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网络文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网络文化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网络文化建设

篇1

农村建设因为现代化生产思想的洗刷,大部分人员已经对传统文化表演和艺术形式产生记忆裂痕,过渡到审美情趣和思维模式等也不再显得与众不同,这种层级文化心态和时代精神难以赢得改革浪潮的信任。再就是网络信息资源已经过度泛滥,有关某些不良网络信息和不健康的网络游戏等,长期侵蚀着当地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水平,令整个文化秩序处于混乱不堪的破碎状态之中。

类似上述网络文化现象已经不再是正常的失衡表现行为,其带来的负面社会问题已经不能忽视,现下我国十分重视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效益,积极推动新农村经济适应和人员素质稳固步伐,所以日后一大段期限之内需要大量农民主动登陆网络,并做好自我学习和自我精神充沛的打算。其中有关互联网低俗文化内容的影响作用因为着实难以分辨,所以要配合农民个人思维角度出发,以及正规思想疏通渠道的劝说,希望他们能够了解其中的关键维系地位所在,并能够主动投身于此类建设项目,避免产生任何威胁社会治安稳定和国家上层建筑效用的行为。

二、农村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现状应对策略分析

在全新的历史条件作用下,加快农村网络文化建设与发展步伐,实现乡村中国改造策略价值,对于我国现代化信息技术普及利用,实现有力开拓农村文化市场结构,扩大这部分人群消费能力基础以及促进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和战略控制地位,是值得我们严格对待和长期应对的重大课题内容。

(一)将农村网络文化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高度整合

按照总体趋势观察,网络文化在我国农村的发展过程仍旧摆脱不了起步流程效应,但因为网络和农村自身存在必要的特殊性效果,这部分建设对当地文化体制影响势必较为突出。目前我国不同党委和政府在充分认识网络文化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地位重要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民树立网络科技应用理念,并且主动摒弃其中的负面因素影响效应。应该令网络文化建设与新农村整体规划长期结合,保证相关文化交接任务的统一部署和高度落实;为农村网络服务提供多种优惠政策,进而提升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和应用水准。

(二)培养专业从事农村网络文化建设的先进人才组织

为了让网络文化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需要结合素质强化措施实现综合型人才结构的建设目标。首先,将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对网络文化建设的认识进行系统讲解和科学疏通,把握网络文化管理工作的一般规律;其次,实现管理创新机制的建设,主动建设高素质网络文化管理组织,为农村网络知识教育和设备维修提供技术保障。再次,注意资源的高度整合工作,开发高质量的农村网站,网站文化建设与管理人员需要利用个人信息专业优势,对农业产品供求关系信息和种植技术等进行系统加工和有序化整理,建立留有鲜明特色模式的数据库,为农民现代化农业生产和技术学习提供进一步帮助。与此同时,对于用户的互联网操控规则和技能培训活动实现引导,充分使用远程教育和网络媒体资源,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等级。针对网络文化自身的虚拟性和无规则性特征,对广大农民实施网络伦理道德意识灌输,消除新型农民对于网络文化活动的提放心理作用。

三、结语

篇2

索网络文化街的产生与特点,依此此研究以引起人们对文化的重视和反思。

关键词:节庆文化;传播效果;民族文化;边疆地区

中图分类号:F2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文化节,是全球性节日,以提倡热爱自由平等,促进文化事业为原则。网络文化节是指以互联网络为基础的文化节,在中国众多省市的网络文化节中湖北省表现最佳,自2009年首届湖北省网络文化节举

办至2013年已成功举办五届网络文化节。起步早、发展快,是由最开始的单调的节目和板块开始,逐渐变成现在基本成熟的网络文化节模式。虽然起步早的湖北省网络文化节令人赞不绝口但是初出茅庐

的新疆网络文化节也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

新疆首届网络文化节旨在引导社会力量和广大网民参与文化建设,动员全区各族文化工作者不断创作各类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产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

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助推新疆文化繁荣,放大网络正能量,提升各族人民生活品质,促进各民族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共同团结进步。

新疆首届网络文化节具有内容丰富、创意新颖、形式多样、互动性强等诸多精彩设计,旨在通过“中国新疆网络舞蹈节” “中国新疆网络舞蹈节”、“我的歌声・新疆民语网络歌手大赛”、“评选杰出

母亲、杰出父亲”、“新疆网络春晚”、“新疆微电影节”、 “笔写新疆精神”书画征集大赛 、“新疆精神”征文大赛、“纪念王洛宾诞辰100周年活动”、“网上书画展”、“亚欧博览会 微博新疆

梦”微博图文大赛、“赞美新疆、传递快乐”新疆“讲笑话大赛”、“乌鲁木齐市十网上知识竞赛”、“新疆摄影大赛”、“新疆特色餐饮展示”14项文化活动,加强新疆网络内容建设,丰富网络

文化生活,为广大网民提供积极健康的精神文化食粮,为网络传播“正能量”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通过以上活动可以发现新疆网络文化节有以下特征:

一.国际性

新疆地理位置较独特,位于亚欧大陆腹地,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等八个国家接壤,所以文化节颇受周边国家关注。新疆网络文化舞

蹈节活动吸引了不少周边国家暂住新疆的外国人积极参与,舞种繁多,内容丰富。

二.民族性

新疆不仅地域广泛而且民族众多,语种繁多。有55个民族、本土语言就有六种,网络舞蹈节、我的歌声等活动吸引很多少数民族大众活跃参与。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歌曲、维吾尔族舞蹈、哈萨克族舞蹈、

回族舞蹈一次次将活动推向,频频赢得观众的鼓掌。而笑话大赛自5月初启动,截止到9月1日,共收到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参赛者笑话作品561件,笑脸摄影作品近万件,笑声作

品126件。看来新疆网络文化节的举办不仅成功宣扬新疆文化、展现新疆精神,更加成功促进新疆各民族团结协作,友好发展、友好合作、友好竞争的大好局面。

三.爱国

此次网络文化节主要是为了弘扬“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与其他省市单一宣传本省文化不同,新疆网络文化节更加注重培养新疆大众的新疆精神。热爱祖国、热爱新

疆,搜集大量的新疆山水画作品歌颂赞美我们美丽的新疆。

四.政策性

带着累累硕果,怀着暖暖情意,10月29日,2013新疆首届网络文化节进乡村活动在阿克苏市阿依库勒镇拉开帷幕。此时,阿依库勒镇农民拥向镇政府大院的活动现场。有心的观众注意到,这次文艺演出

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下乡演出。简易的舞台上,显示着“网络・文化・群众”三个常见词汇:蓝色的“网络”二字,有无线电波符号;红色的“文化”二字,有电影胶片符号;彩色的“群众”二字,有艾

德莱斯图案。三个词中间的“文化”,如同一座桥梁,将“网络”和“群众”紧紧连在一起,也表示互联网、现代化和群众路线三位一体。十报告指出:“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

于不败之地”,的讲话再次提醒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只有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健全维护群众利益机制,打造不同诉求公平博弈平台,坚持问需于民、问计

于民、问政于民,察民情、听民声、解民忧,才能凝聚起最为广泛的深化改革的强大力量。

五.艺术性

新疆网络文化节涉及范围很广,有舞蹈、歌曲、书画、作文、电影、笑话等,声形并茂既有艺术的宽度又有知识的深度,尤其是多民族的舞蹈、多民族的歌曲融合在一起观看,更加丰富具有艺术性。

六.贴近性

10月29日,2013新疆首届网络文化节进乡村活动在阿克苏市阿依库勒镇拉开帷幕。镇政府大院的活动现场没有主席台,没有领导讲话,所有的观众都坐在小板凳上,登上舞台演出的,都是新疆首届网络

文化节中获奖的“草根艺人”。“从今年4月开始,咱们新疆举办了一场非常有意思的活动――2013新疆首届网络文化节。这个活动里面有14个活动,比如网络歌手大赛、讲笑话大赛、微电影节……通过

网络海选,一些人脱颖而出,他们大多不是什么范儿,也不是什么腕儿,但都是网民们非常喜欢的能人。”主持人的主持词,让观众也感到非常亲切。

整个活动,观众们是在激动和笑声中度过的。歌手有大学生、有务工者,讲笑话的演员有下岗职工、有个体户、有服务员、有农民,但他们所展现的都是外面的世界,是包含开放、包容、进取、变革等

积极意义的现代文化,让阿依库勒镇人大开眼界。

七.草根性

深秋的塔里木盆地是收获的季节,但数万名各族群众还是忙里偷闲,与进乡入村的新疆网络文化节“草根艺人”们共享笑话、歌舞、网络连线、互动游戏等带来的欢乐。这些“接地气”的节目,不仅展

现了新疆各族群众幽默、向上的群体个性,更让大家感受到快速变化的新生活带来的快乐。

为了让广大农村群众共享网络文化节的丰硕成果,10月底,新疆启动网络文化进乡村活动,召集最受网友喜爱的网络歌手、草根笑星走进南疆三地州的8个乡镇,为当地农牧民带来一场场集笑话、歌舞、

模仿秀等为一体的精彩演出。这次演出为了贴近南疆广大少数民族百姓,邀请了维吾尔族民间艺人,他们有的是农民、有的是学生、有的是个体户。维吾尔族天生幽默、热情,让人感动的是,接到演出

邀请后,他们都乐意放下手头的工作,积极参与。演出没有范儿、没有腕儿,演员全部来自草根,是网友自己评选出来的,他们的作品也是最贴近百姓的。这些草根艺人根植于群众,也回归群众。把优

秀的幽默作品带到乡村,就是希望让平时接触网络不多的农村各族群众也能从中感受到快乐和变化的新生活。

八.趣味性

10月29日下午,阿克苏市阿依库勒镇2000多学生和群众在观看2013首届新疆网络文化节时笑翻了天。来自新疆网络草根的明星们 带着精心编排的笑话、 歌舞、 模仿秀、 趣味游戏及和该镇在外上学的

学生与家长网络连线等、 从网络世界走进了乡村普通群众现实中,让阿依库勒镇群众乐开了怀。10月29日下午,2013首届新疆网络文化节在阿克苏市阿依库勒镇来开了帷幕。除了新疆网络草根明星带去

篇3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大众化。推进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培养造就一批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

(二)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办好二00八年奥运会、残奥会和二0一0年世博会。

(三)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篇4

【关键词】高职学生;社会实践;乡村文化振兴

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和“魂”,它不但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柱,而且为乡村振兴始终沿着持续健康的发展道路定位导航。没有乡村的文化振兴,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作为与地方经济发展最紧密联系的高职院校具有服务乡村振兴的优势,高职院校每年暑假都要组织数量庞大的学生开展“三下乡”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其中送文化下乡是“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重要内容之一,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发动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探索繁荣乡村文化的各种途径,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一、乡村文化振兴的内涵

关于乡村文化振兴,学术界对此进行多方面的探讨,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如范建华、秦会朵从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提出乡村文化振兴是在继承原有优秀乡土文化基础上,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机融合,形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作出贡献的具有中国特色乡土的文化。李军明、向轼认为乡村文化振兴是对原有乡村文化进行重新整合构建成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新型乡村文化。孙喜红、贾乐耀、陆卫明从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角度出发提出乡村文化振兴是满足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需要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现实需求。沙垚、王昊从主体、空间、时间、实践的四维框架出发认为乡村文化振兴是以农民为主体的文化、能够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的文化、能重新钩连历史和当代的文化、也能超越职业化的文化实践。从上述所列的内涵可以看出,学术界对于乡村文化振兴内涵的表述虽然不同,但是他们所表述的都体现了共性的东西对原有文化的重新构建。综上观点,笔者认为乡村文化振兴是对原有传统乡土文化的重新构建,在重构的过程中通过剔除其不合时宜的传统乡土文化因子,顺应时展潮流,融合现代优秀文化因子,从而把乡村文化打造成具有独特韵味的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优秀乡土文化,从而使传统的乡土文化得以振兴。

二、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意义

(一)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价值引领。乡村振兴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组织、生态五方面统一协调发展的全面振兴,其中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在乡村振兴中起价值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形成乡村文化产业拉动乡村产业振兴。我国在几千年的农业耕作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各有特色的乡土文化,这种经过长期改造、传承和发展积淀而成的文化资源形成乡村文化产业,以此拉动乡村产业振兴。二是通过挖掘乡土文化中蕴含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生态理念,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优化乡村生态环境促进乡村生态振兴。三是通过挖掘传统乡村社会中长期形成的治理智慧,如乡规民约、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淳朴民风等促进乡村组织振兴。四是通过挖掘古代商人长期在外闯荡过程中形成的“注重诚信”、“敢于打拼”、“勤俭致富”等的优良品质激发农民创业活力促进社会振兴。(二)乡村文化振兴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总书记强调:“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1]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几千年漫长的农耕社会所积淀的农耕文化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传统的农耕文化是整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和源泉,是中华文明流传至今生生不息的灵魂,传统的农耕文明在凝聚乡村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代表传统文化传承的农耕文明不断受城市文化的冲击,广大乡村地区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不复存在,淳朴、敦厚的民风逐渐衰落,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但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而且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在乡村的逐渐流失。因此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三)乡村文化振兴是满足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内在要求。总书记强调指出:“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2]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农民对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随着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期盼有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但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乡村文化建设步伐滞后,跟不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难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改变落后的农村文化面貌,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期盼和需求。

三、高职学生社会实践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途径

(一)助推乡村思想道德建设,提升乡村文明水平。思想道德建设在乡村文化振兴进程中起着引领和指导作用。因此,乡村文化振兴首先要大力推进村民思想道德建设,切实提高广大村民和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水平。高职学生可以利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借助于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优势,积极参加到乡村思想道德的建设中去。一方面,高职学生可以通过挂职锻炼等方式与深入各乡镇党支部,并与之结对共建,还可邀请本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他们作新时代党的最新方针政策的专题报告,提高村民特别是党员干部的政治站位和政治理论素养。另一方面,高职学生通过参与举办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帮助广大乡村群众树立正解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明辨是非,在传承优秀地方文化的基础上去其陈观陋习,全面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跟时代步伐,真正做到“听党话,跟党走”。(二)助推拓展乡村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乡村基层文化机构的建设与发展,这给乡村文化带来了新的活力,为乡村文化建设开启新征程,但还存在着文化资源缺乏、文化内容单一、文化建设可持续性不强的问题。高职学生社会实践的加入,可以拓展乡村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一是高职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文化资源,给予乡村文化建设的直接的帮助。二是高职学生通过开展以乡村文化振兴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深入农村并协同乡村文化人员共同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乡村文化内涵,增厚地方文化底蕴,增强地方文化自信。三是高职学生可以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帮助乡村建立电子图书馆,集合网上文化资源,这不但实现高职院校与乡村基层文化机构可共享图书资源,而且还能引领村民健康学习,拓展网络文化资源。四是高职学生利用自身社会活动面广和活动能力强的优势,向社会各界宣讲乡村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向乡村文化机构捐赠、捐购其所需要的书刊资料,联系城市各类文化组织给乡村基层文化机构传经送宝,不断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活力。(三)助推开展乡村文化活动,提升乡村文化品位。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乡村文化活动进行,因此乡村文化活动是乡村文化发挥作用的主渠道、主阵地,对于提高乡村群众文化品位具有重要意义。高职学生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文化活动具有天然优势。一是高职学生既可以为乡村文化活动出谋划策,也可以出人出力,协助乡村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具有朝气活力高职学生的参与不但为这些活动增光添彩,而且大大增强活动效果。二是高职学生发挥高职院校自身文化优势,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独立为村民举办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宣传活动。三是提升乡村文化活动品位,促进乡村文化活动繁荣发展,从“送文化下乡”到“种文化下乡”,发挥高职学生较高的文化活动能力,通过言传身教,帮助乡村党员干部和群众提升组织和参与乡村文化活动的能力。(四)助推创建乡村特色文化,培树乡村文化品牌。乡村特色文化,既是乡村文化品牌的源泉,也是乡村文化中的精华,更是乡村文化的生命力所在,挖掘和创建乡村特色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高职学生可以借助本校具有文化研究资料和自身人才的优势,在开展社会实践时,协同乡村文化干部和当地有较高文化修养的行家里手,从历史、地方、经济、人文、区位等方面入手,挖掘或策划乡村文化品牌,寻找可以打响乡村文化品牌的路径和内容。具体可以通过查阅当地乡村文化的历史文献资料,通过文献资料疏理并挖掘当地乡村文化的特色和亮点,着力打造乡村特色文化名片。也可以通过实地调研和走访相关人物,深入了解乡村特色文化传承,形成相应的调研报告,为创建乡村特色文化提出合理化建议。同时加强宣传推广,实现乡村特色文化与文化旅游、文化产品相结合,打造响亮的乡村特色文化品牌。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学生社会实践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前景广阔。为了进一步地发挥高职学生社会实践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还需要高校、地方政府与乡村的通力合作,进行无缝对接,资源共享,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N].人民日报,2018-9-23(1)

[2].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4

[3]宋小霞,王婷婷.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J].山东社会科学,2019,4:176~181

篇5

中国散文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它从中国文化最根基性的方面,记录了中国的历史和普通人的生活与感情,所以散文与现实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我们知道,中国有强大的诗歌写作传统,在文学长河中,诗歌一直被视为最高级的文学样式。但事实上,自唐代举行科举考试后,人们越来越重视文章,散文的作用越来越大。及至到了“桐城派”,散文更是影响了一个时代的文风。所以,从整个历史的演进来看,“文”对中国文化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最大,它比诗歌更全面地影响着当代文化,直至今天,散文仍然深刻地影响着当代的日常生活。散文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从“雅”的方面看,它和诗构成了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诗文文化”传统。由于长期浸于“诗文文化”中,中国古代的文人一般都能诗能文,这不仅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一种能力,也是他们之所以成为知识分子的一种标志。因为诗文已经成为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渗透进他们的精神和血脉之中。可以说,中国最早的全部文学,就是诗歌和散文。它们经由历代封建文人士大夫之手而逐步完善成熟,特别在散文领域,名家大师辈出,不胜枚举。二是从“俗”的方面看,散文的门槛较低,书写较自由随意,由于贴近现实生活,最适宜表达普通老百姓的思想感情,所以从古至今,在诸种文学体裁中,散文的产量最多,影响最大,拥有的读者也最为广泛。散文不但最贴近日常生活,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它还是中华民族情感的结晶。历史上那些优秀的散文,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感情结构和心理结构。赵与时《退宾录》载:“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坠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坠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1]这里的《出师表》、《陈情表》、《祭十二郎文》,都是我们民族散文的瑰宝,在这里面就有着我们民族情感的密码。可见,散文这种文学形式在整个中国文化当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作为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方式,和中国人的生命活动密切联系。它凝结着中国人的思想价值、文化理想,渗透进了中华民族浓厚的情感基因。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研究中国散文就不仅仅是研究一种文字的写作,而是探究一种深植于文化中的大爱和人文情怀。比如朱自清的名篇《背影》,作者采用长镜头聚焦的方法,集中浓缩了父亲的“背影”。这个“背影”实际上已成了一个情感的原型,一个民族的文化代码。《背影》感人的秘密,不在于它的文字,而在于感情与文字之间,有一个文化结构———民族的集体无意识的感情沉淀。正由于《背影》中父子的感情都浓缩在这个情感原型中,这样“背影”也就成了一个“有意味的形式”,成了一个苏珊•朗格所说的“生命的投射”。像《背影》这样蕴含着民族的感情密码的作品,在中国散文史上还有许多。因此,我们的散文研究,要尽量透过散文作品的表层文字,挖掘出深藏于文字背后的民族情感原型和精神原型,使其更好地融入到当代文化建设中。除了上述两方面,中国散文还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中国散文里充满着一种东方式的智慧,这种智慧有两个特征。一是以寓言为广,即《庄子•天下篇》所说“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从《庄子》文本看,庄子实际上就是借助丰富的想象,通过对人、事、物进行形象化的描述,来表达自己对宇宙自然的认知,以及对生于其中的社会人际关系的把握和对于人生的感悟体验。如《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就相当典型地体现出庄子这种诗性智慧写作的特色,那就是通过庖丁高超的解牛技巧来隐喻某种生存之道。二是倾心于“平常心是道”的禅风,即“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直觉思维方式。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始得西山宴游记》,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都是颇具“禅味”的散文小品。可见,禅宗不仅对中国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对于中国散文尤其是其中的散文小品的渗透,使我国的散文呈现出了一种绝不同于西方散文的诗性智慧。综上可见,中国散文在漫长的发展建构中,已逐步形成了一套包括民族感情、智慧和精神在内的富于中国特色的“散文文化”。这种“散文文化”既是一种文学的写作,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文本体制,更是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散文既是现代人感情和心灵的栖息地,同时也担负着守护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文精神高地的使命。

二、文化生命理想和文化人格

文化生命理想是在文化的框架中更符合现代文化精神和现代人格的一种文化建设。它既重视人的生命体验的价值取向,也具有比较清醒的层级文化价值目标,即重建中华文化价值体系和实现全人类文化价值的终极目标。因此,它既是个人的、民族的,也是人类的终极关怀,是复杂文化心理内容的核中之核。因为现代社会文明越是发达,人的生命的文化那一部分就越重要。我们看到,中国现代散文作家都明确地以文学与文化的建设为基点,并以各自不同的创作追求与创作实绩标示出作家不同的文化生命理想。鲁迅杂文以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的犀利与辛辣,构成了他独具一格的文化生命理想,它一方面呈现了生命价值被现代文明所深度污染的各种异化的生存形式,一方面又体现了鲁迅对于知识分子怎样担当历史使命的独特理解。周作人在寻求社会文化建设的理想框架时,更多钟情于对历史文化、传统精神的想象与依持,突出作家自我本真原初的人生体验。他不是从当前现实需求的逼迫出发,而是从非实用的更加内在的基因传承的高度,去把握人们当前精神上急需解决的问题。何其芳的散文在象征人生里往往表现自我的“美,思索,为了爱的牺牲”的文化追求。炽热地爱恋人生、清醒地理解人生的梁遇春的散文始终追求着一个可以理解的人类生存,他以“快谈、纵谈、放谈”的方式探求着“建在理智上面的天真的”生活艺术。李广田的散文则以叙事的方式传达了他关于“人的改造”的本质和意义。这些散文家的创作广泛联系着社会发展进程中各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其潜在的文化价值是不容忽视的。他们的散文不仅揭示了新旧文学转换的重要意义,而且代表了新型社会文化的基本精神追求,反映出现代知识分子相对成熟的文化生命理想。与文化生命理想相联系的,是对于中国散文与民族文化人格的塑造。一部中华民族散文史,其实就是一部民族文化性格的演变史。所以,散文创作和研究的一个任务,便是通过对中国散文的文化诠释,去把握传统散文中文化人格的延续性与变动性,不仅再现知识分子在时代变革中的内心冲突,同时还要通过文化人格的发掘,去再现一种灵性与浪漫,去探测一种社会文化心理和生命价值取向。在这方面,《史记》堪称典范。在当代散文家余秋雨在《遥远的绝响》、《一个王朝的背影》、《风雨天一阁》等散文中,塑造了三种不同的文化人格类型:一是追求自由独立但又多少有些神秘乖戾的文化人格;二是强健开放、积极进取的文化人格;三是具有圣洁和崇高的文化良知的文化人格。由于余秋雨将文化人格的建构和升华作为他的文化散文创作的一个中心,而这种文化人格的建构又以现代性的文化价值观作参照,同时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认知和情感体悟为依托,在此基础上,再配之以诗性的生命激情和文化想象,此外,还有一套属于“余秋雨式”的个体的话语,这样,余秋雨文化散文中的文化人格的建构自然便比以往散文中那种纯粹从政治层面或道德层面的人格建构要开阔得多,也复杂和深刻得多。在如何塑造理想的文化人格方面,当代不少散文家都做过努力。除了余秋雨之外,王充闾、梁衡的散文也值得一提。王充闾在《渴望超越》中认为散文创作说到底是“生命的转换,灵魂的对接,精神的契合”。他的文化散文《两个李白》、《用破一生心》,在剖析展示李白、复杂人格的同时,也肯定了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对于塑造理想文化人格的作用。梁衡在《大无大有》中,从多个角度描写了既“大无”又“大有”的伟大文化人格,这种理想的文化人格是历史与现实,人与自然,理性思辨精神与生命文化感悟的完美融合。显然,这样的理想文化人格正是当前深受后现代主义和消费主义冲击的社会现实所缺乏的,也是当代的文化建设所迫切需要的。可见,在消解了深度模式的当下,文化散文以其启蒙现代性的思想价值取向和对独立人格与理想精神的探求,不仅奠定了其不可取代的文学史价值,也为当下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养料。

三、中国散文的抒情传统与当代文化建设

庄子的散文,姿肆,想象超拔,激越宏丽,巧譬善喻,生动形象。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说,庄子属于“文辞之美富者”。[2]闻一多则认为庄子堪称先秦诸子中最杰出的文学家:“如果你要的是纯粹的文学,在庄子那素净的说理文的背景上,也有着你看不完的花团锦簇的点缀———断素,零纨,珠光,剑气,鸟语,花香———诗,赋,传奇,小说,种种的原料,足够你欣赏的,采撷的”。[3]《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是先秦散文成熟的标志,而且开创了中国审美文化的范式。如果说庄子是中国抒情散文第一家,那么司马迁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抒情散文第二大家。过去的研究较多地注重司马迁在史学方面的贡献,充分肯定其对于中国史学的开创性意义,相对来说,对司马在散文艺术方面的贡献则有所忽略。其实,司马迁既是一个史学家,也是一个内心世界极其丰富,感情极其充沛的大散文家。司马迁写史,以雅洁为世人所称道,班氏父子称其具备“良史”之才。可贵的是,司马迁并未因雅洁而丧失散文审美和感情的力量。读他的《报任安书》,你会感到他的文字“操纵起落,俱挟浩气流行,如怒马奔驰,不可羁勒”。[4]他“直写胸臆,发挥又发挥,唯恐倾吐不尽,读之使人慷慨激烈,唏嘘欲绝,真是大有力量文字”。[5]司马迁可谓“极尽文章的能手”,他的爱憎感情,常常借助叙述语言托出。他的文辞,笔力劲拔,在悲痛之处如火如荼,在悲哀之处又异常凄绝,这些抒情特色,在被称为战国四君子传的《孟尝君列传》、《平原君列传》、《春申君列传》、《魏公子列传》中都有着十分突出的体现。中国古代散文的抒情审美传统,在陶渊明、柳宗元、苏轼、袁宏道、张岱等杰出散文家中也有着出色的表现。陶渊明的文章语言朴素而优美。如写武陵渔人初入桃花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写桃花源中的风光则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6]在这里,“世外桃源”的宁静淳朴,乡村景象的描绘,抒情的笔调,优美的文辞与田园诗般的意境可以说是水融,达到了和谐统一的境界。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既是艺术成就很高的山水散文,也是优美漂亮的抒情审美散文。他的散文没有学究气,且极富个性色彩,往往借助景物书写胸中的不平,这使得他的山水散文有了人的性格。在文笔方面,柳宗元的山水散文多用短句,文字简洁生动,节奏明快而富于变化,而且常用虚实结合方法谋篇布局,从而使文章妙意横生。苏轼的散文品类众多,既有《进策》、《思治论》、《留侯论》等议论性散文,又有《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等山水游记。苏轼的散文常熔议论、描写、抒情于一炉,在文体上勇于创新,不拘常格,在文风上则是随笔挥洒,不加雕饰,因物赋形,行云流水,深得《庄子》真传。至于晚明的袁宏道,虽然他的散文多以尺牍为主,且注重游玩时的趣味,但他注重散文中的个性自我,强调散文需真实,感情需从胸臆中流出,这样他的散文一方面具有“短而隽异”的特点,一方面又贴近人的性灵,这是袁中郎在古典抒情散文方面的贡献。而晚明另一位杰出散文家张岱的散文,更具鲜活灵动的艺术情韵。他的《湖心亭看雪》,以传神生动的量词描写西湖的雪景和人物,展示了山水的生命脉搏,其散文静中有动,冷中有暖,抒情中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实乃抒情写景的大家。以上所列举的中国古典抒情散文大家,他们的散文有着共同的特征。其一是他们的散文与以唐宋诗词为代表的中国诗词,共同构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诗文文化”,这种“诗文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诗性精神,可以说是一种诗、思、史三位一体,融会贯通的审美范式。其二是中国古典散文特别推崇崇高和谐,优美雅洁,强调散文的精神性、感情性和心灵性。其三是中国古典散文十分讲究文笔修辞,炼句炼字,以及语言的弹性,所以古典散文基本上都是“美文”。上述几方面正是中国古典散文所特有的内在审美性,这种审美性不仅是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而且对于今天正在进行的当代文化建设,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当前中国的经济和文化正处于转型期,而转型期的当代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构一种适合时代要求,能有效提高国民精神和审美感知的审美文化。而中国古典散文的审美范式,正好可以纳入当代文化的审美建构框架中。当前中国文化最大的问题是低俗文化、娱乐文化泛滥,高格调,高品位,既能给人以思想滋养,又能提升当代人的审美情趣的优美文化太少。在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和平面文化的同时,人的审美感知日渐迟钝和粗糙,感情和心灵也越来越沙化,正由于优美文化在粗坯文化面前相继沦陷,当代文化建设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需要审美的介入和支持。笔者认为,所谓审美文化,指的是从文化的本质上,认定文化就是审美的。审美既是文化的起点,也是文化的终点,是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旗帜。因为文化建设如果没有审美的介入和渗透,则这种文化建设只能停留于方针和政策的显层次上,或者只是一些了无生气、冰冷僵硬的统计学上的数字和建筑物的堆砌组合。而有了审美文化的滋润,文化建设便不仅有血有肉,有声有色,有情有味,而且可以使国民的审美感知变得精致敏感,从而提高他们分辨优质文化和劣质文化的能力,并由此迈向良性健康的审美之途,进入一种安详和谐、宁静澄澈的真善美的境界。而在当代审美文化的建构过程中,散文的确可以大显身手,充分发挥其审美上的优势。且不论灿若星河的古典散文,仅就现代散文来说,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不知影响了多少读者,陶冶了多少人的心灵。当代台湾散文家龙应台的《目送》,自2009年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后,短短两年间就重印十多次,累计印数达到五十多万册。《目送》与《背影》一样写的是亲情题材,但因作者抓住了人类共有的普遍情感和价值观,加之情思内敛,文字优美,文化与审美达到了高度统一,因此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可惜长期以来,我们在文化建设中,往往忽视了散文的审美价值,没有很好地去挖掘散文这一块富矿,更没有很好地加以利用。如果我们在当代文化建设中高度重视审美文化的建构,同时注重挖掘散文的思想和审美资源,则我们的当代文化建设有可能呈现出另一种面貌。

四、互联网时代的散文价值

篇6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团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纪念“五四”运动91周年为契机,动员全市各级团组织和团员青年立足本职,服务基层,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激励团员青年继承、弘扬“五四”运动和共青团的光荣传统,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激发团员青年的创造活力,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贡献力量。

二、活动主题

弘扬五四精神谱写青春华章

三、活动时间

20__年4月——5月

四、活动内容

1、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开展“迈入青春门,走好成人路”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奋发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在勤学好问、热爱生活、服务社会的实践中经受锻炼、提高素质,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全力开展青年就业创业行动。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全市各级团组织要围绕大局、扎实工作,认真做好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就业创业培训,开展青年技能比武,举办就业招聘会,以实实在在的措施服务青年就业创业,竭尽全力解决青年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3、扎实开展青春建功新农村行动。要进一步推进服务农村青年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在农村开展技术培训等形式将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优势,全面提高农村青年的整体素质,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村青年。

4、广泛开展红色系列文化教育活动。牢牢把握91周年的契机,针对青年特点,根据青年审美、娱乐、兴趣、休闲变化的要求,以宣讲报告、座谈访谈、参观走访,观看“五四”有关电影等形式,广泛开展红色之旅、红歌会、主题团(队)会、团情团史知识竞赛、读书征文、爱国电影周、书画展等活动,全面活跃青少年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和网络文化,满足青少年的文化需求。

5、深入开展青春榜样系列活动。通过开展第十五届西安市“十大杰出青年”、西安市杰出(优秀)青年卫士、西安市“五四红旗团委(标兵)”、“五四红旗团支部(标兵)”、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团员以及各种创先争优的评选表彰活动,培养、发现、宣传、树立一批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出突出贡献、取得骄人业绩、展现时代风采的优秀青年和先进团组织典型。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传媒,宣传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在全市团员青年中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尚,引导广大青年在党的领导下更好地成长进步。

五、重点工作

1、举行纪念“五四”运动91周年暨西安市第十五届“十大杰出青年”表彰大会。

实施时间:20__年5月4日

牵头部门:团市委宣传部

2、举办西安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专场招聘会。

实施时间:20__年5月

牵头部门:团市委城乡部

3、举办农村青年“领头雁”培训活动。

实施时间:20__年5月

牵头部门:团市委城乡部

4、举办“迈入青春门,走好成人路”主题教育活动——“青春在责任中成长”成人仪式。

实施时间:20__年5月

牵头部门:团市委学少部

5、举办纪念91周年“青春寄语”活动。邀请近年来团市委转业的中层以上干部和区县团委副书记以上人员撰写纪念91周年的专题文章。在团市委网站上开辟专栏刊登。

实施时间:20__年3月——5月

牵头部门:团市委网络部

6、举办“读书,学习,成长,责任”五四专题读书活动

实施时间:20__年5月

牵头部门:团市委宣传部

7、举办西安青年“冠军11脚”团队劲跑比赛。

实施时间:20__年5月

牵头部门:团市委宣传部

8、举办西安市第三届杰出(优秀)青年卫士表彰大会。

实施时

间:20__年5月——6月牵头部门:团市委权益部

六、活动要求

1、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今年是“五四”运动91周年,开展系列纪念庆祝活动,引导团员青年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是当前全市各级团组织的一件大事。全市各级团组织要高度重视,深刻认识做好系列活动的重要意义,要通过活动的广泛开展,推动团的工作全面活跃,为我市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率先发展,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增光添彩。

2、结合实际,精心策划。全市各级团组织要结合各地实际,围绕“弘扬五四精神谱写青春华章”主题,发挥广大团干部和团员青年的创造性,坚持团员青年的主体地位,增强活动的群众性和参与性,精心策划和实施能牵动基层、吸引青年的活动。

篇7

关键词:文化馆;群众文化;文艺辅导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如火如荼,为繁荣国家文化事业,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文化馆文艺辅导干部应该迎接这种新形势下的挑战和机遇,积极发挥自身一专多能的优势,根据社会市场的需要,搞好多层次辅导,这样才能将文艺辅导工作纳入正轨。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文化馆群众文化辅导工作的关键在于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业务能力强、敢于创新,并且具有奉献精神的文化骨干队伍。

开展群众文化辅导员队伍培训,是加强基层文化队建设、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结合实际情况,通过集中学习、技能比拼、业务交流等多种方式,经常组织开展群众文化辅导员培训工作,包括文艺创作(音乐、舞蹈、戏曲、美术、摄影)、艺术编导等业务培训,以推动群众文化辅导员不断提高综合素养,精通业务技能,从而为基层群众提供不同层次、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

基层文化馆应该做好定期的专业业务学习,定期组织专业人员的业务培训以及定期组织内部专业人员的业务竞赛、学术交流等。还可以采取多走多看的原则,现场参观国内外各类演出、展览、群众文化活动等等,开阔大家眼界,取其优避其劣,从而逐步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文化馆还可以面向社会广纳专业人才,充实文化馆的专业辅导力量,从多方面提高整体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辅导工作

深入工厂、农村、部队、社区等基层单位辅导,搞好多层次群众文化辅导,培养业余文化骨干。文化馆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组织开展文化下基层进乡村等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各级文化馆要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依托各级群众文化辅导点,面向基层、深入基层、广泛开展志愿辅导服务,大力繁荣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地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以服务每个社区的基层老百姓,使他们成为群众文化组织者、先进文化的倡导者和文化建设的推动者,以此她,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当地文化事业发展。

加大基层群众文化公益培训的力度,组织馆内业务干部深入社区、部队、学校传习非遗项目传承,进行文艺晚会的策划、组织和节目辅导,让文化馆的业务骨干带头,带领群众积极举办各项文化活动。也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群众需求进行培训,比如许多民间舞蹈、广场舞培训等,要挑选群众喜闻乐见的。同时文化馆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免费开展群众文化公益培训。

三、开拓思路做好基层业务辅导

1.管理创新是做好文化馆基层辅导工作的保障。

管理体制混乱,就会造成文化专业人才的流失、专干不专等诸多问题。形成灵活的人事管理制度,打破工作人员使用方式,自由组织任用,采取多种用人方式配合使用,促进文化馆基层辅导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2.观念创新是做好文化馆基层辅导工作的前提。

随着世贸协定的深入开放,各种文化思潮必定以物化的形式参透至我们老百姓的精神生活中来,网络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加强了这种趋势,树立健康的意识形态做大做强群文事业,是每一位群文工作者的责任。改革陈旧的文化理念刻不容缓,首先树立群众文化既是事业优势产业的观念;摆正事业与产业的从属关系,群定产业为事业服务的基本政策,使之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3.方式方法的新是做好文化馆基层辅导工作的载体。

文化馆的辅导工作也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不要仅仅局限在面对面教学辅导的框框之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手机信息、数字移动电视等多媒体的优势,通过数字化信息的传播,将基层文化的辅导工作做到丰富且多样。

4.机制创新是做好文化馆基层辅导工作的关键。

首先确立以活动带辅导的运行机制,活动为龙头明确相关专业辅导的目的性。这样可以有的放矢的制定辅导方向,并为辅导活动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为辅导人才的培养机制、辅导人员的奖励机制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持。

四、围绕上级中心宣传工作,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推动群文工作

1.利用场馆优势,实现公益展览常态化,举办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展览。

广大群众既是创作主体也是观众主体。为此,文化馆坚持展出和参观的双向免费,不仅对参观群众免费开放,而且主动邀请各艺术爱好者尤其是本地艺术家进馆办展,免费为他们提供策展、布展、办展等服务。

2.全面落实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城发展。

为贯彻落实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精神,文化馆内的多功能厅、展览厅、宣传廊、舞蹈排练室、曲艺培训室、书画室等场地免费向群众开放,为全区各单位和社会文艺团队提供排练场所,文化馆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开设了老年人合唱培训班、曲艺培训班、广场舞培训班。

参考文献:

[1]杨水芳,浅谈文化馆应该如何做好文艺辅导[J].艺文论坛.2012(19).

篇8

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州委依法治州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有力领导和精心指导下,我局紧紧围绕法制宣传和培训、依法行政和管理、行政执法监督和检查等工作,求真务实,克难攻坚,切实开展了依法治理各项工作,基本达到了规划的预期目标。现将完成工作情况作以下总结:

一、强化组织领导

(一)建立健全领导及办事机构

领导重视是抓好“五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的关键。为加强领导,抓好工作,我局成立了由党组书记、局长普利颜同志为组长,系统各单位、局机关各科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普法及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职责明确、工作制度健全;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工作制度和组织网络,每年不定期召开会议,分析、检查、研究、交流普法及依法治理工作,查找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各种措施。由于领导重视,经费落实,使文化系统的“五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得以顺利的开展。

(二)制定工作计划

我局根据《关于在全州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和《州—年依法治州规划》的具体要求和部署,结合文化系统管辖范围广、涉及的法律法规多、行政执法任务重、员工多、岗位分散和干部职工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的实际,按照突出重点,责任到位,分层施教,严格考核的思路,制定了我系统第5个5年法制宣传教育及依法治理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从指导思想、对象内容、步骤方法、进度安排、工作职责等方面都做了具体的要求,并将工作的各项指标通过目标责任的形式,分解落实到各单位、科室,纳入年度考核范围,将依法治理工作落到实处,坚持做到年初有部署,年中有检查,年底有总结。

依法治理工作开展以来,每年各单位、科室根据局普法办的工作安排和要求,结合岗位职能,拟制工作计划,并由局依法治理办公室按州委依法治理办公室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限内及时上报。对于州委依法治理办公室下发的各种统计报表,我局十分重视,即使在人少事多,公务繁杂的情况下,也抽调人员认真梳理各项数据,按时填报各种报表,从无延误。

(三)保障普法工作的经费投入

为确保依法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凡州依法治理办公室要求订购的各种宣传资料、培训教材、学习资料,局领导都及时核拨经费,保障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施,为普法及依法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经费保障。

三、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各种法制宣传教育及依法治理工作

(一)加大对领导干部普法力度

依法治理工作开展以来,我们一直坚持领导班子成员学法制度,将法律法规学习纳入中心组学习内容,建立健全了中心组集体学法制度,党组每年不定期集中学法4次,积极主动参加州政府法制局、省文化厅等部门举办的行政执法培训班,均取得了省政府颁发的行政执法资格。局领导班子成员的法制意识不断得到加强和提升。

(二)强化普法宣传和教育

在普法中我们采取自学、集中学习、以会代教、以会代训以及开办执法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对干部职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为规范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举办了1期全州文化(新闻出版、版权)行政执法培训班,对州县乡三级文化、新闻出版、版权执法人员60余人进行培训;根据全国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年的活动要求,我们分3期派遣全州文化系统分管市场管理的局长及市场科(股)长、稽查队长40余人参加全省文化市场行政管理执法人员培训班。据不全统计,4年来我们共派遣执法人员80人次参加了国家版权局、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局和州县法制局等部门举办的各类法制培训班(会议)18期。培训内容包括《国际版权条约》、《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著作权法》、《世贸组织保护知识产权规则》、《音像制品管理条例》、《新闻出版行政处罚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

年以来,我们每年都保证职工学法时间保持不少于40个学时,认真组织干部职工学法用法,深入学习《宪法》、《宪法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五五”普法读本》、《反法制教育读本》、《保密法制宣传教育》、《突发事件应对法》以及《行政许可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罚条例》等20多部基本法律制度和《出版管理条例》、《省出版物市场管理条例》、《印刷业管理条例》、《著作权法》等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法规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30多部文化、新闻出版、版权部门行政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文化系统干部职工的法制素质。

我局每年都组织各种形式的普法学习培训活动,干部职工参学率达到100%。同时,我局还着重加强青年干部职工守法教育,积极参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市场秩序专项整治”等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文化系统4年多来广大干部职工无1人参与违法犯罪活动,、年我局连续两年被州委州政府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三)积极推进法治文化建设

我局高度重视机关法治文化建设,把其作为一项系统性、基础性社会工程来抓。文化系统各单位也认真贯彻工作部署,把法治文化建设作为推进部门法治建设的重要抓手,认真实施。年以来我们结合实际采取各项扎实有效的措施,加大法治文化建设力度,促进依法治理和法治建设的深入开展。

1.制定政策。认真组织编制了《州文化局行政问责四项制度实施办法》、《州文化局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实施办法》以及《州文化局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实施办法》等法规性制度,进一步引导和规范了文化部门公共事务活动的法制化运转。

2.法治文艺成为亮点。顺应“三基地、一品牌”的战略要求,全州文艺生产单位纷纷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文艺活动,创作演出了一批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以普法、反腐倡廉为题材的文艺节目,产生了较好的影响,达到了普法宣传和警示教育的目的。

3.强力推进依法治理工作。为圆满完成“五五”普法及依法治理工作,我们规划的总体要求和安排,提出了具体工作目标:一是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二是适时集中组织全体干部学法用法;三是坚持学用结合,推进文化工作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依法管理;四是开展面向社会的法制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五是做好年度“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专题、主题宣传活动;六是学习宣传整治和规范文化市场经济秩序法律法规;七是建设“农家书屋”推进“法律进乡村”工程活动。整个工作目标明确,措施细化,具有一定的操作性,为全面完成依法治理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梳理部门行政权力。我局对文化、新闻出版、版权行政权力进行了全面梳理,初步确定州文化(新闻出版局、版权)局行政执法主体3项,梳理行政处罚及其依据143项、行政备案及其依据7项、行政强制及其依据18项、行政许可事项及其依据26项。行政权力的梳理,为进一步规范地使用各项行政权力提供了保障。

5.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政务运转“阳光化”。一是所有行政执法事项无条件上网运行。二是加强对所有办事流程的规范性、合理性审查,针对群众对政府机关政务信息网络查询解答的功能需求,不断完善我局FAQ政务信息在线解答以及阳光政府听证、公示、通报服务机制。三是加强对政府信息网站网上操作流程全程监控、监督。四是加强行政许可听证、行政处罚听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规范工作。

通过积极推进各项法治文化机关建设工作,营造了浓郁的法治文化氛围,机关干部职工进一步牢固树立法治理念,自觉学法、守法、用法,不断地自觉提升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水平。

(四)推动普法及依法治理工作常态化

1.组织好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和考试。按照州委依法治理办公室的通知要求,我们组织了州文化系统干部职工进行了各种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和考试,内容涉及《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文物法》、《公务员法》、《物权法》等常用常见的法律法规。局党组将普法考试成绩与年底考核作为职务晋升的参考依据,鼓励干部职工学习法律法规。在历次普法考试中,全系统干部职工参考率、合格率均为100%。通过普法考试,极大地提高了整个系统的法律意识和素质。

2.大力开展“法律七进”活动。我局大力开展“法律七进”活动,通过送文艺下乡,依托“2131”工程为基层农村免费放映电影,建设“农家书屋”,开展群众文艺活动等形式,借助文化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等契机,将文化和法治有机结合,以书报刊、电影、歌舞文艺等载体把法制教育、法制宣传的触角向全社会的各个层面延伸,扩大法制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了领导干部的法治化管理水平;教育了广大干部职工自觉学法、用法、懂法、守法意识;督促和帮助生产经营企业依法办事,诚信经营,增强宪法和法律意识;教育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依法维权,履行义务,努力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为全系统顺利实施“五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3.积极组织参加各种宣传教育活动。每年我们都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参与各种法制宣传活动。年根据文化部深入开展“阳光行动”为重点的音像制品整治工作的通知要求,我们积极组织开展了第八届音像市场法制宣传活动,发放音像制品法制宣传资料5000多份;年开展了以“阳光娱乐,和谐文化”为主题的宣传周活动,发放《阳光娱乐经营倡议书》和阳光工程海报600多份,出动4辆宣传车,设立4个宣传咨询点,大力宣传阳光娱乐工程,同时,我们在活动中还开展了《娱乐场场所管理条例》、《环境噪音污染防治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法规的宣传工作,发放宣传资料2500余份;此外,我们还着力做好每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和“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活动,充分利用广场和集市人员较为集中的时间和区域,现场发放《文物法》、《著作权法》、《出版管理条例》和《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广泛宣传。

据不完全统计,五五普法及依法治理工作开展以来全系统发放各种宣传资10000多份,服务咨询300多人次,为广大群众解疑答惑,宣传文化领域法律知识,进一步为全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制文化氛围。

三、着力规范行政行为

(一)完善各项执法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为严格执行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行为规范,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我们在工作中落实了政执法责任制,行政执法督查制、行政执法公示制以及行政执法错案与过错追究制,使行政执法活动的开展更加公开、公正、透明。我们把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执法行为,加强执法监督,查处违法案件,作为推进文化事业依法治理的重要内容。在执法活动中我们特别强调执法责任“三落实、三公开”,即执法责任落实到领导,落实到执法单位,落实到执法人员;办理程序公开,办事人公开,监督人和监督电话公开。行政执法水平和执法队伍素质在不断提高,有力促进了文化(新闻出版、版权)市场秩序的整顿和规范。整个文化(新闻出版、版权)行业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依法管理力度不断加大,市场的投诉率越来越低,网吧等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得到了明显好转,文化市场秩序逐渐规范,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和谐健康发展。

(二)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开启便民服务便捷通道

我局十分注重公示类载体建设,主要是服务公示牌、公示栏、办事程序图、意见箱等公开设施。信息公示内容包括:服务承诺、办事程序、办事指南等,以及执法主体、执法依据、执法内容、执法范围和局机关科(室)职责、公开承诺、人员职责分工等信息与内容,方便群众办事,接受群众监督。

另外,我局将网站作为信息公开的主要途径,在政府门户网站文化局子网站设立了机构职能、法律依据,发展规划、行政执法、业务服务等板块,对每个板块的信息资料进行不定期更新,个人及组织随时可以通过上网了解文化部门相关业务的办理,这样既方便了群众办事,又缩短了办理流程,提高了机关工作效率。截止目前,我局已各类信息104项,整理法律法规依据100条、行政执法事项及其依据294条,信息资料十余万字。民众的知情权得到了保障,文化部门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有力促进了文化工作的开展。

(三)完善机制,以政府机关自身建设为抓手,打造政务查询服务平台

按照州政府的统一部署,州文化系统启动实施了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的实施,组织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政务信息查询。依法治理期间,全系统开展重大事项听证1项,向社会公示重要事项12项,通报重点工作事项17项。同时,政务信息查询在线解答系统和行政审批项目查询系统以及96128政务信息查询专线(开通96128政务信息查询专线的有6个单位共计8名信息联络员和6部政务信息查询专线服务电话)已投入使用,相关查询及服务工作已全面开展。全系统政务信息网络查询系统从正式开通以来,共接受公众提问2个,已处理提问2个,处理问题成功率达100%。

我们还积极发挥96128投诉电话和12318文化市场投诉咨询电话(免费)作用,保证该电话24小时有人接听、记录。4年多以来,我局对接到的群众投诉咨询都进行了妥善答复和处理,得到了社会广泛好评。

(四)建章立制,规范机关公权力运转

五五普法以来,我们注重建立和完善依法行政和作风效能建设的长效机制。一是出台了领导干部下基层调查研究工作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明确了调研的内容、形式和要求,对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的时间、调研文章的数量做了规定,为改进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奠定了基础;修订了《上下班考勤制度》、《车辆管理制度》、《AB角工作制度》、《岗位责任制》以及《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执法督查制》等制度,加强了依法行政和作风效能建设。三是建立完善了机关保密工作方面的长效机制。印发了《州文化局关于进一步加强计算机保密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出台了《州保密工作制度》,并结合保密新形势的发展和文化工作实际,制定了《计算机安全使用保密管理制度》等7个计算机保密管理制度。

通过制度的不断规范和完善,文化局也在法律法规范围内规范运行,机关公权力进一步迈上法制化轨道,年、年我局被州委州政府评为全州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

四、强化市场管理和“扫黄打非”专项斗争,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经营活动

文化(新闻出版、版权)行政执法管理工作是我局的一项重要职能,我局职能范围内的法律法规数量较多,内容涉及歌舞演艺、娱乐、网络文化、电子游艺、美术品经营、印刷、发行、新闻采编、文物保护和文物市场等项目和活动的管理。为保证法律、法规、规章的正确实施,我们在工作中将行政管理、执法惩处和普法教育三者有机结合,收到了实效。

(一)以普法推进常规性管理工作

依法治理工作开展以来我局切实将普法工作与文化市场整治工作紧密结合,运用普法学到的法律知识,指导具体工作,积极促进文化市场和社会环境进一步规范有序。年11月为认真贯彻执行新修订的《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国务院第458号令),我局在六库举办一期了娱乐场所经营法人培训班,培训经营法人138人次;年为推进文化市场法制建设,举办了2期娱乐场所、网吧、音像市场经营业主培训班1期,印刷法规培训班1期,共培训业主238人次;年为加强娱乐和网络文化等市场的管理,开办了1期电子游戏经营业主培训班、1期网吧经营业主培训班和1期印刷法规培训班,培训业主和经营户150人次。年鉴于音像制品管理职能划转,举办了1期全州音像制品经营户培训班,培训业主70多人。

此外,我们还将法制宣传教育贯穿于日常管理工作。每年,我们都按时完成对全州30余家印刷企业和打字复印经营户和20余家出版物发行企业和经营户的年度核验工作,并借年检登记工作之机,进行《印刷管理条例》、《出版管理条例》等相关政策法规宣传教育,进一步规范了他们的经营行为;二是配合全州“扫黄打非”工作的深入开展,出动法规宣教人员进行法规宣传教育。仅年我们就出动法规宣教人员971人次,进行法规宣传教育312场次,教育群众8000多人次。

(二)清理文化市场,维护文化安全

4年多来,我们除了加强对文化市场的日常管理外,还抓住重点地区和重点领域,开展突击检查、专项治理和集中行动。

为打击侵权盗版,清除文化垃圾,保护知识产权,自年以来我们每年都统一组织全州集中销毁侵权盗版制品及各类非法出版物活动,仅年就集中销毁了依法收缴的侵权盗版制品及各类非法出版物42269件。作为文化(新闻出版、版权)行政执法部门和全州“扫黄打非”组织协调部门,我们每年都组织和出动大批执法队伍开展市场执法行为,清理全州文化市场。以年为例,我州各级文化(新闻出版、版权)管理部门就出动稽查人员3469人次、车辆347辆次,共检查娱乐场所986家次、网吧537家次、音乐茶室164家次、出版物市场300家次、音像市场470家次;收缴非法音像制品1593盘碟、非法出版物204册;查处违规经营单位12家,罚款55,000.00元;在全州开展了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大检查工作,下发《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40份、《复查意见书》14份;同时,组织全州各级“扫黄打非”部门共出动检查人员检查市场328个次,检查印刷复制企业210个次、店档摊点70个,收缴非法出版物9724件。

由于工作开展扎实有力,全州文化市场进一步繁荣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也进一步保障,我局文化市场依法治理工作得到了省州上级部门的肯定和嘉奖,、、年被省“扫黄打非”领导小组评为全省“扫黄打非”工作有功(先进)集体,、年连续两年被州委州政府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篇9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的一场深刻的革命,一次全面的国家体系创新。它不仅将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过程和未来走向,制约着中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而且,也是更重要的,它正成为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种新的存在性依据,成为当下中国行为的一种文化生态,影响和推动着中国全面的制度创新、路径改革和价值重建。胡惠林教授(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认为,在这样一种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的文化产业被赋予了新的责任:参与入世后的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所必须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整体进程,接受改革成果和成本的转移,协调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满足国家的战略需求,推进国家文化与文化产业创新系统建设。张晓明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指出,“入世”后的中国面对的是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对中国文化产业具有“不对称优势”。因此,入世后在我国文化产业领域发生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不对称竞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际性产业发展格局的不对称:以夕阳产业换我朝阳产业;(2)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对称:以产业实力搏我资源潜力;(3)已承诺开放领域竞争的不对称性:以产业高端对我产业低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将由有限范围和有限领域内的开放,转变为WTO规则框架下的宽范围和多领域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性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的按中国政府承诺的时间表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中国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双向的相互开放。张晓明认为,鉴于国际性文化产业发展出现了手段和内容的矛盾,在产业发展阶段上具有一种“后来居上”和“逆向整合”的趋势,中国在制订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时应以实现可持续的、跨越式的发展为基本指导方针,并遵循这样的原则:以文化艺术的原创带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以文化产业带动信息产业,以产业政策引导企业整合,以制度创新应对制度竞争。

发展文化产业需建立与之互补的文化艺术保护方式

新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将文化艺术分为经营性(以盈利为目标)和非经营性(以非盈利的文化艺术建设为目标)两大部类,在建立市场性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同时,还必须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对位性互补的文化艺术的保护方式。二者相辅相成,形成当代文化发展的合理架构。金元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认为,我国当前的文化遗产保护必须首先理顺下面几个关系:(1)文化遗产“救亡图存”与复兴光大的关系;(2)大规模经济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3)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遗产当代利用的关系;(4)文化遗产保护宏观整体规划与分档次、分阶段、分地区的具体策略实施的关系。金元浦认为,结合国情,我国文化艺术的保护方式应采取政府保护、法律保护、市场保护与社会支持等多重因素综合运作的方式。(1)加快政府保护方式的改革。改革和完善政府保护方式是文化艺术保护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这种保护首先是逐步建立文化艺术的宏观调控机制,主要运用政策的倾斜来实施文化保护,并协助立法机关建立和完善文化保护的法律、法令和法规。其次是逐步加大国家文化资金的实际投入与监督实施,保证文化艺术在国家投资预算中的实际增长。其三,政府保护方式还应包含对民族传统文化和濒危艺术的特殊支持、对高雅艺术的大力资助,以及重点文化设施的建设、扩充与维修。(2)尽快建立完善的法律保护方式。当代艺术保护中依靠法律形式进行保护成为各国注意的焦点,法律方式保证了当代艺术保护的法律地位与运作程序,也保证了艺术保护的公众意识与社会责任。其根本意义是通过减免税收鼓励企业和个人捐资,以达到文化艺术总投入的实际增长。(3)迅速建立市场保护体制。文化艺术的市场保护包含两大方面;其一,为努力发展上规模上档次的一批大型文化产业,依靠市场方式,通过文化产业自身的扩大与积累来改变我国过去文化保护中单一的输血模式,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其二,对于那些不能以产业形式发展的文化艺术则必须通过市场寻求企业资助的道路。从企业赞助保护方式来说,要想使其发展起来,必须保证企业投资能获得相应的回报。(4)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与全民保护。当代艺术保护中的社会支持和全民保护具有最广泛最强大的力量。当代社会通过多种途径特别是现代传媒营造保护文化艺术的社会氛围与社会舆论,培育了一代代懂得艺术的文化大众,这是保护艺术的最深厚的社会基础与心理根源。

发展文化产业亟需改革文化体制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抓紧制定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对国有文化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国有文化部门)进行战略性的改组。因为国有文化部门占有了我国文化资源,包括文化人力资源的绝大部分,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主导力量。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搞好国有文化部门的改组、改制和改造,实现国有文化存量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文化产品生产机制的转变,是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步伐的关键所在。齐勇锋研究员(国务院体改办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指出,国有文化部门在进行战略性改组过程中应坚持“6个有利于”原则:(1)有利于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保障国家的文化和信息安全;(2)有利于国有文化部门建立新型的投融资体制和国有资本的管理、监督与运营体制,使国有资本在保值增值的同时,布局更加合理,结构进一步优化;(3)有利于国有和国有控股的企、事业文化单位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科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4)有利于促进国有和国有控股的企、事业文化单位转换经营机制,调动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其生机与活力;(5)有利于在国有文化部门改革中,调动各方利益主体的积极性,确保出资人、债权人的权益不受侵害;(6)有利于国有文化部门改组、改制的平稳过渡和社会稳定。

具体到传媒体制,孟建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系)通过对美国文化体制的介绍给人以很大启发。他说,1996年2月8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1996年电信法》,彻底打通电信业、传媒业、娱乐业等行业壁垒,大大放宽了媒体经营范围,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媒体业和其他行业之间石破天惊的变革:并购、联合、重组。经过近5年的实践,这种变革的巨大成功已让全世界为之瞩目,在机构重组、产业关联、资金融合、技术平台等方面形成了新兴的实力巨大的娱乐传讯业,并很快跃居美国出口榜首。美国的一系列政策大有可借鉴之处,如我国至今还将电视业与电信业割裂开来的做法,就根本无法实现战略上的大整合。尹鸿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也指出,中国传媒业的改革,不是建立形式上的集团,而是建立现代的企业制度,因此,中国传媒改革的根本不是改革规模,而是改革体制,拆除纵向与横向的行政垄断的篱笆,分离政府管理职能和企业自主经营权力,将传媒的行政管理体系转化为与市场体系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逐步建立公平规范、竞争有序、优胜劣汰,充满活力的市场运作机制。

发展文化产业需实现理论创新

现今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文化不仅仅是饭后茶余的调料、愉悦人生的奢侈品,它更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缪其浩研究员(上海图书馆)认为,文化要成为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主角,必须实现“3个破壁”:(1)文化精神破壁。文化创意是生产力的源泉,是发展的原动力。源于人的创造力的创新才是附加值最高的。因此在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中,文化产业和其它行业中的创意部分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2)文化产业破壁。文化产业不仅自身要做大做强,还要与其他产业形成共栖、融合和衍生的良性互动关系。但是由于我国行政管理上条块的分隔,以及某些政策的限制,这种良性互动的实际发展还远远落后于人们的预期,正在成为一个严重阻碍文化产业成长的瓶颈。(3)文化队伍破壁。目前承担21世纪文化产业发展重任的文化队伍出现严重的知识偏门和缺失。必须以更宽容的姿态重新定义文化人,在更宽广的视野里召集文化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拥有一支适应新世纪使命的文化队伍。就文化产业的人力资源开发,陈少锋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有自己的见解。他指出,管理知识的匮乏以及与管理相关的商业意识、商业伦理、职业化管理、人力资源配置等等,是思考文化产业人力资源所面对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的突出问题是,专业艺术类、行政类出身而非管理类出身的人员所占比重过大,整体人群文化知识层次较低,专业化力量有余、经营管理能力不足等等。陈少锋认为,对其他产业的经理人实施有关文化产业的培训,或者对现有文化产业领域从业人员进行商业管理的教育,是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中一项重大的工程。李康化博士(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则从发展文化产业的全局出发提出了“5个创新”:(1)理论制度创新。突破在文化产业制度改革上的路径依赖和政策瓶颈,以放松管制和透明化的政策供给启动新一轮文化产业发展,以制度创新启动新一轮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防止和克服由于文化产业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而可能导致的政策性衰退。(2)要素市场创新。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政策,放宽民营文化企业和民间金融资本市场准入的尺度,消除在这一领域内的歧视性政策,使民营民间文化产业和资本享有充分的国民待遇。(3)产业链条创新。进一步完善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整体配套,特别是加强文化产业的“上游”基础和“下游”通道。(4)产业结构创新。形成新的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机制。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已经构成现代社会互为依存、以高技术和高文化为共同特征的支柱产业群,信息产业的发展极大改变了文化产业的技术基础,带动了其产业结构的提升,但其下一阶段的发展必定是以文化产业为前提和发展动力。(5)社会结构创新。构建各类社会中介机构,建立健全文化行业制度,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协同发展的新体制。

文化产业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必由之路。沈殿忠研究员(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指出,任何一种文化产业的发展都有两条线索,即横向线索与纵向线索。横向线索反映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纵向线索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阶段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中国文化产业的横向发展线索与纵向发展线索都有两种不同的状态:一种是公平的状态;一种是不公平的状态。讲文化资源开发或文化产业发展的公平,主要讲规则的公平。中国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完整含义,不单纯是实现横向公平或纵向公平,而是要实现两种公平的统一。实现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的统一,关键在于把握一种分寸。这个分寸不仅是一个质的规定,同时也有量的规定。在这个规定的范围内,可以把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人们利益的损害降到可以接受的降低程度,或把利益的满足提升到可以实现的最高的程度。

如果说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的是一种生态伦理,那么文化发展战略强调的就是一种全球社会伦理。可持续发展注重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文化发展战略则更注重人与人之间、身与心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毛少莹(深圳特区文化研究中心)认为,文化发展战略应有以下基本特征:(1)重视公平超过重视效率,控制贫富分化,寻求均衡发展。(2)全面注重不同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精神性的可再生能源替代物质性的不可再生能源;以“文化资本”替代“经济资本”;以精神消费填补物质消费无法满足的精神需求。(3)以慢节奏的“休闲娱乐型(精神消费型)社会”替代快节奏“工作消费型(物质浪费型)社会”。(4)确立更合理的发展指标,将社会文化发展纳入社会水平的衡量之中;将人类对幸福、快乐的追求——而非仅是对物质财富的病态拥有——恢复到自然健康的人性基础上;致力于保护精神健康,以价值理性管理人类社会,走人与自然、身与心的和谐发展之路。

文化产业应走高新技术之路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确定了知识资本、技术资本、人力资本及相关的文化、技术等因素在经济运行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这使得愈来愈从尖端部门走向日常生活的高新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驱动力。黄健教授(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认为,引导高新技术进入文化产业,在提升文化产业的品质、产品的品质方面,在市场融资方面,都将产生重大的效应,获得较好的效果。同时,人们也将看到文化产业的运作理念与其它产业运作理念的不同。因为随着科技与文化大发展时代的来临,人们对产品的技术要求、文化要求、审美要求也将愈来愈高标准。文化产业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新兴产业,作为以满足人类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主要目标而生产、服务的新兴产业,其运作理念不能只是停留在一般的生产、服务上,而是必须要实现产业的管理重心由常规的生产管理向技术创新和信息化的知识管理方向转变,整个产业的经营目标必须实现由以往的追求成本的最小化向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方向转变,以保持整个产业发展的创新性与发展活力。柳士发(文化部文化市场司)指出,以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为代表的当代信息革命,给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文化形态——数字文化和网络文化。这些新兴文化的特点在于,利用网络特性拓展传播内容,不满意于简单复制传统媒体,而是走上了自主发展的新路。文化产业一旦与信息数字化、现代通讯技术等高科技结合起来,势必如虎添翼。对于我国来说,虽然在文化上网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不过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巨大的数字文化鸿沟。据统计,在整个互联网的信息输入和输出流量中,我国所占比例不到1%。因此,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的同时,我们要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中国数字文化工程既要着力于公共文化建设,又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逐步建立起照顾职能管理、社会公益服务和文化市场运营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国家文化信息服务体系。

传媒产业需实施“走出去”战略

文化产业发展不仅要有内需的拉动,而且也要有外需的拉动。然而,中国存在着巨大的文化贸易逆差。根据国家版权局2001年的不完全统计,我国版权贸易的输入输出比为10:1,在文化电子产品贸易中,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我国至今尚未拥有自己的核心标准和主打产品。而在一些西方主要国家中,以版权贸易为核心的国际文化贸易,已经成为支柱产业。实现文化产业发展从引进来向走出去的战略转变,不仅是推进我国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要求,而且也是克服贸易逆差的迫切需要。作为文化产业的排头兵,传媒产业如何利用本土资源,保持中国传媒的国内主体地位和提高国际影响力?尹鸿认为,对于目前的中国媒介来说,走向国际市场至少具有4个有利条件:(1)从经济上看,媒介的低成本使中国传媒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的价格优势;(2)从文化上看,全球化环境下的东方文化提供了一种参照性的“还乡”意义而逐渐被西方人关注,中国传媒因而具有一定的文化优势;(3)从地域和文化的传统上看,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澳门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华语地区,日本、韩国等亚洲其他大中华文化地区,以及世界各国的华人群落等构成了一个具有共同性的接受中国传媒的文化交流空间,中国传媒具有市场潜力的优势;(4)从西方传媒来看,近年来由于片面地走上数字虚拟化、大制作、单纯追求商业价值最大化的道路,传媒的人文地位和社会公益品质都明显下降,为其他国家传媒文化的乘虚而入带来了契机。面对这些显在的和潜在的优势,中国传媒目前需要作5方面的努力,来开拓中国传媒的国际空间:(1)组建经过所有制改造的具有国际营销实力的国际性的传媒制作发行机构,形成规模适当的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规律的专业化、流水线化的国际性传媒企业;(2)积极从国外和国内一流大学以及其他企业吸收一批能够从事跨国经营的具有专业素质的传媒经营管理人才;(3)从资金和政策上支持生产一批按照国际市场需要制作的媒介产品,创造“中国制造”的媒介品牌;(4)要求国产的传媒产品在制作技术和艺术标准上而不是制作规模上与国际传媒产品接轨;(5)积极推进传媒的横向整合,开发多种媒体的媒介产品,实现整合营销。

中国广告业增量空间巨大

与会代表不仅从宏观上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把脉,而且对具体行业的发展前景做了预测。黄升民教授(北京广播学院广告学系)指出,在新的世纪,中国广告业有着不同寻常的表现:两极分化、业务分流、竞争激化、资本参与、创意衰退、政策多歧、媒介滑坡。据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数字,2001年全国广告经营额为794亿元,增长率为11.4%。值得注意的是,4大媒体之中,报纸、电视和杂志的广告增长率都低于平均水平。但对于中国广告业的前景,专家们还是充满信心。喻国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指出,从1981年1.81亿元的经营额起步,到2001年达到了794.9亿元,年均增速40.2%,经历了21年增长的内地广告市场,它的“饱和”时代还远未到来,它的经营额还有3倍左右的增量空间。他预测,今后8年,中国内地广告业的发展速度至少不低于12%,到2003年,市场经营额有望突破1000亿大关,到2007-2008年,可能超过2000亿,到2010年估计达到2609亿元,3倍于2001年的水平。在未来的巨大增量空间里,报刊广告的增势将超过目前处在强势的电视广告。尽管在1983-2001年,电视广告经营额的增速在同行中最为迅猛,年平均增长率达到51.7%,但近年来,电视广告经营额的增速明显放慢,1997-2001年的年平均增长率降至14.8%,低于报纸广告的15.6%、杂志广告的17.2%和广播广告的16.6%。专家们预测,报刊广告的年平均增长率在2010年前将保持在13-14%左右。到2010年,报刊广告经营额总量将从2001年的182.6亿元达到587亿元,其中报纸广告经营额约547亿元,杂志广告经营额约40亿元。喻国明还指出中国报刊广告业未来发展的机会点:(1)从时间上看,9月、12月、4月和8月是报刊广告投放最多的月份;(2)从地区上看,中南、华东以及华北地区是报刊广告投放量最为密集的地区;(3)从城市看,北京是报刊广告投放最多的城市,占整个报刊广告投放总量的1/4,广州、上海、深圳也是报刊广告投放量最为集中的城市,上述4个城市的报刊广告经营额占全国报刊广告经营额的“半壁江山”(51%)。从增长率上看,深圳、大连、南京、广州、青岛以及哈尔滨是报刊广告增量幅度最大的“明日之星”城市;(4)从行业上看,房地产、医药、计算机广告是报刊广告的三大支柱型行业,这3大行业广告的投放量占报刊广告总额的36.7%。从未来发展的潜质上看,金融保险、机动车、房地产则具有最大的增量空间。

发展文化产业促进西部大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