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发展状况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光伏产业发展状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光伏产业发展状况

篇1

【关键词】光伏产业,产业发展,问题,战略对策

我国目前正面临着严重的能源危机,且伴随着大量的环境问题,致使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面临严峻的挑战。可再生资源不但能够环节当前人类的能源结构,还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太阳能是人们最为关心的可再生资源,其不但廉价、环保,对环境的污染也小,若是能够充分利用太阳能的热量来进行发热的话,能源危机将能得到很大的缓解。

1.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出现的问题分析

为了更好地提出光伏产业发展的战略对策,就需要对我国当前光伏产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1.1产业融资状况不乐观。为了进行产业相关的研发和生产,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作为资本密集型行业,企业进行融资的渠道仅有上市融资、银行信贷、风险投资等几种。我国当前的金融环境不景气,货币政策收缩,要从银行争取到信贷存在着很大难度。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要想上市融资几乎不可能,国内关于风险投资的实践还不十分很充分,当前的融资环境对光伏企业的发展十分不利,生产效率低下的企业将很快被市场所淘汰。

1.2产业对外依赖较强。火力发电会导致CO2排放量增多,光伏产业本来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然而我国当前的光伏产品去主要用于出口,CO2排放量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我国也并没有享受清洁能源,这使得产业发展的目标并未实现,其对于国外市场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若是国外市场的需求量减小或者出口国贸易保护政策实施,我国的光伏行业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为了缩减财政支出,当前很多对于光伏产业的扶持政策都逐渐降温,太阳能电池需求量也逐渐降低。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光伏生产企业,陆续出台了贸易保护政策,以维护本国的企业的利益。之所以我国的光伏产业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对外依赖性,技术限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为了更好地降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使我国的百姓享受更多的清洁能源,就需要从核心技术的掌握上入手。

1.3产能过剩严重。自2006年开始,我国的光伏产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诸多企业在海外上市,光伏产业逐渐成为了中央和地方支持的新兴产业,这使得进军光伏行业的中小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截止到2011年底,超过500家光伏企业在进行光伏产品的生产。然而这些产品的结构并不是十分合理,处于光伏产业链下游的企业数量占到了大多数,企业重复竞争的现象比较严重,产能过剩情况日益突出。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光伏产业面临了“寒冬”,很多光伏企业就此夭折。

1.4光伏并网不畅。当前国外市场仍旧是我国光伏企业主要的依赖,为了更好地促进光伏产业的发展,就需要将国内市场逐渐打开,为此就需要并网发电向居民出售电力,然而这却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如下几点:其一,技术不是非常成熟,在电网中接入光伏发电的技术还不是十分成熟,若是鲁莽地进行光伏并网,将会出现诸多方面的问题。其二,太阳能发电受限因素较多。无论是季节、昼夜,还是天气的变化都会对光伏发电造成影响,致使其发电不稳定,若当其出现供电不稳定状况用储备能源发电弥补,则就会造成大量的额外成本的支出。其三,太阳能资源存在区域性,我国太阳能辐射最多的地方是我国的西北部,大量的光伏电当地并不能消耗,需要运输到东部才能实现价值,而长距离的运输成本,也是这一设想的重要的阻碍。其四,补贴政策不完善。光伏电站企业是我国当前主要的政策补贴对象,而电网运输企业获得的补贴则比较少,而电网公司为了改善原有设备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资金链条容易断裂,若是缺乏相应补贴的话,则很难促进其发展。

2.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战略对策

通过对我国光伏产业发展问题的分析,我们对光伏产业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在此基础上就需要提出相应的战略对策来促进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具体来说,主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2.1加强政策扶持。为了促进光伏行业的发展,政府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然而这些政策不系统,难以进行有效地落实,为此,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其一,要提升公众对光伏产业的认知度。作为一项新兴产业,看似和公众存在一定的距离,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只有公众认可和接受这些新兴产业,认识到太阳能资源的重要作用,产业的发展才能得到更好的用户,采油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群众基础。为了提升公众对光伏产业的认知度,台湾地区采取了相关的政策,通过教育系统的教育、公共系统太阳能的使用来逐渐提升公众的认知。大陆也应该出台相似的政策,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公众的认知度,奠定光伏产业的市场基础。其二,采取有效的产业政策,为了更好地促进光伏产业的发展,应该对国内外光伏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的了解,并对产业的发展路径进行选择,这样才能更好地完善产业链条,制定系统的光伏行业发展战略,细化产业政策和决策,使产业目标能够更好地实现。其三,出台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为了更好地促进光伏产业的发展,政府应该制定津贴、税收减免等措施,这样才能为光伏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其四,进行价格激励政策,不断降低光伏发电的成本,并逐渐增强传统发电行业的成本,使新能源价格的市场适应性能够得以提升。

2.2解决贸易争端。“双反”调查在欧美等国家发起,由于缺乏在这方面的应对经验,我国的很多光伏企业蒙受了损失,为了更好地在国际贸易中争取权益,创造公平的贸易环境,完善应对机制,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建立预警体系,对行业的相关信息,诸如政策、政治、价格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行业发展的走向进行越策,以便完善相应贸易争端应对手段。其二,提升应诉能力,为了更好地对我国企业的正当利益进行维护,是国外的贸易环境对我国的贸易自由权进行保障,就需要提高我国企业的抗诉能力,以争取应有的权益和保障。其三,加强与国外政府、企业的交流和沟通,为了更好地预防争端的发生,应该建立广泛的交流机制和协商机制,这样才能逐渐改善当前的贸易争端状况。

2.3创新关键技术。巨大的利润是促使光伏企业发展的巨大的动力,然而由于政府引导不到位,我国的光伏产业的发展中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现象,其企业多处于产业链的下游,技术能力不强,产品重复竞争压力大,这样就限制了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提升我国光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在关键的技术上予以突破,实现技术上的创新,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永恒发展。具体来说,主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促进产学研合作,光伏产业不但需要科研能力、资金实力,还需要技术转化能力,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技术的自主创新,攻破更多的核心技术,就需要推动产学研的合作与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将技术转化为产量,促进产业的长远发展。其二,吸取国际经验,为了更好地实现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应该逐渐与国际接轨,在分析自身状况的基础上制定发展目标和路径,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光伏产业尽快走出困境。要实现技术的发展,就需要一个系统化的产业平台,国家不但需要建立研发中心、信息中心,还需要建立检测中心、培训中心,只有完善这些企业的服务体系,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使相关的光伏企业能够得到整合,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实现企业之间的有序竞争与长远发展。

2.4规范行业发展。光伏产业本身是资金密集型产业,若是不顾企业的实际而使这个行业涌入大量的企业的话,只能造成大量的资金、资源的浪费,为此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行业准入门槛,使行业的初始发展状况能够更加规范,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并在行业组织和检测体系的建设上加强力度。通过行业组织,可以更好地优化我国的行业形象,使其更好地进行自律,在国际竞争中表现出优势;要对行业进行调查和监督,将行业报告进行定期,这样能够保障行业发展的正确方向,使相应的重复建设的问题得到改善;整合光伏产业,对于当前我国的光伏产业存在的问题,要有效地解决,加强对行业的整合,完善中小企业联合经营模式,鼓励优势企业进行兼并、收购,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产能过程的状况。

3.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若是不对这种状况予以改善的话,我们的生活质量不但会大幅下降,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出现了一些新兴产业,如何促进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太阳能是人们最为关心的可再生资源,其不但廉价、环保,对环境的污染也小,若是能够能够充分利用太阳能的热量来进行发热的话,能源危机将能得到很大的缓解。本文分析了光伏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光伏产业战略发展的对策,希望能够对光伏产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李红波,俞善庆.太阳能光伏技术及产业发展[J]. 上海电力,2006(04).

[2]吕志新.光伏产业的2008[J]. 阳光能源,2008(01).

篇2

全球气候变暖以及酸雨、光化学烟雾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使得人类不断探索新的低碳经济,而太阳能作为一种新型的环保清洁能源,以其在分布、技术、安全性的极大优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市场。目前,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发展迅速,但光伏企业的发展模式比较落后,技术含量低,同时受到后补贴时代的影响,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投资存在很大的风险,因此,要正确认识光伏产业的投资风险,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积极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

2.太阳能光伏产业投资风险及决策

2.1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状况

截至2015年底,我国光伏产业制造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我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4300万千瓦左右,1―9月,我国光伏相关企业投资807.9亿元,同比增长35.8%。同时,我国光伏产业在自主研发新技术的道路取得很大成就,高效多晶硅电池平均转换率、单晶硅电池平均转换率以及汉能薄膜发电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我国太阳能光伏企业的投资存在很多风险,国内市场的狭隘,欧盟补贴政策的淡化,以及电价、补贴政策等影响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

2.2太阳能光伏产业投资风险

2.2.1投资领域技术风险

目前,世界上90%以上的太阳能光伏电池是由单晶硅或多晶硅为原料生产,而晶硅电池和薄膜电池是光伏产业的主要技术路线,目前我国硅片技术仍存在很大的风险。以多晶产业为例,中国国内在多晶硅原料生产技术比较滞后,国内产量供应不足,对国外的依存度高,改良的西门子法是我国进行多晶硅生产采用的主要技术,工艺简单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耗能高,同时,四氯化硅的高排放和高污染问题也是阻碍多晶硅技术发展的主要问题。

2.2.2补贴政策市场风险

在2015年国家补贴标准中,分布式光伏电补标准为0.42/千瓦时(含税),一类资源区上网电价0.9/千瓦时,二类资源区上网电价0.95/千瓦时,三类资源区上网电价1.0/千瓦时,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严重依靠政府补贴,但预计2016年光伏发电补贴将有所下调,因此急切需要光伏产业提高生产技术,完善企业管理,同时补贴政策的下调也增加了光伏产业的投资风险。

2.2.3时局变化政策风险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欧盟主要国家为节省开支,调整缩减光伏支持政策,2009年初,西班牙的国内太阳能产业补贴规模缩减为500兆瓦,2010年一月,德国屋顶光伏系统和地面光伏系统上网电价下调15%,等等。欧洲光伏补贴政策的淡出,导致光伏产业的后补贴时代来临。对于长期以出口为向导的中国光伏企业来说,光伏产业的后补贴时代一方面使国内国内中小型光伏企业因为竞争力薄弱而淘汰,另一方面与国外光伏产业的竞争加剧,国际贸易摩擦不可避免。

2.3太阳能光伏产业投资决策

2.3.1基于PEST模型下发达国家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分析

PEST即政治(political system)、经济(Economice)、社会(Social)、技术(Technological)的总称,为明确目前企业的状态,分析企业面临的风险,都会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但都会考虑政治、经济、技术、社会的因素。政治、经济、技术、社会等因素是影响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政治上,以美国为例,美国政府对太阳能的政策支持已经实施了30年,包括能源部的阳光活动计划、洛杉矶的太阳能利用计划等,2015年9月,奥巴马政府提供1.2亿美元以推动美国太阳能的发展,主要是为了降低太阳能系统成本的新设备和技术,推动新的光伏电池和组件性能,用于将为电力、制冷、烹饪提供太阳能发电的项目。2015年12月,太阳能减税优惠法案延长5年。政府提供金融优惠政务,主要包括太阳能项目的贷款和项目的担保,美国能源部推出为12个发电项目提供总额约为130亿元的“贷款担保项目”。在经济方面,2015年,全国光伏市场迅速增长,新增装机容量超过50GW,同比增长16.3%,累计光伏容量超过230GB。传统市场如日本、美国、欧洲的新增装机容量分别达到9GB、8GB、7.5GB,依然保持强劲发展的势头。新兴市场不断涌现,光伏产业在东南亚、拉丁美洲的发展迅速,印度、智利、墨西哥、泰国等装机规模迅速提升。在社会角度上来说,发展新兴清洁能源一直是各国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战略,同时也是各国能源战略的重要方向。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可以有效减少石油燃料的燃烧污染,发展前景开阔。

2.3.2我国光伏产业投资决策

(1)完善市场控制机制,发挥市场调节作用。通过挖掘国内强大的市场内需,竞争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行业的整体水平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启动多元化的太阳能发电市场,一方面实现太阳能市场的就地消化,为当地生产生活提供清洁能源,另一方面加快电网建设,解决发电用电供需不平衡问题。

(2)企业技术与管理。延长光伏产业价值链中附加值较高环节的产业线,实施好对太阳能电池生产的统筹规划,合理制订硅原料提纯生产企业的产业计划。同时要在多晶硅的大规模合成、四氯化硅氢化、高效提纯、低耗电还原等技术方面实现突破,持续加大对先进技术的吸收借鉴和创新,缩小国内与西方发达国家光伏技术上的差距。

(3)政府政策扶持。太阳能开发和使用成本较高,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扶持。政府在经济、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于支持,积极稳定的推动财政补贴、购电价格、税收优惠等政策,同时加快农村、郊区、山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和资金支持力度,为当地生活提供清洁能源。丰富太阳能的利用形式,积极推广太阳能温室大棚、太阳能光伏发电厂、光电建筑以及清洁能源循环利用等。

篇3

关键词:不良贷款 新兴产业 政府干预

一、概述

2013年3月20日,无锡中级人民法院正式裁定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实施破产重整,持续半年之久的尚德破产风波最终尘埃落定,中国光伏巨头轰然倒下。一份债权资料显示,在所有债权申报中,债权银行12家,申报金额为76.51亿元。其中,金融机构被欠款最多的是国家开发银行,申报债权金额折合人民币高达24亿元;其次是中国银行,申报债权金额为20.44亿元。此外,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光大金融租赁股份、渣打银行等申报了各自债权金额。根据破产重组法规定,“债权方只能从重组方拿到原有欠款的50%到60%。”这意味着银行贷款将缩水35-40亿元,而事实上,即使是缩水后的金额,以尚德当前的偿付能力而言也很难拿回,各家陷入这一风波的银行不良贷款都将大大增加。

这一事件无疑又把视线聚焦到了银行业的不良贷款上。2012年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改变了多年的持续下降态势,出现了连续四个季度的增长。而2013年初,从钢贸企业信贷危机,到无锡尚德破产重整,再加上难以乐观的国际环境和极具挑战的国内经济,似乎预示着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增长将会继续。

二、问题分析

(一)对新兴产业风险的重视不足

新兴产业在带来投资机会的同时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风险。近几年来,我国光伏产业经历了高速发展期。在2007年,光伏产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使得我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生产国,之后的5年间其产量继续翻倍增长。2008年,我国光伏企业还不足100家,经过几年快速发展,至今已膨胀至500余家。现在我国光伏产业的产能是50G瓦,而全球只需40G瓦。可以看到,光伏产业发展到这一阶段,已经面临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等隐患。

对于高速扩张但是弊端明显的光伏产业,各银行仍选择高调支持。以2010年为例,国开行分别宣布了尚德5年500亿人民币贷款承诺、天合光能300亿贷款承诺、晶澳太阳能300亿元人民币贷款承诺、英利360亿元贷款承诺、赛维LDK600亿元战略合作授信,而中行也并未落后,中行为尚德提供一笔3.58亿元人民币长期授信用于购买固定资产,与保利协鑫签署了100亿元人民币战略合作协议,同时根据江西赛维LDK公布的报表,截至2011年3月,中行也是其最大授信和贷款行。这反映了银行决策层对光伏产业发展的良好预期。对于一个新兴产业而言,这样的预期有其合理性。但是无锡尚德破产重整事件的发生,也令人深思,对新兴产业扶持的力度应该控制在哪里?2012年,美国投资机构MaximGroup最新的数据显示,中国最大的10家光伏企业债务累计已高达175亿美元,约合1110亿元人民币。整个光伏业负债率已超过70%。这样的情况下,如果银行不考虑产业的混乱发展状况和加剧的信用风险,仍不断地投入资金,借款人一旦像无锡尚德一样出现问题,最终的结果就是银行的不良贷款会剧增。因而对产业整体风险的忽视,是银行贷款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对借款人经营状况的关注不足

早在2009年,整个行业亏损就已经出现端倪。因为光伏产业的全球性产能过剩和光伏组件出现的恶性价格战,光伏平均利润率从2009年下半年的30%一路下跌到全面亏损。而尚德也并未例外。及至2011年起,光伏行业遭遇近10年来最严重的困境,各太阳能光伏应用国家大幅下调政策补贴力度,导致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供过于求,企业间竞争加剧,价格暴跌,全行业呈现亏损局面。光伏组件价格从2010年1.4美元/瓦下降至0.7美元/瓦。行业大势裹挟下,尚德电力的运营也急转直下。2011年,出现光伏组件在欧洲集体遭拒以及支付2.12亿美元与MEMC以终止2006年签署的一份硅晶圆供应合约等事件,而2012年,受欧美印多国抡起了对华光伏产品的双反“大棒”,欧洲和印度反补贴反倾销等事件影响,尚德电力的二、三季度财报,总计亏损近3.8亿美元,企业面临严峻考验。

在面临出现经营危机,存在问题贷款的借款人时,银行通常有两种做法,一是及时抽贷,以期拿回一部分贷款;另一个是继续放贷,支持企业渡过难关,避免不良贷款造成损失。很显然,中行和国开行等银行都选择了第二种做法。从2009年开始,他们就对尚德进行了大规模的贷款。2009年初,国开行江苏分行和中行无锡分行共同向尚德提供2亿美元的贷款。2010年,国开行提供一笔5年授信用于购买固定资产,共3.95亿美元,中行提供一笔3.58亿元人民币长期授信用于购买固定资产。2011年,国开行提供一笔3年期1.3亿美元的授信用于运营资本,中行提供了一笔1年半的总额为27.5亿元人民币的授信;2012年底,国开行提供一笔2.2亿美元(约合13.8亿元人民币)的1年期流动资金贷款。可以说,尚德的经营困境,一直伴随着银行的贷款支持。

银行在尚德濒临破产的情况下,不抽贷反放贷的原因除了希望能支持它渡过难关,以免之前投入的资金打水漂外,同时也可能是因为对这种政府大力扶持的大型企业的信任以及在“抓大放小”的放贷战略下对大型客户的重视。但在企业进行贷款管理时,应从贷款人的品质、能力、现金等政策原则出发管理贷款。同时在一笔贷款变成银行的真实损失前,通常会有一些财务信号,银行应及早从这些信号中发现问题。忽略贷款人的真实经营状况,在信用风险加剧的情况下继续放贷,最终很有可能造成贷款损失。尚德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三)政府对银行的干预

在我国,各银行都需要以政府为导向才能生存发展,这使银行的贷款管理不可避免地受到政府的干预。2009年初,无锡政府组织国开行江苏分行和中行无锡分行共同向尚德提供2亿美元的贷款,建设高效太阳能电池制造基地项目。而在正式破产的半年前,尚德已经要求破产的情况下,无锡市政府成立了稳定尚德发展领导小组和协调服务小组,无锡市政府明确要求银行不得抽贷,并要求当地银行对尚德提供支持。当地业界流传的说法是,银团对这家濒临破产的企业提出了30亿元的新授信计划。政府的强制干预,无疑也增加了银行的贷款风险。

篇4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一、新能源开发应用现状

(一)地下能利用

沈阳市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含水层厚度较大,导水能力强。地下水水质属于中型水,水质相对较好。地下水温变化较小,经多年多次测试,地下水温在9-15℃,绝大多数为12-14℃,且不受季节变化影响。而且目前地下水位呈缓慢上升趋势。截至2009年6月30日,全市累计已有地源热泵技术应用项目551项、应用面积已达到4019.18万平方米。

沈阳市现有供热面积1.58亿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供热面积为4000多万平方米,其余为民用建筑。沈阳市每年公建和住宅的竣工量都在1000万平方米以上。沈阳市通过推广再生水源热泵与集中供热联供项目,可以优化能源结构,促进多能互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能源消耗,节约运行成本,改善大气质量。这一项目的启动,使沈阳市同时拥有三种形式的地源热泵,即地下水源、土壤源和再生水源热泵热泵。从而在全市范围内,不同区域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使用不同形式的地源热泵。

(二)风能

通过收集整理沈阳地区7个常规气象台站49A风速资料以及沈阳北部地区10个加密测风站资料,分析沈阳地区风能时空演变规律与特点,风速与海拔高度、发电量的密切关系等。在总结十几年来康平、法库两县风力发电工作实践经验,结果表明:沈阳北部的康平、法库两县为沈阳市乃至辽宁省风能资源丰富区;区域内海拔130M以上的低山丘陵,经前期测风,轮毂高度年平均风速在6.0M/S以上,具有开发大型风电场的可行性;在开阔的丘陵山地,高度每增高10M,风速将增加0.3M/S。因此,在设计制作风机时应根据风电场所在地的海拔高度,适当加高机身并增大单机发电量,以期充分利用沈阳地区有限的风能资源。

2009年,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沈阳风能的业绩仍然持续增长,纳税额达1.4亿元人民币。沈阳工大、沈阳华创风能有限责任公司、沈阳远大集团及通用电气能源(沈阳)有限公司、沈阳瑞祥风能有限公司等1500KW/70M/77M风机先后研制和部分进入批量生产阶段,但没有形成优势产业。

(三)太阳能

作为东北最大的制造业基地,沈阳市拥有众多的太阳能设备制造企业。沈阳市天佑太阳能技术有限公司研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内管清洗风干数控生产线、自动热管式真空管法兰口成型机床、简约型玻璃管内管清洗机等设备是太阳能光热行业的著名企业。爱发科中北真空(沈阳)有限公司生产各种真空炉,真空感应熔炼炉,真空烧结炉,真空钎焊炉,真空热处理炉,高压气淬炉,真空油气淬炉,连续真空炉等系列产品为太阳能非晶硅生产提供了各种关键设备。沈阳汉锋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拥有标准化空调、净化厂房,并设有工艺技术及过程设备装备研究所,非晶硅和CIGS太阳能薄膜式光伏板生产线设备研发、装配车间,是一座研发和生产功能齐全的工厂可生产非晶硅及CIGS薄膜电池。

目前,沈阳市太阳能利用主要是光热利用,在工厂、医院等公共建筑安装的太阳能集热板约80万平方米,普及率约5%。完成了一批新能源的应用示范,如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路灯、交通信号灯等一批新能源的示范项目。沈阳工程学院科技园太阳能研发中心大厦100KW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进入安装调试阶段。

(四)生物质发电

沈阳市老虎冲垃圾填埋沼气发电项目规划规模为5MW,一期工程建设4×500KW沼气发电机组,投资2643万元。一期装机容量2兆瓦,年发电1300万千瓦时,目前已运行1兆瓦。按目前的装机容量,年发电可达1000多万千瓦时,能满足2.5万城市居民1年用电。该项目二期工程将在两年后建成,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2600多万千瓦时,可供5万城市居民1年用电。沈阳市老虎冲垃圾场每日接纳处理沈河、和平、浑南、东陵部分、苏家屯和桃仙副城等6个城区生活垃圾1700吨。项目利用上述生活垃圾所产生的沼气进行发电,计划动态投资近600万美元,年发电2600多万度,可供5万城市居民1年用电。

(五)依法推进节能降耗和新能源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沈阳市出台了《沈阳市节约能源条例》、《沈阳市建筑节能新型墙体材料应用管理办法》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增列节能篇暂行办法》等地方法规。以国家发改委节能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指导,制定了《沈阳市节约技术政策大纲》和《沈阳市推荐节能技术目录》,引导全社会开展节约降耗工作。为促进沈阳市风电产业的健康发展,印发了《关于加快我市风电产业发展规范风电项目管理的若干意见》,并组织编制了《沈阳市风电产业发展规划》。为规范地源热泵系统建设及应用管理,了《沈阳市地源热泵系统建设应用管理办法》。为了确保燃气汽车的改装、加气站建设的顺利实施,了《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广使用燃气汽车的通告》。

二、沈阳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新能源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投资拉动效应;二是能源供给效应;三是技术进步效应。通过对沈阳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市场因素、政策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发现由于受制于市场、成本、技术和政策激励等,沈阳新能源产业短期内仍无法担当起支撑经济增长的重任。

市场方面,新能源产业供给结构性有余而需求不足。长期以来,沈阳新能源产业发展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没有形成连续稳定的市场需求,新能源支持技术发展相对缓慢。除了风电和太阳能热水器有能力参与市场竞争外,大多数新能源产业因开发利用成本高、资源分散、规模小,而缺乏竞争力。

成本方面,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及激励措施力度不够,激励角度存在偏差。支持风电、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经济激励力度弱,相关政策之间缺乏协调,没有形成支持新能源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从其他国家的已有经验来看,对新能源产业发展进行政策激励方向主要集中于用户方面,旨在提高消费者对新能源产品的需求能力,这经过理论论证和实践印证都是最有效的激励方式。目前,沈阳新能源产业政策,各级政府通过补贴、投资等激励方式,对企业进行直接支持,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和扩大其账面收益。但这不利于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积极性,也不利于继续拓展市场。

技术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对新能源技术进步提出更高需求。科技投入不足,研究成果转化缓慢,新能源产业的研发偏重单项技术突破,而缺乏综合解决方案。新能源产业具体到实际应用,成功的案例少之又少。总体而言,沈阳技术开发能力和产业体系薄弱,新能源资源评价、技术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等体系还不完善,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市场快速发展的需求。

三、促进沈阳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对策措施

(一)发挥优势,慎选产业发展方向

发展新能源产业,要突出地方特色,发挥自然资源和技术比较优势,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慎重选择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方向,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充分考虑沈阳新能源资源赋存、基础、技术、人才储备等发展条件,合理选择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从而力争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起步期,抓住机会,乘势而上。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应主要集中在大容量风能发电技术与装备、煤高效改质技术及其应用、生物质能源规模化利用技术与装备、太阳能利用技术与装备、先进核能技术与装备。同时必须注意的是,对于新能源这样发展时间不长、技术和市场环境等还有待完善的新兴产业来说,理智的发展尤其重要。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要设置技术壁垒、环保标准等行业门槛,引导新能源产业有序、健康发展。

(二)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

国际能源署预计,到2010年,全球替代能源市场的产值将达到6250亿美元。发展新能源产业应当因地制宜。沈阳的优势之一就是发展新能源设备的制造业。为此,沈阳要增加研发投入,搞好软硬件设施建设,进一步在重大能源设备上有所突破。要在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的分工中,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如在风能产业链中,除了风电场运营与风机制造外,风机零部件制造同样蕴含机会。太阳能的产业链更加复杂,从金属硅到原生多晶硅的制造、硅片切割、光伏组件、光伏电池,到电池组应用,以及第二代薄膜电池的超白玻璃制造、镀膜等,整个产业可以容纳众多企业。

在产业布局方面,鼓励、引导重大新能源产业项目到装备制造业聚集区投资发展,并筹划建立新能源装备产业园,大力引进太阳能装备和风力发电项目入驻;在土地规划方面,土地指标将优先保障新能源产业发展;在专项资金方面,规划设立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对光伏光电、风电制造等重大新能源项目的技术改造、自主研发进行优先补助,安排适量财政资金用于重大项目的贷款贴息。

篇5

关键词:光伏发电 节能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光伏发电是一种利用光生伏打效应,将电能转化为电能直接供人们使用。它的核心是半导体材料,通常我们使用的是晶硅。光伏发电系统通常分为独立系统和并网系统,独立系统是将太阳能电池作为唯一的直接电源为外部供电;而并网系统则是将整个系统接入公共电网,并且要求所转化的电流符合电网要求可以直接使用。

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和人口的增加,人们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石油、煤炭等一次能源经过数百年的开发和使用日渐枯竭,同时由于使用一次能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严重的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并且为人类的生存带来了不小的威胁。太阳能具有资源丰富,分布范围广,可以再生,无污染等特点,可以说是人们心目中最理想的替代能源。光伏发电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直接供人们使用,作为一种新型的零污染、零排放的发电方式在世界的范围内得到逐步的推广应用,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2光伏发电行业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用电快速增长,而光伏发电的应用缓解了城市供电的压力。现在,已有许多在建或建成的项目中应用了光伏发电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依附在建筑物表面工作,这种光伏发电系统与建筑物的结合,将太阳能这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转化电能,用一种绿色环保的方式向电网直接提供电力。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节省了空间,而且零排放,零污染,具有非常显著的节能功用,并且创造了巨大的环保效益。光伏发电还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维护简单,稳定性好,安全的特点,这些优点使得它被人们越来越多应用在建筑上。其中著名的建筑有北京鸟巢,上海世博主题馆,天津新建的生态城等。这些建筑采用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系统所转化的电能可以供应内部用电,多余的可以卖给电力公司,在太阳能供给不足时可以从电网买进市电补充。

我国的光伏发电产业刚刚起步,还处在初步发展的阶段,我认为,我国的光伏发电行业的发展还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2.1还未形成管制光伏发电行业发展的权威机构

光伏发电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在一些太阳能相对丰富但是难于输送电力的地区设置光伏发电系统显得尤为重要。但是,这些系统在当前的科学技术的前提下是否能够真正发挥其优势,并且创造经济效益,推动电气节能的进一步的发展,还是一个未知数,没有具体的检测和判断的方法。在相关的规范中也未能设立相关判断标准和选取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也只是依据需求方的要求来建设需要的光伏发电系统的绿色建筑。没有一个权威的管制机构来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

2.2行业所掌握的核心技术不够先进

光伏发电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元件就是光伏电池,光伏电池的制造原料是晶硅,晶硅电池发电的稳定性相当好,而且发电功率高,几乎没有光衰效应。但是生产晶硅的消耗较大,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来自于生产多晶硅。我国生产多晶硅还是采用的国外技术的改良方法,这已经是目前所掌握的较为成熟的生产工艺了。但是美国、日本的发达国家掌握着其中最重要的提纯工艺。薄膜电池虽然用硅量较少,但是由于其昂贵的生产设备,我国主要依赖于进口。而与外国合作研制的生产设备,其成本虽然相对来说较低,但是由于技术不够成熟,薄膜电池的稳定性有待提高。

3改革创新,完善行业的管理

3.1政府应该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投入资金

以目前的技术条件来说,光伏发电系统的造价昂贵,再加上建设时期银行贷款的利息、光伏电池的正常的衰减问题和对整个系统运营维护的费用,其经济效益的优势在与其他的发电方式相比较的情况下并不明显,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的对其进行扶持。如果没有政府的扶持,那么以目前的情况来说,这个系统在整个可以使用的周期内收回成本的可能性非常低。这时候如果加上前期系统元件的生产消耗和环境效益,那么它的经济效益可能成为负值。

3.2研发新技术,降低成本是我国光伏发电产业发展的关键

我国的光伏发电市场潜力巨大,如何保住我国光伏产业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抵制外国产业对我国市场的冲击,对于我国光伏产业的从业人员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技术创新是关键,我们可以在以下几方面中进行创新:

(1)钻研核心技术,特别是多晶硅的提纯技术,从而打破发达国家对其的垄断状态。

(2)提高电池的效率,降低成本,确保现有的工艺精益求精。

(3)研发创新技术,改进现有的制造工艺,选用新的电池制造材料。研究新类型的太阳能电池,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工艺成熟、可以大规模生产的目的。

3.3积极引进技术型人才

光伏行业的发展,说到底靠的是人才。现代的行业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引进、培养高端技术人才迫在眉睫。抓紧人才队伍的建设,创建技术平台。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方法:

(1)招募具有过硬的专业水准的的人才,严格考察专业知识水平和动手操作的技能,同时也要考察其道德水平的优劣。

(2)对内部人员组织进行以提高其工作能力的专业培训。

(3)制订一定的奖惩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积极性,鼓励其自主创新,不断进取,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从而促进整个行业的长足的发展。

4总结

太阳能光伏产业作为一种可再生的优质清洁能源,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能。在大中城市,由于经济发达、现代化水平较高,在公共建筑上建设并网光伏发电设施,逐渐成为了一种节能环保的标志,并且逐步的应用到居民区和办公区的建筑上,在城市公共设施的用电中提倡使用光伏电源必将成为一种趋势。同时,光伏发电在交通领域,通讯领域和石油、海洋气象领域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前景。虽然太阳能光伏发电行业的发展还有诸多问题,但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它的发展,并且制定许多相关政策类似扶持该行业的发展,促进其产业扩大产业规模。该行业的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使我们相信,在未来光伏产业将能够和常规电力竞争。我国应该将光伏发电产业作为新兴的国家战略产业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伟,陈英杰.试论光伏发电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20期

篇6

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快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全民创业的意见》,按照“以产业兴城镇,以城镇促发展”的思路,依托小城镇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强力开展招商引资,培育特色主导产业,优化生产力和人口布局,逐步探索出一条“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促进工业化”的发展路子。初步形成了以电子、光伏、光电和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产业为代表的四大特色主导产业,民营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全民创业氛围浓厚。目前全镇共拥有各类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2234家,平均每6户就有一个小老板,被誉为“安徽的温州模式”,从事电子等产业的工业企业和加工制造个体工商户852家,其中产值超500万元以上的180家,超1000万元的72家,超5000万的12家,超亿元的11家,超5亿元的2家,拥有10家省级集团企业。全镇有3家企业进入全省私企百强企业,3家企业进入全省私企出口创汇50强,88家企业通过iso9000论证,42家企业通过美国ul和欧盟ce、fcc、vbe认证,67家企业通过rosh环保认证,企业注册的商标超过300件以上。农民人均收入的80%以上来自个私企业打工收入。

二是产业发展特色鲜明。__的工业主要有电子、光伏、光电、汽车摩托车零配件以及长毛绒玩具等十大门类,但以电子产业发展的规模大、水平高,其产值、税收、从业人数都占到全镇工业的85%以上。目前,全镇高压包、遥控器组装企业共有400家,但配套企业就达800多家,使__形成一个大工厂,街道就是流水线,你的车间就是我的仓库,我的仓库就是你的车间,相互配套,相互协作,降低了成本,增强了竞争力。目前,高压包和遥控器年生产量分别达到1.5亿和4.5亿只以上,正因为如此,省信息产业厅把__的电子产业集群列为全省四大电子产业集群之一。

三是经济外向水平较高。全镇有60%以上的规模企业从事对外出口生产经营业务,其中68家企业获得了进出口自营权,出口产品涉及到5大类8000多个品种,远销欧美、中东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__年出口供货值达22.4亿元。20__年直接出口创汇突破1亿美元,成为安徽省首家以乡镇为区域出口突破1亿美元的乡镇,并连续10年出口创汇名列全省乡镇第一。其中,电子产品占全部出口额的84%,被省商务厅授予安徽省电子产品出口创汇基地。电子产业驰名海内外,__谚云:“高压包包揽天下,遥控器遥控东西”,__的遥控器,国内外市场三分天下有其一,高压包三分天下有其二。

四是科技创新能力较强。近年来,__电子企业针对自身研发能力相对较弱的现状,纷纷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部分企业已与中国科技大、合肥三十八研究所等30多所国内著名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由他们帮助企业解决在生产、研发和管理中遇到的难题。兴业、华宇、天富等企业还兴办了研究所,进行产品研发,先后开发生产出多功能遥控器、烧录遥控器、可视门铃、微型变压器等新产品。目前,__民营企业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滁州市民营科技企业35家,各类科技人员1000多人,专利38项。20__年以来,电子企业新上和利用原有设备转产电动自行车充电器、控制器的企业已达34家;有17家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和内外资合作的形式,联合投资进入光伏产业,主要涉及多晶硅、单晶硅、破方、电池片和组件等生产环节,产业链条已比较完整,20__年,被省发改委授予“安徽天长光伏产业基地”。

在推进全民创业方面,我们主要抓了五个方面工作:

第一,营造氛围,激发创业热情。多年来,我们把营造创业氛围,扶持引导全民创业作为产业兴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致力于扶持能人当老板,引导企业上规模,培育产业成气候。一是利用各种宣传手段,深入宣传国家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不断激活民间投资,引导全民创业;二是正面引导,大张旗鼓地表彰成功创业典型,激发群众创业的光荣感和积极性,把群众的注意力和创造力集中到创业致富上来;三是对个体私营业主做到“服务零距离,服务零收费,服务零缺陷”,着力在全社会树立“自主创业光荣、服务创业为荣”的良好风气,营造“只要想创业就能做老板,只要是能人就能成老板”的浓厚创业氛围。近几年来,__镇每年新增民营企业数量都保持在200户以上。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解决了本镇80%的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农民收入约80%的来源,还吸纳了外地农民工2万余人,每年从__带走打工收入2.5亿元以上,全镇形成了“人人有事做,家家无闲人,天天能赚钱”的喜人景象。

第二,打造平台,推进产业集聚。一是建设产业发展平台。我们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

范区建设的重大机遇,举全镇之力抓好省级__经济开发区的扩容建设,每年投入的路网、供排水、供电、路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在5000万元以上,目前,开发区规模已扩大到5.8平方公里,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8亿元,申请入园企业已达191家,其中146家建成投产,45家正在建设,企业总投资超30亿元。此外,我们今年还在开发区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启动了中小企业创业促进中心建设,建设标准化厂房和服务设施8万平方米,进一步提升了开发区的承载能力。二是建设人口集聚平台。产业的集聚需要人口的集聚作支撑,针对__用工紧张的瓶颈,我们一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另一方面按照城镇规划,加快面积为0.8平方公里的省级农民小康住宅示范村建设,现已基本完成了道路、电力、供排水以及路灯、通讯、绿化等配套工程建设。目前,示范村已入住居民1200户,并且每年都保持400户以上的农民洗脚进镇。示范村建成后可安置农民3千户,新增集镇劳动力1万人。三是建设行业自律平台。我们在成立__电子商会的基础上,通过支持商会开展活动,加强同质化企业用工、价格自律来提高商会的影响力,目前已发展会员企业180多家。企业竞争由恶性竞争转变为合作竞争。四是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我们根据产业发展不同阶段对公共服务的需求,积极争取和协调相关部门,先后成立了示范区管委会、中介信息服务、法律服务、物流服务、rohs指令检测中心、融资服务、会计服务等公共服务机构,基本满足了现阶段企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

第三,破除瓶颈,化解创业难题。与其他地方一样,__在全民创业中,也遇到了融资难、用电难、招工难、人才缺乏等发展瓶颈问题。为打破瓶颈制约,我们在融资方面已连续十年争取到省农行对__企业直接授信,累计授信额度超过15亿元,另外通过担保公司等平台,每年为出口企业融资1.5亿以上。在电力保障方面,通过争取,电力部门在__建设两座35千伏变电所,其中一座今年将升级为110千伏变电所。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我们每年都聘请专家对企业老板、中层干部分别培训两次以上,我们还与南京大学合作举办“高级工商管理emba”培训班,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家队伍素质。此外,我们还通过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帮助成长型以上企业招聘素质相对较高的办公室主任,建立企业办公室,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在招工方面,我们支持电子商会成立了“天长市英才劳务输入服务中心”专门服务企业招工,同时,每年春节前后,我们都专门派人与外地劳动部门接洽,在媒体上做宣传,介绍__产业发展状况、工资待遇等方面情况,帮助企业招工。

第四,诚信服务,优化创业环境。推进全民创业和招商引资,发展环境尤其重要,良好发展环境的营造,比的就是服务和诚信,同时,切实兑现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取信于投资者。我们在为企业提供的服务上可概括为三句话:“厂门内的事由企业负责,厂门外的事由政府服务”、“在服务中管理,在发展中规范”、“企业办事,政府买单”。服务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对承诺的践行。如近年来我镇新兴的光伏产业,就是由江苏友邻镇的一家企业率先来__投资而形成的,在这家企业的带动下,先后有4家江苏企业来__投资,在外资企业的影响下,又有10多家本地电子企业转型进入光伏领域。目前,17家光伏企业已投入固定资产近15亿元,年产能达50亿元。江苏友邻镇的领导到该企业调查其来__投资的原因时,企业老总说,你们优化环境仅停留在口头上,__优化发展环境是付诸在行动上,把理念变成了实践,其次他们承诺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能如数兑现,这就是我们来__发展的原因。

篇7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最新进展

在近几年整体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速度明显高于传统产业,显示出强劲的增长态势。国家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工业经济总体弱势中逆势上扬,部分产业增长速度达到工业经济总体增速的两倍左右,部分行业利润增速及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均高于同期工业总体增速。产业多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各产业相互交融,涌现了一批新业态、新模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支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由于国家统计局目前尚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统计数据,因此,无法从国家层面获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发展状况。但国内一些省市已经开始统计本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以下从国内一些省市公布的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参见表1),我们可以获取相应的数据,从而“管中窥豹”地推导整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资本是行业成长的血液。战略性新兴产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了大量投资资金持续向其聚集。中国在新能源项目方面的投资已经达到世界第一。来自第十五届高交会的信息显示,2013年1―6月,在节能环保领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分别高达31.8%和54.5%。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通信设备、电子元件、专用设备行业分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4亿元、989亿元和58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28.1%和31.8%,互联网及相关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4%。在生物领域,医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达33.7%,2013年上半年实际增发的126家A股上市公司中生物领域企业占比达8.7%。从各地的情况来看,2013年,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1881亿元,占工业投资的26.8%,增长13.8%;广东主要中资金融机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贷款余额为248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45亿元,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余额16亿元,同比增长36.7%;股权质押贷款余额916亿元,同比增长30.3%。显然,持续的高投资对“十二五”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成长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金融不协调

考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需要把产业周期和投融资相结合。以上述标准考察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四年来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一直存在着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金融之间的不协调,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产业发展阶段与融资形式之间的不匹配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其供给资金的风险也在逐渐减小,因此,供给资金的种类应当是从可承受高风险的资金逐渐下降,前期进入的资金应该是能够承受最高风险的。在美国硅谷,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量的风险投资支持,正是风险投资的进入将早期项目转化为相对成熟的企业,之后大规模的银行资金才可以进入。反观我国的情况,由于资本市场的发育不成熟、不完善,本应该发挥“主力军”作用的风险投资却出现“缺位”。调查显示,中国风投业早期投资项目数和投资额只占全部投资的8%左右,且还呈下降趋势。国内风险投资运用的另一个倾向是日益靠近银行资金的运作模式,目前不少风险投资等同于一般的管理资产,许多机构虽然被称之为风险投资,但已成为“保险投资”。从国际经验看,风险投资主要集中在企业发展的前端,近来更有向萌芽期延伸的趋势。相比之下,我国风险投资的运作更凸现出我国风险投资团队对新兴技术项目的技术发展路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的认识明显不足。

(二)产业特征与金融供给模式服务对象的不匹配

银行间接融资一直是我国企业融资的主渠道,而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容易接受的资产大多是房地产、大宗原材料、存货等固定资产或实物资产等有形资产,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企业又大多以拥有知识产权等“软资产”居多,固定资产等传统抵押品较少。例如,节能环保、生物、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中的多数企业普遍拥有专利权等无形资产。如此的错配造成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企业无法获得来自银行的资金支持。

(三)产业领域中企业构成与银行贷款取向的不匹配

整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中75%以上的企业是中小企业,大型垄断企业较少,在生物、新材料等部分新兴产业领域中小企业所占比重更高。从以往的经验看,作为融资主渠道的银行大多按照“贷大、贷集中”的客户授信模式运作,而这并不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小、散、专”的行业主体结构。因而,与一般性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相类似,但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更突出。从实际的信贷投向看,银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行业,而且多数贷款投向了上述两个行业中的大型企业,而生物、新材料等行业中大量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依旧突出。此外,中小企业的风险问题较为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高科技企业更是如此。以北京中关村地区为例,据有关金融管理部门统计,该地区所属企业存续3年以上的不到40%。中国银行业的规模结构显示,大型银行占据主导地位,总资产占大、中、小三类规模银行总计的65%,主要以贷款形式出现的对非金融性公司债权占63%,吸纳的储蓄存款更是占到78%以上;而理论上主要面向中小企业的小型银行总资产仅占13%,对非金融性公司债权占12%。

回顾战略性新兴产业过去几年的发展,上述三点不匹配状况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随影而行”,一直仍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其中,产业特征与金融供给服务对象的不匹配是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固有特性所致,否则就不成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构成与银行贷款取向的不匹配属于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反映。这两个问题具有普遍性。赛迪智库的新近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来源的前三位是政府资助(包括政府设立的产业发展基金等)、银行贷款和企业自有资金。银行融资成为主渠道与我国的经济体制及历史有密切关系,属于“中国特色”的产物。政府性基金的设立则是由于现阶段我国政府还掌握了大量的金融资源。2011年,中央财政设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24个省市设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政府性基金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可由政府分担行业成长的成本与风险,但却有可能丧失了市场筛选的功能,且由于财政性资金的“软约束”性质,其使用效率并不高。

总的来看,资金的供给仍然远远不能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企业的资金需求,致使产业成长的潜在可能性未能充分释放。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90%左右的科研项目没有成功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之所以如此,有50%以上的原因来自资金制约。从上述两个主要资金渠道――政府资金与银行融资来看,财政资金等政策性资金的覆盖面很低,风险分散与补偿机制也不完善。有关北京中关村地区的调查显示,即便在财政较为宽裕的北京中关村地区,财政资助资金对企业的门槛也依然较高,扶助资金规模不足园区企业上缴税费的2%。银行在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时还缺乏合理的授信方案和风险缓释措施,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还缺乏银政合作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知识产权的界定、处置不够清晰,也导致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仍难以大规模发挥效用;担保体系分散风险功能没有充分体现,政策性信用保险体系发展滞后。以北京为例,北京市担保机构代偿比例不足1%,代偿损失率仅为0.2‰左右。信用保险仅在信用保险贸易融资试点、出口信用保险等业务中有介入。在此情况下,银行拓展业务和创新产品的动力不足。

三、未来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对策

未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望继续保持前期快速增长的势头。因而,足够的资金支持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为有效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构建与完善多形式与多渠道资金投入的融资体系,同时在产业发展中的不同阶段与不同产业链环节之间进行及时的动态转换。

(一)构建市场主导的融资模式

从深层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投融资不单是一个技术性的金融支持问题。在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还涉及到市场的功能与定位及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由于现阶段我国政府还掌控许多重要资源,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调控能力。因此,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政府那只“看得见的手”常常会越过市场的边界而直接代替市场决策、行事,最后往往是“得不偿失”和“事倍功半”。近年来光伏产业发展中的惨痛教训已经给我们提出了足够的警示。未来金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应当充分尊重市场规律,按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行业成长特性,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选择作用,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匹配以相适应的金融工具与融资形式。政府的调控与引导作用只是体现在市场手段不足以支持时“扶上马、送一程”的补充与扶持,而切不可一直“相伴相随”,甚至是“拔苗助长”式的过度介入,以至于“欲速则不达”。前期光伏产业发展中的惨痛经历再不能再重演了。

(二)不断完善投融资体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融资需要建立一个多层次、多渠道的综合体系来满足其复杂的需求。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已经开始形成。当然,这样一个金融支持体系还需要不断完善、丰富,尤其需要加强两大融资支柱的资本市场与银行贷款的培育与提升。

从资本市场看,一是要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推动企业在境内外各类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大力培育上市后备企业资源,推动股权投资基金与企业上市的联动发展,有效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和方式。二是增强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服务能力,围绕初创期企业成长的需求,设立投资引导基金,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支持力度;针对成长期企业的需求,加大重大科研及产业化项目资金支持力度,组建专业性高新技术产业创投基金,探索推进政府股权投资。三是借助民间机构等力量,扶植发展一批诸如创新工场、车库咖啡之类的新兴产业孵化机构,提升产业发展的市场活力。

对于商业银行,要加强金融制度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未来的高增长潜力所带来的未来现金流收益,而这恰好是当前财务报表中无法体现的科目。只有建立体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才能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好的获得商业银行的市场性金融支持。此外,应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使得处于发展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容易获得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往往具有评估值较高的知识产权和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三)有效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引导作用

未来应更加有效地运营政策性金融工具。

1、实施信贷倾斜政策

主要是指政府通过财政贴息、风险补偿等实施差别化利率政策手段,干预商业银行的信贷方向来贯彻产业支持意图,引导商业银行积极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市场性金融活动。政府还应明确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贷款利率上限进行严格管制或窗口指导。这在政府主导型的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中尤为明显。此外,应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载体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的良好协作关系,降低载体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加载体企业获得商业银行信贷支持的可能性。

2、组建财政出资的政策性担保公司

发挥政策性担保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融资担保作用,同时引导由民间出资的商业性担保公司和互担保公司积极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融资担保业务,尽快建立与完善“以政策性担保为主、商业性担保公司和互担保公司为辅”的“一体两翼”模式的多层次融资担保体系,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融资担保支持。

3、组建专业性贷款公司、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与发展银行等新型政策性金融机构

在现行金融组织体系模式下,通过金融组织(业务部门)创新方式,设立与发展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小商业银行、规模性商业银行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部,引导中小商业银行、规模性商业银行积极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市场性金融活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载体企业提供市场化的信贷支持。

(四)持续培育资本市场

篇8

关键词: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发展成就;现实困境;对策思路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emerging industries,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enhance the independ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apability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promote economic and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the great significance. "Fifteen" since, in boosting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business efforts, Jiangsu city in Zhenjiang Province, the development of emerging industries in the obtained gratifying achievements but at the same time, also encountered difficulties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To help enterprises out of the predicament of development emerging industr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difficultie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引言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当务之急与艰巨任务,其核心是社会生产技术基础更新所引发的产业结构的改进,即由于新技术的开发、引进、应用、扩散,引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更替、改造,这说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以技术创新为前提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增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重要力量。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产业结构协调化使技术有条件不断更新,促进产业结构不断更新并形成新的组合,增强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换的能力,长线产业向短线产业转换的能力,技术含量较低的产业向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转换的能力,引起社会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提高经济资源配置效率的客观要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等特征的产业,同时它必须依托于先进的科学技术而存续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也是培植与开拓国家税原的重要渠道。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我国确定的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均是与先进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着力点。要处理好我国产业比较优势和世界产业发展趋势的关系,立足国内需求和现有产业基础,以产业升级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生产业,着力构建符合新型工业化发展内在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我们既要通过产业升级来巩固传统产业的优势,以此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又要集聚创新资源,形成发展合力。要把培育发展新兴战略产业作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着力点,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与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结合起来,通过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国际竞争制高点。当前特别要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工作,在相关产业领域加快制定专项规划和产业发展配套政策,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推动产业化,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二、新兴产业发展成就与存在不足

在可持续发展经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的宏观政策指导下,从2009年增值税实行转型后,激发了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投入和技改,其目的就是通过固定资产的投入加快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使得产品提升换级,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从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向技术型、低耗能的行业转变。从江苏全省看,主要集中在7大产业的调整和发展,而位于苏南的镇江市涉及的范围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海洋工程和生物工程5大行业,共涉及企业405户,现就新兴产业经历的这3年来的发展情况进行税源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些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前景,为税源分析提供依据,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1.产业分布状况

镇江市(地区)的新兴产业共有5个行业,405户企业,其中新材料106 户,新能源59户,电子101户,海洋工程44户,生物工程95户。从企业的分布看市区有117户,丹阳121户,扬中 49户,丹徒49户,句容57户,丹阳的新兴产业所占比重较大,而市区基本上集中在开发区,从分布情况看出丹阳和新区将是镇江市经济发展的中心和未来,其中投资规模上亿元的有10户企业,分别是巨宝精密加工(江苏)有限公司、江苏新韩通船舶重工有限公司、镇江中船瓦锡兰螺旋桨有限公司、镇江奇美化工有限公司、镇江耐丝新型材料有限公司、江苏恒神纤维材料有限公司、镇江鼎胜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美科硅能源有限公司、镇江荣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镇江大全太阳能有限公司,除电子产业无较大投资外,光伏、航空新材料和船舶制造的投入均达到亿元以上的规模。这些企业通过转型和发展对当地的经济、税收、就业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2.产业经营状况

五大新兴产业从2009年起起步,现已逐步形成一定的生产销售能力,从企业的销售情况看2010年575.35亿元,2011年707.86亿元,2012年518.2亿元(1-9月),同比分别增长23%和下降2.4%,销售收入呈先大幅上升后逐步下降的趋势。其中出口销售收入分别是78.9亿元,112.7亿元,74.39亿元,出口销售占全部销售收入的14.77%,销售收入呈下降趋势的行业是新能源和海洋工程,主要是受外销的影响,欧债危机、光伏产业双返倾销等一些列国际经济压力下,订单和价格大幅下降,造成了光伏产业和船舶制造业刚投入就收到压制得状况。如江苏美科硅能源有限公司、镇江荣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34亿元,而今年来只实现销售收入14亿元,下降142%,船舶制造业中2010年出口销售收入前5位的企业从实现销售收入14亿元下降到2012年的4亿元,下降幅度250%,在外销受阻的情况下如何扩大内销,是目前我市新兴产业能够继续生存的关键问题。

3.固定资产投资后未形成一定的销售规模

2009年固定资产实行抵扣政策后,镇江市已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共计59.11亿元,其中5大产业抵扣进项税额15.58亿元,占26.35 %,从抵扣数据可以看出,2009年至2011年的3年中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均以年58%的幅度递增,而从2011年起掉头以57%的幅度大幅下降,投资抵扣税额恢复到2009年的总量。一方面说明了企业在经历了新一轮投资转型后,应逐步开始正常的产品生产经营,形成投入产出后,销售收入和产品产量将逐步形成一定的规模。另一方面反映了企业的投入会带来的一定经济效应,如提高劳动生产力、降低能耗,节约成本等。实际上这五大产业的销售收入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却呈下降趋势,即2010-2012年的销售收入占全市工业企业的销售收入分别为15.9%,16.2%和14.6%。五大产业的销售下降说明了固定资产在投入后未能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拓展市场,加快产品结构的升级到位是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4.产业赢利能力未升反降

五大产业2009-2011年来共实现利润总额68.28亿元,其中2009年20.34亿元,2010年29.24亿元、2011年15.69亿元,利润增幅由2010年的同比增长43.75%到2011年的同比下降46.33%,减少净利润额13.55亿元,其中电子、海洋工程、新材料的下降幅度均超过50%,只有新能源的利润维持在增长幅度。利润空间的压缩,赢利能力的下降,都预示着我市新兴产业的发展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要想真正做大做强除了受宏观调控、全球经济的影响外,提高产品自身的技术含量,使得产品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才是企业的发展之本。

5.实现增值税呈下降趋势

五大产业三年共实现增值税31.96亿元,其中2010-2012三年分别实现增值税12.19亿元,12.21亿元和7.55亿元,占镇江市工业企业增值税的15.11%、14.75%和12.35%,实现税金也是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实现增值税下降的是新材料、新能源和海洋工程,而新材料行业的下降幅度达到51.56%,从企业的情况看主要是镇江奇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金海宏业(镇江)石化有限公司、大力神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镇江南帝化工有限公司、镇江鼎胜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下降幅度较大,这5户企业本年实现税金比去年同期净减少1.62亿元,减幅为3.3倍,另一新能源行业中主要企业镇江荣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美科硅能源有限公司、镇江丰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实现税金同比净减少3680万元,减幅为2.13倍。这些企业中既有外资企业又有民营企业,作为行业的龙头企业且是纳税大户,实现增值税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除了受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的影响外,其产品的毛利增值空间下降,也是造成税负下降,应纳税额减少的原因之一。

三、新兴产业综合效益不佳的成因

从上述数据分析看出,镇江市的五大新兴产业无论从销售收入、实现利润还是实现增值税都是呈逐年下降趋势,企业的前期投资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尽管固定资产抵扣比同期下降46.6%,即少抵扣进项税额2.35亿元,但仍未能使得税收收入有明显的增长。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没有自己的技术核心,只是一种简单的重复劳动,如光伏企业生产的多晶硅,生产设备是进口的,产品在国内切割成薄片再出口至国外,关键技术掌握在国外。又如句宝精密加工(江苏)股份有限公司大量进口国外设备,其产品在国内进行简单的组装加工,只赚取微薄的利润,解决当地的劳动力就业,产品的定价权、销售权都掌握在他人手里,造成产品的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也出现倒挂。

二是新产品的技术要求未达到尖端技术水平,产品还处在研发阶段,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不能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如江苏恒神纤维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碳纤维材料原计划是为大飞机制造航空材料,但直至目前产品性能和要求都未达到要求,不能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企业的设备只能处于半饱和状况,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

三是产品销售市场偏窄,一般以外销为主,在欧债危机的影响下,企业的订单大幅下降,出口严重受阻,产量和销量均出现下滑,即使现有的出口销售也是前几年定的未完成的合同。如江苏省镇江船厂(集团)有限公司外销船舶的订单由原60%以上下降到不到10%,而国内的企业因市场不景气大都推迟付款提货,必然造成企业的销售收入大幅下降,毛利空间进一步压缩。

四.新兴产业走出发展困境的对策思考

结合镇江区域的产业技术基础、市场销售环境、区域发展特点等实际情况,要帮助和扶持各类新兴产业企业走出目前的发展困境,建议采取如下对策:

1.继续优化支柱产业的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强生产能力的调整改造,用高新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提升产品工艺,提高能源利用水平。

2.加快推动高新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大,利用镇江高校拥有人才优势,应依托高校人力、智力资源,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和龙头产品,加速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步伐,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经济构成比重。

篇9

    随着一系列战略规划和推动政策的出台,新能源产业在我国快速发展,这一行业引起了银行业的高度关注。但是新能源企业一般自有资金比例较高,相对于常规传统能源,新能源在技术上还有待创新与完善,市场竞争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投资周期长、风险大,因而很多银行对新能源企业的贷款持观望态度。加之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从紧的金融政策,更使得各大银行收紧了对新能源企业的信贷额度和信贷规模。从新能源企业的财务状况看,银行信贷仍是新能源企业融资的主体,且存在大企业贷款多、小企业贷款难的现象。如英利能源(中国)有限公司截至2011年9月30日,本部短期借款为33.77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为2.46亿元,长期借款为19.61亿元。企业融资主要通过银行借款,财务成本相对较高。②2012年5月企业发行了总额12亿元的中期票据,主要用于补充公司营运资金和偿还银行贷款。相对于行业领导者,新兴和中小型新能源企业在银行贷款的获取上却存在较大难度。作为营利性企业组织,银行发放贷款首先要全面衡量面临的风险与收益,因而很多银行在对新能源企业放贷时,更倾向于选择规模大、技术强、市场稳定的新能源企业,而更需要融资的中小型企业、新兴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机会很少。风险资本方面。新能源产业的产业链涵盖业务内容比较广泛,从技术研发、设备制造到后期生产等,都具有高风险和高回报的特征,因而,新能源产业是风险资本潜在的投资产业。目前,在新能源产业领域,风险资本的投资对象以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相关产业的技术设备研发和产业项目为主。目前,大多数风险资本在我国新能源产业的投资尚处于尝试阶段,专业化程度较低,投资策略以谨慎观望为主,投资额度十分有限。[3]如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红杉资本、凯雷投资等国际大型风险投资机构,在广告业、连锁经营、生物技术等传统产业领域的投资动辄超过千万美元,而在新能源产业项目上却保持低调与谨慎,超过500万美元的投资项目极少。民间资本方面。当前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仍以政府扶持为主,且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完善存在一定时滞。在新能源领域,保障投资者利益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专门的金融制度和市场融资保证体系等配套政策措施还不完善。我国民间资本对新能源产业投资积极性普遍不高,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尚未取得明显成效。同时,我国民间资本发展不平衡,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地区发展较好,而中西部地区的民间资本发展相对缓慢。对于民间资本发展较好的地区,必须完善引导机制、监管体系、退出机制等,带动民间资本向新能源产业投放。对于民间资本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应有效集聚,强化引导机制与监管机制,提升投资的专业化水平。政府扶持资金在一定程度上,政府的产业优惠政策决定了新能源的发展水平。新能源属于新兴产业,从一开始就得到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如新能源发电上网电价补贴、节能灯泡补贴、新能源汽车补贴、风机补贴等。从产业链角度看,我国对新能源产业的扶持政策普遍存在“生产者补贴多,消费者补贴少;制造环节补贴多,研发环节补贴少”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扶持政策对产业发展的推动力。从扶持力度看,我国不同地区对不同新能源企业的扶持力度存在差异。一般对国家和地方政府重点规划建设的新能源项目或企业支持力度最大,而对处于初创期实力相对较弱、竞争优势不明显的企业,扶持力度相对较小,仅有简单的税收优惠和奖励补贴措施。从政策实施角度看,我国很多省份更多的是对国家新能源产业扶持政策直接实施,而立足于本省产业发展状况、由本省主导的优惠政策特别是资金方面的政策大多为空白。

    我国新能源产业投融资存在的问题

    新能源产业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且新能源产业投融资普遍具有规模大、时间长、风险高的特征。从目前我国新能源产业的投融资现状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新能源产业投资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基于其重要战略意义,新能源成为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热点。但由于是一个崭新的行业,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风险,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技术风险。我国新兴能源开发的历史较短,技术还不够成熟,核心技术方面尤其薄弱。如光伏发电的多晶硅生产、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等,企业的研发实力、制造技术等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限制了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行业发展速度。(2)市场风险。当前我国新能源企业普遍对国外市场依赖较大,如风力发电设备、光伏设备与材料等对外出口量较大。但国外对新能源产品需求有限,且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很多国家缩减了新能源建设项目,相关产品出口下滑,而国内市场相对有限。同时,部分新能源企业盲目扩张,产能过剩,导致了较大的市场风险。(3)投资风险。新能源产业具有高技术性特征,企业在产品研发、初期生产阶段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且资金的回收期较长。加之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国际市场需求、行业竞争、国际经济危机等影响,新能源行业投资的风险相对较高。2.新能源企业融资渠道单一,直接融资比例较低我国新能源企业融资渠道较为单一,直接融资比例较低。特别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仅有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等有限渠道。(1)新能源企业上市门槛过高,难度较大。我国在沪市、深市上市的新能源企业多为大型国有企业或具有较强实力的民营企业,如风帆股份、江苏阳光、孚日股份、三安光电、金风科技等。一些发展历史长、经营好的新能源企业也在美国、中国香港、英国上市融资,如江西赛维、无锡尚德、英利绿色、晶澳太阳能、保利协鑫等。但是,大多数新能源企业都会面临上市融资门槛高、上市过程复杂、审批时间长等难题,依靠上市融资来满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具有一定难度。(2)虽然多数风险投资机构都把新能源作为关注的重点产业,但由于其面对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等不确定因素,使得风险资本对新能源项目的投资更多地持观望态度,已有投资的金额和数量也相当有限。(3)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相对滞后,整体以公司债券为主,债券品种和规模都十分有限。企业发行债券需要经过政府监管部门的严格审批,且在信用评级、财务审计、法律认证、信息披露等方面有严格要求,新兴的新能源企业和中小新能源企业存在较大融资障碍。3.新能源企业对银行贷款依赖度高,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难我国能源企业在融资方面普遍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度较高,而商业银行贷款却呈现向优势企业、规模企业倾斜的态势。从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经营情况看,商业银行的资金投放普遍追求安全性和规模效益,其在挑选项目时更是集中于规模较大、市场前景较好、业绩稳定的大型企业,如大型风电项目、太阳能项目等。而对中小新能源企业则普遍采取谨慎乃至限制的信贷政策,在信用评价、信贷规模、担保条件等方面条件严苛。[4]4.新能源扶持政策需进一步完善,企业融资环境有待改善从国家层面看,“十二五”期间我国已明确培育和发展新兴能源产业的战略目标,大力推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在产业规划、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创新等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是,我国各省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基础、发展定位、发展规划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而当前各省市区根据自身新能源产业发展基础与现状制定符合区域产业特征扶持政策的却很少。大部分省份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激励措施、税收优惠、补助政策、低息贷款、加速折旧、开拓市场等方面还没有系统化、规范化,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针对新能源企业的上市、债券融资等优惠政策、扶持方案在我国的大多数省份仍属空白,成为影响乃至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我国新能源产业投融资的策略建议

    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第一,推进实施新能源产业创业投资计划,在国家及省级财政预算或国有资本金收益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设立国家与省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创业投资领域,各省市区争取与国家联合开展参股设立创业投资基金试点。第二,鼓励大企业、大集团和政府投融资机构直接投资或吸引省外机构在省内设立各类股权投资基金,支持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推动担保机构对新能源行业的支持。一是发挥国家控股担保集团、中小企业担保服务中心等担保机构功能,政府引导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二是构建以新能源产业担保机构为龙头,其他融资性担保机构广泛参与的多层次担保体系;三是探索各种类型的担保方式,扩大新能源产业担保资源。加强风险控制,规范新能源资金投向创新担保方式可以有效控制和分散贷款风险,这是新能源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因素。另外,应严格设定新能源项目的准入门槛,进行严格的项目评审,考虑行业专家意见,科学评估项目投资回报率,以尽可能地控制风险。

篇10

优化经济结构的切入点

经济结构失衡,令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经济结构是由多要素、多层次构成的复合体。储蓄和消费作为经济体系中两个最为基础和最为核心的要素,与其他要素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交织。因而,储蓄―消费之间是否匹配和协调就成为经济结构平衡与否的关键所在。

长期以来,中国的居民储蓄和企业储蓄持续保持超常增长的态势,但消费占GDP的比重却逐年下降。

数据显示,从2001年到2010年,消费率从61.4%下降到47.4%(见图1),其中居民消费率由45.3%下降到35%。在消费乏力的背景下,投资的高增长成为维持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保证,但由此导致的生产能力过快扩张亟须新的需求来吸收。

于是,一方面,不断依赖更大规模的投资来创造新的需求,导致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不断强化。从2001年到2010年,中国的投资率由36.5%上升到48.6%(见图1),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度越来越高。

另一方面,由于需要国际市场来稀释过度扩张的生产能力,中国的出口快速增长。

从2001年到2010年,中国净出口从225亿美元增至1831亿美元,增长了7倍多(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主动实施进出口平衡战略,再加上外需疲弱,2010年净出口已较2008年的2981亿美元有大幅下降),货物进出口总额则高达2.97万亿美元,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见图2)。

然而,长期依靠高投资和高出口来缓解储蓄-消费失衡会引发更多的结构性失衡,所导致的风险隐患也日渐突出。 首先,高投资不仅对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提出严峻考验,而且由于消费能力的提升、消费习惯的培养、消费空间的延展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投资需求的持续扩张会进一步拉大消费和投资之间的“剪刀差”,境内产能不能被消费需求吸纳的部分越来越大,在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增强的背景下,部分新兴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以光伏产业为例,2006年以来,国内光伏产业投资急剧扩大,仅2009年至2010年就新增投资超过1500亿元。据初步统计,2008年四季度以来,国内已有300多家光伏组件企业倒闭,一半左右的光伏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多家光伏上市公司财务状况恶化,部分企业负债率超过50%,有的甚至接近70%。

其次,出口虽然是借助外需释放过剩产能的重要途径,但未来会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制约。

一是对外需的过度依赖会削弱本国经济发展的自主性。例如,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外贸订单减少,出口额和双顺差规模骤降,对国内经济发展形成了较大的压力。二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加大了外汇储备管理和国内货币政策制定的难度。三是在全球经济不平衡逐渐加剧的背景下,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顺差国,在国际经贸关系中面对的矛盾日益尖锐,争端愈加频繁。

后危机时代,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进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有新的思路、新的方式和新的途径。企业“走出去”应成为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切入点。

20世纪80年代初,邓宁(John H.Dunning)将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与各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和结构联系起来考察,提出了投资发展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人均GDP超过4750美元的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明显加强,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明显表现为正值,并呈逐步扩大趋势。

2011年中国人均GDP约为5184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数据)。因此,如果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在中国具备适用条件,则中国的对外投资即将进入大规模拓展周期。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步伐不断加快,截至2011年底,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在全球178个国家(地区)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8万家,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3220亿美元。

在投资和出口遭遇越来越严重的瓶颈制约的背景下,企业“走出去”不仅可以转移过剩产能、实现经济结构再平衡,而且可以避免高投资对资源、环境的依赖,化解贸易保护主义对高出口的冲击,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

从外部环境的角度看,后危机时代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方面,受危机影响较深的欧美发达国家,企业估值相对较低,可有效减轻“走出去”企业的成本压力。更重要的是,欧美国家可能会放宽外国企业在当地投资并购的管制,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

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为中资企业“走出去”提供了丰富的投资机会。后危机时代,发展中国家将进入经济增长的“快车道”,从而对改善其公路、铁路、机场、码头以及水利、电力、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提出了迫切的需求。

日本、印度经验借鉴

从国际普遍经验来看,对外直接投资对本国经济发挥的积极效应一般可划分为贸易替代型、贸易创造型、产业转移型、资源获取型、技术寻求型等。

从典型案例来看,日本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面临的经济发展状况与中国当前情况相似,其利用产业的国际转移加快本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经验对中国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此外,印度作为新兴市场经济体,其对外投资经验也对中国具有一定的启示。

日本对外投资的积极效应表现为:产能转移+贸易替代+提升国际竞争力。

从1981年到1990年的十年间,日本对外投资累计流量达到2742亿美元,实现历史性突破。截至2010年底,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增至8311亿美元。日本大规模对外投资对促进本国经济持续发展起到了以下作用:

一是通过扩大对外投资将过剩产业向海外转移,推进国内的产业升级换代。上世纪80年代前期,日本制造业的海外生产比率(海外企业销售额与国内企业销售额的比率)仅为3%左右,90年代初提高到8%左右,而2002年达到17.1%,其中电气机械业达到26.5%、运输机械业则高达47.6%。

从不同时期日本制造业对外投资的重点产业领域看,对外投资额排在前三位的产业在1969年-1973年间是纺织、化学和铁及非铁金属,1978年-1984年间是铁及非铁金属、化学和电气机械, 1986年-1989年间是电气机械、运输机械和化学。

上述制造业行业在相应时期大多已进入产业发展的成熟阶段,在国内市场上开始面临过度竞争、生产过剩等问题,而通过向海外进行产业转移,无疑有助于过剩产能的消化并推动这些产业的优化升级。

二是起到贸易替代作用,即通过对外投资将出口贸易转化成就地产销,从而规避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据统计,在海外日资企业中,产品就地销售的占64%,销往第三国的占21%,返销日本的仅占15%。这表明,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日本以国际化生产代替了单纯的出口,产生了85%的贸易替代效应。这种迂回策略一方面巩固扩大了海外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又减少了贸易摩擦,缓和了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收支不平衡矛盾(见图3)。

三是通过全球范围的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对外投资和加快走向国际化,日本企业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合理分工和配置资源,“在最合适的地方研发,最合适的地方生产,最合适的地方销售”,不仅突破了日本本土地域狭小、资源有限的瓶颈,还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多种经营成本,进一步增强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印度的对外投资效应则代表了新兴经济体的经验。

尽管发达经济体的跨国公司一直是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最主要来源,但新兴市场国家作为对外直接投资来源地的作用正在不断提高,其私有企业和国有企业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外投资对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日益明显。

近年来印度的海外直接投资发展很快。海外投资存量从2000年的17.33亿美元迅速增至2010年的924亿美元,十年增长53倍。印度海外直接投资的特点是私人企业主导、市场力量推动(一些能源企业除外),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信息产业,并向石油、钢铁、制药等多个领域拓展。

海外投资给印度带来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对外投资绕过了贸易壁垒,开辟新的市场。比如,为绕过进口国设置的反倾销、特保等壁垒,印度纺织企业尝试在非洲、南亚周边国家以及海湾国家设厂,以享受这些国家的特别关税减让,并降低生产成本。

二是通过海外投资促进了本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随着印度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以及全球对信息产品与相关服务业需求的增加,印度服务业的对外投资得到快速发展。印度企业在承接发达国家技术的同时发展起自己的有形的和无形的资产及管理技术,进一步巩固了本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此外,印度在海外大力发展石油、天然气和采矿业等能源开发合作项目,很好地补充了国内资源不足的状况,使对外投资与国内产业发展起到相互促进作用(见图4)。

三是通过海外投资促进本国出口,即贸易创造效应。为了解决本国长期存在的贸易逆差,印度政府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起实行“促进出口”政策。配合此项政策,印度政府也鼓励通过发展海外合资企业来促进本国出口(见图5)。据统计,在印度出口的工程技术产品中,40%都是专门供应给海外合资企业或工程项目的,印度海外合资企业的发展有效带动了本国机械产品的出口。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以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还是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对外投资在规避贸易壁垒、拓展海外市场、获取经济资源、争取技术来源、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

战略实施需顶层设计

鉴于企业“走出去”对于经济转型的特殊意义,中国应科学规划、统筹协调这一战略。

首先,应注重顶层设计,在国家层面制定企业“走出去”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规划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对外投资的总体规模、投资区域、行业选择、投资方式、投资主体、融资战略、最小进入规模以及可享受的优惠政策等,对企业“走出去”提供战略指引。

国家还应通过倾斜政策引导企业重点走向资源丰富的地区投资,加强资源获取型对外投资,以克服中国长期高速发展的资源障碍,突破产业升级过程中的资源瓶颈;走向人均收入虽然较高但并未建立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投资,如拉美大部分国家;走向尚未开发、仍需要大量基础设施建设的地区投资,如非洲,这些国家和地区市场潜力大,而且可以通过输出国内成熟的产业,以缓解产能过剩状况,并获取国际比较优势;走向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国投资,以获得整个自由贸易区内部市场;走向已经和将要与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投资,以充分利用协定创造的有利条件;走向周边国家投资,以降低成本等。

其次,应完善政策法规和基础设施,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多配套支持。

一是加强企业对外投资立法,减少所有制歧视,简化行政审批程序。要建立和完善中国对外投资法律体系,尽快制定“对外投资法”,改变中国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无法可依的局面;要依法推动对外投资企业主体的多元化,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的壁垒,尤其要加大对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对国企对外投资的管理,应着重于股东管理、投资人管理的角度;要简化审批流程, 加快审批速度,提高审批效率;要强化投资后的监管,建立投资问责制,对国有资产的对外投资损失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此外,考虑到对外直接投资可能的过度发展,会导致中国某些产业的空心化,在放开对外直接投资限制的同时,应配合出台鼓励企业将核心部门保留在国内的相关政策。

二是国家有关部门要发挥好指导平台和信息窗口作用。要与重点投资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建立长期联系,通过政府间的交往,积极利用各种国际组织为“走出去”企业争取利益;在签署双边投资协定、自贸区协定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议时,从以往侧重吸收外资转向对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权益的保护;加强对外投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对外投资信息服务系统,逐步形成和完善对外投资项目信息库,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加强对企业投资国的风险预警,为在外中资机构和员工提供更加及时有效的外交保护和智力支持;在中国企业遭受保护主义侵害时,积极出面协调,保护其利益;建立必要的监督跟踪机制,对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发生的突发公共外交事件,做到及时掌握并有应急预案等。

三是构建完善的对外投资金融服务体系。适当放松企业境外投资、并购换汇等方面的外汇管制;建立利用外汇储备支持“走出去”的转换渠道,开拓外汇储备管理、使用的新思路、新方式,考虑把外汇储备借给国内的金融机构,除金融机构购汇外,还可采用储备注资、委托贷款、货币互存、外储借款或定向债等多种委托投资方式,拓宽“走出去”企业的融资渠道;给予银行并购贷款、搭桥贷款等外汇支持;建立和完善对外投资的信用担保、保险等风险保障制度与措施; 建立各种海外投资发展基金,专门用于支持和鼓励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建立银企金融需求对接机制,使“走出去”企业能及时通过该机制金融需求;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扩大跨境人民币结算范围,扩大人民币在跨境投融资中的作用,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以化解企业“走出去”的汇率风险等。

此外,金融机构应发挥服务和引领功能,为企业“走出去”帮扶助力。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客观上要求国内金融机构跟随企业同步走出去,支持其在全球的发展。

目前,海外中资企业对银行的服务需求已经从存款、贷款、结算等传统服务向多元化、综合化演变,衍生出巨大的公司金融、投行服务和金融中介需求,尤其是石化、电信、交通、机械、商贸等行业,其跨境发展所需金融服务最多也最为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