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感悟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阅读教学的感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阅读教学的感悟

篇1

一、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不少课堂中,教师将音乐、舞蹈、美术都请到课堂中,学生失去朗读、感悟、运用语言的时间;其次是当学生读课文还磕磕绊绊、满篇错别字的时候,教师就急于讲解,大部分学生只能当听众。教师根据课文内容事先设计好的一连串问题一一问来,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味同嚼蜡。学生没有解读文本的时间,得到的感悟就只能是只言片语,甚至是随心臆想和断章取义。另外,优秀学生的发言和教师繁琐的分析取代了大部分学生的参与感悟,脱离了语言的学习,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已。

二、优化教学的策略

面对这样的现状,如何强化感悟式阅读效果呢?学生学习课文,是一个实践、感悟、内化的过程,因此要抓住语言学习的规律,提高阅读质量。

(一)充分激发阅读兴趣,创造阅读期待。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想自己读,主动进入课文的优美意境,在感受中领悟课文语言的优美,领悟文中的道理,在感悟中学习语文知识,在感受中领悟写作的方法。

(二)准确把握感悟的时机。

阅读是读者对作品的语言文字进行的内加工,所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直接将情感投入作品所描述的人物、事物的发展中。因此,在学生阅读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体验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感受内心的变化。

1.在体验文章角色时感悟。作者在文本创作时就赋予所描述的角色或者对象一定的情感,所以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学会体会文章角色对象的情感,以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教学《画杨桃》时,上课之前,在看了那幅像五角星的杨桃图画后,学生忍不住笑起来,他们告诉我不像。在接下来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慢慢发觉自己刚才的行为就是文中那几个嘲笑作者的那几个同学的行为,文中老师语重心长的那几句话更是让孩子们为自己开头的表现惭愧不已,孩子们已经设身处地感受到,所以深刻领悟到了。

2.在疑问时感悟。疑问是文章的思考点,是情感的转折或者重点所在。所以抓住疑问强化阅读感悟,一方面可以提高朗读的技能,另一方面可以体验文章的情感。比如在学习《猫》一课时,进行“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一句的解读时提问:“蹭”用在这里有什么特别含义呢?在一番热烈的讨论后,孩子们已经深刻体会到猫对人的亲近。用疑问点拨,就是一个简单的“蹭”字,也能咀嚼出丰富的感悟和内涵。

3.在感情升华时感悟。文章的中心体现就是在感情升华的时候,也是读者感悟最深的时候,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这里体验感悟,可以更好地使学生受到教育。

(三)利用多种方法催化感悟。

在语文课堂上,要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让优秀的语言“入于耳,根于心,布于肺腑,而发乎四体”,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如何强化学生的感悟,使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如泉涌之水呢?

1.朗读,让感悟入心入境。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感悟式阅读教学的特点就是“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如教学课文《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时,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感悟威尼斯小艇的特点,我采用的策略是集体读,指名对比读、自由反复读、带着情绪和理解读描写特点的文字。通过诵读,孩子们立刻把握住小艇轻巧、灵活的特点,孩子们同时感受到语言的节奏美和情味美。

2.体验,让感悟活力四射。体验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感受,在阅读教学中应灵活使用教材,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课文学习过程中的体验。 如教学《触摸春天》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盲童的世界,我请几位学生,让他们蒙上眼睛在教室里走上几圈,他们“磕磕绊绊”,又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体会感受,孩子们一下子就体会到主人公安静的内心世界,无须教师的讲解和分析。

3.质疑,让感悟锦上添花。“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强烈的问题意识培养的不仅是学生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更是发掘帮助学生感悟文本的一个新的支点。比如学习《冬阳.童年.骆驼队》这课时,出示课题后,让孩子们说说有哪些疑问,学生立刻琢磨开来:为什么课题是三个并列词语?课文到底要围绕什么来写?围绕三个词语会写什么内容?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就会围绕问题去读,把握主要内容,挖掘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写作的方法和语言特点。

篇2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之一。通过分析影响阅读的主要因素,探讨阅读技巧,对当前阅读课教学反思以及合作教学模式在阅读课中的运用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促进心智、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阅读能力是一种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它主要表现在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准确性两个方面。一个人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能否快速高效地吸收有用信息。阅读能力的获得至少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语言能力和阅读技巧。语言能力是指拥有一定词汇量、一定文化背景常识和一些基础语法知识。阅读技巧包括猜词能力、推理能力、寻找中心句的能力和合理用眼的技巧等。

古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可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十分必要的。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去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一、营造轻松、和谐的阅读环境

在与学生互动阅读的时候,抛掉自己是权威的化身,和学生一样是阅读的参与者,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使用权学生全身心处于放松的状态,他们的灵感才会激发出来,他们才有创新冲动,才会有豁然开朗、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的美好境界,进而他们的智慧、情感、个性、创新意识才会提升, 将“在快乐中学习”的教育思想要落到实处。

阅读教学同样也离不开灵活多样、随机应变的教学方式。如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不失时机地予以点拨,使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思考、学习并发展能力。在课堂上,老师要创设积极、宽松的课堂氛围,真诚地鼓励人人畅所欲言,不必遵循太多的规矩。学生发言可以自由一些,有话直接站起来说,说了就可坐下,对喜欢质疑的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品味到阅读的甘甜。

学生课堂“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思”和“言”的活跃,尤其是“言”的活跃。但是,有时个别教师兴之所至,洋洒千言,学生壅塞难言,成为教师一言堂;有时,教师过于迷信权威,对标准答案奉之金科玉律,学生一答就错,更难形成表达的欲望。这样,离实现民主教学的新观念越走越远了。

二、激发、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上把“兴趣”解释为人们对周围一定对象和现象的积极的特殊的倾向,是激发学生的直接动力。兴趣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引导人们在知识的乐园里遨游;兴趣是学习的老师,引导人加快获取知识的进程;兴趣是成才的前提,引导人全身心投入于自己喜好的专业活动。事实证明:让学生兴趣盎然的境界使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反应最快、思维最活跃、学习效率最高。然而,现实中,相当一部分的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主动性,特别是那些在语文学习上下了大量功夫、花了不少力气,可学习效果总是不够理想的学生更是对语文学习毫无兴趣,甚至望而生畏。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务必加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内容就要有新意,教学手段要富有特色,用真情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启发学生明白阅读的目的性和重要性,使学生从被动、被迫的阅读,转变为主动、积极的阅读,让阅读成为他们自觉的行为,由要我读变为我要读、我爱读、我会读,使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主阵地。

三、创造合理的阅读情境

创设情境能够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从而有效地避免教学中只重视知识技能而不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学中的情境必须是合理而有效的,它应该符合学情,能够唤醒学生的认知系统,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和融入情境,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以平时的教学实践为例,探讨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上的有效应用。

情境教学法是融言、行、情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它是利用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参与的情绪,引导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情感意识,达到师生信息交流的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1.联系生活:情境是什么?一种环境,一种融入情感的环境。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学生自己在生活中的已有经验也影响着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从教材中去寻找生活的痕迹,用与生活自然联系的情境去开启学生的情感,才能引发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走入语文学习的美好境界。

例如学习课文《看云识天气》,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了解了云的不同特征,也明白了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的天气。课文的阅读学习似乎很圆满了,就这样总结结尾也无可厚非。这时,教师在幻灯片上出示了一幅照片,那个等待结束的课堂开始活跃起来,初一孩子的眼眸闪亮了。照片上是学校的操场,熟悉的篮球场、塑胶跑道等景物让学生迅速进入了照片中的氛围,这是一张刚拍的照片,上面有时间的标志,教师启发学生观察天空中的云彩,让他们用刚刚学过的知识判断天气状况。学生们观察着、思索着、朗诵着,一堂课就这样有了一个精彩的尾声。

2.品味语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情境创设建立在对语言准确品味的基础上,而创设情境的目的也是为了提升品味语言的能力。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文字创设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情境,开发学生情感的源流,让学生在受到熏陶感染的同时叹服作者的妙笔生花。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时,让学生阅读后谈对文中前后两个“啜泣”的不同理解。为了品出词语的内涵,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分析当时“我”的心情。学生通过阅读、交流、讨论感悟出“啜泣”所包含的情感,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教师带着学生走入由“啜泣”这个词而创设的情境中,从而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加深对文章揭示的人生哲理的理解。

总之,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其本身的内在规律,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内心的体味,触发感悟和交流,形成学习的内驱力,才能构建一个富有生命活力,轻松愉悦的语文课堂,激发、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语文阅读 教学效用性 点滴 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63-02

阅读是人们获得各种信息的途径之一, 也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进行思想交流的方法。阅读教学是是识字的重要途径, 是写作的必备前提,有利于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实用性,是我们共同追求的教学境界。谈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用性的点滴感悟。

一、析透内容,整体把握

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要深入研读教材,科学处理。应该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微观上合理设计。整体把握教材是学生获得自主阅读的关键,要三抓:抓眼、抓线、抓点。

1. 抓眼。整体把握文本,要注意抓住眼,以此提纲挈领地切入,长驱直入,再辐射出去。要抓住题眼和文眼。教学中由眼导入,直击主体问题,学文时就能快速找到明确的思路,学生独立理解文本便容易了。文眼在题目上,比较容易发现,如《飞夺泸定桥》可以抓住一个“飞夺”二字,引领学生理解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可抓“富饶”进行教学,引领学生体会西沙群岛景美,物产丰富;《圆明园的毁灭》,可以抓住“毁灭”探究圆明园毁灭的原因。有的文眼在段末或段首,要通读全文才能发现。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可以抓“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这句话感悟小村庄消失的原因。

2. 抓线。文本中的线指课文的线索,要注意明线与暗线。当文中的线索不明显时,要用心研读文本,发现线索。教学中的“线”是流动的线,抓好文中的线,教学就能循作者的思路、编者的思路,做到层层深入,大大增强教学的整体感。教学中贯穿“线”,会带动全篇的教学。如教学《风筝》时可抓“做风筝时的憧憬――放风筝时的快活――失风筝的大惊失色――找风筝时的垂头丧气。”心情变化这条线来学习。

3. 抓点。这点指的是文本的训练重点和疑难点。当文本找不到眼和线索时,这时选取重、难点切入便是阅读教学的好途径。文本的重、难点承载着文本的主要内容,表达了文本的感情。要精选教学内容,明确教学中该学什么,怎么什么。力求选取有价值的段落,从整体驾驭上去品读,从思维发散的角度去感悟。

二、有效的词句训练

词句训练是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落实到阅读教学活动中的每一步。以词句训练为核心,可以带动学生对字、词、句、段、篇的知识以及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词和句是小学语文教材基本,抓好词句教学是阅读教学的根本。

1.比较品析。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比较中理解词句。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在指导理解时,引导学生思考“堆”是什么意思?把“堆”换成“摆”行不行?引发出“堆”不仅有摆的意思,而且说明了数量之多。继而启发“这么多的花圈又说明了什么?”体会到了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爱戴和深切怀念的感情,实现了从词到句到文到感情的理解流程。

2.结合语境。在阅读教学中,就要联系它所在的语言环境,进行一番挖掘、体味和揣摩。如《我的战友》中有这样两句话:“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思考:这两个“才”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呢?再指导学生用“才”的这两种不同用法各造一个句子,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才”的理解,增强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3.变换句式。相同的意思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体现语言文字丰富多彩。如《养花》一课中有句话:“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引导学生将这句话改成陈述句。然后再引导学生比较两种句式的联系与区别,明白了这两种句式都表示肯定的意思,但反问句表达的语气和感情更强烈些,再引导学生进行反问句与陈述句的改写训练。

4.填充词语。引导学生填写适当词语,使句子意思表达得更加生动、准确、鲜明。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在()中补充适当词语。你从所填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引发学生思考、讨论。

5. 形文结合。教师可以运用一些直观形象的手段,帮助学生把文字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生动的形象,启迪和感染了学生的心灵,体会到文中意境。如《赵州桥》最后一段:“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可以用课件演示,使呆板的文字,变成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生命,抽象的句子变成了充满生机的形象。

三、读中感悟,体会意境

读中感悟能够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有利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1.重视朗读训练。激情的朗读是引导孩子们进入语文情感世界的一条捷径,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朗读,入情入境,体会情感。注重指导学生对重点段落、句子、词语的朗读。运用多媒体进行范读,引导学生仿读,进行多种形式感情朗读,如分角色读、比赛读、配乐读、边演边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等。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可以互动评读,提升学生朗读的能力。在朗读中获得思想启迪,感受美,升华情感。

篇4

一、注重积累,储备感悟的底蕴

1.丰富积累

读者的知识经验是阅读感悟的重要因素,新知识的感悟和吸收,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的。这意味着阅读感悟的深度与广度更多地取决于读者知识经验的丰厚程度,正所谓“得之于俄顷,积之于平时”。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注意平时的积累。

2.熟读成诵

诵读是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活动,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诵读、体味,才能把握文本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感情。如《五彩池》中有这样的一段话:“面对这一派奇异的自然风光,我不禁深深赞叹:美啊,藏龙山上的五彩池!”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课始,我就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并质疑。然后在学完五彩池的奇异景色后,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学生这样连续多次朗读,结果一次比一次体会得深,一次比一次读得有感情,在反复诵读中,感悟得到深化,情感得到升华。

二、挖掘内涵,品味感悟的真谛

1.激活想象

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显像结构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于人的联想,化枯燥乏味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还可以通过重组表象,创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这样获得的感悟才是丰富深切的。如《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千古名句,而其中的“绿”字则是这首诗的诗眼。教学时,教师可紧紧抓住“绿”字进行教学:先让学生依据诗句想象诗人作诗的情境,根据学生的回答勾勒出诗人立于船头眺望的简笔画;接着让学生听《春江花月夜》,并根据提示想象诗人当时的所见、所思、所感;然后再让学生扮演诗人来讲述想象到的情景;最后向学生介绍诗人王安石在选定“绿”字之前曾想用“过” “入”“满”等字的故事,同时让学生联想其他字,再让学生分别将这些字放入诗句中像诗人那样吟诵、比较,从而体会“绿”字的妙用。就这样,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阅读活动,使符号、语言、意义、表象等有机结合,形成连续的生活画卷在头脑中活起来,从而获得全方位的感受和体验。

2.比较品评

比较品评是感悟的有效策略。学生只有在不同词语、句式、话序的比较当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对语言和语境有所感悟。例如《小音乐家扬科》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地主的仆人有一把小提琴,他常常在黄昏的时候拉。扬科多么想仔细地看看那把小提琴呀!他悄悄地从草堆边爬过去,爬到食具间门前……”其中描写扬科的这个“爬”字,内涵丰富,但不易为学生所感悟。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教学引导学生对“爬”的内涵有所感悟:“爬”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眼?(走、移、跨等)读读这段课文,体会怎样叫“爬” “走”“移”“跨”(手和脚一起着地向前移动叫爬)。课件播放扬科想看小提琴的情景,引导学生想象扬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通过“爬”字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品评,感悟其词语的分寸感,描写的形象感,蕴含的情感。

3.合作交流

感悟的个性化、主观化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不仅有深浅之分和宽窄之别,还会有对错之差。这就要求教师在强调个性化体验和感受的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交流和讨论,让学生的感悟在思维的碰撞中、思想的交锋中、意趣的交融中更为深刻和完善。

三、注重实践,共享感悟的灵动

1.强化体验

小学生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教师可通过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的直观形象和言语形象的刺激,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变文为画,变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变枯燥为有趣,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这特定情境中,见其人,睹其物,辨其形,嗅其味,闻其声,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感悟语言、陶冶情操。

2.切己体察

切己体察就是反躬自省,就是从自己身上求取。 只有真正从自己内心流淌出来的,才是真感悟。所谓“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就是把眼前所读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相沟通,通过文字的桥梁,达到作者的心灵。如教学《我爱绿叶》一课时,其中有一段写得很平实,也很难看出有什么形象和情感的话:当今世界上环境污染,尤其是噪音、灰尘、油烟,正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威胁着人们的生存……教学时,我抓住这段话进行教学:先让学生自己读读这段话,一开始学生都读得非常平淡,根本就找不到感觉。然后让学生看了一段录像,画面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一开始,森林葱郁,鸟语花香;继而树木被砍、树桩遍地;接着狂风大作、暴风倾盆;最后,洪水泛滥、村庄被淹。看完录像,再请学生朗读,分明有一种深深的忧患袭上他们的心头。读完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自由讨论读了这段话以后的感触。最后,再请学生朗读这段话,深深的担忧通过他们的朗读传达出来,全班每一个同学都有强烈的感触。

3.言语实践

篇5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感悟能力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之一,在初中语文课程中扮演着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感悟能力的重要角色。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阅读教学必须注意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和阅读知识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良好的感悟能力能够提高学生日后解题的质量和速度,同时也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一、强化学生知识的全面性,以积累带动感悟

感悟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过程的优化必须依托于充足的人生经历和知识积累。因此,要想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升感悟能力,必须强化初中生的知识覆盖面。首先,强化课堂知识积累。在这一环节中,知识获取和积累主要靠教师的帮助来实现,老师一定要选择合适的知识点进行扩展延伸,在语文阅读课程中引入军事、社会、科学、经济等方面的相关知识,紧扣阅读课程的内容,一方面,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另一方面,使学生的视野不断开阔;与此同时,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切忌死读书、读死书,初中语文阅读一定要在阅读中真正挖掘课文内容的人文内涵,真正走进社会、走进生活,缩短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开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其次,加强课外知识积累。课外知识积累主要就是靠学生自己,学生在课下要多多阅读相关的书籍,加强积累,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语文老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初中生找到源远流长的知识泉眼,开拓学生阅读视野。同时,老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文阅读条件、有目的、有计划的推荐一些优秀作品,选择与课文有关的作品让学生加强阅读,在阅读中不断积累,在积累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感悟能力。

二、提升学生学习的情感性,以情感提升感悟

语文是最富有情感的课程,这是它区别于其他特别是理科课程的最主要的因素。情感性是指语文教学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它通过美的事物激发人们的情感,唤起情感共鸣,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和学的积极性,通过在阅读中情感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首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环境,认真把握阅读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例如,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献给母亲的歌》课程阅读中,教师可以通过饱含深情的朗读和庄重肃穆的音乐来烘托氛围,进而培养自己对母亲的热爱和思念之情,让学生们明白,当我们相加思乡的时候,当我们身处困境的时候,母亲是我们最坚实的感情寄托,然后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唱响一首献给母亲的歌;其次,不断强化老师和学生的沟通。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对学生倾注更多的爱,只有从内心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才能够真正了解学生,把握学生心理需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采用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自行阅读、自行体验,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真正融入到学生之中,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再次,用真情教育学生、感化学生。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相互感染的,教师用美好的情感和言行去感染初中生,必定会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情感教育的良性发展。教师给学生讲解“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时,让学生认识到时间的宝贵,时间一去不复返,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好好学习,进而告知学生生命是有限的,应该珍惜生命,热爱生活。通过语文阅读中的情感教学,真正提升初中生的情感感悟能力。

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实践带动感悟

感悟能力作为一种学生必不或缺的综合能力,它不仅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情感感化,还需要实践的内化。“博于问学,笃于务实。”要想更好地培养初中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必须培养初中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水平,在实践中实现感悟的升华。

1.积极引导初中生进行语文社会实践。其一,为了培养初中生的阅读感悟能力,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专题报告会、读书会、问题研讨会等,在交流实践中提高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其二,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作文竞赛、朗诵比赛等,在比赛中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其三,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关系社会。语文感悟能力的培养除了需要深厚的文化功底,还应该从生活中获取点点滴滴,在实践中感受社会、感受生活,进而提升自身的感悟能力。

2.培养学生感悟内化能力。从人的本能角度来看,一种是消化能力,另一种就是内化能力。在初中语文阅读学习中,内化就是把自己的知识掌握、实践感悟与自己的文化结构有机融合起来,用“内心”去品位、体悟思想,进而用自己的言行把自己的思想充分表达出来。

四、引导学生的联想意识,以理解推动感悟

说到底,感悟能力也就是更高一层次的分析能力和联想能力,在初中语文阅读中,学生可以通过在阅读中对一些关键词、关键语句的把握和联想,进而提升自身的感悟能力。详细来讲,就是需要老师培养初中生“窥斑见豹”的能力,斑指的就是阅读中的关键句、关键词,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深度分析,联想自己以往学习的知识点,不断拓展对文章内涵的理解;豹指的就是文章的中心大意或者主旨,初中生在充分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之后,通过主题更好地感知全文,进而实现对全文的把握。比如,在学习《背起行囊走四方》阅读材料的时候,学生应该抓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思想,以“家乡”“亲人”“梦想”为关键词,通过联想以往所学习的内容和知识点,对“行囊”等词语进行重新诠释,不断提升自身的感悟能力。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对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于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良好养成。

参考文献:

[1]吴锐.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J].内蒙古教育,2008,(24).

[2]张凤君.感悟能力培养探微[J].新课程学习,2011,(12).

[3]艾庆华.沿用诵读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J].吉林教育,2002,(09).

篇6

1.在品词品句中感悟

许多文章,粗粗一看,语句平淡无奇,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细细品读词句,就会令人感到言尽而意无穷。例如人教版《触摸春天》中有这样一段话:“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这两句话要抓住“竟然、奇迹、神奇的灵性”几个词语来理解、感悟。一个什么也看不见的盲童要想捉住一只蝴蝶是非常不容易的,安静却将蝴蝶拢住了。所以作者用“竟然”来表示事情的出人意料,用“奇迹”来形容这件事的不可思议。这个“奇迹”就是安静身上所特有的“神奇的灵性”,那么“神奇的灵性”指的是什么呢?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读课文找答案。有的学生说是指小女孩身上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神奇的力量;有的学生说是指小女孩整天在花丛中流连忘返,身上具有浓郁的花香,像一位花仙子,蝴蝶愿意和她做朋友,欢喜的落在她的手心。老师再次基础上引导学生:这种“神奇的灵性”来自哪儿呢?从而让学生悟出小女孩对春天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在反复诵读中感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预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反复诵读文章,要求学生眼到、耳到、口到、心到,使学生感知其意,感悟其情。例如人教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部都是对的。”怎样才能把这句话读懂,才能将其中所含的道理读出来呢?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来交流,有的学生说:“我读的时候强调‘亚里士多德’,是因为他是当时最著名的科学家,而伽利略却用事实证明了他的结论是错误的”;有的学生说:“我读的时候突出‘大’和‘全部’,是为了说明亚里士多德虽然是权威,但他有时候也会犯错误,伽利略敢于怀疑大哲学家的结论很了不起。”有的学生说:“我读的时候‘大’、‘也’、‘全部’这几个字,是为了表达大哲学家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其他人更是如此,我们不能盲目崇拜一个人。”学生在通过多次诵读、交流的基础上,再来回答“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呢?”这个问题时,理解,感悟就会透彻的多了。

3.在放飞想象间感悟

有时语言文字所描述的缺乏可感性,这时可以借助人的想象,创造出更生动的画面,更好地理解、体会文本。例如人教版《开国大典》这篇课文,作者向我们描绘了开国大典的许多场面,老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最难忘的一个场面来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想象后再回味回味: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的读读整篇课文。老师恰到好处的挖掘课文语言的未定点,凭借这些极具内涵的未定点,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拓宽学生心灵的空间,彰显学生个性的亮点,从而使学生享受到语文和人生交汇的美好意境也使学生的生命潜能得到充分的开掘。

4.在联系现实中感悟

篇7

1.在品词品句中感悟

许多文章,粗粗一看,语句平淡无奇,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细细品读词句,就会令人感到言尽而意无穷。例如人教版《触摸春天》中有这样一段话:“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这两句话要抓住“竟然、奇迹、神奇的灵性”几个词语来理解、感悟。一个什么也看不见的盲童要想捉住一只蝴蝶是非常不容易的,安静却将蝴蝶拢住了。所以作者用“竟然”来表示事情的出人意料,用“奇迹”来形容这件事的不可思议。这个“奇迹”就是安静身上所特有的“神奇的灵性”,那么“神奇的灵性”指的是什么呢?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读课文找答案。有的学生说是指小女孩身上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神奇的力量;有的学生说是指小女孩整天在花丛中流连忘返,身上具有浓郁的花香,像一位花仙子,蝴蝶愿意和她做朋友,欢喜的落在她的手心。老师再次基础上引导学生:这种“神奇的灵性”来自哪儿呢?从而让学生悟出小女孩对春天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在反复诵读中感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预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反复诵读文章,要求学生眼到、耳到、口到、心到,使学生感知其意,感悟其情。例如人教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部都是对的。”怎样才能把这句话读懂,才能将其中所含的道理读出来呢?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来交流,有的学生说:“我读的时候强调‘亚里士多德’,是因为他是当时最著名的科学家,而伽利略却用事实证明了他的结论是错误的”;有的学生说:“我读的时候突出‘大’和‘全部’,是为了说明亚里士多德虽然是权威,但他有时候也会犯错误,伽利略敢于怀疑大哲学家的结论很了不起。”有的学生说:“我读的时候‘大’、‘也’、‘全部’这几个字,是为了表达大哲学家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其他人更是如此,我们不能盲目崇拜一个人。”学生在通过多次诵读、交流的基础上,再来回答“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呢?”这个问题时,理解,感悟就会透彻的多了。

3.在放飞想象间感悟

有时语言文字所描述的缺乏可感性,这时可以借助人的想象,创造出更生动的画面,更好地理解、体会文本。例如人教版《开国大典》这篇课文,作者向我们描绘了开国大典的许多场面,老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最难忘的一个场面来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想象后再回味回味: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的读读整篇课文。老师恰到好处的挖掘课文语言的未定点,凭借这些极具内涵的未定点,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拓宽学生心灵的空间,彰显学生个性的亮点,从而使学生享受到语文和人生交汇的美好意境也使学生的生命潜能得到充分的开掘。

4.在联系现实中感悟

篇8

关键词:任务教学法;甘南藏区;障碍;优势和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9-012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9.077

兰州新区舟曲中学是甘肃省政府舟曲灾后重建规划确定的教育项目,在校甘南州学生与兰州新区学生的比例为7:3,甘南州籍学生中生源为舟曲县的达到了50%。在校学生1400多人,其中甘南州籍学生1280人,所占比例为92.7%,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达到34%,以藏族为主,兼有回族、东乡族、撒拉族、土族、蒙古族。学生需要学习三种语言:藏语、汉语和英语。本地区的高考考生,基本上选择了上民族类大学,而民族大学在录取的时候不将英语列为总成绩,这就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学习的压力和动力,英语水平整体上比较低。

针对具体学情,笔者采用了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是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并实施的,由教师通过引导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能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在做中学,是交际教学法的发展,受到了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对这种教学方法,专家已经从理论层面深入到了实践的层面,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那么,是不是说任务教学法就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用了任务教学法就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呢?本文就是选取了甘肃省兰州市兰州新区舟曲中学高一年级两个班的学生作为实验的对象,以验证任务型教学法在藏族地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性。

一、任务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一)学生基础薄弱

1.英语词汇量小

笔者选取了两个班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对他们两次阅读水平测试成绩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总分40分的阅读题,两个班学生的平均得分还不到15分,足见他们阅读基础的薄弱。究其原因,竟然是80%以上的学生不认识文章中的一般词汇。词汇是构成文章的基础,不认识词汇,怎么能理解文章的意思,又怎么能完成与阅读相关的一系列任务呢?词汇量的不足,从客观上就造成学生无法进行有效阅读。

学生掌握的英语词汇量过少,直接导致任务型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的实施不畅。任务型教学法的优势之一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尤其是交际活动,并勇于用所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学生连词汇都掌握得不多,怎么能驾驭句子,又怎么能正确地表达完整的意思呢? 因此,一旦遇到涉及语言输出的任务,尤其是围绕阅读材料进行讨论的时候,大部分的学生就表现得很吃力。

2.学生的听力比较弱

听是语言交际中最基本的形式之一,也是语言学习过程中最初始的感知环节。但是,两个实验班的同学都存在发言不准确,辨音能力弱,听音困难等问题。这就造成学生连老师的指令都理解不了,就更提不上讨论了,这就极大地抵消了任务教学法实施的成效。

(二) 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

任务型教学法对教师各个方面的要求都比较高。在实验之前,笔者专门进行了专项学习,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很多的障碍。

1. 难以把握任务的难易度

任务型教学法以完成任务为目标,这就对任务的难易程度的设定要求比较高,难度太低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难度太高又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信心。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经常难以准确把握这个度。

2.教师口语水平较差

部分英语教师的个人英语口语水平比较差,这就导致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比较弱,不能为学生营造母语浸润式的逼真的语言交际环境,从而导致难以将课堂教学目标任务化和真实化。

(三) 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

由于藏区高中生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大部分选择的是民族大学,而这些大学对英语的成绩一般只是作为参考,不计入总分,这就导致该地区的教师和学生对英语的教学重视度不够。甚至部分地区的好多学校在高三学生进入高考复习阶段后,都会停上英语课。

此外,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弱,学习动机不强,导致英语教学苦难重重。笔者所在的班级的学生曾这样反映:班里只有几个英语学习比较好的同学是认真学英语的,其他的早就放弃了。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不强。

学习学习动机是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学生自身就丧失了学习的动机,教师就是再努力,采用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是无济于事的。

(四) 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易改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也习惯了在课堂上听课和记笔记,只是进行机械的记忆而不是进行主动积极的研究和探索。再加上学生平常的英语基础就比较弱,缺乏实际操作的能力,当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时候,他们反而无所适从,甚至会认为这是教师的不负责任。

二、任务型教学法的优点及应用

在传统的英语阅读课堂中,教师将重点放到了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讲解,很少能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支配,这就导致学生的语篇意识比较差,阅读的速度慢。而任务型教学法要求将大量的课堂的时间交给学生做自主阅读,教师只是做组织者和指导者,侧重做好指导学生的阅读策略和语篇分析的技巧就可以了。

(一)师生共同参与课堂

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教学的过程也从封闭走向开放,由单向转向多向,由静态的知识传授变成了动态的互动、交流与对话。

在这个过程中,发生最大转变的就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他们从被动接收知识的“容器”变成了主动探索知识的探究者,学习的主动性变强,课堂参与度提高,进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能够促进师生间平等和谐民主关系的发展,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是有利的。

(二)用任务型教学法导入话题

篇9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应用

一、“少教多学”在阅读中的应用意义

高中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不仅因为考试中阅读考察占了很大比重,也因为阅读能力是学生的语文水平高低的最好衡量标准。阅读能力是学生从阅读中感悟语文、领悟生活中的哲学原理与人文理念的必经之路。因此,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依据阅读能力,提高整体的语文素质,加深语文知识积淀,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少教多学”是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多教少学”的传统教学方式转变为“少教多学”,更加有效地发挥阅读的作用,整体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二、“少教多学”在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措施

学生的语文知识大部分都是来源于阅读,不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都会对学生的知识积淀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产生一定的影响。阅读是高中学生获取知识,增加对世界的感悟和认知的重要途径。“秀才不出门,也知天下事”。阅读教学中的“少教多学”,主要是指教师改进传统的“多教少学”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应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少教多学”之所以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是由于它将阅读教学的主体从教师转变成为学生,学生不仅是阅读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会在阅读中感悟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情感变化,体会文章表达的意境和精神,升华自己的心灵,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传统阅读教学中,课堂教学常常出现尴尬的情况,教师的阅读教学常常一个人唱“独角戏”,而学生没有参与到学习和感悟中,教师的自导自演难以取得好效果,得不到学生的关注,导致学生的阅读文章,对文章进行解读和分析的能力很难有效提高。而“少教多学”的教学方式,就解决了这个弊端,它将学生视为阅读教学的主体,每个学生都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个人舞台,教师从“多教”而学生“少学”的模式中脱离,而建立一种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实践中,学会对文章进行解读和分析,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1.尊重学生的主体阅读地位

“少教多学”的中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其中包括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阅读过程,让学生自由感受和体悟文章的中心而不是教师代替学生感悟文章,最后提出标准答案。阅读教学主要是学生的阅读思维和阅读感受和体悟,所以教师不能代替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阅读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阅读文章,体会文章的情感,然后让学生讲出自己阅读文章之后的感受,理解到的深意。而教师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根据学生的感悟,肯定他们正确的思维方式,理解到的情感,再循循善诱,将学生错误的地方牵引出来,从作者的角度或者学生生活中可能碰到的情况指引学生以自己的情感带入文章,体会作者在此处要表达的意思,以身入境,以心感悟,最后再将答案以规范、精简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阅读理解中,常用的归纳文章中心和作者表达的情感的题意的破解方法了。这一些方法和技能的培养,都是以学生为阅读主体为前提的,只有学生有了自己的阅读感悟,正确理解到文章深意,才能提高阅读水平,得到高分。

2.引用多种阅读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中,“少教多学”的方法是要教师应用高效的“少教”方法,让学生“多学”,那不免就要引入多种高效的教学方法了。其中,构建和谐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合作阅读就是一种好方法。构建和谐的阅读环境,具体来讲,可以是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内或者课外,组织更多有益的阅读活动,经常进行阅读思考和讨论,加深自己对阅读的文章的理解,也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自己阅读到的好文章和自己的心得体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进行分组,一起阅读某些有深意的文章,然后进行讨论,分析文章的深意和作者的情感内涵。合作阅读可以让同学们在和谐的阅读环境中,提高阅读文章的兴趣和美感,让学生们感受思想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合作阅读不仅能够使同学们在和谐的阅读环境中爱上阅读,更可以让学生以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感悟别人眼中的文章、眼中的世界。这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转变世界视角,加深对各种情感的感悟和理解十分重要,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激发他们更深层的情感体悟、获得更多的审美和阅读心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培养团队交流的能力,拓宽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3.发挥评价体制的作用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优秀表现及时进行表扬,鼓励他们继续加油,坚持加强阅读训练,对于学生懈怠阅读训练以及在阅读中出现的错误的想法和思路,要及时指正,运用评价体制的重要作用,指导学生提高阅读水平。比如,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教学的一大重心。学生往往感悟到文章的中心思想,却无法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或是表述的不好,或是没有切中要点,难以获得高分。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发挥评价体制的作用。教师可以在讲解试卷时,选择一些分数不高的同学,上台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他们可能是思路正确却表述不好,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思路先用通熟易懂的语言表达,肯定了正确方向和要点之后,再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会用简练有力的语言,切中要点,分清重点,答案做到有理有序,层次分明。以这种方式鼓励学生下次做得更加好,取得满意的高分。对于解答不好的同学,教师可以适当表扬他们的优点,答案虽然不算好,但也要看出其中的亮点,有褒有贬,既批评,又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真实的关心以及实实在在的表扬和激励,努力锤炼自己的语言,做得更好。

三、总结和建议

阅读教学中的“少教多学”,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入高效的阅读教学方法,善用评价体制。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有效应用“少教多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陈海.“少教多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吉林教育,2013,(2).

篇10

关键词:整体阅读;初中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190-01

阅读一向被认为是学生学会学习,丰富知识结构与技能,学会运用知识来适应未来社会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是学生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和自身素质不断发展的关键。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其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打牢学生的阅读基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科技的发展使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传播以爆炸的趋势发展,国内一批教育工作者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语文教学改革为契机,通过分析传统语文教学的优劣势,并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理念与方法,明确提出了“整体阅读”的概念。

一、对整体阅读概念的认识

注重感悟、重视整体历来就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理念中的重要一环[1]。近代以来,信息的流通逐渐加快,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开始更加重视整体阅读教学,可以说,整体阅读教学这一理念是在吸取传统的阅读教学思想的精华和现代教学实践基础上产生的。

从字面的意思来理解,整体阅读是指从阅读对象的整体出发,去领会、认识其中各个部分、各个要素的意义和作用,再通过部分和要素的相互联系去全面、深入、准确地把握对象本质的一种阅读方法。整体阅读的关键是在阅读过程中,建立整体意识,不但从形式上更要从内容上对阅读对象进行整体的解读。同时整体阅读还特别重视在解读过程中,以阅读者为主体,强调阅读者以情感投入的方式参与阅读过程,从而促进阅读者的感悟。

具体实施中,可以将整体阅读的基本过程分为三个过程,即整体感知、局部品读和系统把握。整体感知是整体阅读的第一个阶段,属于初步的整体认识阶段。这一过程主要着眼于阅读全篇,从宏观和整体上去感知文章的核心内容,表现的理念,并梳理出文章的框架结构,初步整理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局部品读是整体阅读的第二个阶段,属于局部分析理解阶段。这一阶段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对文章重点和核心章节或者段落的进行认真阅读,对关键语句进行深入剖析,细致品味文章的细节和重点。系统把握是整体阅读的第三个阶段,属于整体综合升华阶段。这一阶段是在上面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对文章的主题、作者倾入的思想感情、文章布局上的特色,还包括语言风格等进行深入认识,并进行总结。这样的实施过程充分体现了人类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即:从直觉到理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

二、整体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主要作用

上述研究表明,整体阅读是阅读教学领域的一种重要观念和方法。我们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整体阅读教学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整体阅读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促进学生形成独特的感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阅读教学中,如果单纯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教师在大量的讲述和剖析中,会将具有感染力的美文被剖析的支离破碎,这样就破坏了文章原有的整体美感。同时学生也会将注意力和精力专注于文章的局部,导致虽然进行了阅读,却没有产生应有的感悟,而没有感悟的教学属于低层次的教学。整体阅读教学的核心在于将文章视为有思想有生命的统一体,将阅读过程抽象化为是学生与这一生命体的交流过程。整体阅读的所有实施步骤都以把握文意为目标,从整体感知到局部体会,再从局部收获回到整体感悟,这一过程强调学生与文章的思想上的对话,注重激发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是学生产生共鸣,并以这种感悟感染学生的思想。阅读材料中蕴含的丰厚优美的文化、深邃精辟的思想和美好动人的情感、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等都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同时在与优美的文学作品的情感层次的交互中,会极大的丰富和充实学生的心灵世界,帮助学生提高文化品位,发展全面的人文素养。

第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整体阅读教学有利于使学生在熏陶和感悟中活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加快学生语感的形成。整体阅读教学重视从整体上加以把握,对重点局部的分析非常注重结合语境来分析词、句、段的意义,也是建立在结合整体的基础上的。这种高屋建瓴的分析方式能够更好的、更加准确的领会语意。因此,通过整体阅读来引导学生结合语境语意来品味语言,能够更加有效的激活学生的语言知识结构,帮助学生调动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以这样的方式去感受语言文字的象、情、意等,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感受的准确性和深刻性。可以说,建立在领会语意基础上的体验感悟是对语言文字的深层次的感悟,能够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第三,初中语文教学中,整体阅读教学有利于使学生养成个性化阅读习惯,帮助学生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整体阅读教学强调学生在阅读中占据主体地位,重视个性化阅读,并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阅读感悟和体验。整体阅读教学属于开放性的教学,在阅读体验中没有标准化答案的束缚,也不限定学生思想的发挥,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和创造性的阅读,这种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大胆质疑、不受约束、养成从多角度认识问题的思维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2]。

三、结束语

总体来看,整体阅读教学以学生为本,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和培育学生的多种素养和能力,值得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