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文艺作品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欣赏文艺作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评论正气;底气;锐气;文气;牛气
中图分类号:I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190-02
文艺评论是对文艺作品进行价值判断,包括艺术评估和思想引领,评论家自身的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和道德境界非常关键。因此,一个优秀的文艺评论家必须努力提高学养、涵养、修养,让自己的评论作品更加客观、更加厚重、更具吸引力和感召力。
一、树立评论正气
俗话说,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什么是道义?简单地说,就是社会责任。作为一个讲正气的文艺评论家,要始终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要严肃认真地考虑评论的社会效果,树立强烈的底线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绝不把格调低下、粗制滥造甚至思想导向存在错误的文艺作品推介给社会。同时,文艺评论家,还必须帮助读者或观(听)众正确理解作品的艺术发现和独具个性的艺术特点,帮助他们正确地、深刻地认识某些作品思想维度、道德评价、价值取向、艺术审美等方面的偏失、低俗和不健康之处及其可能产生的精神副作用。坚持以作品说话,不考虑作者的头衔、名气、学位、职称或其他什么关系,做到既尊重作品本身,又尊从评论者自己内心对于作品的真实感受。要旗帜鲜明,是一说一,是二说二,是方说方,是圆说圆,千万不要搞媚俗溢美,把贵州骡子说成马,把烂谷草说成黄金条,把泰国蚂蚁说成非洲大象,视觉片面,夸大其词,一味地讲好听的话,字字句句都在唱赞歌。
二、充实评论底气
俗话曰,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自身不硬,如何“打铁”?“打铁”可是要碰“硬”的。社会上流行一句话:“只有得行的人说你行,你才行。”因此,我们作为文艺评论家,要广泛地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要关注并把握人类文艺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新成果,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学养、涵养、修养,要从多个层面不断地锤炼自己,炼好评介“内功”,多读书,多仔细阅读原著,提高鉴赏作品的综合能力,争做“得行”的人,不断充实作为文艺评论家的“底气”。只有“底气”充盈了,你的评论才有分量,才有可信度,才有给作者和读者正能量的温度。
三、养好评论锐气
文艺评论家要有胆识,有胆量,要养好“寻美”与“求疵”的锐气。“寻美”评论,主要是引导文学读者进行有效的审美鉴赏,达到指导阅读或者愉悦欣赏的目的;而“求疵”则是对作家、艺术家的创作进行批评和警醒,扬优补拙,达到指导创作、引领创作的目的。批评时,要有的放矢,一针见血,直陈得失,既给作者一面镜子,使其有所受益,也给读者以借鉴和引路。要客观公正,既不求全责备,也不胡乱吹捧。事实上,只有善意的、真诚的、客观的、合理的批评,才能使文艺家新的创作升华到新的更高层次。因此,文艺评论家要准确把握评价尺度,提升阐释深度,增强评判力度,让创作者受到激励和启迪,让欣赏者得到借鉴和愉悦,使文艺评论能够真正评出水平、评出力作、评出导向,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和社会效益。
四、把握时代文气
这里我所说的“时代文气”,是指时代文学发展的潮流、方向、脉络。任何文艺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时代行为、思潮的显影。如果不了解时代的文气,评论作品时就会有失偏颇,甚至打胡乱说。比如“新时期文学可以分为八十年代与九十年代两个大的时期,而八十年代文学可以以1985年前后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我们所说的过渡阶段就是指从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前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主潮是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和反思文学,旧的文学阴影与新的文学萌芽全部交杂在这两个文学主潮之中”。作为文艺评论家,从宏观上把握了那个时代的文气,就一定能从微观上准确地鉴赏那个时期产生的任何一部文艺作品。
五、提高评论牛气
篇2
关键词:实质;审美;人才;创新
(一)群众文化,需要建立一个审美观,需要在活动娱乐的同时提高审美!
群众文化,是指人们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是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群众文化包含了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工作、群众文化事业、群众文化队伍。文化的实质是什么,追根溯源是什么 ,表面上看是群众开展的自我参与自我娱乐活动,其实是在满足群众对美的追求,对美的热爱!中华民族有着5千年的灿烂文化,我们的先帝圣贤,在那时就告诉我们什么美,什么是善!中华民族的的发展史也充满着对美的追求与渴望,也在传递着真、善、美。在搞群众文化时,我们往往注重群众性,娱乐性,常常忽视了对美的追求,对美的展望,这是欠缺的,因此我们从事群众文化工作时,不仅仅要搞一些文化活动,培训辅导,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要告诉他们什么是美,引领群众在娱乐时提高审美,把美学传递在每个人心中,让美在群众的精神深处生根发芽,从而更好的指导他们的工作生活。因此建立审美,提高审美,让群众欣赏美显得尤为必要!
(二)群众文化需要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随着国家政府对于文化的越来越重视,对于文化馆设、设备、活动场所、惠民演出资金的提高,在硬件上国家和政府在重视程度,资金投入都达到了空前绝后的最高水平,最高规格。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不断创新。但是作为一名基层文化的工作者,也在沉下心来思考着一个问题,我们文化的软实力也跟着国家投入一块上去了么,答案肯定是否。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的质量上去了么,编排、导演的节目的质量上去了么,有没有创作出一些值得群众百姓,值得历时检验的文化精品呢,可能作为政府,作为圈内的领导对此领域考虑的欠少,我相信作为国家和政府的加大对文化的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是为了让百姓欣赏观看到更为优质的节目,听到优美的歌声,看到专业化的舞蹈,欣赏到更为专业的作品,从而提高大家的审美水平!这就迫不及待的呼吁群众文化需要专业化的节目,专业化的艺术人才,专业化的培训,让更多的专业化融入到繁荣的群众文化上来!在日益繁荣文化生活的今天,群众的审美发生着改变,与提升,作为搞群众文化的艺术工作者,也必定把专业化融入到工作上。同时也感到艺术人才,专业人才有些欠缺,在排练一些大的艺术作品时,感到艺术人才演员的缺乏,专业人才的缺乏,乃至让艺术作品,编导思想进展不了,也谈不上编排出,创作出质量好的节目。其中包括对于创作人才,也是缺乏的,具有较强创作能力人才也是缺乏的。面对着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个性化的需要,我们作为一名基层文艺工作者,要加强自身业务能力提升的同时,更需要专业化的艺术人才,创作人才,加入到这个文化队伍里来,给群众创作出更多更为优质的精神食粮
(三)群众文化在创作艺术精品时,需要提高创新性,以便让作品更加鲜活有生命力。
在北京文艺座谈会上讲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作为一名基层的文艺工作者,创作出群众喜爱,群众满意的文艺作品,是自己要追求的。当一首歌曲,一段舞蹈,一个话剧作品创作出来时候,在如何展现在观众面前也是我们应该下功夫的地方,歌曲怎么样的演唱,如何演唱,多少人演唱。舞蹈的构思出来时,如何最大化体现作品中的内涵,如何形式让观众容易接受,并且喜欢,这对我们文艺工作着提出了重大挑战,因此创新性在艺术作品的呈现,编排,甚至构思创作时,就是要考虑的,是否具有时代气息,是否客观的反应的当下百姓群众的生活。创新性也在时刻影响着我的创作表演,八角鼓作为聊城的独有特色曲艺形式已经在家乡传承的200多年了,它是将身边的风情逸事、日常生活融会进唱词,持鼓自编自唱,击鼓高歌,以排解劳顿。随着时间推移,八角鼓曲艺演唱活动日渐衰退。如何让聊城这一特色的曲艺形式绽放出新的光芒与色彩呢,唯有创新是让现代观众认识,认可,喜欢上它的唯一渠道。因此我把这一传统的曲艺形式,融入的舞蹈的成分,加入了话剧表现的形式,在击打的形式丰富起来,让它多元化,在编排是也由以往的少许人在那击打说唱,变为很多演员在舞台上击打,说唱,同时对演员的形体进行训练提升,这一个老的曲艺形式瞬间绽放出新的色彩和生命力,编排的作品不仅深受群众喜欢,还深的全国专家的认可和喜爱,打造出来的作品受邀参加了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曲艺家协会、全国公安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办的“2013海峡两岸欢乐汇优秀曲艺节目展演”获得曲艺界专家的认可和好评!这也是创新来给艺术品的活力和魅力,在搞艺术创作时不要忘记创新,让群众在创新的过程中提高审美!
篇3
所谓古诗欣赏,即古典诗歌作品在读者方面引起的一种艺术思维活动。他是人们在阅读古典诗歌作品、把握诗歌艺术形象的过程中,通过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等一系列心理机能的活跃而形成的认识、体味、玩赏的审美活动,要求欣赏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生活知识,运用联想和想象去补充和丰富欣赏对象。显然,在进行欣赏时,需要加入自己的情感,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去丰富、补充欣赏对象,实现对作品形象的再造,这其中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是个中间环节,起着桥梁的作用。能否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体验、知识、情感去丰富补充诗歌艺术形象,是中学古诗欣赏教学能否得以顺利展开的关键所在。本文拟就如何提高学生对文艺欣赏的认识,如何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促使古诗教学活动能得以顺利而积极地展开,谈一些初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晓之以条件
让学生进行古诗欣赏,就必须让他们知道需要哪些条件。文艺欣赏,是一种主动而非被动、积极而非消极的艺术再创造活动。这种再创造活动,表现为欣赏者以艺术作品的客观内容为基础,结合自己的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经验,从一定的政治与艺术观点出发,去感受、认识、补充和丰富艺术形象和艺术典型。文艺欣赏这一基本性质表明,艺术欣赏以艺术作品为对象,没有艺术作品就不可能有艺术欣赏。“但是,作品之所以能够被欣赏,也是因为欣赏者具备了相应的主观条件的缘故。艺术欣赏活动是作品作用于欣赏者的过程,同时也是拥有一定审美能力的欣赏者对于艺术作品进行感受和理解的过程。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要求欣赏者具有与之相适应的审美能力。”可见,构成艺术欣赏活动需具备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条件,即艺术作品和欣赏者的审美能力。作为文艺欣赏领域之一的古诗欣赏活动也要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条件:客观条件就是要有古诗作品,即欣赏对象;主观条件就是欣赏者的艺术思维能力。很明显,在欣赏活动的主客观条件中,尤其要强调欣赏者的主观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你愿意欣赏艺术,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意义。”这话表明了欣赏者主观条件的重要性。一个缺乏起码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趣味的人,再好的艺术品展现在他眼前,也难引起他欣赏的欲望。“对牛弹琴”则非常形象地说明了欣赏者由于不具备艺术思维能力而无动于衷,缺乏相应的主观条件,终于构不成艺术欣赏活动。因此,要欣赏古诗作品,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必须对古诗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有相当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要能分辨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要有一定的艺术感受力和分析理解能力。
想象和联想在艺术欣赏中具有重大作用,是艺术欣赏活动中审美反应的枢纽。如果只提供欣赏活动的客观条件即古诗作品,而欣赏者没有相应的生活积蓄,缺乏艺术思维能力,即不具备艺术欣赏的主观条件,那么作为联系“作品的世界”与欣赏者“心灵的世界”纽带的联想和想象就不可能发生。因为在文艺欣赏活动中,联想与想象的作用就是在感知“作品世界”的基础上调动欣赏者的“心灵世界”去补充、去丰富“作品世界”,就是调动欣赏者自己的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经验去补充和丰富作品提供的艺术形象。如果欣赏者毫无生活积蓄,毫无艺术思维能力,则发生在古诗欣赏过程中的联想与想象将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没有联想与想象的古诗欣赏活动那将是不可想象的。
可见,在古诗欣赏活动中,创造良好的主观条件,对于欣赏者展开联想与想象是十分重要的。
二、导之以方法
事实上,无论在哪个时代,只要是智力健全的人,只要生活在人群里的人,基本上都有欣赏文艺作品的需求和欣赏文艺作品的能力,不过有的能力强些,有的能力较弱而已。就中学古诗欣赏而言,绝大多数学生应当是或多或少地具备了展开欣赏活动的主观条件的。然而一提到欣赏,同学们既喜欢又觉得它高高在上,不可企及。最突出地表现为不会在感知作品艺术形象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不能把心中的感受表达出来。针对这些情况,笔者在教学中注意结合诗歌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了多种方法,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去感知、欣赏诗歌中的蕴藏的美。诸如“以乐配诗,营造氛围”,“以诗作画,再现美的情境”,“以吟明诗,感受美的韵律”等,尤其是采用如下回归生活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古诗欣赏活动之前,在班上首先举行如下一次品茶活动:
教师发给每个同学一个玻璃杯和些许云雾茶,向杯中倒入开水将茶沏泡,十分钟后请同学们喝茶,然后要求同学们都来说说自己喝茶的感受。
师:刚才同学们都喝过茶了,这茶怎么样?
全班同学兴奋的回答道:好!
师:怎么个好法?
全班同学齐答道:非常好!
师:哪个同学能够说的更具体些?怎么个好法?
(全班寂静,无人能言)
师:看来同学们都感受到了,才会说“好!”就是不知怎么说出它的“好”来。那好,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说说这云雾茶的“好”吧。我们首先来看看这泡出来的茶的颜色怎么样?看哪一位同学能把茶水的颜色说出来,又能让别人听后很喜欢。
生甲:这茶水的颜色是绿的。
生乙:它不仅是绿的,而且是透明的。
生丙:这茶水是非常非常的绿的。
师:同学们都说了自己的观察所得,不过老师总觉得欠缺了什么,不是那么让人听到之后而感动。你能否把这茶水和生活中的其他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描述呢?
(学生们经过一阵思索后)
生丁:老师,我觉得这茶水绿晶晶的,很好看。
生乙:老师,我看这茶水绿绿的,晶透透的,像猫的眼睛。
生甲:老师,我觉得这茶水绿莹莹的,像会流动的绿宝石。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经你们这么一说,一看到这茶水的美丽的色质,真令人禁不住想喝它,那就让我们再一次喝它一口罢。
(同学们齐喝茶)
师:现在我们再来说说,喝茶后的口感如何?
生甲:老师,这茶的口感很好!
生乙:老师,这茶的口感很爽!
……
师:刚才几位同学都说了自己的口感,不过都谈得比较笼统,能否像我们谈茶水的颜色那样,说得更加具体而且能打动听你说话的人呢?
生甲:这茶喝到口里先是有点苦,有点涩,后来口里就很凉。
生乙:这茶喝到口里凉丝丝的。
生丙:这茶喝到口里凉悠悠的。
生丁(兴奋地)老师,这茶实在太美啦!喝到口里,苦里生甜,涩处溢香,好像光板板的田地里一夜间长出了绿油油的青苗;喝过之后,只觉舌底生风,通体透凉,仿佛炎热的夏日纵身到清澈的溪水中洗了个澡,浑身净爽。
师:真棒!经同学们这么一说呀。我想不会再有谁会怀疑这云雾茶的优秀品质了。那我们现在来考究个问题:同学们在先前感受到了云雾茶的“好”,而为什么不能说出其“好”来,现在却不仅能说出其“好”,而且说得非常生动呢?
生乙:开始我不知道怎么说,经老师启发,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将它和我们生活中的其他事物联系起来,
生丁:经老师那么一教导,我终于明白了,要想品好茶,不能只停留在茶上下功夫,应该不断地去联想和想象,把茶和过去经历过的事情或者其他事物联系起来,把各种感觉调动起来。
师:你们说得非常正确!今天我们这个喝茶就是品茶,品尝茶、玩味茶的美妙,在这种品尝玩味中,我们不仅品到了茶的“本味”,而且品到了“味外之味”,茶外之情致。我们不仅获得生理上的满足,而且还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这种品尝、玩味,实际上就是一种欣赏活动,一种对茶的认识、体味、玩赏的审美活动。同学们刚才都认识到在这种品尝、玩味的欣赏活动中,联想和想象就象两道闸门,一旦打开了它,欣赏者的激情就会奔涌不息,欣赏活动就会迭起。古诗欣赏活动其实与此同理,要欣赏一首古诗,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诗歌本身,而要把它和我们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借助联想和想象,调动我们的生活积蓄去补充、丰富诗歌的艺术形象。
通过上述活动,帮助学生破除了对诗歌进行审美欣赏的神秘感。经过老师的分析引导,使他们认识到欣赏并不是什么高高在上不可企及的奢侈品,它就存在于他们的生活之中,紧贴看他们自己。同时也让学生体悟到了文艺欣赏的方法:即在感受欣赏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地展开联想与想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调动起我们多方面欣赏活动的主观条件,去进一步补充、丰富和完善欣赏对象。
参考文献:
[1]刘叔成.文学概论四十讲[J].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8.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11.
[3]十四院校合编.文学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1.
[4]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6.
[5]蒋孔阳.审美欣赏的心理特征[J].美学与艺术评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5.
[6]吴中杰.文鉴赏的审美特点[J].美学与艺术评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5.
篇4
关键词:高校校报;副刊;发展
高校校报作为高等学校的重要新闻媒体,担负着促进高校建设、发展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重要任务,承担着引导舆论、传递信息的重要使命。而副刊作为校报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发挥以上的功能,还因更贴近校园生活,而更容易被师生认同和接受。作为一名校报编辑人员,如何使校报副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郁的党报气息,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使之更好地发展下去,已成为我们必须思考与重视的问题。
一、立足本校特色,精心组织栏目
校报副刊的受众群体为在校师生。立足本校文化特色办副刊,既源于受众的需要,也能使副刊充分彰显校园文化特色,又是宣传校园文化的最直接的方式。
立足本校特色办副刊,要在内容形式上贴近师生,使师生们对其产生亲切感,从而增强师生的参与热情。如关注师生当前的学习生活状态、情感和追求,关注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有组织地开展稿件征集和征文比赛活动。凭借这些有组织的活动策划深入师生生活,争取师生支持,积极引导师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从而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工科学校的学生,他们学习任务繁重,专业知识性强,生活面较为狭窄,因而阅读校报既是其丰富课余生活、扩大知识面的一个途径,又是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好时机。校报副刊应是其良师益友,时时动之以情,晓知以理,用文笔清新、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作品,熏陶教育学生、使其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高尚情操。而文艺副刊的内容主要是文学作品、书画作品,这些对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很有好处。优秀的书画作品能给人以美的启迪.笔走游龙,写意山水,古色古香中透着中国古典文化的遗韵,学生如果能细细欣赏,多少也能从浮躁的网络世界里走出来感受一下艺术的氛围。而文学作品里有对艺术作品的赏析、有游历名山大川的体验、有青春成长的阵痛与感悟。优美的文字和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与新闻版呼应,体现校报的内在统一
新闻性是副刊的本质属性。报纸副刊必须具备新闻性,这既是报纸作为一张新闻纸的要求,也是报纸副刊区别于杂志的本质属性。校报副刊更应该运用各种形式与新闻版遥相呼应,保证整个校报的内在统一性,更好地为广大师生员工服务。副刊反应的内容应该具有鲜明的新闻意识以及强烈的时代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触动读者的心灵,让读者有亲切感、参与感。针对某一时期的重要新闻和典型题材来撰写文章,或者针对某一特定时期的社会热点编写副刊作品。在题材和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通过深度特写、评论、杂谈等形式,扩大新闻含量,深化新闻内涵,满足读者需要,从而提高读者对副刊的关注度,使副刊成为读者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窗口。如去年建党九十周年,《河北工业大学报》副刊版面上全版刊登了全校师生关于讴歌建党九十周年的诗歌及文章,这对前几版的新闻宣传页起到了补充和加强力度的作用。
三、实现内容的多样性,注重版面的优美
副刊作为校报的一个版面,每期用稿数量有限。要在有限的版面中尽可能多地发表各种不同体裁的作品,这就要求编辑巧妙构思、精心安排。每期版面中可穿插安排杂文、诗词、散文、小说、书法、篆刻、摄影等多种形式的作品,以文字为主,穿插摄影、绘画、书法等予以点缀。文章以短小精悍为特点,每期用一至二篇千字文章为重点部分,三四则短文、微型小说以丰富内容,一两首诗歌、图片作品使版面富有生气。多种艺术形式交叉使用,既能满足各层次读者需要,又能使整个版面丰富多彩。
认真制作标题,用隶书、行书、黑体、姚体、魏碑等字体通过变异使标题字变化多端,阴字、阳字互相补充。每篇文章的标题上配以导读性的题字,使文章标题层次丰富,错落有致,在视觉上形成纷繁变化之美感,让读者从此体味作者的真情实感。
四、凸显副刊的文艺性,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校报是高校重要的宣传工具,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带有浓厚文艺气息的副刊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校报副刊就要通过各类影评、书评、笔谈等文艺作品,引导学生读好书、看好的影视作品,正确理解文艺作品内涵,提高自身艺术审美和鉴赏能力,要引导学生刊发高质量的文艺作品、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开展健康高雅的文化活动,使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
作为机关报的校报副刊,办得成功与否,对一张报纸整体质量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目前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副刊在增强报纸的整体竞争力、提高报纸可读性方面的作用,也将越来越显现出来。因此,如何办好副刊,仍是校报今后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总之,作为一名校报工作者,只有顺应社会环境和时代的发展,给校报注入新的活力,并结合校报的定位与特点,在实践中逐步探索,才能使校报副刊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董岩.梁衡谈报纸副刊[J].当代编辑,2003,(1):16-20.
[2]王文彬.中国报纸的副刊[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
[3]兰元.报刊新闻写作与编辑[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篇5
一是把文艺评论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国文联已将文艺理论评论工作列入八次文代会和八届二次、三次全委会报告中。今后,我们要把文艺评论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拓宽工作思路,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为活跃文艺评论作出更大努力。
二是切实加强文艺评论队伍建设。中国文联目前已经着手建立三支队伍:一支是头脑清醒、思想敏锐、吃苦耐劳的文艺舆情信息员队伍;一支是思想素养好、学术造诣深、社会影响大的文艺评论员队伍;一支是具备较强知识储备、综合判断和分析能力的文艺研究员队伍。我们要把培养中青年文艺理论评论人才作为加强理论评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继续办好全国中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级研修班,并使之成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各地方文联为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采取了许多措施,目前已有14个省区市文联成立了评论家协会,5个省市即将成立类似协会,其他一些省区市文联也着手推进这项工作。
三是努力拓展文艺评论阵地。要在巩固已有文艺评论阵地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文艺评论版面、开设固定评论栏目、加强网站建设等,不断扩大文艺评论阵地,为文艺评论工作者开展健康评论提供更多平台,努力使文联系统的文艺评论工作更具影响力。
四是建立健全文艺评论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中国文联系统文艺舆情信息搜集分析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和准确掌握最新文艺动向动态;更加重视调研工作,及时对文艺思潮、文艺现象、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判;努力改进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评奖工作,更好地发挥其导向、示范作用;积极加强与新闻媒体以及各团体会员在文艺评论工作方面的沟通与合作,努力提高评论工作的实际效果。
中国作协七项工作推进文艺评论
陈建功(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
新时期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文艺理论和评论在与文艺创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历程中获得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真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态势,结出了累累硕果。
然而,社会环境的变化、时代的发展以及文艺的繁荣,都对文艺理论批评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我们在充分肯定文艺理论批评取得令人欣喜的成就的同时,还应该看到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如何加强在文艺理论批评领域的指导地位;在日新月异、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大潮面前,在纷繁复杂的文艺思潮、文艺现象面前,如何与时俱进,敢于创新,提高文艺评论的有效性;如何立足于中国现实,“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如何避免拜金主义的影响,抵制商业炒作、人情批评,保证文艺评论应有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如何密切文艺理论批评与人民群众的联系,避免自说自话,曲高和寡。
中国作家协会近期将主要做好以下七项工作:第一是抓理论武装。第二是抓人才培养。鲁迅文学院高级研讨班今年将继续举办一期文学理论评论家中青班,培养文学批评人才;在“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的选编工作中,对有志于文学理论评论的新人予以特别的关注。第三是抓奖励激励机制。要进一步改进评奖工作,为激励文学理论评论成果发挥作用;在“文学创作重点作品扶持工程”中,加强对文学理论评论申报项目的扶持。第四要抓理论热点的把握和应对。每年召开一次全国文学理论评论热点研讨会议,引导文学理论批评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第五要抓优秀作品的推出。第六要抓社会评论力量的整合。现在,我们正在开展各地的文学理论批评队伍情况调查,试图建立文学理论批评人才库。我们还将定期理论评论选题,以外聘专家的方式,调动各方面人才为文学理论建设和文学评论施展才干。第七要抓理论评论园地建设。继续发挥《文艺报》、中国作家网等中国作家协会所属报刊、网站的作用。
文艺评论应肩负起引领作用
陈晓光(文化部副部长)
66年前,同志在他著名的《讲话》中,特别从文艺评论的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的辩证关系入手,将文艺评论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进行了专门论述。当前,要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文艺评论的力量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应该切实提高和增强文艺批评的水平和力度,积极引导和推动艺术创作的繁荣发展,真正发挥文艺评论在引领艺术创作价值和审美取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首先,这个重要作用体现在文艺评论要引导艺术创作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生存发展、强大兴盛,必须要有包含理想信仰、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和基本思维模式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文艺作品是这个体系的重要载体,社会主义的文艺必须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文艺评论为艺术创作提供理论支持和价值导向,就必须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为自觉的追求。
其次,文艺评论要引导艺术创作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同志在《讲话》中明确指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艺创造和建设的主体,又是文艺服务的对象。文艺评论要牢牢抓住为人民服务这个基本出发点,大力倡导和激励那些能够体现人民的意愿、维护人民的利益、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艺术创作,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文化权益,促进文艺创作作为文艺评论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同志在《讲话》中指出:“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文艺评论要在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引导艺术人才健康成长、引导艺术创作积极关注现实题材等方面,积极发挥批评、引导的重要作用,为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正确的价值取向、强大的思想动力和更好的舆论环境。
大力构筑文艺评论主阵地
胡占凡(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
广播影视是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对于开展文艺评论,传播文艺评论有着独特的优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广播影视应进一步加强文艺评论工作,切实成为文艺评论的主阵地。
一是要高度重视。文艺评论工作是党领导文艺工作的具体体现,是确保文艺创作导向的重要手段,要把文艺评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要在播出时段、资金物力、评奖评优等方面,加大对文艺评论节目的扶持力度。
二是要明确任务。中央电视台要继续办好《文化访谈录》等文艺评论节目,各省级电台电视台要创造条件开办文艺评论栏目,在文艺栏目中增加评论内容,各级广播影视报刊和网站要积极开辟文艺评论专栏,广播影视创作单位要经常举办文艺创作座谈会,为健康说理的文艺评论搭建平台、开通渠道、提供更大的传播空间。
三是要完善机制。要进一步形成和完善文艺评论机制,实现文艺评论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权威化。文艺评论有着其特殊性,既不同于新闻评论,也不同于文艺节目,要建立正确的文艺评论节目评价体系,不能完全按照收视率来评价文艺评论节目。要把文艺评论工作同收听收看、节目监管、评奖评优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提高文艺评论对于促进文艺繁荣,促进广播影视发展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四是要提高水平。要切实改进广播影视文艺评论的方式方法,积极探索新的形式和制作手段,要深度,不要肤浅;要生动,不要生硬。文艺评论贵在旗帜鲜明、理直气壮,要摒弃吹捧、客套、敷衍、空洞,抵制有偿评论、人情评论,敢于批评,善于批评,不断提高广播影视文艺评论的思想性、指导性、权威性和战斗性。
五是要建设队伍。要把那些政治坚定、眼光敏锐、勇于奉献,懂文艺、懂评论的优秀人才安排到文艺评论岗位。要在思想上、工作上、待遇上对文艺评论工作者给予关心和帮助,引导他们树立高尚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增强社会责任心,增强历史使命感,树立严肃、理性、积极、健康的评论作风,从而真正担负起继承和发扬民族艺术和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使命,担负起提高受众的鉴赏力和欣赏水平的重要职责。
深化出版改革促进文艺繁荣
李东东(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
我结合新闻出版总署的工作实际,谈几点体会,供同志们参考。
一、深入领会《讲话》精神的现实意义,切实提高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和出版事业重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优秀的文艺作品,感召力大,亲和力强,影响面广,因此,文艺和文艺出版工作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能否得到保障的问题,而且也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与和谐文化的建设。当前,加强文艺工作和文学艺术出版工作尤为重要,必须从新的历史高度,来认识同志《讲话》精神的现实意义,并按照十七大的要求,采取切实措施,使文艺工作和文艺出版工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完成文艺工作者和文艺出版工作者所承担的历史责任。
二、以深化出版改革为动力,以内容形式创新为重点,努力推出一批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优秀文艺图书。党的十六大以来,文艺图书的出版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态势。但尽管如此,这类图书的出版增长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了促进文艺图书的更大发展和繁荣,必须加快出版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新闻出版总署将进一步实施精品战略和“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鼓励、表彰优秀原创文艺作品的出版,鼓励自主创新,包括题材、体裁和形式的创新,以增强文艺作品图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命力。
三、要大力加强文艺评论队伍和出版队伍的建设,为文艺与出版的繁荣提供重要保证。文艺出版队伍要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尊重文艺作家、文艺评论家和文艺理论家,能够为他们多出优秀作品提供良好服务。随着出版产业的发展和繁荣,文艺图书出版数量激增,有优秀的文艺图书,也有内容质量不高甚至低劣的图书。因此,书评队伍的建设也很有必要。这支队伍加强了,就能够紧密结合新时期的文艺发展规律和文艺出版实际,及时开展文艺图书评论,宣传优秀作品,总结创作经验,引导文艺创作,提高鉴赏水平,营造良好的评论环境和良好的出版环境。提升文学批评的精神价值雷达(中国作协创研部原主任、研究员)
目前,文学批评总体上思维活跃,成果丰富,人才源源不断;就发展态势而言,其学术空间和理论视野也在不断地扩大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学批评不存在相当突出的、亟待克服和改进的问题。
当前的批评显得思想力度不足,精神资源不足,价值坐标不明朗,审美能力不强,批评标准出现某种迷乱现象,其根本的问题在于没有能够足以解析当前复杂多元的文学现象的思想能力和富于精神价值的审美判断力。而这两种能力,与批评的理论资源和精神资源的厚薄是有直接关系的。批评的失血、贫乏、缺乏判断力,根子还在于它不能与各种丰厚的思想资源保持联系,没有整合和创造性转化能力,比如不善于从传统思想资源、外来思想资源、革命思想资源,包括民间思想资源、少数民族文化思想资源中不断吸取精华,形成自己的思想和审美的坚实基础。
不同的思想和观点必定要通过相互碰撞、摩擦、论争,才会显出其内在的分量和力度,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丧失了在真正的批评家身上常见的气质和素养,丧失了争论的勇气、反驳的激情、否定的冲动,丧失了对真理和善良的挚爱,对虚假和丑恶的仇恨,以及对自由和尊严的敏感。商业利益、体制化生存方式和需求的驱动,使得思想文化界和文学批评界日益沉迷于各种操作与“社会资源交换”的活动,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的批判精神。健康有力的文学批评就要祛除这种私心的干扰,站在公正的立场“说话”,直接面对作品,斩断作品与它的后面种种非文学因素的联系,这样的文学批评才能理直气壮、明辨是非,才能无羁绊地深入到作品的内部,探究它的奥秘和文学价值。
在某种意义上,文学批评的有无价值,主要取决于批评主体的选择和追求。批评不能跟在现象和创作后面亦步亦趋,需要有更多具有精神价值的发现。作为当代文学潜在的“导航者”和“守夜人”,文学批评重任在肩。
做好“五个调整”
肖云儒(陕西省文联副主席)
在这个大转型的时代,文艺评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存在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提出“五个调整”就教诸位。
(一)调整评论家的生存姿态,调整评论家思考资源的采集方式。改变评论家现有的以书斋、会场为主要生存相,以书本、圈内研讨为主要资源采集地的生存姿态,真正投身到时代生活去,解读各种最新的社会现象,解读各种最新的人群,收集其他与各种最新的生产要素相关的社会、文化、心理信息,使之成为我们最重要的最丰厚的思考资源。
(二)调整评论的关注角度。近年评论的关注角度日益多元化,这很好。要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调整、突出真正的民众角度、草根角度。除了继续关注名家名作,关注黄钟大吕的重头作品,还应该更多地关注媒体文艺、网络文艺,更多地关注群众中新生的创作力量和创作现象,扭转评论缺位的尴尬。
(三)调整评论的表述方式。文艺评论是一种独立的文艺样式,具有自身独有的思辨之美、表述之美,这种表述之美应该考虑到民众接受的可能与接受的乐趣。这些年,电视、广播、网络各种评论性的人文话题节目流行,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可以说是对近年来文艺评论表述艰涩、接受渠道不通畅的一种逆反和惩罚。评论写作如何改变过去仅以书面语言为唯一表述资源和表述渠道的现状,积极探索新的表述方式,是当务之急。
(四)调整评论的接受对象。现在,不少评论家心中的接受对象,首先是作者、出版社、圈内的同行,是学院与社会上的各种评审奖励机制。扪心自问,有多少评论家伏案为文时,心里面对面站着的是老百姓读者?为广大的普通的读者、观众写评论,让他们能读懂而且爱读,是我们的责任。这不是低标准,而是高标准,是一种写作姿态和人生境界。
(五)调整评论的传播渠道。当前大众其实已经以评论者的身份铺天盖地进入了各类新媒体,构筑了规模空前的评论园地。评论家如若自外于这个广阔的动态的平台,只能增加自身的窘迫。要克服对新媒体评论的轻视、歧视倾向。要有把这些评论纳入学术和艺术成果评价体系的新机制。
用《讲话》精神辨别“民族”与“世界”之争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历史经验和艺术常识已经证明,一个民族的优秀文艺创作,一定能得到世界各民族的认可和赞赏,一定能走向世界。我国有些传统的民族艺术形式如书法、传统文人画、京剧等,一时难以为其他民族的一般大众接受,但经过我们的努力传播和国外有识之士的介绍,终究是会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人们通常说的“民族的”,正是指这些具有民族特色和气派的优秀艺术,而不是指那些民族文化的糟粕\(诸如男人留长辫、女人褢小脚之类\)。说这些优秀的民族艺术是“世界的”,并非夸大其词。20世纪以来,特别是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来,我们民族传统艺术在“古为今用”、“推新出新”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涌现出许多既有鲜明民族风采,又具有时代精神的优秀艺术创作,得到了世界艺术界和广大群众的赞赏,可以说正在或已经走向了世界。
那么,中国人借用国外现代艺术形式语言所做的艺术创造,能不能既成为世界的,又是民族的呢?当然可以。但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它的内容是积极的、健康的;它与中国社会现实和中国民族文化精神有内在的联系。
在当代文艺批评中,关于民族的与世界的讨论,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崇洋的民族虚无主义情绪,鄙视本民族的艺术传统,以为只有用西方现代艺术形式语言做艺术创作,才能走向世界,才是世界的;另一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认为只有本民族的传统艺术,才可能走向世界,才是世界的,对外来的新艺术形式视而不见,甚至加以排斥。就目前包括美术界在内的我国文化界的情况看,这两种倾向都存在,都应引起我们的注意。但我以为,崇洋的“西化”情绪,更应引起我们的警惕。
重温《讲话》,重读同志对民族传统和外来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辟论述,深深感到,它们仍然是指导我们解决当前文艺界有关“民族的”与“世界的”争论的指导原则。
文化建设急需引领、必须引领
朱向前(艺术学院副院长)
如何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进程中更好地发挥文艺理论批评的引领作用,是一个无可回避的时代性课题。
正在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急需引领、必须引领。随着市场经济全面而深入的渗透,金钱这只“看得见的手”在文艺领域中的作用日益彰显,面对众声喧哗,没有一种宏大的声音来引领将是不可思议的。
那么,谁来引领呢?培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理论批评队伍,对于理论批评乃至整个文艺事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理论批评需要慢功出细活,高投入,低回报,基本上就变成了一件费力不讨好的差事。仅以军旅文学理论批评现状为例,上世纪80年代中期,军旅文学批评和创作初步形成了“两个轮子一起转”的大好局面。可惜从90年代开始,便风流云散,后继乏人。而由此导致的后果已逐渐显露:新世纪军旅文学取得优异成绩,然而其发展却存在着体裁(长、中、短篇小说之间)、题材(历史与现实之间)的严重失衡,新人新作得不到及时评价,重量级的优秀作品得不到深入研究,问题得不到批评和警策等种种缺憾,长此以往,军旅文学将陷入危机并非危言耸听。推开来看,当下文艺理论批评队伍总体状况亦不容乐观。
究竟该如何引领呢?从主观而言,首先要坚持职业操守、学术追求和道德底线,重塑理论批评者形象;而更关键的是加强理论批评工作者的批评能力。当前文艺现象五彩缤纷,各种思潮风云激荡,若没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宏阔的批评视野、敏锐的艺术感觉和独创的文学思维,便难以构建体系产生大师,难以登高一呼引领风气,难以目光四射驾驭全局。从客观而言,应尽快改善当下的文艺生态环境,如建立去金钱化的艺术标准;通过主流的纸媒和强势电媒,提高影响力、权威性和公信度;国家出台优惠政策和机制等。
提倡实事求是的诚信批评
李美皆(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当代文艺批评取得了很大成就,也存在某些不足。今天,我们已不太容易读到独创而深刻的思潮论、创作论、作家论、作品论,评论家越来越顾忌发出坦荡、中肯的忠言、诤言,甚至,一些评论家的人格底线和道德底线,也面临着考验和质疑。
由此,我们应该提倡实事求是的诚信批评。“心诚则灵”,“人无信不立”,诚信批评犹如暮鼓晨钟,入耳醒心,让被评论的对象发自内心地感佩敬畏,让读者引为知己。当以理服人的诚信批评遍地开花时,定能在公众中间重振评论雄风,再塑评论声誉,发挥文艺批评独立潮头的引领作用,显现文艺批评高屋建瓴的气质风度。
时代的发展,呼唤着具有公信力的评论体系。评论工作者除了必备的知识结构、文艺才华外,还要有思想力量、人品素养。评论家的人格素质和专业素质,决定着文艺评论的价值取向和文本质量。立言先立身,评论家要爱惜自己的羽毛,坚守人格理想,摆脱物欲诱惑,保持独立思考的个体空间。除了对社会和文化有责任感、有独立的思想、敏锐的判断力和独立的批评意识外,批评家最需要的,就是说真话的勇气。只有说真话,才能实现诚信批评。
评论要做到诚实和说真话,有时要摆脱文坛是非和人事的羁绊,要不怕被边缘化,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拥有表达的自和自由权。批评工作者要具备坦荡的心地、透明的人格、超脱的立场和光风霁月的情怀,还应具有朝气蓬勃的精神和击楫中流的胆识,敢于言人之难言,发人之未发,终生都与责任感和使命感相依相守。
我们从事创作的人呼唤批评
高满堂(国家一级编剧)
这些年来,我在电视剧创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从《突围》、《家有九凤》、《大工匠》,到最近获得广泛好评的《闯关东》,真实地表现百姓生活,积极地反映时代进步,在这种基本追求的基础上创作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电视剧作品,成为我基本的创作理念。而这个理念的逐渐明确,就有着批评的推动。我们大连的电视剧创作有一个传统,就是一部电视剧的创作在构思立项的阶段直到作品形成、获奖之后,一直悉心倾听批评界的声音。批评的见解往往从项目之初就影响着创作的走向,甚至影响着项目的选择、取舍。在我的那些电视剧作品的创作中,我也于批评界的见解中受益匪浅。我重视与批评家交朋友,那种直言不讳、真诚袒露艺术见解、甚至在一部作品获得大奖之后仍旧肯于指出其中问题的评论家朋友。
创作与批评应当是齐飞的翅膀。尤其在文化市场成为文艺作品进入社会流通主要渠道、文艺创作需要在市场流通中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情形下,只有创作、流通、批评三者的和谐并进,才能最终形成整个文艺事业和谐发展的局面。应该看到,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文艺创作有着较高的自由度,也难免有不同思想、不同追求、不同品格、不同质量的作品充斥其间。我觉得,文艺满足人们多种多样的欣赏需求是必要的,但是,用优秀的作品满足人们高尚的欣赏需求、引导社会的精神进步,更是必须的。作为一个作者,我不断提示自己努力创作真实深刻地反映现实、具有唤起观众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热情的进取欲望的作品,同时也不断忧虑着为数不少的情调低迷、艺术价值低下的作品不时涌入观众的视听。文艺需要在正常的竞争中用优秀的创作去证实、弘扬优秀的审美精神,也需要具有思想力量和论辩能力的批评去辨析创作的是非曲直、引导欣赏的好恶取舍。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从事创作的人呼唤批评:呼唤有勇气的批评,呼唤有良知的批评,呼唤有引导力的批评,呼唤有地位的批评。
主动进入新媒介领域
尹鸿(清华大学教授)
互联网,改变了艺术的传播方式,也改变了文艺批评的格局。在新媒体的挑战下,专业批评者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其一,逃避新媒介带来的话语喧嚣,钻进学院的象牙之塔。其二,面对新媒介的挑战,进入大众媒介领域争取应有的话语权利。
造成专业批评失效的原因众多,而其中最明显的问题往往在于:第一,不少专业批评过于坚持原理判断而缺乏感性体验,无法引起读者、观众的情感认同;第二,过于执着于经典标准而不能与时俱进,曲高和寡、孤芳自赏,不能与当下读者/观众,特别是成长背景、文化背景和艺术素养都完全不同的青少年读者、观众的审美趣味相契合;第三,文风陷入文字概念游戏而缺乏更加平易、交流的日常表达;第四,艺术价值观保守、教条和偏见,忽视大众趣味以及大众趣味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等等。
与非专业的评论人相比,专业批评者有自己独特的“专业优势”。他不仅有长期积累的专业知识,而且也有社会分工带给他的专业时间和精力,他完全可以成为架设文艺作品与公众之间的一座桥梁。
在新媒介环境下,专业批评需要重新自我反省、自我定位,重新进入文艺流通的循环过程中,获得自己的专业权威。第一,要在尊重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同时,坚持真善美的主流价值判断。第二,要在理性知识工具的帮助下,尊重艺术的感性经验。实际上,只有批评的理性与艺术的感性达到某种契合的时候,批评才真正具有力量。第三,要在理解艺术传统的基础上,重视与时代的同步。第四,要在各种功利主义的诱惑面前,保持批评的独立性。第五,要接受媒介环境的挑战,成为新媒体领域的弄潮儿。
主动进入新媒介领域,是专业批评不可回避的选择。
建立一支专业的文艺评论队伍
张德祥(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论研究室主任)
文艺评论衰退已经很久了,我认为要改变这一状况,根本在于队伍建设。可以说,我们目前没有文艺评论队伍,从事评论的人员,大多都是“业余”的。
篇6
关键词:英语文学 英语语言教学 课堂活动设计
教育界一直很重视选用英语原著进行英语语言教学。文艺著作是颇有价值的语言资料,因其能经受时间考验,揭示人性,并摆脱时间、空间限制把文化和历史信息传递给读者。本文分两部分充分展现出英语语言教学中采用英语文学的意义。前部分通过评析国外资深语言学者的见解来分析文学和语言的关系,证明这种教学方式的益处和重要性,即有利于学生掌握正规的英语,丰富文化知识,并教育他们如何做人。后部分设置了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案,选用一首英文诗歌为例并设计出相应的课堂活动,从而例证该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重要性。
一、在英语教学中使用英语原著的理论基础
本文引用了三派学者的意见来阐述观点,他们分别是:卡特和隆(Carter and Long),拉扎尔(Lazar),柯利和斯莱特(Collie and Slater)。他们一致认同该教学方法,并把语言教学环境下选用的英文原著归类为三种模型:文化模型,语言模型和个人成长模型。可以作为模型的事物,必定具有可模仿的潜能。正是因为英语文学具有这三种模型功用,才能在英语语言教育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下面将依据这三种模型提供的理论基础,来证明此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1.文化模型
文学可以作为英语教学的文化模型,因为它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最能代表某一文化。学生可以从中接触到“一定历史时期的普世价值观”。卡特和隆主张把文学作为文化模型,能教会学生了解和鉴赏异于他们时代和社会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认识到文化赋予该文学的传统遗产,如思想、感情和艺术形式(1991, p2)。拉扎尔认同该观点,然而他也指出,把文学当作接触目标文化的途径有三个缺点。首先,文学是虚构的,不能纯粹展现当时社会的原貌。第二,文学通常描绘的是上流社会文化,角色通常受过良好教育,因此有时会忽略通俗文化,很多学生对普通百姓的文化行为反而更感兴趣。第三,学生容易受到渗透在英语文学里的帝国主义价值观影响,不利于应对真实世界的人和事。因此,学生在接触文学构造的社会、政治和历史事件时,必须批判地认识文学里有失偏颇的描述和文化内容。同时,教师要仔细选择跟学生实际生活有关联、有积极意义的材料。(Lazar, 1993)尽管原著有弊端,但是它很大程度上展现了现实世界,为少有机会出国、想感受国外生活的学生打开了一扇观察英语国家文化生活的窗口。
2.语言模型
文学自古被认为是学语言最好的原材料,拉扎尔提出三个理由:促进语言习得、发展语言知觉、发展理解能力。他认为学生能从文学作品里获得很多新的语言知识,探索精湛的语言使用能力,发展词汇归因和解释的能力。
在笔者看来,语言教学的第一目标便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然而,何种教学法才最能有效地通过英语文学帮助学生领会其中的语言和故事的来龙去脉,是中外学者不断探索的课题。拉扎尔的方法是泛读和收听文学录音资料。卡特和隆认为阅读英语文学并融入上下文来理解故事内容是提高语言能力有价值的方法,然而如果文学作品只是用来教学生学习特定的几个单词、句式,则是误解了“作品的语言性质”,导致学生机械地学习甚至失去学习动力,无法享受诗歌或故事带来的乐趣。
为了丰富学生语言知识而教文学,有积极性也有消极性。通过在作品中接触各种形式的写作文体,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句型、段落构成和功能(Collie and Slater 1987)。这有助于他们提高写作技巧,也有助于中、高级学生了解语言范围之广。这种教学方法的消极性表现在,原著里有些词汇和惯用语已经过时,或表达不当,容易误导学生(Lazar,1993)。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批判地学习,同时学会鉴赏语言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3.个人成长模型
个人成长模型可以说是前面两个模型的综合。卡特和隆证实了教文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今后一生中都保持享受和热爱文学的习惯。把文学作品作为个人成长模型来教授是有益、可实现的,因为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如何欣赏评价复杂的文化要素,从而对本源社会和文化有更成熟的见解,更明白自己在所处生活环境中的个体身份。因此,如果学生能学会有效地阅读文学,便能更好地发展个体,并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在选材方面便要慎重,必须选择适合学生自由响应和参与、能激发文学热情的材料。
从以上分析可得出,在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接触文学原著有助于提高文化素养,发展语言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批判能力和对情绪的感知,从而培养其塑造完整的人格。要实现这个目的,合适选材非常重要,教师可以选择语言难度适中、与学生生活有关联、可以激发学生进行跨文化对比的文学作品。
二、教学方案及其活动设计缘由
为了更清楚地论证在英语语言教育中应用英语文学的意义,本文设计了一套教学方案,即在英语泛读课上教一首西奥多・罗特克(Theodore Roethke)作的诗――《我父亲的华尔兹》(“My Papa’s Waltz”)。目标学生是本科大一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中等。选择这首诗有三个原因:一是语言难度适中,篇幅较短,适合学生在一节课(45分钟)理解诗歌并完成相应活动;二是诗歌脉络清晰,通过舞蹈过程描述了一个小男孩对父亲的感情;三是叙述事件逼真,易于读者感同身受。显然,这首作品的选择满足了原著选择的要求,即易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回应作品,自由进行反思性思维。以下是诗歌原文:
My Papa’s Waltz
The whiskey on your breath
Could make a small boy dizzy;
But I hung on like death:
Such waltzing was not easy.
We romped until the pans
Slid from the kitchen shelf;
My mother’s countenance
Could not unfrown itself.
The hand that held my wrist
Was battered on one knuckle;
At every step you missed
My right ear scraped a buckle.
You beat time on my head
With a palm caked hard by dirt,
Then waltzed me off to bed
Still clinging to your shirt.
依据该诗歌设置了四项活动:
1.完型填空:教师先简单介绍英诗文体的基本知识,如韵律、押韵和语调;接着学生独自完成填空练习(原文划线处为要求填空的单词)。
2.段落释义:教师选取第1、4段,要求学生用现代英语改写。
3.诗歌音律:教师再次解释英语传统语音规律,把本诗的韵律与华尔兹舞曲作比较。播放一首华尔兹舞曲及本诗的录音,要求学生齐读本诗,请学生解释该诗韵律创作的缘由。
4.个人反馈:教师播放截取自网上的一段录像,关于一位老人对该诗的评价,然后要求学生写下童年与父母的美好回忆,100词左右。学生分组(3-4人/组)讨论自己的童年经历,并与小男孩的经历相比较。
活动1、2目的是强化学生语言能力。完型填空扩展学生对诗体和格调的认识,释义让学生了解诗歌语言特点。教师介绍诗歌特点是本方案的首要任务,因此学生才有能力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困难。诗歌的文体通常偏离正常的语言标准,因此在语言课堂选择诗歌能使学生接触多样的语言,摆脱“理想化语言规则”限制,掌握获得不同交际目的的新方式(Leech, 1988)。有些教师担心学生对英语的运用还不熟练,偏离正轨的诗歌语言会误导他们。就这一点,拉扎尔提出,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日常交流使用的语言也非教科书条条框框所规定的,他强调要让学生正确识别诗歌句法的与众不同,并跟正常的语言运用相比较。通过这种方法,学生才能有效认识这种特定文体的语言格式效果,从而透彻理解诗歌内涵。这两项活动实现了使用文学作品作为语言模型,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扩大语言知识面的目的。
罗伯特・平斯基(Robert Pinsky)对诗歌作了很高评价,认为人类进化是“动物发展有韵律的语言作为代代相传重要信息的方式”,而大声朗读诗歌能让学生更深入理解诗歌,因为“词语的自然声响能让人获得感觉或理智的解脱”,找到与作者沟通的媒介。活动3使学生熟悉诗歌风格、节奏和韵律。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独特的节奏和韵律使它独具音乐性,便于记忆。正如标题所暗示,该诗的节奏像极了舞曲旋律,因此把该诗与华尔兹对比最能清楚展现它的音律。该活动使诗歌展现为一种可发现、可享受的事物,使学生更有兴趣深入了解诗歌的形式、学习诗人运用的技巧和鉴别技巧的术语。
活动4是针对卡特和隆提出的原则“如果学生可以对故事感同身受,就能激发阅读动机”(p19)而设计的。在这个环节学生可以把诗中情景与自己的经历、感受和想法联系起来,甚至把思考范围扩大至整个世界,批判地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从而丰富文化知识并促进人格成长。活动过程中,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可以自由发表看法,参与小组讨论。
三、结语
本文通过两部分论证了英语文学应用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前部分通过引用国外资深语言学者的见解来说明采用原著的理由,对文艺作品三种模型(文化模型、语言模型、个人成长模型)的归类进行阐述,指出文艺作品作为三种模型运用于语言课堂的好处和弊端,点明正确做法。后部分采用一首英文诗歌为例并相应设计出四项课堂活动,解释该教学法的实际运用。总之,本文的材料和例子充分阐明了英语文学在英语语言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和有效性,英语教师可针对学生特征谨慎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原著开展英语教学,这对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会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 Carter,R,and M. N. Long. Teaching Literature .London: Longman, 1991.
[2] Lazar,G. Literature and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篇7
关键词:文学美育 大学生 高校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领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和主要任务。在新的历史时期下,高校所面临的挑战也日趋严峻。当前,在高校实施文学美育,通过对文学艺术精品的欣赏、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对美的深化感知,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感。
一、高校实施文学美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
当前,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是我国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的重要内容。放眼望去,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在进行高等教育改革的探索,其基本着眼点,都是围绕如何提高人才素质。国际上经济和科技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质量的竞争。而人才质量的差别不仅在于个人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在于人的基本素质。其中文化修养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在我国,几十年来,人文科学教育和自然科学教育的关系并没有处理好,自然科学教育被强化的同时,人文科学教育却被逐步的削弱。今天,许多高校的教育忽视了精神、道德、理想和情操方面的内容,丢掉了培养什么人的基本方向。因此,对于我们来说,通过加强大学生对优秀文艺作品的学习和鉴赏,特别是对弘扬中华名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作品学习,意义更为重大。
二、高校实施文学美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道德规范
道德感化,是美育的重要社会功能之一。人的真善美于人的德行是密不可分的。我们介绍美学中的社会美和以社会美为主要内容的艺术作品,其本身就是弘扬真善美的实践行动。以美引善,寓教于美,使我们的大学生在对美的事物、美的形象和美的理想的感染中,形成良好的行为道德规范。我国现代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都真实地揭示了什么叫做真善美,其到的感化作用十分显著。例如鲁迅、郭沫若、茅盾的作品,曾引导无数知识青年走上正确的道路。《白毛女》、《红岩》等文学作品,都对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精神面貌产生过并继续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这些都是我们实施文学美育的教材典范。
三、高校实施文学美育,有利于净化大学生复杂情感
文学美育不但可以丰富当代大学生的情感,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发扬积极健康的情感,抵制和克服消极邪恶的情感,使之情感变得更为纯洁和高尚,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生活情趣,美化大学生的心灵,完善大学生的人格。人的情感是复杂的,其表现形式也是多层次的。心理学家认为,人有低级情感和高级情感之分,其区别就在于前者是情境性的,它往往与一时一事的具体情境相联系,波动性较大,它会随着情境的生灭而生灭。而后者则较多地表现为理性因素,也较持续稳定。在高校实施文学美育,我们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具有一种包含广泛、丰富、深刻的思想观念和理性判断的高级情感。例如,引导学生们一起读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们从普希金的字里行间寻觅出什么是高贵、温和和雅致。
四、高校实施文学美育,有利于开发大学生智力潜能
篇8
关键字:徐中玉;中学语文教育 ;H版高级中学语文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3.3
已逾期颐之年的徐中玉(1915-)先生是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语文教育家、作家,由他撰写、编选的教材、教学用书达千万余字,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无疑是已修订至第十版的《大学语文》以及在文艺理论上的不凡成就。而徐先生在中学语文教育上作出的努力和贡献却鲜少被提及。
徐中玉先踏上文艺研究道路的缘由也与他在少年时期对中学语文课的一个疑问有关 “国文老师讲课时总是连连称赞课文写得好,还读得抑扬顿挫、不亦乐乎。可是这些文章究竟好在哪里呢?又是怎样写出来的呢?老师不怎么讲这些,这个疑问就一直存在我的心里。”少年时的困惑也成为他所钻研的方向,始于此的上下求索造就了他的一身学问。徐先生在撰写发表文艺理论文章之外,也不断思索着中学语文教材、教学问题,并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参与、主持了上海市高级中学《语文》(H)版(实验本)的编辑工作,H版教材于1991年起付梓出版。
纵览徐先生的中学语文教育思想,包括教材编选在内,他对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都有一番独到的深思和见解,这里从H版教材、教师、教法及学法这四个层面进行简要概括和梳理。
(一) 教材之用
上海市在1988年5月成立了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负责中小学课程教材的全面改革,并组织力量编写了一套适应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和条件较好的学校使用的中小学教材。H办教材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由时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的徐中玉出任教材主编。
H版教材采取分编合册的做法,把阅读、写作、语文知识、听说等集中编排在同一套教材之中,各项内容分进合击,旨在逐步培养学生的能,以注重积累,培养习惯,指导学法,训练思维为教材的编写理念。同时,也重视文学因素,强调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教材以练阅读能力为主线。每个学期都集中训练了三种阅读能力,意图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训练要求包括理解、鉴赏、评析三个层级,形成了由易入难、相互关联的序列,属于螺旋式的编排方式。下面以阅读模块为例,对教材特点进行概述。
1.选文系统
H版教材分为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两类,讲读课文供教读训练,自读课文供学生自主学习。一般来说,一个阅读单元中的前两篇文章为教读课文,后面两篇为自读课文,或者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相间。H版教材的编写符合认知发展的规律,体现出训练阅读能力为重点的编写策略。
2.知识系统
H版教材的知识系统分为文化常识(1-5册)和文言知识(第6册)两大板块,其余则分散地穿插在阅读和表达体系之中。文化常识的单元从现实主义的《诗经》一直延伸到近代爱国诗文,展现了五千年的历史长卷,也发挥着涵育情感的效用,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助读系统
H版教材的助读系统中包括教材说明、单元标题、文话和自读提示四个部分。其中,单元标题标明了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文话紧跟单元标题单独成页,设在文章之前。自读提示设在自读课文之前,以问题的形式对重要内容与写作进行提示,从引起学生对关键性的问题的思考,进而帮助学生在宏观上把握课文。
4.作业系统
H版教材的作业系统分为课文作业和单元作业两部分。讲读课文后大多设有5道练习题,前3题侧重于启示性思考,具有提供教学思路与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导向作用,后两题反复前一单元训练要求,检测基础知识。
5.插图系统
教材中的插图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插页中的彩色图片,二是选文中的黑白插图。
一般来说,教材中的插图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同时也给教师提供了又一种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文本的导入方式。
(二) 教师之功
“文艺教师应当是一个‘真正的人’,真正的教育家”, 担负起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任务文,具体来说从以下四个方面下足功夫:一要每天抽出时间阅读文学书;二要在教学文艺作品的过程中吸收历史资料,不能离开文艺作品另外来谈一套历史;三要进行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审美教育;四要在对作品中的形象进行具体分析概括时,培养学生的美感。 教师要在透彻理解咀嚼文本后带领学生领会语言之美和蕴藏于其中的力量。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时与学习材料发生有意义联系,实现这种联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指导、点拨和启发。
(三) 教法之思
徐中玉先生的文章和专著中多次对语文教学和教法问题作出论述,他从方法、构思、思维、准备和学习内容等五个方面论说了学好语文应具备的条件。他主张基于作品的教学方法,意在传授基本知识和进行读写训练,将堂课内外、生活和文学进行有机结合。
1. 分析形象,感受形象
“为了要从文艺作品中吸取教育意义,就必须从‘体验’其中‘生动的形象’入手,这才可以使学生进入‘生活内部’”。做到这一点不能落入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窠臼,而最佳方式是进行创作性的叙述,创造性的叙述就是进行读讲和具体的分析。 在叙述和讲授的过程中,通过朗读的方式,指导学生从自身感受出发,做到与文中的形象感同身受,当然,教师也要进行理性总结。
2. 生动、清晰地阐述
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所起到的感染,不可小觑,因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在学生的关注中。徐先生对此曾阐述道“教师一定要正确地、易懂地、生动地把作品分析给学生看,教师对作品的情绪态度,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可以发生很大的影响。” 因此,教师在准备中应该入乎其中,并对文章的内容和思想作出生动丰富而清晰深刻的讲解及说明。
3. 不能脱离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授课如若只是自说自话,会很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文学教师应该不脱离学生,应该知道他们的程度和情绪,需要和困难。他应该接近学生,运用各种积极的办法,培养学生的思考和独立工作的习惯。” 教师应该眼里有人,富有热情和亲切感,知道了学生的症结所在才能加以帮助,促进学生的长足进步。
(四) 学法之得
徐先生认为读写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以下也从学生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来介绍先生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
1. 阅读
作为阅读包括教材在内的各种作品时“如果只知道爱好故事而不能通过故事去欣赏和接受更重要的东西,就不能算是一个很好的读者。” ,而欣赏中最大的难关如何摒弃个人偏见,带着负面情绪学习语文,自不会有所得。
“学语文一定要下苦工”,徐先生学了一辈子文学,他的话语重心长,“具有以下粗浅的感性的知识并不等于已能完全懂得别人的作品。这中间一定要经过一个苦学苦练的过程。” 语文学习可以进行两方面的努力,一是在生活的大语文环境中的有意注意,这是一个日生日成循序渐进的过程;二是在语文课程经由教师指导进行集中训练,学好语文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速成的,要引起教和学生足够的重视才行。
2. 写作
作文要去陈言,使文字读来让人觉得清新自然。空话废话客套话流于形式,读着如味同嚼蜡,获得清新的语言则需由内而发,体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滋味,也就是眼处心生句自神。“如果有正确的见解,真挚热烈的感情,和丰富的生活滋养,他的文字就可以触处生姿色,而且无往而不稳当妥帖。” 而如欲达到这样的境界还要有创造的能力,不仅是语言上的陌生化也是情感上不同于一般人的真心真意。
万樊榭有语“多作不如多改”,尤其对于中学生而言,在成文之后加以修改完善是重要且必要的,这也是提升作文能力的良机。徐先生也对文章的修改作出过指导“文章修改要达到两个目标,第一,就是要把不正确或不够整齐的内容改成尽可能的正确,进一步还要改成尽可能的深刻;第二,就是要把不具体生动的表现形式改成为尽可能的具体生动” ,这也就是说,文章的修改可从两点入手,一为内容,二为形式。
大道至简,徐中玉先生的文章平白如话,当我们翻开书页时就好像能听见一位长者亲切的谆谆教导,他浅易却生动的文字却总能一针见血得指出一直存在却难以言明的问题。徐先生学养深厚,为文求其真美,为师则如春风化雨,也无怪古语有云大德必得其寿,再读先生文章及编纂的教材,获益亦颇多。语文学科在新时期以来有很大发展,H版教材在现在看来虽有不可避免的时代印记,但教材中所凝聚的编者智慧仍熠熠生辉,其以学生为本,重知识也重能力的编写特色仍值得我们研究借鉴,H版教材敢为人先的编写理念成为沪教版教材勇于创新的滥觞。我们不仅要秉承前人严谨治学,勤于思考的精神,更应师其意不泥其迹,结合当下现状,为语文教学问题的解决及教材的合理编写提出新方法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徐中玉.论文艺教学和语文问题[M].东方书店,1954
篇9
【关键词】文艺鉴赏;理工类;文艺审美;培养
随着美育的理论和文艺实践更加深入的发展,文艺作为人类情感的一种存在形式的表现,审美在人类整个精神生活中占据愈来愈显著的位置。叶圣陶先生说“文艺鉴赏,不是一桩特别了不起的事,不只属于读书人或者文学家的事……是谁都有份的。”叶老这席话是在与夏丐尊先生合著的《阅读与写作》中说的,其意为任何人都应进行文艺鉴赏。理工类大学生学会文艺鉴赏尤有特殊意义,因为这是最易引发青少年思辨方法,是有利于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手段。在西方,德国美育大师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说:“这个题目不仅关系到这个时代的审美趣味,而且也关系到这个时代的需要。”在对理工类大学生进行文艺鉴赏课教学时,思考如何让理工类大学生在鉴赏作品的同时不断提高文艺审美能力也就成为了一个课题。
一、理工类大学生对作品鉴赏能力现状
通过调查,随着大学生语言能力要求的提高,理工类大学生的母语能力、基本交际能力、应用能力、鉴赏能力也表现下降的趋势。网络越来越成为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交流平台。大多数大学生在校园内能够运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但书面文字的使用频率下降,网络语言被多数学生熟知并广泛运用,汉语的规范意识相当薄弱。
二、加强理工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1.审美直觉能力的培养。在文艺欣赏和文艺创作中,有一种客观存在十分重要的直觉,色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那就是美术和音乐之美通过听觉、视觉等不同感官的作用直接发生最原始的心灵感动而言。这种直觉指主体对客体审美时,无须经过一个逻辑分析演绎的过程,而是在对客体的感性观照的即刻,就迅速地领悟到其中内在的情绪意蕴。所以,中国古代美学家把这种直觉又称为“妙悟”,西方有的美学家则称之为“无意识推理”。中国古代文学的鉴赏理论很重视这种直觉感受,主要因为在直觉感受中,文学作品能够保持它的多样性和整体性,能够显示它的诗意的光辉。如果提高审美的整体直觉能力,久而久之,不仅会使阅读欣赏者的精神得以充实,而且还会使一个有局限的单面人成为一个审美的双面人。审美直觉的这种功能,马尔库塞称之为“感性解放”。因而阅读鉴赏强调审美直觉的运用。
2.审美想象能力培养。想象(包括联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审美活动中的一种重要心理活动。西方学者往往把想象与形象思维看作是一个东西。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甚至称它是“人类一切功能中的女皇陛下”。我们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和审美鉴赏。审美想象具有形象性、随意性和创造性三个特点。引导学生欣赏李煜《虞美人》一词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将思愁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思愁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思愁虽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外部形态。由于“想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3.审美移情能力培养。审美移情是鉴赏主体对客体能够唤起情感共鸣的一种领悟力。诗人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创作对象中,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具有人的生命活动。引导大学生欣赏古人所说的“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移情的过程就是诗人先有某种情意而后将它移注于外物之中,达到人物合一,使对象活动拟人化的过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李逐水流”、“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些诗句都是采用了移情手法,其中柳絮、桃李、花、鸟、蜡烛,这些本无感彩的“物”在诗人的笔下,宛若与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息息相通,别有一番审美情趣。
4.审美思索能力培养。文艺鉴赏重在形象思维,但从根本上说也是一种认识,虽然它与哲学上的认识不同。完整的文艺作品鉴赏活动,总要走完从感性到理性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还要注意驱遣想象,意会言语,思索和想象是语感腾飞的翅膀,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想象。领会高尔基《海燕》“得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同样,像《沁园春·雪》、《听潮》、《望天门山》等散文诗歌,也须指导学生培养思索能力感受文学意境。
5.审美见异能力培养。“见异”能力,善于“见异”,才能成为作者的“知音”。所谓“见异”能力就是发现作品“异彩”或“个性”的能力。
三、加强理工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1.因人施教。文艺鉴赏是一门提高学生文艺鉴赏能力的课程。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有重要作用。文艺鉴赏最容易激发和调动人的情感。学校要根据理工类大学生的特点设置教学大纲,通过《文艺鉴赏》、《文艺美学》《作品欣赏》等课程,激发大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提高学生审美意识。
2.自学培养。要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它更多的是依赖于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在培养文艺鉴赏能力的过程中,也要充分贯彻这一原则。教师辅以必要的指导后,要保证学生在学习计划范围内根据个体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阅读,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索取。鉴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对于学生萌发的创作欲望或研究动机,教师尤要予以保护和肯定。同时,教师要根据学习情况,本着“ 少则得,多则惑”的原则,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改变单纯由教师释解的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交流意识。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是整个文艺鉴赏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更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手段。
3.广泛普及。“文艺鉴赏学”应和“外语”、“体育”、“毛概”等其他的公共课程一样,成为大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因为“文艺鉴赏学”既然属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范畴而非专业教育,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所以决定了高校的文艺鉴赏学必须普及,全面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魏饴.文艺鉴赏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阮幸生.文学作品与文化的关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3]沙沙.泥牛入海之后——推荐《一个文学青年的期待》[J].阅读与写作,2001(8).
[4]金舒华.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步骤与方法[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5]潘双宣.谈谈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模糊美[J].镇江高专学报,1994(2).
[6]刘之杰.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32).
篇10
【关键词】党报 文艺评论 公信力
省级党报的文艺评论。是社会关注的一个舆论焦点。当下,各级党报高度重视文艺评论工作,将文艺评论纳入新闻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阵地意识,以引导文艺发展,繁荣文艺建设。
2008年8月,召开加强文艺评论工作会议,湖北日报社定为全国七个试点新闻单位。在版面较为紧张的现状下,湖北日报从2009年元月起,每月拿出一至两个整版,开设文艺评论专版。这样做,是基于如下思考:一方面。近年来媒体在文艺宣传和文艺评论工作上的作用日渐显现,另一方面,从这几年来全国文艺发展的实际看,加强文艺评论工作的迫切性也日益突出。提出“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是针对当前我国文艺事业发展现状,作出的一项重要部署。对做好当前文艺工作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与时俱进的鲜明时代特征
湖北日报一直重视报纸的文艺宣传,重视报纸副刊,也一直重视文艺评论工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湖北日报《东湖》副刊每个月有一个文艺评论版。那时正是新时期文艺从破冰复苏到走向繁荣的时期,《东湖》副刊的文艺评论版,为繁荣全省文艺创作和评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读者和省内文艺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这个文艺评论版在版面调整中被取消了,但湖北日报的文艺评论一直还在坚持着,在每周一期的文学副刊《东湖》上,将文艺评论作为一个固定栏目。经常刊发文艺评论文章。
作为新时期我国主流报纸的文艺评论试点单位,湖北日报进行了精心谋划,稳步实施。
做好评论队伍建设工作。2008年月12月24日,湖北日报召开了文艺评论座谈会,邀请湖北省和武汉市18位文艺评论专家代表与会。会上,报社分管文艺宣传的领导同志传达了加强文艺评论工作会议精神,有关编辑就文艺评论专版的宗旨、定位和稿件要求作了说明,听取与会专家的意见。社长江作苏、省委宣传部文艺处罗丹青处长对如何办好文艺评论专版提出了要求。与会专家从全国和湖北省的文艺创作和评论现状出发。对湖北日报如何办好文艺评论版提出了很多专业性的建议。以这次会议为契机。湖北日报进一步加强了与我省文艺评论家的联系,目前已组建了一支文艺评论基本队伍。
确定文艺评论版的宗旨、定位和稿件要求。主要有如下几点:一、坚持正确的文艺导向,对文艺创作、文艺建设和人民群众的文艺欣赏及文化消费进行积极引导。二、文艺评论版立足湖北,面向全国。对全国和本省重要的文艺创作现象和理论批评思潮进行观照。在具体评论方面,侧重于湖北的作家、艺术家和作品。三、文艺评论版内容范围涉及文学、艺术的各领域,主要包括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影视、民间文艺、书法、曲艺等方面和大众文化娱乐。四、跟踪贴近当下创作和理论批评现状,力求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贴近性。五、鉴于文艺评论版的受众主体为一般文艺爱好者和关注文艺理论评论的非专业人士,提倡以大众化的表达方式阐述文艺评论家和文艺评论工作者的专业见解。
明晰文艺评论版的具体要求和设想。一是要导向正确;二是要贴近创作实际,能对文艺创作和读者阅读欣赏起到实际的作用;三是作为省报。要发挥优势,侧重于对本地作家和作品的评介;四是要考虑受众的特点,要以平易的文风使一般读者易于接受。
回顾一年来湖北日报文艺评论专版的实施状态,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探讨全国性的重要创作现象和文艺问题。如《中国油画的现代性进程》一文,在对中国现代油画的发展历史进行勾勒后。提出了现代性抑或非现代性不是艺术评鉴的标准与尺度,而是否与现代中国人维系精神联系,才是当代中国绘画的生命线。《近三年谍战剧盛行的社会文化心理透视》,通过对近几年来电视谍战剧创作的分析,从文化心理的角度指出了这一题材风行的原因。如《时光流逝后的重读与发现》,通过对三十年来中国文学发展轨迹的宏观解读。指出“当下的小说,最为欠缺的当是思想的分量”。
分析湖北文艺创作特色。如《突破局限,再创辉煌》一文。对湖北省三十年来文学创作的成绩和局限进行了整体性的评析,《湖北作家的水乡记忆》、《湖北作家笔下的汉剧和楚剧》、《“九省通衢”中的“汉商”――湖北作家笔下的“汉商”》等文章,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研究湖北文艺。
评介湖北作家和作品的评介。不仅对方方、陈应松、刘醒龙等湖北知名作家的新作进行了评论,也对全省不少业余作者的优秀新作给予了评介。三年一届的“湖北文学奖”2009年评选,文艺评论版对获奖的主要作品发表了一期专题评论。
湖北日报文艺评论版开设后,受到读者的关注。他们认为,在当前文艺创作繁荣的局面下,各种文艺思潮和文艺现象层出不穷,湖北日报此举对强化阵地意识。引导读者欣赏文艺作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位读者在以《喜见“文艺评论”重出江湖》为题的读者来信中说:自今年元月起,湖北日报文艺评论版发挥广覆盖、宽领域、快时效的优势,从“文艺观潮”、“理论探讨”、“创作评论”、“新作评介”、“创作手记”等多角度,全方位,为文艺家、文艺批评家和读者重新开启交流信息、平等对话的多维空间。在作家、评论家与读者之间,建立起绿色通道,有效地激活了湖北文坛,为展示湖北文艺最新成就。聚焦全国批评视野,提供了更加便捷、更富活力的广阔舞台。
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读者
联系当前文艺创作和批评现状,回顾2009年文艺评论版开办的体会,可以清楚地看到。要做好报纸的文艺评论工作。必须进一步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读者。
报纸文艺评论要快速敏捷地介入当下的文艺创作,贴近创作现状,抓住热点现象和热点问题,坚持正确的文艺导向,作出有针对性的评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娱乐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文艺产品的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日益增强,文艺创作逐渐在多元化的格局下走向繁荣。一方面,新的文艺创作现象和思潮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在文艺繁荣发展的格局下,也难免泥沙俱下,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负面消极的东西。这就要求报纸文艺评论积极介入,对新的创作现象和思潮进行学理的分析,对不健康的错误消极的文艺现象进行大胆的批评。如这几年文学的
“底层写作”形成热潮,这一创作现象背后的社会因素和文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就值得分析;如近年来网络文学异军突起,与传统的严肃文学,运用市场化手段运作的畅销文学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而由网络文学带来的玄怪、灵异,还有所谓的时空穿越题材作品的风行。并未得到充分的学理性的评论,由于网络文学受到青少年的追捧,我们报纸文艺评论显然不能在这种创作现象面前“失语”。
报纸文艺评论要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力避炒作和吹捧。当前文艺界炒作和吹捧之风盛行,反映在文艺评论上。就是不少评论出于利益考虑和人情因素,不顾作品实际,不讲原则,将一些平庸之作吹捧成优秀作品,将那些只是达到了一定艺术水准的作品拔高成“杰作”、“精品”,而对于所评论作品的艺术上的缺失和思想上的不足则要么视而不见,要么轻描淡写,这种风气对文艺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对此。报纸文艺评论要引起足够的警觉,一方面对所评论的作品的选择要有艺术和思想上标准,不让吹捧那些庸作甚至劣作的评论文章混上版面,另一方面,对那些值得评论的作品也要避免拔高,对其优缺点作出符合实际的评判。
在坚持正确文艺导向的前提下,将报纸文艺评论办成一个平等探讨文艺问题的平台。当前,在文艺多元化发展的格局下,各种文艺观点、思潮不断发生着激烈碰撞,人们对文艺论争已习以为常,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探讨使得我们对一些文艺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在这种形势下,报纸文艺副刊要坚持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方针。在不违背政治上正确的前提下,选取文艺创作上读者关心的热点和重点现象问题展开探讨和论争,营造活跃的评论氛围。批评性的评论文章,要力争做到以平等和与人为善的态度,以理服人。力避居高临下,真理在握,盛气凌人的作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