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篇1

[关键词] 通货膨胀 成因分析

坊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可以跑不赢刘翔,但一定要跑赢CPI”。一句戏谑的话语背后,是对通货膨胀的担心与疑问。自2007年5月以来,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逐月上升,8月开始达到6%的同比涨幅,接下来的几个月涨幅均超过6%。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7年CPI 平均上涨4.8%,2008年一季度CPI总体涨幅约为8.0%。

通货膨胀是一个向来被经济学家关注的词。对于通货膨胀的危害,凯恩斯曾指出,再没有什么比通过摧毁一国的货币来摧毁一个社会的基础更容易的事情了,这个过程涉及破坏经济过程的所有隐藏经济法则的力量,并以绝大多数无法诊断的方式进行。我国对本轮通货膨胀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央行自2007年以来已经进行了6次加息,13次提高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已从2007年初的9%调整到现在的16%, 其他一系列措施也相继出台。在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决定2008年实施“从紧货币政策”取代已实施十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可见,控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现在已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一、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按其成因可以分为需求拉上通货膨胀、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混合通货膨胀及结构性通货膨胀。综合当前日益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我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似乎很难用某一种传统理论来解释。笔者认为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成本推动的压力

(1)能源和粮食价格的过快上涨

能源和粮食价格的过快上涨是本轮通货膨胀的主力贡献军, 价格的传导不断推动着各种成本的上扬。能源和粮食属于工业生产的上游产品,当其价格上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传导到下游产品。

不断高起的油价迫使全世界加快发展替代能源,进一步增加了对玉米的使用,加工为燃料乙醇,推动了全世界玉米价格的上涨;油价上涨使化肥和柴油等价格上涨导致的产粮成本的提高需求的增加,以及饲料的价格上涨,在本就因为2006年猪价过低和疫病双重影响而生猪存栏量下降的我国,加大了养猪成本,养猪户更加不愿意养猪,从而更加加大了生猪的供需缺口,直接表现为猪头价格首当其冲的上涨。当前,食品上涨是一种全球现象,受全球粮价影响,我国粮价也在上涨,从粮食与水果、水产品等其他副食品之间的成本和比价关系看,个别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已经带动其他相关生活必需品同时涨价。

(2)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良性价格调整

通货膨胀看上去是价格变量的调整,它的背后是经济变量的调整。经过多年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高速发展,中国从2003年开始,已经慢慢开始转向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并重的阶段。不论是和谐社会的目标,还是绿色GDP、节能减排、减少污染等力度的加强,以及今年开始实施的新劳动法,这些无一例外的都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成本。成本的增加必然带来了价格的上调。然而,这样的价格上涨是良性的。当经济结构调整经历价格的阵痛最终调整到更均衡的状态,整个社会将享受更加良性的发展。

(3)工资推动通货膨胀

西方经济学认为,工资提高和价格上涨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推动工资提高。CPI 高企不下,人们明显感觉生存成本加大,企业也将面临提高工资标准的压力。对于利润空间本就微薄的企业而言,可能将增加的成本进一步转移给消费者,这也就是西方经济学中所称的“工资――价格螺旋上升”。

2.流动性过剩的压力

从统计数据来看,广义货币1999年底到2008年一季度末从12 多万亿增长到42多万亿,增长了3倍多;各项贷款1999年底到2008年一季度末从9多万亿增长到27多万亿,增长了3倍;外汇储备1999年底到2008年一季度末从1546多亿增长到16821多亿美元,增长了10倍多。大量的流动性泛滥,支撑着本轮通胀。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一是国际贸易顺差过大,带来了巨额的外汇占款,直接大量增加了基础货币量;二是由于中国境内较高的资本回报率和国际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外资大量流入中国;三是中国连续多年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国内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的扩大,为了鼓励投资、刺激经济增长,中国在宏观上一直保持着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各国内金融机构放出大量的流动性。

3.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形成的通胀压力

2003年以来,我国GDP速度一直在10%以上,而且呈逐年加快的趋势。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某些经济结构问题更加突出,特别是投资与消费的比例结构和三次产业结构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改善,而且日趋严重。在这样的状态下,过高经济增长和过快投资增长成为了通货膨胀的动因。

4.通货膨胀预期带来的压力

温总理在中外记者会上提到, 在物价上涨较快时,物价的预期比物价上涨本身更可怕。本轮通胀从食品价格开始,从人们日常消费的商品价格开始,使人们有着最深切的体会。人们,尤其是收入水平比较低的人们会发现生活成本明显增加。近期央行的调查显示,65%的受访者预计物价会再度上扬,而通常情况下仅有半数受访者有此预计。通常情况下,一旦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继续上涨,通胀压力将进一步增大。

二、结语

本轮通货膨胀成因的复杂性决定了抑制本轮通胀政策制定的挑战性。如何在调整经济结构和外贸出口结构的同时看好良性通货膨胀;如何处理好利率和人民币汇率的关系;如何从源头解决通货膨胀中存在的矛盾;如何在使中国的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这些,都为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增加了难度。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篇2

摘要 虽然上年最后两月CPI同比涨幅有所回落,但通货膨胀压力依然较大,加之新年的到来,对各类产品的需求激增,导致物价高居不下,季节性、区域性的的通货膨胀压力较大。另外,由于要素成本价格上涨推动的通货膨胀压力仍然存在,而且在可预期的未来可能继续加大。

关键词通货膨胀对策紧缩

在过去的2011年我国通货膨胀压力形势严峻,前三季度CPI平均涨幅大多高于4.5%。物价上涨幅度较大,而且价格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物价的上涨相对降低了货币的购买力,这对于民生问题来说无疑是个挑战,所以央行也推出了紧缩性的政策,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以收缩银行信贷,减少流动性。鉴于民间信贷崩塌导致的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十二月份央行将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5个百分点,向社会释放了5000个亿的流动性,有人认为这意味着央行货币政策转向宽松。为了更清晰的认识这个问题,就有必要对现阶段的通货膨胀成因进行分析,以便找出相应对策。

一、现阶段通货膨胀的成因

第一、流动性过剩以及货币的过量发行是造成通胀的主要原因。自次贷危机之后,政府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央政府投入四万亿的资金用于民生建设,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平台也加大资金投入,造成社会流动性过剩,外加央行新增巨额货币发行,致使过剩的流动性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冲击。同时,这部分资金为了寻求获利机会,转而进入以股市以及房地产市场为代表性的资本市场,致使资产价格上涨。从而推动要素市场价格上涨。

第二、国际贸易中持续的顺差加剧了通胀的形成。我国出口产品多以低廉的价格为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很大的竞争力,实现了净出口,顺差增加了我国的外汇储备,在提高了我国的国际支付能力的同时,也致使庞大的外汇储存起来无法消化。因为收入外币必须兑换为人民币在国内市场流通,巨额外汇储备导致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增加,造成人民币贬值,同时,国内市场上商品相对不足,致使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压力日趋明显。

第三、要素成本上涨推动物价持续上涨。首先我国市场化改革出现非均衡化,要素领域的非市场化水平程度高,目前,要素领域红利被分殆尽,要素成本呈现出持续上升趋势。其次,产品价格水平的上涨,推动劳动力要素价格上涨,再加上现阶段能源多依靠进口,加大了成本支出。逐渐形成了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第四、由于临近春节外加气候环境所引起的天气突发状况,致使某些地区产品供应紧张,物价上涨。同时,春节期间,对于农产品、畜类产品以及各种礼品的需求增加,导致蔬菜等价格上涨幅度大,CPI指数同比增幅必然增加,季节性通货膨胀趋势明显。

二、抑制通货膨胀的对策

对于通货膨胀的治理,不能一味的简单的强调“紧缩”。要在政策目标上区分抑制

通胀和抑制增长,要保证在抑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促进经济增长,防止因过分紧缩导致的经济衰退。我们必须清晰地知道,在抑制通胀的同时,既不能有损于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也不能将外汇过分依附于美元,防止因美元贬值造成的外汇资产缩水而造成损失。因此,必须合理有效地利用利率和汇率量大工具。

第一、控制国际非法套利游资。由于国际市场上人民币升值压力大,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强,致使国际游资通过资本、贸易等多种方式进入我国进行套利行为,对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造成了重大冲击。因此,必须完善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督和管理体制,有效控制投机资本的流入,防止资产泡沫导致的M2供给增加。

第二、增加要素、产品供给。我国必须加大产品(尤其是农产品)的自足,逐渐减少对世界大宗农产品的依赖,防止因世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造成的通货膨胀。这需要国家政策来支持发展,政府应积极创造有利于供给的条件,加大要素供给的投入,不能一味强调紧缩。

第三、保证多元化的外汇储备。外汇储备并非越多越好,同时,外汇储备不能单纯依靠一国货币,要进行多元化的外汇储备。要防止因外币贬值等原因引起的储备损失。确定合理的外汇储备规模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行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像我国这样的拥有庞大外汇储备的国家,进行多元化的外汇资产投资组合,以保证外汇资产的安全。

第四、调整政策重点,要从促进经济增长这一中心转移到走以调整产业结构为支撑的发展道路。以往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出口贸易赚取顺差收入,出口产品主要是依靠廉价原材料和劳动力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优势,现阶段,随着要素市场及劳动力价格上涨,使得单纯依靠贸易拉动经济的方式已然不适应现今的发展要求,因为,必须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制造出高质量、高创新水平的产品,以更好的满足国内外需求,同时通过技术进步,增加产品的适度供给,实现供求均衡,防止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出现,保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总之, 货币层面的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和金融运动发展的外在表现,因此,要想抑制通货膨胀,必须改善实体经济以及金融的运行状况。

参考文献:

[1]王婷.当前通货膨胀成因及货币政策分析.财经视点.2011.01.

篇3

摘要:本文通过对2010-2013年间14个经济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探究该阶段引发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通货膨胀;因子分析

一、 引言

通货膨胀是一国总体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宏观经济现象,它通过改变商品和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影响社会生产、交换与消费,从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严重的通货膨胀甚至引发社会危机。因此经济社会的通货膨胀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是各国政策制定者制定经济政策时考量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的物价持续攀升,通货膨胀趋势明显,对社会的生产生活产生显著影响。2010年以来我国的通货膨胀是继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又一轮显著通胀。从成因来看与以往通货膨胀有所不同。

目前,通货膨胀相关理论显示,不同的社会经济状况引发不同类型的通货膨胀,理清引发通胀的原因有利于政策制定者对症下药,相机选择合适的经济政策缓解通胀,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运行。从我国近几年执行的宏观经济政策中我们可以看出,抑制通货膨胀、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不同类型的通货膨胀需要不同应对政策。就成因来看,通货膨胀可分为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结构型以及外部输入型。与需求、成本、经济结构、对外投资与贸易相关的各种经济因素都有可能导致总体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因此探究我国通货膨胀成因需要综合考虑国内各种经济因素以及其相互关系。本文通过搜集2010-2013年间中国经济社会不同领域的多个经济指标月度数据并对其进行因子分析,探究各经济因素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并由此提取出引发我国该阶段通货膨胀的主要因子,最终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 文献综述

通货膨胀问题由来已久,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也数不胜数,尤其是理论方面,对通货膨胀成因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而实证方面,具体研究通货膨胀动态发展的文献也不在少数。本文中笔者将概述关于通货膨胀成因的相关理论,并列举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实证研究成果。

货币学派对通货膨胀的研究较早,货币因素引发通货膨胀也是最早被认可的,货币主义的代表学者费雷德曼(1968)提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凯恩斯学派的代表人物凯恩斯(1938)提出:货币数量增加能够引起总需求增加,不一定引发通货膨胀,当达到充分就业水平以后,需求的继续增加引发通货膨胀。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首先提出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鲍尔默和托宾进一步对劳动力成本进行研究,提出“劳动合同理论”和“相对工资理论”解释通货膨胀的形成。20世纪70年代蒙代尔总结发展输入性因素导致通货膨胀的理论。

近年来国内学者在对通货膨胀的动态观测和实证检验方面也卓有成效。其中使用因子分析方法研究国内通胀成因的文献就有如下一些。孙晓满(2011)对2000-2010年我国的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此阶段中国的通货膨胀主要由货币因素和输入性因素引发。周沫、张紫鹏、周宗安(2012)对2010-2011年我国的通货膨胀成因进行研究,得出政策因素、结构性因素和输入性因素等综合引发该阶段的通货膨胀。徐晓丽、夏成孝(2012)对22种因素进行降维分析,最终得出2000-2011年成本因素最大程度引发通货膨胀。由此可见,国内学者通过选取不同数据对中国特定时期的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不同时期通货膨胀形成的主导因素不同的结论。

三、 研究方法与数据选取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究2010-2013四年间我国通货膨胀形成的主因,研究方法是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的主要作用在于给数据降维,找出主因子,以此分析得出引发通胀的主要。根据以往理论,通货膨胀形成的有不外乎货币因素、需求拉动、成本推动、结构性因素、输入性因素以及公众预期等。

货币因素引发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当局发行的货币超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该因素一方面是治理通胀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若使用不得当会加重通胀危机,因此货币主义主张实行单一的货币政策以避免货币超发带来的通胀,但目前货币政策是我国调控经济发展的重要宏观经济政策,国家掌握货币发行以及利率制定权力,因此在考察我国通货膨胀形成原因时,需将货币因素纳入其中。本文选取的代表货币因素的指标有M2当月同比增长率、M0当月同比增长率、社会融资规模当月值、银行间同业拆解利率。

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国外需求。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由于社会总需求超出社会总供给导致的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就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来看,国内需求不足,投资过热,国际收支顺差是主要特点。国内投资过热带动货币市场、股债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的的发展,并由此带动利率等货币因素。而固定汇率制度下的国际收支顺差会导致货币增发,因此国家的外汇储备规模是考察国外需求对国内通胀作用的重要指标。本文选取的总需求指标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率、房地产投资累计增长率、固定资产累计增长率、外汇储备规模。代表总供给的指标采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当月同比。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是由于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或者利润上升带来的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工资水平和原料价格的上涨对产成品价格的推动作用明显。从我国现实经济状况来看,农产品和初级原料产品的价格上涨能够直接导致物价上涨。因此本文选取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PPI生产者物价指数等能够反映生产成本的指标作为研究指标,探索成本上涨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除国内经济因素直接影响通胀水平,国家价格体系的冲击也是重要因素。国外物价变动以及货币增减能够通过国际投资和汇率传导至国内物价体系。本文选取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作为外部传导指标进行研究。

上述数据均采用月度数据,运用SPSS17对数据因子分析,对于某些指标的某些月份数据缺失,笔者采用前后数据平均值代替。对于本文数据收集的不足之处在于有些比较重要的指标没有包含在内,而是采用相关的指标进行代替,例如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月度数据代替GDP数据,缺失我国近几年工资状况数据,而PPI作为生产者物价指数只能包含一定的劳动力成本的信息。

四、 实证分析

以CPI作为通货膨胀指标,其他成因类指标分别为:广义货币供应量M2,、流通中现金M0、社会融资规模、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外汇储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房地产投资累计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等14项。

2010-2013年CPI当月同比增长率如下图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CPI的增长趋势。CPI同比增长率从2010年开始一路上涨直到2011年7月达到最高,之后有所降低,于2012年10月达到最低点,从2013年以来又经历波动上扬。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4项成因指标进行因子分析,首先对所选指标进行KMO检验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从下图可见KMO值在0.8以上,因此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并依据特征值提取出两个公因子,从图3碎石图可看出,前两个公因子的特征值满足提取条件。从图4的公因子方差可以看出变量多数变量的方差能被公因子方差解释,如果以公因子代替变量指标,原来变量的信息能够得到较好保留。但是M0指标被解释的程度较小,信息损失较大。从现实角度来看,由于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狭义货币的使用与实际的社会需求相差较远,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也很松散,因此可以接受公因子替换过程中M0信息的损失。

因子1较大程度解释了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率、房地产累计增长率、PPI、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外汇储备规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这些指标都是货币因素以为的社会总需求和生产成本相关的因素,以此把因子1成为实体经济因子。因子2较大程度解释了社会融资规模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都是货币市场相关因素,因此称因子2为货币市场因子。

将主成分分析得到的因子值与通货膨胀指标CPI置于同一图中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实体经济因子的变化趋势与通货膨胀变化趋势是一致的,通货膨胀变化稍有滞后性,但是在通货膨胀最为严重的时期,实体经济因子的变化并不一致,说明实体经济因子能够解释2010-2013年相对低通胀的时期,而对于高通胀的解释能力不足。

看出货币市场因子得分与通货膨胀指标CPI走势基本一致,且比实体经济因子与通货膨胀的趋势更为接近,因此能够更好的解释这一阶段的通货膨胀原因。该因子主要解释的原始变量为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社会融资总规模以及广义货币供应量M2。这些指标都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货币政策指标,因此要控制通胀,需要控制社会的货币发行与融资。

五、 结论与建议

通过前述实证检验,可以看出影响2010-2013年我国通货膨胀的因素很多,与社会总需求、生产成本、国际贸易相关的各实体经济因素对通货膨胀都有影响,但是与通货膨胀关联程度最强的还是货币市场因素。可见货币还是该阶段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尤其是高通胀时期,货币因素更是通胀形成的主要原因。

2010-2013四年间中国经历了一个通胀循环,目前看来通胀状况有所缓解。基于对我国最近一轮通胀形成原因的研究以及我国当前的经济状况,本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如下。

首先,规范金融秩序,完善政策体系。国家通过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经济发展,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有利于规范政府行为。完善政策指标,加强对货币政策调控目标的检测,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以及前瞻性。

其次,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的过程是逐步取消政府对存贷利率的直接管制,有利于加强货币市场的竞争力,活跃资本市场,从而有利于减少政府通过增发货币进行融资的可能性,因而有利于防范恶性通货膨胀。

篇4

【关键词】通货膨胀 治理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度量及类型

通货膨胀在我国一般表述为:在货币自由流通的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的客观需求量,导致货币贬值,从而引起物价普遍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国际上是以通货膨胀率来衡量一国通货膨胀的程度。常用的价格指数主要有三种:消费价格指数(CPI)、批发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二、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分析

通货膨胀的产生依赖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因此不同国家发生通货膨胀的原因也不同。在西方国家对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分析最为流行的有三种:需求拉上理论、成本推动理论、结构失衡理论。需求拉上理论是从社会总需求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社会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品下的社会总供给,从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持续上涨的现象。

从当前中国经济的现实状况来看,在我国投资需求幅度为20%为正常,而我国现在高达了25%,特别是有些工业行业的价格不断上涨引起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此属于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理论认为在社会商品和劳务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成本的提高也会引起物价水平的上涨。结构型通货膨胀理论认为: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会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或者通过推动成本上升间接助导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一般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三、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

通货膨胀在分配和产出方面影响着社会经济的运行。总的来说,它对社会经济的危害远远大于其对社会经济发挥的短暂刺激作用。通货膨胀在爬行阶段对经济的增长有一定得促进作用。但是伴随着通货膨胀的发展,其负面效应远远大于其正面效应。在通货膨胀的非爬型阶段不利于经济的增长,主要表现在:第一、通货膨胀会扭曲国民经济的价格机制;第二、通货膨胀会打乱产业结构合理分布秩序。这是由于人们的心理预期,“货币幻觉”所产生的盲目投资会造成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和浪费,从而抑制经济的发展;最后,通货膨胀的发展会使社会的实际投资减少。

四、我国通货膨胀现状及其治理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严重冲击了中国出口需求,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快速回落。2009年,中国通过积极地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国内需求从而弥补萎缩的外部需求,实现经济的最先复苏。2010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GDP同比增长10.6%,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复苏,2010年第四季度的CPI同比增长平均处于4.7%高位,尤其在11月份达到5.1%。2011 年初数据显示1月份CPI同比上涨4.9%,二月份CPI同比上涨4.7%左右。由此看来,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压力很大。

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流动性过剩,另一个则是成本推动。资金流动速度快是因为中国的经济构架有利于出口和投资。出口有助于积累大量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反过来它也回给人民币升值带来压力。人民币升值将导致更多的外国投机资本的流入,引发更严重的通货膨胀。我国以往被严重低估的资源,能源价格的回归和劳动力价格逐渐上涨的趋势都成为推高生产成本,进而推进我国的通货膨胀,使得我国通货膨胀呈现出成本推动的特征。生产成本的增加主要表现在粮食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三个方面。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使居民收入水品有了大幅度提高,需求扩张,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创造了条件。

在应对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时,我们及时调整货币政策,2009年我国实施了适度宽松扩张的货币政策,使得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出现了跳跃式增长。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中国经济已经回升,同时伴随着物价上涨的严峻考验。为了保持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应对通货膨胀的压力,我认为具体措施有:第一,放缓我国的货币供应量。要从根本上控制货币的增长速度,首先要加快改革我国的利率和汇率机制,使人民币汇率在合理的水平上浮动,加快实现我国利率的市场化。第二,增加农业和农产品的补贴,稳定粮食价格。证供应是阻断价格上涨的重要手段。中国政府必须对农业和农产品进行补贴,通过政府买卖等行为,确保粮食供应,稳定粮食价格。

参考文献

[1] 张红伟,货币银行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10第一版.

[2] 李晨,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对策,经济探讨,2008.6.

篇5

关键词:通货膨胀;需求拉动型;供给推动型

近几年来网络上出现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则都是通货膨胀的产物,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小的困扰。尤其是油价的上涨和房价的飙升,更是让人一目了然了这场风暴的来势汹汹。在通货膨胀下受影响最大的还是低收入群体,物价上涨必然会导致他们支出增加,生活会更加困难。从而使贫富差距变得更大。正确的分析出通货膨胀涨的成因,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稳定我国的货币波动,这样才能使经济稳定。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这将会给我国经济带来致命伤害。

一、中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0年11月以来,消费品价格急速上涨,每月的CPI的涨幅都超过5%。2011年国民消费指数CPI同比上涨55%,物价上涨已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人们普遍意识到我国陷入了一场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之中,而我国的经济和人民生活受到通货膨胀的严重影响。

以下是我国2001年至2012年我国通货膨胀率的变化情况。

近十年来我国的通货膨胀率情况

年份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

通货膨胀率(%)18154859-072254262620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在2008年达到了最高值,原因很简单,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罪魁祸首”,在国家实施紧缩性政策的治理下,在2009年我国的通货膨胀率有了一个明显的下滑,从59% 到-07%,可以看出政府的措施得到了有效地发挥。

但是,进入2010年以来,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再一次逐年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可知,2010年的通货膨胀率又一次变为了正数22%。而2011年,中国仍然是通货膨胀之年,在2010年的基础上呈现出继续上升的势态,几乎与2008年的最高值相持平,达到54%,但是2012年的数据又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通货膨胀这一经济现象,并且在不断地与通货膨胀做着斗争。

二、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国内原因

1、货币供应量过大,流动性过剩。由于中国多年的资本项目和经常性项目顺差,每一块进入中国结汇的美元,都换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去,造成了高额的外汇储备。而政府为了维持人民币的低汇率,就不得不增发人民币,又进一步的加剧了通货膨胀。而政府投资以及与各级和各地政府所“发动”和“促动”的公共设施建设项目,也造成了投资过热。

2、经济结构失衡。在经济活动中,各个部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不一致,其中部门的兴衰更替频繁,各部门同世界市场的联系密度不一样,而社会经济结构并不能非常有效地使生产要素从生产率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率高的部门,从衰落的部门转移到正在迅速发展的部门,从非开放性部门转移到开放性部门。但是,生产效率提高慢的部门、和非开放性部门在工资和价格等问题上都要求和其他部门享受一致的待遇,这就导致了通货膨胀。

(二)国际原因

1、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为了应对经济危机,许多发达国家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就会极大地增强国际市场的流动性。由此引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比如油价)以及美元的贬值,很有可能会传导到中国。美元贬值会导致国际大宗商品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猛涨,而中国又是这一类资源性产品的进口大国,从而也会推动中国的通货膨胀。

2、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给我国带来了输入型通货膨胀。在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的国际背景下,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我国对能源与原材料的需求进一步扩大,除了本国国内资源以外,需要向国外进口原材料或半成品等产品,这些商品的价格上涨势必会通过国际输入抬高我国最终的产品价格。

3、大量热钱的流入。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但它疲软的经济形势以及较低的利息率都影响了它对这些流动性的吸引能力,加之美元不断贬值,使大量热钱把货币升值预期好,汇率稳定的市场作为目的地。近几年,我国人民币不断升值,汇率也保持相对稳定,促使国际上大量热钱以套利为目的进入我国资本市场,乘机在房地产、股票、债券市场中获取巨额利差,导致资本市场价格高涨,对我国经济秩序产生巨大的冲击,促使我国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

三、我国应对通货膨胀的对策

(一)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紧缩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应对通货膨胀最常用的方式。紧缩性货币政策包括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出售政府债券等手段,通过种种措施,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抑制消费需求,降低物价水平。可以采取的紧缩性财政政策有减少财政赤字、改革税收制度等,通过财政支出的变化,对市场中各种需求形成引导,朝缓解通货膨胀的方向发展。

(二)调整产业结构

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的就是要增强经济的自主性、内生性,鼓励科技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升级,阻断国际通货膨胀向国内传导。我们首先要对教育方面加大投入,提高教育质量,让我国的劳动力素质结构发生变化。然后是促进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国家应该出台一系列的鼓励政策,来促进高新科技产品的更新换代,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最后,国家应该相应地进行政治、社会、经济、科技制度的变革,使之能与经济的新结构、新的增长模式相适应。

(三)控制境外热钱流入

热钱的目的是纯粹投机盈利,而不是制造就业、商品或服务。热钱的形成,是由于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和国际性投资基金快速扩张等原因。

那么,如何控制国外热钱的大量流入呢?第一,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缩紧银根,控制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但是这一措施可能对股市的影响程度有限;第二,寻找另一个分洪之地,例如房地产市场,但是这会使房价继续上涨。可见,控制热钱的措施虽然能够降低我国的通胀压力,但是考虑到它所带来的弊端,政府在实施此做法时必须谨慎。(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通货膨胀;货币主义;货币制度

中图分类号:F03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5(c)-0077-01

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为4.8%,涨幅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这大大突破了2007年初确定的3%以内的涨幅目标,也远高于2006年1.5%的涨幅,是1997年以来CPI的年度最高涨幅。为了治理整体价格的全面上升,我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政策,但收效甚微。不但没有缓解价格上升的势头,而且在2008年来临以后,通货膨胀有继续上升的势头。2007年,央行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但效果不佳。传统的经济理论对现实的解释能力不足,到底什么原因使我国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

一、我国通货膨胀成因的各派学术观点分析

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货币主义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永远是、而且在任何地方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萨缪尔森《经济学》经典教科书上对通货膨胀的定义为:通货膨胀意味着整体价格水平的上升。我们首先要明确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经济增长可以伴随着通货膨胀,也可以伴随着零通货膨胀,还可以伴随着通货紧缩。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GDP)11.6%,伴随着4.8%的通货膨胀。对通货膨胀原因的传统经济学解释是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以及惯性和预期。黄达《金融学》教科书上,对中国通货膨胀原因还有结构性原因的解释。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中,流动性偏好规律解释了利息率与货币需求之间的关系,货币需求取决于人们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好。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影响货币的供给,影响利息率。当今经济学家们谈论的流动性过剩引起通货膨胀,以及全球流动性过剩引起全球的通货膨胀,就是取决人们对货币的需求过剩,对投资的需求过剩。按照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理论,抑制需求过剩,就可以抑制通货膨胀。刺激不足的有效需求,就可以刺激经济增长。

当代的另一位货币大师,欧元之父蒙代尔“最优货币区”理论描述了共同货币的优势,比如贸易的交易成本降低和相对价格的不确定性减少,同样描述了共同货币的劣势。蒙代尔强调劳动力高度流动的重要性,以便通过劳动力流动来抵消不对称冲击或需求变化的影响。他将最优货币区第一位这样一个区域的集合:这些区域之间的移民去想足够高,从而在某个区域遭受不对称冲击之时,劳动力流动可以确保充分就业。建立一个最优货币区,多个国家使用同一种货币,在这个货币区内生产要素充分流动,特别是劳动力的流动。这样就降低的国际贸易造成的各国汇率的波动,和各国价格的波动,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蒙代尔对货币史的研究发现,金本位的时代,经济的波动相对是最小的。但贵金属的发现和开采是有限制性的。不宜作为稳定货币币值的锚。因为现在所有的国家都脱离了金本位,各国都有自己不同的货币,和不同的货币制度,也同时会有不同的经济周期。这样,稳定世界各国货币的价格即汇率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各国有不同的货币制度,国际资本流动会造成各国国内价格的不稳定。解决当前的通货膨胀问题,就要稳定国内价格。

二、全球化时代我国通货膨胀的各种现实因素分析

现代的经济是全球化的经济,通货膨胀又加入了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方面的因素,同时汇率是一个关键因素,在英镑本位,金本位,美元本位即布雷顿森林体系消失以后,各国有不同的货币政策和汇率制度的选择。是否自由浮动汇率是各国汇率制度之间的差别所在。我国的管理下的浮动汇率,也是诱发资本的国际流动,最终流到我国,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迅速发展,一个强大的经济就支撑起一个有强大购买力的货币人民币。由于我国经常账户和资本帐户的双顺差,造成人们民币币值的上升压力。各国纷纷向我国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以后会使出口产品价格上升,中国产品失去国际竞争力,对我国制造业有巨大打击。人民币升值在短期内会造成资本的外逃,我们没有让人民币自由浮动是安全性高的选择。我国的管理下的浮动汇率缓慢让人民币升值就造成了世界各国投资者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就造成更多的钱流入我国,即更大的顺差,就会更加加剧我国的通货膨胀。现在我国逐渐打开资本项,给我国去海外投资的中国企业换外汇,这样会逐渐缓解人民币升值带来国际热钱推高通货膨胀的情况,但需要一个过程。

现在在我们面前的有两个问题,稳定汇率和稳定国内价格。由于我国人民币的币值太强,同时做到稳定人民币的价格和国内价格是很难做到的。首先,如果稳定国内价格,让人民币升值,会挤出外资,使资本外逃,对我国经济发展极为不利。其次,如果稳定汇率,目前的货币制度会使更多的国际热钱涌入我国,使国内价格上升即通货膨胀,同样造成成本上升,产品价格上升失去国际竞争力,企业倒闭,工人失业,造成经济衰退。现在就遇到两难境地,人民币升值或者不升值,都不行。只有从稳定国内价格入手了。

三、货币主义观点下的通货膨胀治理办法

(一)选择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锚,来锚定一篮子物品,就是选择一个在市场上可以成交的指数,来保证国内价格的稳定。(二)在国际上,允许人民币在海外流通。(三)逐步打开我国的资本项目,促使我国国际收支帐户的平衡。(四)逐步放开我国国内的价格控制,取消保护价格,让市场和供求关系来决定商品的价格。(五)减税并提高利率,促进企业和个人的原始资本积累,减少货币需求。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学院

作者简介:王起(1984-),男,河南商丘人,吉林师范大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篇7

【关键词】增广价格调整方程 通货膨胀 ADL模型

一、引言

国内外学者已经对通货膨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Nina Budina(2006)分析得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欧阳筱萌(2011)总结了各学者对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成因的代表性看法,包括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厉以宁)、流动性通货膨胀(左小蕾)、结构性通货膨胀(尹中卿)、外部输入型通货膨胀(樊纲)。

本文从现代菲利普斯曲线出发,首先构造了增广价格调整模型;然后采用自回归分布滞后ADL模型对不能纳入以上模型,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率的货币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在实证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二、基于增广价格调整方程的实证模型

(一)增广价格调整方程的提出

1958年,经济学家A.W.菲利普斯提出了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经过萨缪尔森等经济学家的发展,得出了现代形式的菲利普斯曲线。结合现代菲利普斯曲线和奥肯定律的方程式,容易得到价格调整方程:

价格调整方程把现实的通货膨胀率归因于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产出缺口和供给冲击。但是,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引致供货膨胀的因素远不止这些,还有货币性因素、成本性因素、输入性因素等。

考虑到以上因素,可得到增广价格调整方程,表达式为:

其中,M代表货币因素;GDPGap= 为产出缺口;Cost代表成本因素;PF代表输入性通货膨胀。

(二)增广价格调整计量模型

在建立模型进行检验的时候发现,货币性因素无法加入到模型中(通不过t检验)。后文将采用自回归分布滞后ADL模型对货币性因素进行分析。据此构造如下的估计模型:

PIt=β1PIt-1+β2GDPGap+β3Cost+β4ExchR+μ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为1991年到2011年的年数据,数据来源于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

对各个变量用Augment Dickey—Fuller单位根检验得出,变量通货膨胀率PI、产出缺口GDPGap、生产成本变动Cost和汇率变动ExchR都是平稳的时间序列。所以可直接建立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分析。

由于模型中出现用滞后被解释变量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的情况,这是模型存在随机解释变量问题。对模型进行LM序列相关性检验,残差不存在高阶序列相关,经过拉姆齐误设定检验接受原假设,模型不存在误设定;运用Klein判别法检验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因此估计的结果较可靠。

(三)增广价格调整计量模型结论

估计结果表明,通货膨胀率与预期通货膨胀率,产出缺口,成本因素,汇率成正相关关系。符合经济学意义。

三、基于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的实证分析

货币学派的创始人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断言“无论何时何地,通货膨胀都是一个货币现象”。基于费雪的交易方程,推导出以下关系式:

式中,π为通货膨胀率, 为货币增长率, 为货币流通速度增长率, 为产量增长率。根据上式,通货膨胀可能来源于三个方面,即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货币增长和产量增长。

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utoregressive distributed lag model,ADL)的一般表达式为:

其中x 是滞后i期的外生变量,每个外生变量的最大滞后阶数为ti,βi是参数向量。

(一)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通货膨胀率指标:选择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来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货币增长率指标:选择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月同比增长率作为货币增长率指标。流动性指标:选择狭义货币供应量M1与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比例lv=M1/M2。产量增长率指标:利用动态的利率rr7的倒数作为产量增长率的替代。

(二)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的估计

单位根检验:采用ADF法检验cpi、m2r、lv和pro的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这4个时间序列的原始序列都有单位根是非平稳的,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在1%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的,4个序列均为1阶单整I(1)序列,表明它们之间可能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

进行滞后2期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检验显示:流动性lv= M1/M2、产量增长率pro是通货膨胀率指标cpi的格兰杰原因;而广义货币增长率m2r不能确定为通货膨胀率的格兰杰原因。但出于经济理论考虑,仍然保留在模型当中。数据检验还表示出货币流动性lv是广义货币增长率m2r和即期利率rr7的格兰杰原因,符合理论预期。

(三)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的结论

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的估计显示: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的货币因素的主次关系是:通货膨胀预期、其次是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然后是货币增长,而作为解释产出变化的动态实际利率则对通胀率作用不大。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实证分析的研究结论

第一个模型利用年度数据,反映中期效应,结果表明:我国的通货膨胀最主要来源于生产成本的提高,其次是通货膨胀预期,再次是产出缺口,最后是输入性的通货膨胀因素。

第二个模型使用月度数据,反映短期效应,估计结果表明:我国通货膨胀的货币影响因素主次关系是:通货膨胀预期,其次是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然后是货币增长率,而作为解释产出变化的动态实际利率短期内则对通胀率影响不大。

(二)政策建议

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我国存在着强烈的通货膨胀适应性预期。所以在治理通货膨胀时,政府需要管理好预期。

第二,通货膨胀最主要来源于生产成本的提高,为了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政府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降低税收,缩短折旧年限,对农产品进行补贴等措施。

第三,准货币的增长可以抑制通胀。调控存款准备金率、发行中央银行长期票据和适当提高中长期存贷款利率可以锁定银行的长期流动性,增加准货币,从而控制通货膨胀。

第四,政府对经济进行逆周期管理对于治理通胀是可行的,但要严防力度过大加剧经济波动。相对来说,政策微调更加稳健可取。

参考文献

[1]王煜.中国的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1).

[2]米咏梅,王宪勇.中国通货膨胀成因——基于ECM模型的分析[J].经济纵横,2009(11).

[3]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宏观经济学[M].第十版.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0年.

[4]曾令美,周庆武.人民币汇率变动影响我国CPI的计量分析[J].上海金融,2008(10).

[5]欧阳筱萌.学术界关于中国近期通货膨胀观点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11(12).

[6]潘冠中:单因子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参数估计的数据选择[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9).

篇8

关键词:通货膨胀;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7月份的最新数据表明,我国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6.40%,同比增长120.69%,环比增长16.36%,年内首次突破6%,创20个月历史新高。CPI的过快增长引起了政府的关注及社会的强烈反响,央行自2010年11月以来,连续四次宣布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温总理也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将CPI的涨幅控制在4%以内。然而几番政策实施过后,通货膨胀率仍居高不下。探究此次通货膨胀的原因并找出相关的解决措施,成为当前经济生活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文献综述与回顾

1.通货膨胀的定义及类型

到目前为止,对于通货膨胀的定义还存在较大的分歧。西方学者对于通货膨胀的定义大概可以分为以斯蒂格利茨为代表“物价派”和以弗里德曼为代表“货币派”。本文认为,通货膨胀是经济运行中价格总水平大幅度持续上升的货币现象,这个定义包含两点:(1)通货膨胀是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2)通货膨胀是价格总水平的上涨。而通货膨胀类型根据诱因不同,可以分为需求拉上、成本推动、混合型、输入性和货币性通货膨胀。

2.通货膨胀研究回顾

近年来,国内学者不断对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探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价格司课题组认为我国通货膨胀与货币发行量、经济发展速度、投资增长速度、财政收支和居民收入增长等宏观经济指标密切相关;财政部政策科学研究所归纳了国内学者对我国开始的新一轮通货膨胀原因的三种观点:(1)粮食缺口、投资膨胀和国际传到是本轮通货膨胀的主导因素。(2)资源约束和不合理的管制是本轮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3)外汇储备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 赵留彦(2011)认为本质上,当前的通货膨胀是过去两年货币发行过快的结果,尽管多发的货币对物价的影响会有滞后,然而总要体现在价格上,要么是商品的价格上要么就是资产的价格上。因此,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必须收缩银根。

本文借鉴了以上研究所使用的规律观察、定性分析、实证研究等研究方法,结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特点,将我国通货膨胀的诱因分为需求面因素、供给面因素、输入性因素、货币性因素4个方面来讨论,并选取了能够较为准确地测度和代表各个诱因的7个指标,作为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诱发指标,进行了基于2009.01—2011.10期间的月度宏观经济数据的实证分析,具有相对全面的特点。

二、实证检验

参考文献:

[1]Conrad,C.and Karanasos,M. On the inflation uncertainty hypothesisin the USA,Japan and the UK:a dual long memory approach[J].Japan and theWorld Economy,2005.

[2]孙学敏:西方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篇9

【关键词】 广义货币供给 通货膨胀 Granger因果关系 单位根检验

一、引言

2008年美国房贷危机引发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为了应对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冲击,中国政府于2008年10月开始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广义货币供给量迅猛增加。2010年年初开始,与生活较大关联的农产品价格比如蒜、姜、糖等接连涨价,到下半年各类生活资料价格接连攀升,直接推动CPI逐月升高,而在通胀压力下,很多著名学者指出货币超发是通胀背后的主因。但是,央行行长周小川否认货币超发一说,其理由是:一方面,高储蓄国家和低储蓄国家的广义货币占GDP的比重不一样,中国是高储蓄国家,因此M2占GDP比重高;另一方面,在间接融资占比高的情况下,广义货币占GDP的比重就高,美国是典型的直接融资发达的国家,而中国间接融资比重大,因此拿中国的M2跟美国的比不太恰当。

那么,本轮通货膨胀到底是不是由货币超发引起的?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有很大研究意义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以中国2008年10月至2010年11月的月度数据为基础,拟采用因果检验、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等来分析中国M2与通货膨胀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相关文献综述

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主义学派始终认为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主义学派从交易方程式开始推导,在假设货币流通速度为常数的条件下,超过GDP增长率的货币供给增长率,就是通货膨胀率。弗里德曼认为,在短期内货币增加既可以引起物价上涨也可以引起产量增加,只是在长期内货币增加才全部反映在物价上涨上。这也意味着短期内货币是非中性的,长期内货币是中性的。

近几年来我国也有学者从货币主义的视角,运用计量经济分析,对我国货币供给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但是取得了不同的结果。

大多数学者发现货币供给确实对中国通货膨胀产生显著的影响。张国洪、曾永平(2005)用我国1980―2002年间的年度数据,在借用剑桥方程式建立了通货膨胀及紧缩与货币供应关系的理论模型后,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验证了我国超额货币供应是CPI物价指数的原因,而CPI物价指数作为超额货币供应的原因则被拒绝。朱慧明、张钰(2005)根据1994―2004年间的季度数据考察了货币供给量增长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认为中国的通货膨胀与不同层次货币供给量增长率之间均存在协整关系。姚远(2007)采用协整与方差分解的方法对中国货币供应、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货币供应对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滞后效应,长期内货币非中性,而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并不影响货币供应。程建华、黄德龙、杨晓光(2008)认为M1、M2均为CPI的Granger原因,M1和进出口还是领先于CPI变动的稳定的先行指标。贵斌威,甄苓(2008)通过构建一个“内生增长的CIA模型发现当货币供给速度变大时,通货膨胀将升高。庞如超(2008)借助货币需求理论公式建立了通货膨胀与货币供应量关系的理论模型,通过对1991―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货币供应量增长指数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验证了M0、M1及M2时滞一年的情况下,3个层次对应我国货币供应量是CPI物价指数变动的原因,而CPI作为货币供应量的原因则被拒绝。

但是,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中国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并不显著。刘金全、陈广华、顾洪梅(2004)以1982年1月至2004年3月间M0和M1月度同比增长率的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发现货币供给增长率和通货膨胀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刘霖、靳云汇(2005)利用1978―2003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没有发现在长期内货币供应增长率影响通货膨胀的证据,认为在经济的货币化进程中,货币供应增长率的提高并不一定导致通货膨胀,货币化程度的提高使得货币流通速度逐年降低,大量的货币增量被经济消耗了。

三、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

本文研究中采用的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网上数据库,样本期为2008年10月至2010年11月的月度数据,货币供给取广义货币供给M2,并取对数,通货膨胀率(π)根据其月度累计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计算而得。

1、相关性检验

为了研究广义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先通过eviews分析工具对二者进行Pearson相关性检验,其结果如表1所示。二者之间存在显著性的相关关系,在5%水平显著。

2、平稳性检验

对于非稳定时间序列变量,其均值、方差及协方差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很难用这些已知的信息去建立模型来预测未来情形,对非稳定时间序列建立的回归很可能是一种伪回归。对于伪回归,可以增加解释变量、减少解释变量或进行差分来解决。因此,要进行回归分析,首先要明确变量是否是稳定的时间序列。检验时间序列变量稳定性的标准方法是单位根检验,本文将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来进行检验。对广义货币供给(lnM2)及通货膨胀率(π)进行ADF检验,两个变量原始数据ADF统计量均不显著,没有被拒绝,在一阶差分后,统计量在1%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原假设,表明两个变量都是单整I(1),即经过一阶差分后可以变为稳定的时间序列变量。而且,对广义货币供给(lnM2)及通货膨胀率(π)进行Johanson协整检验,在有截距和确定线性趋势的情况下,对残差进行1阶差分滞后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二者协整关系数为1。

3、因果检验

在经济分析中,尽管某些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但是它们未必都有意义,判断一个变量的变化是否是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原因,一般采用因果检验法。为了进一步分析广义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之间的相关关系,本文还对二者进行了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

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我们可以看出,在滞后1期和2期的情况下,广义货币供给(lnM2)是通货膨胀率(π)的Granger原因,反之不成立;而当滞后期为3期后,广义货币供给(lnM2)与通货膨胀率(π)互为Granger原因。这说明,广义货币供给的增加,在短期内就会引起通货膨胀率的增加,而通货膨胀率的增加会引起人们通货膨胀率预期的增加,也会引起广义货币供给的增加,但是有一个时间滞后效应。

4、回归分析

根据货币数量论的观点,不仅货币供给量对通货膨胀有影响,而且,通货膨胀预期也会对通货膨胀有影响,因此,在分析时应当考虑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在这里,以前一期的通货膨胀作为通货膨胀预期,建立回归模型,可以得到如下分析结果:

从回归模型可以看出,各参数估计量都非常显著,货币供给的增加确实能够导致通货膨胀的增加。但是货币供给仅能解释通货膨胀变化中的22.93%。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中国2008年10月到2010年11月的月度数据分析,发现广义货币供给的增加确实导致了中国的通货膨胀,但是,广义货币供给的增加仅能解释通货膨胀的22.93%。根据货币数量论的观点,影响通货膨胀的不仅有货币发行量,还有通货膨胀预期、经济增长等因素。但是在本轮通货膨胀中,货币发行确实取到了一定的作用,推动了通货膨胀的恶化。

【参考文献】

[1] 张国洪、曾永平:通货膨胀及紧缩与货币供应关系的实证分析[J].西业大学学报,2005(6).

[2] 朱慧明、张钰:基于ECM模型的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研究[J].科学,2005(5).

[3] 姚远:中国货币供应、通货膨胀及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7(2).

[4] 程建华、黄德龙、杨晓光:我国物价变动的影响因素及其传导机制的研究[J].统计研究,2008(1).

[5] 贵斌威、甄苓:货币供给、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CIA模型和中国经验[J].生产力研究,2008(7).

[6] 庞如超:我国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分析[J].河北金融,2008(5).

[7] 刘金全、陈广华、顾洪梅:我国通货膨胀名义成因和实际成因的经验[J].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8] 刘霖、靳云汇:货币供应、通货膨胀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协整的实析[J].统计研究,2005(3).

[9] 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篇10

关键词:预期;通货膨胀;原因;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5-0065-02

我国的中央银行在其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均提及要稳定市场预期。而2014年以来,我国物价水平总体呈现平稳上升。本文通过对CPI上涨的成因进行研究,进而探讨预期因素对通胀的影响。

一、对于通货膨胀成因的解释

对于通涨成因的认识,许多专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学者指出,通货膨胀原因是我国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模式。宋铭鑫研究表明,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是中国经济上长期以来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并由此形成了过度依靠出口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另外,也有学者认为,通货膨胀的问题是发生在生产成本推动上。刘煜辉认为,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我国前期快速发展过程中严重地透支了生产要素的红利,进而导致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此外,部分研究者通过研究货币来解释此次通货膨胀的原因。余永定表示,流动性过多是产生通胀的重要原因。

上述学者的观点都是用我国实体性的经济因素对通货膨胀进行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他们均忽略了人们的预期对物价水平的影响作用。许多的经济学著作都表明,如果将人们的预期因素考虑的话,可能会对现象的解释或者政策的效果产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本文通过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尝试将预期因素纳入模型当中,以更加准确的方法进行深入探讨,从而更能准确地论述预期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二、数据的说明

按照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关于总供给、总需求以及理性预期的有关理论,我们可以建立我们可以建立函数模型P=f(AD,

AS,Pe)。其中,总需求AD是衡量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时的值,因此可用货币供给量来代表。而根据对货币供给的三个层次的定义,我们认为,使用M1层次较为合适。M1体现的是居民的现实购买力,反映在产品市场当中,也就是居民对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因此,可用M1来衡量居民对商品的总需求。P用CPI来衡量,AS用工业增加值增速来替代。至于预期物价Pe,我们借用卡根在1956年提出适应性预期来表示,按照该定义,适应性预期可表示为:Pet=Pe t-1+η(Pt-Pe t-1),P由定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计算得出;而η的值,按照张勇、范从来的测算,取为0.1。

三、计量分析

本文所有的数据均为全国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的月度数据。所有变量的数据均取自万得(WIND)数据库。P与Pe都是经过调整的价格指数(以上年同期=100)。

本文采用EG两步法进行测算。

τ泄乇淞拷行ADF检验,发现lnMS、lnECPI为一阶单整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函数:

对上式的残差项(Resid)做ADF检验,结果显示不存在单位根(ADF= -5.567,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上述变量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

对上S式进行LM检验,发现一阶和二阶自相关的“Obs*R-squared”对应的伴随概率分别为0.4378和0.1745,均大于0.05,表明不存在一阶和二阶自相关。

从公式的系数来看,似乎预期对物价的影响较大,其实不然,因为每个解释变量所使用的单位都不是相同的,因而单凭公式上的数字,是无法进行准确比较的。要比较这三者对物价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计算Beta系数来得出我们所要的结论。Beta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R为Beta系数;j为第j个解释变量的估计系数;Sxj为第j个解释变量的标准差;Sy为因变量的标准差;xj为第j个解释变量的离差;y为因变量的离差。

从上式看出,Beta系数与变量的单位无关,因此可以进行直接比较,从而可以评估计量模型中解释变量的相对重要性。

经计算,dlnecpi的Beta系数为0.96,lngy的Beta系数为0.52,dlnMs的Beta系数为-0.21。从Beta系数的绝对值以及三个变量所代表的经济因素来看,近年的通货膨胀不并是由于产品市场的总供给或总需求引起的,而主要是由于通货膨胀的预期所致的。一方面,公众对通货膨胀预期导致储蓄的机会成本上升,从而提高公众的消费意欲,同时,价格不断地上升,使公众提高了对将来的收入预期,也刺激了当期消费。国家按月公布的零售消费额,同比都出现大幅度增长,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企业对通胀的预期,导致实际利率预期将降低,从而刺激企业投资的增加,同时,产品价格预期的上涨,也使企业对未来的盈利感到乐观,两方面都刺激了企业投资的开展。2014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仍然保持在双位数,也说明了这一点。再者,通胀预期的存在,劳动者必然会要求企业增加名义工资,以确保实际工资的不变,尽管名义工资的调整具有黏性,但通胀的预期将导致名义工资具有上涨的趋势。这种预期,通过影响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从而对经济实体产生影响。

四、政策建议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保持币值的稳定。从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近年通胀主要是受经济主体的通胀预期所致,因此必须要注重通胀预期。

第一,努力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在我国今后的政策实施中,应当实行真实经济信息公开制度,使公众了解政策的意图,这样可以减少由于对政策了解不多而产生的不稳定的通胀预期,从而降低高通胀发生的可能性。第二,适时建立通货膨胀目标制。我们可以从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中进行学习,建立与我国实际相适应的通胀目标制,从而达到稳定经济主体通胀预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宋铭鑫.试论我国通货膨胀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思路[J]. 现代商业,2008,(3).

[2] 社科院专家刘煜辉:应对当前的通胀货币政策效力有限[EB/OL].和讯网,2008-04-07.

[3] 余永定.通货膨胀严重威胁稳定[EB/OL].和讯网,2007-11-29.

[4] 张勇,范从来.通货紧缩预期对产出的效应分析[J].上海金融,2003,(10).

[5] 孙敬水.计量经济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