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护理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生儿护理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生儿护理总结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 年12 月2015 年12 月长春市儿童医院门诊-分诊科收治的糖尿病合并腹泻患儿186 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93 例,男55 例,女38 例;年龄6d~24 d,平均(14.10.6) d;腹泻次数5~14 次,每次45~190 mL。观察组93 例,男54 例,女39 例;年龄11 d~23 d,平均(15.30.6)d;腹泻次数4~15 次,每次40~180mL。所有患儿均符合新生儿糖尿病合并腹泻的诊断。所有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 方法

1.2.1 对照组环境,为患儿提供温馨的环境,定时消毒,紫外线照射。病情观察,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记录大便的次数、颜色、性状等,有无电解质紊乱症和脱水。

1.2.2 观察组饮食护理,根据患儿的腹泻、呕吐、食欲和消化情况,确定饮食的方法,对呕吐、腹泻严重患儿可暂时禁食6~8 h,按照从稀到稠、从软到硬的规律逐渐过渡的原则,少量多餐。药物护理,合理使用抗生素,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健康指导,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避免在夏季断乳;新生儿的奶瓶用前应煮沸消毒20 min,吃剩的奶液应倒掉;母亲应保持乳房的清洁,勤换内衣,减少感染的机会。

1.3 观察项目

比较治疗效果和患儿家属满意度。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显效:症状消失,大便成形;有效:症状好转,大便溏;无效:症状无改善。采用姚凤一评定标准,采用非常满意(80-100分)、满意(60-79 分)和不满意(60 分)。

1.5 统计方法

用SPSS 17.0 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2 检验, 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有效率为98.9%,对照组有效率为80.6%(P0.05)。

3 讨论

新生儿腹泻是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 可分为肠道内感染、肠道外感染和非感染性腹泻三大类,肠道内感染以人工喂养或混合喂养的新生儿多见, 因奶具不洁引起;肠道外感染与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有关,原因是病原体毒素影响到神经系统, 致使消化系统功能紊乱、肠蠕动增加而引起腹泻;非感染性腹泻与饮食因素、气候有关,患儿会出现大便次数增加,伴有不消化奶块或呈蛋花汤样粪便。研究显示,腹泻与锌缺乏相关联, 多补充含锌的口服补液盐可以有效缩短病程和降低发病率。新生儿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代谢紊乱所致的一组综合症,其与家族遗传、出生时的体重、孕妇妊娠期间的血糖情况等密切相关,新生儿糖尿病发病较快,容易出现糖尿病酮酸中毒,引起呕吐、腹痛、呼吸困难等,重者危及患儿生命。新生儿糖尿病合并腹泻容易引起电解质紊乱,脱水、酸中毒、低钾或低镁等,危及患儿的身体健康,因此,积极治疗腹泻,同时控制血糖,对患儿恢复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篇2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不安全因素;防范措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213-02

新生儿病房收治的患儿都是从出生到足28天的婴儿。新生儿期既是胎儿的延续,又是人类发育的基础阶段。这段时期是小儿生理功能进行调整以逐渐适应外界环境的阶段,由于其生理调节和适应能力不成熟,机体抵抗力低下容易发病且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因此,总结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加强防范,不断改进护理质量,做好预见性护理,避免各种护理安全意外的发生。

1新生儿护理工作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1.1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高低不等,新进人员工作经验不足,接受专科培训时间较短。有些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对待工作只求完成任务,工作中缺乏思考。新生儿科护士不仅要求具备一般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还需要具备儿科护士特殊的素质要求,不仅需要护士具有爱心、细心、耐心、同情心,而且还需具有较强的慎独精神。以往发生的护理纠纷中,大多由于护士服务态度不好,与家属沟通欠缺,应变能力不足。另外新生儿病区实行封闭式管理,使得家属的不信任和不安全感增强。

1.2护理不周时有发生,由于新生儿的特殊性,新生儿病房无陪护,患儿无语言表达能力,各种需要和不适无法明确表达。在进行新生儿基础护理时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如发生红臀、尿布疹、鹅口疮、交叉感染;新生儿沐浴时发生的烫伤、受凉;使用暖箱、蓝光箱、烤灯等设备不当引起烫伤。巡视患儿不及时或巡视时未发现问题引起的后果,如异物压伤、抓伤患儿自己,双足擦伤、输液渗漏,各种引流管及静脉输液管脱出等。

1.3查对制度不严格执行,交接班时和护理过程中以及患儿出院时不认真查对床头卡、胸牌、双手圈,就可能发生差错事故;入院体查不认真,检查患儿不仔细就可能未发现患儿某些身体缺陷和异常,未及时与家属沟通就遗留安全隐患;护理人员对业务不熟练,缺乏经验不能及时发现患儿病情变化从而错过最好的抢救时机;有时遗忘医嘱,甚至遗忘危重病人的特殊用药和护理从而引起不良后果。

1.4护理记录书写不认真,不规范。护理文件是护理活动的真实反映,是医疗纠纷发生和处理过程中的重要依据,具有法律效力。新生儿病房无家属陪护,护理记录更为重要。但部分护士不重视护理记录的书写,如记录不严谨、不及时、不准确、医护记录不吻合,不能体现护理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甚至还存在刮,擦,涂等现象。

1.5新生儿病房工作风险高,压力大。病房护理工作琐碎、繁杂,事情较多,加上患儿病情变化快,要求密切观察患儿病情。静脉输液频繁,液体滴数要求准确,静脉高营养持续时间较长,液体容易渗漏而需重新穿刺频率高。患儿易哭吵加上各种仪器噪音使护理人员心情烦躁,加上得不到良好的休息和心理调节,久而久之就会导致精神紧张,从而影响工作的积极性。

2防范措施

2.1加强护士的综合素质教育:定期进行专科护理知识及操作培训,对新进人员强化培训并严格考核,使她们从思想上认识到新生儿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作为新生儿科护士不仅需要有爱心、细心、同情心、耐心,还需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慎独精神,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端正良好的工作态度,要学会换位思考,不断加强与患儿家属的沟通能力,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尽可能得到家属的理解,使家属安全感和信任感增强。

2.2提高基础护理质量,严格执行科室规章制度,定期组织护士学习不同疾病的护理常规和各班职责,并定期进行考核。让每位护士知道自己的职责范围及相关的护理法律及责任,尤其是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认真做好基础护理。巡视患儿,密切观察病情,发现问题及时妥善处理,如自己能力无法解决及患儿受到伤害时应立即报告上级领导做相应处理。

2.3严格交接班制度及患儿身份识别制度,交接班提前10分钟到岗,执行床头交接班,认真检查患儿全身情况并核实患儿身份。患儿外出检查或出院时均由2名护士同时检查、核对患儿信息无误后再与家属一起核实患儿身份后方可让家属抱离病房。

2.4加强护理记录规范知识培训,定期组织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护理记录的要求和规范。加强医护沟通,保持记录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认真书写护理文件。

2.5医院领导重视新生儿科工作,各级管理人员应关心爱护护士。配备足够的护理人员实行弹性排班制,帮助护士减轻工作压力。对新生儿科护士给予肯定的评价和鼓励,加强医护人员的沟通与团结协作精神,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缓解压力。

总之,将优质护理服务理念贯穿到日常护理工作中,严格执行核心制度,使护理行为及操作规程规范化,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不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完善自我。不断加强与家属沟通能力,不断强化新生儿住院安全意识。明确护理人员在医疗行为中的法律责任与义务,增强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大限度的得到家属的理解,配合与支持,达到新生儿安全康复出院,家属对医院信任感增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新生儿护理中国医学文摘(护理学),1988,4:19-20.

[2]左月然.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1-192.

[3]余贵妍,王玉芬.新生儿护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3):66.

[4]缪二梅.新生儿护理安全的防范与对策,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14:97-98.

篇3

关键词: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 高尚的职业道德 娴熟的业务技术素质科学化系统化和亲情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134-02

自胎儿出生到满28天这段时间称为新生儿期。是婴儿脱离母体后逐渐适应外界生活的重要过程。新生儿组织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

对外界环境适应力低下,这一时期,小儿疾病起病急,来势迅猛,发展快。需要紧急救治。因此。加强重症新生儿的医疗水平,积极探索医护配合的有效模式,做好重症新生儿的护理.才能确保重症患儿的康复和健康成长。

1 重症新生儿护理对护士的职业道德要求

现代护理观是一切以病人为本,以科学的护理程序为基础,将护理科学化、系统化和亲情化。NICU的护士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娴熟的业务技术,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以及对新生几细致观察、耐心照顾的态度。有了这一切,才能够准确无误地完成各种技术层面的要求。新生儿虽然还不能和护士进行语言沟通,但是他们已经是活生生的人.这就要求医护人员以对待常人的态度对待一个新生命。在日积月累的护理中,医护人员就是以情感为纽带,精心呵护一个小生命,新生儿患儿也常对护士产生依赖感,认为她就是自己的母亲,在患儿出院时,医患双方都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情感。过去曾经发生过新生儿在保温箱中被烫伤的事情,或者没有及时关注呼吸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处理,导致患儿生命的终结。由于护士的麻痹大意。不仅夺去了一个小生命。也给家长造成了心灵上的极大的创伤。亲情化护理可以使患儿享受到正常新生儿所能得到的护理,如皮肤护理,新生儿皮肤柔嫩,易擦伤引起感染,特别是颈下、腋下、大腿根部和臀部,每天应清洗,防止感染。新生儿新陈代谢旺盛,经常洗澡可使皮肤清洁,改善血液循环。洗澡应先洗头面部、颈部.然后洗全身。要注意耳后、颈、腋下、肘部、腹股沟等皱褶处的清洁卫生,洗完澡后要用干毛巾擦干身体,并在皮肤皱褶处扑上婴儿用粉。新生几用具要专用,衣被、尿布要选择柔软、吸水、透气性好的浅色纯棉布,勤洗勤换,日光下晒干。这种犹如家庭式的护理,有助于新生儿身心健康地发展。

2 重症新生儿护理对护士的职业技能要求

2.1 在重症新生儿护理过程中,要求护士熟悉一般护理的技能:

在护理新生儿过程中要切实做好监护病房的卫生工作。严格执行监护室消毒隔离措施。限制人员流动,实行无陪护管理。患者人院时更换病室衣服,非工作人员进人时应穿戴工作服、帽和换工作鞋。有效洗手,在检查、操作和护理前后甩肥皂水洗手,尤其是机械通气过程中,每次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病房环境必须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好。每天通风换气,室温应相对恒定在24-28℃,室内湿度应在60%-80%之间,病室内每日用紫外线消毒空气2次。地面清洁最好用吸尘器,或用清水洗净的拖布擦地,然后用消毒液擦地面。在接触患儿过程中动作要轻柔,并经常修剪指甲,以防不慎滑破皮肤,增加感染机会。在与患儿接触时必须戴口罩,避免呼吸道感染。

2.2 重症新生儿护理对护士职业技能的特殊要求:

除要求护士熟悉护理一般的技能外,还需要掌握急救复苏技术,呼吸道管理,正确使用各种监护仪,必须随时观察病情的变化。如皮肤颜色、行为变化、呼吸窘迫程度、喂养的耐受性等,清晰无误地记录各种数据,有异常情况及时向医师汇报。如呼吸道护理:新生儿的呼吸特点是浅而快,节律不同,因此必须保持新生儿呼吸遭通畅。NICU护理人员对新生儿全部进行特护,应到床头交接班,详细交待诊断、病情、治疗及护理要点。人院前准备预热暖箱,检查抢救单元设备和功能,保证完好。人院时措施:需急时处理的患儿立即放辐射台上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吸痰、建立静脉通道、连接各种监护仪器等。人院后常规护理和监护24h,守护床旁。①呼吸、心血管系统:多参监护仪监护心率、心电图、呼吸频率、每小时记录1次,但每2h尚需亲自听、数、记心率、呼吸I扶。呼吸道管理者,每2-4h吸痰,并记录痰液的性质和量。②神经系统:意识、反应、瞳孔、肌张力、颅内压监测者每2h测记1次。③消化系统:腹胀、呕吐、大便性质、鼻饲前检查胃残留物容量。④泌尿和代谢系统:称体重每日1次,记24h出入量,每日测尿比重、尿糖、血电介质、血糖1次,测记体温、箱温每2-4hl次,临床上常规监测大部分借助监护仪,但仔细的临床观察仍必不可少。

2.3 掌握NICU消毒隔离要求:

NICU是危重患儿集中的地方,扳低出生体重儿多,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尤为重要。①工作人员应定期健康体检,必须无传染的感染性疾病。人室前更衣、戴工作帽、穿专用鞋,认真洗手。操作、护理患儿前后均要用流动水洗手或用速效手消毒剂。②空气消毒:常规用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或紫外线照射,每周用乳酸熏蒸1-2次。③用吸尘器或湿布拖地。每日2次,床间距应大于1m。④仪器设备每日用清水擦拭后用消毒水擦拭,呼吸机、吸痰器管道,湿化瓶等每次使用后均消毒。⑤感染性患儿与非感染性疾病患儿分区放置,分类隔离。

篇4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不安全因素;对策

新生儿自身免疫力弱,容易感染肺炎、破伤风、细菌性败血症等疾病,再加上新生儿有无任何语言和意识支配能力,使得新生儿护理中存在一般护理外的其他不安全因素。因此,对其护理的要求更为严格。要做好新生儿的护理工作,就必须要对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充分熟识,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保障住院新生儿的有效护理[1]。本文对2012年1月到2013年1月到我院分娩的120名采用新型有效护理的新生儿与120名采用一般护理的新生儿进行对比观察。并作统计分析,以此探讨采用了不同护理方法对新生儿进行护理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到2013年1月我院分娩的240名新生儿,平均分成两组,一组作为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另一组作为研究组采取新型有效护理模式进行护理。两组新生儿在出生时的健康状况、年龄、性别、体重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新生儿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的120名新生儿采用一般临床护理模式,护理方法为记录新生儿体重、体温、皮肤和呼吸有无异常、皮肤和巩膜有无黄染,当发现新生儿患病后会给予病情观察、给药护理、生命体征监测等常规护理;新型有效护理针对新生儿自身的不安全因素进行舒适护理,主要的内容有①针对新生儿免疫低下额外做好胃肠道和呼吸道的感染预防工作;②严格执行各种注射、接种、吸痰过程的无菌操作;③加强新生儿监护室的巡视,避免异常情况发生;④严格执行并落实护理制度内容;⑤加强与新生儿家属的住院安全知识沟通。同时针对护理人员、医院及家属在对新生儿进行护理时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制定相关制度及应对措施[2],如加强病房管理、舒适环境、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强大医疗设备的投入、加强护理人员与患儿家属沟通,加强护理人员与患儿家属沟通等。对于两组出现的不安全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并比较两组的差异,不安全事件:①细菌感染,发生脓疱疮、疖子;②新生儿体温、脉搏异常;③新生儿溢奶、呕吐现象;④错抱、烫伤等过失性损伤[3]。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采用Excel进行前期数据统计,采用SPSS 10.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新型护理组与对照组新生儿经不同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后,进行安全护理的研究组新生儿不安全事件的发生为6人次,其中新生儿上呼吸道感染1例,体温异常3例,溢奶2例。总的不安全事故发生率为5.0%,而进行一般护理的对照组不安全事件共有16人次,其中胃肠道感染4例,上呼吸道感染为5例,发生脓疱疮、疖子2例,溢奶、呕吐3例,错抱、烫伤各1例。总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为13.30%,安全护理组不安全事件率明显降低一般护理组,且两组新生儿护理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3.1 新生儿护理的不安全因素包括:新生儿自身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护理人员导致的不安全因素,医院的不安全因素。根据本组研究资料显示:采取一般的护理方式中,造成主要的不安全事件为新生儿的感染现象,主要体现在上呼吸道和胃肠道上,其分别为4例和5例。而采取了安全护理的组别中,虽然也有6人次的不安全事件发生,但是却无一例感染的事例,这说明新生儿的感染事件是可以通过护理方式的改变和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进行控制的。尤其是是在采取了安全护理方式之后,其实验组中不安全的事件较对照组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这都说明了,造成不新生儿不安全因素中,护理人员的人员因素为主要因素。

3.2 护理对策

3.2.1 新生儿的生理护理 了解新生儿心理,生理状况,根据实际状况选择适宜的包扎,训练方法,促进身体健康发展。 保持新生儿居室通风,对母亲进行实时检查,若乳母患呼吸道感染需与新生儿隔离和暂停哺乳;对探视者严格限制,呼吸道感染者严禁探视;对使用的器械严格消毒,特别是接生时使用的断脐剪刀和结扎线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这些算途径来预防肺炎、细菌性败血症、破伤风等疾病。对先天性代谢缺陷病进行筛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4]。

3.2.2 对护理人员的要求 护理人员要保持病房的清洁卫生,加强空气和物体表层的消毒工作。新生儿使用的奶瓶要高温消毒、床单、布类等用品每天需要更换清洗。新生儿的洗具用品等必须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对于患病的新生儿,应当进行隔离治疗,既不能与不患病新生儿同放置在一个病房内,也不能将患不同疾病的新生儿放置在一个病房内。在查看病房时,要注意观察新生儿面色和呼吸、体温、心率、有无惊厥,以及大、小便的性状、次数[5]。护理人员需要多与家属沟通,用通俗易懂的话给家属讲解相关知识,增进家属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了解,同时,也增进对医院护理工作的理解。

3.2.3 对医院的要求 加大医院的医疗设施投入,淘汰过时老旧的医疗设备,采用先进成熟的安全设备,特别是抢救治疗仪器是医院的必备设备,如暖箱、光疗箱、远红外抢救台、监护仪、推注泵、呼吸机、除颤器等。同时,还要鼓励护理人员学习和运用新型的急救技术,并且创造条件让他们有机会和条件去学习这些新型有效的医疗技术,如新设备的使用、新输液扎针气管插管、动脉穿刺、深静脉置管方法等。 医院领导要注重以人为本,重视护理人员心理压力问题。为每个病房配备充足的护理人员,疏导护理人员的心理,减缓护理人员的压力,从而使护理人员更好的完成护理工作[6]。对新上岗护士除了对其综合实力、理论知识、技术操作、规范服务等方面进行考核,还应指定高年资护士进行一对一带教, 以减轻低年资护士的心理压力。

3.2.4 对家属的要求 对新生儿家长进行新生儿知识教育是减少护理不安全因素的重要一环。护理人员需耐心仔细地对家长进行新生儿护理指导,包括抱姿、喂奶姿势,呕吐的预防与处理,还有新生儿易发病的预防等,如出生3天内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出生6个月内接种乙肝疫苗,防止感染乙肝。以及母乳喂养的好处、哺乳的规律、时间等都在护理指导之列; 要求新生儿身边必须有家属时刻陪伴,不能让新生儿一人单独在病房。加强医院和家属间的沟通,使医院、医护人员和家属密切配合,时刻关注新生儿的生理情况及需求,同时确保新生儿的安全。

4 结语

由于新生儿是特殊的群体,护理工作比成人更加仔细,需要的护理知识也和成人护理有所不同。护理工作中存在很多的隐患,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质在整个护理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医院的有效管理与家长的配合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将护理人员、医院及家长三者密切联系起来,才能将护理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将护理的不安全因素排除到最小,使新生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徐润华主编:《现代儿科护理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年第5版。

[2]郑修霞主编:《妇产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第1版。

[3]左月燃:《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中华护理杂志》,2004年第3期。

[4]崔淼主编:《儿科护理学》,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年第1版。

篇5

【关键词】新生儿;科学护理;新生儿疾病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3.72;R7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10-02

新生儿是指自母体娩出至生后28天内的小儿,这个阶段是人类生长和发育的基础阶段,同时也是生命体征最为脆弱的阶段,婴儿出生后开始适应外界环境,内外环境发生剧烈变化,其生理调节和适应能力还不够成熟,各器官形体和功能不够完善,从母体获得的抗体不足及本身合成免疫功能低下,易受病原体侵犯,若护理不当,对新生儿生长发育将会有直接影响。因此,对于此阶段的新生儿,医护人员应当进行适当的护理,并针对其可能出现的疾病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保证新生儿的生命体征维持在稳定状态,从而保证其后续的健康成长和发育。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3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分娩出生的186例新生儿,所有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均处于正常状态,未出现残疾。其中,男95例,年龄4―22 d,女91例,年龄5~25 d。新生儿的年龄、性别等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

2 保暖护理:

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散热较快,同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皮下脂肪少,皮肤薄,血管多,肌肉活动能力小等原因,易导致散热大于产热,从而出现体温低下,因此,自母体分娩出生后应立即采取保温措施:将患儿置于温暖柔软的棉被中包裹,室温>24℃,湿度50%-60% ;早产儿室温24℃-26 ℃,医护人员要尽量减少其暴露在外面的面积,以免丢失热量。新生儿由于如果不采取及时、有效的保温护理措施,容易导致新生儿伤寒综合征,同时,气温过低,也会导致新生儿患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甚至发展为肺炎,严重影响新生儿的生命健康。因此,医护人员在新生儿娩出母体后就要采取相应的保温护理,以保证新生儿有足够的热量。

3 抚触护理

新生儿抚触是经过科学指导,有技巧地对新生儿进行抚触,通过抚触者对新生儿皮肤各部位进行有次序的、有手法技巧的按摩,让大量温和良好的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生理效应的操作方法抚触是对婴儿皮肤进行科学的、温和的刺激,可促进婴儿健康发育。室温在26℃~ 28℃下抚触,婴儿疲劳、烦躁时,不宜抚触。

4 脐部护理

新生儿脐带残端是和血管相通的,是一个开放性的伤口,该处有丰富的血管供给,是病原菌轻易滋生的部位。若护理不当则引起致病菌侵入,轻者引起脐炎,重则致新生儿败血症,危及患儿生命。其护理主要是保持脐部干燥、清洁,避免排泄物污染。每日用消毒棉签蘸 2%的碘伏消毒 1-3 次,从脐根部呈螺旋状向四周擦拭,不可来回乱擦,以免将周围皮肤上的细菌带回根部,若脐部有脓性分泌物、或周围皮肤发红、渗血,发现有肉芽组织、红肿、臭味,应加强脐部护理,可用双氧水、龙胆子、2%的碘酊外涂,若渗血量多时,应从新消毒结扎。

5 皮肤护理

刚出生的新生儿,在身体表面,尤其在皮肤皱褶处有一层油性的胎脂,胎脂有保温和防止感染的作用,清除时可用消毒的植物油轻轻擦去,再用煮沸过的温水(36~37℃)为婴儿洗浴,在脐带脱落后体温稳定的新生儿可全身浸入浴盆中洗浴,每日1 次,减少皮肤菌群聚集,保持皮肤清洁。新生儿脐带在生后第1 天都是无菌的,以后逐渐有各种细菌集落生长,由於污染、护理不当,可出现脓性物质,脐周软组织发红而发生脐炎 (omphalitis),脐带残端应保持干燥、清洁,脱落后可用碘伏涂抹、暴露、干燥、防止感染。每次更换尿布时都应用温水清洗臀部,擦干后,涂摸少量油膏,防止出现臀红和尿布疹。对已发生皮肤湿烂、尿布疹者应加强护理,局部保持干燥、洁净,并用氧气吹患处或红外线灯照射,每日2次,每次15分钟。

6 喂养护理

足月新生儿在出生后约半个小时就可以吸吮母乳,吞咽和吸吮功能良好者可给予配方奶喂养,奶量根据所需热量和新生儿耐受情况计算,由小量逐渐递增,因母乳是婴儿最好、最理想的天然食品,母乳营养丰富、容易被婴儿消化吸收,而且含有多种免疫成分,母乳喂养的婴儿患病率低,母乳是最经济、方便、温度适宜、不易过敏,是任何乳类、食品不能取代的,母乳喂养还可加快母亲子宫复原,因此提倡母乳喂养。如果对新生儿的喂养不当,则可能导致其出现不良反应,如呕吐等,从而不利于新生儿的健康发育。因此,当新生儿出现频繁的呕吐现象时,临床医生要考虑其是否出现咽下综合征或者是消化道畸形症等,并对新生儿进行及时治疗,以保证其生命体征的稳定性。喂养完毕将婴儿抱直,轻拍其背,减少溢乳。两次喂奶之间,可喂点温开水。有些婴儿奶后常有溢奶现象,这时应将婴儿抱起头高位片刻,卧位时应侧卧,以防发生新生儿吸人性肺炎。

7 疾病预防

由于新生儿自身的机体免疫力较差,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如肺炎、破伤风、细菌性败血症等,对于这些疾病,临床医生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以降低新生儿出现疾病的概率。新生儿由于自身的机体免疫力较差,容易感染,从而致细菌侵入血液中,引起细菌性败血症,因此,医护人员要指导新生儿家属对新生儿的居室进行严格的消毒,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新生儿发生此种疾病的概率对于肺炎,医护人员要保证新生儿的居住室保持经常通风,减少探视,与婴儿接触时,应先洗手,以避免将细菌带给新生儿,导致其出现感染。对于破伤风,在接生的过程中,医生要严格按照操作规定实行无菌操作,将新生儿发生破伤风的概率降到最低。

8 总结

经过精心的护理照顾,除3例新生儿出现新生儿肺炎,需要转新生儿科治疗外,其他新生儿都正常出院。结果提示,我们医护人员如果能对新生儿实行有效的护理和疾病预防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新生儿发生疾病的概率。

参考文献:

[1] 陈琳华. 新生儿护理及新生儿疾病的预防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35): 68-68.

[2] 实用新生儿护理[M].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3] 吴景梅, 康芸. 新生儿抚触方法及应用新进展[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6(21): 89-91.

篇6

1.1一般资料

对2015年9月—2016年8月在该院产科接受治疗护理的158例产妇开展品管圈活动,作为该次研究的一般资料。该次参与研究的患者都知情该次研究的方法和目的,并自愿提供研究信息同时签定了知情同意书,此次效果研究已通过该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与批准。接受品管圈活动管理的产妇年龄在20~39岁,平均年龄(26.7±6.3)岁,怀孕次数为1~3次,该次品管圈分成孕产妇护理、新生儿护理、健康宣教3个小组,各小组的成员均有2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工作年限超5年的超80%,且每组成员在所负责的品管圈小组内临床经验丰富。

1.2方法

在该次研究之前该院产科护理工作未应用过品管圈管理模式,护理管理措施在应用品管圈活动之后进行了以下调整。1.2.1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各小组成立前,组织产科所有护理人员接受品管圈知识的培训学习,使其对品管圈有一定的了解,积极主动参与本活动。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体情况和技能专项,由护士长将其合理分配到孕产妇护理、新生儿护理、健康宣教3个品管圈小组内,每个品管圈小组均包括1名副主任护师,3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和4名护士,各组自由选出圈长,2名主管护师作为该品管圈小组的督导。各小组根据所负责的项目,收集2014年1月—2015年6月的产科护理资料并分析护理缺陷,辨别潜在的风险和质量影响因素,根据组内讨论等方式制定有效的护理策略[3]。1.2.2品管圈小组活动(1)孕产妇护理品管圈小组活动[4]:经调查,在产妇身份识别有偏差、临产孕妇的送房时机不准、孕产妇隐私保护不良等为常见问题,原因主要是护士技术不熟、责任感不强等。对此采取以下措施:①提高巡视频次,及时处理紧急情况,密切观察产妇状态,看准送房时机;②完善产妇信息的查对,要求护士严格核对信息,避免身份信息识别错误,提高病历书写质量,充分尊重并保护孕产妇隐私;③在使用催产素时提高警惕、注意观察并掌握孕产妇生产进程,避免胎儿宫内窘迫;④注意产后产妇的身体恢复,及时有效的进行产后指导,帮助孕产妇解决问题,减少产后并发症的发生。通过满意度调查表对工作进行总结,小组每15d对统计结果进行讨论整理,肯定取得的效果,同时分析不足。全员探讨,收集、整理大家提出新的意见和建议,并研讨制定下一步的改进措施,将成功经验加入到标准化的管理。(2)新生儿护理品管圈小组活动[5]:新生儿手圈、胸牌时常脱落是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组内讨论,此类问题的发生主要与孕产妇和家属对手圈、胸牌重视程度不够、护士没有将手圈系紧、手圈本身质量不稳定有关,整改措施:①与本院采购科沟通,购买质量过关的手圈和胸牌;②加大对护士的培训力度,标准规范的为新生儿佩戴手圈,同时增佩足圈,双重保险;③强调手圈和胸牌对新生儿的重要性,不可随意摘除,且注意避免其破损或脱落。(3)健康宣教品管圈小组活动[5]:部分产妇对孕产知识的掌握不确切,为了更好地提供服务,品管圈小组:①通过查阅资料及自身的工作经验总结编制“孕产妇健康宣教资料”并在专家的指导下进一步改进,上交护理部,由其组织审定,并制作“健康教育路径表”;②组织组员学习健康宣教的有关内容及业务,并能有效的应用到工作中,加强同孕产妇的沟通;③为保证健康宣教的有效性,对“健康教育路径表”中的内容、作用为孕产妇进行详细的讲解,争取孕产妇的积极配合;责任护士要根据要求,严格对孕产妇及家属进行有计划性的教育并适时评价。品管圈每半个月调查孕妇及家属对宣教内容的掌握,认真总结分析,并对内容进行不断的完善,改进实施方式等,确保健康宣教的有效性。

1.3观察项目

记录并比较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新生儿手圈和胸牌丢失情况、孕产妇护理缺陷事故的发生情况、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及满意度情况。

1.4统计方法

将该次实验结果录入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n(%)]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孕产妇满意度和知识掌握情况,较实施前均明显提高,见表1。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新生儿手圈丢失率为2.53%,胸牌丢失率为1.27%和,均明显低于实施前,见表2。

3讨论

由于产科需求的特殊,要求医疗护理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降低孕产妇及新生儿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此,较一般的护理更有难度,在管理上要求必然会更加严格,对于产科的护理工作人员要求则会更全面、具体。品管圈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工具,被应用到产科不仅仅是因为其能有效地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提高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调动了员工们的工作热情,通过对工作中问题的自我查找、分析、组间讨论、制定方案、积极实施,并取得效果,这一系列活动都对员工有很大的激励[7]。品管圈活动不仅增强了员工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同时也强调了团队的整体意识,提高凝聚力。从该次的研究结果来看,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孕产妇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很大地改善了护理过程中的缺陷,护理流程更加顺畅自然,孕产妇与护理人员之间建立了默契的联系、气氛融洽,医护人员的付出也得到了回馈,自豪感油然而生。在产科护理工作中,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护理质量,是医护都愿意配合和接受的一种有效途径,临床效果显著。但还应重视实施环节,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不断调整优化品管圈的实际适用条件,使其在产科护理工作中发挥最优效果。

作者:袁碧波 单位:岳阳市一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张春梅.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6):168-169.

[2]陈孝芳.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6,3(2):185-186.

[3]文玲玲.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21):189-190.

[4]周美珍,吴秀芳,周春霞.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1):825-826.

[5]万志红.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41(12):164.

篇7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211-01

脐部护理是新生儿护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新生儿脐带残端为一开放伤口,如护理不当可引起感染。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常见问题有脐出血、脐炎、脐肉芽肿,严重者可合并全身感染发展为败血症。临床工作中发现出生时正确断脐,加强日常护理及产妇的健康宣教,严格的质量管理是预防新生儿感染的有效措施。

1 临床资料

新生儿470例,男258例,女212例,顺产108例,剖宫产362例,孕周均在37W―42W之间,无窒息及感染。

2 体会

2.1 正确断脐 新生儿在出生后立即清理呼吸道,待大声啼哭后可处理脐带,我院采用在距离脐带根部0.5CM处用气门芯结扎,然后在结扎部位上方剪短脐带,挤除残余血液,用碘酊消毒脐带断面,药液不可接触新生儿皮肤,以免发生皮肤灼伤,待断面干后覆盖无菌纱布,再用无菌护脐带包扎。若是脐带根部含有较多的华通胶时,用气门芯结扎易断裂,改用无菌粗丝线在距脐带根部0.5CM处结扎第一道,再在结扎线外0.5CM处结扎第二道。处理脐带时切忌过短,24小时内注意观察脐带有无渗血,有渗血者再次结扎。

2.2 加强护理 脐带脱落前的护理,新生儿出生后每日沐浴一次,沐浴后用干棉签擦干脐部,再用碘伏棉签消毒脐带断端及脐轮后,用无菌护脐带包扎,保持干燥:若有渗血,应重新消毒结扎,若残端过长,可严密消毒后适当修剪,以促进创面愈合。

2.3 加强健康宣教 新生儿脐部恢复情况是产妇及家属最担心的问题,因现在脐部护理方法与过去的不一样,所以做好宣传很重要。新生儿在出生后告知现在脐带的情况,教会产妇观察脐带,耐心解释护理要点,告知产妇保持脐带干燥,及时更换尿布,教会产妇更换护脐带。

2.4 严格的助产质量管理让每一位助产士都掌握正确的脐部护理方法,定期组织学习,总结经验,讨论脐炎的发生原因,分析个案,并委派技术好的,责任心强的担任质控员,监督指导工作。

篇8

1.1课前准备(1)教学方法准备。将一般护理技术中的婴儿床使用、体重测量法、婴儿沐浴法、婴儿抚触、更换尿布法、臀部护理法、脐部护理、全身约束法8项操作,按新生儿科病房为新生儿做晨间护理的模式及先后顺序进行编排。(2)物品和环境准备。与实验老师共同商讨实验室的安排及教具的摆放,保证符合操作设计要求。授课教师认真设计每项操作间的衔接及婴儿安全保护手法和措施。

1.2组织方法第1次实验课2学时:学生在多媒体实验室观看各项技能操作的CAI课件,然后由授课老师讲解并演示每个单项操作,学生分组练习,授课老师巡回指导,后30min,再次观看各项技能操作的CAI课件。第2次实验课2学时:教师将8项操作以正常的操作速度连贯完成,然后放慢速度再演示一遍,边操作边讲解连贯操作的结合点,并强调树立人文关怀理念和婴儿安全保护要点。学生分组练习,授课老师巡视并指导,后30min,各组选派1名同学进行现场演示,其余同学观看,演示完毕后请同学们评价,老师进行最后总结。

1.3授课方法第一步:观看各项技能操作的CAI课件。第二步:逐一讲解每个单项操作目的、准备、步骤及注意事项。第三步:学生分组练习,授课老师巡回指导。第四步:再次观看各项技能操作的CAI课件。第五步:解释连贯操作目的和意义。第六步:设置工作场景。(1)环境准备。关闭门窗、调节室温在27℃左右。(2)操作者准备。了解病情以判断婴儿能否做晨间护理;操作前洗手、戴围裙。(3)婴儿的准备。喂奶前1h。(4)操作台准备。物品按使用先后顺序摆放,遵循安全、方便原则。婴儿体重磅秤调零。第七步:讲解并示教连贯操作。教师将8项操作以正常的操作速度连贯完成,然后放慢速度再演示1遍,边操作边讲解连贯操作的结合点,并强调树立人文关怀理念(如动作轻柔,关爱婴儿,注意保暖,避免受凉等)和婴儿安全保护要点[1]。第八步:学生分组练习。学生练习时授课教师巡视指导,并回答学生提问。第九步:选派同学进行现场演示,其余同学观看,演示完毕后请同学评价。第十步:教师进行最后总结。

2结果

发放自制问卷80份,收回80份,回收率100%。经过问卷调查,学生对此方法的教学效果满意者76名,基本满意者4名,满意率为100%。

3讨论

3.1紧密联系临床,有利于学生依序连贯地掌握护理技能知识只有形成了系统,当然是从事物本质出发来形成的合理的系统,才能被我们充分掌握。将分散的护理技术优化组合后,有利于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掌握护理技能[2]。传统的实验课采用的教学模式是教师逐一讲解并示教每个单项操作的步骤,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整合护理技术操作是按新生儿科病房为新生儿做晨间护理的模式及先后顺序,将临床上联系密切,操作时先后进行的8项儿科护理技术操作进行重新编排,有机地整合成一个综合实验项目,对学生进行训练,训练时要求学生按照“一浴二测三抚触,四脐五换六臀护,包裹入床才结束”顺序进行连贯操作,这样既有利于记忆,又使教学过程具有连贯性、系统性,以便于学生依序连贯地掌握护理技能。93.75%学生认为此方法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95%学生认为此方法有利于全面掌握新生儿护理技能,提高临床工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和系统思维能力。

3.2模拟病房场景,有利于提高学生临床适应能力孙静等[3]认为医学毕业生实践能力、适应能力较差,不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笔者根据临床工作实况,全程模拟病房情景式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熟悉了新生儿病房的真实工作环境,了解了新生儿护理的特点,体验到临床护理岗位的要求,这样有效缩短了新生儿科护士岗位适应时间,为将来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实习和工作做好准备。

3.3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在实验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求学生学会并掌握护理技能操作,而且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操作中动作轻柔,关爱婴儿,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注意婴儿安全保护,操作前后要洗手,预防交叉感染等,使学生树立人文关怀理念和消毒隔离观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小结

篇9

1 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或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1.1护理人员配置不足 首先新生儿护士要完成大量的常规治疗及护理,还要完成患儿的一切生活护理(如1次/d沐浴、常规新生儿护理、喂奶、随时更换尿布、污染的垫单、衣服、配奶、清洗奶瓶、处理消毒、出入院的终木处理、打扫卫生 ,其次,所有的仪器保养、病房的清洁卫生、物品的保管整理,再其次,新生儿病房患者时多时少,病情变化快,不定时入院高峰致当班护士工作量超负荷。最后,护士任务重,倒班频繁,情绪紧张,注意力不集中,工作热情下降,加之护士不愿干新生儿科。

1.2安全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 新生儿室护士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患儿不会说,又缺乏家属的监督,一些护士缺乏慎独精神,遇到疑难问题不请示、不汇报,对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认识不足,导致护理差错的发生。工作中不严格执行及落实护理工作制度,不认真执行身份识别制度,不遵守操作规程,不认真观察病情,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

1.3设备设施及物品配置因素 新生儿室内配备大量的仪器,如使用远红外线抢救台时未设定合适温度或感温探头未贴近紧皮肤,会造成烫伤;蓝光箱、暖箱内没有温湿度表及护士未按时巡视也会造成不良后果;各种抢救仪器未定期保养、维修,操作使用前未试机,临时发生故障,物品质量差等均可导致不安全的问题出现,而对患儿造成伤害。

1.4护理不周,保护措施不当 喂奶不当,奶温不适,沐浴用水、烤灯应用,照光时护理不周导致的眼炎,指甲长抓破皮肤及输注高渗液体巡视不及时,减少对病情稳定患儿的观察次数,也不排除个别护士的粗心大意等都会造成伤害。

1.5专业知识和技术因素:护理技术人员平均年龄小,水平低、经验不足、协作能力不强都可能对患者的安全构成威胁。如仪器使用不熟悉,缺乏护理经验及知识,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特别是随着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对护理要 求更高,风险更大。

1.6感染意识不强,布局欠合理,潜在的院内感染 新生儿室是集中监护和治疗的地方,也是医院院内感染的高发区。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皮肤黏膜及脐部是细菌入侵门户的重要途径。新生儿室医务人员多,医疗设备多,侵入性操作多,医务人员的手,探视制度的不完善,各项消毒隔离制度执行不严格,清洁卫生不彻底等都易导致医院感染。

1.7护理文件书写不规范 护士水平参差不齐,书写随意性大,不能体现做什么写什么不遵守病历书写规范,带签、漏签,对病情变化,一些治疗护理措施记录不重视,不真实,不具体,不全面,或与医生不统一,导致在纠纷时不能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

1.8健康教育、沟通不到位 新生儿室无陪又封闭,家长对与宝宝的分离所产生的焦虑、紧张、以及对护理人员的不信任感非常大。如果护理人员言语、行为及入院时、住院中、出院时的沟通不到位、不耐心,高额费用的不接受等而发生纠纷。

1.9管理因素 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业务培训不到位、设备物资管理不善、职业道德教育不够、管理监督不严等因素影响护理安全,这不仅是发生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也是对患者安全的最大威胁。

1.10患儿身份识别管理及检查交接问题 患儿身份识别是新生儿无陪病房护理安全的第一步,无严格规范的身份识别制度流程,将导致身份混淆纠纷,严重者给患儿及家长造成终生痛苦。

2 护理安全管理预见性防范措施

2.1合理安排人力资源,保证护理质量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根据不同的时间段、工作量、动态安排人力资源,医疗高峰实行弹性排班,对当天发生的发事件和危重患儿抢救,实行动态排班,多种方法解决护士的超负荷工作。护士长要对科室护士充分了解合理搭配,尽量排双班。

2.2完善规章制度,强化安全防范意识 科学、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是防范差错事故和纠纷的基础。新生儿要建立科室安全管理小组,安全防范预警机制,建立探视制度,和各项操作规程,统一护士思想,认真学习标准落实到实处。加强责任认识,加强纪律执行,加强督查制度的落实。护理管理者应利用各种形式对护士进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护士条例学习,自觉避开安全隐患。

2.3重视继续教育,提高护士专业知识 护士的能力素质与事故 发生有着直接联系,义务素质越高,越能看到问题的本质、看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全局。对于新生儿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我们要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善于观察和识别潜在的和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防范于未然。新生儿病房护士必须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护士长应有计划,有针对性进行规范化培训,不断提高年轻护士的观察、分析、判断、综合能力。提醒护士如何主动规避护理风险。作为护理管理者,还应为护士提供各种继续教育的机会,包括社会学、心理学、人文科学等拓宽知识面。同时定期选派外出进修学习新知识、新进展,并积极借鉴与推广。

篇10

文章编号:1003-1383(2013)06-0907-03中图分类号:R722.047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各种医疗技术设备的推陈出新,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设施更加完善,新生儿急救技术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早产儿的抢救成功率和存活率明显提高。一项早产儿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5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我国23个省市自治区,52家医院的早产儿出生率为9.90%[1]。另有报道早产儿存活者中留有不同伤残者占10%~20%[2],指出神经系统和肺损伤是早产儿远期后遗症的两个主要方面[3],可导致早产学龄儿学习困难。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专业的健康照护者面临的挑战,已从保证早产儿存活发展到使他们的发育和预后最优化。早产儿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Familycentered Care,FCC),使早产儿得到父母的全程照护,各方面均达到完善状态,对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和人口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早产儿实施FCC,国外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而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现就早产儿实施FCC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要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早产儿生理发育特点及临床表现早产儿由于未足37周出生,其组织器官的成熟度和功能较足月儿差,特别是重要器官的功能发育不成熟,使早产儿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感染、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营养缺乏和生长发育迟缓等[4]。如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体温易随环境温度变化,出现忽高忽低现象,不能维持稳定的正常体温,常因寒冷而导致寒冷损伤综合征;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容易使早产儿出现青紫发作、肺膨胀不良、缺氧、呼吸道梗阻、肺透明膜病等;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容易引起呕吐、腹胀、腹泻等;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易导致脑室管膜下及脑室内出血,有时伴有脑实质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早产儿的第1年是生长速度最快、大脑发育的可塑性最强的阶段[5],脑发育早期是“易损性”与“可塑性”并存的时期,“可塑性”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特性,其结构和功能可随体内外环境变化而发生改变,但未成熟脑存在高度可塑性的同时其“易损性”也会增加,从而导致发育异常和行为问题。因此,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常需要在NICU监护,住院时间延长。NICU环境与胎儿子宫内环境、健康新生儿的环境有着巨大的差别,致使早产儿宫外面临的环境有害因素多,如强光和噪音、作息时间不规律、缺乏规律的有益刺激、多疼痛刺激、高频率的非预期侵入性操作、不舒适、亲子分离等,这些刺激可单独或同时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包括未成熟的脑发育)产生直接或潜在的不良影响[6]。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的核心概念家庭护理即为促进家庭系统及其家庭成员,以达到最佳的健康水平为目的而进行的护理实践活动,其服务的对象是整个家庭。FCC模式是系统化整体护理的一种形式,是以患者为中心护理工作的延伸,是适应当前医学模式转变的积极探索。其理念最早由Fond及Luciano提出,20世纪中后期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显然不足,患者的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为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多数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患者与家庭关系紧密且相互影响,因此提出开展FCC模式。FCC模式不再把患儿当作单一的临床病例看待,而是意识到患儿属于一个家庭、一个社区和一种生命或文化的特殊形式[7],让家庭融入新生儿的出生、计划和健康服务的评估,发挥家庭在养育、护理、选择等方面的作用,更强调人是综合体,进一步强调家庭在患儿疾病治愈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它的核心概念是尊重患儿及家庭,传送健康信息,尊重患儿选择权,强调患儿、家庭及照顾者间的协作,给予力量及支持,有弹性,授权[8]。FCC护理理念已比较成熟,所总结出的8条基本原则[9]及在实践过程中拓展出的9项基本内容[10]都强调家庭在治疗、护理过程中的作用。实施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的影响FCC的概念最早由范丽于2001年引入我国[11],引起了儿科、产科等护理界研究热潮。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楼建华团队[12,13]调查的儿科护理工作中,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实施FCC模式,结果得到了家长的认同,家长可以和孩子在一起,患儿能得到很好地照顾。赵敏慧等[14]对比分析了读懂早产儿行为与个体化照护指导,对父母和早产儿互动行为认知及情绪的影响,发现上述做法能有效促进父母早产儿互动行为的认知和积极情绪的形成。该学者进一步研究了FCC对早产儿母亲情绪及早产儿生长发育水平的影响,结果也表明FCC能有效降低早产儿父母的抑郁情绪,且能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和智能发育,但这对护理人员是一大挑战[15],需要医护人员与家长保持长期的、良性的沟通。杨青丽等[16]评估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母亲和早产儿的唾液皮质醇水平的影响及其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发现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反应性唾液皮质醇的水平无影响。当前国内大多数早产儿被收治在新生儿病房,父母不能参与照护,因此常会表现出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最终导致他们对早产儿的治疗及照护缺乏足够信心,有的甚至还会出现消极行为。而FCC填补了早产儿父母对早产儿照护知识的空白,可以很好满足其需求,减轻压力。

早产儿实施FCC措施及其效果父母与医疗人员共同参与早产儿的住院护理时,父母不仅获得了更多的护理知识,在促进孩子行动的能力及对早产儿的支持性均得到了加强[17]。措施包括:关注父母的文化背景,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医护人员与家长共同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建立早产儿个人档案;通过课堂培训、一对一操作示范、小册子及视频、网络电话咨询答疑等,对家长如何妥善照顾孩子进行科学指导;帮助父母认识早产儿的外表、行为和情况,指导父母读懂早产儿的行为暗示和促进生长发育;为母乳喂养、袋鼠式护理(kangroo care,KC)提供指导和硬件支持;并与父母共同制订个性化的出院计划;出院前提供单独的房间,练习照护技能,为早产儿出院后父母对其护理奠定基础,如怀抱与喂养,洗澡与日常护理,抚触与被动操,急救等,进而保证早产儿从病房向家庭护理转移的顺利完成。

实施FCC后,患儿出院回家,护士的角色有新的变化。在一些发达国家,早产儿出院后由社区护士做好持续的家庭访视,有利于促进父母的照护技能、社会支持质量及母乳喂养率,患儿生长发育良好,亲子互动增加。目前我国社区护士进行家庭护理较少,资雪梅等[18]将FCC作为理论基础,观察营养供给、信息刺激、亲子交流等干预措施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家庭护理干预后,产妇掌握新生儿护理知识明显优于干预前,有效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对新生儿生长发育和智能发育有一定促进作用。王延荣等[19]探讨新生儿家庭护理的干预效果,对新生儿出院后 3 d 由专业护士上门通过现场示范、口头讲解、发放宣传手册等,给年轻父母普及新生儿护理知识,帮助解决护理操作上的技巧和认识问题,结果显示产妇在新生儿护理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效地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提高新生儿健康水平。国外有报道建议在进行家访时,所有照顾者及决定家庭经济者均应在场,以确保护理人员的建议能得到接受并很好地实施。护理人员在随访过程中,应正确评价早产儿发育指标,监测其发育状况,早期发现其发育异常,有助于早期治疗,改善患儿的预后,提高人口素质[20]。张坤尧等探讨早期家庭干预对高危儿认知发育的影响,干预组采用家庭式干预模式对患儿进行早期干预,结果显示,6月龄始各年龄段患儿智力发育和运动发育指数均显著高于未干预组,1岁时Gesell智能检查,五大功能区发育均先于未干预组,表明对高危儿进行早期家庭干预,系统管理,可促进其认知发育,减少伤残发生[21]。

综上所述,FCC护理模式是“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核心体现,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综合护理措施,通过指导家长参与照护,可以使早产儿及其家庭得到全面健康维护的服务,提高父母的育儿知识。早产儿出院后持续的家庭访视及积极、持续的护理干预,有利于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提高早产儿的生命质量。但在护理人员不足的情况下,要实施FCC会增加更多的人力和精力。目前我国FCC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应端正医护人员对FCC的态度,优化护理人力资源和素质;通过各种途径使家属认识到FCC的优势,改善护理现状,促进其推广实施,以利于儿科护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燕.出生早产儿流行病学特征的前瞻性多中心调查[D].上海:复旦大学,2012.

[2]李玉凤,刘世新.早期护理干预对早产儿智能发育的促进作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3):18111812.

[3]罗蓉,母得志.建立早产儿脑损伤的随访与早期干预体系[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4(2):265269.

[4]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895.

[5]李建萍.早产儿出院后的养育[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2):340341.

[6]臧少敏,绳宇.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实施发育支持护理措施及效果的研究现状[J].护理杂志,2008,25(9B):3537.

[7]Gates LVS,MeGrath JM,Jorgensen KM.Family issues/professionalparent partnerships[M]//Keaner C,McGrnth J.Developmental care of newberns&Infants:a guide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USA:Elsevier,2004:288290.

[8]Cheryl L Hoying,Linda Workman,Susan Allen,等.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的探讨及安全管理[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9,4(6):481484.

[9]谢立华.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现状[C].2011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2011:114117.

[10]夏蓓君.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儿科的应用现状[J].护理研究,2013,27(10):873875.

[11]范丽.以色列“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7173.

[12]沈宁,何萍萍,楼建华.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现状调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9):6566.

[13]何萍萍,徐丽华,沈 宁,等. 家长对“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认识[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2):885887.

[14]赵敏慧,姚莉莉,袁浩斌,等. 读懂早产儿行为与个体化照护指导效果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8,23(19):79.

[15]赵敏慧,王瑛,于慧前.“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早产儿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1):3537.

[16]杨青丽. 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早产儿及其母亲的唾液皮质醇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16):111,113.

[17]申叶林,黄碟卿.加拿大多伦多Sunnybrook Health Sciences Centre NICU护理对我国的借鉴[J].护理学报,2008,15(2):261269.

[18]资雪梅,康锡秀.“以家庭为中心” 的护理模式对新生儿家庭护理干预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8,22(5):441443.

[19]王延荣,耿文真,陈双丽. 新生儿的家庭护理干预[J].护理学报,2006,13(1):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