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文化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文化建设

篇1

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目的是营造一种网络虚拟校园文化,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网络交互构造的虚拟校园文化。网络文化建设的主要意义在于运用校园网站与网页上的先进技术营造真实校园的氛围,同时在高职校企文化建设融合模式下,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提前进入角色,对企业有所了解。涉及的模块功能将对网络文化建设进行新的尝试,使虚拟校园空间蕴涵学校的价值精神观、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等文化因素,以体现学校的特征面貌、校园意识、群体文化等。

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调查分析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确立高职校园网络文化传媒功能、思想教育功能、知识传承功能、娱乐功能等需求关系;第二,校园文化在校园网的体现与延伸,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第三,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定位。高职校园网络文化这一特定教育类型,是对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职校园网络文化网络平台构建的总目标。为了把握高职院校学生对校园网络文化的认知程度,我们在网站上周期性地对本院学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并对上网行为进行采样分析,尤其针对学生上网行为涉及的诸多内容展开评价。对在校学生提出并建立了基于校园文化的网络文化认知分析非量化评价指标体系,该系统将完成两个方面的评价功能:一是跟踪学生上网行为,收集与网络文化相关的数据;二是对学生体味校园网络文化感知程度进行评估。在此选取了2013年5月对280名学生进行的“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调查”,通过网络问卷评价环节,一方面反应学生对校园网络文化的认知情况,另一方面从中了解学生对高职校园网络平台所偏好的功能需求,从而满足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教育、学习、生活服务、娱乐,以及管理模块等功能性需求。

众所周知,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对高职校园文化定位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历来是校园最具活力的部分,作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直接受益者,高职学生对其感知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思考基点。从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发现,受访学生对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基本感知是比较全面的。学生对学校网络文化的主要功能喜好程度依次为:娱乐功能64.29%,信息服务功能60.71%,传媒功能60.71%,知识传承创新功能53.57%,思想教育功能46.43%。相比之下,社区互动功能和意见表达汇聚功能没有得到学生的青睐,这说明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信息服务等功能。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学生对校园网络文化的认知度,他们对校企文化的融合对就业的影响最感兴趣,其次感兴趣的是:在网络中学到如何在社会生存,如何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如何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等等。在调查中有58.6%的学生认为,校企文化的融合对就业的影响非常重要,这反映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企业的参与和支持,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密切接触,除了课程建设、技能实训、生产应用等方面,还表现在利用高职校园网络平台构筑的企业文化,特别是在设立的校企对接实训模块中,分布了企业的精髓文化。企业文化在校园网络平台的营造,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网络全方位地了解到企业的文化,培养学生的“亲商”意识,还可以在企业走进校园进行招聘时有亲切熟悉的感觉,这样有助于克服学生的胆怯紧张心理,自然坦然地发挥出自己的长项。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虚拟校企文化的营造,使得高职学生体味企业文化更加快捷自由,不再受地域、时空的局限。

2网络文化建设的方向

通过对多个高职院校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需求及认知分析,我们遵循在系统软件设计方面具备网页应用的系统设计原则,即:开放性、共享性、协作性、安全性等,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遵循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特色的网络平台设计原则,即: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实现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对接,动态的高职学生网络文化认知分析等。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网络技术与校园文化的新生结合体,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继口语文化、文字文化、印刷文化、电子文化之后的一种新型媒介文化,是一种网络生存方式,同时其网络平台也是一个新高职校园文化价值规范的建构体。

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应由三大系统组成:第一部分“高职校园文化网络平台”是主系统,其中包括七个模块,即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论坛模块、校企协作模拟实训模块、学习文化模块、资源共享模块、社团文化模块、就业指导模块和娱乐文化模块。第二部分是“数据元采集”系统,该系统是实现跟踪记录网络教学过程中学生上网学习特征,收集网络学习行为、校园网络文化论坛行为、模拟实训过程等相关的数据,建立网络文化认知调查和网络行为模型。第三部分是网络文化认知及网络行为分析系统,根据所收集的网络行为数据建立网络文化认知及网络行为非量化评价体系。我们的目的是实现两方面的功能:一是以网络问卷方式输出网络文化认知评价结果。这方面的结果,可以被学习者、教师以及网站管理者查询、获取,根据系统显示的评价结果,相关人员可以对高职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内容进行监控和调整。二是将上网行为结果输出到相关的认知特征库或者行为模式库,管理者可以通过管理端对网络文化活动给予个性化的指导。

在这里,我们以校企协作模拟实训模块为例,进行解释。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扩展,利用音频技术、视频技术、可视化技术以及虚拟现实的技术,通过网络营造多种模拟实际应用环境的训练场景实训平台已成为现实。目前校企协作比较新的模式就是:将职业院校与企业协作转变为“企业”与企业的协作。利用高职院校资产与资金组建控股企业,这个企业就是校企协作新平台,“企业”形成了,实训基地也就搭建起来了。

校企协作模拟实训模块建设内容包括:虚拟的公司(集团)组建,学生的实训培训方案制定,实训指导教师管理,学生的自我经营,模拟评价机制等。因此,校企协作模拟实训模块建设打破了传统的实验室格局,构建开放型、软环境的“情景实训”环境,从工作流程到工作制度都与实际企业十分相近,通过模拟实训的建立把教学环境和企业环境融为一体,充分体现“网络教学工厂”的理念,同时实现通过仿真的企业环境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的目的,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感知到企业的文化和需求。

3结语

篇2

建设和谐校园离不开良好沟通,在大学校园特殊的环境和媒体条件下,网络成为学院、教职工与学生沟通的桥梁。目前我院已经建成了千兆宽带校园网和校园“一卡通”管理系统。校园网分为校园新闻网、教务系统、办公系统、学工系统,新闻网主页分为学校概况、管理机构、系部设置、教学科研、招生就业、新闻中心、校务公开、信息服务、院长热线等板块,同时提供各系部的链接。及时师生关心的各类新闻动态、学习资讯和生活信息,提供了广泛的资源共享。校内实名注册用户可以对校园新闻跟帖评论,加强了师生间的交往和沟通,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网络自律

学院通过课堂思想教育、校园文化活动、人文素质教育讲堂、法律知识宣传等途径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积极培养大学生网上自我保护的意识,提高他们在虚拟空间的法制观念和责任意识,增强他们的道德自律和自我约束能力,使他们明确网络生活中合法与违法的行为界限,引导他们实现网络自律。

3落实校园网管理制度的具体措施

我院虽未开设BBS,但对各系部网站进行监控。要求各系部管理员对所信息,在后台进行严格审核后,再予以;建立了一支由政工干部、辅导员与学术骨干组成的兼职网络信息员与评论员队伍,及时把握校园动态,正确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言论和行为;院网络中心网管员对全院各站点进行监控,确保在第一时间掌握问题。发现学生思想中明显的不良苗头时,进行及时的劝服和有效的纠正,避免潜在的矛盾和问题激化,导致严重的后果发生;发现谣言时,积极开展舆论引导,防止错误信息广泛传播。对于那些随意宣泄情感,进行人身攻击或者散布谣言的有害信息加强监控,及时删除,并正确信息,避免造成不利影响;发现重大事项则及时按规定上报。本文来自于《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杂志。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4建设网络文化队伍,加强网络文化管理

篇3

校园网络文化是网络文化和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我国较早从事新媒体研究的著名学者匡文波先生认为,网络文化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这是一种与现实社会文化具有不同特点的文化”。传统的校园文化是指在校园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师生在从事课内外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规章制度、组织活动等。可见,校园网络文化是以网络为媒介的,它突破了时空限制,比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文化内容更丰富多彩。

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首先具有整合不同形态校园文化的功能,可以实现文化知识教育、思想观念传播、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影响的一体化教化。其次,通过数字化管理及网络新媒介可以为全校师生提供高速、实时、全面的服务。最后,网络文化建设可以根据高校师生学习、工作、娱乐的需求创造虚拟化社区空间、版块,方便师生交流。

三、目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多数高校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缺乏足够重视

校园文化建设分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部分。一般认为硬件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头戏,它包括建筑、设备、人文景观、校园环境等相结合而营造出的文化氛围。它作为软件文化的物质载体,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是高校评估中的重要指标参数。因此各高校长期以来都很重视校园文化中的硬件设施建设。随着校园网的普及,近几年各高校在校园网硬件建设方面投入很大,例如服务器的更新改造、校园网带宽的提升、无线网建设等,基本实现了校园网覆盖办公区、教学楼等区域,部分高校还实现了校园网进宿舍。可以说,校园网的飞速发展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多数高校在大力发展硬件设施的同时,没有充分认识到软件,即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要性,没有看到网络文化对师生思想意识方面深层次的引导作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高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不能仅仅流于形式,应该将其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健全工作体制,将其真正纳入校园文化的总体规划布局中。

(二)校园网站内容单调,网络文化活动缺乏

目前基本上各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园网站,而教师、学生对校园网站的利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查看通知、查询成绩、浏览学校新闻等,这与校园网站内容单一、网络文化活动缺乏有很大关系。很多高校将校园网站作为说教阵地,笼罩着浓郁的政治色彩,在栏目设置、内容框架上考虑更多的是宣传教育功能。诚然,学校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无可厚非,但是面对新时代的大学生,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正面教育、反复说教上面,引导很关键。而引导的前提首先需要吸引学生的眼球,要知道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有的放矢,这对塑造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

(三)对校园网络文化缺乏有效监管

大学生处于由学校到社会的转型期,对多数事物还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是又存有很强的好奇心,网络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和渠道。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和虚拟性,很多大学生在网上冲浪时肆无忌惮,随意性很强。有的学生浏览过不良网站,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严重者上网成瘾,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这些情况的发生,与高校本身对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监管有很大关系。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各高校应该尽快健全网络文化的监管机制。

四、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硬件软件一起抓

各高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观念,与时俱进。要充分认识到校园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中软件部分的重要性,要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要加大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力度,要硬件软件一起抓。硬件方面,校园文化硬件建设程度关系到校园网络文化的孕育、成长和规模的形成,直接影响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前面已经提到,许多高校在校园网络建设上投入很大,尽量为学生从网上获取知识和信息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但是这和国外高校无线网全覆盖,可以随时随地上网的状态相比还是有差距的。各高校还是应该继续扩大硬件建设规模,为实现真正的信息化校园搭建良好的平台。软件方面,校园网络文化跟每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历史沿革、依托的校园网络发展水平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应该有一个总体定位,根据学校自身特点确定是以人文历史积淀为主还是理工类自然科学的求真理念为主等。确定好定位后,要积极开发有利于网络文化建设的应用软件,要开发一些集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艺术性、娱乐性和易操作性于一体的中文宣传教育软件,占领网络文化前沿阵地。

(二)完善校园网站建设,丰富网络文化活动

校园网站是校园网络文化的载体,是高校的网络门户,代表着学校网络文化发展的水平。学校要紧紧抓住校园网络这个平台,通过网络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要深入挖掘校园网站的模块功能,除门户网站外,还要积极开设一些吸引学生兴趣的版块,增加学生的上网浏览量,丰富学生的网络文化活动。比如开设一些容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页,让学生在上网的同时也学习到一些专业知识;开办校园BBS论坛,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交流思想、发表言论的自由空间;为高校一些名师、专家建立特色网页,充分发挥名师的模范效应,让师生可以进行实时交流等,使网络真正融入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充分发挥其传播知识高速、及时、快捷的优势。另外还可以将一些现实中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网络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创新活动形式,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给学生以全新的网络体验和感受。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各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氛围中树立起勇于进取、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增强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监管力度

篇4

关键词:校园网络文化 校园网

信息时代已经到来,网络已使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道德与审美观念逐渐发生改变,而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都未成熟,极易受到网络的负面影响。如何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已迫在眉睫。

校园网络文化是指以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时代的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网络延伸,它和传统的校园文化相互渗透、互为补充,在网络的多元性、开放性、交互性、创新性的环境下,更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在校园网络文化活动中实现课堂教育的延伸与外化。

一、培养师生网络意识,完善校园网络环境

首先,学校要重视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只有教师掌握了一定的网络知识,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学习。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要“为人师表”,课后还是学生的“网络好友”。其次,要做好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教师可将学生不能正确上网引发的犯罪、上网时间过长猝死于网吧等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网络的负面影响,增强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选择能力和自律能力,增强网络道德责任感;可以利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会、宣传资料等各种形式,提高学生对网络的科学认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其三,要家校联合,提高监管力度。家长要了解学校的作息时间,掌握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行为表现,减少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管理“真空”。其四,要建立和完善校园网络管理制度,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学校可以利用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强烈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网页,指导学生文明有效的使用网络,逐渐培养其良好的网络行为。

没有校园网络,网络文化无从谈起。2006年我校就建立了“洪湖市龙口镇中心学校”校园网(/),一方面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和完善校园网的硬件环境和校园网软件系统,确保校园网络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要丰富校园网络内容。目前,学校校园网已建立教研网页、心源文艺网页、学生和教师网页(博客)等,这些网页载体,既是宣传和展示师生才华的重要窗口,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重要场所。

二、加强网络文化研究,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1、利用网络环境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网络作为一个交互平台,为学校的校本教研实现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促进自我反思提供了便利条件。便捷、丰富的免费网络资源,信息的随时传递和交流为校本教研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校本网络教研模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2、利用网络环境,创建学校特色。

在校园网上建立课堂动态、教材教法、教学资源、理论研究、课题研究、学生乐园、精彩视频、软件学堂、网校论坛等栏目,为学校的常规教学拓展空间。通过开展一系列科技创新活动,弘扬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如开展电脑网络知识大赛、电脑软件展示大赛、电脑制作大赛、个人主页大赛等,使科技活动在信息领域得以不断地深化和拓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近三年来,我校学生在全国电脑制作及NOC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湖北省一等奖2人次,三等奖33人次,荆州市级奖56人次,使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质量更高,网络校园文化活动焕发勃勃生机。

3、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提高教师研究水平

我校已申请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会“十二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研究》的子课题《建设和谐校园网络与人文素质的培养》的研究。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要转变观念和方法,重视课题研究的过程指导与评价,并不断调整完善。要围绕学习培训、参与活动、承担任务、研究记载、研究成果、研究材料等几个方面,对课题组的研究工作进行网上动态考核,并予以奖励。

4、丰富课堂教学评价方式

我们尝试采取课堂教学的网络评价模式,把评价的重心由对教师的关注转移到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关注上,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知识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进行评价,在网络平台上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反馈,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5、开发利用校园网络资源

篇5

一、当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网络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日趋重要,网络文化在高校中的作用尤为突出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络的进一步发展,校园网络文化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方便快捷的网络不仅加快了大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同时也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教学渠道。

(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中存在许多问题

尽管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高校网络文化平台建设相对滞后,网络文化内容功能单一、作用不明显,网络监管机制不健全,管理力度不够等问题仍然存在,因此,要持续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二、雷锋精神融入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势在必行。从现今的发展状况来看,网络的发展滋生了大量的低俗文化,高校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没有实现有机对接等,这使得当今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困难重重,发展缓慢。而雷锋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大学生的标杆与导向,它的融入将会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产生巨大的现实意义。

(一)净化网络文化,充实内容主体

一方面,通过宣传雷锋的英雄事迹和开展相关的公益慈善活动,使大学生深刻感悟到雷锋身上所具有的助人为乐和热爱劳动的精神,引导大学生从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净化网络文化,增强大学生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网络文化的能力。另一方面,雷锋精神的融入能使网络文化趋于系统化和具体化,引导网络文化不断向规范化、内涵化发展。

(二)丰富网络文化,强化育人功能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一些高校的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建设相对落后,在内容上,过于单一陈旧;在形式上,太过严肃呆板;在功能上,说教色彩浓厚,政治宣传性强,引导功能淡薄。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大学生很少主动浏览页面,最终导致网络文化教育效果和影响力大打折扣。而雷锋精神作为大学生耳熟能详的模范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吸引大学生的注意,能够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促进学风建设以及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对于大学生而言,雷锋精神更有一定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开展学习雷锋征文活动,了解雷锋的英雄事迹,组织青年志愿者活动等,这一系列举措不仅能营造一个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文化环境和浓郁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还能扩大先进网络文化的影响力,达到培育优秀人才的目的。

三、雷锋精神融入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扩大宣传,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

中把握雷锋精神内涵高校可利用现代网络平台推送雷锋精神相关信息。如:通过建立官方微博、高校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表有关雷锋精神的文章,通过转发、点赞的形式倡导大学生学习雷锋精神,发扬雷锋精神,从而使雷锋精神成为弘扬校园网络文化的正能量。

(二)注重实践,引导大学生身体力行,升华认识

1.开展志愿服务,使雷锋精神的学习实践活动常态化。一方面,学校应积极开展与雷锋精神相切合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以团支部等基层组织为单位,开展以弘扬雷锋精神为主题的专题演讲、演讲比赛,组织大学生参观雷锋纪念馆,评选学习雷锋标兵等。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倡导和支持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并提供相应平台,积极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国内重大志愿服务。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学习雷锋活动,使大学生学习实践常态化,从而使雷锋精神植入大学生心中,丰富和发展校园网络文化。2.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转变就业观念。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应鼓励大学生走出校门,开拓视野,了解国情。以“学雷锋,讲文明,树新风”为主线,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去,到全国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通过实施该计划,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丰富大学生的基层工作经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加强队伍建设,为雷锋精神融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供保障

篇6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给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其中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部校园文化也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文中从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分析入手,针对性的提出了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路径。

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园网络;网络文化;建设路径

0引言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给我们生活带来较大便利的同时,也衍生出各种“手机控”、“电脑控”,我们的行为与习惯受到了较大的影响,逐步的形成了一种网络文化。高职院校内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重要用户之一,其内部的校园文化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构建出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1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从广义的角度分析,文化为一种外在物质世界与内在精神世界相关作用的结果。而从狭义的角度来分析,其位多数人的一种生活准则或生活习惯,为人民内心世界的一种反应。网络文化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而产生的,而在高职院校内也存在网络文化,其面临的对象主要为高职院校内的师生,同时校园网络文化相对于社会文化有着较强的渗透性与导向性。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出现了一种全新的角度,在很多方面成为了校园文化现代化建设的一种必要手段,并在很大程度上拓宽并延伸了校园文化的内涵。首先,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传统的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远程视频教学技术等跟学生之间开展更为有效的交流与沟通,这些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出现,也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必然提高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质量。其次,高职院校中学生借助网络文化,有效的拓宽自身的视野,提升自身的层次,及时的掌握时事新闻,更好的丰富自身的大学生活。这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毕业之后顺利的进入社会、进入工作是非常有利的。但同时随着网络文化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中的不断渗透,其在一些方面也给校园文化健康稳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一面,部分学生由于自制力较差,长期沉浸在网络之中,浪费了自身的大好年华,蹉跎岁月,最终耽误了自己的学业。另外,网络文化中也存在一定的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容,再加上高职院校学生较为年轻,社会经验不足,不能够有效的辨别网络内容的对错,非常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利用,导致违法犯罪情况的发生。

2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路径

2.1领导应重视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

当前构建良好的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在技术层面上已经达到,其在具体的构建过程中出现的阻碍往往是政策制度方面的束缚。因此,为在高职院校内构建出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首先需要领导的支持与重视。其次,校园网络文化在构建的过程中,校园网络为其主要的依托,这更需要领导在政策方面的照顾与扶持。此外,通过构建出完善的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高职院校进行更为深入的教学改革,提升自身的现代化教学水平,更有利于培养出现代化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为在高职院校中构建出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领导的重视是必不可少的。

2.2增强校园网络阵地的建设

校园网络为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构建的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在构建校园网络文化过程中,全面的增强校园网络阵地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首先对高职院校内网络资源进行优化整理,全面的做到网络资源的统一管理,在高职院校内形成网络合力,可在校园网上专门建立一栏针对高职院校教师与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专栏,为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奠定基调,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构建一批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年龄特点的网络栏目,具体实施时可围绕一些当前比较重大的国际政治问题等,开展正面的宣传,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在认知理念方面的不足,形成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第三,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实现对高职院校传统教学模式的更新,从而使传统枯燥的教学内容更加的生动化、有趣化,让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好的提升高职院校的总体教育质量。

2.3构建完善的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规章制度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未能构建出完善的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的主要原因就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因此,在构建的过程中,应当重视校园网络文化规章制度的构建。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首先从本校的实际网络文化构建的情况入手,对校园网络进行明确的规定,并做好对应的监控工作,从根本上防止不良信息入侵到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中。其次,应对学生的上网进行针对性的约束,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使校园网络服务于其成长,而并非阻碍其进步。此外,应对制定的规定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对出现的漏洞应及时的进行补充。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文化对高职校园文化带来的影响是双面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内相关人员,发挥其有利的一面,抑制其不利的一面,构建出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使现代化网络技术更好的服务于师生,最终实现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作者:李江 单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园信息化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欧文姬,刘思博.新形势下现代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析——基于就业跟踪调查的研究[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01):42-45.

[2]刘晓丽.基于“世界大学城”的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研究——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5):125-128.

[3]曲蓉蓉.高职院校从校园文化到文化校园的建设路径研究——基于CIS战略的视角[J].学理论,2015(01):224-225.

篇7

新时期下肖代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他们高度关注在社会飞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知识、新事物而网络文化作为大学生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工具正逐渐渗透到校园内,并迅速与校园文化融合形成了高校网络文化.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高校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产生了双重影响.

1.1积极的影响

高校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使大学生与社会紧密相连,积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在论坛、QQ等网络交流平台上有针对性的发表观点和意见为社会建设献言献策.同时反映了遨游在这个虚拟空间里的大学生的判断力和道德观,这也对传统的大学德育教育提出了挑战,同时肩利于大学生更加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增强自律性.高校网络文化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一方面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使得他们的思想更加开阔,有利于他们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好的生存.另一方面高校网络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新型的人际交往模式,实现了不同大学生群体间自由、公开的交往和沟通拓宽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有利于大学生社会关系的发展.在这种交往中通过参与不通国界、不同高校的文化沟通大学生会与其他个体进行着跨地域、跨时空的文化交流摆脱了地域和民族狭隘性,使大学生的思想在不同的文化交流中产生碰撞,向着积极方面发展从而强化自己的行为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网络打破了传统的地域限制和时空隔离,汇集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高校网络的传播把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人生观等呈现在大学生面前.通过校园网大学生可以了解各类资讯信息.高校网络文化将大学生的思想延伸到了社会弥补了高校校园文化覆盖面不广的缺陷.借助高校网络平台,大学生可以迅速了解最新的教学科研成果和学术动态.同时河以将自己的思想观念、学习成果等通过高校网络平台传播出去.通过这种传播途径为大学生提供了了解社会和学习知识新天地.高校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促进了大学生开放意识和爱国主义意识的发展.高校网络文化跨国界、跨地域、跨民族的交流方式将世界上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汇集在网络上大学生都可以快速浏览并发表自己的言论进行平等的交流.大学生们在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中会有对比性的加深对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了解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另外高校网络文化的开放性还有利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高校网络平台在比以往更广泛的文化环境中积累社会知识和经验,有利于形成鲜明的个性特征.

1.2消极的影响

高校网络文化带有一定的虚拟性,大学生在此平台上进行人际交往和交流游戏经验等,小部分大学生长时间沉溺在网络游戏中在网络中提升自我满足感在现实中却逃避事实晨惧困难甚至出现了泛华娱乐的倾向产生了虚无主义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将直接导致部分大学生的文化心理和人生理想出现偏差.高校网络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赋予了校园网更多的自由一方面启的开放性和自由使各种非的社会思潮,一些、反科学的文化糟粕以及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在大学生中传播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另一方面涪日分大学生将校园网这个平台当作是宣泄的场所基至在高校BBS上发表各种垃圾言论与高校文化的高尚性和纯正性形成鲜明对比.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价值判断力和自控力不强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有一定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多种多样的资讯信息面前,不能很好的甄别哪些是适合高校网络文化环境的内容,其中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必定会对大学生心里的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引诱大学生走上犯罪的道路.校园网的交流方式给高校师生带来便捷,很多信息或者课程讨论都可在网上进行与此同时弱化了大学生对其所在的班集体等现实团体组织的依赖性淡化了集体责任意识.

2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高校网络文化是一种虚拟的、丰富的、开放的文化不同文化和价值观通过传播相互交织碰撞,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产生重要影响.高校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引导大学生进行文明上网,增强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信息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2.1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1高校网络基础设施薄弱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也需要紧跟步伐.部分高校网络设施建设存在着不足:一是校园网络速度慢导致了很多学生对校园网络不满意二是网络费用比较高肩的宿舍区即使可以使用宽带上网却无法享受校园图书馆的各类资源.

2.1.2校园网登陆制度不完善

校园网论坛和资源共享的登陆首先需要注册输入相关的个人信息加上传照片,邮箱注册等.但是在论坛的登陆方面并不完全需要实名制只需要一个邮箱足矣段有形成论坛准入实名制一些素质不高甚至是违法犯罪分子随意传播信息加有人恶意帖子煽动大学生进行违法游行示威活动等.这种做法不仅侵犯了学生的利益还对高校校园的稳定发展带来隐患.

2.1.3缺少高校网络舆论引导人

现代社会提倡民主和自由随着Inetmet的飞速发展,网络舆论也越来越发达在高校网络文化中产生了消极作用:一是缺乏一定的理性二是在网络上发表言论不追求任何程序和正义容易产生“一边倒”的现象这就考验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等.在此种情况下网络舆论更需要有人来把关因而高校的网络舆论引导人显得尤为重要.但是这样的“引导人”在高校往往处于相对缺席的状态.虽然现在许多高校论坛的管理者能够承担起“引导人”的角色但是相对于传统媒体环境中的有力度的“把关”高校网络舆论的把关是缺少权威和强制力的胶效甚微段有起到实质的过滤筛选的作用.

2.1.4缺乏高校网络文化活动

高校网络文化活动是在实践中一步一步形成的.目前厂些高校对网络活动的开展没有重视起来括动形式单一导致学生开展网络活动的积极性不高.部分高校网络文化活动仍处在探索阶段对它的形式、内容、开展方法等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

2.2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

2.2.1加强高校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校园网给大学生在获取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信息提供了较大的便利池是目前大学生在校园内获取各种最新知识、科研成果、时事动态等信息最主要的方法.高校应加大对高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保证基础设施能够及时的更新换代保证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信息更新及时始学生创造更多的便利条件.

2.2.2完善高校网络论坛管理制度

高校的网络论坛是大学生进行网络活动的一个主阵地,他们可以获取和与工作、学习、生活相关的资讯信息周考研交流区、二手市场、兼职信息等等.因此高校应重点关注网络论坛的实名制注册,建立与高校网络论坛管理规定相关的网络建设的规章制度.

2.2.3加大高校网络文化监管力度,净化高校网络文化环境

高校网络舆论引导人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校网络文化环境的浑浊发展.首先高校要组建一支具有高质量、高水平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队伍,加大高校网络文化的监管力度对校园网的信息进行及时的监测并在第一时间内发现和删除有害信息等.同时,做好大学生的疏导、教育工作积极发挥网络舆论引导人的作用.其次建立富有特色的高校“红色网站”.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是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正面教育吸引学生的眼球.⑥最后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和宣传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提倡师生文明上网.通过学校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岸生的自觉学习三大合力肩效抵制不良信息洪同建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

2.2.4积极开展各类高校网络文化活动

篇8

[论文摘要] 计算机给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无限的挑战与机遇,正以愈来愈凸现的文化属性,渗透在人类物质文明合和精神文明的各个领域。以网络化,数字化为基础的校园网络文化逐步形成,冲击和改变着大学教育的传统理念。只有抓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才能使网络文化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

21世纪,信息化给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无限的机遇与挑战,计算机正以愈来愈凸现的文化属性,超越了其原有的工具、技术和科学知识的属性的局限,成为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乃至意识形态、精神理念、价值观念等社会文化范畴中的重要成分的因素,渗透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各个领域。“计算机文化”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已经迈向了前所未有的崭新的网络文化阶段。大学作为人类文化、知识传承和发展的基本基地,在信息时代,加强加快以网络化、数字化为主要支撑的信息文化校园网络建设,不仅的高等教育大变化的需要,也是大学革命的需要。在“计算机文化”理念这一前提下,本文叙述了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和探索三个方面有机联系的内容,说明只有抓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才能使网络文化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

一、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冲击

网络不只是一个技术概念,他同时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概念。网络文化是文化发展进步的新形势、新趋势。校园网络文化在兼有技术与社会文化有重内涵的同时,还被赋予了教育本身含义。网络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对高校师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同时,由此形成的网络文化对传统校园文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 校园网络文化改变着大学的传统办学理念

高校信息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急剧改变着大学的传统办学理念。在大学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实现人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这一新型理念上,在大学实现多元化交流与发展,以普及和提高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培养全球化发展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和多能型人才目标上,在创新信息开发者、知识传播者和学习者共同团结平等互助的开放式管理模式上,在创建多项选择的、无时空限制的、以个性化为主的协作型教育模式上,校园网络文化起到了和正在起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推动作用,折射出了现代大学办学理念的新理念、新思维。

2. 校园网络文化改变着校园文化的学习环境和手段

现代网络技术、教育技术和广泛应用,始创痛的教育模式开始发生空前变化。根于教育需求,师生可以进行多种有利与教学方法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开放空间教学组合,从而打破那中僵化的限制教师与学生活动自由的传统教学格局。网络对学习环境和手段的改变,将会逐渐打破传统的以教育为中心的班级授课模式,而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个性化教育为模式的新的格局正在形成。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给学生创造的网络阅读、网上答疑、网上练习、网上交流等条件,打破了社会、学校、班级及学科的界限,实现学习的多元化,全方位的满足学科和教学的需求。

3. 学校主流文化面临着网络文化的威胁

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他在带给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严重威胁。它的虚拟性特征既给人以创造,有产生虚假;其交互特征即传播信息文明,又产生信息垃圾;其开放性特征即给你广阔自由,又带来失律失去范。诸如,“信息霸权”的威胁、“文化殖民”的威胁、“信息垃圾”的威胁、“信息欺诈”的威胁等。因此校园主流文化正面向着网络化的威胁与挑战,如果不慎重的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就势必会影响大学校园信息化的发展质量和进程。

二、网络文化时代必须选择校园网络建设

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科学技术带给世界的发展变化是如此巨大,可能昨天还是一个概念、一个设想、今天一下子就变成了现实。伴随网络、多媒体等全新的信息传播环境的生成,使文化传播出现了一个新的飞跃,人们不再像以往一样简单地、被动地接受信息,网络的交互性让人们掌握了传达信息的主动权。

1. 建设校园网络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计算机是思维的工具,是人脑的延伸,但单个计算机的容量和功能毕竟是有限的,无法与蕴藏着巨大潜能的人脑相比。在这个全新的环境中,拥有信息时代学习与创新能力的人就拥有充满机遇和希望的新世纪。现代教育技术如何研究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文化环境,如何驾驭新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培养受教育者具有适应新时代的学习与创造能力,将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标志。

2. 建设校园网络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制高点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智商和知识将作为社会的主要资本不断代替机器和厂房。建设教育网络,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对于转变陈旧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快建设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有决定性作用,因为21世纪既有来自高科技的挑战,又有来自生态系统、道德危机、情感危机等系列全球性重大问题的挑战。通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来培养学生具有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品格、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不仅是改革教育模式的制高点,更是提高国民素质水平的基础步骤。  3. 建设校园网络是教育现代化得重要标志之一

在跨世纪教育改革中,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其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教育是人类自身再生产再创造的复杂系统工程,其效益和现代化程度固然是至关重要的,但目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程度还停留在靠一本书、一支粉笔和一张嘴来工作的重复性劳动中,要想把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变革速度加快,实现教育领域从劳动密集型行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转变,就要将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隐形教育融为一体,实现教育中人力、物力资源的多层次开发和合理配置。

三、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目前,高校校园网的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刚刚起步,有的初具规模,有的良性来运作,有的管理不善。因此,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使校园网络文化步入积极健康的轨道,依然是当务之急。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应抓住信息化发展机遇,以多种形式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1. 加强“两个管理”。“两个管理”,即对校园网络文化进行依法管理和行政管理。依法管理主要指校园网络的管理和建设要严格遵守国家关于网络管理的法律规定;行政管理主要指高校自身在校园网络建设中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结合教育教学特点和大学生自身特点,制定可行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使校园网的管理运行有章可循。

2. 引导“两个自律”、“两个自律”,是指在校园网络化建设发展进程中经营者的自律与上网者的自律。高校是教化人的基地,高校的网络经营与社会网络经营尽管在技术、手段、程式运行等技术特征上没有什么不同,但在其功利目标上有着本质的差异。前者的功利目标是教化,后者的功利目标是营利。因此,不能把高校网站变成社会的网吧,高校网站的建设者和经营者务必规范网上秩序、严肃网上纪律,不能制作、复制、传播各种违法乱纪和不利于先进文化建设的信息。在网络信息资源的生产与提供上,一定要高度自律,以优秀的信息文化陶冶人。

3. 加强“五个建设”。“五个建设”,是指校园网络文化的硬件设施、软件设施、网站建设、队伍建设和网络学科建设。一是硬件设施。目前,一般高校的校园网建设初具规划,较好的不仅有计算机房、多功能教室,而且网络早已进了课堂,进了宿舍,进了图书馆,进了办公室,有的已实现了“三机”电视机、电话机、计算机)同进室舍的建设目标,为学生从网上获取知识和信息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二是软件建设。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大力发展有利于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中文软件,是刻不容缓的事。三是网站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校园网站。校园网不仅仅是“人及交互”的工具,而且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主渠道。四是队伍建设,为了提高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思想性、艺术性、积极性、教育性和指导性,就必须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网络技术人员队伍。五是网络学科建设。大学应把网络文化视为一门学科,成立专门的跟踪调查和理论研究,研究网络文化心理、行为、现象,以引导和促进网络文化的发展。

4. 正确处理好硬件与软件的关系。事实上,在校园网建设中占据首要位置的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等理念的建设。要真正班这种理念水平提高上去,才能带动软件建设,提高硬件的利用率。

总之,通过多渠道建设与科学管理,使以网络化、数字化卫基础的校园网络文化逐步形成,使以知识、信息的传播为基点的大学教育培养具有获取、加工、处理、利用各种知识信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得以实现,唯此,真正意义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才能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平台,推动高等教育进一步走向深层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咏今. 校园网络建设的意义与实践探索..2002.11.19.

[2]衡均 .关于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定位于发展. 西北师范大学.

[3]万新恒. 信息化校园. 大学的革命.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篇9

关键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

0引言

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平台及建设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作为高校师生网络思想和价值观展示和体现的重要阵地——网络文化平台,其已经在实际运行中显示了重要的影响力。高校学生网民逐步加大,增加了网络盲区,移动网络和新型网络工具对校园网络文化产生了冲击,加上高校网络文化管理存在的局限性,使得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研究成为题中之义。

1研究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的重要意义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化已经与社会各个行业紧密相关,校园网络文化也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潜移默化地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思想观、世界观产生着影响。构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不但是基于培育优秀新一代年轻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是促进高校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战略选择。另外,高校网络文化还对我国现代教育体制改革、高校办学理念、高校教学方式等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综上,开展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研究,是塑造健康校园文化,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需要,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学校管理、维护校园和谐稳定的现实需要,是进一步丰富高校网络管理和建设理论、指导高校网络文明工程实践的具体举措,也是适应宏观形势发展的政治需要。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其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为网络文化研究带来了源源不断的题材,其管理机制也必然要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完善自己,否则就会停滞不前,反而阻碍了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步伐。因此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研究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促进其不断完善和创新,从而反过来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指导。

2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的研究内容

2.1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一词是舶来语,原本的英文词语为“cyberculture”。随着社会步入网络时代,近几年“网络文化”一词在我国社会中出现的次数逐渐频繁起来。我国的匡文波是国内最早研究网络文化问题的学者,他将网络文化定义为“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这是一种与现实社会文化具有不同特点的文化”。之后,很多学者也参与了网络文化的研究,并逐渐对其定义进行了完善。当前,大多数人承认的网络文化的定义为:基于网络信息传播技术,通过一定的网络行为而形成的网络信息资源及在网络环境中人们的认知、体验、观念、信仰和情操等。

2.2校园网络文化

校园文化是当代社会文化在校园内部进行的折射,同时也是一个学校历史传统的积累与沉淀。从校园文化中可以清晰地反映出现代大学的办学水平、教育特色等,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体现学校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文化开始逐渐与校园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校园网络文化。与社会文化有差异的是,“校园网络文化”还被赋予了教育的本质含义[1]。现代校园网络文化是高校学生通过实践网络活动慢慢形成的一种文化,它是传统校园文化的一种延展与拓宽。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化的特殊价值已经逐渐显现并被人们广泛认可。

2.3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的特点及现状

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网络化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不断发展的校园文化。新的历史条件下校园网络文化被赋予新内容的同时,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具体包括:数字化、虚拟性、复杂性、开放性、多元化、交互性。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现状表现如下:国内有一部分大学依然还将网络定义为一种技术,因此对于校园网络文化的管理以及建设力度明显不足;内容功能单一,制约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作用的有效发挥;管理体制不健全,工作机制不完善,使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管理变得效率不高;部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管理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建设管理水平不高,难以满足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要求[2]。

3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的策略

在界定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研究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校园文化、网络文化同步建设,利用高校网络文化管理队伍与政府部门、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等积极合作,深刻掌握高校网络文化动态,构建更加稳定、高素质的高校网络文化环境。

3.1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

领导各大高校要增强对网络文化建设引导的意识,首先,设置与大学生需求或认知相关的议题。可以提倡一种精神,树立一种典型,发动一场活动。在设置议程的议题时一定要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息息相关,与他们当前的认知能力相当,在促进他们成长的同时实现对校园网络文化舆论主导权的有效介入。其次,注意网络媒介有效覆盖,特别是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应用。增强媒介的覆盖范围,有利于信息更快更好地传达给受众。当前大学生对微博、微信的使用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在信息上,除了常规的网站之外,更需要对微博、微信公众号中的内容及时更新和跟进。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校园网络文化安全、健康的发展与传播,为现代高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推动力量[3]。

3.2抓好网络信息化基础,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基础。各大高校应该建设应急预案,保持信息通畅。在任何原因下,信息系统安全中均不可控的因素就是突发事件。通过各种措施,尽量减少其带来的影响和损失,应采取应急预案的制订,明确职责,理顺内部管理机制和体制,特别是明晰信息传递路径和处理的基本原则。另外,加强人才的引进,尤其是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大数据采集和分析专业人员、网站内容编排专业人员等。系统地、有目的地培养网络文化建设有关人员,增强思想政治敏感度,提高编辑应对水平。另外,还应该结合当前社会时代背景,开设媒介素养相关课程或者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新媒介素养课程的讲座,面向全校师生和社会人员开放,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提升社会总体的新媒介素养,为创建优质校园网络文化奠定良好基础。

3.3规范监控及管理机制

在遵循国家相关法律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校园网络文化管理制度,规范其运作机制,进一步确保网络文化的传播规范有序。各大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的引导,注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自觉地增进对网络文化的认同和维护。同时还要严肃处理违反规定的行为,进一步规范网络秩序,严肃上网纪律。另外,高校还应统筹整合网络文化资源,建立有力的保障管理机制,确保归属明确,权限清晰,对有害信息予以屏蔽、过滤[4]。

4结语

网络文化的繁荣勃兴,在加速信息交流、促进知识创新、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各高校必须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网络文化,完善新形势下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使校园网络真正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促进师生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参考文献

[1]兰碧仙.关于网络对话的主体性思考[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84-86.

[2]葛晨光.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管理工作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46.

[3]李瑞记.论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J].继续教育研究,2008(1):99.

篇10

关键词:图书馆;网络文化

网络时代图书馆不再单单是上层建筑的一个部分,还是构成生产力的一个关键要素,它将部分或者是全部向社会产业部门转化,但同时又具有上层建筑的特征。当前这场信息革命实质就是文化领域的产业革命,是以形成一个先进的文化信息技术系统为目标和结果,这场革命又能导致新的文化――信息网络文化的产生,作为拥有大量文献信息资源的自动技术人才、设备,并以向社会提供有序的信息为职责的图书馆,在信息网络文化建设中具有独特的、不可取代的重要位置,它对网络文化建设能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1 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

图书馆是一个国家拥有文献信息最多的行业,是知识的宝库、信息的海洋,而且在这场信息革命的冲击下,它的本身结构和性质、职能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它将成为信息产业的重要方面军。由图书馆本身具备的条件和性质、职能所决定,它应在新的时代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在保护弘扬民族文化中起较大的推动作用。为发挥好这一作用,我们图书馆界的同仁目前要抓紧做好两件事:

⑴我们必须大力开发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积极地用自已的文化信息资源去逐步占领国内阵地并向国际扩展,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信息资源送上国际网络,以吸引更多的人产生对东方文化的兴趣。

根据有关专家分析,在网络社会中,信息源的主要提供者有三种类型,即:专门的商业性信息公司,出版机构加入电子信息资源提供者行列,图书馆。在这三者中图书馆又更为重要。网络资源中的很大部分是印刷型文献在网络上的延伸,且这部分是正式交流过程中产生的稳定性的有序的信息。目前图书馆积累沉淀的人类文化知识宝藏尚未从印刷品完全转入网络社会,对这些文化宝藏进行数字化转换,将使其成为信息网络中的最大财富。为此,我国各类型图书馆要抓紧将自已收藏的印刷型及其他各类载体文献信息以相应的电子化记录组织成联机目录数据库,将自己丰富的馆藏资源转化为计算机的检索数据库,尽快实现全国图书馆网络化和资源共享,使世界范围内对我国图书馆馆藏得以共知。我们还要加快数字图书馆建设。这是21世纪图书馆发展的主要方向。

⑵大力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整合和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资源,用先进的文化占领我国基层阵地。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近年来国家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策划的一项新型文化建设项目,其核心就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全国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网络开辟一条不受地域、时间限制的崭新的文化传播渠道。“共享工程”将彻底消除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差异在获取文化信息资源上的不平等,使文化信息能够快速、经济地传送到全国各地,即使老少边穷地区的群众也能够享受到优秀的文化精品。通过资源的共建共享,又能提高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文化馆、艺术院团、艺术研究等机构的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要。由于实施“共享工程”要依托现有的文化设施网点和资源,公共图书馆在文化战线中所具备的条件较为成熟,因而应该成为实施的主体。各级公共图书馆要积极行动起来,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争取政府和各方面的支持,大力推动“共享工程”建设,逐步建立起分布全国各地的共享工程基层中心和网点。

2 繁荣信息网络文化,促进东西文化交流

当今世界,存在着两种性质不同的文化,即东西文化。西方文化是以科学技术理性为主导的文化,是以人对自然的改造为主轴,实际上是人与物质、能量打交道而铸造成的文化。这种文化大大推动了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但也带来了西方现代社会的许多弊病。东方文化是以人文伦理精神为特征的文化,即是以人活动的行为意向世界为主轴、为对象、为其主要内容。东方文化的主体是中国传统文化,这种文化是一种内求文化,求义而不求利的“君子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认识自身和促进人类精神文明发展做出了许多贡献。

如今在国际互联网上,东西文化正在频繁、激烈地交融、碰撞,这就需要我们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措施来应对。我国当前着重需要的是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技术,吸收建设一个现代社会所必需的西方文明成果,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当然,我们更要发挥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促进作用,使中华文化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今天由信息高速公路建设造成的网络文化把世界连成了一个“地球村”,每个人都是地球村的一个居民,每个人都应对其负责,并受其规范所约束。中华传统文化所强调的修身养性道德自律和整体观念、群体意识等恰好适应了网络社会建立的需求,弥补了西方文化的不足,丰富了全球网络文化的内容。

简略说来,我国图书馆要在这方面发挥好作用,就要像图书馆学专家程亚男所说的:“耕耘好信息网络领域。”一方面,我们要将来自国内外的无限、无序和不稳定的网络信息筛选、分类,将其健康有益部分提供给我国广大网民;另一方面,要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资源开发成有序的网络信息和信息产品,尽快地占领国内网络阵地,逐步扩展到国际网络空间,遍及到全球的每个角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