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篇1

一、组织领导(10分)

1、由我局牵头,与区规划分局、区房产局联合召开了围绕推进城镇化建设提升办事效能和服务水平动员会(2分)

2、区效能办、区城乡建设局、区房产局、区规划分局联合发文,制定了《区围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办事效能和服务水平工作实施方案》(庐效办字[2011]11号)(2分)

3、实施方案明确了围绕推进城镇化建设提升办事效能工作机制及办法(2分)

4、向市建设局城镇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了实施方案(2分)

二、落实工作任务(90分)

1、强化城乡规划编制(5分)

2、强化城乡规划制度建设(18分)

3、强化城乡规划监督管理(15分)

以上三项工作由区规划分局负责落实

4、强化城镇化督查考核(16分)

8)支持政策到位情况(8分)

我们正在与土管、公安、卫生、教育、社保等部门联系,收集材料,争取不少于4项,不扣分。

9)城镇化督查考核方面(8分)

①配合市做好4次督导检查工作,我们正在建立文字材料,力争不扣分

②按时按要求做好年终考核自查工作,我们正在制定年终考核方案

③组织开展督导检查和年终考核工作,我们准备近期组织

5、强化示范镇督查考核(18分)

10)组织管理(10分)。镇新城示范镇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项目工程指挥部,落实工作经费及相关办事人员,每月我们不少于2次进行检查指导,对示范镇工作进行调度达6次。这项工作不扣分。

11)规划编制及推进方面(9分)

6月底完成重点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区规划分局负责),示范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数量、工程量、投资额比上年均提高,项目建设按进度保质保量完成情况,我们正在收集材料,力争不扣分是。

12)支持政策措施到位情况(5分)

下放式委托给示范镇政府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安排资金、用于支持示范镇建设和发展、在示范镇收取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市级公用设施配套费全部用于示范镇基础设施建设、示范镇的规划编制和管理费用依法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并优先予以保障等情况,我们正在收集材料,力争不扣分。

篇2

7月26日,在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上,海南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强调,新型城镇化既是当前扩投资、稳增长的重要举措,也是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动力。要坚持从省情出发,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

海南省将按照“试点先行、示范引导”的原则,规划和实施一批城镇化重点项目,突出扶持建设50个左右的特色风情小镇。据了解,今年省政府已安排专项资金1亿元人民币,重点扶持海口云龙、文昌龙楼、定安龙门等特色风情小镇的基础建设。

从海口市出台《关于探索统筹城乡示范发展的建议方案》到全省制定《海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从建设“统筹城乡示范镇”到扶持特色风情小镇。仅2013年上半年,无论规划还是实践,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都成了海南省经济工作的热点和重点。

为此,海南省还聘请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以及北大、清华、中科院等机构相关领域的专家,着手共同制订《海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等一系列相关规划。由海南省政府印发的《2013年海南省科学规划年总体实施方案》,明确科学规划年的10项大任务,其别强调要把海南作为一个大城市,专门编制《海南省总体规划》和《海南新型城镇化规划》,这也是当前海南省实施科学规划,以及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最迫切、最重要的工作任务。截止今年年底前,海南省还将完成《海南省城镇体系规划》的修编定稿。

聊城30多项考核指标

山东省聊城市政府提出,到2015年聊城城镇化率要达到50%左右。其中,今年要达到43%,2014年要达到46%,2015年最终实现50%。这样算来到2015年,聊城中心城区将实现建成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100万的“双百大城市”的惊人目标。为此,聊城市“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日要求每月1日各县市区政府有关部门,上报城镇化工作进展情况。其中,今年县市区城镇化工作考核指标项目,主要有城镇化率、城镇人口(总数、月新增)、建成区面积(总数、月新增)、城市建筑面积(月新增、同比增幅)、城乡建设投资(同比增幅、城市建设投资、村镇建设投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完成投资、同比增幅、新增廉租住房补贴户数、新增廉租住房开工套数、经济适用住房开工套数、公共租赁住房开工套数、限价商品住房开工套数、城市棚户区改造开工套数、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总数、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率、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建成套数)、城中村拆迁、农村社区建设、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城镇化发展规划编制进度、示范镇建设补助资金投入等。

针对今年,示范镇城镇化工作考核指标项目,主要有城镇人口、建成区面积、规划编制(如产业布局、道路、供排水、绿化、消防等专业性规划编制进度)、城镇建筑面积、道路工程、园林绿化(完成投资、公园绿地建设面积、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给排水、集中供热、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目前,聊城有14个省、市级示范镇,全部示范镇的城镇化工作情况,均由所在县市区汇总后上报。这14个省、市级示范镇,分别包括5个省级示范镇和9个市级示范镇。2013年,市直城镇化工作涉及部门就有市住建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交通局等主要部门。

四川户籍改革先行

7月底,记者在四川省重点领域改革工作新闻会上获悉,继成都实行居住证制度后,下一步四川将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建立、健全户籍与居住证相互补充、有效衔接的实名制人口管理制度。

在户籍改革方面,四川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成都曾提出过实现城乡统一户籍的改革计划。在今年6月,发改委提出将在全国放开中小城市落户限制,四川则更进一步,宣布除成都市和民族地区外,全面放开全省大中小城市、小城镇落户限制条件,种种改革信号和动态情况无不明确地表示户籍壁垒正在被破除。

包括居住证政策在内的户籍改革,首先作用于实现城乡居民的平等权,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结合四川目前的城镇化发展现状,这一旨在平等权的居住证制度,对于四川的“新型城镇化”进程而言,将构成直接的推动力。更值得肯定的是,相较于传统的“城镇化”路径即新农村改革,这种在户改上作文章的城镇化策略,因其直指人口的市民化,而更具有张力和实际性。我国以权利和公共服务先行的方式助推城镇化,将有效地避免传统城镇化策略造成的权利落差,让落户更容易、权利更平等。对应着一个不同以往的思路,稍加思索可知,其结果必能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真正享受到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

重庆推进“产城融合”

作为一个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特殊直辖市,重庆市因地制宜,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新型城镇化”之路。今年年初,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在区县调研城乡规划建设工作时,曾反复强调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四届二次全会部署,在遵循“以人为本、城乡互动、产城融合、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突出特色和集群发展”的原则基础上,积极探索质量与发展并存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努力让市民的生活更美好、更安定、更温馨。“让市民生活更美好”,是重庆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努力追求的目标。通过开展“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步伐,努力实现人、城、产业和环境各方面的协调并进、共融共生,让发展“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安民利民、富民惠民的过程。

重庆的产城融合的价值,就在于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水平提升,以“新型城镇化”支撑工业优化升级,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加快大产业、大功能、大人群的集聚融合。为了促进产城融合,使“孪生姐妹”的成长相得益彰,重庆力图通过促进产业、城市、生活与社会等功能的协调发展,加快形成大产业、大功能、大人群的融合集聚。由此可知,“产城融合”正成为今年以来,重庆各区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实践也证明,“产城融合”的价值,就在于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水平提升,以新型城镇化支撑工业优化升级,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推进城镇化的扩容提质。

新型城镇化建设速度的加快,必然会给环境带来挑战。认真解决资源短缺、环境脆弱与城镇化发展的矛盾,建设低碳都市、绿色城镇,是城镇化提质的核心策略。为了向“绿色”要效益,将生态文明融入城镇化过程,今年以来,重庆市新组织实施绿色建筑22余万平方米,建设绿色生态住宅小区283万平方米,悦来生态城成为国家首批绿色生态城区,中冶赛迪大厦也成为重庆首个“绿色建筑”。

海南建50个风情小镇

7月26日,在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上,海南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强调,新型城镇化既是当前扩投资、稳增长的重要举措,也是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动力。要坚持从省情出发,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

海南省将按照“试点先行、示范引导”的原则,规划和实施一批城镇化重点项目,突出扶持建设50个左右的特色风情小镇。据了解,今年省政府已安排专项资金1亿元人民币,重点扶持海口云龙、文昌龙楼、定安龙门等特色风情小镇的基础建设。

从海口市出台《关于探索统筹城乡示范发展的建议方案》到全省制定《海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从建设“统筹城乡示范镇”到扶持特色风情小镇。仅2013年上半年,无论规划还是实践,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都成了海南省经济工作的热点和重点。

为此,海南省还聘请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以及北大、清华、中科院等机构相关领域的专家,着手共同制订《海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等一系列相关规划。由海南省政府印发的《2013年海南省科学规划年总体实施方案》,明确科学规划年的10项大任务,其别强调要把海南作为一个大城市,专门编制《海南省总体规划》和《海南新型城镇化规划》,这也是当前海南省实施科学规划,以及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最迫切、最重要的工作任务。截止今年年底前,海南省还将完成《海南省城镇体系规划》的修编定稿。

聊城30多项考核指标

山东省聊城市政府提出,到2015年聊城城镇化率要达到50%左右。其中,今年要达到43%,2014年要达到46%,2015年最终实现50%。这样算来到2015年,聊城中心城区将实现建成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100万的“双百大城市”的惊人目标。为此,聊城市“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日要求每月1日各县市区政府有关部门,上报城镇化工作进展情况。其中,今年县市区城镇化工作考核指标项目,主要有城镇化率、城镇人口(总数、月新增)、建成区面积(总数、月新增)、城市建筑面积(月新增、同比增幅)、城乡建设投资(同比增幅、城市建设投资、村镇建设投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完成投资、同比增幅、新增廉租住房补贴户数、新增廉租住房开工套数、经济适用住房开工套数、公共租赁住房开工套数、限价商品住房开工套数、城市棚户区改造开工套数、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总数、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率、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建成套数)、城中村拆迁、农村社区建设、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城镇化发展规划编制进度、示范镇建设补助资金投入等。

针对今年,示范镇城镇化工作考核指标项目,主要有城镇人口、建成区面积、规划编制(如产业布局、道路、供排水、绿化、消防等专业性规划编制进度)、城镇建筑面积、道路工程、园林绿化(完成投资、公园绿地建设面积、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给排水、集中供热、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目前,聊城有14个省、市级示范镇,全部示范镇的城镇化工作情况,均由所在县市区汇总后上报。这14个省、市级示范镇,分别包括5个省级示范镇和9个市级示范镇。2013年,市直城镇化工作涉及部门就有市住建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交通局等主要部门。

莱芜3年实现60%城镇化

篇3

各县、区政府,开发区,市政府各部门: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城市有了很大发展,但仍然存在城镇化水平偏低、城市规模偏小、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人口和产业集聚的目标,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壮大中心城市促进城市群快速发展的意见”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竞争力为核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中央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机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紧紧围绕加快壮大中心城市这一主线,加强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管理,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整合资源,加大投入,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积极发展中心镇和其他小城镇,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切实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努力把××*建设成为辐射带动能力较强、富庶文明和谐、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海休闲圣地。

二、基本原则

——坚持规划引领原则。坚持规划优先、规划先行,加快构建新型城市体系,推进城乡区域规划一体化,深化各项专项规划,加强各类规划衔接,优化区域人居、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等布局,创新区域规划编制管理体制,提高规划设计管理水平,确保规划的超前性、科学性、综合性、权威性。

——坚持统筹协调原则。处理好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的关系,认真贯彻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把推进城镇化与优化城乡经济布局、调整城乡利益关系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城乡互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处理好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合理利用资源,促进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管理城市,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坚持改革创新原则。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思路,推进城市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新区、产业聚集区等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体制机制创新,联动推进土地、户籍、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综合配套改革。

——坚持突出特色原则。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科学确定城市性质,建设特色城区,发展特色产业。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注重历史文物古迹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利用,创建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现代化城市。

——坚持主城区与小城镇建设兼顾原则。处理好扩大主城区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关系,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科学规划,适度扩张主城区,同时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建设小城镇,通过小城镇建设把城乡紧密结合起来,把小城镇建设成为连接城乡的桥梁和纽带。

三、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全面扩大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培育港口经济等新的增长点,壮大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构建城市扩张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确保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50亿元、财政收入15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年均提高8%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等目标,并力争有较大的突破。

——中心城区建设步伐明显加快。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功能,拓展城市空间,到2013年实现城市区控制面积达3351平方公里(包括三区、两县)、户籍人口达198万人、城镇化率达50%以上。完善城市规划,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质,初步形成富庶文明和谐、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特色。

——小城镇建设水平逐步提高。逐步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发展壮大城镇经济,走集约化、生态型发展的路子,建设一批重点镇和中心镇,到2013年初步形成功能较完善、布局合理、结构协调、规模适度的城镇体系。

四、工作重点

(一)构建中心城市发展格局

1.搞好城镇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工作。着眼于环渤海地区、京津冀城镇群区域发展,本着区域和城乡统筹、以人为本以及生态优先的原则,启动编制××*市域城镇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科学合理确定市域城镇空间布局体系,同时对中心城市空间及产业发展进行专题研究。实施中心城区“西移北进”两大主体战略,向西部滨海地区和内陆纵深地带扩展,4+2”大都市区,拉大中心城市发展框架,完善城区功能,提高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和生产要素聚集能力。

2.积极推进行政区划调整。按照“4+2”组团发展需要,适时调整行政区划。

3.加快新区建设进程。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功能定位和用地布局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方位筹措资金,启动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快北戴河新区的建设进程,使之成为继曹妃甸、沧州渤海新区之外的河北省第三战略增长极。

4.加大县城规划建设力度,提升县城建设发展质量。按照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要求,高水平编制县城规划,合理安排空间布局,突出地方特色 。合理布局产业园区,实现园区建设与县城发展相互本文来源:文秘站 协调。要立足滨海地区的协调发展,以建设卫星城区和未来中心城区重要组成部分为目标,强化与其他四组团的交通联系和产业分工,壮大经济实力,扩大城区用地规模,提升县城品质。卢龙县城和青龙县城,要以龙城工业园和县城工业园为依托,尽快形成产业与人口的集聚效应,加大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力度,加强与滨海地区的交通联系,力争早日建成××*市域中、北部具有一定辐射带动能力的中心城镇。

(二)推进产业聚集

5.按照“发挥优势、合理布局、分类指导、适度超前”的原则,充分依托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突出重点,优先发展具备一定条件的产业聚集区,积极谋划一批较大的产业聚集区,有序推进产业聚集区建设。在支持产业基础好、具有知名品牌并形成较大产业规模的乡镇设立产业聚集区。凡新建或搬迁企业原则上全部进区。

6.突出重点,梯次推进。围绕壮大中心城区,发展中小城镇。到2013年,全市产业聚集区主营业务收入1600亿元以上。加速推进产业聚集区建设。重点培育12个产业聚集区,其中,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以上2个,即××*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产业聚集区;100亿元以上4个,

7.着力建设“五个一批”。 按照 “一个中心、三个基地”的产业定位,围绕打造以旅游业为统揽的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做大做强休闲旅游、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建设一批以重型装备、汽车零部件、船舶修造、高速铁路设备、冶金专用设备等为主的先进制造业聚集区;建设一批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以休闲度假旅游为重点的现代旅游业聚集区;建设一批以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与环保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建设一批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体、现代信息技术为平台、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为目的的现代物流产业聚集区;提升一批以玻璃、粮油食品加工等为主的传统产业聚集区。

(三)合理调整土地用途

8.调整基本农田布局,增加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按照“4+2”都市区的布局构想,结合××*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将基本农田从未来发展的中心城市建设用地中调出。同时,按照中心城区(4+2组团)的发展规模,重新核定建设用地指标。

(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9.完善配套支撑条件。加快中心城市通信、水、电、路、气、污水及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切实保障城市发展的需要。努力实现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壮大中心城市建设相协调,城镇服务体系建设与中心城市发展相配套,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和承载力。

五、政策措施

(一)理顺行政管理体制

10.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网上审批、并联审批和投资项目审批代办制,提升镇街办事服务中心和招投标中心建设水平,建立健全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体制和有效的监管调控机制。完善企业服务长效机制,梳理整合创新经济扶持政策,创新建立综合考评制度。尽快理顺北戴河新区管理体制,研究探索在北戴河新区设立国土、环保、规划分局,/,!/按照中心城区的管理办法,实行对整个城市规划区土地使用和各项规划建设的统一管理,统一配置城市资源和基础设施,实现整个中心城区的统筹协调发展。

(二)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11.加大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力度。适时调整户籍政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行按居住地登记户口,促进人口的集聚和合理、有序流动,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凡已在城市市区范围内具有合法固定住所和稳定生活来源的人员及与其共同生活的配偶、父母、子女,自愿在城区落户的,均准予落户。政策扶持的重点是引进人才和投资者,以此推动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鼓励智力移民、投资移民,对外来投资者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引进的人才,允许其本人、配偶、父母、子女随调、随迁。设立“人才集体户”,凡愿意到城市市区工作或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允许先落户后就业,其户口可直接落在公安机关设立的“人才集体户”,到各县(市)工作或创业的,其人事关系及档案可以由市人才交流中心。

12.鼓励和引导农村居民向城区集聚。鼓励农村居民到城区购房并落户。凡在市区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范围内,人均耕地少于0.2亩(含“城中村”),或累计被征用土地已达到实际面积的60%以上,或2013年前计划征用土地达到前述比例的行政村,依法撤销村建制,并按有关规定建立社区居委会。撤村后,5年内可继续享受适用于农村居民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就业、社会保障、就医、入学等方面享受与市区居民同等待遇,并承担相应义务。

(三)实现社会保障一体化管理

1 3.提升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扩大农村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切实加快社会保障水平“同城同待遇、城乡均等化”的进程,力争到2013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五大社会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健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联动机制,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巩固和提高城镇“三无”人员的集中供养水平,积极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加强困难救助和就业帮扶,发展慈善事业。加快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分配,加大普通商品房、安置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开发建设力度。

(四)加大投融资力度

14.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和管理。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的市场融资力度,通过服务承包、管理合同、租赁、bot(建设—运营—转让或移交)、bt(建设—转让或移交)、特许经营、boo(建设—拥有—运营)、股份剥离(民营化、股份化)等各种方式,吸引包括民营企业和个人资金在内的一切社会资金以及外资,用于城市供水、排水及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道路、集中供热、供气、公共交通等的建设、运营和管理。城市各项基础设施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可以通过拍卖或协商的方式出让给具有资格的私营企业或外资企业。打破地方、行业、部门和国有企业垄断,全面放开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经营和管理市场,促进竞争,提高建设和经营管理水平。

(五)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步伐

15.创新行政执法体制。在现有城市管理体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从体制上、源头上改革和创新行政执法体制,推动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着重解决行政执法中存在的多层执法、多头执法、执法扰民等问题,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相适应的统一、规范、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

16. 全面实施综合行政执法。加大在市区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力度,要以市区城市管理为突破口,将与城市管理有关的行政执法职能进行调整综合,按照政策制定职能与监督处罚职能相对分开原则,通过撤并执法机构、调整职能等方法,将有关部门的全部或部分行政处罚职能相对集中,由市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统一行使。对尚未纳入综合行政执法管理的部门的执法职能和由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执法职能,结合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机构改革以及事业单位改革,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进一步整合归并执法机构和行政执法职能,成熟一块,纳入一块,逐步将现有的市场管理以及其它适合综合行政执法的领域的行政执法职能纳入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行使,全面实施综合行政执法。

17.大力推进中心城区有机更新。坚持以整治带开发、带建设、带改造、带保护、带管理,不断创新城市发展理念,全面推进中心城区城市形态、街道建筑、自然人文景观、城市道路、城市河道、城市产业和城市管理的有机更新。加快实施“三年大变样”工程,加大城市绿化建设力度,到2013年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有较大提高。科学实施城市亮化美化工程,推进“城区立面”更新美化,整治和规范市场秩序、交通秩序,着力解决“脏、乱、差”等问题,进一步改善城市街容市貌。

(六)加快城中村改造,积极推进农民市民化

18.加快“城中村”、“城郊村”改造。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因城市规模扩张而带来的“城中村”、“城郊村”改造问题。改造的核心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要通过农民市民化、就业多元化、保障社会化、管理社区化,推进农村村委会向社区居委会转变,农村居民向城市居民转变,农村经济组织向城市经济组织转变,农村村落向城市社区转变。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和“改造、整治、控制”的思路,编制城中村改造整体推进方案,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城中村改造,把城中村区域改造成为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美、城乡协调、社会文明、管理科学的现代化新型城市社区。

19.妥善安置农村被拆迁人员。对农村被拆迁人员,鼓励其采取货币化安置或公寓式安置的形式。实行公寓式安置的,在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范围内进行统一规划选址、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配套,并实行社会化的社区管理。其建设用地按成本价出让。安置面积应区别不同情况分类分档处理,农户可自主选择等面积安置方式或按人均面积标准安置方式。选择等面积安置的,等面积部分按成本价优惠出售,超出部分按市场价出售;选择按人均面积标准安置的,人均面积标准以内的部分按成本价优惠出售,超出部分按市场价出售;单人户未达到安置房最小户型的,按最小户型提供住房,现住房面积或人均面积标准以内的部分按成本价优惠出售,超出部分按略高于成本价的价格出售。

(七)着力推进城乡区域一体化

20. 完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抓紧编制全市小城镇规划。推进镇村规划编制,完成重点镇及规划中心镇控规,实施集中迁并村规划,完善新民居示范村规划,探索城乡建设用地统筹途径,建立城乡一体化规划实施机制。20__年确定重点发展的小城镇体系,20__年基本完成重点镇的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统筹小城镇建设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既要体现特色,又要服务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突出提高城镇居民收入和改善生活条件这个主题。2013年基本建成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完备、集聚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镇,镇区人口规模达到2-3万人。逐步把重点镇建成对农村起辐射带动作用的中心镇,全市初步形成主城区—中心镇—农村的梯次结构。加快组建镇级规划建设管理机构,明确职责,改变小城镇规划建设无机构、无人员、无经费的现状。

21.统筹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制定和实施小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明确市、区、镇三级政府权利和责任,规范建设项目提出、建设和管理流程。加大对小城镇基础设施投入,着重支持道路、供水、供气、园林绿化、垃圾处理、抗灾防灾等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设施建设,促进供水、供热、供气等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畅通城乡人流、物流,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优化线网布局,改善行政村“村村通班车”状况,提高城乡客运班车通达深度和服务水平,实现城乡公交快速直通。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采取将相连的几个镇捆绑,向社会发包,委托专业管养单位管理的办法,加强小城镇市政基础设施的管养。实施扩权强镇、新民居建设、生态文明村建设等工程,积极开展新民居试点,年均提升城镇化率1-1.5%。

22.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均衡发展。落实和完善就业政策,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建立城 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网络。进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改善农民工劳动条件,扩大农民工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范围。

六、组织领导

(一)充分认识加快壮大中心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加快壮大中心城市发展,是实施城镇化战略的关键和突破口,是探索我市科学发展的一项综合改革和实验。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耐心细致地做好各项工作,精心规划,分步实施,抓出成效,确保各项改革政策的落实。

(二)建立协调机制。市政府建立由有关部门参加的加快主城区建设的协调机制,进行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和本实施方案要求,制定具体实施细则,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市城乡建设局作为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日常协调工作。各区县也应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制,实行统一领导,专人负责。

(三)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委员会的作用,保证城镇化发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建立城镇化发展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建立科学的城镇化评价体系。

全市上下要形成合力,加快城镇化发展。各级各部门要密切配合,服从大局。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县(区)要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意见,确保城镇化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篇4

去年以来,根据省市的决策部署和要求,我们坚持把特色小镇作为**新型产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最佳结合点,充分挖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着力规划建设一批产业富有特色、文化独具韵味、生态充满魅力的市级特色小镇,并鼓励培育一批区级特色小镇,努力将特色小镇打造成集“产、城、人、文”于一体的特色功能板块。目前,我区空港会展小镇、无想·国际创业小镇被评为市级特色小镇,石湫影视小镇进入市级培育名单,累计完成投资21亿元。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更实的举措狠抓特色小镇建设。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特色小镇建设,先后召开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和多次专题会,专门研究全区特色小镇建设工作,进一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汇聚合力。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作班子,将空港会展小镇作为“一号工程”由区委主要领导牵头推进,区四套班子领导分别挂钩服务其余9个特色小镇;区政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周召开工作例会,由常务副区长牵头负责特色小镇的整体申报、督查、协调工作;各街镇分别成立特色小镇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小镇建设推进工作,自上而下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条线明晰”的工作推进机制。二是强化政策支持。制定出台《关于加快特色小镇建设的实施意见》,设立区级专项资金,对每个市级特色小镇奖励500万元,同时对以特色小镇为平台实施的人才引进计划、大学生创业计划给予优先扶持,对特色小镇区内优质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给予重点扶持,支持其申报省市重大项目。三是严格考评奖惩。区委、区政府将特色小镇建设作为2017年重点难点工作来抓,建立健全了区政府重点工作督查奖惩机制,挂图作战、督办推进,并纳入镇街千分制考核严格落实奖惩,对连续两年未达标的特色小镇予以清退,发挥考评的“风向标”作用。

二、以更高的标准引领特色小镇建设。特色是小镇的核心元素,因此,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是我区展开特色小镇布局的关键所在。一是注重规划引领。我们始终坚持规划引领、融合发展,在先后赴成都双流航空动力小镇和杭州梦想小镇、艺尚小镇、云栖小镇、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等先进地区考察学习的基础上,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高起点编制3个市级特色小镇概念性规划及实施方案,实现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全覆盖。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听取特色小镇有关建筑设计方案,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力求“谋定而后动”。同时,我区充分利用新型城镇化“多规合一”试点成果,将有关规划设计统一导入区级“多规合一”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产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的无缝衔接、有效落地。二是注重产业特色。全区10个特色小镇均围绕新兴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其中:无想·国际创业小镇依托幸庄科技产业园国家级孵化器、无想山国家森林公园,构建创新创业服务生态圈;空港会展小镇依托空港枢纽经济区,大力发展会展产业;石湫影视小镇依托国家级影视基地,主攻影视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三是注重功能叠加。产业、文化、旅游和一定的社区功能叠加,是特色小镇的重要内涵和特点。对此,我们因地制宜、找准定位,精心选择了工业会展、创业服务、影视文创等一批新兴产业进行重点打造,并配套一定的旅游功能、文化功能和社区服务功能,力求以最小的空间资源达到生产力的最优布局。比如,石湫影视小镇紧紧围绕碧桂园、南工大浦江学院、省二师院等重点项目,全面提升周边公共服务配套能力;无想·国际创业小镇紧紧围绕城南新区人才公寓、市民中心、万达广场等功能设施,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环境。

三、以更新的模式加快特色小镇建设。在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更加注重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精心构建“边申报、边建设、边引资”的建设推进机制。一方面,大力推进PPP合作。区政府成立了PPP工作推进小组,专职负责PPP项目推进。2016年底,我区成功举办首场PPP项目推介会,近百家知名央企、上市民企竞逐我区640亿元PPP项目。目前,空港会展小镇PPP项目实施方案已基本完成,近期将招标公告;无想·国际创业小镇的幸庄科技产业园一期PPP项目完成初步方案,正在启动与中冶天工集团等知名央企的合作洽谈;石湫影视小镇PPP项目正在与台湾汉声文化等洽谈合作,实施方案将于今年一季度编制完成。另一方面,大力推进招商引资。空港会展小镇方面,2016年11月4日,**空港会展小镇签约仪式在**举行,区政府与华夏幸福、法国智奥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刘市长亲临现场鉴证签约并致辞。2016年底,区政府与禄口机场结成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目前机场国际快件中心项目已签约、计划今年开工建设,机场航食、联合领航机场大通关等重点项目即将签约落户。无想·国际创业小镇方面,积极对接北京中关村管委会、上海张江高科园区,洽谈其以轻资产管理输出模式,组建联合体参与小镇建设运营。目前,幸庄科技产业园一期成功开园,引进企业近50家、在孵项目21个。石湫影视小镇方面,2017年2月15日,我们诚邀台湾《汉声杂志》创办人黄永松、先锋书店创办人钱小华等知名文化界人士来溧现场考察,洽谈有关合作项目。同时,我们还主动对接省基金管理办,全力争取省基金小镇项目落户**;积极邀请中再保险董事总经理姚浩,来溧现场考察保险另类投资特色小镇选址,双方合作洽谈正在有序推进。

篇5

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总产量、商品量和调出量均居全国首位,在全国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而“两大平原“耕地面积占全省的80%以上,粮食产量占全省的90%以上,是黑龙江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在“两大平原”开展现代化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是目前国家开展的唯一涉及农业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和变革,已纳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管理。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我省加快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黑龙江省制定的实施方案,明确了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将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将牢牢守住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底线,坚持走合作经营道路,着力破解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努力把两大平原建成国家商品粮基地核心区、绿色食品生产样板区、高效生态农业先行区和统筹城乡发展先导区,加快推动我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为全国粮食主产区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实施方案重点从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农村金融保险服务、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搞活农产品市场流通、加快水利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等11个方面细化分解改革试验任务,谋划和设计区域布局、实施路径和方法。主要任务:一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科学发展优质高效种养业,抓好玉米、水稻、大豆、小麦等优势产业带建设。重点发展“两牛一猪”,兼顾发展其他畜禽和水产养殖业。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重点搞好大米、山特产品、水产品和蔬菜等产品的系列开发。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打造全产业链经济;二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农民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等四种经营主体,逐步建立起以农民合作组织为主体、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两翼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到2015年覆盖面达到80%以上。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三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兴水用水,创新管理体制和投资主体,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水价改革,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发挥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加快农业科技服务合作化、社会化步伐。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提高田间综合机械化程度和农机装备省内配套率;四要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搞活农产品市场流通,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和交易方式,培育壮大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树立绿色有机品牌,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打造全产业链的食品安全品牌。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强金融保障能力、拓宽农业保险形式;五要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大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投入,在规划布局、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城乡就业上,探索建立在现代农业基础上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六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增加资金投入,建立完善粮食生产和生态补偿机制等支持保护政策体系,调动政府抓粮和农民种粮积极性。

(黑龙江日报)

篇6

优化服务环境、提升服务水平,既是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的工作的内在要求。为此,我们一直高度重视,把一系列优化服务活动作为我们提升服务水平、改善机关形象的一个机遇和载体。在去年的创业服务年工作中,我们取得了较好成绩,被评为全市创业服务年工作先进单位。今年全市发展提升年活动动员大会召开后,我委更是迅速动员、精心部署、科学调度,使活动富有成效地开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将前阶段工作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打算汇报如下。

一、前阶段工作情况

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1、抓宣传发动。我委先后召开了委班子、全委干部职工大会,迅速传达学习全省、全市发展提升年活动动员大会精神,对活动进行总部署、总动员。同时,通过制定活动方案、征求意见箱、悬挂宣传条幅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发动力度,统一了全委上下的思想,提高了认识,营造了浓厚的活动氛围。

2、抓责任落实。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对涉及到我局的工作任务进行了认真梳理,并制定了任务分解表,特别是对涉及重大项目审批、示范镇建设调度指导、推进新型城镇化等重点工作,制定了5个非常具体、非常具有操作性的专项工作方案,并明确责任科室、责任人,做到责任到位、考核到位,使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

3、抓帮扶服务。我们不等不靠,坚持早谋划、早动手,千方百计加大帮扶服务力度。通过到国家部委、省里各部门进行项目对接,多途径、多渠道争取资金,目前,太阳能推广应用等已纳入国家项目补助计划;通过调整行政审批窗口人员、优化服务措施等办法,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通过增派人员进驻罗坊镇等示范镇指导帮扶,全力推进示范镇建设,等等。

总之,目前全委上下围绕发展抓服务的氛围越来越浓厚,社会各界对我们的印象和评价也越来越好了。

篇7

一、深化认识,准确把握《规划纲要》的核心内容

《规划纲要》体现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规划纲要》在《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战略方向和战略重点,并对实施国家战略作出了最全面、最系统的顶层设计,使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布局更加科学、路径更加清晰、任务更加明确。

贯彻落实好《规划纲要》首先要准确把握《规划纲要》的核心内容,具体来说,要从“一个根本两个基本”的三个层面来深化对《规划纲要》的认识。

第一,从国家层面看,《规划纲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首要前提。

《规划纲要》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摆在战略定位的第一位,而且把大力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要求放在了规划任务的首要位置。《规划纲要》始终贯穿着“长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同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表述更加全面和精准,任务更加细化和明确,而且提出了约束机制,列出了负面清单,划出了发展底线。

发展是主题,保护是前提。生态文明是我们党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主动破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大成果;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这也是国家为什么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摆在长江经济带战略首要位置的根本所在。

《规划纲要》体现的绿色发展理念,更新了关于生态与资源的传统认识,打破了把发展与保护简单对立的思想束缚,指明了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内在统一、相互促进和协调共生的辩证关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处理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两者协调共赢。《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适度开发,整合资源,协同发展”。我们要正确理解保护与开发的辩证关系。

第二,从交通运输层面看,《规划纲要》把加快构建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作为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基本支撑。

经济要发展,交通要先行。《规划纲要》把保护沿江生态环境、发挥黄金水道优势、促进产业有序转移,着力打造“一道、两廊、三群、多点” (一道,即绿色生态廊道;两廊,即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和现代产业走廊;三群,即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多点,即沿江各城市) 作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点。构建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是完成《规划纲要》提出的这些重要任务的基本支撑。

《规划纲要》强调,要坚持通道支撑、协同发展,更好地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综合效益,着力构建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要以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为支撑,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独特作用,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在空间布局所要形成的“一轴、两翼、三极、多点”格局中,要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 战略支撑力。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并把握好这些新定位,如果交通运输的“先手棋”下不好,将会影响其他战略任务的推进实施;如果没有交通运输工作的战略支撑力,其他各项任务的实施将失去有效的支撑保障。

第三,从长江航运层面看,《规划纲要》把加快建设黄金水道作为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基本依托。

没有长江黄金水道,长江经济带就无从谈起。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发挥着关键性的链条作用,它把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串了起来,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产业布局与调整、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内对外双向开放等串了起来。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构建的质量与水平,关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成败,而加快黄金水道建设又是构建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的关键。

提高黄金水道有效供给力,从而加快长江经济带建设,是贯彻“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全面提高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质量,要求我们必须按照《规划纲要》的部署,着重围绕建设畅通、高效的高等级航道,发展专业化、规模化的港口,建造安全、环保、标准的船舶,完善更安全、更智能的保障系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等方面,加快补齐短板,加速提档升级,不断增强航道、港口、船舶等航运要素有效供给能力,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从而实现长江航运有效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对接和平衡。

二、全面部署,认真落实《规划纲要》的重点任务

结合长江黄金水道实际,长航局将着力推进八方面重点工作。

(1)大力推动绿色廊道建设

坚持生态优先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前提,坚持绿色发展是长江航运的永恒追求。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交通运输部《推进长江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方案》《船舶与港口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加快建设长江船舶垃圾和油污水接收系统,提高船舶含油污水、化学品洗舱水接收处理能力,实施最严格的长江水系船舶污染排放控制;稳妥推进LNG等清洁能源在长江航运的试点和应用;严格遵守基本建设程序,加强建设项目环评,加大建设项目环保投入力度,落实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措施,继续推进长江生态航道建设等生态环保示范工程,促进长江航运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开展“黑码头”专项治理,促进岸线资源整合,提高利用效率。

(2)全面提升长江航道通过能力

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基础,突破长江黄金水道瓶颈制约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任务。我们将按照“深下游、畅中游、延上游、通支流”的建设方针,加快建设一批看得见、有成效、有影响的标志性重大工程,全面提升长江干线航道通过能力。例如:在长江下游,重点实施12.5 m深水航道延伸至南京工程;在长江中游,在开展模型试验和综合论证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武汉至安庆6 m深、宜昌至武汉4.5 m深航道整治与疏浚工程;在长江上游,重点实施重庆至宜宾段航道整治工程;在长江支流,积极支持加快合裕线、信江、赣江、汉江、沅水、湘江、乌江、嘉陵江、岷江等支流高等级航道建设。同时,不断扩大三峡枢纽通过能力,挖掘船闸潜力,做好三峡升船机试通航工作,完善三峡综合运输体系,研究建设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和葛洲坝枢纽水运配套工程。

(3)加快推进船型标准化

船舶是长江航运的基本要素之一,我们将继续按照“开前门、关后门、调结构、推示范”的方针,加快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继续实行内河船型标准化资金补贴政策,完善并推广非标准运输船舶退出市场或改造补贴机制;加快推广三峡船型,积极发展以集装箱船为重点的江海直达船型,合理选择干支直达船型和水网地区标准化船型;提高长江干线客船安全标准,完善危险化学品船舶技术规则和运输管理;引导航运企业加快淘汰低效率、高污染的老旧船舶和单壳液化危险品船舶,优化船舶运力结构。

(4)不断强化水上安全监管

安全是保障人民群众福祉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将加强长江干线重点水域船舶航行监管,实现监管系统联网;加快长江水运预防预控和应急救助能力建设,增强突发事件处置和快速反应能力;加强国家船舶溢油应急设备库和溢油应急船舶建设;优化整合长江干线渡口渡船航线,加强渡运安全管理,全面提高长江航运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便利性,让人民群众共享平安长江。

(5)进一步健全智能服务系统

信息化是引领长江航运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将大力实施“互联网+长江航运”行动计划,加快数字长江建设,努力提升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行业管理精细化水平;加快实施《长江航运信息化发展规划》,建设长江干线数字航道、长江航运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努力实现水运与其他运输方式物流信息的共享与对接,努力提升长江航运公共服务能力。

(6)积极推进港口转型升级

港口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环节。我们积极支持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等的建设;加强长江干线港口与沿海港口协作互动,积极参与浙江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强化集疏运服务功能,提升货物中转能力与效率,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进一步提升和拓展港口服务功能。

(7)大力推动多式联运

充分发挥水运的比较优势,需要抓好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我们将鼓励发展铁水、公水、水水等多式联运,增加集装箱和大宗散货铁水联运比重,提升航运物流服务,大力支持铁水、公水、江海联运一体化发展;将铁水联运作为多式联运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依托沿江主要港口,大力改善铁路进港条件,提升铁路在港口集疏运中的比重。

(8)积极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和全方位开放

服务经济发展是长江航运的宗旨和目的。我们将抓好长江航运发展规划与沿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积极支持沿江地方依托长江航运调整产业布局,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和外向型经济;积极改善水路运输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平,支持、吸引城镇化建设需要的大宗建材及其他大用量货物、城镇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大宗工矿业原材料及产成品更多地通过水路运输,大幅降低运输成本;配合构建长江大通关体制,继续实施引航服务“八项承诺”,努力提升长江引航服务水平。

三、狠抓落实,确保《规划纲要》顺利实施

第一,要强化统筹协调。

一是要加强规划衔接。在交通运输部指导下,深入开展《规划纲要》以及国家部委、沿江省市相关规划的研究,提出相应修改完善建议;主动加强长江航运各类规划与《规划纲要》的衔接、对标和调整。

二是要加快前期工作。坚持突出重点、远近结合,精心筛选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项目,建立项目储备库,形成“研究一批,启动一批,在建一批”的良性循环格局。加大前期工作力度,科学合理制定项目前期计划。充分依托部省联席会议机制和“2+N”合作机制,积极破解外协难题,重点加强与环保、水利、农业、国土、规划、城建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充分调动中央、地方、行业三方的积极性,形成落实《规划纲要》的强大合力。

第二,要强化责任落实。

一是要明确责任分工。按照《规划纲要》和交通运输部实施方案、长航局实施方案的总体部署与要求,大力推进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的实施;建立分层负责实施机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相关单位、部门的任务分工、时间表等,明确工作重点,建立工作台账,逐项抓好落实。

二是要抓好督促检查。对照实施方案和任务分解表,加强对任务落实情况的考核与检查,尤其是要对重大事项和重点工程进行动态跟踪,针对疑难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及时解决问题;严格执行行政问责制度,狠抓不落实的事,严查不落实的人,对重点任务完成情况实行“销号”制度,定期通报;各单位要将实施方案落实情况纳入本单位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严格奖惩,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第三,要强化担当精神。

一是要增强大局意识。从坚持“五个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服务国家战略的大局之中,贯彻落实《规划纲要》这一中心任务,牢固一盘棋思想、一家人意识,一切服从于大局。

篇8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要求,积极履行政府职责,引导村镇合理规划、规范建设和有效管理,促进社会主义农村建设。

(二)工作目标

全面掌握我县现有农村房屋总量、分布、结构、权属及使用情况,了解农民的实际住房状况和需求,切实保障集体土地房屋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积极探索构建集体土地范围内房屋产权处置机制,加快推进我县新型城镇化进程,同时,也为下一步规范农房登记发证工作打好基础,并为制定我县农房拆迁补偿政策提供依据。

二、普查范围和普查内容

(一)普查范围

(二)普查内容

普查主要按幢或套、间为单元进行。普查的内容:

1.自然状况,包括:房屋的坐落、结构、层数(次)、建成年份、占地面积、集体土地使用权类型、建筑面积以及用途等。

2.归属状况,包括:房屋所有人的名称、性质以及产权来源、家庭人口状况等。

3.手续办理情况,包括:宅基地使用权证书或证明、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证书或证明、房屋准建手续或证明、房屋质量证明以及是否已取得农房证等。

4.使用情况,包括房屋是否自用或出租等。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二)工作职责

1.县房管局:负责起草工作计划及制定普查的相关材料和表格,指导乡镇(场)开展农房普查工作。

2.县国土资源局:负责提供土地登记的有关资料,协调处理普查过程中涉及到土地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积极配合县房管局和乡镇(场)开展农房普查工作。

3.县住建局:负责提供规划建设的有关资料,协调处理普查过程中涉及到规划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积极配合县房管局和乡镇(场)开展农房普查工作。

4.县城管局:负责并指导乡镇(场)对普查过程中出现的违法建筑进行制止和查处,积极配合县房管局和乡镇(场)开展农房普查工作。

5.县财政局:负责安排、及时拨付房屋普查专项经费,并监督专项经费的管理和使用。

6.县公安局:负责做好房屋普查过程中的治安保障工作,编制提供房屋的详细门牌号码,对无门牌的房屋及时进行处理,并在必要的时候提供住房家庭、户籍、人口等相关资料,积极配合县房管局和乡

镇(场)开展农房普查工作。

7.县统计局:参与并指导乡镇(场)普查工作,对切实配合做好相关普查数据的统计和工作。

(三)经费及人员保障

县财政局要及时拨付普查经费,以保证普查工作正常进行。同时,县农房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按乡镇(场)的普查工作数量和工作进度对普查经费进行统一调配。各乡镇(场)不得向被普查的村民及集体经济组织收取任何费用。

普查人员由乡镇(场)在本辖区范围内从有经验的工作人员中选调组成,以确保普查工作的质量和数量。

四、工作原则和工作方法

(一)工作原则

各乡镇(场)可按规划区的划分,采取由里到外、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进行,并按属地管理的原则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房普查工作。

(二)工作方法

按房屋类型分,本次普查工作主要分为农民自建房普查和其他建设用房(包括农民还建房小区等)普查,在完成农民自建房普查的基础上再进行其他建设用房的普查。整个普查工作以行政村为单位,按照“行政村普查上报、乡(镇)政府逐一核实、县政府组织复核、市政府抽查验收”的方法进行。

五、工作步骤和安排

本次农房普查工作时间为期四个月,主要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准备阶段(4月10日至5月10日)

1.各乡镇(场)与县政府签订责任状,落实第一责任人,明确职责,确定任务。

2.县农房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普查工作计划,拟定统一宣传提纲,制定、印制各类普查表格,确定乡镇(场)普查工作具体要求。

3.各乡镇(场)成立相应农房普查工作领导小组以及办公室,落实人员,组建普查工作站。

(二)宣传培训阶段(5月11日至5月15日)

1.县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市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并在县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对全县普查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2.各乡镇(场)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开展农村房屋普查的意义、任务、职责,争取广大村民的支持和参与,营造良好的普查氛围。

(三)全面实施阶段(5月16日至7月31日)

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开展农房普查工作。

县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乡镇(场)上报的普查材料进行复核抽查验,并对普查资料进行汇总后编写普查数据说明,普查成果报送市普查工作领导小组。

六、工作要求

(一)县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明确落实具体责任人员,并采取有力措施开展各自工作,确保我县农房普查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各乡镇(场)要将农房普查工作作进一步的细化和量化,层层进行分解,层层抓好落实,要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具体,责任到人。县各相关部门要主动配合,加强协调与沟通,切实形成工作合力。届时,县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对各乡镇(场)农房普查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和督导。对因领导不力、敷衍了事、未按期完成普查任务的乡镇将按规定进行通报批评;对弄虚作假、违反工作纪律的行为,一经发现,将根据造成的后果追究当事人及相关领导责任。

篇9

关键词:保护生态;提升生态文明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在生态建设、环境治理、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切实保护了呼伦贝尔市生态,有力提升了区域生态文明水平。

1.生态保护与建设

1.1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落实相关政策

新修订的《环保法》明确指出“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呼伦贝尔市作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重点地区,积极贯彻落实。从2014年开始了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并探索建立配套管控政策措施、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立体动态管理机制。

1.2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呼伦贝尔市从生态文明建设高度,审视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依据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科学发展。着力打造山清水秀、河畅湖美的美好家园。强化地下水保护,实行开采量与地下水水位双控制,划定地下水禁采区与限采区,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推进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大力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加强河道综合整治,打造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家园”“海绵城市”,促进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

2.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空间布局

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根据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构建生态、农业、城镇化三大空间,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实施收缩、集约、点状开发,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国土空间开发新格局,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内在统一。

2.1构建生态、农业和城镇化空间

2.1.1构建“一带一区多点”生态安全空间构建以大兴安岭林区和呼伦贝尔草原为主体,以呼伦贝尔天然林保护区、沙地防治区、湿地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为重要组成的生态安全空间格局。全市规划生态空间总面积23.1万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91.06%。2.1.2构建“一带两区”农牧业发展空间构建以大兴安岭林区经济带、南麓农牧业发展区、呼伦贝尔草原畜牧业发展区为主体,以额尔古纳水系、嫩江水系等为补充的农牧业发展空间格局。规划农业耕地保护空间总面积2.08万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8.21%。2.1.3构建“一核两带多点”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空间构筑以呼伦贝尔都市区为产业发展核心,以满-海-牙为横轴、以海拉尔-鄂温克伊敏河镇为纵轴的“T字形”经济带,以满洲里为龙头、两翼向室韦和额布都格口岸延伸的“V字形”口岸经济带,多点分布的市域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和重点镇的工业化与城镇化空间格局。规划工业化与城镇化空间总面积0.18万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0.73%。

2.2推进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示范建设

2.2.1积极推进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示范通过申请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示范,划分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并按各自功能定位去布局,实施严格保护和有序开发。在重点开发区域内,以提供工业产品和服务产品为主,适度扩大建设用地规模,提升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积极承接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转移人口,重点发展优势产业集群,推动经济集聚发展。在限制开发区域(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内,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重点加强生态保护,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在禁止开发区域内,是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重点保护生态功能和文化资源,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2.2.2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示范政策推进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实施方案,严格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落实财政、投资、产业、土地等差别化扶持政策,重点生态功能区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管理,严格控制超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工程和项目建设。发挥政策措施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推进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实施生态功能区科学发展新模式、新途径,落实不同主体功能区绩效评估与差异化考核政策。编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规划,制定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全面完成国家试点示范建设目标任务。完善建立试点示范督查考评等工作推进机制。

3.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3.1发展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

以扶持核心龙头企业为带动,发挥地方特色,实现“乳、肉、油、粮、薯”发展绿色农畜产品的工业化。

3.2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加强绿色技术创新,推进工业产品生态设计,落实绿色“中国制造2025”,对有色金属、水泥等重点工业行业实现绿色化改造,推广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技术和装备;研究推进先进适用的节水、治污、修复技术和装备产业化发展。采取系统设计、工程施工、调试运行、维护管理等环保服务总承包模式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以污水、垃圾处理和工业园区为重点,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促进绿色产业发展。

3.3培育发展碳汇产业

篇10

构建大数据监管模型

国务院办公厅7月1日印发《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这是顺应大数据时代潮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政府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推动简政放权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政策文件。

《意见》提出四项主要目标:一是提高政府运用大数据能力,增强政府服务和监管的有效性;二是推动简政放权和政府职能转变,促进市场主体依法诚信经营;三是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监管效率,降低服务和监管成本;四是实现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有机结合,构建全方位的市场监管体系。《意见》还明确了五个方面重点任务:一要提高对市场主体服务水平;二要加强和改进市场监管;三要推进政府和社会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四要提高政府运用大数据的能力,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建立健全政府大数据采集制度等;五要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化征信服务。

《意见》旨在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政府信息公开、数据开放为抓手,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政府服务水平,维护市场正常秩序,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

切实解决群众住房困难

国务院6月30日正式公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工作的意见》,部署进一步做好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切实解决群众住房困难,有效促进经济增长。

《意见》提出,按照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部署,实施三年计划,2015-2017年改造包括城市危房、城中村在内的各类棚户区住房1800万套(其中2015年580万套),农村危房1060万户(其中2015年432万户),加大棚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备,布局合理、运行安全、服务便捷。为确保完成上述目标任务,《意见》明确了四方面工作举措:一是加大城镇棚户区改造力度;二是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三是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四是创新融资体制机制。

加快棚改、城市危房改造,既可以拉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有利于消化目前的楼市库存,对扩大投资、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增长有重要作用。

证监会融资融券新规

健全两融业务的逆周期调节机制

7月1日,证监会修订后的《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管理办法》,明确已开信用账户但证券类资产低于50万元的客户可以继续从事融资融券交易,取消投资者维持担保比例低于130%应追加担保物的规定,并不再将强制平仓作为证券公司处置客户担保物的唯一方式。

《管理办法》明确,证监会建立健全融资融券业务的逆周期调节机制,对融资融券业务实施宏观审慎管理。同时要求证券公司根据市场情况等因素对各项风险控制措施进行动态调整和差异化控制。

《管理办法》规定,合理确定融资融券业务规模。将融资融券业务规模与证券公司净资本规模相匹配,要求业务规模不得超过证券公司净资本的4倍。对不符合上述规定的证券公司可维持现有业务规模,但不得再新增融资融券合约。此外,《管理办法》允许融资融券合约展期。在维持现有融资融券合约期限最长不超过六个月基础上,新增规定,允许证券公司根据客户信用状况等因素与客户自主商定展期次数。

修订后的《管理办法》进一步强化了投资者权益保护,有助于完善现有风险监测监控机制。

控制重点城市煤炭消费总量

核定输配电价时需考虑交叉补贴

近日,国家发改委、环保部、国家能源局印发《加强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城市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结合当前节能环保工作具体安排,《工作方案》将空气质量相对较差前10位城市作为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城市,进一步落实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及预警工作。

《工作方案》提出需要制定工作方案,重点城市要确保完成煤炭减量目标任务,研究建立中长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管理制度,制定煤炭减量工作方案,提出煤炭减量具体措施和相应目标。在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方面,《工作方案》提出要实施节能重点工程;推进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程;还要加强建筑节能。

《工作方案》旨在细化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工作,进一步促进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改善。

保险投资基金设立方案获批

满足国家经济战略产生的市场需求

7月3日,国务院批复《中国保险投资基金设立方案》,原则同意。根据《方案》,基金是主要由保险机构依法设立,发挥保险行业长期资金优势的战略性、主动性、综合性投资平台。一是作为直接投资基金,满足国家经济战略、混合所有制改革等产生的市场需求。二是作为母基金,对接国内外各类投资基金,特别是有政府参与、投资领域类似的其他投资基金。

《方案》指出,基金总规模预计为3000亿元。首期1000亿元,存续期限5―10年,投资期后可发起设立后续基金。基金紧密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开展投资,主要投向“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战略项目,拉动力强、社会经济效益好的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重大水利工程、中西部交通设施、新型城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国际产能合作和“走出去”重大项目等。此外,基金投资形式主要包括上市和非上市股权、优先股、债权、资产证券化产品,以及股权基金、并购基金、夹层基金等各类投资基金。

这是带动社会有效投资,打造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新引擎的重要举措。

环保“领跑者”制度开始实施

遴选和工作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

7月1日,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和环保部《环保“领跑者”制度实施方案》,对环保“领跑者”的基本要求、遴选和等做出规定。环保“领跑者”遴选和工作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每年遴选和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