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培训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修复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来宾市位于广西中部,地理位置介于N23°16'—26°29'、E108°24'—110°28'之间,辖6个县(市、区),总人口229.12万人;土地总面积1.34万km2,有可耕地35.84万hm2、宜林地54.15hm2、宜牧地20.21hm2、水域3.18万hm2,森林覆盖率达43.4%;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日照时数1320~1734h,年平均降水量1225~1942mm;主要产业为农业,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为13016元。来宾市是广西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之一。据20世纪末遥感调查结果,全市有水土流失面积2228.32km2,占土地总面积的16.63%,包括轻度侵蚀1352.66km2、中度侵蚀718.53km2、强烈侵蚀142.51km2、极强烈侵蚀14.62km2。区域大部分为山地或丘陵,平地少;土壤多为砂页岩、石灰岩和花岗岩长期风化、溶蚀形成,土质疏松;降水充沛,降雨集中且强度大;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2000年以来,来宾市大力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十五”、“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治理面积31975.83hm2,包括坡改梯36.01hm2、营造水保林12119.24hm2、栽植经果林1638.65hm2、种草0.67hm2、实施封育治理18181.26hm2,另外还修建了挡土墙、农田防护堤、拦沙坝等水土保持工程,其中以封育治理为主的生态修复工程面积占治理措施总面积的56.86%。来宾市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主要做法是以生态自我修复为主,人工措施为辅,以小促大,充分依靠和发挥大自然的力量,在生态系统脆弱但水土流失并不十分严重的地区采取封育保护措施,适当补植水土保持林,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不仅促进了大面积植被恢复、减轻了水土流失、加快了水土保持步伐,而且还有助于加快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生态修复存在的问题
(1)缺少统一规划。虽然2004、2005年根据水利部、自治区水利厅的统一部署,来宾市水利局做了全市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规划,但只是一些粗略规划,仅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孤立地作为一项工程来搞,没有形成系统的、经批准实施的规划成果。部分县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缺乏统筹协调和通盘考虑,没有拿出解决农民长远生计和将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转出的方案措施,执行效果很不理想。
(2)模式单一,管理落后。“十五”、“十一五”期间来宾市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基本就是封禁,导致许多人把生态修复简单地等同于封禁,很少实施其他的配套措施;在管理模式上,封禁管护的做法主要是立封禁牌,一封了之,然后雇用临时工作人员看护,管理环节薄弱。
(3)封禁管理难度大。生态修复实施地的农民一时难以适应禁伐、禁采、禁牧的要求,经常出现有禁不止的情况。
(4)配套资金不足,支持措施不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县级配套资金基本不到位,政府支持措施不力,农民发展畜牧业所需的牲畜品种、饲料、资金以及畜产品的销售渠道等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从而导致一些生态修复措施难以维持下去。
(5)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当前广西从事水土保持工作的科技人才基本都集中在科研院所、高校或省级以上单位,地市级以下特别是基层人才严重缺乏。同时,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研究成果不够成熟,如广西生态修复机理及技术、人为干预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机理、分区修复模式、生态修复效益分析等课题还没有系统的研究成果。此外,完善的生态修复监测体系还未建立,监测工作不规范,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服务体系也没有建立,无法为业务部门工作提供相应的技术保障,因此修复工作基本处于摸索阶段。
3几点建议
(1)编制地区水土保持规划。市、县两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及时会同同级发改、财政、林业、农业、国土、畜牧等部门,在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统一指导下,按照水土流失类型、分布、成因以及不同区域的自然状况、经济社会条件和生态修复规律,编制系统的水土保持总体规划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专项规划,明确生态修复的分区、目标、任务与措施。规划报经同级人民政府或授权部门批准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规划确定的任务,安排专项资金,严格落实并纳入政府年度考核目标。
(2)完善配套政策。制定有利于鼓励、调动广大群众投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积极性的配套政策,如出台小额贷款、税费减免以及苗木、种子、牲畜、饲料供给等优惠政策。
(3)加强宣传,提高认识。过去人们的注意力普遍放在依靠人工力量治理水土流失上,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缺乏足够的理解和认识,因此要采用典型事例、科学数据、经验总结等多种形式加大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宣传力度,引导与教育水土流失区广大干部群众,正确理解并处理好人工治理与生态自我修复的关系,把生态自我修复作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落到实处,实现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建设水土保持科技队伍。注重水土保持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科技服务体系,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撑。市、县两级水利水保部门一方面要注重从大专院校招聘水土保持专业的毕业生,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水土保持工作人员的科技培训,建立一支与工作相适应、规模与结构合理的水土保持科技队伍。
篇2
It’s through involvement in environmental restoration projects and initiatives that youth can take an active part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ir local communities, with time being able to take pride in the places they call home and become responsible stewards of the land. Since local youth represent the next generations, encouraging them to take an active role in managing natural resources is vital to preserving the continued health of the environment and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成功的环境修复倡议可以为参与倡议活动的当地社区及居住其中的青年人带来众多好处。当地社区获得的益处包括通过建立健康绿色的空间和走廊而得到的土地附加价值和公共场所的美化。此外,修复动物栖息地可以保障重新实现生物多样性,这一特性已在之前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被失去。不断增长的生物多样性反过来可以通过生态旅游为当地青年提供就业机会,他们为感兴趣的游客担任向导。从生态方面来讲,不断修复的地点能促进鸟类、鱼类及其他可能被当地人作为食物来源的动物在数量上得以增加。另外一个经常被忽略的好处是,修复的栖息地,如湿地、河流和湖泊可以再次成为清洁淡水的来源。
通过参与环境修复项目和倡议活动,青年人能够在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逐渐地对他们称作“家”的地方引以自豪,成为土地的负责任的管理者。当地青年代表了下一代人,鼓励他们在管理自然资源中发挥积极作用,对维护环境的持续健康和推动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Successfully spearheaded environmental restoration initiatives geared at actively involving youth may develop into potential income generating ecotourism opportunities and small businesses.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 uses the following definition of ecotourism: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travel to natural areas, in order to enjoy and appreciate nature (and accompanying cultural features, both past and present) that promote conservation, have a low visitor impact and provide for beneficially active socio-economic involvement of local peoples.
Many areas around large settlements have experience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to some extent or other, and restoring natural habitats and ecosystems is a necessary step in helping to create sustainable income-generating activities such as ecotourism. By involving youth from start of these projects to their completion and ongoing maintenance, youth may gain an appreciation for the importance of preserving natural habitats and resources, as well as a sense of identity and a source of income.
积极促使青年参与领先的环境修复倡议活动有可能发展成为潜在的创收项目,产生生态旅游机会和小企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这样定义生态旅游:
对自然区域的环境负责任,以享受、欣赏并推动保护大自然(及其伴随的文化特色)为目的,具有较低的游客影响,并为当地民众提供有利的积极的社会经济参与的旅游活动。
大型聚居地周围的许多地区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环境退化,修复自然及栖息地和生态系统是帮助创造如生态旅游这样的可持续创收活动一个必要的步骤。通过让青年参与此类项目从开工到完成的全过程,以及随后不断开展的维护工作,青年将获得对保护自然栖息地和自然资源重要性的认知,以及获得身份认同和收入。
Environmental restoration initiatives represent tools to tackle both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youth unemployment in one comprehensive package. Some examples of successful projects involve rehabilitation of riparian areas in lakes and rivers or wetland restoration. A project may be headed by qualified professionals and youth involvement may consist of field teams directly replanting denuded areas, for instance. Restoring a threatened or damaged habitat back to its original ecologically functional state also encourages youth to become aware of environmental/ecological issues and to feel they are making a positive difference in their communities and lives. In this way, successful restoration initiatives involving youth may include a strong training component, an educational component, a direct “hands on” component, and a methodology where they are shown how to turn these opportunities into income generating activities.
Other opportunities for youth empowerment through environmental restoration and protection may be found in UNESCO Biosphere Reserves. These serve three basic functions: a logistic function “to provide support for research, monitoring,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related to local, national, and global issues of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a conservation function “to contribute to the conservation of landscapes, ecosystems and genetic variation”; and a development function “to foster economic and human development which is socio-culturally and ecologically sustainable”. Biosphere reserves are hubs of activity where youth can be involved in ecological research and other conservation activities,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preserv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Involvement in these activities may translate into economic gain and empowerment for youth, who may then become exemplary stewards of the land and examples for future generations.
篇3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和省市林业主管部门的部署和要求,以生态立县、绿色发展为统领,以林业特色产业、林下经济发展、林业精准扶贫为抓手,以深化林业改革为动力,大力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切实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积极实施森林城市创建,夯实林业生产发展基础,创新林业服务管理机制,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深入推进我县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
二、目标任务
2016年计划完成新造林2万亩,其中长防林造林1万亩,退耕还林成果专项造林2500亩,农业综合开发名优经济林项目1000亩,石质山造林绿化工程3000亩,其他造林项目2700亩;完成中央财政补贴森林抚育3.5万亩;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创建省级森林城镇2个,森林村庄10个;全县森林资源限额管理消耗量控制在省下达限额60%以内;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5‰以内;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6.5‰以内;全县林业总产值增长10%以上。
三、重点工作
(一)持续推进造林绿化工作,提升城乡绿化水平。
1、打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收官仗。在巩固好往年工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2016继续实施新造林2万亩,其中长防林造林1万亩,退耕还林成果专项造林2500亩,农业综合开发名优经济林项目1000亩,石质山造林绿化工程3000亩,其他造林项目2700亩;在完成省下达造林任务的基础上做到五个结合,即:与“三线三边”环境整治绿化提升相结合,提升绿化美化效果;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创建富有特色的森林村庄;与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做到同步实施;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发展特色产业;与农民增收倍增计划相结合,突出增收增效。
2、准确把握政策,编制工作实施方案,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
3、大力推进森林经营工程,完成森林抚育3.5万亩,巩固实施生态公益林,落实生态效益补偿。
(二)持续推进森林城市创建工作,着力提升城市品位。
4、推进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工作。对照《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方案》,落实创建任务,完善档案资料,做好补差补缺工作,积极配合做好验收工作。
5、扎实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对照《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实施方案》,认真落实创建工作任务,完善档案资料,做好自查验收,及时申报,做好省级验收工作。
6、完成创建省级森林城镇2个,森林村庄10个的创建任务,开展生态文化教育基地、生态文化村、花园小区和园林单位创建活动。
(三)持续推进生态修复工程,提升森林生态服务功能。
7、围绕生态立县建设目标,进一步推进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坚持“以封为主,封、育、造、改、管”相结合的方针,采取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办法,对生态脆弱、植被薄弱区域逐步实施生态修复。
8、巩固城区周边生态修复成果,进一步扩大修复范围和效果。
9、启动梅、响两大水库周边的生态修复工作,结合梅响两大水库水环境生态治理工程实施生态修复。
(四)持续推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促进林农增产增收。
10、突出板栗、毛竹、油茶、山核桃等优势产业发展,积极落实县政府提出的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计划”。继续实施板栗改造提升工程,改造板栗园1万亩;实施毛竹增效工程,完善提升青山尧塘毛竹科技示范园,在青山、张冲、油坊店、麻埠等乡镇新建笋用竹基地3000亩,促进竹产品加工和竹笋产业,提高竹林效益;实施油茶集约化经营工程,加强大别山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管理,促进油茶产业与旅游业等融合发展。
11、加强科技推广,提升产业竞争力。抓科技示范,邀请省内外专家定期开展技术培训、科技结对帮扶,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间套种、配方施肥等丰产栽培技术,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12、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加快产业发展。积极谋划争取项目,扶持推动林业产业化发展,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积极引导企业投入产业基地建设,创新产品品牌,增强企业带动能力。
13、加快林下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林下中药材、食用菌种植,发展林间采集加工和生态休闲养生项目。结合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县要求,抓好我县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整合技术服务资源,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切实引导林下经济发展和林下经济产业开发。
(五)持续推进林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升林业管理水平。
14、做好全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修编工作,全面提升森林资源“一张图”建设,将资源、林地、营造林、古树名木等相关因子有机融合。
15、加强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和能力建设。做好保护区范围规划调整和保护区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加快实施保护区三期项目建设。
16、做好森林防火指挥监控信息系统建设,争取上级支持,提升森林防火技防能力。
(六)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始终保持林政管理的高压态势。
17、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宣传工作。通过新闻媒体、广播、宣传车、宣传标语、发放一封信等形式,实现林业法规宣传的常态化,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培训,将林业政策法规送到千家万户。加强源头管理和社会监督制度,落实乡村干部分片包干责任制,摸清村情、组情、民情和山场资源情况,建立资源管理档案,在资源管理上做到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畅通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渠道,健全举报和处置机制,发挥群防群治作用,真正把森林资源管理置于全社会监督之中。
18、强化林木采伐运输、林地征占用、野生动植物保护、古树名木保护等方面的管理。在采伐上坚持严格限额审批制度,做到“伐前有设计、伐中有检查、伐后有验收”;严格执行林地征占用审(核)批制度,严禁先占后批行为;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建立长效化监管机制,严厉打击非法猎杀野生动物和采挖野生植物的行为;加大挂牌古树管护力度,认真开展第三次普查工作。
19、切实加强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严格监督检查,加强隐患排查,强化火源管理,落实防火责任,确保全县不发生大的森林火灾;切实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认真落实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责任制,强化监测预报和检疫检查,重点加强松材线虫病和美国白蛾的防控。
20、加强森林资源管理目标责任制落实,强化目标考核。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对各乡镇森林资源管理的监督,强化目标考核。积极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林业执法,加大对林业违法行为的查处和打击力度,保持林政管理高压态势。
(七)强化林权改革服务管理,促进林权管理规范有序。
21、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林权流转、林权抵押、林权入股工作,推进森林资产资本化经营,盘活森林资产。积极协调和配合国土、农业等部门,做好林权登记与不动产登记工作的融合、整合,探索林地收储相关办法,规范森林资产评估管理等,形成一整套林权流转管理体系。
22、做好林权纠纷调解工作,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创新工作思路,促进我县林业产业健康、稳步发展。
23、积极实施森林保险工作,完成279万亩生态公益林的投保,积极推进商品林森林保险工作。
(八)强化林业队伍建设管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升林业对外形象。
24、加强干部队伍教育。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开展,狠抓学习能力建设,重点学习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长期性、经常性教育不放松,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严格执行“四项规定”,严控“”问题。健全完善干部职工日常学习制度和培训制度,强化林业各项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学习,力求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深学透。
25、加强制度建设。从制度建设入手,进一步完善机关管理制度、作风效能制度、党风廉政制度和财经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效能建设。
26、加强基层站、所、队的阵地建设,加大基层基础设施项目的争取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基层站所队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逐步改善基层站所队的办公和生活条件。
(九)实施国有林场改革,规范国有林场管理。
27、认真贯彻落实中央[2015]6号文件精神和省市要求,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工作,进一步对全县国有林场基本情况进行调研、摸底,并与发改、编办、人社、财政等部门及时做好对接;按照省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及时制定我县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实施全县国有林场改革工作。
(十)围绕大局,服务中心,全面完成各项中心任务。
28、开展林业精准扶贫工作,全面落实林业生态扶贫和林业产业扶贫任务。
29、积极做好党建、党风廉政建设、作风效能建设、文明和卫生创建、双拥创建、招商引资、依法行政、政务公开等方面的工作。
30、积极服务县重点工程建设。积极争取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在林地征占用、采伐限额及林业项目的支持;提前谋划,主动参与,为县城区、产业园区建设和全县重点工程建设做好服务。
四、主要措施
(一)坚持科学规划,促进有序发展。高质量完成《县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做好生态修复、产业发展、森林旅游、林下经济发展、新一轮退耕还林等专项规划工作,以规划统领林业发展,以规划促进林业科学发展。
(二)抓好项目建设,推动林业发展。抓好项目储备和争取,千方百计向上衔接汇报,争取一批林业重点项目落地,确保2016年项目稳中有升;抓好项目实施,逐步完善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制度,在项目建设进度、建设质量、资金兑现上下功夫,扎实推进天马三期、新一轮退耕还林、造林补贴、森林抚育等重点工程建设,确保2016年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篇4
[关键词] 布尔津县 荒漠草原 现状及修复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229-01
一、布尔津县草地资源基本情况
布尔津县是自治区重点半农半牧业县,畜牧业是本县的支柱产业之一。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和复杂多变的气候特点,既孕育了独特美丽的自然景观,也孕育了丰富多样的草地资源。全县天然草场毛面积1016.15万亩,可利用面积820.16万亩,共分12类21亚类99个草场型,自南向北呈明显的垂直带分布。其中夏牧场205.31万亩,春秋牧场242.11万亩,冬牧场292.36万亩,冬春秋牧场80.38万亩。
近年来,由于对草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草场超载过牧、人为开垦严重,外加全球性气温变暖、局部干旱、沙尘天气多,境内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对当地生态构成了潜在的威胁。现在布尔津县荒漠正面临着生态修复和植被恢复的严峻挑战,近年来,当地开始实施草畜平衡制度,在本县草场上划定退牧还草项目管理区、草畜平衡区、围栏禁牧区等,草原生态保护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使得草原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了缓解。
二、布尔津县荒漠草原资源现状
1.荒漠草原面积
荒漠草原分为山地荒漠草地草原类和平原荒漠草原类,布尔津县山地荒漠草原类面积124650亩,平原荒漠草原类面积783900亩。
2.植被退化、沙化、盐渍化面积
布尔津县植被退化面积456.7万亩,其中重度退化面积大203万亩。沙化草场面积152.7万亩,盐渍化面积51万亩。
3.荒漠草原退化沙化的成因
荒漠草原退化沙化的原因主要是超载放牧、人为开垦、干旱天气等,其中,人为因素是影响草原退化沙化最主要的原因。其一,长时间的超载放牧使得荒漠草原植被盖度持续减少,裸地面积增加,使得地表抗风沙能力减弱,而荒漠草原土壤类型一般为砾石质和砂质,碎石和砂质的流动性增强又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植被盖度,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其二,人为开垦草原一般都是在降雨较多的年份,选择开垦的地点主要集中在水热条件好的冬牧场、春秋牧场,这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荒漠草原;人为开垦草原减少了冬牧场、春秋牧场的面积,又直接导致转场过程中荒漠草原其他区域的超载过牧,进一步加快了荒漠草原的退化沙化。
三、荒漠草原修复措施
1.围栏禁牧
围栏禁牧是将草场进行围栏,并禁止放牧的一种保护草原的措施。围栏禁牧为植被提供了休养生息的时间,有助于禁牧区植被盖度、产草量、高度等的增加。优点是简单、节省资金,缺点是禁牧时间要求长、修复周期长。
2.围栏禁牧并补播草种
是指在修复区进行围栏禁牧,并补播一些耐旱草种,能在短时间内增加修复区植被盖度的一种措施。主要通过在初冬季节,在不破坏原始植被的基础上进行补播。优点是修复周期短、成效好,缺点是成本投入高。
四、荒漠草原修复面临的问题
1.禁牧补贴资金不足
围栏禁牧修复荒漠草原周期长,一般修复周期为5年,一方面围栏禁牧涉及牧民的草场要给予禁牧补贴,大范围的围栏禁牧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围栏建设及后期管护。而地方政府和农牧民的财力有限,无法开展大范围的围栏禁牧进行荒漠草原修复工作。
2.补播草种缺少水源
荒漠草原修复区进行草种补播需要定期的灌溉。荒漠草原修复草种主要有红豆草、冰草、无芒雀麦、旱地早熟禾、黄花苜蓿等,满足这些草种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降雨量要求在300以上,而荒漠草原上的降雨量难以达到此数值,只能进行人工灌溉;人工灌溉面临的难题是荒漠草原区域缺少水源或距离水源地较远,取水成本高昂。
3.荒漠草原修复地点牲畜的安置问题
布尔津县荒漠草原主要是当地牧民的冬牧场和春秋牧场,围栏禁牧后可供予牛羊采食的放牧场面积减少。一方面,在转场季节围栏外的其他荒漠草原将承受更大强度的超载,加快荒漠草原退化沙化进程。另一方面,可供牛羊采食的放牧场面积的减少又将直接导致牛羊安全越冬所需饲草料的增加,这就进一步增加了饲草料储备工作的压力。
五、加快荒漠草原修复的建议
1.完善草原生态奖励补助机制
现正在开展草原奖励补助机制,但是资金的投入量仍不足以解决草原的超载过牧问题。在资金解决问题上不应该单纯的依靠政府的投入,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进而从社会募集资金,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现阶段草原保护资金不足的问题。
2.不断完善农牧民培训机制,促进劳务输出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着力转型经济发展方式,一方面可以增加农牧区的人均收入,另一方面将直接减轻人口对环境的压力,直接有助于控制草原的超载过牧。
3.大力发展饲草料地种植,加快饲草料地建设
草原超载过牧现象的发生一方面是因为受干旱天气的影响导致产草量的降低使得本身在核定载畜量之内的牲畜数量成为了负担,另一方面是因为饲草料地种植面积不足,牲畜补饲饲草料存在缺口所造成的。但无论是哪方面的因素影响,抑或从围栏禁牧进行荒漠修复的角度来看,饲草料地种植面积的增加都将缓解天然草场的压力,尤其是具有生态脆弱性的荒漠草原。
4.控制载畜量以控制草原退化沙化面积
造成草原退化、沙化最直接的因素是超载过牧,控制载畜量将有助于退化荒漠草原的自然修复,通过核定载畜量,由相关执法部门加强监管力度并严格要求牧民将牲畜控制在核定载畜量范围内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篇5
1.1陆水流域处于单一市级行政区划内
陆水是长江的一级支流,源出湘、鄂、赣3省交界的幕阜山北麓,流经通城、崇阳、赤壁、嘉鱼3县1市,在武汉市上游约157km的陆溪口(洪庙)注入长江。整个流域位于北纬29°05~29°50及东经113°40~114°10之间,全部处于湖北省咸宁市境内。
1.2陆水流域水系发育、干流不长但流域面积大
陆水水系东南面以幕阜山与鄱阳湖水系修水分界,西南面与洞庭湖水系相邻,干流全长183km,流域面积3950km2。陆水水系发育,总体呈羽状分布,河长大于5km的支流有98条,比较长的有6条。地势大致为东南高,西北低,中上游多山岳、丘陵,下游多湖泊、洼地,一般高程在25~800m。
1.3河流特性相对稳定,水质有很好的潜质
1)陆水流域内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无大型控制性工程建设,河流特性相对稳定。2)流域内土壤以红壤和黄壤为主,植被良好,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仅0.137kg/m3,属少沙河流。古人曾以“酒旗翻野色,渔棹弄秋光”的诗句,描绘陆水河流域人水和谐的景象。3)目前流域内无大型污染性企业,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本较低。
1.4近年来水生态治理效果显著
造成赤壁市20多万人城区人口饮水告急的陆水河,经过咸宁市4县市联手治理,水质现已明显好转,干流基本达到国家地表水二类标准,符合水功能区划要求。在经历了“五六十年代淘米洗菜,七十年代水质变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之后,上世纪末因企业和城镇大量排污,使陆水河水体污染严重。2004年一项环保调查结果表明:陆水河流域共有排污企业45家,年排放工业污水量达1275t,占咸宁市工业废水排放量的53%,从而导致陆水河流域污染严重。为改变过去受流域分割之限,破解跨区域环境污染治理的难题,2005年初,咸宁市委、市政府提出“人水和谐共处”的理念,责成市环保、水利、城建等部门拟订一个长效的水污染防治方案。2007年,咸宁市政府出台了《陆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管理方案》。几年来,4县(市)轮流召开联席会议,商订治理对策,关闭了小炼矾厂、小造纸厂等排污企业数十家,加强旅游、餐饮以及农业生产管理。目前,整个陆水河流域的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水质不断提高。
1.5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意识较强
2005年元月,通城、崇阳、赤壁、嘉鱼等4县(市)政府共同签订了湖北省第一个市辖区流域的规范性文件———《保护陆水河流域协议》,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协调陆水流域环境保护,通报各地落实情况。
1.6进行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才和技术资源较丰富
陆水流域内除市县级水利、环保部门外,区域内还有国内水资源管理的权威机构长江水利委员会下属的几个单位,水利人才丰富。长江水利水电学校在境内办学多年,为当地培养了大量的水利人才。
1.7建设水生态文明的时机较成熟
由于流域内已建设了陆水水库、青山水库等大型控制性工程,对堤防和护岸也进行了整治,防洪压力大为减轻。可以认为陆水河已经度过了“除害”阶段,正式进入“兴利”阶段,陆水河正逐步变为咸宁市的聚宝盆。
2建设陆水水生态文明的措施
2.1存在的问题
由于过去一段时间发展经济的压力和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较差,陆水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①法制贯彻不够;②资源整合不够;③基础工作不足;④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水生态文明建设科学体系。
2.2措施
根据陆水流域的特点和当前存在的问题,建设陆水水生态文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2.1加强法制建设,提高法治水平国家关于水资源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近期更推出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从宏观上指明了方向,但具体实施需要基层单位和组织大量的工作和投入,将它们付诸于具体的工作实践中。1)组织相关方面的领导、专家对国家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充分研讨,结合陆水流域的具体特点,制订具体的实施办法,实施办法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可追溯性。2)坚持把培育水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根据党的群众路线精神,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职能部门的作用,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使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做到家喻户晓,使水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仅仅把水生态文明理解为“保护水生态”是不全面的,水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和谐”,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和谐。当陆水流域内的干部甚至普通村民都具有了很高的水生态文明意识时,陆水流域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必定事半功倍。
2.2.2进行资源整合,完善管理机制依照陆水流域的整治方案,针对水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情况,参照水利部门洪水调度的模式,制订了一系列的工作规程并严格执行。陆水流域的各管理单位互相配合,使陆水流域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及管理工作做到全覆盖、无死角,而且通过工作规程这种法制化的管理,采用追溯、问责等手段,以提高工作效率。
2.2.3加强基础工作1)加强社会监管体系和宣传体系建设。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培养一大批村级监督员和宣传员努力使水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基层延伸。2)增加监测点,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监控体系。整合各部门的监测点,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建立陆水水生态实时监控体系,是陆水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3)增设标志牌,尽量使纸面上的红线实物化,有利于流域内民众的行为规范化。4)增设宣传牌,大力宣传政策法规,将职能部门联系方式公示于众,有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使大家更好地参与到陆水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2.2.4建立陆水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考核指标体系通过大量的理论和实践工作,逐步建立起陆水流域水生态的数字模型,使陆水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走上科学化的发展道路。水生态文明考核体系可分为以下几个子体系:①防洪排涝体系;②水质保护体系;③水资源开发利用。结合陆水流域特点,设置相应的指标。如陆水流域水量充沛,从取水量指标考核不能很好地体现周边企业对陆水水生态文明的影响,但从周边企业排污影响水量指标考核反而能更客观地反映其对水生态文明的影响。相应地,将企业对生态影响相关指标与其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建立相应的数字联系,以此考核其对整个社会的贡献也将更客观。
2.2.5合理分配投入比例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应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只考虑生态系统保护,而是发展与保护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水利工作,既包括工程建设等硬手段,也包括水资源管理制度、法制、监管、科技、宣传、教育等软手段。单一重视工程措施或过分强调非工程措施都不是科学的态度,要使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和谐发展,共同支撑水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性手段具有直观、见效快、对GDP贡献直接的特点,但真正能对陆水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产生根本性和长期性作用的,能衡量其真正水平的还是软手段的水平。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水平、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水平、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管理水平、流域区内民众的水生态文明层次等。这些水平的提高同样需要投入,而且其投入具有长期性,缓进性、反复性。
2.2.6水生态的修复步骤陆水水生态系统基础较好,但其生态修复同样要遵循以下科学的修复步骤。1)现状调查和评价。建立起水生态系统监测网络及站点,建立长期监测和定期评价制度。2)开展专项规划,制定水环境、水生态功能的保护和修复区划,根据区划制定各级各类水域保护和修复目标和修复计划。3)从源头抓起,减少污染物质向水域的排放。4)水生态修复应该顺应自然条件和规律,应该以自然修复和生态工程修复相结合,其中前者应该为主要方式。5)水网连通与城市防洪排涝结合。6)水生态应该注意低成本维护原则,如岸边植被最好采取本地物种及低维护物种。7)由于水生态系统修复的复杂性,应该采取适应性的修复和管理方式,广泛的公众参与必不可少。以上特别应注意做实前2项工作,切忌盲目地以上工程为目的的粗放思路。建设水生态文明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决策者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在制度上同时要建立起对短期行为进行强力约束的机制。
篇6
一、充分认识做好林业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年初的特大雨雪冰冻灾害,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受害程度深,山区林业损失十分严重。据统计,全市林业受害面积235.3万亩,直接经济损失6.4亿元,其中毛竹、花卉、香榧、杨梅等商品林基地受害面积142.7万亩,损失5.3亿元。山区是低收入农户集聚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对林业的依赖性很强。由于林业具有生产周期长、灾后重建时间比其它行业更长的特点,因此,这次灾害不仅直接导致林业减产和农民减收,而且还将持续影响到今后几年的林业生产和山区经济发展。与此同时,由于雨雪冰冻灾害造成大量竹木枯死,林内枯枝落叶骤增,树木长势衰弱,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隐患明显增加,已严重威胁到我市森林生态的安全。要从关注山区民生、促进山区新农村建设和维护森林生态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林业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做好各项工作。
二、明确林业灾后重建的目标任务
根据省、市有关灾后恢复重建的总体要求以及*林业实际,我市林业灾后恢复重建的目标任务是:
——确保枯死竹木及时清理。6月底基本完成枯死竹木清理和销售工作,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及时消除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隐患。
——确保基础设施及时修复。8月底基本修复林区道路、电力、通讯、大棚、喷灌和森林防火等林业基础设施,林业生产和林区生活全面恢复正常。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5年内使林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配套完善。
——力争生产能力尽快恢复,农民收入不减。采取一系列灾后自救措施,2—5年内基本恢复竹林、花卉、香榧、杨梅等商品林基地生产能力,使山区农民经济收入不减,生活水平不下降。
——力争森林资源尽快恢复,生态功能不退。通过科学培育管理,5年内使生态林全面复壮,森林资源只增不减,生态功能只优化不退化。
三、突出重点做好林业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一)加快清理受害竹木,最大限度减少林农损失。按照“尽力救护,及时清理,减少损失,规范管理”的原则,加快受害竹木的清理和销售。对能够救活的受害竹木,特别是古树名木、珍贵树木等,要采取积极措施,尽力实施救护;对已经枯死的林木,要优先安排采伐指标,简化有关手续,尽快核发采伐许可证,及时清理销售,减少经济损失。除重点地段、要害防火部位和松材线虫病防治外,重点生态公益林受灾区原则上要少清理或不清理。鼓励竹木加工企业实行保底价收购,挖掘生产潜力,保证受害竹木加工利用。要加强林政管理,严防不法分子利用受灾名义乱砍滥伐林木、破坏森林资源。
(二)加快修复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林业生产条件。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林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要把修复和完善林业基础设施作为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环节来抓。重点抓好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业野外生态监测和林区道路的修复,并把修复火险预测预报系统、林火瞭望监测、防火隔离带、扑火保障系统摆在优先的位置。加快林木良种基地和苗圃的基础设施修复,确保种苗生产和供应。同时,要切实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完善林业基础设施,不断提高林业的劳动生产率和抵御各类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着力抓好高效林业生产恢复,切实保障山区农民收入来源。全面深入开展竹林、花卉、香榧、杨梅等高效林业基地的生产自救,抓好整枝修剪、施肥治虫等培育管理,通过应用一系列灾后自救技术措施,尽快恢复生产能力。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大力实施林业基地品种改良,提高良种覆盖率。积极推广长短结合、立体栽培等复合经营模式,因地制宜套种中药材、森林蔬菜等“短、平、快”的经济作物,发展林下经济,提高林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积极引导农民就地开展受害竹木加工,千方百计开辟增收渠道,弥补灾害经济损失,做到竹木损失林下补,山上损失山下补,种植损失加工补,力求达到受灾减产不减收。积极推广种植珍贵用材树种,提高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后劲。
(四)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切实维护森林生态功能。把灾后恢复重建与抚育改造、森林经营结合起来,加强对森林资源的培育。因地制宜开展补植造林,大力推广种植阔叶树种、彩叶树种和防火抗病虫树种,加快林分质量恢复,丰富生物多样性,构建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不断提高生态效益,增强森林生态功能。
(五)加强技术指导服务,科学实施灾后恢复重建。动员和组织林业专家和广大科技人员,采取“分区包干、挂钩到户、责任到人、技术到位”的办法,深入山区受灾第一线,开展灾后恢复重建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服务,送技术到山头、到农户。运用农民信箱和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开展技术讲座和咨询服务,解决各类技术难题。要因地制宜编印灾后恢复重建技术手册,分发到户,指导农民科学开展生产自救。
四、切实加强林业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领导
(一)加强部门配合协作,合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开展林业灾后恢复重建,事关山区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山区工作的重要任务。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做到思想认识到位,工作措施到位,确保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林业部门是灾后恢复重建的具体组织者,要积极当好各级政府的参谋,制定恢复重建规划,扎实开展工作。财政、发展改革、交通、电力、民政、金融等有关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能,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共同推进林业恢复重建工作。
篇7
【关键字】治理联合体;生态修复;多元化机制
一、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总体规划
1、宏观调控
水土保持的历史遗留问题是对水土保持的监管不力造成的,同时存在对水土保持的监测方面存在极大的不科学性,利用现代科技可以为水土保持提供强大的技术力量支持,通过评判指标体系的建立,能够为注重生态建设提供更多的总体规划。分析其中的原因,水土保持政策的调整有利于进一步优化体制内部存在的障碍,从宏观方面能够把握水土保持的重要区域不流失。另外,财政计划的实施能够为水土保持规划出资金动向,多方位的资金支付和信贷额度的使用,以及社会投资保险金的使用都可以为水土保持的生态建设提供强大的资金链,以此确保水土生态的总体达标,对于农、林、水利各部门的协同管理制定了统一规范标准。
2、技术保障
科技手段的投入是水土生态建设的必须手段之一,通过有效的管理,使科技的力量能够发挥到极致,采取生态工程的启动,利用耕作技术的广泛传播,对于植被的有效保护,参与土壤抗结块的科技改良和对蓄水保土、控制水土流失以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使用率。同时增加技术培训,积极组织政府引导的社会办学力量参与水土课程的培训,通过引进优良树种,建立统一的市场供销体系平台来完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技术体系。
3、组织建设
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水土保持的生态建设,充分调动社会团体的参与性,对于项目建设的开工要引进投诉机制,对于影响生态体系的建设项目随时处于监测的动态体系中,这不仅仅是要求企业严格施工,更重要的是能够尽早的发现问题,确定水土的流失现状,在第一时间控制住水土的流失,对于组织建设的单位和部门,需要适当的改革现有体制,去除个人判断的风险,采取科学化的组织。
二、完善重点工程建设管理体系
大型工程对于水土保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重点施工项目直接关系到水土保持体系的稳定性,在较大范围内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稳定是较大工程的主要任务,对于生态修复也起到很大的作用。由此可以由水行政部门参与组建重点工程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小组,对于样板工程和示范工程都将列入监测的体系,加强监控。根绝区域内特点,按照城市中心为中心点,以公路主干道作为辐射带,同时兼顾较大流域河流沿岸的情况建立起实时监控体系。
按照生态基础建设的要求,要求保障河流两岸的基本饮水的洁净,保障公路主干道两侧不受大型企业施工的污染,保障主干道分道区域内不存在水土流失的不可控的局面,在水土保持河流流域内建成生态循环利用系统,加大优良牲畜和高效林场、草场的基本建设,建设成优良的基础畜牧业发展区域。
其次可按城区边缘分布带建成城郊多功能生态农业园,尽早完成现代化农业生产基本要素的建设,为农业的科学化管理提供基本空间保障,使得农业生态园成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重要力量。
沿山地分布的生态基础带,需要尽早的实现退耕还林,以综合治理为手段,加强预防保护,实施生态修复,加大旅游区的改造力度,抓好旅游带的生态水土控制,加强各个园区的协调发展,使得工业园、农业园、畜牧带以及旅游综合配套改革去形成共同发展机制。以此由点及线,及面的带动全区域内的辐射发展。开发最佳模式,根据流域内的具体情况,加强就地治理,因地制宜,使区域内的小片区形成自身的发展特色,力争水土保持的重点工程都符合上述的发展利益,总体来看,研究治理重点工程造成水土流失问题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在加大投入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新方式解决水土的流失问题,不但能够确保重点工程的质量,同时能为区域内的生态建设作出贡献。
重点工程在增加监管的同时,要确立工程建设的管理制度符合生态建设,推广实行工程建设监理制,劳资工程,在投招标工程中,严格按照竞争机制健全工程竞标,按照地方配套资金的合理使用确保重点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有效运行。在立项和监管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切实有效的规划利用现有土地采取集约式的生产方式。具体到实处,要完善和落实地方配套资金落实不到的情况,对于监管比较薄弱的环节要重点防治,明确总体城区规划的要点,按照重点工程的具体布局搞好项目储备报备工作,严格按照验收的环节检查验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免延误工期和造成不当的水土流失,在创新工程中要建立生态管理机制,同时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治理,巩固工程治理成果,明晰产权,责任到户,强化管护,治理一片、见效一片,实现工程建设区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
三、科学创新体制的建立
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水土保持意识。今年是完成全国统一部署的水土保持基本国策宣传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关键一年,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水土保持,不断提高全社会水土保持意识,在各类工程建设项目过程中,充分考虑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做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优先,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
加强领导,不断推动水土保持工作深入发展。水土流失是头号环境问题,水土保持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土整治和江河治理的重要内容和根本措施。我们必须加强领导,把水土保持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把确保生态建设与安全列入绩效考核内容,确保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要加强对开发区、工业园区的管理,做好水土保持专项规划。要把水土保持方案审批作为开发建设项目办理其他行政许可的前置条件,严格把住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后主体工程才能投入使用环节,这些都是落实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的关键。同时,在出台相关开发建设项目保护性政策时,要征求水利部门意见,参阅相关法律法规,维护水土保持法律的尊严。
篇8
一、工作目标
按照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为目标,以科技、生态和安全农业为重点,健全体系,创新模式,强化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突出农业总部经济发展,在全面推进蔬菜产业发展的同时,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努力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六大设施农业要素中心,形成世界蔬菜中心。
一是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中心,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建设规模化农业园区,普及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开展绿色、有机生产和品牌申报,力争绿色有机园区达到10万亩以上,建设绿色有机园区化生产体系。
二是国家设施农业标准形成中心,支持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制订,加快技术创新和标准建设、推广及应用,引导园区、企业按标准规程生产标准产品,健全完善农业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安全等标准体系,力争成为设施农业行业标准形成中心。
三是全国农产品冷链加工配送中心,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发展冷链加工配送模式,力争全市90%以上的园区农产品以品牌的形式直供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超市、社区等中高端市场,实现优质优价。同时大力发展外埠基地,建立内外联动、相互支撑的冷链直供配送体系。
四是全国设施农业实用技术研发推广中心,引导市内大型农业企业与科研机构、专家开展合作,建设种业研发、病虫害防治、生态农业技术、日光温室改造技术和设施农业测试等研发中心,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五是全国设施农业技术管理团队技术培训中心,积极培养农业技术人员和管理团队,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等模式,面向全国各地开展设施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等知识培训,将模式和生产标准推向全国。
六是中国蔬菜育种中心,推进国家现代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建立商业化蔬菜育种体系,力争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30个以上、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突破性新品种5个以上,引进、建设科研机构、研发型种子企业15家以上,全力打造中国蔬菜种业硅谷。同时推进中荷农业合作项目,加快荷兰现代农业新技术、新设施引进,向世界蔬菜中心迈进。
二、重点任务
抓住省部共建国家现代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的有利时机,按照全省“两区”特色产业园的要求,明确农业功能区划,优化农业产业布局,重点打造羊青路、羊田路、大沂路三条现代农业走廊,加快推进41个重点农业项目建设。
三条现代农业走廊:
一是羊青路现代农业走廊,核心区南北长12公里、占地3.5万亩,规划建设“一基地(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四园(国际交流合作园、设施标准示范园、生态循环示范园和高效农业示范园)、两区(南、北综合配套服务区)”七大功能区,着力打造高端农业聚集区。目前已入驻科技型、生态型农业项目30个。下一步重点抓好高端项目引进,加快绿港、国际生态农场、中荷共建示范园等项目进度,抓好冠宇、海德等水产工厂化养殖基地建设,改善提升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力争率先建成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
二是羊田路现代农业走廊,南北长10公里,占地2.5万亩;南部重点建设300亩国家现代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研发中心,配套建设专家公寓;北部重点发展蔬菜育种试验基地和绿色有机生产农业园区,着力打造蔬菜育种研发和绿色有机农业聚集区。下一步,重点搞好总体规划编制,尽快启动路网、电网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组织有关镇街加快土地流转,为项目落户创造条件。
三是大沂路现代农业走廊,南北长15公里、占地3万亩,主要承载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园区、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建设,着力打造标准化生产聚集区。下一步,以沿途镇街为主体,编制特色园区发展规划,积极吸引畜牧、蔬菜等各类高端农业项目落户园区。
41个重点项目:(见附件)。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策引导。对新建拟建的现代农业项目,优先在三大走廊内安排和落户,促进项目集约、集聚发展。并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财政资金,对落户在三条走廊的41个重点项目,给予一定额度的贷款贴息,引导他们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开展科技研发、绿色有机生产和品牌配送,配套沼气、冷链、水肥一体化等新型设施设备,使三条现代农业走廊尽快成为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示范推广中心、科技研发创新中心。同时,制定出台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二)搞好规划建设。三大走廊沿途镇街区要尽快对各自辖区内的农业现状进行调查摸底,制定园区建设规划,经市政府同意后,加快落实推进。羊田路、大沂路沿途镇街要加快土地流转,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尽快形成项目集聚效果。对走廊内的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由市财政统一解决;以镇街区为主,抓好高端农业项目的引进工作,有关部门搞好指导和服务,全市农业招商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大招商工作推进力度,力争引进项目尽快落户、尽快建成、尽快投产。
篇9
>> 我国湿地保护立法现状与问题分析 我国档案管理人员职业现状与继续教育 我国湿地保护现状及措施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规划的现状及其分析 我国酒店管理人员的现状及对策 我国高校文经管专业短学期实施效果问卷调查与分析 我国高校管理人员发展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我国科技管理人员的素质与培养 我国湿地保护与湿地产业发展策略探讨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激励制度的财务问题研究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薪酬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湿地保护形势不容乐观 对医院档案管理人员职业认同现状调查与思考 我国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考评体系研究 关于我国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的几点思考 我国高科技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股权激励探讨 我国成人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探析 我国档案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研究 我国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 吴迪,岳峰,罗祖奎,等. 上海大莲湖湖滨带湿地的生态修复[J].生态学报,2011,(11):2999-3008.
[5] 吴建寨,赵桂慎,刘俊国,等. 生态修复目标导向的河流生态功能分区初探[J].环境科学学报,2011,(9):1843-1850.
[6] Stroh P. A., Mountford J. O., Araya Y. N., et al.Hughes Quantifying Soil Hydrology to Explain the Development of Vegetation at an Ex-Arable Wetland Restoration Site[J]. 2013, (2):311-320.
[7] 杨芳.基于社区参与的洞庭湖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 2013, (2): 172-175.
[8] 韩光辉,王洪波,王亚男. 北京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基于水资源整合与流域生态补偿的视角[J].城市发展研究,2013,(8):77-81.
[9] Figueroa F, SanchezCodero V. Effectiveness of natural protected areas to prevent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in Mexico[J]. Biodivers Conserv, 2008, (17): 3223C3240.
[10]王昌海,崔丽娟,毛旭锋,等.湿地保护区周边农户生态补偿意愿比较[J].生态学报,2012, (17):5345-5354.
[11]Rowe J. C., Garcia T. S. Impacts of Wetland Restoration Efforts on an Amphibian Assemblage in a Multi-invader Community[J]. Wetlands, 2014,(1): 141-153.
[12]赵士洞,张永民,赖鹏飞. 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13]张永民. 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评估框架[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14]衷平,杨志峰,崔保山,等. 公路网对湿地生态功能的累积效应研究――以云南纵向岭谷区为例[J].环境科学学报,2009,(2):397-405.
篇10
关键词:水务工程;拱圈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质量监督;支撑体系
中图分类号:U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7)03-0063-04
淀山湖防洪大堤及湖I生态修复工程(淀浦河―分界河)位于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工程主要内容包含生态岛建设、生态清淤、生态修复、新建防洪堤防、新建淀山湖大桥及现有堤防的拆除重建。工程实施后,具有提高地区防洪除涝标准、改善淀山湖生态景观、提高城市品位等多重作用,可充分发挥防洪、除涝、环保等综合效益,根除水患、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淀山湖地区经济发展。
该项目最大单体――淀山湖大桥总长1470m,共64跨,桥面总宽度为8m;其中:主桥采用跨径组合为26m+36m+48m+36m+26m=172m上承式钢筋混凝土空腹拱桥,拱上设侧墙,外观类似于实腹拱桥;北侧引桥跨径布置为7×(4×22)m+2×(3×22)m,桥面连续、结构简支,共计34跨,长748m;南侧引桥跨径布置为3×(3×22)m+4×(4×22)m,桥面连续、结构简支,共计25跨,长550m。
1 工程的施工、管理特点与难点
1.1 施工作业平台
工程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处于淀山湖一角,紧靠上海市水上运动中心,故施工场地有限,以水上作业为主。淀山湖大桥原设计采用水上平台施工,设计方案要求桩基施工及墩台结构施工均搭设水中平台进行施工。实际开工后,经参建方多次现场踏勘发现,淀山湖水位较浅,约为0.5-1.5m,船舶无法进场,需开设新航道,不仅造价高,更主要的是难以满足进度、质量和安全要求。综合实际,项目部决定采取水上筑堤的陆上施工方案。
1.2 主桥地基支撑体系
淀山湖大桥主桥区域地质情况复杂,表层为淤泥质粉质粘土,下层为粉质粘土和砂质粉土。淤泥质土为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而天然空隙比小于1.5但大于或等于1.0的粘性土,属不良软弱土层,自稳能力极差,开挖后极可能会发生塌方和涌泥,使施工难以进行、地面沉降难以控制,影响建筑物安全。为此,将实际地质情况和具体施工工艺、流程进行逐步分析,综合设备情况、工作量及成本等方面因素后确定建筑废料换原始地基方案。为保证此方案的施工效果,全面施工前,以主桥48米跨做为试验段进行换填后采用土袋堆载预压试验,预压荷载为设计荷载的120%,并观测沉降量,见图1。
1.3 主桥拱圈大体积混凝土浇筑
主桥箱型拱圈采用支架上现浇,属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施工中混凝土容易因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差产生温度应力裂缝,因此需要从材料选择上、技术措施(配合比、温控、振捣、养护等)有关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保证拱圈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根据本工程特点主桥拱圈为箱型截面(一箱两室),混凝土浇筑顺序采用纵向分段、水平分层、垂直分环进行浇筑,分环按两环考虑,分别为底板、腹板环和顶板环,每一环的分段方式见图2,图中1、2、3、4、5、6、7、8表示浇筑顺序。拱圈截面方向由中间向两侧对称浇筑。 拱圈采用C50砼,26m跨浇筑量为188.9m3,36m跨浇筑量为267.6m3,48m跨浇筑量为326.1m3。
1.4 桥梁板架设
淀山湖大桥桥面宽8米,引桥上部构造采用L=22m、h=900~1995mm的预应力空心板梁,以3跨或4跨为一联,结构简支,桥面连续。主桥上部构造采用L=5m、h=320mm的非预应力空心板梁。空心板梁采用外购,淀山湖大桥主桥及引桥共计梁板494片。其中引桥中梁每片安装净重46.8吨,边梁每片安装净重57.97吨。主桥中梁每片安装净重3.8吨,边梁每片安装净重5.12吨。故板梁吊装属于重大危险源,结合本工程特点,淀山湖大桥的板梁安装拟采用2台220吨汽车吊进行施工作业,一台停在所要架设梁板的跨中西侧便道上,另一台停在相邻跨中便道西侧。梁板架设按照《大桥梁板安装施工方案》的要求,派专人统一指挥,确保安装质量与作业安全。
1.5 钻孔灌注桩施工
大桥基础均采用桩基础,其中主桥采用直径1.2m的钻孔灌注桩,共计72根,引桥采用直径1.0m的钻孔灌注桩,共计187根,均按摩擦桩设计。钻孔桩中埋置100%声测管:主桥φ1200钻孔桩为100%,引桥φ1000钻孔桩为100%。施工过程中应从测量放样精确、护筒埋设控制、成孔质量控制、钢筋制作安装质量、混凝土浇注质量等方面进行质量控制。
1.6 碗扣式多功能钢管脚手架搭设
主桥上部结构拱圈为钢筋混凝土箱型结构,采用碗扣式多功能钢管脚手架,用Ф48mm×3.5mm焊接钢管作为主构件。为检验支架及地基的强度及稳定性,消除整个支架及地基的非弹性变形,采用预压材料(土袋)进行预压。土袋下铺一层土工布,防止损坏底模。预压荷载为设计荷载的120%。预压时间不小于7d,分三级加载,以支架连续三日沉降量和小于3mm为停止标准。将此弹性变形值、地基下沉值与施工控制中提出的因其它因素需要设置的预拱度叠加,算出施工时应当采用的预拱度,按算出的预拱度调整底模标高。同时注意在支架外侧2米处设置临时防护设施,防止流水和雨水流入支架区,引起支架下沉。预压完成移除砂袋,根据箱型拱圈线型重新放样,调整立杆高度。
2 工程质量监督控制要点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主监员要求参建单位以施工规范为准绳,以施工组织设计为指导,全面控制施工过程,重点控制工序质量,做到工序交接有检查,质量预控有对策,施工项目有方案,技术措施有交底,图纸有会审记录,配置材料有试验,隐蔽工程有验收,计量器具有复检,设计变更有手续,成品保护有措施,质量文件有档案,切切实实的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工程。
2.1 开工前的质量监督
在为增强对淀山湖大桥的质量监督管理,使监督工作走向专业化、程序化和科学化,在对整个项目监督的基础上,主监员根据大桥这一单体的施工、管理特点与难点,特制定淀山湖大桥监督计划表,时间涵盖大桥的整个建设阶段。监督内容包括工程质量检测、人员技术培训教育等方面,详见表1。监督计划的严格实施一方面使质量监督在工作上保持了针对性、独立性,另一方面体现了质量监督的权威性。
2.2 工程建设中质量监督
2.2.1 责任主体质量行为的监督
为增强监督工作的计划性,提高监督工作水平,开工前期,主监员认真检查以建设单位为中心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包括建设单位的质量检查体系、监理单位的质量控制体系,施工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勘测设计单位的现场服务体系和规章制度建设等,要求各参建单位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保证各质量管理体系自始至终都要运转和发挥作用;参加设计、监理技术交底会,并认真做好监督交底工作;参加施工方组织举行的“人员安全培训教育”,对参加人员、培训内容及培训流程进行了全程监督。
2.2.2 工程实体质量的监督
按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监督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单体――淀山湖大桥的具体情况,主监员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的监督:
2.2.2.1 钻孔灌注桩监督
(1)事前工作的监督:审查施工机械、成孔机械必须与现场土质、桩径、桩深等要求相适应,审查《钻孔灌注桩专项方案》编制情况,审查砼施工配合比。
(2)成孔过程的监督:根据钻孔灌注桩成孔的施工流程,重点监控桩身的垂直度、孔内水位、孔径、孔深、沉渣厚度等重要指标。
(3)钢筋笼制作及安放的监督:抽查出厂质量证明书和试验报告单原件及力学性能试验报告,并委托众贤检测抽检钢筋及钢筋焊接质量;为控制保护层,检查钢筋笼外侧垫块设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4)水下砼施工的监督:水下砼施工是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监控的关键环节。抽查浇灌配合比,校验计量、原始记录和制作试块等,对坍落度等指标进行重点控制。
(5)基桩实体检测:主监员委托上海同济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站对钻孔灌注桩开展高应变检测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抽检,检测基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施工质量和验证、校核设计,具体见表2。根据抽检报告,判定桩身质量无缺陷,全部满足设计要求。
2.2.2.2 主桥拱圈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监督
(1)事前工作的O督:检查《碗扣式多功能钢管脚手架》、《主桥基础换填专项方案》编制情况及其混凝土材料供应、人员、设备组织方案,混凝土浇捣方案,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及混凝土养护等方面的专项技术方案措施;考察、审核商品混凝土供应商资质及供应量情况。
(2)支撑体系的监督。模板支撑体系必须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以承受新浇筑混凝土的自重、侧压力及在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荷载。重点监控碗扣式多功能钢管脚手架预压沉降情况,在浇筑前确保支撑系统满足强度、刚度、稳定性要求,预埋件、预留孔洞位置、尺寸正确,参加参建方对模板支撑系统的专题验收。
(3)浇筑过程的监督。因桥拱圈结构截面尺寸大,一次性浇筑量大,必须设法降低水化热,减小内外温差,以防止出现温度裂缝。面对现浇拱圈大体积复杂结构混凝土裂缝控制,该工程施工方委托河海大学进行相应研究并制定裂缝控制方案。故在监督过程中,主监员重点检查《裂缝控制方案》的实施情况,并确保混凝土是一次性浇筑的,后期养护到位。为最终确定拱圈混凝土质量,主监员特委托上海同济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站对砼强度进行回弹检测,经检测,强度均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2.3 工程验收质量监督
在不同的验收阶段,工程验收质量监督工作有不同的重点。对单元工程验收,主监员在随机抽查、了解和掌握单元工程的质量检验与评定情况的基础上,重点抽要隐蔽单元工程和关键部位单元工程的验收签证情况,主要包括钻孔灌注桩、桥台承台、盖梁、拱片、桥墩、墩柱等;分部工程验收阶段,了解和掌握了原材料、中间产品及混凝土(砂浆)试件质量情况,重点是核定主要建筑物分部工程验收质量结论,主要包括地基与基础、下部结构、上部结构等;对于阶段验收,大桥水下阶段验收根据施工实际情况分别举行了3次阶段验收(主桥下部、北引桥下部、南引桥下部),重点是抽查涉及的单元工程和分部工程的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资料,并提出阶段验收的工程质量评价意见。单位工程验收阶段,工作重点是核查淀山湖大桥外观质量评定结果并核定外观质量评定结论,检查施工质量检验资料是否齐全,核定单位工程验收质量结论。
3 结语
淀山湖防洪大堤及湖滨生态修复工程(淀浦河―分界河)是青浦区重点工程。工程建设过程中,质监站对其质量进行严格监督控制,细化监督要点,通过增加监督频率、开展实体检测等手段,确保水利工程质量、安全和效益,这些都为该工程项目成功创建“水利部文明工地”、“上海市级文明工地”、“安全质量标准化示范工地”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 淀山湖防洪大堤及湖滨生态修复工程(淀浦河―分界河施工设计图
[2]碗扣式钢管支架在转体施工桥梁中的应用[J].李闯,唐英,王兴猛,张毅.铁道建筑.2013(09)
[3]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J].支国辉.2011(12)