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贸易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际贸易的核心

篇1

【关键词】外汇技能;外汇交易;模拟软件

任何一笔外贸业务都离不开国际金融的配合。假如以合同为线索来考察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不管是进口还是出口,在签订合同之前首先要考虑的是外汇风险,任何一个从事外贸工作的人员必须掌握足够的国际金融知识。

一、传统《国际金融》教学的不足

虽然大部分国际贸易类的专业,无论是研究生阶段是本科还是高职,都开设了《国际金融》课程,但是,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学生掌握的国际金融知识和技能远远不能满足外贸工作的需要。该课程理论性强、抽象难懂,学生们往往缺乏信心和兴趣,笔者经过分析总结了以下原因:

第一,与学科其他教材内容重复。《国际金融》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商务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但其中的内容与国际贸易专业的相关课程在内容上的重复屡屡发生。如《国际贸易》教材中的“国际资本移动与跨国公司”一章,和《国际金融>中的“国际资本移动与国际债务”一章。这两门课的这两章都涉及“国际资本移动”,都需讲授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间接投资。

第二,应用性的内容讲述不够。根据专业的需要,国际贸易专业的《国际金融》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满足外贸业务的要求为宗旨。在目前的浮动汇率制度下,各国货币汇率变化无常。人民币与外币的汇率也经常大幅度变化,这严重影响了外贸公司的经营。如何规避外汇风险、进行外汇保值操作,将成为摆在外贸公司面前的首要问题。而《国际金融》教材对外汇保值问题的探讨却零散地分散于“外汇业务”与“外汇风险”两章中,内容不集中,结构不紧凑,重点不突出。又如学生毕业在工作及生活经常接触到的结售汇制度、外汇核销制度却根本没有涉及。

第三,教学方法还没有突破课堂讲授的传统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用“五个一”来形容,即一本书、一叠讲义、一面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尽管用PPT课件代替了黑板和粉笔,但是基本教学模式没有变化。由于教学方式单一、落后,学生无法获得感性认识,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应被彻底抛弃,在教学中,不仅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国际金融》课程不仅要教知识,还要教技能。

在国际贸易专业中,像在国际金融专业那样全面、细致的讲授《国际金融》是没有必要的,也极其不可取的。国际贸易专业的《国际金融》课程应该有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必须对《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序化。

二、以外汇交易为平台整合教学内容

目前各个学校纷纷实行教学一体化改革,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很多学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已经删除了《国际金融》课程。这是适应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细化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但是,“高深”的国际金融知识和复杂的国际金融技能又是外贸类毕业生必不可少的。一个可行的的出路就在于我们必须站在国际贸易专业的角度,重构国际金融知识,以“有用、够用”为标准开展国际金融的实践教学。问题的关键是,哪些内容是必须保留的,那么内容应该省略?

在外贸业务中涉及到的《国际金融》知识,主要是汇率折算、进出口报价、对外贸易融资、外汇风险防范、国际结算、结售汇等。这些内容都外汇交易密切相关。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在经过调研的基础上,建整合出适合国际贸易专业的二大内容:

一是顺利结售汇外汇保值操作。围绕这一主题,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设计如下:(1)外汇与汇率,包括外汇与汇率的概念、种类、汇率的标价方法。(2)如何买入和卖出外汇?

二是防范外汇风险。如果不采取相应的外汇保值操作,可能会出现做一笔外贸业务不但不赚钱,反而还亏损的业务。这就要求外贸从业人员应该掌握外汇保值的原理、方法及操作等。围绕这一主题,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设计如下:(1)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包括基本的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2)外汇管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外汇管制和我国的外汇管理。(3)外汇保值措施,包括即期、远期、掉期、期货、期权等外汇保值交易。

以上内容都与外汇交易相关。为了让学生集中掌握以上内容,我们认为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可以加入专门的课程《外汇交易理论与实务》;如果不开设专门的课程,那么可以在相关的课程中加入完整的外汇交易实训,以便让学生通过模拟操作,加强对这些知识点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进出口贸易融资、出口信贷等相关知识点,激发学习兴趣。

三、以外汇交易为核心的《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内容

随着利率市场化、汇率机制的改革和电子化技术程度的提高,对外贸行业从业人员岗位的知识结构、能力要求、基本素质会产生很大影响。在新形势下,外贸从业人员不仅要懂得国际贸易的管理、政策、法律,还要了解银行的信贷知识.还要知道企业的融资投资知识。因此,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未必要很高的专业知识深度,但一定要求很有知识面的广泛宽度。随着我国国家化的加快,金融风险日益突出,因此,新的课程应突出外汇风险的管理及其防范。

表1

项目 主题 案例举例

项目一: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对经济的影响 20XX中国国际收支报告

项目二:国际储备 国际储备的规模 20XX中国的国际储备规模构成

项目三:外汇汇率 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及对经济的影响 美元为何会持续贬值,对各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的外汇制度是如何变迁的?

项目四:外汇市场与外汇业务 衍生产品交易的两面性 1995年巴林银行时间、2005年中航油事件

......

表2

情景一: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

目的和要求

通过实务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内容,真正理解国际收支平衡与失衡的含义。

教学内容

给出若干笔国际经济交易,要求学生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判断国际收支是否平衡,是顺差还是逆差,计算各种国际收支差额,并分析失衡的原因。

必要说明

简单介绍复式记账法。

情景二:汇率计算的实务练习

目的和要求

通过模拟练习,使学生对外汇汇率的标价方法有进一步的认识,并能进行各种汇率的计算。

教学内容

基本汇率与交叉汇率的区别与计算;买入汇率、卖出汇率与中间汇率的区别与计算;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区别与计算。

必要说明

利用软件进行;可开展技能竞赛。

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精心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为此设设计了以下项目及(下转第239页)(上接第236页)若干子项目:

项目一:国际收支(子项目一:外汇与国际收支;子项目二:国际收支平衡表;子项目三:国际收支的调节;子项目四: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实训));

项目二:国际储备(子项目一:国际储备的构成;子项目二:国际储备的管理)

项目三:外汇汇率(子项目一:汇率及其标价方法;子项目二:汇率变动及其影响;子项目三:汇率制度;子项目四:外汇汇率的计算(实训));

项目四:外汇市场与外汇业务(子项目一:外汇市场;子项目二:外汇业务;子项目三:外汇业务(实训));

项目五:外汇风险(子项目一:外汇风险概述;子项目二:外汇风险管理;子项目三:外汇风险管理(实训));

项目六:外汇管制(子项目一:外汇管制的内容;子项目二:我国的外汇管理);

项目七:国际金融市场(子项目一:国际金融市场概述;子项目二:欧洲货币市场;子项目三:亚洲货币市场);

项目八:国际金融组织;

项目九:国际货币体系。

四、课程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

(一)案例分析法

在教学过程中,每个项目都要有案例做引导。这要求学生自行查找相关资料,在了解案情的基础上,结合国际金融的相关知识,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对案例进行分析,并提交分析报告。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利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国际金融”案例教学中选取的主要案例如表1。

(二)模拟教学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必须充分重视模拟教学的作用。为此,我们选取了以下内容(列举了两个情景)开展模拟教学(见表2)。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柳燕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模式研究与课程开发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9).

[3]李建元.证券、期货、外汇模拟实验[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篇2

科学技术是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尤其是经济以及科技为核心的综合竞争能力几乎是与科技实力直接相关的。同时,经济的发展也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方面,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科技创新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

一、科技创新对我国国际贸易竞争能力之间的关系

(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正获得不断的提升

我国在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就将科技现代化作为了其中重要的一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首先,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有利较为明显改善,主要表现在科技人员数目的增加以及科研经费投入的增长方面。尤其是科研经费额的投入方面,其增长的速度要远远超过科研人员增加的速度;其次,产业集群是进行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实现产出技术溢出效应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从下表1中就可以看出,我国近年来通过长期的努力,使得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使得我国的科技竞争能力在国际竞争中具有了一定的地位。但是,我们也要意识到,虽然我国的发明专利数目增长较快,但是作为专利技术中最优价值的发明,尤其是一些实用的新型技术与外观设计等在整个专利中所占的比例还是较小,这表明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还较为欠缺,还具有比较大的发展与上升的空间。从表1中还可以看出,以为科技创新提供基础支撑的SCI科研论文数目也在迅速的在鞥家,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对科技创新的基础理论研究能力在不断的增强,但是也表明我国基础理论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表1 中国科技创新产出指标

(二)科技创新与我国国际贸易竞争力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

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有效的提升了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科技创新有效的提高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改善了产品出口结构

在对一个国家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以及竞争优势进行评价时,一般是采用竞争优势指数——RCA来进行描述的,也就是说他是用该国家在某一个产品或者是在某一个行业在该国家所有出口份额中所占的比例,与在世界贸易中该产品或者是行业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例相比较。因此这个系数可以很好的放映出该产品或者是该行业的竞争优势。

图1 对外贸易中高新技术产品在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例

从图1中可以看到,随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近些年来我国的科技产品竞争能力迅速增强,出口产品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些科技产品的出口比重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2、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促进了我国出口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增加

随着我国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我们可以采用国际市场占有率(MS),对该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进行衡量,它是体现该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通过对科技产品的不断创新,可以使得我国的产品在完全依靠自主力量就能够和发达国家的产品进行竞争,并利用不断增强的创新能力来提高产品的整体竞争力,促进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从整体上实现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3、科学技术与贸易的结合促进了竞争优势的提升

在不断的科技创新过程中,我们逐步的认识到了科技创新对于促进贸易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进行了及时的科技贸易改革制度,基本实现了科技和贸易的结合。从2006年开始,依照“行业领先、自主创新、示范带动、国际化发展和主动推进”的发展原则,国家商务部联合科技部认证的两批科技创新贸易基地,一共38家企业,覆盖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农业、大型装备制造、新材料、航空航天以及海洋化工等多个产业,有利的促进了我国科技实力的迅速增长,健全了我国的科技发展整体体系。

二、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国际贸易竞争能力的对策

(一)完善国家整体创新体系

从根本上来讲,一个国家的创新体系是与企业、政府以及学术界直接相关的,三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形成了国家的整体创新体系,对国家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国家的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应该加强国家整体创新系统的建设工作,加强整体创新能力的建设,同时结合经济的持续发展,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创新体系建设道路。

(二)开展知识知识产权战略改革

从当前的形势来看,将来的国际贸易必然充满了倾销、反倾销、知识产权保护、市场行业壁垒等一系列的问题。通过积极的自主创新,加大对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不断投入,是打破国外知识产权保护壁垒,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竞争能力的有效策略。同时,在存在产权纠纷的环节上,应该防止国外企业联合对我国企业的打压,通过自身的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改革的结合提高在贸易竞争中的能力。

三、结语

本文分析了科技创新对我国国际贸易竞争能力之间关系,提出了通过加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我国国际贸易竞争能力的策略,对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黄锦明. 科技创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我国的对策. 经济纵横, 2007(11):31-33

篇3

关键词:经济视角;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创新和发展

随着电子商务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等方方面面的应用和普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人们的生活等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为其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传统的国际贸易有着一定的劣势,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等的限制,同时,也没有很强的信息处理的能力,那么,在此条件之下,电子商务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多方面的不足和漏洞,有着非常鲜明的优势,主要包括成本低、不受空间限制等。

一、电子商务之下的国际贸易的优势

对于电子商务来说,主要的基础是计算机网络,在当下的国际贸易的发展过程中,电子商务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并且成为了主要的方式和手段,势必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从国际贸易秩序方面来讲,电子商务的出现对其的建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它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并且将对国际上不同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等的发展产生不可替代的影响。在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影响之下,国际贸易有着很多新的优势,主要有三方面的表现:其一,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内容作为其发展的基础,具体就是现代化技术,现代化技术的分类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管理等。所以,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其重要的贸易通道,可以为双方利益的最大化提供重要的保障。其二,电子商务与传统的国际贸易形式有着很大的差别,在电子商务的条件之下,国际贸易所呈现出的最突出的特点是虚拟化,具体虚拟化的内容是国际贸易的组织形式和交易方式。对电子虚拟市场进行相应的阐释,它所涉及到的对象包括贸易的生产者、消费者和中间商,其沟通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是数字形式,并且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不是静止的。其三,一般情况之下,人们对传统贸易市场的称呼是实体市场,在此市场中,客户是对商品进行实地观察的,然后在双方满意的基础上完成相应的交易。同时,人们进行沟通和交流的主要形式是电话,在市场交易的过程中,有着多个环节,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人进行相应的参与,这种形式的交易有着很大的弊端和不足,对于人力资源和资金都是非常浪费的。当人员的沟通和交流中出现了相应的问题的时候,必定会使传输的时间受到影响,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在此条件之下,需要对电子商务进行充分的应用,它有着非常突出的优势,可以有效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对相关的信息进行快速的收集和处理,建立起相应的市场网络连接,然后在进行了相应的信息交流和沟通的基础上完成电子合同的签订,事项订单交易的目标。交易的各个环节都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用户和厂家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的效率,并且此过程没有受到市场空间的制约,将交易的范围不断扩大。

二、基于流通经济视角谈电子商务对传统国际贸易的创新和发展

1.电子商务多国际贸易理论进行了相应的创新和发展。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对于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流通理论发生创新。有着相应的具体表现:其一,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之下,网络购物迅速发展起来,物流的数量有了非常大的增多,不过,客流数量有了相应的减少,使得物流和客流之间发生了分离;其二,信息流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所带来的网络信息不断增多,在此条件之下,很多的消费者受到了其影响,对于商家产品服务和销售来说,电子商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其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资金流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形成是建立在新型的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的,所以,它是一种新型的商务模式,和传统的国际贸易形式有着很大的差别,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新型的支付手段和方式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控制着消费者的行为,从而对商家产生更大的影响。

2.电子商务对估计贸易管理进行了相应的创新。从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和条件等方面来说,它是一种新型的贸易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传统的贸易管理方式,为其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和机遇。电子商务的出现为传统的国际贸易管理方式提供了新型的方式和方法。在进行贸易的过程中包含着非常多的环节,在这些环节中,对于对外出口的企业来说,必须要对自己的作用和影响做到足够的重视,对网络技术等新型的技术进行充分的应用,正确看待电子商务的涵义和作用,如果只是将电子商务作为一种营销的途径和手段,那么就不能实现企业真正的发展和进步,必须要对传统的营销思路和手段等进行全面的改善,与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结合,从对企业的发展有利的角度出发,改变现有的贸易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对于国内的企业来说,必须要对市场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知,对自己的观念等进行有效的更新。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企业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技术水平,将多种先进的技术引入到自己的企业发展中,同时,对于网络计算机技术也要做到足够的重视,进行大力投资和应用。

三、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有了长足的进步,为其发展和进步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同时,电子商务的改变和完善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对于国际贸易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弥补了传统贸易方式的不足,对其进行了充分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心纯,张婷.基于流通经济视角谈电子商务对传统国际贸易的创新和发展[J].商业经济研究,2017,04:132-134.

[2]桑椹.流通经济视域下电子商务对传统国际贸易的创新发展[J].新经济,2016,32:39-40.

篇4

关键词:信用证;拒付;付款义务;信用证独立

中图分类号:DF525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孙嘉(1992-),女,哈尔滨人,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经济法。

一、一个案例

(一)主要案情

中国A公司与香港B公司订立了一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约定由中国A公司向香港B公司销售16 000吨钢材,B公司应作为开证申请人开出以A公司为受益人的100%不可撤销的信用证。此后,香港B公司作为中间商找到新加坡C公司,双方以B为卖方、C为买方,也做出了同样的合同安排。合同订立后,C公司依约开出了信用证,A公司收到信用证后便按照其与B公司间合同的规定装运货物,向银行提交了全套议付单据,得到了合同项下70%的货款,并得到了由开证行承兑的30%不可撤销的信用证。但由于B与C之间的争议,双方协议撤销上述信用证远期30%的部分,C公司向法院申请裁定终止信用证所余30%货款的支付,并撤销了该信用证。合同约定见图1,合同的具体履行情况见图2①。

(二)案件争议

在本文中,最主要关注的是图2中的⑧,也就是A公司与B公司之间的付款争议。

1. 卖方/收款方的意见。A公司因一直未收到信用证剩余的30%的货款,便根据其与B公司合同中的仲裁条款提起仲裁,认为B公司并未完全履行其付款义务,要求B公司支付买卖合同项下拖欠的30%的货款及其利息。

2. 买方/付款方的意见。B公司认为,其作为买方已有效地开出信用证,开证行亦承兑了剩余30%的货款。对这承兑的30%货款,开证行负有第一性、独立的付款责任。所以,A公司应向开证行索要剩余的30%货款,而不应向B公司索要。A公司无法获得该笔货款是银行信用风险所致,与买方B公司无关。

(三)处理结果

本案中的律师认为,B公司已经违约,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原因有二:(1)对于C公司申请开立的信用证,A公司是该第二受益人,B公司是第一受益人。在A不知情的情况下,B与C公司达成撤销信用证的协议,以此对抗善意第三者A公司,其行为违背了国际惯例。(2)B公司在撤销信用证的过程中,隐瞒了该信用证已转让并已由开证行承兑的事实,使仲裁庭和法院做出有利于B公司自己的裁决和裁定,造成开证行无法议付;B公司的行为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导致A公司收取货款的权利受到侵害。

(四)规则的缺失

可以看出在B公司已经按照合同约定开出信用证,银行已经承兑的情况下,货款仍然没有最终付到A公司手中,此时B公司到底是否履行了合同约定的付款义务呢?B公司认为,按照合同约定,它该做的关于付款的事情已经全部完成,应该算履行了合同义务。但A公司认为,不管怎样还没有收到货款,B公司的付款义务没有完成。

在上述案件中,由于B公司有背着A公司擅自与C公司协商撤销信用证的行为,因此上述案件的处理分别通过违反国际惯例和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方式判定B公司未履行合同义务,需要承担违约责任。但这引发出了一个问题:违反国际惯例和违背诚实信用原则都是比较兜底性的条款,适用比较困难,难道没有效力更强的法律法规可以适用吗?另外,若没有B后来的行为,单纯是银行破产或其他与B公司无关的事由导致银行拒付,那么便无法适用违反国际惯例和违背诚实信用原则了,此时A公司还能否继续要求B公司付款?下文将继续探讨现有规则能否解决上述问题。

1. 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在本案中,C公司开出的信用证属于可转让信用证,由转让行(transferring bank)转让给了A公司,因此B公司在本案中是信用证的第一受益人(first beneficiary),A公司属于信用证的第二受益人(second beneficiary)。在UCP 500的第48条与UCP 600的第38条都有详细的关于可转让信用证(transferable credits)的相关规则。本案比较特殊,涉及到了可转让信用证,因此可以适用UCP 600第38条的(e)和(f)款。

但若因为其他原因(如单证不符的拒付、银行破产)而导致货款并没有最终付到买方手中,买方是否有权利直接向卖方要求付款,在UCP中并未有所规定。UCP 500第14条和UCP 600第16条仅规定了开证行或保兑行对有不符点的单据如何处理,但并没有规定拒付后,基础合同买卖双方的权利问题。

2. 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CISG)第53条规定了买方付款和收货的义务,第54条更详细地规定了买方付款义务的要求②,但并没有明确说明买方完成了付款相关要求和履行付款义务之间的关系。

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我国目前有关信用证的法律依据主要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其中第2条规定信用证纠纷适用国际惯例,而实践中一般都适用《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第3条规定,有关信用证的多种纠纷都适用此规定③。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法院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普遍适用UCP规则,但上文已经分析过,《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中并没有相关的规定。而且开证申请人与受益人之间(即基础合同的买方和卖方)的法律关系并不在第3条的范围之内。

4. 我国合同法的规定。我国《合同法》分别在第159、160和161条规定了买受人支付的相关问题,主要说明了合同对价款数额、价款支付地点、价款支付时间约定不清楚时,对合同的解释方法④。但对本文所关注的问题并没有规定。

(五)问题的重要性

在信用证被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的今天,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导致银行信用也受到了挑战。这时,研究信用证被拒付时基础合同的权利义务具有重大意义,权利义务清晰能让买方和卖方合理进行风险控制或事后止损,正确引导国际贸易参与方的期待,令国际贸易更具秩序。

二、司法实践的国际比较

(一)英国的司法实践

英国在此问题上曾有多个判例,如Newman Industries Ltd. v. Indo-British Industries Ltd.案,Soproma S.p.A. v. Marine & Animal By-Products Corporation案,W.J. Alan & Co. Ltd. v. El Nasr Export & Import Co.案,E.D. & F. Man Ltd. v. Nigerian Sweets & Confectionery Co., Ltd.案等[1]。一开始英国司法界认为卖方只有在开证行无清偿能力致使卖方不能获得支付时,才能向买方追偿[2]。

之后,在著名的Alan v. El Nasr案中,法官Denning总结出了关于信用证效力的三种看法⑤:

1. 信用证是绝对的付款(absolute payment)。 如果信用证是绝对的付款,造成的结果是:卖方只能要求银行支付,不能找买方要求支付。支持此观点的有澳大利亚高等法院的Saffron v. Societe Miniere Cafrika案。高等法院认为:“不可撤销的信用证合同条款可以被认为是承兑银行责任代替买方责任的约定”⑥。同样支持此观点的还有McNair法官,在Soproma S.p.A v. Marine & Animal By-Products Corp.案中,McNair法官认为:“买方提供给卖方一个可靠的、有偿还能力的付款人就相当于履行了付款义务”⑦。但Denning法官认为,只有在卖方明示或暗示信用证是绝对的付款时,上述观点才成立。

2. 信用证是附条件的付款(conditional payment)。 如果信用证是附条件的付款,造成的结果是:卖方首先应要求银行付款,必须向银行提示单据;若银行没有履行义务,卖方可以向买方追索,也可以买方,因为买方应该确保开证行是可靠的且有支付能力的。新西兰Hindley v. Tothill案中,上诉法庭说卖方先对银行有权利,银行未履行责任时,对买方有权利⑧。在美国Greenough v. Munroe 案中,美国第二上诉法院认为美国官方机构不同意“绝对付款”的观点,因此若银行不履行义务,卖方可以要求买方付款⑨。英国的Newman Industries Ltd V. Indo-British Industries Ltd.案中,Sellers法官也持同样的观点⑩。

3. 信用证完全不是付款(no payment at all)。如果信用证完全不是付款,只是获得付款的方式,即只是附属担保,造成的结果是:卖方应该向银行提示单据。如果不提示,卖方相当于有过错,买方的责任将被免除。Peacock v. Purcell案就持此种观点,若银行未履行义务,卖方有权直接要求买方付款B11。在Pennsylvanian Bell v. Mors案中,法官认为:信用证不是付款,只是付款的一种方式B12。

经过上述分析,Denning法官认为,若合同约定用不可撤销信用证作为付款方式,卖方已经接受了信用证,其功能便是附条件的付款,而不是绝对的付款,也不是附属的担保。若信用证被银行拒付,卖方可以向银行和买方要求损害赔偿。

可以看出,此案认为,不论银行以何种原因拒付信用证,卖方均可以向买方追偿。这观点得到了英国法院的普遍认同。之后E. D. & F. Man Ltd. v. Nigerian Sweets and Confectionery Co Ltd.案中,法官也同意“附条件的付款”的观点[3]。但Denning法官认为,只要银行接受了卖方的汇票,买方的责任就绝对免除了,即使银行后来拒付汇票,但此观点没有获得英国法院的支持[4]。

(二)美国的司法实践

美国《统一商法典》是根据美国法院的判例总结出的,其中第2章“货物销售”的第325条(2)规定:“买方向卖方提供适当信用证后,暂时中止付款义务。如果信用证被拒付,卖方可在及时通知买方后要求买方直接付款”。从此条款看,美国司法实践持的观点是“信用证完全不是付款”,因为卖方可以直接要求买方付款,而非要求买方赔偿损失。也就是说,买方付款的义务在信用证被拒付后便自行恢复。

(三)中国的司法实践

从中国的司法实践来看,本文认为也是持第三种观点――信用证完全不构成付款。中国国投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与Shree Radha Vallabh Exim Private Limitd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纠纷案中,法院认为:“信用证是双方选择支付货款的一种方式,在信用证与单据不符的情况下,仅构成银行拒付信用证项下款项的理由,但不影响双方履行各自义务”B13。在环汇有限公司与福建省农资集团厦门进出口公司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纠纷案中,法院认为:“合同约定的付款方式为信用证,现开证行厦门中信银行已明确以单证不符为由拒付信用证项下款项,依《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600),信用证与作为其开立基础的买卖合同是相互独立的交易,厦门中信银行经独立审单后向原告发出拒付通知,该拒付通知仅仅是开证行审单的结果,因此,厦门中信银行的拒付不能作为买方拒付货款的理由。……故,在银行明确拒付信用证款项后,原告有权要求被告及时支付合同货款”B14。

三、信用证独立原则与买方付款义务

在上文中,可以看出信用证失灵是否影响买方付款义务是一个模糊不清的问题。这个问题在现有国际贸易法律规则中缺失,在我国成文法中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回答。在总结了上述国家的司法实践后,本文的目的就是尝试解决上述问题。

(一)信用证的本质

有学者认为,跟单信用证具有两重属性。首先,它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支付方式,源于涉外货物销售合同中买卖双方关于支付条款的约定。其次,它又是买方的一种付款担保,且以银行信用为后盾[5]。还有学者认为,信用证从性质上属于担保合同,是担保合同的一种。它担保的是买卖合同中的结算条款,而与买卖合同整体无关。但信用证担保不同于一般民事担保,开证行负有首先付款的责任,承担第一性付款义务[6]。

总的来说,在国际贸易的背景下,买卖双方互相不熟识、不够信任,因此用银行信用替代商家信用。因此有人认为,银行信用高于商家信用,卖方用比自己付款更为有保障的方式进行付款,应该说已经完成了付款义务。本文认为“替代”这个词用的不太准确,应该是用银行信用在商家信用前多加了一层保障,而非完全替代了商家信用;另外,银行信用高于商家信用是一种相对的平均状况,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不排除银行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若银行破产,但商家信用仍然存在。

(二)信用证独立原则

有学者认为,信用证与可能作为其依据的销售合同或其他合同,是“相互”独立的合同[7]。因此,若信用证被拒付,是开证行与受益人之间的法律关系问题,与开证申请人(卖方)和受益人(买方)之间的基础合同无关,因此受益人不能要求开证申请人付款,否则有“信用证短路”之嫌。为判断上述说法是否正确,我们首先需要考察信用证独立原则的基本意思。

信用证独立原则是信用证交易的最基本原则,是信用证交易的支柱或基石。这一原则最早于本世纪初期为英美判例所确立。1920年的American Steel Initiating National Bank及同年的Ernesto Foglerco Corp. v. Webester案中,法院都判决认为,开证行不得以其同客户间的契约关系为由,拒绝履行兑付义务[8]。

此原则最终固定在了《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中。UCP 500第3条与UCP 600第4条规定:“就性质而言,信用证与可能作为其依据的销售合同或其它合同,是相互独立的两种交易。即使信用证中提及该合同,银行亦与该合同完全无关,且不受其约束。因此,一家银行作出付款、承兑并支付汇票或议付及/或履行信用证项下其它义务的承诺,并不受申请人与开证行之间或与受益人之间在已有关系下产生的索偿或抗辩的制约”。

从表面上来看,此条说的也是基础合同和信用证“相互”独立。但若看英文原文,则会有不同的理解。原文是:“A credit by its nature is a separate transaction from the sale or other contract on which it may be based. Banks are in no way concerned with or bound by such contract, even if any reference whatsoever to it is included in the credit. Consequently, the undertaking of a bank to honor, to negotiate or to fulfill any other obligation under the credit is not subject to claims or defenses by the applicant resulting from its relationships with the issuing bank or the beneficiary.”

可以看出,本条第1句正确的翻译应该为:“就性质而言,信用证独立于与可能作为其依据的销售合同或其它合同”。“相互”二字应该是出于翻译“信达雅”的标准而加上去的。其本身的意思仅仅是信用证独立于基础合同,后面的几句也一直在说信用证不受基础合同的约束。但基础合同是否独立于信用证在其中并未规定。

1921年的Urguhart Lindsay Co. v. Easter Bank Ltd.案中,Rowlatt 法官认为:“据我看来,信用证决不应受销售合同的限制,后者必须适应于信用证”[9]。我国学者也认为,如果信用证过期,则信用证关系消灭,银行根据信用证对卖方相符交单予以付款的义务解除,但这并不影响买卖双方的基础法律关系,卖方的交单、交货、转移所有权义务和买方的付款义务仍然存在[10]。

本文认为,基础合同并不独立于信用证,信用证是基础合同中卖方权利、买方义务的一种体现,其履行情况直接影响到基础合同中买卖双方权利义务的履行、合同目的的达成等。因此,用信用证独立原则作为在信用证失灵的情况下买方付款义务的免除理由,是不充足的。

(三)信用证失灵(fail)时买方的义务

有关开证行付款义务和买方付款义务之间的关系,可以有以下两种理论解释。

1. 委托理论。从基础合同的角度看信用证,可以视作一个三角委托合同。买方委托银行先于自己向卖方付款,以达到用银行信用代替商家信用的目的,为此买方需要向银行支付一定费用。但若受托人(即银行)并未完成委托,并不代表委托人该做的事情就消失了,委托人可能需要以其他方式完成想做的事,在想做的事是法律上的义务时更是如此。因此,若银行出于某种原因并未履行付款义务,买方的付款义务仍然存在。若是出于第三人/卖方的原因导致受托人/银行未完成付款,此原因也许可以成为委托人/买方拒绝付款的抗辩理由。

2. 默示义务理论。买方开出信用证的行为可以看做是付款行为,但行为不一定总有结果。当卖方接受了买方开出的信用证,可以看成买方承担了一项默示义务,即开证行为是一个可靠的、有偿还能力的付款人(a reliable and solvent paymaster)。若银行未能履行付款义务,则相当于买方违反了对卖方的此项默示义务,则买方需要进行补偿,即由买方来支付货款。

因此,Denning法官总结出的“附条件的付款”与“完全不是付款”理论各有其优劣。在信用证已经开出并被卖方接受的情况下,银行确有第一性的付款义务,买方必须向银行提示单据,而不能直接向卖方提示单据,否则有“信用证短路”的危险。但在信用证被撤销、拒付时,买方的付款义务恢复,卖方应该有权利直接要求买方付款,而不仅仅拥有索要损害赔偿的权利。但上述仅为理论分析,在实践中,信用证被拒付可能出于买方、卖方、银行三方的过错,下面将一一分析此三方分别具有过错的情况下,买方的付款义务仍否存在的问题。

四、信用证业务各方过错分析

(一)买方开证与合同不符

1. 买方有过错。在买方开出信用证,但由于故意或过失信用证上的信息与合同不符时,便将卖方置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若卖方仍然按照合同备货,则可能导致单证不符,信用证会被拒付;若卖方按照信用证备货,则又可能承担起本不在合同内的义务。这时,卖方有如下4种可能的做法:(1)卖方抗议,不接受信用证,要求买方改证或重新协商合同;(2)卖方明示接受此信用证条款,按信用证条款修改货物;(3)卖方未对信用证与合同不符做出任何意思表示,直接按信用证条款修改货物;(4)卖方未修改货物,仍按原合同进行备货、发货、交单等程序。

若卖方不接受信用证,要求买方修改,那么买方有义务修改信用证以保持信用证与基础合同一致。此时卖方有先履行抗辩权,可以待买方开出符合基础合同的信用证后再履行其交货的义务。

对于卖方接受信用证,英美法上以案例确立了两种不同理论:

(1)弃权说(waiver)。弃权说由Enrico Furst & Co. v. W.E. Fischer Ltd.案确立,前提是承认卖方在信用证与合同不符时有权解除合同[11]。在此案中,买方没有按照基础合同的规定开立信用证,卖方没有对信用证提出异议,而是要求买方将信用证延期。后卖方又以此为理由,向法院提请诉讼,要求解除合同。但法院认为卖方已无权要求解除基础合同,因为基础合同由于信用证的不同规定,已经被修改了,而卖方接受了此信用证,便是同意修改基础合同。换言之,卖方已放弃了要求买方严格按照基础合同开立信用证的权利,卖方对此不得再反悔[9]。

(2)变更说(variation)。变更说在Soproma S.p.A. v. Marine Animal By-Product Corporation案中确立B15。McNair法官认为:卖方因发运货物并提交单据的行为表明其已经接受并采取信用证符合规定的立场,因为卖方在过去任何时候没有向买方发出通知要求信用证与合同严格相符。因此无论作为放弃、变更或者禁止反悔,卖方现在都不能再主张信用证不符合合同规定[11]。

但不论是弃权说还是变更说,实践中均认为,若买方开出的信用证与基础合同不符,而卖方并未提出异议(不论是否明示表示接受),而是按照信用证规定发货,则可以认为基础合同已经被修改。若卖方并未明确拒绝与基础合同不符的信用证,但又根据基础合同发货,又该如何判断?本文将在下面“卖方无过错”处论述此问题。

2. 买方无过错。买方无过错时,可能是由于银行的操作失误,导致开出的信用证与合同不符,也与买方原意不符。这种情况比较少见,而且也比较容易纠正,在此不做赘述。

(二)卖方交单与信用证不符

1. 卖方无过错。卖方若交单既与信用证不符,又无过错,那很可能是在买方开证与基础合同不符的情况下,选择了第四种做法――既接受了信用证,又按照基础合同进行发货。卖方这样做的原因很可能是买方在信用证中为卖方增加了基础合同中没有的义务、或对基础合同进行了实质性的修改。

卖方接受了信用证,但按基础合同进行发货,对此种行为可能有两种法律上的解释:(1)基础合同并未修改,在此种情况下,属于买方先违约,但卖方并未及时指出,并未行使先履行抗辩权,而是放任合同的履行继续出错,卖方也负有一定责任;(2)基础合同已经修改,那么卖方的此种做法就是根本违约。

卖方应避免让自己处于此境地,原因有二:(1)不论采用上述哪种法律解释,卖方对于合同无法顺利履行都负有一定责任;(2)信用证由于单证不符无法议付,卖方得不到货款,很可能导致很大的损失,甚至钱货两空的局面。因此,卖方发现信用证与基础合同不符时,若不符之处加重了卖方的义务或对基础合同进行了实质性修改,应该及时与买方沟通,要求买方修改信用证,不能让自己落入被动的境地。

2. 卖方有过错。若在买方开证与基础合同一致的情况下,卖方提交的单据确实与信用证不符,那么便证明卖方已经违约。根据UCP 500第14条或UCP 600第16条B16,买方可以放弃不符点。根据上文的论述,此时的法律效果也应该相当于基础合同的修改。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7条B17的规定,把判断信用证不符点与是否接受的权利均交给了银行。本文认为这并不妥当。信用证有可能构成基础合同的变更,银行没有权利替开证申请人/买方修改基础合同;若银行不恰当地接受了不符点,进行了议付,开证申请人可以要求银行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甚至拒绝付款赎单。

当然,若买方拒绝放弃不符点,银行拒绝付款,那么卖方便无法获得货款。此时,卖方无法获得货款的原因是卖方违约,那么便需要判断“不符点”是否属于根本违约。此判断与一般的买卖合同判断过程并无不同,不再赘述。若最终的结论是买方仍然需要向卖方支付(部分)货款,则卖方仍有权利直接要求买方付款。

(三)银行问题

若买方和卖方在开立信用证与交单方面并无任何不妥,银行也可能无法进行议付,原因可能如下:(1)银行无力偿还借款或破产;(2)过错拒付(wrongful rejection);(3)由于不可抗力或政策变更而无法付款。

有学者认为,卖方一旦向银行交单并获得付款,则买方也就履行了其在买卖合同下的付款义务,而如果银行开立信用证后破产,则买方仍需要根据买卖合同向卖方付款[10]。本文并无意探讨银行在此三种情况下负有怎样的法律责任,而只想探讨在此三种情况下买方的付款义务会有何变化。根据上文的分析,在此三种情况下,买方的付款义务均恢复,卖方有权直接向买方要求付款,也可以要求银行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不可抗力或政策变更可能有例外)。但卖方不得从银行或买方获得双重赔偿。

五、总结

(一)买方的开证义务与付款义务

综上所述,买方开立了信用证是否免除了付款义务,对于这个问题,现有的国际贸易规则并没有规定,但实践中基本否认了“绝对的付款”学说,各国纷纷选择“有条件的付款”和“完全不是付款”理论来处理此问题。本文认为,信用证并非用银行信用代替了商家信用,而是在商家信用前多加了一层保障。因此,本文倾向于认为信用证属于“附属的担保”,但并不否认银行付款义务的第一性。

(二)信用证独立于买卖合同,买卖合同不独立于信用证

另外,信用证独立原则是单方向的,即信用证独立于买卖合同,但买卖合同不独立于信用证,若买卖双方均按照与基础合同不同的信用证行事,则相当于对基础合同进行了修改。因此,买卖双方在信用证的开立、接受、放弃不符点等环节,都应该格外谨慎。

(三)对国际贸易中卖方的建议

信用证出现问题时,卖方“应本着损失最小化的原则,尝试各种有效途径,制定灵活、务实的减损方案,尝试各种有效途径积极减损”[12]。

1. 信用证条款与合同不符时,若加重了卖方义务或对合同条款进行了基础变更,受益人/卖方必须坚持改证或者要求开证申请人/买方予以澄清[13]。

2. 信用证条款与合同不符时,若减轻了卖方义务,受益人/卖方可以接受信用证,但履行时要按照合同条款进行履行。

3. 若开证行错误拒付,应积极向开证行抗辩追索,要求开证行按信用证约定立即履行付款义务。如开证行以“单证不符”为由拒付,应与买方联系,争取要求买方接受“不符点”,并指示开证行履行付款义务[12]。

4. 若买方不同意通过信用证对基础合同进行的修改,则既可以要求银行退单,也可以通过履行合同义务或其他请求权基础(如不当得利)要求买方付款。

注释:

① 案情与判决参考刘会利.信用证被撤销不能免除买方付款义务[N].国际商报, 2003年1月13日(第6版);图片为作者根据案情整理制作。

② 《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CISG)第53条规定:“买方必须按照合同和本公约规定支付货物价款和收取货物”。第54条规定:“买方支付价款的义务包括根据合同或任何有关法律和规章规定的步骤和手续,以便支付价款”。

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其中第2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时,当事人约定适用相关国际惯例或者其他规定的,从其约定;当事人没有约定的,适用国际商会《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或者其他相关国际惯例”。第3条规定:“开证申请人与开证行之间因申请开立信用证而产生的欠款纠纷、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间因委托开立信用证产生的纠纷、担保人为申请开立信用证或者委托开立信用证提供担保而产生的纠纷以及信用证项下融资产生的纠纷,适用本规定”。

④ 我国《合同法》第159条规定:“买受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数额支付价款。对价款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61条、第62条第二项的规定”。第160条规定:“买受人应当按照约定的地点支付价款。对支付地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61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买受人应当在出卖人的营业地支付,但约定支付价款以交付标的物或者交付提取标的物单证为条件的,在交付标的物或者交付提取标的物单证的所在地支付”。第161条规定:“买受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时间支付价款。对支付时间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61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买受人应当在收到标的物或者提取标的物单证的同时支付”。

⑤ W.J. Alan & Company Ltd v El Nasr Export & Import Co [1972] .L.R. 02/03.

⑥ Saffron v. Societe Miniere Cafrika(1958) 100 C.L.R. at page 243.原文为:a provision for payment by irrevocable and confirmed letter of credit. might not unreasonably be regarded as a stipulation for the liability of the confirming bank in place of that of the buyer.

⑦ Soproma S.p.A v. Marine & Animal By-Products Corp.[1966]1 Lloyd′s Rep. 367 at page 386.原文为:the buyer performs his obligation as to payment if he provides for the sellers a reliable and solvent paymaster.

⑧ Hindley v. Tothill [1894]13 NZLR 13 at page 2.原文为:the seller had the liability “of the bank in the first instance, and on the bank′s default, that of the defendants(the buyers)”.

⑨ Greenough v. Munroe(1931) 53 Fed. Reports. 2nd Ser. 362 at page 365.原文为:the authorities favour the view that there is no presumption that the seller takes a draft drawn under a letter of credit in absolute payment of the buyers′ obligation to pay for the merchandise: hence upon default by the bank upon its draft, the seller may look to the buyer.

⑩ Newman Industries Ltd v. Indo-British Industries Ltd. [1956] 2 Lloyd′s Rep. 219 at page 236.

B11 Peacock v. Purcell(1863) 14 CB., NS. 728.

B12 Pennsylvanian Bell v. Mors,(1839) 5 Wharton 189 at page 203.

B13 参见中国国投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与SHREE RADHA VALLABH EXIM PRIVATE LIMITD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纠纷二审民事判决书。

B14 参见环汇有限公司与福建省农资集团厦门进出口公司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纠纷一审民事判决书。

B15 Soproma S.p.A v. Marine & Animal By-Products Corp.[1966] 1 Lloyd′s Rep. 367.

B16 UCP 500第14条或UCP 600第16条规定:“当按照指定行事的被指定银行、保兑行(如有)或开证行确定提示不符时,可以拒绝兑付或议付。当开证行确定提示不符时,可以依据其独立的判断联系申请人放弃有关不符点”。

B17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7条规定:“开证行有独立审查单据的权利和义务,有权自行作出单据与信用证条款、单据与单据之间是否在表面上相符的决定,并自行决定接受或者拒绝接受单据与信用证条款、单据与单据之间的不符点。开证行发现信用证项下存在不符点后,可以自行决定是否联系开证申请人接受不符点。开证申请人决定是否接受不符点,并不影响开证行最终决定是否接受不符点。开证行和开证申请人另有约定的除外。开证行向受益人明确表示接受不符点的,应当承担付款责任。开证行拒绝接受不符点时,受益人以开证申请人已接受不符点为由要求开证行承担信用证项下付款责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参考文献:

[1] 吴宗祥.L/C支付买方的付款义务何时中止、恢复和终结[J].对外经贸实务, 2002(1): 13-14.

[2] 姚念慈.对信用证下若干问题的探讨[J].新金融, 1995(1): 31.

[3] 纪荣泰.试论买卖合同信用证条款中双方的法律关系[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01(1): 91-92.

[4] Eleni mercial Letters of Credit in England and in Greece[D].Faculty of Law of the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1995.

[5] 孙光焰.跟单信用证交易所涉法律关系探析[J].法学评论, 1998(5): 94.

[6] 金钢.试析信用证实务中的法律问题[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1992(7): 49.

[7] 王传丽.国际贸易法(第五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158.

[8] 高子才.信用证的若干法律问题探析[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9(9): 42.

[9] 胡玲玲.信用证与基础合同独立性问题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 2013:30.

[10]王慧.国际贸易法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99,295.

[11]郝世淑.信用证合法拒付对买卖合同中买方付款义务的影响[J].中国外资, 2013(9): 223-224.

[12]张雪.开证行拖欠付款的背后[J].国际融资, 2011(8): 55.

[13]梁树新.跟单信用证对外贸易[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212.

篇5

【关键词】岗位群 “课证融合” 集群式教学模式 国际贸易专业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075-03

高职教育是介于中职教育和本科教育之间,又被纳入高等教育的一种教育制度。与本科教育不同的是,高职教育注重实践性,注重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的一线技能型人才。与中职教育不同的是,高职教育并不单纯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以及必要的基本理论。因此,高职专业的相关课程设置也应与本科和中职教育区别开来。

一、高职、本科与中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的对比

国际贸易专业在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中均有开设,部分核心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国际商务谈判等课程在这三种类型的国际贸易专业中均有开设。与高职教育相比,本科基于“宽口径、广基础”的模式进行培养,侧重于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中职教育本着操作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培养,在课程设置中几乎没有专业理论课程的设置。本科、高职、中专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的异同具体见图1。

本科国际贸易专业除开设国际贸易实践型课程外,还开设有经济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课程,如西方经济学、国际投资学、国际经济合作、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等课程,并对英语有比较高的要求,一般本科国际贸易专业要求学生通过CET-6,至少也要通过CET-4。高职学制比本科学制时间少一年,但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几乎涵盖了本科教育的全部课程,这造成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被做成一个压缩的本科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无法形成系统的理论课程体系,也无法体现高职特色。如果定位于单纯的国际贸易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又会与中职教育相似,脱离了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可见,高职教育介于本科教育和中职教育之间,造成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模糊、难以界定。

人才培养目标是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首要问题,人才培养目标的模糊会造成人才培养方案及核心课程的难以确定。要制订合理的高职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目标,就需要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现状和适合高职学生的岗位群进行详细的分析。

二、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现状以及岗位群的确定

(一)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现状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录取批次是在本科录取批次之后。以广西高考录取分数为例,本科第二批录取分数线在400分以上,第三批的录取分数线一般在330分以上,高职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是210分,部分分数超过“三本”线的学生不愿意选择“三本”,而选择高职院校,因此较好的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会超过“三本”。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录取分数线一般在210~330之间,部分优秀的高职学生录取分数线在330~400之间。对于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培养的定位就不能对他们的英语水平及专业理论知识提出过高的要求。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生源质量相对于本科生源存在一定的差距,学制上又比本科少一年,学科体系完整性不及本科,如果在培养定位和课程设置上不能有别于本科,体现高职特色,高职学生将不具备比较优势,难以在社会上与本科学生竞争。

(二)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岗位群的确定

包括中专、高职、本科在内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能够对口就业的岗位如下:一是外贸业务员。人才的定位是:熟悉贸易流程,能够缮制各种单据,掌握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二是外运。人才的定位是:掌握货运知识及技能。三是报关员和单证员。人才的定位是:具备填制各类单证的技能。四是国际商务谈判师。人才的定位是:能够利用谈判技巧、外语能力和行业专业知识(如国际贸易法规、国际金融)进行贸易谈判与磋商。五是银行国际结算员或外汇交易员。人才的定位是:主要从事外汇买卖和国际货款的收付工作。六是国际贸易教师。人才定位略。七是国际贸易法律工作人员。人才的定位是:能够运用外语、国际贸易法和WTO规则知识与国外客户洽谈业务、签订合同。八是跨国公司管理人员。人才的定位是:熟悉财经知识,具有一定的商务英语能力。

针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现状,以及该专业就业岗位对人才的学历和专业知识的要求,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对口就业的岗位群应该定位在外贸业务员、外运、报关员和单证员。其余几个岗位在入门阶段对学生的学历和理论知识都有要求,不排除优秀的高职学生会达到这样的水平,但是人才培养方案是基于大多数高职学生现状制定的,并且根据教育部对于高职教育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模式的规定,将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岗位群定位在上述几个岗位是合适的。

三、基于岗位群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具体设置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不仅包括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课程,也包括国家规定的职业素质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后两类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已经形成比较规范的课程体系,因而不作讨论,本文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探讨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发展时间比较短,多数高职院校是从中专升上来的,高职教育又被归入高等教育范畴,高职教育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时一般会采用本科模式或者中专模式。采用本科相关专业的教学模式,会借鉴本科的学科式教学,按照“宽口径、广基础”原则进行人才培养,注重专业理论知识。在教学方式上以讲授为主,轻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由于学制比本科少一年,在课程设置上往往形成一个压缩的本科。采用中专的教学模式,会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训,容易忽略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学生只能掌握几种有限技能,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应基于所定位的岗位群,在“课证融合”和集群式教学模式下,在弱化本科理论教育的同时,以若干门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形成若干课程集群,强化专业技能教育,同时辅之以核心技能培养所不可缺少的理论知识。

(一)“课证融合”的技能型课程设置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强调的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实践性的技能是高职教育培养的重点,也是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重要区别。在确定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后,接下来就要确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标准,也就是确定什么样的技能型人才是一个合格的人才。高职专业的目标定位是一线技能型人才,在制订人才培养标准时应以行业标准作为主要的参考指标,以行业从业资格证书作为培养的主要标准。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如果要从事前述岗位群的工作,应具备的专业资格证书有:国际商务英语、报关员、国际货代、外贸会计,等等。这些从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就是高职国际贸易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标准。据此,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技能型课程可作如图2所示的设置。

(二)集群式教学模式下的课程设置

要实现高职国际贸易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国际货代和单证员等岗位对本科的竞争优势,在减少本科国际贸易专业的理论课程和英语课程的同时,应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增加相关内容以增强学生应用国际贸易知识的能力。本科教育本着“宽口径,广基础”的原则设置课程和建设学科体系,因此在微观层面和某些课程教学安排存在着宽泛化,面面俱到,不能透彻解释的问题。高职教育应当针对这种状况进行教学改革探索。

集群式教学模式是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不是简单地由几门课程组合而成,而是在构成集群课程中以一门课程为核心,另外几门课程构成支撑,核心课程作为基础,支撑课程作为拓展和延伸,由此形成对应于本科教育的比较优势。高职教育在削减某些本科课程的同时,应以其中几门专业课程为核心,拓展与之相关的课程组,形成若干个集群课程。集群式教学模式首先要确定核心课程,只有核心课程确定后,才能构成相应的辅助课程以构成支撑,形成课程集群。核心课程应是在这个专业中起基础和承前启后作用的课程。核心课程在定位上可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也可以基于课程内部逻辑。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可以根据课程的内部逻辑定位为国际贸易实务和外贸函电这两门课程。

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这门课程在课时设置上一般安排48~64课时。教师在授课时对于国际贸易实务的内容只能作一个较为简单的介绍就结束课程,导致学生在学习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之后只能对国际贸易流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未能真正实现对国际贸易流程的融会贯通。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集群课程是以国际贸易实务为基础而建立的一系列课程,课程涵盖国际贸易实务基础、国际结算、海运保险、海洋运输、国际贸易方式、信用证、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国际贸易合同英语独立设置的课程。学生在学习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基础上,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深入学习国际贸易实务的后续拓展课程,整个课程组将延续4个学期学习时间,通过反复的一体化学习,学生能够达到对国际贸易实务的了解,形成对本科国际贸易专业的比较优势。

国际贸易实务集群课程不是对原有国际贸易课程内容进行讲授,在教学时进行分层教学,逐步深入。考虑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内容比较琐碎,学生学习感觉抽象,不容易理解,因此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组中,将国际贸易实务基础课程的难度下调,使学生对相关知识有大致的了解。后续课程也不能再简单重复原来的相关知识,在有基础知识作铺垫的基础上,可以逐渐将实务知识加深拓展,使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高职外贸函电集群课程以外贸函电课程为基础,课程组将涵盖外贸函电基础、外贸单证、国际结算英语、国际合同英语等课程。在教学中同样先将基础课程外贸函电的难度下调,在外贸单证等实践课程中再对外贸函电内容进行深化。

(三)理论课程的设置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是否应开设经济理论课程的问题,在制订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案时是存在争议的,有的观点认为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经济理论过程过于抽象,学生不容易掌握,因此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不应设置经济理论课程。有的观点认为高职专业对于理论课程的开设原则是“适度、够用”,因此需要开设部分理论课程。由于经济理论课程对于学生来说过于抽象,因而只需为学生讲授一些浅显的经济学理论,省略抽象理论。

高职教育开设理论课程是必要的,因为高职教育课程不同于中职教育,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高等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如果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没有经过经济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的系统训练,不在大体上了解国际贸易专业的框架体系,就很难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自主学习。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理论课程设置的原则不是根据课程简单、易学开设,而是应针对学生在前述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课程集群学习中所不可缺少的理论开设西方经济学、金融学、国际贸易概论等相关内容。

综上所述,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的特征。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以岗位群为依据,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作为课程教学内容,同时采用以核心课程为基础的集群课程组的方式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对此,应按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为集群课程教学提供理论支撑的原则设置相关理论课程。

【参考文献】

[1]罗兴武.试论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整合[J].职教论坛,2005(5)

[2]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7(3)

[3]赵昕.工作过程知识与工作过程知识导向的职教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2007(16)

篇6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立体化;仿真模拟实训平台;构建

国际贸易专业仿真模拟实训平台建设的现状及其不足

随着对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理解的深入,各个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院校都认识到了实训实践对于高素质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纷纷建立各类实训平台或实习基地,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各院校仍以建立校内实训平台为主。其中,仿真模拟实训平台作为一个能帮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和掌握进出****易基本程序和主要操作技能的有效途径而广受推崇。

目前,大多数院校均通过购买和使用一些国际贸易模拟实训软件来搭建校内仿真模拟实训平台,如出口模拟操作系统(即Teach Me Trade,简称TMT)、世格国际贸易实习平台(即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等。这些国际贸易模拟实训软件所搭建的仿真模拟实训平台以进出****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针对进出口贸易中的草拟函电、商品价格核算、交易条件磋商、签订合同、开立与审核信用证、备货、租船订舱、报验、报关、投保以及制作与审核贸易单据等主要业务板块,通过生动的实例以及大量的操作练习,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外贸操作的基本程序和主要业务技能。但笔者在运用这类仿真模拟实训平台开展实训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其存在如下不足:

实训内容与操作方法无法反映真实业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类模拟实训平台大多以进出****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某笔具体业务为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完成相关的业务操作。但由于实训软件设置的单一性,使得在任何业务中学生都只是按单一的流程去完成相关操作,加上大多数实训指导教师未及时对软件的某些设置,如汇率、关税税率、运费率、退税率等进行调整和更新,从而无法反映业务操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所培养的核心岗位能力过于单一高素质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应具备的核心职业能力,归纳起来应包括:形势分析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商务洽谈能力、外贸单证能力、业务运作能力、风险防范能力。而国际贸易模拟实训软件所搭建的模拟实训平台在模拟实训期间,往往侧重于其中的外贸单证能力和业务运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其他四个核心职业能力在这类综合模拟实训平台中难以得到有力的锻炼。

学生的自我发挥空间小这类模拟实训平台多以静态型的机械式实训为主,灵活性的、博弈式的、互动性的动态型训练相对较少。加上这类实训平台本身在开发时功能上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错误,使得学生在模拟实训过程中无法把自己融入到真实的业务场景中去完成全过程操作,实训时缺少主观能动性,抱着“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的想法,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自我发挥空间小。

考核方式过于单一这类模拟实训平台的考核大多由系统自动生成,容易造成学生即使原封不动地按照实训手册样单填写内容,也同样可以获得较高的分数,使得考核结果无法真实体现学生的实训情况和能力培养结果。

立体化仿真模拟实训平台的构建思路和特点

立体化仿真模拟实训平台通过搭建高度仿真的国际贸易业务场景,并与国际贸易模拟实训软件的运用相结合,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模拟实训环境,包括办公环境、交易会展环境、谈判环境、业务履行环境、电子商务环境等,体现出场景实训的业务氛围和空间感。该平台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仿佛置身于实际的外贸业务环境,能将自己融入到业务角色中去完成全套实训操作,从而真正做到与外贸实践接轨。立体化仿真模拟实训平台的构建需要设计实训思路、设置硬件环境、营造网络环境、改革评价方式。转贴于

设计实训思路设计实训思路主要包括设计实训流程及提炼核心环节。通过外贸实训流程的设计,提炼出该流程中最重要的核心环节,明确将公司注册登记、落实货源及备货、开发客户、商务谈判、合同签订、开立及审核信用证、租船订舱、投保、报验、报关、制单结汇、核销退税等多个业务核心环节作为综合模拟实训的操作关键点,以体现实训环节的完整性。在提炼出核心环节后,需分析各环节涉及的场景及当事人,明确各当事人的操作内容及职责,并可以此作为搭建硬件环境场景与网络环境场景的依据。

设置硬件环境硬件环境的构建主要是指根据所提炼出的核心环节的操作关键点,搭建这些环节所涉及的场景,并营造真实的业务氛围。一方面,根据提炼出的核心环节操作需要,将实训场地合理划分不同区域,设立不同的业务场景,如外贸公司(主要包括单证部、商务洽谈室、样品展示间等)、交易会馆、货代、船运公司、保险公司、银行、综合业务大厅(主要包括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外汇管理局、国税局等),并为这些场景配备相应的办公器材,如办公桌椅、产品展示货架、复印机、传真机、打印机、电脑及相关单据等。另一方面,为营造出仿真的业务氛围,应各业务部门的典型布局和色调搭建场景,在每个场景都做好该场景对应环节业务流程的图表,制作相应的图案和介绍张贴于该场景内,让学生对实践中身处的场景有切实的感受,从而做到实训内容真实化,模拟训练与业务实践“零距离”,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实训效果。

营造网络环境在网络经济下,进出口业务操作离不开互联网。因此,立体化仿真模拟实训平台也应借助互联网络平台营造更真实的业务环境。网络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国际贸易模拟实训软件的相关功能办理相关业务,如公司注册登记、公司及产品信息、公司及产品广告、信用证开立等;另一方面,可自主开发平台内的B to B网站,开展产品推广、网上交易等业务。

改革考核方式多层次、全方位的考核方式也是立体化仿真模拟实训平台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多层次、全方位的考核方式是指,一方面,以国际贸易模拟实训软件的系统评分作为考核依据之一,另一方面,还可由实训过程中涉及的各环节其他业务人员对学生业务能力进行评分。

立体化仿真模拟实训平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强调“货物”与“客户”在操作中的重要性;强调“以人为本”的动态性、全程互动性的真实训练;体现真实外贸环境下业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各项核心岗位能力都能在全程训练中得到充分加强。

立体化仿真模拟实训平台的具体结构框架

立体化校内仿真模拟实训平台的实训原理、硬件环境、网络环境的具体结构框架可由图1概括表示。

参考:

[1]李兵.构建模拟实验教学环境的实践与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7,(11).

篇7

Abstract: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teaching purposes and the problems we have in our current teaching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ules, suggestions are given on what our academic targets should be and what sort of teaching methods should be applied. The conclusion is drawn that training of the students'practical ability of th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ules should be the final targets of our teaching.

关键词:国际贸易规则;教学目的;教学方法;运用能力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ules;teaching purposes and methods;practical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2-0191-02

0引言

国际贸易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国际贸易规则框架体系。来自不同国家的国际贸易当事人必须在这个框架体系内,遵循各个环节的相关规则,用规则约束和检验双方的行为,才能确保交易的顺利进行和成功。国际贸易规则既是交易双方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也是国际贸易过程的具体操作内容。对国际贸易规则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是对外销员的核心素质要求。

国际贸易规则的教学,不可能通过一门课程完成,而是贯穿整个专业教学的始终。由于是多门课程、长时间的协调配合,所以其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的检验都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和明显的问题和不足。只有首先明确教学目的,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对相关课程统筹安排、综合协调,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1国际贸易规则教学的目的

1.1 作为国际贸易的行为准则,首先要解决“弄懂”的问题 就国际贸易实践而言,国际贸易实务的操作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各相关规则的遵守和实施的过程。从根据《C.I.S.G)》订立合同,根据《INCOTERMS》选用价格条件,到使用《UCP》、《URC》等规则制单结汇,国际贸易规则贯穿始终。对各规则基本原则和具体条款的严格遵循,是交易成功的前提和保障,是外销员的行为准则。

国际贸易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各规则的作用进行明确的定位,对各规则的基本原则和条款作全面准确的讲解;紧密结合贸易实践,说明规则条款的实务含义。解决学生对规则“弄懂”的问题,使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他们在未来工作实践中必须奉行的“行为准则”。

1.2 作为贸易实践的操作内容,最终要落实“会用”的问题 作为外销员,合同的起草订立、信用证的审核执行、单据的制作审核,以及对争议分歧的交涉和解决,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对各相关规则条款的具体援引和运用。相关规则的具体条款就是外销员业务操作过程中的具体操作内容。

国际贸易教学,在学生“弄懂”了个规则的前提下,必须引导学生完成对规则文本全面准确的掌握,了解规则的基本结构框架,熟悉规则的具体内容,培养运用规则语言的能力,最终达到学生对各规则“会用”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切实具备在未来工作实践中对这一核心“操作内容”的实践能力。

目前的国际贸易规则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偏重于理论,停步于理论,而对规则操作能力的培养不足。首先,在教学安排上,对规则运用的讲授和训练不足,一般仅通过实务课和商法课对各规则的原则和部分内容进行讲解,没有后续课程加以归纳和补充,未能给学生展示规则的全貌,导致学生知识的掌握缺乏全面性和条理性,不利于操作能力的形成。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对规则原文的讲授和要求不到位,导致毕业生到外销岗位就发现,几乎天天要用的规则原文,自己却从未通读,甚至未见过,只好找来一本来恶补,硬着头皮上阵,操作中漏洞、错误不可避免。第三,由于学生缺乏对规则原文的全面学习和掌握,工作中出现了讲道理时(汉语),头头是道;具体操作时(英语),一筹莫展,在业务条款上往往被外商牵着鼻子走。

这些问题的出现,反映出我们国贸规则教学目的的含混不清,教学方法的不合理。“弄懂”规则是前提,而“会用”规则才是终极目的。

2国际贸易规则教学的方法

2.1 分步进行循序渐进教学目的的两个不同层次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采用分步进行,循序渐进的方法。第一步,首先解决“弄懂”的问题,重点放在各规则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标准的学习上。第二步,解决“会用”的问题,教学重点转移到规则文本、结构、语言的剖析讲解和规律总结上。

2.2 多门课程协同配合第一步的教学,以确保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规则为目的,汉语教学较为适宜。通过《国际贸易》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国际贸易规则,了解它们的种类、意义和地位;通过《国际贸易实务》从贸易操作角度,具体讲解贸易实践中各环节对应的贸易规则、操作原则和标准;通过《国际商法》将各规则的运用归纳、提高到法律的高度,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业务操作的“行为标准”。第二步的教学,应采用英文教学。通过相关的规则阅读课程,使学生接触规则原文,熟悉规则的结构,掌握规则的语言,最终具备对各规则的“运用能力”。

2.3 必须掌握规则原文国际贸易专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其涉外性,从信函往来、合同订立、审证发运到制单结汇,英语是必须的工作语言。作为核心操作内容的各规则条款,使用的必须是其原文。离开规则原文,在贸易实践中的运用就无从谈起。我们教学中,必须最终让学生接触到各主要规则的原文,从读懂到熟知,再从熟知到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我们的终极教学目的。

2.4 总结规律应对更新国际贸易规则缘自实践,反映实践,经归纳整理再反过来指导实践。规则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断地更新、变化。从UCP500到600,从INCOTERMS90到2000,再到2010,这种被戏称作“十年之痒”的规则升级现象是国际贸易行业的一个特色,国贸规则的升级是外销员必须随时准备应对的常态的变化。对规则新版本的适应速度和质量,能否尽快在实践中准确应用新版本,也是对外销员的一个重要素质要求。

培养学生具备应对升级变化的能力是我们教学又一重要内容。首先是帮助学生掌握规则的精髓。在课堂上,重点突出各规则的宗旨、实践意义和规则的历史沿革;使学生熟悉规则的基本原则、结构框架、语言特点,全面透彻地掌握现有版本,为应对升级变化打好扎实的基础。其次要引导学生跟踪各规则更新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现有版本中存在的问题,追踪规则更新过程对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将学生进入规则的修订过程。将新旧版本进行对比,归纳变化要点,总结变化规律,完成对学生适应更新变化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参考文献:

[1]鲁世平,吴煦.论国际贸易惯例.商场现代化,2007,(5).

篇8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 国际贸易 人才培养

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及随后发生的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影响,各种不确定因素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在外部有效需求低迷、贸易摩擦日益增加等多重因素影响下,2012年我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下滑至6.2%,较2011年同比下降12.4%,增速明显放缓。新形势下、转型发展关键时期,如何创新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人才需求的新特点

1.新兴市场有力增长,对贸易人才的文化需求上升

后危机时代,随着多元化国际市场战略的不断深化,我国在稳定欧盟、美国等传统贸易市场的同时,进一步加快了与拉美、非洲、东盟和俄罗斯等发展中国家及新兴经济体之间的经贸交流与合作。2009―2012年,我国与巴西、南非、俄罗斯和东盟等国家(地区)的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如图1所示),2012年我国与南非、俄罗斯、东盟的双边贸易规模分别达到599.5亿美元、881.6亿美元和4000.9亿美元,同比增长31.8%、11.2%和10.2%。[1]

后危机时代,新兴贸易市场的兴起与发展需要我们培养的对外经贸人才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特色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在掌握英语的同时,还需针对性的熟练掌握1―2门小语种,通晓俄罗斯、拉美等新兴贸易市场当地的自然、人文、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当地的商务运作模式,并能熟练应用俄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小语种深入与当地潜在顾客进行交流与磋商。

2.跨境电商贸易活跃,对贸易人才的信息技术要求提高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实体经济受到了不小冲击,外部有效需求明显减少,我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有所放缓。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廉价、便捷的跨境电子商务贸易活动十分活跃,跨境电商贸易额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同期贸易增速,正逐渐成为新兴贸易方式。据人民日报报道的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为1.6万亿元,同比上年增长33%,2012年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继续扩大,交易额达2万亿元,同比增长25%。 另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调研数据显示,约有78%的受访企业使用电子交易市场的年限在1年以上。[2]

后危机时代,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新的增长点。由于电商交易模式具有数量小、批次多、单笔业务金额小等特点,这就要求未来的贸易人才具有较为扎实的电子商务基础,掌握大数据挖掘方法,能从市场交易数据中敏锐地洞悉市场需求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熟悉物流供应链管理与在线支付等相关知识,必要时还应具备一定的网络活动策划与美工技能,能通过互联网向广大海内外客户展示、推销产品。

3.贸易过程风险增加,对贸易人才的综合防控能力要求提高

后危机时代,世界经贸发展前景还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宏观和微观贸易风险显著增加,这给国际经贸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从宏观层面来看,全球金融危机余波未平,欧债危机波澜又起,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欧美发达国家纷纷举起“双反”大刀挥向我国出口贸易,不仅如此,与我国具有直接竞争关系的发展中国家也频频对我国出口发难。从微观层面来看,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及其产品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合同诈骗、外汇结算成本上升、物权丧失等各种潜在风险。[3]

此形势下要求我们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和较强的风险辨识能力,能通过相关贸易术语与条款在签订贸易合同时规避掉一部分风险,并熟练掌握WTO相关贸易法律法规及其争端解决机制,广泛了解主要贸易伙伴的文化背景与经贸领域主要法律文件,能在发生贸易争端或纠纷时,熟练能用英语参加外贸谈判、仲裁、诉讼等法律活动。

4.民营企业发展强劲,对贸易人才的运营管理能力要求提高

金融危机发生后,在外部市场倒逼、我国政府宏观调控和民营企业自身努力的三重作用下,民营经济显示出较强的活力,2009―2012年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其在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持续提高(如图2所示)。2012年民营企业主导的进出口贸易额达12210.6亿美元,贸易规模较2009年扩大了2.26倍。从占比情况来看,后危机时代民营企业进出口贸易额占我国贸易总额的比重从2009年的23.12%快速上升至2012年的31.58%,民营企业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力正在逐步扩大。

后危机时代,通过相关政策法规的积极引导和企业自身的不断努力,民营企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从根本上来说民营企业资金实力不足、技术水平偏低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原则,民营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业务订单、贸易单证和客户服务等核心贸易领域,其对外贸人才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具备较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能熟练应用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及国际信贷等技术方法,熟悉相关外贸优惠政策,在完成交易的同时,能从源头上降低民营企业的贸易成本与贸易风险。另外,随着跨境电子商务模式的兴起,民营企业对电子商务贸易人才的需求也将进一步扩大。

二、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缺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高校依据市场环境和学校自身特点,修订和完善了其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但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位现象。调研发现,大多数高等院校尤其是省属工科院校将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而这种应用型人才更多强调的是对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应用。

从当代国际商务视角来看,国际贸易活动主要包括国际商务礼仪与谈判、交易方式与贸易条款、贸易风险防范与应对、国际仓储与物流等关键环节。从这一层面来看,国际贸易实务技能只是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应具备的一项基本专业素养,而不应该是当代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目标,从实践情况来看,活跃新兴贸易市场的出现、电子商务技术的普及应用、国际贸易过程风险的增加以及民营企业的重要战略地位,为我们培养当代国际商务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因此,仅仅从国际贸易实务角度来强调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目标是不科学的。

2.核心课程之间的融合度较差

从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来看,主干课程包括宏(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外贸英语函电、国际金融、管理学原理、会计学、电子商务、国际市场营销学、国际经济法等,较好的从经、管、法方面覆盖了国际贸易活动的诸环节,课程体系较为完善。

但从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实践来看,一方面,不同课程都有着自己的知识体系,教材内容尚未在国际贸易大前提下进行统一编写,另外,特别是省属工科院校在经贸类课程的设置上缺乏具有本校工科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另一方面,不同课程的任课老师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都有着较高的专业素养,但由于学科专业知识的限制,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很难将国际贸易这一大背景与所授课程知识体系完美结合,于是造成了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较为完善,但课程融合度较差的局面。以电子商务课程为例,后危机时代,电子商务技术对国际商务活动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但该课程的任课教师多位计算机专业出身,虽然其对电子商务技术具有全面、深入的认识,但对国际商务活动缺乏较为深刻的理解,这样就削弱了电子商务课程对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影响力。[4]

3.外贸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来看,各培养院校都普遍认识到国际贸易实践教学环节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通过认识实习、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国际贸易实践教学体系。

但从实践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来看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绝大多数院校的实践教学都是通过国际贸易实务仿真教学软件(如Simtrade)来实现的,仿真软件虽然较好的模拟了国际贸易实务的主要流程及其具体工作,但人机对话界面与实际情景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另外,由于软件系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无疑也给教学的先进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其次,大多数国际贸易实务教师虽具备较好的理论基础,但缺乏外贸实践经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实践教学的科学性;第三,由于综合成本因素制约,许多高校尚未建立本专业独立的外贸模拟实验室,另外,受地区经贸环境因素影响,大多数高校,尤其是中西部高校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小的难度,因此,削弱了外贸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

4.缺乏对贸易主体的学习

从市场经济角度来看,正是由于贸易主体(如生产企业、外贸公司等)的跨国经营活动,使贸易产品才能够顺利的跨越国界,由一国(生产领域)向他国(消费领域)自然流动,其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各培养院校也在其制定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一致认为:要培养能在外贸公司、工商企业或其他机构从事国际贸易、金融业务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但从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过程来看,绝大多数高校仅仅只是开设了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践环节的重心也都集中在外贸实务操作方面,忽视了对贸易主体,尤其是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认识与学习,缺乏系统的企业管理、生产运作管理及民营中小企业发展专题等贸易主体知识储备。这不仅与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明显的反差,而且更加不利于国贸专业学生从贸易主体视角全面、深入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贸易实务知识。[5]

三、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优化

1.全面深化对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

各高校在确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全面把握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形势,紧密联系国际贸易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新特点、新技术,充分认识新兴经济体、电子商务技术、民营外贸企业等因素对未来国际贸易人才需求的新特征,全面突破对应用型外贸人才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对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础,继续优化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理论知识结构和实践应用能力结构。

2.有效提升专业课程之间的融合度

首先,培养院校应紧密结合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认真做好国际贸易课程设置的修订与完善工作,根据外贸实际需要增设国际(人文)贸易地理、国际服务贸易、国际电子商务贸易、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等专业课程;其次,不同地区、不同院校应结合本地区主要贸易对象和本校工科学科专业优势,开设具有本地区、本校特色的专业外贸核心课程;第三,核心课程体系教师可采取集中备课方式,全面融合国际贸易背景知识体系,同时,同一门课程可分章节、分专题由具有比较知识优势的多位教师进行联合授课,全面提升专业课程之间的融合度。

3.切实提高国际贸易实践教学质量

一方面,以提升学生国际商务综合应用能力为核心,加快模拟商务谈判、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电子商务等实验室建设,系统构建国际贸易模拟实践教学体系。另外,培养单位在应用国际贸易实务仿真软件进行实践教学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大对独立外贸模拟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并结合外贸实务流程设置进(出)口商、制造商、货运等公司制企业,积极开展情景教学,以弥补仿真教学的不足,让学生在实战中学习和掌握外贸实务知识。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国际贸易专业教师进企业学习和外贸从业人员进课堂讲解的投入支持力度,切实提高国际贸易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同时,努力开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工作,并与企业积极建立外贸人才反馈机制,有效保证外贸人才培养的先进性和学生的实习质量。[6]

4.加强对贸易主体的认识与学习

各贸易专业人才培养院校应进一步深化对贸易主体的认识,以贸易主体为着眼点,全面强化对贸易主体的学习,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学习,系统培养国际贸易人才的综合业务能力。首先,各人才培养院校应认真做好外贸行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信息搜集和研究工作,准确把握外贸企业的发展特点及趋势;其次,以企业发展现实和市场发展需要为基础,有针对性的开设企业管理学、生产运作管理、中小企业发展专题等课程,并聘请外贸行业企业管理人员讲授该类课程;第三,建立、健全对生产企业和外贸公司的认知实习体系,不断加强学生对贸易主体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让学生在“主体”下系统培养综合外贸实务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振,孟卓.后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开展跨国经营的研究[J].对外经贸,2013(9):52-54

[2]王洪.后危机时代对外贸易发展态势及路径选择[J].商业时代,2012(23):59-60

[3]方圆圆,王瑶.后金融危机时代外贸人才需求分析――基于对外贸公司的调查[J].时代经贸,2010(29):234-235

[4]叶茂生.我国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基于后危机时代的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13):100-101

[5]吕西萍.美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创新理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高教论坛,2010(2):122-126

[6]窦建华.国际经贸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2):78-81

篇9

张 瑞

(吉林工商学院,吉林 长春 130507)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际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贸易量的增长,高新技术已经成为一国对外贸易竞争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对外贸易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技术发展滞后,导致了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无法提升。本文通过分析高新技术对于对外贸易的推动影响,从而得出技术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技术;国际贸易;策略;影响

一、技术创新对于一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有利于改善产业结构

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可以改善产业结构,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如工业部门的技术创新可以通过多样化和零部件生产的专业化、产品的差异化、生产力的国际化影响国际分工,最终改善本国产业结构。又如农业部门的技术创新不但推动了工业的迅速发展,也促进了农业的工厂化和现代化。农业的大机器生产,农业的发展由于诸多新的技术的注入而发生很大的改变,如合成化学工业的兴起以及植物生理学的发展。通过农业革命与农牧业生产量的迅速增长,发达国家在国家粮食自给率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在国际市场上的输出量也在不断增大,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输入剩余产品。借助于合成材料工业,发达国家在许多原材料领域内也得到很大的提高,主要是合成纤维工业、塑料工业等,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原料依赖性进一步降低,许多初级产品的生产逐渐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进行转移。

(二)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竞争优势

一国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其相对价格和产品的品质。相对价格一般是指价格低于贸易对手的竞争优势,一般来说要素禀赋与使用效率共同决定了相对价格,并且宏观汇率也会有所影响。而产品的品质则是其产品与竞争对手相比,在消费者需求满足上所能形成的竞争优势。相对产品优势与产品的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相对价格和产品的优势对一国出口竞争能力的形成具有互补性。如果两个国家的产品质量相近,价格水平较低的国家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如果两个国家的相对价格水平类似,具有较高产品质量的国家具有较强的优势。

因此,国家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改善原有产品品质并开发差别化产品来提高产品出口竞争能力。

(三)有利于提高对外贸易效益水平

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商人的移动并达成协议的方式是传统国际贸易,但是对于货物运输途中的状况难以有效的了解,对于国际贸易的难度与风险是很大的提高,此后经历了通讯革命,各种新的设备不断涌现,人民借助电话、电报等工具,使世界各地的商人远在万里之外也能达成交易,并随时可以知道货物的流转状况,从而形成交易成本大幅度下降和国际贸易的效率与效益的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充分体现在了电子商务方面,即网上交易额的迅猛增长,导致了传统的国际贸易的电子化与国际贸易方式的改变, 极大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效率与效益。

二、加强技术创新推动对外贸易发展的策略分析

(一)尽快建立促进技术创新的体系

进行技术创新的核心是企业。因此,建立一个以企业为中心的贸易能够促进自主技术创新体系的生产,以此通过技术的创新促进贸易。为此,对于要提高和加强外贸企业在技术上的自主创新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首先,要建立大型企业的相关技术研究和开发中心,然后再对其进行完善。企业要增强自己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就必须加快建设技术开发中心的建设,同时研究开发活动的投入也要加大,并大力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的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该企业所特有的,而且是竞争对手难以转移和复制和模仿的能力。这种难以模仿的能力能为企业带来超过平均水平的利润。因此,加强技术创新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关键。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研发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上处于不败之地。

(二)营造技术创新的社会氛围

劳动力资源丰富和便宜是我国产业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的一个很大优势。这直接表现为我国加工生产的工业制成品占国际市场的份额一度迅速上升。这种现状使许多企业在技术发展的路径上只青睐于技术引进,而认为自己组织力量搞开发,花钱多,还费事。结果导致企业开始“变懒”,自主创新意识变得淡薄,只满足于简单的工艺模仿和来料加工。尽管这种做法在短期内能给企业带来现实的经济利益,但对于长远发展却非常不利。“科技兴贸”,是我国在新的经济形式下提出的一个重大决策,这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改革体制与机制才是关键。鼓励与支持能力建设,优化环境,培养创新性社会氛围。自主创新对于全社会不仅是构件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并且是国家在激烈的国际市场中存活的关键举措。

(三)实施促进技术创新的人才战略

作为自主创新中最为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是一种非常稀缺的宝贵资源。近年来无数的例子显示出,高端人才或尖子人才对于原始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人才的选拔与使用对于一个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主创新的实现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才储备,特别是创新性基础科学研究能力较强,转化与应用创新能力突出的人才。要大力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各类人才,就要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这三个环节,并切实落实自主创新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这是实现自主创新的根本性问题。

三、结论及启示

我国外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外贸易理论的指导来不断完善,特别是对于外贸国际竞争力有着显著地提高效果。而技术因素是提升外贸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只有实现技术的不断进步才能优化国际竞争力。此外,技术进步的路径选择应当以国际贸易理论为依据。国际贸易理论是基于技术因素而总结出来的,我国为了适应当前的国际竞争形势,提高外贸的国际能力,应当以自主创新为主,模仿创新为辅。一方面,应积极利用国外的技术外溢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这需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积极引进外资,并把引资的重点转到引进先进技术、现代化管理方式上来, 从而通过“干中学”,利用技术、知识的“外溢效应”有效的提升我国的技术水平,在此基础上,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竞争力不强的局面要如何突破,其重点在于自主技术创新。技术外溢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我国贸易产业的技术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是没有根本性转变技术落后的局面,自主创新仍然是我国实现技术层面飞跃的关键。只有自主技术创新才能真正实现我国外贸增长方式的质的转变,才能有效地促进我国外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快速提升。

参考文献:

[1] 杨爱歌.浅谈技术创新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J].价值工程,2012,31(1):2-5

篇10

关键词:国际贸易单证;课程设计理念;职业技能

作者简介:张建芹(1965-),女,江苏张家港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江苏 苏州 21500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152-02

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和实践环境的变化对经贸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包括课程设计理念在内的新的目标和要求。以“校企合作、项目导向”为手段,以“技能培养、岗位匹配”为目标,对“国际贸易单证实务”课程体系进行开发与创新,对接国家劳动部、海关总署等对相关岗位群的人才要求,在课程内容组织架构上强化职业技能和实践技能,在课时分配上增加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的比重,使这门课程更加适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需求,更加适应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基于这样的原则和目标,本文提出“国际贸易单证实务”课程整体设计的新理念、新框架和新思路,具体内容包括七个层面。

一、课程设置

1.课程定位

“国际贸易单证实务”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与之匹配的职业岗位群有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外销员、国际物流师、跟单员等,为此要针对这类职业开展单证知识的教学、实践和培养。

2.课程设置体系理念与思路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以对外贸易的业务工作框架流程为依托,依据实际工作业务流程设置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作为总体设计目标,确立以企业工作岗位业务流程框架为教学内容体系,以“校企合作、项目导向”为手段,以“技能培养、岗位匹配”为目标,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并重、并进的理念,以达到培养学生实际动手及应用能力的目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的基础理论课程,在掌握了“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的基础上深入学习“海关实务”以及“关税实务”、“HS商品归类编码”,各门相关课程前后衔接呈现知识逐步深化,体现了一个逐渐提升与拓展的课程整体设置格局。

基于高职高专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国际贸易单证实务”以培养具备专业水准的单证员、报关员等为职业岗位目标,理解外贸和报关基本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单证缮制及审核议付能力、掌握报关实践技能,参加单证员、报关员等全国考试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具备外贸知识、专业报关、单证制作、国际结算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学生未来就业打下基础。

3.科学、规范安排实践课时

“国际贸易单证实务”是一门集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为一体的课程,科学、规范、有序的实践学时安排极为重要。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注重实践学时的合理安排,从认识实践、外贸实务模拟、进出口单证模拟、报关实务模拟、国际贸易专业综合模拟到企业顶岗实习,层层递进以达到学生职业能力不断提升的目的。因此,本课程设置紧紧围绕单证工作实践确定课程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业务能力,顺利完成从学生到职员角色的无缝对接。

4.课程开设的依据

鉴别“国际贸易单证实务”课程设置是否可行,必须考量以下几个指标:专业教师团队师资水平及教学经验,通过市场调研明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关教学管理部门对人才培养知识体系的基本要求,校内外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就业指导委员会审核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与课程能力结构要求,以往各届学生就业的信息反馈及用人单位对录用学生岗位能力适应信息的反馈。

5.课程开设历史沿革

为适应人才市场对涉外人才的需求,早在1993年,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就开设了涉外经营专业。伴随苏州外向型经济发展,对涉外人才培养又有了更高、更广的要求,为此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细分及岗位分工上有了更深层次的需求,“国际贸易单证实务”课程也从最初的贸易知识的一部分,演变为当前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核心课程,从简要了解理论知识拓展为集理论与技能为一体的核心课程。

二、教学内容

1.内容选取

根据国家劳动部和海关总署颁布的单证员、报关员等职业标准规定完成岗位群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岗位能力等要求,并参考全国国际商务单证员考试、全国报关员资格考试大纲选取相关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2.内容组织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师在“国际贸易单证实务”课程教学内容组织中以项目为导向、在内容讲授时以工作流程为框架。“国际贸易单证实务”课程以真实的企业单证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教学资源、程序化安排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工作任务,同时注重课程教学中教、学、做、案例讨论、角色转换和师生互动相结合,强化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有针对性地依据教学内容实施实训、讨论、演示、案例分析、实习等教学环节。

依照对紧密型合作企业苏州报关有限公司、苏州伟中报关有限公司等用人单位的实际调查,教师讲授“国际贸易单证实务”课程时必须以工作流程为框架(见表1),目标是培养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对接实际工作和职业岗位。

3.课程教学资源开发与教材选用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师团队与政府、行业和企业等合作共同开发编写本课程的校本教材,开发多媒体课件、经典案例、习题、在线实训、课程手册等符合教学体系与内容的教学资源,课程设计科学合理,形成了比较成熟、齐全、系统的教学资源,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又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并在多年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教学成效中得到了有效验证(见表2)。

同时,本课程教材、多媒体课件、经典案例、习题、在线实训、课程手册等相关教学资源依托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有力的配套硬件设施及相关技术后台设备支持全部上网,以满足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实现网络课程教学的需要,满足本院学生学习需要。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指导思想

本课程确立了以“校企合作、项目导向”为手段,以“技能培养、岗位匹配”为目标,以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指导思想。

2.教学方法

根据“国际贸易单证实务”课程的特点,选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情境体验和小组讨论等作为本课程的教学方法。

3.教学手段

“国际贸易单证实务”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板书与多媒体结合,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展示了单证作业流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教学条件

1.师资条件

通过多年的师资构建,本课程建立了一支素质优良,年龄、专业、学历结构合理,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并重,能适应专业发展需要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本课程组教师共12人(见表3),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合理,主讲教师均有企业工作经验,具有极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好的理论造诣,对职业教育有高度的热情和责任心,对课程建设规划给予了许多指导和建设性意见。

2.内部实训教学条件

省级示范实训基地——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实训基地由阿里巴巴等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建设,能够满足单证流程及相关课程仿真实训的需要,设备、设施利用率高。校内实训、虚拟仿真实训等实训室共计12个,可容纳近700名学生同时实训。

3.外部实践教学条件

依托苏州地方外向型经济发达的有利条件,借助多家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让国贸专业学生最初对外贸企业通过参观获得感性认识,然后通过顶岗实习获得动手与实际操作能力,再通过毕业实习获得感性与理性认识的飞跃,达到符合岗位能力的需求。

五、教学特色及教学氛围

特色一:借助专业团队和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以自编教材为核心,匹配日趋完整而成熟的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资源 。

特色二: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实务、实训、实战”三维立体的“三实”教学系统。

特色三:积极创新实践了“零距离、零间隙、零过渡”的人才培养模式,达到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最终目标。

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平等的和谐的做学生的学习伙伴,在教与学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到知识、悟得方法,养成了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

六、教学效果

黄建栋先生(苏州报关有限公司董事长)认为:该课程经过几年的建设、教学改革和实践检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学生在单位实习和工作时都表现出了很高的专业服务水准与基本素质,作为用人单位对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毕业生满意度较高。

刘治民副教授(苏州经贸学院督导)认为:该课程是按照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的,课程教学师资梯队合理,教学团队中有来自企业一线的、稳定的优秀专兼职教师,主讲教师具有双师素质,教学经验和自身动手能力都比较强。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工作任务为载体,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做”融为一体,突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整体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优势突出,受到了学生的普遍好评。

(国贸2008届学生)认为: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国际贸易单证实务”,最大的收获是全面学习了报关单证审核、申报、各种贸易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了从事报关、货运、跟单员等职业岗位所必须的操作技能,为就业并胜任岗位奠定了基础。这门课程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课程思想,很适合学生的学习,学生都喜欢学习这门课程,可帮助学生在工作中实现零距离的岗位对接。

七、课程建设未来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