煤炭开采对水环境的影响及危害;分析煤矿排水量水质及主要污染物;分析煤矿排水量的处理回用状况及存在问题,预测煤炭开采对水资源影响的趋势,提出煤炭开采对水资源影响的防治对策与措施。

参考文献:1、《山西省煤矿开采对水资源的影响研究》山西煤田水文地质二二九队2003.12。

2、《山西省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的影响评价及其补偿机制与监控规划》山西省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2005.8。

篇5

【关键词】 徐州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

1 概况

1.1 自然地理

徐州市位于江苏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东经116°22′~118°40′,北纬33°43′~34°58′,东西长约210km,南北宽约140km,土地总面积11258km2。 徐州市地貌根据成因和区域特征大致可分为丰、沛黄泛冲积平原,铜、邳、睢低山剥蚀平原,沂、沭河洪积冲积平原三个地貌区。全市地形大致为西北高、东南低。高程从丰县西北的45.0m,下降到东南睢宁的18.0m,地面坡度为1/3000~1/10000。

1.2 水文气象

徐州市位居中纬度地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其主要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春温多变,夏雨集中,雨热同季,秋高气爽,冬季干冷。所以降雨及洪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全区多年平均降水量825.2mm,年内降水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其平均降水量564.1mm,占全年降水量的68.4%,全区多年平均蒸发量873.9mm,各站平均蒸发量在669.8mm~1140.8mm。

1.3 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资源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水文气象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地下水根据含水介质的岩性特征与地下水赋存的条件,徐州市地下水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岩类裂隙岩溶水和碎屑岩类裂缝水三种类型。

裂隙岩溶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的入渗和上覆孔隙水的越流补给,其次是地表水的渗漏和区外地下水的侧向径流补给,局部地段接受地表水的渗透补给,排泄主要是人工开采。

2 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

徐州市多年平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424m3,一般干旱年份全市缺水约5.7亿m3,特殊干旱年份缺水近12亿m3,早在1980年就被列为全国40个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徐州是以重工业为主发展的城市,也是地下水开发利用历史较早的城市。早在二十世纪50年代,城市经济基础薄弱,国民经济处于恢复阶段,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刚刚起步,这一阶段的地下水资源能基本满足要求。60-70年代至今,城市规模扩大人口激增,城市供水发展迅速,农业大规模凿井开采地下水灌溉,导致地下水开采量迅速增加。根据资料统计记载,1990年地下水开采总量约为5.715亿m3,其中农用1.985亿m3,工业与生活3.730亿m3;到2001年地下水总开采量增加到7.03亿m3,其中用于灌溉农用2.32亿m3,工业与生活4.71亿m3;到2011年地下水总开采量约为7.84亿m3,其中农用2.61亿m3,工业与生活5.23亿m3;

徐州市水资源及地下水供需根据近几年(2005-2011年)统计数据计算,全市平均用水总量为:38.75亿m3,其中地表水供应量31.00亿m3,地下水供应量7.35亿m3。近年来徐州市供水、用水情况详见下表1。

3 影响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问题

3.1 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

随着徐州市工农业发展的加快,地下水开采量在不断增大。大规模开采地下水的直接后果是造成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并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目前,徐州市地下水持续下降的现象主要发生在丰、沛县城区和徐州市区附近的几个裂隙岩溶水开采区。如:丰、沛县城区的承压水以及市区附近的几个裂隙岩溶水强烈开采区形成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徐州市区七里沟和丁楼两水源地极为明显,由于超采岩溶水水位持续下降,形成降落漏斗,致使部分取水工程出水量减少。

3.2 地面塌陷和沉降构成了地下水开发的硬约束

徐州市因地下水开采而诱发的地面塌陷在1986年即已出现,主要为岩溶塌陷,塌陷集中分布在人口密集、建筑物集中的发达地段。至今已有十余次,已给徐州市造成经济损失累计4000万元。

徐州市的地面沉降也是因为地下水超采引发的地下水位下

表1 2005-2011年徐州市供水与用水状况 Gm3

降,导致地层内部压力失衡,含水层本身及盖层孔隙被压来深层地下水是徐州供水的主要水源,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以后,伴随着地下水开采规模的不断扩大,因地下水开采密而引发的。目前丰、沛县二城区因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的原因,已出现地面沉降的迹象。

徐州地区地面沉降直接导致沉降区的地面高程损失,造成房屋下沉,城市内涝积水,市区防洪能力下降;不均匀的地面沉降还能引起大规模地面裂缝,造成房屋开裂、各种管道破损及道路、桥梁、输水输气工程等建筑物破坏等,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也使徐州地区地下水的开采受到了限制和约束。

3.3 地下水水质污染增加了地下水利用的风险

伴随着徐州市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地下水水质也在不断恶化,造成地下水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1)工业废水是世界范围内污染的主要因素。影响较大的工业废水主要来自冶金、电镀、造纸、化工、印刷及制革等企业。(2)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3)农村地区主要受农药、化肥等有机物和污水灌溉污染,徐州市有部分县地下水在80、90年代以检测出氨氮、砷、酚、氯离子、硫酸根、汞等含量超标,超过饮用水标准。 近年来,政府对工业污水加强了治理,但地下水仍存在污染物超标的项目。就2012年对全市10个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显示,其中6个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水质级别为良好,4个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水质别为较差,主要超标项目为总硬度和溶解性总固体。地下水污染增加了徐州地区地下水利用的风险。

3.4 连年的干旱气候加剧了地下水紧张局面

徐州市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来气候现象属偏干旱年份,一方面全年降水量减少,旱期持续时间较长。根据历年来水文资料统计,徐州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25.2 mm,偏旱的年份大于丰水年份,约55-60%年份年降水量低于多年平均降水量,特别近年来干旱少雨的气候更为明显,从2001-2012年资料统计,徐州市12年中有8年出现年降水量低于多年平均降水量,且降水量值偏少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7.1-28.3%,就2011年和2012年相比后年比上年降水量减少8.9%,相应地地表水资源量却少了13.5%。

另一方面,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多年平均蒸发量大于多年平均降水量,近年来降水偏少,干旱指数大于1.0,所以严重的干旱经常发生,使原本不足的地下水资源量更是雪上加霜,地下水降落漏斗进一步加深,使持续亏损的地下水储存量进一步加剧。

4 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与措施

篇6

【关键词】水资源;节水;管理;可持续发展

Strengthen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Hou Jin-ping

(Shaya county water district Shaya Xinjiang 842200)

【Abstract】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China's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lessons learned, to achieve sustainable use of water resources. Coordination of supply and demand should reach, according to management, compensation for the use, means science, resource conservation, sustainable use. One important aspect is the need to implement management (also known as water demand management).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ctual water resources in Xinjiang Shaya, proposes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saving agriculture is the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nd rural incomes, important initiatives and key economic and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Sustainable development;Water resources;Water conservation;Management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提出的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的重大决策,进一步提高对水资源的认识。要实现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应当按照水资源行政区域管理服从流域管理的规定,对塔河灌区和渭干河灌区地表水和地下水实行“两水统管”。

1. 沙雅县水资源概况

(1)我县属典型农业大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春旱夏洪,土地盐碱化等因素是一直制约我县农业发展的长期矛盾。夏季持续时间较长,晴朗少云,入春后气温剧增,低压活动频繁,风力增强,春季升温快,夏季炎热,秋季降温快,冬季干冷,无霜期长,热量资源丰富,光照充足,年降雨量稀少,蒸发强烈。水资源利用主要集中在3~8月份,近两年全县工农业用水缺口从4500万方增加到9000万立方以上,干旱缺水已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瓶颈。

(2)我县常年地表水资源为12亿立方米,其中塔河4.88亿立方,渭干河7.15亿立方。扣除塔河生态用水2亿立方,全县可支配利用地表水资源近10亿立方。地下水动态储存量3.5亿立方,以开采0.4亿立方,到“十一五”末我县地下水开发量将达到1.3亿立方。

2. 目前,我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以下问题

(1)地表水资源利用率不高。渠道水利用系数为0.56,田间水利用系数0.857,水资源合理利用率仅为0.48。

(2)农业灌溉供需矛盾突出、季节性缺水、工程性缺水、结构性缺水、管理性缺水、资源性缺水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制约林果面积的扩大,影响着农业结构优化调整。

(3)农业、工业、城市、生态环境用水结构不合理。农业实际用水量已达10亿立方,占地表水83.3%,工业、城市用水均为地下水,剩余地表水都用于生态用水。

(4)农业用水率不高,我县农作物水分生产率平均0.8Kg/m3,低于国家节水灌溉水份生产率1.2 Kg/m3。

(5)地下水资源浪费严重,对已有机电井管理混乱,没有形成有序开发的机制,长期的无序开采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甚大。

3. 由此可见,加强水资源管理,加快节水型农业建设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民增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关键

3.1 加强水资源管理,深化水管体制改革

面对水资源短缺的严重局面,我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关系,坚持人水和谐,更新治水理念。在水资源的管理上进行了一系列新的探索和尝试。

3.1.1 做好水管的各项工作。

严格控制灌区内灌溉面积,核定支渠、斗渠实际控制灌溉亩数,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在春灌未开始前期,组织人力物力做好渠道清冰和清淤工作,防止涌冰现象发生,渠道正常运行。对渠道来水时进行时时检测管理,认真抓好落实水量,测算渠道水利用系数,为提供灌溉用水量提供依据。认真做好管理到人,供水到户的工作理念,抓好用水期间的各项工作。

3.1.2 积极组建和优化农民用水协会,形成推广“供水到户”工作的长效机制。

我县目前成立农民用水协会12个,控制灌溉面积8万亩。在建立健全农民用水协会基础上,稳步推进水价调整,推行水权水市场管理体制改革。一是通过在两河灌区完成以灌溉面积和作物种植结构为依据的地表水水权分配,建立以总量控制,定额管理,节约奖励,累进加价为主要的水权管理为核心的农业水资源管理和节约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地表水、地下水水权交易机制,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二是将全县所有用于经营的机电井纳入总体,进行公司化经营管理,并对全县地下水位和水质变化进行监管,依照国家及自治区水利工程运行成本核算地下水供水成本,指定地下水补给方案,实现“两水管理、两水同价”的目标,确保我县地下水得到合理有序开发利用,提高水资源的承载力、利用率,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利保障。

3.1.3 加快农业水价改革步伐,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促进节约水资源。

(1)在已完成的两河灌区供水成本测算工作和调查研究广大农牧民群众承受能力的基础上,按照行署批准的水费方案严格执行新水价,通过经济杠杆作用促进灌区节水。

(2)大力提高水管人员管理水平,加强水管人员员培训及轮训。继续深化水管体制改革,对现有水管站站长实行竞聘上岗。是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手断。

3.2 紧抓机遇,大兴渠道防渗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3.2.1 积极紧抓此次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机遇。

(1)紧紧围绕农民增收框架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中心任务,高度看待这次“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机遇,认真做好农田水利规划(包括高新节水、灌区节水改造、盐碱地改良等单项工程的准备工作),加强项目储备,为争取国家投资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奠定基础。

(2)做好五大设施农业建设等相关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享有水利基础规划建设工作。通过节水工作,使水资源向高附加值产业转移。

3.2.2 继续抓好干、支渠防渗建设。目前,我县两河灌区渠道4445.48公里,其中干渠884.22公里,防渗244.8公里;支渠881.05公里,防渗111公里;斗渠1198.84公里,防渗34公里。通过塔河综合治理,日协节水灌溉项目、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工程措施,进一步水利基础设计建设投入力度,力争全县防渗渠道由现有的389.8公里增至500公里以上,渠系水利用系数从目前的0.48提高到0.52。加强水利基础设计建设,尽快完善防渗渠系和配套建筑物建设,在短期内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使有限水资源能满足县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推动水利项目建设,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合理收益、分配制度,使我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快速超长发展。

3.3 统筹各项节水措施、调整农业结构。

(1)全面推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强制性节水机制。

一是在水利基础设施较好地渭干河灌区率先实行《沙雅县地表水管理办法》,对全县3900眼机电进行调查摸底,目前已安装机电井智能化水表达1200眼;塔河灌区续建做好限额供水工作。流域内各用水单位及个人要严格执行年度限额用水计划,对超计划用水的,应当按照超计划、超定额部分累进加价收费。超计划20%以内的,按当地水价标准的5倍收取;超计划(20~50)%的,按当地水价标准的10倍收取;超计划50%以上的,按当地水价标准的15倍收取。

(2)继续抓好棉花膜下滴灌,力争完成指定目标。

向节水要规模、要效益,在节水中寻求快速稳定发展。“十一五”期间要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力争完成50万亩棉花膜下滴灌,以“好的设备+优化管理”为目标,确保滴灌工程的节水效益正常发挥,走出一条提高农业灌溉水利用效率的高效节水之路。

3.4 加强水环境保护,为构建和谐沙雅提供水环境保障。

(1)建立水功能区管理制度,完善水功能区划,核定水域纳污总量,制定分阶段控制方案,依法提出限排意见;划定地下水功能分区,制定地下水保护发展规划,完善监督管理制度,控制地下水超采,开展全县地下水保护试点工作。

(2)建立饮水水源区管理制度,合理划定饮水水源保护区范围,适时监测地下水水动水位与水质检测工作,加饮用水安全监督管理。

(3)严格执行入河排污口登记、审批和监督管理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制定应急预案。

(4)建立生态用水保障机制,合理分配草场、森林、湿地的生态用水量。

(5)严格实施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制度,建立和完善水土保持重点预案保护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的管理,落实管护责任,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逐步完善水土保持的组织协调机制和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

参考文献

[1] 顾浩. 加强水资源管理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水[J].中国水利,1997(03):4~5.

[2] 曾惠盛. 加强水资源管理 提高水利经济效益 龙海市水资源管理初探[J].水利科技,1999(1):25~26.

[3] 李英明. 用水权理论加强水资源管理的若干思考[J].山西水利,2004(01):17~18.

篇7

【关键词】水资源现状;原则;措施

1 河北水资源现状:

河北省是我国最缺水的省区之一,近年来河北省水资源利用已经严重超负荷运行。地表水资源利用率现已超过了50%,河水断流,地下水严重超采,20年来浅层地下水累计超采457亿立方米,深层地下水累超采539亿立方米,致使太行山前平原地下水位下降速度1.5~2米/年,东部平原下降速度为0.5~1.5米/年;地表水量严重不足,近20多年来只能通过大量超采地下水维持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河北省进行了以农业为重点的、坚持不懈的节水工程建设,在对全省水资源实行总量控制的同时,积极推进水资源微观定额指标管理,出台了全国第一个省级用水定额标准体系,实行超额累进、阶梯式水价,用价格杠杆拧紧水龙头,大力推广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结构节水的综合节水技术,关停城市饮用水自备井,推行节水型用水器具,节水灌溉事业也得到长足发展,为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建设节水河北应遵循的原则:

2.1 保证生活用水

为解决城乡供水紧缺问题,建设节水河北,必须把城市与农村生活用水作为水资源优先配给的第一对象。在城镇居民生活用水方面,大力普及节水型器具,完成供水管网的改造,使大部分城市污水得到集中处理,中水利用形成规模。在农村生活方面,要继续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基本解决全省个别农村的生活饮用水困难问题,逐步改善和提高农村供水水平,并把饮水安全提到重要议事日程。

2.2 调控工业用水

在保证城乡人们生活用水的前提下,各地应根据工业发展规划对区域水资源进行宏观调控。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业对水的需求还在不断增长。因此,要按照以水定产业发展的原则,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严格限制新上和引进高耗水、高污染的工业项目,淘汰落后高耗水工艺和设备,大力推广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对工业废水要实施强制性处理,处理后的中水要作为农业及生态用水。

2.3 稳定农业用水

首先要坚持稳定农业用水总量不变,确保农业用水实现“零增长”的目标;其次要通过大力发展各种节水工程措施,实现全省有效灌溉面积逐步增加,以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粮食安全和农产品基本供给安全;再次,要建立相应的其他行业挤占农业用水补偿机制,通过建立补偿机制,以有偿转让水权的方式确保农业用水水权不受侵占。

2.4 维系生态用水

由于水土流失,水质污染和过度开发利用水资源,全省水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按照国际惯例,对一条河流的开发利用程度不能超过40%。因此,各级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千方百计维系最低的生态用水需求,确保各种水域能够持续利用。通过合理安排生态用水和污水的有效处理,使得河流不断流,水体功能逐步恢复,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良好环境。

3 建设节水河北要采取的措施:

3.1 优化配置节水

安装计量设施,强化用水计量。用水计量直接关系到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制定区域水资源规划,明确初始用水权。认真开展节水型社会承载能力评价,以供定需,以水定发展,确定水资源宏观控制指标和微观定额指标。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通过对微观定额指标的控制,可以建立起确保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统筹高效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一般性产业用水、生态环境用水的程序机制,在行业和区域间进行水资源总量和时空的合理调配,以实现有限水资源的效益最大化。

3.2 市场引导节水

河北省在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试点中,逐步建立了水权水市场制度,还对建立水权水市场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鼓励用水户将其节余的水量进行水权交易,促使水资源向更高效益流动。提出了“水量直交”和“水银行”两种方式相结合的“兼容水市场”模式,即节余水量既可以在用水户间直接交易,也可以暂存指标结转下年度使用,从而保障了用水户的权益。同时,为规范水量交易,培育发展水市场,组织各试点制定了《水权交易与公示制度》,对水量交易的原则、范围、程序、条件、管理组织以及交易指导价格进行具体规定。目前,水市场交易尚处于探索阶段,仅限于农业用水户间的小规模水权交易,随着水权制度的实施和水市场的不断发育,水权交易将扩大到工业范畴,实现同行业以至跨行业间的水权交易。

3.3 价格改革节水

现实证明,过低的水价已经成为节约用水的羁绊,提高水价格势在必行。要根据供水成本,兼顾用水户的实际承受能力,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合理核定农业、工业、和工程水源价格。在定额内用水执行基本水价,超定额用水累积加价,逐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水价体系,运用经济杠杆促进节约用水。明晰水权,定额到户,实行定额管理。像承包土地一样分配用水指标,明晰水权,是实行用水总量与定额管理双控制的前提。为搞好水权分配和用水双控,河北省结合实际,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了区域、行业与用水户3个层次水权总量研究,并将地下水开采量划分为稳定水权和临时水权,提出了“合理利用稳定水权,逐步调减临时水权”的思路,为实现地下水类型区节水与发展相协调奠定了基础。

3.4 产业调整节水

在农业生产上,要以全面提高效益和质量为中心,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压缩耗水较大的一般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大棚种植和低耗水高效经济作物的生产。积极推广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技术,降低水损失。在工业生产方面,压缩耗水量大、污染严重的产业,重点发展低耗水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加大节水技术改造力度,大力推行节水新技术、新器具、新工艺、新设备,推广循环用水。

3.5 法制推动节水

只有建设一整套水资源管理的法规制度,才能建立节水型社会的激励机制,使节水成为用水户自觉的自发的长期有效的行为。实行节奖超罚,健全规章制度。河北省陆续制定出台了《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取水审批与监督管理办法》《水权使用管理办法》等,为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4 结语

河北省通过狠抓节水工程建设和强化节水制度建设,以制度促工程,实现节水增效,逐步在全省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推广工作,完善计量设施,建立健全节水管理制度,大力开展节水型企业和节水型社区创建活动;大力推广集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结构节水、管理节水于一体的综合节水技术,提高灌溉水利用率,通过协调各方力量,共同推进节水进程,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与保障。

篇8

我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抢抓机遇,扎实苦干,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一)抗旱保苗工作取得全面胜利

今年春节前后,全市约有146万亩在地作物受旱,重旱面积约55万亩。全市抗旱保苗工作迅速开展,我局积极为市委、市政府科学抗旱当好参谋,一方面为各主要电灌站争取安排了抽水电费,另一方面在全省首次开展了定期墒情测报。实现了受旱作物浇一遍水的目标,为夏粮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我局按照“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防汛工作方针,切实做好各项防汛抗旱准备工作,确保了今年安全度汛。

(二)治淮工程建设成就巨大

行洪区灾后堵口复堤、行洪堤灾后应急加固行蓄洪区安全建设撤退路工程等7项2009年灾后重建项目全部完成,完成投资5936万元。石姚段、洛河洼行洪堤退建加固工程全面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各类土方300万m3,累计完成投资74796万元。西淝河、高塘湖重点洼地治理应急项目及架河、港河、焦岗湖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外资项目,可研已通过水利部审查,报国家发改委待批。董峰湖行洪区调整项目的可研目前已通过水利部水规总院审查。

(三)民生水利工程提前完成

我局今年早部署、早安排、早建设,国庆节前全部完成今年农村安全饮水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两项民生水利工程建设任务,为建国6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全市共新建饮水工程53处,完成投资5456万元,完成土石方64万方,铺设管道774公里,解决了11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成了丁山、毛洼、松林等5座小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列入明年计划的黄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开工建设。

(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扎实推进

全面完成了去冬今春水利兴修任务,全市完成土石方730万立方米,占计划任务的122%,31项市级重点工程全部完工。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局立足于早,超前谋划,精心部署,提前安排。印发了《*市2009年冬~2010年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意见》,确立了我市今冬明春农建工作的六大重点和36项市级重点工程。截止目前,全市已累计完成土石方450万立方米;新增防渗干支渠道9.6公里,加高加固堤防15公里,疏浚清淤渠道55公里,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53处,开工除险加固病险水库1座。

(五)泵站管理逐步规范

2009年5月,我局分别与潘集区政府、凤台县政府签订上划协议,并签订了两站上划市管人事档案移交花名册和资产移交表,两站正式整体上划,如期完成在主汛期前实现移交的目标。禹王泵站更新改造项目已获批准实施,批复投资9214万元,目前招投标工作已结束,工程已开工建设。

(六)水资源基础工作不断加强

开展了“3·22”世界水日宣传活动,编制了《*市2009年水资源公报》,启动了凤台、毛集片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和采煤塌陷区水资源调查工作。同时,积极推动引大别山优质水源解决山南新区城市用水工作,和六安市签订了框架协议。

(七)采砂管理成效显著

今年,我市共打击非法采砂联合执法队共出动200余次,处罚非法采砂船只近200艘,有效地遏制了非法采砂的迅猛势头,确保了防洪和通航安全。

二、2010年工作谋划

2010年,我局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与各项水利工作相结合,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水利建设和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牢牢把握中央启动治淮新三项工程的历史机遇。我局制定了“324”行动计划:做好3篇文章,抓住2个重点,强化4项工作。具体为:

(一)围绕“五水”建设,做好“水多”“水少”“水景”3篇文章

1.抓好治淮工程建设,做好“水多”文章。积极配合省水利厅做好洛河洼、石姚段行洪区退建加固工程实施工作,确保明年汛前完成,完成投资9.33亿元。认真做好治淮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治淮项目,力争西淝河、高塘湖洼地治理应急工程和焦岗湖、港河、架河平原洼地治理世行项目批复实施,做好董峰湖行洪区调整改造项目前期工作,推动上、下六坊行洪堤废弃和汤渔湖行洪区调整改造项目立项步伐。

2.加强水资源管理,做好“水少”文章。启动《*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完成凤台和毛集片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和采煤塌陷区水资源调查研究工作,推动地下水和采煤塌陷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积极争取大别山优质水源水权配额,推动引大别山优质水源解决山南新区城市用水方案的实施,开辟城市用水新水源。

3.推进沿河堤顶路工程建设和采砂管理,做好“水景”文章。结合洛河洼、石姚段行洪区退建加固工程,推进沿河堤顶路工程建设,争取早日实施,为我市滨河城市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加强淮河河道采砂管理,力争将洛河洼、石姚段行洪区段河道列为可采区(权限在省水利厅),加强管理集中采砂,以采砂崩岸引水亲城,为水景建设创造条件。

(二)抓住防汛抗旱和民生水利工程建设两大重点

1.认真做好防汛抗旱工作。按防大汛、抗大旱的要求,抓好隐患治理,做好各项防汛准备工作;密切关注水雨情,严格各项防汛制度,科学防控,确保明年安全度汛。

2.做好民生水利工程实施工作。完成2010年度11.65万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黄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任务,完成已完建工程的验收工作,力争出台*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确保工程效益发挥。

(三)加强农村水利、泵站建设、水资源和河道堤防管理工作

1.加强农村水利工作。全面完成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36项市级重点工程建设任务。做好凤台农水重点县项目和潘集区农水专项工程、朱集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的实施。

2.加强泵站建设管理工作。组织开展专业人员培训和汛前检修,确保泵站正常运行。做好禹王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投资近1亿元)和市级泵站技改工程的实施。认真做好朱集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前期工作(投资约1亿元),争取批复实施。

做好泥河泵站应急检修工作,实施泥河泵站应急检修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约310万元),汛后做好二期工程实施准备(总投资约750万元)。

3.加强水资源管理工作。加强取水许可管理,编制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公报,加强水资源费征收,切实为大企业、大项

篇9

第一条为了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防治水害,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第三条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水塘、涝池中的水,归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管理使用。

第四条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保护工作,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

第六条市、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各区的水资源管理工作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管理监督。

第七条单位和个人依法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义务,对破坏和污染水资源的行为,有权予以检举和控告。

对在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等到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水资源开发利用

第八条开发利用水资源,实行兴利与除害相结合的原则,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的利益;应当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统筹兼顾农业、工业和生态环境用水,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

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用水需要。

第九条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进行综合考察和评价,按流域或区域进行统一规划,并制定相应的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

制定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按照权限由市、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备案。规划的修订,必须经原批准机关核准。

第十条对于申请取水许可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建设项目业主应当依法进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并按规定的程序和审批权限,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可行性方案的取水许可预申请,方可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理。

第十一条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依据地下水位、水量、水质等变化,可实行限采制度和禁采制度。城镇用水应做到先地表水,后地下水。

第十二条地下水限采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和下达年度开采计划,合理调度地表水、地下水,实现采补平衡。从严控制取水总量,不得擅自扩大地下水的开采。

地下水禁采区,禁止兴建地下水取水工程。对原有的取水工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关停方案和水源替代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城市供水管网范围内,限制地下水开采,原有自备水源取水量应当逐年递减。

第三章水资源保护

第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植树种草,保护植被,涵养水源,防治水体污染和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保护水资源,保护水工程设施、水文地质检测设施、测量标志及其他有关设施。

第十四条市、县人民政府应当积极采取措施,改善居民的饮用水条件,并划定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其管理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堆放或倾倒有毒有害废弃物和液体,以及其他可能污染水质的行为。严禁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

第十五条兴建工程或进行其它活动,不得污染和破坏水资源,不得损坏水工程和供水、取水设施。因违反规定造成河流使用功能降低、地下水超采、水体污染的,当事人应当承担治理责任。

开采矿藏或者建设地下工程,因疏干排水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水源枯竭或者地面塌陷,采矿单位或者建设单位必须采取补救措施;对他人生活和生产造成损失的,依法给予补偿。

第十六条在河流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应当经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批。

第四章取水、用水管理

第十七条利用水工程或者机械提水设施直接从河流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规定,向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

家庭生活、畜禽饮用水和由省政府规定的其他方法少量取水的,免予取水许可。

为维护公共安全、消除对公共利益的危害必须取水的,免予取水许可。

第十八条市、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取水许可的分级管理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取水许可工作。取水许可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取水许可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20日内不能作出的,经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0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

第十九条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需要取水的,建设单位在向计划主管部门报送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必须附有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取水许可书面审查意见和审定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并在工程竣工后办理取水许可证。

需要采用城市规划区内地下水的,在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取水申请前,须征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

第二十条水资源实行宏观调配。中长期供水规划,由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依据上一级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编制,经本级人民政府计划主管部门审查批准执行,并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一条用水实行计划管理。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全市的水量分配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直接从水源取水的单位和个人,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水量分配方案和当地水资源状况核定年度取水指标。

第二十二条市、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和年度预测来水量,制定年度水量分配方案和调度计划,实施水量统一调度。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取水单位和个人取得水资源使用权进行调整或限量使用:

(一)水资源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

(二)用水超出用水定额标准的;

(三)公用事业用水量增加的;

(四)国家特殊需要的。

水行政主管部门在调整或限量使用水资源时,应予以公告。

第二十三条用水实行计量收费制度。取水单位和个人应在取水口装置经技术质量监督部门认可的计量设施,并按规定填报取水报表。水行政主管部门对计量设施及取水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取水单位和个人应如实提供有关资料。

第二十四条用水逐步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超定额用水加价水费可委托供水单位收取,纳入财政专户管理,专项用于城市节水技术改造、水污染防治和开展节水工作。

第二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推行节水灌溉方式和节水技术,对农业蓄水、输水工程采取必要的防渗措施,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工业用水应当采取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增加循环用水次数,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第二十六条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应当制订节水方案,配套建设节水设施。节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第二十七条对直接从水源取水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取水计量统一征收水资源费。征收的水资源费纳入财政预算内资金管理。征收标准和管理办法按省人民政府规定执行。

取水单位应当在水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期限内安装计量设施。

第二十八条因开发、利用水资源而发生纠纷时,由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调查处理,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

在水事纠纷未得到处理之前,任何一方不得改变水的现状。在处理水事纠纷过程中,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采取临时处置措施,当事人双方都不得阻碍。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拒绝水行政主管理部门对用水单位和个人已取得水资源使用权进行调整或限量使用的,以及非法转让取水许可证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纠正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取水许可证。

第三十条对损坏水工程和供水、取水设施,破坏原有水系,造成水源枯竭或水流堵塞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并处一万元~三万元的罚款;情节恶劣,后果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拒缴或者拖欠水资源费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补缴水资源费和滞纳金,并处应缴或者补缴水资源费一倍的罚款。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或采取补救措施,并处五千元-一万元的罚款:

(一)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擅自新建、改建、扩建取水工程的;

(二)擅自更改经批准的取水工程建设方案并进行施工的。

第三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十四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按有关法律、法规给予行政处罚。

第三十四条对拒绝、阻碍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或同级人民政府监察部门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或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行政不作为的;

(二)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或收取他人财物、其他好处的;

(三),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单位或个人核发许可证、签署审查同意意见的;

篇10

这次会议是省委、省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回顾总结我省水利工作取得的成绩,并就扎实推进水利事业发展、加快解决我省工程性缺水问题作出部署。这次会上,智明副省长将要作总结讲话,黎平同志要向大会作工作报告,省水利厅、省烟草专卖局、毕节地区和铜仁地区的有关负责同志还要作会议发言。这里,我先讲四点意见。

一、做好水利工作对加快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我省水资源总量丰富,全省年降水量1100至1300毫米,地表水资源量超过1200亿立方米。但由于地处典型的喀斯特高原山地,天上的降雨都往地底下流,存不住水;即便形成了地表径流,也往往由于江河两岸是高山,中间是峡谷,取用难度大、成本高,工程性缺水问题成为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加快全省水利事业发展,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任务艰巨、意义重大。

长期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工作,不断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取得了积极成效。特别是“*”期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省水利事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全省完成水利固定资产投资相当于建国以来前51年总和的1.3倍,续建和新开工建设了一批大中型水利工程,解决了64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从*年的0.3亩提高到*年的0.37亩。在过去的*年里,全省坚持把水利建设摆在与交通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通过努力,解决了农村71.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比*年提高了0.04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省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特别是水利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烟草等其他有关部门的同志也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借今天这个机会,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我省水利设施建设投入长期不足,水利事业的发展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在农村,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仅为0.41亩,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按照水利部审定的我省农村饮水安全总体规划,全省还有超过1000万农村群众饮水困难或者饮水不安全。在城市,不少地方地处坡地和山脊地区,缺水问题十分突出,据统计,全省50%以上的城镇存在缺水问题,其中,位于珠江和长江分水岭上的安顺等城市属于极度水量型缺水地区,安顺曾经被列为全国40个缺水城市之一。总的来看,目前全省年供水量只有94亿吨左右,不到全省地表水资源量的9%,供水缺口在36亿吨左右,几乎等于全省现有水库容量的一半。全省“*”水利发展专项规划预测,到2010年这一缺口将超过45亿吨。

因此,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正确认识我省水资源的赋存特点和加快水利事业发展对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重大意义,真正把思想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水利工作的各项要求和部署上来,以更大的投入,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确保“*”期间我省水利事业发展有新的突破。

二、解决我省工程性缺水问题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

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需要开展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长期以来,由于财力薄弱、投入不足,我省水利建设相对滞后。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建国以来前51年的水利投入不到100亿元,而且大多数水利工程是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其中相当部分年久失修,已经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但令我们感到欣喜的是,随着国家更加重视民生问题和水利投资重点的调整,解决我省工程性缺水问题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一是国家加快解决农村饮水问题的步伐,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央已经明确将原来确定的用“*”、“*”、“*”三个规划期,到2020年解决全国3.2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的计划,调整为“三步并作两步走”,即用两个五年规划的时间,到2015年基本解决全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二是国家烟草专卖局大力支持我省以烟水配套工程为重点的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期间帮助我省建设448万亩烟水配套工程,工程建成以后,实现我省农村人均0.5亩有效灌溉面积的目标就有了保证。三是水利部把铜仁地区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扶贫示范点”,将集中力量帮助铜仁尽快解决农村饮水和灌溉问题,这为我们解决全省工程性缺水问题分担了很大一部分任务。四是随着治淮工程等一批大项目接近尾声,国家将腾出一笔资金用于其他水利设施建设,水利部领导表示,对我省的黔中水利枢纽工程等项目,下一步将给予重点关照。

前两年,有的同志测算,解决全省农村饮水问题和实现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0.5亩的目标,需要投资100亿元以上,在当时来看,这一数字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让大家望而却步。但是,目前我们面临着诸多良好机遇,只要工作到位,筹措这笔资金不再是一个难题。第一,去年中央财政投入我省水利建设资金2.82亿元,随着中央解决农村饮水问题的力度进一步加大,通过积极争取,未来五年内中央每年对我省的水利投资可以保持在3亿元以上,5年就超过15亿元。第二,为了支持我省加快烟水配套工程建设,“*”期间国家烟草专卖局将为此投入39.2亿元。第三,水利部“*”期间将在铜仁地区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2.8亿元。第四,近年来,省级财政克服支出压力大的困难,千方百计挤出资金增加对水利建设的投入。“*”期间,我省省级财政水利建设投资从以前的每年几千万元增加到*年的1.7亿元,*年又增加到2.86亿元。去年年底,我们从当年财政结余里安排1亿元专门用于支持农村“三小”水利工程建设,并纳入今年的财政预算基数,也就是说省级财政每年可以安排4亿元用于水利建设,五年可安排20亿元。第五,4月1日和4月15日,《贵州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和《贵州省水能资源使用权有偿出让办法》已先后正式施行。通过实施这两个办法,“*”期间全省可征收的水资源费和水能资源使用权出让金将大致相当于同期省财政对水利建设的投入。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途径,加快我省水利事业发展在资金上是有保障的。下一步,关键是要突出重点,完善措施,把各方面工作抓紧抓实,把千方百计筹措到的宝贵资金用到刀刃上,力争早日实现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水利事业发展目标。

三、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我省水利事业加快发展

抓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水利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水利发展思路,把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水问题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把解决好干旱缺水和水污染防治问题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防洪、供水和生态安全保障程度,以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三个结合。一是要坚持兴利与除害相结合。针对我省旱灾和涝灾频繁发生、交替发生的实际情况,水利工程建设要突出提高对水资源的时空调配能力和对自然灾害冲击的抵御能力,既要把宝贵的水资源留住、用好,又要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二是要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在加强水资源利用的同时,要更加重视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严格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加大重点地区、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力度,并切实加强对重点水土流失地区和生态脆弱河流的综合治理。三是要坚持开源与节流相结合。要按照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要求,加强用水的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加大城市、重点耗水行业和企业的节水力度,建设节水高效的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全面推进节约用水。在抓好以上三个结合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深化水利改革,重点抓好水资源管理、流域管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投融资体制、水价和农村水利等方面的改革,推进水利体制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

一会,黎平同志在他的工作报告中将对下一阶段的水利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这里,我重点强调一下当前需要抓好的四项重点工作。

第一,要切实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保障饮水安全,让农民群众早日喝上干净的水,是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中央作出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步伐的决定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被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对于我省来讲,实施好这项工程,是尽快解决农村饮水问题的基础,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对此要予以高度重视。一是要积极争取国家加大对我省的支持力度。按照用10年的时间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计划,“*”期间国家准备帮助我省解决50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作为一个工程性缺水问题十分突出的省份,我们要想帮助剩余的500万人尽快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就必须尽可能地争取国家给予更大的支持。能不能把国家“*”的钱先拿来用,或者国家认帐我们先想法垫支,这都需要国家给予支持。如何争取国家的支持?一方面要加强与水利部的沟通,多请示、多汇报,使我们的工作真正得到水利部的理解;另一方面要以优质的工作换取水利部的信任,对于水利部安排的任务一定要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甚至要力争完成得更多更好,只有这样,才能向水利部证明我们用五年时间解决全省农村饮水问题的决心和能力。二是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问题。一要把水源的供水保证率作为重点来抓,科学规划设计,保证大旱之年群众有水喝、不返渴。二要把工程能否持续发挥效益作为要害来抓,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农民长期受益。三要把加强质量和资金管理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大力推广和完善规划建卡、社会公示、资金报帐、集中采购、工程监理、用水户参与等一整套好的经验和做法,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去年年底,财政部对我省2003年至*年饮水解困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在资金使用和管理方面发现了一些问题,对此,相关地区和部门要认真加以整改,全省各地都要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第二,要努力加快烟水配套工程实施进度。实施烟水配套工程,是解决我省工程性缺水问题的一个难得契机。能否在五年的时间内建成448万亩烟水配套工程,直接关系到农村人口人均0.5亩有效灌溉面积建设任务的完成。在去年11月份召开的全省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会议上,我专门就抓好烟水配套工程的实施作了讲话,提出了“抓快、抓实、抓质量”的要求,会上,还明确了到今年4月份以前完成104万亩年度建设任务的目标。到上个月下旬,贵阳市、六盘水市、黔西南州和黔南州基本完成了建设任务,还是有几个市(州、地)没有完成任务。为什么会这样?水利部门反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人手不够,二是基层水利和烟草部门配合不到位。我在去年11月份的会议上专门强调,具体的工程实施要由水利部门组织正规的专业队伍来进行,烟草部门主要负责提供资金保障,建好以后再把产权移交给农民。对此,水利厅和省烟草专卖局首先要达成一致,同时要督促本系统的各级部门按照这一分工去抓落实,在具体工作中要互相理解、互相补台、密切配合,共同把建设任务完成好。同时,各县的县长对这项工作也要切实负起责任,对于任务完成得不好的县,近期要把县长找来谈一次话。

第三,要积极抓好大中型水利设施的建设。首先是要积极争取国家批准黔中水利枢纽工程立项建设。黔中水利枢纽工程是我省有史以来最大的一项水利枢纽工程,用智明同志的话讲,建设黔中水利枢纽工程,是贵州水利人半个世纪的梦想。最近几年,我们一直在不断地向国家反映,争取该项目的立项。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我和智明、国强同志一起到水利部拜会了汪恕诚部长等领导,再次希望水利部帮助我省加快推进这一项目的立项建设。据了解,目前水利部已经向国家发改委提交了一个急需开工建设的重大水利设施项目名单,名单列出的十多个项目中,黔中水利枢纽工程被排在第二位。目前看来,争取国家今年批准立项还是有希望的,关键是省发改委和水利厅在进一步加强与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沟通的同时,要继续完善项目前期工作,确保各方面的准备工作都能符合国家的要求。另外,对于病险水库治理和“滋黔”一期工程等,也要在抓好现有项目建设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给予我们更大的支持。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些年来,随着西电东送工程的实施,我省建成了一批水电项目。每一个水电站就是一座水库,水利等有关部门要积极与电力部门协调,加强对这些水库的综合利用,理顺管理体制,完善配套提灌设施,充分发挥电站水库在农业灌溉和农村生活用水中的作用。

第四,要高度重视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特殊的喀斯特地貌,一方面使我省天上降雨地底下流,地面存不住水,另一方面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据初步勘查,我省地下水资源总量258.68亿立方米/年,允许开采量达到138.86亿立方米/年,远远超过现有的全省总供水量。而目前我省已开发的地下水只有16.03亿立方米/年,仅占允许开采量的11.5%。同时,我省气候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竺可桢在他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专门讲到,在东亚季风区域内,雨量的变动经常趋于极端,这在我省表现得十分明显。我省旱灾和涝灾每年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民间有一句话叫“无灾不成年”,就是对这种自然现象的总结。近50年来的气候资料显示,我省春旱指数大于200的较重春旱年份共有9年,夏旱指数大于200的较重夏旱年份共有7年,其中1966年同时发生了春旱和夏旱,也就是说在这50年中,除了每年都会有局部地方遇到不同程度的旱灾外,我省有15年遭受了较重的旱灾。因此,加强地下水的勘查与开发,形成必要的地下水资源战略储备,对于增强我省灌溉能力和抗旱能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如果摸清了地下水资源的赋存情况,一旦旱情发生,我们即便用电把水抽上来使用,也比用汽车拉水吃要强。最近,省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对威宁花岩洞地下河和大方朱仲河流域出水洞地下河的地下水资源情况进行了示范性勘测研究,研究的结果,无论是水质还是水量都很让人满意,可以解决周围乡镇数万人的饮水问题。下一步,要在总结示范点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勘测,摸清家底,编制全省地下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并坚持试点先行、样板引导的原则,合理、有序地推进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地下水资源在解决我省城乡饮水困难问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要理顺地下水资源管理体制,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水利部门都要把它管起来,以便对水资源进行统筹开发利用。

四、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尽快解决农村饮水问题

总理在今年的春节团拜会上特别强调,“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刚刚结束的省第十次党代会也明确要求,要高度重视解决民生问题,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我省,喝水问题和温饱问题、就医问题、就学问题,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到去年底,我省88个县(市、区)都实现了“两基”攻坚目标,全省“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今年,我们已全面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比*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到*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提前了一年;近期,我们即将出台全面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工作方案,今年全省255万绝对贫困人口将全部解决温饱问题,这开创了从制度上抑制贫困和从制度上扶贫的新格局,是继1986年开始实施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以来,我省扶贫历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这样,在四个最基本的民生问题中,有三个已基本得到解决,目前就剩下饮水问题需要我们想方设法尽快解决。前面已经提到,解决我省农村饮水问题在资金上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千方百计加快工作进度,力争用五年左右时间让全省广大农民群众喝上充足、干净的水。这里,我提五点要求。

第一,要有严密的组织领导机构。解决农村饮水问题,涉及面广,任务艰巨,没有坚强的领导、严密的组织,就无法完成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要从三个层面来进行。一是要有统一的领导。从全省来看,主要由智明同志担任总指挥,对解决全省农村饮水问题进行统一领导、统筹安排。发改、水利、烟草、财政、农业等有关部门都要从自己的工作职责出发,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密切配合,协同作战,为解决农村饮水问题多作贡献。二是要组织和培养一支强有力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农村水利建设点多面广,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支撑,各级水利部门都要把现有的技术人员组织起来,集中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去,哪怕是在机关坐办公室的技术人员,也可以把他们全部动员下去,到一线指导工程实施。如果技术力量还不够,还可以动员在高校学习土木工程专业的高年级学生下到基层,以进行专业实习的方式参与到工程建设中来。水利部门要利用解决农村饮水问题这个难得的机遇,抓紧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水利工程技术人员队伍。最近,水利厅提出要恢复*年机构改革时取消的乡镇水利(水管)站,对此水利厅可以商省编委办共同研究提出解决方案。三是要动员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水利建设中来。要明确业主,建立由农民参与的监理、验收等制度,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村民委员会要有人专门负责这项工作,担负起组织广大农民群众的责任;水利等部门对于工程中涉及到的资金等相关问题,要向农民群众公开,提高工程建设的透明度,使大家能够更好地关心、支持、监督这项工作。

第二,要完善制度,规范操作。从前期工作到制定规划、工程设计、施工管理,都要制定明确、具体的规范性文件和相关技术标准,以指导各地工程实施,确保工程质量。同时,要针对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和完善资金管理制度,精打细算地用好每一分钱,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止截流、挪用、贪污等违法违规行为发生。

第三,要采取打“攻坚战”的办法,一个地区一个地区地解决问题。目前,铜仁地区是省部共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扶贫示范点”,已经得到水利部的大力支持,省里将争取水利部进一步加大投入,帮助这一地区尽快解决农村饮水问题。同时,省里将集中力量重点抓好毕节地区这个试点,分几期帮助毕节地区用五年左右的时间解决饮水问题。目前,省相关部门正在制定毕节地区的工作计划。在毕节地区的工作计划和其他有关前期工作完成以后,将按照先抓三个自治州、接着抓四个市的顺序,帮助其他州市启动前期工作,尽快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开农村水利建设。

第四,要合理确定补助标准。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条件,解决饮水问题需要的投入也不尽相同。目前,国家确定的饮水安全工程补助标准是人均375元,这只是一个总的标准,不能搞一刀切。有的地方条件要差一些,仅靠人均375元解决不了问题,就要实事求是地合理提高补助标准,否则钱投进去了,建成的设施不能发挥作用,反而是一种浪费。对有特殊困难的地区,还要研究一些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比如抽水用电,在价格上可以优惠一些。另外,那些需要进行易地扶贫搬迁的农民,在搬迁之前就没有必要花太多的资源给他们建设水利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