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设计培训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多媒体设计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教材建设;特色培训;媒体技术;网络资源;管理平台
带电作业作为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的重要手段,目前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为全面落实“以特色亮校,强化管理,打造国家一流的电力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心”的建设思路,河南省电力公司技术技能培训中心提出了要重点建设和发展“特色实训基地”,旨在全国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为此,针对配电线路带电作业培训基地提出“以多媒体教材推动其特色培训基地建设与发展”的新思路。
一、以多媒体教材推动特色基地之培训教材创新
1.纸质教材与多媒体教材
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按照其表现的形式可分为:
其一,普通版纸质教材。多以文字为主或者图片多为黑白的示意图,但作为其主流教材,目前看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很难有所突破或被替代。
其二,图解版纸质教材。以图为主(包括实际图片和绘制图片等)并兼顾文字的彩色教材,可实现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是目前教材发展和推广的一个方向。
其三,电子版多媒体教材。采用新技术在图解版纸质教材的基础上转化的数字化教材。它具有完整或系统的教学内容以及能独立使用或具有双向互动的功能。多媒体教材的出现不仅实现了多媒体教学上的新突破,而且配合电脑或手机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图书以及网络版上的各种资源“动态浏览、播放或网络交流、学习和考评”等,是未来教材发展和推广的一个方向。目前比较认同的有关多媒体教材的定义与理解为:
(1)多媒体教材是利用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文字、声音、图像、视频以及虚拟场景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来呈现教学内容的数字化教材。
(2)目前已广泛在教学中使用的,如多媒体课件、音像教材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并不是现在所指的多媒体教材。课堂教学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在功能上并不具备教材的特性,在内容上往往是文字教材简明扼要的展示或是幻灯片、文稿、动画、音像片段的集中展示,只能称为多媒体教学资料,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教材。音像教材是单一的视听认知方式,在教学方式上是单向的、灌输式教学,其学习是被动的,多媒体教材则是集成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以及虚拟场景等多种媒体的统一体,在教学方式上是双向的互动式教学,其学习可以是主动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则是辅帮助学习的工具、材料,必须依托于文字版教材,而真正的多媒体教材具有内容的完整体系,可以作为一门课程的教材独立存在,不需要依托文字版的教材。
(3)传统纸质教材作为主流教材已经形成了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的风格,特别是在知识的完整性和条理性上是目前多媒体教材无可比拟的。而多媒体教材在其知识的载体上、内容学习的多样性及教学形式上的灵活性、生动性、直观性及其共享性则是传统纸质教材教材所无法比拟的。
(4)在推广和应用多媒体教材时,目前需要亟待解决和处理的问题有:如何将多媒体教材与传统纸质教材进行有效的整合以及如何用多种媒体技术呈现各种资源的动态浏览、播放或阅读等。
2.多媒体教材之媒体文件的选用
(1)文字的选用。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文字编排格式,建议文字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便于学习与阅读、理解与应用,满足职工培训教学需要即可,要特别区分于职前教育中的重“知识”传授,教师贵在“传道、授业”;而职后培训,特别是生产技能人员培训中的重“技能”传授,教师重在“授业、解惑”。有关《配网带电作业发展概述》中的文字编写范例摘录如下:
电能的生产(发电厂)、输送(输配电线路)、分配(变配电所)和消费(电力用户)的各个环节有机地构成了由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以及调度所组成的一个强大的发电和供电系统。2002年,电力体制进行了改革,实现了“厂网分开”,设立了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其中,国家电网公司分为五个区域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分为5个电力公司。
2010年,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为了建设坚强智能电网,进一步降低设备停运率、提高供电可靠性、保障电网安全运行,公司系统要大力开展和推进配网带电作业的发展。同年在颁布的《10kV架空配电线路带电作业管理规范》中,增加了综合利用绝缘杆作业法、绝缘手套作业法以及旁路作业设备的“综合不停电作业”项目。
2012年,国家电网公司颁布了《10kV电缆线路不停电作业技术导则》并下发了《关于印发深入推进配网不停电作业工作意见的通知》。同年河南省电力公司为了促进公司配网不停电作业工作的深入开展,又一并下发了《关于印发河南省电力公司深入推进配网不停电作业实施意见的通知》,旨在安全地开展10kV架空配电线路综合不停电作业的同时,推广10kV电缆线路不停电作业并确保此项工作安全开展。
(2)声音的选用。包括现场同步声音、后期配音以及音乐或特效等,建议整部教材应全部配音,其好处是更有利于学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阅读,并适当调节一下学习方式与教学氛围。
(3)图像的选用。教材中的图像,包括二维图像、三维图像以及一些平面动画等,是形成以图解形式呈现其教学内容的重要表现方式,特别是二维图像建议应重点采用。
(4)视频的选用。包含了所有的媒体文件,目前来看是突出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最好的培训教学方式,建议应重点推广与应用。
(5)虚拟场景的选用。包括3D技术以及软件与硬件设备等,由于其制作过程复杂、开发与投资费用太高,建议应重点取舍与合理应用(适当地秀一下也未尝不可),但它(包括物联网技术)应该是未来技能培训努力发展的一个方向。
3.多媒体教材之资源的动态浏览、播放或阅读
多媒体教材集成了多种媒体文件,必然带来存储量的增加,对转存、携带以及将来要在平板电脑或手机中使用都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配备的播放软件增多,不利于使用,特别是教学中老师或学员的使用;多媒体教材在平板电脑或手机中的使用,因操作系统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某些功能”的实现。综合论证后采用以PDF(图片格式)存储,利用Adobe Reader(图片软件)实现资源的动态浏览、播放或阅读。
二、配合多媒体教材建设,加快实现网络一体化数字培训系统,以推动特色基地之培训模式创新以及管理水平提升
河南省电力公司配电带电作业培训基地位于河南省电力公司技术技能培训中心内,始建于1998年,2001年开始进行配电线路带电作业岗位培训及资质培训工作。目前为国家电网公司带电作业实训基地,主要承担配电线路带电作业人员资质培训工作。为了积极响应和配合培训中心提出的重点建设和发展“特色实训基地”的需要,通过相关可行性技术研究和探讨,提出的建设思路是以多媒体教材为基础,利用先进的软、硬件技术建立的《配电线路带电作业·网络一体化数字培训系统》,其功能的实现均由软件与硬件平台所组成的四个分系统来完成网络一体化数字实训室、网络资源交流管理平台、工器具管理和检测中心、资质培训考评管理系统。
1.网络一体化数字实训室
以先进的硬件和软件技术建立的配电线路带电作业·网络一体化数字实训室主要包括:实训系统控制区、会议交流中心区、安全培训展示区、培训基地概述区、网络一体化教学区、室内高仿真培训区和室内低工位训练区。主要是实现室内培训教学与技能训练一体化;重点是解决实际培训教学中的抽象问题形象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实际问题现场化、教学内容动态化以及网络一体化培训资源如何共享与再现的问题;目的是通过公司层面的这种大集中式培训示范窗口与平台,加快推进培训向常态化、形象化、规范化、网络化和体系化的方向发展,以推动特色基地之培训模式创新。
2.网络资源交流管理平台
以先进的知识共享软件建立的配电线路带电作业·网络资源交流管理平台包含软件和硬件两大部分,其功能主要是通过资源管理平台和教学管理平台来实现,目的是在满足带电作业人员网络培训或考核的基础上,加强公司层面的带电作业资源统一管控,完善带电作业考核评比制度,实现带电作业新技术推广、交流与创新的平台以及带电作业网络化、信息化、标准化和制度化的管理平台,以推动特色基地之管理水平提升。
其一,配网带电作业应该按照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实行专业化管理,落实岗位责任制,推进带电作业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其二,在带电作业项目开展、协调推进等方面应该加强整体考虑和统筹规划,深入研究和推广带电作业新技术、新方法,拓展带电作业应用范围和作业项目,落实带电作业现场标准化作业,满足其带电作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其三,统一强化带电作业班组管理,实现带电作业班组标准化管理,开展班组规范化培训,夯实带电作业发展的班组基础。
其四,建立带电作业技术交流合作机制,加强各地市公司之间的技术交流,积极组织省际间、同行之间的带电作业的技术交流,推动配网带电作业的持续发展。
其五,在带电作业人员激励机制上设立配网带电作业岗位津贴,确保带电作业人员的稳定性和带电作业的创新发展。
其六,在完善带电作业培训考评监督管理机制上,实现动态管理和优胜劣汰机制以及加强带电作业人员储备机制,实现带电作业岗位备用制度。
3.工器具管理和检测中心
以工器具物联技术智能管理为基础,建立的配电线路带电作业·工器具管理和检测中心,主要是强化公司层面的带电作业工器具(包括带电作业车辆)管理与检测等工作,实现带电作业工器具从申购、领用、保存、试验、使用等直至报废整个生命周期进行有效的管控。
健全工器具管理制度,对带电作业用工器具进行对应唯一永久编号,从带电作业工器具的购置、研制开发、保管、作业车辆的维护、保养等方面加强管控,实现配网带电作业工器具绝缘化、轻便化、多功能组合化,以满足配网带电作业不断发展的要求。
以科研试验机构或培训基地成立省公司层面的配网带电作业工器具检测中心,达到规范工器具的检验方法,加强对带电作业车辆的状态检测,满足配网带电作业工器具试验和带电作业车辆检测的需要。
4.资质培训考评管理系统
以计算机软件技术为支撑建立的配电线路带电作业·资质培训考评管理系统:包括用户管理、试题库管理、组卷管理、试卷库管理、试卷打印管理等五个主要功能模块以及资质培训考试试卷制作区等。主要是实现和完善教考分离机制,在确保培训考核公平、公正和科学的基础上客观公正地评价培训成效或学习成效;在健全和完善带电作业用人培养考评机制的基础上,实现带电作业班组的全员培训和持证上岗(带电作业资质证书)以及带电作业培训职业化模式的转变。
篇2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也逐渐被改变,多媒体、互联网逐渐走进课题。多媒体、互联网信息含量大,资源丰富,可以很好的满足我们的教学需求。在近几年时间里,学校集中师资编写了一套与我系《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电子实验技术》教材匹配的电子课件。在这几年的多媒体电子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将我院4个班级200多个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多种问卷调查,调查他们对课件内容、课堂节奏、表现形式的调整的感受,并征求学生对多媒体课堂教学的看法、建议及要求。在取得学生信息反馈后,我们在课件内容、课程节奏、课堂形式方面又进行了调整,使课堂更加符合学生需求。这样,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既节约了时间,又增加了课堂信息量,获得了学生一致好评。
二、变革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
在采用多媒体教学之初,我们只在《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这两门课安排在多媒体教室,以进行先行试验。我们任课教师负责创造多媒体教学的条件。而学校也安排了我系全体教师参加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现代教学技术水平。这样,我们的改革工作得以顺利展开。在开展多媒体教学之初,理论课教师带头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环节率先使用自己制作的电子教学课件。我们积极地研究多媒体应用的规律,不断总结实践经验,逐步修改、完善教学课件。经过几年努力,终于研制出了《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实验》三门课的电子课件。最终,多媒体课堂代替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模式,使得我们的课堂焕然一新。随之,我们将《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两门课的电子课件及辅导教案上传到校园网,更加方便了学生的学习。
三、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进行创新教育与实践
为了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我们在系里所有班级中开展了电子电路仿真与教学设计的教学。同一设计题目,采用虚实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先在计算机上进行虚拟设计与仿真,然后再到实验室进行实际设计、实验。不仅如此,我系还先后开设了“电子电路CAD”、“电子设计与仿真技术”等选修课程,成立了“家电维修兴趣小组”、“电子设计培训指导小组”,为学生提供了多元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很多学生被吸引参加选修课及课外实践小组活动,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四、全面改造实验室,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
为了更好地提高我系电子技术教学水平,我们实地考察了周边高校的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情况。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我校电子技术实验室设备比较落后,于是我院向学校申请进行电子技术实验室改造。在学校的重视下,为我系实验室投资700多万元,进行实验室全面改造及设备更新。购置了“信号与系统实验箱”、“光纤光栅传感实验仪”、“高频电路实验箱”、“单片机微机接口实验箱”、“通信原理实验”,并新建成了电子信息综合实验室,配置了EWB、Mat-able、PSPICE等电子设计软件。新的电子技术实验室,极大地改善了我院的教学情况,充分满足了师生教研、学习方面的需求。
五、结语
篇3
[关键词] 高职院校;多媒体课件;计算机辅助教学
Abstract:Misuses of multimedia coursewar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ing are common, such as improper application of borrowed courseware, replacement of blackboard with courseware without any change in teaching contents or methods, cram-feeding teaching, garishly distracting courseware, and the replacement of practice training with simulated training, etc.. These misuses can only be corrected by means of proper application of modern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by means of reinforced training in teacher’s application of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by means of proper conducting of theory-teaching and practice as well as research activities, by means of improving application level of multimedia courseware as well as of establishing a scientific courseware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ultimedia courseware; computer-assisted teaching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课件集成软件的普及和发展,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形式一新,尤其是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仿真技术虚拟基于工作过程场景,实现理实一体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够将抽象的理论、具体的工作过程或宏观、微观的自然现象通过计算机技术惟妙惟肖地演示出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视觉、听觉和立体图像等刺激性环境,诱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愿望,能够让学生观察事物的发展过程,了解操作规程,掌握操作技能,模拟实验环境等,深受老师与学生的喜爱。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实际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偏差,给教学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
一、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偏差
1.生搬硬套地“借用”课件。一些教师在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时,不辨良莠、随意从网上下载相关的课件,又没有根据教材、学生的实际进行修改完善,造成不能因材施教,不能有的放矢,忽视学生和院校的个体差异,体现不出高职课程的特点,课件质量长期处于较低的层次。
2.黑板搬家式照屏宣科。一些教师对屏幕产生依赖,制作课件时将所需的资料、问题及答案全部做好,上课时简单地将课件内容按事先设计一一展示,一节课下来黑板上没有一个字,淡忘板书,忽视板书提纲挈领的作用[1],学生只有被动的接受,机械的记忆,缺少师生情感交流,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信息爆炸式灌输知识。一些教师因省去了板书的时间,也为了加快教学进度,制作课件时信息容量大,教学时速度过快[2],课堂上学生难于理解吸收,多数来不及记笔记,课后又没有及时消化,影响了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这种不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课堂,不发挥教师知识引导的作用,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4.过于花哨地表演课件。一些教师过于注重感官刺激,对课件的图像、声音、颜色大加渲染,试图引起学生的注意,致使学生眼花缭乱注意力反而不能集中,部分教师滥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有时一句话能讲清的内容,硬要摆花架子去开发成多媒体课件,只考虑学生的感性认识而忽略学生的理性认识,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5.以模拟实习替代实训。实训教学是高职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根本保证,但耗费耗时较大,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有的为节省财力物力,用多媒体计算机模拟实验代替大部或完全代替实验实训,使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大打折扣。
二、 解决运用多媒体偏差的措施
1.正确处理运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关系
多媒体辅助教学这种现代技术手段运用于教学中,其动画、声音等优势为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是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及的,深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3]。但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交流、不同观点的讨论、逻辑推理、过程分析、优美的板书等对学生的理论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多媒体课件所不具备的,同时教师风范、人格魅力、文化修养等软实力对学生成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不同专业的特性及学生个体的差异,都决定了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只有将传统教学中积累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起来,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授定时器的应用时,教师先讲解工作过程和设置方式,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字、图像、声音及操作过程,通过计算机来演示定时器的工作方式,学生很自然地进入时间设定环节。然后教师再设计出工作方式出现错误的情况,定时器又将怎样工作?应该怎样解决?再进入工作方式的设定,用多媒体技术演示排除错误解决问题的过程,既拓展了学生的思路又展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知识点之间来回思考,效果很好。实践证明将传统的教师演讲与多媒体课件的快速响应,演示三维动画操作过程结合起来,能有效将知识与技能串联在一起,符合高职教学知识与技能一体化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加强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高职院校在推进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时,要制订一个中长期的整体培训规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将中青年教师轮训一遍,内容主要是对教师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技能、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多媒体教室硬件使用方法的培训。课件制作技能培训主要包括:flash(动画制作)、Photoshop(图像处理)、Dreamweaver(网页制作),在线测试、答疑的实现方法;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培训内容为:多媒体课件的模块设置、课件设计时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调动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实现知识能力的转化,课件容量与学生接受加工信息的能力,怎样将教学内容及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有机地结合在多媒体课件中,怎样使多媒体课件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具备有可传递性;多媒体教室硬件使用方法培训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基本操作、投影仪的调节方法、功放音箱无线麦克风配合使用、突发故障的处理方法等。通过各种类型的培训使教师达到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基本要素、制作方法和制作技巧,能结合课程建设的要求制作本专业的精品课件,满足网上课堂的要求,能实现在线测试、在线答疑,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社会人员的网上学习,教学资源的共享与辐射提供平台。培训结束后,要求学员制作1个学时的课件,按学院多媒体课件使用要求组织考核,成绩合格发结业证书,从而造就一大批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又熟知教学规律的骨干教师,由点及面地展开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工作。
3.正确处理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高职院校强调以就业为向导,学生技能的培养是高职院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实训是保证学生操作技能形成不可缺少的一环,但实验实训需要前期投入高额的建设资金及后期大量的耗材、维护、运行费用,这对高职院校来说是个现实的难题。多媒体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的出现,使得许多高职院校过多依赖模拟实训,以减轻资金短缺的压力。不可否认模拟实训对学生熟悉操作、感受真实环境方面的作用,能使学生在前期准备充分,对操作要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实验实训有较大的帮助,但终归是一个模拟训练,只能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操作技能、缩短实训时间,但其并不能完全代替实践教学,真正对学生技能培养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实验实训。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减少投入,提高操作技能的目的。如汽车维修技术,通过计算机可以模拟出各种故障,让学生来进行判断,再讲述维修方法,通过这种感性认识,再参加汽车维修实训时,学生掌握修理技术快,缩短了实训时间。
4.开展教研活动,提高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水平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是一个整体,它的效果受课件制作、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能力、交互响应、软硬件结合程度等影响,因此,在日常的教研活动中设置有关多媒体课件应用交流活动,让老师们结合教学实际交流心得体会,探讨运用课件辅助教学各方面的问题,对一些共性的难点问题,可以作为教研项目立项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各专业课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纳入课程建设项目,由教研室主任组织人员共同协作攻关,发挥集体的智慧与力量,积极为教师和兄弟院校的同行创造交流平台,共同探讨课件设计、课件制作、完善、使用的心得体会。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解决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中出现的难点热点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建立科学的课件评价体系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必将带来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改变,因此对它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就非常必要[4],评价工作程序主要包括:
审查多媒体课件:在教学实践中,对一些多媒体课件的质量不高,甚至有的完全依赖从网上下载的多媒体课件,不依据实际来修改,使教学效果与质量大打折扣,对这类课件必须重新修改制作,直到审查全程才能投入教学。为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升教学质量,应从课程内容、教学设计、技术性、艺术性等方面制定一套完善的评价标准,对准备投入教学的多媒体课件进行严格的审查,只有审查合格的课件才能在教学中使用,从而保证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效果。
检查课件的使用情况:相关人员深入课堂听课,实地考察教师使用课件的情况,对发现的问题探讨改进的方法;定期举办多媒体课件评比,对优秀的课件进行奖励;举办教学示范观摩课,请教学效果显著、学生评价高的教师讲示范课,让老师亲身体验学生的感受,知道什么样的课件才是学生最希望的,从而使教师在课件的设计阶段就以学生为主体。
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已经进入教学的领域,并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每个教师都不容回避,只有勇于迎接挑战,提高对多媒体教学的设计制作能力和应用驾驭能力,成为使用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教学的高手,才能使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得到更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祝爱君.运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培训,2008,8:34.
[2] 胡维治.高校多媒体课件质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J].教育技术资讯,2006,7-8 :61.
篇4
关键字:教育信息化 三通两平台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6(a)-0000-00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
1 建设现状
吉化第三小学校,始建于1958年,是吉化公司化机厂子弟学校;2011年8月,正式划归市教育局直属。学校现有南北两座教学楼,占地12464.3平方米,建筑面积10971平方米,现有44个教学班,学校现有44个普通教室,有卫生室、微机室、电教室、音乐、美术、科学、舞蹈、图书等17个专用教室。以上各室都有网络接口。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校几届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认识到它的重要性、紧迫性,成立了以校长、主任为首的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设立了信息化办公室,围绕教育信息化工作,在软、硬件建设上及现代信息教育应用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采用政府财政投、租用、自投结合的方式,累计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建成了软硬件设施功能较全、包含部分新设备的吉化第三小学教育信息化系统。现在我校建有以信息中心为中心,信息点(有线、无线)遍布校园所有办公室、教室、各功能室;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小学)有一定地位。
到2015年12月,现有的硬件系统有:网络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数字化图书系统、校园公共广播系统、网络教学与多媒体系统、安全防范系统。在硬件方面,全校有联网电脑318台,联网学生计算机室3座,连网的普通教室数44个、办公室27个、美术教室1个、电子琴教室1个、实验室2个,多功能厅2个,Led显示屏3组,白板50套(一体机25套,分离式25套),与教育局联网监控摄像头41个,视频会议系统1套,电话系统1套,服务器2台,资源总容量2T,可存储容量59T(网络云盘),联通、移动双30兆外网光纤接入,H3C MSR3660路由器1台,H3C 5560核心交换机1台,1000兆光纤骨干核心交换机,100/1000兆至桌面,无线48点,覆盖全校主要教学场所。
2 应用现状
在软件及应用方面,学校通过各层面的调研,结合学校实际,本着实用、够用实现了学校多个层面的信息化,最终达到用活。如:教师管理信息化、备课管理信息化、课堂教学信息化、德育工作信息化、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校园整体信息化程度较高,应用信息化与学科教学整合、融合形式课时覆盖率达91%以上。
2.1 信息化走进课堂
“班班通”工程的实施,学校每个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白板,教师运用白板等多媒体进行互动教学,通过音、视频、动画等灵动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减轻了教师的言语量,极大的提高了教学实效。
2.2 信息化基础知识培训
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与教师的整体应用水平是分不开的,因此学校从基础培训入手,进行了计算机的软硬件知识、WPS和WORD文字编辑系统、Excel、WINDOWS XP win7 win8 win10操作等基础培训。
2.3 课堂设计培训
通过开展怎样说课、怎样上好一堂课、怎样评课、怎样设计网络教学课等多项培训,在培训中使教师明确了信息化的重要地位,促进教育信息化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4 网络运用培训
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体现是网络的综合运用,为了更好的契合教师网络运用需要,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培训:最基本的上网操作培训;用新浪、QQ、网易、搜狐等邮箱收发电子邮件的培训;利用百度、谷歌、360、搜狗、必应等搜索工具进行资料搜索的培训;针对中国继续教育网、新浪、网易、QQ等的博客建立、美化的培训;QQ群建立及使用方法的培训;如何利用飞信进行免费短信发送;如何运用微信进行家校沟通;如何充分发挥校内外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这系列培训极大的强化了教师的信息化提升。
2.5 课件设计培训
每位教师制作课件的情况是保证教育资源有效提供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更好的进行课件制作,我们进行了PowerPoint、AW、Novoasoft ScienceWord、FLASH培训,在制作过程中培训教师,也为大容量课件库作充分的资料准备。
2.6 录播系统应用
为更好的落实“三通两平台”建设,市教育信息中心在深入调研的情况下,结合学校实际,为我校配置一套现代中庆全自动录播系统及一台存储式服务器。使得优质资源班班通得以实现,并且逐步建立资源服务平台。
学校领导研究确定,设备要管好用好,本着这个原则,操作者充分挖掘录播系统的利用价值,结合学校的网络状况,从建成到现在已经进行了课堂教学、法制教育讲座、家庭教育讲座、典型班队会等一系列活动的录制、直播,并把视频上传服务器,为错过直播的师生提供点播。因为是在局域网内,服务器运行速度得到保障,并且净化了网络环境。
录播系统及吉化第三小学校教育云平台的建成,解决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全校师生都可以通过网络观看一些场景的直播、点播,极大的丰富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使得优质资源能够人人受益。
2.7 设备信息管理电子化。
教育信息化中的管理现代化明确要求管理的方式方法,要逐步向现代化迈进,为了更好的落实管理现代化,我们实时监测到每台信息化设备的使用情况,学校建立了电子档案,明晰了每台设备的责任人,清楚的看到设备情况。
2.8 用好免费资源,提升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
我校硬件现状,不能够满足教师日益增长的存储要求,我们广泛的搜集互联网免费资源,提供存储空间。向老师推荐使用百度网盘(免费2T空间),360云盘。这样既节省了购买硬件的资金,也为资料的有效流转提供方便,达到只要有网络的地方都可以随时使用自己的文件资料,也可以随时随地共享自己的资料给需要的人,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有利帮助。
3 体会与反思
我校教育信息化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与时代的快速发展的需求和先进学校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对于打造高端互联网+智慧教育还有很大距离。信息化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应用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是社会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信息化不仅仅具有生产力(生产技能和生产工具)发展的内涵,更重要的,信息化意味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充分认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教学的重点全面部署、加快实施,调动全校力量积极支持和参与,初步建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从人员素质、人员应用信息化能力上不断加大力度,使我校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全市先进水平,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件《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指南》http:///ewebeditor/uploadfile/2014/11/13/20141113104447859.pdf
篇5
关键词: ADDIE模式;中职教师;培训;应用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22-0078-03
2008年,广西率先实施“职教攻坚”,对中职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为提高培训的系统性和有效性,我们应用ADDIE模式对该培训项目进行了系统设计和优化,效果良好。
一、基于ADDIE的培训设计流程
ADDIE是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中最常用的系统设计方法,包括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ment)、实施(Implement)、评价(Evaluate)五个环节,每一个环节的输出结果可作为下一个环节的输入,而每一个环节的结束也能给前一个环节以反馈信息并据此进行调节。[1]我们将ADDIE模式应用于广西中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项目,设计框架见图1。
二、ADDIE模式在培训中的应用分析
本文以2010―2011年第三、四期广西中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2013年广西“区培计划”中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培训等为例,具体分析ADDIE在培训设计中的应用过程。
1.分析环节
依据ADDIE模式,在培训前需要对一些关键要素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分析学员的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分析教学内容并确定教学目标。
(1)学员的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分析
广西中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主要通过问卷调查、QQ访谈、博客交流等途径,了解学员先前知识、达到的基础水平、期待的学习需求等。例如,2013年广西“区培计划”中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培训开班前,培训项目组向参训的100位学员发放了“培训学员基础与需求调查表”,回收83份,71份有效。问卷主要从“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基础”、“培训需求”等维度进行调查。由统计结果可知,70.42%的教师教龄在6年以上,而教龄在5年以下的青年教师只占19.71%,这说明参训教师大多是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这从一个侧面提示大部分参训教师可能是网络时代的数字移民,其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较弱,而且不易提升。
“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基础”方面,主要调查了学员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各类工具软件使用情况、资源开发能力和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能力。其中,61.27%的学员认为自身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已达到熟练或精通水平,而且学员的教龄越小,其熟练或精通率越高。55.16%的学员认为自己对一些工具软件没有掌握甚至没听说过。认为自己没有掌握微课、网站等资源开发能力,甚至没有听说过这些资源的学员高达90.85%。此外,仅有13.15%的学员表现出自己具备了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综上可知,从整体上看,该培训班学员的信息技术能力较弱,基础水平较低,且偏向一些简单的技能操作,对新技术新媒体了解不多。
“培训需求”方面,33.58%的学员希望培训能采用案例教学法,而18.98%的学员希望培训者能手把手地辅导。大部分学员希望培训班能开设课件制作、信息化教学设计、微课设计与开发、可视化PPT等课程,且希望获得教学范例及配套教程、优秀课件和优秀网站等学习资源。总之,参训学员希望能从培训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技能和信息化教学能力。
(2)分析教学内容并确定教学目标
对培训的分析除了来自调查问卷,还来自培训项目组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对数字化网络技术更新情况的把握,对信息技术时代教师授课的需求,同时,第一、二期培训总结时的反馈调节意见也成为分析时重点考虑的一部分内容。例如,在举办2013年广西“区培计划”中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培训时,除了考虑当年参训学员的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培训项目组还考虑了当年新媒体新技术的最新发展,增加了微课的设计与创作这一新专题。另外,考虑到大多数学员无法在短时间内学会较难较复杂的技术,培训者决定将培训目标定位在提升教师学员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基础能力和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习能力。对较难较深的技术,只做适当引导,而不要求花费过多时间深究。
2.设计环节
分析的输出结果作为输入项进入流程的第二个环节:设计。设计是ADDIE模式中最关键的一步,直接关系着开发实施的过程和结果。整个教学系统相当于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根据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如图2),它应该分为五个部分:Who(谁),Say what(说了什么),To whom(对谁),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With what effect(取得什么效果)。[2]由于受众研究(对谁)已在分析阶段完成,所以培训需要设计的主要内容是:设计培训课程(内容分析)选择培训教师(控制研究)选择培训地点及教学媒体(媒介研究)评价教学效果(效果研究)。广西中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包括了上述设计内容。
(1)设计培训课程
课程内容主要根据分析阶段的分析结果进行设计,同时配以相应的学时。例如,针对学员“信息技术基础弱,对新媒体新技术了解不够”的问题,2013年广西中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培训班新增了7个颇具前沿性和指导性的教学专题,包括E-learning技术与应用、可视化动态交互性PPT制作、微课赏析与设计、微课制作、快速课件制作、思维导图概念图教学应用等。另外,为满足学员“希望学习课件制作、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课程需求,培训班开设了“课件艺术性与美工技巧”、“中职信息化教学设计评析”等专题。
在设计课程时,培训者还根据学员的学习水平,按照同一知识的难易程度将一些授课内容进行分层设计。例如,2010-2011年第三、四期广西中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班将PPT课件制作的内容分为基础篇、中级篇和高级篇,Flash分为基本动画技法和高级动画技法。如此设置能满足更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适合不同水平的学员。基础差的学员可从基础学起,逐级学习,逐级“登高”;基础较好的学员可以巩固和提升。
(2)选择培训教师
项目组精心选聘的课程主讲教师都是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优秀教师,包括教授2人、副教授和高工4人、讲师1人,其中硕士生导师6人,他们来自承办学校的继续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网络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学团队以中青教师为主,分为主讲教师、助教(上机辅导)和技术人员三类成员,他们在信息化教学设计、课件制作、网站开发、视频编辑、微课创作等方面各有专长。其中,主讲教师主要负责课程专题的授课任务,一般是在所负责专题中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原创了大量优秀范例资源的资深教师。助教主要负责辅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一方面为任课教师的教提供支持,协助其备课、准备教具和资源、维持课堂秩序等,另一方面为学员的学提供帮助,在课前、课中、课后全程跟班,手把手辅导学员操作,面对面或通过QQ解答学员的疑难问题等。技术人员主要负责维护机房、拍摄课堂教学录像、解决机器故障、开通上网账号等任务,为学员无顾虑地安心学习提供技术保障。
(3)选择培训地点及教学媒体
在确定授课内容及培训教师之后,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来选择培训地点和教学媒体。由于培训重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旨在通过实践使学员自主建构有意义的学习,提高学员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学习与教学的能力。因此,项目组决定采用“多媒体教室与计算机机房相结合”的形式展开培训。由于理论性专题需要统一讲授、广泛研讨和充分的师生、生生互动,一般安排在多媒体大教室,研讨交流时分组展开。对于需要学员动手实操的课程,则分基础班和提高班,安排在计算机网络机房,边学边练,快速提高。
(4)评价教学效果
为了有效地评价教学效果,了解学员的习得情况,培训项目组主要从学员学习效果反馈问卷、个别访谈、课堂观察、专题评优和学员作品集等方面展开评价。其中,学习效果反馈问卷和学员作品集评价(评出优秀学员)主要在培训临近结束时进行,属于总结性评价。个别访谈、课堂观察和专题评优(专题优胜奖)在专题学习期间进行,属于形成性评价。
3.开发环节
开发阶段主要是为主讲教师选择、编制和开发培训材料,为培训设置评价量规、调查问卷等。
(1)选择、编制和开发培训材料
主讲教师根据各自负责的课程内容准备课程讲义、授课案例和教学辅助材料等。例如,“微课赏析与设计思路”、“微课制作”的主讲教师开发了大量的原创微课资源,总结了微课创作的思路和软件,并汇总分类了典型微课案例。“E-learning技术与应用”的主讲教师准备了iSpring、Adobe Ultra、PowerCam等大量快速课件制作软件和相关案例等。“中职信息化教学设计评析”专题的主讲教师则为学员提供了大量的优秀教学设计范例和课件范例。此外,学科组还将精选的教育技术素材、教程、微课示例和课题研究资料(共4.28G容量)刻录光盘发给学员,以支持学员的后续校本研修和专业可持续发展。
(2)设置评价量规、调查问卷
根据分析和设计环节的结果,培训项目组制作了评价量规表、满意度调查表和教学效果调查表等。针对每一个课程专题的教学效果进行检验。
4.实施环节
实施环节是在前三个环节的基础上展开的。项目组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等方法进行教学。例如,针对“微课赏析与设计思路”课程专题,学科组将课程建设中最新开发的微课资源、可视化PPT等运用到教学中,引导学员思考并分析何为微课,如何构思和制作微课,使学员领略了近期的新技术、新媒体、新理念和新理论,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针对“中职信息化教学设计评析”专题,学科组将近几年信息化教学大赛和2013年广西“创新杯”教学设计大赛的优秀作品作为案例运用到教学中,并邀请参加国赛的广西代表队选手现场说课和演示作品,让学员感受到国赛作品和选手的水平,激励他们不断进行自我提升。
5.评价环节
评价环节,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座谈、学员作业完成情况等确定培训的目标实现程度,并据此调整培训方案。
基于评价的需要,项目组主要采用自制的培训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表,并辅以学员的培训日志,多方面来采集学员的教学反馈信息和满意度等。调查表主要针对“广西中职教改立项申报及问题分析”、“创建学习与知识管理型博客”、“中职信息化教学设计评析”、“E-learning技术与应用”、“可视化PPT制作”、“微课赏析设计思路及制作”等12个课程专题的开设必要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总体情况5个方面进行调查。此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法,下发纸质问卷60份,回收问卷53份,有效问卷47份。由问卷可知学员普遍对本期培训感到满意,学员对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能力评价较高。学员在培训期间建立了自己的教学博客,并通过博客留言、评论和培训日记等方式纷纷表达了对培训的感受和反思,以及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独特认识等。
三、总结与思考
从ADDIE模式在广西中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应用情况中可以看出,ADDIE适用于师资培训,而采用了ADDIE模式的培训更具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每个环节之间环环相扣,彼此提供反馈调整,从而使整个培训趋于一种不断改进的“良性循环”。然而,问题的症结也在于这种紧密相连的关系,倘若在分析阶段错估了学习者的基础水平和学习需求,那么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设计、开发和实施阶段的开展。因此,我们从2008年开始便在培训项目的三个阶段展开分析,培训开始前对学员进行基础与需求调查,培训过程中通过座谈、访谈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培训后期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员的反馈和教学效果,以期从多方面了解培训的开展情况和调整方向,为下一次培训的开展提供可供参考的资料。可以说,分析贯穿在培训项目中的每一个环节,支持阶段性反思和总结,有助于每一环节行动的及时调整,为下一个环节提供正确的导引方向。
参考文献:
篇6
论文摘要:以浙江树人大学为研究对象,对其多媒体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调查、比较和分析,总结目前该校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教学环境建设、教师及管理人员培训等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在教育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多媒体教学设备己成为学校日常教学的必备工具。近年来,各高校都在大力兴建多媒体教室,使得其数量急剧增长,但多媒体教室的教学效果并不十分令人满意。因此,笔者试图通过对浙江树人大学多媒体教学现状的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教学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1、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问卷分为教师版和学生版,结合个别访谈和随堂听课的形式;调查对象涉及10个院系的460名师生(其中教师35名,学生425名),并随机抽取14个多媒体教室进行听课;调查的教师教龄分布较广,包括教龄2年以内的年轻教师和10年以上的老教师。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60份(其中教师版35份,学生版425份),实际回收问卷430份,有效问卷430份(其中教师版34份,学生版396份),问卷回收率93. 5%,问卷有效率93. 5%。
2、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
2. 1教育者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教育者对多媒体教学的拒绝和恐惧态度。调查显示,教龄较长的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约束,认为没有必要去实施多媒体教学;也有一些教师己经认识到实施多媒体教学的必要性,但是由于自身对计算机等相关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缺乏,对多媒体教学产生一种恐惧感。而教师是教育过程的主导者,他们的态度对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2)教育者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性能和操作不熟悉。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认为对教学设备的操作的不熟悉会导致教学效果降低。多媒体教学设备较传统媒体的结构要复杂得多,而教师熟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教学功能、应用特点和使用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但很多教师因为一些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就容易造成课堂上的“卡壳”现象,如:不会使用视频展示台来展示实物,不会进行焦距的调节,不会进行各种设备之间的切换操作,不会进行设备声音大小的调节。同时教师的不规范的操作也会给教学媒体带来一定的损坏,比如:投影机关机时需要散热3分钟左右才能关电源,但很多教师不懂或不愿意等候而直接拉掉电源,造成投影灯泡因散热不良而损坏或缩短使用时间。而这种对设备的使用不当不仅影响其他教师正常上课,还给教学投入带来极大的损失。
3)教育者对多媒体教学认识的错位和多媒体教学技能的缺乏。
①滥用媒体。调查显示,有很多教师把多媒体教学看做一种时尚,不考虑具体课程的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盲目地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绝大部分学生反映像“高等数学”这样的课程使用多媒体上课,效果会适得其反,这样的课程还是在传统教室教授比较恰当。而即使是一些适合在多媒体教室授课的课程,很多教师还是不能够很好地发挥多媒体教室的教学功能,有些教师把多媒体屏幕当成黑板,有些教师把多媒体教室当成“播放厅”,只是传统课堂的搬家。
②授课方式单一,师生之间缺少情感交流和互动。通过随堂听课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很多教师在多媒体教室上课的时候都是坐在电脑面前,而计算机显示器正好挡住教师的脸(学生也就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更谈不上走动和使用肢体语言,授课方式单一,很难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根据调查,学生认为最能激发他们参与教学的活动,排第一的是讨论((55. 8%),第二是游戏,而“提问”这一教师最为常用的跟学生进行交互、促进学生参与课堂的方式,在学生中支持率并不高。
而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好就忽视了这一点,同时教师和学生之间面对面的情感交流的缺失也造成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程度的降低。根据调查,有47.1%的学生表示,教师走到学生中间来最能产生互动性,而仅有3%的学生认为教师坐在讲台上也能产生有效互动。
还有一点也是不能忽视的,就是教师在用多媒体上课的时候,知识是一屏一屏展现的,为了能够把幻灯片上的知识点都讲授给学生,教师的语速有时候太快,不能正确处理多媒体和粉笔、黑板、语言表达的关系,不能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操作的时间和适时的课堂讲解、板书、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的关系,没有注意时间的把握。
2. 2教学媒体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多媒体教室环境的问题。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质量问题和教学环境问题也是影响多媒体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教师普遍反映,愿意使用多媒体教室上课胜过使用只有黑板的传统教室,然而学校现有的多媒体教室并不能满足每位教师的需要。从教师对多媒体教室应该配备的媒体的建议来看,绝大多数教师都选择了计算机、投影仪和网络设备。由此看来,教师对多媒体教室的认识和期待主要集中在基于计算机的多媒体展示和播放方面,这也是学校筹建多媒体教室时需要重点配备的。通过与个别教师的访谈得知这样一个情况:多媒体设备老化造成课件的显示效果较差,为了增强显示的清晰度,就必须采用较厚的窗帘来遮光,而教室的光线特别灰暗时,学生就容易注意力不集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效果。
2)设备的维护和管理问题。多媒体教室的管理与维护也是影响多媒体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调查中教师普遍反映以下一些问题:经常出现投影仪有图像无声音或有声音无图像的现象;因多媒体设备不符合需求而导致有些教师自带笔记本上课;计算机因病毒而导致死机及瘫痪或U盘不能使用;等等。而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3)设备的使用效率问题。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很多教师都愿意在多媒体教室上课,但是绝大多数教师都选择计算机、投影仪和网络设备。由此看来,教师对多媒体教室的认识和期待主要集中在基于计算机的多媒体展示和播放方面,而其他设备的使用频率较低。换言之,多媒体教室中的各设备并没有充分发挥各自的教学效果。现在高校多媒体教室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阶梯投影型的,一种是平面电脑型的。这两种多媒体教室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前一种适合课堂教学使用,因为教师可以很方便地监督学生的学习行为,但不太容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后一种比较适合实验课使用,因为相对前一种而言,后一种可以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度,但学校在分配多媒体教室的时候却没有很好地注意到这一点。
2. 3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多媒体教室教学效果的很好发挥离不开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而且软件的作用更是尤其重要,但可惜的是,现在教学软件的质量总体来讲不是很好。
1)需求鸿沟问题。调查发现,很多教师上课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很多是直接从网上下载的,然后稍微做一点修改,很少有教师自己去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这也是有原因的,非计算机学科的教师熟悉和精通自己专业的知识,而对计算机知识了解得却不是很多;而计算机学科的教师对课件制作技巧很熟悉,却对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知之甚少。这就造成彼此的需求都得不到满足,也就是所谓的“需求鸿沟”问题。
2)教学设计缺乏对媒体使用的设计,课后反思不足。在高校,教师对多媒体的使用己经相当普及,并且操作技能上也日渐熟练。然而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也存在一些 问题。调查显示,有一半的教师没有在备课时认真考虑如何有效地利用媒体,而更多的是停留在选择媒体本身,为了媒体而使用媒体。另外,对教学进行反思的情况也鱼待改善,有44.1%的教师承认,自己在教学结束之后,并没有认真反思自己教学的不足,也没有脚踏实地地修改教学。这一步骤非常重要,但往往被忽略。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大部分是因为在高校课程的开设和任课教师的选择相对中小学更为灵活,常会出现某个教师在一学期上某一课程,下学期又换成另一课程,而原先的课程被另外的教师替代的情况,教师因此缺乏反思和改进教学的动机。
3)课件信息量过大,重技术轻设计。课件中信息量过大也是影响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因素。调查中有193位学生认为课件内容丰富,有90位学生认为自己在这样丰富的信息量之下,注意力都在课件和记笔记上,无暇听教师讲课。还有不少学生反映,课件内容太过大而全,没有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还有一些学生反映,教师的课件做得太过“秀”,有“重技术轻设计”的倾向,画面中过多的图片、视频、音频和动画不但没有增强学生的有意注意,反而激发学生的无意注意,降低多媒体教室的教学效果。
3、对策和建议
3.1加强对任课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培训,并制订相应的考核制度
开展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为教师是多媒体教学的直接操作者和课堂的主导者,他们对设备的功能了解程度和操作的熟练程度,决定了多媒体教室发挥效能的高低。调查分析认为,对教师的培训可以包括4个方面。
1)媒体使用能力,这一方面的知识可以分为:①计算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的组成知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知识(视频、音频的播放)、常用软件的使用技巧 (Office等系列软件)、计算机基本故障的维修;②多媒体教室中其他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技巧以及设备简单故障的维修,主要包括投影仪的开机顺序、视频展示台上各个按钮的使用(调焦、亮度、冻结、底灯和臂灯的切换、黑白转换等)、控制台上各个设备的切换按钮的使用等。
2)多媒体教学技巧和媒体传播能力的培训,主要包括:①媒体选择技能的培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环境选择最合适的媒体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保证;②媒体教学法的设计培训,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不是媒体本身,而是教师使用媒体教学的方法,媒体教学方法的正确、适当与否决定了多媒体教学效果的高低;③多媒体教学技巧的培训,改变单一的授课方式,促进师生之间的交互。如语速和屏幕信息展示速度的一致、与学生进行情感交互的技巧等。建议大教室配备无线领夹话筒供教师上课时根据需要选用,这样教师即使走下讲台来与学生进行交流,也可以保证声音的质量。还可以考虑配置PPT遥控翻页器,采用遥控的方式来控制PPT的播放,这样教师就不会被局限于讲台上,就可以自由地穿梭于学生之间,和学生进行更多的交流。有需要的话,教师还可以自备激光教鞭笔,以方便指示屏幕上的内容。
3)现代教育思想和课件设计、制作和使用技能的培训。这一点是极其重要的,因为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力量,“现代教学效果一现代教育理念X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思想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和根本。①现代教学、学习理论和教育信息理论,如现在比较盛行的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混合学习理论、创新推广理论、最小代价与绩效理论等,提倡教师把这些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并能够为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提供良好的理论指导。③课件制作技术的培训。首先要让教师明白多媒体教学课件并不是各种画面元素(声音、图像、视频、音频、动画)的简单拼凑,这些元素的组合需要遵循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中讲述的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就是加强多媒体课件制作技能的培训。再次是讲述多媒体教学课件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例如:要让教师明白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灵活、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使用;要让教师明白黑板等传统媒体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二者的很好结合才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要让教师明白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是多媒体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因素,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交互过程。教学不仅仅是认识活动,更是情感交流活动,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
3. 2加强多媒体教室的维护和管理
多媒体教室的管理和维护是一件很繁琐但又很重要的工作,为了能够尽量做好这一项工作,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硬件建设是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应根据学校现有教学设备情况和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大投资力度。多媒体教室的组建应该具有层次性、多样性和侧重性,既要组建阶梯投影型也要组建平面电脑型多媒体教室,既要组建集成型也要组建简易型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教室中的课堂教学系统、协作学习系统、电子阅览系统、虚拟工nternet浏览系统的组建应该根据相应教学和学习要求有所侧重,尽量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可供多重选择的硬件环境。
2)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分配多媒体教室。教育主管部门要统筹安排,充分提高多媒体教室的利用效率,做到适合在多媒体教室授课的课程一定在多媒体教室授课,在多媒体教室授课的课程一定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及时进行设备的更新和维护,这是保证教师正常上课的基本条件。①要加强故障排查和维修力度,确保设备的良好状态,使教师能安全、放心地使用这些设备;②要加强对多媒体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尽量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③要加强严格规范登记制度,并把简单故障的解决方案公布在多媒体教室的公布栏上,这样可以保证简单故障教师自行解决。
4)建立岗位责任制。要利用好多媒体教室,充分发挥其作用,必须建立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责任制和管理维护人员岗位责任制,对岗位管理状况实行标准化、规范化考核。只有多方共同合作努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教室的教学效果。
3. 3综合多方努力,开发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切实解决好教学资源中存在的“需求鸿沟”现象,单单依靠上面提到的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是不够的,优质资源建设是一个需要多方合作的系统工作,工作量非常庞大,而且有些资源的更新速度非常快,但又是教育信息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属于教育技术中的“软”技术。因此,学校还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为了使教师能够及时解决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学校可以组建一个技术支持小组,当任课教师在制作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向他们请教。技术支持人员定期举行一些报告会,向教师讲授一些技术问题,也可以向教师推荐一些比较好的自学网站。
2)还有一点也是很重要的,即学校可以组建一个教学资源共享的网络空间,教师可以把自己认为比较好的多媒体资源和课件资源上传到共享网络空间上,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实现教师之间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篇7
关键词:兴趣小组;中职;服装专业;综合素质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社会的发展不仅对劳动力的数量有着较大的需求,对劳动力的质量要求也随之提高。面对当前的新形势,中职教育在发展中只有迎合社会经济的需求,进行深入的改革,才能取得社会、学校、家长的认可。因此,在中职教育服装专业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的基础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发展对于服装类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那么,如何依托兴趣小组,培养中职服装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将进行具体的探讨。
一、依托兴趣小组,灵活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中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兴趣小组的兴趣选择情况,进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利用多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的知识水平都能得到提高,从而更好地掌握自己专业的基础能力。比如,在教学中,针对服装搭配教学设置的兴趣小组,教师可以选择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相关的人体特征与服装搭配关系的图片或者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这一知识要点。对于一些知识难点,教师也要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更加直观地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更加轻松愉快地学习,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二、依托兴趣小组,加强设计培训,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人们之所以设计服装,在中职教育中设置服装专业,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服务于人。对于中职服装专业的教学过程来讲,首先是要根据自己的认识,对服装进行一些结构上的处理,在处理中要跟服装设计的对象相符合。其次,要在结构的设计中,对某件服装进行认真详细的分析,这需要学生对于人体的相关立体结构有最基本的了解,然后才能根据人体形态进行服装结构上的设计。比如,针对服装设计教学设置的兴趣小组,在对他们进行裙子等服装结构设计培训时,要让他们着重分析裙子内部结构、裙子的褶皱设计等情况,并且就相关的设计进行进一步的整理以及分析。这种方式,会使学生在服装设计中的分析能力得到快速的提升,同时结构设计的技能也会随之提高。除此之外,学生在学习相关的服装结构设计时,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让小组内的学生掌握好款式图的基本知识,全面了解分析的方法之后,便可以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设计,教师再进行简单的修改建议,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三、依托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质疑以及提问是发散学生创新思维的第一步。只有勇于质疑才能发现问题,寻找答案,获得进步。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在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一些趣味化教学情境的创设,鼓励学生在互助、合作的学习活动中去大胆质疑,从而让学生在兴趣小组的共同质疑以及思考的过程中,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并且能够从另外的角度去进行服装的设计,进行主题创新。服装发展到现今阶段,已经不仅仅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而是已经成为时代的一种象征。同时,现代服装的设计也是各有千秋,依托兴趣小组开展服装专业教学,极大地开阔了中职学生的眼界,丰富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勇于质疑则会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依托兴趣小组,设计竞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进行服装设计的竞赛,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出一批适合市场发展要求的、专业技能较高、综合素质较强、就业适应能力较快的专业服装设计人才。而在中职服装教育专业中开展这种以小组为依托的竞赛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引导学生了解市场发展的要求以及生产一线的具体情况,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满足社会的真正需求。这种竞赛的模式,在提高师生服装设计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不仅要注重有关服装艺术的构想,还要重视服装设计图的表现能力,能够将服装作品的创新性、艺术性以及服装本身更好地进行融合,从而改变传统的服装教学中重设计轻工艺的现象。很多中职院校的服装专业学生在毕业后无法将自己所学应用到工作中,同时也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其实际的原因在于学生的创意无法用成果展示出来。而依托兴趣小组开展的设计竞赛等教学活动,则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个缺陷,因为竞赛本身的竞争性以及与生活的联系性,使得学生去努力地迎合市场的发展需求,加快了学生各项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发展。
随着社会科技进步,经济快速发展,每个行业人才需求的标准都随之提高,中职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要想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一定要改变传统的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模式,注重以兴趣小组为依托,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综合性院校;影视;新媒体;人才培养
北京电影学院是我国惟一的一所专门培养电影专业人才的高等艺术院校,近年来,伴随着谢飞、郑洞天、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贾樟柯等历届毕业生在电影创作领域里所取得的辉煌业绩,学院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在国内、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笔者曾以国内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到北京电影学院进行学习、交流,师从该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张会军教授。张教授从事影视教育30余年,在他的悉心指导下,笔者对北京电影学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以期为综合类院校的影视及其相关专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影视行业产业化的步伐加大,国内各综合性院校纷纷开办影视专业。进入90年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平台的数字化媒介大举进入并改变人类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时候,影视产业无疑充当了数字化时代的先锋。在经济发达国家,以数字化视听和互联网为主要运作平台的新媒体艺术开辟出以电脑游戏(CG)为代表的全新娱乐产业。我国各高校不失时机地把握这一时代脉络,或在影视专业里开办新媒体艺术方向,或创办独立的新媒体艺术专业。比如笔者所在的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就于1993年在全国率先开办了多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以后又相继开设了网络艺术设计专业和动画专业。影视专业和新媒体艺术专业是共生共存,互相渗透的。比如,多媒体集图(图形、图像)、文(文字)、声(音频)、像(视频、动画)于一体,在多媒体的四大类组成媒体中,与影视有关的媒体就占了两类:声和像。至于动画,与电影的关系就更加密切了,因为传统动画本身就是电影的一个片种。因此,学习和借鉴北京电影学院56年电影教育所积累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地结合各自专业设计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无疑能够有力地推动各综合性院校影视专业和新媒体专业的健康发展。
一、培养目标定位
电影学院实行的是典型的精英教育。正如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所说:“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自己可以成为电影的大师。而我们要做的,恰恰就是始终树立培养电影精英和大师的意识,构筑中国电影教育的精英教育。”①与其他学校近几年的大规模扩招不同,电影学院每年招收的学生不多,学生小班上课,教师大多有比较丰富的创作经验,教学内容更多的是一种以经验为基础的风格化教学。由此可见,电影学院的培养目标不仅是精英教育,还是专才教育,“就是学生毕业出去以后,至少能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是非常精通的,录音系出来一定是一个合格的录音师,美术系出来一定是一个美术设计师,摄影系出来一定是一个合格的摄影师。”②
电影的巨额投资、传播方式和长度等决定了各环节对创作人员技能要求都非常高,因此决定了作为中国电影教育专业性院校的电影学院定位于电影的精英教育和专才教育。而作为综合性院校,学校的性质首先就决定了影视教育无法在本校占据核心地位,加上师资和招生人数的限制,即使开办影视专业,也无法具备电影学院那样的精英教育和专才教育的条件。因此,笔者建议,综合性院校的影视专业应结合自身特点,面向那些对影视技能要求相对较低的行业,走大众教育和通才教育的路子。比如培养电视的片头、片花制作人员,宣传片创作人员,非线性编辑人员等。对于新媒体专业来说,专业特点决定了对学生影视技能素质要求不像电影制作那样高。因此也适宜走大众教育和通才教育的路子,培养学生影视创作的基本能力。
二、课程内容设置
由于北京电影学院定位于电影创作的精英教育、专才教育,所以严格按照故事片的创作环节来设置专业,文学系、导演系、表演系、摄影系、美术系、录音系等专业划分非常细致。但对于综合性院校新媒体专业来说,由于对学生的要求不同,与影视有关课程的内容不可能像电影学院的教学要求得那样全面、深入,只能集中于影视创作的核心环节,即编剧、摄影、剪辑三个环节,至于其他环节的创作方法,简单了解即可。
学习影视创作最基础的课程就是《视听语言》,如同学会写文章首先要认识字、词一样,学习视音频创作首先也要认识各种视听元素,而《视听语言》就是介绍各种视听元素的课程。这是新媒体专业影视教育所必须开设的基础课程。在此基础上还应开设包括视音频构思、拍摄、剪辑三个基本内容的核心课程。如北京印刷学院开设的《DV摄影》和《视音频采编技术与应用》就是这类课程。在此基础上,各院校还要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设计相关的应用课程。
其他综合性院校的新媒体专业,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在基础和核心课程以外,结合专业方向,设立相关课程。在具体操作中,还要注意以下的问题。
1.坚持专业特色
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的专业特色是“突出艺术与科技结合、注重艺术与传媒、艺术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多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影视相关课程教学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色。与电影学院主要讲授以传统媒介(摄像机、胶片、编辑机)创作不同,北京印刷学院多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影视相关课程从设立之初就坚持新媒体的特色,在创作核心课程里主要讲授使用DV机、个人电脑和相关软件对视音频进行采集、编辑的技能。这些数字化设备与传统的影视设备相比拥有极高的性价比,而且自动化程度高,容易上手。不仅能够节省大量的教学投入,而且体现了专业特色,又顺应了影视创作的发展潮流。
2.技能、创作并重
电影学院创作教学的一大特色就是既注重创作技能的传授,又注重创作思维的培养。比如摄影课,不仅教授摄影机、灯光等的操作知识,而且教授构图、场面调度等摄影思维。其实,连目前社会上知名度较高的设计培训机构也比较注重设计思维的培养。因此笔者建议综合性院校影视或新媒体专业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创作思维的培养,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三、教学方法
“讲中学”与“做中学”是影视教学的两个基本方法。目前国外的影视创作专业大多采用“做中学”的方法。例如,美国南加州大学的研究生在一入学的时候,都要修一门必修课――“507 制作”:要求在一个学期内,学生用数字DV拍摄5分钟左右的小故事,大约每两周拍一个,共5~6个。每个学生都需要独立完成从剧本到拍摄和剪辑的所有制作过程,遇到问题就向教授和助教求教,所有的技术问题,基本上都是通过边做边问的方式解决的。③
电影学院各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也设置了大量创作实践类课程。以摄影系电影摄影方向为例,在《摄影镜头的使用性能与技巧》《广告与MV创作》等课程中,创作实践作业的学时所占比例为1/3;在《纪录片创作》课程中,理论讲授和实践实习的学时各占一半。
所有的艺术创作与影视创作一样,都要通过从浅到深的操作实践练习去掌握,光靠讲与听是不行的。新媒体专业大多是创作类的,也应该提倡“做中学”的教学理念。提倡“做中学”不仅要增加实践教学,还要适当改变部分课程的教学方式。比如根据视音频作品直观性强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结合大量实例进行讲授,使学生比较形象地理解讲授内容,列举的实例不要只是经典作品,也可以是学生的习作,因为学生习作中有优点也有不足,更能加深学生的认识。同时,应该适当增加讨论的环节,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点评作品时,鼓励学生参加讨论就是一种很好的互动方式,不同观点的碰撞有利于激发创作灵感。
四、师资队伍
影视教育属于比较特殊的教育门类,大量的知识内容是经验性的、感性的,而非逻辑的、理性的,它非常需要言传身教,并同时要求学生有良好的悟性和出色的举一反三的能力。
影视教育的这种特殊性,首先要求师资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国外影视的创作课程大多由活跃在一线的、经验丰富的创作人员担任。1979至1986年,隶属于北京电影学院的青年电影制片厂,也为该校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拍摄实践机会,彻底改变了“”前电影学院教师只会讲课不会创作的历史。教师的创作经验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使教学、研究与创作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正是有了这样经验丰富的师资作保证,北京电影学院的电影教育才能够在中国电影史上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的业绩。
电影学院影视教育的成功充分证明了师资实践经验的重要性。但中国目前影视教育师资的总体状况是:由于近几年影视艺术专业的规模急剧扩张,影视艺术专业的师资很大一部分是在边教边学中由文科专业转行过来,师资队伍的影视专业理论素养,尤其是实际创作积累相对缺乏。另外,除了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少数几个专业院校外,综合性院校的影视专业由于师资或设备的缺乏,即使是在本科阶段的影视教育也偏重于史论,而非实践教学。这些学校的影视专业的毕业生,如果进入影视教育领域,就成为大批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以笔者目前所在的北京电影学院2007级博士生班为例,12名学生中有9人有过工作经历,其中2人曾经做过大学教师,现在脱产攻读博士学位,5人目前仍是大学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在脱产攻读博士学位的7个人中,大部分都表示毕业后理想的工作是去高校。但就是在这12人中,仅有2人在本科或硕士阶段接受过影视技能教育。作为电影专业院校尚且如此,遑论其他综合性院校了。由此可以看出,目前中国影视教育师资实践经验的严重匮乏。
这种状况是目前高校引进人才过分注重学历和中国影视教育普遍偏重于理论的矛盾所共同造成的,短时期内很难解决。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缓解:一是聘请其他院校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做兼职教师,既可以增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和指导,又可以对实践经验欠缺的教师进行言传身教;二是聘请有关的行业技术专家、从业人员来院短期讲学或开办专题讲座,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三是可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送现有教师参加技能培训;四是可以在课时安排或设备使用上为现有教师提供实践的机会,以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
注释:
①② 张会军:《构筑中国电影教育的“鸟巢”――访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艺术教育》,2006年第11期,第11页,第12页。
篇9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师培训;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8-0059-04
一、引言
随着新媒体新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和推广,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已经成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必然。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既能替代传统黑板,又能克服多媒体投影系统缺陷,既能方便的呈现数字化教学资源,又能增强师生参与、沟通和交互的教学平台,获得了越来越多学校和教师的认可。
宁波市大榭开发区在2012年实现了全区中小学教室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普及。为了积极推进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鼓励广大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充分发挥新媒体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效能,宁波市大榭开发区教育局与宁波市电教中心、宁波大学合作开展了宁波市大榭开发区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师培训。本文以宁波市大榭开发区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师培训为例,通过对培训现状及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并结合理论与实践经验提出了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师培训的优化策略,以期真正有助于教师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技能的提升。
二、培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培训现状
全世界教育领域中推动信息和通信技术的经验充分表明,信息和通信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不会自动呈现出效益。研究者指出,在中小学大面积普及电子交互式设备(如交互式电子白板),并没有带来大范围的教学改进和深入应用。[1]信息技术与教学和课程的整合不仅涉及到技术本身,更关系到课程、教学方式、教师素养、政策支持、教育体制等方面。在我国,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很多学校还处于试验阶段,并没有得到深入广泛的应用。从针对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应用开展的教师培训来看,当前培训多停留在产品介绍、功能演示的阶段。[2]例如学校引进电子白板后,就是由厂商派出技术人员根据硬件技术与软件功能逐一进行讲解,没有应用于具体的学科教学课例的分析介绍。有些培训虽然将学科教学应用与白板功能特点相结合,进行教学课件制作技巧方面的讲解,但由于培训时间有限,集中度高,无法对教学应用展开有针对性的跟踪指导,教师自身应用水平很难提高。
通过对宁波市大榭开发区参加交互式电子白板培训的教师访谈得知,部分教师认为交互式电子白板只是多媒体投影的升级替代品而已,只是多了手写、拖动、放大镜等功能,没有太大区别;一些教师认为触摸屏感应不灵敏,很多工具的操作无法一次完成(例如圆规画圆的操作);此外,有教师对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抱有很大热情,认为电子白板对教学改革和创新大有益处,虽然接受过基础培训,但仍苦于不知道如何应用于课堂,如何用好白板;有的教师则只是简单的尝试,当遇到问题无法进行下去时,就断定产品不好用,不如多媒体投影好,并由此放弃应用新技术,仍采用多媒体投影教学。
2.存在的问题
本文结合国内现状及对宁波市大榭开发区交互式电子白板培训的相关调查,发现培训中存在如下问题:
(1)形式单一,效果不甚理想
目前,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应用的教师培训,大都采用集中面授、培训人员边操作边讲解的形式进行。这种培训方式虽然有利于培训的规模效应,便于统一培训进度,但却过多关注教师对交互式电子白板相关理论的掌握,忽略了教师信息技术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没有体现出信息技术类培训的优势与特色。这种培训形式容易导致教师眼高手低,理论上貌似掌握扎实,在教学实际运用中却仍是手足无措。在访谈中,一位语文老师这样说:“通过培训我意识到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优势所在,它的一些特有的功能,尤其是拖动、书写、屏幕批注、放大镜等,可以实现多媒体投影教学无法实现的效果,又能加强师生参与互动,学生一定很喜欢这样的教学,可是我还是不知道如何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很好的使用电子白板。”
(2)时间过于集中,缺乏培训后的跟踪技术指导
由于教师平时课业压力大,时间紧张,教师相关培训主要集中在周末或者假期,时间大致3-5天。在这期间,教师高强度的学习,接受新知识,通过操作练习对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功能和相关操作有了一定的掌握。培训结束后,在日常教学中遇到问题却无法及时得到帮助和指导,教师学习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逐渐减弱,应用新技术的满足感消失。这样的情况导致教师在培训中学到的方法、技巧很难在短时间内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应用。
(3)目标不明确,培训内容偏离教师需求
通过对大榭开发区参加交互式电子白板培训教师的基本情况调查可知:①参加培训的教师以小学和中学(含初、高中)教师为主,此外幼儿园教师和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占有一定比例(如图1);②参加培训的教师90%以上拥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③从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来看,小学(幼教)高级占比最重为33%,其次为中学一级、中学高级、中学二级等(如图2);④参加培训的教师中,小学和中学教师之前接受过相关培训,幼儿园教师和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则属于零基础。而在培训中未能充分考虑参加培训教师的学科学段差异和先前知识水平的高低,采用统一步调教学,导致部分教师“吃不饱”,另一部分教师“消化不良”,教师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对培训产生不满和懈怠情绪。此外,培训中未能充分结合教学实例来展现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功能,培训内容的设计没有全面考虑到各科教师的需求,致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培训目标没有针对性,培训内容未能紧密贴合学科教学实际,偏离教师需求,缺乏时效性,是导致培训不能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
(4)部分教师培训认识上有偏差,积极性不高
在培训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抱着一种应付的态度,参加培训的目的只是为了取得一定的学分,至于培训中收获了什么则无关紧要。更有甚者,只是报到当天出现,后来几天时间根本见不到人影。究其原因,一是许多学校将教师培训作为职称评比和评优评先的标准之一,以致部分教师虽无心学习,却不得不参加培训;二是对电子白板培训内容不感兴趣,认为交互式电子白板平时的教学应用价值不大,只是在公开课和比赛时才会用到,参加培训并不能为自己带来教学技能上的提升,不能学以致用;三是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部分年纪稍大的教师不愿尝试新技术,认为没有必要再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新技术,自己现在的教学水平足以把课上好。在访谈中,不止一位拥有中学高级职称的教师表示:“我眼看就是要退休的人了,真的无心再去学这些新东西了,年纪大了,虽然对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感兴趣,但力不从心。参加培训只是好奇想了解一下,以前的教学方式对我来说就足够了。”
(5)部分培训教师学习方式落后,不能适应技术类培训节奏
在交互式电子白板培训过程中,笔者注意到许多教师在培训人员进行功能演示和操作步骤讲解时,大多数时间都在埋头忙着记笔记,甚少参与到培训课程的互动中去,培训课堂气氛不甚活跃,无法体现交互式电子白板重在交互、师生互动参与的特色。在实际操作阶段,参加培训的教师依照之前记的笔记,一项项对照着机械的操作练习,不少教师对照笔记,仍旧不能实现对某项功能的操作。访谈中,一些教师这样说:“我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一般,听课时生怕落下重要的知识点,就拼命的记笔记,自认为很认真,听课效率很高,但回头自己实际操作时,发现还是不会。”这样的学习方式无法适应技术类培训的节奏,致使培训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三、 交互式电子白板培训优化策略
1.明确培训目标,结合学科教学设计培训内容
参加培训的教师信息技术水平高低不同、学科差异大,学段分布广,因此在对培训目标和内容进行设计时,必须结合教师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层次和水平以及学科教学应用实际。
Glover和Miller等人在2004年发表的研究中将教师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教学的辅助工具阶段、交互阶段、增强交互阶段。[3]2008年,Lewin等人在其相关研究中也指出,教师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于教学主要存在三种模式:一是教师在已有的教学方法基础上,探索新技术的适用;二是教师将新技术提供的工具,整合进自己的教学中;三是在熟练应用新技术之后,改进或改变自己原有的教学方式。[4]首都师范大学王陆教授通过实证研究提出,目前在中小学电子交互设备存在三个应用层级:即初级应用水平对应着电子交互设备的视觉辅助工具应用层级,中级应用水平对应着电子交互设备的基于资源的学习应用层级,而高级应用水平则对应着电子交互设备的协同建构应用层级。[1]因此在对教师进行交互式电子白板培训之前,首先应对教师应用水平进行测试,确定应用层次,然后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本文依据教师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层级的不同,将其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并依此构建了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师培训的内容体系(如表1所示)。
2.采用分层分科培训模式,加强培训针对性
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师培训应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差异及不同需求,分层分科进行。本文将培训按需求分为领导层、技术骨干层、普通教师层三个层次(如表2所示),并从培训者、培训对象、培训重心和培训目的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3.采用多样化培训方式,充分发挥培训教师的主体作用
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应用的教师培训,应积极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充分发挥培训教师的主体作用。为了激发培训教师的积极性,提高培训课堂参与度,培训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小组协作、经验交流等形式。培训中通过对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实例的操作演示,将白板软件的多种功能应用呈现给教师,可以更好的引导教师思考如何将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融入自己的教学中去。在技术与学科教学结合部分的培训中,可以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小组内部选择学科主题,自己动手设计交互式白板教学课件,并进行讲评、研讨。由此能够增进培训者与教师之间的平等交流和相互信任,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观摩、学习、交流、讨论,互助共进,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更好的在培训中发挥教师的主体地位,使教师能够积极主动接纳新技术,进一步促进自身的成长。
此外,针对交互式电子白板培训过程中不能实现人人动手、实时演练的缺陷,培训者可以将交互式电子白板培训内容进行分类整理,通过录制微课程的方式,供培训教师在短期培训后自己进行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练习,在微课程教学中应增加对软件的错误操作示范以及处理方法,用以引导教师正确、合理的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教学。
4.建立培训交流平台,实施技术长期跟踪指导
为了解决培训时间集中短促,教师在培训中所学方法、技巧难以短时间内在教学中应用的问题,培训机构应建立培训交流平台,通过QQ交流群、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论坛、微博、微信公众账号等形式,及时到位的为培训教师提供技术支持和疑难解答。通过技术交流平台,可以实现优秀教学案例共享、教学经验分享、疑难问题答疑、技术学习讨论、主题研讨等,为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搭建良好的技术交流平台。
5.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确保培训效果
对交互式电子白板培训效果进行评价是及时发现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和优化培训过程、提高培训质量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检验培训效果的重要依据。以往中小学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多采用总结性评价的方式,由于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忽视了对培训过程的评价、评价缺乏教师自身的参与,并不能客观的对培训效果进行衡量和考核。[5]因此,针对交互式电子白板培训的评价,应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针对培训不同阶段应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类型。在培训前可以通过对培训学员进行诊断性评价,确定其技能水平及对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认识和理解程度等,从而明确培训目标,设计满足不同需求的培训方案。在培训过程中应注重形成性评价的实施,重视主讲教师评价、学员自评与他评的结合,利用小组协作的形式,组织培训教师进行组内组间互评,应充分发挥交互式电子白板屏幕录制保存的功能,通过对培训学员课堂互动参与情况的分析,及时发现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获得培训反馈信息,实时关注学员学习进度、适时调整培训内容,保证培训效果。在培训结束后的总结性评价阶段,可以一改往常的统一标准考核方式,采用问卷、访谈、小组呈报、作品展示等形式来进行。
四、结束语
本文从交互式电子白板培训现状入手,对当前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培训内容设计、培训模式、培训方式、培训交流平台建立及培训评价实施五个方面对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应用培训提出优化策略,以期能够为交互式电子白板培训更好的开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此外,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如培训还应结合各地区学校自身条件和需求,开展校本培训;学校可通过组织和参加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技能大赛等形式,提高教师的参与度;在培训评价中也应考虑到对培训部门的评价,培训优化策略的有效性还需在后续相关培训中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王陆,司治国等.电子交互设备的应用层级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3):47-54.
[2]钟士军,白玲,温泉.关于培训中小学教师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思考[J].中小学电教,2010(4):27-29.
[3]Glover, D. and Miller, D. Leadership Implications of Using Interactive Whiteboards: Linking Technology and Pedagogy in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J].Management in Education,2004:18,(5):27-30.
篇10
关键词:培训;质量;控制
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石油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拥有高素质人才队伍的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企业竞争日益表现为人才竞争的今天,培训无疑是企业提高员工素质并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如何提升企业培训效果,提高员工培训质量就成为新形势下十分紧迫和非常重要的问题。
1、 目前石油企业员工培训质量现状
石油企业历来重视员工培训工作,舍得在员工培训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员工培训工作的开展。然而,目前企业的培训效果却难以令人满意。造成企业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在:企业管理者对培训的重视程度和认识程度不够;培训目的不明确,针对性不强;培训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差;错误选择参加培训的人员;培训方法选择不当;培训效果缺乏检查和评估。由于以上原因,最终导致企业的培训费用被浪费或者培训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2、 石油企业提高员工培训质量的措施
经过不断摸索总结,目前,石油企业逐步认识到员工培训只靠物质和人力投入是不够的,必须不断更新培训管理理念,建立起适合企业需要的,与GB/T1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一致的科学规范的员工培训质量控制体系,将员工培训质量的控制工作贯穿于员工培训活动的全过程,认真做好每一过程的工作并使其符合相应的质量标准,才能确保员工培训质量。加强培训过程管理,重点要做好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制定、培训组织实施和培训效果评估四个环节的控制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员工培训质量和培训管理水平。
(1) 认真做好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是确定培训目标、制定培训计划、具体实施培训的前提,也是进行培训评估的基础,是培训活动的首要环节。培训需求分析的主要任务是:确定谁需要培训和培训什么,在什么时间、地点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培训。石油企业员工培训需求分析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紧密围绕企业的发展战略,确定企业培训需求。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定了企业发展的长短期发展目标。首先,要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实现持续有序科学发展,必须依靠人才和智力做坚实保证,因此,培训部门必须做好人才的培养开发和储备工作,使企业增强发展的后劲;其次,员工培训必须为实现企业的近期目标服务,必须贴近生产经营实际,做到生产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
二是以员工现有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为基础,确定企业培训需求。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培训管理更应坚持以人为本。培训不仅要提升企业对员工的技能要求,适应岗位需要,还要关注员工自身能力的提高、不断开发员工的潜能,培训需求不仅要反映组织发展的需要、岗位的需要,更要反映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三是在平衡组织的长短期目标与员工的职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根据现有培训资源的状况开展员工培训需求分析。强化培训需求分析就是要把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个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合理确定员工培训规模及培训方式,在掌握各方面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对培训的各种需求进行综合平衡。同时,员工培训的开展需要财力支持和依托现有培训资源(培训师资、场地、设备、仪器、教材等),因此,确定培训项目,还必须考虑培训的客观条件等因素。
(2) 精心制定培训计划
培训计划的制定是实施培训的前提条件,培训计划制定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培训效果,对控制培训质量举足轻重。所以,制定培训计划是培训管理极其重要的环节。石油企业在制定企业年度培训计划时,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是结合实际,优选培训项目,编制上报油田分公司培训中心培训计划。油田分公司培训中心培训计划是根据油田公司战略发展目标要求,统一组织重点培训项目,特点是突出重点人才、关键岗位人才的培训。石油施工企业要依托主管部门要求,充分利用油田公司生产实际,实施“三项培训工程”这一载体,根据石油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结合本企业生产建设特点,认真分析各类人才培训需求,精选、优选培训项目,经过综合平衡,形成上报参加油田分公司培训中心的培训项目计划,做到需要什么项目就参加什么项目,能送尽送,保证不浪费培训资金和人力资源,满足重点人才、关键岗位人才的培训的需要。
二是深入调查分析,反复论证,科学制定企业培训计划。在制定培训计划时,要充分考虑油田各二级单位的生产特点、员工能力发展和职业生涯发展需求,使计划具有可操作性;又要紧密围绕石油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结合企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及员工培训规划要求,结合各系统、各单位、各部门生产与经营管理实际,以提高员工队伍素质为目的,以培养生产管理、专业技术和技能操作三支人才队伍和推广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为重点培训内容,对确立的培训项目进行科学论证,该立项的项目一定要立,可立可不立的项目暂缓立项,内容空洞的项目决不立项。
三是严格审查,加强监督,做好油田各二级生产单位年度培训计划制定的指导工作。二级单位培训计划是根据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特点和员工需求以及自身培训资源制定的自主培训计划。培训内容主要是油田分公司培训中心和企业培训计划不具有、而又必须开展的培训项目,大部分为常规性的适应性培训、基础知识培训和岗位技能提高培训。二级单位培训计划依靠二级单位自行制定,企业对培训项目立项给予适当指导、审查,对培训过程进行严格考核,使培训计划顺利实施。
(3)强化培训计划的组织实施
培训计划的组织实施是整个培训过程的最主要环节,也是决定培训项目成败的关键环节,培训计划的每个培训项目都是一个培训工程,要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来组织实施。怎样设计、怎样落实,都关系到培训项目最终培训效果。石油施工企业培训计划实施过程中主要应注重下面五个环节。
一是选择合适的培训者。培训教师能力的高低以及培训教师的能力结构对培训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选择教师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能者为师”,这里的“能者”,主要是指有能力去驾驭课程,去引导学习者达到课程目标的人。企业培训项目具体实施可以由企业培训中心主管人员、企业专、兼职培训教师等承担,也可以外聘教师、学者、专家授课。企业内部培训者承担企业培训任务的主要部分,是实施培训的主体力量。
二是设计合适的培训内容。培训内容的适当与否是培训能否有效的关键因素,为此必须做好培训项目的培训内容设计。首先明确所开展的培训项目要解决企业存在的哪些问题和不足,石油企业将来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其次,找出相关岗位的工作行为与期望的行为标准的差距,找出员工现有的技能水平与要求的技能水平的缺口。设计培训内容就是以此为依据,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方案,选择培训课程,确定课程编排顺序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保证培训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三是选择合适的培训方法。培训方法的选择要和培训内容紧密相关,不同的培训内容适用于不同的培训方法。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培训的需要与可能、培训的内容以及培训的对象等方面,合理地选择采用。企业员工培训,应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在培训方法上,更多地注重学员的自身参与、亲身体验、实用训练和行动学习等,注重引导、启发和多样性,调动学员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
四是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企业培训的方式多种多样,在时间安排上可集中和分散,在工作关系上可脱产、半脱产、业余,在培训地点上可企业内和企业外等。
五是利用先进的培训工具。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各种新的培训工具应运而生。企业培训,要与时俱进,除了利用传统的培训教学模式外,还可采用培训软件、网络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等多媒体课件,全面提高培训的效率。
(4)加强培训效果的考核评估
培训效果是指企业和受训者从培训中获得的收益。培训评估是通过建立培训效果评估指标及评估体系,对培训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进行检查和评价,然后把评估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作为下一步制定培训计划与培训需求分析的依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